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市场经济形势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经济复苏 股票 商品期货 估值体系 资产配置
一、当前经济形势定性分析
经济的运行总遵循特定的规律,经历周期性的经济扩张与紧缩,循环往复。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经济阶段具有不同的市场特性,对投资市场而言,准确界定当前所处的经济大环境是确保投资方向的大前提和基本条件。
自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一场盛世后的破灭,在多重冲击下艰难爬行,全球经济体的共同救世举措使经济从衰退中缓慢复苏。纵观全球主要经济体,美国在美联储刺激经济回暖、拉动就业增加的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下,仍然复苏动力不足,仅维持温和增长。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释放出的流动性并没有进入美国实体经济,相当一部分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大量资金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引发资产价格泡沫,既导致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又推动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加剧了全球通胀压力及全球经济下行速度,反过来又影响到美国商品出口和就业机会增加。总体来看,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美国都将面临偿还债务和减赤的痛苦,势必继续通过美元贬值和通货膨胀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转嫁危机,推动货币摩擦升温。因此,美国未来经济不会有大幅上涨的可能。
欧洲因债务危机已陷入衰退。接二连三出现债务危机和债务险情,欧洲金融动荡已部分扩散到了此前尚未受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其他高收入国家。这种传染性推高了世界许多地区的借贷成本,拉低了股市,而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量也出现急剧下跌。同时,欧债危机导致欧洲整体经济实力衰退,缺乏竞争力是欧洲债务国面临的根本问题。
作为亚洲主要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经济复苏情况同样不乐观,中国的经济受内外部失衡压力所致增长明显放缓,连续6个季度GDP同比回落;日本则先后经历了地震、海啸和核泄漏,重创了日本经济。
整体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均没有快速增长的基础,奠定了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世界经济还处于大幅下跌后的复苏期,全球经济没有快速增长的可能性,总体经济形势并未得到根本的好转。
二、国内主流投资市场及投资品种分析
全球总体投资环境并不理想,国内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在此背景下,出口、投资需求面临下行压力,国内物价上涨、需求放缓,房地产市场、投融资平台、民间借贷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大。尽管如此,对投资市场而言,总是不乏机会,端看人如何发现和把握。无论经济处于繁荣、衰退、萧条还是复苏,任何一个经济阶段都会有适合的投资品种机会存在,了解这些主体投资品种的优劣势和市场特性是把握投资机会的前提。本文将从国内主流投资市场――房地产、股票和商品期货三大市场分析当前经济环境下的品种投资策略。
1、房地产市场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而言,中国目前的房价已经处于较高水平,但从计划经济的角度上讲却另当别论。某种程度而言,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这与国内的土地出让制度有关,土地出让面积受到控制,且长期偏紧,这是国内维持高房价根源。从金融危机以来国内房价与国外房价的差异化走势也可以印证两者的差别。亚洲地区普遍存在高房价,这一现象与中国人乃至亚洲人对房产和土地的热衷有直接关系,大多数人愿意压缩消费花去一生的积蓄来买一套房子,这在国外是非常少见的。因此,国内的房价即使相对于国外来说偏高也是可以理解且合理的。
从宏观层面来看,政府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上的政策导向将是长期维稳,房地产行业将经历一个漫长的阵痛和降温过程,未来将呈现较为平稳的运行状态。政府对房地产投机行为的打压虽然会削弱市场需求,但作为自住型购房的刚性需求仍然存在对房产价格形成支撑。总体来看,未来房价不会快速大幅上涨,相对资金成本来说,因投资需求而购买房地产并不划算,且高价位的房产要出售转卖并不容易,因此,从投资角度而言,未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力度有限。
2、股票市场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我们认为国内股票市场具备较大的投资价值。一方面,国内的投资市场相对国外而言非常少,任何一个投资渠道都具有非常大的投资价值,而股票市场即是国内稀缺投资市场中的主要投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股票市场的上市规则注定了相当多数的股票从上市之初就是被大幅高估的,通常反映在较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水平上,也从侧面说明,相对国外市场而言,中国的大部分个股基本不具备投资价值。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股票市场经历了一轮大幅下跌之后,大部分股票的估值已经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出发,未来2-3年中国股票市场将逐渐具备较大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和投资潜力,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回顾上一轮股市走势,我们发现03年底到04年初,股票市场有一波大级别的反弹,上证指数从1300多点上涨到1800多点,反弹了30%,之后经历04、05年行情见底之后迎来一波大牛市。投资市场上历史总会重演,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上证指数上涨幅度也基本接近30%,两次30%反弹在时间点上的重大事件都是政府换届,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股市的政策市行情,以史为鉴,若在适当的时候配合利好因素(如分红制度的确立、税收减免等)的推动,未来2-3年内国内股票市场的上涨行情是值得期待的。
3、商品期货市场
商品期货市场包括了贵金属和大宗原材料商品,如有色金属、能源、化工、农产品等,这些商品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其价格波动更能严格的遵循价值规律,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范围内波动,不会过多偏离合理区间。因为一旦价格波动偏离了合理的价值区间太多,市场将出现无风险套利机会,市场套利投资者将利用该机会通过套利操作获取无风险收益,并最终促使价格回归合理区间,使市场回归到正常水平。
所有投资市场的诀窍都是高抛低吸。一般投资市场的操作是低买高卖,如我们所熟悉的股票市场,但商品期货市场除了可以低买高卖之外,还可以进行高卖低买的操作,双向均可行。因此,相对于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而言,商品期货市场具备无论在经济繁荣或衰退阶段均具有的投资价值和盈利特性。
对于商品市场而言,如何正确判断商品价格的高和低将是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商品价格的高低往往与其产业相关,通常我们将产业库存水平的变化、产能与产量的变化、下游消费、企业利润以及期货和现货的比价作为评判的主要指标,建立商品的估值体系。一般而言,价格从高到低的转变过程也是产业库存从高到低的变化过程,且库存相对于价格的变化有一定的滞后性,即最低价位不一定出现在库存最低的时候,反而可能出现在从最低价位开始上涨的初期阶段,原因在于,市场需求在复苏,而供应在减少。从产能与产量的角度,产能的集中投放往往出现在较低的价位,且周期较长,往往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产量在价格从高到低的过程中则表现为逐步递减。从企业利润和下游消费的角度,往往价格最高的时候,消费最高,利润最高,反之亦然。期货与现货的比价关系也是判定商品价格高与低的重要判定指标,即基差的变动。
整体上,相对于单向操作的投资市场,商品期货市场的投资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无论在哪个经济阶段都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投资机会。而从当前经济环境来看,危机之后的大宗商品经历了一轮较大幅度的下跌,大多数期货品种到目前的价位都已经出现了底部的数据结构(如铜),即期货与现货的比较关系出现较低的价格极值。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我们判断未来商品市场的总体价格走势将是从低往高走。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顺应大势,低买高卖,逐步建立多头头寸将是较为恰当的操作方式。
三、投资建议
综上,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国内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大背景决定了现阶段经济没有快速上涨的可能性,经济的运行处于衰退后的复苏期。这一经济阶段特性决定了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既面临可以预见的通货膨胀风险,也面临可以预期的政府救世政策所带来的相关行业的利好,以及经济逐步复苏带来的资本市场新一轮上涨行情的历史机遇。在当前国内投资渠道有限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不同的风险偏好进行资产组合的有效配置将非常必要。根据上述投资市场分析,国内投资者从中长线资产配备的投资需求考虑,可将关注的重点投放在股票市场和机会较多的商品期货市场。
参考文献:
应该如何评价一季度的经济形势?总结大家的发言,我认为一季度xx的经济形势应该说是运行正常,态势良好,有喜有忧,喜忧参半。一季度的经济形势是这几年来我们所打基础积累能量的一种释放和国家所采取宏观调控必然结果的一种碰撞。什么意思呢?如果说没有我们这几年的积累和能量的释放,那么我们在面临国家宏观调控的形势下所产生的结果就无法估量。具体来说,值得充分肯定的:一是国民生产总值增幅在五县市之首。二是一季度工业的成效比较明显。工业的增幅是31.1%,工业产销率是99.1%。工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2.9%,这是一个可喜的数字。工业规模企业的增幅达到了38.3%,高于平均增幅的7.2%,用电量也增加了21.3%。三是工业投入形势喜人。一季度工业投入3.66亿元,增加了67%,特别是我们的两大园区工业投入2.7亿元,占74%,这是我们工业进入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标志。到2010年如果我们的工业园区达到工业总量的70%左右,那xx的工业就真正进入了良性循环阶段。去年我们是14%,今年我们要求20%,明年要求30%,后年要求39%,到2008年要达到总量的50%,然后到2010年争取达到70-75%。四是来料加工势头良好。一季度来料加工费已经达到714万元,增了82.7%。五是农业平稳增长。农业总产值增了10.1%,农村经济总收入增了16.8%。六是招商引资开局良好。协议资金已经完成全年计划的50.2%,一季度已经完成过半,到位已经完成32.7%。七是财政总收入情况良好。完成了14293万元,增了45.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002万元,增了45.4%。八是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工业、旅游、交通、城建等项目都顺利地推进。
关于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刚才大家都作了分析。一是就工业来说,工业增幅有所回落。工业销售增幅回落了4.9%,完成年计划与去年相比也回落了0.4%,去年同期是完成全年计划的24%,今年是23.6%;去年一季度的工业销售产值增速是36%,今年只有31.1%,回落了4.9%。二是工业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工业效益的下降,亏损额的增加。我们所有企业的利润只增了8.7%,亏损额达到2633万。三是固定资产投入的下降。总的下降了11.9%,尤其是房地产回落得最厉害。贷款增幅也趋缓,同比下降了2.58%。四是农民增收趋缓。一季度只增了8.6%,全国是15.8%,杭州是11.6%,农民的增收趋缓。我认为一季度的经济形势,总的感觉还是运行正常,有喜有忧,喜忧参半。
关于下一步工作,我想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按照“三个示范”的要求,狠抓经济工作
县委认为,省委书记对xx提出的“三个示范”要求是我们xx全县各项工作的总要求,要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贯穿于xx的各行各业的工作始终。
首先对xx提出“三个示范”的要求激发了我们发展的动力。这次参加了县委常委先进性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他讲:“我上次给你们提出的‘三个示范’,首先你们是有基础的,也就是在生态建设上、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上、党的先进性建设上你们是有基础的”。这是一层意思。同时他认为这是一个更高的要求。我认为“三个示范”是对我们xx县四套班子及所有部门的一种精神的振奋,一种动力的重新激发。当然我们还要对照“三个示范”找差距,应该说生态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两方面,我们心中还是有底的。“三个示范”中我们感觉差距比较大的还是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在全省25个欠发达县市,2004年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了第六位,人均生产总值是第四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是第八位,地方财政收入也是第八位,工业销售是第七位,农民人均纯收入第十二位。每一个季度我们都要把这25个县市的这些经济指标统计出来,四套班子每位领导,还有四办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人手一份,我们就可以对照检查,寻找差距。讲话的第三层意思,就是振奋精神。振奋精神很重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日趋严峻,对xx来说有一个滞后性。客观地讲我们从目前xx的情况来看,我们没有丝毫的理由退怯,也没有丝毫的理由郁郁寡欢,我们完全可以笑对发展,笑对困难。最后是要奋发有为。这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别人能做到的我们xx照样能做到,而且可以比别人做得更好。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我们的各行各业完全可以在全省走在前列。我认为这就是我们xx的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我们要不断地来概括和提升xx精神。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要用提出的“三个示范”要求来统领我们的经济工作。
二、抓经济工作一定要一心一意、心无旁鹜、义无反顾、一抓到底、分秒必争
经济工作要一心一意。一心一意就是全力以赴,一心一意就是聚精会神。只有发展才能真正地凝聚人心,只有发展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四套班子有句话“共同目标凝聚人”,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xx的富民强县。当然也对发展两个字加深理解,原来是单一的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观念非常正确,但是我们在讲两点论的时候还要讲重点论。什么意思呢?发展当中的重中之重就是经济建设。尤其我们xx现在还处于一个欠发达的状态,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环境立县、工业兴县、旅游转型、农业强基、城镇化,这就是我们发展的重点。所以说我们抓经济建设首先是要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抓经济工作要心无旁鹜。心无旁鹜就是要排除干扰,心无旁鹜就是要消除杂念。刚才有同志说,有些干部有等待调整岗位的思想波动,在相互比较。去年下半年我们幅度比较大地进行了班子的调整,我当时讲过一句话,并不是哪个人对自己的关注度高一点而调整到哪一个岗位上,我们还是原来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以实绩论英雄,以发展论政绩。这个政策县委始终一贯,对所有干部都一样,对所有干部都是这个标准。所以,我在这里代表县委向所有的县管干部提出个要求:大家一定要心无旁鹜,排除干扰,心无杂念,一心一意抓好经济。
抓经济工作要义无反顾。义无反顾就是不左顾右盼,不观望等待,认定目标,勇往直前。这几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xx有了新的进步和新的提高,就是我们义无反顾,认定目标,勇往直前的结果。我给园区建设概括的攀登者、铺路者、拓荒者、奉献者这四种精神就是义无反顾的具体体现,我们就是要这样地义无反顾。任何事情没有十全十美,只要是大方向正确,就要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一抓到底。一抓到底就是抓住不放,不达目标绝不罢休。一个阶段要有一个抓手,一个是要用项目来抓落实,第二是要用方法来抓落实。今年检查落实工作就是三个阶段:第一是“双过半”,二季度是个黄金期,任何指标都要达到“双过半”的要求,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这是一个阶段。第二阶段,9月20日2005中国千岛湖秀水节,秀水节不光是一项活动,更是检验全县各项工作的总舞台、总展台。所以在这个时候作为旅游部门黄山尖、红叶湾等项目必须拿下。红叶湾是曲径通幽,黄山尖是看绝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在诗句里描写的这种景色一揽无余。这种差异性的景点也只有我们千岛湖才有。对建设部门来说,9月20日秀水节之前必须把广场二期拿下来,水幕电影必须拿下来,大部分的背街小巷的整治必须拿下。对交通部门来说,千岛湖大桥9月20日前也应该拿下,让它成为这次秀水节的一个重要亮点。还有一个时间就是12月28日,12月28日已经成为我们xx人一个约定俗成、一个值得记取的日子,这是检验我们一年的工作成果,展望新一年奋斗目标的日子。今年12月28日三个园区一起看;杭千高速和千汾线两线也要看;城市建设的重大项目也要看;旅游重大项目也要看。时间可以排得长一点。至于现场放在哪里,看你们的工作进展情况。
抓经济工作要分秒必争,抢抓机遇。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真正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已经体现出来了。在宏观调控,土地紧缩的情况下,我们能够把千汾线拿下来,相当不容易。所以说分秒必争,就要体现在只争朝夕,能够今天做的事一定要今天做,能够不超过明天就不超过明天。我每次去看项目,去考察千岛湖,每次都有新感受,每次都有新冲动,每次都有新震撼。就像考察红叶湾和黄山尖,确实都有新冲动和新感受。这种冲动代表的是什么?一是代表我们对这片土地真正的爱,同时代表了我们强烈的责任感,代表我们要用更多的豪情去做事的冲动。新的感受是什么?是xx这片土地确实越来越美好,对明天的xx我们充满憧憬。我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明天这么美好的东西要我们来打造,而今天要我们所做的工作又是如此之多,所以我们要分秒必争。在推进发展上确实需要这种时不我待的精神。06省道沿线的所有项目,如果今年不能如期地开工,那么到了2006年底以后再想开工是非常之难。所以我们要求相关部门告诉所有项目的业主,确实要早点开工。一方面是我们xx事业发展的需要,另外也是对投资者负责。所以我讲抓经济工作的第二点,是一心一意,心无旁鹜,义无反顾,一抓到底,分秒必争。然后求得一年比一年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坚持以投资带动xx县域经济发展
我们经济的发展不外乎“三驾马车”的带动,一是出口外贸,二是大众消费,三是我们的投资。作为县域经济来说,主要的力量肯定是投资。
1、抓投资必须一刻不停地抓招商引资。我原来说过,招商引资要抓得紧而又紧,一刻也不能放松。一季度总的来看不错,但是还要抓到位。“两高两超”的目标坚决不动摇。我们就是要公开表这个态,做这个承诺。这里我要讲一个观点,在当今这么一个信息社会、注意力经济的新形势下只说不做是坏干部,只做不说是一般干部,会说会做才是能干干部。所有经济指标都要实现“两高”,必须是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杭州市平均水平,必须是高于去年的增长幅度。这就是自加压力,一年更比一年好。“两高两超”的目标不光是招商引资,我看所有的工作都要实现“两高两超”,我们的基数小,当然要实现“两高两超”。招商引资的方法上,要扩大招商的思路,增加招商的渠道,健全招商的网络,以民引外,盘活存量等等都要大力开展起来。
