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龄化问题及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邯郸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是随着人口寿命延长和生育水平下降而出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趋势。
(一)人口年龄结构已由成年型转向老年型
2010年邯郸市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四项指标均已达到老年型的判别标准数值,由“四普”、“五普”的成年型转向老年型。
(二)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总人口由2000年的848.14万增至2010年的917.47万人,年均增速0.79%,同期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51.50万人增至64.72万人,年均增速2.31%,增速是总人口的2.92倍。
(三)低龄老人比重高,高龄老人增速高
60岁及以上老人中,60~69岁的低龄老人62.15万,占老年人口的60%。80~89岁的老人由“五普”的5.33万增加到9.36万,是“五普”的1.76倍;90岁及以上的老人,由“五普”的3943人增加到7588人,是“五普”的1.92倍,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二、邯郸市人口老龄化引发及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系数增大
抚养系数是指平均每一个有职业收入的人口负担抚养的人口数。一般来说,未成年人口无力储蓄,老年人口减少投资并开始动用储蓄,人口老龄化会使人口从劳动状态转移到退休状态,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都成为单纯消费人口。这就导致了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系数增大。
(二)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随着邯郸市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邯郸市的社会保障和福利费用将大幅增长,讲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巨大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家庭规模和经济结构变化
随着邯郸市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传统家庭养老已面临挑战,传统的养老方式和观念应向社会养老转变,而当前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都还较为薄弱。
(四)人口老龄化将导致消费领域和服务领域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老年群体在衣、食、住、行、保健医学、交通和娱乐等方面有着特殊的需要。随着老年群体的扩大,这些需要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必将逐渐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消费方式及消费量,增加社会多方面的服务量。
三、应对邯郸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
(一)经济方面的措施
1.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邯郸乃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大力发展经济,为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各市的实践证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为老龄化人口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本所在。
2.大力发展老龄产业。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发展老龄产业,既可以扩大消费市场,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还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邯郸市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发展老龄产业,把它作为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制定老年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实施政府对老龄产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建立老年服务业发展管理体制。同时,大力研制开发老年消费品,培育老年用品市场,满足日益庞大的老年消费需要。譬如大力发展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等,为老龄人口构建和谐的老龄生活。
3.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随着邯郸市人口结构的变化,适应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将会不断增加,而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事老年产业研究,开发老年消费市场,从而引发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迁。所以,邯郸市要进一步大力兴建公共养老设施、扩大老年活动场所、增加老年服务项目、提升老年服务水平、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二)宏观政策制定方面的措施
1.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长远规划。邯郸市政府要从邯郸市的基本市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问题,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用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民营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
2.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从总体上讲,邯郸市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经济实力不够强大,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而且各个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有差异,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邯郸市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量力择路,构建有邯郸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三)法律方面的措施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养老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55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0 引 言
21世纪之后,包含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且比预期提前到来,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是更为严峻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现象。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的制定不能跟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步伐,将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影响社会安定。因此,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要如何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如何有效应对这这一问题?本文在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问题。
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和原因的分析
1.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 299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 400多万人。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增加。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已开始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原因表现在多方面。然而,人口老龄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导致我国人口生育率较低。计划生育的政策是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国情相适应的,当时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但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出现改变,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科学医疗水平的改善,人类的寿命相比以前已经大大延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我国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提高,但是年轻人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趋势,最终表现为我国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2.1 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健康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最关心的一部分,其关系到老年人能否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但是,我国当前社会出现看病难及看病贵的问题,而老年人身体免疫力较差,更容易患病,且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慢性病。这些问题都显示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首先要提高其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完善对老年人的医疗救助,还可以通过商业保险为老年人就医创造额外保障。
2.2 建立完善合理的养老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纵观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养老保险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养老保险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家要通过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保证老人年基本生活有稳定的养老金,这也是其积极生活和参与社会的基本物质保障。政府在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且能够承担转制成本,政府要在完善养老保险中发挥积极作用。
2.3 鼓励老年人积极与社会接触互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老年人虽然已经脱离了工作岗位,但其自身能力却是不可忽视的,对社会发展仍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可以在自身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主动与社会接触,努力实现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自我价值,即要“老有所用”。在推动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中,需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政府要在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例如,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相关的数据库,对那些技术精湛及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建立系统的档案,为老年人就业建立合适的渠道。
3 结 语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是对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挑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高峰出现之前,要抓住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立更为合理且能够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养老金机制,引导个人储蓄养老,积极解决并且完善城乡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赵志耕.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2007(8).
[2]孙雅娜,边恕,穆怀中.中国养老保险最优缴费率的实证分析――基于贴现因子和劳动增长率差异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7).
1956 年联合国发表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中提出,按照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将老龄社会分为三个阶段:老龄化社会(7%)、老龄社会(14%)、超老龄社会(21%)。 日本内阁府的《老龄社会白皮书》中指出,早在 2007 年日本社会老龄率就高达 21.5%,步入了超老龄社会。 据《老龄社会白皮书》
最新数据统计,2011 年日本社会老龄率已达到 23.3%。 高度人口老龄化已经对日本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 日本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和政策。
日本政府为了减缓甚至解决老龄化问题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不断改革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和护理是老龄化社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于促进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改革养老保险制度:(1)明确 100 年内养老金待遇与缴费状况;(2)尽量控制保险费率上升,2017 年以后保险费率固定不变;(3)根据宏观经济指数调整养老金,即根据社会整体的工资总额增长率调整养老金增长幅度。 由此,在职职工减少的情况下,即使平均工资增长,养老金也会下调;(4)从2004 年度开始到 2009 年度, 逐步将基础年金中的国库负担比例由 1/3 提高到 1/2。
其次改革医疗保险制度:(1)将 70~74 岁高龄患者的医疗费负担比率从 10%提高到 20%。(2)改革老年人保健制度,新建以 75 岁以上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人医疗制度。 另外,对65~74 岁老年人的医疗费 , 实行由参保人数分摊的财务调剂。 (3)将政府掌管的健康保险从政府中分离出来,设立全国健康保险协会,掌管健康组合保险中组合成员以外的被保险者的保险,保险费率由各都道府县根据各地的医疗费情况分别设定。
再次改革护理保险制度:(1) 向重视预防型转变;(2)调整设施给付;(3)确立新的服务体系;(4)确保和提高服务质量。
2.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日本政府修改了《高龄者雇佣安定法》,将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法定化,规定从 2006 年 4 月以后,雇主必须在如下的三种方式中任选一种,将其选择的方式制定为企业的制度。 一是随着养老金领取年龄的推迟(60 岁),把退休年龄提升到 65 岁,到 2013 年必须达到 65 岁;二是废除退休制;三是维持现有退休制度,但员工退休后如仍有工作意愿,原企业必须对所有愿意继续工作的员工重新雇佣或延续合同,给老年人就业创造机会。
3.鼓励生育,延缓老龄化进程。(1)直接增加儿童生育及抚养补贴(不包括婚姻补贴);(2)改善生育环境,促进婚姻、生育及养育。 此外,地方保健组合可根据当地的财政情况,自行决定对治疗不孕症、产假、生育补助的额度。
三 日本社会老龄化对策的制约因素———财政问题。
