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服务管理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任务驱动 模块化 电子商务 客户关系管理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148-03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盈利性商务模式的逐步探索、创新与不断完善,以及消费者接受程度的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在国内取得了质的飞跃,夺取了惊人的消费市场份额,并呈现出广阔持续的未来发展空间。电子商务行业的美好前景不但使广大电商企业坚定了信心,而且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涉足电商界。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必然驱动行业对于相应职位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培养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设计等方面,都与行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甚至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相应岗位的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因此,相关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改革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基于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体系,对于新形势下电子商务专业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与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方案。
一、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将教学的内容以布置任务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练习,在与他人包括教师的互动过程中,逐步掌握课程要求的相应知识与技能。
模块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按照教学方案的体系划分,形成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一模块再包含进一步细分的教学子模块,依靠模块之间的合理搭配组合,共同构建成一张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网。通过类似于搭建积木的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基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式的调整,从而使课程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教学的可操作性。
将任务驱动与模块化教学相结合,形成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体系,对于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而言,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以基于专业知识的实用技能传授为主,传统的由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讲授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会在部分学生中触发厌学的心理。相反,若能在专业课程的教案与教法的设计上,将教学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任务模块的方式进行分配,借助于教师的课堂引导,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实施教学工作,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方案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强调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为主。电子商务作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产业,其对人才的需求,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包括技术支持类、商务服务类,以及中高级管理类。根据本院近年来对于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去向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方向,还是以商务服务类为主。而客户关系管理,正是商务服务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业务内容。从企业生存的角度来看,只有尊重客户,重视客户,管理好客户,企业才能进一步获取持续健康的发展空间。然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客户关系管理的各项工作,与在传统环境下开展客户关系管理的各项工作相比,存在着一些不同之处,并具有一些新的行业特点。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相关教材建设步伐跟不上电子商务行业的飞速发展,导致对应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职业技能需求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甚至脱节。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同时面向几个经济管理类专业为基础而设定,内容宽泛性虽然不错,但是行业针对性不强。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的差异性,要求任课教师无论是从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角度,还是从促进专业课程建设跟上行业时展的角度,都必须在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上,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学方案不能全盘照搬传统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电子商务行业的特征以及相应职位的技能要求进行有机结合,以便作出适当的教学方案调整甚至创新。因此,为使教学方案的设计体系不拘泥于现有教材,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案改革应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为客户提供各项相应服务的工作内容,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任务。
三、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目标,学生应当在完成客户关系管理课程的学习之后,掌握在行业内,尤其是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工作所需要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并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具体指标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一)知识目标。第一,了解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知识、以及CRM系统的实施方法。第二,熟悉客户关系管理的各类岗位职责与操作技能的要求、客户关系管理的常见手段以及CRM系统的类别和组织架构。第三,掌握客户的识别与定位、客户的选择与开发、客户信息管理、客户信用与客户价值管理、客户满意与客户投诉管理、客户忠诚与客户流失管理、客户服务与客户促销管理等各项业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方法。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专业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学会通过有效地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工作,维护客户和企业的利益,进而为企业开拓市场,确立竞争优势创造有利条件。能力目标分为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单项技能包括:客户的识别、客户的定位、客户的选择、客户的分类管理、目标客户的开发、客户信息的搜集、客户信息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客户信息档案的分析和利用、客户信用管理、客户价值管理、客户满意管理、客户投诉管理、客户忠诚管理、客户流失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客户促销管理、客户呼叫中心以及客户数据挖掘。综合技能要求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会综合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的各项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个人业务分析、业务管理以及业务开拓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形成重视客户关系管理的意识,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能够切实、有效地做好客户关系管理的各项具体工作。
