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民族音乐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民族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里包括了多种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现象,其中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文化、民俗、语言、美学观点,同时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思,其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
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近几年来,经过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将学校开展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实践研究落到实处,也使得学校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学校创设校园文化,营造民族传统文化氛围,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并在这基础上不断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所以,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以来,我们学校在改革中进行整合、拓展与探究,在完成教材中教学任务的同时,加入了少数民族音乐的探究及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热爱祖国音乐文化的同时,加深了同学们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感知及鉴赏能力,并扩大音乐视野,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价值、创造性价值及道德观念,体会音乐所带来的美感。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很多优秀作品是通过音乐来感染和教育学生,把思想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在教育中要将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上欣赏课时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乐曲的不同变化。与此同时,又将各民族的风格通过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所采取的措施
(一)培养教师多元文化知识,组织学校教师和学生学习民间舞蹈。教师不仅在学习中了解了民族音乐,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业余生活,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有计划安排教师走出校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同时进行系统学习,这一方法可使教师多听多看多比较。
(二)运用多元文化开展民族音乐教育,发挥艺术特有的共性。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在以往,我们的音乐教育忽视了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而且很多学生对于民族民间音乐在平时的电视或一些媒体中稍有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反而学生对于一些流行音乐较为认同。
所以,在高中民族音乐教学中,首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书籍,网络查找有关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及民歌风格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各种图片及视频,将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体验到不同的视听享受,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赏析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更好的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和体验快乐。故而,在音乐教学中更新以往音乐教育理念,以树立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本观念,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贯穿其中,灵活运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把音乐当成一种文化来传授,通过音乐来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一、民族音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加强个人音乐素质,培养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正处于十几岁的青春期,矛盾、叛逆、有自己的强烈个性,正是可塑性极强的年纪,此时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音乐的教学,也是在使用良好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培养起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的同时提高整体素质。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更需要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提高民族音乐素养的熏陶。我国的民族音乐涵盖的范畴十分广阔,有器乐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民间舞蹈音乐等等。初中音乐教材中,七年级主要体现在上册的《茉莉芬芳》和下册的《江南丝竹》、《梨园漫步》、《弦管和鸣》;八年级上册都围绕着中国民歌展开,下册则有《乐鸣江河》、《曲坛音韵》;还有九年级的《悠远古风》等。如今网络化的现实生活对中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的普及促使了流行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与此同时也造成了青少年对于民族的音乐的关注度和喜爱程度的下降。再加上“应试教育”造成对音乐课的忽视等弊端,加强民族音乐的有效教学探索,弘扬民族文化已是势在必行。
二、对民族音乐教学的总结反思和完善
论文摘要:音乐实践不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的方法,而且还能够完善民族音乐教学方法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在民族音乐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在于会唱几首民歌、弹奏几首曲子,最终目的在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单靠课堂内的音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音乐竞赛而进行,为了培养特长生而进行,从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现状发展研究与趋势来看,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重视、探索的重要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的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音乐实践的多种途径
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构建,要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把知识、技能与素质融为一个整体;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将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设计,从而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音乐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分为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设计与创新能力训练等。校内实训是通过学校提供现有的音乐场地给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从事音乐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实际运用能力。可以运用舞台实际教学、微格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音乐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在音乐电台、电视台、文化馆、艺术馆、音乐出版社、音乐媒体(网络娱乐公司)、娱乐公司等专业实习场所的艺术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民族音乐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民族音乐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举办作品展览、专场音乐会、广场文艺晚会、科普宣传演出等,从而推进当地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扩大影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
四、音乐实践有助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加强音乐实践对于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化有重要作用。在进行音乐实践的同时,逐步修订音乐实践教学计划,整合音乐实践课程,音乐院系根据音乐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来确定应开设的课程和课时分配,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指导任务,掌握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质、实习内容和要求,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整合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技能训练。为此,学校为确保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应坚持“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的思想,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修订民族音乐指导性培养计划,整合民族音乐实践项目和实践内容,逐步建立民族音乐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促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
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张艳.加强民族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j].黄山学院学报,2005(8).
[2]毛娟.关于音乐实践教学的模式探讨[j].四川戏剧,2008(2).
[3]尹绯.试论音乐实践对于高校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7(6).
[4]冯玉国.加强课外音乐实践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中学课程资源[j].2008(5).
[5]兰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3.
[6]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5-66.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 民间音乐资料 教学方法
一、概述
蒙古族和其它的少数民族一样,拥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因此,为了要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整体素质,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蒙古族民歌的教学策略、方法,探索新环境下的音乐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对蒙古族民歌在接受、喜爱的基础上掌握、了解,就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弘扬蒙古族民族音乐文化,强调民族音乐教育及民族歌曲教学,让乡土民族音乐真正走进音乐课堂。笔者为此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二、搜集整理民族民间音乐资料、参与编撰乡土教材
以《音乐课程标准》为基础,以蒙古族民族音乐资源为素材,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搜集、开发、整理适合中小学欣赏、演唱的民族歌曲和一些优秀的蒙古族新民歌。
(一)参考有关文献,对民族音乐文献资料和理论专著进行学习和研究,依据现有的音乐教学相关研究成果,对在音乐教学中渗透与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同时辅以信息技术、网络手段等进行研究。
(二)通过访谈、交流、咨询专家等方法,搜集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对学生在开展课堂活动教学前后及其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行为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如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变化情况,学生音乐学习的变化情况。这些情况的变化加以研究、记录,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积累、综合素质的变化进行总结,再下次教学活动中进行整合,以便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三)以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为主线,以探究、发现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行动研究,发挥教师的智慧,采用边教学边研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进行自我反思,改进实际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
(四)选取大量具有典型性蒙古族音乐风格的民歌、器乐作品、舞蹈等,研究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效性和规律性。
笔者通过搜集和整理地方民族音乐资源和课堂实例,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提炼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参与编撰并执笔了海拉尔区《地方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实验教材》,力争通过探索高效率实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促进呼伦贝尔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三、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
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远辽阔的蒙古族民歌与民族生活、风俗文化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
