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范文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

篇1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一)音乐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现状

1.必修课课时减少,特色课课时增设

缩减必修课的课时,加大选修课和特色课程的比重,这是目前所有的高校教学和课程变革的现实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也属于其中。基于这种形式,各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立现状各有不同,导致毕业生的音乐艺术实践能力不断下滑,不过用人单位关于幼儿教师在唱歌、弹琴、跳舞、绘画方面的显性标准并没有降低门槛,反而期待更高,这必定致使形成隐性教育观念和显性能力培养之间的冲突。

2.有关部门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和以前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展开深入的对比,相关部门将学生教学理论与能力的培养标准不断提升,使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越来越丰富。不仅仅是以唱歌、弹琴、跳舞、画画为导向的技能教育,与此同时还有遵循科学的教育观念,熟知幼儿教学规律的专业人才以及课程设置,此举虽然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全面发展,同时又会弱化音乐课程的建设,不利于音乐课程的进一步深化,这也是无法规避的客观事实。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养一般

从学生来源来看,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招收的是很多没有掌握音乐技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一些有一点音乐技能的专科学生。专科学生因为在中专三年阶段训练了音乐技术和技能,有一定的音乐技能基础,所以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来源便是有着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和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尤其是那些不具有任何音乐基础的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有限,在学习进程中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教学目标以及目前音乐课程教学课时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怎样使学生拥有专业技能或实现专业技能的提升,是任课教师不得不深思的课题。显然,单纯地依赖任课老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自我努力和积极配合。

(二)音乐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

1.缺乏音乐技能课余练习

根据弹奏与歌唱音乐技能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是在课余的时间要加强训练,显然这是很多学生没有做到的。经过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把时间花费在了学习教育文化类的课程中。除此以外,学生没有主动练习音乐技能,影响了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在入学之前,大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一些学生不能掌握基本的音准。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给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效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2.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

以前的《幼儿音乐教学课程》都是根据幼儿教师理论基础知识—不同音乐形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实践的顺序。而这样教学便会让教学内容由始至终都处于以学科知识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都主要基于课本,这必定致使理论和实践不相符,无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教育理论认为:“怎样做事便怎样学习,怎样学习便怎样教学。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在做的时候教学,学生在做的时候学习”。其中以“做”为重点,把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知识,彻底地改变教和学、学和用分割的缺陷。

3.忽视基本艺术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培

养我国缺乏专门的学前教育类的高素质人才,很多教师都来自专门的艺术学校,顺理成章的,教师把练习了10多年的声乐学习经历、钢琴学习经历和对专业的要求放置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堂上,尽管注重对学生艺术技巧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学生的教学能力与基础艺术素养的培养并没有充分的重视起来,在基础并不牢固的情况下,想要达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很大的困难,如果上述情况不予以改变,一方面会导致音乐教师工作量的倍增和教学难度的增加,另一方面在看不到自我专业能力得到提升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抵触或厌学情绪,得不偿失。

二、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音乐课程设置策略

(一)将音乐技能课余练习纳入课堂教学的延伸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明确提出,必须对课堂教学与课文学习和指导的时间进行有效的分配,对于技能训练,要实行小班教学。因为课堂教学课时减少,教师的音乐课堂教学更偏向于讲解、示范、应用演奏和弹唱的知识,还有日常实践作业的考核和检查。而课堂教学的延伸则是课余的弹唱实践,任课教师对此要予以关心,应当把它列为平时成绩的关键考点,训练室的负责人进行有效的登记与记录,详细的记录学生的成绩,督促学生努力够进行反复的练习,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向学生传授音乐的相关技巧,根据教师的监督检查和学生的自觉练习,可以让音乐课程教学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与此同时,学生不再把课堂教学时间当做练习技能的主要场地,在课余加以练习,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对音乐课程设置作出调整

基于音乐课程整体教学课时下降的现实,应当作出对应的变化。比如说,构建融合性课程,不再设置单一的音乐课程,为了和目前阶段学前教育的教学要求和课程模式相适应,把之前设立的弹唱、钢琴、乐理、声乐等课程,综合成钢琴与弹唱、歌唱和音乐基础,除此之外还有建设导向为培养音乐教育教学能力的课程改革。比如在钢琴和弹唱的相关课程当中,之前钢琴教师主要是向学生讲授钢琴演奏的相关技巧以及对音乐内涵的处理,这与儿童歌曲伴奏和弹唱没有任何关联,学生需要系统学习钢琴基础之后再去学习儿童歌曲伴奏和弹唱课程,看上去好像较为妥当,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我们务必要理清开设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弹唱和伴奏能力,以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需求。

(三)提升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加深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认识,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使音乐教师对幼儿音乐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入,从学前教育专业认证的相关标准来看,专业教师必须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的标准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幼儿园有一年的教学经验。基于此,我们由宏观专业改革和构建方面制定政策,规划每一年派遣教师到幼儿园去挂职,进行兼职或者全职,熟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平日管理、音乐课堂教学、游戏,尽可能培养专家型学前幼音乐教师,每个学期都有新的教师入职,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到实习的基地去设立音乐教育课程,基地和高校共同协作,有效推动建设学前儿童音乐人才培养体系。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多维内涵;构建策略;

一、引言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一个专业,有着独特的专业特点,幼儿教师在幼儿性格培养和启蒙教育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培养的幼教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前教育知识基础,还要具有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音乐课是学前教育中一项重要的课程,要想提高音乐课程教学效果就必须构建多维内涵的音乐课程体系。

二、现阶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蓬勃的发展,但是尚未形成准确的定位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主要是受西方音乐学的影响,忽视了学前教育的中国文化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定位。我国学前教育的音乐课堂对文化基础这一方面并不重视,只有构建起良好的人文基础才能实现学前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安排也不是十分的合理。我国音乐理论并不是十分的完善,我国主要是模仿西方的音乐理论,缺少母语文化。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要加大对中华文化的重视,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课程。最后,在音乐课程的定位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阶段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促进学前教育这个专业的发展,只有加大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多为内涵的构建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三、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学前教育也在迅速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学前教育的目标定位也要有所调整。第一,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要不断的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熟练的掌握从事学前教育所需的基本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教学的基本技能。第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多元化的学习能够全面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让学生将音乐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充分的了解音乐的实际内涵,最终实现音乐和生活实际的统一。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有音乐审美能力还要有音乐的创造性,音乐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构建多维内涵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

多维内涵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就是构建具有多元化、多方面的丰富多方面丰富多彩的音乐课程,促进中国学前教育音课程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如何构建学前教育多维内涵的音乐课程是当前许多教育专家研究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与传统的音乐教学有所不同。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不仅仅要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知识,还要融入中国的本土音乐文化。

