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型农村规划范文

新型农村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型农村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型农村规划

篇1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意义;规划实例

中图分类号: F1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区域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所建设的居住方式与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且具备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型农民聚居点。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我国农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我国村庄“量大面广”,建设新农村社区将会使广大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现代化的生活。

2、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改善广大农民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够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农村社区的住宅建设切实关系着广大农民的人居环境。

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关系到村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们的发展必须把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而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将促进村镇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需注重的问题

1、注重人文环境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村民的生活模式。

2、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居住环境来。

3、注重服务系统和功能分区的完善

在乡村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村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

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是搞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方法

1、规划建设、资源配置要因地制宜

新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不同乡村、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在资源配置上做出通盘考虑和长期打算,要分期分批有重点、分阶段加以实施。

2、工程建设的标准要因地制宜

对村庄收入高低不同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应当有所差异。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的建设新农村社区。

四、实例解析

以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汪流社区的规划设计为例,介绍新形农村社区的规划方法。

由汪流社区区位图(见图1)可以看到该社区规划在原汪流村基础上进行改造,将东正寺、西正寺和伯台三个村庄搬迁整合形成。

图1

现就汪流社区规划提出以下论述:

1、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规划居住区的建设发展进行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2)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出发,按照规划要求,分步骤、分阶段的推进村庄建设与整治。

(3)滚动改造、弹性发展的原则。规划注重滚动、弹性发展的要求,立足现状、着眼未来,实现近中远期相结合,增强近期建设的可操作性、中期的持续推动性和远期发展的前瞻性,符合建设动态发展规律要求。

(4)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功能分区及用地布局,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确立了这次规划的目标为:

(1)合理有效的利用乡村土地资源,通过对原村庄用地与功能结构的合理化调整,提高经济效益,提升乡村形象。

(2)通过拆除重建、整治改善等一系列更新措施进行规划改造,增加必要的环境设施和休闲空间,提升居民生活水平。

(3)利用并强化场地的自然生态特色,寻求与周围环境协同发展的途径。

3、社区规划设计

(1)规划布局结构在充分考虑地形和道路所界定的用地形态基础上,总体形成“一心、一轴、六组团”的规划结构(见图2)。“一心”指一个商业中心,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整个居住区的景观中心和功能中心。“一轴”指社区东西向的商业主轴。“六组团”指由社区内部路网分割而成的六个居住组团,整个社区规划在道路竖向、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消防、人防、抗震减灾等方面充分考虑当地实情并做合理规划。

图2

(2)道路系统规划分三个级别,做为社区主要干道的东西向道路规划路宽30米,支路规划为20米。各组团内设置独立的道路系统,路宽8米。

(3)景观系统规划本着生态原则,挖掘用地特征和周边景观条件,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的吻合,通过“外借内造”将社区住宅环境的均好性最大化。

五、结语

建设新农村社区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和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农村工作的方向和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思路、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安阳市文峰区高庄乡汪流社区规划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李志强(1978.3-),男,本科,助理工程师,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现就职于安阳市城乡规划建筑设计院。

篇2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城乡一体化;农村产业规划

定边县贺圈镇小巨滩村是榆林市市级新型农村示范社区之一,立足于小巨滩村庄现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吸引人口和产业聚集,根据农村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要,达成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达到集约土地、规模生产、提升功能、方便生活的建设要求。

通过对小巨滩村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实地调查,对今后的发展目标做了认真分析,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坚持按照“产业发展是支撑,城镇体系是载体,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目标”的总体思路,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探索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把村民发展致富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的融和在一起,使规划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1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农村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享受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社会服务的、实行城镇社区管理模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不是仅仅依靠传统维系的文化共同体,而是具有多样性共同联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镇建设的延伸点,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落脚点,是农村城镇化的切入点和示范点。其建设目标是达成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

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2.1 自然村落的解体推动农村社会重构

近年来,随着榆林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导致农业村庄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许多村庄出现了“空壳化”、“空心化”的现象。此类村庄的衰落加快了农村社会重构和农村社区的崛起。

2.2 新型农村社区是农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依托

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周围村庄人口逐步向社区中心村集中,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为榆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2.3 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农村社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原有农村社会结构,以开放为基础的地域性自治代替封闭村落为基础的村民自治,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2.4 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新型农村社区具有较强的聚集组合功能,可以吸纳大量的社会资源和培育各种社会组织,在加强合作和改善服务中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2.5 新型农村社区有利于现代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为农民参与社区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利于逐步培养农民的民主竞争、合作协商精神,增强公民意识和公民责任感,推动现代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3 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战略及空间布局

以居住集中化、环境生态化、管理社区化、设施城镇化为目标,加快村庄整合布点,寻找科学合理的社区建设模式,制定社区建设标准,采取试点先行、重点推进的策略,促进农村社区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

结合上位规划对村镇体系布局、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新型农村社区内各功能区相对集中紧凑,有机联系;做到人畜分离,确保人居环境卫生;村内道路路面硬化,水源安全可靠,电力通信畅通,垃圾定点收运,污水雨水分流,污水处理后排放;设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内有活动中心、卫生室或便民诊所、商店或超市放心店等公共服务设施。

4 小巨滩新型农村社区规划

4.1 小巨滩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小巨滩村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且土地相对集中,利于进行集中连片实施生产,而居住用地集中布置于村庄中部。因此小巨滩空间发展布局采用组团集中式布局。

4.2 社区性质

小巨滩是以农、林、畜为主导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社区。

4.3 建设用地选择及发展方向

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相协调,选择原村庄建设用地作为未来建设用地,通过规划,逐渐搬迁旧村庄住户至新规划社区中,分阶段分批实施,搬迁后,旧村就地改造作为新的社区规划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4.4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设立的宗旨在于“使农民‘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为农民提供‘零距离服务’”。推行农村社区化服务,在社区设立社区服务中心,设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便民服务、社区教育、社区超市等5个服务站(室)和一个办事服务厅,确保与社区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实现“一门式”办理。

篇3

一、居住功能

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不应回避的是城乡差别却在不断加大,住宅不等同于城市住宅,更不是简单的“乡村别墅”,农村住宅具有生活和生产两种功能,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造型外观,更重要的要从居民的生活习惯出发,注重实用功能。

(一)各功能空间的划分

农户活动是在各种空间中完成的,不同的农户活动需要在不同形态的空间中完成,在农户活动的诸多空间中,家庭空间有着重要意义,农户成员的大多数饮食、起居、休息,甚至一部分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储藏等都发生在这里。因此,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对农户家庭空间功能的多样性要给予足够重视。农户家庭空间根据功能不同可以细分为不同层次的空间:庭院、生活起居空间、生产空间、仓储空间。

(二)庭院

传统农宅中多为平房,围合一个庭院。庭院既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是从事家庭生产的场所,因此庭院具备多样复合功能,从事家庭种植,养殖等生产功能。充分利用庭院布置绿化,四周布置绿篱,入口布置花卉、铺地形成良好的绿化风貌和街景。而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庭院大多仍被保存了下来,只是面积相对来说减少了,而住宅则大多为两层,而其实用功能并未减少。

(三)生活起居空间

生活起居空间由厨房、卧室、客厅等房间组成。在北方农村中,正房多为坐北朝南,东西两侧或一侧有辅建筑。厨房多为东西侧房,一般从庭院可直接进入厨房,农村往往把厨房和餐厅合二为一,无论从卫生和功能上都不太合理,因此在现在的新住宅设计中通常会将其分开。传统农宅稍大的那间卧室兼作客厅,多有不便之处,因此现在的新农村住宅建设在面积足够的情况下,多数将客厅与卧室分离。

卧室是住宅中最为重要的空间之一,主要卧室放在采光通风良好的南北向。每层均设置卧室,一层卧室可供满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居住,如果面积较大,可在室内设置卫生间,可供行动不便的老人使用。这就给传统的室外卫生间带来了不小的改革,这需要进行排水设施的设计。

(四)储藏空间与生产空间

储藏空间和晒台的结合农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无论从土地的利用还是生态的角度都很浪费,同时减少了游憩的场所,在设计中可将晒台放置在顶层,平时可以晾晒农作物等,防止他人的破坏。并与粮仓结合,搬运方便,节省劳动力也可做夏日休憩场所,提高生活质量。