1.日本财政与老龄化对策实施的相互关系。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养老、医疗、护理等各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财政作保障。 财政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职能作用,在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发挥得相当突出,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日本的社会保障起步较迟,但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撑,使日本的社会保障在短短的二十年间, 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无论是规模还是社会保障的内涵都发生了飞跃,财政作为社会保障的后盾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收不抵支,日本陷入了财政赤字的困境。 随着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以及人口高龄化和少子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保障费用逐年增加,尤其是年金和医疗保险费用增加,财政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可见,针对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能否顺利得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财政的制约和影响。
2.日本的财政问题。日本面临的主要财政问题是债务问题突出,在实施紧急经济对策之前债务额对 GDP 的比就已经超过了 170%。 目前,日本的财政仍在持续恶化。
2008 年的雷曼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补救工作,同时采取了紧急经济对策。 因此各国债务额对GDP 比都有所上升,但是除意大利为 132.0%外,其他国家均保持在 100%以下。 然而,日本债务额对 GDP 比在 2010 年高达 199.2%,已逼近 200%大关。 2009 年底国债、借款、政府短期债券等日本债务额突破了 900 兆日元,2010 年度预算中国债发行额为 44 兆 3 千亿日元,2011 年底债务额达 997 兆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同样,大约 1800 个地方公共团体的财政不足自 1994 年后急速扩大,在 2009 年度末达到了 197 兆日元。
日本的财政、经济已经陷入频临破产的危机状况。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依靠存款度日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因此,今后作为国债购买资金来源的储蓄额将会持续下降。 如果国债在日本国内无法筹集的话,会导致国债信用降低、利率提高,必然会导致日元的暴跌,从而陷入极度通货膨胀的危险境地。
另外,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今后以年金、医疗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无疑会逐渐增加,一般财政支出中的公费负担也会持续增加。 当然这不仅是国家的问题,与普通市民息息相关的生活保护、护理保险、医疗保险的财政恶化也影响了都道府县、市镇村等地方自治体的财政。
四 结语。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 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财政问题是老龄化对策的一大制约。 想要很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最终还是要依靠强大的财力支撑。 换言之,没有强大的财力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因此,如何广开财源以保证各项老龄化政策措施得以实施是日本政府所面临的最大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
1、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现状、趋势
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水平并不一致,而且其老龄化过程也不完全同步,就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和趋势表现也不相同,同一地区各个民族老龄化程度和趋势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民族地区老龄化情况十分复杂。
具体来讲,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我国一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低,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年轻型。青海玉树自治州1982年老年人口比重为6.10%,1990年为5.81%。而根据1990年——2050年青海人口老龄化预测,2000年全省老年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为4.62%,2005年为5.64%,2010年为6.38%,2050年为14.46%。(1)。从2000年四川民族地区年龄构成看,人口年龄结构大多处于年轻型。例如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分别是5.12%、5.36%、5.48%。(2)有的民族地区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镇的水平,这可能与乡村少数民族年轻人口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提高,城市打工和做生意比较收益的刺激,使农村有较高文程度的青年移居到城市等有关。
第二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我国少部分民族地区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惯性等影响,还处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四川德格县更庆镇城区人口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属于年轻型人口,而农村的老年人口系数和老少比则达到了成年型人口,所以,从全镇总体看,应该属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3)
第三种类型,有的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很早进入了老龄化阶段,1995年广西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例6.61%,1996年为7.06%,1997年为7.62%,1998年为7.52%,1999年为7.95%,2000年为7.12%。由此可见,广西是在1996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行列。(4)新疆石河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也基本进入老年型。20世纪80年代至今,石河子地区200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达11.70%,2003年已升至15.43%。因此,石河子地区已步入老年人口社会,而且呈现逐年递进上升的趋势。(5)
贵州黔东南州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具有代表性。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3万人,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突出的表现为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贵州黔东南州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逐年增加,到2010年将达到53.09万,其老年人口系数也将达到12.7%。(6)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较大差异性。从发展趋势看,人口年龄结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其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而人口年龄结构未进入老年型的民族地区,也必然发展到老龄化阶段,而且这个过程发展很快。所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影响分析
1、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一,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民族地区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投资、消费、储蓄、税收、财政支出带来相关影响。
第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赡养功能的发挥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必然使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不足。同时,民族地区老龄化加快,使本来不太富裕的家庭增加更沉重的负担,也必然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与和谐、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代际关系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比重增大,又必然使民族地区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增加,从而对在职人员收入产生影响,也必然加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民族地区农村老人子女负担,从而导致两代人利益分配的矛盾。
此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就可能增大民族地区反贫困难度。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会对社会公平产生消极影响。
第四,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传统伦理和社会心理产生冲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尊老的传统美德,也就形成了家庭“养儿防老”、“养儿送终”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扎根于民族地区各民族人们心里。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使老人和子女心理受到冲击,也会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整个社会心理受到冲击。
2、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某些积极影响,比如它可以促使民族地区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生产力发展。同时,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对出生率也会产生影响,对可能对推动教育水平提高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此外,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可以促使民族地区老年市场形成和老年产业发展。由上可知,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从多方面会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但从长期趋势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三、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和对策措施
1、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路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地区突出的“未富先老”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极为不利,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真正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
2、解决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措施
第一,转变观念,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制定科学的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保持民族地区人口稳定适度增长。
民族地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人口老龄化发展很不平衡。加之,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一旦进入老龄化,“未富先老”必然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民族地区稳定与和谐产生极大危害。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未雨绸缪,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老龄化问题。
第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缓解“未富先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民族地区经济不发展,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载能力,对经济本来就落后的民族地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尤其重要和急迫。
第三,确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模式和社会保障体系,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一方面,要发挥家庭养老为主的功能,贯彻“以家庭养老为主,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另一方面,在民族地区城镇,国家和企业要承担养老责任,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在民族地区农村,推动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要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保险等,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等项目以及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人口的扶贫开发活动。
第四,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农村和城市的老年服务体系,加强机构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城市和老有所养,农村社区环境、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搞好民族地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加强其硬件、软件建设,使民族地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族地区老年产业,开发利用“银色人力资源”,可以变人口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可以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此外,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构筑符合民族地区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也是民族地区尤其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特点,而且发展迅速,已给或将给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影响,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同时,把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并针对民族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从而为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时正中.青海高原的人口老龄化问题[J],西北人口,1994(4);
[2]、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四川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与文化变迁——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M],巴蜀书社,2005;
[4]、陈喜强.人口老龄化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去影响广西的经济?[J],百家言,2002(11);
[5]、杨晓熙、刘平等.石河子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4(12)。
[6]、贵州省黔东南州第五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黔东南人口的现状与未来》第82页,巴蜀书社2004.
