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你对生命的理解,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命的内涵是指在宇宙发展变化过程中自然出现的存在一定的自我生长、繁衍、感觉、意识、意志、进化、互动等丰富可能的一类现象,其外也可以包括生化反应产生的能够自我复制的氨基酸结构。
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生活包括人类在社会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日常活动和心理影射。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一起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来源:文章屋网 )
一曲月光曲是贝多芬报予坎坷的命运最灿烂的微笑,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报予失明的一生最平和的微笑,一部《史记》是司马迁报予不公的生命最动人的微笑。人生在世,难免有失败与无奈,这需要我们怀抱感恩的心,用对生命所有的爱与希望,对挫折微笑。
低矮的牢房里闪烁着昏暗的烛火,小小的天窗连接着外面沉沉的黑。牢房外冷雨瓢泼的下,雨丝如万箭齐发,大地无处可逃,只能静静的躺在那一片透明的血泊中。牢房中,你独自踱步,内心的泪如万箭齐射,你无所适从,唯有任凭冰冷的泪水淹没你的颈,你的头,等待那最后窒息的一刻。桌上的圣旨静静的躺着,刺眼的大字一点一点灼伤了你的眼睛。当慷慨的死与苟且的活成为你的选择时,你迷茫了。命运待你如此不公,也许你该顺随他意,用一死来了却无尽的屈辱与悲痛。你还依稀记得那天朝堂上汉武帝的盛怒,你还依稀记得那天周围文武百官丑恶的嘴脸,你还依稀记得这期间你受的百般煎熬种种屈辱,你恨,恨苍天无眼恨奸人当道,恨一生多艰命运不公。你不再留恋这黑暗的人世,不再留连这无道的世间,你决定用死来结束这本不该发生的一生。
然而耳畔响起了父亲临终时的遗愿,脑中浮现出那未完成的史记,文中充斥着拘而演《周易》的文王,厄而作《春秋》的仲尼,失明却着有《国语》的左丘……你对生命所有的爱与希望重新被点燃,你对生命的感恩燃起了无穷的勇气。你毅然决定苟且的活下来,用高贵的姿态俯视屈辱,用有意义的一生对挫折微笑。在你余下的一生中充斥着世人的嘲笑,充斥着旁人的不屑,充斥着无数的不理解,但这都不能浇灭你对生命的爱与希望,都不能让你埋怨生活意志消沉,都不能阻止你勇敢的面对不幸,豁达的处理挫折,终于一部《史记》使你能以胜利者的姿态笑对挫折,终于一部《史记》使你的光芒永垂千古。终于一部《史记》让你向世人证明了生命的永生。
那一夜,那一座低矮的牢房,那一颗感恩的心,那一种对生命的态度,造就了你这颗历史长空的启明星,造就了《史记》那一部爱的赞歌恨的诅曲,造就了千百年来笑对挫折的态度,造就了这史坛永远的奇迹。
对 挫 折 微 笑
一曲月光曲是贝多芬报予坎坷的命运最灿烂的微笑,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报予失明的一生最平和的微笑,一部《史记》是司马迁报予不公的生命最动人的微笑。人生在世,难免有失败与无奈,这需要我们怀抱感恩的心,用对生命所有的爱与希望,对挫折微笑。
低矮的牢房里闪烁着昏暗的烛火,小小的天窗连接着外面沉沉的黑。牢房外冷雨瓢泼的下,雨丝如万箭齐发,大地无处可逃,只能静静的躺在那一片透明的血泊中。牢房中,你独自踱步,内心的泪如万箭齐射,你无所适从,唯有任凭冰冷的泪水淹没你的颈,你的头,等待那最后窒息的一刻。桌上的圣旨静静的躺着,刺眼的大字一点一点灼伤了你的眼睛。当慷慨的死与苟且的活成为你的选择时,你迷茫了。命运待你如此不公,也许你该顺随他意,用一死来了却无尽的屈辱与悲痛。你还依稀记得那天朝堂上汉武帝的盛怒,你还依稀记得那天周围文武百官丑恶的嘴脸,你还依稀记得这期间你受的百般煎熬种种屈辱,你恨,恨苍天无眼恨奸人当道,恨一生多艰命运不公。你不再留恋这黑暗的人世,不再留连这无道的世间,你决定用死来结束这本不该发生的一生。
然而耳畔响起了父亲临终时的遗愿,脑中浮现出那未完成的史记,文中充斥着拘而演《周易》的文王,厄而作《春秋》的仲尼,失明却著有《国语》的左丘……你对生命所有的爱与希望重新被点燃,你对生命的感恩燃起了无穷的勇气。你毅然决定苟且的活下来,用高贵的姿态俯视屈辱,用有意义的一生对挫折微笑。在你余下的一生中充斥着世人的嘲笑,充斥着旁人的不屑,充斥着无数的不理解,但这都不能浇灭你对生命的爱与希望,都不能让你埋怨生活意志消沉,都不能阻止你勇敢的面对不幸,豁达的处理挫折,终于一部《史记》使你能以胜利者的姿态笑对挫折,终于一部《史记》使你的光芒永垂千古。终于一部《史记》让你向世人证明了生命的永生。
那一夜,那一座低矮的牢房,那一颗感恩的心,那一种对生命的态度,造就了你这颗历史长空的启明星,造就了《史记》那一部爱的赞歌恨的诅曲,造就了千百年来笑对挫折的态度,造就了这史坛永远的奇迹。
【关键词】语文味;朗读;品味;感悟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语文味到底是什么?有资料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也就是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我在研读了“语文味”的提出者程少堂老师上的《诗经・子衿》后,自以为对“语文味”有了一点认识,要上出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必须重视听说读写,重视对语言的品味,感悟,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
在教学《生命 生命》这一课时,我力求在课堂上体现语文味。下面是教学本文的几个片断:
(一)个性读题
师:题目中“生命”这个词重复了两次,你觉得要怎样读这个题目呢?
