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范文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慢性疾病的健康管理

篇1

[关键词]中医;心身医学理论;健康体检;慢性疾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219-0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早期计划生育的施行,人口比例发生了极大改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病的预防和治疗刻不容缓。好多疾病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的,因此健康体检应该引起我国公民的足够重视,而且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及调理药物极其重要。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运用心身医学理论来推广慢性病的预防及早诊早治和规范治疗,从而推动医疗模式转变。

1.心身医学的含义

心身医学是一门主要从精神和躯体的相互关系即心身相关的立场来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方法的新兴科学。由于人类身处竞争激烈的环境,各种因素导致心理压力,紧张情绪等堆积,从而引发各种躯体症状表现为主,但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心身疾病。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首次就诊的患者中,大约30%的患者所患疾病与心理因素有直接关系,但是却表现为躯体上的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所以往往患者接受的是躯体上的治疗。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的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有关。于是心身医学,应运而生。心身医学体系虽确立尚不足百年,但在国际上发展迅速,被公认为是近代医学带头学科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中医的心身医学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心身医学思想的发源地之一,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其中“人是由神与形两部分组成”观点同时彰显出当时祖国医学对心身问题的研究与认识,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影响深远。近年来,广大学术界对中医心身理论的研究日益重视,其深入的研究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创造出很大的价值。

所谓心身相关疾病,用中医学术语表达,是指由精神情志因素所致的各种脏腑气血病变,属于神伤形的范畴。即“因郁致病”“因病致郁”的观点。中医历来把情志因素作为致病的“内因”,而引起情志变化的原因大致源于对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长期持续性情志异常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反之,长期的身体疾病也有可能成为一种刺激因素,导致情志的异常,从而加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心身相关理论把人体的形和神、躯体与心理视作统一的整体,故对心身相关疾病的治疗应该形神兼治。可以用中药、推拿、针灸等疗法治形以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用心理疗法治神指以调节精神活动及心身和谐。而两者在具体运用时又相互促进,能够“调神以治形”“治形以疗神”。

在预防方面,中医养生主张形神兼养,养神为上,“四气调神”“呼气,独立守神”“积精全神”,等通过顺应节气的的生息规律、通过有意念的活动,通过节欲等来调摄精神,达到心身平衡。

北京中医医院有专门的心身医学科,心身医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志病”重点专科(是重点专科还是建设单位)。目前科室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有:针刺、电针治疗抑郁焦虑;走罐治疗实证型抑郁;周氏调神法治疗失眠等。治疗方案也从单一的方法发展为中西医结合的多种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针灸、电针、走罐、中药、西药、个体及团体心理治疗等,为不同的患者选择适合的个体化治疗,突出中医的整体观念,在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中,发挥中医特色的优势。

3.心身医学的建立

德国精神科医师Helnroth于1818年首先提出“二身的”(psycho-somatik)一词。1922年,Deutseh首次使用“心身医学”(psych-somaticmedlclne)概念。在20世纪初Freud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使心身医学的建立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Dunbar出版的《情绪与躯体变化》一书将某些疾病的发生归因于特异性的人格因素;1939年Dunbar领导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1944年美国成立心身医学会,从而推广了心身医学的概念。此后,象Pavlov、Canonon等众多的生理学家、精神病学家、临床医学家、心理学家等,分别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以及神经,心理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心身医学的确立进一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神心理治疗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通过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患者,以改变其认知、情绪和行为等,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或消除导致其痛苦的各种紧张因素、消极情绪和异常行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通过精神状态的改变,使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状态获得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4.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学科,它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到医疗实践之中。它既具有医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即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它应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对患者进行检查,为诊断提供依据,并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已有研究指出,心身相关理论是医学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在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心身医学的研究范围有交叉和重叠,应用于疾病治疗领域的医学心理学和心身医学的外延相同。有学者认为141精神卫生和心理卫生工作者,必须责无旁贷的把心身疾病的防治和心身医学的研究作为己任,纳人工作日程。目前我国临床心理医学工作者缺乏,心理医学的任务也主要由精神科医师及其他临床医师来承担。人是具有思想感情的社会成员。人的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与心理状态和所处的环境也有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和心理学研究提示,有害的器质性因素和精神因素都能引起疾病,损害人的健康。