【关键词】日本 老龄化 措施 借鉴
一、前言
自从1970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以来,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进入超老龄社会。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完成,少子化、单身化与老龄化等因素的叠加,日本高龄单身家庭数量快速上升,并逐渐形成了“无缘社会”中的“孤族”群体。又由于地域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革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瓦解,日本社会出现了高龄者“孤独死”的现象。“孤独死”又称“孤立死”,是指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独居者,其中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居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为某种原因而死亡的现象,特指发病后没人发现而死亡的情况。这是全人类社会老龄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在日本尤为突出。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目前已成为日本众多社会问题之一,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后果。
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与日本相比,中国老龄化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具有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虽然低于日本老龄化水平,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当前日本老龄化水平。另外,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的“孤独死”现象虽然尚未演变成社会问题,但是“独居老人离世”的新闻却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型,中国同样经受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考验。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既有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人口问题,也有发达国家才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日本政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形成了政府性与民间性相结合,以公助和共助为基础,社区互助和高龄者自助相协作的支援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孤独死”的社会压力,而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孤独死”现象的预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日本超老龄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超老龄社会是日本“孤独死”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并且给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高龄者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家庭形态的变革,导致高龄者越来越孤立,再加上部分高龄者长期处于看不起病的贫困线上,缺乏医疗看护,这又使“孤独死”现象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高龄者数量增长迅速,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处于超老龄社会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但同时,日本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达到82.7岁,其中,男性为79.4岁,女性为85.9岁,由此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截止2014年底,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190万人,占总人数的25%。另外,从长期趋势来看,日本将继续维持“少子高龄化”的发展态势,总人口将持续减少,老龄化率会继续上升。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这一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50年将创下32.3%的新高。也就是说,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长期处于超老龄社会。
(二)高龄者医疗负担重,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医疗负担重是导致高龄者面临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政府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为528.9万日元,比前一年减少1.5%,仅相当于1994年最高时的八成,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继续加深,家中仅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数量和比例达到新高,占家庭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从收入构成来看,日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劳动所得,而高龄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养老金等收入,另一项调查显示,有62.3%的高龄者认为医疗负担过重,基于疾病护理等方面的考虑,而不得不进行储蓄。
相对贫困也是导致日本高龄者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进入高龄期后,日本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全年龄段来看,女性的相对贫困率要高于男性,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大。最大差距出现在70~74岁年龄段,女性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为26.6%,男性为17.3%,两者的差距达到9.3%。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部分生活困苦的高龄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10年,因犯罪而被的高龄者有48 145人,约是2001年的2.4倍,其中大部分是盗窃罪。同时,为了安稳度过余生,许多日本高龄者宁愿犯罪而使自己的晚年在监狱中度过。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和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种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
(一)就业和收入
确保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任何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保证老年人到65岁仍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被用人单位雇佣;支援中高年龄者的再就业,确保多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同时,日本政府确立并实行公立年金制度,由日本年金机构进行记录和运营年金,而且,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自己的合法收入,日本政府不断整备企业年金制度,完善退休金制度。
(二)健康和福利
日本政府不断落实针对老年人的看护保险制度,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丰富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高看护服务的质量;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支援政策。并且,改革老年人的医疗制度,指导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项目,提供区域性的住家医疗,开创多样化医疗,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制定和实施地区福利计划。
(三)学习和社会活动
促进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确保学校有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和支援劳动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职能;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四)生活环境
政府帮助老年人进行购房,同时增加公共租赁房屋的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的住房需求,让老年人有安定的落脚点。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
四、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老龄化社会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7%,而我国已经10.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模式,养老问题异常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制度,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2)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迟退休年龄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增加老年人福利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重视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投资,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生活质量。
(4)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已经在变化,但是与人口危机的现实相比,还是滞后。因此,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逐渐的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才可以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1]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2012.
[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4]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式及路径选择[Z]. 2012.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社区护理;老年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平均寿命的普遍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可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1]。根据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的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全国总人口的12.5%,按照这个标准,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这一概念。社区作为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环境,比医院更能为老年人提供持续、全面的护理服务,在健康老龄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社区老年护理事业,提供积极有效的社区护理使老年人在社区接受各种健康护理,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保证。
1 健康老龄化的概念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世界老龄大会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在我国1994年2月召开的“中国老年保健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老年学会会长邬沦萍教授最先提出“健康老龄化”这一词,并且发表了“为使我国出现健康的老龄化而奋斗”的讲话。健康老龄化更关注的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在延长人类的生物学年龄的同时,还应该延长人类的心理与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在生命延长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2 社区老年护理
1970 年,美国的露丝・依思曼首次使用了社区护理一词。社区护理是以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服务范围,对社区内的不同人群提供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导的综合,承担着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社区老年护理是指由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护理工作的重点为一般家庭及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为他们提供连续、全面的服务[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护理应以“社区内弱势团体(老弱、残障)为优先服务的对象”,老年人群作为社区里的主要人群,如何在社区里提供适合老年人群需要的医疗保健、生活照顾等服务,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促进健康老龄化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经济、医疗、养老方面都给社会带来了一定影响,维持老年人的健康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国外社区护理起步早,发展的比较快,其中为老年人提供的社区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已经比较规范,许多国家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作为医院的分支机构,对老年人提供的护理服务已经很完善。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社区护理起步早,投入大,社区护理发展较快,已经开设了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有的地区还为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但是大部分城市的社区护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健康老龄化,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措施如下:
3.1建立健全完善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制。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护理机构缺乏明确的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老年护理的保障机制薄弱。然而社区中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大,需要社区的护士可以为他们开展多项社区护理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体检,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3.2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就医环境。改善社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健身设施是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有效对策。同时加大并完善社区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方便社区老年人的就医问题。王宁[4]的社区医疗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有50.0%的人不愿意到社区医疗机构看病,其原因:32.8%认为社区医务人员素质低,28.4%认为社区医院机构检验仪器落后、水平低,18.7%认为社区医疗机构药品不全,还有13.7%认为药品价格不便宜。
3.3提高社区从业护士的素质和技能。社区护理是对社区中的个人和家庭开展家庭访视、居家护理、健康指导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它涉及相关的多学科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而这些主要依靠社区护士完成。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社区护理数量不足,以年轻人为主,学历低,大多是中专学历,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导致部分工作无法开展或内容较少,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从而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质量,所以提高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也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发展、完善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尤其是老年护理教育,培养更多的社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多的要求[5]。
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积极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已刻不容缓[6~8]。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事业,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其健康需求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全成,崔瑞宁.人口高速老龄化的理论应对--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3,04:36-41.
[2]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2-09-09].http:///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
[3]苏永刚,吕艾芹,陈晓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04:42-47.
[4]王宁.老年患者的社区护理研究[J].家庭护士,2007,5(11c):84-85.
[5]张苏,王婕.健康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J].教学与研究,2013, 08:21-29.
[6]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09:129-136.
