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历文凭提升范文

学历文凭提升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历文凭提升,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历文凭提升

篇1

经过探索和实践,这种自评互评作文方式避免了一些传统作文批改的弊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清自己,提升作文水平和欣赏别人作文的平台。在这平台上,展现了自评互评作文的优越之处,它突破了师生唯一、单向、封闭交流的桎梏,给每一位学生一个换位思考的作文评价新空间,在比较中找出自身作文的不足和差异。

究竟如何让自评互评作文实施起来,坚持下去,并拥有持久的有效性,这就是本文探究的有效可操作的措施。

在这过程中,如果缺少合理有效的指导,会使自评互评流于形式。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语言基础较为扎实,有一定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修改习作的时候,如果一味要求学生作文往生硬、统一的评价标准上套,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活跃的思维被禁锢成思维“八股”,文章变成千人一面的古板之文,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就会逐步萎缩。一般学生,特别是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却意识不到所要评改的习作与教师的要求有什么差距,看不到习作的毛病在哪里。因此,作文互评需要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即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同时又能使学生易学会、易上手。而所谓作文的评价标准,本质上体现了我们对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的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作文能力结构现状,帮助师生发现连接教学与理想目标之间最便于开拓的路径,使作文评价更好地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开展自评互评,给文章颁奖,奖项灵活合理地设置,就是为了表彰作文中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引导他们看到自己作文中的长处,鼓励他们发挥个人特长。

然而在自评互评作文过程中,几种奖励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

一、基础奖项促进学生端正了写作态度。就是让学生在第一遍读文时读通句子,划好词好句,修改错别字、病句,给符合条件的作文颁发“按时完成奖”“好词好句奖”“无错别字奖”“书写工整奖”等。设置的基础奖项给了同学们评价哪些写作态度是否端正一个依据。从而促使每位学生意识到只有端正了写作态度,作文才能提升更高一个层次。

二、咬文嚼字奖项促思维能力的提高。第二遍读文时,鼓励学生从文章结构与思路、内容、语言与表达方面进行斟酌,逐句推敲,总批句、段、文的优与劣,设句子通顺奖、标题醒目奖、开头简洁奖、结尾点睛奖、主题鲜明奖、首尾呼应奖、过渡自然奖、选材充实奖、详略得当奖、意义深刻奖、观察仔细奖、生动感人奖、前后照应奖……学生通过对照奖项对作文带有评判目的地去审视、分析、判断,辨别作文的优劣之处、问题原因、修改途径,并鼓励学生在增删、修改的基础上作些润色,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具体。这些便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

三、要求达标奖项促理论与实践的加强。在小学阶段,学生写作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如何写好文章提出一定的要求。课本里每个单元都是扣紧课文,并有循序渐进的要求。不同的体裁作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审题方法,还要因文而异,除了颁发基础奖项和咬文嚼字奖项,还应根据写作要求灵活设置相关的特色奖项,这就使学生按这个标准对照习作要求去作文。如此一来,他们在学会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践,掌握写作技巧。比如写信习作中,格式是常考的一个内容,可设置“格式正确奖”。

四、个性化奖项促文章与众不同。按个人作品特征设置:幽默风趣奖、见解独特奖、真情流露奖、创意无限奖、联想丰富奖……。所谓“童言无忌”,儿童天真无邪、想象丰富,情感往往自然流露于作品当中。作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在真实反映生活、倾吐真情实感的基础上,设置这些奖项,就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独特的角度取材,倾诉独特的感受、巧妙灵活应用词语,敢于说、善于想、能言人不能言,说尽方休、写出体现创造和个性的文章。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66-01

新课标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于学生的作文评价而言,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我认为在小学作文批改过程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应树立学生写作信心,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或家长的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妙句赏析,树立学生写作信心。

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的完成应在作文评讲之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优化评讲过程入手,以赏读为重点,以赏析为亮点,以赏写为要点,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可以把学生创作的好词、佳句、美文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欣赏,激发其写作热情,没有得到展示的学生也会跃跃欲试,希望得到展示。教师提供一个平台,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是树立学生写作信心、激发写作动力的良好途径。

2.自改自评,张扬学生鲜活的个性。

儿童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功能将越大。学生在每次习作后,让他们重温习作要求,教师选择几篇习作在班内交流,通过比较,学生会自觉地审视自己的习作,形成内在的心理评价。此时,习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会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一些毛病,着手进行修改;而习作水平较低的学生也许只关注文中的错别字和病句之类的内容,对习作的整体结构难以把握。鉴于此类情况,教师可让前者作自评发言,以期对后者的写作有所启发。如在描写“给教师画像”一文中,一位学生这样评价自己的习作:“听了其他同学的发言,我觉得自己写老师的事例太老套了,一点儿也没新意,自己都觉得不真实。”这种内在反省的效果比一味地说教要好得多。

3.互改互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互评互改”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评改能力,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整体发展。学生完成作文互批互改后,可以随机抽取,让全体学生浏览,再各自就文章及修改发表自己的评改意见,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还可以评讲学生修改成功的例文,让学生谈修改的体会。教师在指导学生互评互改时,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让学生在相互交谈中渐渐喜欢上写作。互批互改的过程,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通过互相的沟通、启发,学生学会了合作与评改,在相互的探讨中找到了作文评改方法。

4.教师指导,让学生掌握作文技能。

作为教师,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善于评改,让学生获得经验,提高写作水平。比如:对习作《咱们班的老师》一文评讲时,学生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这几篇作文都抓住了老师们的特点来写,而且所选事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很真实可信。”“老师们有个性,我们的语言也要有个性。”……针对学生的发言,我见缝插针,有的放矢地进行评点。课堂上,我常引用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话“敢于表现自己优点的人是可爱的,敢于暴露自己缺点的人是可敬的,而只有改正了缺点的人才算是真正得到了成长”来鼓励学生,使他们在共同评价时不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5.家长参评,激发学生习作热情。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能鼓励家长以成人的视角来评价学生的习作,也许会另有收获。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可以借助评改学生作文与家长交流,让家长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发现孩子在作文写作中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这样做既促进了教师、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又使校内的教育得到拓展和延伸。

篇3

在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常常在教研及攀谈中听到“作文课难上啊!”诸如此类的话语,那怎样才能上好作文课,让学生愿学、乐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由于农村大多数学生视野较狭窄,平时阅读量不大,词汇量贫乏,那写起作文来就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问题主要出现在:⑴没有什么东西可写;⑵不知道怎么写。提笔作文,言之无物,不是三言两语就是东拼西凑,遣词造句拖泥带水,表达不清。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索性找本作文选,直接抄袭,生搬硬套。教师若不加指导学生去模仿例文,学生自己一抄一仿,难免成了囫囵吞枣的通病。

要解决学生写作文难的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下苦功夫不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指导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写熟悉的事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个方法是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经验的结晶。我认为,教师首先应着力于不断丰富,充实学生的生活。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有了写作的内容。小学生的作文虽然称不上什么艺术作品,但要使作文言之有物,同样离不开生活。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上较重视把作文教学渗透到课文教学中。

首先要求学生一心扑在课本上,做到把课文描写的各类优美句子、片段、短文理解并背诵下来,特别是根据每单元《语文园地――习作》的具体要求,在班级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助于写作文的活动,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例如,我在指导四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六《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时,模仿例文指导方法分为五步:

1、指导习作前召开一次日常生活汇报会,要求学生动脑回忆,大胆畅谈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探索等最愉快而又最有意义或感受最深的具体事例。(教师为学生的选材起引导启发作用)

2、紧接习作开始,指出明确要求:⑴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第一人称写);⑵运用学习过的写作方法,如按事情发展顺序或倒叙来叙述。

3、指导学生审题,启发学生弄清作文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记事)。记几件事?点明这件事的特有环境,让学生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