四、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的体系指导思想
为培养能够胜任未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客户关系管理各项工作的合格人才,本门课程应基于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坚持在课程中贯彻教、学、做三点一线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为主线,以职业资格的岗位能力训练为辅助,从职业资格所需要的职业职责和岗位技能来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各教学模块的教学内容应当与电子商务的实际运营进行有机结合,注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客户关系管理各项技能过程中的教法创新性、操作性和实用性。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以完成工作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工作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最终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
五、任务驱动模块化教学方案的设计
(一)模块与任务目标分解。本门课程采用项目模块化教学,分为10个项目模块,共计26个教学子模块。模块与任务目标分解详见表1。
(二)任务设置与分配。依据任务目标,以学生在前期课程中开设的网店作为任务训练载体,设计教学任务,并对各项目模块的子模块进行任务分配。
(三)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根据本门课程内容实战性强的特点,学生对于客户关系管理所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应通过项目作业的考核方式来进行检验。最终成绩由学生的平时表现成绩(10%)、课堂练习成绩(20%),课后练习成绩(30%)和期末项目任务考核成绩(40%)共计四项内容组成,成绩评定由教师评分,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综合而成。
五、实施建议
较之传统行业,电子商务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领域。技术的进步、商务模式的演化,都使得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开展客户关系管理,会遭遇各种新兴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开展,除坚持任务驱动模块化的授课体系外,还应注意结合业界发展的新趋势,以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等多种方式,对授课案例和训练作业内容进行适时的调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不忽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桥梁作用,以使学生完成本门课程后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掌握的专业技能储备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要求。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整体接受能力程度,在不改变教学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依靠模块组合,适时调整教学的难易程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洪冬星.客户服务管理体系设计全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李国彦,刘逸.客户关系管理实务[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3]刘伟军.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客户关系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32)
[4]盘红华.高职专业核心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实施探讨——以《电子商务客户服务》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0(29)
[5]粟卫红.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5)
[关键词] 会展管理; 教育; 课程设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5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89- 02
1 我国会展管理教育基本情况
随着会展活动的活跃与繁荣,社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会展业遭遇“人才软肋”已成为业内共识,人才紧缺成为会展活动健康长远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使会展管理专业建设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
目前我国的会展管理教育所处的阶段可以概括为:
(1) 会展管理是我国 21 世界才有的全新专业,因此会展课程体系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课程体系标准还有待完善,没有形成科学的、专门化的行业教育标准和课程体系。
(2) 部分学校以培养通用型会展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上缺乏层次与重点,课程选择方面表现出“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会展专业课程的具体取舍上缺乏侧重点,而是将其作为“调料”使用,存在着随意性和模糊性,导致课程设置并未为专业特色服务,反而损害和削弱了原有的特色。
(3) 在一些高校中与会展管理有关的部分核心课程,如酒店管理、接待服务管理等也已开设了较长时间,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但会展风险管理、会展赞助、会展协调、会展娱乐管理等在会展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设。
2 我国会展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会展管理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会展活动高速发展对会展管理人才的迫切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点。
2.1 会展教育理念落后,人才培养定位不准
我国会展经济起步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会展教育者缺乏对我国会展行业发展实际、会展人才需求以及国际会展业和国际会展教育的了解和研究,所以在培养观念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 严重阻碍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行的会展人才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始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会展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会展业的发展。另外,我国高校会展专业开设基础薄弱,许多培养定位都是在学校原有的专业基础上演变出来的,起步较晚,专业师资比较匮乏,这就导致了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会展专业学生所学课程差别较大, 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以及课程体系没有统一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适用岗位差别大,无法形成统一标准。
2.2 缺乏专业化的教育与科研队伍
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师资建设,但是在我国高校中,目前专门投身于会展管理教学与科研的学者还很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有以下几个:① 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学者认为会展管理的研究价值不高,出路不大,从而导致一些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学者不愿意专门从事会展专业的研究;② 市场方面的原因,由于目前国内会展市场范围并没有业界预期的那么大,而各类院校进入会展教育总量的发展却已经远远高于业界的预期,招收了不少相关专业的学生,但毕业后就业出路并不十分乐观,与此同时,教师对社会提供服务的空间相对狭小,专业研究的扩散效应差,也挫伤了一些教师专门从事会展管理研究的积极性;③ 会展教育在我国才开展了几年时间,在岗的教师不可能是会展专业毕业的教师,而且教师的增加也赶不上学生的增加,而会展专业人士都在会展行业一线服务,他们只能做少量的兼职,所以会展管理相关专业教师队伍力量不足的问题非常突出。