(一)在教学中,笔者适当引入丰富多样、旋律优美的各类蒙古族民歌,由其是一些带有流行音乐风格的民歌作品,并注意结合本地区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俗等,采用多种手段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拓宽学生的视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讲授蒙古族民歌语言特征时,笔者以送亲歌《诺恩吉雅》为例,自己为学生唱出蒙古语版,再播放汉语版歌曲片断,学生在平常只说汉语的老师唱出蒙古语时已经产生极大的兴趣,进而会更认真的去聆听汉语版本。最后,选择给学生播放吉祥三宝所演唱的蒙古族儿歌《七个母音》,让学生对用民族语言演唱的民歌产生极大的兴趣,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丰富民族音乐的感悟与体验。现代音乐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且可增光添彩的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其具有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进行合理运用,更能够给学生展示一个全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悟与体验。如在引导学生初探蒙古族民歌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以下三段视频:专访席幕容;中国达人秀―乌达木演唱《梦中的额吉》;国宴上,额尔古纳乐队演唱《鸿雁》以迎接美国总统奥巴马。席幕蓉是台湾籍蒙古族诗人,创作的诗作享誉海内外,她创作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被创作成歌曲传唱遍全国,在视频中她用蒙语演唱了一首童年的歌曲让学生为之激动。最后一段视频来自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时主席设宴款待他的场景,在国宴上,我们呼伦贝尔走出去的额尔古纳乐队用蒙语演唱了经典的《鸿雁》,这段视频的播放更引起了学生的惊叹。喜爱才会关注,通过利用这些现代化的让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对于课堂教学,由其是引课,很多时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实践 审美 教学 策略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上非常独具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创造了大量内涵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着深刻民族审美内涵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系。民族音乐就是指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它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创作音乐两部分。由此也 可以把它的内涵表述为:以中华民族音乐为根本, 融合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音乐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民族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全面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内容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民族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音乐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般过于重视音乐技能和理论忽视音乐实践在民族音乐中的重要作用。综合性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代教育与社会实践、工作岗位实践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现阶段培养我国学生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实践反思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音乐实践的必要性
音乐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来自多学科理论的支持,其专业特点决定了研究主体的多元化、实践内容的多层面化。音乐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表演性很强的艺术文化活动性课程,是我们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民族音乐形象和意境产生的过程就是民族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再创造的一个过程。可以这么说,没有了对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意象的再现;没有对民族音乐的实践,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感知和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一点尤其在基础音乐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论和器乐通常了解的比较少,只有通过音乐实践教学,让他们参与到生动的、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参与、积极参与具有直接的音乐经历,在学生主动参与听、唱、学、看的实践活动中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去发现、知音乐的内涵和意境中既欣赏了音乐,又学到中国音乐知识的愉快体验,让艺术的熏陶真正变成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一部分,才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及创造能力。
二、加强音乐实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素质
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性不仅仅在于会唱几首民歌、弹奏几首曲子,最终目的在于对民族音乐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创新。要想达到这一要求,单靠课堂内的音乐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反思我们传统的课外音乐活动,大多是为了应付音乐竞赛而进行,为了培养特长生而进行,从而忽略了其在育人方面的巨大功效。因此,从音乐教育的现状发展研究与趋势来看,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值得重视、探索的重要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音乐实践。所有的音乐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多角度的对民族音乐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音乐教育是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民族音乐形式可以变化,但是民族音乐文化却永不变,因此需要在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对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的概念进行区分,其次对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缺失分析,并提出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方式。
关键词:
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
前言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需要在音乐教育中逐步渗透。但是,在社会文化形式多元化的今天,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受到严重的影响,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严重的缺失,主要表现为:音乐教育重技轻论,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那么,如何在音乐教育中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是音乐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1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概念界定
民族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民族音乐通常是指在不同民族中产生的音乐类型,例如,民歌、说唱、器乐、戏曲等不同形式。而“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其中不仅包含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还包含了人为力量与习惯。文化的基本要素就是传统思想观念以及特色价值观,在文化中价值观最为重要。同理,民族音乐文化就是一种具有特殊符号的思想价值观,该种文化具有一定的规范体系,以及物质产品。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能通过音乐教育,将其作为一种音乐技艺来学习,而是需要将其精神、内涵以及价值观念传承下来。[1]
2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缺失
2.1重技轻论
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密切,民族音乐文化需要在实际的教育中得以传承。但是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大部分音乐教学环节中只是关注音乐技巧,而忽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的教学。这种重技轻论的模式,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严重阻碍。就陕北民族歌教学来说,经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好陕北民歌的演唱技法,但是却对艺术作品中所展示的陕北地区丰富的异域风貌和人文特色了解甚少。
2.2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冲击
随着社会生活逐步进入现代化,传统民族文化中所映射的劳动形式、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族音乐文化原有的传播形式。多元化的文艺形式,使得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民族音乐取材是人民劳动、爱情和生老病死的生活元素,这些都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人民对民族音乐文化比较热衷,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改革,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人民不能在民族音乐文化中找到生活的缩影,导致民族音乐在民间传播受到阻碍。[2]
3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
3.1改革音乐教学体系
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忽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象,以此为例将我国的音乐文化精髓流传下去,从音乐教学方向入手,将改革音乐教学的体系。在传统的音乐课程安排上,其专业课以及选修课程安排不合理。因此,需要将传统音乐课程体系、中国音乐史、民间音乐以及中华传统音乐论文精选作为音乐教学中的必修课。将教学的重点转移,转移到培养人的音乐思维方向上。学生的音乐思维得以培养,就会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观有所理解,对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来说具有重要意义。[3]而在民族音乐作曲专业中,需要设置作曲技法课程,作曲技法在民族音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质量提升,以及创作都不能脱离作曲技术而实现。民族音乐中应用作曲技术的关键就是将和声、复调、曲式以及配器四种作曲技术与民族元素之间相互结合。这四部分是音乐作曲的灵魂,因此将这些应用于民族音乐中,需要做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民族音乐民族元素挖掘;第二,作曲技术与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底蕴不同,在音乐艺术上的呈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尤其在民族音乐作曲上更是千差万别。对不同民族进行民族元素挖掘,首先需要根据民族历史,分析历史对作曲的影响。[4]
3.2民族音乐教材编制
为了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建立学校对音乐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中国民族音乐所占比重比较少,由于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接触到民族音乐比较少,那么对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到的就更少了,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日常中,需要增加民族音乐在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比重。目前,音乐教学内容一般都是以歌唱教学模式来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但是却没有通过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义,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音乐教材中的爱国歌曲比较多,教师引导学生在歌词中,感受爱国情感。教材中的现代歌曲比例比较大,虽然很多作品很优秀,但是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这些现代歌曲中,模式创新,虽然创新精神对于学生很重要,但是在学生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还需要以民族音乐为主,民族音乐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当没有民族音乐这一扎实的基础,再好的音乐创新,也是空中楼阁,根基不稳。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改变音乐教材编制的方式,提升学校以及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5]
3.3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传承
如何在开展音乐教育环节中,促进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首先需要对民族音乐形式进行创新,获取民族音乐中的精华。而创新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并不冲突。创新是创新其形式,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但是民族音乐文化的精神以及价值观依然还在。以陕北文化的传承为例,创新是一切艺术发展的保证,陈旧的文化传播只能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被淘汰。陕北民歌的创作中,动员专业作词作曲人,改编陕北民歌。虽然陕北民歌库非常的丰富,但是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只有寥寥几十首,在陕北民歌推广时,新曲风的改编很重要。为了更好地对陕北民歌进行宣传,艺术家应该对陕北的劳动号子、信天游、秧歌调等进行深入了解,在保持基本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对音乐基调进行合理整合改编,使得音乐听起来朗朗上口,旋律吸引人。
4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实现,但是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这一文化瑰宝良好传承下去,需要将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文化缺失的情况弥补。因此,在本文中,通过对民族音乐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对策来促进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首先对现有的音乐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其次,将民族音乐教材进行合理编制,并创新民族音乐文化,促进音乐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张黎红.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李松,樊祖荫,张欢,萧梅,谢嘉幸.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反思——“第三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术研讨会”主题发言[J].中国音乐学,2013(01):12-23+1.
[3]陈雅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63-167.