4、复习课文《卡罗纳》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卡罗纳在遭遇到不幸时回到学校后所发生的事情写具体。引导学生运用神态描写(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心理描写(他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候……),动作描写(抓住重点词“坐下、翻开书、抱住脑袋、趴着、嚎啕大哭”),通过以上的重点词句板书设计后,指导学生模仿《卡罗纳》一文的写法,就自己做过或看到的一件事,列出段落提纲,最后让几位成绩好的同学口述,教师评议。

5、根据学生口述,以班级学生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作具体指导。例如《发生在上学路上的一件事》,我是这样指导的:首先引导学生审题,让学生明白要写的这件事是发生在上学的路上。(可以先点明时间、地点)它既可以写自己看到的,也可以写自己做过的。其次启发学生编提纲(把提纲概括一下抄在黑板上):上学路上一件事:⑴期末来临抓紧时间复习功课――事件背景;⑵上学路上遇到意外的事:(同学胡小军被摩托车撞到脸部受伤)――略写起因;⑶护送医院――详写经过:a.找医生;b.采取措施;c.完成护送,小军深受感动;d.转告家长;⑷上学迟到受教师批评,向教师解释原委后,得到表扬。――略写结果。

由于事例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生提笔写起来不免有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这样指导,开拓了学生思路,解决了“没什么可写”和“不知道怎么写”的难题,又启发学生留心感悟周围世界。

又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课文《爬山虎的脚》时,我让学生仿照叶圣陶的写法,观察一种植物。同样按照模仿例文的方法。我认为葡萄藤跟爬山虎的叶子一样,密密麻麻,喜欢向四周生长,能够为人们带来阴凉。我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野外果园实地观察“葡萄”。先引导学生从远处看,特别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藤、枝等,看看这些有什么特点,然后再进行引导联想,什么时候结果,什么时候果熟、丰收,葡萄有什么用途,能否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等。结果,学生写的《葡萄》一文和《爬山虎的脚》例文一对照,很明显,作文的头尾、结构、详略都与课文类似。可见学生所学的课文已经融会贯通在学生的记忆中,他们能有意无意地运用到自己观察的事物的记叙中,此时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倍增,写作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逆商

一、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特点探析

独立学院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按民办性质远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全国现有独立学院300多所,在校生总人数达180多万人,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生在校生总数的比率超过10%。作为新生的教育产物,独立学院在未来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独立学院的学生作为一支庞大队伍,对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所谓“90后”独立学院大学生,指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出生、年龄的17~20岁之间的独立学院在校学生(含本科生和专科生)。受时展的影响,极富特色:

1.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开放,早熟,喜欢张扬,自主独立,但叛逆。他们喜欢表彰自我,讲个性,喜欢与众不同,崇尚标新立异,多元化;不喜欢循规蹈矩,我行我素。他们是一个年轻、自我、自信、张扬的群体。

2.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非常愿意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一旦得不到关注和认可,会陷入可怕的消极情绪中去,如沉溺网络、旷课,甚至轻生。他们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对自我的表现感到满意,俗话说,“70后是做得很好却说一般、还没有做好,80后是做得一般自己觉得很好,“90后”是还没有去做就觉得自己最好。“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和社会关注,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对自我关注过多,总希望别人围着自己转,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不再是别人关注的中心和焦点,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

3.独立学院“90后”大学贫困生自尊心极强,敏感而多疑。当面对和自己同等条件或是比自己条件好的同学时,他们会变得特别自卑,譬如很多来自农村的同学在面对城市里的同学时,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倾向,恨不得把自己隐藏起来,自卑感很重。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最反感别人对自己指手画脚、品头论足,或者盛气凌人、说三道四。这部分学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禁不起任何打击。

4.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渴望交流,人际交往广泛;关注朋友而忽略父母,代沟矛盾冲突加剧。他们情感丰富,是特别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一代,总是在呼唤别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民主自由观念和人格平等意识很强,比如积极竞选学生干部,要求老师公平对待;高喊“我的地盘我做主”,全面彰显自我。

5.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个性不足与心理缺陷,存在盲目追求时尚、随大流、是非判断错位、价值观偏颇等问题,在实际动手能力、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方面,更需要理性反省、互补短长、扬长补短。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还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

总体而言,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的特点是:张扬而独立,自信又自卑,自尊又自闭,抗挫折能力非常弱,逆商亟待提升。

二、加强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逆商的必要性

逆商全称逆境商数,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亦可以理解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保罗・史托兹教授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用以衡量一个人应对挫折、逆境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逆境明显的时代:理想与现实冲突产生逆境;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给大学生带来的逆境;社会发展快速对大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产生的逆境……作为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存在明显的逆商缺失。

1.网络成瘾。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最明显的特征是:大部分人在入校之初配置电脑,聊QQ,玩游戏。几乎所有课外时间都趴在电脑前,不少学生很快沦为网瘾。台湾大学林以正教授指出:具有不同个人特质的网络使用者,会受到不同的网络功能吸引,会产生不同的网络成瘾形态,网络成瘾现象是由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质与网络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学生沉溺网络往往与其人格特点,如孤独、内向、敏感、认知能力较差、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差、纪律性不强及渴望成功和自我实现的心理特质有关。为了逃避现实的不如意和压力,逃避到网络世界中来寻求心灵的宁静,这可归因于大学生对逆境的无法正确应对。综观现实,每年都有一批学生因为网络成瘾无法自拔,或退学、休学;或受到学校各种处分,荒废了学业,伤害了身体。网络成瘾的现象,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缺失,也说明逆商亟待提升。

2.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群体,自小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难以在逆境中直立,更不会在逆境中谋求生存。顺境时,他们表现出较强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成绩突出,自我愿意得以满足和实现;逆境时,尤其是突然遇到变故,他们便一时不能适应,例如一些大学生不能承受学习成绩下降、失恋等带来的身心压力,呈现焦虑、失眠、抑郁、恐惧,个别学生甚至精神崩溃,甚至轻生……据所调查的武汉几所独立学院心理咨询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90后大学生入校比例越来越大,学生心理呈现出如下特点:自尊、好强、自负、极端、逆商较低。

3.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入学心理落差、贫穷自卑、情感等方面产生严重的挫败感和心理困惑。独立学院学生入学之初,表现出明显的心理落差,一部分学生是由于高中成绩优异,高考发挥失常,不得已到了三本学校,与那些考上一本二本学校的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很差,找不到目标,挫败感很强;一部分学生觉得三本学校师资力量、就业前景等方面,与一本二本相比,不具备优势,自己找不到努力的方向,从而产生挫败感,这种情况在独立学院专科学生中表现较明显。独立学院“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过分保护或过分严厉,缺乏锻炼的机会,不能够独立处理事情,当需要自己面对一切的时候,就常常不知所措,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很多学生进入学校,尤其关注自身利益,无法处理好与寝室室友关系、师生关系、异性关系,过分抱怨客观条件等等,都容易产生挫败感。

这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少毕业生在校期间已经感觉到就业压力,“毕业等于失业”,不少大学生发现寒窗苦读十几年,竟然在毕业时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对他们的逆商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此外,学生的贫困、情感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三、如何加强独立学院学生逆商

1.大学生素质拓展课程化,加强学生抗挫折及应变能力。

在校大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是提升其逆商水平的有效途径。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为例,在校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一周的素质拓展活动,主要项目有:破冰、雷区取水、穿越电网、信任背摔、蚂蚁过河、信任牵手、鼓动人心等,通过这些素质拓展,学生学会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加强其逆商水平。素质拓展课程化,使其纳入学分制,是确保学生能够重视和积极参与素拓的有效方式。事实证明,素质拓展后的学生,积极性有极大提升。