2.3 缺乏完善的会展管理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为数不少的院校缺乏对会展行业特殊性的了解,盲目办学、攀比办学,甚至还没有相对全面的会展管理课程设置体系就开始招收此专业方向的学生,课程设置不但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实践能力更是薄弱。另外从教材建设来看,虽然国内已经出现了一些与会展管理相关的书籍,如展览艺术、会议策划、国际会议规划与管理等,但是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权威的专业化教材体系,从而使得我国会展管理教育中各自为政、标准混乱的现象尤为突出,甚至对一些术语和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3 对会展管理教育的一些思考
加强会展管理教育体系构建,不仅是推动我国会展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高等教育领域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如下几点思考。
3.1 构建多层次会展管理教育体系
多层次的会展管理教育体系具体包括: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行业协会、企业教育,其中,高等院校应成为会展管理教育体系的核心,担负着学历学位教育、科研中心、管理模式输出中心、信息中心、课程规划等重要职能;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承担具体操作业务的培训,培养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实际运作人员;行业协会主要从事资格认证教育,同时组织业内人士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和研讨;企业除进行员工培训外,主要担负经验传授、案例教育等。
3.2 课程设置上注重多方面知识修养
会展管理专业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技能的综合性学科体系。按照会议管理业委员会、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国际特殊事件业等组织确定的基本范畴,会展业分为管理、协调、营销、风险管理4大门类的 48 种专业知识,涉及范围广泛,这决定了在对会展管理课程进行设置时要注重多方面知识修养。但大学有限的教育时间决定了不能面面俱到地开设知识内容课程,而必须有选择、有取舍地开设。一种通用的方式是采用模块式教学,开设多个系列的选修课程,如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艺术系列、自然科学系列等,赋予不同的选修分值,并对学生的选课予以指导,从而达到在支持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多方面知识修养的目的。
3.3 加强会展教学与科研队伍建设
在高水平的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校、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规划部门在科研项目立项、审批及师资培训方面应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师资建设中可走国际化道路,给予相关人员到会展业及会展教育发达的国家培训的机会,以便吸收国内外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4 拓展产学研地一体化的发展路径
由于会展管理是一门开放性和应用性特征十分明显的学科,因而与会展活动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加深了解,形成互动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搭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行业)合作平台,实现产学研地人才密切合作;高等院校以开门办学为指针,主动与地方、企业联系建立合作项目、实习基地、实验基地,优势互补,拓展人尽其才的新路径,打造会展专业教育的新亮点。
主要参考文献
健康管理培养模式需求一、健康管理概念及人才需求
综合国内外关于健康管理的几种代表性定义,结合我国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关于健康管理师的职业定义,我们在此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1.战略需要
联合国国际人口学会编著的《人口学词典》中把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数的7%的情况,称为“老龄化社会”。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进程逐步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上升1.91个百分点。老龄化社会必然造成社会总劳动力下降,人口死亡比例增高、医保资金缺口加大等社会问题。从健康状况来说,老年人病种多,病程长,病度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高,生命质量下降,疾病负担加重。参照国外健康管理的成功经验,实施健康管理,能有效地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供健康指导,帮助其提高生命质量和期望寿命。
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在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0周年大会上发言指出:慢性病给民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重,不仅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更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担。目前中国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癌症、心血管病等慢性病占到人群死因构成的85%,疾病负担的69%。但社会对慢性病的危害程度和蔓延的态度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慢性病的原因主要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参照国外健康管理的成功经验,健康管理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减缓慢性疾病的发展速度,美国实施健康管理计划后,1978至1983年五年间,胆固醇水平下降2%,血压水平下降4%,冠心病发病率下降16%。美国健康管理20多年研究显示:健康管理对于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一个90%和10%的关系,即90%的个人或企业通过健康管理后,医疗费用降到原来的10%,而10%的个人和企业没有进行健康管理,费用比原来提升了90%。可见,健康管理能有效地节约卫生费用,缓解个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压力。
2.市场需要
可以用一组对比数据说明: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7个人享有健康管理服务。而中国13亿多人口,目前才只有一千多位健康管理师,五千余人从事健康管理相关工作,早在2007年,健康管理就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劳动部、卫生部公告中明确把健康管理师作为卫生特有行业,实行就业准入。当时全国预计人才缺口400万人,市场需求是巨大的。国家卫生部曾对10个城市上班族进行调查,发现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占48%。健康管理人才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要,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健康管理专业人才高校培养模式
1.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由于健康管理是门新兴学科,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有权威的健康管理概念。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健康管理工作也处于探索阶段,相对理论体系研究滞后于健康管理工作实践和应用,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式急需建立。然而,社会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却在迅速增长。健康管理师队伍良莠不齐。大多数人没听说过健康管理,“有病才上医院,没病不重预防”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浙江林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2010年,我校也成功申报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方向)专业,2011年9月正式全国招生,我校依托医学院校师资和医学专业的背景,从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更加符合健康管理人才的职业要求。
2.健康管理师职业标准
在我国,健康管理师是2005年10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四批正式的11个新职业之一。2007年4月,《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开始施行。7月,国家第一次举行健康管理师资格认证考试(试点)。