车库的使用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目前在农村拥有自己车辆的家庭已越来越普遍了,所以设计中可在进门侧门处设置车库,如没有车的用户,可将车库的功能改为小卖等,做些小本经营的生意,或其他用途如农具堆放等,也可自行更改,灵活使用,优化功能。

(五)居住空间的设计要点

要为人们提供“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尽量采用南北朝向,独立式院落布局保证了良好的采光、通风,尽可能解决传统建筑室内通风换气不畅,采光不足,潮湿阴暗,室内空气不良的弊端。对于中、低收入居民要求住宅平面布局紧凑合理,要满足公私分区、洁污分区、动静分区明确要求。另外,在新建住宅时应能够既要立足当前需求,又要着眼未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在设计建设之初就留有余地和灵活性。

二、保障功能

保障功能主要是指与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则是休闲娱乐设施的配备及场地的规划。

(一)娱乐休闲场地规划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对体育设施的建设方面的需求也突显出来强烈的愿望,休闲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建设也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在场地设计方面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对休闲娱乐场地有个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按人口比例和服务半径设置休闲娱乐场地,并配备相应的体育设施;在设计中应设有无障碍通道,可供身体不便(例坐轮椅)的老人轻松到达场地。即使不参与锻炼,也能够到达该场地进行聊天、晒太阳等活动,能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二)社区交通系统组织规划

步行与车行交通流线有机组织,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划分,尽可能的实现人车分行,为居民提供更舒服的生活空间。生产用车应集中停放,并与村民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小汽车的停放的应本着就近停放的原则进行组织,并根据新村中不同的住宅形式进行不同的处理。避免对外交通穿越新村,对社区产生干扰。

(三)社区绿化及宅间景观规划

在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农业背景,尽量保留现有的环境绿化,以突出村庄特色为主体,将新村绿化与周边自然绿化相结合,将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地、宅间绿地与庭院绿化相结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三、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

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其中包括行政管理设施,文体教育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医疗保障设施等几方面。保证一村一社区中心,集中建设村政府办公楼、村民科学知识培训所、社区娱乐健身中心和医疗站点。

(一)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应具备的功能

(1)信息传播与交流功能。应构建涉及农业管理、农情预报、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民培训等“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并延伸到基层行业协会、专业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2)农村医疗功能。鼓励农村私人医疗机构的发展,做到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中都有医疗点,及时解决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建立社区养老中心,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集中养老为辅的办法,妥善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

(4)维护农村人居环境功能。要通过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为主要内容的 “三清三改”活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的总的原则

(1)因地制宜,据村庄的不同需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2)分级分类管理型、公益型的设施应由政府投资建设:经营型设施可采取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建设。

(3)分期建设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主次、缓急分步实施建设。

(4)联建共享对于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投资相对较大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视具体情况由多个村庄联建共享。

(5)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能源节约、绿化美化、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篇4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理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统筹城乡规划提出的新课题,所以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又具备新的特点,就是在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城镇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将农村合并,实现农村集约发展,形成更集中的农民生活和生产区域,有利于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最常用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囊括了很多方面,不仅关系到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还与社会、经济、生态等问题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日趋完善,可持续发展理念也逐步被大众认可,并为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何将可持续发展应用到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中,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三方效益的协调;其次,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第三,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最后,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促进农村服务业和新型工业的发展。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型农村社区总体规划方案是科学有效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布局散乱。根据各地乡镇的实际反应情况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并没有实现集约式的发展,依旧存在着农村规模小、数量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等一些问题。第二,建设用地粗放。根据农村实际调查情况显示,现在农村存在许多闲置或废弃的房屋,甚至出现村庄闲置,导致空心村和老人村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新农村建设之后,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但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在农村仍然面临着生活和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以及维护基础设施运营的程度低两大问题。第四,农村绿化和美化水平低。农村房屋建设大多是农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选择房屋的地址、结构、标准等,所以农村乱搭乱建的现象经常可见,从而农村的美化和绿化程度受到影响。

(二)产生的原因

1、不尊重自然环境。地形、河流和资源等因素是影响我国村庄分布的主要因素,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考虑到村庄的地理环境问题。但是,很多地方并没有全面考量农村自然环境,而是通过农村的区域情况划分农村社区,进而出现空间分布不平衡的农村社区。

2、不尊重人文环境。我国农村大多以组以及自然村进行划分,居住环境也是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农村的人文环境存在差异。然而在某些农村社区规划的时候忽视这种差异性,仅仅是村组数量性的划分,出现数量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3、不尊重自然与地域特色。在一些少数民族自治县中,存在着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但是人口数量少,分布区域比较散。一些乡镇农村社区容易忽视少数民族村庄社区建设,在许多农村会出现规模小的单独社区。所以,不尊重农村社区的自然与地域特色会导致农村社区规模小的情况出现。

4、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社区虽然是一项惠民工程,但同样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原因。农村经济本身就落后于城市,其社区建设必然会需要外部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欠缺致使农村交通、娱乐、医疗、教育等建设进度缓慢,进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就比较落后。

5、不集约用地。受到地形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本身村庄分布就不集中,规模也是大小不一,而且农村在用地上缺乏合理的规划,农民住宅在质量和结构上又没有保证,废弃的房屋在农村中大量存在。加之,政府对农民房屋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农民房屋乱搭乱建,随意选址,没有明显的村庄中心划分区。农民对村庄的绿化意识也比较缺乏,导致农村社区的美化和绿化出现很大的问题。

三、绿色可持续理念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理念与策略

(一)绿色可持续的理念

绿色可持续理念可以拆分成“绿色”和“可持续”两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绿色主要针对的是资源环境化而言,新型农村社区是现代经济社会下的产物,其发展的基础不再依靠自然资源,而是将自然、社会人文以及科学技术三方面资源协调运用,实现农村社区环境和经济的绿色化。可持续是农村社区发展方式的选择,是根据农村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等实际情况,以最下的环境和资源代价实现农村经济收益最大化的发展方式。故而,绿色可持续理念是新型农村社区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实现农村长久稳定发展。

(二)规划策略

1、空间布局规划

(1)根据当地的文化合理规划。社区是将分散的人群集中到一个区域,具有很强的文化交流功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应根据当地文化情况,合理布局农民社区文化交流区域,并保护和发扬当地的特色文化,例如佛教文化、羌族文化等。布局结构应有利于社区农民之间的交流,加强人与人、人与社区以及社区和社区沟通,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进而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形成良好和谐的社区氛围。

(2)适宜居住。农村社区的建设位置上应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质结构、工厂位置等多方考虑。首先,泥石流多发或易发区不能建设社区,例如土质疏松的山脚处;其次,夏季雨季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河边不能建设社区;第三,地址结构不稳或者经过资源开采的山体地区不能建设社区;最后,社区的位置不能再工厂顺风区。

(3)从整体反映地方与人文特色。社区的建设可以将当地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例如某县被誉为北方的“竹林水乡”,在北方拥有最大的竹林,还有秦河由北向南从社区流过。社区在进行规划的时候可以依托秦河,将“竹林水乡”的意境展现出来。

2、功能结构规划。功能结构的规划包括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首先,农村社区是属于镇区的管辖之内的,所以社区公共设施应该和镇区的设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做到统筹共建,互相共享。社区内部基本公共建设应齐全,比如,乡镇府、社区服务中心、卫生站、学校、文体活动中心等。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可以拟建老人院、市场、客运站等设施。其次,配备与人们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比如污水处理厂、变电站、水厂等,一些使用煤气的社区还应配备煤气厂。

3、绿色交通规划。社区交通犹如人体中的血脉,贯穿着人体的全身。绿色交通是保证社区居民出行方便快捷的前提,在社区绿色交通建设的过程中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减少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社区道路不同于城镇道路,社区道路是为人服务,而不是为车服务,所以社区道路建设应具有很好的流通性,但是不能有太多的车流量,避免社区的生活环境受到影响,出行安全得不到保障。另外,社区居民屋前道路成环状,并与社区道路相互连接。社区停车场设置可以参照小区关于停车场的标准进行设置。社区内的停车场主要有三种模式,包括沿路停车、房屋底层车库、公共区域停车。为了保证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停车位置,可以根据道路两侧、社区广场和商业设施周边场地等情况,合理地配置公共停车场,使外来车辆和农机车辆有停放的空间。