生1:第二个比第一个读得重。
生2:第二个比第一个读得响。
师:这两个同学对题目的理解差不多,都是突出第二个“生命”来进行强调,让我们一起读一遍。有没有和他们不同的理解呢?
生3:第二个比第一个读得轻,读得深沉。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3:第二次读“生命”这个词的时候,它引起了我的思考:生命是什么呢?所以我就读得轻一点,表示进入了深思。
师:老师非常赞同你的分析,让我们学他的样子读一遍题目。
这个教学片断,我从题目入手,以朗读为手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学生对“生命”这个词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还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二)品味语言
认真读三个事例,划一划,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请抓住一两个重点词语结合课文说说你对生命的理解。
句子1: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生1:我从“多么强”这个词里感受到了小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这句话用了感叹句,作者赞叹小瓜苗的语气就更强烈了。
生2:我从“冲破”这个词中看出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这么柔弱的小苗,身上蕴藏着如此巨大的力量,它冲破的是坚硬的外壳,不是薄蒲的一层皮。
生3:我觉得“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也写出了小瓜苗的顽强,生长的环境这么差,可它还是长出来了。
生4:“不屈”这个词经常来形容一些英雄人物不怕困难,不怕敌人的品质,作者用这个词来写小瓜苗,让我觉得小瓜苗也是很勇敢坚强的。
生5 :“茁壮”说明小瓜苗不但长出来了,而且长得很健壮,一点也没有营养不良。
生6:“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虽然只能活几天,小瓜苗还是要为这几天努力拼搏,小瓜苗真是了不起。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小瓜苗的知音啊!你们太了解小瓜苗了,它听了一定非常高兴,虽然仅仅只活了几天,但它从砖缝中冒出来,它看到了阳光,看到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它感受到了做一棵瓜苗的滋味,它知道了,这就是生命。真是不虚此行啊!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多彩;又像一粒粒珍珠,是那么引人入胜;还像一杯杯清茶,让人回味无穷。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会充满语文味;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去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通过朗读体味,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了小瓜苗顽强的生命力,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而且还从标点的运用,遣词造句等方面对语言进行了欣赏和积累。
(三)感悟延伸
师:学了课文,我们从飞蛾、香瓜子身上,从我们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里,感受到了生命的重要,生命力的顽强。请你仿照下面的句式写话。
生命就是飞蛾求生的欲望。生命在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里。
生命就是――生命在――
学生回答:
生命就是香瓜子冲破坚硬的外壳的力量。 生命在飞蛾挣扎时鼓动的双翅里。生命就在我不停的呼吸里。生命就是飞蛾挣扎时跃动的力量。生命就在我明亮聪慧的眼睛里。 生命在不停思考的大脑中。生命就在我健步如飞的双腿里。 生命就在我勤劳能干的双手里。
师:是啊,只要你用心体会,到处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到处可以感受到生命的脉动。请你再仿照下面一句话,写出你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在大树茂盛的枝叶里,生命在。
学生回答:
生命在大海汹涌的波涛里。生命在江河不息的奔流中。
生命在小鸟飞翔的翅膀里。生命在小狗翘起的尾巴里。
生命在蝴蝶轻盈的舞姿里。生命在夜莺宛转的歌声中。
……
一次煤矿的塌方,让他们在井下整整被困了六天。搜救的人员都以为他们没有生还的希望了,但他们还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每当绝望的时候,他们就打开矿灯,矿灯的光亮划破矿井下死寂的黑暗,给他们带来生的温暖和希望。
采访中,一个矿工说:“矿井下寂静得让人窒息,除了我们三个,没有其他的生命。有一次,又打开矿灯,我看到一个极小极小的小飞虫,在光线里飞。我仔细地看着它飞来飞去,内心涌动着一种对生命的亲切感。后来,它落在了我的脸上,我没舍得轰走它。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个小飞虫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生命,它甚至比我强大,我真切地觉得一个生命在亲近我,它依偎着我,我也依偎着它,我们互相温暖着……”
矿工笑了一下,接着说:“要是放在平时,我可能一巴掌就拍死它了。但在那种情况下,我真的舍不得它,因为我感受到了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是多么地重要。它也有体温,有知觉,有思想,它可能知道我需要帮助,于是就飞了过来。”
“说实在的,平时,我的眼里哪有它们。但从井里活着上来之后,一方面,我开始懂得了自我生命的重要,另一方面,对其他的生命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是啊,生命与生命原本是平等的,哪怕是极渺小极卑微的一个小飞虫,它也是生命,它对我们充满着善意,它们应该得到应有的理解、尊重和关爱……”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格言导入。
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中大家积累了许多名言、警句,是吗?其中一定有你最喜欢的,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有感情地说给大家。
1.学生说自己最喜欢的名言,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自己喜欢的人生格言。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tuì)变为一只五色斑斓(lán)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
--杏林子
这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大家自由读一读这段名言,想一想有没有什么问题?(生:为什么说生命是一桩迹?)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杏林子的作品《生命生命》。
二、理清事例。
1.自由通读全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文中有没有读不准的字音?老师想考考大家,谁有信心读准这些词?(学生领读)
骚扰动弹挣扎
鼓动欲望茁壮
即使震撼糟蹋
2.指名读。4名学生每人读一节,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个事例?用自己的话简练地说一说。(板书:飞蛾求生瓜子生长心脏跳动)
3.作者就是通过这三个事例感受生命的。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生命是一桩奇迹?把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三、精读细品,感悟生命。
(一)飞蛾求生
语言点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语言点2: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飞蛾为什么能够创造生命的奇迹?(点评:飞蛾被捉,居然能死里逃生,真个是奇迹!对这个事例谁还有补充?)