根据《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要求,健康管理人才大多需要有医学背景,且要求最低学历是中专;如果不是学医的,则要求大学专科以上毕业,连续从事健康管理职业或相关职业工作2年以上。且应该掌握:健康管理基本知识;医学基础知识,包括临床医学概论、全科医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流行病学和统计学、中医养生学等。此外,他们还掌握:营养与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心理健康概念,并了解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因为对健康管理师来说,他们服务对象的健康信息均属专业信息,他会妥善保存,涉及到病患隐私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健康管理专业高校培养模式
在健康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应严格参照《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以及他们的实际工作需要,开设相关健康管理课程和实训基地的建设,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把健康管理师工作归纳为八个主要方面:(1)采集和管理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信息;(2)评估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和疾病危险性;(3)进行个人或群体的健康咨询与指导;(4)制定个人或群体的健康促进计划;(5)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维护;(6)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健康教育和推广;(7)进行健康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8)进行健康管理技术应用的成效评估。下面以我校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方向)专业申报及建设情况进行探讨。
(1)专业概况
根据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健康管理应属于管理学一级学科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方向,应区别于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最终确定专业名称为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方向),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标准学制为四年制高中起点普通高等教育。
(2)培养目标
参照《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及未来的职业工作内容,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健康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具备现代健康理念与健康管理特长,掌握健康服务技能,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体检机构、保险机构、商业健康管理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管理咨询机构、健康体检中心、养生保健中心、食品及保健产品生产销售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健康营销的健康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
(3)高校人才培养知识与技能并重
作为健康管理方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须紧扣《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掌握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熟悉信息化时代健康管理的评估方法、管理体系和运作规律;掌握健康管理必备的理论和实践要点;掌握必备的健康管理技能,在毕业时达到健康管理师执证能力,胜任健康管理企事业单位内部的健康管理与服务工作。课程设置和课外实践都应为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服务。知识目标:(1)初步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2)掌握健康管理、社会医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3)熟悉我国关于健康管理专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4)了解国内外养生保健与健康促进前沿理论、发展趋势及实践的现状;(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技能目标:(1)初步掌握服务管理、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与技能;(2)掌握传统保健方面的理论和健康服务技能;(3)掌握旅游医学基本理论与服务技能;(4)掌握一定的食品营养、安全知识与饮食健康与心理健康服务技能;(5)掌握调查研究、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6)具有运用健康管理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7)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达到国家或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8)熟悉一门外语,达到国家大学英语考试四级水平或通过学校规定的学位英语分数线,能够运用英语阅读、翻译本专业文献。
(4)注重人才专业特色培养
强调在医学基础上,心理学、旅游医学以及热带医学和养生保健知识和能力在健康管理领域的应用,培养应用现代健康管理理念,建立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来获取健康管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在主干课程的设置上应有涵盖管理学、心理学、医学。专业课程:管理学基础、基础医学综合、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统计学、健康经济学、中医学、健康管理学、健康心理学、健康教育学、健康保险学等共12门。在教学实践环节安排上给予一定的实习时间:第八学期安排12周。其中学生实习分为二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1~8周在健康产业相关单位,第二阶段:9~12周在卫生事业行政单位。
健康管理是我国健康产业的新生行业,自2001年国内成立第一家公司健康管理公司起,到现在健康管理相关机构6000多家,发展势头迅猛,是个极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白书忠曾指出:“解决13亿人民的健康,不能单靠‘药片和手术刀’,而应主要依靠全民健康素质的提升和健康产业及健康管理行业的发展。”可见,健康管理将成为人们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的途径。因此,健康管理人才的培养尤其紧迫和必要,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人才,在健康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可以预见,健康管理师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成为最有“钱途”的职业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1-30.
[2]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结果.
[3]陈晓峰.健康管理在中国―健康管理的历时、现状和挑战[J].中华医护杂志,2007,(4).
[4]马丽斌,马爱霞.对发展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探讨[J].上海医药,2007,(1).
关键词:客房服务管理课程内容团队协作对策
《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及对酒店行业的认识,从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来探讨《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供同行们切磋。《客房服务与管理》是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安排在二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这门课程对于学生今后实习和就业起到理论和技能上的指导。要想使学生掌握过硬的职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须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变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