2、抓投资必须实现“五超”目标,尤其是工业投入超十亿。常委会讨论的工业投入超10亿,现在看来完全正确,而且也是必须的。去年我们是保五争六,后来提出保六争八,到最后是7.8亿,接近8亿。这并不是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而是我们提出的目标通过努力完全可以达到,我们应该对此充满信心。所以今年提出的“五超”目标,100亿工业销售产值实事求是地讲,应该是能够完成的。更为重要的是两个投入,一个工业投入必须超10亿,第二是投入5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必须达到10家,只有这样,明年后年的工业增长才有保证。我们为什么看重招商引资,看中工业投入?就是要为明年后年打基础。今年招商引资的滑坡就意味着明年整个xx经济的滑坡。所以招商引资必须顶住,工业投入必须顶住。
3、抓投资必须以大项目来带动。抓住关键的重点,用大项目来带动。xx的实践证明,我们所有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都是大项目推动的结果。今年也一样,无论从农业、工业、旅游、交通、城建都要有大项目来带动。政府投资的项目到年底要进行绩效评估。
4、抓投资必须实施城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多元投入。当然还是政府投入为主,逐步实现多元投入。杭千高速已经投入了4个多亿,杭千高速一共是8.3亿,这就是对xx整个经济的带动。我们原来的框架是8亿,其中6亿要政府投入。今后要逐步实现多元投入。
5、抓投资必须稳定xx的房地产行业。这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在座的同志对xx房地产的看法非常一致,xx的房地产是正常的、健康的,房地产已经成为xx税收的主要来源。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千岛湖房价的提高是市场的必然,这是物有所值,是市场价格在起作用,不是炒作的结果。我们xx的房地产完全是物有所值,到2006年杭千高速公路通车后,千岛湖的房地产价格还要平稳上升。所以,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保持房地产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这其中关键是xx原居民条件怎么改善,对于最贫困的人要搞一些廉租房,对于收入较低的搞一些经济适用房,对于工薪阶层搞一些限价商品房,然后商品房的价格有高有低。这是我讲第三层意思,要用投资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坚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xx县域经济发展强势
这是今年两次来xx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给我们提出既做生态示范,又做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示范的纽带、桥梁和最佳结合点,这就是生态经济强县,也就是把我们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势。
1、生态农业。要建好基地、联接市场、主攻加工、打响品牌。前几天我们开了一个接轨茶都、打造茶乡的座谈会,对茶叶我们提出一个“提升认识,打响品牌,做大产业,接轨茶都,打造茶乡”这样一个思路和要求。提升认识我不讲了。打响品牌,第一个是市场运作,第二个是我们现有的品牌――千岛玉叶要继续打响。当前,我们不要把千岛玉叶看作是某个企业的单独的商标,而应该把千岛玉叶看作是集体商标,把千岛玉叶看成是地区品牌。我们已经琢磨了好几年,千岛玉叶的品牌怎么样在全省提高知名度,扩大覆盖率,我认为就是要实行准入,作为整个地区的一个地区品牌,集体商标。所以,生态农业以茶叶为例,一是要打响品牌,当然要立足于生态。第二是产业化问题。14.5万亩的茶园,12万亩已经产出了,去年的产量6400万吨,产值是2.69亿。而做强产业,仅仅是采摘炒制是远远不够的,要进入到茶产业、茶饮料、茶制品、茶食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出一个整体的产业出来。包括蚕桑,蚕桑去年不容易,增了38%,已经突破1亿,但光养蚕卖茧不可能做到10个亿。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拉长产业链,要成为真正的茶乡,接轨杭州的茶都,主要就在推进产业化进程。如果我们有两家茶饮料的企业产值能够突破5000万的话,那么整个茶叶的产值就上去了。良种要改造,炒制要精细,品牌要打响这都是对的。更为重要的就是推进所有的农产品产业化进程的问题。
2、生态工业。对“三个示范”的表述是非常完整的,按的原话就是“既让你们保护环境又要让你们很好地发展”。在县委常委民主生活会上,他专门讲了一句话,“我们不能让你们只保护而让你们几十万xx人处于贫困状态”。这些基本上都是他的原话,那么我们怎么办?我们当然要发展经济,当然要发展生态工业。我们xx这几年来一直都在提倡环境立县,生态优先,大力推进富有xx个性化特色的生态工业。现在我们比较成功的是资源加工型、环保型、高科技型。科技是没有先后之分的,科技企业可以是无中生有,现在的马路区块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要继续把以食品饮料为主的资源加工型继续做强做大。同时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是生态示范和跨越式发展示范的最佳结合点。在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另一手要抓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以轻纺纺织为主的传统产业也占了我们工业的三分之一左右。这几年轻纺的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所以说还是要继续提升纺织轻纺这块。生态工业还有一块很重要的就是不能放松千家万户以来料加工为主的百姓块状经济的发展。今年大家努力一把,这块的加工费可以达到3000万。这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也是我们生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也是我们两个示范的一个最佳结合点。做好两个示范我们要寻找一条道路,要有一个有效的通道,那么生态旅游就是一个有效的通道。今年的旅游势头不错。尽管3月份的游客人数和门票有所减少,但这确实是我们处在凤凰涅槃的时期,也是我们休闲度假游初露端倪的征兆。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把千岛湖的旅游打造成长三角领跑,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打造成为全世界湖泊旅游的典范,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度假之都。现在千岛湖旅游已经步入到发展的黄金期,业态的转型期,资源的整合期。当然还有一个观光的提升期。我们提出一个注重千岛湖休闲度假旅游的同时,也要提升观光旅游,比如说黄山尖和红叶湾景点,这是提升千岛湖观光游的非常好的亮点。五一黄金周就要到了,要按照“健康、有序、文明”这样一个总要求做好五一黄金周的接待管理工作。旅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做好2005年中国千岛湖秀水节的工作。现在基本确定在9月20日左右,这应该成为一个机制。这里面重点是什么,关注点是什么,焦点是什么,看点是什么,卖点是什么,请旅游部门很好地琢磨一下。5月20日召开秀水节第一次组委会会议。6月20日召开2005年中国千岛湖秀水节暨浙江省示范文明县城创建动员大会,对秀水节和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进行全面的部署和动员。9月20日左右秀水节开幕。各个板块怎么设计,我们要很好地琢磨。当然也要成为我们招商引资的一个主平台。在谈旅游的时候,杭州现在在提现代服务业,有方面的内容,结合xx的实际我们应该构造一个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包括餐饮业、文化业、会展业、商贸业、娱乐业。这几点也是我们在构造现代服务业上的短腿,也是我们旅游不能做强做大的严重制约。两条对外通道的开通并不意味着旅游的春天到来了。这只是给旅游春天的到来提供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积极的因素,而把握不好将给旅游带来负面影响。因为你如果没有吸引人的东西,游客来得畅,去得也快,可能就是白天游千岛,晚上住杭州,这就是双刃剑。所以我们要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包括餐饮业,娱乐业。餐饮还可以,娱乐业要好好抓一抓。这是我讲的第四点,怎么样把生态优势转换为我们经济发展的强势,就是要把讲话精神贯彻好,走生态经济强县之路。
五、缓解要素制约
所谓的缓解要素制约还是原来讲的缺地、缺电、缺钱的问题。大家一样难,xx并不难,用地不是制约xx发展的最大因素。从现在的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情况来看,xx的用地情况良好。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其是我们国土部门努力的结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呢?第一眼睛向上多争取,第二眼睛向下挖潜力。所谓的眼睛向上就是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包装项目,然后积极地去争取。眼睛向下挖潜力,我们相对的潜力还是很大的,闲置土地、闲置厂房、沉淀下来的这些土地,包括提高土地的节约率和利用率,提高投资密度,提高投资强度等等。造田造地、村庄和宅基地的整理,虽然比较难,但是我们也可以搞一块。缺电问题还是要有序用电保重点。今年夏季用电是困难的最后一年,我们还是采用有序用电的管理方法,确保我们的工业以及千岛湖大桥等重大项目的用电。解决缺钱的问题主要还是要靠招商引资,同时我们还要妥善地密切银企关系,刚才陆秋生同志分析和提出的几条建议都非常好。希望我们的相关部门和有关领导都很好的加以落实。作为县委县政府来说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xx营造一个信誉环境,第二是搭建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完善担保机构,包括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指导,要疏通民间的融资渠道等等。
六、要推进开发区和园区的主平台建设
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选好商、用好地、抓进度、搞服务、出实效。要选好商。现在这个主平台的作用日益显现。现在是三大园区了,作用明显,大家一致公认,但同时你们的压力也很大,不能搞一般化,只能搞得非常好。所以招商引资也要有所选择,而且现在也已经到了有所选择的时候了。要用好地。要节约用地。资源整合很重要,当然要在竞争当中实现资源的整合。要抓进度,抓到位资金,抓开工项目,抓竣工项目,抓产出,然后再抓扩规。是到了要把企业的投产、达产和产出作一些重点要求的时候了。今年鼓山园区应该是产出见效,坪山园区应该全部建成,马路区块应该全面启动。要搞好服务。园区应该把服务所有的企业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最后就是出成果,真正要把园区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工业兴县的主战场。
七、优化服务
优化服务,首先是我们的四套班子,尤其是我们各个部门要做好向上沟通汇报争取的工作。这次清风苑也好,千汾线也好,我们体会都太深了。对上的沟通,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尤其重要的,我们每一个部门都要积极向上沟通汇报,争取支持,这是工作的需要,是能够长期为xx经济发展服务的。第二是要提高水平,熟悉业务。主要是我们的局长要熟悉业务,要掌握领导的主动权,要成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的行家里手。我很赞成加大部门中层干部交流力度,这也是对干部的一种爱护。第三是要熟悉政策,了解形势,寻找对策。你熟悉了政策,了解了形势才能掌握主动权。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对有些政策是一知半解,没有了解政策的精神实质,所以我们会处处碰壁,所以我们会谨小慎微,只要我们把政策吃透了,每个政策都是发展的政策,每一个政策都是富民的政策。把政策吃透以后,了解了形势,寻找了对策才是有效的。这就是我们讲到的善于成事的能力,既要有搞好工作的激情又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然后才能真正地成事。所以我们要熟悉政策,研究对策。第四是要强责任,弱权力。要把权力看得淡一点,把为xx人做事看得重一点,只要真正地在思想、观念上树立起这样一个意识的话,好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关键是我们在思想深处真正地寻找根源,你是在考虑我这个权力是不是得到了尊重,我这个权力是不是得到了利用,还是在考虑发展有没有项目的推进,有没有让xx群众得利。所以先进性教育的对照检查这个也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只有把思想真正地理顺才能更好地搞好工作,弱化我们的权力,强化我们的责任;弱化管理,强化服务。第五是要简化内部环节,同时要善于挑担子。我们内部的环节能简就简,可有可无的就不要。另外有一些政策上的问题在共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挑担,共同挑担。如果大家都不想挑担,都没挑担,那这个项目就做不起来,要研究共同挑担的方法。
八、推进环境建设年
第一是生态环境。推进环境建设年就要注重环保、生态优先,项目的推进要与保护生态、景观恢复同步考虑。xx确实需要把生态保护与跨越式发展两者很好统一起来。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一时发展。就当前来说,所有的项目要做好边坡绿化,环境复绿。湖面上除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治理以外,要控制网箱养鱼和水上大排档。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钢贸市场;产能调整
在现代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全球化的经济已经越来越成为发展的代名词,而何为全球化的经济,全球化的经济最重要的在于,使用网络,信息化共享,将全球的资源集中起来,从中选取最优化的配置的一种经济策略。对于钢铁的贸易,一直以来均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钢铁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也是十分的迅速,而其呈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都是严重的问题,而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如何的去应对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所關注的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钢贸市场出现的问题
钢铁贸易目前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但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双边贸易摩擦不断、企业的工艺、相应的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以及我国资源的相对匮乏。
钢铁企业产业结构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在过去的钢铁生产过程中,产量相对较低,与国际上的其他钢铁企业进行对比的时候,我国的钢铁产量远远的低于其他的发达国家。而现在虽然我国的钢铁产量逐年的增多,但是产业的结构问题也相应的暴露出来,钢铁在全国的产量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钢铁的产品结构却依旧过于狭窄,同时并没有创新性的技术去改变相应的产品结构。
同时随着钢铁贸易的不断发展壮大,与国际上的很多国家的双边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地增多,尤其突出的是和美国的双边贸易摩擦,贸易战不断,2006年后,中国的钢铁产业增长迅速,引起了美国方面的恐慌,所以美国对我国的钢铁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的针对措施。面临这些挑战,我国也提出了一些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并且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
还有一方面的问题就在于钢铁企业的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形势,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钢铁企业技术取得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对于一流的钢铁企业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导致了我国在钢贸市场处于劣势的地位。
我国虽然钢铁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在钢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我国资源匮乏的缺点,众所周知,我国铁矿石的产量不是很高,但是对于铁矿石的需求量却很大,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铁矿石的资源供应不足,而且钢铁锻造技术相对落后,污染问题严重,提炼效率低,所以造成了资源紧缺的问题。
二、针对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贸市场出现的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的相关的钢贸市场出现的问题,本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改进的措施。
首先对于钢铁行业的产业结构要进行合理的改革和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网络技术的融入,对于钢铁企业的产业结构改善带来非常大的助力,对钢铁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研发策略,已经成为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走向。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融入,可以减少钢铁企业的运营成本并且提高其生产效率。
而对于双边贸易的摩擦问题,更应该坚定立场,坚持全球化的经济战略,使国家之间保持一种双赢的状态,从而减少双边贸易的摩擦。增加贸易国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深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双方更应该谋取的是和平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钢铁企业的双边贸易也应该走入正轨,共同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共赢。
对于技术问题,应该尽可能的组成技术研发的团队,努力研发相关的创新性技术,同时向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借鉴,取其长处融入到自己的技术研发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产品的种类的研发,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的优势,更多的去交流,去研究好的技术,生产更好的产品,提高生产的效率,增大企业的利润,减少公司的相应的成本。
最后为了应对铁矿石资源的紧缺问题,更应该去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联系海外的市场,充分的利用海外的相关闲置资源,从国外引进铁矿石弥补国内资源的紧缺,同时可以更多的去通过赎买等方式兼并国外的一些钢铁企业,从而来不断壮大自己企业的方式,使企业的潜力得到挖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国内的企业要不断做好相应对抗挑战的准备,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可以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使自身的企业走进钢铁行业的前列。
三、结论
总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高度的重视钢贸市场中所反映出的一些很常态化的问题,并且要及时发现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铁贸易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这些钢贸市场出现的常态性问题的成因,并且一定要利用我们相关的专业性的知识有理有据的解决这些问题,在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当我们真正利用好这些解决问题的工具,我们才能真正发展好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钢铁贸易,钢铁的贸易在我国地位是极其重要,不可忽视的,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的保持警惕的心理,时刻为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杜奇华.国际技术贸易[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赵昌旭,徐长生,刘泽斌.中国钢铁产业的国际贸易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5(8).