5.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现代疾病谱及死亡谱的改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的不足,而趋向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新模式。新世纪医学的重心将会有所偏移,医学关注的视野将会大大拓展,医学审视健康和疾病的视角也将多元化,将从单纯注重生物性异常(疾病),扩大到同时关注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生活方式优化、生物机能调整等多角度,即使生物学检测没发现异象,而诸如患者自觉不适、虚弱等,都将是医学关注的对象。

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古希腊圣贤希波克拉底认为“知道是谁生了病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患者是具体的“人”,具有特定的生物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在疾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中,我们必须重视患者本身。有学者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论述了心身医学和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医学模式的演变、心身医学的历史发展、心理疾病的诊疗原则等方面作了阐述,认为心身医学是医学模式的新发展。采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中的作用。这是医学和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研究方向。

6.我国健康管理研究状况

健康管理最早风行于欧美,在中国健康管理则刚刚起步,目前国内的专业的健康管理机构,大部分是医院及体检中心的附属部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逐渐受到其负面的危害,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不断地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且逐渐低龄化,过早地出现在中青年中,欧美专家经大量临床实践,得出与我们祖国医学“治未病”理论相契合的结论:绝大部分临床疾病如果提早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和治愈的。

7.慢性疾病现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从发现之日起算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由于职业和环境因素,生活与行为方式不良等使其患病率迅速上升。

目前高血压全国患病人数大概1.6亿多,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的统计数据相比,患病率上升31%,且农村上升迅速,城乡差距已不明显。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与之前相比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糖尿病患病率及超重和肥胖患病率也均上升明显。糖尿病的患病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目前国内糖尿病患病人数多达2千多万,另有2千万人空腹血糖受损。大城市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由于超重基数大,如不加以控制,预计今后肥胖患病率将会有较大幅度增长。

8.中医心身同治

篇2

[关键词] 全科医护团队;中医健康管理;老年;慢性疾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0-245-03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in improv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JIANG Ming1 SHEN Manxuan2

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Dongshan Street, Yuexiu District, Guangdong, Guangzhou 5106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in improv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2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ho were registered in outpatient service from June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management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management group was given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while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follow-up.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Scores of health, emotion, cognition, life, work and physiology of the management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

[Key words]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TCM health management; Elderly; Chronic diseases; Satisfaction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老年慢性疾病在临床中占有比例显著升高,为影响老年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1-2]。临床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肺等慢性疾病均好发于老年患者,且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3-5]。健康管理为延缓慢性疾病发生、发展,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关键[6]。为探究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中实施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影响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12月本中心慢病门诊就诊

的200例老年慢病患者进行研究,将信息录入计算机中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参照组,每组100例。管理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65~88岁,平均(73.8±5.3)岁;合并症:高血压病44例,糖尿病43例,高脂血症46例,冠心病39例;病程6月~22年,平均(7.3±2.1)年。⒄兆橹心54例,女46例;年龄65~89岁,平均(73.5±5.9)岁;合并症:高血压病48例,糖尿病42例,高脂血症45例,冠心病36例;病程6个月~23年,平均(7.4±2.2)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分组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入组患者诊断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自愿配合完成本次干预