一、《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事业单位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应当结合毕业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应用性知识和技能介绍得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宾客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影响很大,如酒店管理软件不断先进化,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等。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有些内容与实际工作并不相符,导致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花费时间对教学内容再次进行甄别,也会造成学生在预习和自学时的困惑。
(二) 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可以促进学生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高质量学习的发生决不是孤立的,传统课堂教学的欠缺之处,其一就在于忽视了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果最大化。将团队合作精神的理论引入《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中,给课堂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课堂教学由一个人活动变成多个人活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师生互动的最佳结合,从而在整体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效果。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各小组内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特别是那些不敢在人群面前表露自己想法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实例,这类学生慢慢地能表达自己的观点,渐渐地在全班面前也不胆怯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能促进学生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 团队合作精神是学生未来就业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酒店管理专业的主要课程。酒店的客房部设有许多岗位,各岗位都需要大家的协作和员工间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经营效果。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团队合作氛围中学习,能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还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客房服务与管理》教学改革思路
(一)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加科学合理
在《客房服务与管理》这门课的课程内容设置上,以前的课程缺乏针对性。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再结合酒店行业客房部门的岗位设置,将课程分成了六大模块,21个单元,。主要讲授了客房基础知识、客房的清洁整理、客房设备用品管理、服务质量与优质服务、客房部安全管理、客房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通过对这六大模块的学习, 并分别确定课程模块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本课程在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内容的选取中培养学生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相处等基本素质,特别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着眼于职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及职业情商的养成,着眼于个人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岗位适应能力和转换能力的增强,从而实现就业岗位广、不容易失业且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专业特色。使学生掌握酒店客房部所要求的服务和管理能力。酒店真正需要的是我们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进入酒店后能够真正同酒店外部招聘进来的人员分别开来,他们拥有技能服务知识,但同时他们本身的高素质才是酒店所急需的,这种区别开来的高素质最终能够充实进入酒店的中层管理。这部分高素质是在综合了服务和管理两方面知识后的学生灵活应用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最后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成为酒店的管理人才。,
(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融入教学内容体系。 团队合作精神要始终贯穿本课程的教学各环节。例如:在团队合作精神培养方面,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问题即使很简单或是意义不大,都应给予解答。但是,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具有普遍性,这些问题可能正是教学内容中的难点和重点,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互相交流。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率和效果。除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积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主要有:
1、分析并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形成模块项目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
工作任务是项目课程的核心要素。将酒店客房不同工作领域的实际工作任务引入教学中,并进行整合,归纳典型的、项目式的工作任务(模块),形成项目课程,使项目课程的实施能覆盖实际的工作任务,并对项目进行适度包装,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2、协作训练。《客房服务与管理》中的部分教学章节如:客房认知、客房的清洁整理等内容可在本校模拟客房实训室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人数和模拟场地规模,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训练。为了完成专业技能训练时确保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可以根据学习底子较好和较差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分组。这种活动形式能照顾他们实际能力,能够开展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和互相监督。
3、讨论法。教师先给出可以讨论的题材,学生可以自由讨论也可分组讨论。同一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酒店客房管理部门都可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不能违反酒店工作原则。学生讨论之前,教师应将所涉及的原则向学生交代,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归纳。
4、角色扮演。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它可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通过角色表达自我观点和见解,体验所扮演角色的心理活动,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会学习内容的性质,并随时进行学习评价和指导。如模拟酒店客房服务人员,能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更好地掌握各种工作程序和方法,提高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酒店餐饮行业;信息化管理;服务人员素质
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各行业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繁荣,在这其中,尤其以中餐饮业的发展引人注目,甚至在近几年来已呈现出一种非常迅速的发展态势。然而,在餐饮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日常经营管理者方面的问题日益在凸显,因为他们主要是采用的是手工管理的方式,这就使得其管理的科技含量很低。例如:很多酒店餐饮企业仍然依靠人工处理顾客垂询、服务员落单、服务员上菜、顾客查看传统式菜单等等。然而,酒店餐厅规模以及顾客流量的日益增大,就会使得在实际的运营和管理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不断受到诸多方面的困扰和挑战。例如,由于服务员落单的混乱使得菜单出错,由于顾客点餐后不能及时上菜的问题导致顾客的不满意等等问题不断发生……这些问题就使得餐厅的经营与管理者有了很多损失和不满。现代化的酒店餐饮企业应该与时俱进,以根据自身的规模和人员成本等来安排其工作运营模式,并提高工作效率,这样才可以使得其自身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有效的管理方式可以使得酒店餐饮业的规模化发展和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这就是现代化酒店餐饮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必须要思考和执行的措施,因此,酒店餐饮行业采用信息化管理的加强必须要有针对性,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成为其有效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必经之路。