2.开设相关逆商教育课程,使学生受到系统的逆商教育。虽然逆商教育注重是学生在活动中的内化过程,但是理论方面的课程也是必要的。如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且可以让他们在逆境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和处理事情,逆境后能很快恢复到常态。如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实行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学生有很高的逆商,开设的成功学基础、创新学等非专业素质课程就是提升学生逆商的途径之一。将大学生逆商培养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有效地保证了学生接受逆商教育的数量和质量。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逆商的影响。有关调查研究显示,90后大学生逆商出现问题,绝大部分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譬如失恋后产生轻生念头,考试不及格沉迷于网络等现象,都是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是心理不能正确看待这类正常现象引起。积极的心理干预是提升大学生逆商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让学生写逆境行为反省日记,了解学生面对逆境的心理过程、行为反应。目前,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在大一新生中开展成功内省的做法,就是为了提升学生逆商。通过内省,学生反映真实的问题,老师可以及时了解其状况,在不能够单独对话时,这种方法是值得称道的。老师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和性格特点等,给以个别心理辅导,提高学生对逆境的觉察能力和控制能力。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讲座、班会、团组织生活会、团体辅导等方式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自己成长,从而提高逆商指数水平,使学生的人格趋于完善。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造性思维;情景教学

面对课堂改革的形势,大部分老师愈发地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不过问题是,怎么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几个角度去思考。

一、老师具有创新能力

在过去的传统语文教学中,部分小学老师只是直接把知识输送到学生身上,却忽视了学生的吸收并且内化知识的情况,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这也说明了只是凭借卷面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是片面的,没办法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若还是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对学生创新思维是有阻碍的。所以,老师本身应坚持持续地学习,努力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职业素质。当老师的水平得到提高,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才有科学的导向。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把知识教授和创造性因素融合在一起,多个方面、多种方式把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出来。

二、营造创新氛围

要让学生能主动地融入教学活动中,则需要把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更乐于学习语文,激发他们独立思考,形成他们的创新思维。

1.情景教学

要知道,语文课文大部分是语句简单易理解,文字优美清晰,当小学生读到这些文章时很容易被文章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与学生平时生活有较大联系的课本知识时,老师要务必抓住机会,向学生提问一些可以使学生思考的问题,然后给学生时间畅所欲言,使得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开发。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掌握了课本知识,另一方面产生了联想和想象,使其锻炼了创新思维。另外,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来进行教学,借助声音、图像等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整个教学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视频或者是PPT等,给学生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拓展知识,学生对丰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较大兴趣,听课质量就有所提高,也使得学生对课文故事的学习动力得到加强。老师还可以使用续讲故事、编写故事结局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给没有结局的故事内容添加自己的结局或是改掉故事结局给故事一个另类的结局,这样学生的想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得到激发和锻炼。

2.精心设问

小学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对学生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强化。老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提问,要针对课文出现的知识点,让学生思考开放性的题目,通过这些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就不再停留在课本上,而是要使自己回答的问题没有缺陷。所以,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向学生提出有利于思考的问题,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发,那么,创新思维形成也就有了基础。

三、参加活动

显而易见,课堂是老师进行教学的地方,可是针对语文教学,却不能仅仅依靠课堂,还需要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来学习。老师要组织小型辩论赛,根据书上的知识内容设计一场小型的辩论赛,让学生相互辩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就能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进行了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同时,通过这种辩论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他们对问题多方面的辨析能力。另外,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作文的批改后写下被批改学生文章的评价,这样的话,一方面毫无疑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互改的模式下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而且创新能力也发挥着作用,创造性思维渐渐地形成和提高。

总的来说,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老师更需要使自己的教学观与时俱进,采取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思考,并且营造一种创新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具有创新的环境下,更加容易接受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另外,老师也要对学生进行课外的辅导和指导,组织丰富多样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更大范围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开拓自己的眼界。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更具有创造性,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红君.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甘肃农业,2006(01).

篇6

关键词 试题评析 问题解决能力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G・波利亚认为“好的教育”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够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考试答题是一个“纸笔式”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目前中学教育中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问题解决是指运用某些方法和策略,从初始状态情境达到目标状态情境的过程。试题评析是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但长期以来,教师在试题评析过程中,重错误率统计而轻错误成因分析、重“索取答案”而轻解题思维分析、重一道试题的解决技巧而轻“一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的形成,个别课堂甚至是教师报答案、学生判对错,教师讲思路、学生写结论,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解决能力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得以发展”的教学规律。导致试题评析效率低下,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试题评析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探讨。

1 评析在思想方法混乱处,指明问题解决的方向

波利亚将解题的思维过程分为“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反思”四个阶段,可见问题解决过程不仅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还需要恰当的问题解决方法。试题评析过程中如何明晰思维、形成方法,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1 评析于解题思维不清晰处

解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思维学角度来看,首先通过阅读文字和图表,从题干中提炼关键信息,并将问题置于所学的知识背景中(如看到线粒体就会想起细胞的有氧呼吸、看见核糖体就想到多肽链的合成),尝试构建未知答案与已学知识间的关联。然后,采用归纳、判断、比较、迁移等分析方法,运用有关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来构建逻辑关系的证据链,以解决问题。最后,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或特定的符号来表述问题的答案。由于学生的解题思维可能存在严密性不足、变通性不强、反思性不够和发散性不广等问题,所以最终表述的答案往往与正确答案存在偏差,甚至相去甚远。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例1】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Bt毒蛋白基因导入棉花组织细胞后能进行表达,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

学生回答的错误答案主要有:“转录、翻译;核糖体内”。教师评析时,首先要指出问题的指向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细胞内的有关基因为什么能在植物细胞内表达(即异源生物的DNA为何能在不同生物体内表达)?”而学生回答的却是“基因怎样进行表达?(通过转录、翻译过程表达)”、“基因表达的主要场所是什么?(核糖体)”。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是解题思维不明确,设问与答案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然后再提供参考答案:“不同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或不同生物细胞内基因控制蛋白质表达的方式基本一致)。”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答案与设问间的逻辑关系,体验解题过程中思维的严密性,提高问题解决的分析能力。

1.2 评析于解题方法不适切处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生物学科的考试命题也逐渐由“以知识立意”为主,转向“以能力立意”为主,并最终走向“目标立意”。因而图表题、实验题、信息情景题等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试题类型的比重不断增加。这符合新课程“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但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要求。学生在解答上述试题时,往往因缺乏针对性的解题方法而困难重重。以表格题分析为例,其一般程序与方法是:首先,弄清表格设制的目的;行、列各有哪些项目(包括单位、说明);行和列具有什么规律。其次,理解表格的行、列含义,筛选信息(即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筛选出表格中的相关内容,以便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最后,挖掘表格隐含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转换(联系相关生物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推理,以弄清表格告诉了什么,设问需要解决什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析图绘图、材料阅读与分析等方面的训练,注重典型试题评析,举一反三,形成一类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善于区分新认知对象和旧有经验之间的差异,有效解决问题。

1.3 评析于生物学思想不明确处

生物学思想是生物学的灵魂,它与生物学的方法常常在学习、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生物学的主要思想包括生命物质性、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生物进化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协同发展(STS)等。许多试题的命制都是以生物学思想为指导的,许多生物学问题的解决,也必须回到基本的生物学思想上来。如“较游离的酵母细胞而言,固定化酵母细胞的代谢速率为什么降低?细胞为什么不能无限长大?……”这些问题都要依据生物表体比、核质比的思想来解决,而如何评价包括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价值需要依据“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观点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基本的生物学思想,分析各种新情景、解决各种新问题,理应是试卷评析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常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需进一步加强生物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纷繁复杂的生命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美丽、感受生命科学的价值。

2 评析于科学概念混淆处,搭建问题解决的扶梯

科学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更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学生是在理解生物学概念和构建学科概念体系过程中,逐渐发展科学思维、形成学科技能与学习能力,进而树立科学价值观的。试题评析不仅能帮学生完善概念模型、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评析于前科学概念错误处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前科学概念”是指个体拥有的与科学概念不尽一致的概念。因受个人生活范围、知识经验等因素的限制,“前科学概念”往往存在着随意增加或减少内涵、扩大或缩小外延等问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错误。近年来,各地高考试卷均非常重视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间辨析的考查。

【例2】(2009年江苏省高考第18题)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②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③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会患遗传病;④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不会患遗传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本题考查的科学概念是“人类遗传病与家族性疾病”。造成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于人类遗传

