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中语文必背常识范文

高中语文必背常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高中语文必背常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中语文必背常识

篇1

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

一、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很多年来,教师被传统课堂异化为教书匠。高考是指挥棒,高考考什么,教师都心知肚明,了如指掌。把高考考试内容教给学生,并设法提高他们的成绩,这几乎成了高中教师们共同的追求。长期的灌输、限制,让我们很多语文教师不再去读书,不再去关注高考之外的人文素养,当然自己的素养也难以提高。

一个自己都不践行传统文化的人怎么可能在讲台上影响他的学生呢?所以,要想通过高中课堂渗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第一要事就是要改变语文教师的意识,提高我们本身的人文素养。

二、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承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当属古诗文。但是中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阅读量却又是最少的。于是,亲近古诗文,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就成为我们教学的突破口。除了以高中语文课本上出现的古诗文为重点外,我还从语文的基本能力人手,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听,即听录音,利用课前时间,播放古诗文录音,让学生听。看,教室里挂置一些古诗文挂图,课间学生可以随时观看。读,学生可以在课前两分钟和睡前十分钟进行朗读吟诵,主要是诵读《唐诗鉴赏辞典》和《史记》。讲,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讲解诗文大意。创,班级和学校组织学生根据诗文,进行诗配画活动。赛,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不同级别的古诗文比赛,选拔出明星班级和个人。

这样的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在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是传播传统文化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弘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寻求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一旦,每堂语文课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微略景观,那么,学生将会在语文课堂流连忘返,这才是真正的高中语文教学,也是在语文课堂上弘扬中华文化的第一步。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研究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举办语文学习文化沙龙,交流读书心得,寻求读书知己。@些活动,给学生以展现才智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我们开展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1.安排古诗文诵读比赛。各班挑选出5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多名语文教师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以背诵多、准者为优胜,并张贴获奖者的名单和照片。2.古诗文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视点等。3.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4.古诗文书画作品展。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举行师生古诗文书画作品展。5.充分利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挖掘和整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自觉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实践,体验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加强与家庭内成员和家庭外成员的沟通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家庭团结和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以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比如:上元节吃汤圆放花灯、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端午挂香符赛龙舟、清明节前的寒食节、七月七乞巧节、江苏中秋节的摸秋、中秋节吃月饼赏月、九月九重阳节登高……

最后,还可在考试中渗透文化传统的内容,并以此作为导向,让学生去关注、关心传统文化,这一点在必修教材中已经有所体现。比如《优美的汉字》《巧妙的对联》等专题的设置,就可以促使学生关注我国的汉字文化。

当然,中华传统文化也不只是在古诗文中体现出来,现代文的阅读中,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精神追求。所以,语文的教学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篇2

Abstract: in 2008 the Jiangxi Provinc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proposition characteristic is returns the linguistic skills standard, the retur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the guidance studies, examines student's culture to accumulate with the knowledge migration ability. These four proposition characteristic both explained 08 year proposition characteristic, and has pointed out in 2009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review direction: Return linguistic skills standard, return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Therefore, in the comprehensive review stage, schoolmates do not aim too high, do not do has crossed the difficult exercise, should take the elementary knowledge as the book, should place in with emphasis the textbook.

关键词:高考语文复习 回归课本

Key words: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Language review Return textbook

200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命题特色是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导向读书,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和知识迁移能力。这四个命题特色既解释了08年的命题特点,又指出了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的方向:回归语文能力本位,回归语文教材。

纵观多年的语文高考题,高考语文一般不考偏、难、怪的题目,考的都是大家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而课本又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基础文本,高考题目虽来自课外,但知识点却出自课内,可谓万变不离其宗。例如08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内容覆盖中学教科书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许多题目的命题原则是“命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注重课内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与延伸。如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题分别选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的《归园田居》、《扬州慢》,第四册的《陈情表》和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知识简介以及第五册的《春夜洛城闻笛》,充分体现了“回归课本”的特点。字音题、字形题、文言文实词题、散文阅读题、句式仿用题,均与课本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对中学语文教学具有稳定和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对脱离课本一味盲目沉浸“题海”的纠偏。

因此,在全面复习阶段,同学们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做过偏过难的习题,应以基础知识为本,重点应放在课本上。