(1)自己顽强,极其珍爱生命。
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顽强?读出奋力抗挣的精神。(你们知道飞蛾能活多长时间吗?平均寿命只有9天,只有9天啊!可它却为了这短暂的9天拼命地挣扎着,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成功,它都没有放弃。同学们,我们共同感受飞蛾那强烈而鲜明的生命力。伸出手来,五指用力,握空拳。有一只飞蛾就握在你们手中,正在拼命地挣扎,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这句话,读时注意加重这些词的语气。)
师:大家想一想飞蛾能创造生命的奇迹?除了自己珍爱生命,还有什么原因?
(2)作者被生命而感动。
小结:是的,作者被生命震惊了,被感动了。在作者眼里,这飞蛾和一草一木、鱼虫鸟兽,与在座的老师、同学一样,都是鲜活的生命,它也有生存的权力,理应受到尊重。
(二)瓜子生长。
你还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生命是奇迹?
语言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具体说一说你是怎样感受到瓜子的生命是奇迹的?(点评:在不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创造生命!这不能不说生命是奇迹。)
2.思考:瓜子为什么能创造生命的奇迹?(生:它具有顽强的意力和不屈的精神。)
⒊生生合作朗读。谁能读出瓜子这种不屈的精神? 指名(画线部分全体读)
过渡:飞蛾面对死亡,拼命挣扎,起死回生;瓜子身处黑暗,没有泥土的滋养,凭着不屈的精神创造了生命的奇迹。那么,作者自己的生命又在哪呢?
(三)心脏跳动
语言点1: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1.请大家都来读读这句话,品一品有什么感受。
2.心脏跳动也是奇迹吗?我们来听一听自己的心跳,(播放心跳的声音,教师旁白)这鲜活的心跳已经伴随你10年了,足足3650个日子;这强烈的心跳已经属于你近9万小时,500多万分钟,也许你从未关注过它;这活跃的心跳在你的胸膛里已经跳动了约4亿次,你又注意过多久呢?
3.听了这鲜活的心跳,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指名读--自评、他评--师范读--全班齐读
语言点2: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tà)它。
过渡:是的!生命只属于自己,所以作者才说--(出示句子)
1.齐读,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什么了?
2.想一想,句中的“糟蹋”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词?(浪费、损害……)
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浪费生命、损害生命的现象?
4.通过读课文,你来猜一猜作者是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的?
还是用这个句子,请你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表明作者的生命态度。
我()好好地使用它,()白白地糟蹋它。
5.作者是怎样好好使用自己生命的呢?我们听听作家杏林子的故事(出示杏林子简介)
6.杏林子创造出怎样的生命奇迹?听了这段介绍你对“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有什么认识?
四、感悟生命,写格言。
1.你还还知道哪些珍爱生命、善待生命的人物?
师:类似这样的生命还有当代保尔张海迪、海伦凯勒、歌手丛飞。
2.这些都是平凡世界里的不平凡人物。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生命该如何度过?你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又有哪些思考?请大家拿起笔,也像杏林子,张海迪那样,写一句关于生命的格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这篇优美散文是对生命存在的诗意表达。台湾作者杏林子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用三个事例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第一个,飞蛾求生的事,揭示了生命既是一碰就碎的美丽纤细之物,又是执著地朝向光明和永恒的伟大个体;第二个,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向我们述说,任何生命都会在冥冥之中坚守着被称为生命的任务,那就是萌芽,成长,向上,向上;第三个,倾听自己心脏的跳动说明每一个“我”都有一份生命给予的独特密码,那就是生命的“独特和价值”。文章境界高远,积极向上,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作者以对生命可贵的感悟,唤起人们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同时抒发了自己将会让有限的生命闪烁出无限价值光彩的情感。
教学本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二是巩固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学习方法。本文思想含蓄深邃,理解内容和感悟其哲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课前可引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受到一定启示,有助于领悟课文内涵。
二、说目标,缕析备课思路
1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生命的内涵;细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精读课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2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课文中三个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难点:明白生命的意义及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命。
三、说过程,展现课堂结构
(一)交流激趣,铺垫情感
1 同学们,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搜集台湾作家杏林子的生平资料,以及有关人生、生命的名言,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交流吧。(自由交流。)
听了有关人生、生命的名言的交流,你对“生命”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发言谈感受。)
2 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老师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 生命》(屏幕显示):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我们认识了自己
师:人的生命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今天,我们来看看杏林子是如何感悟生命的。(板书课题,齐读。)
3 质疑:你发现这个课题有什么特点?(这个课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强烈的呼唤。)看到课题,你最想问的是什么?(生命是什么?)
总结学生的发言,自然引入本课教学;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设计意图:用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人生、生命的名言导入新课教学,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讨论与交流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初步认识与思考,既能放飞激情和梦想,又能有效调动积极的思维和学习态度。)
(二)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 自由读课文,进一步感知。
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最让你震惊的地方,并在课文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2 集体交流,感悟生命的顽强。
(1)学习“飞蛾求生”事例。
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①读句子,说说这段话中你关注哪些词语?(挣扎、鼓动、跃动、强烈、鲜明……)这些词语体现了什么?
②再读句子并思考:这只小小的飞蛾为什么要如此挣扎?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在心里说些什么来鼓励自己呢?如果你是杏林子,看到这只小小的飞蛾,你会怎么想呢?