本文中,笔者将主要从酒店餐饮行业管理与计算机信息管理结合这个角度进行探讨,以实现酒店餐饮管理在计算机信息化和系统化的运营下得以发展为目标,从而实现酒店餐饮管理工作可以实现在流程中的科学化、规范化以及准确化,并同时让酒店餐营业中的管理人员可以从事务性工作中得以解脱,以此也会带来更多的顾客,使餐厅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一、现阶段酒店餐饮企业面临的问题
以下就酒店餐饮行业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简要概述:
1.缺乏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
随着各个酒店餐营业使用诸如电脑收银等计算机手段,管理人员就误以为这样就是实现管理信息化了,其实,这些还远远不够。网络时代所赋予计算机信息化的内涵要远远多于此,需要酒店餐营者在期望值、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目标性等各个方面进行仔细思考和应用,不但要从外在还要从内涵上下功夫,将信息化切实贯彻和执行下去,不能仅仅是停留在诸如手工及半手工状态,要实现计算机管理系统,将各种工作流程系统化和具体化,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自身发展和信息化。
2.服务专业人才的专业化程度不够导致效率不高,应变能力差
据调查表明,不少酒店餐饮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素质不高,而且没有一套现代企业制度和监督管理体制,他们从心里上懈怠工作,在他们看来,不管怎样,只要自己在工作,在服务就可以了,而不重视服务的质量,时间效率等。从观念意识上不成熟、经营思想上不系统以及管理水平上不专业等都存着着诸多问题。此外,很多餐饮服务人员在应变能力中的表现也是不容乐观的,这是人才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造成的。
3.缺乏科学和标准的管理体系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虽然近些年中引入了一些快餐式经营特点的操作模式,从工作流程、服务、出品等方面有了一些借鉴,但是仍然有不少企业,往往在成本控制中不能得以控制和管理,使得很难在菜品和服务中有很大改善。这主要是客户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强烈而造成的,随着用户个性化菜品需求的增强,企业菜品花色品种及其他菜品量也相应增加。这些都对建立科学标准的管理体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二、关于酒店餐饮管理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饮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大部分酒店餐饮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仍基本沿袭传统的方法。为了达到发展的目的,就需要以现代社会竞争理念为前提,将酒店餐饮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得以贯彻,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随着科学的发展,酒店餐饮管理已经逐渐的由定性管理进入到科学管理的阶段,一套完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是各个酒店餐饮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也是提高其自身技术来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保障,更是实现中国的传统饮食与现代信息化管理有机地结合的基础,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扩大化和最强化发展,因此,实现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1)大厅餐饮系统的信息化
该系统可以包括前台员工的登录、开台、点菜、订单查询、菜单修改、结账的功能。系统管理员对系统执行登录、员工信息维护、桌台维护、菜单维护、菜类维护等等。系统中经理可以查看营业情况,比如:日结算、月结算、年结算等等。一套完备的信息化可以让各部门利用电脑协同工作,各类信息在网络上轻松传送,真正实现无纸化经营,并且缩短企业员工的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最后提高企业利润。
(2)客户的信息化
根据不同客户来访时点菜的次数及家庭调查,形成客户档案,在客户再次光顾本店时有效利用客户信息向客户提供客户所忠诚的饭菜及饮料,这样同样可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3)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是应急管理机制、管理系统、质量系统、设备系统等的统一体,其中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是核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企业成本。
2.对酒店餐饮服务人员(包括大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与学习
目前关于酒店餐饮服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有着各种做法,甚至有的学者还要把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混为一谈,这是极为不专业的,使得很多电视做饭节目以及厨师管理培训同时进行的误区层出不穷。为此,笔者将从酒店的餐饮菜品培训、餐饮现场管理培训、餐饮营销培训课程及餐饮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等四个方面来分析。
(1)餐饮菜品培训
餐饮菜品培训是餐饮企业大厅服务中的重要的部分,因为何种菜品对顾客健康所带带来的益处以及基本的配菜及口味等都应该是餐饮服务人员需要铭记于心的内容,这是要保证顾客在要求服务员推荐菜品时最基本的技能,如果做不好,这样的服务员如何让客户称心的消费呢?所以对餐饮菜品的培训是给顾客留下极好印象的关键一步,切不可小觑。
(2)餐饮现场管理培训
对于餐饮业和其他企业一样,现场管理是棘手的事情,如果可以处理好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餐饮企业,现场管理人员要努力做到对包括餐饮日常操作流程、顾客入座安排、点菜服务人员安排等流程的熟悉和把控,还要对于餐饮投诉有着及时和巧妙的处理,这些都是酒店餐饮行业可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性因素和组成。因此餐饮管理人员的餐饮现场管理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
(3)餐饮营销培训课程
餐饮的营销管理课程是满足酒店餐饮发展和运营的专门性课程,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利润和培养忠诚客户,因为这是管理人员所学习的重要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例如,一些顾客就是来吃饭的,如何使得他们对于本餐厅的饮料也感兴趣就成为了管理者的实现其营销策略展现的机会了。此外,通过培养餐饮企业的忠诚客户可以实现企业的不断盈利的目的,因为忠诚客户可以不断持续关注并且购买同一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相互之间是信任的关系。酒店餐饮企业有了自己的忠诚顾客之后可以实现指向性购买、重复性购买、相关性购买、推荐性购买等,并相互之间是和谐共处的关系。因此,酒店餐饮企业要适时和合理地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营销培训,以提高企业利润。
(4)餐饮人力资源管理培训
这里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主要是如何找到具有专业化素质的企业员工,因为高素质的员工也是企业成本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负责招聘的餐厅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应聘员工对餐饮工作的认识来判断是否是专业化程度高的员工。
酒店餐饮管理是一个复杂有序的管理体系。目前酒店餐饮管理中出现的服务意识不强,质量管理不到位,信息化水平落后等现象的产生,都不得不引起酒店管理专业人士的深刻思考。希望酒店餐饮企业可以明确自家企业的管理体系,包括服务方面,质量方面及有效信息化方面等,真正的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客户至上。其中较为重要的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缩短员工的必要劳动时间,降低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客户的满意度,酒店餐饮企业要顺应时代潮流,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方式,使酒店餐饮真正为大家所喜爱,领先于其他酒店。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89~189.
[2]胡大洋.中小型餐饮企业服务管理系统的设计.科技信息.,2010(06).
[3]浦松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餐饮管理中的运用.企业研究,2012(04).