一、人口老龄化在我国的立法现状
当下我们处于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年代,有可能吸取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教训和最新成果,扬长避短。《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颁布,总体上确立了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以法律的形式将党和政府有关老年人权利保护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稳定下来。但同时,对人口老龄化的立法还远未能从细节上更确切地保障老龄化人口能够安享晚年。
二、目前对人口老龄化立法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立法不健全,法律规范适用无法统一,内容欠缺或不合理。保护老年人权益,是一个涉及领域广泛、情况纷繁复杂的全局性问题。要完成这项工程必须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基础上,完善配套措施,使其操作有据,落实便利。
二是法律关系不清导致的责任缺失。《老年法》赋予了老年人许多方面的权利,要使这些权益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一套高效的管理体制和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但目前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工作确实存在着着政出多门,多家管理这种分散管理体制,缺乏宏观协调机制,造成既相互争管,又相互推诿的矛盾,极不利于老年人权益的保障,必须加以改进和完善。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是社会转型加剧,立法工作滞后。随着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土地减少、集体经济组织保障功能弱化、家庭规模缩小、人口老龄化、孝老养老道德观念淡化以及人口向城市迁移等现象的出现和发展,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以前制定的法律法规在很多问题的设置上,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适用的要求,日益表现出了严重的滞后性。
二是被动的消极态度影响了社会养老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目前,在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中很多地方是被动地,具有明显的短期化特征。
三、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立法思考
(一)对目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具体化、细则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基本法,也是其它与此相关法律制定的依据和基础。其性质决定了这部法律不可能制定得过于详尽,因此,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将《老年法》的原则规定具体化、明确化、详细化,才能真正达到《老年法》的立法目的,使老年人权益保障落到实处。
(二)关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中养老保障行政管理法律关系、经办法律关系、保障监督法律关系等部门定位问题
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我们可以考虑设立一个老年人社会保障专门机构,统一管理老年人权益保障事宜,并用法律的形式确认该机构独立的法律资格和专业管理的法律地位。
(三)法律实施中的制度建设和责任方面
制度建议,尤其是社会保障这样的核心制度建议,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立法加强监管,完善争议解决机制及明确法律责任。
(四)确保老龄化人口的权利
老龄化人口的权利主要就是在年老的时候,能够通过领取养老保障金保障其基本生活。为了确保这一请求权的实现,立法时应对下列问题做出规定:(1)所有公民只要达到18周岁,都应强制参加社会养老保障;(2)保障基金坚持由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共同筹集;(3)缴费的期限、标准以及方式根据各地经济水平不同,制定不同的标准,实行多元化原则;(4)对养老金领取的条件以及支付方式做出统一规定;(5)社会养老保障基金征收、管理、使用三方分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养老保险所指的是国家与社会依据法律,在国家所规定的劳动年龄界限之后,或者由于年老失去劳动力而退离工作岗位之后,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所建立的社会保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障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采取有效措施,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可有效解决养老保险问题,并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一、人口老龄化状况
人口老龄化所指的是在我国总人口当中,中老年人占据的比例不断增大,而青少年人口占据的比例在递减的过程,依据联合国的老龄化社会概念可知,当国家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据本国总体人口10%以上,或者65周岁之上的人口占据本国总体人口7%的时候,该国就可称之为老年型的人口社会。在1999年的时候,我国正式跨入老龄化时代,并且在2000年的时候,我国60周岁之上的老龄人口比例已达到10.6%,依据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要比欧美及日本等国快,在第6次人口普查时,我国14岁以下的人口比重不断减少,由1982年的33.59%降到2010年人口比例的16.6%,少儿下降速度比较快。根据预测,我国到2020年的时候,老年人将上升到2.4亿,老龄人口为总人口比例的16%左右,而到205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会超过4亿,占据总人口比例为25%左右,此时,我国将会步入深度老龄社会。我国人口结构逐渐呈现倒金字塔形式,在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步入老龄化社会,使得我国的国民财富还不能有效承担老年人生活的各方面需要,呈现出了未富先老特点,人口老龄化使得退休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多,人均寿命的提高,使得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年限延长,这必然会让养老保险的费用支出增大,截止2010年,我国养老金空账约为一万三千亿元,老年人口比例在不断上涨,而给制度缴费的人员不变甚至减少,致使隐性债务问题突出,待遇具有差别大,资源分配不公平等,并且我国养老保险还面临着新账旧债问题。
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策
1.加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推动农村养老保险机制
加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促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已开始对城市居民的养老保险及新农保制度,在理论上看,此养老保险制度会在短短几年内,提高我国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但其结果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养老保险改革中,不仅注重覆盖面,还应注重收益的质量。对于农村养老保险与城市养老保险的覆盖要灵活,对于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及农民工参保能力应该给予考虑,对这些缴费人员应给予优惠,仅养老费用就占据工资的20%,是个非常大的负担,应减低此类人群的参保缴纳费用,鼓励他们少退保,多参保,缴费基数可分成两档,低档可每2年改变一次基数,逐步提高参保率与覆盖面。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咨询服务及标语等途径,加强农保宣传,转变农村人口的养儿防老观念,进一步完善农保机制,尽量营造全社会的参保氛围,并加强执法力度,对参保企业实施监督检查,加大刚性制约,增强养老保险改革的有效性。
2.实施弹性年龄退休制,防止提前退休
我国的退休年龄女性为55岁,男性为60岁,此退休年龄是依据当时的国情所制定的,但随着人均寿命延长,教育年限增加,原来的退休年龄已不适合了,不仅会加大养老保险的基金负担,还会带来人力资源浪费,根据有关报告可知,退休年龄延长1年,其养老基金会增加40亿元,而减少支出160亿人民币,在合理程度下,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实施具有弹性的退休年龄制度,对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基金具有缓冲作用。
3.落实个人账户,避免隐性债务
为解决养老保险中的隐性债务问题,我国可建立社会保险的基金理事会,并集中管理国家财政及国有企业所承担的养老基金,同时,不能增加职工与企业所缴纳的养老费用。还可以采用特别国债发行的方法,平稳过渡养老基金改革,用未来的基金增值与结余来还清这笔特别国债。空账问题主要也是由于隐性债务所引起的,要解决空账问题,应该严格划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管理,这两个账户应该彻底分开,对任何贯通途径均堵死,避免资金挪用问题出现,还应增强社保基金,以解决隐性债务问题,落实空账问题。
4.建立多样化养老保险机制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养老方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丰衣足食的要求了,养老保险应从过去的家庭养、单位养向自己养与社会养来过渡,我国养老保险应实施国家基本养老、企业补充养老及个人的商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机制,我国处于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当中,经济尚不发达,保险市场也不成熟,养老保险机制并不能如同发达国家一样完全依靠商业保险来收益,需要个人、国家与企业共同来承担,以适应我国不同经济条件下的需求,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政府担保的商业养老保险机制,主要由政府或联营建立的托管所或其他类似的社会养老福利机构等。通过这些机构对基本养老补充,可有效缓解老年人面临的养老院紧张问题,并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增加养老的生活指数和幸福指数。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企业养老保险辅助,个人商业养老保险鼓励的多样化养老机制,在我国经济上不是很发达的状况下,有效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三、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已是我国必须面临的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应实施多层次及广覆盖的养老制度,落实弹性退休年龄机制,加强养老基金的监督检查力度,做好保值增值,并营造社会参保氛围,加强养老保险的合理改革,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颖新.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04).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C92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4)02014008
中国自1999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目前老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3%,且老龄化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为了解重庆市老龄化现状,把脉重庆市老龄化发展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推动重庆朝“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方向发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组,并于2012年3-8月期间,对重庆市各地老龄化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了大渡口区、渝北区、涪陵区、綦江区及市老年大学,召开了5次座谈会。同时,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课题组制作了封闭式问卷,根据重庆市的现状,随机抽取了5个区县,每个区县发放100~200份问卷,并在选择被调查者时尽量平衡城乡分布。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23份,回收有效问卷701份,有效回收率85.2%。样本构成情况如表1。
一、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及趋势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定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总人口中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1.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且发展迅速
截至2011年,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560.13万,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7.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3.5%,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6位,居西部第1,直辖市之首。据预测,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637万人,问题尤其突出。
表1 重庆老龄化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从2008年到2011年,短短三年的时间,重庆市的老年人口从465万增加到560.13万,足足增加了95.13万,这样的老年化发展速度在全国也排在前面。市老龄委介绍,重庆市进入老龄门槛的人,每年至少净增10万左右。到2036年,重庆市将出现900万老人,届时4个重庆人中就有1个是老人。2036年,将是重庆人口老龄化的最高峰值年,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900万,占总人口的25%以上。
2.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边备边老”形势严峻
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时(约在1990年左右),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约在2000年,当年人均GDP为860美元。而重庆市199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当年全市人均GDP仅为471美元,工业化水平非常低,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时至今日,尽管重庆市人均GDP已经在2011年突破5 000美元大关,但重庆市在中国仍然属于初等发达地区,现代化水平还相当低。
3.老年人口结构性问题突出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结构、收入结构、家庭结构、城乡分布等几个方面。重庆市老年人口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其一,高龄化程度明显。如图1所示,在重庆市老年人口中,70~79岁年龄段人数占29.4%,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占23.0%。表明重庆市的老龄化将会持续增长,且高龄老人的比重逐步升高。
