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非遗陶艺文化范文

非遗陶艺文化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0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非遗陶艺文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非遗陶艺文化

篇1

一 消费异化及其表现

消费异化是异化现象在消费领域内的表现。消费发生异化时,消费背离了自身,消费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消费被赋予其他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精神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消费操纵和控制着人,使消费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狂欢。

从消费的构成要素看,消费异化主要表现在人的方面的异化、物的方面的异化、消费行为的异化和消费环境的异化。

1.消费主体方面的异化

人的方面的异化,是指消费的目的、心理、身份等方面发生异化,使得主体在消费中发生了向对立面转化。

消费目的的异化。人们在消费中本应从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出发,但异化的消费却表现为主体从占有的欲望、炫耀夸示出发,为了消费而消费。在消费中,人们无视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只专注于去满足占有物的无限的欲望。比如,有些人购买商品或服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而只是为了显示自身的身份地位、炫耀财富,专注于去满足无限占有。甚至认为对物的占有就等于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拥有。贪婪的欲望,随着物质产品的不断获得而愈发膨胀,异化了的消费目的永远不会被满足。

消费心理的异化。消费心理的异化表现为,消费者本应进行某种消费,但因为一些原因放弃原来的消费意愿,不得不违背自身意愿进行消费。消费心理的异化,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许多无奈的消费、被迫消费等表现出来。个人的消费本应根据自身的需要、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为了“面子”、为了满足虚荣,人们不得不花费更多。有时,我们不愿去消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消费时,违背真实意愿的消费也是一种异化的消费。

消费者身份的异化。消费主体有个人、群体、社会、国家等,主体的身份异化即为消费中主体身份由此种异化为另一种。消费身份的异化在社会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本应以个人身份进行的消费却异化为以群体、社会、甚至国家的身份的消费,本以社会、国家名义的消费异化为个人的消费。

2.消费客体方面的异化

消费中,消费对象也会因为种种因素发生异化,转向其本身的对立面,转向主体的对立面。

消费对象因自身因素发生的异化,主要指在主体的消费中客体因为自身的原因背离了自身。比如,主体为了生活需要购买了某种商品,但此商品因与其自身所应具有的质量、性能等不符,结果并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甚至对主体造成伤害。如,消费者误买了劣质电器商品,本以为能方便生活,殊不知却带来了安全隐患,甚至威胁生命安全。服务消费也会出现异化,最近曝光的“天价药费”事件,虽是个别现象,但也说明了消费客体的异化对消费主体的伤害是不可小觑的。

消费对象因消费者因素发生的异化,主要指在主体的消费中客体因为主体的原因发生了背离。比如,主体购买了某种商品,但因为自身知识水平较低、能力欠缺等因素不能使用商品满足需要,此商品对于这个主体而言不能发挥出使用价值而沦为毫无价值的东西。如,某商品被主体当作与其自身主要功能几乎没有关系的物品使用,对于主体来说,客体的主要功能发生了异化。

消费客体的异化还可能因其它因素而发生,如消费环境。这里的消费环境主要指除了主客体外的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如某种消费行为受环境的制约性很强,如天气条件、时间限制、地点限制等,当环境因素发生不可意外变化时,消费客体往往也就失去了作为客体的意义。

3.消费行为方面的异化

消费对象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是通过消费行为来实现的,消费行为的本义也就在于实现需要,但异化了的消费行为违背了消费行为的初衷,损害了消费主体、客体及环境等。

从个体消费行为看,在“我买故我在”的影响下,异化的消费行为表现为超越自身条件和能力的消费、过度的消费、无节制的消费、恣意的消费等等,造成了财富的大量浪费、资源的大量损耗、主体健康安全的损害等等。

从人与自然的角度看,主体的消费行为本应是可持续的、是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但某些消费行为却异化成对自然无尽地消耗、无情地攫取、疯狂地掠夺。当前不少的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就可以折射出人类消费行为异化的苦果。

4.消费环境方面的异化

消费环境方面的异化,指消费环境由本应有利于主体的消费,异化为不利于、甚至有害于主体的消费。根据造成消费环境异化的因素的不同,消费环境的异化表现为自然因素造成的异化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异化。自然因素造成的消费环境的异化,多表现为因主体意志以外的、难以预测的、不可抗拒的等原因造成的异化,如台风、海啸、暴雪、地震等造成了人们消费水平、消费能力的急剧下降,甚至财产安全、生命安全都受到严重威胁。

人为因素造成的消费环境的异化在社会生活表现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尤其以大众传媒最为突出。大众传媒本应正确地引导人们科学消费、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等,但是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某些大众传媒广告在引导消费方面,走向了自己的反面,通过广告轰炸刺激人们进行不必要的消费。这样的事实,可以通过超市里大量的例子得到证明:在某商场超市降价信息的诱导下,某些人几近疯狂地买回一堆毫无用处的商品,虽然事后回想起来后悔不跌,但是下次又会因促销信息的诱导而再次疯狂的潇洒。在人为因素造成的消费环境异化中,除了软环境异化外,硬环境也发生着异化。许多消费场所在硬件设施方面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消费场所立刻转变为灾难帮凶;有的消费场所升级硬件设施本无可厚非,但却在没有相应提高服务水平,没有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却无形中增加了消费成本。

