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

企业创新与发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2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企业创新与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企业创新与发展

篇1

社会的发展要有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民主性,同样文化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又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1.1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衡量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企业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以人性化管理为本,适应市场的变化,目的是追求企业效率,提升经营绩效,增强竞争力。企业文化由观念形态文化、行为形态文化和现象形态文化三部分组成,简单来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成的具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等。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运行的保障,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具体情况,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良好的领导体制,形成策略型领导风格。其次要完善企业组织架构,使之与企业文化相匹配。再次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职工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使广大员工能自觉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是良好企业文化树立的关键,企业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营造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满足员工的精神生活需求,通过组织竞赛,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形式,激励员工。要做好员工在职培训的工作,帮助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提高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管理中,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展岗位竞争,激发企业各部门、各员工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学习兄弟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营造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③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的外部特征,是企业被消费者认可的印象总和。企业要以诚信经营为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可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如广告、宣传手册、媒体等,使企业被消费者所熟悉,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2 企业文化创新。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如果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终将会被市场淘汰,企业文化也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着。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体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并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动过程。企业文化的创新由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决定。任何企业都要经历创立、成长和成熟时期这三个阶段。不同时期企业的组织架构不同,领导和员工的心理状态不同,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也不同。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不太健全,这个时期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和品质服务的竞争,不管是领导层和普通员工都会积极地开拓市场,为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扩大市场份额。而在企业进入成熟期,企业发展相对稳定,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拥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市场份额比较合理,这个时期的竞争就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如果企业文化建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步伐,不思进取、官僚保守的企业文化的滋生,将会使企业逐渐失去活力,走向僵化,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企业只有扬弃过去,超越自我,提升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坚持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学习,才能在日新月异的企业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带动其它各方面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创新的思想、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强者之林。外部企业的环境变化也要求企业及时进行文化创新。目前企业逐步走向相互竞争的形势中,未来还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为了适应这种形势,企业的文化必须与其组织结构相匹配,要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有意识地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企业文化以适应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依靠文化带动生产力。根据调查显示,世界 500 强企业在市场竞争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就是其先进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而这一切又是以企业文化的创新为基石的,因此企业文化创新势在必行。

2 企业文化创新在现代企业发展的作用

2.1 企业文化创新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对生产和消费的要求日趋人性化,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只有以人为本,提供科技含量高和人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挖掘新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企业文化创新能够激发员工士气,挖掘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企业文化创新是“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每一个员工的自主精神,为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员工认可了企业文化就会自觉的以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维护企业的形象,为企业带来群体的智慧、协作的精神和新鲜的活力,消费者和企业的合作伙伴也会被企业的文化形象所吸引,信任企业。

2.2 企业文化创新能够形成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力。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创新的员工队伍、创新的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就会失去社会价值,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企业的文化创新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以现代新型管理思想为基础,树立创造性的思维和观念,逐步把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企业的文化创新既要保持其文化的本质不变,又要结合企业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不断创新它的表现形式,增添新的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升华、创新、提高。企业在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应切实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把创新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以企业文化创新为载体推动制度创新,真正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推动力。

3 现代企业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3.1 启发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建立和谐的文化环境。对于任何一位企业管理者来说,创造力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管理者要有持续创新的意识。企业文化的主体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思想、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保持依赖于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关键“财产”,企业管理者是这笔财产的核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因此进行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吸收国内外优秀的管理经验,不断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准确洞察市场动态,紧盯市场需求,提高素质。

3.2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基于全体员工的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研究与开发,企业间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学习能力的竞争。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是建立学习型组织,它可以增强员工对企业发展的认同感,提高创新积极性,并培养创新人才,进而提高企业经营素质和创新能力。

篇2

关键词:工资;技术创新;企业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中的有机体,它的内部诸要素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存在着多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适应关系。资本、劳动力、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投入要素,任何投入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产出。并且“不管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起点多么低,不管它在后来的发展阶段上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多么低甚至等于零,只要它开始了发展,并保持着发展,工资必然就会上升。”面对日益增长的工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减少劳动数量以促进发展,那么工资、技术创新和企业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工资与技术创新怎样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正是通过建立一个生产模型来解释三者之间的关系。

1 相关文献综述

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密切相连,消费者对某种或某些商品的消费需求增加,企业会增加此类商品的生产以谋取更高的利润。工资是消费者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工资水平的提高必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的变动。另一方面,工资会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动,工资上升,企业特别是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从而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可以促进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以促进企业发展。因此,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三者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经济史上,关于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研究工资、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内在关系。Gordon通过详细的研究发现,欧洲、日本和美国企业生产是否加速主要取决于企业劳动生产率一工资率的变化。另外一些经济学家通过计量的方法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工资之间存在正向关系,这主要体现在工资对工人的技能具有正向作用上,这些技能允许新技术在一个较低生产成本下被使用。Van Reenen对英国一些企业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工资之间的替代效应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Mohnen发现关于劳动价格,研究与开发的长期交叉价格弹性是相当大。Flaig和Stadler从企业创新模型的推导中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工资率是生产创新的主要决定因素。所有这些研究都旨在加强一种理论认识:能够反映技术创新的工资增长才有可能促进企业发展。因此,企业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工资增长的共同作用。

第二,研究影响三者之间关系的因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文献主要从经济改革、贸易自由化、教育投人等方面来分析的。sugata Marjit认为,经济改革有益于非国有企业劳动者,其实际工资会上升,而国有企业劳动者的实际工资不发生变化,私营企业劳动者实际工资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劳动者进入私营企业,从而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一些学者认为贸易自由化可以刺激依赖技术工人发展的出口导向企业规模的扩张,由此引起对技术工人相对需求的增加,非技术工人相对需求的减少,技术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不断上升,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会相对下降。教育可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人力资本可通过2条路径影响企业发展:一是作为独立投入要素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企业不断发展;二是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可以提高企业进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水平和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和采用能力,从而间接地对企业发展产生作用。在第一个路径中,,rinber―gen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教育水平越高,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就越高,劳动者的边际产出增加,从而劳动者的收入就越高。conti在分析意大利的在职培训与生产率以及工资的关系中发现,在职培训显著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率,但是劳动者的工资却没有发生变化,从而企业获得了更大部分的培训收益,企业得到了发展,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工资对生产率变化的滞后。也就是说,即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企业产出增加,但是也有可能仅仅增加了企业的利润,工资在企业总的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薛涌也指出,如果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低,劳动者就没有能力对自己和自己的下一代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素质无法提高,从而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停滞,经济自然也不会增长。此观点揭示了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高工资可以促进企业增加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些研究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工资和技术创新是如何促进企业发展,上述研究并没有给出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建立一个理论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由此得出工资、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

4 结论

篇3

一、“新36条”与“老36条”一脉相承,有新发展,但贯彻落实不容易

一脉相承:都是为了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平等竞争。

“老36条”的内容涉及“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政策协调”七大问题全面展开;而“新36条”则主要围绕“老36条”的第一个问题,即“市场准入”展开的。放宽准入领域讲得很具体,涉及六大领域和一个参与(参与国企改革),而且进入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也作了原则规定。六大领域里具体阐明了各大项目。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就列出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电力建设、石油天然气、电信建设、土地整治、矿山勘探开发等七个方面。市政公用事业和廉租房建设领域里,列出了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交、绿化等七个方面。社会事业领域,列举了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具体项目。金融服务领域虽然讲得比较谨慎,但也讲了允许民间资本可以兴办金融机构(老36条里只讲允许进入,主要是参与),首次提出放宽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参与农信社、城信社的改制,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民资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等等。关于商贸流通领域,文件讲得最开放。批发零售、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业务外包、物流企业的网络化经营,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特别提到搭建便捷高效的融资平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讲到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关于参与国企改革这一部分,首先是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有序地梯度转移,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扶贸开发。其次是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再次是要求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以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入股。

