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商贸企业会计实务范文

商贸企业会计实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商贸企业会计实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商贸企业会计实务

篇1

关键词:企业会计;会计理论;研究方向;创新

一、引言

我国的会计理论是依靠会计研究方法和会计实务不断改进而使自身得到不断完善的重要科学理论。另一面,经济越发展,企业也就会随之增多增强,会计也会越来越重要,我国会计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精神内涵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将会计与经济发展结合到一起,才能得出会计理论的内在创新方向。所以,企业跟会计是息息相关而依存的。因此,有必要对企业会计理论的创新进行研究。对此,本文主要从会计理论的概述入手,重点理清企业会计理论的性质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理论创新的方向进行展望。

二、会计理论概述

1.会计理论概述

一百多年以来,会计界一直在持续的推动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建立和完善,同时,美国财务会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在致力于研究系列财务会计理论。这些都体现出了会计理论的重要性。一般意义而言,所谓的理论就是概念、命题、原理的系统,其间有着严密的逻辑统一性。其目的在于对客观现象作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和预测。理论的概念就是指对描述或者规定一系列现象的规则和原则的系统表述,它可视为有助于解释现象和预测行为的框架。那么会计理论是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会计领域实践的产物。即会计理论是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它作用在于评价现行会计实务的一般依据和发展新的会计实务的基础。会计理论的目的就是提供一套合乎逻辑的原则,以作为发展和评价现行会计实务的参考框架。会计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内容上看,会计理论是系统化了的关于会计科学的知识体系,它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全面的揭示会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第二,从结构上看,会计理论总是由一套紧密相连的假定性的、概念性的和适用性的原理所构成的整体。第三,从形式上看,会计理论既是会计实践的结果,又是会计界研究这理性思维的结晶。因此,特定时期的会计理论反应了特定时代下的会计研究者的认识水平,所以会计理论有着创新的意义。

2.企业会计理论的功能

会计理论的功能主要有两大方面,即解释和预测。解释是会计理论的主要功能,理论作为一种抽象,反应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譬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就指出过,实务就是做事,理论就是解释。所以可以看出会计理论的主要功能就是解释作用。即会计理论的解释在于对经验事实的观察、积累和分析。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理论并不能解释一切,所以会计理论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会计理论的第二个功能是预测。会计理论的预测功能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方面,会计理论的预测是对尚未发生的事实和现象作出的超前的反应,尽管这样的反应有时候不见得会有效果。另一面,其是对那些已经发生但尚无足够的事实予以证明的现象所进行的试探性的推断。从这两点出发,会计理论的预见功能就出来了。但是,会计理论的预见功能有时候并不可靠,那是因此在预测过程中存在着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理论功能需要得到检验,在企业会计中往往是通过逻辑一致性和信息反馈两者对其进行检验的。在发现不足之后,就有新的会计理论创新开始酝酿。

三、会计理论性质和分类

1.我国的会计理论的分类

我国的会计理论按照理论建立的方法分类可以分为规范会计理论和实证会计会计理论。规范会计采用的是归纳演绎逻辑方法,从会计活动的规律出发来概括出会计的理论概念,据以指导会计实务,其着重说明会计应该是什么这样的核心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系列规范会计实务的指导性结论。这样的结论往往是以文字描述的定性结论为主,以解决会计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譬如对计量收益使用的描述,因而其中就有可能会涉及价值的判断。这样的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或者习惯性会计行为会出现不一致,但是规范会计理论是为会计实务的指导,并对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到基础的作用。 实证会计理论强调的是研究者持有价值中立的立场,以公开的、重复的资料对会计理论进行实证或者证伪,从而达到解析和预测会计实务的目的,其解决的是什么的会计核心问题,强调的是实际会计(行为)是什么、实际怎么样的问题。其一般不会涉及到价值判断,主要是用于解释和预测,这跟会计功能很接近。譬如,实证会计理论用于解释和预测公司管理层对新会计准则的反应。该领域特别强调用严格的定量方法推理,用事实的证据支持其结论。

2.我国会计理论现状

我国的企业会计理论是从规范式研究逐渐的向实证会计研究方向发展的。我国会计界对实证会计理论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的。迄今为止已经得到会计学者和企业界的会计人士的广泛接受。实证会计研究在我国会计理论界的兴起,对于丰富我国会计理论方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会计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的会计理论中的实证会计研究也面临着几个方面的难点。第一是,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体制的自身问题。我国会计体制研究历来是影响我国会计理论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因素。会计研究项目好渠道跟国外比起来,差的不是一点。再跟国内其他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相比,那也是很有差距的。此外会计研究工作者本身就具有非专业的特点,所以很难得出高水平的会计理论创新。第二是,资料获得的渠道没有保障。会计理论的创新源于实证会计研究,实证会计研究需要用到大量的真实原始资料,如此的研究成果才能反作用于会计理论的创新。但是现实中,实证会计研究的资料来源相当的缺乏。第三是,研究方法和内容较为缺乏。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学者多是借鉴国外的做法,但是很难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内容方面则是借鉴和修改国外学者已有的模型,对中国的资本市场的真实情况缺乏深入的理解。

3.完善会计理论研究中实证会计研究策略

会计理论的创新伴随着种种问题的解决而诞生。我国的实证会计理论在过去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这与实证研究者本人只关注实证技术而不去认真的探索实证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实证会计研究这的理论创新素质,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是,对理工人文类的前沿知识应该能够熟悉并综合运用。会计理论很多都是跟数据有关,因此实证研究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就是对数字的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掌握一定的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对经济管理和社会人文等学科前沿知识有着较为熟悉的掌握。从而提高研究创新的能力。第二是,对经济实现及制度背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实证会计理论重在实证,而不是纸上谈兵。会计理论的发展最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回归到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因此,实证会计研究者必须要对经济实现及制度背景有着深入的了解,避免因此而造成的问题。我国经济的复杂性为我国企业会计理论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和挑战性的研究创新机会。最后要求则是研究者对问题性质的正确定性,敢于有自我的观点而不是迷信国外的权威。解决问题的方法首要的是态度的坚定。即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者要对问题性质做到正确的定性,尽量避免因误差而造成的可信结果出现偏差。此外对于国外的权威,应该坚持实证会计中立的立场,以公正、客观和中立的态度去审视实证会计理论的不足,一切从我国资本市场的事实出发,坚持正确的观点。

4.会计理论创新方向

会计理论的创新应该以会计基础理论为基石。因为会计基础理论的客观性最强,其不受时间限制,所以会计理论创新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会计的应用类型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完善。对会计实务及时的进行规范和总结,找出会计理论创新点。虽然会计理论创新有着主观性较强的特点,但这也恰恰是会计理论创新的动力所在。会计理论的创新是综合了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理论对会计未来提出比较明确的构思。同时,通过不断的借鉴国际上的会计理论理念,结合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断进行实证研究论证,从而得到适合我国会计发展的创新理论,使之确实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和企业。而这也是我国会计理论创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吉 利 余海宗:会计理论与实务[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9.

[2]陈万莉:中式会计实务与理论的历史流变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9.

篇2

关键词:会计实务;公允价计量;应用;价值;必要性

一、前言

从我国不断发展的会计信息化程度来看,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也越来越重要,逐步成为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允价值应用在会计实务中,能够有效的提高会计实务的水平,逐渐提高会计信息的应用型,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并能够为企业降低财务风险。因此,在会计实务中有效合理的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整个会计工作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目前在我国会计核算中,会计准则尚不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实务操作中的运用效果并不明显,其中就存在着一些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这对会计实务效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提高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型,高质量的完成会计实务操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

二、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强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

所谓的公允价值主要是指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之中,以公平、自愿的原则对商品以及资产实施价格交换。在会计实务之中,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现金流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从而向企业提供全面的、及时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条件。这表明,在会计实务之中将公允价值计量有效的应用其中能够大大的强化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

(二)客观确认会计收益

促进企业良好发展,需要企业客观的、真实的、合理的掌握企业资产情况和负债情况,如此企业才能制定合理的经营决策,降低财务风险,有效落实经营活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可以对企业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计量,促使企业财务状况清晰化、真实化,为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提供依据。所以,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可以客观确认会计收益。

三、公允价值应用必要性

(一)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大多数都是以合约的形态存在的,这些虚拟金融产品和工具并不具有实物形态,也不具有货币形态,就使得历史成本法在计算这些产品的价值时遇到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法进行处理,即当交易双方共同确定一个价格或价值,就完成了价值确定的过程,而且对于没有真实发生的金融业务也是适用的,以此来反映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

(二)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

会计计量的收益等于某个期间实现了的投入与匹配费用之间的差额;在经济学中收益所包含的范围要大很多,除了会计收益还包括并没有实现的利益。公允价值方法不仅可以计量资产负债结构中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和数量,而且也可以计量由于公允价值的变动而造成或产生的利益所得或利益所失,因此可以更加全面、真实地反应经济收益,提高相关企业决策人的决策质量,进而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更加符合配比原则的要求

现行企业在对收益与费用实施计量的过程之中,其所依据的标准与原则不同,如在收益的计量上,其所依据的是现行市场价值与现行市场价格,而在费用的计量上,其所依据的则是历史成本,造成会计的计量结果与真实发生的经济业务的结果是不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公允价值方法进行计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问题的出现,这是因为利用公允价值法对收益进行计量,能够良好的配比现实收入与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费用。

(四)增强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资产的计价可以说是市场化的,能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因而所得的会计结果与真实的业务之间相关性会更强,可以让企业决策人员根据更加贴近实际经济业务的数据进行决策,也可以使投资者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此外决策的有用性也可以避免因历史成本无法反映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而做出错误判断。

四、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会计实务中,要想切实有效的应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会计人员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水平,尤其是在市场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市场价格相对比较缺乏。但实际情况则不然。在实际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素质差的会计人员,未按照相关规定来展开价值计量,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效果不佳;还存在一些专业水平低的会计人员,未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会计信息分析和价值计算,导致会计工作效果不佳。因此,面对当前公允价值计量应用效果不佳的情况,应当注意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

可以说完善的法律法规才是确保国家经济利益,维持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基础所在。但就目前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方面来看,其法律制度还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这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不佳。就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监督约束机制来说,其存在很多不足,导致无法有效的监督和约束公允价值计量工作。公允价值计量监督约束机制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首先,监督约束机制中并没有详细的、全面的说明赔偿方面的内容。然后,监督约束机制中没有说明如何处罚违法违规行为。最后,监督约束机制没有树立足够的行政处分威慑力,也就致使公允价值在计量应用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