二 科学消费观内涵及评价标准探析

对待异化消费,我们的任务就是引导转换消费观念,树立科学消费观。应该认识到,异化消费只是“物的依赖社会”的结果,而不是人类消费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科学消费应当渗透和体现在人们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之中,并成为人们自我肯定、自我表现和自我完善的内在因素的消费。

1.科学消费观的基本涵义

消费观是人们关于消费的总的看法、认识和观念等,是人们对消费活动的总的态度和基本观点。消费观由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并受消费水平、时代、地区、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但它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科学消费观,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在消费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消费的系统性的基本观点、理论等。科学消费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现阶段应当树立和坚持的科学消费观,本文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科学消费观是“以人为本”的消费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也是科学消费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消费观要求以人(广义上主要指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消费发展的尺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享受、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存资料的比重不断下降,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比重不断提高。现阶段所要求的不仅是生存型或温饱型的消费观,还包括发展型的消费观。

第二,科学消费观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消费观。全面发展的消费观包括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素质的提高,从消费角度看都有赖于消费的全面提高,不可偏废。全面发展的消费既能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促进人的

全面发展。

第三,科学消费观是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消费观。协调发展的消费观是指我们当前的消费一定要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既不能过于“滞后”,也不应过于“超前”。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因此我们还要提倡勤俭消费、节约消费。消费中要坚决摒弃落后的消费观,吸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属于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部分,提升我们的消费水平、消费境界。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要根据收入状况和自身需要安排消费,不盲目追风、攀比。

第四,科学消费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消费既要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妨碍后代人的消费需求和增长能力。因此,还要进行可持续消费。可持续消费要求当代人在消费的同时,应当考虑后代人至少享有相同的消费机会, 既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极限,又保证未来各代人和当代人拥有同样选择的机会, 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地发展。可持续消费要求我们特别重视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危机问题,以一种以简朴、方便和健康为目标的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类自我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又有益于自然生态保护。

2.消费的评价标准

判断消费性质的标准在于:消费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首先,消费应当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消费作为生产的终点和新生产的起点,受生产决定,生产的产品必须经消费才能得到最终实现;同时,消费对新一轮生产又会起到引导作用,甚至有时还会决定新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因此,任何消费,从其终极意义上说,都应当能促进生产的顺利进行,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消费是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行为,消费应当有利于主体的发展。消费的目是为了满足主体的需要等,通过消费主体需要得到了满足、欲望得到了实现,但是消费的结果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有利于主体的发展,也有可能妨碍甚至危害主体的发展。因此,从消费的目的和结果看,消费性质还需要看它是否有利于主体的发展。

最后,消费是对资源的一种消耗,消费还应当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从根源上说,消费的客体最终都来自于自然界,因此决不能因消费而无限制地向自然界攫取掠夺。同时,消费产生的废弃物又会被排放到自然界中,因此决不能无限制地超出自然界的可再生的能力和可承受的程度,一旦超出,自然界必然会“报复”人类,遭到掠夺的自然“报复”人类这样的事情是常有发生的。因此,消费既要能促进人类的发展,还要能促进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 有关科学消费的措施建议

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的建议措施是不一样的,论文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提出了政策性的措施建议。如果从个人角度看,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加强消费知识的学习

学习掌握消费知识和消费规律,识别科学、合理、进步、健康的消费方式,使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当前,我国消费者教育应注意加强消费理论、消费政策、法律知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生活消费道德和规范。重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良好的家庭氛围、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的榜样表率等,有益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提高消费品位,促进孩子文明消费、合理消费。

2.适度信用消费

信用消费是信用手段在消费领域的运用,是信用和消费相结合的产物。我国信用消费起步较迟,信用消费机制还不健全,因此,建议适度信用消费,即应该在保证具有还贷能力基础上进行信用消费。信用消费可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在许多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个人诚信档案非常重要。而且,信用消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我们还得跟得上时代。

至于某些金融衍生品,如基金,证券,证券,这多属于投资范畴,如果不是很熟悉这类金融产品的运作,建议谨慎投资。次贷危机(次级贷款抵押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衍生品过多、信用体系不健全。

3.理性对待广告

随着广告业的快速发展,广告中的违背法律特别是违背社会伦理规范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国家对广告进行监管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理性对待。现在不少广告有明显夸大功用的现象,对此应明确,我们到底需要什么?都说“不看广告,看疗效”,其实,最主要的原则是看我们的需要,而且是真实的需要,如果不需要,疗效再好也没用价值。如果是可要可不要的,尽量不要;不需要的,坚决不要。消费的原则可要简单的说,一是,实际需要;二是,有支付能力,经济许可;三是,不违法,不危害社会公德;四是,买对的,不买贵的。