[4]白雪峰,贺春林.酒店餐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6).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 学校管理 人际氛围 工作环境 校园文化
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实现人性化管理就要有人性化的观念,有人性化的表现,其中最简单和最根本的就是要尊重教师的私人身份,把教师当作一个社会人来管理。人性化管理凸显了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克服了与管理成效相悖的刻板、生硬、粗暴、野蛮等弊病。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管理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校管理只有在科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引领下,以健全的刚性制度和柔性的人性化管理为支撑,才能在二者相辅相成中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
一、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搞好管理的先决条件,是人性化管理最主要的手段。尊重人是学校人性化管理的最基本要求,是调动教职工工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保证。尊重人要先重视人,理解人才能正确使用人。尊重人的基础是相信人,相信人的潜能。营造尊重人的氛围,就是要落实自,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让他们有自主的权利。
1、尊重人格,平等互助。
每个人都有人格和自尊心,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加以保护,在工作部署上要讲出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让教师去理解,使其内心有认同感,变“让我做”为“我要做”,不能用生硬的语气去命令教师,否则,教师便会产生抵触情绪,使工作环境变得压抑。管理者在工作落实检查中,也要注意方法,要从关心的角度去了解,不能讽刺、挖苦、训斥教师。在总结工作成绩上,要多看优点,大力表扬宣传,对于缺点和不足要给予理解,帮助教师找出错误的原因,耐心给予指导。管理者要把教师当作服务的对象,将自己置于与教师完全平等的位置上,对教师实施柔性的、具有人情味的管理,拉近与教师的距离。
管理者要树立人格上人人平等的意识。管理者在评价教师时,切忌极端,要么全面肯定要么彻底否定,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为代价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对学校的工作管理既要看结果,又要看过程。我校有一名青年教师起初对学校领导集体心存疑虑,有抵触情绪,常常做一点“小动作”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但我们没有处理、歧视他,而是对他进行疏导,在提干、晋升、考评时正确评价他的业绩,终于使他纠正了行为,逐步成为教学的骨干。
2、情感交流,服务管理。
管理者要善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让教师知道管理者想做什么,做了什么。例如:有时管理者为教师做了许多事情,像改善工作条件、兑现奖励等,但依然有人不满,视管理者的一切工作努力为理所当然,只看不足,不看成绩,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情感的交流。另外,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很重要,要让教师了解彼此的工作性质、特点、成绩、困难等,这样有利于消除教师因工作性质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和隔膜。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爱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所以,管理者要努力营造一个学校关心教师,教师热爱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教师支持领导的环境。
管理就是服务,为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教育管理的根本目的。这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必须渗透于学校的管理活动之中。教育管理的主体是教师,让教师参与管理是学校有效管理的关键,这样教职工和学生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师生是管理的主体,尊重他们的效益,理解他们的价值,关心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得到发展。才能形成学校为师生服务,师生为学校奉献的良好局面。所以,在管理的诸多要素中,要把人始终放在主体地位。学校管理,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提高教育质量。学校人性化管理应以此内思路,尽力为教师开创一种淡化行政手段的学校管理方式,营造一种以尊重人、爱护人、激发人为出发点的校园人际管理氛围,从而更好地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融洽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确保既定办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刚柔相济,创建有序的工作环境
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结晶,以“发展人”为根本目的,既符合人性又符合理性。强调在管理中倡导人性化,讲究“人情味”,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管理规范。国内外实施人性化管理的著名企业,都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规范。比如麦当劳,一切食品都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和精确的工作程序,就连烹饪时间都有具体的规定,员工的一切行动也都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海尔集团是我国人性化管理的楷模,同样有诸如“员工走路需靠右行,在离开座位时需将椅子推进桌洞里”等严格的规章制度。人性化管理以严格的学校规章制度为管理依据,科学而有原则性;严格是指制度上的严格,要求上的严格。学校人性化管理要做到宽严有度、奖罚分明。制度与情感的结合,才是比较合适的管理,也就是人性化的管理。