[3]赵黎黎,黄新建.产能过剩条件下的中国钢铁企业并购绩效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
1.单元机组的主要热经济指标
单元机组的经济运行状况,主要取决于其燃料和电量的消耗情况,因此,单元机组的主要热经济指标是发电标准煤耗率和厂用电率。标准煤耗率及厂用电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机组的设计、制造及选用的燃料;但运行人员的调整、运行方式的选择对这两项指标也有很大影响。单元机组的经济运行就是要保证实现标准煤耗率和厂用电率的设计值,并尽可能地降低,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单元机组的技术经济小指标
在运行实践中,常把单元机组的标准煤耗率和厂用电率等主要热经济指标分解成各项技术经济小指标。控制这些小指标,也就具体地控制了各环节的效率和厂用电率,从而保证了机组的热经济性。
2.1锅炉效率
锅炉效率是表征锅炉运行经济性的主要指标。影响锅炉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排烟热损失。排烟热损失是锅炉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一般占锅炉热损失的4%~8%.影响排烟热损失的主要因素是排烟温度和排烟量。排烟温度越高,排烟量越大,则排烟热损失越大。为减少排烟容积,在减少炉膛及烟道漏风的前提下,要保持锅炉有效合理的过剩空气系数。过剩空气系数过大会增大排烟容积,过小会引起其他损失增大。
(2)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是指可燃气体随烟气排出炉外所造成的热损失。影响这项损失的主演因素是燃料性质、过剩空气系数、炉膛温度以及炉内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情况等。
(3)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是指飞灰及排渣含碳造成的热损失。该项损失仅次于排烟热损失。影响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的主要因素是燃料性质和运行人员的操作水平。如煤中含灰分、水分、挥发分高,煤粉细度不合理以及运行中锅炉一、二次风不匹配等均会使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增加。
(4)散热损失。影响散热损失的因素有锅炉容量、负荷、炉相对表面积、环境温度、炉保温情况。加强保温是减少散热损失的有效措施。
(5)灰渣物理热损失。灰渣物理热损失是指炉渣排出炉外时带出的热量。影响灰渣物理热损失的因素有燃料灰分。炉渣占总灰量的比例及炉渣温度。一般固态排渣煤粉炉的该项损失很小。
2.2主蒸汽压力
主蒸汽压力是单元机组在运行中必须监视和调节的主要参数支一。汽压的不正常波动对机组安全、经济运行影响很大。所以,在火电厂单元机组运行中,必须控制主蒸汽参数在额定值运行。
2.3主蒸汽温度
主蒸汽温度的波动同样对机组安全、经济运行有着很大影响。气温升高可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但气温过高会使工作在高温区域的金属材料强度下降,缩短过热器和机组使用寿命,严重超温时,可能引起过热器爆管。气温过低,汽轮机末几级叶片的蒸汽湿度增加,对叶片的冲蚀作用加剧,同时,使机组汽耗、热耗增加。经济性降低。
2.4凝汽器真空
凝汽器的真空对煤耗影响很大,真空每下降1%,煤耗约增加1%~1.5%,出力约降低1%.在单元机组运行中,影响真空的因素很多,如真空系统的严密性、冷却水入口温度、进入凝汽器的蒸汽量、凝汽器铜管的清洁程度等。因此,运行值班人员应根据机组负荷、冷却水温、水量等的变化情况,对凝汽器真空变化及时作出判断,以保证凝汽器安全经济运行。
2.5凝汽器端差
凝汽器端差通常为3~5℃,凝汽器端差每降低1℃,真空约可提高0.3%。
2.6凝结水过冷度
凝结水过冷度通常应低于1.5℃.凝结水出现过冷却,不仅使凝结水中含氧量增加引起设备腐蚀,而且凝结水本身的热量额外地被循环水带走,影响机组安全、经济运行。
2.7给水温度
机组运行中,应保持给水温度在设计值运行。给水温度每降低10℃,煤耗约增加0.5%。
2.8厂用辅机用电单耗
辅机运行方式合理与否对机组的厂用电量、供电煤耗影响很大。各辅机起停应在满足机组起停、工况变化的前提下进行经济调度,以满足设计要求,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
3.提高单元机组经济性的主要措施
3.1维持额定的蒸汽参数
根据热工理论,提高蒸汽参数可提高循环效率。但由于受金属材料的限制,机组的蒸汽参数已在设计时确定,运行中的主要任务是维持规定的蒸汽参数,即在额定值运行,防止由于蒸汽参数的降低而使机组的经济性降低。
3.2保持最佳真空
提高凝汽器真空可以增加可用焓降,减小凝汽损失,提高循环效率,因此运行时应使凝汽器保持最佳真空。具体办法有以下几点:
(1)降低循环水温度。当循环水温度在20℃时,循环水温每下降1℃,真空可提高0.3℃,降低煤耗0.3%~0.5%.闭式循环供水系统应注意提高冷水塔和冷却水池的效率,降低循环水温。
(2)增加循环水量。增加循环水量可提高真空,但同时增加了循环水泵的耗电量,是否经济需综合比较。
(3)保证凝汽器传热面清洁。传热面的清洁程度可由凝汽器端差反映出来。清洁程度高,在相同的循环水温时,可改善传热效果,得到较低的排汽温度和较高的凝汽器真空。运行中要定期进行凝汽器的胶球清洗或反冲洗,以提高它的冷却效果。
(4)提高真空系统的严密性。其效果相当于提高了真空。
3.3充分利用回热加热设备,提高给水温度
利用回热加热设备,可减少冷源损失,提高给水温度,从而减少了煤耗,所以正常运行中要尽可能使高、低压加热器全部投入运行。运行中要注意加热器水位的调节、空气的抽出和加热器保护装置的维护,保证加热器的正常运行。
3.4合理的送风量
锅炉的送风量与锅炉的效率有直接关系。送风量过大,将增大锅炉排烟容积,使排烟损失增大,还增加了风机耗电率;送风量过小,将影响燃烧,是化学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和机械不完全燃烧热损失增大。运行中除要保持合理的送风量外,还需维持最佳过剩空气系数。最佳过剩空气系数一般由锅炉热效率试验确定,运行中一般用氧量表来监视。最佳氧量值一般在4%~5%.通过送风量的调节可维持最佳氧量值。
3.5注意燃烧调整
通过燃烧调整,可减少不完全燃烧热损失,提高锅炉效率,降低煤耗。在保证汽温正常的条件下,尽可能使用下排燃烧器,或加大下排燃烧器的负荷,减小上排燃烧器的负荷,以降低火焰中心,延长燃料在炉膛内的停留时间,达到完全燃烧。
3.6降低厂用电率
发电厂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一部分厂用电,用以驱动辅机和用于照明。随着蒸汽初参数的提高,厂用电率也增大。对单元机组来说,因发电量大,厂用电量的绝对数字也相当大,节省厂用电量成为单元机组经济运行的重要内容。
3.7减少工质和热量损失
运行中应尽可能回收各项输水,消除漏水漏汽,以减少凝结水和热量损失,降低补给水率;应注意对汽轮机轴封的维护、调整,避免轴封漏汽量增加;加强对设备保温层的检查维护,减少散热损失。
3.8提高自动装置投入率
由于自动装置调节动作较快,易使各级设备和运行参数维持在最佳值,故自动装置的投入可提高锅炉效率0.2%~1.5%,降低蒸汽参数的波动,从而提高循环效率,使实际热耗可降低2%,并可以降低辅机电耗率。总之,最优化、最经济的生产过程,会给火电厂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能源电力系统;凝汽式发电厂;影响因素;建议
Abstract: the whole power system of power plant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 it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whole power system operation and safety or not good or bad. But in today's society, condensing the number of power plants of the total power of the most, so this paper from the condensing power plant, according to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the thermal efficiency for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improving measures are related analysis, we want to engage in condensing power of the relevant parties to provide work some advice.
Keywords: energy, power system; Condensing power plants; Influencing factors; suggest
中图分类号:TK26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凝汽式发电厂运作原理
凝汽式发电厂与一般的柴油发电厂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般柴油发电厂是通过燃烧柴油然后给锅炉加热再通过汽轮机过渡到发电机这样一个运作程序。而凝汽式发电厂是使锅炉发生高压蒸汽之后再通过汽轮机做工后,进入到凝结器里面进行冷凝,之后再通过锅炉再次加热成为蒸汽,利用的是这样一个运作原理。具体的如下所示:
锅炉过热蒸汽汽轮机凝结器凝结水泵低压加热器除氧器给水泵高压加热器锅炉。
一般而言,大型的机组都会自带中间再热的系统,这样一来当一次冷凝之后就会自动再次加热,然后再进入到汽轮中进行压缸。
2凝汽式发电厂的主要经济指标
2.1汽轮发电机组的主要热经济指标
汽耗量:D0=3600Pe/(h0-hc)ηmηgkg/h。
汽耗率:d0=3600/(h0-hc)ηmηgkg/(kw.h)。
热耗率:q0=d0(h0-hfw)=3600/ηiηmηgkJ/(kW.h)。
其中汽轮机生产车间组织生产竞赛时,经常把热耗率当做最主要的热经济指标。
2.2全厂性的主要热经济指标
发电厂效率:ηcp=3600Pe/BQnet.q=ηb.ηp.ηt.ηri.ηm.ηg。
发电煤耗率:b=B/Pe=3600/Qnet.pηcp。
3凝汽式发电厂的热经济性影响因素
通过笔者长期调查研究得出影响凝汽机发电厂的热经济性因素具体上有许多方面,但是笔者主要从锅炉和凝汽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3.1锅炉设备的使用效率
在上面笔者描述的凝汽式发电机工作原理中大家可以发现,锅炉在发电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锅炉的使用效率对非常关键的。
锅炉热负荷(不计锅炉连续排污)一般表示的公式为:Qb=Db(hb-hfw)kJ/h。
锅炉燃料消耗量(即发电厂耗煤量)则是B=Qb/ηbQnet.p=Db(hb-hfw)/ηbQnet.pkg/h。
3.2提高锅炉使用效率的措施
在发电机运行的过程中,锅炉效率的高低除了与锅炉设备的设计有很大关系,与此同时还与运作中锅炉的维修工作以及自身的质量有很大关系。
目前,就我国市场上锅炉的设计主要有资历式和框架式两种。这两种设计各有各的优点与缺点,在使用锅炉的过程中要根据发电厂的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安装、检查、维护的设置多层的炉顶平台。
(1)给水温度适中
锅炉给水温度如果降低会使得省煤器的传热温度增大,从而导致省煤器热量的增加,这样必然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因此锅炉的给水温度一定要控制在一个适当的温度。
(2)定期清理结渣和灰层
锅炉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形成一定的灰层和渣滓,这样会是锅炉的受热面积受到影响, 引起锅炉尾部的烟道升温,对锅炉的使用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应该定期对锅炉进行清洗,保证其受热面积充分。
3.3影响凝汽器的使用效率的因素
国内那些老牌的火力发电厂企业里面那些老式的汽轮机组凝汽器普遍存在问题。例如:泄露、堵塞、资源浪费等现象,导致凝汽器换热面积不足,机组排汽压力提高,严重影响了机组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制约凝汽器的使用效率主要有管道结垢、凝汽器空气漏入、凝汽器负荷增大、冷却水量大等几个方面因素
3.4提高凝汽器使用效率的措施
(1)加大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技术人员是整个凝汽式发电厂的核心人物,只有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努力才能够使发电厂得到持续性的发展。运行人员在岗位上除了循环水泵的出口进行检测以外,还要对人口流量造成的压力以及电流的流动情况进行监视,这样一来就可以最大限度的管理好冷水的流量。与此同时还必须对凝水器水位进行合理的检测,争取让它一直保持到合适的高度。当然,对于技术人员发电厂的管理者绝对不能吝啬,对于那些表现特别有益的员工必须给予相应的奖励。
(2)对凝水器钢管进行查漏
据笔者调查研究经验所得,凝水器漏水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冷度太大,导致凝水器水位上升。因此在处理这样一个问题时,可以采用业界非常著名的烛光法进行查漏工作。具体就是用点着的蜡烛靠近铜管,然后在顺着铜管的形状方向进行查找,如果铜管发生泄漏,由于受到压力的影响必然会将火焰吸灭,这样就能够准备的检查出钢管的泄露的问题。
(3)定时清理钢管的污垢
钢管使用时间长了之后必然会容易结成污垢,这样凝汽器的使用效率也会跟着较低,对于整个发电厂的工作效率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定时对钢管污垢进行清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钢管的清理我们不能单纯的清洗表面就行了,而是要根据污垢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清洗这样才能延长钢管的使用寿命。首先,对于那些软垢而言,我们在清洗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是用胶球泵把海绵胶打入凝汽器的钢管中进行清洗,这样清洗的效果不仅干净而且合理。如果是硬垢,就需要通过大修或者是小修期内采用高压清洗的方式进行有效清洗,忧郁症这样的污垢一般清洗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必须用高压才能彻底清洗干净,至于具体的方式必须根据每个发电厂的凝汽器的情况进行合理调配。
(4)提高冷却水的质量
冷却水质量不好会直接导致发电的效率不高,可是由于凝汽器的运作的过程中会带入一些多余的木片以及杂草等物质,会使得凝汽器在运作的过程中出现发应慢等现象。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滤的时候滤网的孔径太大引起的,因此在运作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把原来的孔径该小一点,以免杂物进入孔内,影响冷却水的质量。
4总结
凝汽式发电厂的建设对于城市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供热质量、 增强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上有显著成效,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重大帮助。但是笔者认为凝汽式发电厂的建设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改造建设。这样才能够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
益的同时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 缪国钧;葛晓霞;提高汽轮机凝汽器真空的几点措施[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朱国庆;常建伟;陈东旭;黄杰;葛利伟;;凝汽器不锈钢管板焊接技术探讨[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 2册)[C];2001年
[3]赵鹤翔;电厂主蒸汽管道振动分析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2年。
[关键词]周期发展;房地产市场;北京;波动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2-0063-04
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势头迅猛,房价节节攀升,有言论称,中国房地产发展过热,已酝酿出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将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无法预想的打击。为探究我国房地产业现阶段发展状态是否健康,与国民经济发展是否协调,本文基于周期发展视角,运用理论分析探究理论层面上房地产市场和经济运行应该存在的关系,并结合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国内发展较早较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关系。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理论意义——房地产业作为经济整体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要受到整体经济运行的作用,并对之有所影响。其次是实践意义——理清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的关系,对于明确我国房地产发展所处阶段、预期方向,维护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互动关系的理论推导
1.1经济波动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影响
一般而言,产业周期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即供求力量的对比作用,房地产市场受制于经济波动的作用渠道也是如此,而该作用影响又可以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1.1.1经济周期对房地产周期的直接影响
所谓直接影响,即经济基本面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它是从宏观层面研究经济波动对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机理,通过与其有关联的众多经济变量,从不同方向、以不同程度对其造成冲击。该种外生性的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
所谓需求冲击,即经济基本面因素通过影响房地产市场需求对其产生作用。当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居民的现实收入和预期收入都有所上升,一方面带来人们消费结构的优化,从而愿意且能够购买或者租赁更高价格的房地产;另一方面根据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的投机动机加强,而房地产尤其是住宅作为投资工具,是分散投资风险的良好品种,因而对房地产的投资购买需求增加。
所谓供给冲击,则是当经济基本面形势向好,同时短期未表现出建筑成本价格上升,房地产供给者预期投资利润率将上升,从而长期来看将增加房地产供应。
1.1.2经济周期对房地产周期的间接影响
所谓间接影响,即经济波动通过非市场机制对房地产周期产生影响,主要通过影响房地产市场微观主体行为而对其产生作用。
(1)地方政府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集中反映在“土地财政”问题上。1994年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分离,在绩效考核、区域间GDP竞争等背景下,地方政府采取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方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因而,地方政府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主要通过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的博弈行为得以体现。
(2)房地产企业通过垄断定价对房地产周期产生影响。根据西方经济学对四种市场类型特征的描述,可以界定我国房地产市场属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在房地产市场,开发商是房屋价格决定者,而非接受者,通过组织内部默契合谋等行为,攫取消费者剩余。因而房地产企业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主要通过其与消费者的博弈行为得以体现。
(3)金融机构行为对房地产周期的影响,突出表现在通过其信用借贷功能催生房地产泡沫、或加速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崩溃作用。具体表现是,当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金融机构抵押资产价值增加、存量资本充足率降低,于是加大放贷力度,对于房地产市场则意味着间接拉高房地产供给,从而步入上升空间;经济周期下行阶段则作用相反。
1.2房地产周期波动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效应
在影响宏观经济的多重因素中,消费和投资是占比最大的两个因素,故可以从房地产市场对消费和投资行为的影响角度分析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另外,还应综合房地产行业的关联产业效应和泡沫风险效应,来分析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1.2.1消费效应
根据经济学原理,消费需求通过最优消费决策最终取决于财富水平,而财富水平又受制于财富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博弈比较。
(1)从财富效应角度看,房屋价格上升,若当期卖出房屋,则体现为当期收入的增加;若当期仍持有房屋,则体现为后期房屋出售的现期贴现值增加。综合来讲,二者都表现为净财富的增加。财富存量增加导致既定消费函数的边际消费倾向增大(排除吉芬商品),最终表现为消费行为的扩张。房屋价格下降则相反。
(2)从替代效应角度看,假定短期内居民收入不会发生显著改变,房地产消费由于房屋价格上升而增加在总消费额中的占比,冲减排挤其他领域消费,表现为对其他商品购买的减少。房屋价格下降则相反。
1.2.2投资效应
投资行为的发生取决于对预期收入的看好,投资行为下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挤出效应。
(1)从收入效应角度看,当房地产周期处于上升阶段时,房地产开发商预期房地产市场走向看好,因而未来时间内对房地产市场加大投资力度,间接带动宏观经济形势表现向好;当房地产周期处于下降阶段时,房地产开发商预期房地产市场走向看低,因而未来时间内对房地产市场缩减投资力度,推动宏观经济进入走低趋势。
(2)从挤出效应角度看,由于短期内房地产开发商的资本积累不会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房地产市场投资行为由于该市场形势向好增加,相应造成其他市场投资行为的减少。房地产下降周期则影响相反。
1.2.3关联产业效应
房地产业的基础性,决定了其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明显的特征,因而房地产市场波动也会通过关联市场对经济造成影响。借鉴西方经济学对产品相关性的分类,可以分为互补关联效应和替代关联效应。
(1)所谓互补关联效应,即当房地产业处于繁荣阶段,对其所在市场各要素需求增加,使其所在市场也处于上升走势,房地产业处于衰退阶段则反之。
(2)所谓替代关联效应,即当房地产业处于繁荣阶段,会导致其因生产与之具有替代性质产品的而造成规模收缩,进而导致所在市场走势下行。房地产业处于衰退阶段反之。
关联产业效应下房地产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博弈程度。若总关联效应表现为同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正相关关系,则表现出类似房地产市场在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作用下对经济周期的影响;若关联效应表现为同房地产市场波动的负相关关系,则相反。
1.2.险效应
风险效应主要强调的是房地产市场波动中的异常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即房地产泡沫所蕴藏的风险,通过金融机构对经济周期波动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当房地产周期处于上升阶段时,房价攀升,以房屋为抵押的抵押物价值随着上涨,从而金融机构释放更大量信用贷款,于是作用于整体经济使之增长更强烈。反之,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带来的是更加迅速和不可抑止的整体经济崩溃。
因此,房地产周期的风险效应表明了,除了具有带动经济增长加入繁荣期、或者拖动经济衰退进入萧条期,房地产市场波动也是导致经济震荡、出现周期更迭的主要因素。
2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北京为例
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下文将对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发展是否存在互动作用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我国不同区域经济体中的互动作用程度存在差异,可能使整体经济的互动作用得以冲抵从而丧失研究效果,本文选取北京作为研究样本。一是因为北京作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较早的城市,发展水平比较成熟,具有代表性;二是因为近年来对房地产问题的争议,多集中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几大城市,因而以北京为研究对象具有实际意义。
本文分别采用GDP值代表宏观经济的波动,用房地产平均价格代表房地产市场的波动,以下是这两个指标的数据收录。
北京房地产波动和经济波动折线图
从这个折线图中可以看出,1992—2011年,北京大概经历了3个完整经济周期,分别为:1992—1999年、2000—2005年、2006—2011年;5个完整房地产周期1992—1995年、1996—1999年、2000—2001年、2003—2008年、2009—2011年。从这些割裂开的时间段二者的波动走势来看,可以发现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房地产市场走势强度大于经济发展,而复苏阶段和萧条阶段,房地产市场变化强度落后于经济发展。其原因,一方面当宏观经济刚开始上升时,由于房地产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其投资发生前要经过详尽的效益评析和和完备的市场调查,一旦进入投资扩张期,又会因为其支柱型产业角色而先于经济达到繁荣;另一方面宏观经济逐渐开始走弱时,收缩信号往往不易被房地产开发商注意,故走弱趋势落后于宏观经济,而一旦经济收缩信号传递至房地产市场,则会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加速衰退,表现为快于宏观经济的收缩。
下文将通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实证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互动关系。因为格兰杰因果检验要求序列数据平稳,故下文将分三个步骤——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展开实证分析。考虑到作为时间序列的北京市GDP值和房地产平均价格所具有的特性:相关性和波动聚集性,因此对这两个数据采取对数的操作,达到减弱异方差,减少数据的波动,使系数具有弹性的目的。
2.1平稳性检验
由于格兰杰检验要求序列数据具有平稳性,故在此分别对变量做ADF单位根检验。用Eviews40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2.2协整检验
由于差分法使得数据长度变短,有可能会使我们失去总量的长期信息,从而把趋势性规律错当做周期性规律。因此,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前,本文将通过对数据进行EG两步法协整检验,从而严密证实模型数据是否具有长期协整关系。
表4双变量协整ADF检验结果
样本容量[]5%水平临界值[]ADF检验值[]检验结果
说明北京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发展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2.3格兰杰因果检验
根据以上两个检验,对差分后的数据DLnGDP和DLnHP可以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北京房地产市场波动对经济波动具有显著统计因果关系,而经济波动对房地产市场不具有显著统计因果关系。
oesnot GrangerCause DLnGDP[]1[]3.33099[]007631[]拒绝H0
3结论与建议
3.1主要结论
3.1.1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在理论推导上满足互动关系
在一个经济运行健康、房地产业发展成熟良好的环境体中,二者应该呈现互相带动互相影响的作用效果,并且在二者周期波动规律上得到突出印证。具体来讲,二者关系应该符合在繁荣阶段和衰退阶段,房地产市场走势强度大于经济发展,而复苏阶段和萧条阶段,房地产市场变化强度落后于经济发展。
3.1.2北京房地产市场与经济运行在实证分析上仅存在单向影响关系
通过对北京房地产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实证性分析,并无法得出二者具有理论分析所得出的影响效果,而是仅仅表现为房地产市场发展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这一方面凸显了房地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地位,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一旦发生房地产泡沫,即会通过风险效应对经济运行带来较大的冲击,加剧经济环境的脆弱性。而经济波动对房地产波动的无法因果解释性,也说明了——至少可以说是在北京地区——房地产业超脱经济发展而展现出“过热”发展的态势。
4.2相关政策建议
北京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较早较成熟的地区,对于全国各区域房地产市场不仅仅有示范作用,更重要的是其发展为政府引导、调控其他地区房地产市场提供了经验和方向。由于实证分析得出的北京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相对于理论层面有所偏离,表现出“亚健康”发展状态,故针对我国房地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4.2.1加强房地产市场竞争环境培养
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仍属于相对垄断产业,房地产开发商是“价格制定者”而非“价格接受者”。从理性人的假设出发,房地产开发商必然会努力使自身收益达到最大化,即表现为当经济整体上升时,提供良好市场投资氛围时,顺风抬高价格,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当整体经济下行时,又会及时调整投资力度,保持尽量少的房地产存量,以保持房地产价格尽量小的下降幅度。而这种房地产价格“大升小降”的背后推动力量,则是房地产行业的垄断性质。故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理性发展,首先要消除或削弱其垄断发展模式。
4.2.2优化房地产供求机制作用效果