和研究,年龄发65~89岁。(2)排除标准:合并残疾、精神疾病、痴呆等不能配合完成本次干预和研究;干预途中退出患者;不能按时进行治疗、复诊,依从性差患者。

1.3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随访,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治疗、干预、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饮食、运动,制定健康管理计划,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和管理。管理组患者基于全科医护团队为基础,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管理:(1)全科医师统筹整体工作,公卫医师、康复医师和全科护士配合共同参与管理,将入组患者一般健康资料录入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类型、文化程度、兴趣酆玫仁凳攵孕越】倒芾怼#2)对患者进行亚健康及中医体质评估,对患者心理、饮食、起居、病症、运动、中医治疗及目前保健方法等情况进行了解,观察患者神色、形体、步态、语气、舌象、脉象、气息,确定患者中医体质,告知患者中医体质辨析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3)对已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纳入社区相应病种中医健康管理范畴内,对中医偏颇体质患者进行针对性养生保健指导。(4)对正常病症患者进行体穴、耳穴、饮食及推拿等养生保健指导,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饮食调养、心理干预、运动保健、起居调摄等养生保健知识宣讲。患者每半月进行一次中医健康指导,两组连续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包括健康、情感、认知、生活、工作、生理6条,总计36问,由调查者问,被调查者选答方式完成 [7]。(2)满意度:干预结束后用自制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0~80分,0~47分为不满意,48~63分为满意,64~80分为非常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用SPSS22.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的形式表示生活质量评分,t检验,率表示干预满意度,χ2检验,如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管理组患者健康、情感、认知、生活、工作、生理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

管理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

3 讨论

慢性疾病为老年患者主要疾病特征,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为最常见,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慢性疾病具有病史长、并发症多、不能治愈等特点,患者需终身治疗和干预[8-10]。研究指出,慢病管理为长期治疗和防控关键,管理目的在于提高患者保护因素,降低危险因素,降低慢病引起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延缓疾病发展,保障患者健康[11-13]。社区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主要场所,社区全科医护团队承担基础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及保健等重要工作,在慢性疾病管理中采取综合管理模式,不仅对疾病进行诊治,还重视疾病预防和保健。

中医辨证在慢性疾病中管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认为基本能够发生、发展与机体不同体质特征有相关性,针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均有建立一套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策[14]。本次研究将全科医护团队和中医体质辨证思想相结合对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相对常规随访患者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临床中多有报道中医体质辨证方法在慢性疾病患者中管理效果良好案例,许在安等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体质辨证健康管理,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82.56%[15]。王玉霞等在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中采用中医体质辨证健康管理模式,显著降低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危险因素[16]。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将全科医护团队运营模式和中医体质辨证思想结合,将疾病管理思想、管理行动完整相结合,通过中医体质测评对患者疾病和体制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疾病和体质类型实施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对慢病患者管理效果。本次研究同样得出,管理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

综上所述,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病患者中应用,能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质量和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医护绑定式团队中社区护士对慢性病管理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43-747.

[2] 高裕,罗洁,郭惠环,等.全科融合慢性病为一体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3):342-344.

[3] Evans N,Pasman HRW,Donker GA, et al.End-of-life care in general practice: A cross-sectional,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cancer', 'organ failure' and 'old-age/ dementia' patients[J].Palliative medicine,2014,28(7):965-975.

[4] 刘文睿,朱焱.贵阳市主城区全科医生团队社区慢性病服务流程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476-3480.

[5] Pilgrim JL,Taylor MJ,Drummer OH, et al.Realigning Medicare: Further changes in general practitioner consultation delivery rates[J].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4,200(3):151-152.

[6] 杜兆辉,黄倩,蔡丞俊,等.全科医学与慢性病管理[J].医学与哲学,2015,36(16):1-2.

[7] 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北京方庄医护“一对一”绑定式社区护士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0):3722-3725.

[8] 周育松,张宁,赵娟,等.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2):128-130.

[9] 何嘉炜,林基伟,彭苏元,等.慢病管理在临床科研中的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64-967.

[10] 肖宁,王家伟.药师将互联网大数据引入慢病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J].中国药房,2016,27(22):3158-3160.

[11] 贺婷,刘星,李莹,等.大数据分析在慢病管理中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7):981-984.

[12] 王欣月,严丽萍,常春,等.多水平模型在居民慢病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4):291-295.

[13] 谭教旺,黄琼,叶美琴,等.论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和中医介入的优势[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72-977.