回归课本,首先要反复看课本,熟练背诵课本中规定的必背篇章,将高中语文一至六册课文中易错易混字词与疑难字词的音、形、义摘抄下来。只有在掌握好课本字词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一套自己比较完整的重点字词记录表。例如08年江西卷选择题第一题的“付梓(zǐ)”、“锱(zī)铢必较”,“不恤(xù)”、“隽(juàn)永”、“咸与(yǔ)维新”、“邂(xiè)逅”、“便(biàn)宜行事”和第二题中的“赝品”、“浅尝辄止”、“蓬蒿”、“告罄”、“倩影”等词语均来自课内,同学们在复习时如果注重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类和识记类内容,就能准确判断这些词语中的读音、字形的正误,也就不会轻易丢失这些题目的分数了。

其次,文言文复习也要从大量积累课外材料回归到课本,因为高考中的文言文也是从课本的篇目拓展出来的。在2008年高考江西卷文言文阅读中,第10个选择题要求学生从试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郑人病之”中“病”的用法相同的一项,不少考生因选项无上下文语境,推断不出“病”字的用法而导致失分。其实,试题所提供的选项都是考生所学过的内容:《病梅馆记》、《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后的练习题。但由于同学们平时对课内文言文掌握得不够熟练,所以做起题来就困难重重,失分严重。因此,在平时的复习时过程中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比如实词,应该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方面梳理;虚词,应将重要虚词的各种不同用法及典型例句加以梳理;句式,应将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方面对典型例句加以梳理。这样既形成了文言文知识网络,又加深了对典型例句的印象。

再次,现代文阅读也要回归课本,因为我们的课本选择的文章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们不仅要学好这些课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篇文章掌握具有同类文章的特点和规律。比如,理清课文思路,归纳课文自然段的段意和中心思想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考点,2008年高考江西卷第17题要求考生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这道题就是考查考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分析能力。考生应对文章谋篇布局有一个总体了解,然后才能具体分析。同学们若掌握好了课本中的这类题目,这道题就很容易答到要点了。高考选的阅读材料,它的难度一般不会超过课本里的那些课文。在通常情况下,同学们如果能够掌握和读懂课本上的这些文章,就能看懂其他一些文章,还能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唯有如此,方能很好地回答高考题了。

篇3

学习关键:

我们都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因此培养语感非常重要。而培养语感的最好方法是多读,学习文言文就要以读为核心,即诵读、理解、背诵。

在诵读、理解、背诵中,诵读是核心、是关键、是文言文学习的立足点。

学习方法:

1、 重视预习,学会自学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不要坐等老师来讲解。预习时注意找出疑难字句提交课堂讨论,向老师、同学请教。对重点字词要进行归类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有相当多的文言实词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我们要善于记忆、比较、归纳、整理,把“字词”学“活”。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词简表”,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2、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积累文言字词不要死记硬背,而应结合“语境”去揣摩。但是只把串讲一概当成解释字义的根据,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也是十分有害的。

3、牢牢记住主要文言句式

主要文言句式有五种: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每种又有几种不同形式,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4、提倡诵读

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通过多读多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文言文和现代文在语言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言,和后来历代作家仿古语言而写成的作品,属古汉语体系,这类文章跟现代文的主要区别在于语言上的差异。因此文言文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也在语言上。

5、学会使用教材

首先,用好“提示”。 “提示”是学生进行自学的钥匙,学生通过它可以找到理解课文、把握重点的途径。明确了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学生自学中的盲目性。

其次,抓住注释。为了能扎实地掌握文言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要对重点字词和难点语句进行圈划加点,用不同的符号标明一些特殊用法的词和特殊句式,并对它们进行归类整理。

第三,练习检测。教材在每一个单元后都安排了一个综合练习。练习主要从词语、点读、翻译三个方面来安排了实词的一词多义、虚词的用法辨析、阅读理解、文言点读、特殊句式的翻译等习题,进一步加强文言文知识的落实。在练习时, 要独立完成,自觉检测,认真订正,这样就避免了只读不练的不足,使文言知识在练习中得到进一步落实。

第四,强化背诵。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是巩固文言文学习效果的一项有效措施。诵读课文和复背课文每篇必背,浏览课文重点选背的要求。背诵要及时、准确、流利、响亮,并且可以用默写的形式来检查。

6、 重视归纳和积累。

初学文言文,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以提高学习效益。

如:用“①②③”表示一词多义;用“”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用“”特殊句式……当然,无论做什么整理,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否则,你的知识点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

7、 适当延伸拓展

篇4

一、指导思想: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学校的新一轮校本教研方案为基点,进一步推进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

加强毕业班语文复习教学的研究,认真研读安徽省12年中考考纲,关注我省中考语文命题走向;加强语文课题研究,以促进我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改革以传授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同时,进一步开展有效性教学的探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二、具体工作及主要措施:

(一)打造学习型团体。在一中浓厚的教研氛围中,我组教师要倡导终身学习的思想,勇于开拓学习空间,拓展学习的领域。

1、学习内容:

(1)借助新一轮校本培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备课理念,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探讨新教法,进一步提高备课水平和教学质量。

(2)借助学校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和学习,资源互补。

(3)培养自身广博的阅读兴趣,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个人的魅力与修养,树立大语文观。

2、学习方式:(1)网络学习。(2)学校图书室阅读。(3)组织观摩。(4)集体备课。

(二)加大教学研究力度,淡化教研形式,注重研究实效。本期的教研活动时间仍为周一下午进行。

1、改变教研课研讨方式,主张教研课一课多上,一课多评。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讨论氛围,提高研究实效。

2、大力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的活动。

3、组织案例学习。选取有特点的录象课或课堂实录供大家学习,然后组织自由讨论或写出观后感。

4、备课活动以备课、学习、交流、研讨为主要形式。备课将采取集体备课,讨论并确定每单元的学习与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作业与训练等相关内容。要求做到:①有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地点;②确定主讲人(每单元一人);③主讲人要准备充分,提前备课;④每次备课主讲人要有记录。

(三)积极开展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文化底蕴,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1、本学期语文组拟进行诸如作文比赛,阅读比赛,诵诗赛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着手实施初中语文组课题的经验探索、收集材料、撰写论论文、整理归档等工作。

(四)督促本组教师抓好临界生的辅导工作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配合班主任做好优等生拔尖工作。

(五)创新常规教学工作,做好五项流程的督导。

1、以随堂听课为主,减少统一要求。倡导老师个体突破传统,改革教学常规管理方式,大胆尝试,创新。

2、落实教学常规工作。

(1)备课。在备课过程中,可以对现行教材予以整合和取舍。加强集体备课,重视课前讨论、课后交流。主张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课堂信息含量、文化含量。将收集下载或自创的课件素材、教学设计实施共享。重反思,倡导写案例,形成重案例,常反思的好风气。

(2)上课。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抓好课堂纪律,扎实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生命得以增值;加强随堂听课,以听课促教学;提倡师徒相互听课,帮助年轻教师成长;鼓励以阅读和写作为突破口进行的中考复习教学尝试与探索,鼓励其他有创意的复习课型。

(3)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注意学科综合,注重学生差异。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好书的引导阅读能力的培养。老师向学生推荐好书,列出初中生必看书目和必背古诗的名称,早读课选读文章或同步阅读,开展'读书会、诵读唱吟比赛'等丰富阅读生活。

(4)批改和辅导。认真做好作业的批改,作业统一要求,及时批改,提倡面批。每学期作文不能少于7篇,允许师生共批作文。

(5)检测与评价。重语文知识的检测,更重语文能力的检测。各教师应根据中考要求,注重试题研究,提倡自主命卷,严禁"拿来考试",杜绝无针对性和计划性的低效测试和作业。要实行与中考的弧线接轨。

(6)为有效地提高毕业班的语文教学和复习工作效率,本学期教研组中将开展两次复习工作研讨:针对命题意图、中考考纲作分析;针对中考模拟试卷作分析。我组老师要注意资料信息的收集、筛选,共同研讨复习工作。争取中考语文取得好成绩。

有关描写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二根据新颁布《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内容,通过深入学习体会《大纲》精神,并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如下一系列教学工作计划,以便使自己的工作能有序地开展。

一、学生状况及成绩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613)、高三(614)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从上学期语文成绩情况来看,高三(614)班的学生仍然存在水平相对较低,参差不齐的状况。高三(613)班学生从上期成绩上来说是相对好的,但对那些基础知识还需要多细心些。

思想状况方面,高三(614)班有2/3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较认真刻苦,他们的学习情绪比较稳定,有的尽管基础较差,也能坚持不懈,较能井然有序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不会受到环境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能够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帮助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高三(613)班学生,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有很强的积极进取精神,有取得良好成绩的强烈愿望,有个别怕吃苦,只想得到不愿付出,加上年少无知,自控能力比较弱,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还不是十分自觉,有时不能完成老师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知识目标:全面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小说的有关知识,熟记文言文。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

三、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具

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的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论文的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除此而外,还要从10月份开始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系统复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材重难点

高三语文着重培养研讨、评价论文的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培养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欣赏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和外国诗歌、散文,重点是分析理解文章的主题结构;鉴赏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演讲词、序言的语言;欣赏诗歌散文、演讲词、序言的艺术手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的思想。