供求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遍机制,市场中商品的供应量和需求量的变动会导致价格的变动。而价格作为房地产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和资源配置的方向器,价格机制在房地产周期波动中起着传导作用和稳定作用。而我国房地产市场中的供求机制,由于种种原因——除了上部分所谈到的垄断经营问题,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土地财政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实际发挥作用时,表现出供给方控制需求方,于是无法利用市场运行内部机制实现该产业的合理发展。故应当强化政府对地价的调控力度,规范市场地价行为,同时控制房地产开发商利润。
4.2.3加大打击“炒房”等房地产投机行为力度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滋生了一批以在该市场上进行房屋投机活动为赢利手段的群体,一方面该群体是我国房地产市场不均衡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这些人也是推动房地产行业进一步畸形发展的背后动力。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就要消除其非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因此需要借鉴学习国外发达成熟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模式,通过征收房产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打压“炒房”等一系列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的力度,稳步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梁运斌世纪之交的中国房地产:发展与调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史代敏,谢小燕应用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一)市场经济离不开行政管理
首先,国家具有经济管理职能。自从国家产生以来,无论任何时期、任何社会、任何经济模式,必然具有经济职能。只是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不同,国家经济管理目的和管理方式不同罢了。二战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市场的高度社会化,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经常的干预,国家经济职能随之加强,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行政管理绝对化。其次,市场经济需要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经济虽然在提高经济效率、改善产品质量、增强企业活力、优化配置资源、奠定微观经济基础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不能自动地满足人民所有的需要。它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滞后性、盲目性、短期性和微观性。这些缺陷需要政府通过紧急措施来弥补。国家经济调控所具有的超前性、计划性、长远性和宏观性正好弥补了市场的不足。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是:经济发展尽可能地依靠市场解决,国家干预尽可能在必要时进行。只有实现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扬长避短,从而合理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二)行政本身具有法律性
国家作为经济管理者,是通过各个具体的政府职能机构来行使其权力的,而行政权是法定权力,是国家意志的法律体现,并以法律来保障执行。根据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思想:“行政者,立于法律之下,除民事、刑事及监察外,为国家一切目的,而为之作用也。”统治阶级建立国家政权后,必然要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进行管理,以维护其统治秩序,于是将其意志制定为法律,然后以法律授权行政机关来执行法律,同时用法律来限制行政权的行使。现代行政管理首先是一种法律管理。所谓法制,主要是针对国家行政机关而言,它要求一切行政都要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条件、程序、方式等进行。“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原则和核心,也是对国家行政活动的基本要求。
(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法律为边界的法理型经济,它包含了众多的法律内涵。第一,市场经济是一种权利经济,市场主体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而人民的权利必须由法律来赋予,同时以法律来保证其权利的实现。国家机关,非根据法律,不得限制人民的权利或课以义务。行政应充分尊重个人的自由,保障人民的权利及财产。第二,市场经济是一种契约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间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各种合同关系,而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法律关系,需要有法律来确认其效力,并依法律来保证其实现。国家机关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并非领导和服从关系,而是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现代横向式的行政管理,也必然使得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行政合同得以大力推广。第三,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它要求市场主体在一个公平、合理、稳定、有序的经济环境中,按照诚实信用的原则,自由地进行竞争。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都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和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必须依靠强制性的法律来规范市场秩序。这样,既可以保障市场主体合法经营,又可以加强竞争领域内的执法活动。第四,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无国界经济”。随着国际分工与协作的日益加强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经济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局面,纯粹的民族经济已不复存在。跨国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的经济运行规则必须与国际法律规范相一致。国际贸易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法律为纽带的经济交往。可以说,法律就是商品经济的客观反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在社会发展的某个很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形成法律。”行政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行政法作为“活动的宪法”,调整着广泛而又复杂的社会领域。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人,与行政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的进行,行政事务不断增多,经济行政迅速加强,行政法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四)市场经济与行政法密切相关
认为:法与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经济决定着法,另一方面法对经济具有反作用。作为特定的行政法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同样如此。首先,市场经济决定了行政法的产生、发展、变化和内容。产生在法制思想基础之上的行政法,同样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业者迫切需要摆脱专制统治者和官吏的束缚,限制行政权的滥用,自由发展商品经济,行政法因而产生。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必然会使统治阶级的意志、人民相互间的关系、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等发生相应变化,从而最终导致反映这些内容的法也发生相应变化。其次,行政法是对市场运行实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的有利手段。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它的运行需要国家予以调节,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特征则要求这种调节是间接的、适度的,是宏观的、必要的,因此,行政法是最佳途径。但是,如果行政法消极地或被动地调整社会关系,就会阻碍市场的发展。
二、加强行政法制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行政法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的行政体制和政府经济管理存在种种弊端。其主要表现有:第一,行政部门林立、机关臃肿、层次众多、程度繁杂、严重。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与商品的高效率发展格格不人。第二,政府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领导意志和行政命令具有最高权威,直接决定各种经济活动,排斥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压制了企业、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经济日益失去活力。第三,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借助手中的权力以履行政府职能的形式对社会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运行进行操纵、封锁,形成行政垄断,极大地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不良现象,关键在于行政系统缺乏行政法的有效约束,致使行政权力自我膨胀。因此,加强行政法制已势在必行。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经济模式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系统。“如果行政系统维持原状或跟不上步伐,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或调控不力。”②这对加强行政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提供了动力。首先,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使社会经济关系、经济结构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就必然促使法也跟着发生变化而调整新型的社会关系。传统的行政法已经不符合现存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其次,市场经济扩展了行政法的功能,以往行政法囿于政治领域,经济行政以实现国家政治职能为目的,经济成为行政的附属物。经济体制改革使行政法突破了这个范围,使行政法在经济领域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且,原先作为行政法的一部分经济法已经渐渐地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再次,市场经济推动人们的行政法律观念日益加深。传统观念比较重视刑法和民法的作用,而忽视行政法的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作用的加强,国家和公民开始认识到行政法的重要性,从而逐步树立起行政法律观念和经济法律观念。
(二)行政法是实现市场经济法制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经济,依靠价值规律和市场进行自发调节,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地、任意地、过细地干预它。因此,国家对经济的行政管理必须从传统的直接管理走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走向宏观管理,从纵向管理走向横向管理。实现这一转化的途径就是通过法律手段,而行政法则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以后,企业、个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微观经济活动受民法、经济法调整,不受行政直接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则必须受行政法调整。可以说,行政法是将政府、市场、企业、个人联系起来的结合点。即以行政法为中介,将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制定为行政法律规范,然后以行政法律规范去调整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这样,既可以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又能保证不损害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
(三)行政法是实现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手段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手段主要有三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但是,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要求国家经济管理主要依据行政法律手段来进行。首先,行政主体用行政手段组织、管理经济的过程就是依法行政的过程,它必须按照法律的授权,并受法律约束。其次,由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是间接的、宏观的、高层次的,因此政府必须采用行政法律手段,而不能依据民法、经济法去直接规范市场主体的微观经济活动。再次,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时,一方面,政府本身必须依行政法进行各种活动。另一方面,政府的经济决策往往通过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其中许多便表现为行政法律规范。总之,由于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是一种行政管理,所以行政法注定要起主要作用。
三、行政法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行政法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总体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国家行政来说,依法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以实现国家的经济目的;依法限制行政权的任意行使,以保护市场主体的自由和权利;依法对国家行政进行监督,对违法行政和不当行政进行救济以保障企业、个人财产、权益不受侵害。其二,对市场经济来说,促进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成长。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内部行政关系,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内部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对社会的管理职责而对自身进行组织、管理和调节的活动,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利益,与外部行政相辅相成。传统的国家行政由于缺乏行政法的有效规范,致使内部行政比较混乱,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因此,内部行政法明确规定了行政主体的组成、管理及其法律地位,精简机构和人员,克服行政部门层次不清、职权交叉不明、严重的弊端,提高了行政质量和行政效率,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行政系统。
(二)赋予行政机关充分的、适度的经济管理职权
明确行政机关应负的经济管理职责。从而使各经济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履行经济管理职能,以实现国家经济管理目标,保证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通过行政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树立市场经济法律观念,真正做到行政为人民服务,为市场服务,确保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
(三)限制行政权力,使市场经济摆脱行政束缚
行政法赋予政府经济管理职权的同时,必须制约政府权力的自由行使。行政法明确规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具有哪些权力,应当承担哪些义务,控制政府权力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杜绝行政乱加干预经济的现象发生,避免行政权力泛滥成灾。我们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法制社会,在这里,任何社会主体的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法制现代化所包含的自由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国家服从法制原则,要求国家行政同样必须遵守法律规定,受法律制约。
(四)行政法明确规定了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
时的步骤、形式和时限,确定了行政权力行使的内容、方法和程序,从而保证政府合理地行使职权马克思说过,程序是“法律的生命形式,从而也是法律的内在生命”。行政程序法在市场行政管理过程中一方面体现了行政管理民主化,树立了行政威信,消除了企业、个人对行政机关的疑虑;另一方面避免了市场行政决策的混乱现象,减少了行政违法行为,有利于市场主体对行政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五)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追求的目标是经济利益,保证市场主体的合法财产、权益不受行政侵害,是行政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行政法规定了严格的行政执法活动监督、行政责任和行政赔偿制度。只有规定行政执法活动监督,才能制约行政权的滥用,及时发现和检举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只有规定明确的行政责任,才能使行政主体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法律后果,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只有规定行政赔偿制度,才能使行政相对人因行政主体的违法行为而造成的财产上的实际损害获得最终救济。
(六)国家通过行政法授权有关行政主体对行政争议进行调解、裁决、仲裁和复议,并明确规定了行政司法权行使的原则、范围和程序
行政主体在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同市场主体发生某些争议。同时,某些民事纠纷、经济纠纷也需要通过行政手段加以解决。用行政司法手段实行国家经济管理任务,是发挥市场的必然要求。首先,行政司法有助于更加迅速地解决各种争端,以便于市场主体尽快地恢复自己的权益,投人到激烈的竞争中去。其次,行政司法有助于健全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从而成为政府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的基本形式。再次,行政司法有助于打击行政违法行为,有效地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免遭非法侵害。
为了保证行政司法的办案质量,行政法赋予市场主体以行政诉讼权,真正做到民可以告官。通过人民法院这样“一个能够迫使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对政府依法行政实施司法监督,对行政侵权行为予以司法追究,从而切实保障企业、个人和其它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七)规范市场秩序,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自由、安全、公平的经济竞争环境,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顺利发展
第一,在市场主体管理方面,严厉打击和取缔各种违法经营,任何人未经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许可不准私自经营。第二,在市场客体管理方面明确规定市场客体的范围,整顿流通秩序。第三,在市场行为管理方面,禁止不正当竟争和垄断,保证产品质量,对违法者坚决予以行政处罚。第四,在市场监督方面,加强行政对市场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第五,在市场纠纷的处理方面,迅速地、合法地解决各种经济争议、行政争议,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八)培育和发展市场
首先,通过行政法正确地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和权责,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垄断,加快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其次,确定市场客体的流通范围,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市场、消费资源市场、金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再次,通过加强工商、税务、公安、海关、文化教育等行政部门的公共行政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行为经济学的概念。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个人或群体的经济行为规律的科学。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起,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行为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适应实践需要产生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发现了传统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修正了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等基本假设的不足之处。它的崛起,既对主流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也对其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2、行为经济学的特点。行为经济学在进行研究时,通常采用实例研究、实验研究和现场研究,而最重要的方法是抽样、谈话调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借助了可靠程度较高的抽样调查法和谈话法,才使行为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1)它的出发点是研究一个国家某个时期消费者和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以实际调查为根据,对在不同环境中观察到的行为进行比较,然后加以概括,并得出结论;(2)行为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人们的消费、储蓄、投资等行为的决策过程,而不是这些行为所完成的实绩(如花了多少钱,存了多少钱等);(3)行为经济学更重视人的因素,因此也可以认为它是管理方面的经济学。它分析研究经济活动的心理上的前提条件,例如人们在做经济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等;(4)行为经济学研究的成果是以实际经验为根据的,它有助于修正传统经济学的某些基本假设,像关于理人假设、效用极大化的假设,等等。行为经济学在利用心理学及社会学的成果方面已取得长足进展。
3、研究行为经济学的作用与意义。行为经济学对管理、金融、营销、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都有显著的影响。行为经济学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行为经济学主张用过程理性来代替实质理性,并致力于把被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牵动的经济木偶还原成富有人性的人,使经济学成为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二、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房地产市场分析
1、心理预期与“羊群效应”。在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上,需求可分为投资购房和消费购房,前者又可分为投机性炒房和投资性买房。但无论需求的构成如何,在短期内,需求各方都存在着“买涨不买跌”心理。“预期理论”认为,人们的获得和损失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在房地产市场中,参照点就是人们对房价的期望。假设房价一直上涨,人们若现期以低价买房,则末期高涨的房价就是“获得”;反之就是“损失”。因此,在长时间房地产积极看好的舆论影响下,消费者对于房价的参照点不断提高,很容易产生一种急躁与盲从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羊群效应”:房价越涨,越要跨级消费,借钱买房;买的人越多,越要加入到买房者之列。结果便是房价持续攀升,直至需求不能给价格足够的支撑乃至产生泡沫。因此,人们心理预期是在供求关系背后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预期的改变造成了市场的波动性,而“羊群效应”起到了放大波动效果的作用。同时,启发式偏向说明了心理预期的形成过程对于决策环境的依赖,而决策环境则包括决策者所面对的政策导向、群体压力和舆论环境等。
2、投机心理与市场泡沫。与股票市场类似,房地产市场也存在着同样的泡沫。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最大特征便是房价的高涨与消费者的购买力相脱节。从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来看,除了普通购房者,其他参与者都从不断攀升的房价中直接获利。中央政府一方面缩小土地供给;另一方面却享用着由于房价虚高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地方政府把握着土地一级市场,高地价和高税负收益的利益驱动,使其成为高房价的坚定支持者、房地产开发商的忠实伙伴。房价上涨使商业银行在短期内将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形成了商业银行的信贷与房价攀升互相刺激、互为因果的局面。开发商作为土地价格的接受者,一方面高价格增长使其形成了高利润回报的预期,从而采取一切方法抬高房价;另一方对购房者鼓吹房价上涨,改变购房者的参照点。炒房者则形成了虚假的需求繁荣,放大房地产市场的潜在风险。综上,房地产市场的各方参与者共同造就了房地产的市场泡沫,多方的投机心理共同吹大了泡沫,形成所谓的房价泡沫、地价泡沫、供求泡沫和资金泡沫,直至“蝴蝶效应”的发生。因此,房价的持续上涨是由参与多方的投机心理所造成的。正是这种投机所形成的泡沫,增大了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性。
3、市场波动的形成机制。行为经济学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强调将“行为决策”引入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心理预期、“羊群效应”、投机心理等因素是造成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深层原因,以下就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系统地影响房地产市场做进一步的阐述。非理性繁荣的形成机制归为四类:引发性事件、反馈性的机制、“新时代”的经济思想和“心理依托、从众行为”。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引发性事件主要有:国家刺激消费、加快经济建设的主旋律激活了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热情,各地纷纷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同时,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人们形成了积极的预期,加之媒体的报道和地产商的鼓吹,都推动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就此而言,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房地产市场中最为主要的波动源。同时,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反馈机制:当看到过去的增长,参与各方会调整自身的信心和期望。从而引起需求的增加,这样最初的价格上涨的结果又反馈到了更高的价格中(正强化作用)。第二轮的价格增长又反馈到第三轮,以此类推。反之亦然。反馈机制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它影响着房地产市场波动的振幅。最后是“心理依托”和“从众行为”。
综上所述,政策导向或其他事件引发了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形成了波动的源泉;消费者依托于近期的价格做出行动选择,确定了波动方向;价格的反馈机制、消费者的从众行为则决定了波动的振幅和影响范围。
三、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消费者购房行为