(一)融入中国的音乐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在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与中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你能够弘扬我国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能为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准确定位。我们只有掌握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精髓,才能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提高我国的软实力,也能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国的学前教育应该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基点,将民族文化与音乐教学融合到一起,在课程安排上增加一些民歌和传统戏曲,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母语素质,促进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持续发展随着新教育改革的推进,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提高学生的适应性,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方向。学前教育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幼儿园和托幼机构,因此,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应该满足专业的实际需要。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要以终生教育为原则,促进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三)结合世界多元音乐文化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个不可以改变的趋势,音乐教育也不能离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就必须与世界多元化文化结合在一起。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不仅仅能够丰富我国的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形成一种包容的态度。

(四)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化促进了世界的多元化。信息化也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因此,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就必须与信息化结合起来。通过将音乐课程与信息化结合在一起能够展现出新的活力。现在各个高校都在充分的利用了信息化的便利条件,不断的变革教学模式与教学的内容。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一个沟通的网络平台,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解答学生的一些问题,视频、音频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音乐的内涵,更加真切的感受音乐的魅力。信息化为学前教育课程的多维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彻底的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音乐教学的限制,大大的提高了音乐教学的局限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五、结束语

总之,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的音乐课程,应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对音乐认知和学习的多维化。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的多维化的构建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知识理论和音乐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大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受过钢琴,也有一小部分学生虽然在小时候学过,但由于长时间没有练习,弹奏技能也比较生疏;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五线谱,更没有接触过任何乐器,学习音乐的基础差,所以没有必要把功夫都下在弹奏技巧上.把音乐基础知识、钢琴基础、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弹唱、幼儿打击乐综合在一起,从钢琴弹奏的手型、力度、指法、以及断奏、连奏、跳奏等技巧性的练习开始.最终能够达到能为儿童歌曲即兴伴奏,边弹边唱的水平.在课时安排上,一二年级开设乐理基础知识、钢琴基础课.三四年级开设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弹唱、幼儿打击乐课.

2以儿童舞蹈创编为主的舞蹈课

当然一定的舞蹈基本功训练是基础.在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把上功夫适当减少一些,也就是说,不要求达到专业舞蹈演员的水平,只要通过一年的基训后能够达到直、开、灵活、协调即可.将五大民族舞蹈的基本理论、基本训练与作品鉴赏融会贯通.在学习民族舞蹈时,可以结合节奏训练.根据各个民族不同的风格特点,学习不同的节奏型.例如: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伴奏音乐节拍的种类非常多,除常见的四二拍、四四拍、四三拍、八三拍和八六拍外,还有八五拍、八七拍等混合节拍构成.音乐活泼、愉快、开朗、幽默.附点和切分节奏运用的比较多.在乐曲中休止符的运用形成了鲜明的动、静对比.舞蹈的动律以节奏为基础,相同的动作由于节奏的不同处理,会产生不同的动律.而相同的节奏型加以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的动律.将古典舞、现代舞、儿童舞蹈与创编综合在一起.侧重儿童舞蹈创编,应该意识到学习民族舞蹈和基本功训练以及一切舞蹈语汇,都是为舞蹈创编积累素材.在课时安排上,一二年级开设舞蹈基本功训练、民族舞、古典舞,三四年级开设现代舞和儿童舞蹈与创编.

3音乐选修课的开设

篇4

幼儿教师在儿童成长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需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必须以现代学前教育发展、职业需求及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为出发点,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整合音乐课程,培养具有幼教型、实践型、应用型、创新型等综合教育能力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课程整合 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

教育是振兴民族的根本,是国之崛起的百年大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前教育,将学前教育定位于国家发展的重要地位。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要求专业化,各级各类学校是通过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定、教学质量评价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在学前教育中,音乐教育对幼儿潜能的开发是不可忽视的,这就要求高师院校在音乐课堂中在对未来的幼儿教师进行系统的训练。

1高师院校学前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幼儿教师的职业在近几年的教育改革中逐步走向专业化。新《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幼儿教师在学前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活动包括语言、科学、社会、艺术、健康等方面教育活动,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不完全体现在教师的单一能力上,而是教师多方面技能的综合体现[1]。学前儿童教育教学多领域的发展与变革,也直接影响着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高师院校也不再以大量理论课为主、设置单一的课程来培养学前幼儿教师,而是与当前的学前教育形式相结合,培养符合当前教育形式下切合幼教理念的教育型、管理型的综合幼教人才。

2高师院校学前专业音乐课的课程价值与意义

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思想和社会现实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作为幼儿教育五大领域活动之一的“艺术”课程,在幼儿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教育作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幼儿身心发展,音乐教学在学前艺术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及任务。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的重要领域,应对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2]。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学生优秀的音乐技能,离不开基础的音乐理论。因此应突出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多元化,在练习学生扎实的音乐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熟练儿歌弹唱、幼儿舞蹈创编等音乐技能,还应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在技巧上虽不能达到专业院校学生的水准,但是要做到可以综合运用,多才多艺,能够要把所学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幼儿音乐活动设计之中,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3高师院校学前专业音乐课程建构方向和理论依据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理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近年来,我国幼儿教师培养逐步走向高校化,可是大多数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仍偏重于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在所需的专业技能上存在着普遍的下降趋势,实践的专业技能匮乏,使之不能够很好地成为一名优秀的幼教工作者[3]。这一局面是因为大多数高师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定位有偏颇,忽略了应该有的学科交叉,分科教学中课程之间缺乏渗透,内容重复较为多见,个别课程甚至偏离了幼儿园实际教育的宗旨,不利于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组合。学前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职业需求为出发点,结合音乐教育的特点和学前教育的专业性特点来设置,要让知识、技能和教师素养之间有效关联。切合实际地进行实践教学,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突显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

3.1音乐必修课应准确定位

目前,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现状是学生人数过多、课时不足、学生的技能基础差。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要建构在岗位需求之上,在音乐课程中将各学科内容建立相互依托的关系,避免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要在学生基础薄弱的同时,在四年的培养方案中合理设置课程,针对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培养。在音乐课程中形成以钢琴、声乐、舞蹈三大基本音乐技能为依托,技能之间融会贯通,融理论课为一体的综合实践类课程。学生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后的培养,在钢琴、声乐、舞蹈等艺术领域有效提高,能够把所学综合的音乐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展现[4]。

3.1.1钢琴综合实践

钢琴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必修课之一。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钢琴技能方面为零基础,要在短短2~3年的培养过程中达到“速成”与“实用”,就要把乐理知识、钢琴技能以及钢琴伴奏等课程进行整合,即在掌握乐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钢琴技能和伴奏中,来提高学生钢琴的综合能力。可以适当放宽对学生钢琴技巧的训练,在学生完成“车尔尼599”教程的学习后,就可以加入简单的歌曲伴奏理论,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幼儿歌曲伴奏及边弹边唱的能力。把乐理内容中关于“调式、调性、音层、和弦”等内容更有效地融入到钢琴基础与儿童歌曲伴奏中。将钢琴、弹唱、乐理等知识重新整合,有针对性地完成培养目标。

