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范文

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篇1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财务控制

一、民营企业的界定、特点

(一)民营企业的定义

一直以来有多种定义,以前有一些中国学者和一些研究人员将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等同,认为民营企业就是私营企业,这种定义是不正确的。

事实上,我们过去和西方现在把民营化等同于私有化的理解是错误的。民营化是一种新型的社会所有制形态,它所带来的是按份共有、产权清晰的现代法人所有的企业制度,这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形态。只有这样界定民营的概念,才能把股份公司、三资企业和其他各种非国有独资企业都纳入民营企业的概念之中,扩大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

(二)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是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一组经济群体,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营企业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一只重要的力量和生力军。民营企业的主要特点有:

1.企业小,机智灵活,跟着市场应变。

2.先天不足,难以发展。民营小企业普遍的素质低,在开始时,通过最原始的创业方式,小企业一般都能够在市场上分一杯羹。在企业逐步扩大的同时,在正规化管理的过程中,家族内部矛盾开始激化,管理进程冲突不断,企业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很容易走进一条死胡同。

3.融资困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到这两年融资方面政策上虽然有所松动,但根本局面依然没有好转,融资难已经是民营企业公认的瓶颈。

4.管理混乱。民营企业的管理实质上是国营体系管理改良简化版,加上中国传统的家长管理制版本。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触及正规化管理时,每每在矛盾冲突下胎死腹中。虽然个别民营企业依靠强有力的领导能够突破这个怪圈,但民营总体上,迄今为止,始终无法逾越管理混乱,实现脱胎换骨的企业转变。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技术水平低下导致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我国民营企业相当一部分是起源于个体工商户或者私营企业主,而更多的民营企业是为了适应社会当时的产品需要而建立的。这些产品多是需要技术含量较少而人力劳动需要较多的。所以我国的民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水平低,产品档次低,质量差,消耗浪费严重,污染坏境。而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到民营企业的做强做大,阻碍了民营企业规模的进一步发展。

(二)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自身的低信誉导致民营企业财务融资困难

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体系尚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特别是在筹资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而中小民营企业更是难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发行股票作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仍相当艰难,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太小。这些融资上的限制造成了民营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加大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财务管理观念较差

任何系统的运行,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条件,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现在民营企业的老板很大一部分是从上个世纪末那种传统的个体户发展起来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虽然民营企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管理模式仍大多是那种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经营模式。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管理关系的日趋复杂,加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些都成为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

从一份对我国某地区民营企的调研来看,企业管理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素质较低,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看,大都财务管理观念淡薄,信用观念,时间价值观念,风险意识,融资和投资意识等都不同程度的缺失,缺乏现代管理意识,甚至对财务管理有误解。从企业财务人员来看,素质普遍偏低或者根本没有专职的财务人员,这些都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无章,无序和混乱状态。

(四)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内部财务监控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不合理、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是造成财务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资金管理及使用上、利益的再分配等方面,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上级之间存在着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管理混乱现象,这些都造成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产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都无法得到保障。如企业在采购环节上,企业库存所占比重较大,大多表现为超储积压现象严重、材料变质等,这些都造成企业无法实现销售,还势必造成企业花费大量的保管费用,增加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利润下降,资金的无效占用。由于长期库存积压,还要承担市价下跌所产生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还有就是企业为了加快存货周转,不对市场和赊销对象诚信进行有效调查的情况下,盲目的扩大赊销金额,赊销后各部之间没有尽到收款义务,相互推诿,导致大量坏账的发生,加大了财务风险的出现。

内部财务监控是企业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提高经营管理效率,防止舞弊,控制风险等目的,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措施,是确保企业自身能够持续经营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业务监控。民营企业内部大都没有设立相对独立的内部财务监控机构,即便是有也是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财务控制的有效作用。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优化产品结构,增加企业规模,提高企业抵御财务风险能力

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单一,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优化企业产品结构,可以分散企业的财务风险,使企业在遇到财务风险时能够易于渡过难关。我们目前大多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的非深加工产品,而这种产品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持久的销售量,为了企业的继续发展,必须深化产品加工,努力将产品做成品牌产品,使之有较长的销售周期。企业在发展中应该不断增强企业的资本,扩大企业规模,使企业有更强的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改善宏观环境,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是因内外双重因素决定的,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内外两方面人手。

1.外部方面。改善宏观环境、积极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公平竞争的法律规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推出并不断丰富扶持鼓励民营经济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对于那些发展潜力大,能够促进就业的民营企业,政府应加大信贷扶持力度。成立国有担保公司等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服务创新、改进对非国有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提供平台,促进民营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其次是强化外部监督,借助多方面外部力量,帮助民营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自律原则和约束规范。

2.内部方面。民营企业本身要认真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融资的各方面因素,使企业的融资活动能够达到最高效率和最好的综合效益。

(1)建立企业内部信用机制。要树立起守信用的意识,在企业内部建立信用机制。一方面,民营企业要加强自我信用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民营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以优化企业信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2)尝试权益融资方式。对条件成熟的民营企业来说,可以尝试采用权益融资方式,有效避免财务风险,使资本结构更趋稳健、更趋合理,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要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从而起到优化企业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的作用。

(三)增强财务管理观念,加强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1.要更新管理理念,确立财务管理的战略核心地位,促使财务管理工作由被动记账向主动管理转变。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核心地位,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再是被动地服从再生产过程,而是主动地支配和管理再生产过程,使其满足资金增值的需要。主动的财务管理不仅要做好财务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工作,更要认真研究如何建立会计规范体系以确保财务原始数据的准确和会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同时应充分利用预算工具进行管理。以企业整体经营目标为基础的全面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起着目标激励、过程控制及有效奖惩的重要作用。

2.增强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市场经济的机制客观上使任何一个企业都存在着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与可能,而这种可能性在民营企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会更大。因此,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必须有正确的风险观,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有步骤、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是要树立资金的风险意识,构建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强化资金管理责任制。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财务分配结构,防范骨干员工的“道德风险”和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吞食。三是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财务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财务信息,多方收集企业外部的相关情报,主动研究市场发展动态,全程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而使企业能够有预见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把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管理

一个完善的企业内部制度是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家族企业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的逐步规范化操作,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决策制度、财务制度、监督制度、人事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这就必然要求那些还抱有老思想的企业家丢弃企业创业初期凭经验管理的模式,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吸收家族外的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体制以及能够相互制衡和约束的权利分配机制,保证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措施得以能够实现。要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讨论与经营相关的家族事务,包括设立家族理事会、家族控股公司和家族股东会等形式。这样董事会成员能够从繁杂的家族事务中脱身,集中精力考虑公司的战略问题和创造长期的股东价值。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风险;财务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在注册资本、销售金额、企业税收、就业人数等方面的资料都显示出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民营企业的高速发展中,只有极少数的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原始积累,发展成为经营规模大、管理规范、资本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故对民营企业来说,清楚企业财务环境,充分认识引发财务风险的主客观原因,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对企业的连续生存与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风险的涵义

财务风险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指在筹资决策时,由于负债性资本占全部资本比例过高,使得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所造成的风险,也称为负债风险或筹资风险;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泛指企业全部财务活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它不仅包括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利润分配及日常资金营运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还包括企业其他各项关联活动的失败而诱发的财务损失和危机。从短期看,财务风险将使企业无法完成经营计划和经营目标;从长期看,将严重制约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本文所分析的财务风险是广义的财务风险范畴。

二、我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客观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主观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而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企业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是民营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和经济环境。例如,通货膨胀,将使企业资金供给发生短缺,货币性资金贬值,实物性资金相对升值,资金成本持续升高;而利率的变动必然会产生利率险包括利息负担过重的风险,产生利息的投资发生亏损的风险和不能履行偿债义务的风险等等。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二)内部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还不是很高,掌握的技能还很有限,受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很深,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还认识不足, 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

2、财务关系混乱,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我国民营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业主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管理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影响企业发展或成败。他们通常喜欢选择走捷径快发展的经营方式,当看到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特别是行业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时,往往容易产生激进、甚至是冒进的经营行为。结果企业原有支撑产业营运资金告急,新上项目还没来得及产生效益,财务风险随时可能转化为财务危机、企业经营险象环生。

3、家族式管理使得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化”和“亲缘化”特征。在家族管理中,重要职位有家族成员担任,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在管理过程中,也通常是以伦理规范代替制度规范和行为规范。家族式管理方式导致了企业目标和家族目标之间的矛盾;家族成员能力与企业发展需要的矛盾;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家族成员与外部成员的矛盾。经营者既是资产的所有者,也是资产的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造成财务风险。

4、人才机制不灵活,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低下

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认为你劳动我付酬,公平合理,除此之外,都与我无关。缺乏人才关怀,使企业员工没有归宿感,缺乏安全感、进取心和献身精神。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多的是优秀人才,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更没有考虑过这些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问题,加之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那种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深根蒂固,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由于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观念严重,认为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自己人”做才可靠,但由于这些“自己人”的财务知识欠缺造成财务混乱,这也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另一大原因。

三、防范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认真研究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要能够预见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经济有效地筹集所需资金。对筹资环境的分析可以从产品的寿命周期、经济周期、通货膨胀、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首先要根据产品的寿命周期的不同、产品对资金占用的不同需要来安排筹资活动。此外,要考虑经济紧缩时期和通胀时期对筹资的影响。最后,还要考虑到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要适时筹措资金的需要。对投资环境的分析可从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政治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如要充分研究国家的财税政策不同行业不同项目的税赋政策,国家对企业财务的干预状况,价格政策对企业投资回收期及预期效益的影响,国家的信贷政策和货币政策等。这样,才能合理地确定资金的流向和现金流量保证投资项目取得预期的效益。

(二)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财务运作的规范化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健全财务监管体制,民营企业要建立内部财务监督管理体制,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教育,特别是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认识风险、分析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使财务人员从思想上不能松懈,从根本上杜绝侥幸的思想。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作用,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力求把财务风险降到最小程度。民营企业应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

(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理顺企业内部的财务关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首先要明确各部门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应承担的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权力,做到责、权、利的统一。其次,要兼顾各方的利益,以调动各方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力求把财务风险降到最小程度。