“新36条”在放宽民间投资领域的同时,还在推动民企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在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提出了创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如,民企开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可加速国定资产折旧,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引导资金,对民营企业都要同等对待。支持民企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文件还特别要求创新和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要求有关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文件再次要求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应公开化、规范化,清理涉企收费,减轻民企负担。

有新发展:除了上述具体化的鼓励内容之外,还有以下新发展:

A.淡化了意识形态。与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相比,新36条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2005年的文件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讲的是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一共出现了119次“非公”字眼,而“新36条”只是在引用老文件时出现3次“非公”字眼。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是相对于公有资本、国有企业而言的,是以公有制为本位的,隐含着一种所有制歧视。而新36条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没有再重复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资本的提法,而是谈的民间资本、民营企业。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变化。但愿能以此为契机,把民营经济的提法坚持下去,不要再出现反复。

B.增强了迫切性。2005年的36条的措辞通篇是讲“允许”。允许的主体是政府,今天允许,明天也可以不允许;这里允许,那里就可能不允许。我们知道,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是市场,权利配置资源的范畴要尽可能缩小到最低程度,政府对各类企业应该一视同仁。为什么对民营企业有一个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讲“允许”,是权力配制资源的一种标准语言。而“新36条”只有两处提到“允许”(一处是允许民间资本开办金融机构,另一处是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其它地方统统是“鼓励和引导”。可见,引进民间资本的迫切性更强烈了。

C.金融服务领域的铁门终于开了一个门缝。以前只允许民间资本参股金融机构,现在开了个门缝,允许有条件地“兴办”金融机构,如发起兴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等等。

D.强调了一个原则,划清了两个边界。文件的开头强调政府对各类经济成分应一视同仁,要求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的政策要公开透明,扶持的政策和进入标准也要公开透明,不允许对民间资本另立标准,这是保证市场公平的一条重要原则;接下来规定政府应主要投资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畴,目的在于把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划清楚,凡是市场能够有效配制资源的地方,政府就应当放开,让民间去投资;其次是划清了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边界,界定政府是投资主体,民间资本只是作为一个补充和辅助手段。

贯彻落实不容易

文件虽好,但贯彻落实不易。首先是因为文件本身没有新的突破。为什么说没有新的突破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明确提出打破行政垄断,只是一般地提出国有资产要把投资重点放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为民间资本营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没有明确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没有提及煤炭行业。总之,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上没有新突破。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应当干什么?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真正、彻底搞清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民营经济难以获得平等竞争地位。第二,没有讲清楚谁来监督落实?这个文件是5月7日发出的,过了两个多月,即7月22日国办对落实问题作了分工,明确了国务院相关部委的责任,但最终由谁来监督检查,没有讲,这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扯皮之中。现在,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均已形成,动一动都很困难,要求政府相关权力部门消减审批权力,指望各垄断部门自己退出世袭领地是不可能的。那么,谁来检查督促落实呢?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相关的权威部门来督促和问责,否则就会像2005年的文件一样,初衷挺好,但没人落实,也没人反对,时间白白耗掉了,这是最令人担忧的。希望何在?我希望民营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商会来反映意见,通过合法渠道,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政府部门的改革,呼吁政府部门督促落实,敦促垄断集团顾全大局,为民资腾出空间;其次,工商联要发挥作用,作为代表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人民团体,作为反映意见的主渠道,工商联应该及时地如实地反映民营企业的意见,敦促相关部门和垄断部门去落实。

由此看来,落实新36条,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还得经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努力,急不得,等不得,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推动,更主要的是,民企自身要争气。

二、民营企业要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取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

首先是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其次是通过一系列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关于认清形势,主要是认清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今后30年的发展,不能靠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而要走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道路;不能再沿续主要靠投资拉动的老路,而要靠内需拉动;不能主要靠第二产业,而要靠第三产业拉动;不能单纯靠廉价劳力作贡献,而要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能只发展东部和城市经济,而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关于创新,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创新。民企自身力量单薄,要通过联合重组,或兼并重组,壮大自身实力。民企优势是产权明晰,弱点是产权封闭。要学会以存量换增量,以产权换资金。民企通过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

2.管理创新。老生常谈还得谈,因为民企多数管理不到位。管理创新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并不神秘。每个传统行业、每个传统产品都有薄弱环节、关键技术,解决一个就是创新。要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每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尽可能拿来为我所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谨慎,现在多数是在炒概念。

4.经营创新,特别是营销创新。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开辟新市场、扩大市场。

5.信用建设和风险管理创新。

三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明确界定。现在国家正在起草规划,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

节能环保产业:高效节能技术、先进环保技术、循环利用技术。

新兴信息产业:下一代通讯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新能源产业: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新循环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

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个问题要解决:

钱从哪里来?绝大多数行业政府只能出引导资金。

技术从哪里来?不能光靠引进。

篇4

2011年9月,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在天津隆重召开之际,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在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举办“技术创新・企业发展”论坛。天津市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促进企业创新专委会委员出席论坛;来自科技创新一线的企业家代表,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获奖代表,部分地方科协和高新区、经开区科协以及天津市有关部门和企业科技人员150余人参加论坛。

中国科协副主席、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主任刘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副主任张勤和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大宁分别代表中国科协和天津市致词,向出席论坛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奋战在经济建设一线的企业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张勤书记说,国家创新体系的作用,就是要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社会组织能够发挥各自作用,形成产学研的优势。科协作为科技团体,肩负着党和国家联系科技工作者的重任。近年来,中国科协把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服务、促进企业创新提高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安排。“十二五”规划强调各级科协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任务。中国科协促进企业创新专门委员会就是要研究、探索科协组织服务企业自主创新的定位和目标,把聚集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为企业服务作为本职和任务。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科技部、中国科协联合开展的企业“讲理想、比贡献”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赋予了促进企业创新活力、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培育企业创新文化的时代特色;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立,企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是服务企业的重要措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有政府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有来自企业的管理者,能够贴近企业,关注企业发展。

论坛以“企业创新文化与企业发展”为主题,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陈清泰,中国科协副主席、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委会主任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刘艳荣,围绕产业升级与自主创新、“十二五”企业技术创新的总体考虑等内容作主题报告。论坛真正搭建了科学家与企业家、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互动平台。

论坛期间,秉承“为举办地服务”的年会宗旨,举行了天津市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授牌仪式,为天津市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和两个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授牌。

篇5

作为一个集合了至少800家香水和美容化妆品企业的产业带,化妆品谷内分布着娇兰、迪奥、香奈儿、欧莱雅、娇韵诗、露得清等知名品牌,对整个化妆品行业的各个环节都有所涉及。

在地理位置上,化妆品谷跨越图尔、鲁昂、奥尔良和凡尔等多地。在这里,超过200家研究实验室同时运转,8000名科研人员共同致力于香水和美容化妆品的研究和创新。与此同时,这里还有150家左右的专业培训机构,为相关企业提供各种细分培训服务支持。

据统计,我们整个化妆品谷一年创造的香水和美容化妆品产值高达180亿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1506亿,几乎与目前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整体规模相当。

接下来,我将以欧洲市场为例,与大家分享我们对化妆品行业主要趋势的看法。

第一个趋势是抗衰老。从现在到2050年,全球将有20亿人口年龄超过60岁。化妆品谷对这一细分市场有着充分的期待。

第二个趋势是互联型美妆设备的兴起。和白银经济时代相反,80年代后出生的人与网络和手机应用几乎密不可分。这些消费群体非常在意他们的相貌,有的甚至希望能永葆青春,因此他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每天测定皮肤状态并指导相应护理方法的工具。

第三个趋势是增强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欧莱雅推出的Makeup Genius(干妆魔镜)超真实彩妆模拟程序,运用增强现实技术帮助模拟面部妆容的变化过程,为消费者的彩妆购买做出适当指导。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另外几个趋势值得大家去关注。

如今的消费者总是期望拥有一个符合自己独特需求的专属产品,化妆品谷的ANc评测技术将有助于推动客制化产品的发展。这也是气垫系列产品、面膜能吸引众多消费者的重要原因。如浸透型面膜的销量增长已达60%,在亚洲风靡一时后,又开始在欧洲蓬勃发展,因为浸透型面膜能满足人们快速补水护肤以及方便使用的需求。