4.理性对待国产与进口消费品

篇2

非陶泥产地陶艺教育的困惑

中国陶艺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江苏省的美术教材中早已经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目的是让孩子们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锻炼动手能力,但是事实上能够正常开展陶艺教育的学校毕竟是少数。《上海市中小学陶艺教学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上海市中小学陶艺教学的普及率还不够高,在所调查的14个区县中,宝山、崇明等区县只有一至两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学,甚至还有4个区存在空白。据了解,苏北地区能开设陶艺教育的中小学更是寥寥无几,很多学校上到陶艺课程直接就改成了橡皮泥课,孩子们对于陶艺的了解仅仅还停留在“捏泥巴”上。

1.陶艺专用设备需要一定的保障根据陶艺教学的需要,其设备材料投入要达到7万元到15万元,这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承受的,经费的筹措是学校陶艺教育的首要难题。再加上陶艺教室的场地要求至少是60-100平方米的教室一间,并配套泥库、工具材料库,这对于很多学校来说也是一大难题。

2.陶艺实践耗材需要一定的投入在陶瓷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耗材,这主要是指陶泥等。

一块已经处理好的陶泥运到学校,包括运费成本也不过是10元左右的价格。在非陶泥产地,如果是较为偏远的地区,往往陶泥的成本就加大了许多,大大提高了陶艺教育的成本。

3.陶艺教师紧缺,培训机会少在非陶泥产地的美术教师中,接受过陶艺教育的人寥寥无几,陶艺教师专业素养不够,限制了陶艺教育的普及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制约了陶艺教育的发展。

陶艺教育的重点在“游戏”与“创造”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庭、社会上的教育观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很多家长甚至教师觉得学陶艺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有关陶艺的技巧,要做出“作品”,一味地要做得像,从而脱离了陶艺的“游戏性”。很多美术教师在授课时,也是照搬教材要求,按部就班地教授,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固定在“灌输式”,很少去发现和更新内容,只要做出所谓的“作品”,陶艺教学目标就实现了。

陶艺教育具有“游戏性”、“随意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因为土可以随手捏塑成型,而成型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孩子对泥和水有着本能的兴趣,在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中“玩泥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在玩的方式中唤起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坚强的意志投入到学习之中。所以中小学陶艺教学重点不应是制作技巧的教育,而应当是一种“游戏”和“创造”的展示,培养学生一种快乐的“创造”、游戏的“创造”,这是中小学陶艺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四、陶艺教育的“守”、“破”、“立”陶艺是一门具有传统和现代气息的课程,又是在不断发展的艺术,在陶艺课程的实施中,我认为在小学应分为三个阶段:守——破——立。

第一阶段:守这是个传统技巧的授课阶段,还包括了对经典陶艺作品的欣赏、模仿的过程。中国陶艺流传至今有其独特之处,继承中国优秀的陶瓷艺术传统也是也是陶艺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们可以在优秀陶艺作品的欣赏中,感悟陶艺的艺术特色,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陶瓷艺术形式的兴趣,这是对中国传统陶艺文化的“守”。

第二阶段:破时代的变迁,文化的进步,人类的审美也随之变化。清初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放在陶艺文化上也是一样的。陶艺教育中的“破”主要是指陶艺课程中陶器的外形设计、装饰手法等应当不受传统的束缚,大胆地尝试新的方法。在培训活动中,我有幸来到陶都宜兴丁山的“长乐陶庄”,它是陶都近年来的一处别具风格的人文景观。陶庄的主人是从事紫砂雕塑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先生,“长乐”是他的别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工作室内悠然自得地制作着陶艺作品。大师身后长长的陈列橱中放满了作品,其中生肖系列尤为特别,每种生肖都有不同的版本,有传统的、有卡通的、有夸张的……守中有破,破中有守,当今的中国陶艺教育就要有徐秀棠大师的创新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篇3

工艺美术是我国文化产业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规模性较大,同时也是文化事业的体现,在整个文化产业运行的过程中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文化价值。文章对消费视野下工艺美术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旨在实现工艺美术的经济化运行。

关键词:消费文化;工艺美术;问题分析

消费文化主要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中某一时期的特定产物,同时也是人们在物质生产、社会生产以及消费活动中所展现出的一种消费形式。因此,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作为一种消费形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价值,虽然在文化层面上与现实文化存在着不同,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不断变化,充分展现了其存在的艺术形态,这种文化形式的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行为方式。