(四)实行多元化经营

实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的财务风险。多元化经营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同时经营多种产品,某些产品因滞销而产生的损失,可能会被其他产品带来的收益所抵消,从而可以避免经营单一产品造成全面亏损的风险;二是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风险高的投资项目,可以寻找共同投资的合作单位,以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从而分散投资风险,避免因企业独家承担投资风险而产生财务风险。当然,风险和收益有时候成正比,风险越大,可能产生的收益也就越大。企业在与别人分摊风险的同时,也会丧失独家经营所带来的巨大收益,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人力、财力和研发能力,结合具体的项目特点,在风险与收益之间选择最佳结合点。

对家族式的企业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两权分离,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首先要积极吸收企业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通过让高级管理、技术人才持股,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参与企业的高级决策层,从而在制度上为民营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保障,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为企业所带来的损失。

(五)建立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建立企业财务风险机制,首先,要求企业员工尤其是投资决策者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善于发现风险、研究风险,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其次,要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系统研究风险的影响因素、量化标准、发生概率以及危害后果,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风险控制依据;最后,企业要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系统,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本身的缺陷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六)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的理念

1、“以人为本”的观念

民营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去更大规模地吸纳管理和技术人才,并克服以往处理劳资关系中的简单化倾向,主动提高人员的福利和待遇,以创造和谐的企业气氛和实现员工队伍的稳定。为此民营企业不但要广招人才,而且必须突破以家族为核心的管理权分配方式,重用人才。

2、信息管理观念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的传播量日益增大,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从而使经济活动的时间变短,空间变小,出现了“ 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因此,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树立信息管理观念,从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以便寻找企业的发展良机。

3、现金流量观念

如果没有现金流量, 资金周转必然受阻,企业就难以继续下去。不管企业的赢利能力如何,会计账面利润有多大,企业要生存,就必须从生产经营活动中获取现金,保持财务生存能力,这也是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以现金为手段管理资源的能力,以适应竞争。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强化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因此,对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领山,赵晶.浅谈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及控制[J]. 中国经贸导刊.2010(20).

[2]周春生,赵端端.中国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4).

[3]李梦新.小议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理财世界.2008(12).

[4]张勋阁.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07)(3).

篇3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防范

一、研究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意义

财务风险是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研究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意义在于: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理财活动。

二、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现状

(一)筹资渠道受到限制引发的风险

中小民营企业,在股票上市方面很难满足上市资格的要求。从发行企业债券方面讲,由于涉及到金融风险问题,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程度相对大企业而言较低,投资者缺乏购买信心,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取得资金,在银行信贷方面,由于中小民营企业经营风险大,缺乏不动产抵押,贷款额度较小,满足不了企业经营资金的需要。

(二)筹资风险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筹资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中小民营企业在筹集资金时融资额度不当、筹资方式不合理、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较高等。中小民营企业在筹资过程中要重视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避免在融资的过程中因成本太高而造成财务风险。

(三)投资风险不断加大

投资风险是指中小民营企业投资某项目后,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使投资不能达到预期效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形成的风险。投资者对投资项目的获利能力、现金流量等不能准确预计而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危及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中小型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原因

(一)宏观环境方面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在筹资、投资等生产经营活动中仍有较大的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

在我国,民营企业属于弱势群体。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公有制产权和非公有制产权的实际地位不完全相等,保护个人财产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非公有制企业财产权的保护水平比较低。此外,一些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遭到随意侵犯,除税收负担较重外,还承担着各种繁杂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各种不合理的负担,加大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

2.金融市场不完善

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特别是在筹资方面,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狭窄,民营企业很难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银行的信贷政策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每年银行的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国有、集体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基本没有信用贷款,就是抵押贷款抵押品也十分狭窄,有的银行将贷款抵押品只限于国库券和定期存单,抵押条件无法与国营、集体企业相提并论。这些融资上的限制造成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信用环境比较差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维系各种经济关系的纽带,是保持市场公正和效益的前提。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缺失最为严重,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表现在中小民营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很多企业随意编造经营业绩,制造良好的企业数据,上市圈钱,欺骗民众,失信赖账,逃避银行债务的现象比比皆是,以短期信用套取银行巨额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故意违约,不交货,不付款,三角债层出不穷,这些又进一步恶化了信用环境。

(二)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方面

1.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受生产资源等方面的限制,管理资源相对短缺,管理结构简单,专业性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很多中小民营企业不设财务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管理人员。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机制,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报表不统一。

2.业主从思想意识上不重视

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创办人是20世纪80年代的城镇个体户、农村专业户及一些辞去公职的人员。相当一批人文化素质偏低,财务知识缺乏,对财务管理的要求和作用认识不清,认为企业效益是靠业务做出来的,不是企业财务管理管出来的,有没有财务管理无所谓。对财会人员的要求只停留在记账、算账和报账这一层面上,而对如何运用财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活动则考虑不多,至于让财会人员参与经营决策,则更为少见。因此缺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规划和防范。

3.中小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低下

我国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是业主自己的家人或是亲戚,企业在财会人员的任用上任人唯亲,致使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中小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这些人大多数未经正规的专业培训,并不熟悉会计业务,缺乏财务管理的能力,难以为管理高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因此,难以做到账目清晰。

四、中小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宏观环境方面

1.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

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保护,不仅要从法律上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合法的地位,建立公平的财产保护制度,还要完善司法环境,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侵犯民营企业财产的行为,逐步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使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国民待遇,排除市场准入歧视,进一步放开产业限制率;改革企业注册方式,简化前置审批和登记手续,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决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凡必不可少的收费项目,要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同时建立法律法规来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和约束,使其有序化、法制化,达到让中小民营企业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2.完善金融市场

国家要规范金融机构的贷款政策,使其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平等对待各种经济实体,商业银行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中小民营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是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其次要切实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平等对待,在统一的市场环境下,遵循市场经济规则平等竞争,消除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偏见和歧视,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最后要建立地方金融机构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支持。

3.改善信用环境

国家有关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建立信用体系,完善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信用保管档案,提高失信成本,使守信者受益无穷,失信者不仅无利可图,还要付出惨重代价。加强中小民营企业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让企业懂得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企业自身也会寸步难行,政府要加强信用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建设,发挥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宏观指导、调控、监督的作用。

(二)中小民营企业自身方面

1.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转变

中小民营企业应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建立新型民营企业,规范其经营行为,改善其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水平。特别是要逐步开放财务,让社会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获得社会的信任,缓解或解决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风险问题。

2.提高业主思想意识

民营企业家的素质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其自身的才能、人际关系、信誉等也是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因此,企业要发展,老板们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与时俱进,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财会管理工作,在实际中加强对企业的财务控制。

3.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中小民营企业要懂得将财务职位放开,敢于引进专业人员。同时应有目的组织财务会计人员学习社会道德知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其正确认识会计职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此外,还要加强对企业财会人员的培训。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知国际会计准则及各国相关政策法规,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鼓励财务人员自己参加继续教育,需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激励与考核。

4.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中小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民营企业也要依法纳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更要进行税务筹划。

参考文献:

[1]刘小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6).

[2]黄德忠.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09).

篇4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风险认识;盲目发展[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4-0073-02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30多年,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民营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是民营企业应着重注意的问题。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企业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其面临的财务风险更大。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会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客观地分析和认识财务风险,采取各种措施控制和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对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问题和防范对策进行浅显分析。

1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创立期,由于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的经营风险往往很高,因此在创立期,企业的融资一般来源是低风险的权益资本。当年,19岁的胡克铅只身来到义乌,就是用随身揣着父亲给的2万元钱,开始了他的创业生涯。扎下根基后,后来为了开第二家连锁超市,胡克铅到处向人借钱,却遭到了别人嘲笑,最后,一贯支持他的母亲回到温州老家,挨家挨户敲开了所有亲朋好友的门,才借来20多万元。在温州,就是亲兄弟借钱也是要算利息的,温州的民间借贷一般是亲戚朋友之间进行,带有一定的互质,如果是陌生人之间借贷的话需要有中间人介绍,同时介绍人也起到担保的作用。一般借贷的利息按月计算,利率一般是按每月每100元3分利息,按照这个利率计算的话年利率是36%。这样高的融资成本,只有短时间倒手,不可能长期使用,且要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才能支撑起高额的利息。

(2)盲目发展的主观行为。短短几年时间,适我公司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服饰商贸的一个奇迹。胡克铅凭借其强烈的进取意识和扩张欲望、抓住机会不懈努力,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这也使得他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喜欢选择走捷径快发展的经营方式,容易产生激进甚至是冒进的经营行为,忽视财务风险,试图实现与其财务能力不相符的经营目标。这时的胡克铅开始了快速发展,到处开店,而对店面的选置、规模、人脉、消费群体等重要因素开始关注不够,到底是温州人头脑比较聪明,他找来了老乡参与进来,由于他为人诚实讲信用,很多朋友也是看好他的。店面增加了,进货量也大了,到市场拿货的方式也和以往有所不同,当初进货是要付现金的,而现在和供应商有话语权了,一是价钱的优惠,更重要的是付款的延期,这时他感到了业务增量带来的益处。

(3)缺乏资金规划,没有合理的筹资行为。由于店名的连锁效应,适我的人气急剧提升,企业销售看好,以前开一间店的时候,是自己到市场拿货直接到店里销售,有时顾客要买断码的鞋子,他让顾客下午来取,立即骑自行车到市场拿来后再交给人家。后来店面多了他成立了配送中心,由专人分拣、贴码,统一通过配货中心,根据各连锁店的销售情况随时进行配货。“适我鞋服”没有启动企业发展的资金,一切资金全部自筹,而企业的利润却追不上发展的速度,在企业急剧扩张时,所需要的资金就出现了巨大的空缺,而此时的高利贷却张开了血盆大口。以私下借贷而形成规模并让国人震惊的温州民间投资,动辄成兵团级规模,哪里有利润,资金就流向哪里。温州现在财务公司的借贷比较盛行,这些财务公司一般都带有黑社会的背景,借贷的利率按天计算,一般是每天每一万元100元利息,借贷当天先从本金中扣除3~7天的利息,一周之内必须连本带息还钱,如果到期不还,财务公司会想尽各种办法催债,一般人是不会向这些公司借钱的,因为一旦借钱就会有还不清的威胁。据温州银监分局监测显示,2010年累计发生民间借贷164754万元。“适我鞋服”由于快速扩张,资金来源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只有借贷,而银行正常贷款额度的几滴春雨是淋不到小企业头上的,为了维持经营,只有走上这条充满艰辛的路,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又是一条不归路。最后“适我鞋服”也是死在高利贷上,高额的贷款利息在市场低迷、经营出现困难的时候,让你没有再翻身的机会。