另一些订制化产品的例子还有3D生物打印皮肤技术、微生物化妆品、感知传递等,此类订制化产品将在创新化妆品领域崭露头角并迅速发展。

为了更好地服务全球化妆品消费者,化妆品谷正在实施5个研发方案:

CONTVERCOLL纳米金属粒子工程,使瓶体染色工艺集成化,更好地管控伪劣品;ELIXIR绿色生物科技工程,主要通过普及植物细胞培育技术来发展更有竞争力的化妆品绿色生物科技;COSMEREV细胞再生工程,旨在理解细胞再生现象,从而革新传统的护肤品;EMULSION物理制造工艺工程,使稳定的油脂质水基乳液生产无需再依赖增稠剂、稳定剂或乳化剂;以及SKINOFLOR微生物群工程,通过人类皮肤微生物群来增强皮肤健康的维护。

以上每个方案都代表了我们在法国注入的几百万欧元的投资,旨在以尖端技术革新传统护肤品,发展新型活性美容产品。

篇6

一、当前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发展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企业在管理经营的过程中缺乏营销意识,从而导致其忽视了产品宣传的影响,最终形成产品大量滞销的现象;第二,部分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了市场调研的重要性,继而无法获知当前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目标。此外,由于市场营销活动是围绕用户而开展的,因而在市场调研活动缺失的状况下,企业无法掌握到当前用户的消费观念,由此影响到了整体营销水平;第三,市场营销理念落后也是当前企业市场营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更为注重短期利益,而忽视了长效营销的重要性,继而形成盲目跟风的市场营销模式,影响到了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此外,部分企业存在着营销战略创新意识匮乏的问题,继而导致其无法从市场营销渠道为自身赢得更大的经济成果。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存在着相应的问题,因而应给予其高度的重视。

二、新时期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对策

(一)创新营销方式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战略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功能,且将其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继而创新企业营销方式,并吸引更多的用户提高对企业产品生产的关注度。此外,营销模式的创新要求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应大力宣传企业营销与网络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利用网络平台搜集到更多潜在的信息资源,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目标。另外,在企业营销方式创新的过程中要求企业应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一个网络营销平台,以便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且由此改变企业传统的营销方式,达到扩大企业市场营销空间的目的。除此之外,由于电子商务已经逐渐成了消费者更为青睐的一种消费模式,因而企业应抓住这一特性将其转化为自身重点营销手段。

(二)树立企业品牌

新时期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创新中依据企业营销现状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此,首先要求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前应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深入到市场环境中对市场的发展方向展开调查,继而整合市场调查数据,并结合企业现有资源制定相应的产品营销策略,且依据产品营销状况对其产品价格进行定位,同时确保符合消费者消费心理需求。其次,在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功能大力宣传树立企业品牌的重要性,且应定期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都能规范自身操作行为,维护企业形象。再次,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影响着企业品牌的树立,在此基础上要求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将其纳入到营销方案中,以此来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且由此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达到品牌创造的目的。

(三)确定营销模式

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企业发展需求,因而在此背景下要求企业应不断完善自身营销模式,最终达到创新营销理念,增强自身市场营销核心竞争力的目标。而营销模式的确定及创新首先要求企业领导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转变自身营销理念,接受新型营销思想,由此推动企业朝着更为科学化的营销方向发展。其次,在营销模式确定中企业领导应承担起调整营销内容的职责,继而促使企业营销计划能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形成协调统一的发展模式。此外,营销模式的确定对企业领导创新思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企业领导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营销意识,实现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在市场环境变化莫测的情况下不断调整企业营销模式,达到最佳的营销成效。

三、结论

篇7

[关键词]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2013)03-0102-04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一)技术创新及其本质

技术创新(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是指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任何重大的技术创新都会导致社会经济系统的根本性转变。

J·A·Schumpeter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技术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的组合包括:(1)引进新产品;(2)引用新技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以前不曾进入);(4)控制原材料新的来源,不管这种来源是否已经存在,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新的组织,例如生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给的定义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及原有产品和工艺的显著技术变化。如果在市场上实现了创新,或者在生产工艺中应用了创新,那么创新就完成了。

S.myers&D.G.Marquis(1 969)在其《成功的工业创新》研究报告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变革的集合。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从新思想、新概念开始,通过不断地解决各种问题,最终使一个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项目得到实际的成功应用。缪尔塞(R.Mueser)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分析,在搜集的3008篇相关论文中,对于技术创新约有四分之三接近如下表述:当一个新思想和非连续性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应用程序,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他给出了如下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这表达了两方面的特殊涵义:(1)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2)活动必须实现最后成功。综上所述,将技术发明所阐明的技术新思想转变成可以投入市场的产品和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功能、结构、市场三方面的分析,将技术原理上的可行性转变成产品和工艺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的可行性,完成这个过程就是技术创新。

席酉民(2001)认为,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扩散(市场认可),这样一系列活动,其本质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吴敬琏(2009)提出,技术创新分为独立创新、合作创新、引进再创新三模式。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徐睁、权衡(2006)认为,企业技术能力的演化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特征。技术能力按照演化维度可分为技术仿制、创造性模仿和自主创新三个阶段,技术创新模式决定于技术能力,要与之相适应才能取得最佳的创新效益,按照技术创新的自主程度从低到高可分为简单仿制、模仿创新以及自主创新三种层次。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质上是技术能力和技术创新模式匹配关系形态不断演进的过程。

(二)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经济转型是指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的转变。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结构的升级和支柱产业的转换,同时也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经济转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经济转型包括社会经济综合转型,集中表现为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狭义的经济转型仅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以狭义的经济转型为研究对象。

技术创新是经济转型的基础条件和源泉,也是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技术创新催生经济转型的路径主要有:通过技术创新,减少要素投入并使要素得到优化组合;通过技术创新,获得新流程、新工艺;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通过技术创新,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及资源利用率;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

经济转型对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一方面,经济转型使经济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和源泉,同时,也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技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成果有效地转化。总之,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二、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中小企业转型的内涵是指围绕增强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眼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企业从主要依靠粗放经营、数量扩张向主要依靠集约经营、结构优化转变;从主要依靠资金、劳动力等实物型资本投入向更加注重科技、人才等知识型要素支撑转变;从主要依靠国内资源与市场的内源发展向更加注重全球资源与市场的外向拓展转变;从主要依靠船小好调头的灵活经营机制驱动向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创新转变;从单纯追求自身经济效益向更加兼顾社会整体效益转变。

(一)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来自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截至2010年底,中国中小企业有4225.42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8%以上,年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0%。民营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举足轻重。可以说,民营经济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成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生力军和扩大社会就业、繁荣城乡市场的主体力量。然而,经历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其面临的挑战,从根本上讲,是传统发展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多年来,中国的民营经济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换取了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实现了企业市场空间的拓展。但这条路已越走越窄,唯有创新发展,中小企业方能开辟新的发展大地。

其次,来自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粗放型发展模式一方面成就了民营经济30多年的辉煌,另一方面也使得自身走入了难以持续发展的困局。尤其是那种不计成本、不计资源环境代价、因而追求经济总量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造成一些地方的经济资源趋于枯竭,环境资源趋于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当尖锐。随着劳动力成本与其它生产要素价格的快速上升,特别是人民币不断升值,低成本发展优势正在快速消散,以廉价劳动力与资源为主要竞争手段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中小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考验。即使是一些属于资金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范畴的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承担的也只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同样相当严峻。30多年来,中小企业逐步形成的一大批以物质资源消耗为基础的加工制造企业,正在面临全球能源价格上升、矿产资源短缺的严重冲击。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唯有从粗放型的发展路径里解放出来,通过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才能最终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最后,中小企业转型也是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如果说中小企业在短缺经济的宏观背景下,还能凭借粗放型增长打一个发展的时间差,那么今天绝不允许再走这样一条老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在此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首先就是为了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义;最后,也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成长壮大发展,民营经济的实力大大增强。“十一五”期间,包括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在内的民营经济快速成长,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资金规模不断扩大。从资金规模看,2005年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总额为5809.5亿元,户均注册资金2.36万元.到了2010年9月达1.27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达3.09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118.61%和58.05%。私营企业2005年底注册资金总计为6.13万亿元,户均注册资金142.6万元,到2010年9月,注册资金达17.73万亿元,户均达21654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189.09%和51.85%。民营经济不仅在数量上快速增加,而且在向大型化、高级化发展。“十一五”期间,私营经济中迅速成长出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技术和装备先进、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已有足够的实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