[14] 于德华,潘莹,张斌,等.三级医院中全科医学的定位和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061-1063,1110.

[15] 许在安,王素美,林金萍,等.中医体质辨析计算机智能分析模型在干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2):116-117.

篇3

【关键词】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 危重疾病; 心血管疾病; 死亡评估; 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R27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30-0155-02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机制(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ACHE)是一套应用于ICU重症监护室内的疾病程度评估指标,该理论首先于美国危重疾病研究小组所提出,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临床治疗中,并且取得了普遍的认可和应用[1]。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医院进年来所接触的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对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机制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实际情况与预估数据的关系做进一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所收治的224例危重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147例,女77例;年龄18~87岁,平均(54.20±2.13)岁。住院时间为15 d~25月,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4.52±2.97)个月。将全部患者有意识地进行分组处理,第一种分组方式为:APACHEⅡ评分20分者一组,共13例,其中男8例,女5例。第二种分组方式为:根据患者疾病种类区分:冠心病者一组,共87例,其中男51例,女36例。心脏瓣膜病者一组,共56例,其中男43例,女13例。心肌疾病者一组,共32例,其中男24例,女8例。肺源性心脏病者一组,共28例,其中男14例,女14例。先天性心脏病者一组,共21例,其中男15例,女6例。分别对比这两种分组方式中,不同患者之间的实际死亡率与死亡预测之间的差异性和关联性,并对APACHEⅡ评分制度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性做出计算和分析。

1.2 预测方法

APACHEⅡ评分主要由两个主要计算内容组成:(1)APACHEⅡ得分结果=年龄评分结果+病前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结果+急性生理学评分结果(反应疾病严重程度)。(2)R值(死亡危险预测评分),R值是由APACHEⅡ得分结果和ICU主要疾病评分结果推导得出,国际通行的APACHE死亡危险性(R)的公式可表述为:ln[R/(1-R)]=0.146×APACHEⅡ得分+ICU主要疾病评分+0.603(主要针对急诊手术患者)-3.517。评分中所有涉及参数均取患者进入ICU重症监控室后的第一个最差值。其中年龄评分范围为1~6分,APACHEⅡ的评分范围为0~71分。

1.3 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研究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进行采集,使用SPSS 17.0对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数据结果,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确定数据范围,用字2检验对不同评分组预测死亡率进行比较,以P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在224例患者中实际院内死亡19例,实际死亡率为8.48%;预测死亡49例(以≥70%为标准),预测死亡率为21.88%。实际死亡结果与预测死亡结果相差约为13个百分点。其中若以预测死亡率≥5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2.43%,敏感度为17.31%,特异性为98.42%。若以预测死亡率≥7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2.98%,敏感度为9.06%,特异性为99.27%。若以预测死亡率≥9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么APACHEⅡ评分的准确性为95.75%,敏感度为2.77%,特异性为99.81%,详见表1。

由上表可知,在不同实验组内,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特点等不同,20分组预测死亡率为76.92%。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虽然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危重疾病评分机制,但对ICU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死亡预估时仍然存在着一些偏差。重症心血管疾病是指原发性或继发于其他原因的、以心脏或大血管病变急性发作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重症,此类疾患发病急、进展快、诊断或处理不及时常危及生命[2]。APACHEⅡ评分体制主要是对患者的危重疾病程度(死亡可能)和预后进行评估,但由于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不同临床表现以及不同的危重病情,该评分机制不应作为临床治疗的指向指标[3],而应作为临床治疗的数据参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院内的治疗质量、提高对患者死亡趋势的预测结果[4]。由本次研究数据可知,其中若以预测死亡率≥50%为死亡评断标准,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2.43%,敏感度为17.31%,特异性为98.42%。若以预测死亡率≥70%为死亡评断标准,那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2.98%,敏感度为9.06%,特异性为99.27%。若以预测死亡率≥90%为死亡评断标准,APACHEⅡ评分的评定准确性为95.75%,敏感度为2.77%,特异性为99.81%。所以其预测结果不可作为临床实际的判定标准,仍需进行综合考虑[5]。APACHEⅡ评分结果值越高代表患者死亡可能性越大[6],根据笔者所在医院以往的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将APACHEⅡ评分结果与实际死亡率之间出现差异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一般年龄较低,会导致年龄分数降低[7]。(2)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神经功能的评分结果较低[8]。(3)评分时,心血管疾病无有效的分类规定,导致结果有偏差[9]。(4)心血管疾病病情不稳定,导致评分结果的偏差。(5)APACHEⅡ评分没有长期随访内容,可能导致死亡预估结果偏低或偏高[10]。