4、绿化景观规划。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景观规划突出表现了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是农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所以新型农村社区的绿化景观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美化农村社区,改善社区形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社区绿化景观可以利用“核与轴”、“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在社区中建立绿化带,做到多样化种植,在社区中呈现出“干、枝、叶”的绿地结构形式。在社区中心,可以改良原有的水渠,将其充分利用,形成中心区的滨水观景带,并且可以在中心区和相邻的居民区之间建设水系,同时在水系的周围修建步行景观走廊,走廊沿线区域可以添加绿化场地,为居民的生活休闲提供场地,使之成为社区的绿化中心。

5、可持续能源及固弃物处理规划。可持续能源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天然气等生态能源,可持续能源在社区中的推广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煤炭等消耗资源的依赖,还有益于环境压力的的降低,减少大气中的悬浮颗粒、二氧化硫和废弃废渣排放量,改善农村社区的环境质量。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倡居民使用可持续能源。比如在日照充足的地区,社区建设应考虑太阳能利用的规划,通过宣传手段,使可持续能源被居民接受,还可以利用政策优惠的方式大力推广居民使用太阳能。同时,在社区建筑建造时,应考虑太阳朝向问题。固弃物处理应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作为建设目标,建立垃圾分类处理站,将生活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再利用分类的清运以及回收将其废物利用。

6、水资源的可持续规划。由于我国南北降雨具有较大的差异,水资源的分布也是很不平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可忽视的项目。无论降雨丰沛区,还是降雨量地的地区,首先水资源的规划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增加水资源利用的综合性,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其次,雨水充足的地区,农村社区要做好雨水和污水的分流排水系统,将社区雨水通过雨水管网重新收集,使之成为回用水源,利用简单的过滤手段进行处理,存放在绿化场地中的雨水收集池以及水景水内,这样观赏水景以及浇洒绿地、道路用水就可以得到满足;而雨水相对较少的社区,可以利用中水回用系统,形成两路供水,可以将洗车用水、家庭洗漱用水、场地冲洗用水等用中水代替,循环利用水资源,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促进了社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篇5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资源环境

ABSTRACT:Currently, the government of Henan province is actualizing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actively.One side,the government pursues the scientific roads of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but,the wide rural area is facing complicated problems when is developing, economy and society, ecological environment,etc.This condition can’t satisfy the demands of polici and objective demand.Taking Xin’an county as a example,we have had to adapt to circumstances when are layouting community.Also,we must carefully excavat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of the rural area to finish scientific structure of layout planning.

KEYWORDS: new type rural community;layout planning;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

1.1国家宏观层面分析

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一方面,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严格的粮食安全战略要求,“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约束环境下,城镇化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另一方面,资源和环境保护利用压力持续增长,城乡一体发展依赖的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几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在发展中寻找城镇化的新出路势在必行。

2009年10月的《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1.2农村社区发展解读

随着我国现代化国家的建构,外部性因素日益向乡村社会渗透,乡村社会不再处于自然状态,传统乡土社会已经逐渐脱离分散、孤立、封闭的小农社会模式,日益卷入开放流动的大社会中,呈现出开放性、流动性、变化性、异质性等特征,传统乡土社会已经并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变迁。为了顺应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增强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创新势在必行。新型农村社区的社会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它打破了按行政单元设置基层组织的惯例,以自治为主体,以群众组织为补充的农村基层组织服务体系。

1.3资源环境条件下,新安农村地区空间发展特征

新安县自然文物旅游众多,矿产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具有“山高、岭多、河谷碎,七岭、二山、一分川”的显著特点,河谷川地所占比例不足10%,且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生态与耕地红线的限制性明显,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在大力进行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建设用地资源的稀缺性形成了一定的瓶颈。具体特征有:

西北部山区村庄分布分散,规模偏小,2000人以下村庄约占总数量的76%,1000人以下村庄约占总数量的33%,尤其石井镇、北冶镇、曹村乡、南李村等乡镇1000人以下村庄已经超过总数量的的83%;县域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村庄布点存在潜在生态安全威胁,产业集聚区和洛新产业集聚区工业的发展固然刺激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但其对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周边村庄生活环境极差,饮用地下水和大气环境遭到污染,采掘业成为一些乡镇的支柱产业,石寺镇、正村镇北部采矿区涉及大量村庄,目前大面积采空区均有村民居住,村庄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小浪底库区建成蓄水使得新安部分地区地质条件逐渐改变,在气候多变的大环境下,很难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地质灾害(滑坡)、洪涝灾害曾经对石寺镇、仓头镇、正村镇造成巨大损失。曾经将部分村庄搬迁移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沿湖区尚有很多村庄,存在安全问题;另外仓乡镇特色养殖业发展较快,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环保和污染处理设施,其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已经成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难题。

2基于资源环境条件下布局规划分析

新安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充分考虑地形地貌、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自然条件,同时结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极度敏感区的保护要求,因地制宜,灵活布置,突出地方特色。依据对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土地性质分析,以及历史文物资源分布、矿产资源分布、潜在自然灾害分布等,把新安全域划分为高度敏感区域、中度敏感区域、低度敏感区域。

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主要用以确定适宜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方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利用配置选择、土地开发顺序、功能布局结构形态以及环境功能区划提供核心依据:

2.1高敏感区域

作为县域重点保护区,应作为自然发展的优先用地,采取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杜绝工农业生产和建设活动,坚决制止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原则上禁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2中敏感区域

作为引导建设区,包括较适宜和基本适宜用地。

较适宜用地,主要包括人工林地、灌、草地,以及基本保护农田等。此类用地生态敏感性较高,应加强自然资源生态群落的建设,注重物种多样性保护,并对生态格局影响比较大的斑块、廊道进行加强和修复,并严格保护高产农田。该类地区规划期内不宜进行较大的开发建设行为,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逐步搬迁区内的农村居民点,但是对于耕地,通过土地流转与置换可以适度进行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但要科学确定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避免过度开发

基本适宜用地,主要包括广阔的中低产农田、未利用荒地,也包括城乡居民点。该地区邻近需要进行生态保育的区域范围,部分可作为城乡发展用地,建设与保护同步进行,控制开发强度,打造极具人文自然环境的新型农村社区。尽量使城乡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

2.3低敏感区域

作为优化建设区,该区域可作为城乡优先发展区域或生态工业用地,同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于区内村庄作为新型农村社区选址的重要对象,重点发展,重点建设,结合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高标准建设极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

3基于上述分析的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

基于资源环境条件分析,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尤其做好万山湖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县范围内整合土地,从土地中解放出更多的农民,从农民手中释放出更多的土地,通过农村地区集约内涵式的发展,从而为城镇提供一定的战略拓展空间,

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系统化的社会工程,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社区布局涉及因素较多,影响面较广,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挖掘农村资源环境内涵,研究新要求和新问题下农村发展建设合理布局结构,统筹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配置,提高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以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作为突破口,推动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 刘三;对新农村社区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2] 赵君;刘涛;贾玉巧;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功能规划及政策设计[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徐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江汉论坛;2007年04期

[4] 朱喜钢等;规划视角的中国都市运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篇6

就我国目前的状况而言,虽然对我国境内的江河水域规划已经初步完成多年,并且各地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农田水利规划,但是鉴于种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农田水利规划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在当代的社会环境下,农田水利的发展将同新型农村建设共同进行。

一、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点

农业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计量的。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对于目前我国所存在的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来说,无论其规模大小与能力的高低,都属于公益性的项目,其主要的作用和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该区域百姓的免受洪涝和干旱的干扰,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还具有利益共享性的特点。对于农田水利工程来说,其影响区域是具有较大范围的,在这个范围内的所有百姓都会通过农田水利工程来获益。所以说,通常情况下对于不同水利区域间的人们来说,彼此间的利益一般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此外,农田水利工程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非价格性。严格意义上来说,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公共品,具有公共品的属性,一般难以实现市场化模式的经营,这也使得很少有人愿意去进行农田水利工程方面的投资。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只有自行出资去修建。