(三)公允价值确定的主观性较强

公允价值是交易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主观判断,而市场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些交易容易确认或可以对类似的交易价格进行复制,有些无法复制而只能依靠主观估计。由于商业保密性原则的存在,使公允价值取得和判断难度增大,影响了会计数据的客观性,进而其可靠性也大为减弱。

(四)可操作性较差

处于不同市场环境之下的企业,其资产种类可谓是十分的繁杂,因此,在市场交易行为下很难界定是否公平,也很难辨认其市场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所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只能够对价值进行近似性的估计与操作。

(五)有形成利润操控的可能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在确定收益的时候容易受到当事人的主观性格的影响,而且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也不容易进行操作和推广,因此在某种程度使管理当局有进行利润操控的机会,进而降低管理当局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

(六)存在较高的信息成本

如若在相关要素的计量上采取公允价值方法则会大大的增加企业的会计成本。这是因为会计人员需要在每个会计期末对财务要素的公允价值实施计量,如需要计量资产、负债等的公允价值,并且需要对一些经济业务进行分析,这个过程中会使信息成本增加,进而增加了企业的总体会计成本。

五、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市场信息体系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诸多金融衍生产品出现在金融市场环境中,推动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而此种背景下,要想使企业能够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构建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通过完善的市场信息体系的维护和监督,可以使企业会计实务中切实有效的利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和债务计量,从而掌握真实、完整、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调整经营活动创造条件,实现企业良好发展。

(二)加强会计法规建设

公允价值计量相关法律存在缺失的情况,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随意性增强,从而降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注意强化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从而真正实现会计行业相关规定和操作规定的完善、健全。

(三)完善市场体系

我国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能力严重不足,市场的信息不能充分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其公允性也就不可能得到体现,致使公允价值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所以需要全面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源在市场上有效流动,提高市场的有效性,使市场公允地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另外,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全面增强会计人员运用公允价值方法处理会计事物的能力。

(四)重视会计准则的细节

根据最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我们可以知道公允价值具有一定的计量属性,虽然在我国会计准则之中公允价值已经得到了相应的规范,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并不能为公允价值方法的使用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加之指导性文件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不具有强制性,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范围的使用,即需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使公允价值方法大范围地或普遍性地使用。一方面,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具体实施细则,使公允价值方法的使用和推广具有理论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在大范围推广公允价值方法之前,应该在小范围或者是专门的试点进行使用。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法律支持,促使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合理、有效的落实,从而计量出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会计信息。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从不断完善和健全的会计准则过程中,企业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会导致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效果不能够完全的发挥出来,为企业提供的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出来。因此,作为企业来说,应不断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信息化体系、加强会计法律法规学习等有效手段来充实自己,从而更好的解决和处理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合理有效的运用,并且在会计实务工作中发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春梅.关于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的研究[J].中国商贸,2015(02).

[2]陈忱,杨玉婷.公允价值应用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3(18).

[3]李延峰,章新蓉.政府资产公允价值应用展望[J].财会通讯,2012(01).

[4]章新蓉,蒋艳.金融危机下推进公允价值应用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01).

[5]梁国华,谢桃香.浅析公允价值应用优劣[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5).

篇3

关键词:对外贸易会计 存在的问题 对策

对外贸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和资本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大市场对对外贸易企业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面对着机遇与挑战,对外贸易企业一定要自强本领,不断完善外贸体制机制,完善会计管理就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只有了解清楚现实中对外贸易会计存在的具体问题,才能够找出针对性强的解决办法,进而加强对外贸易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

一、 对外贸易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对外贸易会计缺少完善的法规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立法存在着诸多问题,从立法水平和等级来看,存在着法律条文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的问题;从法条分布来看,存在着法条分布分散,缺少系统性的问题;从立法类型上来看,带有较多的行政色彩。对外贸易会计立法存在用样的问题,对外贸易会计立法政策中存在的专业性不强、适应性弱的缺点,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扩张,逐渐暴露出来。

(二)会计资料通用性不强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所建立的会计准则是相对独立的,与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准则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此一来,当出现两个不同的价格以及两个不同的市场时,外贸会计就无法有效统一财务报表,且相关的核算工作以及编制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资料通用性不强,还直接导致了国内企业所产生的会计资料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尤其是在进行出口贸易的过程中,别国通常会质疑定价以及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致使正常的国际贸易受到影响。

(三)对外贸易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对外贸易企业的会计工作并不是单纯的会计工作,企业性质决定了需要综合型、复合型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了专业会计知识技术,还要熟练操作会计实务,既要坚持会计原则,又要注重灵活性;

(四)对外贸易企业会计的外部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对外贸易企业内部缺乏必要的会计理论和有效的内部控制,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对外发展,造成企业会计外部市场形势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贸易企业对国际反倾销措施应对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都与国际通用的规则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导致了企业在应对国际市场、国际规则时存在着事先准备不足、应变能力、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第二,对外贸易企业会计结算制度不健全。面对着对外贸易市场情况复杂、多种货币使用等情况,企业会计结算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 对外贸易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制定和完善对外贸易会计法规政策

相关职权部门要对外贸法规进行整理汇编,对条纹简单、操作性差、不符合实际的法律条文进行删除;整合分布过于分散的的法律条文,形成对外贸易会计纲领性的指导法规;制定符合市场和国际规则的会计政策,避免因法规和政策问题造成的贸易摩擦和企业利益受损。

(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完善对外企业会计管理制度是加强企业财务管控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充分发挥会计管理对企业财产的监督效力,保障企业财产得到正确、规范、合理的使用;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会计管理的各种手段,强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注重会计行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企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利用协会的力量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引导企业会计标准与国际接轨,整合集体的力量,保证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合法权益,帮助企业维权。

(三)加强企业会计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对外贸易企业要解决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着手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第一,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其会计思维模式。对会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从传统狭隘的会计思考模式中走出来,接受国际先进的会计思维模式。促使其树立不断学习的正确理念,不断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第二,企业要给予会计人员实务培训的机会,锻炼其实践能力。企业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实务培训,可以加速他们吸收理论知识和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其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促进会计实务的进一步完善;第三,要注重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注重培养其道德素质和创新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综合能力。

(四)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会计外部市场形势优化

企业要从内外两个层面上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外部市场形势。从内部讲,要不断优化内部控制机制,通过健全的会计制度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管理,解决企业对外贸易中存在和容易出现的核算问题和贸易风险;从外部讲要建立反倾销会计系统,充分利用国际规则,解决涉及企业的反倾销调查对企业国际经营造成的不良影响,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适应复杂条件的能力。

三、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对外贸易企业的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多,同时,时代给予的机遇也越来越多。面对机遇和挑战,企业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与企业决策和经营密切的会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目前会计管理的不利情况,解决相关问题,从而促进企业对外贸易的快速健康安全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传统收益报告只反映已实现的收益,不能反映未实现的收益项目,不能满足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有用性的决策需求,因而遭到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强烈批评。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企业自身业务活动的复杂性,随着企业非经营活动收益的增多,符合实现原则的已实现收益则会相对减少。所以,全面收益概念代表着客观经济环境和使用者需求变化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方向。为此,西方各国准则制定机构纷纷采取行动,对传统收益报告进行改进,形成了“第四财务报表”或称“全面收益表”。

一、全面收益的涵义

早在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报》第3号(SFACNo.3,后被第6号所取代)《企业财务报表要素》中就提出了盈利和全面收益两个不同概念,盈利是指现行会计实务中的净收益,全面收益(SFACNo.6中的定义)是指“一个企业在一段时期内由于交易、其他事项以及来自除股东外的事项所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除了所有者投资和对所有者分配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之外,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全部的所有者权益变动都应包括在全面收益中”,包括已实现和未实现的业益(净资产)的变动。

根据FASB提出的全面收益概念,全面收益二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前者是已实现的收益,后者是未实现的),因此,全面收益不仅包括现行会计实务中确认的净收益,还应包括在各个会计期间内的其他非业主交易引起的权益变动,如持有资产价值变动、未实现汇兑损益、衍生金融工具持有损益等。或者说,全面收益将基本接近于经济收益概念。与传统收益概念相比,全面收益包括的内容更广泛,不仅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而且包括企业与其业主之外的其他主体的交换与转让,以及因偶发事项、物价变动等的结果。

二、我国企业收益确定的特点

从现行会计实务来看,我國企业在收益确定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因此可以说,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历史成本原则。近几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已经的具体会计准则,从稳健性原则出发,要求对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在其发生减值时计提资产减值路备,应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突破。

第二,按照实现原则确认收入。《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合理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并将已实现的收入按时入账。《企业会计准则一收入》中规定,对于销售商品的收入、提供劳务的收入等,应在相关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要求确认的收入必须是已实现的或可实现的、已赚取的。而对尚未实现的利得,如资产重估增值、权益法下的股权投资准备等计人资本公积准备项目;对于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由于其在性质上是尚未实现的,因此,我国《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中规定,报表折算调整不计人当期合并收益,而在资产负债表“未分配利润项目”中单独列示。

第三,净利润是衡量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根据我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在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进行监督评价等方面都特别重视利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负债表的质量,也使得如何真实、公允地反映收益信息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于我国许多法律法规都是以净利润作为衡量企业业绩的主要指标,因此,现阶段在我国引入全面收益表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三、我国企业的会计目标与收益报告的改进

随着近几年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提高了,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广大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从长远看,应该把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摆在重要位置,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的服务功能。实际上,财务报告的目标越来越倾向于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有用的信息。

在所有可获得的企业财务信息中,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与收益有关的信息,满足使用者投资决策需要是我国收益报告改革的方向。葛家澍教授指出,全面收益的特点是除净收益之外,还包括已确认的其他利得或损失,后者由于已产生,尽管在当期未实现,但它很可能在下期或近期即可实现,从而就成为投资人预测企业未来现金净流量的一个可靠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今后的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或全面收益信息比原先的净利或净收益数据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用户预测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更为有用。根据国际上会计收益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情况,我国应根据自己的发展现状,立足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研究探讨全面收益理论,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考虑分阶段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制度。现阶段,我国收益报告改进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系统地列示那些已经得到确认但未直接在利润表中进行报告的收益项目,二是收益表应当反映的项目内容。从当前和发展的观点看,报告全面收益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其意义在于:

1、报告全面收益可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现行企业收益报告是按照传统会计模式反映的,主要反映企业的经管责任和业绩,已不能适应使用者对收益信息作为决策有用性的需求,而报告全面收益,则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需要。关于这一点在金融工具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随着资本市场迅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我国广泛运用是不可避免的。现阶段,人们普遍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合理的计量属性,而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则是惟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就必须解决公允价值变动的确认、报告等问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借鉴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美国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ASC)的经验,在现行财务报表体系中增加“第四财务报表”或“第二业绩报表”或采用其他方式,即通过提供全面收益信息,反映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便于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

2、报告全面收益可以促进证券市场有序发展。投资者是证券市场赖以生存的前提。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很普遍,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提供的业绩报告,无疑会起着严重的误导作用。全面收益报告把绕过利润表而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的未实现收益项目集中起来,并通过适当分类,单独报告,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全面、更有用的业绩信息,以体现公允与充分披露原则,并可减少证券市场利得交易现象,限制上市公司随意操纵利润。

3、报告全面收益有利于实现会计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在制定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过程中,始终注意积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加入WTO,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循国际通行的商贸规则,会计在促进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经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加速会计国际化进程的要求非常紧迫。为实现会计国际化,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接近国际化标准。我国已经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及有关具体会计准则,都很注重与国际惯例相协调,体现了实现会计国际化的要求。对于财务业绩报告,从西方各国的改革趋势看,尽管各国的会计实务在收益确认和计量方面仍存在着较大差别,但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在收益概念上已取得了一致,关于收益报告的方式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代表着业绩报告国际协调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已有经验,在条件成熟时考虑推行全面收益报告。

四、我国企业收益报告改革的总体思路

由于我国某些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利润操纵问题,如果按照全面收益的要求编制收益报告,则让人们担心会加大企业利润的虚假成分。对此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点,全面收益不能等同于净收益,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他收益项目会逐渐增多;其次,会计准则的责任不是杜绝上市公司利润操纵行为,而是为资本市场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如果上市公司存在利润操纵行为,收益报告就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现象,并通过适当、科学的分类,提供便于投资者分析利用的信息。当然,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报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需要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规范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健全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等等。另外,推行全面收益报告制度也需要分几个阶段逐步进行。

纵观西方各国的改革过程,改革收益报告的总体思路是制定《全面收益报告准则》,规范全面收益的列示和报告方法,全面收益各组成项目的确认与计量问题则由各个具体会计准则予以规定,这是英、美等国家的作法。英国ASB、美国FASB和IASC采取的这种思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由于没有解决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标准问题,使得全面收益报告不够完整。因此,如果缺少相关准则规定,全面收益报告就会有名无实。

除了这一改革方式外,还可以制定综合性的全面收益准则,包括全面收益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这种作法可使收益报告内容比较系统。由于全面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会计问题,制定全面收益准则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资产和负债计量属性的确定,现行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的条件,已产生但当期尚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能否确认,何时确认,等等。西方各国准则制定机构至今都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FASB和其他会计职业团体为此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收效甚微。我国财政部办公厅于2002年9月26日的《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列报》(征求意见稿),虽然没有按照全面收益的要求编制收益表,但体现的也是规范收益列报方法的思路。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应借鉴西方国家的作法,只对全面收益的报告问题进行规范,条件成熟以后,如实行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后,再考虑制定综合性的全面收益准则。

篇5

[关键词]电子商务 企业会计 问题 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商务深入到了各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给会计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的业务活动拓展到了互联网上,而会计工作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对于会计工作而言,取而代之的是利用电子商务的电子方式进行工作,利用一些虚拟的电子方式,如:电子货币、电子现金和支票、电子订单和电子结算方式等。电子商务完全改变了之前的经营方式,是企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企业的核心,电子商务会计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企业电子商务下会计的概念和影响

企业电子商务会计是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产生的,它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子网络环境中完整的网络商务经营和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为企业的电子业务提供会计决策信息。它只是进行处理一些在电子商务中的会计业务,而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还是存在的,所以说电子商务下的会计知识是传统会计的一个分支,是新形势下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应用。它与传统的会计目标一样,具体讲:

1.电子商务节约了购销成本。由于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深入,企业可以直接在网上设置网点进行商品的推广,减少了商品的销售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相反,企业作为购买方时,根据材料的信息直接进行购买,降低了采购成本,这些材料成本影响着产品的成本,从而,加大了利润。

2.减少错误量。在整个购销过程中,所有的商务文件都由计算机来完成,防止人为操作时出现的错误,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根据资料显示,用计算机完成商务文件的处理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减少成本。

减少库存、额外收益

企业通过在网上的交流,可以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减少了库存上的成本投入。所有的活动都减少了成本,使得企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其它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加大了公司实际效益。

二、企业电子商务会计的问题

1.企业业务凭证数据。在手工工作中,企业的会计凭证都是有形的,处理起来直观可靠。而电子商务中的业务数据都是以数据电子化存在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把传统的业务凭证的电子形式转化成一个高效的转换流程和标准,另一方面对初具电子形态的原始凭证,用更高效率的模式进行处理,让所有的数据真正的实现无纸化、智能化、标准化。

2.数据的安全性。对于企业来说,资料的完整性、数据的保密性、交易的安全性已经严重的影响着电子商务技术。在电子商务中,原始凭证数据都演变成了磁性介质,对电子数据的改写可以没有任何的痕迹,为原件带来不可预知的隐患,在发生篡改会计数据的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瘫痪,给企业经济造成损失。

3.缺少复合型人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各式各样的人才合作,而电子商务会计缺少的是复合型人才,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懂得电子商务的知识和网络技术,会计电算化,还要掌握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等。而目前企业内负责电子商务的主要是学习会计电算化的人员,及缺既精通财会知识,又懂得电子商务的人,还要懂得财务软件的维护的负荷型人才,这是当前影响电子商务下会计发展的首要因素。

4.会计监督和反映。企业的业务大多都在网上进行开展,很多情况下都是以虚拟化存在的,对于这种虚拟化存在方式,企业就需要在实务中把虚拟数据进行会计信息反映,并对数据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监督,也就是说电子商务会计应该对互联网上的虚拟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的研究。

三、企业电子商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1.会计假设

(1)相对会计主体代替会计主体假设。提出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是为了明确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以便于正确反映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在电子商务中,会计的主体是一个虚拟的公司,所以,它与传统的会计主体范畴不同,很难对会计主体进行确定,这就需要转换概念,把传统的会计主体转化成用相对会计主体也就是网上的临时组织,以便于该会计职能的完成。(2)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的提出是因为企业为了解决财产估计等问题而提出的。在电子商务中,可实时反映财产估价,多数进行的都是一次易,交易结束后就解散。所以,用解散假设替代持续经营假设。

2.会计实务的趋势

(1)账户设置。在电子商务中,由于纸货币被电子货币取代,所以企业不需要持有现金,交易的过程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而且款项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到达。对于以前的账户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但是,在电子商务的模式下,还是要求设立一些账户,以便于系统、全面地反映会计对象。(2)会计内部控制。在电子商务会计下的会计工作,只要录入原电子数据,及所及就会自动的进行记账凭证、电子账薄和报表,省去了相互稽核的过程。对于会计数据中的修改,更加的隐蔽和不留痕迹,所以说,在电子商务的会计内部控制必须要有更多、更加严格的要求。(3)会计财务报表。对于传统的会计报表,只能反映货币的信息,而无法反映知识资本信息、企业背景、客户的经营状况、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各行业的分布、不同地区的情况信息,对电子商务十分不利。所以,改进会计报表的改革趋势十分必要。

3.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情况,首先,企业要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还要重视培养人员对计算机、网络、会计知识等。其次,会计人员应该在电子商务的条件下使会计工作出现新的理论、新的问题和方法,使会计工作进入一个新水平。

四、总结

总之,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会计发展是时代的需求,它更加直观的反映一些经济信息,给企业的发展做好了铺垫。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使会计工作更加准确和快速,所以说,它对企业会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振飞,孙亮.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1).

篇6

【关键词】

会计准则移植;会计文化;不相容

天下经济之始,会计应之而生。自刻记记数到三柱结算法,自岁会、月要、日成到四柱清册,自天地合帐到收付簿记,几千年来漫长的沉淀,一代又一代会计人的创新与努力,传承了中国传统会计文化。

然而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相对稳定的会计环境面临巨大的冲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了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中国开始了移植会计准则的尝试。但是作为上层建筑的法规的移植,是否考虑过经济基础的现状?是否考虑过其与本土文化的相容性问题呢?

一、国际趋同背景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中占优势的经济强国从传统的资本、技术的输出,越来越多地转向文化制度输出,为使会计能够真正作为国际商贸通用语言而发挥作用,增强各国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减少国家经济往来的交易成本,推动国际间间资本的自由流动,会计制度的国际化趋同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选择。

成立于1973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根据其章程,以“按照公众利益,制订和公布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遵循的同一会计准则,并促使其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执行”为基本战略目标之一。至今其成员已发展到包括104个国家的143个会计职业组织,了39号国际会计准则,并公布了一系列"征求意见稿",推动着会计准则的全球同一化。

二、中国会计准则移植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几乎没有经历自然孕育阶段,而主要是引入其他国家较为成熟的会计准则,尤其是国际会计准则。从此意义上来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主要是一种制度移植。

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几乎采取了一步到位、全然接受的做法,跨步式地一次性引入,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实质上的趋同。目前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度已经达到95%。然而,新会计准则必然会经历一个与中国本土会计文化由冲突到协调的动态适应过程。到目前,中国会计实践仍然在经历着一个漫长的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的过程。

三、基于霍夫斯泰德评估文化框架的中国会计文化特征分析

会计文化是一种以一定物质为基础的社会现象,存在于每一社会;每一个社会都孕育着与其物质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会计文化,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与会计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累而改变。

1、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是用以衡量社会接受机构和组织内权利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尺度。中国是一个权力距离极大的社会,组织集权化程度高,等级结构严密,指挥链明确,集中决策。会计人员处境被动,独立性较差,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一定影响。

一方面,管理层更易于通过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操纵,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大权力距社会下,严重的官本位思想,易于形成不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造成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疏漏,从而对高层管理人员的监控也相当有限。

2、不确定性规避

不确定性规避,即一个社会愿意承受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威胁的程度。中国自古以来推崇“中庸之道”,而这在会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国会计实践偏好稳健性,准则对会计账户的规范、会计方法的选择以及或有事项的确认等,极为审慎,高度回避不确定性,呈现出来的是会计职业的统一性要求。当然,这与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也不无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经济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相对于世界的经济变幻莫测,中国维持着一定程度的“平均斯坦”境况,但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极端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与之相应的是,会计人员规避不确定性的意识正在慢慢减弱。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指社会中个人与群体关系。毫无疑问,中国是高度推崇集体主义的社会,倾向于政府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规范会计实务,而忽视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并高度强调统一性,包括会计科目、财务报告的形式与内容等,而较少考虑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环境和实务的差异,企业自主选择的空间较小。