[4]舒畅.试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在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体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
一、主题发言——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自觉意识
开幕式上,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在致辞中强调: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师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音乐学院愿意为少数民族音乐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搭建更好的平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在讲话中认为:强烈的人为性文化因素使我们面对传统时,常将之与封建落后迷信等同视之,在过往的历史上钉上封条。作为实现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是时候丢弃旧药方,在音乐教育的权威规范体系中为传统悠久的多元民间音乐、大众音乐生活开辟“去遗产化”和“去边缘化”的空间了。
在主题发言环节,五位教授针对本次会议的主题展开论述。樊祖荫认为:我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应以培养具有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为建设和发展各民族音乐文化事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为其总的培养目标。包括招生、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的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与教材建设等均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实施。田联韬从具体的实例切入,将自己多年带研究生论文写作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最后落脚到音乐学分析角度进行展开。萧梅以《再谈二十世纪的两本书》作为隐喻,探讨如何通过对“两本书”的反思,来考虑在高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自界,探索突围与共建的问题。张欢以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为实例,探讨音乐教育体系化的重建与双重乐感文化内涵及实践内容。他认为:音乐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其内容和文化土壤构成的关系,“植入式”的民族音乐教育难以解决音乐教育者该有的思维框架。谢嘉幸以实施“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教唱工程”为实践,探索在当下诸多的音乐文化已经失传,许多孩子再也不了解自己的音乐母语的背景下,他继“让每一个孩子会唱自己家乡的歌”之后,又提出“教每一个学生唱自己家乡的歌”,力求通过教唱,恢复自己的音乐文化传统。此项目以广西为试点,包括开展调查、师资培训、编写教材、建立网络平台与资源库以及提供咨询材料等五项内容。
二、少数民族音乐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多位老师针对此环节,从实际出发,阐释自己的观点。郁正民对于课程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师培养现行政策,实施强基固本措施与建议。他认为应该“加强少数民族艺术教师培养行动计划”和出台“少数民族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政策”(特别是非地区的聚居地政策)等。他还提出要提倡“自助餐”式、多学科交叉、“订单式”的课程设置以及要打破班级制,提倡“导师制”培养的制度。徐寒梅结合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办学实例,分析在现存音乐教育体制一贯制带来的教学内容西化、少数民族师资在人才培养模式中文化和技艺缺失、本土与外来音乐的>中突、现代社会对传统音乐的弱视等情况下,如何走出少数民族音乐师资培养误区的问题。和云峰从中央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以及多年的实践出发,对开展教学工作提出实事求是、注重学生的兴趣点、全面采用多媒体手段等想法。金铁红认为萨满教与萨满调对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体现在审美意识、音乐形态、传承方式等几个方面。嘉雍群培从藏传佛教的古籍中挖掘音乐学方法,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借鉴作用。苏娟对青海省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做了调查研究,从如何建立符合本省师资培训机制,如何建设具有本省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如何开发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三个方面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李槐子提出“高等音乐院校在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中究竟该承担什么”的问题。
三、少数民铗音乐教学方泫探讨
杨民康结合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从事相关教学的经历,认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作为国内音乐艺术院校的重要教学内容和学科方向,应该按照学历层次的不同而分学习阶段与教学层次;同时结合田野考察和分析技能的学习,逐步开设研究方法论研讨课及专题讨论课。张应华针对贵州苗族音乐学校教育传播,提出三对悖论:一是教育观念层面上的现代性“同一性”和后现代“差异性”的悖论;二是多元文化教育理想与“文化代际传播”之“封闭性”的悖论;三是行动策略“差异化”诉求和“同一性”实际操作的悖论。尹媛对云南红河北岸彝族歌唱声腔系统的教学进行了关注,通过田野调查,对地方性音乐文化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传承和应用的实践性研究。
四、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与教材建设
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与教材建设是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建设之一。蓝雪霏提出高校如何介入到少数民族音乐保护工程,对于少数民族高等音乐教育提出了增加培养指标、关注少数民族音乐生源、加强师资培训、实施资源整合等办法。王华根据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多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与课程建设做具体论述。黄凌飞以拉祜族葫芦笙舞“体化”传承作为切入点,提出在日益走向多样化的当今社会中,随着人们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这种东方音乐身体运动的文化价值和传承生态是否能给以中国音乐文化为主体来建设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提供一种“中国经验”?陈蔚以“山花儿”校园传承之路,探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要并举研究。尚建科认为少数民族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建构,关键在于突破现代性音乐教育体制下普遍主义的音乐“语法”规范、本质主义的审美理性法则以及科学主义的技术规训手段,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视为多样性的符号文本,引导学生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所指内涵,突出课程的人文性、地域性和综合性,最终形成少数民族多元文化音乐课程的文化建构模式。孙凡探讨了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专业音乐院校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传播问题。以其自身的院校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为研究、实践对象,在对相关师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有目的地针对不同专业,开设系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
五、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模式探讨
关键词:地方民族音乐、校本课程、鄂温克民歌
地方民族音乐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凸显出它的优势,尤其是我们内蒙古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幅员广大,地域辽阔,文化悠久,艺术气息浓厚,是学生培养艺术修养的天然土壤。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鄂温克民族音乐在青少年中受到普遍的漠视,这是十分悲哀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用鄂温克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感染、熏陶青少年,让独具特色的鄂温克地方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因此,课题研究的重点是把散落在生活中带有乡土气息的地方鄂温克民族音乐、器乐、舞蹈等整理并开发出来,整合到音乐教学的校本教材中,使学生在原有音乐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了解、领会地方鄂温克民族音乐的特点、风格。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整理校本教材:
(1)、传统的鄂温克民族民间音乐
1)歌曲――“扎恩达勒格”、“鲁克该勒” 、鄂温克民歌
2)器乐方面――鹿哨
3)舞蹈――篝火舞、阿很拜
(2)、现代创编的鄂温克民族音乐
(3)、创作歌曲(原生态)
以哪种音乐形式作为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点,让学生最易接受呢?几经思虑,我选择了鄂温克民歌――《鄂呼兰德呼兰》。这是一首鄂温克族民间流传的歌曲,2/4拍,欢快、活泼的,主要表现了鄂温克人快乐的劳动,快乐的生活。也是作为鄂温克本土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首音乐作品,我想也是最易引起学生共鸣的作品。
环节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歌曲教
为了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搜集了很多反映鄂温克民族文化的资料,但是怎样才能使学生了解的更全面呢,多媒体帮了我很大的忙,我用图片的形式给学生出示了鄂温克族的服饰、手工艺品等等,使学生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活泼生动的画面了解鄂温克民族的生活、风土人情及民族的服装和舞蹈等等。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时候我让学生欣赏了本节课要学习的鄂温克歌曲。本课中为了让学生多熟悉《鄂呼兰德呼兰》其旋律,我为学生安排三次聆听,每次聆听都带着问题听,听后按照旋律节奏读歌词,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音乐体验和感受,为后面歌曲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二:利用多种形式学习、表现歌曲
有了兴趣,课堂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很高,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如演唱歌曲、欣赏富有鄂温克民族文化底蕴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唤起了学生学习和表现的欲望。使学生能从中感受浓郁的鄂温克民歌风格,尽管学生对鄂温克族了解的比较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表现欲望。
环节三:特色创编,加深理解
通过创编歌词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进行演唱,进一步加深对民族歌曲的兴趣,使学生在音乐表现实践中直接触摸到歌曲的思想,感受到鄂温克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思想情感的升华,学生对作品也有了一个更为深刻地理性认识。而且我们这儿的孩子虽然少数民族孩子居多,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不会说民族语言了,用鄂温克语演唱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所以就没试着让学生用鄂温克语演唱歌曲。
【反思与感悟】
鄂温克民歌《鄂呼兰德呼兰》的教学任务圆满的落幕,然而对于鄂温克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却是翻开了新的篇章,从实践――反思――成功的喜悦,这一系列心理变化伴随着的是课堂在改进与修饰中的升华。而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鄂温克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在这样的升华中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和感受。
一、选择地方风格最为明显的鄂温克民族歌曲
民歌的特色在于它浓郁的风格性,当今中小学生接触较多的是流行文化,只有让他们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意味,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刺激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我们选择了能够代表一个地区音乐风格,具有明显音乐和民族特色的鄂温克民歌作为补充教学。