我们可以将认知、信息、环境理解为影响或决定理性选择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消费者在购买房产过程中的理性选择行为,根源于收益和风险的比较。消费者在处理每一项交易时,风险和收益会促使他进行认真的理性思考,他要对市场的信息和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调查和分析。但是,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常常会干扰个体的理性选择,当个体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而无法对风险和收益做出清晰的判断时,他就有可能放弃理性思考而在感情机制的作用下作出选择。这里所说的感情机制,是外部环境诱导、直觉判断、历史经验、从众心理等的综合体。
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在描述某种社会现象时通常是以该种现象的基本表现形式为基础的,至于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则是可以选择的。个体选择行为时而理性、时而非理性的情景,还表现在理性选择向非理性选择的转化方面;或者相反,先采取非理性选择后却因发挥了自己的认知、对信息和环境等不确定性做出了分析和判断而采取理性选择。
四、如何运用行为经济学监管房地产市场
基于以上行为经济学的分析,为有效控制市场的波动性及房地产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新思路。
1、监管的对象和重点应有所改变。从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形成机制来看,监管的对象应包括所有的参与者,包括政府自身、商业银行、开发商、炒房者和购房者,而非其中之一或几个。可以针对不同的参与主体采取不同的措施,但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改变参与者非理性的心理和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基础性作用。
这意味着新的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将是一种通过市场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整的间接宏观管理体制,即政府通过改变税率、利率、汇率、价格和工资等经济变量,调节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影响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和活动企业的整个经济过程都与市场活动相联系,无论是生产经营决策还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向等目标确定,都要以市场价格和利率信号为依据,以市场利润为经营目标,并且以市场利润的实现程度为收人分配的体据。人们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以及消费活动也都离不开市场,都要在市场机制的直接作用下进行在市场经济中,各种所有制、各种经济成分并存,作为具有各自不同利益和权利主体的企业、组织和公民,同时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所有的利益单位都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经济活动,价格的升降、供给和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梅个利益单位的利益,人们必然随时随地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生产、销售或购买因此,作为协调行政关系的行政法要树立公正的、权威的法律职能,就必须同时反映各种市场主体的意志、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发育阶段,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管理市场的行政法规不完善不具体,给不法分子和者以可乘之机,在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诸如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投机倒把、走私贩私、哄抬物价、垄断等一系列直接扰乱市场秩序的混乱现象,这种现象使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权益受到损害,所以需强有力的行政法手段来调整他们各自相互间的利益,保证市场主体独立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一系列市场管理法规、明确统一的市场行为规范,将市场逐步纳人依法管理的轨道;通过反倾销反垄断,制裁违法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促进统一的现代化市场的形成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竞争法、实行竞争政策的国家,对于欧洲各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如(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它限制不正当竟争,保证公平的效率竞争,既维护消费者利益,也维护企业集团的利益。同时该法中也明确规定了联邦贸易委员会的权限、任务和机构设置。与大多数西方国家不同的是,美国竞争法与竟争政策的实施与监察既有分工.又有相互交叉配合,形成一种竞争性协调合作关系,同时对违法者追究责任。这些措施对于落实行政法规是十分有效的,值得我们借鉴。
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关长期直接向企业下达详细而具体的指令性计划指标,其管理范围貌似广泛,实际上并末能讨企业实行灵活而有效的告理而在市场经济中,只要充分利用市场,对市场机制施加影响,变动市场环境,就能影响到组成市场活动总体的各个企业的市场活动行为。
【关键词】嗜酸性胃肠炎;临床分析;内镜检查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analysis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MO Lin-yao, CAI Ren-jun, GUO Wei-yi.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Dongguan People’s Hospital, Donggan 52305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treatment measures and endoscopic features. Methods Retrospectively analyzing clinical data of 40 cases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in our hospital to analyze patient’s clinical symptoms, endoscopic examination and treatment. Results Out of 37 patients, 27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were eased, symptoms remission rates after treatment in hormone therapy group was 70.59%,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roup was 75%,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is rare in clinic, its symptoms and endoscopic examination no specificity, peripheral blood and tissue is rich in eosinophilic, which is an important index for the diagnosis of EG, hormo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good clinical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EG.
【Key words】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Clinical analysis; Endoscopic examination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EG)是临床上发病率较低的一种消化性疾病, 指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胃肠道组织而造成的一系列消化道症状及体征, 至今为止, 其发病机制仍没有完全阐述。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 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嗜酸性胃肠炎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内镜检查及治疗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进行该项研究, 均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书。40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 其中, 女15例, 男25例, 年龄25~60岁, 平均(38.6±13.5)岁, 患病时间1~27个月, 平均患病(17.5±4.2)个月。
1. 2诊断标准①大多数患者均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②病理切片检查发现胃肠道组织含有丰富的嗜酸性粒细胞, 一个高倍镜视野内含有20个以上的细胞;③胃肠道以外的器官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含量正常;④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疾病, 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寄生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 3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40例嗜酸性粒细胞患者, 其中3例患者没有经过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自行明显缓解。37例嗜酸性粒细胞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激素治疗组、中药治疗组。激素治疗组患者17例, 患者口服泼尼松治疗, 剂量20~30 mg/d, 1次/d。中药治疗组患者20例, 患者体质偏寒治疗措施:党参20 g, 炮附子12 g, 千姜20 g, 当归12 g;患者体质偏热治疗措施:大黄12 g, 黄岑12 g, 黄柏12 g, 党参15 g[1]。患者在睡前进行治疗。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汇总、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行χ2检验, P
2结果
2. 1患者临床症状40例患者其中35例患者是以腹部剧烈疼痛为首发症状, 进餐后症状加重;10例患者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12例患者同时伴有腹泻, 其中4例患者表现为黏液及脓血便, 2~6次/d。20例患者在首次来院治疗时没有得到明确诊断, 而被误诊为胃炎、急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2. 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在(6.5~15.7)×109/L,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表现, 计数范围在(2.5~8.7)×109/L。30例患者血清中IgG、IgA、IgM、IgE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 4例患者为血清中IgE水平明显增高, 有1例患者家属拒绝检查。伴有腹水患者1例进行腹水检查表现为渗出液, 其内含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2. 3内镜检查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检查, 其中34例患者在胃镜下可观察到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2例患者表现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患者行结肠镜检查见降结肠黏膜水肿、增厚, 表面凹凸不平, 多发性浅表溃疡。
2. 4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37例患者, 共有27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激素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70.59%, 中医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75.00%, 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170, 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n 症状缓解 症状无缓解 χ2 P
激素治疗组 17 12(70.59) 5(29.41) 2.1170 >0.05
中医治疗组 20 15(75.00) 5(25.00)
3讨论
嗜酸性胃肠炎到目前为止其发病原因仍没有阐述清楚, 但是它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所认识。部分嗜酸性胃肠炎患者血清中IgE水平增高, 而且有过敏史或者家族史。部分临床医生认为该疾病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 而且具有遗传倾向。本实验研究发现:40例嗜酸性胃肠炎患者, 其中25例患者具有过敏史, 因此, 并不是每一个嗜酸性胃肠炎患者都有过敏史[2]。部分怀疑因不良饮食造成的患者在控制饮食后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并没有得到改善。
嗜酸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 没有特异性表现, 其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嗜酸性粒细胞累及胃肠壁的部位及程度。根据病变侵及程度可以分为3种分型:①嗜酸性粒细胞主要浸润黏膜和黏膜下层者, 该类型最为常见, 胃镜下见胃肠道黏膜层充血水肿、糜烂, 患者主要以腹部疼痛为主, 大约一半患者有过敏史或者家族史。②嗜酸性粒细胞主要浸润肌层者, 特征性症状为幽门或者小肠梗阻, 患者主要表现为呕吐、剧烈腹痛, 该类型患者很少伴有过敏史。③嗜酸性粒细胞主要浸润浆膜层, 内镜下可见浆膜明显增厚, 患者出现腹膜炎及腹水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该类型在临床上最少见[3]。以上3种类型可以重叠。本研究40例患者, 其中32例患者为黏膜层, 5例患者为黏膜-肌层混合层, 3例患者为浆膜型。
患者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是诊断嗜酸性胃肠炎的重要指标, 病理组织细胞学活检是诊断嗜酸性胃肠炎的确诊方法。采取多部位、多块病理组织学活检可明显提高明确诊断率以及诊断的准确性[4, 5]。
嗜酸性胃肠炎临床治疗的预后佳, 常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疗效确切, 但是本科室将中医药用于该疾病的治疗, 主要以口服及灌肠治疗为主, 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37例患者, 共有27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激素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70.59%, 中医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75.00%, 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药治疗嗜酸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 但是中医药口服治疗并发症减少, 治疗简单, 价格低廉, 易于被患者广泛接受。
综上所述, 嗜酸性粒细胞是诊断嗜酸性胃肠炎的一个重要指标, 内镜下病理组织细胞学检查是确诊嗜酸性胃肠炎的重要方法, 多部位、多块病理组织学活检可明显提高嗜酸性胃肠炎诊断的准确性。糖皮质激素及中医药治疗嗜酸性胃肠炎的临床疗效确切, 但是中医药治疗患者不良事件发生少, 操作简便, 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好。虽然中医药治疗嗜酸性胃肠炎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而且也没有大量的临床试验证明, 但是中医药治疗嗜酸性胃肠炎拥有很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黄曼玲, 孙圣斌, 宋敏, 等.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诊治及文献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20):2386-2389.
[2] 何祖蕙, 杨辉, 潘键, 等.以大量腹水为首发表现的嗜酸细胞性胃肠炎6例.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8(7):528-529.
[3] 王, 李国华, 朱萱, 等. 23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误诊分析及其诊治.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 53(7):30-33.
[4] 王强, 刘晓波, 金曙, 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32例临床诊治分析.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2, 24(3):159-161, 169.
在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众多经济学思想流派中,厉以宁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转型理论、比较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历来被论者认为是沟通中西、治学谨严、体系恢宏、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趋向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评述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经济思想:(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方式;(三)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四)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五)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六)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关键词:
经济非均衡二次调节所有制改革转型发展道德调节
引言
在中国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的以渐进式制度变迁为特征的市场化进程中,歧见纷纭的经济学家们以其各自的知识背景和社会立场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精彩的经济改革理论,形成了众多的思想流派,使得经济学成为中国社会科学中最为繁荣活跃的领域。这些思想,映射着中国的经济学者在深刻反省传统经济体制和理论范式的基础上所经历的艰辛而勇敢的探索轨迹,携带着鲜明的时代转折的印记;尽管这些思想家们也许并未形成缜密而成熟的理论体系,然而他们独特的理论进路和富有创新色彩的思想必将在经济思想史上留下值得珍视的篇章。事实上,中国经济学家在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比较经济体制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正在受到国际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如何对中国从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变迁路径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论阐释,如何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寻求和选择一种社会成本最低的推进战略,一直是中国经济学家们试图解决的两大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在理论前提、分析方法和政策主张上迥然相异的思想派别。其中有以强调价格体系的全面改革从而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为理论核心的“协调改革派”,有从中国非均衡的经济现实出发、强调企业改革优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重塑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的“所有制改革派”,有把改革宏观管理体制作为研究重心、把转换政府职能作为改革中心环节的“宏观改革优先派”,有以稳健见长的、主张把双重体制模式的转换和双重发展模式的转换相互衔接有机协调的“宽松学派”,有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两权分离理论为其理论基础的“经营权主导改革派”,有将如何明晰企业产权作为研究重点、主张通过产权制度变革改造传统体制、重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需要的微观基础的“产权改革派”,有借鉴西方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工具和范畴、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视角来研究改革的“制度学派”,不一而足。这些极具政策意味的改革理论经历了学术上的激烈纷争和与现实经济的碰撞摩擦,在大浪淘沙般的甄选和淘汰之后,有些理论被淡忘了,而有些理论却日渐被中国改革的实践所证实和接纳,从而奠定了它们在经济改革思想史中的不朽地位。
厉以宁先生是所有制改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经济改革理论、经济转型理论、比较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形成了独特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历来被论者认为是沟通中西、治学谨严、体系恢宏、独树一帜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学的学术发展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政策趋向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厉以宁先生著述宏富,视野开阔,在许多领域都进行了富于独创性的研究,要对他的经济思想进行一番科学梳理并进行恰当中肯的评价,殊非易事。本文拟从六个方面评述厉以宁先生的主要经济思想:(一)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二)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方式;(三)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四)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五)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六)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经济改革的现实条件和理论起点
一般均衡理论自1874年瓦尔拉《纯粹经济学要义或社会财富理论》发表以来,已经有一个世纪的历史,到20世纪的50年代,阿罗和德布鲁等人完成了一般均衡理论的现代化阐释工作。一般均衡理论所要回答的,一是经济均衡的存在及其稳定性,二是经济系统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以及经济均衡和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相互关系。一般均衡的哲学基础是相信自由竟争的市场机制是一个精巧的装置,经济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和效用最大化行为使得市场自动产生供求的均衡,分散决策的市场行为下面存在着一般均衡结构,均衡价格把市场秩序强加于可能发生的市场紊乱之上。这种以理想主义的完善的市场结构和灵敏的价格体系为基本假设前提的均衡理论是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起点。而非均衡理论在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学假设逐渐得到了主流学派的关注和认同,非充分就业均衡和市场缺欠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常识被人们所接受。60年代后期,克罗沃(Clower)和莱荣霍夫德(Leijonhufvud)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的研究开创了现代非均衡理论的新时期,并产生了以帕廷金(Patinkin)、克罗沃、莱荣霍夫德、巴罗(Barro)和格罗斯曼(Grossman)等人为先驱的非均衡学派,此后的经济学家更是把非均衡理论从单一的市场经济领域扩大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领域,贝纳西(Banassy)的非瓦尔拉均衡模型和波茨(Portes)的计划经济非均衡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与西方经济学中非均衡理论发展演变的轨迹相似,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研究中,以巴罗内和兰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主张中央计划当局借助“试错法”达到模拟市场的目的,形成均衡价格,以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源合理配置,这种乌托邦式的模拟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现实运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偏离瓦尔拉均衡状态的非均衡经济,著名的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Kornai)甚至认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共同特征,在其代表作《短缺经济学》和《反均衡》中,他认为短缺非均衡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正常状态,并从这个观念出发试图建立以说明现实社会主义经济机制为基本内容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他的开创性研究,正如他在《短缺经济学》的中文版前言中所希望的,对处于深刻变革之中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学家的思想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厉以宁先生是较早对非均衡理论进行系统研究的国内经济学家,他在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尤其在汲取科尔内等现代经济学家关于社会主义非均衡经济运行的学说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的内在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独特的解析,指出中国经济的非均衡性是研究中国经济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现实起点。早在80年代初期撰写《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时,厉以宁先生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失衡问题,并认识到失衡或者说非均衡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现实状态。而社会主义经济所追求的均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均衡,不是一种静态的绝对的平衡;在此基础上,他探讨了社会经济的动态相对平衡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动态相对平衡。根据动态相对平衡的观点,厉以宁先生认为,从我国现阶段以及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状况是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而且为了实现预定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为了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需求略大于供给的相对动态的失衡是对经济发展较为有利和现实的状况。这就是他提出的“以平衡为分析的出发点,但不以平衡为必然达到和必须达到的境界”的著名命题。这些早期的思想奠定了他以后的“均衡非目标论”的理论基础。