二、新型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田水利规划

(一)抓住规划的时机

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业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对于新型农村来说,其建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从这个方面来说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新型农村的建设。所以说在当前的状况下,既要促进农业的发展也要确保新农村的建设成功,并举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型农村建设相结合。对于农田水利的建设来说,首先应当抓住规划的有利时机。经过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的深入进行,农业生产规模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发展趋。为了更好的应对农业变革,就必须对过去的农业生产结构予以调整,农田水利规划也要借助于整体发展的机会去适应这样的发展方向,并就其相应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

(二)做好水利规划的过程中兼顾其他发展要素

与此同时,我们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眼光投放到农业生产和发展上,更要注重其他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农业经济通其他经济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那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进步,农村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数量也得到了相应的增加。并且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些经济因素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此,农田水利的规划不仅仅要重视起农业生产的正常需要,更要为相关的经济个体和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在为农业灌溉提供重要保障的基础上兼顾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使农田水利规划与新农村建设双方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影响作用。

(三)农田水利的规划要坚持以农业的正常生产为前提

此外,在进行农田水利规划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明确一点那就是要确保农业的正常生产。对于农田水利的规划来说,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才是其发展的本质目的。民以食为天,如果连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准备工作都没有做好,那么缺少了物质保障的社会如何去进行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提升。同时,对于现实的社会来说,如果粮食供应方面出现了问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进而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环境。

三、新型农村条件下农田水利规划应当满足的条件

(一)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对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中的农田水利规划来讲,必须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在坚持满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相应的规划目标。为了切实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田水利规划一定要按照能防洪、能排涝以及能灌溉和能除盐渍等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只有具备了这些要素和特点,才能够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这些特点要素也要求了在农田水利的规划制定过程中要严格参考当地的历史最高洪水位以确保安全。并且应当通过强化农村骨干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来推动河道水体环境的改善,在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应有作用和功效的前提下提升农村地区的环境质量。借助于农田水利规划来满足农村地区广大群众对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的需要。

(二)适应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与此同时,农田水利的规划出了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外,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还应当满足乡镇企业对于供排水方面的要求。根据实际的农田水利规划,结合以当地交通。航运等实际情况,努力协调好各方面的统一发展。并且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角度出发,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做好相应筹划工作,对农田水利设施相关的商业、交通以及文教等设施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使农田水利形成一个完整的布局,促进农村地区的合理有序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下加速城乡一体化的建设速度。并且农田水利规划还要跟上时展的速度,在水利工程的标准。形式以及工艺上都要采取相应的变化,显现出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节水以及保土、省地等特点。

(三)建立良好的排水、灌溉系统

此外,农田水利规划中还必须具有建立良好排水和灌溉系统的相关内容。农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和功能就是进行排水和灌溉,这不仅事关我国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发展,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就我国当前的状况来看,农村农业经营规模呈现出了快速扩张的态势,农业的机械化生产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应用。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这方面的要求也将会不断提高。为此,我们就要站在布局的角度上来进行农田灌溉和排水系统的调整,在建设灌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做好相关配套设施的布设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篇7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建设;思考;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点规划工作已经融入农村现代化建设之中,成为我国土地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通过对现有农村居民点重新进行规划、改造、迁村并点、整治空心村、合理调整结构等,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和集约化程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

一、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的规划背景

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布局改革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建设受到缺少必要的规划性意意识观念、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薄弱、缺乏长期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普遍存在着建设无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隐患、生活观念落后、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以及农民增收乏力限制了规划建设的开展等问题。

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应以农民为核心,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经济、产业、土地、社会伦理、地域文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和人手,以农民利益为出发点,始终贯彻农民是使用者、受益者的思想,同时结合乡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创造,规划设计配套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的规划选址和建设方案不科学

在居民点选址上,没有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很好衔接,很多居民点的选址在基本农田保护范围之内,导致居民点无法开工建设;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点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以及交通状况,使居民点难以建成具有农村特色的生态田园农庄。没有充分考虑农民当前生产的便捷,有的居民点距农田太远,农耕不便。另外,在规划建筑设计方案上,有些居民点方案没有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不注意吸纳地域文化、建筑形式,风格没有特色,过分强调土地的节约,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居住习惯。

2.2新型农村居民点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健康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产业作为支撑,否则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不可能持续,即使建成,也留不住人,将变成“空庄”、“死庄”。在本轮规划中,各镇大都只注重建筑设计规划,没有考虑居民点未来产业发展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更没有为未来产业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2.3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资金投入了重不足

多方筹集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资金机制尚未建立。上级划拨的农村专项建设资金没有向居民点建设倾斜,财政资金投人不足,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均没有投入。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规划建设以来,只投入资金建住宅房,没有投入资金同步配套建设基础和公共设施。调查显示.43.3%的村民因为新农村居民点基础、公共设施不完善,不愿意到居民点选房,更不愿意搬到居民点。

2.4与相关规划工作未进行有效衔接

近年来,各种实施中没有与新农村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危房改造大都在原宅基地上翻新、重建,易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村庄整治后村民因条件改善。更不愿意搬迁至新农村社区,影响新型农村社区人口集聚.延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士地利用规划与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存在矛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没有充分考虑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用地,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大都处于农田甚至是基本农田范围,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因土地间题难以启动建设。鼓励引导农民退出农业、走出农村以及搬出现有村庄,进入居民点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建设工作责任机制没有建立。

三、解决农村居民点规划问题的方法

3.1以合理的规划为龙头,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1)制定规划: 农村居民点整理, 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依据农村实际, 本着方便群众生产和生活的宗旨, 编制规划。规划要按照 “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村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要求, 实现 “ 三个集中”的空间布局调整, 即居民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 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

(2)加强规划管理: 建新村, 奔小康, 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新村建设摆上议事日程, 做到有布置、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 特别是村两委干部, 要重视村建规划管理, 常抓不懈, 一届抓一届, 传好接力棒。有关部门要依法办事, 严格执行“无规划, 不批地”、“先规划,后批地”政策, 杜绝 “以罚代批”行为。

(3)各农村居民点用地 规划工作队必须公示用地规划结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虚心听取意 见。用地规划实行镇、村、组三级签字盖章,一式四份,国土所严格 审核上报。填写相关表册,绘制图纸应有国土所专业人员指导,严格 审查,按时上报,县国土资源局审查审批后开始实施。最后是做好农 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图纸、表册、档案的整理工作,妥善保管。

3.2编制科学的农村居民点规划, 并建立一套规范的整理程序;

农村居民点规划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闲置地, 能利用废弃地、 坡地、 山地的就不要占用耕地, 还必须控制村庄盲目扩张。宅基地的布局形式, 既要考虑村庄的整体性, 又要注重村民从事各种生产、生活的实用性。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村居民点规划的要求,在明确划定村镇建设用地的基础上, 制定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同时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逐步推进整理进程。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工程技术、 经济、 法律、 行政、 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对整理区域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程序, 比如项目前期进行基础调查、系统分析、效益论证、项目评估等工作, 然后可行性分析可行后要筹集资金并组织实施土地整理, 项目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绘制变更后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等一系列工作。

坚持“节约、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按照省、市、县农村宅基标准面积规划用地,重视对村组道路的规划。严格按照宅基标准面积规划用地,从源头上消除违法隐患,按标准科 学合理规划村组道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兼顾未来发展等。坚决杜绝低效能利用土地的行为。

严格设定村组规划红线,坚持群众建房放线制度。空心村改造结合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进行,严格红线控制,找出最科学、最合理的规划方案,动员地质灾害隐患区的群众向规划区内迁址新建,严禁在地灾隐患区内规划建房。

3.3做好调查、管理、监督工作;

尽量利用闲置地、劣质地,坚决不准占用基本农田。土地管理人员应在镇村组干部的配合下,对居民占用地进 行现场调查,土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照农田保护图纸选址规划, 尽量利用“刀把拐角”、闲置地、劣质地,坚决不能贪图安置户数多、交通便利等占用基本农田。

另外,对建房户实行跟踪管理,动态监督,对照放线记录和规划图纸进行定期检查,严厉打击私自改变规划、破坏 规划建房的违法行为,维护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权威,逐步实现农村 建房高效能用地、科学用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结束语

总之,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出现,设计出百姓放心的满意工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载体,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出最合理、最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居民点规划。

参考文献

[1] 龚达麟.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集中与分散问题.《建筑学报》.2003.