③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④回扣课题:是啊,飞蛾是弱小的,但是它所表现出来的顽强的求生欲望却是震撼人心的,这就是――(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读、感悟,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品析,理解生命的内涵,这正是汲取语文营养的需要。通过换位思考,述说感受,既训练了学生说话能力,又让学生凭借自己心声的表达,使得文与人,蛾与己相遇交融,从中感悟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进而知道要善待生命。)
(2)学习“瓜子生长”事例。
过渡:平均寿命只有短短九天的飞蛾,竟表现出如此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动物对生命的珍爱。那么,普通的香瓜子呢?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内容,看看写“瓜苗”的一段与写“飞蛾”的一段,有什么相同或相似之处?(都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欲望。)你又感受到瓜苗有着怎样的生命力?(顽强的生命力。)
出示句子: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香瓜子生命力的顽强?(砖缝、掉、竟然、冒出……)
②小瓜苗冒出会遇到什么困难?从它“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在赞美它的生命力?(多么强、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
③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课文。(想想怎样读出瓜苗的顽强,读出作者的心灵震撼。)
④回扣课题:环境恶劣,困难重重,但瓜苗仍然不屈向上,茁壮生长,这就是――(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主动自学,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由扶到放,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也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品读词句,旨在引导学生在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的同时,品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读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学习“心脏跳动”事例。
过渡:小小的生灵为了自己的生命做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呀,更何况我们人类!请大家读读第三个故事,看看课文哪些地方令你没有想到,让你感到震惊?请画出来。
出示句子: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①创设情境,感受心脏跳动。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用手摸着自己的心脏部位,静静地感受一下自己的心跳。
(播放心跳的声音)教师旁白:现在,我们触摸着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你想说些什么?(齐读: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②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把这句话告诉大家?(高兴、自豪、激动……)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
③是呀,生命属于我们自己,每个人对待生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出示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糟蹋”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在“白白地糟蹋”自己的生命?(合作学习,学生说现象。)
④比较句子: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要对自己负责。
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说说“必须”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作者对生命负责的坚定的态度。)
⑤课件出示杏林子照片和作品等相关资料,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一个一生有五分之四的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的人会有这样的生命奇迹的出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先让学生感觉心跳,再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诱发学生对生命作更深刻的思考;品词析句,有助于加深理解。其间,适当补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以激发学生对杏林子崇敬之情,进而充分理解作者对生命美丽的崇敬与热爱的感情。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文及人的认识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层认识。)
(三)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过渡:生命每个人都有,只要能好好地发挥生命力,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奇迹。
1 默读最后一段,联系你以前学过的课文和实际生活中的人或事深入思考,想想杏林子的人生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2 引导理解“有限”、“无限”这对反义词在句中的深层含意。(可以联系杏林子来理解,杏林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她创造出的价值是无限的。例如杏林子虽然去世了,但她的作品还在,人品还在,她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还在。)
3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杏林子的《向命运求索》。
4 回扣课题:杏林子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无限的生命价值,使她的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这就是――(齐读课题)生命 生命。
5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人与事谈感悟,让学生理解人生真谛,真正懂得应当珍惜美好的生命时光。课末,通过朗读本文的重点段,再次阐释文章思想蕴含。)
摘要:在80年代诗人杨炼开始走出朦胧派“死亡”的天空,其诗歌创作的意义旨归只有一个,那就是“拯救”。贯穿他诗歌的“死亡意识”,不是诗人在歌颂“死亡”,而是试图从对“死亡意识”的体验中去感知生命本体的存在意义,描绘出了当代人在现实挤压下精神的苦闷以及生命张力。
关键词:杨炼;死亡意识;生命
早期以实践朦胧诗为宗旨进行创作,而在80年代初改变风格,以开拓者的姿态把眼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的杨炼,在他的诗歌中一直贯穿着一个主题――死亡。诗人曾说过“他的诗,本身才是他的母语、传统、甚至‘祖国’的根一个生者的躯体中珍藏着所有死者”。2003年诗人的新作《幸福鬼魂日记》在诗坛引起不同反响,这组诗歌显示了诗人写作技巧的更加成熟,对具有生命意义的死亡意识进行了更为深远的思辨,如同一个饱含生命的鬼魂游荡在幸福的诗歌海洋中。
一、永恒的死亡 生命是意义
在与叶辉的对谈录中,杨炼曾说到:“死亡不是只发生在每个人生命的最后一刹那。其实从每个人诞生刚刚开始的时候,死亡也开始了。”在诗歌《幸福鬼魂日记》中,诗人在想象死亡的同时,也赋予了“死亡”一个不死的灵魂。于是这个披着永恒外衣的“鬼魂”也可以说是“死亡”便在没有归宿的命运下四处游荡。诗歌中的“鬼魂”触摸的雪是腐烂的,世界是比白更苍白的颜色,刨土的是乌鸦笑着的是猫头鹰,这一切都充满着冰冷的,诡异的,无情的死亡气息。而死亡就像“一副死亡的静物中,没有昨天,就像,没有今天。”在这里,贯穿诗人写作主题的死亡,在笔者看来,成为了没有时间,没有存在,也不可能消失的东西。