其二,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由于女性寿命普遍高于男性,重庆市老龄人口呈现出严重的性别比失衡,本次调查数据如图2所示,重庆市老年人口中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显高出男性比例。
其三,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如图3所示,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学文凭占35.2%,初中文凭人数比例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共约占74.0%;而中专和高中分别只占8.0%和6.4%,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1.6%。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其四,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失衡,农村空巢群体庞大。相关数据显示,重庆市农村老年人口317.13万,比城镇多74.94万。这是由于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导致了农村的空巢化、常住人口的高龄化,空巢老人已成为农村常住居民的主体。而相关研究指出,城乡倒置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未来农村老年人口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生产建设、精神抚慰等各方面需求将暴增。加大农村老年协会建设,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模式,增强老年人抗风险能力,将是未来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4.老年人收入来源单一,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但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异
调查中,57.3%的老人表示自己有固定收入,79.9%的老人表示收入能够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但深入分析发现,老年人的收入来源结构较为单一,如图4所示。
半数以上的老年人依靠离退休金生活,20.7%的老年人靠家庭养老,13.4%的老年人靠国家最低生活保障或优抚金生活,这三种收入来源是老年人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
老年人收入来源的城乡分布分析显示,城市老人中有固定来源收入者
占88.2%,而农村的比例仅为19.2%。收入来源结构的城乡分析显示,城市老年人收入来源主要是离退休金,约占83.5%,而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或优抚金以及劳动收入三项,约占农村老人总收入的83.3%。农村老人对子女的依赖程度、参与劳动的程度以及对最低生活保障的依赖程度高于城市老人,说明重庆市老年人存在较为严重的分配不公和城乡收入差距,老年人的两级分化非常明显。如表2所示。
表2 主要经济来源的城乡对比
(三)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水平目前为17.25%,比全国高出3.5个百分点;根据有关部门专家预测,重庆市人口老龄化2015年将超过20%,2031年达到30%以上并趋于基本稳定,21世纪中叶将成为重度的人口老龄化区域。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将与高龄化并驾齐驱。至2050年期间,当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从现在的560.13万人增加到1 084万人,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128万人增加到271万人。重庆市被抚养(赡养)对象的主体将由以少年儿童为主转变为以老年人为主,2009年后老年人逐步多于少年儿童。2005年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6.2∶1,2020年降为4.0∶1,2050年只有2.0∶1。
二、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分析
(一)物质基础逐步增强
重庆直辖以后,迎来了加速发展期。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11 45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 191美元,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6%。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养老水平也不断提升。城乡养老、医疗保险提前实现全覆盖,五大保险全部实现市级统筹。2012年中国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约为1 650元,同期重庆市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 796元,排全国第14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保障了130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扩大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及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建立,都是重庆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医疗保健水平提高
近年来,中国逐步建成世界最大医保体系。重庆市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医保体系也逐步得以完善。2000年到2008年,全市共投入13.5亿元对市级医院进行扩建;投资30亿元对急救中心等十大公共医疗卫生项目进行扩建,新增病床3 000张。除此之外,还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21亿元,逐步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了居民就近就医,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群众治病更便宜。
2012年,重庆市出台了“十二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提出加快健全全民基本医保体系的目标。在中国社科院2011年的《公共服务蓝皮书》中,重庆医疗卫生满意度总分为68.36分,居全国第一,说明重庆市的医疗条件、医护水平大大改善。1999年重庆市人均预期寿命71.7岁,2010年男性提升到78.97岁,增加了7岁多。
(三)政策措施扎实有效
“老有所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政府和社会齐抓共管。 为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压力,鼓励社会养老机构兴建养老设施,重庆市于2012年出台财政激励措施,社会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最高可获20万元财政补贴。同时,自2012年起,新建和扩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100张以上、符合建设项目管理规定和养老机构建设标准的,重庆市财政对其新增床位给予每张4 000元的建设补贴,每个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500张床位。同时,对租用房屋兴办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增加床位50张以上、房屋租期5年以上(含5年),重庆市财政对其新增床位给予每张1 000元的建设补贴,每个机构最高补贴不超过200张床位。此项财政补贴资金在养老机构建成投入使用且入住率达到50%后,经核准一次性拨付。
2012年通过的《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重庆市将来一段时间老龄事业的主要任务,包括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加强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强化敬老优待和权益保障、丰富老年精神文化生活、创新老年社会管理、建设老年家庭和宜居环境、培育发展老龄产业等。
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重庆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2009年以来,全市新建、改建了一批敬老院,五保供养床位达到6.4万张,集中供养能力达到40%。部分地区的“银发经济”初现雏形,比如歌乐山镇的生态养老产业,50多家农家乐转型为老年公寓,接纳3 000多名老年人在此养老。
(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10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庆市逐年加大投入,10年累计投入超过1 500亿元,用于推进企业环保搬迁、关闭采石场、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加强垃圾和污水设施建设、整治水环境等关键工程。重庆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得到国家环保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目前,重庆已成功通过了国家环保部创模专家组验收,成为首个省级单位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市民对城市环境的满意率超过了95%,环保投诉处置满意率达到96%。
随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整体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达到4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6%,主城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201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老年人创建了良好的养老条件,改善了老年人的生存空间,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五)社会关爱不断加大
关心关怀老年人,是全社会的事情。重庆市在关怀老年人方面工作扎实,除了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制外,对年满70岁的老人,每月有10元的额外补贴,对年满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各地都有相应的高龄补贴,补贴标准从300元到3 600元不等。
城市生活中,处处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和优待。截至2012年,全市为170万名老年人办理了敬老优待证,老年人乘坐免费公交路线457条,免费公园396个,免普通挂号费医疗机构540个,为老年人的生活、出行和就医提供了方便。
三、应对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和标致,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重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保持人口老龄化状态。我们应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紧迫性,树立老龄意识,增强老龄观念,以积极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对措施不仅要着眼于现状,更需要放眼于未来,因为解决好人口老龄化问题事关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一)远景规划
以“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为指导思想,在重庆试点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的公共管理平台。通过公共管理平台的构建,希望能够从顶层制度设计上改变涉老政策碎片化管理的现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建立综合性为老服务网络。
各种数据表明,中国社会即使不会永远处于老龄化社会,也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老龄化社会,很难再回到以前的年轻化社会。而我们以前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都是按照过去年轻化社会状态
进行安排的,其中很大一部分一直沿袭。老龄化并不是一个短期的挑战,而是我们必须长期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形态,所以需要重组公共政策体系,改变既有的社会观念,理清社会的管理体制,构建一个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的公共管理平台。而这个公共管理平台包括制度、经济、服务、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的统筹综合管理。
管理平台应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一个管理中心,即老龄化社会中政策的制订者;一套管理机制,即管理的运行机制;一系列管理的事务,即在老龄化社会中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
图5 老龄化社会公共管理平台
1.管理中心
管理中心首先要对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责权进行界限划分,明确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责任,有所为有所不为。并要进一步对政府的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因为目前政府对老年工作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
需要把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整合到一个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管理中心,通过政策的制订及法律法规的完善,依法管理,并兼顾效率与公平。
2.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主要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老龄化是一种生命现象,它并不是问题,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不需要过于强调其负面影响。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3.管理事务
老龄化社会公共管理平台涉及的管理事务包括:经济发展的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社会文化的弘扬等。在各个方面产生的社会问题通过管理平台反馈到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通过一定的机制作出反应,并综合协调,合理配置资源,提出应对措施,颁布相关的政策及法律法规,从而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
(二)近期目标