4、生活的数量与质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以“人之初,性本善”为基本人性假设,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们的观念中,关系和人情相对于法律制度和市场而言更为重要。长期宗法文化形成的人情社会,与会计以及审计的独立性冲突产生的道德危机及其严峻。关联方交易、内部交易等不易规范。

就企业内部监督而言,与西方传统的等距交往不同,中国往往以关系亲疏为导向的企业间交往的文化,使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的约束力在人情面前退居其次,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普遍缺乏或者流于形式。就外部监督来看,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企业会计报表时,首要目标可能偏离如何提高会计报告的可靠程度,而是权衡明察秋毫与网开一面之间的利弊得失。许多监管者担心执业时严格遵循职业规范所带来的人际危机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业务范围减少。而帮助被监管者蒙混过关,以谋求自己社会资源的升值,业务关系的长期稳定。

5、长期与短期导向性

就整个社会而言中国的长期取向明显,重视节俭、毅力和丰裕的储蓄。但笔者认为,中国在企业层面却呈短期取向的特点,一方面,高度关注利润成果,特别是看得见的短期利润;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极为短暂。表现在会计上,会计人员为了当期引人关注的利润而忽视了未来报表的延续性带来的累积影响。

四、会计准则移植与中国会计文化不相容性

我国一直是由财政部会计司负责制定会计准则,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其权威较高,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会计准则的实施。但相对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对会计准则的适应性要求极高。在缺乏认同感和公认性的情况下,一点点的不相容性会被无限扩大。

1、国际会计准则实施的市场环境与中国会计文化的冲突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主要是以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基础,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尤其是资本市场发展不健全,国际贸易发展也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并且,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监管水平较低,配套的法律制度也不够健全,缺乏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一方面,我国实行的大中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实力雄厚且数量众多。企业的权益资本大多是由国家出资注入的,为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本安全,会计准则必然要维护国家利益、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需要,注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靠性。而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委托受托责任趋于模糊的西方国家主导下,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更注重满足投资者决策的需要,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另一方面,我国现代企业产权不明晰,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比较严重,缺乏有效的企业内外监督机制,会计舞弊行为普遍生。针对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短期利益导向的行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经常性的修订会计准则,影响其稳定性、严肃性和内在的一致性。

2、国际会计准则自身的利益矛盾与中国会计文化的冲突

国际会计准则本质上是追随美国准则,但由于其全球导向,不可避免的带有各国博弈的痕迹,主要体现了发达国家利益集团的诉求,发展中国家对其影响极其有限。

改组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会计实务界脱轨,转向学术界推进。由国际上公认的会计技术最强的专家组成,其苛刻的资格准入条件不可避免地使得美英等发达国家在会计准则的制订中占据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更多地符合美英国家会计准则的利益导向,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本质上其实是向美英国家的会计准则靠拢,美英是这场会计博弈中最大的赢家。

3、高度推崇公允价值在中国的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会计文化中强调以历史成本为主导。会计准则的移植,迅速提升了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地位。

一方面,我国存在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等在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属于非主流的业务,其以公允价值计量大大增加了会计造假的可能性。为此,中国对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做了专门规定,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并且专门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严格规范关联方交易,一定程度上预防了造假的发生,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由此却造成了会计计量口径差异,对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公允价值要求的市场价格、预期未来现金流量贴现等,极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受制于主观意志,具有很强可操纵性。而我国会计在职人员的整体素质相对较低,职业判断等方面尚存欠缺,且长期以来主动性不足。近年来会计准则移植,改动内容规模较大,甚至涉及一些原则性的变化。会计人员虽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了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但对于这些专业知识消化和吸收的程度任然有待考量。

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是必然趋势,就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我国会计准则的移植,尽管存在的问题颇多,但确实是当前环境下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做法,或者说是当前经济政治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尽管如此,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进程中的内在矛盾,即准则适用性和准则质量的矛盾,在政治经济发展及不平衡当今世界,要求每一个国家,特别是非发达国家,在实现准则国际化的同时,充分考虑本国实际,尤其是本土会计文化,不可盲目移植准则。

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认识会计国际趋同的内涵。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使会计信息具有“普世”价值,是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笔者认为,在全球还未真正达到“一体化”的今天,最求会计趋同,应从原则,方向上一步步推进。由此,目前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国际会计的协调,增强会计信息可比性趋同而非单纯强调统一适用的定量化、标准化准则。

参考文献:

[1]史蒂芬·B·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八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9~100.

[2]雷文谨.中西文化差异与会计移植问题研究[J].财会研究,2009,2:32~34.

[3]彭媛媛.中西方会计文化的比较与思考[J]学术探讨,2008年4月:3~6

[4]何文颖.国际会计准则的历史变迁和内在逻辑[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第10期:217

篇7

【关键词】会计创新;创新必要性;创新因素

【中图分类号】F230

一、会计创新的必要性

会计创新可以理解为广大的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工作者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和历史条件下,以特定的方式和方法,在会计研究和会计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等方面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生物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生存哲理,同样适用于会计学领域。中国古代的会计起源很早,中国的“单式记账法”曾经一度在全世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例如,秦代的定式简明会计记账方法;汉代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唐代是我国单式记账法发展的完善时期,他比较全面地总结了以往记账法的特点,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使之趋于完善。唐代官厅仍然以“入、出”作为记账符号,但对记账符号的具体运用,已能够根据会计事项的具体内容而较灵活地加以掌握等。但是,由于单式记账法不具备复式记账法的优点:可以全面地、相互联系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全貌,并可利用会计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试算平衡公式,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因此,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适者生存”,必然被复制记账法所取代。具体而言,会计创新的必要性在于以下几点。

(一)会计环境变化

1.宏观环境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以来,我国经济逐渐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会计作为一种“通用的经济语言”,在跨国间的经济交流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的企业要想走出国门,必须要遵循当地的会计法律法规。我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许多财税制度的改革,使得我国的会计准则逐渐与国际接轨。

2.微观环境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原有的会计科目以及会计处理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企业的外贸交易。随着我国金融的改革,涉及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品,这些事项的处理,原有的旧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科目也不能满足企业的会计处理需求。这些事实要求我们的会计进行创新。

(二)会计目标变化

会计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会计目标的变化,而目标的变化又影响着会计理论以及会计方法的变化。

以往我国会计只要满足涉及国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的需求和传统的实体经济即可。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的金融改革,我国的会计还要满足我国企业进行的跨国经济交易和事项以及非实体经济的需求。而这些目标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的改变,来适应新的需求。

(三)会计对象变化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会计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其中对于会计对象的认识也随着深化而不断变化。人们关于会计对象的认识,由“财产”、“劳动量”转变到“资金运动”,以至现在的“资源运动”等各种学说的变化,不仅体现出“认识”的变化和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体现出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变化。由于不同的会计对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理论或者会计流派,而不同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流派往往会形成“百家争鸣”的景象,从而推动会计创新。

二、会计创新的主要因素

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会计必须创新,从而谋得生存与发展。然而,进行会计创新又必须依赖于以下因素:会计创新意识、会计创新环境和会计创新能力。

(一)创新意识

会计创新意识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工作者的头脑对客观创新活动的反映。会计创新意识是能动的,表现在能够正确地反映会计创新活动的外部现象,能够正确地反映会计创新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能够用以指导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中的创新实践活动。会计创新意识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新颖性、目标性和差异性。会计创新意识包括创新基础内容、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会计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二)会计创新精神

会计创新精神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工作者,在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中,通过头脑产生的思维、观念、意志、情感等,是对客观的会计创造性活动现实的心理反映,并为会计事业的创新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而满怀信心、坚韧不拔、不怕风险、永攀高峰的精神。创新精神是现代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创新精神包括:会计创新动机、会计创新兴趣、会计创新意志、会计创新勇气。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在未来的会计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培养创新精神,要对所学习或研究的对象,提倡和鼓励有求异的意识,有怀疑的态度,有好奇的心理,有追求创新的欲望,有敢于冒险的精神,有永不自满的心态。只有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有积极正确的创新动机、浓厚的创新兴趣、坚定的创新意志、非凡的新勇气,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与前进。

(三)会计创新能力

会计创新能力亦称会计创新力,是拥有把创新的观念、思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客观的各种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中,并且能够提供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价值的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实际能力。具体而言,会计创新能力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完成某种具体客观的会计创新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的会计创新思想和方法;另一部分是会计研究人员和会计实务工作者能将自己具备会计创新思想和方法转化为创新的产品。

(四)会计创新意识、会计创新环境和会计创新能力之间的联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面对挑战,关键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创新意识是基础,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和怎样去创新;创新精神是灵魂,指引创新勇往直前的方向;创新能力是保证,为创新的实践创造实施的条件。

三、会计创新的阻碍

虽然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都深刻认识到了会计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目前而言,我国还存在着阻碍会计创新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可以分为来自实务界和学术界的阻碍因素。

(一)实务界阻碍因素

1.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直接采用“拿来主义”

现在,虽然国家在大力提倡并积极推进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这不意味着我国的会计准则就应该与国际会计准则完全一致。现在,许多实务人员和负责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会计研究人员,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就是好的,一切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然而“拿来主义”,也需要结合中国具体的国情,否则将对我国的会计事业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直接对国际会计准则采用拿来主义,扼杀了我国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的创新动力和激情,不利于我国的会计创新事业。

2.会计规范等法规的“无情扼杀”

由于我国税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将漏税行为和偷税行为合并为偷漏税,予以严厉的处罚。而实际中,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同,有些偷漏税并不是主观刻意造成的,只是由于知识不够,会计处理不规范而造成的。面对法律法规的日益严格的情况下,广大会计实务人员只能老老实实地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经济交易或事项,根本不敢有所创新,否则,一旦被查到造成了客观上的偷漏税行为,而其本身只是想有所创新,也会处以严厉的惩罚,客观上扼杀了会计实务人员的创新热情。

3.会计学术团体进行会计创新热情度不高

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会计学术团体在制定、论证、颁布会计准则方面有着很大的权限。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是由大量的具备深厚知识和实务经验的会计专家和学者组成的(这一点可以由FASB成员来自美国会计学会、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分析师协会等),他们在制定准则时充分考虑准则的科学性、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后,再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听证,修改,最后颁布。其制定的准则往往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科学性。正是由于FASB成员大多是会计学术团体的人,而准则制定权又在这些学术团体手中,有利于激发他们进行会计创新的欲望。