病存在着“人类遗传病就一定是代代相传的、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就一定是遗传病、携带有致病基因的个体一定患病,而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就一定不会患遗传病”等前科学概念。当教师与学生一起剖析了科学概念的本质:“什么是人类遗传病?是否携带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与是否患有遗传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什么是家族性疾病?家族性疾病一定属于遗传病吗?……”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试题评析过程中,教师务必要使学生建立科学概念及概念体系,加强概念间的辨析,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让学生达成了从前科学概念的懵懂状态到科学概念的清晰状态的转变,切实提高了问题解决的能力。

2.2 评析于科学事实不正确处

科学概念是反映科学现象和过程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科学事实的抽象。科学事实则是形成科学概念、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如“大多数鸟类能在空中飞翔,鸟类是卵生的”属于科学事实,而“鸟类是一种体表被覆羽毛、前肢特化成翼、恒温、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则属于科学概念。如果科学事实不清,就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但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不准确,同样无法去判断一些事实是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在分析、提炼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在解题过程中,则可充分依据科学概念来判定一些事实是否科学。

【例3】(2011年江苏省高考第17题)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表l。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本题涉及的重要概念有“群落演替、群落结构、垂直带和生物多样性”。相关的科学事实有:①群落演替会导致植被类型发生改变;②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等;③植被类型、气候特征等生态因素会影响动物分布,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学生的最大困惑是“横断山区不同垂直带的生物属于同一个群落吗?随着时间推移,横断山区的高寒灌丛草甸能演替为热带季雨林吗?”试题解析过程中,若能依据“群落演替、群落结构”等重要概念来推断相关事实是否科学,即可轻松解决上述问题。

教学观察发现:教学中,通过强化记忆或强化训练来促进学生机械记忆概念,造成学生概念理解不深刻、运用重要概念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在评析涉及重要概念的试题时,存在模糊概念模型建立的条件、淡化概念间的辨析、随意扩大或缩小概念内涵与外延、弱化概念迁移运用等问题。生命科学是由诸多的重要概念与概念体系所形成的理科科学,忽视重要概念的理解、迁移与运用将导致学生学科素养水平的低下。此种现象,值得深思。

3 反思试题讲评方式,优化问题解决的策略

试题评析的过程,不仅是给出答案的过程,更是帮助学生理清思维逻辑、优化问题解决策略、形成科学方法、规范表述的过程。试题讲评应注意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情感体验,通过营造平等和谐、自由讨论的课堂,让学生有勇气、有兴趣去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要注意通过试题讲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体验观察实证、归纳――演绎、模型建构等研究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运用;最后,评价试题要理性、客观,能从命题人立意、知识本身、能力发展等多种角度去思考试题本身的价值。

通过试题评析,教师可以掌握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从而调控自身教学策略。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学业水平的发展程度,理解自己在知识内化和能力发展中存在的疏漏之处与薄弱环节,并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最终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戢守志等译.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1):86~102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P186―188

[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7

[4]崔允郭.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

篇7

在实施发展性评价过程中,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发展过程化评价。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而且要更关注在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既体现共性,更关心学生个性;既关心结果,更关心过程。

2、主体多元化评价。我们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获得来自多角度的肯定,树立学习的信息。

3、内容综合化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中,我们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提供自我发展的评价信息。我们可按以下程序进行:学生自定目标学生努力实施计划阶段性自评和学生之间互评期末(或期中)自我评价小组评议教师收集评价信息用多元化评价标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写出鼓励性评语。

4、方式多样化评价。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要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可以量化的部分,使用“指标+权重”的方式进行;不能量化的部分,则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情境测验法、行动描述法、成长记录袋、口头测验、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在考试方式方法上,要做到“五个结合”,即: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操作相结合、单项与综合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分数不封顶与保底相结合。

5、标准层次化评价。要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异,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在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在评价上要注意运用多把尺子,注意分层落实。首先,要抓好对知识、能力的单元形成性评价,并着重抓好单元测试后的分层次教学,对尚未达标的学生实施成功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延拓教学。

科学地实施发展性评价由于注重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遵循了综合性、主体性、超前性的原则,因而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综合效果,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谈几点收获:

1、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

(1)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了调动。由于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注意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学习活动,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课堂上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情况少了,代替它的是“活”了的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

(3)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有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改变。课前要求学生自己预习,独立读通课文,提出问题;课上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还给学生,先让学生各自再读课文深入思考自行解决难度不大的问题,对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也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课后还让学生各自查找资料,做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的探究。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步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4)学生互助合作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逐步改变了“只顾听,不愿说”、“只顾自己讲,不留空间给同学”和“不善于倾听同学发言”、“不善于总结同学观点”等现象,学会了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分享和互助。

2、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1)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文相关内容的查找、课外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掌握了到图书馆、阅览室查询资料的检索方法,也学会了上网搜索自己所要的材料,还能向父母、朋友、相关人员咨询,他们查找的渠道宽了,方法多了,速度快了。

(2)学生质疑解疑能力的提高。之前,大部分学生所提的问题浅显、简单、杂乱、零散,不善于提问题,抓不住问题的实质。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了从“关键词句、文章的矛盾处、课文的疑难处”等方面进行质疑,掌握了质疑的方法,拓展了提问的广度和深度,并能对问题进行筛选,选择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和课文的中心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自己阅读、查找资料、伙伴研讨、集体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篇8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提高;作文水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小学语文课程课标》曾指出:拓宽习作的渠道,开辟选择的空间,贴近生活,自由表达,展示生活情趣。可见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和课标是一脉相承的。两者都认为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只有经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写出好的作文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与社会生活是相应的。作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生掌握知识的标志,同时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教学应努力生活化。借鉴生活教育理论,结合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写作欲望。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三、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丰富作文内容。四、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想象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有具体的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展开想象。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真实的生活里具有丰富的作文素材。我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学生周围的人、事、景或物作为习作内容,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甚至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例如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到了,为了培养学生感恩母亲,送给妈妈节日礼物,要求用彩纸以书信形式完成《妈妈,我想对你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样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观察妈妈收到节日礼物后的表情以及语言。这样每个学生就会获得不同的感受等等。过后在班级内交流,学生兴高采烈,自然说得兴致勃勃,写出来的作文各有千秋,各不相同,并有诸多趣味的。因为这些都来源于生活真实的体验。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作文素材

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各种事物,主动积累写作素材,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的源泉。

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善于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写作素材。把作文教学与与生活紧密起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学生去感受生活,用笔去描绘生活中的美。首先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一个人只有对观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最后真正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学生有了写作的积极性,搞好作文教学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目标,抓住所要观察的事物。例如我因地制宜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观察:重点观察芙蓉花的颜色、形状。仔细观察桂花的形状、颜色,闻一闻香味。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观察得可仔细了,用手摸一摸,鼻子闻一闻。这样做学生不仅没有压力负担,还给了学生乐趣,因为有了乐趣,所以才会有收效。

三、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丰富作文内容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写作的源泉,因为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内容。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将生活引入课堂。我在作文教学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引导他们积极运用学过的各种观察方法,如有顺序、展开联想、抓住特点、注意发展变化、重点部分写具体等等。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来获取写作素材,让学生的作文由原来的“无米之炊”变成现在的“有米之炊。”让学生在生活中增长见闻,丰富感受,练习表达。

四、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想象能力

陶行知提出:“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们做有意识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新大纲也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

作文教学心理研究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引导他们想象,这样会使意境更加广阔,认识和感受更加丰富。想象力是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思路开阔,纵横驰骋,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就能把话说活,描写就能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如在观察我们校园时,就让学生去想象:你心目中未来的学校是怎么样的?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最大发挥学生自由的天性。为了使学生认识想象对深化观察、丰富作文内容的作用,我一方面注意选择一些观察与想象紧密结合的文章介绍给学生,如《未来城市》、《未来的汽车》。启发想象可以使学生的眼界更开阔,思想更活跃,作文内容更丰富,更富有儿童的情趣。有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给出一些具有想象性的题目,如《假如我是市长》《假如我是一只小鸟》、《二十年后的我》 在实践中还注重让学生多练写日记、大作文、生活作文并且将“练”的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不断地“练”中,逐步提高作文水平。这些蕴含了陶行知先生的“作文即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的生活教育思想。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把写作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来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思索,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金林祥主编.20世纪陶行知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