一、文化消费视野下的宫廷工艺美术

随着文化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宫廷风格的工艺美术保持了技术高超性的特点,并将传统美术工艺作为传承的主体,使旧的工艺形式以及艺术形态得到了有效的表达,而且在整个工艺美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采用了高超性的艺术形式,保证了产品设计的基本价值。旧有时代的工匠会受到统治阶级的管制,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会将艺术价值本身进行艺术的再创作,但是,在文化发展的今天,很多设计人员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会重视其商业性的价值。所以,旧有时代的宫廷贵族艺术逐渐演变成当代社会中的“商品”价值。对于这一类美术工艺品而言,可以将其分为收藏品以及装饰陈设品两种,首先,收藏品不仅具有投资价值同时也具有“文物”价值,收藏者主要重视商品的文物价值以及潜在的增值能力。其次,装饰陈设品主要是一种文化传承的符号,通过旧有宫廷工艺的商品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文化品味。而在现阶段宫廷宫廷美术创作及优化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性作品鉴赏人员,一些作品只要被国家机构的工艺美术大师评定为最具收藏价值的作品,其价值会数以十倍的向上增长,从而导致很多工作美术作品的评选成风,出现了一些唯利是图的艺术消费行为,导致传统工艺产品的质量逐渐下降,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及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文化消费视野下的城市工艺美术

对于城市风格的工艺美术而言,主要是将中产阶级的市民作为工艺美术的主体,通过对中产阶级人们价值观、生活观等价值的分析,所呈现的一种市民工艺类型。历史中人文产品的工艺设计包括紫砂器、明式家具以及住宅建筑设计等工艺形式。城市中产阶层由于其经济实力、政治地位等内容逐渐成为工艺文化的核心内容,但是,在现阶段城市工艺文化分析的过程中,其正处于未定型的新兴阶段,基本的文化形式也正处于模糊阶段,其形态的判定以及消费价值很难得到系统性的分析。而在消费视角下可以将这种工艺形式定义为创意、综合以及世俗化的工艺美术形式。其中的创意主要是通过对城市人民生活经验以及生活需求的分析,所创作出的美术工艺,例如,家居装饰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联的设计形式。市民工艺中的综合性主要包括了创意、技艺工艺以及设计等,例如“陶吧”等工艺场所的构建,城市居民可以在这一环境中将自己的创意、技艺以及设计等技术形式进行充分性的结合,从而实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文化消费视野下的民间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美术主要是将农、牧民作为主体的乡村工艺形式。在现代化文化形式发展的过程中,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生活化、原型化的艺术形式却得到了有效传承。随着消费文化形式的出现,一些具有民间工艺的农耕文化呈现出不断消失的状态,主要是由于民间工艺是一种生活化的工艺形式,其实用性的工艺会随着人们的生活状态不断改变。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出现,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准城市居民,使人民在生活的过程中由农村到城市的环境转变,而且其基本的生活环境、生活用品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所以一些民间工艺品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导致传统的美术工艺形式逐渐淡化。而且随着消费文化的呈现及发展,乡村的生活逐渐改变了旧有的生活方式,民间工艺自给自足的社会生活条件逐渐瓦解,使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被“开发”出来,成为旅游商品以及纪念品等。

四、文化消费视野下的艺术工艺

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主要是专业工作者所创作的工艺形式,对于这些作品的创作人员而言,大部分都经过专业艺术院校的教育,其艺术素养以及创意能力相对较强,所创作的工艺品有陶瓷、陶艺、漆艺等。对于这些专业的工艺美术创作者而言,其作品的设计具有现代化的理念,所以他们所创作出的工艺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以及原创性。与此同时,由于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会寻求一种全新的途径,将其自身与消费文化进行统一性的融合,并为大众传播以及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交流的途径,使创作者可以通过对人们需求的分析进行工艺作品的设计,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传媒图像以及现代化的生活进行工艺的创新,进一步扩大了消费视野下非物质形态商品以及物质形态商品的消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消费文化的不断发展,消费文化对美术工艺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美术工艺逐渐形成了文化形式的创造,同时呈现出现消费视角下美术工艺形式的变化。由于其文化形式来源于生活,因此其产品的设计与消费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工艺美术的创作不在局限于纯粹的创新,而是应该在消费的基础上实现其身份的认同,并在最终程度上呈现出工艺美术的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立新.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工艺美术研究热点问题透视[J].艺术百家,2008,04:114-118.

[2]李砚祖.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84-88+127.

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营销 传承 发展

社会营销学时传统的营销学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主要是为了将社会公众或者目标团体形成或接受某种理念或养成某种行为。社会营销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营销,它对产品的属性、产品价格、营销主体和市场细分等方面都有具体的规格与要求,并且有着自身的特点。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不断积累下来的文化宝库,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其财富体现在自然环境、人文与科学各个方面。但是在对其保护的过程中却遇到很多难题,所以利用社会营销学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一种全新的途径,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一、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弊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相关规定,我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依照抢救挖掘适度开发应用的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好,采用实物或者影像的形式,用博物馆或者数字化方式将其保存完整,加上与旅游行业的配合,在对其经济潜力挖掘的同时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不过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的弊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较为广泛,要对其人类文化创造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那部分要区别开来。比如中国的茶文化,不仅仅是种茶、炒茶冲烹茶艺等过程,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休闲和养生等多个方面,对待这种文化如果是利用博物馆等方式进行保存,那就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更不能体现出茶叶的文化底蕴。