而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由财政部牵头,然后再在全国著名的大学挑选出著名的会计专家学者和在实务界中挑一些著名的注册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等实务界精英,召集起来制定会计准则,然后财政部认可后,向社会。往往由于我国会计学术团体中有许多会计研究人员,而能够真正的参与到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改的又少之又少,这在客观上打击了会计研究人员进行会计创新,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的热情,从而不利于会计创新。

(二)学术界阻碍因素

1.国内期刊“迷恋”实证研究

最近几年来,国内许多顶尖的会计期刊只认可实证研究论文,非实证论文不发表。这就极大地打击了我国会计学术研究人员进行规范会计的研究。并且,由于实证会计研究的众多缺陷,使得其在进行会计创新领域的贡献不及规范会计研究对于会计创新的贡献。由于期刊是承载着众多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研究成果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对外公开的载体,规范会计研究往往更容易激发出具体创新思想的研究,更容易推动我国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但是,国内期刊,尤其是那些具备影响力的期刊绝大多数不愿意接受并发表规范研究,这种现象严重削弱了广大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进行会计创新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对外公布动机和热情,给我国的会计创新带来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2.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过大,无暇进行会计创新的研究

目前,国内高校教师科研压力过大,尤其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博士,面临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我国高校教师科研压力主要集中于学术论文的发表。但是由于规范性论文写作难度远远大于实证论文,且规范会计论文难于发表,这一客观事实导致高校教师,这一富有学术研究和会计创新的群体,难于潜心研究并写作可以激发会计创新的规范性会计论文,从而不利于我国的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

四、会计创新的建议

(一)财政部放权给会计学术团体制定会计准则和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赋予会计学术团体在制定、论证、颁布会计准则方面充分的权力。具体而言,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和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可以由财政部牵头,组织大量具备深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务经验的会计专家和学者,组成一个团队来制定和修订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这样,既可以避免“拿来主义”对我国会计事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又可以激发我国广大会计工作者的研究和创新热情,并使得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更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鼓励国内期刊接受规范会计研究

目前,我国的学术界都倾向于使我国的会计研究“入主流”,然后所谓的“入主流”,就是效仿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范式,积极推动实证会计研究,而弱化规范会计研究。因此,国内的期刊,尤其是稍有影响的期刊绝大多数都倾向于接受并发表实证会计研究论文,而不愿意发表规范会计研究论文。鉴于此,我国应该鼓励期刊接受规范会计研究的论文成果,以提高规范会计研究论文被接受并发表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广大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的会计创新研究热情,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会计创新事业的发展。

(三)高校教师减压,鼓励创新性规范会计研究

高校教师是我国会计研究和会计创新的主力军,但是由于目前高校教师背负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都倾向于从事实证会计研究,因为这些研究的成果更容易被期刊接受并发表,从而可以更快的完成科研任务。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作为会计研究和会计创新的主力军的高校教师进行规范会计研究和会计创新的热情不高,不利于我国会计创新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为教师减压,使得他们从繁重的科研与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创新性的研究,从事更容易激发创新性的规范会计研究中去。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 会计之友,2016,(07):128-133.

[2]陈红,余怒涛,陈永飞. 创新与本土特色相结合的中国会计研究――中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综述[J]. 会计研究,2012,(08):91-95.

[3]王畅.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思考[J]. 现代商贸工业,2013,(13):125-126.

[4]黄丽丽.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创新[J]. 现代经济信息,2013,(16):252.

[5]刘青,邓宁,张虹,刘宇. 会计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财会月刊,2011,(06):100-102.

[6]于淼. 浅析新经济形式下会计创新[J]. 科技创新导报,2014,(03):230-231.

[7]王迪,于洋. 新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创新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4,(10):148-149.

[8]高春会. 互联网企业的财务会计创新策略分析[J]. 商,2015,(20):141+128.

[9]俞剑茹,钱丽俊. 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的冲击与会计创新[J]. 财会通讯,2009,(15):125-127.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岗位;技能需求

“十四五”时期,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使会计行业实现了业财融合,会计管理逐渐规模化、集团化、融合化发展。面对这一变化,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化处理能力,形成立体思维,从海量的财务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并进行分析预测,进而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1调研情况概述

根据本校学生的就业分布情况,本课题组成员以调研中小微企业为主,主要调研地集中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郴州地区、邵阳地区、常德地区、益阳地区等)、广东省(深圳、东莞等)和江苏浙江一带。对多个省市的企业、毕业生以及在校生进行了线上线下访谈、问卷调查、实地参观等多方式的调研。具体实施情况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利用知网、万方等工具查找相关文献,确定基本调查方案;第二,以毕业生为突破口,联系了20余家企业进行线上线下的深度访谈,详细了解中小企业对财会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会计岗位的核心技能需求以及企业对会计专业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要求等;第三,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给企业会计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份,此外,还与10位优秀毕业生进行了访谈。

2调研结果分析

2.1会计人员常见岗位所需核心技能。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推进,财务领域一大批新兴技术影响着财务工作的方法与流程,会计工作由偏重核算的传统财税会计工作向智能财税业态升级转型。通过对“未来具备数字化思维素养的财经人才的需求”调研,会计人员由传统核算人员向智能财税型人才转型,必须满足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岗位、财务分析岗位、审计岗位、税务管理岗位职能的智能化需要。因此,财会人员应具备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战略分析能力、管理决策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1]。

2.2中小企业会计岗位需具备的核心技能需求2.2.1素质需求。会计人员承担着企业主要的经济管理工作,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通过线上线下访谈得知,企业对毕业生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热爱劳动、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尤为看重。由此可见,作为会计类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会计职业道德,具有职业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沟通协调能力,能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2.2.2学历需求。企业中对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五成以上的企业要求的学历是专科及以上,有17%对学历没有具体的要求。这个结果是综合所有调研企业得到的,但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存在差异。从所调研的中型企业来看,在引进会计人才时主要以本科学历为主,但是本科文凭并不是必需的,有3~5年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更受欢迎;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硬性标准较低,基本定位于专科毕业,他们更注重应聘人员的业务能力。2.2.3资格证书需求。超过95%的企业认为具备资格证书的会计人员会计理论知识更扎实,会计实务技能更熟练,对于考取了会计资格证书的应聘人员会优先录取。计算机等级证书也是中小企业在招聘时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调研发现:被调研的企业都使用了财务软件,财务工作已全部变成了无纸化网络操作模式,财务人员必须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对外语等级证书方面,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岗位的外语要求不高,未有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持有英语类证书才能就业的企业。图2企业对会2.2.4专业知识能力需求。从调研中可知,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①必备的思想政治理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②经济、财政、税务、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基础知识;③计算机、大数据基础、经济法、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统计学等基础知识;④纳税实务、会计实务、成本核算与管理、财务大数据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实务、审计的理论知识;⑤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业务处理、云财务智能会计以及其他智能财务相关专业知识;⑥应用文写作、沟通技巧、计算机知识等。除此之外,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也需具备根据会计资料并结合企业实践找出问题、查出原因并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意见或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2.2.5核心职业能力要求。企业规模大小不同,设置的岗位细化程度也不同,根据调研结果可知,按照单位类型,会计岗位群主要由会计核算岗、出纳岗、财务分析岗、税务管理岗、审计岗构成,具体岗位核心职业能力要求一般如表1所示。

3提升会计岗位核心技能的建议

传统的财务会计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未来将需要大批精通大数据的高端人才,因此,会计人员需要转变观念,拓宽知识,增强财务数据分析能力,以此来提升会计岗位核心技能。

3.1转变观念,适应发展。会计人员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应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将专业知识与经济发展、时政热点紧密联系,从业务能力、职业素养、知识水平等多方面来不断提高综合素质[2]。会计人员应树立服务意识,要有公允、客观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3.2加强学习,培养较强的数据和信息敏感性。大数据时代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会计岗位群的核心工作不再是单纯的提供数据报表,更重要的是,要从财务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并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因此,会计人员不仅要满足于完成本身传统的工作,同时也应摆脱传统思维模式,从企业需求出发,加强学习,提升自身财务技能[3]。

3.3立足高职教育,优化会计专业教学。基于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财会类专业所培养的主要是面向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金融行业、会计师事务所、非营利组织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财务人才。因此,要加强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会计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育部公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将财务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审计专业分别更名为“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大数据与审计”专业。专业名称的变化实际上也反映了专业建设的新要求,高职会计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进会计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从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望晓枢.大数据时代下财经商贸类岗位技能需求的转变[J].现代商业,2020(30):117~118.

[2]鲁怀珍.人工智能时代财务会计转型分析[J].营销界,2021(24):162~163.

篇9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Baotou Service and Management Vocational School as a study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 specialty, suggest school should establish a manual and computerization training venues,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现状;实训场地;建议

Key words: accounting computerization;status;training venues;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6-0181-02

0 引言

包头服务管理学校商贸管理系会计电算化专业定位于初、中级财务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在职业高中学校的培养方向应该放在培养爱岗敬业、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受企业欢迎并能热心服务于企业一线的技能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出纳、收银、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会计往来核算等岗位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人才。

1 会计电算化专业现状

包头服务管理学校商贸管理系目前有教师17名,其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10人,都本科以上学历,硕士研究生2人,平均年龄40岁左右。全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共有230多人,分为三个年级六个班。目前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有:基础会计、经济法、珠算与点钞、企业会计、税法、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实务、统计、出纳实务等9门功课。专业课教师本学期人均周课时数为14节左右。由于我校在2013年9月份才搬到包头市职业园区,学校还没来得及建设实训场地,目前上课没有任何实训教室和设备。教师课堂上还是采用最原始的方法: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来讲解理论与实训。在这种环境下上课,全体师生确实感到单调与艰难。好在,学校的领导非常重视我系专业实训场地的建设,打算在下学期投资100多万元建立几个模拟实训室。

2 实训场地建设之我见

围绕培养会计电算化初、中级技能人才的目标,按照职业性、开放性和先进性原则,我校第一步迫切需要建立手工会计实训室、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室。然后根据我系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再建立财会仿真实训室和ERP沙盘模拟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然后建有1个“会计服务中心”,能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要求,实现课堂与实训室一体化教学,具备教学、职业培训、技术服务和师资培训四项功能。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只谈谈建立手工会计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室的建议。