[2]杨成章.作文教学原理[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篇9

一、文科生学习物理的问题

大多数文科生对物理不感兴趣,他们远离物理,逃避物理,谈物理色变。即使上物理课,也有学生做与物理无关的事情。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对物理学习没有兴趣,缺乏信心。

2.学生基础比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学习方法不科学。

3.学业成绩好差悬殊,上课容易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情况,课堂效率低。

4.由于文科班物理每周课时安排少,加上物理概念、规律抽象、空洞,学生物理学习容易遗忘,导致知识凌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何提高文科生物理的学业成绩,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我们广大物理教师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二、提高文科生物理成绩的对策

1.提升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新课程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水平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水平的发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生学好物理的条件之一,它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关系。

(1)系统研究课本、大纲以及考试说明把握教学大方向。要实施高效的教学过程,就必须认真阅读教材、大纲,研究考试说明,它们是最权威、最准确的信息来源,是“小高考”命题的依据。指引着文科物理学习的大方向。另外,还要对近几年的物理“小高考”的试卷有所了解,把握“小高考”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对学科知识结构有清晰、完整、深刻的认识,才能合理安排课时。同时,根据“小高考”的要求对有些内容要做合理取舍,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物理教师要以锤炼的语言、独特的思维、渊博的知识、有效的讲解才能影响和打动学生。

(2)根据文科生以及本学科的特点把握教学细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文科生认知特点和学业水平结构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文科生而言,物理学习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有很多问题在教师眼里或在理科生眼里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可对于文科生而言却是一个跨不过的坎,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就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关注点”,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与障碍要具有相当敏锐的观察力,并且能够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排忧解难。只有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的细节上下足功夫,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互相交流,产生情感共鸣。体恤学情的老师才能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才能与学生撞击出心灵的火花,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征服”学生,让学生们真正爱上物理课。

对于文科生,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意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让学习是在“想学”的前提上进行;二是明确提出每一节课、每一节阶段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让学习在“有意识”的基础上进行,做到学有所成。

2.以纲为跟,以人为本,优化教学结构

(1)夯实基础,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物理“小高考”注重考查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想方法,适度考查学生的探究与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要求分“了解”(A级)、“理解”(B级)、“应用”(C级)三个不同等级,其中“了解”(A级)、“理解”(B级)的测试内容所占比例达到90%以上。所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牢固理解与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提高物理学业水平的重中之重。但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基本问题学生都会犯错。一方面可能是文科生学习物理也喜欢死记硬背,不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含义,不能理解物理过程的实质;另一方面也由于物理课程本身难度,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很抽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高。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要有生动、直观、形象的语言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或物理过程进行描述,把物理问题趣味化、生活化、基础化,引导他们构建一个物理模型或物体实际运动情景,帮助他们向抽象思维过渡,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讲电场强度时,场源电荷在场中各处产生的电场强度与试探电荷有无、大小都无关,正如天气温度与温度计无关,只是温度借助于温度计来测量的。在讲各种电荷的电场线时,让学生通过一个比喻———“正电荷万丈光芒,负电荷万箭穿心,同种电荷背靠背,异种电荷手拉手;近电荷者密,远电荷者疏”记住了电场线的相关知识。再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时,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个解题方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围绕以加速度为中心,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基本规律去求解问题……教师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既让学生理解了物理知识,又拉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在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养。如果离开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空谈发展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

(2)改进课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进课堂教学是搞好文科班物理教学的主要措施。教师要变单纯讲授知识为学生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努力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共振,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文科生的认知特点,把知识分解成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小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去探索、掌握知识。这样既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又能展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构建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有生长点的知识。也只有通过思考才会体会思考的乐趣,才会体会物理学中的真正魅力,文科生的物理成绩和乐趣也会自然提高。

(3)尊重学生差异,因人施教。文科生物理个人基础相差悬殊,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可能更多的是针对大多数中等学生,那么就会带来两头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情况。所以教学中应关注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教师在教学中要分层次、分对象设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对象设置、提出问题,让人人有题答,题题有人答;课后因人而异设置课后作业,同时做好“培优补差”的工作。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也得以强化。

篇10

摘要:在高校学生评教中,学生不用对其评教行为负责,评教权基本上是一种“廉价投票权”。 形成评教“廉价投票权”的根本原因是高校教学委托-关系所导致的评教主要为考核教师服务。在评教权成为 “廉价投票权”的情况下,学生因缺乏正激励而无评教积极性,同时又因缺乏负激励即没有约束而滥用评教权,从而引起各种评教问题。治理评教“廉价投票权”应真正将改进教学作为评教的首要目的,以正激励激发学生评教的积极性,以负激励防止学生滥用评教权,弱化教师利用评教“廉价投票权”谋取评教高分的动机。

关键词:学生评教;委托-关系;廉价投票权;激励 学生评教是高教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学者们已就学生评教的目的和功能、评教指标体系、评教有效性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一个被学者们忽略的视角是,学生评教实际上是学生对评价教师教学的一系列指标的各个选项投票,在许多高校现行评教制度下,学生的评教权基本上是一种“廉价投票权”。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廉价投票权”是指投票人不用对投票结果负责任的投票权。学生有权力评教,却不必为其评教行为承担任何后果亦或评教结果与其无关,由此也就没有激励去客观、公正地评教,从而导致各种评教问题,使得评教成绩不能准确反映教师教学质量。本文拟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出发,在分析高校教学委托-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对J校学生的评教问卷调查①,研究“廉价投票权”所导致的评教问题,探索如何通过评教机制创新治理评教“廉价投票权”。

一、高校教学的委托-关系与评教“廉价投票权”的形成从经济学角度看,学校聘任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便在校方与教师之间产生了委托-关系。在委托-关系中,人掌握的信息比委托人多一些,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是指在协议达成后拥有信息优势的人选择对委托人不利的行动。为防止道德风险,委托人会根据观测到的信息或变量奖惩人,使人行为符合委托人利益,于是产生了激励问题。设计激励机制,需要选择那些可观测且能反映人工作努力程度的变量表示委托人观测不到的人的行动。在高校教学中,人教师的教学努力程度与其教学质量正相关,可以根据教学质量奖惩教师。但在非对称信息下,委托人校方因成本太高而难以直接对教师教学质量作出评判,于是便以学生评教成绩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替代变量,这又在校方与学生之间产生了委托-关系,即校方作为委托人把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权力委托给了作为人的学生。

尽管学生的评教能力受到质疑,但学生毕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主体,对教师教学质量最具发言权,评教成绩是目前所能找到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相对合理的替代变量。问题是在将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权力委托给学生的同时,应当设计一种激励机制以促使学生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选择正确地行使评教权。不少高校宣称评教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评教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但在评教制度设计中,校方往往有意无意地将教师视为博弈对手,意图通过评教促使教师提高教学努力程度。当校方自觉不自觉地在委托-关系下与教师博弈时,学生便不再处于主体地位,甚至可以说学生评教只是管理教师的工具,考核教师在事实上成了评教的主要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则成了次要的、间接的目的。这样,评教制度设计就容易脱离学生需求,忽视学生评教行为,很少考虑为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提供激励。没有正激励,学生就没有评教动力。没有负激励亦即不对评教权力施加约束,评教权就会被滥用。学生行使评教权却无需承担相应的责任,评教权就会成为一种“廉价投票权”。