五、教研课题

本学期在教学中仍沿用“目标教学法”开展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做好“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四个步骤,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六、教改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教改措施:

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教育理念。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公民,不会自学,就不可能具有自我发展和创造的潜力。基于这一认识,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为日后的继续自学和自我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2、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上。现行教材的教学参考书,比较注重对课文的分析与解说,而不大注重提供研读的思路和备课资料。本来是供教师备课时参考用的,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实际上却成了对这些课文分析的“惟一”或“标准”答案。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不能定于一尊,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教学参考书提供了“标准”,不免失之偏颇。与新教材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则吸取了过去教学参考书编写中的经验教训,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重在说明教材的编写意图。在课文的点评和鉴赏指导中,注意吸收语文教学和语言学、文学研究中已有定评的新成果。从当前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的实际出发,既注意帮助

教师解决备课中的实际困难,又注意给教师留有余地,尽量不提供结论性的东西,以利于发挥教师钻研教材的积极性和教学实际中的创造性。

七、业务自修内容

1、多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2、多阅读、查找资料,订阅专业报刊;

3、多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

八、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篇5

张鸿岑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对“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了下列分类,即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标点符号、汉字、词、短语、句子、修辞等,文体知识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学知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常识与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等[1]。张先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分类很有道理。但张先生的这一分类形式主要是想让读者对语文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非将其作为一个专门问题进行探究。基于此,本文结合语文教学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实践,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即汉语知识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文字、修辞等,文学知识包括文体知识、文学史知识等,文化知识包括语言文字运用文化、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音、语法、词汇、文字、修辞等,但已有的教学内容相对简略,且随文学习方式易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系统化,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强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

1.语音

语音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拼音,但语音知识绝不仅仅是拼音,还有一部分容易被忽视的语文知识,即平仄、押韵、诗词格律等音韵知识。中国传统经学中的小学部分,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等,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修课,《笠翁对韵》等皆为古代文人必背内容。当然,时代变了,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达到古代知识分子的水平,教师要教给孩子的只是最简单、最基础的音韵知识。音韵知识可以被理解为文学知识或文化知识的一部分,但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领域太广泛了。因此,将音韵作为一种语言知识更能凸显它的重要性。中国古代,赏析评鉴诗歌离不开音韵知识。但当前教科书中却普遍缺少这部分内容,导致许多学生在诗词赏析时往往抓不到“点子”。

2.语法

中国近些年的语文教材普遍缺乏语法内容,导致人们普遍不了解汉语语法的现状,大多数的中学教师也不例外。笔者的一个做中学语文教师的同学问:“学生写了一个‘天上在飞飞机’的句子到底对不对?”如果连语文教师都不知道学生给出的一个句子说得对不对,那我们不得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所以,我们应该将语法知识编入初中语文教材。但是,正如顾振彪老师在《关于中学语言知识教材的反思与设想》中说的“不能喧宾夺主”与“不能脱离运用”[2],现在,如果要学生深入地学习语法知识,工作量极大,因此,语法不能作为重点,只是作为一种补充。

3.词汇、文字与修辞

词汇学习要在文选中体现,可以延续过去随文学习的形式。文字方面,对应该在中小学教材里安排哪些字,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过去人们对修辞的学习主要集中在修辞格的学习上,但修辞并不仅仅是修辞格,这是要纠正的内容。唐钺在《修辞格》中指出,修辞格只是修辞学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的修辞学,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广义上的修辞除包括修辞格这一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相当多的诸如语音、环境、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等因素,以及为增强说服力而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明显内涵要多得多。”[3]如何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这才是修辞学习的关键,并非仅仅记住修辞格的用法和用例。

二、文学知识

1.文体知识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语文中提到的“文体”,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2)小说、散文、诗歌、戏剧;(3)赋、铭、论、书、记、说……

以上三种“文体”,都是文体,但它们是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文体,并且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这三个层面是混淆的。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会这样说,这次的作文同学们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或散文。这一说法本身就存在一点问题,即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能并列吗?语文教师尚且如此,其他人自不必说。在很多中学生的心目中,散文就是“抒情文”,这不是学生没学好,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没做到位。因此,在教材编写和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明确地区分这三类不同的“文体”。

而且,教材文体知识要更加系统化。例如,“诗歌”这一大文体实际上可以分成很多小文体。在学生学到《长歌行》、《短歌行》及《燕歌行》时,教师要告诉他们什么是“歌行体”,但当前的课本知识并没有这一方面的介绍,学生很难了解三首没什么联系的诗歌为什么带“歌行”两字。许多类似的重要文体知识在课本中也没有提及。这些内容,教师一定会涉及,但教材中没有,他们只能在网络中查找那些未必准确的资料,说不清道不明,给学生留下遗憾。