其次,中小企业大多处于竞争性行业,发展主要依靠市场竞争,获得政策扶持较少,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在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条件下,他们有可能,也有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三、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要靠科技创新来驱动。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大规模的、长期性的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改变现有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潮流中,中国的中小企业应积极主动地顺应调整、变革的大趋势,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机遇,加快战略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技术创新决定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之路。它将引领我国中小企业实现从低成本优势向科技创新优势的产业转变。毋庸置疑,中小企业要想在未来的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快推进技术创新,使之成为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提升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企业要围绕既定核心业务、核心技术进行创新的发展,依靠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日益成熟和转化,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由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层次的价值创造转变,由低端产业领域向高端产业领域迈进,由传统的科技创新向高端的科技创新升级,并在此过程中促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制造和可持续发展。

(一)技术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走内生发展之路

中国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主要是“设备靠拆旧,技术靠退休,产品靠模仿”,即使到今天也大多尚未形成独立研发能力,以致只能压价销售、恶性竞争,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屡遭国外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模式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能力。当前,要强化企业创新动力机制培育,特别是鼓励培育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同时,把握国际技术转移的机遇,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有效地从外部获取先进技术,这是企业克服成长过程中“技术瓶颈”的一条有效途径。这里既包括企业有步骤地引进成熟技术或标准技术,也包括通过与外商签订‘技术协议形成国际技术战略联盟模式,还包括通过跨国购并将国外研发机构内部化等途径实现。

(二)技术创新,推进中小企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通过技术创新,加速产业集聚,提升中小企业整体实力。中小企业中绝大多数规模小、力量薄弱,只有依靠集群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当前我国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初期,尽管众多中小企业的分布呈现出集中于特定区域的特征,但这些企业生产技术相近,产品同质,缺乏紧密的分工协作,尚处于块状经济发展阶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从而限制了民营经济整体的发展与提升。因此,要在培育龙头企业、创新产业链的基础上,加强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以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断扩大产业集群的辐射范围。借助产业提升,整合现有块状经济。同时,要注重通过发展会展经济扩大产业集群的美誉度,通过组建各种中介组织(如商会、协会)强化产业集群内部协调管理,加强中小企业的自律。要使产业集群不仅为当地大企业提供配套生产服务,而且能够依托特色产品独立存在,巩固市场地位,拓展海外市场,将产业集群打造成世界级加工配套中心,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走上国际化发展之路。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7-0068-02

一、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生命所在

1.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及构成。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涉及中小企业文化、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和中小企业管理方法等诸多领域,既有管理价值层面的内容,也有制度设计层面的内容,还有制度运行层面的内容。属于中小企业价值层面的内容有中小企业文化创新能力;属于制度设计层面的内容有中小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和组织创新能力;属于制度运行层面的内容有中小企业产品(或服务)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等。

2.创新能力是决定中小企业命运的核心能力。(1)创新能力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之本。“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经济竞争的定律。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具备旺盛的活力,纵观国内外成功企业走过的历程,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创新的历史,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创新,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才能使新产品代替旧产品,新服务代替旧服务,使企业获得更多的获利机会和更大的生存空间。(2)创新能力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其一,管理创新提升竞争力。管理制度创新的功能就是把创新作为一种规范形成对企业、对员工行为的刚性约束,通过制度激励把创新行为内化成企业的管理行为和职工的生产行为,最终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竞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二,技术创新铸就竞争力。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只有靠技术创新,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才能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争得生存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其三,营销创新扩大竞争力。营销观念的滞后、营销手段的落后、营销模式的呆板,往往使中小企业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和高超的营销手段时处于劣势,必须通过营销制度创新来解决。

二、辽宁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辽宁省是工业大省,企业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中小企业就有30多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基本上就代表了辽宁省企业的创新能力。但是我省中小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表现为如下几点:

1.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国际上一般认为,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1%的中小企业难以生存,占2%可以维持,占5%以上才有竞争力。在辽宁省的中小企业当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要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就要进行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但是许多中小企业由于债务繁重、体制不健全以及短期行为等原因,不愿在R&D上做更大的投入。

2.中小企业缺乏自己的研究机构。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大多建立有自己的科研机构,来推动本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而我国根据国内权威媒体披露的资料,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技术研发机构,50%的中小企业一年都不开展一次创新活动,我国目前的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任务更多是由高校承担的。抽样调查表明,辽宁省83%的中小企业没有研发机构,69%的企业一年没有一次创新活动,23%的小企业甚至连技术人员都没有。由于大量科技成果非中小企业自主承担完成,使科技成果转化多了若干环节,大大降低了转化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更无心无力从事研究创新工作。

3.中小企业创新产出不佳。创新产出是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一种评价。目前,在政府的倡导和支持下,辽宁省的一些优秀中小企业,如盼盼、沈鼓、华晨等,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这样的中小企业只是少数,在辽宁省还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创新产出状况不佳。创新产出少会使中小企业对自身的创新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对未来的创新活动缺乏信心。

三、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1.融资渠道少。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资金缺乏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既制约了产品创新,也影响到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升级。辽宁省大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资金发展,只有少数企业依靠银行贷款,而通过风险投资、民间投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的则更是微乎其微。由于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严重不足,由此也影响到中小企业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企业持续创新能力难以为继。

2.创新意识不强。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把自主创新提升到应有的高度,还没有意识到自主创新对于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由于创新需要较大投入,而投入难以很快得到相应回报,中小企业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到周期短、回报率高的项目中,以获得近期的现实的经济利益。

3.科研水平较低。辽宁省是一个工业大省,但是,还不能说是一个技术强省,中小企业的技术工艺和生产设备都比较落后,科研人员占职工的比例较低,中小企业在薪酬、培训、选拔等制度方面的缺失,造成科技人员大量流失。

4.创新服务缺失。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缺少充足的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缺少对技术进行价值评估、咨询、风险投资等各种中介机构支持,导致企业创新信息缺乏或被误导,创新周期较长,创新成本日益增加。

四、提升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1.政府通过政策导向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政府作为创新的宏观调控者,对创新起着引导和推动的作用。虽然市场直接诱导并推动了创新,但没有政府干预的自由化市场在某些领域却会失效,无法驱动创新的不断发展。为培育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加大政府对企业创新的高额投入;对积极从事创新的中小企业予以重金奖励;对创新成果卓著的企业实行免税等鼓励措施。发挥政府在培养创新人才、积极筹措资金等企业创新方面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推动者的功能。

2.通过公共教育渠道解决创新能力培训资金的不足。创新活动是一个持续性的创造过程,对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培训员工创新能力就成为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培训需要专门的机构和师资,这些都要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基础。在目前形势下,国家正处在改革攻坚期,不可能为企业投入大量培训资金,企业作为营利部门也不可能在这方面有较大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现有的公共教育渠道,采取企业投一点,国家投一点,个人拿一点的三位一体方式解决培训资金的缺口。尽量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比如,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社会团体等优势培训资源,采取短训的方式,或者头脑风暴的方式对企业员工进行创新能力培训。为企业各个层次人员更新专业知识;启发创意思维;提供全新的工作技能,打造企业创新的人力资源基础,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价值理念和技术知识的支撑。