综上所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标准虽然是一项完善的、具有临床实际操作意义的死亡判定指标,但对临床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预估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性和局限性,所以在临床治疗和评估过程中要结合评分标准和患者的实际情况来预估患者的死亡趋势,从而提高院内的死亡评估质量以及疾病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盂新科,邓跃林.APACHEⅡ评分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7):1430-1432.

[2]江学成.危重疾病严重程度评分临床应用和意义[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4):2195-2197.

[3]刘毅,马树林,阎素英.APACHEⅡ危重病评分系统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评估价值[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7(4):531-533.

[4]汤日波,刘晓辉,谢莲娜,等.APACHEⅡ评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8):682-668.

[5]梁建业.危重病患者病情评定法――APACHE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1):1152-1156.

[6]梁建业.第三代危重患者病情评价系统APACHEⅡ,SAPSⅡ和MPMⅡ[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2(14):249-253.

[7]黄文庆,张孟贤,王江桥.APACHEⅢ评分对危重患者病情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11):694-695.

[8]江学成,胡宁利.中文版《危重疾病评分系统》计算机软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12(14):1246-1247.

[9]李福强,李晓斌,朱建辉.APACHEⅡ、APACHEⅢ在ICU中应用比较[J].中外医疗,2010,20(15):188-189.

篇4

为扩大农村慢病患者提供科学化、专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加强慢病管理各类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体系的培养。建立各级专业人员培训考核机制,提高专业队伍素质,技能是农村慢病患病健康管理干预的前提,将科学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合理用餐等基本的自我管理方法,配合定期检查,家庭亲人监护,基层疾控专业人员人性化的健康教育。形成一套农村慢性病健康管理干预的完整体系。

2加大政府经费投入,降低管理成本

对于慢性非传染疾病,普遍存在“重医治,轻预防”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慢性非传染疾病的投入,扭转“重医治,轻预防”的局势。在农村,慢性非传染疾病对居民的影响越来越大,像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长期服药,治疗过程较长,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绝大部分患者需要终生治疗,加上农村经济水平不够繁荣,农民的收入较低,很多患者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治疗。所以,农村地区的政府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对慢性非传染疾病重点投入,加强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建设、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及其费用,组织好乡村一体化建设,强化基层疾控组织功能,降低管理成本。

3完善慢病防治相关的制度,保障慢病患者有效治疗

在农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威胁甚大,会使患者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狠多患者会因此而萌生放弃治疗的想法,因此,完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相关制度很有必要。结合当前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在农村建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基金,主要用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作为对农村患者的又一次补偿,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此外,做好相关人才的储备,组织相关人员到农村宣传相关疾病知识,提高农村居民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掌握程度,提高居民的自觉性;经常性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居民的疑问积极解答,尽可能使每一位农村居民都能重视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

4结束语

篇5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 慢性疾病 管理 影响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07-01