二、“廉价投票权”导致的评教问题

高校扩招后,在校学生数量猛增,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并未得到普遍提高。一些学生缺乏应有的诚信、正直等人格修养和理想、责任等人生目标,学习无用论在部分学生中颇有市场,厌学、逃课现象比较严重。在这种环境下,“廉价投票权”会引起较多评教问题。

(一)部分学生评教敷衍了事,甚至让他人代评

评教权是“廉价投票权”,学生不用对评教结果负责,意味着评教结果与学生无关,或者说某次评教的学生不是该次评教的直接受益者。那么,评教于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无直接收益但起码需付出时间成本的活动,学生自然没有评教热情。为防止学生弃评,一些高校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评教,否则将不能或限制查询本学期课程成绩,取消下学期选课资格。这种强制性规定使评教变成了必须尽到的义务,一些学生对此沉默,有的则表示反感,导致学生以应付态度更为随意地评教,甚至把评教当成游戏。

目前,网上评教已成为评教的主要方式。网络的虚拟性进一步让学生觉得评教与己无关,对评教更加漠不关心。由于网上教管系统实行账号密码准入制,不能识别学生的真正身份,一些不愿评教的学生便请同学代劳,为他人代评的学生则用复制粘贴“提高评教效率”。

对学生评教态度的调查显示(见表1),只有10.1%的学生在认真回顾教师授课情况后,遵照评教指标标准逐项打分;21.3%的学生不太认真甚至敷衍了事;17.2%的学生有过让他人代评的经历。

表1学生对评教的态度

选项非常认真比较认真一般认真不太认真敷衍了事占比10.1%38.2%30.4%13.9%7.4%选项没有让他人代评的经历有过让他人代评的经历占比82.8%17.2%

(二)部分学生滥用评教权力,给教师打“报复分”或“关系分”

评教权是“廉价投票权”,学生无需对评教行为承担责任,就可能有学生在评教时趁机报复教师打出低分或给与自己“关系”好的教师送上高分。

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过于严格,作业很多,考试较难。那些无主动学习愿望和明确学习目标、存在叛逆心理和追求“个性”的学生往往觉得这种教师“为难学生”“跟学生过不去”,在评教时便给予恶意评价。而网络的隐秘性更让个别学生将评教视为打击报复教师的一种“有效手段”。结果使得一些教学水平高、要求过严的教师在评教时得分不高。

少数教师课堂教学较为松懈,作业较少,考试容易,平时注意与学生“相互理解”“搞好关系”。有些学生觉得这种教师“好说话”,评教时便送些“感情分”。一些高年级学生更会为“关系好”的教师慷慨打出高分。

对学生评教行为的调查显示(见表2),50.7%的学生认为在评教时有人因为教师过严而打“报复分”,50.2%的学生会为让学生获得考试高分的教师打高分,52.8%的学生认为有人打“关系分”。这一调查结果与其它调查结果相近,陈磊等人(2012)的调查显示,57.3%的学生会因教师要求过高过严而给教师打低分[1];周艳华等人(2009)的调查显示,65%的学生认为在评教时会有人报复教师打低分,62%的学生会为让学生轻松通过考试的教师打高分[2];黄桂(2011)的调查显示,49.9%的学生认为“教员与学生关系好,学生评分就高” [3]。

表2评教中的学生行为表现

问题有人因为教师要求过严而报复教师打低分选项最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占比10.1%39.2%35.4%15.3%问题预期能较易获得考试高分就给教师打高分选项最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占比15.2%34.6%33.9%16.3%问题有人给关系好的教师打高分选项最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占比12.4%34.8%35.7%17.1%(三)部分教师迁就迎合学生,谋取评教高分

不用对投票结果负责任的投票权之所以被称为“廉价投票权”,是因为这种投票权可以被低价收买。对投票人来说,既然投票结果与己无关,无需承担投票责任,那么,只要有人出价购买这种权力,就可按买方意愿投票。

目前不少高校把评教结果与教师考核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任等挂钩。评教分数高可带来高收益,而“购买”评教权成本又很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教师就有激励因素去“收购”评教“廉价投票权”。

教师自然不会用货币“购买”学生的评教权,但为了获取评教高分,可以根据学生喜好用各种方式以低成本乃至零成本变相“收购”评教权。为此,少数教师迁就讨好学生,在评教前暗示将以降低难度、划重点、透题等方法让学生轻松通过考试且能获得较高课程成绩,实现“双赢”。尽管也有学习认真的学生对此反感,不过在学生大多考虑花最少时间和努力就能获得考试高分的情况下,追求“评教成绩最大化”的教师仍会选择迎合学生,让多数学生较易得到考试高分。

对评教如何影响教师行为的调查显示(见表3),66.5%的学生认为教师因评教而迎合学生,降低考试难度。黄桂(2011)的调查则表明,74.5%的学生认为“教员会因为学生打分而‘迎合’学生” [4]。对部分教师的非正式访谈发现,近70%的教师表示为了评教不得不降低考试难度。

表3学生评教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问题教师因评教而“迎合”学生,降低考试难度选项最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占比9.2%24.3%42.1%24.4%

(四)少数教师产生厌教心理,更加重科研轻教学

当评教权是“廉价投票权”时,教师在教学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可能得不到学生承认,不愿意也不善于迎合学生的教师或许会因此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约25%的被访教师认为,在教学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是出力不讨好,应多搞点科研。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与科研考核相比较为困难,因此在职称评定中科研往往比教学更为重要,致使教师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为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学校便将教学质量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标准,在教学质量难以直接考核的情况下,只能以评教成绩代替教学质量。但当评教权是“廉价投票权”时,评教可能会造成教师教学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一些教师因而产生厌教心理,更加轻教学重科研,这可能是学校始料未及的。

三、治理评教“廉价投票权”的设想

“廉价投票权”不仅会使评教流于形式,造成评教失真和逆向评教,而且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必须加以治理。

人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对学生的激励在评教中至关重要,解决“廉价投票权”问题应为学生评教提供合适的激励。从理论上说,评教的激励安排应能使学生参加评教的效用大于不参加评教的最大期望效用,尤其应使客观、公正地进行评教成为学生效用或利益最大化行为。当然,让正确行使评教权成为学生的最优选择在现实中是困难的,但可以用正激励尽可能让学生出于自身利益参加评教,用负激励亦即约束使评教权不再“廉价”。

(一)以正激励激发学生评教的积极性

解决评教“廉价投票权”问题,首先应使学生成为评教的直接受益者,以正激励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认真评教。

1.以改进教学为评教的首要目的

如前所述,评教权成为“廉价投票权”的主要原因是评教以考核教师亦或为人事决策提供依据为首要目的。在难以找到更好方式评估教学质量的情况下,以评教成绩考核教师教学质量并用于人事决策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只是当评教以考核教师为主要价值取向时,改进教学从而让学生直接受益就可能成为评教的次要目的,甚至评教能否使学生直接受益变得无关紧要。

对评教目的和评教作用的调查显示(见表4),只有26.4%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学生评教工作的首要目的是改进教学;仅9.2%的学生认为评教对改进教学起作用且能使自己直接受益。如果认为评教是为他人做嫁衣,自己不能直接受益,学生就没有评教积极性。

表4学生对评教目的和评教作用的认识

问题学校开展学生评教工作的首要目的选项改进教学考核教师搞形式不清楚占比26.4%41.5%17.9%14.2%问题评教对改进教学有无作用、自己能否直接受益选项有作用,

能直接受益有作用,

但不能直接受益不太有作用没有作用占比9.2%50.9%31.8%8.1%“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5]评教应以教师了解教学状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首要目的。通过评教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问题,尽快完善教学行为,让学生直接受益,才能激发学生的评教积极性。学生自觉自愿而不是被迫参加评教,评教才有可能较好地反映教师教学情况,评教成绩才能作为教学质量的替代变量用于教师考核。考核教师并非不能是学生评教的目的之一,但不应是首要目的,否则,就可能是缘木求鱼。