篇9

关于创新的定义,由于时代、地理环境、生产发展水平的不同,人们有不同的理解,用最朴素的观点来归纳: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企业带来效益;最好的创新是在企业现有条件下带来经济效益创新,符合我们自己条件的创新之路。

一、获得企业利润的创新内容

企业创新在形式和特点上有很多可以细分的内容:

(一)产品外观上

局部创新、整体创新、“新买点”、新结构、新颜色和质感等。企业要获得经济效益,除了降低成本外,产品外观上一些简单的改变,都可以使产品形成很有冲击力的视觉创新效果,从而获得产品的附加值,获得更高的利润。如今在技术差异化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一方面。这也就是现代工业设计得到很多企业重视的原因所在。

(二)产品理化性能和技术上

具有新的更经济的工作原理、新的更有优势的构造设计、采用更有市场竞争力的新的材料和元件、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的性能和功能、具备人们需要的新的用途、满足客户的市场需求新的使用方式、具有新的审美性、新的技术、新的能源的运用等。这方面的创新活动,涉及到更多的高难度技术层面的东西,相对而言,其创新难度相对提高了很多。

(三)软创新

管理制度的创新、经营理念的创新、营销策略、技巧的创新、生产、制造流程的创新、人力资本管理的创新、知识管理的创新、品质管理的创新、设计管理的创新、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的使用方式创新资金运作技巧创新、公关技巧创新等。

如果说上面两种创新形式都是实质性的,那么第三种就属于意识或管理层面的创新。在创新活动中,很多企业都会顾此失彼,缺乏一个统一的规范来安排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使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效果地长线进行。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软创新,具有极高的价值。另外,它也考验了企业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和战略眼光以及企业的设计管理水平。能够统一协调各种创新,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保证,其次是良好的团队沟通气氛,再有就是激励创新的组织架构。

二、通过获得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对于全新产品创新,特别是高科技产品,并不是一开始就能被普遍大众接受,它往往会经历一定的沉默期,而一些小型企业由于经济承载能力等原因,不能超前制造,模仿也就在这时应运而生,这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过程。国内很多小企业在模仿中多出现低水平的外观模仿,在技术上很少或者根本不作改进,在管理创新方面更是涉及甚少,其利润空间也就理当被压到最低点,这样的企业更谈不上品牌塑造,品牌价值自然就很难提高。因此国内企业应该从最低层面和外观模仿中走出来,要改变策略,运用智慧,从而促使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目前,我们正处在以经济为杠杆的市场,企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是近代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新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形象设计、包装设计、品牌或商标设计。

所谓产品附加值,就是企业得到劳动者的协作而创造出来的新价值,它从销售收入中扣除了原材料,动力费,机械等折旧费用、人工费、利息等费用后的剩余部分,产品的附加值越高,企业获得的附加值就越高。企业获得附加值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如独特的材料和技术、限量生产、特殊的纪念意义、鲜明的历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在产品使用的基础上,创造鲜明的个性和社会地位象征性等美学及心理价值。

可见,在多元化设计时代,通过获得产品附加值,比提高劳动率和技术水平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创新

(一)产品的设计创新

1.来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创新是最具价值的创新

创新的目的是实现利润。利润来自市场。要实现利润就要满足市场需求,而满足市场需求就要研究市场消费者的心理特征,爱好、追求等,如漂亮的造型、美丽的颜色、高雅的质感、可靠的构造、稳定的质量、易用的软件、美妙的声音、绚烂的灯光指示灯等立体化的塑造。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是创新工作所要考虑的关键所在。

2.产品创新的概念是人们信息互动沟通的结果

所谓人才,具有创造力的人才称得上是人才。而这种能力,是一种开发新领域的能力。也只有这种能力,才能从大家认为普通的信息里,发现别人未发现的有价值的东西,创造出富有价值的创新产品,而具有这种创造力的集体,就是最有生命活力的企业。另外,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类也不可能完全占有自己工作所需的所有信息,团队合作沟通的有效机制,是增强创新成功的机率。

(二)设计管理的创新

社会的发展和分工,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各种差异化,或者也可以说是市场消费人群的多样化催生了产品的多样化、丰富化,同时也为不同级别的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因此,我们必须善加利用这种价值的多元化,并要清楚在这种价值多元化背后蕴藏的审美多元化和需求多元化,这为很多企业在夹缝中获得生存提供了机会。

设计管理下创新设计的作用之一,就是引导设计师来发现市场需要的空白,进而设计出满足市场的产品,这也是工业设计的核心作用,寻找消费点、并想办法满足消费。这个过程比企业所组织的市场调查更具有穿透力,更能把握消费者的真正需要,因为工业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具备更多有效方法和技能,更加微观和具体。最后能够在不用中间过渡的情况下,直接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产品,从而为企业寻找到新的市场机遇做出重要贡献。

(三)企业形象设计的关键作用

品牌的价值和力量是巨大的,是各个企业获得利润的有效武器。我们都知道品牌的建设需要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企业战略、经营理念、企业的形象等。但严格的说来,是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所建立起来的直接形象。因为消费者最真实的感受是来自对企业产品的使用体验,这种使用体验,直接就会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辐射圈,影响一大群的消费者。如果企业自己对这样的市场状况反应不够敏感,将会导致企业很多工作没有效果。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企业并不真正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感受,企业要面对的也许就是没有效果的广告宣传,没有效果的市场推广,目标缺失的产品开发,主观臆断的市场定位等。

也就是说,不管企业设定了何种企业品牌目标,如果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不一致的,那么围绕目标的各种推广活动都没有多大意义。企业所有的一切活动,必然要围绕自身市场消费者真实感受来展开,以求得消费者的认同和支持。

既定的产品设计战略下就诞生企业相对固定的产品形象,例如海尔、海信、联想、TCL、移动等。而在这种相对稳定的产品形象下,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形象问题,而是企业通过这种形象,向消费者传达的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的信用度、企业的实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并最终形成企业的品牌形象。

(四)加入WTO后,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定企业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WTO,是对世界市场原则和经济运行体制的引进,中国将走向全方位开放,中国经济将完全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战略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具体而言,无论中国企业是否选择进入国际市场,是否进行国际化经营,除国家继续垄断经营的极少数行业外,各个行业中的企业所面临的竞争都将是国际性的,都将遭遇到具有强劲实力的国际竞争对手的挑战。

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发展策略性设计所具有的系统性,会让我们很容易看到WTO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以指挥的方式去面对,以取得长足发展。例如,WTO给中小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带来机会――它打破了原来中国企业所面对的各种不公平的关税征收、配额制度,使中小企业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又如,跨国公司的进入,也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系列加工配套的商机和管理技巧、先进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创造了新的市场。

第一,系统联合,专向发展建立企业形象

“小”并不代表“弱”,“大”也不代表“强”,只有“专”才能“强”。小型企业就是要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做成“强”的企业、有竞争力的企业。现代战略理论说明,企业生存和发展取决于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保持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独有的、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小型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将非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专长的部分,通过“外包”等形式,交给其他厂家去做,自己则专心致志地做最专长的业务,逐渐建立自己的品牌。这是很多企业要亟待考虑的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

第二,联盟的战略,提升企业形象

任何企业,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总会在一定时间或一定区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束缚,而组建战略联盟可以拓展企业可配置资源的范围,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在具备一定能专的情况下,去找这样的企业,捆绑自己去做大。我们不仅要与国内大企业组建国内战略联盟,更要重视与国外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学习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地域集群战略,扩大企业形象

所谓地域集群,是指以地域为中心,大量同业中小企业有机集中所形成的集合。地域集群,不仅仅是中小企业的简单聚合,而且形成了大量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有机体,是通过地域集中成百倍地对中小企业专业能力的扩大,通过地域集中弥补中小企业规模的劣势。我国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对这种战略的最好证明。