(4)缺少风险危机管理,没有理性应对投资责任。一场在2007年8月开始出现的金融危机渐渐对中国市场产生了影响,浙江义乌以小商品著称,外贸订单多时,这里聚集了很多外来的打工者,工厂外销货物不畅时,企业停产,而员工开始离厂返乡,人口骤减并直接影响到市场消费,对以打工者为消费对象的“适我鞋服”冲击力是巨大的,当市场销售不好时,那些合资者就开始要求退股,不再合作。理性上说,合资应该是风险共担,而胡克铅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把所有的风险和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主要是他没有对此次经济危机有清醒的认识。随后亏损的店面越来越多,成本开支也越来越高,为摆脱困境,胡克铅开始不冷静了,随着接连几次投资的失误,加大了危机的发生。“适我鞋服”的日常营运资金开始出现不足,供货商的欠款越来越多,到2008年年末,已达1000多万元。

2“适我鞋服”衰落带来的教训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应对策略(1)从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转型。适我由于没有重视筹资风险,饥不择食,终导致企业破产。家族式的管理最终决策权是在老板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民营企业应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规范其经营行为,改善其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水平。

(2)提高财务人员的管理素质,规范化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会人员的职责不分明,经常按老板的个人意愿做账,一般温州民营企业的典型操作方式是,老板娘管现金,招个会计就是为了对税务应付报税,老板是从不看财务报表的。民营企业应依据《会计法》和会计准则,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3)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重塑企业诚信形象。企业应建立财务预警系统,使经营者能及早采取措施,从而及时地防范财务风险。民营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在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信用,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立自己的守信形象,这样更容易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

篇5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包括融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收益风险,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筹资困难、管理水平低下、人才机制不灵活、设备科技含量低、决策盲目、风险经营等,使其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以下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问题和防范对策进行浅显分析。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财务风险管理角度分析,目前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

许多企业日常营运资金不足、缺少基础性的资金管理,对财务补偿的滞后性严重认识不足,许多企业一没有资金计划、二无现金流量管理,平日里不能对进货与销售中的资金结算实施有效控制、对销售客户缺少信用管理,企业产品畅销亦不作其他投资时似乎一切太平,一旦经营稍有不顺就会引起应收帐款风险、存货风险、收支平衡困难亦是时有发生。

(二)片面冒进的经营行为

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业主既是投资者者又是经营管理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企业决策、影响企业发展或成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企业家凭借其强烈的进取意识和扩张欲望、抓住机会不懈努力,在中国计划经济末期和市场经济创立初期的特殊年代里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这给许多中小企业业主以鼓舞、甚至被视为奋斗的标向,这也使得一些人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喜欢选择走捷径快发展的经营方式,当看到企业资金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特别是行业资金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报酬率时,往往容易产生激进、甚至是冒进的经营行为,忽视财务安全,试图实现与其财务能力不相符的经营目标。

(三)没有长期规划,缺乏有序的资金运作

由于民营企业缺乏约束与激励机制、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根深蒂固,企业难以集聚、沉淀科学合理理财文化氛围和财务运作。许多民营企业因处在竞争的弱势地位,没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会计利润(即绝对数额)的多少判断经营业绩,风险意识薄弱,未能将长短期目标的有机衔接;由家属或亲属担任的会计和管理人员平时只是进行经营活动事后的会计核算即簿记工作,疏于会计资料分析及其运用,缺乏预算管理,资金调控余地小,风险防范意识差,不注意企业融资与再融资能力的培育与维护,在企业之间资金结算中存在不规范或难以准确预期情况下,极易导致企业现金风险,影响企业连续经营。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针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一)从家族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模式转变

家族式的管理最终决策权是在“家长”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民主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企业战略决策的失误,使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产生****和集权化倾向。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民营企业应按照国际通行的原则建立新型民营企业,规范其经营行为,改善其经营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水平。特别是要逐步开放财务,让社会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获得社会的信任,缓解或解决民营企业的财务信用风险问题。

(二)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加强财务运作的规范化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健全财务监管体制,企业要建立内部财务监督管理体制,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思想教育,特别是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民营企业应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工作流程,建立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加强职能分工,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中小企业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三)健全企业财务制度

民营企业要依法建立账目,并严格地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不设账外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严格执行国家财务管理制度,按时如数偿还银行贷款,在金融机构保持联合好的信用,加强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按时如数支付客户货款,提高在客户中的信用。

(四)加强企业自身信用管理

在当前的信用环境下,民营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提高自己的信用知名度,而提高自己的声誉,立自己的守信形象,这样更容易赢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因此,民营企业首先应该为自己构建一套完整的科学信用管理体系。企业全体员工包括业主都要明确信用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企业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以利于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使应收账款的管理专门化,减少应收账款的变现风险。其次,与顾客进行交易的过程中,争取做到按约行事,不要拖欠货款,按时交货,保证产品质量等等。

篇6

【关键词】 信用担保; 民营企业; 财务风险

一、引言

民营企业信用担保,系指依法审批设立的、面向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专门机构,以契约的形式与债权人金融机构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其与金融机构的债务时,由担保机构保证承担其债务偿还责任的行为。其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迅猛发展,在促进宏观经济增长、解决社会就业压力和推动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绩效。由于传统金融体系主要为国有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作为稀缺资源的信贷资金必然流向财务制度相对规范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从而忽视对财务管理松散的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金融机构及政府制定的信贷政策制约民营企业信贷资金获取的根源在于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性,而导致信息不对称风险的主因则在于民企规模较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差、内部治理失范。引入信用担保机构参与信贷,可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有效缓解民企融资难问题。但当前我国信用担保制度建设及其财务风险控制尚存诸多问题,故有必要剖析民企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诸因素,给出其财务风险控制对策,以建构稳健的信用担保财务管理体系,提升民企信用担保融资绩效。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法制失范风险

信用担保融资需依赖法制规范以遏制大量骗贷行为的发生。健全的信用担保法律体系有助于理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及申请贷款的民企三方权责利关系,在确保金融机构及担保机构资本安全的条件下,促进民企依法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贷款。当前我国民企信用担保领域的法制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担保相关法律存在立法空白。目前我国除《担保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外,尚无与民企信用担保相配套的法律规范和相关文件。其中《担保法》未明确规范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内控、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市场准入等内容;而《中小企业促进法》仅从政策导向层面支持县级以上政府推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该政策缺乏配套实操条款,未有效降低担保机构运营的政策风险。其二,当前民企的信用担保相关法律的法律效力层级低,且多以部门规章或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现,立法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考量不足,不利于构建我国统一的担保市场体系。其三,缺乏与《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民企信用担保法律规范。

(二)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民营企业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被称为违约风险,系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其与金融机构的信贷契约中的义务而导致担保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担保机构提供的民企信贷担保服务存在显著信用风险,具体表现如下:其一,由于多数民企的规模小、实力弱,在央行征信系统中的信用等级低,缺乏可被金融系统认可的有效抵押品或质押品,因此增加了为其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由于民企的财务信息不完整,并通过贿赂会计师事务所做假账,设立多套账本等方式逃避财税及金融系统的监管,加之多数民企的家族背景有助于企业隐匿关键财务信息,扭曲市场对该企业真实财务信息的识别,从而增加了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其二,非财务因素引致民企信贷担保风险。民企家对市场风险的预估与市场环境实际变动趋势不相符,以致企业运营不善而导致信贷偿还违约,增加担保机构的代偿风险。担保机构还应有效识别民企家的道德风险,以避免因其有意打乱信贷偿还计划而增加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担保机构内控风险

担保机构内控制度存在如下风险因素:其一,担保机构因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而增加其财务风险。众多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内控机制建设上,缺乏规范性操作程序设计和严格的风险管控制度。例如担保机构缺乏对担保对象的专业化风险识别能力,为招揽客户而轻率地为各类客户提供担保;在经办担保业务中对经办人权力制衡制度设计缺位,缺乏对审批流程的规范和越权经办行为的惩戒。其二,担保机构因缺乏有效的风险化解机制而增加其财务风险。担保业务的风险化解机制可以分解为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补偿三项模块。在风险转移机制上,担保机构在开展担保业务时未有效实行反担保措施,当债务人因财务状况恶化而债务违约时,将威胁担保机构通过追偿方式弥补债务人违约损失。在风险分散机制上,金融机构利用自身强势谈判地位将信贷风险推卸给担保机构,导致金融机构无动力采取有效措施协助担保机构分散风险,从而推高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在风险补偿机制上,由于我国再担保制度不完善,担保机构的统筹风险准备金提取制度缺位,使得担保机构内部风险一旦失控,将会增加担保机构破产概率,推高社会担保系统风险。

(四)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中金融机构协作风险

围绕民企信用担保业务,担保机构在与金融机构合作中面临金融机构协作不利的风险,具体表现如下:其一,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信贷担保风险分担权责失衡。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合作时处于优势地位,金融机构只承担信贷责任,而担保风险基本集中于担保机构。这是因为我国现行担保法律体系偏重于维护现有金融系统的安全性,缺乏对担保机构的有效保护,从而使得金融机构通过收取高额保证金,设置不平等条款等方式将风险转移给担保机构,以降低自身风险。其二,在授信前对民企资信评估方面,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缺乏有效协作。多数担保机构缺乏对客户的科学风险识别和评估系统,对客户企业资信调研多停留于对财务报告分析和现场访问等形式化方面,未能与金融机构协作展开对客户企业资信状况的综合测评。其三,金融机构偏重于掌握客户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信息,担保机构偏重于掌握客户企业的日常经营动态信息,二者在监控债务方企业的信贷资金流向及其日常经营动态方面缺乏有效合作,不能综合双方信息给出客户企业的信贷及担保风险的有效评估,从而增加信贷和担保双重风险。

三、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融资的法律体系

其一,完善对民企信用的立法工作,建立与现行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法律体系,以降低担保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信用立法工作应当处理好政府行政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界限,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其二,完善《担保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的制定。结合我国信用担保行业实情补充《担保法》中关于担保机构的财务风险内控、行业监管及行业自律、市场准入等内容,细化《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关于政府对民企金融支持的具体措施,拓展民企融资渠道。其三,完善民企信贷担保的风险防控法制体系设计。管理当局可通过规范担保客户企业资质审核的相关法律来完善担保机构的风险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建立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协同风险分担机制,以硬性规定金融机构在担保业务中的贷款担保的放大倍数、风险分担比例等指标的方式,来减轻担保机构所承受的风险压力;管理当局还应建立持续高效的风险补偿机制,通过为担保机构提供行政管理便利化,为小额担保和再担保业务提供财政支持的方式,完善政府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以提升我国金融系统安全性。