我校选择的鄂温克民歌曲目
《喜鹊》、《歌唱海兰察》、《阿拉日德给》、《鄂温克祝酒歌》、《驯鹿》、《彩虹》、《勇敢坚强的鄂温克》、《我们是山林里的人》、《猎乡――敖鲁古雅》、《鄂呼兰德呼兰》、《毛敖吉坎》、《大雁湖》、《太阳姑娘》、《鄂温克牧民的家乡》、《家乡美》、《鄂温克人》等。
二、明确教学目的
民歌教学是为了扩大学生音乐视野,引导他们关注民族文化、了解民族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学习之情。所以,在进行民歌教学时,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熟悉部分地区的民歌特点,并尽可能有“味道”地演唱歌曲。教学目的不是要求学生把歌曲演唱得完美,只要能够演唱出民歌的风味就可以了。
三、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授
民歌教学承载更多的是有关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知识的教学。通过民歌这一载体,让学生建立民族意识。因此,在民歌教学中,我们大力利用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与当今科技手段相结合。运用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引导学生深刻地认识民歌。例如:制作FLASH民歌动画、剪裁电影情节和场景做民歌配乐等等,最终达到传授民族、民俗文化,并让学生把音乐形象化、具体化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在教研室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我们学校课题组深入扎实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课题研究成果。
1、教学上的收获
(1)通过教学学生感受和了解了呼伦贝尔鄂温克地区、鄂温克民族的音乐特色,拓展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欣赏水平;每位学生每学期都学唱2首鄂温克歌曲,通过制作手抄报、民歌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鄂温克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和树立了民族音乐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思想感情。
(2)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则是艺术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要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水平,首先必须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我们在实验研究中,重视校本研修工作,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鄂温克民族歌曲教学公开展示课活动。
同时,每位音乐教师平时自己抽时间进行业务学习,提倡学习并记录。并要求每位老师学唱鄂温克民族歌曲、学习鄂温克民族舞蹈。建立一种学习型文化,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学习内化为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营造一种浓厚的研修氛围。为了大力推进鄂温克歌曲在校内传唱,在2009年10月开展了师生的三少民族歌曲比赛,评出一、二、三等来鼓励学生。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组织教师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用现代技术提高教育效率的观念。
2、师资建设上的收获。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使“教书匠”逐渐转变为“学者型”、“反思型”的教师。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2009年5月我校的课题实验教师单颖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五样热情的歌》一课,在全国首届新课程创新课例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12月我校课题实验教师涂秀梅老师撰写的论文《鄂温克音乐走进课堂》获呼伦贝尔市教育学会一等奖、教育学会二等奖;2010年11月我校课题实验教师苏亚晖老师执教的校本课程《猎乡――敖鲁古雅》一课,在呼伦贝尔市音乐创新课堂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3、通过开发校本教材,丰富音乐课堂教学。
改变教学与生活化分离的状况,使教学、科研、生活融为一体。每位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搜集整理鄂温克民族典型的歌曲, 通过整理、改编成为我校的音乐校本教材,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中,更加丰富了我校的音乐课堂教学。实验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校本教材,根据教材设计、编写教案。总之,通过让学生在真实与感性的体验中,去主动的寻找鄂温克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浓浓的乡情。
通过三年的课题实验,使鄂温克音乐走进音乐课堂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通过鄂温克民族歌曲校本教材的开发,使学生对鄂温克民族音乐、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怎样让学生学好鄂温克民族歌曲,使鄂温克民族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将是我们课题实验教师们要继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民族 音乐教育 热瓦甫 实践 创新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现状
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以其灿烂的音乐、舞蹈文化为中华文明增添了宝贵的文明财富。中国的民族音乐深深扎根于国家和民族的本土文化中,对于维系民族情感、凸显民族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时期,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民族音乐教育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传递民族优秀文明的重要一步。民族音乐教育主要包括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和继承,也包括新时代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扎根于本土音乐,渗透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当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步入了教育的正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民族音乐教育教材更加完善,民族音乐教育成果日益喜人。
然而,目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仍然存在着问题,制约着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一是民族音乐教育在许多地区的院校依旧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民族音乐教育由于历史、地区的发展限制,以及近现代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民族音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挤压,民族音乐教育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支持。二是民族音乐教育中的民族特性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和重视。受到近现代音乐文化以及西方音乐文化的双重“威胁”,中国的民族音乐教育理念受到“崇洋”思想的打压,很多人片面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更加推崇西方音乐,而在不了解的情况下相对对民族音乐有排斥心理,导致民族音乐教育缺乏富有营养的教学土壤。三是民族音乐教育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脱离民族传统的情况,失去传统民族音乐特点,并不真实反映民族文化的音乐、不能满足民族文化生活需求的音乐,不能被称为民族音乐。而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不足等问题更是严峻,制约着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要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扩大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提升民族音乐教育的教师素质、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现代音乐世界和音乐教育面临着更多新鲜多元的音乐元素,音乐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朝着一个更加多元化、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这都要求我们在民族音乐教育要更加注重对于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和创新。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民族音乐体现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展现了中国广阔地域中多民族的独特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教育必须遵循民族文化传统,符合民族文化的实际,切实反映民族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和创新,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首先,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瑰宝,要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弘扬民族文化,宣扬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提倡民族文化内涵的学习,从深层的文化涵义推进民族音乐教育,拓宽民族音乐教育的广度,加深民族音乐教育的深度,让民族音乐教育富有民族文化内涵,能够切实反映民族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历史,反映民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现实,向世界和人们展示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彩的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体现,它既是民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劳动产物,又是民族人民用以制造音乐、表达情感的重要音乐工具。热瓦甫就是一种著名的民族音乐乐器。它在新疆地区广受人民群众欢迎,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也有许多不同的名字,如热瓦普、拉瓦波、喇巴卜。热瓦甫是新疆的维吾尔族以及乌孜别克族经常使用的一种弹弦乐器,它主要是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的来讲,热瓦甫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它也见证了新疆的维吾尔族的历史进程,是人民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工具。据传说,热瓦甫出现的历史很早,最早创制于十四世纪。而且有史料证明了热瓦甫的历史。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就有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民间制作热瓦甫的手艺人很多,热瓦甫也有所区别,但是热瓦甫是珍贵的新疆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缩影,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
其次,民族音乐教育必须增强师资力量,创新引入音乐教育人才机制。我们知道,相对于人们的西方音乐而言,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而缺乏有一定素质的民族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制约了民族音乐教育的进步。这就要求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引入民族音乐教育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入机制的创新,突破思维定势,不要局限于教育人才的学历、文凭和教学资历等,而是要综合考核教师的文化素质和音乐素养,对于符合民族音乐教育人才条件,拥有一定素质的民族音乐教师,要积极将他们吸收并引进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民族音乐教师的选择不能局限于教育者,也可以在当地的民间音乐人或者是民族的音乐艺人中,尽心探寻、挖掘一些高素质的民族音乐家及民族音乐人才。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要在选择教师的过程中,运用开拓性的眼光,“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要抛弃门第之见,大胆启用优秀的民族音乐教育者。院校也可以开展各项民族音乐教育培训课程和回忆,提升民族音乐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最后,完善民族音乐教育教材,增强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支撑。民族音乐教育教材的完善是保证民族音乐教育能够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理论知识支撑。民族音乐教育教材必须结合民族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在编写和更新的时候,都必须结合当下的音乐教育现实,及时融入新的教育元素,既保持传统民族文化内涵,又能够使得民族音乐教育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民族音乐魅力。