篇10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往往是人们易于混淆的两个概念。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将这两种概念区分之后,沿用至今。技术创新是企业应用新的理论原理、技术、方法等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使企业得到发展和实现收益增加的过程。换而言之,技术创新是以技术发明成果的技术实现和商品实现为基本特征的“技术经济”过程。创造发明,是人类对尚未知晓而又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停探索过程,成功既有必然因素,也有偶然因素,大致包括:新现象的发现、新概念的定义、新原理的证明、新理论的形成、新工艺的流程和新设备的发明,通常是在实验室中完成。创造发明的经济目标具有不确定性,有些发明是出自客观需要,有些则是出自偶然的机会。同时,两者在行为目的、管理方法和实践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创造发明和技术创新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创造发明是技术创新根源所在,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当新的创造发明转化为社会商品或实用技术时,才能称之为创新。技术创新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技术创新的成果应服从企业的战略需要。技术创新是否是有效的创新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技术实力、人才储备、知识储备、与外界的技术交流、投资力度和市场环境,其中人才是技术创新的核心因素。

2充分理解技术创新的几个重要因素

2.1观念创新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是前提条件。超前的观念意识才能孕育出新技术,观念是存在于人脑中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时刻影响着人的活动,因此,观念创新是基础的、能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是企业主要的经济活动,是企业家才能的具体体现。实施技术创新要求企业领导者切合实际的分配人、财、物等资源,需要领导者参与决策管理及进行组织。因此,这就是首先要求企业领导要有积极的创新观念。

2.2市场营销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在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技术创新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是占领市场和实现企业产品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企业营销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充分掌握市场需求;二是要研究企业满足市场需求所需具备的条件;三是要充分了解市场特点及竞争状况等外部环境因素。这就要求营销和技术有机结合。2.3.3企业管理创新起着技术创新的保障作用。管理决策者的任务是解决技术创新的步骤、目的和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而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和激发主观能动性则是管理决策者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管理决策者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因素为核心,建立有效机制:一是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二是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三是技术创新的人才机制。只有在完善的机制作用下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成功。3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原因分析任何企业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行为主体,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企业在进行创新活动之前,均会对创新行为进行可行性、风险性及是否能创造新的经济效益增长进行预测和评估。只有成功率较大、收益较高、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创新,才能对企业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离不开经济利益、企业家才能、企业文化、市场竞争及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技术进步推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企业所追求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的源动力。

3我国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经济改革已处在深水区域,每前进一步都举步维艰。如何使我国经济既快又好的转型和发展,国有企业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我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骨干企业,排名在50位之前的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虽在战略规划、技术储备、人才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经过近30余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国际相关企业相比总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依然很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观念的滞后导致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创新管理机制落后致使创新效率低;三是创新激励制度及高级技工的缺乏导致创新基础薄弱。以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等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已刻不容缓[4]。企业改革再次处于攻坚阶段及关键期。工业发展近百年的历史证明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力度才能加快技术创新的前进步伐,加快推动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才能使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得以增强。由于我国企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片面追求企业规模,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研发环境较为落后等因素导致高端人才的流失,致使企业创新能力的不足,无法完全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再大的企业也因此居于从属地位。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决策要点

4.1技术创新与企业经营战略规划相适应

企业战略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满足顾客需要和应付竞争情况。技术创新只有在满足企业战略需要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企业要完全掌握主动权,实现其战略目的,技术创新需要在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正确的战略对企业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这种支撑的源动力来源于技术创新。

4.2创造技术创新所需的良好环境

由于我国的现阶段国情所决定,技术创新的环境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正是技术创新环境相对落后,致使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导致创新能力的不足。人力资源亦是技术创新所需的最为核心的资源。好的创新环境才能有好的技术创新。良好的环境应包含经济、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只有环境改善了,技术创新的效率才能大幅提高。

4.3加大技术创新所需的基础研究投入

企业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只有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和建树,形成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技术特点及优势。基础研究的成果在市场需求不明的情况下不必急于把新技术投入产品市场,可以做为技术储备,在必要时投放市场,以保证企业的领先地位。

4.4加强基础研究成果的技术转化

不是所有创新的技术都能转化为市场所需商品,实验室技术理论的成熟并不能代表市场技术的成熟。技术孵化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我国大多数的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有限,更为缺失的是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试验室技术一旦成熟就急于投放到市场,就会出现边生产边改进,使企业陷于被动地位。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脱节,从基础研究出的成果应有一个专门的部门专注于新技术的孵化,使新技术能迅速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

4.5企业应加强统筹和归一化管理

篇11

Abstract: Management has much influence on the enterpris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enterprise opera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ncept innovation. Composite, various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is a new requirement of advanced management to enterprise in the competition to cooperation, looking for the way t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strategy has become a trend, the key technology of enterprise and market promotion system should reach a perfect combination, both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marketing innovation. The era of advanced management enterprise needs thoroughly to remould oneself change.

Key words: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novation;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管理学是一门复杂而且深奥的学科,虽然迄今为止仍有不少学者不承认独立的“管理”的存在,但也无法否认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新世纪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产生的影响。在新的世纪中,企业对管理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也必将有更大的发展。

一、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

新世纪对企业管理进行全面分析其发展趋势无疑是十分困难的。但我们至少可以根据管理学自身发展的轨迹和环境发展变化的预测,对企业管理发展的若干方向进行判断。

(1)计算机技术手段更突出,决策问题和综合问题的管理方法将不断增多。

一般地说,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而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手段。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已经且正在加速地改变我们这个世界。手段是服务于目的的,但有时如果没有相应的手段,人们就不可能去设想某种目的。对于企业管理手段而言,可以划分为人工手段和计算机技术手段。随着21世纪信息社会的全面到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已经更多的是计算机了。计算机手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广泛运用创新了大量的管理方法,从而实现了没有计算机时管理者想象不到的管理目标。由于现代企业中管理方法的创新几乎都是与计算机管理手段的运用密切相关的,而且两者关系是如此之密切,以至于我们难以完全说清这种创新是管理方法还是管理技术或手段。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管理方法创新将与计算机技术手段密不可分。在信息社会,由于强调知识的“整合”、“集成”,所以,许多新的方法的出现,都不是为了解决某一个专业管理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或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因而,解决综合性问题的管理方法创新将增多。

(2)信息技术带给企业管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既然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产生巨大影响,那么,首当其冲,企业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的和基本的经济活动,自然要面临着巨大的变革。ERP 系统管理主要体现在:整个供应链资源;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同步工程;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一般包括四个模块:生产控制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现代企业管理也应运用这种ERP管理理念。

(3)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为核心,创新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运用。

“人本管理”可分为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和文化管理,具体包括这样一些主要内容:运用行为科学,重新塑造人际关系;增加人力资本,提高劳动力质量;改善劳动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劳动者的参与意识;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等等。可以预见,在21世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理解人、尊重人的价值观将会得到广泛认可,通过具体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人本管理”的内容将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4)管理体系将呈现出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企业都是按照职能设立管理部门,按照管理幅度划分管理层,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管理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必将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其结果是管理组织结构正在变“扁”变“瘦”,综合性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扁平化、网络性的组织结构将发展起来。一些大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组织结构弹性,在组织结构上把核算单位划小,让基层组织有更大的自和主动性,通过划小经营单位,提高了组织结构的弹性,这也是组织结构柔性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呈现出两方面特点:一是与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转变相适应,呈现出市场化导向趋势,这表现在树立市场开拓的经营理念、制定市场导向的战略管理、经营机制的转换、组织结构的调整、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专业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创新和变革上;二是受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创新和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同样呈现信息化的趋势,这既表现为计算机管理手段在国有企业中被日趋广泛地使用,又表现为许多管理方法的创新都是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虽然总体上我国国有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的管理现代化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面对新世纪,要提升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把握新世纪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

我国国有企业经过20年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重视改革、忽视管理,重视制度创新、忽视管理创新的问题,出现了某些方面“管理滑坡”的现象,这不仅导致我国企业管理水平与国外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差距扩大,而且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亏损面和亏损额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篇12

企业档案是企业知识资产和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内生的最真实、最可靠、最权威的原生信息,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多数企业利润出现滑坡甚至亏损,档案工作陷入困境,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难以为继,主要表现在:

1.企业档案工作边缘化

企业降低管理成本,削减管理层次,精简管理机构,裁减管理人员,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在企业扁平化过程中,档案机构和档案人员往往成为清理的重点对象。许多企业在薪酬方面,档案人员的工资水平低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甚至一些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档案人员不再享受原有的职称待遇。如某大型国企,建设初期,档案机构是处级单位,档案工作遇到难处,主管经理通过档案处领导的信息反馈,能及时掌握实情,在人、财、物方面对档案部门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而且工资待遇与其他处室也完全相同,因此,当时的档案工作开展得相当顺利。如今,档案机构几经精减,最终变为科级部门,今天合并到技术中心,明天又挂靠到公司办公室,档案工作不再是所属部门工作的重点,集团高管也不掌握档案机构工作的实际情况,使其工作不能提到企业工作的议事日程上。同时,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其主业由当时的一条生产线变为七条生产线,下属公司也逐步增多,档案的馆藏量由原来的两万多卷,增加到九万多卷,过去基本上保存纸质档案,而现在还要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数据,人员少了,工作量却增加了,而工资待遇却没有增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档案人员工作无积极性,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下降。

2.企业档案管理模式的老化

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电子档案的归档模式、标准至今未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企业档案机构,面对大量电子文件的涌现,仍然固守传统的针对档案实体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电子文件自生自灭,造成了档案资源的严重流失。由于部分企业领导对档案工作不重视,看不到档案信息资源给其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不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使得企业的OA办公系统,ERP生产管理系统,以及财务、销售、供应等管理系统与企业档案电子管理系统相脱节,造成了企业大量电子档案信息资源的流失。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不少企业档案机构为迎合上级档案部门检查或与同行业进行竞争,盲目地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只重视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忽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得档案信息管理模式实效性不高。笔者认为企业应将重要职能管理机构的软件管理系统与档案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相连接,使档案机构成为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所形成的电子档案信息源头,采集大量档案信息资源,从根本上确保企业档案信息资源收集工作的完整、准确与系统。

3.企业档案工作面临困境的根本原因

企业档案工作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企业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将绝大部分资源与精力集中在生产管理、技术研发、市场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业务环节上。传统的企业管理机构注重保存企业历史,忽视了创造现实价值,而且还需要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企业管理成本,自然就成为被精简的对象,因而被企业管理层冷落。

总的来说,企业档案工作要努力适应以资产为纽带的管理模式,企业主业是什么,档案管理的重点就是什么,它是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服务的。企业档案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摆在企业档案人员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之后,企业由生产型转为生产经营型,企业对档案需求的内容和数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档案工作的冲击

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正在步入信息社会,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档案信息化是档案部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应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扫描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原有的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数字化,将新产生的档案信息系统地组织成具备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使企业档案管理部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全面、准确、及时的档案信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基础与前提,主要包括系统软件、硬件设备、网络环境等。企业档案部门要根据企业现有的资金与实力,配置相应的软硬件设施,保证系统软硬件设施的质量与性能,满足档案信息化业务的顺利开展。

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利用的网络化、档案信息检索的自动化、档案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及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五个方面。

总之,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企业必须大力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及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最优质服务。

三、创新是企业档案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因为创新是对常规的突破和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将档案管理紧紧融入企业的生产、建设和管理中,档案的管理才能有生机与活力。企业档案创新工作应在创新思维、创新管理、创新人才方面下工夫。

1.创新思维

牛顿说:“我只是整天想着去发现而已”。创新思维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拥有创新的意念,整天想着去发现,思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创新需要打破思维定式。作为档案部门,往往习惯了数十年所形成的老传统、老套路,恪守老经验、老做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重复性工作。但经验告诉我们那只是过去成功的过程,并不代表未来如何成功。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档案收集范围及数量日趋增大,传统的档案分类规则,已不适应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我们打破了常规,将文书前四类档案调整为三类,即党群档案、行政档案、经营管理档案,将技术管理、经营管理档案合并为经营管理档案。因为,立卷部门档案人员很难准确分清其业务部门产生的文书档案,那个属技术管理类、那个属于经营管理类,鉴于两者都属于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产生的业务档案文件,所以统一归属经营档案类。党、政、工、团自发文及上级来文的红头文件――为党群档案;行政办公室自发及上级来文的红头文件――为行政档案。在档案的整理方面,我们重在收集档案文件的内容完整,不再注重文件的装订。如此,效果是档案分类准确,查找方便快捷,为立卷归档人员减少了大量繁琐的工作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创新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创造价值、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根本目标而展开的。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内部动力应源于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服务,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服务。传统的企业档案工作“重藏轻用”,注重保管企业基本活动的历史记录,忽视积极主动地为企业的现实工作服务。如我企业建设初期,我们只注重对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及红头文件档案的收集与保管。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各子公司及下属单位的各类档案逐渐形成,甚至造成积压。我集团公司档案机构为加强对二级单位的管控力度,开展了深入基层调研与帮扶工作,使许多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职能机构的档案被及时接收与归档。如机关职能处室的各种经营管理档案、集团各控股法人单位的会计档案、产品质量办证书等产品档案、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的科研档案、大型设备采购的国内外合同档案、国内外备品备件合同档案、物料采购合同档案、技术改造项目档案等,由此丰富了企业档案的馆藏量,扩大了档案服务范畴,为企业的技术改造、财务审计、股票上市、反倾销、资产核算、质量、安全、环境认证等提供了优质服务,体现了档案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获得高额利润、服务大局的宗旨。

3.创新人才

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是档案工作的第一资源,是开拓档案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档案人员素质直接影响档案工作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档案人员由于不受企业的关注,往往处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知识老化、狭窄的现象比较多见,严重阻碍了企业档案事业的发展。

比如,企业集团专职档案人员年龄偏高,男女职工比例严重失调,学习档案专业学科的人员少。因此,档案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计算机技术运用水平低下等问题。

篇13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引言

财务会计目标是期望财务会计达到的目的,是构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起点,是关于财务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财务会计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即财务会计向哪些人提供信息,以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前者涉及到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后者涉及到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一个构建良好的财务会计目标,应当具有系统性、稳定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特点。系统性,也即财务会计目标具有层次性。应当包括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和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前者是对财务会计目标的高度概括和一般性描述,后者是前者的细化,基本财务会计目标和具体财务会计目标紧密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财务会计目标体系。稳定性,也即财务会计目标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不会经常变动。实用性,即一定时期内,此财务会计目标能够适用于该段时期的财务会计工作具体情况和当前的财务会计环境。先进性,是财务会计目标切实为财务会计工作发挥作用的必要保证。

一、会计职能的重新定位

根据新《会计法》对会计监督的重新定义,会计的职能可表述为反映和控制。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反映所花费的时间和人力将大大减少,会计控制职能日趋重要,成了会计职能的主要方面。财务会计由以生成信息为主发展为侧重控制财务信息的质量,确保会计记录真实和会计信息可信,使其成为必要和有用的信息。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控制对于保证企业管理的有序和有效、保护资产的安全、防范和发现错误与舞弊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加强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是当前会计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会计人员的学历结构不合理,知识层次不高,许多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起来的。因此,要继续贯彻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发展会计职业教育的方针,使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平在较短时间内能有较大的提高。会计人员的在职教育以知识更新为主,同时开展在职学历教育,要大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纪律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普及会计电算化教育,培训一批高级会计人才。

继续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资格管理制度,把住入门关,坚持并不断完善高级会计师的评审和中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制度,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其他有利于调动会计人员积极性的政策和制度。培养高智能型会计人才将是我们本世纪教育的基本目的,其培养方向应按照管理“通才”的标准进行。高智能型会计人才是兼容科技与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是在专业化教育的基础上拓宽其知识面,使以往会计人员的传统知识结构向具有创造性与管理渗透性的知识结构转化。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变化是极其迅速的,故对会计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是终身的。