(二)创新民企担保融资的信用风险监控方法

民企担保机构亟需创新其信用风险监控方法,以适应宏观经济恶化背景下的民营经济风险敞口扩大的现实需要。其一,担保机构应重视对民企资信状况的定性分析,辅之以定量分析。由于民企的财务报表规范性不足,若采取传统的依据财务报表展开定量分析来制定信贷政策的办法,则可能导致对民企财务安全水平的低估。通过对民企资信状况展开深入直接调研,掌握央行征信系统所无法量化考核的民企信用真实水平,并结合民企的财务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担保政策,有助于控制其风险。其二,担保机构应重视运用动态分析思维来评估民企的远期担保风险。经营方式灵活,发展速度快是民企的显著优点,担保机构需运用动态分析方法挖掘出有发展潜质的优质客户企业,以获取稳健的担保收益。陈晓红(2007)等借鉴期权定价思想提出的,通过衡量宏观经济的波动对信用转移矩阵的影响而构造的动态信用担保定价模型,对动态分析民企资信水平有借鉴价值。

(三)建立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担保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要点如下:其一,担保机构应通过完善客户征信制度以控制担保业务开办阶段的风险,优化担保过程风险监控制度,建立担保业务事后评估制度的方式,来建立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体系。信用担保全过程风险管理工作系指从民企申请担保业务起始,直至担保终止并给出担保绩效评估为止的担保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理。其二,担保机构应建立担保业务关键岗位的权力制衡制度,实施担保业务中诸如担保评估、担保审批、担保执行、担保监督、担保业务记录等不相容职权的岗位分离制度,实现担保业务各岗位间的职权与责任界定清晰,形成权力间的有效制衡体系,以提升担保机构财务安全水平。其三,担保机构应通过制度规范担保机构的担保范围、担保对象、担保流程,提升担保机构的专业化运作水平。其四,担保机构应制定严格的担保授信审批制度,明确担保业务审批的流程、方式、权限、责任,严肃查处越权审批行为。

四、构建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协作风险控机制

金融机构掌握海量的民企信用信息,而担保机构掌握众多非量化的民企信用信息,双方有建构信息协作机制以控制担保融资财务风险的充分条件和动机。其一,明确担保机构分散风险的职能定位。民企信用担保机构成立的目的是分散金融体系中的既定风险,而非独自承担风险,以确保金融机构获取无风险的信贷收益。这要求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间围绕债务人的信用基础信息及资信评估、担保方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违约责任界定等要件展开诚恳交流与信息互动。担保机构应当制定与客户资信水平相匹配的担保比例,以确保金融机构在合理分担信贷风险的基础上,有动力与担保机构分享关于债务人的信用信息。其二,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可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协防民企债务人信贷风险。由担保机构挖掘出难以通过金融机构正规信用评级系统发现的经营机制健康、经营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民企,并为其提供担保,以增强其获得授信概率。担保机构也有助于优化金融机构的客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提升经营效益,增强金融系统稳健性。故担保机构可通过分担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来帮助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提升金融系统运行的稳健性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志强,邹高峰,左军.欧盟中小企业互助担保融资的经验与启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00-305.

[2] 林海峰.试论现阶段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制度创新[J].经济师,2012(7):191-192.

[3] 玄松.关于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问题的解决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7):36-37.

篇7

国外大企业并购普遍采用换股并购或“现金+股票”并购支付模式,而我国现有并购融资工具主要以债务融资为主(沈强、郑明川、李辉等,2003),这一并购融资模式的结果是导致并购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财务杠杆持续上升且居高不下,再加上不合理的债务期限结构,使企业财务风险不断增加,最终恶化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加并购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我国多家民营大企业财务危机表明,高财务杠杆和高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状态下的并购增长模式没有可持续性。本文以湘火炬为案例来详细阐释这一问题。

一、湘火炬并购产业整合模式

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火炬”)是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德隆国际”)控股的上市公司之一,在德隆国际控股公司之前,湘火炬的主导产品是火花塞,1996年的资产规模为3.3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263.65万元,净利润为164.52万元,每股收益0.017元,是一家规模小、业绩偏差的上市公司。1997年11月6日,德隆国际通过受让株洲市国有资产管理局所持有的2500万股(占总股本的25.71%)国有股而成为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湘火炬”)的控股股东。此后,德隆国际通过一系列的收购与兼并使湘火炬的资产规模及主营业务收入高速扩张,经过6年的产业整合,截止2003年底,公司的主要业务从火花塞发展为生产汽车整车及汽车零部件,公司主导产品为重型卡车及重型卡车关键零部件。

从公司并购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实施“发展大汽配和国际化”的并购扩张战略,实施时间主要集中在1998年~2000年期间,主要策略是通过收购国内和国际相关汽车零配件企业来完成,用于并购的金额约为45893万元;第二阶段是实施“重型卡车及关键总成”等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业务的并购扩张战略,时间在2001年~2003年期间,发展模式主要以对外投资为主,通过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优秀企业合资(即湘火炬出现金,合资方以实物资产方式出资),利用双方的已有优势,通过专业化运作,快速进入新的行业,该期间累计完成投资金额约11.77亿元。自1997年至2003年,公司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从二级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快速转变成国内大型整车企业的一级配套供应商,从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转变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总成的研发和生产商,并迅速成为相关行业的最大研发与生产公司。

从湘火炬的主营业务收入、息税前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趋势来分析,公司的并购产业整合战略也是很成功的。表1显示,随着公司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息税前利润呈同步增长趋势,并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息税前利润增长率高于总资产的增长率,这表明公司的并购整合经营状况呈良性循环。

二、湘火炬并购整合融资模式的财务风险分析

从经营和管理的角度分析,湘火炬的并购整合增长模式是成功的,但由于持续大规模的并购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债务融资,并且主要依赖于短期债务融资来从事长期投资项目,导致这一并购增长模式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它使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股东权益比例快速下降,财务杠杆急剧上升;其二,以短期债务融资从事长期投资项目导致的高风险债务期限结构安排。这一并购融资模式的必然逻辑结果是:(1)随着公司财务风险的增加,公司融资成本也必然不断提高;(2)随着资产负债率的上升,公司债务融资能力不断下降;(3)快速上升且居高不下的财务杠杆率使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脆弱,出现财务危机概率增加。一旦银行信用受到怀疑,或遇到国家紧缩的货币政策,公司出现财务危机的概率极大。因此,从财务角度分析,高财务杠杆和高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使湘火炬的并购增长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

(一)高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安排导致脆弱的资本结构

合理的债务期限结构安排意味着能够使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时间表与企业的债务支付时间表进行准确的配比,并建立适当的安全边际以应对现金流量不利的波动,这也就是要求企业以短期融资来满足短期资金需求,以长期融资来满足长期投资项目的资金需求。但从湘火炬的整体融资与投资的结果来看,该公司一直以短期融资来从事长期项目的投资,从而是把公司置于高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安排中,具体数据参见表2:

从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如下特点:(1)湘火炬每年从经营活动得到的现金流量净额远满足不了公司投资对现金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公司必须持续对外融资来满足公司持续并购对资金的需求;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经常无法满足债务利息对现金的需求(除1999年、2002年和2004年外),这就表明公司不仅需要对外融资来进行投资,而且还要依赖对外融资来支付利息和股利。这一现金流特点与公司的投资项目有关,公司所投资的重型汽车和汽车关键零部件属于长期投资项目,从项目的投资建设、市场推广与营销、技术研发与技术引进到产生足够的经营现金流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在这一时间里,投资项目本身创造的现金流通常是不足以满足投资项目对资产的持续需求。(2)公司融资主要依赖于短期债务融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债务期限结构短。本文把债务期限结构定义为长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例(如Braclay和Smith,1995),1998年-2003年债务期限平均为3.36%,远低于国内上市公司的12.85%的平均水平(肖作平,2005年)。此外,与短期借款金额相比,公司长期借款比例非常低,平均占短期借款的5.56%。第二,自2001年开始,公司每年发生的现金借款与还款的金额大且增长速度非常快。以每年的借款为例,从2000年的约4.5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48.4亿元,三年增长了10倍;这表明公司主要依赖短期债务融资来从事大规模的投资活动。第三,每年借款金额高于还款金额,短期借款金额增长快,自1998年的约1.3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约30亿元,5年增长23倍。

上述财务数据表明,湘火炬主要依赖短期债务融资来为其长期投资项目进行融资,在1998年~2004年期间,公司累计投资现金净流出30.81亿元,2003年末的短期借款余额约30亿元。从财务风

险角度来看,“短融长投”的资金结构是非常脆弱的,当短期融资达到一定的规模后,由任何因素引发的信任危机都会导致公司资金链的断裂,并进而引发银行等债权人的集体挤兑和集体诉讼,导致公司破产。

从资产负债率分析(见表3和图1),随着公司持续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导致公司资产负债率呈持续上升趋势,除2000年因配股融资55980万元而使资产负债率略有下降外。从1998年的41.86%上升到2003年69.14%。从银行债务融资的角度分析,70%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极大地恶化了公司的债务融资能力。这也意味着湘火炬在2003年以后很难从银行进行大规模的债务融资来支持其产业整合战略,即公司并购增长模式走到了极限。

从股东权益/总资产的比率来看,公司自有资本比率逐年快速下降,到2003年底,股东权益比率仅为12.84%,截止2004年第一季度,股东权益比率下降到12.5%,这一自有资本比率与新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水平相当。很显然,公司的股东权益比率已极大地偏离正常经营企业的水平,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已不存在。也就是说,公司已不能进一步扩张资产规模,除非资产来源于股东权益的增加,即公司已不能通过债务融资来实施资产的扩张计划。

此外,从总资产增长率、总负债增长率和股东权益增长率情况分析,在1997年552003年间,总资产的平均增长率为77.08%,而总负债的平均增长率却高达99.13%,高出资产增长率2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的股东权益平均增长率为43.57%,远低于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平均增长率,这表明公司总资产的增长主要通过增加债务来实现。

(三)财务杠杆太高,财务风险极高

从图2来看,湘火炬的债务/权益比率随着持续大规模并购而快速上升,2003年底达到538.29%,2004年第一季度则高达560.72%。不论是从国内大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还是从国际大企业的财务杠杆水平来看,这一财务杠杆比率是非常高,任何大企业都无法在这样高的财务杠杆水平下长期经营。持续上升且居高不下的财务杠杆比率增加了公司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公司抗风险能力明显降低。