电子健康档案和慢性疾病的管理,是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区域所要管理的两个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的不规律现象越来越多,慢性病的增长率也越来越多[1]。目前,政府对于慢性疾病的防范主要以预防和治疗两方面为主。其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建立相应的居民健康档案,此外还致力于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由于电子健康档案是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热点之一,利用电子健康档案,患者的健康信息能够得到完整记录,能让医院医生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从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然而,目前我国健康档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问题,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1 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1 慢性疾病的管理缺乏相应的机制。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重要的问题,如何对慢性疾病进行规范、有序的跟踪管理,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是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实现对慢性疾病的良好管理,档案管理者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责任目标,并将自身的利益目标与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目标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慢性疾病的管理。对于目前的社区卫生中心来讲,治疗非常重要,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生和护士进行了及时的监督,然而对医生和护士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建立起档案管理机制,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内均未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和评价,因此也无法确定慢性疾病治疗护理的工作重点,也无法对医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评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2 慢性疾病管理存在的困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元凶。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目前15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为23%左右,5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57%以上。此外,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估计在2025年,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将增加至4600万左右。根据我国的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心脏病均具有长期、渐进等特点,且对慢性疾病的控制非常有限。因此,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疾病进行管理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控制机制和管理手段,导致对慢性疾病管理不完善。

2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

2.1 加大健康体检的覆盖率。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电子档案,并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工作,并记录健康资料,档案管理人员要妥善保管好档案,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若发现不良状况时,要及时进行治疗,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

第二,尽力要求所有患者进行定期体检,对于一些因为工作问题无法及时进行体检的人士来讲,应该积极进行事后约定,并积极为患者提供补查服务,提高体检的覆盖面。

2.2 不断完善体检项目。

第一,档案管理人员在体检前要建立好电子档案,并进行打印,让受检人员核对检查项目和个人信息。在检查完之后,档案管理人员要查看检查项目是否完整,如无遗漏,则需要进行信息的录入。

第二,体检项目应该在年轻人当中开展,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从年轻人方面入手。由于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社会上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慢性疾病。因此,对年轻人进行健康检查非常重要,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该要仔细检查档案的项目是否齐全,从而有助于对慢性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

2.3 改变档案的运行方式。目前对健康档案的管理有助于促进卫生资源效率,电子档案的建立实现了档案的信息化收集以及利用,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以往档案的运作模式,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让工作目标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此外,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实现档案的数字化,从而提高电子档案的利用程度。

2.4 改变以往档案的采集方式。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健康档案开始建设,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由传统的纸质档案演变成为现在的电子档案,因此也有效改变了当初纸质档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文档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一旦更新,旧有的档案就必须作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在此基础上,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能够及时更新慢性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加利于医生的治疗和对患者疾病的控制。

3 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分析

3.1 电子健康档案的及时更新,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目前,电子健康档案能够与社区医生工作站相联系,医生通过档案的检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认识[3]。档案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对电子档案的管理确定相关责任人,当患者进行复诊的时候,要督促医生对该慢性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更新健康档案的资料,实现档案的动态更新。通过不断更新患者疾病的数据和病情,分析患者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此外,就诊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统计,从而不断改进治疗方式,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

举个例子,某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该社区通过建立动态的记录资料,对患者个体进行全程的心理和生理等健康信息记录,让健康档案变得更加完整和详细。由于电子信息化的特点,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更新之后,可以及时地进行更新和记录,采取新的治疗方案。正是通过这样的管理,该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实现了对慢性病的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方便对慢性病的管理和监测,大大地提高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成效。

3.2 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可以对慢性患者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的情况推算出医生在不同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总体所使用的平均成本。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信息确定不同慢性病患者药物维持所需要的成本,并与医生治疗的成本制成坐标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分析医生治疗成本是否合理,并合理控制医生治疗的行为,让医生的工作更加注重对患者的治疗与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卫生资源方面的利用率。

除了能够控制好医生的行为以外,电子健康档案还能够指导患者就诊的方向,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不断完善居民慢性病健康体系。

3.3 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医生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慢性病患者数量和达标情况。社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医生治疗慢性病者的数量以及治疗的达标率对医生收益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对医生的责任管理,为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制定相关的规划,从而为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客观依据。

4 结束语

慢性病能给人们带来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能有效利用资源,对慢性病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和评估患者的问题,并有利于对患者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蔡敏,梁斌.健康档案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5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