伴随着改革的进程,财务会计也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这种变革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将高度集权的财务和会计体制逐渐改变为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体制,确立企业在财务和会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将以实现国家计划为目标的财务和会计管理逐渐改变为以实现市场利益为目标的财务和会计管理,使政府和企业都按市场规律进行财务和会计活动;三是逐步建立健全财务和会计的法规体系,使财务和会计活动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提高财务水平。

三、会计目标内容的进一步拓展

财务会计的目标系统包括向谁提供信息,提供哪些信息,以什么方式和什么时间提供等内容。在新经济下会计目标系统将发生如下变化。

1.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使信息输出涉及的区域不断扩大。

2.拓展会计报告内容,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内容不再只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现金流量。为了满足用户全面了解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以及企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应尽可能广泛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包括企业背景信息、前瞻性信息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财务报告要充分揭示和披露知识资本信息,包括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状况。另外,当今人们对企业的认识正经历着从只重视经济方面到经济与社会两方面并重的转变,因此会计披露的内容还应包括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3.会计报告方式的不断创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呈报的技术障碍减少,成本降低,企业可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在空间上,企业应提供分部报告,通过分部信息对总信息在量上的分解和质上的深化,为信息使用者确认和分析企业不同分部或子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风险提供更为相关的决策依据。在时间上,财务会计需要提供定期报告和实时报告。传统的会计报告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一般是按月、按年编制的。在经济生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信息使用者借助这种报告可以大致标准地预测企业的未来。但是我们将面对一个产品周期不断缩短、竞争目趋激烈、创新不断加速、经济活动不确定性日益显著的时代,会计信息的决策有效期间将大大缩短。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够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将涌现,作为决策的依据;另一方面,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使随时提供报告成为可能。

4.会计报告传递方式的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远程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光盘存储技术等)为会计报告传递方式的革命奠定基础,与会计报告编制的实时性相对应报告的传递将实现网络化、无纸化。企业可以将会计信息上网发送,信息的公开程度将大大提高,信息内容也将更加多样化。

篇14

关键词:工程项目; 监理企业; 创新发展

建设监理制推行二十多年来,在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监理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监理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近年来,河南兴平工程管理有限公司通过科学分析形势和自身优势,在战略规划、管理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实施了一系列战略调整,明确了“强管理、拓领域、理思路、抓机遇、提优势、聚人心、储人才,求创新”的整体工作思路,以项目管理为主线,进一步加强了对项目的全过程监管,积极拓展省内外监理市场,企业发展开创了“管理上档次、效益创新高”的新局面,为企业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打下了坚实基础。

1. 明确发展战略,做大须先做强

作为监理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关键要看能否适应市场需求,能否提供让业主满意的服务。公司监理业务范围已覆盖省内和省外,监理了一批在省内有影响的建筑工程,锻炼成长起一批既懂监理程序、又懂工程专业和管理的骨干人才。面对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企业审时度势进行了战略重点的转移,坚持集中优势资源开拓省外市场,积极跟踪项目,在项目的选择上重效益、抢市场,加大投标前的合同评审力度,做好前期策划和成本核算工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坚持夯实管理基础,加强风险控制,强化过程监督,促进了生产经营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夯实基础管理,创新管理思路

2.1 理顺管理体系。公司每个项目明确由一名分管领导,分管领导在参与而不干预、监督而不包办的原则基础上,对监理项目实施全过程协调管理,并对安全、质量等负责。公司成立安全质量检查部,全面负责和制定公司一系列有关矿山工程等项目监理质量管理规定,定期(每一个季度进行一次安全质量大检查)、不定期(采用抽查方法,不事先通知项目监理部)对各个项目监理部、公司有关部门进行检查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兑现安全质量奖金,对不符合公司要求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处罚。进一步加强了对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了管控效率。

2.2 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公司制定出台了《项目成本核算管理办法》和人员、设备、财务等配套管理办法,明确了“成本控制,经济核算,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项目管理原则。监理项目全部实行“质量、安全、费用目标管理”,全面启动项目责任考核,把单一的利益主体整合为一个从体制到机制的综合系统,充分调动了项目和职工的积极性。公司考核目标值纳入到全年经营计划指标考核及季度的安全质量检查之中,严格进行各项考核,以确保对标目标值的顺利完成。在季度、年度考核中,对完成对标要素目标值的部门,视完成情况按照奖励标准予以奖励。年度完成各项对标指标并被上级主管部门通报嘉奖的,对全体职工都予以奖励;对没有全面完成各项指标的部门,取消各项评选资格并给予相应处罚。

2.3 加强过程控制,注重持续改进。公司制定了综合检查办法和评分标准,公司考核检查小组每季度对所有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廉政建设、工作职责、工作环境、文件控制、监理过程控制程序等内容,公司采取现场巡视、抽测重点工程实体质量、查验监理记录、询问现场监理人员等方式,结合走访业主情况,对项目监理部门的顾客满意度进行调查。对管理比较薄弱或者问题较多的项目加大检查、现场指导力度,督促其及时整改、完善,并组织各项目部之间开展学习交流,共同提高。

2.4 创新培训方式。公司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三级培训和“以师带徒”的培训方式。创新总监理工程师的管理模式,采取公司任命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公司与总监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内容包括质量目标、安全生产责任目标、监理费用控制、廉政建设等方面。对总监赋予一定的权限。在用人过程中,如果监理人员有违反劳动纪律、违反监理程序或工作不称职,总监有权以书面形式阐述理由并退回总公司。当公司现有人员不能满足需要时,可以聘用具备资质和能力的外聘人员,但人员的能力必须通过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审核。同时,公司加强了对项目的考核检查,检查结果影响项目部的年终排名和总监的综合评价,不达标准的总监和监理项目部将被处以罚金,严重时予以撤换总监;这一套完善的“选才、育才、用才、留才、激才”的程序,有效的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加强人才建设,实现良性循环

监理制在建设项目上发挥作用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监理人员数量多少,更取决于监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因此,公司着重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加强监理队伍建设。

3.1 注重培养人才。组织和鼓励职工参加相关执业资格考试,增加持证人员数量。特别是对新进的大学生、及专业监理工程师投入重金加大培养力度,以政策导向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同时,分析目前人员状况,结合业务发展需要,制定实施《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加大教育培训和人才开发力度,以尽快解决公司人员知识、专业技术、从业资格等结构不合理现象所导致的业务能力严重受限的问题。

3.2 提高人才素质。利用多元化的教育体系把工作理念渗透到监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新项目进场前,将安全、廉政、质量三大方面的内容以岗前培训的方式集中进行,分别由公司分管领导上第一课,并形成制度。公司采用多种方式举办综合知识培训班、新员工岗前培训班、安全环保知识培训班。在培训上注重创新思维,拓宽视野。把单一的自办、送出培训变为自办、送出和主动承揽培训业务结合起来;把监理行业新风建设与提高员工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以“监理人员讲责任”为职业道德建设平台,促进专业技术、管理知识水平同步提高。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由公司选定培养方向。聘请行业专家对职工进行辅导,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全国监理工程师的培训、考试。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外出深造,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职工在企业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下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把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4.主业相关多元化发展,适度拓宽业务领域

一个企业的发展,取决与两大因素,一是外部环境,二是自身因素。自身因素是关键。目前,受集团企业内部保护等行业内部限制,监理企业的生存发展有时并不完全由市场竞争来决定,这不利于有实力、服务好的品牌监理企业做强做大。监理行业的定位高而地位低,监理难以作为公正的第三方充分发挥作用,也制约了监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经济危机对建筑业的滞后效应,基建过后必然会出现低谷。在3至5年后,仅靠单一的监理业务,监理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将是很低的,因此,建立企业要做强仅靠单一的监理业务是远远不够的。公司审时度势在招标、造价咨询、化工、石油等业务领域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实行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经营战略,以利于充分发挥优势,做精做专,提高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促进了企业向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项目管理企业迈进,增强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新军.关于加强工程项目综合管理的探讨[J].市场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