(四)随着财务风险的上升,公司的融资成本上升,财务费用压力上升

表4的数据显示,随着公司债务规模的增长,公司的财务费用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到2003年,财务费用的增长率以超过总负债的增长率,显示公司债务融资成本在上升。此外,财务费用平均增长率也高于负债平均增长率。在1997年至2003年间,财务费用的平均增长率为104.20%,负债平均增长率为99.13%,这也表明公司资金成本在上升。

从财务费用与净利润的比例来分析,公司每获得一元净收益所支付的财务费用逐年提高,从1998年的0.29元上升到2003年的0.85元,到2004年第一季度上升到每获取1元收益要支付0.96元的财务费用。财务费用成为吞噬公司利润的主要“杀手”。

(五)庞大的担保金额极大地增大了公司的财务风险

根据公司2003年的年度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截止2003年年底,公司担保总额为183853万元,占公司净资产的140.95%。其中对外担保总额为32150万元,占公司净资产的24.65%,为持股50%以下的参股公司提供的担保为人民币11400万元,占公司净资产的8.74%,对控股子公司的担保为140303万元,占公司净资产的107.56%。

公司之间相互提供担保是获得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之一。湘火炬为获得持续并购所需资金,必然需要其他企业为其提供贷款担保,作为利益交换,公司也必然要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担保是一种或有债务,庞大的贷款担保增加了公司的财务保险。

以上数据分析表明,湘火炬依赖大规模短期融资进行的并购活动导致公司形成高财务杠杆和高风险的债务期限结构,这表明公司的资本结构相当脆弱,公司财务风险很高。

三、公司财务信任危机引发财务危机

2004年,我国消费物价指数持续上升,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为抑制过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预防通货膨胀,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的紧缩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银行贷款规模。在2004年紧缩货币政策的压力下,湘火炬并购融资模式所固有的缺陷立即暴露出来,持续大规模并购所导致的财务高风险状态成为公司财务信任危机的根源所在。

其一,财务信任危机引发股票大幅度下跌。2004年财务危机的导火索是持续质押股票融资,导致媒体和投资者普遍推测德隆国际的资金链断裂,引发财务信任危机,进而大肆抛售德隆控股的公司股票。

2003年12月16日,湘火炬公告称,新疆德隆因提供借款质押担保,已将其持有的湘火炬法人股10020万股质押给招商银行上海分行,股份质押期限为2003年12月16日至2005年6月10日。3个月后,2004年3月5日,湘火炬再次公告称,德隆固提供借款质押担保,将其持有湘火炬法人股3733万股质押给中信实业银行济南解放路支行,股份质押期限为2004年3月3日起至还款截止日。不到一个月时间,德隆再次质押湘火炬股权,3月31日,湘火炬公告称,德隆因提供借款质押担保,将其持有的湘火炬法人股4341万股质押给中国工商银行乌鲁木齐明德路支行,股份质押期限为2004年2月26日起至还款截止日。经过三次质押,德隆已经合计质押湘火炬18094万股,而德隆持有的湘火炬法人股总共为20520万股,质押股份占所持湘火炬总股份的88.18%。

公司连续大量质押股票融资的行为引起了媒体和市场投资者对德隆集团资金链断裂的猜测,进而演变成恐慌性的股票抛售浪潮。在2003年12月26日,湘火炬的收盘价为15.69元/股,截止2004年4月30日,收盘价为4.76元/股,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跌幅高达69.67%,流通股市值损失65.43亿元,总市值损失102.34亿元,投资者损失惨重。

其二,财务信任危机和股价下跌引发债权人的挤兑和集体诉讼。由于股票价格崩溃性下跌导致湘火炬陷入大量银行债务必须马上偿还的财务危机之中,而财务信任危机使银行等债权人为保全自身借款的安全性而纷纷提出还款要求和资产保全诉讼,债权人的挤兑和集体诉讼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之中。

四、结论与建议

从经营与管理的角度分析,湘火炬并购整合的产业扩张战略是成功的,但由于主要依赖短期债务并购融资模式蕴涵着极大的财务风险,这决定了湘火炬奉行的并购整合增长战略从根本上来说又是不成功的,因为这一模式没有可持续性。从湘火炬的财务状况发展趋势来看,如果公司不能改变并购整合的短期债务融资模式,公司出现财务危机只是时间问题,财务危机是其必然的逻辑结果。

篇8

【关键词】并购;民营企业;财务风险

一、民营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民营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偿债、运营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或者说,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一种价值风险,是各种并购风险在价值量上的综合反映,是贯穿企业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预期价值产生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财务风险在企业并购风险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到支付困难,大到企业破产,都和财务安排不当有关。

(一)目标锁定阶段的财务风险

目标锁定阶段是并购的前期准备,也称事前阶段。企业在并购前必须对被并购企业的市场环境、行业前景及生产能力和企业价值做详细的了解和评估。同时又要对本企业的自身价值和企业并购能力做出正确的衡量。目标企业的选择、评估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以下风险:

目标企业过去的运营状况等信息披露的是否全面,如果是上市公司相对来说会全面一些,并购企业获得信息相对容易一些。如果不是上市公司,那么信息获取方面相对困难一些。另外,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审计报告水平不尽相同,有的披露的不够充分,有的披露的不够真实,这都使得并购企业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全面真实的了解目标企业,进而出现过高支付,使并购企业负责率过高,陷入困境。

(二)并购交易阶段的财务风险

并购交易阶段也称事中阶段,这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融资和支付。由于企业选择的支付方式和融资策略不同,从而会出现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企业并购通常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企业在筹集大量资金,选择融资方式时出现风险,我们通常称其为融资风险。融资方式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包括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如何利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在短期内筹到所需资金是企业并购能否成功的关键。选择内部融资还是外部融资需要根据并购企业状况,如大量采用内部融资,就要看企业并购冬季了。企业外部融资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认股权证等。如果对目标企业只是短时期拥有,就需要大量的短期资金,这样就可以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但还本付息负担重。安排不当就会出现财务危机。若要长期持有,就应根据资本运营结构来确定融资方式。不论采取何种融资方式,都可能出现融资风险,这就需要根据目标企业情况,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降低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三种: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混合支付。当前,国外大企业并购普遍采用换股并购或混合并购支付模式。我国民营企业的并购中则多以现金支付为主,现金支付不但简易,而且目标企业股东乐于接受,有利于并购的顺利进行。但同时现金支付也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风险,使企业在并购后承担过高的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日后的发展。如何选择支付方式事关重大,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应当借鉴外国经验,选择适当的并购方式。

(三)运营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

运营整合阶段是并购的最后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据统计,近一半多的并购失败企业最终失败在并购整合阶段。因此,对运营阶段要倍加关注。运营阶段包括整合资源、生产运营、归还债务等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会产生流动性风险、偿债风险等财务风险。

目标企业的行业背景、企业状况可能与并购企业有所不同。因此,并购企业经营起来会耗用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并购企业可能会遭到损失。

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可能导致企业致富困难。尤其是采用现金支付的企业在并购时,使用了大量的流动资金。并购后,如果资金投入跟不上,企业必然举债,这就造成目标企业的债务比率升高,股东权益下降,也会给并购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四)其他财务风险

1、财力不足风险

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伴随着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步伐。一些民营企业忽视了收益往往发生在远期,而成本发生在近期,对自身实力认识不清,高估自己的整合能力,在资金实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仅凭一时热情采取并购行为。这种超过自身财务能力进行并购“蛇吞象”式的并购行为,往往使民营企业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财务协同效应无法产生。

2信息不对称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目标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不会在提供信息时使自己暴露无遗,并购方就不能顺利获得反映目标企业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完整信息资料,处于不利地位的民营企业承担着最终导致并购决策失败的风险。这种现象称为“信息不对称风险”。

3、非理智财务决策风险

企业并购活动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主动选择的一种企业扩张的发展战略。然而,中国企业并购中一部分不完全是市场经济行为。政府出于挽救亏损国有企业、妥善安置职工、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的考虑,鼓励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而有些民营企业为了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不从自身实力出发,明知不可为而硬着头皮并购,并购决策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风险,给将来的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

4系统风险

我国现阶段一些企业并购带有一定程度政府推动的特色,这种推动通常会以给并购方带来经济利益的“优惠政策”的形式出现。政府承诺的优惠政策实际上是对民营企业的一种补偿。政府从整个宏观经济、社会稳定出发,为了解决国有困难企业严重亏损的难题,会向民营企业承诺一些如资产定价、税收优惠、土地出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然而有些收购案例中优惠政策最终未能实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一些政府官员当时为尽快促使并购完成,做出超越自身权限(如税收减免、土地出让等) 的承诺。

某些部门上一届领导许下的承诺由于其调任,下一届领导不予兑现。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有效的社会信用机制,对此缺乏相应的约束治理办法。

二、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它的成败不但影响到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更影响到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整体布局。为了防范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以下几点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

民营企业要对自身实力有充分认识,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身财务能力而仅凭一时热情盲目并购。国有企业不同于民营企业,其目标多元化、体制复杂,必须在进入前充分了解,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忌超过自身财力盲目做大。比如个人养老金问题、国有职工身份转换问题、离退休职工医药费报销问题、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问题以及国有企业的隐性债务问题等,这些问题加重了民营企业并购中的负担。针对这一难题,可以采取的策略是在并购时,只买资产,不买产权和人,不承担债务。这种并购模式称为资产并购,即由国有困难企业出资产,民营企业出现金,共同组成一个新企业。利用国有企业的设备、场地、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民营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的优势,深挖国有企业的潜力,为民营企业所用,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其好处是负担轻,能顺利解决隐性债务和职工安置等问题。

(二)信息对称化

首先,民营企业要努力消除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现象,通过多方大量收集信息改善并购方所面临的信息不对称。民营企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利用其专业和经验优势,核查目标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是否准确反映了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资产负债、现金流量、获利能力应予以深入核查,及时发现可疑之处。在并购决策时,选择风险较小或基本上没有风险的方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程度。

其次,企业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是确定并购交易价格的关键。企业并购工作的核心是资产评估,它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科学评价的同时也为企业并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实施并购的一方希望以适当的价格(能使并购方的投资获得满意的回报) 对并购对象进行并购,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并不多。在资产评估上,可以借鉴国际通行的尽职调查,全面考虑影响企业价值判断的各项影响因素,对国有企业价值进行准确地评估。既不能让国有资产评估价值高于国有企业净资产的真实价值,使民营企业蒙受损失,也不能让国有资产评估价值低于真实价值,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一些国有企业的账面价值并不能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企业价值有许多账外因素和隐性成分。民营企业可以与目标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相互责任,保证信息披露达到准确、完整和真实的标准。

(三)优化决策程序

政府应当大力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加快制定完善对民营企业重组国有企业有利的政策;另一方面,对于并购中出现的问题,政府有责任积极配合民营企业解决。同时,民营企业在进行并购决策时,应当借助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第三者能够提供公正、专业、中立的判断,确保民营企业的权益,降低民营企业并购国有困难企业的财务风险,在深化国企改革中达到双赢的结果。(四)妥善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机会,更要加强自身判断能力。重点是消除并购过程中的摩擦和阻力,强化政府有利角色,营造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重组国有困难企业的良好的政务环境。同时,民营企业不能过分依赖政府所承诺的优惠政策,应当根据国有企业与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只能将优惠政策作为或然条件,而不是并购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胥朝阳.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风险诱因与防控[J].审计月刊:2005 (1):68-179.