2.1 手工会计实训室功能与配套设施 本实训室的功能是用来模仿企业会计工作的真实环境,是学生进行手工会计技能训练和企业会计模拟操作的场所。本实训室开出的实训项目主要有基础会计手工技能操作、出纳模块实务操作、财务会计手工技能操作等。学生通过分层次的手工基础、专项、综合模拟实训,熟练掌握企业会计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程序,掌握出纳人员应必备的技能,提高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的操作技能,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本实训室配备的基本设施有老师示教台、教学机、转椅、多媒体教学设备、检伪点钞机、装订机、外币票样、各种票据、算盘、企业会计科目章、双色印台、多功能笔筒、财会模拟实验专用凭证、账册、单据等。材料核算流程图、生产工艺流程图、销售核算流程图、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图、上年度财务指标分析图、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图、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图、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图。同时学生还应配备学生实验桌、凳,算盘,印台,企业会计科目章,企业会计实验教程,海绵缸及回形针等,点钞纸,会计模拟专用凭证、账簿、单证,增值税专用发票、收购凭证、运输发票、抵扣明细表等等。

2.2 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室的建设思路

2.2.1 建设电算化综合实训室,通常情况下是为了满足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过渡的需要。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掌握会计原理和各种核算技能知识的过程中,手工会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存在有着必要性。但是,从长远来看,电算化会计是手工会计必然发展趋势,这是科技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发展的必然。传统会计的进一步发展就演化为电算化会计,通过会计电算化,一方面将把广大财会人员从复杂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决策等,通过电算化对人工进行了取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管理提供了全面、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在当前的环境下,这两种会计方式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因此,在过渡期间,我们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通过开展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一体化教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机融合这两门学科,对于传统手工会计和现代电算化会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让学生进行了解。

2.2.2 电算化综合实训室的建设是较好掌握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技能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当电算化会计和手工会计的实训同步时,对于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之间的相同处学生才能深刻地体会,即两者具有相同的处理的对象;处理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围绕账、证、表三大部分;处理流程为:建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另外,在实训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手工账的管理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等,对于电算化会计来说由过去单一的管理演变为财务与业务进行一体化的管理。通过两种账务处理实训同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对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利弊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是相通的。

2.2.3 通常情况下,在综合实训区和集中教学区设置电算化综合实训室。对综合实训区进行规划和布局,往往是按照企业的生产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相应的要求,同时结合教学需要来进行的,通过对工作环境进行模拟,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一个逼真的环境中完成岗前培训,在区内需要设置相应的诸如公司财务部、采购部、仓库等相关办公设施和设备,为了确保模拟环境的真实性,在区内同时需要设置银行、工商、税务等。通过适当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让全班学生都有机会进入相关岗位,体验相应的工作。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实战演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便于了解各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上,我校商贸系会计电算化专业,目前迫切需要建立会计手工实训室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实训室。因为手工实训与电算化实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加深理解会计理论,提高会计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模拟实验方式与校外实习方式比较,更具有经济、省时以及便于对实习内容按教学要求进行再加工、再设计的特点。因此,在实训中将理论课有关的内容密切结合实训现场的实践操作,既从理论上解决“学”的问题,又在现场操作上解决“做”的问题,用理论与实践相互交融的模式组织教学,是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场所。

参考文献:

[1]刘芳.高职院校会计综合实训室建设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12).

篇10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它对传统的会计实务产生了极大冲击,并在逐渐的应用中推动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在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完善与进步。会计电算化本身具有运算速度快、数据高度共享、数据分析准确、存储容量大、编制报表简单、检索查询快速快捷等特点。在实际的应用中,会计电算化改变了会计账务处理方式、数据处理方式、内部控制制度,更加注重于对会计信息的分析,以有效提下企业的经营状况,且在发展建设中需要强化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其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影响

1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阶段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时间不是很长,但体现出了迅速的发展趋向。在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初期,只是简单化的在会计数据处理中进行计算机的应用,一定程度上只是模仿手工处理的运行模式,没有体现会计电算化的自身特色,这个阶段属于初级会计电算化。在逐渐的发展中,实现了低水平的系统应用,实现了基础的凭证处理和账务登记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并且具备数据的查询和输出功能,但是在应用中体现出原则性、固化性、实用性、传统性太强等明显缺点,并且没有展现其应用的灵活性和随机性,造成过多的共性偏袒,没有体现出应用优势,这属于中级会计电算化阶段。在信息数据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实现了应用系统同网络应用的有效结合,实行了多局局域网的工作方式,实现了系统化的管理应用和具体操作,在集中化处理的方式下促进了资源共享和相互通信的高级应用发展阶段[1-2]。

2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2.1对会计人员和会计组织结构的影响

传统会计工作中,根据不同的会计业务行为进行不同部门街头的划分,比如采购部、资金部、工资部、综合部等,各部门间主要通过会计凭证信息等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体现出一定的配合性质,并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以避免出现差错,会计电算化的出现和应用,使传统的分散式会计处理方式进行了集中化应用,实现了数据操作处理的共享模式,将电算化会计人员分为数据审核人员、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等,每个工作人员具有不同的应用权限,体现出相互影响制约的现象。现代化的会计电算化应用体现了基本理论同计算机应用的有效结合,体现了对于复合型人才建设的培养要求。

2.2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核算纷繁复杂,造成了企业在选用核算方式时,偏重于更加便于操作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且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中会造成人工作业量较大的现象。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得会计核算方法趋于科学合理,极大地提高了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且在电算化操作的基础上减少了人工工作量,并在科学合理的会计核算方式引领下有效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有效发挥了其参与管理活动的更高职能[3]。

2.3对会计分析方法的影响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及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之后,会计电算化能够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精确详细的记录和传播,以及保存,会计人员可以依靠会计电算化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根据数据现实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说明,且能够对企业在经营中的弊端进行分析,进而实现对具体经营活动的指导、调节和控制,以最大化的减少资源的浪费情况。

2.4账簿格式的概念变得模糊

多栏式、三栏式、数量金额式是传统手工做账下的账簿格式,根据会计科目的性质进行不同格式的选择,在具体分析时账户内容同栏目特征是主要且基本的研究内容。而在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环境中,在进行数据输入时,系统会根据具体的数据信息进行相应格式的提供,并且在财务软件的应用下,操作人员只需要在账簿登记界面根据提示进行相应指令的输入便可,并没有太多格式的限制,基本的科目性质划分,会在电算化系统内自动生成。就实际工作而言,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习惯,原本繁琐平实的账簿不再应用,实现了系统化的数字信息展示,进而造成了账簿储存方式的改变。

2.5会计信息存储介质的转变

传统会计活动中,对会计信息的存储是以纸张为载体的会计账簿、凭证、报表等,对于不同性质的存储信息由不同的年限要求,但是由于纸张和手工登记的自身特性,会对编制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到后期报表的生成,对于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精确性起到一定干扰,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还会对企业决策的科学性产生影响。通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之后,光盘、磁盘等存储工具改变了传统的存储方式,可以对会计数据以电子信息进行保存和处理及应用,有效确保了数据的整体合理性,并极大地提升了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的效率和质量[4]。

2.6对账工作的变化

账证核对、账表核对、账账核对、账实核对的传统会计系统下的对账方式,在会计电算化的运行模式下,传统的对账工作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下,能够实现对数据的自动化处理,并且数据之间能够共享调用,这就决定了对出进行凭证录入时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和科学有效性,因其直接影响到后续工作的进行,所以,电算化环境下,加强了对账实、账证核对的检查力度,以确保凭证录入过程中的数据正确无误,以及同会计发生行为相一致。此外的账表核对、账账核对则直接可以通过系统软件的程序自动完成,明细账、总账、日记账等均可以根据科目性质从记账凭证的数据而自行生成,进而根据企业性质进行财务报表的生成。所以,会计电算化应用之后,侧重了对账实核对、账证核对的管理,以确保最初环节记账凭证录入的整体有效性,进而保证最后完成的记账和结账以及财务报表的生成都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一定程度上传统模式下的账表核对和账账核对已经不再具备现实应用意义。

3结束语

在信息化的时展背景下,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并且在计算机的支持下改善了整体的工作质量。在不断的发展中,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就具体应用而言,不只是在具体的实务操作上有所影响,也推动着会计理论的转变,以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管理运行的整体有效性。

作者:潘晨 单位:长江大学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闫艳.浅谈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4,(34):61.

[2]高立.会计电算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9):131-132.

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9-0157-02

一、职业院校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背景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成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环境,培养满足企业财务岗位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进行实训教学环境创新的关键。淮安技师学院依托江苏省人社厅商贸服务专业中心教研组各院校资源,建设了具有示范作用的会计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实训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及基层管理人员;在会计教学中树立全程实践的观念,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顶岗实训,突出能力培养。

二、当前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训教学课程设置与顶岗要求衔接不够紧密。目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实训主要由“单项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两部分构成。“单项实训”主要在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实务等)的理论教学中实施的课程实训;“综合模拟实训”则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集中实训。在这两部分实训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综合训练时间过于集中,一个人往往扮演多种角色(如仓库管理员、销售人员、会计、出纳等),但由于对于企业财务运作缺乏清晰、明确的思路,实践中往往无法做到一人多岗的角色转换。二是“实训教学”让学生掌握建账、登记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程序,但对会计岗位设置薄弱且实训多以手工账处理方式为主,与会计证电算化科目考试脱节。三是强调会计核算功能而忽视会计监督和管理的功能。目前,实训教学缺少与财务岗位对照查找的审核、监督环节,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真实、合法的原始凭证供学生训练、评价和使用。四是实训教材相对陈旧,教材无法及时得到更新。特别是随着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的调整,如从2013年起实行的小企业会计准则、运输业税收“营改增”等。但教材未能及时根据政策和标准的更新,使教学实训效果难以达到完整性、系统性和适应性的要求。

2.校内实训的投入不足,校外实训难以进行有效补充。虽然大多数学校均有会计模拟实训室,但其配置一般未达到仿真要求,加之由于受经费条件制约,实训室数量不足、软硬件功能有限,缺少完整的会计模拟数据系统,导致会计实训与实际会计业务有一定差距;同时,落实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学习困难较大,原因在于会计工作本身的严肃性和保密性决定了实习单位不愿意、不能够给学生提供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机会。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迫切。如果会计实训教学只依靠“粉笔+教案+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则无法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中小企业的整个核算业务流程,无法让学生了解到会计运作的具体环节和会计、出纳、保管等岗位应履行的职能职责。因此,从教师方面讲,实训课教师至少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在讲授会计实训课之前有完整地处理一整套会计业务的经历并经常参与社会实践,这样,实训教学内容、方式才能更贴近实际情况。