上述综合性的公共管理平台是应对老龄化社会所作出的一个远景规划,平台的建设需要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但从现阶段对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重庆市人口老龄化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老龄化程度高,人口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6位,居西部第1。(2)经济发展的速度落后于老龄化的速度。(3)高龄化程度明显,70~79岁年龄段人数占29.4%,而8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为23.0%。(4)老年女性比例为54.8%,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比例。(5)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6)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失衡,农村空巢群体庞大。(7)老年人收入来源单一。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专家访谈等各种方式,并借鉴发达地区及国外先进经验,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1.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吸引“人口回流”,稀释人口老龄化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居西部第1,全国第6。除了人口因素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受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而发生的人口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即由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而重庆属于西部重镇,在过去的20年间为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提供了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这也是造成重庆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问题上,可探索运用人口迁徙的机制,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吸引人口向西部流动。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大力发展西部中小城镇,统筹规划新城镇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等,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吸引“人口回流”[1],通过“人口回流”来“稀释”人口老龄化。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提供养老资金保障
第一,大力发展生产服务性产业。重庆市的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生产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出来的新兴产业,在企业生产的上中下游诸环节中发挥辅助作用。环境和资源的外在约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内在需求,使得现代服务业成为各地区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如运输、仓储、信息咨询、会计事务服务、管理咨询、通信服务、技术鉴定服务等都属于生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保障,是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选择。目前中国正处于中、东部地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逐步向西部转移的历史时期,借此契机,大力发展生产业,承接服务业外包产业,加速引进新技术和投资资金进入广大内陆地区,既能逐步改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有利于本地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有助于在重庆市集聚起新的生产力。更重要的一点,借助于生产服务性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建立长效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为人口老龄化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而服务性产业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特别是其中有很多岗位对于具有一定知识技术背景的老年人来说能够继续发挥余热,如信息咨询、会计事务、技术鉴定等,能够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为”,更可以缓解劳动力资源不足、养老资金紧张等问题[2]。
第二,调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着力开发老年用品产品。第二次产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次产业的再加工。针对老年人的消费特点,可生产具有高营养、易消化和补充人体正常需要的特殊食品;兴建适合老年需要的公寓式住宅,特别是医疗、卫生、保健相配套的住宅小区;老年出行需要的拐杖、轮椅,老花镜、助听器等特殊需要产品的生产;满足老年健身、体育及文化、娱乐等产品的生产;轻便、耐用、质高价廉的老年旅游用品的生产等。
第三,加大老年服务性产业的市场化运作。重庆肩负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历史重任,处于工业化中前期,碳减排压力巨大,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策略上应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特别是加快低碳服务业的发展。老年服务性产业多属第三产业中的低碳服务业[3]。从消费的角度看,老龄化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产生超强需求: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服务、心理咨询等必须加强;文化性、娱乐性消费行业要尽快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场所(商业性的),而不仅仅是建立一些行政性的老干部(或老年人)活动中心;扩大老年照料、护理业等劳务消费的比重,加强社会服务行业使家务劳动尤其是老年家庭的家务劳动社会化。其中最重要的是让第三产业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真正成为产业,而不是事业单位。通过加大市场化运作的力度,也才能让老年服务性产业提高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不仅为老年人解决确实之需,也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因之一[4]。
3.建立长效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重庆市老年人口中高龄化程度明显,高龄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需要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和照料,由此对照护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老龄化社会中本身劳动力资源不足,特别是对于养老服务体系的中的服务人员更是缺乏。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一帮一”老年志愿服务队伍。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建立,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已开始尝试。通过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一帮一”的形式,即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即解决了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也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老有所为,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弘扬了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建立,在操作层面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完善老年志愿服务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强老年志愿服务队伍的技能培训。
第二,建立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队伍。作为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发挥大学生在为老志愿服务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大学生服务提供的可持续特点,建立长效的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能够有效解决养老服务体系中服务人员短缺问题。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志愿活动效益评价机制。为了能够客观地评估社区服务的性质和效率,有必要进行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二是志愿者利益保障机制。如可探索实行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制度,创新对为老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也更能够保证大学生为老志愿服务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三是加强为老服务的技能培训,提高为老服务的效率和效果。探索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导入家庭生活技能的基本培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生活能力及帮助他人的能力。
4.探索建立针对女性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女性老年群体的平均寿命高于男性,由此造成老年人口中男女比例失调,这种现象在重庆较为突出。重庆市老年人口男性占45.2%,而女性比例为54.8%,女性人口比例明显高出男性比例。而女性老年群体在社会保障体系中长期处于弱势,一方面由于女性在家庭和职业的选择上对家庭投入更大的精力,另一方面由于在职业待遇上受到不同程度性别歧视,导致女性群体的工资收入水平低于男性群体,由此影响其养老金收入水平。寿命长,但养老金收入水平却偏低,会降低女性老年群体的养老生活质量,因此需要探索建立针对女性老年群体的养老保障制度。
在很多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中都有遗属津贴这一项目,以保障一个家庭中主要劳动力(主要指男性)去世后,其他成员(主要指女性及其子女)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中国遗属基本生活保障始终停留在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层面,从目前人口老龄化特点看已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女性老年群体的需求,因此在制度建设上可探讨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保障制度,体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确保性别平等,保障家庭稳定。
5.慎提延长退休年龄
针对老龄化社会中劳动力资源不足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但是,延长退休年龄的基础是建立在延长仍具有劳动能力(其中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老年群体的退休年龄。如果所延长的那部分老年群体到了退休年龄已基本不具备劳动能力了,那么延长退休年龄对于增加劳动力资源将是个伪命题[5]。
从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情况调查中可以看到,重庆市老年人口特点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老年人口中文盲占16.8%,小学文凭占35.2%,初中文凭人数比例为22.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
占74.0%;而中专和高中分别只占8.0%和6.4%,受过高等教育的仅占11.6%。如果从现在开始就在重庆实行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那么这部分老年人将无法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脑力劳动,若从事体力劳动也无法和青壮劳动力竞争,因此,在现阶段提出延长退休年龄需谨慎。
当然,国际上面对劳动资源不足及养老金压力问题,通常通过延长退休年龄予以解决,而且国外退休年龄通常也比中国大,大部分发达国际都达到65岁,但这都是建立在已普及了高等教育的基础之上,且身体素质状况比中国人强。因此现阶段在重庆到底应不应该延长退休年龄?在什么时候才适合实行?或者怎么实行?这些问题还都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在政策的制订上需谨慎。
6.加大老年继续教育力度
不管是从解决劳动力资源不足的角度还是从老有所为的角度,加大老年继续教育的力度都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探索将老年大学改为老年人再教育、再培训、终生教育机构。目前的老年大学主要是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让他们快快乐乐琴棋书画,如果让老年人继续发挥他的作用,经过几年再教育、再培训,学电脑、学IT技术和其他技能,通过这种办法使之能够再就业,能够继续
发挥其人力资本的作用。通过加强老年继续教育的力度,提高老年劳动力资源的价值,这应该是延长退休年龄的前提。
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社区继续教育,开办社区大学,提供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不仅为老年人,也为更多的居家妇女及社会青年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应对人口老龄化导致
劳动资源不足问题。
7.发展现代家庭农业
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失衡,农村空巢群体庞大,这不仅是重庆市老龄化社会的现状,也是全国的现状。如何解决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其中涉及经济问题及社会服务等各种问题。
在乡务农的中老年人在城市就业没有优势,但是从事小规模的农业经营,比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却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有专家做过相关调研,资本农场在种植粮食方面敌不过家庭农场,因此制订发展现代农业相关政策时,需鼓励发展现代家庭农业,而不能鼓励更不能支持资本下乡。通过发展现代家庭农业,让“回流”农民工能够以小农经营获取经济收入,完成养老生活。这种回乡生活对他们来说不仅生活成本低,而且更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也有利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发展现代家庭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也能够吸引第一代农民工“回流”,这批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四五十岁,回乡后除了可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也能够解决农村空巢老人无人照料的问题,再通过进一步加强农村老年人的继续教育培训,包括农业知识技能、现代家庭生活知识技能、科技信息化知识技能等,让他们掌握更多现代化知识,将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6]。参考文献:
[1]刘云刚.中国地方城市的人口回流与振兴战略[C]//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2011.