参考文献
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如何进行民族音乐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音乐理论界关注的问题。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蕴含的音乐魅力和艺术表现力是有着西方音乐无法比拟的独特魅力的。20世纪后半期,民族音乐发展如火如荼,我国音乐工作者对民族音乐的搜集和整理、传承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的民族音乐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其中,民乐更是数度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受到西方听众追捧和欢迎。但在中国,有很多青少年对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认识相当贫乏。长此以往,他们的民族音乐意识将会淡化。而欧洲音乐教学体系却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的音乐教育里。因此,注重民族音乐传承,从小学生基础教育开始,发展民族音乐文化,建立一套完备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将是刻不容缓的。
一、什么是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独特的中国文化孕育了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其特点表现在四个方面:
1.丰富性。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民间习俗千姿百态,形成了品种繁多的民族民间音乐。
2.不确定性。民间音乐一般为口头产生,口头传授,口头发展,使民间音乐更具有不确定性、变迁性、创新性、即兴性。
3.通俗性。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
4.实用性。许多民歌还未完全摆脱实用功能的原始形态,如各类劳动号子仍具有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民歌的表现性在于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力量、态度、志向和审美情趣,它是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直接反映。
二、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有机的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着自己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音乐。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立足本民族又面向世界,在吸收西方音乐理论的同时,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音乐理论,继承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传统。长期以来,民族音乐的传播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无意识传播,一种是有意识传播。无意识传播是通过民间艺人的演奏和演唱,以及民间文娱活动进行传播。有意识传播是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知识,通过民族音乐的熏陶,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小学音乐教育是当代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方式,是民族音乐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出,应该“了解我国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自豪感、自信心。” 。近年来,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中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许多学者也纷纷呼吁社会给予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更大的重视和支持。由于普通基础音乐教育是专业音乐发展的基石,所以,传承、弘扬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应从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抓起。
三、国内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简述及研究现状
20世纪初期,以学堂乐歌为标志的近代音乐教育历程开始。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也深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后来的发展中,西方音乐教育体系逐渐成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主体。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开始用科学的眼光来审视国际教育发展。在接纳西方音乐精髓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近年来,有关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研究,笔者在累积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大量以思辨为主,也就是说,大部分呈现在教育理论中的学术问题以及各类的抽样调查,而缺乏具体实践和实施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一类的研究恰恰对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目前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民族音乐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音乐理论界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对民族音乐教育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也付出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教学体系,以及日韩港台等等诸多文艺作品的大量涌入和广泛传播,使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取向上,“重西轻中”依然影响很深,而欧洲音乐理论体系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还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2、音乐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还有待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掌舵者,高素质的教师是保证。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知。目前的小学教育中,缺乏高素质、相对专业的民族音乐专业方向的教师,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之一。目前,许多高校和音乐艺术院校已经意识到,民族音乐传承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是陪养具有民族音乐素质的师资。这些院校在师资培养方案中增加了民族音乐课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开设地方音乐课程,使未来的音乐教师真正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的素质。
3、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有其片面性
目前的小学教育中,有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内容,大多只是涉及到歌唱和舞蹈方向,比如汉族民歌的教唱和民族舞的练习。甚少有涉及到戏曲和民族器乐方向的课程。学生对于中国的国粹以及民族器乐基本常识的了解不够。
4、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缺乏规范严谨的课程体系
目前小学教育中,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穿插于其中,比如在某一节音乐课上,教唱一首某民族的民歌,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和相对专业的课程安排。使得孩子们的脑海里并没有民族音乐这样一个概念,对于民族器乐和戏曲更是概念模糊,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五、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实施建议
1、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实
音乐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教学材料。小学音乐教育目前使用的教材中,应当适当增加我国各民族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突出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和地区民族音乐教学特色,并且增加关于民族音乐风格特点的比较教学。
2、民族音乐教学课程设置的多样化
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体系中,关于民族音乐的课程比较单一。大多以民歌教唱为主,而对于戏曲、说唱、民族舞蹈和民族器乐则少之又少。课程设置里缺乏对于实践类课程的安排。不能使学生对基本的民族器乐类型有一定的认识,就更别提对其基本演奏技能的掌握了。中华民族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在民乐演奏中,往往会使用板鼓、锣、钹等乐器。在小学打击乐教学活动中,可逐渐的把这些节奏乐器与小学常使用的木鱼、三角铁、沙球、碰铃、园舞板等配合起来,不仅体现了作品的思想,增强了小学的节奏感和声音的敏感性,更突出了小学音乐教育的地方性和民族性特色。
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中,可以设置相关的欣赏课。首先让学生从了解的基础上认识比较基本的民族音乐四大件。比如,有哪些民族的民歌,民舞,有哪一些比较著名、广为流传的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有哪些基本的民族器乐,例如二胡、古筝、琵琶、扬琴和竹笛。
然后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类课程。比如,民族器乐类教学课程,高年级可以开设小型的民族器乐排练课程。也可以设置类似于“汉族名歌”和“少数民族民歌”等演唱类课程,使学生真正会唱会演奏,亲身体会民族音乐的魅力。
3、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中,除了合理选择运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模式以外,还必须构建新型的民族音乐教学模式,真正使中小学生热爱、喜欢、接受民族音乐,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
民族音乐的传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口传心授”。因此可以看出,“感染熏陶”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以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让学生产生了解和学习民族音乐的欲望。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演”。多看,指的是图画、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等。使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同时,联系教师所给的情境,脑海中构建画面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让他们通过视觉材料来感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多听,指的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音响资料。音乐本来就是听觉艺术,让学生多听多感觉,分辨不同风格的音乐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多演,指的是让学生自己实践,比如动手学习一门乐器的基本演奏技能,或者是单独演唱一首某民族的民歌等等。
结语
民族民间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主要表现在它与传统文化互相交融、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共创辉煌的主要特质上。当我们抛开技巧性、技术性,把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时, 就会发现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面镜子, 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 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