80年代末期撰写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被厉以宁先生认为是最能代表自己关于中国经济的学术观点的著作,在这部专门论述中国经济运行的体制特征的著作中,他从中国目前的非均衡经济现实着手分析,以说明资源配置失调、产业结构扭曲、制度创新的变型等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并进而合乎逻辑地提出中国经济改革必须构建具有充分活力的微观经济主体的政策主张。两类不同的经济非均衡的提出,是厉以宁先生对于非均衡理论的重要发展和突破,也是他全部所有制改革理论的根基所在。何谓两类不同的经济非均衡?西方的非均衡理论所考察的是市场不完善、价格信号不能起到自行调整供求关系的条件下的经济运行过程,而厉以宁先生观察中国的经济现实所看到的情形是,中国固然存在着市场不完善以及价格信号不灵敏的经济非均衡状况,但是,中国非均衡经济运行中隐藏的更为严重的非均衡现实是缺乏具有充分活力的、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独立市场决策权利的企业或者厂商。换句话说,经济的均衡状态固然以市场的完善和价格的灵活为前提,但是一个更为重要或更为基本的前提是微观经济单位的充分活力的存在。由此,厉以宁先生作出了两类经济非均衡的区分:第一类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都是存在的,供给约束或需求约束也都存在着,但是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却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它们有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自由选择权,他们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第二类非均衡是指,市场不完善,价格不灵活,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都是存在的,供给约束或需求约束也都存在着,不仅如此,参加市场活动的微观经济单位并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它们缺乏自由选择投资机会和经营方式的权利,也不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这样的微观经济单位尚未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厉以宁先生认为,发达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所出现的非均衡属于第一类非均衡,而在传统的和双轨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之下,由于企业并没有摆脱国家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所以这种非均衡属于第二类非均衡。而经济改革的首要使命,是建立一种新型的经济运行体制,重新塑造具有充分活力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有投资与经营自并相应地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独立商品生产者,从而由第二类非均衡过渡到第一类非均衡。
厉以宁先生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时期双轨运行体制的最核心的本质特征上的深刻洞见,澄清了人们在经济改革路径选择的优先次序上的许多模糊认识,中国在举步维艰的改革初期所遭遇的众多经济陷阱,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的迟滞,国民经济的非正常剧烈波动,政府宏观调控的效果微弱等,都与中国经济所处的特殊的非均衡状态有关。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处于第二类非均衡状态,因此双轨运行时期的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完成企业运行机制和企业产权关系的改革,培育具有充分自和活力的市场主体,而不是首先进行大规模的价格体系的调整,也就是说,中国经济改革必须以现阶段的经济非均衡作为出发点,而不应当迷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灵活的价格体系;从我国特殊的非均衡状态出发所得到的有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构想只能是,企业体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处于第二类非均衡,因此双轨运行时期的资源配置方式就不能只依赖价格调节和市场调节,而应该将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加以有机整合,积极发挥政府在商品市场配额调整和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秩序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得商品市场配额均衡的实现对于经济由第二非均衡向第一类非均衡的过渡产生积极影响。可以说,两类经济非均衡的区分,是厉以宁先生全部经济改革理论的基石,他的所有制改革优先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都是非均衡理论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和拓展。
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新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是全部经济学理论的最终指归,也就是说,由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如何有效地把经济中有限的资源配置于各种不同的用途,以便用这些既定的资源达到最大的社会物质产品和劳务的产出。自从古典经济学时代以来,在资源配置的研究方面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趋向:一种趋向认为,市场机制是能够完善地、合理地在社会有限资源条件下配置各种资源的唯一有效的机制,因此资源配置学说无非是一种市场经济自发进行调节的学说,其实质是相信竞争性的市场价格机制能够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另一种理论趋向认为,从资源配置过程和效果来看,市场机制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或者反映于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不善,从而造成资源闲置或者浪费,或者反映于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之间的不协调。这种理论趋向强调政府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主张政府调节应当与市场调节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起来以克服市场失灵的弊端。古典学派之后的新古典学派、凯恩斯学派、货币主义学派、供应学派以及理性预期学派,在资源配置的研究上,无不是这两条理论进路的发展和演化,他们的理论分歧,实质上是对市场机制作用的估计程度的分歧,或者说对政府调节效应的判断的分歧。厉以宁认为,尽管西方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理论对研究我国资源配置模式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西方经济学的现有理论不可能成为适用于解决我国资源配置失调的现实可行的对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实质性问题是寻找一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的含义。宏观层次上的资源配置是指资源如何分配于不同的部门、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单位,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使每一种资源能够有效地配置于最适宜的使用方面。较低的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是指在资源配置为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生产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如何组织并利用这些资源,其合理性反映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以达到最大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出。厉以宁先生指出,这两个不同层次的资源配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两个层次的资源配置实现的途径不同,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可以在不转移生产要素的前提下,通过生产技术措施或组织管理措施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较高的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合理化的实现,通常要涉及生产要素的流动、产权关系规范化、固定资产的转让、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运用、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等问题。通过区分较高的宏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和较低的微观层次的资源配置,厉以宁先生认识到,与两个层次的资源配置方式的合理化相应的是两个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较低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是改革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由此使得企业变得充满活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将更加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并更好地发挥经营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较高层次的企业体制改革是改革企业的经济地位,使企业由过去作为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转变为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使企业的产权关系明确化,使企业成为承担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投资主体和利益主体。因此,经由对资源配置理论的研究,厉以宁先生顺理成章地得出了他的关于经济改革顺序的基本选择,即:要使资源配置由不合理趋向于比较合理,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是必要的,而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以赋予企业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地位作为突破口,明确产权关系,实现政企分离,培育和完善市场,在此基础上实现市场定价的格局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价格改革既不是唯一重要的改革,更不可能成为改革的突破口。经济转轨时期的资源配置合理化的这种路径特征,是由我国经济的非均衡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厉以宁先生的资源配置学说的最大特色,或者说他对资源配置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从中国的经济非均衡的独特状态出发,从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从微观经济基础和宏观经济调控相互协调衔接的角度来研究资源配置。
按照厉以宁先生从资源配置角度所设想的新经济体制的目标框架,这种体制将是一个企业具有充分活力,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的经济体制,企业的内部经营机制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体制之下的情形,较低层次的资源配置将因企业对自身利益的关注而趋于合理;同时由于产权关系规范化和生产要素有可能在社会范围内重新组合,资源在社会上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合理配置亦将成为事实,于是较高层次的资源配置目标将得以实现。但是这种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新经济体制的正常运作离不开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离不开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在厉以宁先生关于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结合以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协调方面的一个贯穿始终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结为一个准则,即:对于经济运行(包括资源配置)来说,在运行目标上,宏观目标优于微观目标,而在运行机制上,市场调节优于政府调节。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使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趋于协调,具体而言,政府调节就是在市场机制保证微观经济运行合理性的基础之上,通过适度科学的政府干预去实现某些单靠市场调节所实现不了的宏观目标。政府干预经济的目标是要从资源配置的宏观经济视角来考虑资源投入的社会边际收益,而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或方式是尽力通过市场机制来影响微观经济单位的决策,通过微观经济单位的资源投入调整和资源转移来达成资源配置的优化。这就是厉以宁先生著名的“二次调节论”的基本观点。
对资源配置中政府行为非理想化以及政府行为适度与优化的深入理论解析是厉以宁先生资源配置学说中颇具特色的篇章,他通过对政府调节局限性的剖析划定了新经济体制中政府干预的边界。政府行为的理想化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假定存在一个理想化的政府,它作为经济活动的主持者,拥有调节经济的丰富手段并掌握充分的信息,它能够通过及时科学的分析对客观存在的经济问题和政策实行的后果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周密的考虑,并能够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一一采取适当的对策。这种政府行为理想化的假设是建立在政府有一种非凡的万能的力量的信念之上的。而厉以宁先生认为,根据非均衡理论,由于经济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由于政府所获得的信息的不完全性,由于政府政策效应的滞后性和不平衡性,政府行为必然是非理想化的,而只有从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出发,才能正确估计和有效利用政府干预在非均衡经济的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考虑到政府行为的非理想化特征,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调节行为的优化应当以限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消极作用并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为原则,政府调节应当通过对市场的影响而体现出来。
所有制改革优先论:重构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
在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优先次序的论战中,厉以宁先生是一贯强调所有制改革对于传统体制转轨的决定性作用并把所有制改革或企业制度改革置于首要位置的代表性人物。所有制改革优先论是厉以宁先生从他的经济非均衡论和资源配置学说中必然推致的结论,从逻辑上来看,只有彻底改造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构建真正具有独立地位的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从而使企业成为真正拥有自主经营权利并承担经营风险的商品生产者,才能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运行机制的真正转轨。所有制改革派(企业改革派)和协调改革派(价格改革派)之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主线的长期论争,从不同的思维侧面和理论视角丰富和拓展了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在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新古典经济学将市场机制归结为价格机制,认为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的核心是均衡价格向量的确定;而这种论点的基本前提是,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当事人的交易界区和产权界定是极其明确的,因此交易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为零,不存在交易摩擦,从而资源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的配置就只取决于均衡价格。诚然,帕累托最优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最理想境界,但是它的成立条件和理论前提是相当苛刻的,事实上,如果引入市场机制,至少需要三方面的制度前提:(1)经济生活中的当事者是分散决策的,这种分散决策不仅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而且应当有制度保证其决策的独立性;(2)决策者之间必须是平等的,相互之间的决策不能发生直接的影响,即不能存在外在性;(3)分散决策的行动结果事先谁也无法掌握,否则便无公平竞争可言。然而这三方面的制度前提又必须以产权界区明确为前提,因此,若要使中国的市场经济机制真正建立和运转起来,必须首先创造这样一种制度条件。在我国特有的经济非均衡的现实条件之下,经济当事人尤其是企业由于尚未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而使得均衡价格的形成遭遇阻碍,因此试图以放开价格为先导从而建立一种竞争性市场机制的观念是不切现实的。实际上,科斯(R.Coase)在30年代《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就指出市场机制赖以运转的微观基础是完善的企业制度,只有在企业产权制度确立、企业之间的财产权利界区明晰的基础上,企业与市场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才是明确的,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摩擦,从而市场价格机制才能有效运转。厉以宁先生从中国在经济转轨时期所处的第二类经济非均衡的现实状态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同样印证了科斯的理论。
兰格和哈耶克之间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持久的论战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理论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五、六十年代的经济理论界曾经普遍接受兰格的通过试错法建立模拟市场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这种经济运行模式,不同于经典作家所设想的完全取消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模式,也不同于苏联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而是一种试图以计划模拟市场的经济运行方式,这一模式以取消消费者为前提,中央计划当局只是被动地反映消费需求和生产成本的变化,制订模拟的市场价格,并通过这种价格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青年时代的厉以宁先生同样认同和服膺兰格的思想,但是六十年代后的社会经济现实迫使他重新审视和反省传统经济模式在公平和效率上的体制缺欠,他认为,在传统经济体制下,由于国有企业在政府行政的强大约束之下丧失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地位和决策权力,由于存在严重的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的体制顽疾,国有企业既不能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更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率的配置。这样,厉以宁先生由对兰格模式的推崇转而对兰格模式的质疑和批判,并从自己的理论框架出发,确立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即改革必须从企业改革也就是所有制改革入手,所有制改革是中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在没有进行企业改革从而企业尚未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条件下,在改革并不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产权基础和产权结构的前提下,中国真正的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体制就不可能稳固建立并有效运转起来。在1986年4月25日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上,厉以宁先生以非常精彩的富于个性的语言表述了他对于经济体制改革路径选择的基本观点:“经济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但经济改革的成功却并不取决于价格改革,而取决于所有制的改革,也就是企业体制的改革”。这句在理论界被广为传播的名言集中体现了厉以宁先生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观点,可以说,所有制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最为核心也是最为艰难的部分,所有制改革主线论由于触及最为敏感的产权问题的“”而在实践过程中倍受磨难,厉以宁先生在强大的压力面前始终以一个诚实谨严的学者的姿态阐扬自己的所有制改革理论,充分表现了一个经济学家巨大的理论勇气和科学精神。
以厉以宁先生为代表的所有制改革派(企业改革主线派)和以吴敬琏先生为代表的协调改革派(价格改革主线派)的论争的焦点在于对市场机制的理解的差异。在厉以宁先生看来,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的存在,在独立的产权明晰的商品生产者缺位的情况下,以价格为调节资源配置基本信号的市场机制就不会真正起到引导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以企业的灵敏反应为前提的政府宏观调控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通过所有制改革彻底改造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机制才会最终建立并正常运行。在吴敬琏先生看来,市场经济是一个有机体系,这个有机体系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个要素组成,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但是竞争性的市场机制是以完善的价格机制为基础的,在价格改革大大滞后、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条件下,协调改革派更强调价格改革在构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认为只有理顺价格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才有可能进一步推进所有制改革从而构建整个市场体系。所有制改革派和协调改革派之间的长期论争,从不同的视角为中国经济改革总体思路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而更加富有象征意义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恰是选择了一条中庸的路线,在重塑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构建竞争性的市场机制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三个方向上同时展开全面推进。实际上,价格改革主线论和企业改革主线论只是分别强调了市场机制的两个不同侧面,前者强调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环境方面的改革,后者则强调经济运行主体和微观基础方面的改革,而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中,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极为必要的:没有独立的产权明晰的企业就不可能有真正竞争性的市场,同样,企业也无非是市场关系的总和,没有竞争性的市场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无论是企业改革先行还是价格改革先行都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将经济体制改革的诸方面协调推进配套进行,注重多种路径选择和目标取向的折中和谐,才能够实现经济体制的真正转轨。
体制、目标、人:经济学研究的挑战与创新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往往被视为一种具有严格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性质的社会科学,因而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经济学应该处于一种完全超脱的摒弃“价值判断”的“道德中立”状态。在马克斯·韦伯看来,所谓“价值判断”,即是指研究者“宣称他接受从某些伦理原则、文化观念或哲学观点中所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而“道德中立”,是指两种极端的状态,或是认为“应把纯粹从逻辑上可推演的断定和经验事实断定与实际的伦理价值判断或哲学价值判断区分开来”,或是“主张即使不能用某种逻辑上的完整方法作出这种区分,但还是有希望把对价值判断的断定坚持到最低限度”。然而每一个经济学研究者都必然痛苦地感受到区分经验事实的陈述和价值判断是如何艰难。这就产生了一个令所有学者都感到尴尬的悖论:一方面:“科学经济学”的鼓吹者们总是顽固地维护经济学本身的纯洁性和道德中立姿态,认为经济学的根本宗旨是追求“具有科学意义的在逻辑上和事实上正确的结果”;另一方面,所有经济学赖以存在的理论预设却又与“经济科学不能把主观性评价作为其分析的主题”这种貌似公允的判断相左。在厉以宁先生看来,经济学非但不能摒弃和回避价值判断,不能完全摆脱或忽视价值观念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相反,作为一门社会设计和社会启蒙的科学,经济学应该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对客观经济运行规律的研究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现实社会经济状态与经济学家经由自我的价值判断而形成的对理想社会的科学设计结合起来,将经济学的科学目标和道义目标结合起来。作为社会启蒙的科学,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科学研究告知人们对经济行为和经济事实的肯定与否定的客观标准,从这个意义而言,经济学不是超越阶级的纯粹抽象的数理科学和逻辑哲学。作为社会设计的科学,经济学将告诉人们,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如何制定发展目标并且把目标实现的可能变为现实,如何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以及如何把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用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经济学的社会启蒙作用和社会设计作用在实质上是统一的。经济学作为社会设计的科学,如果不能在明确经济中的是非的前提下进行设计,不能对一种社会设计的经济运行后果作出恰当的科学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辨别,那么经济学仍然不可能起到促使发展目标实现的作用,其社会设计功能的道义上和科学上的可信任度就要降低。同样,尽管经济学作为一种社会启蒙的科学能够告诉人们如何评价一个目标和经济政策,但是如果不发挥经济学作为一种社会设计的科学应有的作用,不研究如何使目标可能变为现实,那么即使是构想科学并且符合道义标准的目标,它也不会自动实现。厉以宁先生将经济学的本质界定为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强调价值判断和规范研究在经济学中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表明他不重视实证研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相反,他认为实证研究所获致的成果将会丰富规范研究的内容,使得经济学中有关社会评价、政策探讨的判断建立在更有实证根据、更有说服力的基础之上。
新技术革命在最近几十年的突飞猛进给经济学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不但是经济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的挑战,而且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内容上的创新的挑战。以新技术革命为出发点,作为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科学的经济学,就必然将研究的重心置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行为和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方面,这种影响在三个主题上同时展开:就“体制”而言,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以促进和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又对经济体制提出哪些新的要求?以“目标”的研究为例,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发展目标方面应当如何把经济上的要求与社会上的要求联结在一起?微观经济单位和宏观调控主体在制定目标时,应该如何趋于现实化和合理化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从“人”研究层面来说,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类福利的含义和度量标准发生何种变化?如何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真正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总体福利的增进而不会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牺牲品?由此,厉以宁先生认为,经济学研究要在新的时代面前回应挑战,就必须在三个层次上进行全新的探讨:第一个层次是对现行经济体制以及该种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研究,第二个层次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研究,第三个层次是对人的研究,也就是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三个层次的经济学研究在逻辑上有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但是其内容各有侧重:经济体制的研究主要是一种比较经济体制研究,即在现存的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体制中,从集权体制和分权体制各自的优劣比较出发,寻找一种既能够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率又能够有利于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体制,即探求一种将微观经济的管理与宏观经济的管理有机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发展目标的研究是基于信息不充分和政府行为非理想化的理论预设,在摒弃最优经济原则的前提下,将现实原则而不是理想原则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原则,在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决策中使得目标的确立走向现实化、多元化、综合化,追求多种发展目标之间的均衡和谐的实现方式;对“人”的研究建立在经济学的终极人文关怀的观念之上,在这种观念中,对人的研究被置于经济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对经济体制和发展目标的研究都是为了人的总体福利的增进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学研究的这个层次上,经济学的视角与伦理学的视角往往产生相互的交叉与认同。