[2] 黎逸科;曾宪川;梁少华;;阳东县平地村新农村规划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2007.

篇8

论文摘要: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老龄化形势下广西各级政府的必然选择。农民收入、政府投入的提高为新农保的推行创造了条件,主要原则的确认与基本制度的合理设计是新农保推行的关健。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西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广西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已达到10.69% ,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达到了7.3%(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其中,农村老年人占全区老年人的76%。随着农村集体保障能力的下降,因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带来的家庭保障功能的降低,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农村传统的养老保障方式面临极大的挑战,需要全面引人社会保险机制。

    一、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分折

    全区在局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建立与有效运行需多方面的条件支持。《基本方案》(民办发[1992]2号)确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为原则,但是实施过程中农民常因人均收人过低而“缴不起”,政府因财政收人不高而“扶不起”,集体经济因缺乏经济来源而“补不起”。

    (一)经济结构变化为新保的制度试行创造了条件。学者杨翠迎、度国柱通过对德国、日本、丹麦、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实证分析后认为,成功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一般应达到以下几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农业在gdp中的份额在15%以下;农业劳动力结构份额占20%以下;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已下降到50%以下,且总人口增长趋于下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当年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等学者也赞成这一分析结论。2008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3% ,42.3%和37.4%。广西2008年gdp中,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迅速,离15%只有5.3个百分点;人均gdp逐年上升,按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1 : 6.9 )折算,广西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人口自然增长率1990年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农业人口比重还较高,2000年广西农村人口3633万,占全区人口的比例为76%(资料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但这是欠发达农业省份的省情所决定的,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两个比重将进一步下降。

    (二)政府财政收人的提高为新农保的财政补贴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区位优势,经济社会发展步人快车道。据广西统计局统计,2008年全区gdp突破7000亿元,达到717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财政收人突破800亿元,达到84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8%。经济发展与财政收人的增加,解决了老农保中政府“扶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三)农民人均收人的提高为新农保的参保缴费创造了条件。广西农村人均纯收人持续增长,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3690.3元,比上年增长14.5%,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5.5%;农民人均收人的持续快速增收,解决了老农保中“缴不起”的问题,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创造了基本经济条件。

    二、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主要原则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思路上要坚持以“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为基本原则;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的配套衔接工作。

    (二)基本制度设计在制度设计上应重点考虑建设全程化的管理模式。一是界定参保范围。作为在农村实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参保主体应为县(区)户口、达到一定年龄,并且没有参加其他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在参保宣传的过程中应关注自愿参保的高端人群与必须参保的低端人群。高端人群主要包括有较高经济收人与缴费能力的村干部、个休户、手艺工、文化人,鼓励高端人群参保的目的是起到示范作用;低端人群主要包括失地农民、计划生育家庭、贫困农民,扶持低端人群参保是为了尽到兜底的责任。一般情况下,“抓两头”就会产生“带中间”的效果。二是优化筹资机制。建立稳定、增值、持续的多元化新农保基金筹集渠道,是新农保制度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构建一个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是当务之急。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用人单位承担了缴费的主要义务,而农村只有少数发达地区的集体企业才能为农民提供部分缴费补助。因此,从总体上来说,集体补助只能是筹资的辅助渠道,而政府公共财政应当承担起更主要的筹资责任。

篇9

关健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中心社区 农村一般社区

从2006年开始,鄂州提出“融入武汉城市圈”和“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构想,提出了鄂州市“一主三新十特”、其他乡镇村“四位一体”的城乡一体化组群式大城市空间格局。为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提出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抓手,提升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档次,率先在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明确提出在市域范围内构建100个左右农村中心社区的设想,希望借此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鄂州市农村建设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农村土地集约程度低,居民点用地粗放鄂州市2006年农村居民点的人均建设用地规模接近200平方米/人,且分布极为分散;二是建设布局凌乱,不同功能用地混杂,生产生活相互干扰;三是村庄建筑质量低,地域风貌和特色逐步丧失;此外,公共服务设施特别是公益性设施缺乏,服务水平低下。

按照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总要求,鄂州农村新社区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城乡总体规划对市域“一主三新十特百新村(社区)”的空间布局体系的架构研究,提出城镇发展与乡村发展范围,继而确定农村新社区的概念、策略、规模及布局形式。

(一)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

现状农村村庄居民点通过城乡规划的指导,通过政策的控制、引导和激励,向地域位置较中心、基础条件较优越的地方集并,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基础设施、环境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建筑和景观风貌突出的新社区。新型社区分为两类:农村新社区和城镇新社区。

根据鄂州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实际,参考国内外城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综合分析鄂州农村居民点的发展条件和潜力,把农村新社区分为三级:农村中心社区、农村一般社区、基层居民点。

(二)新型农村社区选址

(1)坚持经济主导、长远规划。近期推动同一行政村范围内的居民点迁并,逐步向新社区集聚;远期鼓励打破行政村界线进行迁并,合理集聚,繁荣村庄经济。(2)坚持科学分析、公众参与。对现状村庄按区位、交通、产业结构、生态资源、基础设施、乡村风貌进行科学分析,选取最适合的居民点,同时,农村中心社区的选点必须充分征求乡镇管理部门、基层群众的意见,二者结合,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村中心社区选址。在农村中心社区建设和原有居民点撤并过程中,政府要在充分考虑广大村民的意愿的同时注重引导和指导。(4)坚持合理分类、弘扬特色。通过对农村中心社区风貌特色的分类,加强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保护传统文化,不能让乡村文化随着乡村的集聚而消失。尤其要十分重视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由于历史原因,某些名胜古迹所在处,即使所在村庄规模较小,但为保护这些文化景观,在规划时不仅需要保留,而且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发展这些村庄。(5)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农村中心社区选址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主要合并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或已经空心化了的农村居民点。规划居民点选址充分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三)农村新型社区发展策略

农村中心社区:按照选址布局的优势和条件,综合分析各行政村、居民点的区位、交通、基础设施、资源、人口等因素,并考虑产业特征和风貌特色,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0个左右的中心社区,在政策上对这类型社区进行引导,引导、激励农民向中心社区集聚,如政府在资金投入、土地政策、建房政策、设施政策、产业政策、户籍政策、就业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整合各方面资源重点扶持,鼓励中心社区的发展,强化中心社区的作用。

明确农村中心社区的具体选址,依托条件优越的旧村建设新社区,政府整合各方面的资金重点投入农村中心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迁并周边零散农村居民点,合并自然村或行政村,集中建设大型农村居民点(鼓励统建),整理农业用地,建立农民经营共同体,推动农户的经营联合。

农村一般社区:对于小村、弱村、偏远村和各项条件较差的村,可采取拆并的方式向一般社区集聚。原则上每个行政村保留一个中心居民点作为一般社区进行建设,政策上适当控制投入,严格限制其扩张,建设重点在改善村容村貌及环境卫生,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此类村庄应妥善处理新旧村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旧村整治,适当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有序建设新村。农村一般社区原则上在未设农村中心社区的行政村中选择1处设置。对偏远地区、人口低于500人、条件更差的小型行政村可考虑不设置,同时通过政府出台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引导此类行政村向邻近的农村中心社区集并。

农村一般社区是农村零散居民点向农村中心社区过渡的农村聚集点,划定村庄控制线,允许村民控制线界线范围内进行改建、扩建和新建;盘活旧村内部的闲置土地,作为宅基地或配套设施用地。

(四)农村中心社区规模确定

基于“耕作半径”确定农村中心社区平均规模:按照1.5公里的耕作半径计算可得到每个居民点的耕地面积为706.5公顷,按2020年耕地保有量53100公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计算得只需76个居民点就可以满足要求,按照24万人的人口规模则平均每个居民点人口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

基于“设施规模效益”确定农村中心社区平均规模:

设施的规模效益也是影响农村中心社区人口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居民点人口较少并且分布分散则会使得设施的辐射半径内对设施的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的不足又会造成设施服务质量下降(如小学随着学生数的减少造成老师流失,教育质量下降)、资源浪费(如尽管村中人数稀少电力、电信道路等基础设施还要通达和运营)或者村民使用不便(如学校撤并小孩需要远距离到镇区上学等)。因此村庄人口规模的下限往往与设施的规模效益紧密相关。国外的经验认为,2000人规模的居民点是发展的趋势,能比较完整的配置各项生活服务设施,而投资又较少。在国内据一些省市调查测算,未来中心村平均规模为1000人左右,特大村庄约3000人,考虑到农村的人口密度远低于市区水平,可将居民点的最小规模定为1000-1500人。