[2]彭湘君,孙志军,王玲.产业转移背景下重庆市生产业发展策略选择[J].技术经济,2012,31(11):1-2.
[3]陈英.重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33-40.
[4]王立勋.北京市人口老龄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
[5]王纯.延长退休年龄 应对人口老龄化[J].科技咨询导报,2010(17):227-229.
[6]宋金文.日本农村社会保障:养老的社会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LU Xia,ZHANG Heng,CHENG Xingyuan
(School of Social Affairs, Chongqing City Management College, Chongqing 400030, P. R. China)
Abstract: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这个词对于现代人并不陌生,老年人的增多给经济发展带来多种多样的问题,因此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以公共政策的视角来审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以便构建一个清晰地框架,促使人口老龄化在多角度多层次推动社会发展。
[
关键词 ]公共政策;中国;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的变迁,我国人口老龄化一直在飞速进展,一如当年的“婴儿潮”,在政府下令计划生育之后得以解决。随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阶段与逐渐显现。现今社会我国的家庭结构都处于,四个老人,两个青年人加上一个孩子,这种状态还在持续发展。中国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对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各方面条件和发达国家相比都显得有些不足,因此,我国应该在自身的角度展开探索,在公共政策视角下对于人口老龄化采取一定措施。
1 我国目前人口老龄化现状
(1)纵观全球,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可是我国老年人口却在不断的增加,据统计2013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9%,人口的老龄化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还有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我国家庭基本结构的改变。通常我国把60到70岁之间的老人称为低龄的老年人口,而70到80岁的则称为中龄的老年人口,80岁以上则是高领的老年人口。从年龄段的分布来看,部分低龄老年人口还存在一定的劳动力,但是中龄和高领老年人口相对来说劳动力的比例就非常低。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也越来越严重。
(2)随着卫生条件、医疗技术的改善,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种种原因导致人口的死亡率大大降低,这也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此外,在我国人口总数直线上升的时期,政府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这就导致我国新生儿逐渐减少,但是老人数量却一直在增加。随之也就出现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我国人口老龄化状态会越来越严重,这也会随之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会阻碍我国经济、文化、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亟待解决[1]。
(3) 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还没有富裕,人就先衰老了,这也就导致很大一部分老人在丧失劳动力的时候,存款不足够给自己养老,这个结果增加了一部分儿女的压力,在工作和做家务的同时,要赡养老人,加上老人孙辈的孩子,夹在中间的年轻人就要负担起抚养三代人的任务。另一部分儿女没有时间或是不想赡养老人,老人被送去养老院,这也在某方面增加了儿女的经济压力,并且导致老人心理上情况不乐观,这样看来人口老龄化会也导致我国社会压力变大。
2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1) 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其是有很多,首先我国的计划生育改变了以前大家庭的状况,计划生育以前很少出现独生子女家庭,最少都是两三个孩子,包括那时候的经济水平和医疗技术都不如现在的先进,所以那时的社会家庭情况,明显就是孩子很多,而有很大部分家庭为了养活孩子,父辈母辈辛苦一辈子,还没等到退休的年纪,身体已经垮了,但是由于医疗技术有限,所以那时候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没有出现,总是有一批新鲜的血液不断涌现。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之后计划生育的盛行,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相对压力变小,因此老龄化问题也就随之加重[2]。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各个方面和以前相比都有很大的进步,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就可以看出我国医疗水平一直出于逐步发展阶段,因为在前些年很多疾病无法治疗的时候,很多老年人因为经济和科技原因不得不放弃对病症的治疗,但是现在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几乎没有什么疾病是无法控制的,因此我国人口平均存活年限也在上涨。
(3) 我国对于老年人的管理和养老条件越来越好,大部分老人都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且随着人们的认识和知识面的增多,人们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很多老人会每年定期检查身体,发现疾病马上治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人口与老龄化增长速度[3]。
3 公共政策视角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现象,这一现象持续发展的化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问题,因此需要作出及时的反应和应对措施,来改变人口老龄化现象。
(1) 从计划生育实施以来,人们都普遍认为只要我国人口出现问题,就要从调整人口政策入手,这是不正确的方法,因为“婴儿潮”和“老人潮”是不一样的,所以解决的方法和手段也不能完全相同。老龄化还有一方面是人类寿命等自然原因,因此仅仅依靠政府出台的政策是无法解决的。
(2) 人口老龄化不能仅仅依靠政策去改变,应该调整人口基本结构,合理安排制度,并且调整老龄化人口和制度之间的工作。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在另一方面也是社会中经济、文化、政策的问题,因此要着手协调各个方面。
(3) 造成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另一方面看是因为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无法给社会创造价值,有些甚至无法自己生活,因此社会压力大,负担重。所以想要解决这一问题,也不能仅仅在老年人身上下手,因为当今社会一部分老年人身体状况不佳,也是因为年轻时候没有注意保养,所以从年轻人着手,让这一代人重视健康问题,这样到了晚年,才有好的身体为社会做贡献[4]。
(4) 随着及划生育的展开,我国传统的几世同堂家庭结构已经不复存在,现在大多数都是一个孩子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些家庭甚至还有更上一辈的老年人。也是社会风气的改变,导致现在结婚的子女都不会和父母同住,父母无人赡养的比例大大增加,而且由于计划生育每个家庭都没有那么多孩子,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这样就需要更多的养老院和老年护理站。但是对于没有经济实力的老人,都是选择一个人或者两个人居住,长期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都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主要原因。
(5) 调整人口老龄化这一结构,也可以适当的推出适合老年人的就业方向,是老年人为社会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并且减轻年轻人和社会的压力,是老年人看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和价值,并且老年人在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上有着年轻人无法超越的优势,公共政策应该在一定条件下引导老年人进入适合其工作的岗位,同时避免与年轻人展开竞争,并且鼓励推迟部分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的退休时间,发挥出其最大的优势,这样一来不仅创造出老年人在社会上的价值,更减轻了社会负担和压力,改善了人口老龄化问题[5]。
4 结 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目前世界人口大国,自从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中国的家庭结构都在发生改变,所以人口老龄化问题无法避免,其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自身并不会给社会带来特别大的影响。但是若没有很好的控制这一问题,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国家和社会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财务相应政策,为社会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爱华.新时期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困境与出路——基于城镇化视角的再审视[J].经济问题探索,2012(12):91-96.
[2]杜本峰,戚晶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基于公共政策周期理论视角分析[J].西北人口,2011(03):1-10.