厉以宁先生将“体制、目标、人”作为经济研究的三个层次,而他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正是从这三个层次的研究的角度出发去构建的,他的较早期著作《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反映了他试图以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来对传统经济理论进行重新阐述的积极而有意识的努力,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我们仍可以明显觉察这本著作在体系创新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重点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而经济运行总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条件下实现的,因此,必须将一定的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前提。在厉以宁先生的设想中,理想的目标经济体制应该包含以下特征:(1)这是一个建立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基础之上的、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框架的经济体制;(2)这是一个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真正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从而拥有独立法人的经济体制;(3)这是一个在资源配置中以市场为主要调节方式的、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经济体制;(4)这是一个有着基本合理的灵活的价格体系从而价格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经济体制;(5)这是一个依据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动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促使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走向合理化的经济体制;(6)这是一个基于政府行为非理想化的基本理念使得政府的行为趋于合理化从而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战略指导与微观经济主体的自主行为之间寻求协调平衡的经济体制。在这样的经济体制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可以从国民经济运行、企业经济活动、个人经济行为三个层次分别考察,探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经济改革的基本路径。在发展目标的研究中,两个最为关键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即在给定的经济体制之下研究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两大社会经济目标。由给定经济体制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实证分析转入有关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合理程度的确定的规范分析,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探讨的深化。社会主义发展目标是一个包含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体系,这种目标体系的动态相对平衡性要求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注重多种目标的统一协进,并考虑到在目标的变动中社会承受能力的强度。在对“人”的研究中,厉以宁先生始终以一个关注民生的经济学家的姿态,主张“对人的关心和培养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认为在理想的社会制度中,人应该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拓展自己的潜在能力,不断深化自身历史使命的认识,社会生产发展的最终目标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达到统一。以这种人文关怀的理念为出发点,厉以宁先生对平等与效率问题、社会福利的基本含义问题、人的地位的社会评价标准问题、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等进行了广泛深刻的探讨。
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的中国版本
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领域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最近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多学术界公认的成果。但是发生在中国的广泛而深刻的制度变迁却给发展经济学提出了崭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是对以往成果的否定,而是对发展经济学基本研究对象所提出的挑战:中国制度变迁中面临的转型和发展的双重使命是传统发展经济学中所未曾涉及的命题。所谓转型,是指中国的经济体制要从初始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过渡到与国际主流社会相一致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谓发展,是指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要从不发达的状态逐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发达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种转型发展的双重背景之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许多命题诸如资本形成、人力资本培育、市场化、企业家成长等,都与传统发展经济学有着不同的内涵。由于传统的僵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和长期积淀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合力影响,强化了中国转型发展的特有的路径依赖特征,逼使许多经济学家在正统发展经济学的教条之外寻求中国独特的转型发展之路。厉以宁先生在他九十年代后期的著作和讲演中,一直关注于转型发展问题的研究,坚持“在转型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型”的基本观点:所谓在转型中发展,就是要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创造经济发展的条件,而在这种体制变迁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最为艰巨的使命是重新构造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塑造具有充分活力的市场主体;所谓在发展中转型,是指通过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对剧烈的体制转轨的承受力,增加整个社会力量对改革事业的支持和理解,从而更加深入地推进以市场化为根本指归的经济体制变革。针对中国在转型发展初期所面临的特殊社会经济背景,厉以宁先生提出了中国转型发展的三个基本命题:以构造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产权改革相比于价格改革应居于优先的地位;转型发展时期的失业问题相比于通货膨胀问题应居于优先的地位;转型发展时期经济增长分析相比于货币流量分析更加有用。在这三个命题之外,厉以宁先生还对与转型发展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协调和观念更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而在九十年代后半期,他对关系中国转型发展的重大课题诸如区域经济发展和反贫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关于第一个命题,厉以宁先生认为,以产权改革为中心的改革既是实质性的,又是渐进性的,“实质性”意味着产权改革将彻底改造深受传统体制束缚的微观经济主体,从而实现中国真正的市场化改革,而“渐进性”意味着中国产权改革的路径选择将摈弃激进论者的路线而采取较为谨慎的推进战略,以最小的社会震荡成本换取最大的改革收益。厉以宁先生在产权改革上的这种立场,一方面将自己与以维护中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为依据而对所有制的改革采取抵制姿态的保守人士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又与那些主张效仿苏联东欧的经济转轨模式从而对中国实施大规模彻底而迅速的私有化的激进人士划清了界限。以股份制为新企业体制的目标模式促进中国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以股份制改造为突破口完善和促进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变革和体制创新,是厉以宁先生产权改革的基本政策主张,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实践的检验和学术界的长期论争,股份制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关于第二个命题,厉以宁先生历来主张“就业优先兼顾物价基本稳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政府宏观政策目标体系中将就业目标放在首要的位置加以强调,认为惟有将就业置于突出地位即把发展置于突出地位,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准,使社会得以稳定协调发展,除非是在物价急剧上涨而引起社会强烈动荡的特殊情形之下。而产权改革和就业优先这两个政策主张在逻辑上是相辅相成的:产权改革的顺利进展带来的企业发展将为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宽松的环境,而就业目标的优先策略带来的良好就业态势又可以减少产权改革引发的社会震荡,降低产权改革的社会成本。关于第三个命题,厉以宁先生认为,尽管货币流量分析是现代宏观经济分析中常用的说明经济增长与波动的方法,但是由于中国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经济分析对象的特殊性,应用货币流量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经济增长分析比较适宜于研究转型发展中的中国经济。中国不但是一个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处于非均衡状态的发展中国家,在这种特殊的转型发展背景之下,体制的非单一性、市场的不完善、非经济因素对经济运行的有力干扰、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的状态长期存在、隐蔽失业和隐蔽通货膨胀的公开化等,都使得传统的货币流量分析方法无法对困扰中国转型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准确的阐明,而更为严重的是,应用货币流量分析对中国转型发展的扭曲解释会使我们的战略决策受到相当的误导,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战略的制定。具体而言,货币流量分析无法说明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中的短线部门“瓶颈”制约背后真正的体制与结构根源,而由这种分析方法所导致的将治理通货膨胀置于首位的经济政策选择会严重忽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同时货币分析法所推出的理想化的平衡增长战略在处于特殊转型发展时期的中国是缺乏现实意义的。
经济学的伦理视角:经济运行和道德调节
道德问题并非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命题,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资源配置和效率增进。然而经济学并不是不涉及道德问题,相反,在对经济学的许多命题的最终解答中,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似乎总是难以回避的。但是经济学的界限在于,它只是在给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下进行分析,它把人们的“偏好”、“价值观”、“生活目标”、“社会公德”等等当作外生的经济学体系之外决定的变量来看待,当作自己分析的前提条件加以接受。然后在多种给定的道德准则、社会规范范围内,进行经济学分析,告诉人们如何行为、如何选择、如何决策、如何配置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增进自己的幸福。经济学和道德哲学的这种学术分野并未成为经济学家关注道德问题的阻碍,事实上,每一个严肃的有着人文关怀的经济学家必然怀有道德忧患意识,在20世纪末中国学术界有关道德问题的饶有兴趣的论争中,许多经济学家以其精彩的论述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引起伦理学家们极大的关注。经济学家“不务正业”介入道德研究领域,在世纪末的中国似乎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在中国由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的进程中,经济学家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普遍的强烈的关注不仅反映出学者的强烈的道德忧患意识和社会使命感,而且折射出整个社会在制度转型期面临道德规范的混乱与道德意识的迷茫时对于道德秩序的普遍呼唤与强烈渴求。
厉以宁先生是国内经济学界较早关注道德伦理问题的学者之一,从他许多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试图从伦理学的视角对经济学的诸多范畴进行规范分析的努力,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其理论进路与伦理学家的相异之处在于,他并不将眼光贯注于有关道德的是非判断与善恶评价,而是将道德置于整个经济运行体制中去考量,探讨道德在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中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在厉以宁先生看来,由于存在着市场缺陷和政府失灵的情形,因而单纯依赖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经济运行目标,而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所遗漏的空白,应该由习惯和道德调节来填充和弥补,在交易活动中如此,在非交易领域就更是如此。由此,厉以宁先生提出,道德调节和习惯调节是超越市场和超越政府的一种调节,它的社会整合和经济调节功能介于作为“无形之手”的市场调节和“有形之手”的政府调节之间,作为第三种调节起作用,共同维系和引导着整个经济的和谐有效的运转。习惯和道德调节的力量来自于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内部,即来自每一个行为者自身,它表现为各个行为者按照自己的认同所形成的文化传统、道德信念和道德原则来影响社会生活,使资源使用效率发生变化,使资源配置格局发生变化。因此,习惯和道德调节的约束力和有效性取决于社会成员对群体的价值观念和传统信仰的认同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成员建立在共同价值谱系基础之上的自律程度的高低。换言之,道德作为维系社会运行的一种手段,是通过各个行为主体自身的道德约束和相互之间的道德约束从而形成一种渗透于社会生活的道德风尚,它使得经济行为主体对他人的行为和社会前景形成稳定的预期,以此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一种道德坐标和道德秩序。
道德力量为我们探讨经济学中的一些规范问题诸如效率与公平等提供了新鲜而有说服力的视角。厉以宁先生认为,效率具有双重基础,即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效率的道德基础,单纯用物质技术因素来阐释效率是不够的,事实上,物质技术因素只能产生常规效率,而道德力量才能够真正挖掘效率增长的潜力从而产生非常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道德力量是效率的真正源泉,这个结论已经被经济史中无数例证以及管理学的现论所证实。道德视角的引入同样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公平的标准的理解。从收入的绝对或相对平均而言的公平并不能为公平的衡量提供一个客观统一的尺度,类似的,用机会平等来测度公平同样会遗漏下许多难以解释的空白点。厉以宁先生认为,公平以对群体的认同为基础,在一个群体内部,成员对群体的认同程度越高,其公平感就越强,当社会中的成员从其处于超利益的考虑而参与的群体中普遍感到一种受到尊重和和谐的氛围,其公平感就会增进社会的协调的效率的提高。
厉以宁先生强调道德力量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但他并非是一个“道德乌托邦主义者”或“道德万能论者”。第一,他一直强调道德激励与利益动机的相容性。社会成员的道德的自我激励使他们激发起为公共利益和公共目标的实现而努力的热情,自愿地在个人利益和公共目标冲突时将公共目标的实现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但是,社会群体对于个人正当利益动机的尊重是社会成员实现自我道德激励的必要前提,而社会成员的持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既来自自我的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也来自自我的正当的利益动机。第二,他始终重视现代社会运行中法律的作用。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习俗或道德传统属于非正式制度,而法律属于正式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习俗和道德文化传统等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与政府的法律规范等正式的制度安排一起确立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习惯和道德调节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制衡功能和协调功能,但是,习惯和道德调节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作为边界,不能违背现行的法律规范。第三,他关注政府的道德自律并主张建立一套严密的筛选机制、保障与激励机制、约束与监督机制,以此规范政府的行为。政府是一种通过自己的立法行为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强制性秩序的组织,政府的成员需要有道德激励和道德约束,但是更重要的是,政府调节行为必须建立在符合法律规范的基础上,需要建立一种由公众实施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促进政府行为中的民主程度并防止因政府滥用权力而对社会秩序造成的破坏。
处在制度转轨关头的中国既需要经历经济体制变迁的洗礼,又必然经受伦理道德体系和文化传统更新的阵痛,对于一个具有长期集中计划经济传统并拥有丰厚的历史道德资源的国家来说,这种经济体制与道德传统的双重变迁的使命注定是意义深远而步履艰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重整既具有迫切性,同时又具有长期性和渐进性。
结束语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中国伟大变迁的时代,我们目睹这个曾经饱受患难的国家重新以一种难以置信的勇气和信心,向着民族复兴的梦想靠近。而尤其令我们感到荣幸的是,作为经济学的研究者,中国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所经历的巨大变迁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这是时代赐予经济学者的宝贵的际遇。而经济学界诸多学派之间严肃的探讨、论战和争鸣,不但促进了经济学科的繁荣,也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视角。厉以宁先生是同时代这些优秀的经济学家当中的一个,假若以对中国经济学术界和中国经济改革决策的影响力作为衡量标准,他又是其中最杰出者之一;他以独特的理论进路、勇毅的创新精神、坚实敏锐的现实感和严密宏大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经济改革思想贡献了丰富的思想资源,确立了自己在当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位置。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家,他以深远的忧患意识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的关注,使得他的思想浸透着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充满终极关怀的意味。当然,如同所有深受传统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学知识结构影响的经济学家一样,厉以宁先生的理论体系和论证范式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所遗留的深刻的印记,对此,厉以宁先生亦有清醒的自我估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中国经济学的繁荣昌明有赖于中国经济学人一代接一代的持久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厉以宁著,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厉以宁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3.《非均衡的中国经济》,厉以宁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
4.《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厉以宁著,经济日报出版社,北京,1991
5.《关于经济问题的通信》,厉以宁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经济漫谈录》,厉以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厉以宁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8.《经济·文化与发展》,厉以宁著,北京三联书店,1996
9.《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厉以宁著,北京三联书店,1995
10.《厉以宁九十年代文选》,厉以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厉以宁著,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2.《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厉以宁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13.《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厉以宁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关键词】火电站 锅炉 经济运行优化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也逐渐走向科技化、智能化。正是由于这一点,电能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火力发电仍旧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但是随着煤炭行业的持续低迷和环境要求的持续提高,电力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火力发电企业想要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发电厂运行的经济性。其中,锅炉作为火力发电厂的主要供能设备,对火力发电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都意义重大。因此,为了提高火电厂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对锅炉的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和优化。
1 发电厂锅炉运行原理
火力发电厂锅炉的工作流程是将煤炭利用输送皮带送入磨煤机进行研磨,使其成为煤粉,而煤粉再经由排粉风机吹入锅炉进行燃烧,并产生热能,从而对锅炉中的水进行加热,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热蒸汽,然后这些热蒸汽被特定的管道输送到汽轮机中,使得汽轮机开始旋转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蒸汽温度会逐渐降低,最终被排入凝汽器中,这些热能已经变成了促使汽轮机旋转的机械能。最后是由与汽轮机一同旋转的发电机将汽轮机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通过升压变压器输送到线路中,以便为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由此需要的锅炉设备主要分为燃烧系统、水汽系统和辅助设备三类。其中,燃烧系统一般都是由燃料的运输设备、燃烧设备、烟气的排放设备和残渣、飞扬的灰尘的去除设备所组成;汽水系统主要是由水处理系统、汽水循环系统和冷却水系统等系统组成;辅助设备一般是由送、引风机构成的通风设备、燃料的运输设备、制粉设备、去除煤炭残渣和飞扬的灰尘设备和燃料的脱硫设备等。
2 发电厂锅炉经济运行的因素
2.1 燃烧用煤的质量
锅炉燃烧用煤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燃烧热量的多少。煤质较差主要体现在含水量高、煤炭颗粒较大、飞灰较高等。颗粒的大小和飞灰的高低影响着煤炭的燃点和燃烧充分性,水分含量不但对会降低燃烧效率而且会令煤炭在管道内郁结堵塞,降低了长热量的同时还对锅炉运行效率造成了不良影响。
2.2 锅炉蒸汽参数
锅炉的蒸汽参数对火力发电厂的运行经济性影响巨大,直接影响到热力循环系统的运行效率。实验结果显示,当主蒸汽温度被提高11-15℃时,发电厂的耗煤量会降低1.45g/(kw・h),而当热气温在提升13℃后,耗煤量会降低0.83g(kw・h)。
2.3 锅炉给水温度
通常情况下,锅炉设备质量不过关,疏水器设备老旧或者维修不得当等问题容易造成设备过度消耗,从而导致高压加热器,不能将水加热到指定的温度。以600MW机组为例,需要的正常给水温度在290℃左右,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换热率过低,锅炉的给水温度无法达到正常需求。
2.4 各种热损失
在锅炉产热的所有热损失类型中,排烟热损失占据了总量的5%-12%,温度每增加10-15℃,排烟造成的热损失就会提高1%。主要影响因素是排烟的温度过高和容积较大:温度的升高是由受热面较小、受热面污染、火焰中心增高等造成的;容积的增大主要是因为炉膛漏风、煤粉较湿、送风量较大等。固体燃烧不充分造成的热损失占1%-5%,主要影响因素是固体煤粉燃料的颗粒过大、过量空气系数不当、炉内燃烧不完全就被排出等。
3 优化发电厂锅炉经济运行的策略
3.1 降低飞灰含碳量
煤炭原料中的碳元素是产生飞灰的主要原因。碳元素阻碍了煤炭的燃烧过程,不但降低了燃烧热量而且容易使工作人员误认为煤炭已经燃尽从而大量增加燃煤,由此造成更多飞灰,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增加了耗煤量,降低了锅炉的运行效率。因此可以通过对锅炉本身结构和燃烧器进行改良,保证着火热度,提高燃烧速度,从而保证煤炭燃烧更加充分。
3.2 改进空气预热器结构
空气预热器的作用是确保燃烧过程中有充分的氧气保证燃烧充分。空气预热器是火电厂锅炉的必备设备,但是普遍存在着漏风等不良现象。因此,技术人员应该从完善空气预热器的结构角度入手,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保证其可根据煤质、负荷等参数的改变及时做出反馈调整。同时定期对锅炉主要构件进行检修,最大限度的保证氧气量,减少燃煤损耗。
3.3 降低排烟温度
锅炉的使用率一般与排烟温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想要提高锅炉的经济性能,必须时刻保证排烟温度的稳定性。通常来说,排烟温度过高主要是由锅炉尾部加热不均匀、锅炉内炉灰清理不干净引起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改良锅炉结构,增加受热面积以及完善现有吹灰器功能,切实提高清烟效果。
3.4 火力发电厂锅炉的节能措施
除了在技术层面上改善锅炉的经济运行之外,还要注重锅炉本身和操作人员的主观影响。首先在对煤炭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含碳量较少、易于燃烧的燃料,从根源上提高煤炭的放热量,减少飞灰。其次在锅炉本身的选择上不要因为成本问题牺牲经济节能性能,尤其是对于使用较久的锅炉,更要注重定期的检修。另外,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最大限度的保证锅炉的实际使用质量,避免燃烧不充分等现象的发生。
4 结语
我国火力发电相对于欧美国家起步较晚,对锅炉的使用和经济性能的研究也不够透彻。因此,火电厂还有很多运行和经济性能问题亟待解决。改善锅炉的经济性最主要的方面是降低耗煤量,提高热能的使用效率。在火电站今后的发展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在降低燃煤成本的同时改善锅炉结构,采取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最大限度的提高锅炉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田玉强.刍议提升火力发电厂锅炉经济运行的方法[J].山东工业技术,2014(21):42.