2.文学史知识

目前语文教育中有关文学史方面的知识,主要是主要作家及其作品的知识。学习方式主要是随文学习,学到哪一课,教师就会让学生了解哪位作家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这种学习方式会让学生“知人论世”,有一定的好处,但碎片化的学习也会让学生很难对文学史有一个准确的总体认知,导致学生形成“文学作品就只是社会环境或作者人生经历的反映”这一不准确的文学观。其实,语文教师在课文讲授时有必要加入一些文学思潮与文学事件方面的知识。例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究竟是怎样的?既然“唐宋家”是古文运动的代表,那么今文和古文的矛盾究竟源于何处?等等。当然,语文课绝不能上成文学课,语文课堂需要涵盖多少文学史知识,哪些文学史知识是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这需要慎重定夺。

三、文化知识

中国语文课并不仅仅教授语言文学,它也担任文化传承的重任。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和文化教育是混在一起的。学生入学,读书写字,就是“为往圣继绝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根据现代语用学的观点,语言文字的运用必须立足于一定的语境。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也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可见,文化与语言文字的运用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强调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与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主体地位,其实并不矛盾。

教育部出台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确立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提出了分阶段有序推进、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多元支撑、加强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等多种策略[5]。这些策略中的每一条几乎都与语文课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得到普遍重视,文化知识在语文课乃至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无疑会大幅度地增加。

实际上,文化知识可以更加系统化与传统化。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编排文化知识:(1)语言文字运用知识,如书信知识、称谓知识、书写知识等。(2)典章制度,如礼仪、制度等,像《鸿门宴》中的座位坐法,贬谪诗中的古代官制。(3)风土人情,如待人接物文化,《离骚》中的服饰文化、《诗经》中的植物文化等。

国家重视传统文化,既体现出中国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又能体现出国人在经济发展与收入提高后心灵的迷茫,一些问题还是需要语文知识内容的传授来解决。这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的使命。

四、语文知识内容设置的不足与建议

当前语文知识的内容设置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一些重要的知识内容没有被安排进去,二是有些语文知识的编排不够系统。张鸿岑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指出:“语文基础知识是教材的骨骼,课文是语文教材的血肉。”[6]现在,语文教材血肉丰满,而骨骼接近于无。在当前的教材中,语文知识一般会出现在课文注释、附录与语文活动中。注释和附录的篇幅比较短,语文活动的重点并不偏向语文知识的学习,而是语文能力的训练。教师在授课中对语文知识也多采用随文教学的方法,只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会导致学生学不到一些重要的语文知识,往往学到的语文知识会比较碎片化,缺失系统性。因此,中小学语文知识的内容设置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第一,语文教材要重新发掘语文知识短文的形式。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经实行过将“汉语”和“文学”分科,停止分科教学后,停用汉语与文学教材,但以语文知识短文的形式尽可能地保留一定的知识体系。其实,语文知识短文这种形式还应继续运用。当前,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本教材,编写质量也不错,我们可以将一些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编到校本教材中,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试验。在主流教材学习的基础上,语文专家或富有经验的一线教师还可以编写一些带有语文知识短文的教材,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并且,主流教材的编写专家也可以重新考虑编写带有语文知识短文的教材。

第二,开展专题教学。通过对某一专题的集中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点带面、多样化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与能力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某一领域的语文知识点进行整合,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是浮在表面,而是深入详尽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阅读很多相关文章,查阅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自身的知识容量。此外,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各个语文知识点之间线索的建立,由点到线再到面,有利于语文知识的系统化。在近几年,专题学习经过许多教师的试验,证明它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的。

第三,进行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改革,让学生学到真正的语文知识,“国家应该痛下决心作出学科的时代定位”和“制定有普遍适应性的课程标准”。尽管这些很难做到,但确是中小学语文知识学习的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语文知识学习令人迷茫的地方很多,需要经历反复的争论,或许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都无法对中小学语文知识学习形成较为明确的答案。所有的教育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好好思考自身面对的问题,可以在自己的教学领域进行试验,每个人的努力合在一起或许就会推动中小学语文教育实现“大进步”。

参考文献:

[1][6]张鸿岑.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10、112.

[2]顾振彪.关于中学语言知识教材的反思与设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3]陈立娣,王鑫.修辞和修辞格之辨析[J].考试周刊,2012(4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