1、关怀、鼓励,增强集体凝聚力。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教师对自己的形象、声誉、威信很重视,一方面比较注意自己的工作表现,注意规范自己在各方面的言行,另一方面也很关注外部世界对他们的评价,比较敏感,当听到否定评价时,容易产生挫折感。针对教师的这一角色心理特点,我们应关注教师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小点,都要在教师会上表扬,让教师在会上展示,这样教师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幸福感。宽容教师偶尔犯的错误。提出善意的建议,维护教师的形象与自尊,教师都会从内心表示感激。古语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教师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在管理过程中,有时宽容比奖励更有效。对于勤勤恳恳、认真工作从来不迟到早退的教师。偶尔一次迟到早退,管理者或视而不见,或微微一笑,这种宽容要比指责更有效。在这里,我结合我校的一个事例来谈谈。有一次期末考试时,下了一场厚厚的雪,眼看就要开考了,但一个教室的班主任(监考)未到而致使考生不得进场,学生、家长簇拥在门前乱作一团,我当时看到后很生气,因为考前多次强调,教师要提前15分钟到校,但转念一想:未到的这位老师平时工作积极认真,是不是因下雪遇到特殊情况了?我正要安排教导处应急处理此事时,这位老师一瘸一拐地从大门里进来了,原来由于路滑,她不小心被三轮车撞了。得知情况后,我派同事把她送回家休息。然后,在校门口的宣传栏上写了一则告示:“雪天路滑,师生注意安全,请大家提前一点从家出发,按时到校!”很多老师监考结束后 看到这则告示不明白什么意思,等他们回过神来,都开心地笑了。教师在被管理中感受到了融融的暖意,有时真的犯了错误,也能坦然接受批评。领导者一定要摆正心态,把教师当作服务的对象,将自己置于和教师完全平等的位置上,对教师给予柔性的、具有人情味的管理,这样,才能拉近与教师的距离,走进他们的心灵,教师也愿意主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管理者还应在平凡的小事中给予教师关爱。比如,在每个教师生日时,学校工会代表全体职工给过生日的教师点播一首歌曲或送上鲜花、蛋糕给予祝福等,事情虽小。却情意绵绵,温暖人心。比如,在学校每周的工作安排中,教师们时常会看到“温馨提醒”的字眼:“天冷了。请老师们及时添加衣服,小心感冒”,“雨天路滑,请注意行车安全”,“在属于我们的日子里,祝大家节日快乐――教师节祝福”。这些温馨的话,有的提醒教师注意人身安全,有的提醒教师注意气候变化,有的是对教师的祝福,有的是当教师获得荣誉时对他的祝贺。因此,教师深感自己就像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我校有位教师这样说,作为实行人文管理学校中的一名教师,我甚感荣幸,倍觉幸福。因为在这个大家庭和谐温暖,灵气四溢,尤其是学校领导的那种真正关心人、爱护人的情怀,使我在这里工作感到特别舒畅。“他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学校管理层就像一位家长,爱护自己孩子。在这样的和谐氛围中,教师愉悦地工作,学生快乐地成长。留心一件件小事,我们教师就会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就会体会到人文管理的幸福。
2、规范、约束,提高教师自制力。
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但学校仍然需要刚性管理。如果说人性化管理讲感情,重“亲情”,照顾情绪,满足需要,那么,只讲人性化未免有失偏颇。因为,只讲情感就会无限度地宽容,会滋生惰性,心理需求就会膨胀。索取欲望会变得强烈,事业心和责任心会减弱,工作随之会失去干劲。这不是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因此,当人们为人性化管理叫好时,我们应警惕是否淡化了制度化管理。如果丢弃了制度化管理,工作也就无法正常运行。
管理中注重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的相互融合,强调人性化,不能不要制度化,制度化一定要有人文色彩,充满人性化的温情,以高水平的管理凝聚人心。为此,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对师生考核的基础,考核又是奖惩的依据。制度健全了。实施奖罚时才能宽严有度、奖惩分明,才能做到论功行赏,论过处罚。因此,要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规范制度化管理,有利于运用制度来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治、文明、和谐的校园。
三、标本兼治。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1、努力构建人文校园。促进师生快乐成长。
校园文化具有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人性化的校园环境。给学生构筑了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的环境。比如,各班在教室前门布置了“班级寄语”,寄语内容有师生合影、班主任的寄语和学生的心声;我们在学校适当的位置设计了各种充满人文气息的提示语,如“保持距离,远看更美”、“我同小树同成长”,布置了“书画橱窗”,把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装裱,悬挂在橱窗内,让校园成为“时时处处皆教育,点点滴滴都是情”,让校园透出文化的韵味,凸显人文气息,使学校成为教师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同时,我校在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工作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开展得比过去更普遍,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绿色”思想深入人心。学生的环境意识、环保习惯正在形成。此外,学校为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了很多教育资源(成立了舞蹈等各种兴趣小组,举办了艺术节等活动),为师生搭建了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师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
2、以阅读滋养精神。拓宽人文情怀。
人文管理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有人文情怀,而这种情怀怎么去培养呢?教师要广泛阅读“新课程”。教师对于教学实践的思考和领悟,大部分来自阅读反思,以及专家适时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教师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作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我校在教师专业化成长中,将“阅读反思”制度化,让教师们系统地阅读名著、专著和教育期刊,从学术到人文。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教师经过广泛阅读不仅解决了学校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而且提高了自己的人文修养。
另外,我校教师除了进行个人阅读反思,更通过丰富的交流渠道,共享读书成果。如“书香月”、“读书报告会”、“读书实践交流会”等读书交流形式,就受到了教师的好评。在读书中,教师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眼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自己的成长,提升了师生的人文情怀。
人性化管理遵循了教育管理的规律,符合并充分张扬了人的个性,我们应在相信、尊重、激励、感染中教育人、发展人。学校人性化管理克服了制度管理把人视为工具的弊端,管理的侧重点在于从注重外在的控制转向注重组织的内在发展。透视人性化管理的工作实际,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人性管理是新时期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管理课题,我们坚信,只要让管理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我们就一定会将新时期的学校管理工作做得更新更好。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管管,2007,3
[2]王英杰,比较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