4.学生对会计岗位职业意识导向不强、专业知识连贯性较弱、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在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把通过会计证考试作为“合格”认证,在实习中发生学生随意更改错账、多笔经济业务的记录错误、不遵循管理规范等问题,反映出学生缺乏会计职业道德和从业规则意识。会计专业开设了多门专业课程,但部分学生对于全部课程的统整及综合运用操作困难,无法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因此,需要通过实训教学,将财政与税收、会计学、财务管理、工业会计、财会电算化等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出来,引导学生结合岗位自主学习,主动适应岗位工作要求。

三、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的六个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实训教学唯有立足于校内顶岗实训,同时将校外实训作为有益补充,创设全方位的实训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实训教学充分发挥实效。基于此,职业院校会计专业需推进会计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形成以满足岗位实际需求和顶岗设计为导向,实现学习和工作两种行为、学生和员工两种身份、教学和生产两种过程的融合;以客观、真实的经济运行业务过程和数据为导向,指导会计实训;以能力培养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重新设计会计实训内容,强化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1.加强校内会计实训室建设。校内会计实训室是培养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实训场所,目的在于创设真实的职场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实现由学习环境向工作环境转变的导向功能。实训室应兼顾多种功能且满足实训工位需求,如建设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实训室、审计实训室、税务实训室、银行实训室、模拟企业综合会计实训室等。在加强设备设施硬件建设外,更应重视实训室教学环境建设。一是加强职业规范、实训管理建设。如明确教学团队转化为职业管理人员,学生转化为员工,完成身份互换、实训要求、职能职责(权利和义务等)等职业岗位要求。二是会计核算的取材真实、过程真实,让学生接触到真实材料,缩短学生与企业会计实务的距离。如建立校内大学生超市等由学生管理经营的实体机构,既能满足实训教学中经营实体会计业务核算的需要,又有助于通过实训分析促进其加强管理,促进实体的良性循环。三是实训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工作状态,促进学生了解实训过程中的成绩与不足,定位问题所在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2.强化专业岗位技能训练,改变传统实训教学内容。采取“课程基本训练+课程一体化集中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的方式,促进学生达到 “二保”(保考证、保上岗)“三会”(会写、会算、会处理一般的普通业务)的目的。其中,课程一体化集中实训是为了与一体化教学相配合,即在主干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实务)的理论教学中配以课程实训。如基础会计教学中一边讲解理论,一边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第一,在讲解完会计凭证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发票、银行结算凭证、主要费用计算表、纳税申报表及其他自制原始凭证的格式、填制要求、审核方法,熟练掌握专用记账凭证、通用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的编制和审核方法;第二,在讲解完会计账簿后,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明细账适用的业务范围、登记方法、结账方法、总账启用登记方法、结账方法以及总账和明细账的平行登记方法、错账更正方法;第三,在讲解完财务会计报告后,要求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种类,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和技能,从手工到电算化进行强化教学训练。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是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重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达标训练、查找问题、优化结构。一方面,学校可通过综合训练考核进行学习效果检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结果与其他学校相比较进行效果检验。

3.构建科学的会计实训考评体系。会计实训课程考评体系由课程实训考核、“理论+实操”一体化考核、综合实训考核相结合,各类竞赛成绩也可等同于或高于校内考核成绩使用。课程实训考核是将如基础会计课程的实训内容分成凭证填制审核、账簿登记、报表编制等若干项目,在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完成各项目的考核,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分阶段分项目量化考核。专业课程考试由“卷面考试+实操考核”组成,成绩各占一半或分的比例。

“理论+实操”一体化考核是将理论考核融于实操考核中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核。实操考核可在进行完一个教学环节后,立即进行操作考核,以速度、质量作为评比标准。若学生其中一项表现不佳,可随时补练、补考,以反复考核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训练的重视。各项实操考核的成绩之和即为一体化考核成绩。综合实训考核指学生学完会计实务等专业课程后,由专业教研室设计一套完整的账务处理业务,以任务的方式下达到“员工”组,实训教师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进行集中考核,以检查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校外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开展实训教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熟悉实践实务的教师队伍。一是制订和执行专业教师进修培训计划,积极主动建立校企、校校合作与交流,教师定期接受脱产培训学习,到企业参观实践,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资金运动管理与筹划。二是要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教师一技多能,对获得技能证书的教师给予奖励,在职称评定和校内分配等上给予一定倾斜。三是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如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地位,淡化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的界限,促使教师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四是加强教师与会计职业界的联系、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论坛与会议,及时了解会计行业的变化、发展动向及会计理论发展的趋势,加强校际之间会计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实训交流,彼此取长补短。

与此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训教学基地。组建一批校外专业实习指导教师或专家团队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切入点。一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专业指导专家和教师队伍,如积极引进高校教授及企事业单位的财务负责人、会计师,或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到学校兼职;二是加强与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公司的联系与沟通,他们是联系社会对会计需求的中介机构;三是进一步细分所在院校培训毕业生的行业适应领域,以突出的专业建设优势提升毕业生在该行业的口碑和社会认可度。

篇12

关键词: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和谐发展

一、 绿色会计的概述

(一)绿色会计的涵义

1.绿色会计的概念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试图将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通过有效的价值管理,达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绿色会计的特征

绿色会计的特征具有以下几点特殊性:

1. 不确定性。环境问题具有多样性,在资源利用方面也非常复杂,由此绿色会计的经济业务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 周期难以计量及综合性。涉及环境因素的经济业务不像一般的经济业务周期很短、业务较为单纯,环境经济业务的周期很难计量,并且具有很大的综合性。

(三)绿色会计的目标定位

1.基本目标: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改善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基于对环境宏观管理的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具体目标: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对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耗费、环境保护的支出、改善资源环境所带来的收益等进行确认和计量,为政府环保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提供企业环境目标、环境政策和规划等有关资料。

二 、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绿色会计信息计量及披露缺乏规范

绿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不完善,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披露的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的方法。

2.绿色会计信息自愿披露的企业比例偏低

中国政府对于环境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像环保局、证监会等都没有提出对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必须披露环境信息,像中国石油、中国石化这些大公司都是环境敏感行业,也没有主动做这些事。

3.政府机构监管松散

我国政府对于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管理松散,像环保局、证监会等政府机构都没有提出对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必须披露绿色会计的信息。总体来说,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公布环境报告的企业寥寥无几。

4.绿色会计专业人员才人缺乏

目前我国培养会计人员还是以传统会计为标准,大多数会计人员只对本专业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相关专业即使了解也只是审计,税务,财政等。很少在生物、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所以真正的绿色会计专业人才实际是个空白领域。

5.绿色会计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或相关规定,在企业会计制度及信息披露的相关法规中也很少涉及环境问题。在会计实务中,还没有系统的环境会计和信息披露的制度和规范。

(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

由于社会公众还没有树立很强的环境意识,企业主要受到政府如环境法规及行业政策的压力而披露环境信息,大多数企业不会主动披露,而且披露的绿色会计的信息以强制性披露为主,使得披露信息的说服力较低,容易造成企业逃避环境问题。

2.现有的会计科目不能满足确认和计量的需要

现有的绿色会计科目并未将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列入会计报表的辨认和确定过程之中去。

3.缺乏操作性强的会计准则

我国尚未形成具备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使得当前环境会计缺乏与实务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导致环境会计实务还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出现盲点。

三、发展我国绿色会计以促进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

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理论,对绿色会计进行深入的探讨,解决成本确认、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完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理论体系。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准则和制度

绿色会计是环境学、环境经济学与发展经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绿色会计除了要秉承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它同时要吸收、借鉴其它学科和领域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一套绿色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三)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首先,从最基础的绿色教育和观念培养做起,改变在校学生的课程结构和学校的授课方式,在高等院校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将绿色会计作为一项专业课程进行推广与传授,。其次,要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要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五) 提升企业管理层的环境责任意识

对于企业管理层,提升他们的环境责任意识,也能起到一个榜样的形象,带动企业其他从职人员更明白环境责任意识。

(六) 建立审计与披露制度

我国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需要加强环境审计,建立完善的披露制度,同时加强与环保部门的联系,共同监督,鼓励上市公司自愿、充分而真实地披露环境信息,并建立更加科学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七) 发展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在于向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模式应以会计报表为主。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是会计的三大主要会计报表,它们也正是环境会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霄霄.绿色会计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前景分析[J].中国外资,2012,20:114.

[2]李淑丽.绿色会计实施存在的阻碍因素及其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6:19

[3]赵晶.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04:138.

[4]王敬理.浅析绿色会计在企业发展的实际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3,12:214.

篇13

关键词 企业 财务会计 创新 实现目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财务会计目标,顾名思义就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要求会计实现预先设定的目标。这一目标一直就是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企业财务会计及会计目标进行分析与研究,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理论研究的必然选择,并对我国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指导性作用。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是社会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就建立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并确定了会计理论体系应围绕财务会计目标加以建设的理论指导。而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研究起步较晚,相对滞后,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严重的滞后于会计事业发展的原因。社会生活中,但凡一门学科或现象,缺少了理论研究的支持,其现实存在也将会失去意义。这在我国会计失业中也可见端倪。所以,为了促进我国实物会计的健康发展,提高实物会计的发展水平,就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力度,并以其为出发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会计理论学。

对我国财务会计的目标进行研究,是进行实物会计的前提条件,对其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对他研究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国实物会计的发展水平。对此,需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区分研究,整理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目标理论,指导会计实务工作,提高会计实务工作的水平。

一、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含义

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是指,企业通过对自身进行有正对性的研究,收集各种有关财务的信息,并把相关信息提供给企业内部的需求者,而预先订立的财务工作目标。对该目标的研究是近年来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研究的重点。由于我国在会计行业起步较晚,并形成了与西方国家有所区别的会计理论系统、所以,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部门对现行的财务会计目标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但是,对于财务会计目标中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却有着近乎相同的看法。具体表现在:搜集什么财务信息、为谁提供信息和怎样搜集信息。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制订受到了内部环境的决定,并被外部环境所左右,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应的财务会计目标也不尽相同。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对自身环境的研究,并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初步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变化规律,能动的研究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目标的变动情况。