规模确定结论:鄂州现状行政村的平均人数为2747人,自然湾的平均人数仅为256人,考虑到现状自然湾人数较少和未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点的人口规模难以在规划期内达到上述要求。依据前面所述,规划考虑设置人口较多永久性的农村中心社区、人口较少过渡性的农村一般社区以及基层居民点三种类型农村居民点,农村中心社区由于具有辐射周边的设施配置,对于设施的规模效益要求较高,要求平均人口规模达到2000~4000人(500―1000户),用地规模按50平方米/人计,约为15―20公顷(200―300亩)。农村一般社区考虑到迁并行政村的难度(管理、历史习惯等),原则上只对行政村内部村民小组或自然湾进行迁并,平均人口规模达到1000~2000人(300―500户),用地规模按70―80平方米/人计,约为10―15公顷(130―230亩)。

(五)农村中心社区规划布点

规划基于“层次分析法”评价现状行政村发展潜力,对现状村庄发展潜力的通过建立二级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判断。一级指标(B 层)表达判定发展潜力的基本途径和内容,概括为地理环境、村镇规模、经济发展、公共设施、集中程度5 项指标;二级指标(C 层)是一级指标的具体化,具有数量的可测度性,由13 项指标来进行判定。综合上述评价体系及评价因子,抽样对主城以外的293个行政村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根据评价表对各个行政村的综合评分,对各行政村的发展潜力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以上评分结果,结合各行政村区位、交通及服务半径等因素,明确农村中心社区的数量和位置,规划期末鄂州市域共形成农村中心社区106个,农村一般社区78个,若干少量基层居民点。

农村中心社区按照风貌特色划分,可分为田园型、生态型、文化型三类;按照产业发展定位划分,可分为种植型、养殖型、林业型、商贸型、工业型及旅游型六大类;按照集并方式划分,可分为依托现状型、异地新建型两大类;按照地理条件划分,可分为平原型、水网型、山丘型三大类。针对上述各种分类方法,对各类型农村新型社区进行分类控制,并确定不同类型社区的规模和实施建议。

(六)实施措施建议

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引导、设施诱导、管理疏导”的工作方针:

一是建立政府指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建设的比重,以吸纳农民自愿集聚进新社区。

二是制定配套的建设用地管理和新建房屋等规范性文件,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出台鼓励农村新社区特别是农村中心社区建设的优惠政策。

三是加紧选址建设农村中心社区示范,迅速展开农村新社区建设详细规划,以指导社区具体建设。

四是建议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管理机构,加强对新社区建设的规划审批和实施监督管理。

五是建立舆论宣传的长效机制,转变农民旧有观念,引导农民树立新观念、新意识,按规划集聚建房。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农村规划;规划类型;典型模式;经济带动模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3-0194-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3.094

随着“三农”政策的实施,国家和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农村建设,希望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在“新农村建设”建设中,相关部门应该要做好类型规划,转变规划理念,并结合农村实际状况改造农村面貌,这样才能达到建设目标,为农村人民群众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推动我国新农村的进步与发展。

1 新农村规划类型划分条件

1.1 从经济角度进行划分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时,规划人员要从经济角度进行,不同经济水平的农村制定不同的建设方案,这样符合建设要求。比如在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新农村规划时,就可以提高建设预算,充分利用当地的经济以及地理优势来改善村容村貌,更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进行农村建设规划时则要从交通、经济角度考虑,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在提升农村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经济水平。

1.2 从地理角度进行划分

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不同地区的农村地理条件不同,在这样的状况下进行新农村建设时,规划人员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理条件。比如在对山区农村建设时,则要充分依靠当地的地形,尽量选择沿山谷、河道地区,使其呈现出散射状,这样有利于提升当地交通的便捷性,实现新农村的稳定发展。

1.3 从城镇关系角度进行划分

新农村建设时需要充分利用城镇资源,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城镇的位置关系。比如距离城镇比较近的农村可以利用城镇资源,转变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以城带乡”,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

2 新农村规划典型模式

2.1 经济带动模式

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农村规划模式不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见表1):

第一,工业企业带动型。在这样的模式下,农村要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为农村群众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以我国珠三角为例,这里聚集着大量的电子企业,它们不仅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还要有广阔的生产空间,当地政府部门在进行新农村规划建设时,就可以将这些企业搬迁到农村之中,为农村群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我国长江三角洲为例,该地区工业经济发达,农村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优势地位,从而带动自身发展。

第二,城镇发展带动型。在建设该种类型的新农村时,规划人员要充分利用农村地理位置优势,引导农民群众逐渐向城镇聚集。比如浙江省的周巷镇,它就是典型的城镇发展带动型,其周边农村与城镇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现代化、花园式的大型城镇,不仅提升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还增强了城镇发展活力。

第三,商业贸易带动型。随着我国信息网络技术的提升,电子商务贸易备受青睐。因此在进行新农村规划时,规划人员应该要利用这一技术,调整当地农村生产结构,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用商业贸易带动农村发展。以温州地区为例,这些农村以小商品加工、贸易为主,农村间逐步形成集约化生产形式,客商往来量增多,从而改变了农村群众以往的生活方式,其村容村貌也逐渐得到改善。

第一,劳动经济带动型。对于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规划人员可以采用劳动经济带动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起来进行优化配置。比如可以采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将外来企业引入到农村地区,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用本地市场吸收本地劳动力。此外还可以实现异地转移,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然后将资金、技术带回农村地区,实现农村稳定发展。

第二,特色产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要求在进行农村规划时应该要从本地区的实际状况出发,找到适合农村发展的特色产业,然后规模化生产,以提升农村经济水平。以云南省呈贡县为例,其农村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花卉,并按照功能将其划分为种植区、生活区、文化区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成为亚洲最大的鲜花生产、集散地,以优美的环境、富裕的生活闻名于世。

2.2 空间布局模式

规划人员在对新农村空间进行布局时,要遵循相应的模式,比如中心整治型、征用型、组团集聚型、内调整合型、就近并点型、设施集中型等。以中心整治型布局为例,它主要是针对农村中心地区废弃、破旧的房屋进行整治、改造。众所周知,农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导致村中心出现“无人区”,这样不仅会造成大量土地的浪费,而且严重影响新农村村容村貌的建设,这样的状况下就可以采用中心整治的办法,将村中心的旧宅院拆除,可以建设相应的文化娱乐中心、绿地或者其他生活服务性设施。组团聚集型建设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规模较小、自然村数量相对集中的地区,规划过程中可以将这些自然村集中成为一个大自然村,并对其进行统一规划,并修建共同的基础设施,以提升整个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使群众享受到应有的经济发展成果。

山区丘陵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农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如果还采用上述布局模式则会增加规划难度,不利于当地农村的快速发展。因此规划人员可以采用错位整合型、小组团分散型的模式(图7、图8)。

其中错位整合型主要是在保存原来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建筑基础上进行错位整合,结合当地地形、地势建设基础设施,处理好拆除、保留与新建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以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小组团分散型模式主要针对分散程度较大的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之间可以用绿化带进行连接,并在连接沿线建设相应的商业网点,在提升当地绿化度的同时改善自然村的空间布局,让当地农民群众对享受到更优质的生活,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总

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部门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应该要做好规划工作,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制定规划方案,建立符合人民群众意愿和实际经济发展需求的模型,让农村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城乡间的统筹工作,保证发展的公平性与稳定性,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以提升我国社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志国.坚持城乡统筹 加快村庄改造――浦东新区

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农村经济,2012,

(12).

[2] 钱紫华,易峥,王芳.城乡统筹理念下的城乡规划编

制改革――实践探索与改革展望[J].城市规划,

2015,(1).

[3] 陈可石,闫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统筹规划的发

展与实践[J].开发研究,2015,(4).