[2]李道国,高永如.企业购并策略和案例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7-88.

[3]张文魁,张学源.民营企业参与国企重组把握商机防范“陷阱”[J].投资北京,2004:1617.

[4]财政部企业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21-211.

[5]辛茂荀,范年茂.公司并购风险的形成与防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9-10.

篇9

目前国家已经把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到国家战略层次,并着力解决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计划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多举措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真正培养一批具备发展潜力的中小民营企业。

在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大多实行家族式的管理,管理者缺乏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同时财务人员基本素质相对较低,造成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高。同时,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不是很清楚,其脑海中只有利润最大化的概念,因此其财务报告所体现的包括企业资产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等相关信息对债权人对其信用进行评估并不能形成足够的支持;部分中小民营企业为了获取某些不当的经济利益,经常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造成财务报告失真。从而使金融机构等对向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资金保持谨慎态度。面对纷繁复杂的财务报告风险,财务报告使用者如何面对复杂情况,以评价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一、通过关注整体的经济及行业情况来发现是否存在虚构经济业务

整个行业不景气,行业内的企业普遍营业额减少,利润率降低,但是该公司财务状况良好。该公司可能存在维护公司对外良好形象,并保证融资渠道的畅通,通过虚构经济业务达到粉饰财务报告的目的。我们可以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地位、业内类似企业经营实绩、上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信息着手,来找出或排除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一般面对相同的经营环境,行业内企业业务发展趋势具有相似性,一旦企业营业收入及利润走势出现与业内企业其他较大背离的状况,需关注其收入及利润的真实性。

二、通过审计报告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真实性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作为一个来自企业外部的持独立、客观、公正立场的第三者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与合法性做出判断,注册会计师审计目标也由查错防弊发展到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逐步演变为对整个社会负责。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独立、客观、公正的特征。这种特征,一方面保证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具有鉴证职能;另一方面也使其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权威性。故从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类型来查证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如果企业审计报告是无保留意见的,需要查看是都带强调事项段,以及该事项对于判断企业整体财务状况的影响。至于出具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寻求企业对此作出的解释,并就解释的充分性、合理性、完整性做出相应的判断。

三、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分析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一)财务指标比较分析

财务指标分析是指总结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分析指标,包括偿债能力指标、运营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等,其中偿债能力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运营能力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通过对上述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相对充分的企业运营及财务状况的信息,众所周知,财务报表数据的信息质量受制于企业管理者的职业道德,但通过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进行纵向(与企业以往年度指标值进行分析比较)或横向比较(与同行业或类似行业企业进行分析比较),就会发现人为操纵的财务舞弊行为都会使企业的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情况,或是明显超出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指标值,或有宏观环境周期明显不符等情况。

(二)会计科目余额异常分析

如果企业财务报告存在舞弊行为,其部分会计科目有可能出现异常情况,而且与部分相关联的会计科目存在勾稽上的逻辑不通状况。重点关注的会计科目有与收入成本结转相关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与非经常性损益有关的“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以及与关联方及非关联方资金拆借有关的“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

(三)盈利质量分析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评价其获利能力最终要落实到现金流入能力的保证上,即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分析来对企业的盈利质量进行客观分析。现金流量能够提供企业当期现金的流入、流出及结余情况,能够反映企业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中现金增减变化的情况,可以正确评价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偿债能力与支付能力,可以正确评价企业当期取得的利润的质量,因而它所揭示的现金净流量比利润表揭示的净利润更客观、更充实,更能说明问题。如果我们通过对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投资收益、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对比,就能从中发现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是否存在虚假的情况。

四、会计报告附注中需关注事项

(一)是否存在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行为

企业为达到人为巨额调节重要财务数据的目的,往往会同时变更多种会计政策或方法。随意变更会计政策或方法,是违背会计一贯性原则的。企业明知这一点,他们对运用会计政策或方法变更手法舞弊,会有两种态度:一是避重就轻,按规定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或者刻意渲染变更的合理性,或者对变更实情瞒天过海、含糊其辞以蒙混过关;二是装聋作哑,不按规定在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静 等“火眼金睛”识破,识不破赚一回,识破了认倒霉。具体调节利润的手段包括改变折旧计算方法,改变主要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降低坏帐准备计提比例、把收益性的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等,虚增资产的手段包括如改变期末存货的计价方式,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式,坏账损失的核算方式等。

(二)是否存在关联交易舞弊行为

关联交易能够很大程度美化企业的财务数据,具体包括以下形式:关联购销。通过关联交易虚构收入和利润,提升企业营运能力。资金往来。通过关联方资金拆借改善企业现金流状况,并按约定的高额利率收取资金占用费,以此虚增利润。费用分担。通过由关联方承担相关管理、运营费用,“帮助”上市公司提高利润。关于不合理的关联交易也是有迹可循,可重点关注年末关联方往来余额(包括应收应付账款、其他应收应付款)的异常情况,以及关联交易价格标准是否参照公允价格。

(三)是否存在突击性重要资产转让行为

突击性的重要资产能够对财务状况改善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转让的重要资产包括土地、房产等,通过高估资产价格的方式迅速提高企业利润总额,并扩大权益资本规模,能够起到粉饰财务报告的作用。

总体来看,虚假财务报告不仅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而且也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通过一系列技术和手段,准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评估,一方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减少投资者、债权人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厦汉平.企业财务报告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3

[2]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运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43,68,164-173

[3]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4]葛家澍.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学习《会计法》的一点体会[J].会计研究,1999(12)

[5]李爽.舞弊检查[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5

篇10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具体指什么呢?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就是指民营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出现的结果与预算有所差异,这些各种各样的差异是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影响而成的,导致民营企业出现意料之外的经济损失,或者为企业带来意外的经济利益。下面我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一一讨论。

一、研究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意义

1.民营企业属于一种特殊性质的企业,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并没有真正的去重视财务风险,即使有一定的了解,也并不够全面。很多民营企业就是不够清楚地了解财务风险,所以才会发生因没有意识到的财务风险,才会倒闭破产,带来让人无法接受的结局。所以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会使得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更加注重财务风险,然后尽早的预料到财务风险会给民营企业带来的危险,从而加强民营企业间的竞争力,促进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

2.由于民营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威胁性之大,就更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财务风险,所以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能够促进民营企业积极采取风险的防范措施。很大程度上,是财务风险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助于它自身更久更稳的发展下去,并且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有哪些存在的形式

1.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消除它,躲避它,能做的也就只有面对它,减少它。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措施手段来应对它,财务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是不确定的,所以民营企业能否达到目标是按一定的比例发生的。

2.由于财务风险包括很多方面的风险,所以在民营企业财务工作的各个过程中都会有可能出现财务风险的。

3.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无法掌握它控制它,并不知道财务会在哪项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发生,会让民营企业的经营者更加提心吊胆,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经济的损失。

4.如我们所知,风险和收益往往是并存的,所以一定的财务风险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财务风险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经济利用率。换句话讲,在某方面,是财务风险左右着企业经济收益的稳定性。

5.财务风险是一种风险也是一种激励。财务风险越高就意味着它可能带来比一般性收益更高的收益,但拥有经济利益的前提是有较好的运营模式,良好的运营状态,企业会为了取得更高的收益去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所以在某种方面来讲,财务风险也是一种激励机制。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

1.机构设置不健全。我国的民营企业多数是以合伙人的方式成立的或者是家族式的经营。这样就显得比较随意,对于企业内部的工作分工等。没有良好的管理体制。而且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讲,一般不会按照严格的要求设立会计等专门机构进行企业内部财务的记录管理,只有在必须向上级提交财务报表的规定期临时编制可靠性较低的财务报表等。这样一个不健全的机构设置,不但不能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还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2.民营企业家族式会造成很多的不良现象,如企业管理者往往越权行事,很容易感情用事,或者将公私混合等。除此之外,家族式的民营企业有着很弱的管理体制,在很多大事情的决策上不能够考虑到多人的感受,而是会一人全权决策。这样的行为现象都会造成财务风险的加大。

3.财务管理理念陈旧。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观念比较陈旧的话,就会认为财务工作就是填制各种凭单和报表。企业不会用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去进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会让财务人员做好某企业每项活动的流程中的资金运转等工作,更不会去专门分析财务工作中穿线的问题,这样就大大浪费了财务这一方面的资源。而将财务工作定义为应付各个银行,税务的检查。所以陈旧的财务管理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4.会计人员素质水平的低下。我国很多的民营企业都没有设立专业的会计机构,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水平达不到去设置专业的会计机构,既耗力又耗时,在聘请会计人员的时候没有选拔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才,并且缺乏上岗前的培训等。都造成了企业会计人员水平低下,会计人员水平的不够会导致不能对会计事项进行专业性较强的评价。并且不同水平的会计人员也会对同一项会计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与评价,造成意见的不统一。从而影响民营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执行。会计人员缺乏判断力与辨析能力,不能够满足社会快速发展不断创新的需求,会阻碍民营企业的良好发挥在那。

四、民营企业财务风险防治措施

1.完善企业机构的设置。企业必须按照相关行业的行业要求设立各机构。如会计机构的设立,虽然只是企业中小小的一个部分,但是它真正发挥作用时所带来的利益是不可小觑的,所以必须依照要求设置会计机构,并且做到一人一岗,每个工作人员都要为自己的岗位负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不越权。协助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2.对于家族式的民营企业,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尽量不要使企业的管理人越权,也不能出现一人独大的现象。要公平的分配想一个人的工作任务,并做到各司其职,加强管理力度,进行严格的监督,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财务管理;对策研究