二、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分类

根据所涉及的内容不同,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可分为,具体目标与基础目标两大类。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和基础目标,是企业财务会计目标中缺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二者一起构成了我国现阶段企业财务目标的完整体系。企业的基础财务目标居于财务会计系统的主导地位,严重制约着具体财务会计目标的发展,而具体财务目标的制订又反映了前者的实施状况,对其具有影响作用,这两种财务目标相互依托相互作用,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效果。财务会计具体目标随着企业的经营状况的发展而浮动,并被调整;财务会计基础目标一般是用于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通过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测,制订可行性假说,并结合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准则对具体财务会计目标加以引导和规范,以求达到企业的长足发展。所以,两种财务会计目标分别作用于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在我国企业会计中,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和基础目标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立的财务会计目标体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不能单一的衡量他们的不足,也不能笼统地讨论其优点,他们只是财务会计目标在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有着不同的作用。

三、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目标也随之有了相应的创新。这不仅仅是社会变化的需求,更是企业自身创新能力进步的必然趋势。

(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会计报告内容被不断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也随之增加了内容。为使企业的领导、员工及用户知道企业的发展状况,企业财务部门要尽可能具体的公开财务信息。这不仅仅是要求企业将近期的资金状况、财务状况及经营状况以财务报告的形式进行公布,还要求企业的财务部门对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这些信息的作用在于让与企业有联系的人群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被应用于经营活动中去。近几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知识型经济已成为时下的主流,高素质的企业员工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企业会计部门在编绘企业财务信息的同时,还要为员工建立详细的个人档案,这都为企业的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信息主体需求变化,企业会计目标被不断创新。

由于我国会计事业起步较晚,对于企业会计的要求还不太完善,加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从而导致了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需求者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区别。在我国,需要详细财务信息的需求者有两类群体,一类是上市企业财务会计信息需求者,另一部分是非上市企业财务会计信息需求者。双方都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而进行需求调节的,处在不同阶段的需求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企业财务会计目标也需要朝着多元化、多层次化的方向发展,进而为不同的需求者提供服务。

(三)企业资产的变化,报告内容和编排形式创新。

无形资产的形成为企业注入了大量的隐形资金,同时也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制造了不安定的因素。这不仅仅像过去一样,只重视有形资产这个重点,而无形存在的因素也随时会带来危险。比如生产部门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采取一种缺工减料或以次充好的方法来充数,这些劣制品潜在的风险会在销售部门反映出来,并最终为企业带来危害。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必须要做到细致,并能把新增因素编入审计表中,而财务分析与编排在这方面更具有优势,能够随机的突出新增内容。这都得益于审计部门的专业性。他们不从事具体的业务活动,而是独立的存在与企业之中,这就为其进行企业监管创造了条件。

四、结语

我国财务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要求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创新与进步,也为财务会计目标在企业中的落实提供了理论依据。伴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企业经营环境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企业财务会计目标作为衡量企业发展与否,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依据的重要保障,其要想更加合理的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不断地发展与创新,为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新疆城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称:中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参考文献:

[1]沈培育.论财务软件的应用.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9期.

[2]王艳辉.关于当前企业财务软件缺陷与改进的思考.中国市场.2011年第14期.

[3]刘殿君.财务会计对企业的目标创新影响论.财经界, 2010年第10期.

[4]王勇志.试论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篇14

关键词 会计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规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最近5年来在会计类核心期刊上有约60篇关于会计实践教学的文章,其中近半数文献的具体研究内容集中于“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模式选择及教学方法创新”这两个大的方面,但专注于实践教学效果提升的研究还不多。依据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高校会计实践教学的效果:

1 改进培养计划,增加会计实践教学学时

通过对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连续三届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不但对实践教学感兴趣、认可实践教学的作用(比例为92.71%),而且普遍希望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要更多些(比例为81.49%)。同时,我们对近三十所高校(包括一二三本)会计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收集与统计,一本院校平均实践教学课时占总教学课时的16.52%,二本院校该比例平均为20.36%,三本院校该比例平均为24.87%。总的来讲,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课学时只占所有课程总学时的1/5到1/4。可见,当前会计实践教学领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日益增加的实践课需求与培养计划中实践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的矛盾。实践课时相对较少,课程内容不够充实,学生浅尝辄止,大大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对此,一个直接解决方法是修改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的门数或学时,压缩不必要的理论课课时。但当培养计划短期内无法修改的情况下,一个变通的办法是在理论课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把相关业务习题设计为纯原始单据形式,不给过多的文字描述,这样多少可以达到部分以习题代替实训的目的。另外,笔者比较推荐的一个方案是,利用计算机模拟实训软件的B/S架构,平时保证服务器一直开通,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或寒暑假期通过远程登录的课外作业形式来完成实训项目。这样既不挤占理论教学学时,又能满足学生需求,有助于强化实践课程效果。

2 优化实践教学模式选择,注重实践课程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联系

各高校开设的会计实践课程一般有这样的几种模式:纯手工实训、电算软件实训、计算机软件模拟手工实训、企业模拟沙盘实训、企业认知实训等。这几种课程模式都各有利弊,恰当地选择实践课程的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比如,对于刚接触会计理论的大一或大二学生来讲,在开设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的实训课时最好选择纯手工的实训模式。因为纯手工的实训模式最能体现从凭证到账簿到报表的会计核算基本理论流程,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当学生进入到大三阶段后,可以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模式,到大四阶段可以考虑企业模拟沙盘综合实训模式。

在注重教学模式选择的情况下,也应注意做好实践课程的横、纵向的联系。所谓横向联系是指,要保证实验课与理论课能互相呼应,在理论课开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配套实验实训课程。比如,会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理论学时上完后,在同一个学期就可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课程;这样安排实验课程,一方面可以分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差异化内容,另一方面又把两种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当然,也可以考虑不专设集中实验课程,而是把实验实训课程打散,融入到理论课程教学学时中去。比如开设总学时为64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配套上机实验教学26学时,老师每讲完一个专题就开始一小段实验课,如此交替进行效果也不错。

而所谓的纵向衔接是指实验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问题。实验实训课程体系理论上应遵循如下次序:首先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是“会计学原理实训”课程,在大二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和“会计电算化软件实训”课程,在大三开设“财务管理实训”课程和“税务会计实训”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分岗综合虚拟实习”课程,此思路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高级,从通用技能到专业分岗这样的教学规律。除上述必修实验课程外,可以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细分方向,在高年级开设诸如“房地产企业会计实训”“商贸物流企业会计实训”等分行业的专项实验课。

3 明确实践教学细化目标,做好实践教学规划

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务动手能力、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在这个总目标的要求下,实践教学应分解出更为细致且有针对性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这对提升实践课堂效果、教师教学水平都有重要意义。可以考虑树立如下四个实践教学的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1)单据辨识与分类整理的能力。以往的会计本科教育多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涉及到的业务处理也多是文字描述为题干,会计分录为解答。这造成很多学生在毕业前连基本的原始单据的辨识力都不具备,对经济业务和事项应具备何种原始单据缺乏标准概念。虽然对业务单据(比如发票、领料单、合同等)的理解并不难,但在实践课程里应首先强调业务单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规范性,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辨识并分类整理各种原始单据的能力,为培养学生正确处理记账凭证做好铺垫。

(2)梳理业务流程的能力。会计工作不是一个孤岛,会计信息是前端业务流程的专业标准化结果,做好一名会计必须了解企业的其他业务环节。在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也应强调企业其他工作业务流程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在实训中要加强会计工作前端业务流程的介绍与讲解,让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会计工作,让学生明白规范的业务流程是正确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例如,在采购业务会计实训项目开始前,教师应先介绍采购的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等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前端业务单据生成的来龙去脉。通过阅读分析学生的课后实训小结,笔者发现学生对老师先讲解业务流程再动手实训的模式很欢迎,我们认为对业务流程的梳理确实有利于提升实训教学效果。

(3)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会计实践课程一个必备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即便是看上去很简单的会计工作也应纳入实践课程计划,循序渐进地夯实学生会计实务基础。比如银行金融原始单据的填写,教师在实训作业检查时应严格打分,任何一个错、漏都不允许出现,培育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于那些眼高手低的学生也应及时提醒与批评教育。实践课程突出学生多动手、更细心的教学目的,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会计实务工作的感性认识。

(4)账簿报表数据分析能力。当学生具备相当的会计实务工作技能后,实践教学的目标应适当向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方向倾斜。当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训课程,较清晰地了解到财务数据生成过程后,在部分课程里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比如,在高年级的本科实训教学体系里,加开商战类模拟对抗实训。这些实训轻数据生成,重数据分析与决策,通过编制预算、利用财务指标分析结果引导进一步经济决策,培养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这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一种新方法。笔者指导的挑战杯虚拟经营大赛的学生在参赛后,普遍反映通过参与决策对抗类实训及竞赛,他们对会计的核算的目标与意义又有了一个更高层次的新认识。

4 加强理论研究,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教学实务

不断增强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已逐渐成为各高校的共识,在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不断改进的情况下,教学理论建设应如快步伐。笔者认为,理论上理清下面两种差异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1)实践教学规律与理论教学规律之间的差异。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核心理论课程一般都包括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每门课程的基本都在一个学期内结束。如果实践教学照搬这种理论教学规律,则其效果将大打折扣。笔者曾连续对两届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对以前实训的具体内容在毕业前是否还记得?”,大多数学生的反馈是由于课时不多且时间相距较远,已不记得以前会计实训的细节内容。笔者认为会计实践课程在安排上尽可能体现出一定的重复性,而不是理论教学那样的一次性。对关键知识的适当重复练习是实践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即类似于“熟能生巧”这样的常识性概念。比如,会计电算化的上机实训,除在该理论课开设的那个学期安排一次外,在大四阶段可以考虑再开一次或尽量利用电算化实软件完成其他会计实训教学。

(2)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与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之间的差异。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会计实践教学比较成熟,其课程体系建设也较完备。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会计实践教学设计相比要落后。一些本科院校在开设实践课程时简单照搬高职教学模式,在教材的选用、课程的设计上没有太大区别。但事实上本科四年学制和专科三年学制存在诸多不同,会计实践教学理应有所差异。笔者认为其中比较重要的差异是,由于本科教学理论性要求多于高职高专,实践课时分配不多,为了更好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本科教学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题海式的教学方法。比如,为更好地解释不相容岗位职责需分离这一内部控制基本要求,在学生做完几笔出纳业务后(如存、取现金,备用金借支等),教师可以向学生启发式提问:为什么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可以是出纳负责登记,而你们刚做的出纳业务里却没有凭证生成工作?在实训课上,当学生做完几笔业务后应及时总结,老师要启发并指导学生把刚做的实训项目与已学过的理论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曹中红,魏朱宝,王书珍.“跑偏”与“纠偏”——应用型会计本科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