3.1.2声乐综合实践

声乐综合实践课是将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声乐作品欣赏、儿童歌曲演唱、儿童歌曲合唱排练等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应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当地降低声乐技巧的要求,不要过分强调声乐中的美声或民族的演唱方法,而要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对幼儿歌曲有较好的理解。在声乐技巧训练中要注重对学生音准、节奏感的练习,让学生多欣赏各国的优秀儿童歌曲和我国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儿童歌曲,为学生在日后实践教学过程中有良好的声乐技能做铺垫。

3.1.3舞蹈综合技能

舞蹈综合技能在学前专业技能中也尤为重要,舞蹈综合技能课将舞蹈、幼儿舞蹈创编、舞蹈欣赏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中关于体态律动内容整合起来。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内容中不要过多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儿童舞和国民族舞的组合训练。在舞蹈教学中融入奥尔夫音乐体态律动内容,运用奥尔夫音乐中的声势与律动的方式为幼儿舞蹈创编、音乐律动游戏做坚实基础。

3.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2.1有效开展执教能力的教法课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掌握多项技能的同时,还要将所学的音乐技能进行整合,运用到幼儿音乐活动的设计当中[5]。在教法课程内容设置中要加入先进的国际化幼儿音乐课程理论体系与教学方法,如柯达伊音乐教学法、铃木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透过对幼儿发展的多方面研究,利用微课等形式开展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3.2.2加强校外实践活动

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执教音乐活动的能力。校外实践教学有鲜明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学生在真实教学环境中,通过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去体验,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再结合理论依据来为幼儿设计音乐活动。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有创造性、有良好音乐素养的能够胜任学前音乐教学工作的幼儿园教师,进一步树立优质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培养体系中不断创新,结合当前教育发展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提高、优化、整合课程内容。

作者:侯敏 王丽燕 李雪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长春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张会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4-145.

[2]王冲.普通高等院校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9-10.

[3]乔永军,白芳.试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音乐技能》的课程建设[J].音乐创作,2015(9):189-191.

篇5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其根是其本,所以在音乐课程内容安排上应该更大比重的增加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这也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绝佳手段。我们只有在更好的掌握并理解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发扬光大,这是展现我国软实力的一个绝佳策略,同时还能使学习者认可中国自己的音乐文化并产生更加浓厚的爱国情操。所以,我们在构建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时应该把中国民族文化作为基点完美地融入到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课程内容安排上增加一些民歌、传统戏曲,理论课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授,潜意识中去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有效结合

世界全球化发展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大趋势,这样的时代就促成了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在此大背景下,音乐教育也脱离不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大趋势,这就使得中国的音乐教育必须与世界多元音乐文化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且世界多元化的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我国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而且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开拓学生的眼界,会塑造学生们形成一颗包容的心,这是构建多维内涵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一个有效手段,并且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三、与信息化的充分融合

篇6

关键词:大学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探索与改革

艺术教育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重要内容,其中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音乐课程的内容比较多,且对声乐、乐理、器乐、视唱练耳、作曲常识、和声、音乐欣赏、伴奏编配等进行分科设置。不少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仅仅处于让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知识,粗略接触相关乐器,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层面。但是音乐课程这么多,音乐教育具有显著的专业化特征。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的难度非常大。事实上学前教育专业的不少学生刚进校时,极度缺乏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为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持续强化音乐课程建设,优化和落实与学前教育专业相符合的人才培养规划。

一、完善音乐教学实践体系

高校要健全音乐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密切结合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模式,切实激发同学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发挥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等手段的优势,强化音乐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等特点。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授课、实习、实训等诸多方式。综合相关技能,将学生当作幼儿,开展互动授课等。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他们的音乐创造力。其次,可以把教学实习、校内实训、课程实践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的音乐实践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创造良好条件的校内实训环境,增强他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在实训平台上提升、增强、展示自身的音乐技能,并做好查漏补缺。

二、优化完善音乐课程内容

音乐课程改革和建设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契合幼儿教学的需要。所以要大力培育和增强学生的基本音乐素质、音乐技能与音乐综合教学能力。不少高校转变音乐课程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理论知识与综合素养,为培养幼师队伍的综合能力夯实基础。基本素质涵盖了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这两大基础课,它们存在着内容重复的问题,不少学校尝试着整合这些内容,提炼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以优化教学内容。而且,不少高校把视唱练耳的相关技能训练和乐理知识密切结合起来,以增强理论知识讲授中的趣味性,提升视唱课学习的实效性。它逐步提升了学生学习音乐课程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得以提升。音乐技能涵盖了舞蹈、声乐、钢琴,学生要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方法,熟练地弹唱幼儿歌曲,增设齐奏、伴奏等形式。舞蹈课程要进行舞蹈的相关基本训练,强化幼儿舞、民族舞、幼儿舞蹈创编等方面。综合音乐教学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面向学前儿童的各种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同学们多模仿、多观察、多实践,在教学中熟练运用所掌握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多元化的音乐课程形式

学前音乐教育旨在让广大学前儿童感受到音乐作品和周围环境中的韵律美、音乐美,强化他们的音乐欣赏、歌唱韵律、乐器表演等意识和能力。高校要设置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会鉴赏音乐,感受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特性。让学生切实把握音乐的独特魅力;或让学生演奏相关乐器,使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尽可能地体验音乐之美。比如以幼儿教师为角色定位的教学模拟大赛、艺术周、教学音乐会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同学们的职业热情。再就是联系相关实习基地,进行教学见习、实习,确定具体化的实习内容,让学生持续地开展教育实习、见习。把幼儿园教学实习和模拟实习结合在一起,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明确课程目标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目标定位应该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素质,使他们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这也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设定幼师培养目标时要确定下来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以满足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需要,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师、专家学者、要密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地制定音乐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的整体性人才培养方案中,音乐课程的设计要融入专业技能训练的相关成果。要把握学生实践、运用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水平,强化他们的探究能力与自主意识。学前音乐课程的所有教育活动与目标,都应该密切联系幼儿教育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切实培育出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五、结语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较长的课程建设周期。所以各个学校要切实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关注社会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音乐教育培训从业者要积极支持,加速改革音乐课程改革的脚步,强化职前教育,循序渐进地培养出高水平的幼儿教师队伍。

篇7

论文摘 要:影视作为大众传媒,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元素,让学生为日后的幼儿音乐教学工作打好基础。本文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对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如何渗透影视传媒音乐,分别从音乐欣赏、器乐演奏表演意识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有效利用影视传媒音乐的作用,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质量,对早期音乐教育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通常简称为电影音乐,其概念顾名思义,广义的是指电影中所用的一切音乐和歌曲。但是我们在现实用法中,狭义指的是作曲家为电影专门创作的音乐和歌曲。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音乐元素受到电影情节的艺术构思、艺术结构的影响,受到画面视觉形象的制约。