二、社会营销的内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

社会营销主要是为了设计、执行和控制方案,是希望能够使目标团体接受社会的某些理念、理想或者措施,通过和市场的细分与组合等研究,使目标团体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社会营销的产品是属于社会理念,营销的目的是要造成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使用社会营销的理念是符合社会营销的内涵要求的,具体到实际的操作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细分到社会营销中的多种营销方式,比如旅游营销,主要是对那些具备文化特色,而并非实质物质的文化遗产,它们作为社会营销中的产品来进行推广营销,实现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且可以发挥出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社会营销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所以要根据不同地域的文化层次进行该类文化遗产的推广,这就需要利用到社会营销策略,最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下面以种子画为例。

(一)种子画介绍

种子画是一种艺术价值非常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种子画艺术家选择不同的自然植物种子,利用它们自身的形态与色彩上的差异,最终在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下形成的画作。种子画本身在完成之后形态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并且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色彩非常的绚丽,层次分明,凹凸感很强。并且种子画的保存时间非常的长,不会因为时间或者霉变等因素导致其被损坏,用这种方式形成的种子画历经多年也不会失去当时的效果,可以用作收藏装饰之用。种子画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重庆、山西、陕西和南京等地,作为中国五谷文明的产物,它更是一种中华绝技,但是对于种子画的保护工作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种子画的社会营销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目标市场

在对种子画的传承方面,应该创新思考,利用现代化市场营销工具进行市场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种子画要想更好的传播,离不开消费者的拉动,尽管现在这种需要已经存在,但是其潜能还未被激发出来。所以现在对种子画的推广需要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将种子画打入市场,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这样才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入到种子画的学习与制作工作中去,实现种子画的传承与发展。

(三)营销策略

1.文化推广。要想让目标市场中更多的人喜欢种子画,最终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宣传是不能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恰当的宣传才可以将种子画介绍给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才能将其优秀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传递给更多的消费者。如果是利用传统的文化传播途径,可能有一定的缺陷,通过市场分析与调研,应该从市场营销理论出发,根据现代营销的特点开辟全新的营销道路,利用现代化的媒体来宣传种子画。

2.推广渠道建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用户的数量逐渐增加,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方式,这就给传统的零售行业一定的压力。各行各业都在忙着构建自己的网络销售渠道,对于种子画而言,网络渠道也不能忽视,并且利用网络渠道的构建,可以更好的实现对种子画的推广。首先可以开设网上商店,将种子画艺术品放在网上,提供定制服务,这样可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喜好,并且这种网络营销方式可以更好的构建全国销售网络甚至是国外销售网络。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对种子画艺人进行培养。

3.产品创新。新一代的年轻人有着独特的视觉角度,眼光也不同,他们喜欢自己体验,更敢于创新,给予这种方式可以开辟DIY种子画服务,这样可以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学习种子画的机会,更好的推广种子画。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代脱节的现象,对营销方式和产品进行适当的创新可以激发更多的消费者市场。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全世界都在重视和行动的行为,但是针对我国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与文化形态的不同,需要制定出多种方式的社会营销策略,这就需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利用现代化的方式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蔡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现代营销,2012,(07):238.

篇5

关键词:姿态解算;四旋翼飞行器;扩展卡尔曼;分解滤波;自适应噪声

1引言

四旋翼飞行器具有广阔的商用价值和军用前景,近年来其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相关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气象监测、森林防火、快递投送等领域。姿态解算是整个四旋翼飞控系统的的核心。但在结算过程中,如何解算出精度高、稳定性强的姿态角,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由于其模型具有高度非线性,捷联惯导测量单元中陀螺仪积分误差大,加速度在时变环境误差大等问题,解算出来的姿态角存在误差。而要实时获取四旋翼飞行器精准的姿态角来进行动态调整则显得尤为重要[1]。为了得到更加精准的姿态角,现阶段采用互补滤波算法和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互补滤波解算精度较低,稳定性较差,不适合四旋翼飞行器对姿态数据稳定与高精度的要求[2]。扩展卡尔曼解算的角度比较理想,但在估计过程中仍然有一些缺陷,如需要进行大量的矩阵运算,如果不加滤波处理就有可能使滤波器发散。通过调查,采用UD分解的滤波算法,能够有效地抑制了由于计算舍入误差而造成的滤波器不稳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序上提高了滤波器的滤波精度[3]。另一个问题是过程噪声矩阵Q和测量噪声矩阵R是常值,在时变的环境中,解算出来的姿态角误差将会增大,不能智能适用于实时应用的场合。传统的噪声估计方法有诸如仅适应线性系统,跟踪突变的延时性等缺陷,无法满足当今的工程应用[4]。克服上述缺陷的方法是使用自适应滤波算法。2016年刘宇、刘琼等[5]设计了一种自适应UKF微型航姿系统噪声在线估计,对噪声的协方差进行在线更新,动静态精度都有较大的提高,但是收敛速度比较慢。2015年苏义鑫、朱敏达等[6]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姿态估计方法,自适应滤波算法对加速度噪声变化更加灵敏,收敛速度快,但是估计精度不是很高,容易发散。通过与前人的比较分析,本文提出采用基于EKF的姿态解算,同时加入误差预测P的UD分解滤波和Q、R的自适应调整。通过实验验证,预测误差P的发散明显降低、精度提高。在时变的环境下,Q、R自适应调整后收敛速度明显提高,得到的姿态角更加精准、稳定。