诗人杨炼这样认为“我们在理解自己生命的时候,就感受到生命越来越短促的压迫,时间有限的压迫。通过对生命本身历时性的体验,然后去慢慢达到对死亡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你对死亡理解多少,就对生命理解多少。”“废墟”中冒出了“幸福”,“沿街”点燃了鞭炮,删掉了“死者的名字”后消失的过去成为永恒,最后鬼魂在“浴缸”里面看到了“那一副骸骨”,这副骸骨是死亡的证据,在诗歌里面让死亡成为永恒的存在,同时也成为了生命存在的最后依据。
二、死亡的否定 生命是存在
“死亡”贯穿了杨炼的整个诗歌,但是“死亡”在诗人的诗歌中不是生命的对立面,更不是诗人思考的终点。在诗人的世界,“生命”和“死亡”如同一个球体的两面,而生命的存在更是在于诗人对死亡肯定后的否定。在早期作品《墓地》中,诗人从“死亡”的角度来契入人类的生命和生存。“瞧啊,黄土地上走动着活的墓碑,黑压压地高高生长,像乌鸦的天空”。肯定了“死亡”这一虚幻的永恒的存在,而后诗人“我躺在地下,完成了对神的蔑视,而对人,一副面具就够了”,表达了对死亡的蔑视和否定,肯定了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顽强精神的不可磨灭性。
胡晓明说:“时间对照在诗人的体验中,被转化而为生命升华中的肯定力量,根源在于那潜抑的本能:对生命的向往,根源与向不顾一切追求生命理想的欲望。因而,死亡无非是用否定的情感形式,表达强烈的生命欲求。”
三、死亡的彼岸 生命是归宿
虽然死亡意象贯穿诗人杨炼的创作,但是在他充满死亡阴影乃至“腐臭”的诗歌中,却能感受到他在毁灭后的重生。在他的代表性诗歌《诺日郎》中,诗人用充满狰狞、诡异和玄冥的色彩描绘了古代的人类在与自然的搏斗中渡过一段血淋淋的历史,但是在一次次毁灭打击下的人类,通过无数次的创造得以自我拯救。在诗歌中,诗人这样说道:“你们解脱了――从血泊中,亲近神圣”。人类就在这创造和毁灭,生于死的螺旋轮回下,人类不但血脉延续下来,人类的文明也得以继承下去。
在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世界里面,诗人感叹人类必将走向死亡的可怕的宿命,而整个族群无不在艰辛、惶惑和惨痛中轮回。在《祭祀》里面诗人呼喊到“而我不再被孤独击落,我们究竟为什么复活?”。因而追问命运的无常而感受灵魂没有归宿,因社会信仰崩塌而倍受现实挤压的诗人,成为一个踏入冥界的“鬼魂”。在死亡的世界诗人不是自我放逐和精神“腐烂”,而是借助狂放的思想与对虚无世界里面的精神超越,他将灵魂开始抵达超越死亡的彼岸。正如白天将必然迎接黑暗一样,人最终将走向死亡。但是黑暗也要迎来白天,死亡也有彼岸那就是
生。在《幸福鬼魂日记》中,“弄脏阳光”后的“鬼魂”开始复活,在没有时间,没有方向的地方,鬼魂从充满死亡气息世界找到死后也可以漫步的公园,并“坚信眼中有一个世界”
贯穿着死亡意识的杨炼的诗歌,宛如一部人生历程。在这个历程中,人从生走向必然的永恒的死,而精神又从死亡中顽强的复活。诗人描写着充满着“死亡”的世界,在“死亡”的体验下感受到了超越“死亡”的生命体验。“死亡”对于诗人来说,正如他诗歌《同心圆》中的一句“死亡是一句反话”,诗人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是人类不屈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把天空作为死亡的象征在所谓“朦胧诗”中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最卓著的如芒克的“天空升起来/血淋淋的盾牌”。
一、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
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便形成了生命意识。受包含强烈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西方思潮和对生命轻视和漠然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再加上家长和老师对生命话题的回避,必然助长学生形成贬低、轻视生命的意识。
纠正这些错误的生命态度,重构学生的生命意识,是语文学科的神圣使命。语文教材上的许多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生动范例。生命是脆弱的。一场小小的灾难、一种不期而至的疾病、一件微不足道的器物都会让生命消亡。学了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在感受生命的偶然性的同时,让人们不能不对几棵莲子顽强的生命力产生深深的敬畏之情。莲子尚且如此,人类还有什么理由不尊重、热爱、呵护和善待生命呢?
二、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生命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出现人类。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和敬畏的态度,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离开了人的生命,什么都无从谈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人的生命制造了一切艺术和文明。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忠孝礼义等道德,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离开了生命谈爱国爱民、孝敬父母,也只能是一句空话。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珍爱生命应是人的天职。
三、教育学生尊重生命、欣赏生命
在教育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的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尊重生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在《黄鹂》一文中,当他看到与他患同一种病症的史同志要枪杀一只无辜的黄鹂鸟时,他连忙劝阻,以至于老史同志最终放弃了他那鲁莽的决定。小动物的生命值得尊重,更何况人呢?美国作家房龙的《〈宽容〉序言》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例子。勇敢的先驱者为了开辟美好的新天地,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冲破专制主义的禁锢,离开无知山谷,艰苦跋涉,探寻外面的世界。他不顾迫害,回来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人们。但无知山谷的村民竟用沉重的石头砸死了他,并抛尸山野。虽然村民们后来后悔莫及,为他树立起了丰碑,但为时已晚。惨痛的教训深刻地告诉我们:人们不仅要尊重别人的思想,尊重别人的主张,更要尊重别人的生命,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
四、要启发学生正确对待生命中的挫折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在我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挫折也将会时时伴随在我们左右。面对挫折,自强者知道这是人生路上必须搬开的绊脚石,更能从中体验到战胜挫折、超越自我的快乐。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如果我们在挫折面前勇敢进攻,那么人生就会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正如巴尔扎克的比喻:“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弱者来说是绊脚石,使你停步不前;对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它会让你站得更高。”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科考失意后并未心灰意冷、一蹶不振,而是将自己的思想才情倾泻笔端,为后人留下一部经典。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且又聋又哑,面对人生的沉重打击,她仍然乐观地写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霍金身患重病,医生预言他活不了多久,可他却凭借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不懈的斗争,并在科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令世界为之震惊……面对生命中的种种挫折,他们的内心何尝不饱含痛楚,但他们更懂得生命的可贵与美好。他们的举动何尝不值得我们学习效仿?自杀或伤人是一种愚蠢至极的行为。留得青山在,何愁没柴烧!
请允许我今天这样称呼你们。这样称呼你们也许是最后一次。从今天起,你们名义上是一名国家公民了。请允许我代表师长祝贺你们!