[4] 马晓萱.城乡统筹规划的探索――以《天津市新农

篇11

[关键词]农村电网;规划;线路;配电台区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292-01

一、新形势下农村电网现状

(一)农村电网更加坚强

随着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电网结构不尽合理,网架薄弱,多数县级电网为单电源供电,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过长的不合理局面。农电系统的供电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及电能质量水平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二)电网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农电系统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取得了显著效果。节能型配电变压器、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有载调压主变压器应用显著增多;微机保护和综合自动化装置占有率达90%以上;非晶合金配电变压器和调容配电变压器得到了应用。

(三)现代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技术比较成熟的财务管理系统、用电营销管理系统、线损理论计算系统、95598客户服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得到了广泛使用;生产管理系统、负荷预测系统、远程集中抄表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得到了应用。

三、农村电网存在的问题

(一)电网线路问题

部分线路供电半径长,尤其是乡村电网线路由于变电站布点少,变电容量有限,供电线路少而且长,供电半径大,装接配变数量多,造成线路负载率高,这些问题是由于电网建设滞后造成的。部分线路线径偏小,传输负荷能力不强,或者线路负荷过大,导致线路之间虽然形成了联络,但线路发生故障时,备供容量不足,使线路之间无法相互转供,降低了整个配电系统的供电可靠性。部分线路配变装接容量过大,有些线路设备闲置、损耗较大,有些线路造成高负载率。县城网及镇区网单辐射线路比较多,不能实行负荷转供,线路检修或故障时将造成局部停电。

(二)配电台区问题

1、负荷波动较大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农村务工人员的流动性,以及居民用户昼夜时段性差异,导致电网负荷波动较大,配变长期“大马拉小车”造成配变损耗较高。农村配变长期空载运行的特征也导致相应的低压补偿设备长期不能投运,电容投运率极低,不能达到预期补偿效果。

2、三相负荷不平衡

配变三相负荷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影响变压器出力,并增加了损耗,严重时会烧毁配电变压器。

3、台区保护不可靠

配电台区常规采用低压侧断路器对用户负荷进行简单保护,对配变的保护也只有简单的跌落式熔断器短路保护。台区或低压负荷故障往往导致变电站跳闸引起整条线路大面积停电,甚至导致配变烧毁。

(三)用电管理问题

通信网络建设情况各地各异,普遍采取主干道光纤通信、低压配电网多种通信方式并用的方式,同时农村电网负荷的分散性对数据通信及信息共享造成很大难度。电能量采集以手工抄表为主、少量区域实现集中抄表。

三、农村电网规划建设

(一)农网规划一般原则

农网规划应统筹考虑、合理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农网建设应统一规划,优化电网结构应与农村电气化、现代化及城镇化发展相统一,要与输电网的规划、分布式电力规划相衔接。(2)农网规划应遵循安全可靠、节约、高效的原则,提高电网的经济效益。(3)农网规划要从改造现有电网入手,技术改造与新建相结合,规划要适度超前。(4)农网规划要方便用户、服务用户,有利于电力市场管理。(5)实施“科技兴电”战略,以提高农网的综合经济效益为前提,提高农网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

(二)线路规划

中低压配电网应有较大的适应性,主干线路的导线截面按长期规划(一般20a)一次选定,导线正常运行宜以经济电流运行,事故或检修时宜控制在导线发热的安全电流内运行,中低压电网的导线规格不宜过多。

改造或新建架空线路一般仍可采用裸导线。下列情况宜采用架空绝缘导线:树线矛盾突出、导线离建筑物水平距离或垂直距离难于保证安全运行(如多层住宅小区内)的线路,宜采用架空普通绝缘线。

农村中压配电网架空主干线导线截面宜选用铝芯120-150mm2。农村低压配电网主干线导线截面宜选用铝芯70-95mm2时,零线应与相线等截面,并多点重复接地。为进一步缩小线路施工、检修及事故停电范围,每条lOkV线路宜设置若干分段开关,将线路分为3、4段。低压120mm2导线主要用于城镇地区,95mm2导线主要用于城镇和农村负荷密度较高地区,70mm2导线主要用于农村地区。

(二)智能配电台区规划

1、自动调压技术

采用自动调压技术除有效解决农业线路末端“低电压”问题外,可有效降低配网线路用户负荷峰谷期电压波动引起的电压越限(过高或过低),可进一步提高供电质量。将变压器高压绕组各段以不同方式串入带电回路,从而实现低压侧输出不同的电压值,运行中一般为3档或5档电压调节。

2、自动调容技术

配电变压器集成自动调容功能。可大幅降低农村季节性负荷导致台区轻载时的空载损耗,节能效果显著。(上述调容:主要通过改变变压器高压绕组的Y-?接线方式,低压绕组并、串联的接线方式来实现配变在额定容量及额定容量的1/3容量位置运行。)

3、低压无功补偿及三相不平衡调整技术

建议配电台区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级级差小于2kvar分相分级无功自动补偿方式,满足无功的精细化跟踪补偿要求;采用ABC相间跨接电容器(容量可取1~2kvar)的方式改善三相有功的不平衡。

4、精细化管理技术

上述配电台区变压器集成真空负荷开关的总保护功能、配备有线或无线通讯方式,通常可根据用户负荷特性的不同,配合台区综合配电箱内的低压出线断路器达到台区的负荷自动化上下分级用电管理,形成对配电自动化的最佳补充,做到有序、合理调度和生产,实现在同等供电能力下最大最优供电效益。

(四)电能质量在线监测与控制

将电能质量监测纳入在线监测内容,同时建立完善各级区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自动控制系统,以达到优化电网节点电压水平和降损的目的。电能质量的在线监测应以输配电GIS系统为基础,整合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最终实现电能质量情况的图形化展示。区域电网无功电压优化控制应采用分散协调的优化算法,结合工程实际中最优解、次优解以及约束条件等,利用调度和配电自动化系统实现闭环控制。根据农村负荷变化较大的情况,农村电网应大力发展配电网自动调容技术。当某台配电变压器或某用电片区的负荷发生较大变化时,电网能自动识别并对供电设备容量进行合理自动调整,使其容量匹配更为合理、运行更为经济。当前可以安装调容变压器或调容箱体变压器,利用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手段实现自动投切和容量调整,从而达到自动调容。

逐步建设电能量采集系统,实现电量数据采集、电费结算。逐步完善负荷管理系统,实现远程购电、线损自动计算功能。提升95598对外服务平台功能,实现坐席人员依据GIS平台提供的信息,全面、准确地与用户、抢修人员之间沟通互动,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多元化缴费平台建设,最终利用光纤+宽带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通信媒介,实现利用网络缴纳电费并实现送费到表。当前可使用壁挂式自助缴费机收费,并试点使用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短信催费和无线空中POS机缴费功能。

参考文献

篇12

一、正确看待新农村规划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从它建设任务的长度来看,它要比小康社会还要长,伴随整个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必须树立规划先行的思想,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而且,新农村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规划,它不是一个村庄规划、不是单纯的农村居民点的规划,也不是某一项专业规划,新农村规划既包括战略性、总体性的规划,也包括很多战术性的规划,有具体性的整治或建设,是一个规划体系,新农村规划既要考虑县域的规划也要考虑村庄的规划,新农村规划虽然是综合的、全面性的规划,但是它的中心是以“三农”为重点,围绕一个“农”字,着重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重在农业、重在农民、重在村镇,一切是为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色进行牢牢重点把握。同时,新农村规划是一个务实的、实践性强的规划,它搞的都是实事、有很多明确的工程项目,是可以操作十分到位的规划。

二、科学把握新农村规划的重点

一是要确定好发展定位。主要是发展的定位、功能的定位问题,有的是以旅游为主、有的是以特色农业为主、有的是以工业为主,我们必须通过规划更好地明确。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就是要抓支柱产业,要抓产业兴村、产业强村,要选准“一村一品”,选准能够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如果第一个不抓支柱产业而去抓别的,新农村建设就有可能抓偏了,因此,新农村规划首先要抓好产业的规划,做好产业的发展定位、产业的功能布局。

二是要明确切实可行的目标任务。5年的近期规划,还是10年的长期规划,从县到乡镇都要制定好各自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计划,村一级也要通过民主的形式,形成每一个村的新农村建设的决议规划和计划。不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比较优势不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也不同,规划中应注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能照搬硬套,脱离实际。确定目标既要可行,又要适当超前,可设置两个层次目标任务,一是确保完成的目标,二是通过努力可以争取完成的目标。