2姿态系统建模原理

解算四旋翼飞行器的姿态就是计算导航坐标系OXYZ和机体坐标系OXYZ之间的向量关系。机体坐标系简记为B坐标系,原点位于四旋翼质心处,Yb轴沿机体横轴向左,Xb轴沿机体纵轴指向前,Zb轴垂直于XYZ平面沿机体竖轴向上。导航坐标系选用原点与地球质心重合的地理坐标系,即东北坐标系(n系)。机体坐标系与导航坐标系转换角如图1。定义机体坐标系X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横滚角φ,机体坐标系Y轴与水平面的夹角为俯仰角θ,机体坐标系相对于地面坐标系沿Z轴变化的角度为偏航角ψ,机体坐标系到导航坐标系的旋转矩阵。

3扩展卡尔曼算法的原理

四旋翼飞行器姿态解算系统为非线性系统。

4对EKF的改进的方法

4.1误差预测P的UD分解

UD滤波主要解决在滤波过程中矩阵复杂而引起滤波发散的问题,相比固定增益分解滤波、平方根分解滤波的计算量小一些,更适合实时的应用场合。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算法中主要解决第六步更新协方差矩阵P可能出现的非奇异。扩展卡尔曼滤波方程中的计算可能导致P矩阵变成非对称或不定的,UD分解的扩展卡尔曼滤波能够很好地解决。具体的方法是将预测估计P矩阵进行UD分解,即P=UDUT,其中D是一个对角矩阵,U是一个上三角矩阵且对角线元素为1。利用U、D更新传递来替代P矩阵的传递更新,,UDUT不会变成非对称的或不定的,与P矩阵相比,U、D具有更小的条件数[8]。因此UD滤波能够有效限制由于计算误差而引起滤波发散的可能性。

4.2自适应观测噪声R和过程噪声Q的研究

四旋翼飞行器不可以一直保持匀速飞行,了解到影响姿态解算的角度误差跟四旋翼的震动和非重力加速度有关。而陀螺仪的积分误差,时变的非重力加速度误差必将影响姿态角的计算,对后期的姿态控制产生不利影响。由于非重力加速度引起的噪声是一种非零均值的随机噪声,在不同的环境和时间不停地发生改变,为了得到更精准。稳定的姿态角,定常的Q和R肯定是不行的[9]。本文对Q、R作自适应调整处理,对应于加速度分量的观测噪声R和过程噪声Q分别视为观测值和预测值的可信度因子,其大小随着非重力加速度的变化而实时改变[10]。

5仿真验证及结果

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采用相同三轴加速度计,三轴陀螺仪,三轴磁强计,更新周期为0.02s。由于横滚角Roll、俯仰角Pitch与偏航角Yaw测试结果是相同的,下面只展示横滚角Roll的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的分析结果。

6结论

研究了基于EKF四旋翼飞行器姿态解算模型的方法,建立了非线性姿态解算系统建模。针对传统扩展卡尔曼滤波器无法处理时变参数的缺陷和解决预测误差P的发散,提出了一种基于EKF和UD分解滤波,同时加入了根据环境的变化对Q和R进行了自适应处理的算法。得到的姿态信息实时性好、输出平滑、动态误差小。证明此算法的估计精度和收敛速度都明显好于互补滤波算法和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也可应用于其它动态性能要求较高的导航信息测量系统中。

参考文献:

[1]贺海鹏,等.基于IEKF的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测量方法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5,(4):56-60.

篇6

刘铮出生在一个京剧世家,爸爸刘长城唱小生,妈妈宋玉珍是张派青衣,姑姑刘长瑜更是被誉为中国第一花旦。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出生长大,自然从小就受到京剧的熏陶,用刘铮自己的话说:“我就是在京剧这个坛子里泡大的,最直接的京剧教育是来自父亲和母亲,可以说我从胎教就开始听京剧了”。但是会选择从事京剧事业,却全是刘铮自己的主意,完全是出自他对京剧的热爱与执着。

中国葡萄酒: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中长大,你的父母是不是从你小时就开始教你学习京剧了呢?

刘铮:说实话,在我小的时候我父母没教过我唱戏,也没指望我会干这一行。那时主要是因为好奇,总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唱,渐渐就喜欢上了。

中国葡萄酒:那你是属于自学成才了?

刘铮:不是的,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很多人对我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其实在我决定唱戏开始,我的母亲每天都会尽可能抽出时间指导我,姑姑也会经常带我到各地去观看演出,还有孙毓敏老师对我的培养,以及很多关心我朋友,我非常感谢他们。

中国葡萄酒:很少有人知道,你最初学习的是舞蹈专业,而不是京剧。毕业后分配的工作也很好,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原本优厚的待遇,重新开始学习京剧表演呢?