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更好地教育学生,爱情不只是甜蜜,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我们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在学前教育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结合跳动的画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看到五彩的画面,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演奏时却木讷、刻板,没有生气,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以形象思维为主,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再现其中情节,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提高艺术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的特点,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2]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是德国的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一项音乐教学体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上个世纪八十初年代由上海音乐学院的廖乃雄教授引进到中国的。一经传入迅速的在我国发芽开花。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强调人本主义,认为音乐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从学生出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主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原本性”,认为音乐必须与舞蹈语言相结合、人们必须参与其中,这种自然地、能被人体会的、全员参与的音乐教学更适合幼儿教育思想。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适用性

在原本性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下,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一直主张的是主张综合性、亲自参与性、节奏基础性、即兴创造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一)综合性教学原则,丰富教育内容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因音乐作为艺术手段的审美教育,是一种综合类的音乐教育活动,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遵循的综合性原则,除了对儿童进行演唱和演奏教育之外,还加入了即兴舞蹈、声势律动、游戏、朗读等一些有趣的艺术内容。这些综合的艺术活动不仅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还能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二)亲自参与的教学原则,增加幼儿自信心

亲自参与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另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要求受教育者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而奥尔夫教育体系里所推崇的声势练习、身体打击乐、奥尔夫乐器由于简单易操作,容易上手学习,有效的降低了儿童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和创作音乐的门槛,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参与的积极性和从中获得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节奏基础性原则,化繁为简提升兴趣

奥尔夫音乐体系主张节奏基础性,这是奥尔夫音乐创造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的重要要素,传统的节奏训练比较单一、枯燥。而遵循原本性的特点,通过动作节奏与语言节奏相结合的训练,对于培养学前儿童的节奏感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这种结合了人声、动作、语言的训练,在行进跳跃或者身体的律动中训练节奏感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更有理由学前儿童的接受,也提高了儿童对节奏训练的兴趣。

(四)即兴创造性原则,激发想象创造力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前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所提倡的原本性就是即兴性和创造性。其主张从即兴的角度出发形成一个自由而有序的课堂形式,将即兴融入到音乐、语言、节奏、乐器等教学中。儿童通过游戏时的自由即兴开始,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引导下从而演唱或者表演自己创作的小的音乐、节奏片段,这样轻松有趣的活动过程,使得幼儿没有技术上的负担,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创造性。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问题

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数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音乐学习训练,所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如何能让学生迅速的掌握音乐技能,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挑战。而在学生掌握音乐技能之后,他们只能被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操作者,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学前儿童教育者。这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是一件十分尴尬的难题。如今中职音乐教育课使用的教材、教学内容都与幼儿园的实际发展需要存在脱节的现象。很多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习返校之后,普遍反映了在学校学到的东西用不上,不知道怎样组织一节音乐课等问题。这都是现如今一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怎样让学生们熟练地掌握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技能、方法和内容,了解音乐教学教学理念,能够在离开校园之后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是如今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引进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篇9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设置的音乐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更受重视,文艺方面被轻视,一些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音乐课程不够全面,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向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是很困难的,近年来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如果没能培养好音乐技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就会缺少竞争力。因此,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其次,教学的内容显得陈旧,所选用的教材也比较落后。目前职业学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还不够完善,而相关领域专家对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这些导致了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方面对教学方式及教材的选取还有待完善。

最后,音乐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要达到培养音乐素养的人才需要通过课程这一途径实现,即课程的设置是对学生素质养成产生直接影响的。学校设置的课程应该是以培养素质人才为中心的,而在学生就业来看,许多学生在就业时并没有掌握足够的专业能力,没有为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理论脱离了实际。

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解析

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受到重视并逐步完善,但现状表明还是存在问题,探究原因,我们可以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来分析。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素质有一定的差异性。职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是普通的中学毕业生。学生的文化程度可以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要求,但是学生的音乐基础并不乐观。这是由于招生方式上学前教育专业相应的放宽了其招生限制,不需要专业性测试,因此,许多素质并不满足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学生被扩招进了职业学校。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还有待提高。作为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多层次多领域的知识。尤其是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技术,也是教师应该掌握的技能。我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但目前学前教育音乐方面的体系还不够完善,权威的专家较少,标志性的成果也不多,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实施对策

(一)明确学前教育音乐方面应包括的课程

设置键盘课程。所谓键盘课程是指一系列的演奏课程。主要包括钢琴、电子琴等演奏技巧,结合理论基础教授,在学习基础音乐知识并对作品进行鉴赏后,将钢琴、电子琴等的演奏技巧与儿歌的弹唱、儿歌的即兴伴奏、儿歌作品的分析以及儿童打击乐的编配等内容结合起来,为将来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儿童打击乐是既满足儿童的心理特点又能开展节奏教学的好方法,由此,应将键盘课程纳入到音乐课程中。

设置声乐课程。设置声乐课程是要将声乐的基础理论分析、歌曲的演唱技巧学习与儿童如何合唱、排练等内容纳入到音乐课程中来。声乐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如独唱、合唱以及视唱练耳等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在声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注重突出声乐的技术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把握好节奏感、掌握表演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发展。

设置基本音乐理论、视唱练耳课程。没有专门的基本理论知识做铺垫,那么在学习键盘乐器,声乐等方面总是显得不能全面理解,会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学生似懂非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显然是不可取的,由此看来,系统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课程是有必要开设的。视唱练耳课程是主要锻炼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等乐感的课程,开设此课程显而易见在对键盘、声乐等方面的学习上有着它的积极促进作用。

设置艺术综合课程。所谓艺术综合课程,主要是包括了舞蹈基本功的学习以及儿童舞蹈编排、美术、手工的学习、儿童语言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综合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加深对各艺术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有助于学生将各门艺术的理论知识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使现代教育在学前教育的音乐课程中得到进一步体现。

(二)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音乐课程的属性

第一,应综合考虑课程的设置,强化音乐领域内各门课程的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全面掌握知识,避免了相关课程的重复开设或交叉开设,浪费资源,还体现了人文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渲染,使学生们体会生活、审美以及情感等与音乐这门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强化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无疑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并且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能够享受音乐、创作音乐。与此同时,还应该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学生对正确的音乐教育方法的认识,这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将音乐和其他课程,如美术、文学等,相互结合,也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课程内容,增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锻炼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突出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所设置的音乐课程,要从实际的需求出发,即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已掌握的理论基础、基本素养等方面。了解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接受新知识的程度,有无差异性,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充分支持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全面发展音乐教育的能力。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音乐

音乐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重视音乐课程历来是我国幼师学校普遍的教学传统。随着幼教师资培养体制逐步向大专、本科过渡,在高职院校中开办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当前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但是,高职院校中学前教育专业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音乐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培养目标、方式方法等还没有及时调整,与原中等师范的音乐课程大同小异,出现了诸多不适应的问题。要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提高学前专业毕业生的音乐素养和能力,必须从课程改革这个根本性因素上下功夫。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的脱节。在教学中往往片面强调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教学,忽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缺乏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整合,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缺少深入研究,技能训练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不能内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的提高。