三是要明确两个重点。新农村的规划内容很多,千头万绪。作为政府,在新农村规划中更要着重于老百姓问题,一个重点就是要更好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扶贫问题、帮扶问题,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的农村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加大扶持投入;第二个重点是把新农村规划的重点放在改善农村的环境方面,重视农村环境的建设,以清垃圾、清路障、清河道污泥、改厕、改水、改路“三清三改”为重点,全面做好一个网络化的基础设施支撑的规划。

篇13

关键词:新形势 农村 电网 设计 规划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而电力改革也正在深化,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供电量以及电力消耗量都在不断的增大,电力供应也逐渐向买方市场靠拢。电力用户对供电效率,供电质量,以及供电系统的整体服务都有了较高的要求,综合上述,提高农村电网的配网质量,就必须要有一套全面先进的规划方案。

一、农村电网配网的现状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农村电网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也是农村组成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几年来,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农村电网配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也在发展,电力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发展,以至于最初的电网配网规划不能很好的结合现实的发展形势,出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一)对经济效益分析不足

起初,只是对配电网进行了一个总体规划,并没有详细地计算电网的结构细则,没有对规划前后电网的供电能力以及电网的可靠性做一个详细的对比。对一些掌握的数据仅仅用列表的方式进行直观的表象对比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结合对方数据信息进行汇总,进行处理,得到科学的,具有可参考性的对比方案,为以后的投资建设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对电力的需求预测偏差

在最初的规划阶段,预测电力时,部分人员对负荷预测这一部分缺乏一定的了解,对之前的原始数据收集不够准确,就使得负荷的预测结果都受到了影响。在预测电力需求时,应当分别采用三种方法,分别是弹性系数法、分区预测法和人均电脑预测法,应当对这三种数据进行准确性分析,再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加以利用。

(三)对配电网的现状分析不够全面

很多地区在对农村配电网的现状进行分析时,都不够全面,没有依据配电网的计划进行,分析误差很大,文字表述含糊其辞,基础数据收集不全面、处理不及时,数据误差较大,数据前后不对应等,都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情况。有些报告只是含糊的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相应的数据作观点支撑,对后来的规划方案指定人员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影响方案的整体质量。

二、农村电网的设计规划

(一)确定变电所的分布以及容量

利用负荷资料以及电压的等级分析电网的现状图,确定出负荷分布图上的变电分布点。首先,变电所在布点的时候,要对原有的变电所进行系统的分析,转移负荷,还是增容都需要理论以及现实数据的分析来决定。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负荷密度分布均匀的情况下,三级电压比四级电压更好。其次,要依据供电半径来确定供电区,结合农村电网发展的要求,确定适宜的供电距离以及半径。最后,要注意变电所应当设置在供电区的负荷中心。

(二)选择架空配电网线路的导线截面

在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导线截面的选择时,要注意机械强度、电晕、电压损、经济、热稳定等几个因素。针对这几个因素,常用的方法就有:检验机械强度、选择导线的截面以及进行发热检验。

(三)确定电压等级

农村电网的负荷不是均匀分布的,部分地区很不均匀,所以在确定电压等级的时候,就必须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采集研究区域的数据,对电压等级进行简化,统计出负荷以及供电的面积;其次,要注意比较电压组合的费用,优化整个设计方案。

三、对配网进行规划设计

(一)进行负荷的预测

配电网络计划一般使用的预测方法有仿真法以及外推法。仿真法主要是计算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数量,分析负荷的类型,计算预测数值。外侧法基本分为回归分析法和平均增长率法。

回归分析法是指掌握一定的观察数据,根据数量统计的方法,根据因变量以及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式。一般采用回归分析法预测,就是根据回归分析的方法,结合自变量的变化,对随机变量进行预测。进行回归分析,必须要建立回归方程。要结合自变量的数量,建立一元或者是多元回归。平均增长率法是根据未来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结合历史规律,利用同样的增长率进行预算,估计未来的平均增长率。

(二)要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

首先,要保证配电网络以及供电源具备可靠性。配电网架是基础,当用户的网络出现故障后,可以进行部分停电,把供电良好地段的电与邻近的电网相连接;其次,要延长配电设备检修的时间。现如今,电网设备的数量越来越多,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现有的检测手段已不能满足检修的要求。对于不稳定的装置,一定要及时更换,并做好巡视记录,建立相应的档案,及时消除查出的缺陷。采取防雷以及防动物的方法;最后,也是最核心的,就是要投入高新的设备。改善接线的情况,保持线路的灵活性,保证负荷水平处于合理的状态。电缆线路的接头分为两种有冷缩电缆头和进口肘型接头嗍。采取全面配电网带电作业的形式,可以减少供电的投资。在管理上,对技术人员加强培训、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有针对性地分配任务。

四、结束语

在如今的发展阶段,农村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是对配电网的分析不够全面,对电力的预测不够准确,在配网的自动化方面不够详细,不够准确。对于这些问题,要一一进行解决。电网配网的设计规划,应该和相应城市的发展做到高度统一,规划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着眼于未来,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很好的预测,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情况量身定做。也要保证电网建设的安全性,经济实用性,要有较高的实际操作运行能力,为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篇14

1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及规划原则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问题,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国家的兴旺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的飞速发展势必会有力的推动整个国家的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国人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建设离不开前期规划,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要遵循以几点规划原则:

1.1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村庄建设首先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完善给水、排水、通讯、通燃气、通热力系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特点着重开发建设。比如是否具有历史古迹,是否依山傍水具有足够能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自然美景,是否有支撑村子发展的生产企业。

1.2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将农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以农民自治为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1.3 合理用地、节约用地

新农村的建设势必离不开土地的占用,所以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就成了关键。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用地政策和标准,尽量少占耕地,占多少补多少,一寸土地一寸金,绝不浪费土地资源。

2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现状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每个层次规划中的工业建设来说都具有比较明确的指导和控制作用。由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的一个详细操作步骤,所以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必须在不脱离这两种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操作,由于工业区往往由很多不同的工业项目组成,而不同的工业项目对配套生产设施和生产工艺流程的复杂程度要求不同,因此在编制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

3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现存的主要问题

3.1 规划成果与工业区的实际管理出现失调和脱节

使得当初规划编制时的很多意图和控制条件无法真切的落实到建设中去。原因就在于规划编制者和工业区的管理者所处的位置不同,很多看法和意见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同。二者不同的出发点是导致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前者主要是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和利益,后者主要是将工业区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使得规划中的很多控制条件无形当中成为了阻碍工业区发展的绊脚石。

3.2 工业区规划在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方面存在盲区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三点:其一,为了吸引企业落户,工业区的管理者不惜以降低土地低价为条件,很小的投资就可以得到很大面积的用地,造成严重土地资源的浪费;其二,很多企业被一些有利的条件吸引落户以后,却没有大量资金支持企业的运营和生产,资金链终端,造成停产,最终导致土地闲置;其三,更有甚者由于部分项目仍旧没有经过充分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尚不具备成产条件,无法正常投产,使得土地资源大量浪费。

3.3 规划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低

很多规划是采用教条式的做法,根据生产流水线的特点编制规划,但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生产技术得到提升,旧的规划方案不能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无法应用到实际开发建设生产中。一般规划的实施期限是20年,实施过程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很预料不到的变化,传统的规划根本应对不了这种变化。导致规划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严重降低。

3.4 工业区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在衔接上出现矛盾

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需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而总体规划的重要设施则需要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体现,但工业区的开发往往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进行的,一方面会忽视与城市性设施的衔接,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建设时序的问题,使先展开建设的工业区无法使用规划中存在而还没有建设的区域性设施。

4 解决方案

4.1 编制规划前要充分取得工业区管理层的支持和配合,全面了解工业区企业生产情况,综合规划编制者和工业区管理者的意见,即要考虑城市的整体发展利益,也要考虑工业区的经济发展。其实二者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取得较大的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共赢。

4.2 工业区规划应该根据其规模、生产能力、投资大小、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成都确定其用地范围,另外需要加强有关部门对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对无法投造成资源浪费的企业给予相应处罚甚至没收土地使用权,杜绝土地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