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是一件打基础的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从小学教育开始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有利于民族音乐的长远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从教唱民歌、表演民族舞蹈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小学生活的、小学生比较喜爱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介绍等活动,让小学生从小接受民族民间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小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提高教师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和热爱。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重视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意识,丰富其音乐认知。可以从基础教育开始,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加强小学生的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闫芳.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应从基础音乐教育做起[J].韶关学院学报,2005(10)
[2]李民雄.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民族器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3]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一、“欧洲中心论”占统治地位的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可以说,从学堂乐歌开始,我国才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课教材。学堂乐歌的创作方式主要是选曲填词,其中既有西化的日本歌曲,也有日本学校唱歌中引入的欧美歌曲的曲调,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曲调的数量很少,用中国传统曲调或民歌曲调来填词的也不多。这就使我国的音乐教材建设在初期萌发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欧洲中心论”这一思想观念在音乐教育领域的生根,这一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从音乐的传承方式来看,伴随着乐歌教材在此期的使用,五线谱、简谱以及西方音乐的教学方法也被引入了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五线谱和与其相应的“识谱教学”对音乐走进课堂以及新音乐的传播和发展来说,是功不可没的。但也使我们的国民音乐教育理论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误的看法,即五线谱高于“工尺谱”,“识谱教学”高于“口传心授”。问题在于五线谱及“识谱教学”更适合的是西方音乐的传承,而不是中国传统音乐。我们的传统音乐如果失去了“口传心授”这种与之相适应的传承方式,也就失去了其音乐文化的精髓。
其二,从音乐技术理论的层面来看,无论是乐歌教材中洋味十足的音乐,还是其乐谱,都促成了欧洲音乐理论的传入。以这种理论体系教育出来的学生,往往误认为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欧洲音乐是至高无上的音乐。用这种理论代替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甚至世界所有民族音乐理论的做法,导致了日后的民族音乐教学丧失了自身的理论根基,这也是我们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感受力、理解力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从价值取向来看,世纪初的乐歌教材在引进西方音乐的同时,最具危害性的是产生了一种重“西”轻“中”、以“西”否“中”的价值观念。时至今日,虽然民族音乐已有了极大的发展,但中国音乐界的一部分人仍然未能摆脱这种价值观念的枷锁。
总之,此期的音乐教材建设是以“欧洲中心论”为指导思想;以引进、填词洋味十足的歌曲为教材的主要内容;以西洋音乐理论为基础。相反,对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则采取轻视的态度,使学生对其知之不多,缺少热爱之情。这种以“欧洲中心论”为主导的一元论格局对以后音乐教材建设的影响至深至远。
二、重“创作”轻“原生”的阶段(建国初至80年代中期)
创作歌曲占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应该肯定的是,此期创作音乐占较大比重的音乐课本与多为“泊来之物”的学堂乐歌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同时由于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大量创作音乐的使用,也为我国新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这种以“新”否“旧”的单线进化论的观点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当然有学者认为,新音乐也属于传统音乐,是“新”的传统,但这只有100年的“新传统”与足以与西方音乐相互抗衡的几千年的旧传统相比要显得薄弱得多。也有人认为,中小学音乐教材所收录的音乐,虽然吸收了西方音乐的新质成分,但新的发展不失其源,仍然可以继续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面对这种“新”的传统我们也要正确的认识。从传承关系来看,它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西方音乐为传承的纯粹的西化之作;二是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传承的新音乐;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传承界限模糊的新音乐。从这一时期音乐教材中所收录的创作音乐来看,前两者所占的比重较小,第三种占的分量较重。但如果想深入的对这种中西交融的新音乐进行传承关系倾向性的判断,给出一个合适的临界点,恐怕还是比较困难的。综合音乐型态、技术理论、音乐观念、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考虑,倾向于传承西方音乐文化的新音乐还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也就是说,这些音乐不能起到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唱着这些歌曲长大的孩子更能接受的是西方音乐,而不是中国传统音乐。因此,我们也可以将此期音乐教材中这种重“创作”轻“原生”的思想观念理解成为“欧洲中心论”的进一步延伸,此期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仍未突破一元论的格局。
三、民族音乐教学的初步觉醒(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如果说在我们以前的教材中民族音乐只是偶做点缀的话,此期中小学音乐教材建设中的民族意识已经开始初步觉醒。
其一,1988年的音乐教学大纲为了体现民族性,规定了学习民族音乐作品的要求和时数比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民族音乐语言,热爱民族音乐艺术。并且,还在技能训练部分增添了民歌和戏曲的曲词。这就使民族音乐教学更加具体化,也使其落到了实处。
其二,1992年颁发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有关乡土音乐教材比例可占教学内容总量2O%的规定也是中小学教材建设中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表现,使传统音乐在学校中开始得以实现自己的文化传承。在一些乡土教材中注意增添了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使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不仅局限于汉族音乐,而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我们的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其三,1995年的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这一会议主题。这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我们的民族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教材曲目中民族音乐曲目数量的问题,其根本之所在是音乐理论体系和音乐教育体系的问题。总的来说,就是在建立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形态学(乐律学、乐器学、语言音乐学、曲式学等)、价值观念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也必须与之相适应。
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此期的教材中并没有关于“母语”教学的体现。但这一理论命题的提出对我们中小学教材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对我们旧的教学观念的有力冲击,使“欧洲中心论”一统天下的格局出现了裂缝。
以下通过统计数据来说明这种变化:
总之,尽管90年代以来,情况有了这些可喜的变化,但这种改变尚不是本质性的、体系性的。从音乐教材的总体来看,民族音乐的教育至今还处于从属的地位。因此,我们也只能将此期的音乐教材建设理解为民族音乐教学的初步觉醒,因为很多问题还处于尝试和探索的阶段。
四、走向多元化的新世纪(21世纪以来)
本世纪的国民音乐教育以民族音乐为根基,并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为特点。表现如下:
其一,突出了音乐课程的文化价值。首先,2000年的中小学音乐大纲淡化了音乐教学的技能目标,不再把“使学生具有认识和独立的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其次,2001年的“课程标准”充分肯定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在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价值”一项中提到“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学生们通过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将会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最后,从新教材的结构安排来看,两套新教材都呈现出新的构筑。课本均以单元的人文主题来结构,体现了音乐课程的文化传承价值。
其二,在我们理解音乐课程的文化价值的基础之上,“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也应运而生。在新标准的“基本理念”一项中提到:“世界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根据新标准,两套新编的音乐教材也不同程度地选编了一些世界民族音乐作为教材的内容。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文化传承
校园是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主要阵地。学校通过加强课堂民族音乐教学和开展课外艺术活动,使广大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让其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感知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理解、尊重各类音乐文化的理念。下面谈谈我在我们教育区域内为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养所做的一些实践探索。
一、在音乐课堂中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依据新课程理念,教育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学生出发。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就一定要从学生兴趣出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而且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是改变当前中小学生对民族音乐课厌学现状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名人效应,了解民乐魅力
民乐、民歌对当代学生来说的确有一种陌生的距离感,那么如何缩短这个距离呢?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喜好入手,利用名人效应,一来步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以学生熟知的周杰伦为例,从他的《双截棍》到《台》《青花瓷》,我引导学生聆听并分析其中的一些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得出结论,即这些作品是西方RAP元素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完美结合。通过本堂课,学生不但学会唱周杰伦的歌,还深知他的音乐中运用了大量的民乐旋律和许多民族乐器,学生重新认识了我国民族音乐,了解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这在保护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正确理解,引导他们建立起平等的民族音乐观。