2.教与学、教与做的脱节。音乐教学不能主动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需要,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做”为中心,往往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与单科技能的训练上,忽视音乐活动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3.音乐课程诸科目之间缺乏协调。音乐教学各科目之间划分过细,又由众多教师分别授课,影响了各科目间的融会贯通;尤其是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造成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脱节,缺乏协调的问题比较突出。

4.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较单一。当前学前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及评价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教育观念更新和教学手段创新相对滞后,教学质量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定位

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教师。鉴于音乐素质和能力在幼儿教师能力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中对幼儿音乐教学的现实需要,提高音乐能力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提高音乐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

当然,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专门的音乐教师或音乐人才,而是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能够在幼儿园实际工作中熟练运用音乐手段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高职学前专业的音乐课程不能以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而应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素养、音乐能力。这应是高职学前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一是具有理解、感受、欣赏音乐艺术的能力【内容摘要】随着幼教师资培养体制逐步向大专、本科过渡,高职院校举办学前教育专业成为幼儿教师培养的重要渠道,但由于其音乐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手段方法等未及时调整到位,暴露出诸多问题。文章尝试从分析高职院校学前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及目标定位出发,探讨了课程改革的原则,提出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音乐,熟悉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中外名曲、幼儿音乐材料,能够灵活选择运用音乐素材指导幼儿感受和体验音乐魅力;二是具备音乐表演方面的基本素养,能够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和弹奏方法去处理和表现歌曲,能够组织开展幼儿歌舞训练和表演活动;三是具备基本的创作、改编音乐作品的能力,能够根据幼儿音乐表演、歌舞活动的需要进行音乐编创工作,运用音乐手段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当按照上述目标定位进行改革探索,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好地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职业教育的培养规律,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未来从事学前音乐教育工作所需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文化素养,为学生能终身热爱音乐、学习音乐、传播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成为教育目标中优先注重的方面。构建新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必须以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成长的根本要求出发,整合构建音乐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科学性原则。即应遵照音乐学科教育的内在规律构建学科体系。在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紧紧抓住音乐学科的“非语义性、感受性、表情性、审美性”的特点,遵循音乐学习规律,把“技术”教学转变为“艺术”教学,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发展他们审美创美的能力。

3.师范性原则。学前专业是为幼儿园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师资,必须突出师范性。应按照音乐知识技能与师范能力整合发展的思路,通过音乐教学及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精神,具备适应幼儿音乐教学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力和素养,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教师。

4.实践性原则。学生在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运用。这一原则一方面是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均应以满足学生未来实践需要为主线;另一方面是指奠定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两个方面的实践性真正得到体现和强化,才有可能彻底改变传统知识传授型课程体系的束缚。

5.整合性原则。这一原则意指改变传统学科分工过细、相互脱节的弊端,以能力为本位整合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分科过多过细,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负担加重、效率低下。强调课程整合就是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综合,特别是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衔接和有机整合,以综合性课程、交叉性课程实现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融会贯通。

四、构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新体系的思考

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但实际上因为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组织音乐活动的难度更大,对幼儿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也更高。笔者在调研和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必须打破过去音乐各学科划分过细、相互脱节等问题,构建新型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全面而均衡地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和综合音乐能力,才能为其毕业后胜任工作打好基础。

1.整合课程内容,开设音乐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观念是针对学科课程的分科设置传统及其缺陷而提出的,体现了现代哲学和科学方法中的系统论思想,也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本着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倡导的“整合”“渗透”的理念,将相关课程知识有机整合成综合课,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例如,声乐综合课程可将视唱练耳、声乐基础理论与演唱技术、声乐作品鉴赏与分析、幼儿歌唱教学、合唱与指挥等内容整合起来,在抓好声乐技术训练以及掌握音准、节奏和表演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向其他方面扩展;器乐综合课程可将器乐基本知识与作品鉴赏、钢琴演奏技术与理论基础、幼儿歌曲即兴伴奏与编配、幼儿打击乐编配与组织等内容整合起来,通过器乐基本知识、作品鉴赏与钢琴演奏技术训练的融合,为器乐合奏的分析、编配、组织奠定基础。由于这种综合课程是建立在多种学科基础上的,所以学生能在对音乐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学到相关的知识技能,有利于教学活动“由点及面”地展开,也有利于保持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2.拓展学习广度,创设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近年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广大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探讨和好评。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综合性的实践学习,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交往性的实践”,它改变了“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学习活动方式或生活方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里所说的艺术综合活动课程,正是借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具有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点,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紧紧围绕音乐各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这一中心,而设计开展的艺术综合教学设计与活动实践。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幼儿园音乐、语言、美术的综合教学设计与实践,计算机与幼儿音乐、舞蹈音乐的创编,音乐教育软件的应用和制作等方面设计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与内容,把知识拓展、理论提高、实践探索和能力增强有机融为一体。实践证明,在学前教育专业高年级段开设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学习、加强音乐知识综合运用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更为他们创造接触社会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延伸学习深度,广设音乐选修课程。必修课是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共同目标要求,满足学生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要求。而选修课则可以为具有不同才能、不同潜力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如开设钢琴、吉他、手风琴以及民族乐器方面的技能选修课,能够满足那些在艺术技能方面有潜质的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高自己在器乐演奏方面的特长创造条件;开设合唱指挥、MIDI作曲、乐谱打印等实践性、操作性选修课,可以满足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音乐应用能力;开设音乐欣赏、音乐史、流行音乐等知识性、趣味性选修课,可以宣传普及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等。当然,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幼教事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开设的选修课的内容和形式也应灵活多样。

4.突出能力培养,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教师的职业能力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适当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到幼儿园观摩、见习、实习环节比重,通过参与幼儿园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是音乐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一是增加课程见习环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拿出一定的课时安排见习活动,就某类音乐技能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进行观摩与体验;或聘请幼儿园教师指导学生熟悉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在参与幼儿音乐活动中增加感性认识,可以有效增强学生音乐技能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把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定期举办各类音乐技能竞赛活动,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对教育实习、顶岗锻炼活动的指导。突出抓好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实习指导,组织好听课、集体评课等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幼儿园参加顶岗锻炼,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组织幼儿音乐活动等。四是运用微格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技能训练。利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场景和情境,体验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以实现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对教学比较熟悉,能更快地适应教师工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3]李旭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篇11

[关键词]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高职;对接

[作者简介]贺香沛(1970―),男,江西省妇女干部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研究。(江西南昌 330029)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课题“职业学校音乐课堂中情境教学的创设研究”(JXZJJG-13-08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早在2011年,教育部曾下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教职成〔2011〕9号)。通知明确要求全国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新的历史条件下,职业教育如何根据市场的要求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对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做好中、高职的有效对接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涉及国家方针政策、对接办法、对接策略、对接要求及措施。本文对音乐课程教学中的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对接进行了研究,以便为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对接探讨出较为科学的、合理的音乐课程教学对接办法。