关键词:流行音乐;市场经济;现状
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黑人的Blues音乐为基础,最初以商业为目的,发展至今有着众多风格及多方面融合的调性音乐体系。20 世纪 80 年代,流行音乐渐渐进入的人们的生活中。1986 年是一个被乐迷们铭记的年份。在那年的北京举办的纪念国际和平百年演唱会上,百名歌手齐唱《让世界充满爱》,而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更是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于是 1986 年被称为中国流行音乐和摇滚乐的元年。从 1986 年到今天,流行音乐已经发展了20 余年。但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具体到流行音乐上,就是炒作和过度的商业化。许多歌曲只考虑到了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如何获得金钱上的收益,却忽略了音乐的本身。虽然这样的制造出来的流行音乐可能会非常“流行”,但是这样的音乐缺乏认真的态度没有丝毫的诚意。随随便便写一个曲子或是干脆用国外音乐的曲子,加上三三七的直白的歌词,然后不停加重低音的编曲,就构成了一首歌曲。这样的音乐是没有灵魂的,他没有作者的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东西怎么可能感动别人。
今年是流行音乐比较萧条的一年,或者说近几年来音乐行业都在走一个下坡路,已经到了一个低谷,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如今,中国流行音乐渐渐走入了市场经济中,只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才会有激烈的竞争,有了竞争必然就会出现强者,也就会出现流芳百世的精品佳作。但是,看看中国流行音乐现状,确实让人忧虑重重。
作品的质量不高是流行乐坛的最大隐患。现阶段,中国流行音乐很难出现一首精品歌曲。而且多数人没有主动听歌,听了之后对歌曲没有深刻印象,还有很多人在听老歌。对老旧歌曲的试听将有上升趋势,而且会增加对国外流行音乐的摄取。对于市场经济下的歌曲创作,所有音乐制作人还在尝试着。
功利主义作怪,纯正的音乐精神随之日见衰弱了;整体的文化素质未见提高,相反地注入了越来越多的虚伪和虚荣;舞台上矫情泛滥,笑话百出;为祈求一种肤浅的追星效应,过多地采用了非音乐甚至不可告人的竞争手段。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平衡发展是一种完美状态。而实际情况是,总要有一个先发展从而带动后发展的另一个,这是我们无法抗拒的现实情况。所以只能通过国家调控,尽量使各产业间得到平衡发展。
其次,流行音乐的传播者——传媒行业对音乐事业没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确切来说流行音乐已经完全成为传媒行业的附属品。
(1)网络的兴起与繁荣对传统唱片业的冲击是毁灭性的。科技的发展必然会造成音乐传播形式的改变,网络试听与各种音乐欣赏终端的普及,使得欣赏音乐成为一件方便且免费的事,也使音乐公司无法再从传统唱片销售上回收高额的制作成本,由此意味着他们要通过其他渠道去赚钱,包括广告代言、商业演出等市场行为。而广告和商演看重的是艺人的影响力,而不是音乐本身的好听或难听。此时音乐变成了通往媒体之路的敲门砖,本身的好与坏不再重要。只要你是歌手,只需通过各种新闻事件与节目增加你的曝光度,迎合人们获取信息的满足感,便可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同时获得更多的广告代言与商业演出机会。当音乐成了次要的出发点,当行业内所有的人都不得不用这样的方式去做的时候,起初的情况可能还不算太糟糕,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恶性循环,音乐产品的可听性已经大大降低。
(2)选秀活动的举办,对流行音乐造成了重大影响。它们既很好地宣传和普及了流行音乐,又给了流行音乐重重一击。首先,娱乐和音乐既是关联性很强的两个行业,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娱乐行业是近年来随着人们不断开放的生活观念发展起来的,它以提供各种娱乐性、趣味性、商业性节目为手段,以收视率为追求,以营利为目的;而音乐行业经过了多年发展,虽然也已经具有很强的商业和炒作特点,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以音乐产品本身的质量为标准。如果传播形式大于本质内容,那么对内容本身的再发展,一定会造成负面影响。如今活跃在国内的歌手有一半以上出自选秀节目,一个非专业的普通人通过一个高收视率节目,瞬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马不停蹄地出唱片,还要拍影视剧,多弄几场演出,多接几个广告,能多赚就多赚,在关注度下降之前狠捞一把,对媒体和歌手本身都是件大好事。匆忙的商业行为,导致音乐和影视作品的数量大幅增多,但品质却大大下降。所以你听到这么多不动心、记不住、无病的歌;所以你看到这么多闲来无聊、胡编滥造的影视剧。为什么?为了赚钱,缺乏自律,缺乏监管。得民心者得天下,天下是什么,天下就是市场,想真正站住脚,高品质、高水准的音乐内容是基础。今天的流行音乐发展状况虽然不太好,但笔者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总会慢慢好起来。(作者单位:保定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 纪,凌文娟,高超.浅谈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J].群文天地,2011,(16).
[2] 王娅.文化视域下流行音乐产业化发展研究[J].企业研究,2011,(18).
[3] 石振刚.浅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特点[J].东方艺术,2011,(S1).
[4] 张子涵.歌迷力量:中国流行音乐市场分析[J].青年记者,2011,(23)
关键词:市场集中度 风险承担 银行效率
一、 引言
已有研究证实市场集中度对银行效率存在影响,但是结论不一。例如:市场力量假说认为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正相关,该假说也得到了众多的实证研究支持;而安静生活假说认为,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厂商最终会效率下降、成本上升。这些假说表明了二者的关系,但是市场集中度是通过何种路径影响银行效率这一问题尚无学者给出确切的答案。根据“大而不倒”理论我们知道,金融机构的垄断程度越高,会对该体系的风险产生影响,而其对风险的承受终将体现在银行的效率水平的变化上。所以,本文试图实证分析市场集中度、风险承担和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探讨市场集中度是否会通过影响风险承担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效率,以丰富现有理论内容。与此同时,目前我国银行业仍然存在高度行业垄断、盈利能力差的现象,所以分析市场集中度影响银行效率的路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文献回顾
(一)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
国外有众多学者很早就对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的关系做过研究。例如:Young(1998)以1984-1993年的数据对美国银行业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银行规模、业务集中度、人均营业费用、股权结构、不良贷款率等因素显著影响银行效率。Berger和Mester(1997)的研究发现银行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资产规模、市场集中度、资本化程度与组织形式。
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结论也不一致。赵旭等(2001)、孙寅(2013)等研究后认为市场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效率,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高,银行效率也会提高。陈伟光(2007)等也认为市场竞争对银行效率产生消极影响。与之相反,张健华(2011)认为市场集中度会降低银行效率。白叙雅(2002)等通过实证研究证明市场竞争有利于提升国内银行效率。
(二)市场集中度与风险承担
关于银行业市场竞争和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对立假说,即“竞争―脆弱假说”和“竞争―稳定假设”。“竞争―脆弱假说”分析了金融自由化后美国银行业特许权价值的变化,银行管制放松加强了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使得银行特许价值下降,从而导致银行风险承担增加。“竞争―稳定假说”认为拥有市场势力的银行会收取更高的贷款利率和费用,从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银行稳定性。
国内学者对于市场竞争和银行风险关系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最近几年。房光友(2005)对银行市场结构和银行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垄断势力不是导致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必然原因。张宇驰和揭月慧(2011)、季琳和赵延丽(2012)采用PR模型的H统计量衡量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研究,且实证结果都支持“竞争―脆弱假说”。贾洪文等(2012)的研究表明银行竞争与银行风险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需要视竞争激烈程度而定。可见关于市场集中度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目前没有确定性的结论。
(三)风险承担与银行效率
有关风险承担对银行效率的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风险承担对银行效率有正向影响。例如:王聪、邹朋飞(2003)采用正态――半正态的SFA模型和最大似然估计技术测度了商业银行成本与效率情况,实证发现,资本结构和风险影响银行的X效率水平。唐壮志(2009)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与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些商业银行的高效率是通过牺牲其风险水平为代价而获得的。吴俊、张宗益和邓宏辉(2011)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水平与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风险承担会降低银行效率。如张健华(2011)认为过高的不良贷款率会降低银行的效率水平。
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实证检验市场集中度如何影响效率,而不是探讨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选择超越对数函数形式,并使用Ballese和coelli(1992)模型对样本面板数据进行估计,从而得到银行效率。
综上所述,关于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风险承担与银行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并没有一致的结论,国内关于市场集中度对风险承担的影响的文献较少,而对市场集中度是如何通过风险承担来影响银行效率的问题暂时还没有人研究,结合我国特定的现实背景分析市场集中度通过影响风险承担影响银行效率的研究丰富了现有银行效率的内容。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安静生活假说认为,在集中度较高的市场中,由于竞争程度较小,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厂商没有动力去实现成本最小化,从而造成效率下降以及成本上升。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市场集中度显著影响银行效率(Lloyd-Williams、Molyneux&Thornton,1994;Vennet,2002;Berger&Mester,1997)。拥有市场势力和市场集中度高的商业银行可能由于竞争压力的降低,反而促使管理层偏好安逸的生活,放松努力,直接获得安定生活的垄断利润。他们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也包括赢得和保持市场份额,从而导致成本增加,进而导致无效率。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假设1: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负相关,即市场集中度越高,银行效率越低。
20世纪80年代美国大陆银行危机中政府的救助行动将“大而不倒”的字眼首次带入公众的视野。“大而不倒”亦即太大而不能倒闭,指大银行在出现问题并影响到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时,政府通常提供救助使其不至于破产。大型金融机构规模大,所占市场份额大,囊括的金融服务种类多,甚至独占某些金融业务,在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活动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承担着较高的系统风险。如果这些“大”的、系统重要性的机构倒闭,可能会由于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本国市场和国外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产生巨大的负外部性和传染性,引发更大的风险。政府出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考虑,大都采取中央银行再贷款或者直接财政救助等干预措施,正是在政府的庇佑下,金融机构采取行动时会对政府救助产生依赖和预期,并因此放松对自身风险管理的警觉性和应对能力,倾向于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假设2:市场集中度对于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存在正向影响,市场集中度越高,风险越高。
Berger和deyoung(1997)“坏运气”假说认为银行风险会影响到银行效率。对于银行来说,其根本目的在于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其有充分的动机从事高风险业务,然而高风险也意味着高额损失。因为银行在盲目追求效益的过程中可能会放松贷款警惕,导致不良贷款增加,从而侵蚀了银行的有效利润和资产,进而对其经营效率产生影响。而管理者为了应对不良贷款增加,一方面要阻止银行资产状况的进一步恶化而不得不暂停对银行效率改进工作;另一方面在银行财务状况较差的情况下,为了在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面前保持安全和稳定的表现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引起管理效率下降。这两方面都导致了额外的成本和管理,因此银行风险增加会降低效率。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假设3:银行承担的风险与银行效率负相关,即银行承担的风险越高,银行效率越低。
四、实证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计量
本文涉及到的关键变量定义如下:
1.银行效率。目前有两种主流的方法来度量银行效率,即以随机前沿分析法(SFA)为代表的参数方法和以数据包络分析(DEA)为代表的非参数法。鉴于SFA在全面动态分析跨年度效率的变化趋势方面较DEA更具优势,因此本文采用SFA模型来计算银行效率。SFA模型的建立首先要确定投入产出指标。在现有的银行效率研究中界定银行的投入和产出有三种方法:资产法、中介法、生产法。由于这些方法注重的都是生产的过程,而生产最终的结果是获得收益,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生产的结果上,也就是银行的收益上,基于此我们根据魏煜和王丽的研究,将利息支出、非利息支出视作投入,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项目作为产出。最后本文参照Ballese和coelli(1992)模型运用frontier4.1对样本面板数据进行估计,从而得到银行效率,即TE值。
2.市场集中度。本文选用CR5指数测度市场集中度指标,它是指银行业中最大的前5个银行的资产额(存款额、贷款额或利润额)占银行业总资产额(存款额、贷款额或利润额)的比例。银行市场集中率的高低反映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或者说垄断程度。
3.风险变量。由于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传统风险,这种风险导致银行产生大量无法收回的贷款呆账,并严重影响银行的贷款资产质量,过度的信贷风险可导致银行倒闭。本文按照Angkinand等人(2010)的方法采用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来作为银行的风险变量。
4.相关控制变量见下页表1。
(二)模型设计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我们设定了以下三个模型:
EFF=α+β1CR+β2creature+β3nature+β4size+β5list+β6capital+З (1)
Risk=α+β1CR+β2creature+β3nature+β4size+β5list+З (2)
EFF=α+β1Risk+β2creature+β3nature+β4size+β5list+β6capital+З(3)
笔者试图通过模型(1)从总体上了解市场集中度如何影响银行效率,通过模型(2)检验市场集中度是否影响风险承担,通过模型(3)检验风险承担对银行效率的影响,最后综合模型(2)、(3)的结果来分析市场集中度是如何通过风险承担影响银行效率的。
五、实证研究数据与结果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所用数据来自bankscope数据库,少数缺失的数据从各银行官方网站年报及和讯网中获得,样本区间为2005-2012年。本文共收集了26家银行的数据,其中国有商业银行5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11家,城市商业银行12家,共得到208个观测值构成本文的研究样本,属平衡面板数据。
(二)回归分析
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检验这三种关系影响,表2给出了回归分析的结果。由模型1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市场集中度的系数为负,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t=-5.02),说明市场集中度对银行效率具有消极影响,支持了安静生活假说,验证了假设1。由模型2的回归结果看出市场集中度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市场集中度与风险承担正相关,即市场集中度越高,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大,验证了假设2。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可知,风险承担的系数约为-0.35,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了银行过度承担风险会降低其效率水平,验证了假设3。
(三)路径说明
在当前的银行业中,行业和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为企业提高效率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但是,与此同时也加大了银行可能采取高风险行为的倾向,促使一些银行可能转向高风险的业务、做出风险较大的组织安排,并吸纳高风险的客户,这样以承担高风险以期获取收益的行为最终会对银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而通过上述三个回归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市场集中度对银行效率的影响路径作如下说明,市场集中度对银行效率的直接效应为-1.266,通过风险承担对银行效率进行影响的间接效应为-0.1353,即0.3876*-0.3490,总效应为-1.4013(前两个效应之和),说明了市场集中度不仅直接影响了银行效率,也通过风险承担加强了对银行效率的作用力度。
六、结论
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市场集中度、风险承担、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市场集中度与银行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市场集中度越高,银行效率越低下;(2)市场集中度与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市场集中度越高,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大;(3)风险承担与银行效率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银行承担的风险越大,银行效率越低。由上述分析可知市场集中度不仅直接影响银行效率,还通过影响银行承担的风险水平来影响银行效率。由于市场集中度还可以通过其他的路径来影响银行效率,因此有关市场集中度是如何影响银行效率的问题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探讨。Z
参考文献:
1.张健华,王鹏.中国银行业前沿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金融研究,2009,(12).
2.方长丰,刘淑莲.商业银行绩效影响因素:产业结构、治理结构与宏观经济环境[J].金融论坛,2011,(6).
3.季琳,赵延丽.银行业竞争与风险承担――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J].金融监管研究,2012,(3).
4.赵旭,蒋振声,周军民.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