(二)创设有趣比赛,促进主动参与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民族音乐知识抢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分小组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民族音乐方面的音像及其历史背景资料。这种比赛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他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的民族音乐知识。在抢答和介绍音乐作品时,学生又将这些知识相互交流。在活动中教师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解了民族音乐,学习民族音乐,相信这种远离说教的方法将会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会并对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产生积极影响。
二、在欣赏教学中育情
(一)精选内容,融乐入境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提升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千百年来,我国的民族音乐与我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水融,深刻反映了各个时期的人们的思想感情。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便是抓好音乐欣赏这个教学主阵地。教师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可以精选一些能够代表我国特色的古乐名曲和优秀民歌呈现给学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歌时既要结合课本教材内容,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精选的中国优秀民乐曲目应难度递增,形成固定的民乐教学欣赏序列教材。
(二)视听结合,音画共赏
在信息化时代,民乐欣赏教学可以用视听结合、音画共赏的方法,这种方式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提高学生赏析能力。在音乐教学中,与其让学生用单一的听觉器官来听音乐,不如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引导其一边“听”音乐一边“看”音乐。在让学生欣赏民乐合奏时,如果光用CD放给学生听,学生则较难走进音乐之中,而在欣赏教学中配上视频画面,学生就可以直接看见民族管弦乐团中有哪些民族乐器,以及那些倾情投入的民乐演奏家和激情四射的指挥家……在音画欣赏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在课外活动中实践
加强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素质,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课堂教学的重点培养,更需要课外和社会的业余文艺活动的大力配合。
(一)建立艺术团队,以表演促提升
为促进民族音乐教育,在校内,有条件的中小学可以组织民乐队、合唱队配合音乐课的教学,教唱民族音乐和民族歌曲。学校还可组织各种民族歌曲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普及促提高,以提高带普及,使学生普遍接受民族音乐教育。各校可以建立各种民乐特色团队,如民乐队、鼓乐队、笛文化研究社等,每学期为全校师生和家长进行民乐汇报表演,定期举行民乐欣赏专场音乐会,还可组织学生带着心爱的民族乐器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向国际。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表演和实践来激发全校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热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激情,进而由点带面地激发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学习民乐的热情。
(二)请名家进课堂,学唱乡音乡情
戏曲演唱是一门具有极强专业性的艺术,音乐教师用模仿的方式往往很难表演出其中的韵味,所以在教唱戏曲时教师很难把握课堂。无锡是民乐之乡,同时也是戏剧泰斗荟萃的地方。我区邀请无锡锡剧团青年演员走进课堂教唱无锡传统锡剧。通过乡音、乡情等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直接感受并了解家乡的丰富音乐文化,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在教学实践中研训
(一)逐层组织培训,提升民乐修养
在对我区音乐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进修情况、个人追求、专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调查后,我制定了一系列培训方案,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灵活多样的培训,采用了集中培训和分层培训相结合、师徒结对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大大提升了音乐教师的再学习热情,并提高了学习效率。在集中培训的过程中,我区还定期邀请高校音乐专家、音乐教研员、民族音乐研究人员来开展讲座和研讨活动。通过对音乐教师进行民族音乐的培训,组织教师走进高等院校进行学习,使得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成为充满旺盛生命力的活水。
(二)开展民族音乐教材教学观摩,增强教师施教能力
我区开展了中青年优秀教师课堂展示、青年教师“妙光杯”赛课等活动,通过课堂教学的区级、片级和校级三级观摩来研讨、探索民族音乐教育的课堂模式。它使教师能够把握民族音乐教材的重难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民族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民族音乐的美!我区不仅举办了骨干教师引领课堂的展示课,还通过每学期的青年教师“妙光杯”赛课活动促进和加强民族音乐教材的课堂研究。我们选取了许多民族音乐教学课例,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鼓励青年教师发挥自己的构课能力,上出民族音乐课的别样风采。
(三)加强教师专业技能,走进民族艺术
我们每年都举行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以此来不断锤炼教师的专业素质,使其能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我们特别注重编排民族音乐方面的音乐节目,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艺术实践能力和表演能力。例如,我们对江苏民歌《茉莉花》进行重新编配,创编了民乐表演节目《新茉莉花》,以唱、奏、跳的综合形式全新演绎民歌《茉莉花》。这个节目还在教师节联欢会以及无锡市新年音乐会上进行了表演,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四)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弘扬民族音乐教育
教师在民族音乐教育的探索中要提高自己的学识,平时要多学习、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本地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提高教学能力。并且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使学生乐于也易于接受本地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中可先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故事等吸引其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然后再以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民族民间音乐,真正投入到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中来。以上是笔者在我区进行的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践探索。笔者从加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教法探究的视角加以探索,希望能通过在自己所在区域的实践,切实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尽绵薄之力,让祖国灿烂悠久的音乐文化在多元的世界艺术之林永远绽放。
作者:张红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王立源.高师课堂呼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第8期.
[2]丁丽君.多元文化视野下的音乐教育研究述评[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26卷(2期).
[3]管建华.文化策略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
[4]杨加力.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育亟待加强[J].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8期.
[5]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2009(1).
[6](美)特里斯•沃尔特.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一、以民族文化为基点
中国民族众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灿烂绚丽,各民族都拥有独特的歌唱、舞蹈、乐器、说唱或戏曲等艺术形式。通过歌声和舞姿我们能够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地理学的知识来分析,我们甚至能够得出音乐本体中的音高、节奏、旋律走向与地理地貌、语调发音之间的联系。通常,我们在聆听蒙古长调时,很容易在脑海中浮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阔草原景象,自然也就会想到马背民族的游牧文化。这说明,蒙古族音乐不但用旋律吸引了我们,还蕴含着文化属性,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声音代言。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毋庸赘述。但从中可以看出,音乐之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民族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基点,充分研究民族文化的特点,民族风情、语言文字、地理地貌、宗教信仰。课程内容中要有简要的民族文化概况,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使其更容易理解“唱歌、起舞、作乐”的意图。
二、以音乐本体为主要内容
提及音乐本体无外乎歌唱、舞蹈、乐器、说唱、戏曲,进言之无外乎节奏、音高、强弱、音色。研究民族音乐学校课程开发,不要脱离音乐本体,不能成为民族知识常识课程,要以音乐本体为中心,跳进跳出,局内局外。笔者提供了几个原则共大家参考:
(一)地域原则中的民族音乐
依民族校所处地域的民族音乐为主体进行开发。例如:蒙古族地区的蒙古音乐,宁夏地区的回族音乐,新疆地区的维族音乐。河北省内的承德地区的满族音乐、蒙古族音乐,孟村地区的回族音乐等。其他散居地的民族学校可依据学生民族构成,选择适合的音乐内容进行开发。
(二) 综合原则中的传统音乐
民族学校的音乐校本课程不应局限于少数民族音乐。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其他传统音乐加以补充达到内容上的全面和综合。这种原则更适合于散居地的民族学校,在依据民族学校特色的前提下,综合所在地的传统音乐。例如石家庄地区的民族学校可以加入一些井陉拉花、山歌、丝弦的教学内容。保定地区还可以加入吹歌、音乐会、地方戏曲音乐内容。
(三)器乐原则
音乐校本课程中应有器乐部分。让学生掌握一件少数民族乐器的演奏能力。学习演奏乐器的过程是理解音乐、分析乐谱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音乐律制、记谱方法、乐器构造、制作方法也会有一定的了解,加了民族音乐的理解。
音乐本体的课程开发,要求民族学校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者不但要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储备,近年来学术界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理论研究著述颇丰,有桑德诺瓦(和云峰)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还有杜亚雄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伍国栋的《白族音乐志》等,除此之外,还要利用民族音乐学中的田野调查法,深入民族地区去调研采风,得到最新的录音录像资料,分析整理,选取有用的素材加入到校本课程当中去。
三、以符合学生特点为步骤
《学记》有云:“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意思是要求教育者在实施中要循序渐进,不能超越学习次第顺序。音乐教育同样适用这一原则。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音乐校本课程更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前期要调查研究学生的接受能力、音乐基础、审美倾向,整合之后,得出各学段学生的特点,接受能力,设置合理的校本学习目标。前期注重兴趣的培养,中期以音乐内容简单为主,后期重视经典作品的学习。例如:在乐器演奏部分,分成以演奏姿势、乐器构造、技巧、乐谱、律制、独奏曲、合奏、即兴创编等顺序依次进行。歌唱部分,旋律简单、适中、复杂以及合适的音域范围顺序进行。舞蹈动作亦是如此。这就要求音乐校本课程开发者具有创编能力,注重前中后期的分配,适时创编一些练习曲、民族风格小唱、民族风舞蹈动作等。不同学校学情不同,不同学段学情不同,不能以一贯的眼光来对待,要适时改变开发策略,调整开发方式和方法。