二、中、高职对接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学校要组织参与中、高职对接培养模式,列为改革对接的中等职业学校及相关行业企业,要积极承担微观层面改革措施的探索与评价,共同研究制定与中、高职对接培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等方面的衔接,为加快和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必须完成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教学内容,要达到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和专业技能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中、高职对接培养模式是3+2形式,即学生修完3年中职课程,紧接继续学习2年大专课程。参与对接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这五年的学习中,总体上要完成三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即基础学科、艺术专业课程、社会实践 。

三、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对接

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主要有音乐、美术、舞蹈、琴法、语言表]五个大的方面。其中每一大项又包涵多项子课程。如音乐包括了《乐理》、《视唱练耳》、《歌唱知识》、《合唱指挥》、《音乐欣赏》、《和声》、《复调》、《曲式分析》、《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等主要课程。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开设那些课程,每门课程在两个层次讲解那些知识点,两个层次的学生又该掌握那些重要内容显得非常重要。现将音乐课程作为本文的研究案例来阐述音乐课程在中、高职对接中的办法。

在表1中,考虑到中高职两个不同的层次,由于对接生个体的不同,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层次在授课内容方面要有不同的重点和难点。中职学生普遍年龄在15、16岁之间,由于年龄相对高职学生来说相对较小,理解力相对较差。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地分配好中、高职阶段学习的课程。

在表2《乐理》课程中,考虑到中职生普遍基础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等因素,有些难点内容可以不讲。可在高职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中职阶段没有学习的内容。

在表3中,视唱练耳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学科中的骨干课程,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课程内容之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须明确两个阶段学习内容,要更多关注对接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两个阶段的学习内容。

在表4中,音乐欣赏课相对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相对其它课程来说具有灵活性。因为艺术欣赏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欣赏模式,即教师往往把艺术表现形象强加在学生的审美观中,应充分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真正让学生实现欣赏的主观能动性。

在表5中,进行声乐训练时,教师要注意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中职生大多数还处在15岁左右,其声带还没有完全发育健全,在声乐训练中容易造成伤害。因此在中职阶段主要以发声联系和学习儿歌为主,兼以少量的艺术歌曲,也是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在表6中,琴法课作为一门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需要学生每天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在有限的中职学校阶段,学生在钢琴基础练习方面可能没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幼儿歌曲自弹自唱上,为今后从事幼教事业打下基础。

四、音乐课程对接结论

1.高等职业学校是中高职对接培养模式改革的主体,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试点专业中职阶段的教育教学纳入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定期进行检查督导;中等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对接方案,主动接受指导和监督;共同保证教学质量。

2.要强化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动手能力,突出学生既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水平,又要有较高专业理论素养。

3.对接内容要做到因材施教。

4.每学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系列社会实践工作和舞台表]能力训练,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才能接地气,才能较好实现中高职对接的目标。

篇12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 改革策略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背景聚焦

2011年10月8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对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这一纲领性文件,提出10条实施意见,指出教师教育培养机构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①。

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各个师范院校从不同角度对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从事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也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学界对《课标》的解读和研究以理论性研究较多,实践研究较少;关于小学、中学职前教师培养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较多,关于幼儿园职前教师培养课程改革的研究不多;而从《课标》入手,探索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类课程改革的研究非常少,结合《课标》的基本教育理念,探索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更是基本没有涉及。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长期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要么沿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培养体系,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专业性培养;要么就是“蜻蜓点水”式的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注重对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音乐教育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在于现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音乐教学内容组织不合理、音乐教育方法和手段单一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承担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所需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教育实践能力,已不能适应当下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所以立足《课标》 “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贯彻教育部关于《课标》的实施意见,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三、结合《课标》理念进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的策略

如何结合《课标》的基本理念,进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笔者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目标,力求“育人为本”

一直以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两种倾向,一是沿用中师、幼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培养出面向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技能突出的幼教人才,“重技轻艺”;一是沿用部属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培养出面向中师幼师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深厚而实践技能稍弱的理论研究型人才,“重理轻技”。随着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变,越来越需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面向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良好的音乐专业技能,具备有持续专业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的现代幼教专业人才。而原有的两种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需要,亟待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课标》中指出:“幼儿教师是幼儿音乐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支持者、引领者,在研究和帮助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要实现这一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践行“育人为本”观念,争取做学生音乐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支持者、引领者,与学生共同成长与进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应引导学生在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丰富自身的专业体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教育观,学会因材施教的方法,关心帮助每一个幼儿的成长,为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好基础。在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帮助、支持学生奠定下今后作为专业人才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既有“育人为本”的观念,又有“育人”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基础。厘清了这一观念,结合《课标》的要求,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新的音乐教育目标应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音乐教育观、儿童观的培养目标,音乐素养的培养目标,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目标,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习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养成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奠定良好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基础,具备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能力。音乐教育观、儿童观的培养要以观念养成为抓手;音乐素养培养要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为重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以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的为标准,够用为原则;音乐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幼儿成长的需要为基础,突出“育人为本”。

(二)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内容,凸显“终身学习”

《课标》指出:“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教育课程应实现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的一体化,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体现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在《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实现这一发展要求,同时解决学时少、班额大、学生音乐基础薄弱的现实存在,课程内容的改革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实现音乐内容的分类综合,避免知识的交叉重复,优化知识结构,为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发展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声乐、钢琴、乐理视唱练耳、音乐欣赏、钢琴即兴伴奏、合唱指挥、儿童歌曲创作等课程内容的相关性和内在知识体系的特点,考虑学生今后教学的需要,笔者提出将音乐课程分成三大类课程来教学,即声乐类课程、器乐类课程、音乐教法类课程。

声乐类课程包含:声乐演唱方法、技巧与演唱形式,视唱练耳,儿歌表演唱,合唱指挥等内容。

器乐类课程包含:音乐知识与音乐作品鉴赏,钢琴基础方法与技巧,儿歌即兴配奏,钢琴伴奏等内容。

音乐教法类课程包含:幼儿音乐集体教育活动实践,幼儿歌唱训练方法与技巧,幼儿钢琴演奏训练方法与技巧等内容。

三类课程内容实现了相近音乐知识技能内容的综合,实现相关领域的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又涵盖了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增加学生个体音乐教育实践的相关内容,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的内容的关注,而忽略对学生“教”的内容的关注。注重对学生自身音乐技能掌握多少的关注,忽略对学生传递知识能力的发展,常常出现学生自身具有优秀的演奏技巧、演唱技能,但不了解幼儿的音乐学习特点,缺乏幼儿教育活动实践的机会,无法把自身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幼儿,不能有效地组织幼儿音乐活动,无法在幼儿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充当有效的支持者、促进者,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与专业发展。所以要使学生获得不断的发展,就需要增加学生个体音乐教育实践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如幼儿声乐能力、器乐能力发展的特点,给予学生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特点,学会设计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组织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学会根据幼儿情况和教学实际条件调节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从而让学生具有音乐教育活动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吸纳幼儿园音乐教学改革前沿知识与成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生加深专业理解,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逐渐深入影响到当前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幼儿园音乐教学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幼儿园音乐教学方式的改变,到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的拓展,都发生着深切的变化。从对幼儿音乐学习内容的关注到对幼儿音乐学习品质的关注,从对幼儿学了多少首歌,跳了多少支舞的关注到对幼儿音乐学习过程的愉悦与否的关注,无不体现出当今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中对“人”的关注所发生的重大变革。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与幼儿园脱节的现象较严重,如承担音乐教学的教师闭门教书,知识观念更新不足,使用的教材陈旧,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教学案例缺乏,音乐教学内容、方法等严重与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实际脱离。所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迫切需要吸纳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最新研究成果作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如幼儿园音乐游戏活动优秀案例、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模式、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组织方法,保持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和完善,才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幼儿音乐教育动态,以适应当前学习型社会对个体的新要求。