刚来北京四中的时候,我还是一名年轻教师。当时有一位慈眉善目的老校长,她和年轻人说话时总充满了慈爱。我们是两代人,我当时还不能理解和体会这样的情感。今天我理解了。看你们也包括看我身边年轻的同事,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这说明我老了。所以,在我看来,今天的仪式是一个庄严的交接使命的仪式,我们这代人要从社会的大舞台上逐渐淡出,一点点地把这个世界交到你们手中。成人意味着什么?成人首先意味着生命与种族的延续。成人不仅说明你们成为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成了家庭的支撑,照顾弱小的或衰老的生命是你们必须承担的责任。你们将来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你们今天做儿子、做女儿,将来都要做丈夫、做妻子、做父亲、做母亲。因此,你们都要认真思考你们将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成人是一种超越生命时间尺度的责任与担当。
孩子们!你们从小到大可能被问过无数次这样的问题,将来长大了想干什么?也许你们曾用稚嫩的童音回答过,我要当科学家、当工程师、当演员、当画家、当企业家、当医生等。近几年社会上流行职业预测,或称为职业规划,据说让你回答一些问题后,就能测出你将来适合干什么。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种方法的科学性与否,我的疑惑是,当测试者告诉你十年后你适合干什么的时候,他本人知道十年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新职业吗?我读过一些名人的传记,包括一些自传,在我尽量冷静而理性地剔除掉其中渲染和演义的成分后惊奇地发现,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名人或成功者,鲜有从小就有明确的职业志向的,尤其是那些创业的成功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他们依靠基于激情的敏锐来捕捉各种发展的机会,同样是依靠基于激情的坚忍去探寻成功的路径。激情才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与激情相比,智力绝对是次要因素。因此,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理想并不是指一个确定的职业。什么是理想呢?面对今天层出不穷的新学科、新思想、新产业、新行业和新职业,我这样对你们说吧,人生理想就是一个人生命的热度。那些获得成功或者获得幸福的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始终保持自己生命热度的人。
生命的热度首先表现为你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生命是美好的,但也是脆弱的。珍惜生命就是要使生命强大,能够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苦难与不幸。孩子们!你们未来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不论物质如何丰富,社会如何进步,生活中的苦难与不幸会永远存在,会随时到来。一个充满生命热度的人,会在苦难中坚守美好,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失败中看到希望,最终获得幸福与成功;那些对生活充满热爱、保持生命热度的人,世界在他们面前永远是阳光灿烂;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常常看上去更显年轻。我曾遇到过不少这样的人,我发现这些人不仅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还有着超乎常人的天真与热情。这使我相信,用生命的热度来养护年轻的容颜胜于使用任何保养品。
生命的热度还表现为你有坚定的信仰和对工作的狂热。这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确定一种态度要比选定一个职业重要得多。我们常把人生比作马拉松,但与马拉松不同的是,抵达终点不分先后,到达终点便是成功。坚持到底凭借的不是能力,而是态度,是精神,是狂热,是信仰,是生命的热度。不论是在原始落后的过去还是在技术先进的今天,都有幸福的人和不幸福的人,都有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由此看来,成功与幸福和时代无关,和技术发展水平无关,它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对幸福的追求不是对物质的追求,而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孩子们!北京四中提倡大家做一个幸福的人,提倡学生享受学习,提倡老师享受工作。当你们对学习、对工作充满激情近乎狂热时,学习和工作就成为你幸福生活的一部分。对工作的狂热是最接近成功与幸福的精神状态。希望你们永远保持生命的热度,保持积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生命的热度还体现为你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与光明。如果我们今天只谈成功,不谈善良,只谈物质享受,不谈精神崇高的话,那么社会将成为一片充满险恶的丛林。孩子们!对你们生命热度的最终检验,是你们能否给这个世界带来善良、温暖、希望与光明。未来评估你们成功的标准,不是财富和地位,而是生命的意义,或者说是生命个体的存在于整个社会的意义,生命的热度带给你们的是生命的意义。我看到你们中的许多人,曾把自己的热情投向社会,尽己所能去服务他人,去贡献群众,去大效于世,去践行北京四中的精神,这是你们的责任。在你们过去学习履行公民责任、学习做一个合格公民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你们生命的热度,我们感到欣慰,希望你们要永远保持并不断提升你们生命的热度。
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占有很大的比例,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向生命鞠躬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向生命鞠躬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⑾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⑿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⒀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问题一:1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语境义。
(3分)
⑴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倔强:
⑵我几乎是在下意识的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第一个“鞠躬”:
第二个“鞠躬”:
19.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分)
20.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1.文中第⑺
段,儿子曾急切叫道“跑了,跑了”,第⒀段,儿子却连忙喊“别,别,别动它”这一叫一喊,分别表现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22.文章题目能否改成“向那只蚂蚱鞠躬”,为什么?