我国民营企业在近三十多年里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资料统计显示,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主力军。据统计,截止2015年底,全国工商系统共登记民营企业967.68万户,注册资本25.79万亿,民营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已超过60%,民营企业从业人数已达1.04亿,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约占全国总量的70%,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据有关资料表明,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5.9年,很多民营企业从创立到辉煌、再到关闭或衰落只有10年左右时间,如二株、巨人、德隆等一些著名企业都是威风一时就一撅不振或销声匿迹。这些尴尬事实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在这些因素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财务风险问题了。一方面由于缺乏风险意识、风险管理薄弱,另一方面在企业创立发展的过程中,忽视理财能力的培训,财务运作缺乏科学有序的管理,以致财务缺乏弹性、企业缺乏应变能力,严重危及企业生存。

一、财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一)财务风险理论概述。

1、财务风险的基本含义。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的预期收益偏离实际收益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本质就来源于各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因此企业生存发展所处的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企业财务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不同融资方式引起的企业普通股股东净收益的不确定性。因为狭义的财务风险是由筹资决策引起的,所以也叫筹资风险,其大小取决于企业的资本结构。而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包括筹资风险在内的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给企业带来的可能损失或收益,它在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分类。财务风险在不同的理财环境、理财阶段,针对不同的经营主体和理财项目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风险类型。关于财务风险的划分标准也很多,如以可控程度划分,以研究对象划分等。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可将其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和资金分配风险四个方面。这里,我们主要以风险的成因为标志,将财务风险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投资风险、筹资风险、流动性风险、政治风险、违约风险、道德风险等九种风险。

(二)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概述。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实现预期财务收益,从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由于财务风险管理客观存在于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所以财务风险管理的存在无疑会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民营企业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但其主要是一个经济组织,其主要目标是经济目标,表现在财务上就是业财务目标。因此,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可以定义为:民营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内部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实际财务状况与财务目标发生负面偏离的可能性。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

1、缺乏筹资渠道。当前,筹资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瓶颈,由于受到了自身规模的限制,根木无法通过发行证券、股票等方式从资木市场筹集所需资金,还有就是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产小、信用度低以及没有相应的担保和抵押作为依据等诸多因素的存在,商业银行通常不会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由于缺乏筹资渠道,致使民营企业难以及时筹集到资金,对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筹资成本相对较高。目前,银行信贷依旧是民营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可是,在银行的信贷中,所增设的贷款一般都集中在中小企业中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由于民营企业的规模较小,所以,银行贷款机率不高。就算是民营企业在银行中获取了所需的贷款,但还是会因贷款程序复杂繁琐,手续办理时间太长,且收费高,最终导致民营企业需要支付过高的筹资成本。

3、财务风险控制缺失。财务控制在企业则务管理工作中属于核心部分,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则务风险控制机制,没有充分认识到则务风险控制管理工作具有的重要性。多数民营企业还未建立起新型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大多存在着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情况,并且资金管理不严,资金流失现象屡见不鲜,致使企业资金结构缺乏科学合理性,大大降低了资金实际使用效率。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内部原因。(1)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在初创期往往采取简单的家庭式治理结构,向成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公司治理结构的转变,而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势必凸显其原有公司治理结构的固有问题,并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随着民营企业成长和扩张,这种简单原始的公司治理结构势必无法满足需要,而其管理环境的先天不足导致其在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过程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导致更多问题的产生,造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债权人之间更多的利益冲突,产生更多的成本。(2)缺乏内部控制与 风险管理。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普遍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与科学的风险管理手段,而成长型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很多都应归咎于其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对于仍在摸索中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民营企业,其管理者往往缺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具备正确的风险观念,很多民营企业由于人员、机构和管理成本所限,不愿或者暂时难以专设内部控制机构,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很难建立。(3)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的夹缝中产生的。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是业主自己的家人或是亲戚。这些人要么没有文化,要么没有财务知识。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财务人员听命于管理者的意志,不能客观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另一方面这些人员不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并结合外部环境制定财务战略,即使是日常的财务决策也缺乏科学性。而业主又不敢放手引进外来专业人员,这种模式制约了企业财务人员的开发培养和更广范围的择优选聘,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将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全和发展。

2、外部原因。宏观环境的复杂性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具体分析是金融市场不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向金融机构贷款是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处于转轨过程中,为民营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备,民营企业的融资投资环境不佳,融资渠道、融资规模和投资领域都受到限制。但是引发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还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法律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防范制度。企业内部体制的健全还要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要综合企业的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还要顾及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筹资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有效结合,对于资金的额度以及期限都要有一个计划,这样才能够正确的估算出成本,对成本进行控制,管好资金,将资金用在正道上。另外,还要制定出一个还款的计划。财务要做到严格的事前控制,做好预算工作;做好资金的事中控制,这样才可以确保资金的有序流动;事后还要构建一个资金审核体制。

(二)选择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

1、筹资风险的管理策略。资金结构具体指借入的资金和自有资金两者间的比例。最优的资金机构指在企业可以接受的最大的风险范围之内,在总的资金成本最少且企业的价值最大的时候的资金结构。可以用负债的比例去表示最大的筹资风险。一个只具备自有资金而没有借入资金的企业尽管实现了无筹资风险的愿望,但是它的总成本是比较高的,也不能够实现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在债务成本比较高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总额降低了,进而收益也可以增多,但是筹资的风险会愈加的大。

2、投资风险的管理策略。作为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要内容组成部分的投资决策可以直接左右到企业在长时间内的经营效益以及资金结构,投资决策一旦失误了就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令企业遭遇困难险境甚至破产。在选定投资项目之前一定要对可行性分析与论证进行缜密的研究,要秉承投资决策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对投资资金必须合理配置,处理好专业化和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将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散开来。

3、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策略。中小企业在对客户的赊销行为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制定出一套严格的标准,对于那些经济效益不好、信誉不高、来历不明确的、负债比例高的,上一次的赊销还没有结账的企业都不应该再次给予赊销,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的资金不外流,避免给企业带来亏损。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货款的回收考核制度去强化收款、企业可以将货款的回收程度作为销售人员的重要考核标准,还要和企业的内部经营责任联系起来,共同促进货款的及时收回。

(三)加强日常资金管理以保证资金合理分配。一定要做好信用调查和评价任务,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强化存货监控,预防信用风险的产生,进而盘活存量资产。另外,要配置好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比例,要对短、中、长期的负债进行均匀的安排,还要对期间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试,在保证支付能力的基础上,尽力将资金的使用率用到最高。(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一种成本低廉的诊断工具,它通过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来预知财务风险,分析企业的实际财务运行数据,及时地向管理层汇报相关的风险,以做出预防风险的决策。中小企业应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监测、信息反馈,促使管理者及时改善经营管理,防止陷人财务危机。首先,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预警短期风险。为此,要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科学规划现金的流向与流量,合理调度资金,加强现金管理来实现短期财务预警;其次,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预警企业筹资风险。根据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财务风险现状,可以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企业发展潜力和财务结构等五个方面的财务指标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设立预警指标的临界值。综上所述,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内部制度不完善,缺乏风险意识,容易因为财务危机而破产,本文虽然对于民营企业目前财务风险成因及其财务风险进行防范提出了小的建议,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目前的状况,制定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机制,重视事前事中控制,科学地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风险才是当务之急。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财务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及时了解企业财务运营的真实情况,优化财务结构,从而规避风险,改善不良经营状况,实现企业目标,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

作者:于春晓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参考文献:

[1]秦占荣.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2)

[2]丁洁.民营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76)

篇12

财务会计风险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资产运作的过程中,都会伴随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1~2]。民营企业又因其它自身的缺陷及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民营企业同样也会面临财务风险问题[3~4]。因此,民营企业领导者以及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财务风险问题予以高度重视[5~7]。本文从财务风险形成因素及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进行分析、讨论,意在帮助民营企业相关领导者正确认识和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问题。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资金短缺问题。在我国,民营企业的创立、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运作。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对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的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如果资金不能及时回流,这就会出现企业资金没有一个良好的循环状态。加之民营企业内部积累有限,如果要使用流动资金的情况下,就会导致流动资金的不足,而使企业无法正常生产经营,处于瘫痪状态。另外,对于民营企业的融资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民营企业因为它自身的信用及经营风险等问题很难在国家性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所以资金短缺是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对财务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有些民营企业的机构设置不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水平、财务素质较低,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及审核程序,加之家族式的企业管理,任人唯亲的思想,导致会计职能不能充分发挥。还有些民营企业分工不明确,一人多职。不能建立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对账目问题(应收账款、坏账、呆账)不能及时处理,缺乏财务分析,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不能得到保证。这些都是财务风险的形成因素。

(三)民营企业领导者盲目投资,追求多元化经营。一些民营企业领导者为了追求发展,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忽略自身经济能力、管理水平及社会环境等问题,做出轻率、违背经济常规的行为,盲目投资,扩大生产经营项目,使企业账务资金运转困难。社会事实证明,多元化经营并不能使财务风险分散、减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财务风险的加大。

(四)资金管理问题。1.债务问题。债务问题也是一些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民营企业可能由于对生产经营资金的运作、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资金的闲置,或是由于成本过高,产生负债而形成的财务风险。又由于民营企业自身性质,很难通过合理的融资方式来解决企业的负债问题,出现财务危机现状。然而,高额借贷、抵押贷款的融资方式,最终,因企业的财务负担较重,无力偿还而破产。2.资金的内、外管理不善。民营企业往往缺乏统筹性计划,致使生产产品的原材料过量储存,库存产品的大量积压。由于缺乏对客户的经济实力的了解,以及对客户高度信任,草率发货,导致货款无法回笼,长期挂账,企业资金运作困难。3.缺乏现金流量的管理。一些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往往被盈利状态所迷惑,缺少对大的市场环境分析,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动用日常周转流动资金,致使资金紧张,企业无法正常运作。

(五)国家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国家的产业政策的改变,利率的调整等原因都可能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比如:产业政策的不利,使企业融资困难;利率的提高,导致企业负担的利息加重等,这些都可能致使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增加。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策略