在课程实施阶段,开发者要做好记录和反馈,及时反思课堂实践和得失,注意收集整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微调整。将课程开发视为是动态工作,抛弃一劳永逸的观念。
四、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归宿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 民族音乐 西方音乐 运行模式
Abstract:A nation’s original cultural form is its cultural system’s “native language ”. In the ag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with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and the pouring of western culture and industry,one problem that China will be facing is how to defend its cultural sovereignty.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which has realistic and historic significance to the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aims at educating teachers for music teaching. This article,beginning with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music,analy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 of 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 in order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attract the attention from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high school music teaching,national music,western music,operating pattern
二十世纪后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可谓热闹非凡,在不加思索中,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当步入二十一世纪之时,则显得有些惘然,到底路在何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体现在高师音乐教育上也是几番喜悦,几番心酸。高师音乐教育自出现之始其基本框架及运行模式几近西方音乐教育的翻版。如何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舞台上展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文化,高师音乐教育应认真反思,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族音乐的概念
什么是“民族音乐”?目前,我国学术界把 “中国音乐”大致上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指中国在本世纪以前就存在并存活至今的音乐,称为“旧音乐”或“民族音乐”。这里的“民族音乐”实际上指的是“传统音乐”,也就是在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音乐。那么,这之后的中国音乐是否应该包括在“民族音乐”的范筹呢?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表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斗争精神的史诗性作品,尽管运用了“大合唱”这一舶来形式,但没有人会否认《黄河大合唱》不是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客观地讲,“民族音乐”与“中国音乐”这两个概念无论在外延或内涵上都是等质等量的,冠以不同称谓,是它在不同情景之下的随机性运用,对外称“中国音乐”,对内指“民族音乐”。因此,民族音乐既包括历史上存在过并流传至今的“传统音乐”,也包括现代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新音乐”;既包括汉民族的音乐,也包括其他兄弟民族的音乐。从时间跨度上看,它包括了从中国古代直至今天的音乐;从地理方位上说,它包括了生活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各民族的音乐。只有这样,“民族音乐”才是一个完整的概念。
中国音乐的“母语”就是民族音乐及其博大精深的音乐理论。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其“母语”应处于核心地位,决不应因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弱化,使之沦落为点缀。
二、中国高师音乐教学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清朝末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主张效法西方文明,积极兴办各种新式的文化教育。尤其重视音乐对思想启蒙的直接作用,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1913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及《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乐歌为必修课。学堂乐歌也就成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其内容多以西方特别是日本、美国的旋律曲调填词而成,也有自创曲调者,但仍以模仿西方作曲技法为主,用我国的民歌、小调来填词的数量极少。1920年9月,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设立音乐体育专修科,仿日本学制,学制三年。1921年改为独立的音乐专修科。自此,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初具雏形。随着早期留学生的回国,如:沈心工、李叔同等,他们纷纷向国内介绍西方的音乐知识及各种艺术形式,特别是对记谱法、和声以及西方乐理的介绍,给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普及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是以效仿西方音乐教育为起点的,如何充分利用高师音乐教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自己的音乐文化,成为许多有识之士孜孜以求的目标。
建国后,高师音乐教学在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各地各级师范大学、师范专科学校相继建立,改变了建国前高等艺术教育主要集中于上海、北京等地的局面。在1950年6月教育部第一次召开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以及1953年3月文化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艺术教育座谈会上,都提出高师音乐教育应以理论联系实践为培养目标,要重视继承民族传统。至此,民族音乐走入高等院校的课堂有了政策上的要求。随着刘天华等老一辈民族音乐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民族器乐一改口传心授的传统教学模式,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其他技能课程以及音乐史除外的其他理论课程虽然在教学内容、结构调整上作了许多努力,但依然没能将民族音乐全面地纳入其中,这一缺憾延续至今。
因此,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给予“民族音乐”正确定位应是高师音乐教改的基本方针,更是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高师音乐教育对于民族音乐普及和发展的重要性
近代中国文化界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占主导地位的应是“中西融合”之论。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黄自(1904―1938)力擎中国“国民乐派”的旗帜,主张创造“民族化的新音乐”。民族音乐家刘天华(1895―1932)也提出对待中西音乐的关系应“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这条路走了近百年,其间虽蜿蜒曲折,却硕果累累。简单回顾一下近几十年来民族音乐的发展,就足以证明一切。1983年12月,在建国来首次民族器乐作品会上,《长城随想》(二胡协奏曲,刘文金),《流水操》(合奏音诗,彭修文),《花木兰》(琵琶协奏曲,顾冠人)等作品获得了一致好评,标志着我国民族器乐大型作品创作已进入成熟阶段。1984年前后出现的“新潮民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有谭盾、瞿小松、何训田等,他们大胆采用西方现代主义作曲技法,为扩大民族器乐艺术的表现力、丰富其技巧、语汇作出了很大的努力。青年作曲家的这种探索精神给民族器乐的创作、表演、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观念。1989年6月举办的“ART杯中国乐器国际比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性的中国乐器比赛,为宣传中国民族艺术,使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极有成效的贡献。
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现阶段民族音乐取得的某些成就,多数产生在专业院校或专业团体中,仅在一个较小的专业圈子中发展成熟起来。它没有在中国百姓中流传开来,更未形成所谓“强冲击波”。坦率地讲,高师音乐教育也排除在这个圈子之外,且学生因为习惯了西方模式的教学,对西方音乐有着自然的偏爱。盲目推崇西方音乐,否定或排斥民族传统音乐,这种现象已习以为常。师范音乐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为中小学输送音乐教师,他们是最基层的音乐传播者,对民族音乐的普及和宣传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既然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母语”,那为何不能让全民了解它、关注它?高师音乐教育在此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且责无旁贷。所以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加强民族化因素,对于民族音乐的普及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对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思考
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是从西方教育体制衍变而来的,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要内容,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固定成型。开设有钢琴、声乐等必修的技能课;乐理、和声、视唱练耳等基本理论课以及音乐史等拓宽知识面的常识性课程。各门课程所包含的民族音乐的比例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却不容乐观。在各门课程的内容、结构中加强民族化因素,实是一项教育改革工程。在此,只想抛砖引玉的提出一点建议,作一些尝试性的设想。
1.在技能课中,声乐课的学习曲目选择了大量的民族音乐作品,但钢琴课在教学上仍是按照西方钢琴音乐的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的,民族音乐作品所占的分量甚少。音乐专业院校的学生广泛涉及外国音乐曲目,是培养国际钢琴演奏人才的需要。但在高师院校中我们完全可以增加民族音乐作品,安排学生以弹奏中国作品为主。乐器是音乐的载体,通过学习中国钢琴作品,使学生一方面掌握钢琴的演奏技能,另一方面学习我国民族音乐的和声与旋律手法,积累丰富的民族音乐语汇,充分利用这一外来乐器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
2.目前,在音乐理论课程中,除音乐史以外,其他课程则多以西方音乐理论为主体。如:《乐理》、《和声》、《音乐作品分析》西方音乐理论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中国的民族和声、作曲技法虽也有所涉及,但所探不深。学习了《音乐作品分析》却不会分析简单的中国乐曲,是存在于师范生中的一个通病,也是高师音乐教育迫切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西方音乐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是经过几百年的实践积累构建起来的,有其合理内核。但是,中国民族音乐丰富的调式手法也不是欧洲音乐的大小调所能概括的。况且,近年来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如果把这些作品吸收到高师教材中,通过对现代民族音乐的分析,便于更深入地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的精髓,其作用及意义不言而明。
3.增加民族音乐鉴赏课程,介绍民族音乐发展动态。可采用现代化教学,让学生及时了解民族音乐最前沿的信息。在关注中西音乐交流及民族音乐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引导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再者,改民族器乐由选修课为必修课,要求师范生必须掌握一项民族乐器,这对于我国民族器乐的普及发展不无裨益。试想一个师范生毕业后,会利用他所掌握的民族乐器在其任职的地区进行教学,那将会带动一个地区民族器乐的发展。若有百位千位以至更多师范生从事此项事业,我国的民族器乐艺术又将会是何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