2.重视评教信息的时效性,合理确定评教频次

本次对评教作用的调查结果与陈磊(2012)等人对H校的调查结果差异较大。他们的调查表明,80.6%的学生认为评教对改进教学有作用[6],而本次调查中这一比例仅为60.1%。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两校的评教安排不同。H校在期中和期末都开展评教,J校则每学期安排一次评教,评教信息在年底期末考试结束、教师提交学生成绩后反馈给教师。由于高校课程设置专业性较强,每位教师都约定俗成地讲授一门或少数几门课程。某教师在给某班级授课后,以后便不再或很少为这一班级授课。教师在年底才能得知评教信息,即使教师根据某班学生的评教信息改进教学,直接受益者通常也不是该班学生,而是其学弟学妹。J校教师只能查询自己的评教总分,不能查询分项指标得分,也弱化了评教对教师改进教学的作用。

J校的评教安排使得学生难以从评教中直接受益,出现该问题可能是因为J校担心教师在提交学生成绩前得知自己遭遇差评会报复学生。评教以改进教学为首要目的,就应避免这种评教时间与反馈时间的严重错位,重视评教信息的时效性。

学生评教每学期可分为期中初评和期末复评,最终评教成绩由前后两次成绩加权平均得出,但初评成绩占比宜低不宜高,比如不超过30%。临近期中,教学问题基本上就暴露出来了,此时评教并及时将评教信息通知教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学生沟通,师生共同约定改进教学的方法,实现教学相长。这样学生在评教中所表达的诉求很快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回应并从中受益,就能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复评指标应加进反映初评后教师与学生沟通以及按共同约定调整教学的选项,包括复评总分和分项指标得分的复评结果可在提交学生成绩后反馈给教师。

3.评教指标设计吸纳学生意见,突出学生课程收获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评教指标体系通常由教学管理部门设计,基本上不征询学生意见。这不仅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降低其评教自觉性,而且容易导致评教指标脱离学生和超出学生的评价能力。诸如“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等指标就很难让学生做出准确的把握与回答。

“人们一旦能够控制自己的环境,就比受他人控制的情况下更能够负责任地采取行动。”[7] 评教指标制定若能以多种方式吸收学生参与,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同时引入并强调反映学生课程收获和学习能力提升等侧重于“学”的指标,则不但有利于使评教指标与学生的评价水平一致,还能提高学生评教的责任感。

(二)以负激励防止学生滥用评教权

仅有正激励没有负激励是不行的,评教权必须受到制约。学生对其评教行为应承担相应责任,滥用评教权应付出代价,应通过约束使评教“廉价投票权”不再廉价。

1. 对网上评教进行电子签名认证,赋予教师评教申诉权

网上评教的匿名性刺激了评教权的滥用,而有些学校的不当评教宣传更使得滥用评教权的学生有恃无恐。如某校在教学宣传栏中以如下问答宣传评教,学生问:“我担心万一教师知道我给他评得不好我期末考试不得挂科呀。”答:“不会的。老师看不到任何同学的信息,只能看到最终的评分。”鼓励学生评教是对的,但不应在事实上怂恿学生滥用评教权。

为防止代评、盗评尤其是利用评教打击报复教师,网上评教应以电子签名进行网上身份认证。因遭遇恶评而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教师应有权提出申诉。利用评教留言板无中生有、恶意中伤教师的学生一经确认,在其无可抵赖的情况下应予以惩戒。

2. 取消经常旷课学生的评教资格,根据学生平时成绩确定其评教权重

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旷课问题。那些经常旷课甚至几乎不上课的学生不可能对教师授课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价,在任课教师提供旷课记录并核实后,应取消这些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评教资格。失去评教资格将自动失去下学期的首批选课资格。

对有资格参加评教的学生,可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确定其评教分数在加权计算教师评教成绩时的权重[8]。学生的评教权重应向学生公示,学生无异议后方可用于评教成绩的权重计分。

3.给评教系统安装防失真程序,尽可能消除“报复分”和“关系分”

为防止学生给教师打“报复分”或“关系分”,可在网上评教系统中安装防失真程序。当所有评价指标全选最高等级或最低等级时,可判为失真而不予提交,迫使学生做出不同选择,不愿重新选择的学生将失去评教资格。防失真程序还可根据导致评教失真的其它评教行为不断完善,以提高评教信度。

(三) 人事决策慎用评教结果,教师理性对待评教问题

教师利用评教“廉价投票权”谋取评教高分的激励主要来自评教成绩与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等挂钩。为弱化教师“俘获”评教权的动机,评教结果用于人事决策须力求审慎。应尽可能剔除评教差异中的非教师因素[9],同时如有确凿证据证明某位教师以不正当手段诱使学生打高分,则需审查其评教结果。

“廉价投票权”导致的问题之一是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可能会遭遇差评。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是,差评教师较少反思自身教学而将差评原因归咎于教学严格。这也许是正常的,因为人通常有归罪于外的心理。但作为教师,首先应自我反省,理性对待各种评教问题,以自我发展的内在愿望改进教学。

注释:

①本问卷的调查对象为J校各学院全日制本科生,共计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584份,有效回收率为91.25%。

参考文献:

[1] [6]陈磊,倪天倪.学生评教差评教师的有效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2(1):84-90.

[2]周艳华,解鸿泉.影响高校学生评教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6-8.

[3] [4]黄桂.分数膨胀与等级膨胀:评教系统双重失效原因探析[J].高教探索, 2011(6):95-103.

[5]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5-17.

[7][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M].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7-29.

篇11

关键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46-01

一、联系生活,扩展生活

众所周知,写作的素材来自生活,小学生的作文要想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就要注意锤炼他们的语言,扩展他们的思维。开展尽可能多的异彩纷呈的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因为活动可以为他们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提供无限的空间,能够调动其所有的感官。用学生独特的视角去捕捉生活,品味人生。把用眼看到的,用触觉感受到的,用心揣摩的一切事物用笔记录下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我们知道,作文本身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它源于生活,有提升生活。

人们经常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错,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真谛。或大或小;或浓或淡,学生接触生活,体味生活自然会产生许多主观想法,而在拮取生活中最精彩、有趣的值得回顾的场景时,他们会更深刻的思考。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胆的设想、疑惑不解的问题会通过语言文字泉涌而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为他们的写作开辟宽泛的材路。

二、指导生活、提炼生活

叶圣陶曾经指出:“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所不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人固然为写文章而留心自己的生活,但是做了人就得担负人的责任,就得留心自己的生活,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他在论及好文章与生活材料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从“留心自己的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材料,也就是“有所为而作”,“留心自己的生活”主要指留心自己从事的学习、工作、活动、自己的生活实践,当然留心周围的人和事;“有所为而作”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学生既要踏踏实实的学习,又要学会痛痛快快的“玩”。在玩中“玩”、玩中“思”、玩中“悟”:做家务活、养花、喂养动物、做小创作、弹奏乐器、唱歌跳舞、进行体育锻炼、做小试验,一个人“玩”在小组里“玩”一边做,一边想,一边讨论,用心灵去实践、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在不知不觉中你会有一种欣慰在心头,你会发现生活原本是这样妙趣盎然。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是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你还发愁没内容、没材料可写吗?