刘铮: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那段时间过得很悠闲,但是我却感觉很懒散,生活也没有目标。由于业余时间比较多,我经常会唱唱京剧,当然是自己关起门在家中唱,偶尔也到京剧票房去唱,有时会和姑姑出去听戏、学习。我一直觉得我能走到今天特别幸运。2000年7月我参加了北京对外友好协会举办的国际票友演唱会,大家对我的表演反响很不错,从那时开始我才决定正式踏足京剧界。当时父母对于我的决定都很吃惊,他们谁也没想到我竟然会唱京剧,但是他们仍旧很支持我,还特意请姑姑为我做指导。放弃以前的工作,重学京剧可以说是源于我对京剧的感情。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一直无法割舍,既然真的喜欢它,对于我来说学习京剧也是更好的选择。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风格,我们现在总是在说梅先生的时代,但是我们能在这个时代留下些什么,这才是需要我们去做的东西。我不会满足于成为中国京剧院的第一个男旦,我认为这是非常肤浅的东西,也许有人会说我野心大,但是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

刘铮是个很客气的人,每次说到自己的成绩总是表现得很谦虚。谈到他现在的工作,他说自己的压力很大,总是怕辜负观众的期待。但是我却从他的眼中读到了自信、从容。

中国葡萄酒: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男旦呢?

刘铮:选择男旦主要是因为自己喜欢,自身条件也比较适合去演男旦。还有就是受了母亲和姑姑的影响,因为我从小总是喜欢跟在她们身后看她们表演,等到自己想唱时,就不自觉地模仿起旦角来。长大后看了很多梅兰芳大师的录影带,感觉男旦真的是一门很美的艺术。

中国葡萄酒:因为很多原因,从建国到现在的50多年的时间内,中国一直没有正式的男旦演员。你可以算是中国京剧院建国以来的第一位男旦演员,很多人都说你是“中国的第二个梅兰芳”,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刘铮:我没有那么伟大,和梅兰芳大师比我还差得太远。其实我现在还处于一个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作为建国后中国京剧院的第一个男旦,我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我经常在想怎么才能把男旦表演好,如果大家看了我的演出后认为还不如看女旦好,那样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失败。前一段时间我专门到日本京都去看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先生的演出,在与坂东玉三郎先生交流过程中他对我说:“虽然我不懂京剧,但演员表演的状态是相同的,一丝一毫的空隙都不能放过,尤其是男旦演员,舞台表演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会下意识地流露到台上,一定要养成很好的生活习惯”,这些话对我的启发很大,让我很有感触。

中国葡萄酒:你是怎么看待京剧这门国粹艺术呢?现在有些人为了迎合国外人的口味将京剧做了很多所谓的创新,将剧中内容进行了浓缩,念白的语言也改为更贴近现代的语言,而且删除了所有的“慢板”演唱段。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刘铮:我认为京剧是一种文化,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很悠久很神圣的艺术。对于京剧,我们首先一定要尊重,然后才能谈继承发展。即使是要将京剧推向国际,也要遵循它本身的传统,只有最传统的才是最受欢迎的。根据时代的要求对剧本内容做调整是可以,但是主体的东西一定不能破坏,我们只有把继承做好才能谈发展。

关于葡萄酒

我们不能凭借掌握的一点儿知识就说我已经了解一种文化。这就是知识与文化的区别,知识是可以从书本上获取的,但是文化就不行,你只能从生活中去体验,去积累。如同葡萄酒与京剧。

在我的印象中,很多的表演艺术家为了保护嗓子都不喝含酒精的饮料。但是刘铮却不一样,他不仅喝酒,尤为喜欢葡萄酒,对于葡萄酒也颇有研究。

中国葡萄酒:大家一般都认为表演艺术家,尤其像京剧演员平时很注意保养嗓子,一定会很忌讳饮用酒精性饮料,为什么你会喜欢喝葡萄酒呢?

刘铮:虽然我们因为保养嗓子的原因对于很多酒类饮料会有所忌讳,但是我认为葡萄酒还是非常适合我们饮用的。大家都知道葡萄酒对于健康非常有好处,还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对于身体的保健很有帮助,我认为只要适量饮用,它带给我的好处一定不少,关键是要掌握好量。

中国葡萄酒:你觉得葡萄酒和我们的京剧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刘铮:我认为葡萄酒就像京剧一样,是用时间沉淀下来的东西,很深厚、有底蕴。就像一切都是起于游戏,止于艺术,葡萄酒本身就是一门文化,一门艺术。

中国葡萄酒:平时你喜欢喝什么类型的葡萄酒呢?