(三)改革现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手段和方法,突出“实践取向”

《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大多还是采用讲授制的教学模式,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教给学生多少东西,而不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学习,缺乏主动学习的驱动,所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1.借用多媒体资源,丰富音乐教学的课堂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教育教学实践。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音乐教学手段:如鼓励学生课余搜集优秀的声乐曲、钢琴曲;在网络上查找曲谱、幼儿音乐教育案例;收看相关的音乐教育视频;利用qq群实现师生的课余交流互动等,力争构建出一个立体的音乐学习通道,避免学生音乐学习信息仅仅是从教师讲授的单一渠道获得,促使接受学习的通道变得多元化、立体化,在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锻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2.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创设愉悦的音乐教学场景,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兴趣。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差,缺乏自信心,缺乏参与音乐实践的信心,创设愉悦的音乐教学场景,采用多种练习方式,给予学生当众演唱、演奏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可以“在钢琴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齐奏、合奏、重奏、个别弹奏等逐渐递进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胆量,消除弹奏的心理障碍;同时为了辅助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安排、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技能展示、表演及比赛,走出琴房和教室,展示自己学习成果, 踏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比赛、自弹自唱比赛、四手联弹比赛、独奏比赛等等”② ;可以在声乐演唱教学中采用齐唱、独唱、表演唱等逐渐递进的方式,让学生习惯当众演唱,逐渐形成良好的歌曲范唱能力,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

3.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感受音乐教育的魅力,积累音乐教育实践的资源。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育实践的能力。如钢琴教学中对典型乐曲弹奏,可以有效促使学生掌握钢琴演奏的基本奏法;声乐教学中对典型歌曲的演唱,可以促进学生对歌曲演唱基本方法的掌握;儿歌配奏中典型儿歌的学奏,让学生学到儿歌配奏的一般步骤:确定调式、分析选择和弦、选择音型、确定终止式、编配指法、儿歌弹奏,从而掌握儿歌配奏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模式的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典型的幼儿园歌唱活动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参与分析和讨论,了解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基本环节:导入、新授环节的设计、音乐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延伸,从而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到音乐教育的魅力,积累音乐教育实践的资源与能力。

4.采用模拟课堂的教学方式,熟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的基本流程。

模拟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教师或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和谐的、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技能训练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教学法。采用模拟课堂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教师或幼儿)更直观的熟悉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流程,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与技巧,构架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以此锻炼教学技能、实践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为正式走上讲台做好准备。

5.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检验学生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具备了较高的音乐专业技能,熟悉了儿童音乐教育流程的基础上,可以从课堂内的实践转移到课堂外的实践,深入幼儿园一线进行音乐教育实践。借用幼儿园真实的音乐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实践音乐教育活动,如让学生组织一次歌唱活动、组织一次打击乐演奏活动等,可以充分的检验学生掌握音乐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水平,并可以通过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让教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弥补,从而通过多次的活动实践,提升学生的音乐教育实践能力。

新《课标》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的要求,从学科现状出发,结合当前音乐教学实际,立足《课标》“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探索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期待更多同仁关心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ER2013-008)。

注释:

篇13

关键词:教师资格国考;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G 610-4;G 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7-0214-01

一、目前中职学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将美育表述为“萌发幼儿初步地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而在实践中,教师重视幼儿歌唱的音调是否准确、舞蹈动作是否标准、节奏敲击得是否整齐,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我们应根据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范围,结合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需求来优化课程设置,使其与学生岗位实际需求有机对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脱离学生实际

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课程设置的重点在以学前教育艺术目标为指导、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为导向,立足于教师资格证的考试要求,进行课程的创新设置。而目前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中,各学年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设置的顺序、各课程之间的衔接都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以湖南**幼儿师范学校为例,学校90%的孩子来源于农村,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一年级的音乐专业的课程中,采取了基础课和专业课并行的方式,而且基础课课时少于专业课课时,因而很多学生表示听不懂,进而在学习上找不到自信,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设置缺乏融会贯通

键盘、舞蹈以及歌唱等是当前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的主体课程,还需要尽早开设视唱练耳、乐理等基础方面的课程。以湖南**幼儿师范学校为例,在三年制学前教育音乐基础课程设置中,一年级开设乐理课程二年级开设视唱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相比较,在教学中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讲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难以提高。

( 三)“学前教育”特色缺失

以湖南的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为例,在一些教学设施、设备较好的幼儿园,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教学,很多幼儿园花巨资购买了配套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书籍、教参、音像资料、乐器等等。而在湖南**幼儿师范学校,只有大专才开设为期一年的奥尔夫音乐教学课程安排,教材和教学设备远远跟不上幼儿园实际的教学需要。

三、教师资格国考的新形势下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的优化对策

(一)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应从重技能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主要目标培养为幼儿服务的音乐教师,发展幼儿的审美意识,培养思想情感、表现力、想象力以及记忆力等。在音乐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音乐欣赏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中职学前教育音乐方向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音乐素质方面的培养

1.歌唱活动课程。在当前幼儿园多元化的音乐活动之中,歌唱活动占据着主体地位。歌曲演唱应主要以儿童歌曲、幼儿合唱歌曲为主,同时还应学习视唱练耳,加强学生的指挥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2.键盘弹唱课程。在儿歌弹唱课程设置中,优选不同风格类型与题材的儿歌作为歌曲弹唱练习的蓝本,并有机结合视唱、器乐与音乐鉴赏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作品与情感,培养学生边弹边唱的能力。

3.舞蹈、律动课程。在掌握幼儿音乐律动活动的教学的基本要点的基础上,结合歌唱与舞蹈课程,培养学生舞蹈作品设计能力,或者根据相应的音乐故事,开展集体舞蹈表演、歌曲表演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音乐活动组织技巧。

(三)合理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完善教学实践方式,实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

1.学生先通过理论的教学,并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音乐活动内容材料的选择与分析,撰写出准确的音乐活动目标。

2.教学设计-学生在设计音乐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既坚持相关理论的理性指导,同时又使所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共同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

3.实践教学-学生对幼儿园优秀音乐课例的观摩,可以以集体实践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师事先提出观摩要求,引导学生就案例呈现出的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其实践能力。