(一)提升民营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加民营企业信用度,拓宽融资渠道。民营企业一方面应从自身长远利益考虑,不断增加自己内部的积累;诚实守信、良心生产、规范经营,提高企业自身的形象,增加信用度,争得客户和消费者的信赖。另一方面,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积极取得金融机构的信任,让银行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态,争取银行信用等级的评定,以拓宽融资渠道。

(二)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水平与素质。民营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做好财务预算、资金运作、控制等工作,这就需要聘请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财务管理人员。这些人员除了记录生产经营活动外,还要加强对资金的控制、管理,做好资金统筹工作;树立风险意识,随时发现财务风险,有效帮助企业降低、规避风险。

(三)完善企业的投资机制,结合市场经济,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结合现行的市场经济和当今社会环境,多方面、多渠道收集信息,选择最佳的投资项目。以风险小,回报率高为原则,在尽快收回本金的前提下,获得相应的报酬,尽量选择中短期投资。

(四)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建设,建立财务管理体系及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资金的流通、筹资、出纳、报表编制、资金预算、决算等工作。制定、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如现金、采购、报销、审核等财务制度,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必须彻底根除领导者的任人唯亲的思想,严格遵守会计人员的回避制度,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不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考核,在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教育,坚决制止违反财务会计制度的业务、行为发生。在企业内部制度完善的前提下,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当前利益,还要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制定好资金规划,成本的估算、控制,注意长短期资金结合,正确规定资金的用途。对财务工作做好事前资金预算,事中控制,保证资金良好循环。事后对资金进行严格审核。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科技发达的今天,财务风险是任何企业都存在并随时引发的问题,民营企业更是如此。如何把财务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规避,是企业领导者必须重视的问题。一定要加强风险控制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培养一支高素质、高专业水平的会计队伍,制定以风险为管理中心的财务管理机制,做好事前的预算控制、事中监督控制、事后严格审核,在最大程度上解决、降低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是民营企业长久生存、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者:王航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悦,贺琼.企业财务会计风险及规避的探讨[J].品牌,2015,12

[2]张洁蕙.财务会计风险的成因与规避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5,8

[3]黄浩.会计基础工作内部控制风险规避分析[J].财会通讯,2012,29:144~145

[4]李存周.强化财务风险管理规避企业财务风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4:75~76

[5]林柱英,王楠,王瑞瑾.民营企业境内外上市风险及规避策略[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9,7:26~27

篇13

【关键词】 民营企业;收购;财务风险;对策

继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后,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再次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下同),旨在使民间资本对拉动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起到一定的作用。

“新36条”中指出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都可以进行投资,细化了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提出了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同时要求国有资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为民营企业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大好时机。然而,民营企业也要客观认识到其收购国有企业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稍有不慎就会使自身陷入困境甚至绝境。本文针对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为有意通过收购国有企业的方式做大做强的民营企业提出建议,避免盲目、片面的冒进行为,正视财务风险,作出正确的决策。

一、财务风险定义

财务风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风险从财务本质的角度出发,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其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而狭义的财务风险则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也称融资风险。这种观点从财务的中心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认为财务风险来源于企业的负债融资。本文认为仅从负债融资方面界定财务风险不符合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情况,因此采用广义的财务风险界定,认为企业财务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个环节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降低。

二、民企收购国企存在的财务风险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民营企业积累了一定的资本,为其大规模扩张奠定了基础。然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很多的问题,如筹资困难、管理水平低下、决策盲目等,使其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因此,民营企业在收购国有企业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财务风险,还要兼顾收购过程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现金流风险

民营企业本身存在筹资困难、管理能力低下、缺乏有效的资金管理运作等现象,对资金没有长期的规划,其安全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收购行为产生的收益一般发生在远期,而成本却发生在近期,民营企业在自身资金实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收购行为往往只凭一腔热情,对收购过程存在的筹资风险和支付风险估计过分乐观,高估自身的整合能力,作出超出自身财务能力的决策,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难以为继,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影响企业的持续经营。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信息不对称风险主要是指在收购过程中,收购方无法顺利获得反映目标企业真实、完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资料,从而导致收购决策失败的风险。在收购过程中,国有企业作为被收购方,拥有收购方民营企业无法获得的独家信息。为了提高收购价格,国有企业在价值评估时通常会高估自身的价值,并对财务报告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进行“粉饰”,民营企业如果没有详细地分析调查,就会得出过分乐观的结论,造成对收购的收益和风险估计不足,增加自身的财务风险。此外,隐性负债也是民营企业在收购国有企业中容易忽视的因素,导致协议签订后,债主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不知情的民营企业承担责任,使得民营企业深陷债务纠纷,代人受过。

(三)财务整合风险

收购方将目标企业接管过来后,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整合,收购后如果不能及时采取积极的行动将被收购方快速整合到其组织结构中,收购仍有可能失败。在我国,不少企业因收购跌入困境,成为“问题企业”。究其原因,是由于收购企业对收购后的整合工作不够重视,整合战略选择不当,整合成本太高造成的。财务整合是整合的核心内容,财务整合不力是收购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财务整合风险主要是指不能使整个企业实现财务协同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收购过程中股价、融资等引起的潜在风险;二是不能尽快处理目标企业的不良资产引发的风险。

三、民企防范财务风险的对策

收购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计划决策阶段交易执行阶段运营整合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风险。民营企业在收购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更要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避免财务风险。

(一)充分认识自身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

首先,民营企业需要通过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和财务预警制度等方式,突出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的要求,降低自身的财务风险。其次,在确定目标企业时,应选取自己熟悉的领域,选择合适的收购对象:合适的产业、企业规模或产品特性。本文通过对“新36条”的解读,认为民营企业结合自身情况可以选取以下领域进入:油气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备的销售;风能电站、太阳能电站以及地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相关设备制造;村镇银行等。最后,民营企业要充分认识自身的实际能力,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身财务能力而仅凭一时热情盲目收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只有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力,才能吃下国有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后留下的市场份额。

(二)大量收集目标企业信息,使信息对称化

民营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可以充分利用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优势,确保自身的权益,降低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的程度。一些国有企业的账面价值并不能代表其现实价值,民营企业在收购时要选择恰当的价值评估方法,充分考虑账外因素和隐性成分,可以与目标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相互责任,保证信息披露达标。

(三)选用正确的整合战略,形成财务协同效应

收购实现后,企业要尽快剥离低效率资产,变现与核心业务不相关的资产和不良资产,用以偿还融资所引起的债务,提高资产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投资回报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此外,可以通过设立风险基金、参加社会保险等方式,建立健全风险转移机制以应付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事件;及时足额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如果收购后出现意外,使得整合的结果与原来的设想差距较大,或因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使收购的目标不能实现,企业应果断撤资,以防范财务风险,避免持续下去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可以通过整体出售目标企业、部分出售产权或股权,从未来的现金流入中获利,缓解财务危机,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在“新36条”的推动下,民营企业将迎来又一个扩张的浪潮。相信只要民营企业充分考虑在收购国有企业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财务风险,并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解决,我国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就不会仅是梦想。

【参考文献】

[1] 胥朝阳.民营企业并购国有企业风险诱因与防控[J].审计月刊,2008(1):50-51.

篇14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利润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的对企业在盈利及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影响。

一、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环境的变化,加剧财务风险的产生

2008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和严峻,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宏观调控要求。国家的一系列信贷、外汇及税收政策的调整、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等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引起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资金短缺、资本结构不合理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若资金短缺,又不能及时筹措,企业不能购进生产资料,只能停产,对外投资经营战略目标就无法实现,并且偿债能力下降,产生债务危机,影响企业信誉,使企业陷入危机。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风险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民营企业向银行借款,银行主要考察的指标就是偿债指标;长期借款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指标过高,则说明企业长期的偿债能力薄弱,民营企业很难向银行取得贷款。

(三)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决策层普遍是积累经验决策型和主观判读决策型。民营企业决策方法的不科学,往往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例如,投资巨大的江苏铁本清理整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江苏铁本作为钢铁企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设备,企业在购买机器设备时,要负担大量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这些税额只能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去慢慢弥补。依照税法规定,固定资产需采用直线法进行折旧,而且折旧年限一般都在10年甚至以上,企业购买固定资产不但占用了大量的现金资产,而且丧失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决策失误导致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投资无法按期收回。同时大量占用企业流动资金,给民营企业带来潜在的危机,使民营企业承担着到期付款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机构内部关系混乱,流动资产管理不善的影响

我国民营企业大多是以家族式经营方式为主,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创立者缺乏专业的会计知识和企业管理水平,加上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流动资金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具有周转期短、形态易变的特点。如存货周转率偏低,表现为仓库积压无法实现销售,企业要承担存货跌价损失,或者原材料等物资保管不善造成变质,造成资金无效占用。

在资金合理配置问题上,民营企业内部各部门往往存在着权责不明的现象,例如,企业对赊销对象不进行信用度调查,各部门没有明确划分责任。为了销售业绩,盲目扩大赊销金额,产生大量坏账,加大了财务风险。

二、民营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相关措施

(一)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冲破家族式管理模式

首先,遵循创新管理制度,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的道路,初步走上现代化企业集团的轨道;其次,企业制度在建立资本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基础上,由资本所有权衍生股东表决权及最终控制权,由法人财产权衍生公司相对独立的经营权。没有资本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就没有公司经营者的独立决策、独立经营、独立管理。第三,要让高层管理、技术人员参与经营决策、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屏障。内部控制制度包括:

1、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应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降低财务风险。

2、授权批准控制制度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3、健全内部审核制度

财务收支严格按照企业章程、董事会决议和企业相关制度规定进行审批,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违规必罚,以罚促纠,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提高财务风险认识,树立良好防范意识

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民营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注意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同时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充分重视他们提出的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意见;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四)构建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增强抗风险能力

民营企业财务风险恶化的结果是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国际上,一般通过财务失败预警模型来评判企业出现财务失败的可能性,通过全面分析反映企业内、外部经营情况的各项资料,将企业潜在的财务失败风险预先告知经营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1、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

民营企业可以借鉴同行业指标的平均值与先进企业的指标值,以及其历年以来财务比率指标的变化趋势判断本身财务状况的好坏,从而有效地控制甚至杜绝危机。因此,民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来设计符合实际要求和特点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2、加强企业的风险转移处理机制,增强风险抵抗力

由于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是不确定的,民营企业必须加强财务风险防御机制管理。一般可采取以下办法:

转移法:通过参加社会保险等方法将部分或全部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的方法,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

分散法:通过关联企业,多种经营及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

回避法:企业在选择理财方案时,通过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不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前提下,建立健全风险回避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