(2分)
23.通过阅读本文,请举例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2分)
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8.(3分)(1)生命力顽强
(2) ①向前微微弯腰行礼;
②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对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
19.(2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
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20.(2分)交代蚂蚱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蚂蚱生命的顽强。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的悲壮作铺垫等可酌情给点分)
21.(2分)“叫”是儿子希望爸爸重新捉住逃跑的蚂蚱;
“喊”是害怕我再去捉蚂蚱,可见蚂蚱顽强的精神、求生的欲望也震撼了两岁的儿子,使他不想再伤害它,并对它产生了崇敬之情。
22.(2分)文章题目更有广度和深度。
这只蚂蚱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顽强的精神,顽强的生命鞠躬。
23.(2分)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答案。
但一定要结合实例,围绕生命力的强大和值得敬畏或值得珍惜来谈。
问题二:32、第(2)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33、这篇小说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3分)
34、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答:难以想象鞠躬(3分)
35、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2分)
36、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
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32、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这么冷清的环境蚂蚱求生的`不易,更加让人震撼。
33、震撼震惊奇迹描写蚂蚱拼命求生的坚强毅力时候的细节
34、认为它是害虫轻视难以想象对蚂蚱求生的毅力感到惊讶被强烈震撼鞠躬
35、鞠躬既是作者对蚂蚱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毅力的钦佩也是对蚂蚱的歉意,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生命的代价教育了作者父子。
36、不完全赞同。
【关键词】生命观 生命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2-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他杀、自闭、自残、网瘾等各类“生命困顿”问题的频频报道,如何“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根据资料估算,高校大学生自杀及自杀未遂行为发生率高达1/10万。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可以看出,生命教育居于一切教育的核心地位,其宗旨是为了帮助个体科学地认识生命、智慧地敬畏生命、理性地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健康成长。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独立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使生命教育成为富有成效、最有长效的教育。
1.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现状,笔者于2012年9月至10月对广西5所高校的大学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回收率为98.501%,其中有效问卷590份,有效率为98.33%。采用自编问卷《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分“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认知”、“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对《生命教育》课程选取内容的看法”四个维度,共30题,笔者对调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当前大学新生生命观与生命教育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1.1对生命现象的理解。生命是人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存在价值的基础,是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方面的表现,更是人履行个体权利和义务,实现生命价值的社会角色,因此对生命现在的理解程度体现了大学新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正确认知。调查显示,在“对于死亡现象,你接纳的观点是?”的选择中,选择“人在这个世界消失,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人死了,生命就结束了,不会再活过来”、“人能死而复生”、“对于生死这么复杂的问题,目前我还参悟不透”的比例分别为19.75%、52.42%、2.66%、25.16%;在回答“遇到生命的挫折和委屈,陷入困境,你是否有过自杀的想法?”,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3%、14.17%、84.37%;在回答“当遭遇别人的严重冒犯时,你是否有过杀死别人(让他消失)的念头?”,选择“经常有”、“偶尔有”、“从来没有”的比例分别为1.403%、11.75%、86.85%;在“你认为导致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原因是?”的问题中,选择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习就业压力大,看不到前途”、“生活压力大,经济太贫困”、“失恋受到打击想不开”,各占35.42%、20.77%、16.2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部分大学新生对生命现象的认知是积极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1.2对生命价值的认知。调查显示,在回答“你喜欢自己吗?”的问题上,选择“很喜欢”、“比较喜欢”、“一般”、“不太喜欢”、“非常不喜欢”的分别有47.49%、32.96%、17.30%、1.76%、0.36%;问及“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很糟糕,你会如何表现?”时,回答“相信自己的能力,下次会做得更好”、“无所谓”、“感到自己蠢笨无用,永远都做不好事情”的分别有92.17%、4.75%、3.04%;在回答“你了解自己吗?”时,选择“很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6.18%、44.17%、23.37%、5.41%、0.87%;在“下列因素中,哪一个对你形成对生命的价值的看法影响最大?”中,回答“自己的性格”、“社会中的各类现象”、“学校教育和帮助”、“父母及家庭的影响”、“朋友和同学的影响”、“男女朋友的影响”分别有41.93%、25.54%、4.45%、23.28%、4.75%、1.02%;回答“你如何看待目前的生活状态”时,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有16.86%、45.40%、31.98%、4.87%、0.90%;问及“你是否对人的生命和生命价值进行过思考?”,回答“经常思考”、“偶尔思考”、“一般”、“从不思考”的分别有47.57%、44.59%、7.17%、0.63%;问及“你对自杀的看法是?”时,选择“自杀是自我生命尊严的践踏”、“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当生命已经没有欢乐而言,自杀是可以理解的”分别有79.85%、15.06%、5.08%;问及“对于人的生命比动植物生命更重要,你的看法是”时,选择“非常正确”、“无所谓”、“不正确,生命应是平等的”的分别有15.12%、7.47%、77.41%。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大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命观,自我成长和学校教育、家庭等因素对大学生的生命观形成过程起来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规范地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有积极意义。
1.3生存技能与安全意识。调查显示,在回答“当遇到火灾、地震、溺水、车祸等天灾人祸时,你的状态是?”,选择“能很好地进行自救和他救”、“等待他人救援”、“无法自救和他救,只能等死。”的分别有84.55%、14.94%、0.48%;问及“你懂得通过饮食、锻炼等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方法来保养自己的身体吗?”时,回答“非常了解并常付诸与实践”、“比较了解”、“一般”、“不太清楚”、“非常不清楚”的分别有24.60%、30.19%、37.87%、6.69%、0.66%;问及“请评价自己的生存技能”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29.92%、68.26%、1.82%;问及“请评价自己的安全意识”时,回答“非常强”、“一般”、“非常差”的分别有52.39%、47.01%、0.60%。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仍有一部分大学新生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生活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没有明确目标,也不愿意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4 对《生命教育》课程的看法。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我校是否有必要对新生开设《生命教育》类课程?”时,回答“非常有必要”、“一般”、“完全没必要”的分别有83.28%、1.53%、0.14%。在问及对高校《生命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的选择中,按重要程度排序的结果分别是:溺水、逃生、用电等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发展与关怀教育;突发性伤害教育;交通、消防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生命教育概论;性与婚姻伦理教育。从调查数据看,反映出大学新生对开设《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有较高的需求,并对课程开设内容选择上倾向于关注生命安全、生命健康、尊重生命的部分。
2.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已经普遍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高校仍是生命教育的“遗忘角落”:高校大多仍以讲座或者报告形式开展生命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还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其次,生命教育的实施只在公共基础课哲学中设计人生观的内容,过于抽象和理想化,对大学生没有真正起到实质作用。因此,重视生命关怀教育,通过独立设置《生命教育》学科课程来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命,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作者结合大学新生生命观的调查对《生命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思考和探索。
2.1《生命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科学生命观为导向,完善课程目标。《生命教育》课程目标应倡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这是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科学生命观。生命教育的思想正是来自于对这样一种社会、人的心理状况的关注和反思的结果。因此,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宗旨和目标仍然要立足于生命本身,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积极心理学思潮导向下帮助大学生全面提升积极心理品质,探索积极的生活方式,获得丰盈的生命质量,最终使学生享受幸福。
2.2《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以生命为主线,科学选择教育内容。从事生命教育的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在《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如何选择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又能解决学生生命问题的教育内容。当前的《生命教育》课程常常选择“死亡教育”、“自杀预防”等较为沉重的主题,但是忽视与学生生命意义更为相关的生命认知、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促进、获得幸福等主题。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应该以生命为主线,选择贴近学生的需要、又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教给学生生命的知识、向学生展现生命的美好,使其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以此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实践生命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当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内容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存在联系时,就会产生较强的对生命尊重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发有意义和积极的思考。
2.3《生命教育》教学方式。以互动体验为主,改革教学方式。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由于缺乏课堂互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生死意识等知识的理解上,忽视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受到良好的启迪。大学生都已基本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生命的历程、生命意义等都有一定的认识,生命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每一次的生命教育实践中都是学生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的过程,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心灵成长。因此,《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情绪体验”的活动教学方式,在课上开展互动教学,强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参考文献:
[1]庞秋月.大学的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J].福建论坛,2008,(4).