诚然,没有材料,或者材料不够用,固然写不出好文章;有了材料,如果不加选择,或选材不当,仍然写不出好文章。材料,是准备写进文章里的各种事件和事理根据,能够从多方面获得材料及收集材料的能力,材料是作文的基础,即是中心思想的来源和基础,有时表现中心思想的根据。人们常常把中心思想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材料比作血肉,语言比作细胞,由此可见,材料是文章的根基。收集材料的能力,是作文的基础能力,小学生收集材料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劳动、游戏等内容的理解力和感受力,以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三、品味生活、广开材路

篇12

随着教育的发展,办学档次的提高,越来越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依靠文化管理,提升学校品味。校园文化,成为提升管理品味的推进器。学校要实现文化管理,应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习的乐园、怡人的花园、精神的家园。文化校园的建设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它包括基础设施文化、自然环境文化等,它无声地向师生传递着学校的教育宗旨、追求目标、价值观念、审美倾向等。在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时,我们应该注重营造一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互交融的文化氛围,使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先进性。校园自然景观建设要达到美化、绿化、亮化、净化的要求。校园人文景观的创设,要充分利用精美的雕饰、特色性的标志牌、人本化的警示语、优美的画廊、内涵丰富的文化宣传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功能。

漫步校园,随处可见鲜花盛开,绿意融融,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清幽的水池、秀气的假山、活泼的喷泉,能平添几许诗情画意;宽敞明亮的教室、计算机房、图书房、形体室、棋艺室、音乐室、钢琴室、美术室、书法室、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场所。教师和学生天天生活在这样清秀优美的校园里,心境会变得平和宁静,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爱校之情。

二、齐心协力,着力打造校园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校意识和文化观念,是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上。要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精神世界,从而创建规范活泼的学风。学风建设的关键是班级管理,通过选校园之星,树身边典型,如“十佳学习标兵”评选活动等,弘扬校园正气,激发学生灵气,鼓舞学生士气。

三、倡导和谐,建立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学校管理既需要刚性的制度作保证,也需要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要始终洋溢着一种人文精神,让师生感受到来自各方的人文关怀,让教师感觉到学校就是我们的家,让学生说老师比我们的父母还要亲!

四、丰富师生生活,构建活动文化

学校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师生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精彩,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例如针对校园中存在的践踏绿色的不文明行为,发起“构建和谐校园,从一草一木做起”的签名倡议行动,使同学们增强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自我做起,自觉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举办航模、书法、绘画、舞蹈、演讲等才艺表演,为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学风形成,为教师的爱岗敬业、自我展示提供了机会,为学校创设平安、和谐的教育环境创造了平台。

篇13

关键词:新闻点评 高中生作文思维 能力培养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说明写作要具有时代性。现代高中生更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学会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佳作。

新闻具有新颖性、时效性等特点。通过写新闻点评训练学生写作能力,既可以满足《考纲》中“深刻”“有创新”的要求,更可以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进行培养和训练,可谓“一石双鸟”。

一、通过新闻点评,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指的是新闻深度和广度。新闻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五花八门。初写新闻点评,学生往往只会对新闻事件泛泛而谈,未抓住事件本质,缺乏深刻分析、联类引申的能力。这需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读新闻,重在读出一个“广”字和一个“深”字。

例如,朱莉丽同学在“酒驾事件”中写道:

2009年5月7日,杭州青年胡斌驾车撞死浙大学生谭卓;8月4日,杭州魏志刚驾车撞死横穿道路的少女马芳芳;8月5日,黑龙江省鸡西市张喜军醉后无证驾车,致两人死亡……飙车者与酒后驾驶者在马路上横冲直撞,倒下的身影,鲜红的血液令人触目惊心。这无辜生命的早逝,只因肇事司机对生命的无视。他们泯灭了自身道德的心灯,不仅伤害了他人,也把自己推向了深渊。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只有点亮道德这盏心灯,一个人才能不倒,一个民族才能不倒,一个国家才能不倒。

新闻事件只是个载体,只有透过表象,把握本质,才能以理驭物,联类引申,思接千里,视通八载。刘勰在《文心雕龙》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上述例子通过“酒驾”系列事件,上升到民族、国家道德建设的高度,体现了其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横向、纵向思考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新闻点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主要是指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新闻事件,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敏捷性的有效途径。读新闻,重在读出一个“灵”字和一个“敏”字。

例如,在 “‘蛋居’戴海飞事件”中, 卢丽娜同学从“年轻,就应该有梦想”的角度切入:

蚁居,是刚步入社会的弱势群体对经济窘困的权宜之计;蜗居,是对今天房价泡沫望洋兴叹的无奈之选;蛋居,是对根深蒂固的城市钢筋水泥发出的掷地有声的檄文。

愚公对堵住村庄向外界的太行、王屋出招了,于是有了愚公移山孜孜以求的执著,终于感动了上天,得偿所愿;大禹对频频暴发的洪水出招了,于是有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终于平定了水患;戴海飞对资金不足、出行不便的遭遇出招了,于是让城市“下了蛋”,点燃了自己的梦想,照亮那些曾经因现实模糊了梦想的人的前进之路。

年轻,就要有激情,在心中亟需迸发;年轻,就要有梦想,在未来勇于圆梦。

吴先印同学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切入:

戴海飞的“蛋居”,无疑成为一股清新的风,让审美疲劳的人们开始警醒。房价是逐日升高了,可是房子的价值却开始遭人质疑。试想,如果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建起的不是万丈平地而起的高楼,而是一群群、一片片类似“蛋居”的独具风格的建筑,该是多么别致,多么令人神往!一座城市的生命力,不是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文明的“荒原”,而是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

美国学者吉尔福特指出:“凡是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上述两例能从不同角度分析考虑问题,不为定势左右,体现了其思维的灵活性。

三、通过新闻点评,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独创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分析和评判的深度,它建立在善于质疑、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上。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造精神,它建立在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上。新课标已经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和培养目标。因此,让学生学会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创造性的有效途径。读新闻,重在读出一个“批”字和一个“创”字。

例如,在农金变同学在写“我爸是李刚事件”中写道:

“我爸是李刚,有本事你告去!”这句话在飙车青年李启铭喊出后,便在网上不断流传。类似的,便是前段“杭州70码”肇事事件。不顾法规这点尚且不提,但“富二代”、“ 权二代”们背后的“李刚”爸爸们真的不容忽视。

我们的父亲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朴实阶层,我们不兴“拼爹”,所以尚不能理解李启铭喊那话的“义气凛然”。如果金钱地位便可以“摆平”人命案,那法制、公平、公正存在的意义何在?所以当屏幕上李启铭低头挤出眼泪时,我想多多少少可以告诉那些孩子们,你爸是谁就是谁,没必要摆到别人眼前。

再说“李启铭”倚靠“李刚”也是虚的,说不准倾塌的哪天。而我们这些“穷二代”们不靠天也不靠地,只靠自己,也会尽量做到让我们父母光荣说出“我的孩子是×××”,这样岂不更好?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批判性思维是中国学生缺乏的。”他认为中国需要创建一种课程以及教学法,来鼓励学生的创造力以及独立的思维能力。上述例子能立足现实,针砭时弊,挑战特权,这种批判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新闻点评只是学生日记式作文片断训练的一种有益尝试。正如同志说:“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相信,用新课改理念指导作文教学,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总会开创学生写作的新天地!

篇14

一、要熟悉课本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课外阅读少的情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使学生熟悉课本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对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让学生背下来。优秀的范文都是经过时间的甄选,脍炙人口,文质兼美,是进行写作积累的好素材。不但要求熟背,而且要反复研读,总结心得,获得写作经验。在教学中,名言警句,优美的语段,可以要求学生熟记。并且在班上举行我爱记名句的比赛活动,交流心得,共同鉴赏积累。天长日久,自然会有很多收获。这样,学生通过熟读背诵,既丰富了知识,又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要适当设疑点拨,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提炼作品的重点、难点、亮点,给学生以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认真咀嚼,仔细品读,才能让学生熟悉文章结构,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比如,在教学鲁迅《社戏》这篇文章时,先设问:鲁迅童年到赵庄看戏前后心情有何变化?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在组织学生阅读、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点拨: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开始写不乐是为了下文看戏之乐做铺垫。这样的设问点拨不仅对学生全面的理解作品起到催化作用,还能使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技巧有所领悟,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视野,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才能。

三、要把握作品艺术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在教学时,教师要能够把作品优美的艺术意境与学生的思想、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搭起桥梁,让学生心系作品的一事一物,一景一情,使学生心灵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力,开启写作的悟性。美学大师宗白华说:“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五种境界,逐步推进。人生需要升华。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因此,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在作品中体会出美好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和艺术鉴赏力,提高学生写作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

四、要善于捕捉写作契机,提高学生的动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