四、结语

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要结合教师资格国考的范围和要求以及中职学前教育音乐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才能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幼儿教育师资。只有以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导向,结合幼儿音乐活动实际,在教师资格国考的背景下,才能确保中职学前教育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篇14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改革 奥尔夫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资助项目《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解读及其贵州本土化实践研究》编号(106)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7-02

2006年11月16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工学结合”,并以此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深入学习并结合自身学院的特点,经过反复论证,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以下简称南白分院)从2010年起开始实行“2+1”教学改革(即3年制高职高专学生的在校系统学习时间为2年,参加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尝试时间为1年)。由于学生在校系统学习时间由原来的三年,缩短为两年,在其后一年的顶岗实习中,要求学生在没有“指导老师”随时指导的情况下“实习”,并且这种实习需要学生一进学校就能把教学“岗位”顶起来,独立从事教学、班级管理,组织学生活动。因此学生必须熟悉学校教学各个环节及其管理。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必须要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否则,将很难继续其“顶岗”的任务。学前教育专业是南白分院学生主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其课程中主要部分,因此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就成为整个学院课程改革的的要点。为此我们认真总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配合学院整体工作布局,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探索。

一、确立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课程内容,构建重点课程。

根据南白分院“2+1”教学改革确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技能娴熟,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敬业感恩’的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质量专科实用型人才。”我们音乐系积极调整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培养目标,以培养“能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和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具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即培养“理论+ 专业技能+ 文艺特长”的实用型复合师资为目标。这就要求音乐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质量专科实用型人才。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课程设置较为简单,并且课时量较小。怎样在最少时间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使学生学有所用。这必须要求打破以往课程之间的界限,确定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而这必须要求有一门课程可以使各科课程能够综合调和。在所有音乐相关课程中,《幼儿音乐教育》(以下简称幼音教)虽然所占课时量较小,但是在整个音乐课程中却是核心课程。不管开设任何一种音乐相关课程,培养的任何技能,都是为最后能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得以综合运用。《幼音教》需要其他音乐相关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支持,没有这些支持《幼音教》将成为空壳,而没有《幼音教》的综合,各门课程就得不到检验,并像一盘散沙,没有凝聚,难以形成合力。《幼音教》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其他各课所学,又像一个万能胶,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认真分析,全部工作反复讨论后,我们决定以《幼音教》为重点科目,做实践试行。

二、认真研究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以一种优秀教学法为主,进行深度研究,指导全学科课程。

要增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所学内容实用性,我们就必须了解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真实情况,为此做了深入的调查。根据对多所城市的幼儿园反馈情况及幼教发展前沿信息,我们选择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作为本次课改的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度学习及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 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由他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最核心理论就为“原本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我国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引进国内后,其以“最自然的方式,使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并从中获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乐体验”,迅速的引起了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尤其在幼教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燎原之势。其教学思想中非常强调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音响),而是和动作,舞蹈,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适合开端的音乐教育手段之一”。

在具体课程中,我们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体系为主,就它的教育思想原理、具体操作形式,结合幼儿音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及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展开详细介绍。这样就使学生较为全貌的学习、掌握到具体的幼儿音乐教学法,而不只是泛泛其谈。在进行这次音乐教学改革之前,笔者曾经在学前专业的幼儿音乐教法课中,也曾介绍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具体操作等,但是,在之后的试讲活动和顶岗实习中,出现了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是僵硬的照搬曾经示范的一些例子,讲课的思路、方式还是传统的上课模式。甚至于,有些学生只记得上课挺有意思,却忘了教师具体怎么操作的,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真正的“精髓”可以说并未领略。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的植根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中,仅仅依靠一周一节的音乐教法课,来转变观念,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必须要有其他的课程共同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系统的全方位的对学生施以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同时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引进学前教育声乐、幼儿歌曲鉴赏、视唱乐理、钢琴、舞蹈等其他课程。以奥尔夫教学思想为指导,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完整、系统的理解掌握该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在课程改革中不仅打破在音乐相关课程,以一种精神为统领,做到相互融合,还要在《幼音教》的实际操作中加入了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独到之处就是在于其所追求的并不是音乐本身,它从不把音乐作为一门专业,而是借音乐去寻找人类已经遗失或将要丧失的本质的,心灵中最可贵的东西。因为不管哪种教学,所面对的都是鲜活具体的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施教对象的心理特征。这样一来,学生更加明白教师所设计演示的音乐活动的意图,同时对将来从事的工作认识也更深刻了。

三、“教、学、做” 合一

以往《幼音教》课程都是按照“幼儿音乐教理论基础知识――各种音乐形式的教法――学生实践”这样排列顺序,教师也按照这样的顺序讲。这样做就会使教学内容始终摆脱不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都是以“书本”为主,这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到“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在做的过程中教,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其中“做”为中心,变书本知识为“应用知识”,这从根本上克服了教与学、学与用分离的弊端。

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直接进入模拟情境,展示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也就有了多种身份:教师――即是幼儿音乐教法课老师,又是幼儿园教师;学生既是大专院校学生,又是幼儿,有时又转变为幼儿园教师。教师在模拟幼儿园教学中的做中教,学生在模拟幼儿身份的做中学。教师把知识应用在做中,使原本干涩的、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游戏似的做中,了解到理论的真谛。18节课不再是被动生硬的分割,理论、应用、实践在每一节课都有体验。理论在每一次的实践中生动地应用中消化,消化了的理论的实践,使得每一次都更明白其“所以然”。

同时,由于在校时间缩短,我们必须教给学生最实用、最有效的技能。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幼音教》上能用得上的技能就教,用得少就教得少,或者不教。这样其他相关学科,也可以根据在《幼音教》上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声乐、琴法和儿童舞蹈课就根据《幼音教》需要的幼儿园教师基本技能,重新调整了授课内容。由原来的一直沿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改为更为适用的儿歌、幼儿歌曲伴奏、儿童舞蹈创编等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不再是依附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附属品”。

四、构建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加大艺术实践教学及学生能力成绩比重

在新的考核评价中,加大了能力分值的所占比例,把平时的考勤成绩缩小为5%,增加表演故事、儿童律动、儿歌弹唱等能力考核内容,并且通过调整内容,变平时成绩所考核的内容方为期末考核内容的准备。例如,平时考核的“表演故事”一项。在期末考核中的说课、讲课时,用的语言往往成人化,给人感觉不亲切,不生动,缺少儿童特点。为改变这一状况,在课中,有意加上儿童故事表演这一内容的考核,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训练。学生通过认真揣摩故事中各种人物、动物形象的特点,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动作表演出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表现力、亲和力等,克服了语言过于“成人化”的缺点。

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教育观念,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贯彻下去,传统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还需时间。但是我们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学生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重视得到极大提高。在情景“教、学、做”中,学生自身的音乐能力,如:节奏感、表现力、视唱水平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就业信心也随之提高,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幼儿教育――作为“人”的培养的意义。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各方面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在每次集体教研中,大家群策群力,极大地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大家同心同德,才能最终完成这件有利于学生、教师成长,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大事。

参考文献: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2]《陶行知全集》 方明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