[2]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J].教育科学,2006,(8).
[3]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126-125.
一、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担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所以语文教师要挖掘隐藏在语文文本和语文知识中巨大的精神财富,采取有效的手段使其变成生命教育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接受生命教育熏陶,吸取健康成长的精神养料,形成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比如七年级上册中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2.“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展开似的……”
在教学本文时,我提问学生:“从这些美妙的的描述中,你读出了什么?”同学们纷纷议论,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的说读出了紫藤萝花的美丽;有的说读出了紫藤萝花开得很茂盛,有的说读出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对了”,我说,“这些描述,就揭示了紫藤萝花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花都如此顽强,何况我们人呢”。当讲到3.“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时,我又问:“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同学们各持己见,我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这句话告诉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我们不能让不幸压垮,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现实生活和伟大的事业中去。这样,就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体现了你对生命的尊重。
二、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中学语文教材中珍爱生命的内容不乏其例,俯拾皆是。如七年级下册第3课,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文中“最后从蛋壳里爬出来的小鸭是那么丑陋,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不仅在鸭群中是如此,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连自己的兄弟姐妹看到他也生气,连自己的妈妈也希望他走远些,丑得连猎狗都不咬的丑小鸭,没有轻视自己的生命,而是坚强地面对生活,勇敢地活下去,“拼命地飞向高贵的鸟儿”,最后终于变成了“白天鹅”。这个典型形象,是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的范例。在讲授本文时,笔者借题发挥,借“鸭”喻“人”,联系班上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不怎么理想的事实,教育他们: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困难、挫折,我们一定不要沉沦、不要放弃,要相信自己,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为之奋斗,最终一定会成功。
三、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享受生命、感谢生命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一种活动。生活得最好的人,不等于是寿命最长的人,而是最能感受生活的人”。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九年级下册第9课,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在《谈生命》一文中有这样的阐述:
1.“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2.“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将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将成为空壳!”
3.“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好比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4.“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摘 要】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以新课程改理念为指导,新课程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问题探究,知识魅力的课堂;新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
关键词 师生互动教学导入生命活力;教学方法;主题参与
新课程改革势不可挡,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课改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实质上是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题作用,重知识灌输,轻生活实践等诸多特征。而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力求倡导,课堂回归生活,充满活力。那么,怎样让课堂充满活力,怎样真正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题参与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节课堂气氛,我适时地故意抛给了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是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如在教学《珍爱生命》时,我想让同学观看电影《谭千秋》,然后设置了几个问题来导入新课:1.你知道地震给人们带来哪些危害吗?2.电视里播放了哪些感人的事迹?3.你知道地震来时,我们如何逃生吗?当时,同学们的情绪高昂,议论纷纷。学生发言时,我会给予点拨。当他们说下去时,我会补充,引导他们继续说下去。这样课堂上就充满了生命活力。达到了真正调动和启发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又如在教学《珍爱生命》时,我用课件出示歌曲《小草》的歌词:“没有花香,~~~~~·大地啊母亲把我紧紧拥抱。”和“同学们小草那么弱小,一花一枯荣,但它却那么乐观,还有对河流山川的感激,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让学生讨论并发言。这时,教师相机点拨。这样一来: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充满了生命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语言创设,语音视频创设,表演,游戏等形式创设,引导不用层次的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各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讲真爱生命的故事。
欣赏每种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和睦相处;悦纳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重要性,通过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并让学生讨论,学生主导积极的学会了新知识,提高了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教学能力。
思想品德教师应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当前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虽然教材已经增加了很多图片和辅导文字,可谓图文并茂,但是学生还是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只是把政治课看作是一项任务,对一个教师来说,怎样才能把“枯燥乏味的”的内容更好的传给学生,是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文字的图像,音像的资料引用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客观事物,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这样,我们可以很便捷地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穿插事例,灵活机动的处理材料,另外一些在课件里未预先安排的资料,只要你对自己电脑里的资料熟悉了解,就可以随便通过第二种软件给学生演示。
其次,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些图片,影片来配合教学。比如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珍爱生命》这一课时,就现在初中生非常强烈的自尊心而言,无法承受一些小的压力和挫折,极易产生对生命的轻贱,毫无珍惜和责任意识的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生命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箱学生播放名言警句的视频资料,如莎士比亚“上天生下我们是让我们成为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张海迪“生命很痛,但痛我也要活着,我要活的好好的,我还要活出生命的诗意,”等等。也可以播放相关报道的视频材料:呼和浩特市14名初中生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1次而不是老师说的4次,选择以自杀方式来挽回自己的尊严。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卧轨自杀。因家长禁止玩游戏机,广东省顺德市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杀。
看着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悲剧,相信同学们有着和我一样的体会。一个个花季的生命,就这样过早的枯萎了,除了扼腕叹息,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这样学生可以从视频材料中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情绪感染,诱发对“珍爱生命”知识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的感情以及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这样的视频材料就能切入主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多媒体教学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制作一些图片,影片配合教学,也可以引用诗歌颂,歌曲,或材料等形式,达到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相应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材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