[3]蒋诗泉.基于灰色理论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133-139+15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障制度 改革 完善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74-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上升,随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近1.74亿,大约占总人口的12.78%。在国际上一般认为,若本国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以上,表明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由此,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老龄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出生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飞快。1982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663万,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7.6%,到2000年达到1.3亿,占总人口10%以上。而英国老年人口从5%增长到7%用了80多年,瑞典用了40多年,我国完成这一增长过程仅仅用了18年的时间。
2.老年人口数量大且高龄老人数量所占总人口比例增大。我国人口基数大,据预测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2040年,老年人口将增长到3.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5.3%。据统计,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由1990年的200多万,增加到21世纪中叶的5000万以上。
3.独居老人增多,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据人口统计部门预测,我国独居或只与配偶居住的65岁以上老人占老人总数比例,将由1990年的10%迅速上升到2050年的27%。随着城乡差别的加大,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且在城里成家立业,这样就导致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需赡养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使得我国养老保障的压力也随之加大。
1.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以及我国现在养老金计算办法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措施”的制度,所以在养老金发放中必然就会产生“空账”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与支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地方财政不得不用养老保险金的个人账户资金和税收收入来弥补目前养老保险的资金缺口。即便如此,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仍然是入不敷出。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医疗保险的影响。老有所医是老年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发生疾病频率及住院医疗费用明显高于平均水平。退休后平均期望寿命提高,享受医保的时间相应延长,而在职人员趋于减少,缴费人数相应减少。老龄化导致社保负担医疗总费用增加,使医疗保险统筹面临着巨大压力。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福利保障的影响。随着老龄化程度加重,需要社会福利给予保障的老年人与日俱增。由于我国尚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社会救助的贫困老年人仍有上百万。由此使公共养老福利保障设施及政府用于社会保障福利的支出迅速增加,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化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老年人社会福利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福利保障事业面临着严峻考验。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障制度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应从以下措施入手:
1.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1)实行多层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资金要从多渠道筹集,一是根据国家立法强制性地缴纳。二是企业根据效益确定,如实行企业年金,既可替政府分担一些负担,又可以保证职工退休后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政府应对企业年金缴纳给予优惠政策。三是个人养老储蓄,由职工自愿参加。采用免税办法鼓励个人储蓄养老金,到退休时才能领取,为晚年积累养老金。四是国家发行特定债券。我国的居民储蓄率比较高,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于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国家也可将筹集的资金用于国家基本经济建设。五是选择有经营资质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公司,通过市场运作,使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但前提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
(2)延长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和参保时间要求。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力度的加大,人们接受教育的时间在延长,而工作的时间在缩短;同时,由于预期寿命的延长,人们一生中退休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增大。为了解决因退休人员增长而导致的社会养老保险金支付负担,应调高享受养老金的年龄,并且提高领取全额养老金所需的缴费期或工作时间,从而减少对养老保险金的总需求。对技术含量较高行业的技术人员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将其退休年龄延长,逐步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
(3)在限定缴费基数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享受养老保险金的标准。在享受养老金之前,根据缴费水平及参保时间给定一个的养老金水平,把养老金增长与缴费挂钩,与物价结合起来,使养老金的增长水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4)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覆盖面的扩大使养老保险的资金来源更加多样化,也是养老制度普惠性的客观要求,扩大覆盖面是化解人口老龄化影响的有效措施。当前应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为重点。针对农村老年人严重的养老问题,应在现有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补充,推进新型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2.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实现“老有所医”。
(1)不断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医疗保险中。在医疗保险机构中,让各类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参与医疗保险市场的竞争,更好地发挥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社区医疗服务的作用,真正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2)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因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加速,出现众多的失能老人和失独老人,所以要将医疗资源有效配置,医疗机构应在辖区开办社区医院,对老年人健康建立长期跟踪护理制度,建立疾病预防档案,提供健康讲座、心理咨询、家庭医生等医疗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3.推进社会化养老,完善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建立综合的社会养老保障服务网络,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人口老龄化呼唤着老年保障,老年人的需求有养老的经济需求、日常生活照料需求、情感上的精神需求等,这几方面都不可缺少。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削弱,迫切需要实现从居家养老到社会养老的转变。在倡导家庭养老的同时,需不断挖掘社区服务的资源,如将多个家庭组成互助团体,组成养老服务网络,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这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现实要求。。
社会发展必然会产生老龄化问题,在发展老年保障事业方面,中国是有着优越的政治制度作保证的社会主义国家,老龄化的挑战会促进我们统筹全局,缜密考虑,更好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将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降到最低,这样就能保证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宇峰.试析养老保障改革及对国家政治稳定的影响.社会科学,2005(3)
2.白露,孙英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探讨.技术与市场,2012(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模式,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4-0047-1.5
从法国巴黎郊外蔓延至全国的社会骚乱,再到美国公交车工人圣诞罢工事件,这些因人口老龄化而引发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似乎都是遥远的图景——数十年来,人口太多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的头等大事。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显现,引发了一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使得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21世纪所面临的又一大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较2010年上升了2.9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较2000年上升了1.91%。根据全国老龄办预测,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0%,总量超过4亿。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近年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老年人数量增加,这是老龄化社会形成、发展以及成熟的一大原因。201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3岁,比2000年的71.4岁增长了2.24%,比1985年的68.9岁增长了5.95%。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比2000年增长了58.38%,比1990年增长了近147%。
计划生育政策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一直以控制人口数量为中心。20世纪末,中国人口的生育水平已由计划生育初期的总和生育率6%左右降低到了现在的更替水平之下的1.8%左右。少儿人口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则相对上升,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人口流动、迁移的经常化,使老龄人在某个地区集中化。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而城镇劳动力不足,使得农村地区的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青壮年人口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促使农村、不发达地区的人口趋向老龄化。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劳动适龄人口的内部结构上看,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这可能会影响劳动力的技术更新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人口老龄化正在改变抚养人口和被抚养人口、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制的影响。首先,人口老龄化会使养老金支出占社会保障费用的比重快速提高,可能会出现社会保障资金入不敷出的局面。其次,人口老龄化促使社会医疗保障的中心向老年人口方面转移,必将促使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以及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最后,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并且伴随着老年人家庭不断空巢变化的趋势,对老年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老年人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可能成为社会稳定的隐患。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退休金增长与社会发展同步问题、生病就医缺乏保障问题以及老年人精神生活如何充实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的影响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的家庭规模正在不断缩小,空巢老年人家庭和单身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势必引起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成为必然。
五、我国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
逐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减缓人口老龄化速度。虽然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控制人口增长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但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要比经济规律铁得多。韩国的经历使我们不得不吸取教训,我国应逐步放宽生育控制政策,避免人为地加剧中国人口生育率下降和“未富先老”的进程。
提高人口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所享有的人口红利将在未来10-20年内逐步消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一种客观需求,这方面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我国能否成功地提升人力资本存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此,我国应把人口政策的重点切实放到提高人口素质上来,逐步用人口素质优势取代人口数量优势。
鼓励老年人口就业,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老年人有着多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继续参加工作对社会仍将做出很大贡献,同时也可增加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充实老年生活。政府应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岗位,以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养”是几千年来人们美好的追求,我国政府应积极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加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服务设施不足及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使得老年人能有一个安稳快乐的晚年。
弘扬传统美德,大力倡导家庭亲情关怀。空巢老年人家庭的不断增加使老年人的晚年更加寂寞,政府应加强舆论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化赡养老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全社会应确立家庭敬老、养老的思想,形成家庭养老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