刘铮:我比较喜欢酒体强劲的红葡萄酒,刚喝下去时会感觉到涩,但是回味却很多,和生活很像。其实我喝过的酒种类并不多,但是比较起来我更喜欢法国波尔多地区的红酒,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那变幻多姿的口感,但是它们让我着迷。

刘铮很佩服品酒师,他总说品酒师很神奇,仅仅从一杯酒中,就能知道葡萄的品种、产地,甚至还能了解到葡萄产区的气候、土壤等特征。我问他有没有兴趣也去学个品酒师,他一直摇头,说自己不行。他说如果有时间会去听专家讲怎么品酒,但是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取的知识还是非常有限,如果想要了解这个文化,一定要到葡萄庄园走一走,要去亲身体验才行。就像如果想做一个真正的“角儿”,就要从最基层做起,要知道整个过程。如果你不知道龙套要怎么跑,就永远不会知道站在那里的感觉,你也就找不到“角儿”的位置。

篇7

关键词: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

我国传统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同时茶文化也在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文化交流越发频繁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备受人们重视,为了能够更加长远的传播我国茶文化,我们需要做好保护与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要主动出发,与时俱进,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知识产权价值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利用。

1简介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作为茶叶的诞生地,在传统茶文化体系中,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尤为关键的一部分,在新时代下,我们应高度重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首要工作就需要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有所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充分了解,其内容有传统手艺、表演手艺以及知识技能等方面,唯有在了解好这些内容后,才能够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深入理解,这样才能够更加积极加入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

2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内在价值

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内容有茶礼、茶艺、茶风俗等。顾名思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在某个特定时期下所形成的一种文物,其具有不可再生特点,但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在特定群体中有所体现,并以口头形式进行传承。通过研究发现,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上:

2.1文化价值

在特定时期中,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相应的表达方式,它具备地域性特点,并融合了各个时期中的茶礼、茶风以及茶俗内容,是不同地域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独特创造力的一种体现。所以,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其特殊的文化价值,也具备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应对其深入探讨和分析。

2.2审美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日益丰富,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形式,如:茶艺、茶歌等,它们都体现着独具地方特殊的文化艺术,给人们带来一场场的视觉盛宴,让人们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感知下,深入体会到茶非物质文化艺术所具备的审美内容,并欣赏到非物质文化艺术所独具的艺术创作风格,为文艺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来,这些原型的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潜藏着丰富的功能,尤其是潜藏着巨大的审美功效。

3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的现状

3.1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模糊

一般而言,在申报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该由具体的法人来申请,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我国传统的茶文化而是由很大社会群体所创造的,多数都在民间散落着,体现出较大的流动性特点,也正是因为这样,为茶叶申遗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障碍。茶叶虽然能够申遗,但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同时,虽然有很多人手里掌握了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却将本该属于自身的权利让给了别人,造成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主体权利落入他人手中,这对于注册和正常发展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无疑是一大阻碍。

3.2缺乏宣传和保护意识

目前,有很多人没有全面意识到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他们对茶非物质文化概念也不了解,也不知道为什么要保护它,即便有些专业工作人员,也有思想的误区,他们中很多人不是没有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就是没有准确把握好评判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这些所存在的问题影响了保护的正常进行,追本溯源在于平常宣传和推广工作没有做好,也没有引起有关人们的注重,这样就造成了公众日常中忽视了茶文化的宣传与保护,这也是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始终没有做好的一大原因。

3.3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不完善

在这方面上,主要体现出法律保护形式过于单一,很多人都注重申遗茶叶商品名称上,却忽略了茶叶集体式申遗,进而造成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申遗茶非物质文化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而解决好这些问题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增大了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利推广的难度。

4健全我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具体对策

4.1相关保护权利

积极落实想要大力保护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先申遗权以及使用权,就需要真正落实好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所讲的使用权,也就是一直使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责任人,在保护自身权益下,继续在正常领域内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使用。而想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有着较高的责任意识,真正的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传承。所讲的优先申报遗产权,也就是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其相关继承者对这项文化遗产有着更加深程度的了解,所以与其他人对比而言,他们具备着茶非遗产优先申报权利。

4.2限定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内容

对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而言,法律还规定如下几点内容:一是,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让权;二是,使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可权。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需要承担如下义务: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持有支持态度,并积极参与这项工作中;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象大力维护好;三是,保护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4.3追究相关责任体系

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非法分子故意侵害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追求相关侵害者责任中,权利人可运用如下几种法律方式:一是,没有经过许可随意更换和转变茶叶商品的行为;二是,没有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的允可,而擅自进行茶叶产品生产的行为;三是,没有经过允可随意销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专用权的产品。对于这三种侵权行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人应维护好自身权益,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对其开展追究相应责任,切实做好自身保护和传承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工作。

4.4掌握好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范围

在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涌入市场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经济价值,有价值必然会引起竞争,在这样实际情况下,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应积极发挥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如果不能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就会弱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很难达到保护的预期目的。并且,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还应保护好各大公众合法利益,实现有效保护和传承茶文化,唯有做到这些工作,才能够真正传承我国茶文化,进而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更好传承和保护。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人们饮茶与制造茶叶都是从我国开始的,我国的茶文化中不但包括着各个时期的文化思想,而且也蕴藏着我国先人们的智慧。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较高的文化经济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我们应该在对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茶非物质文化申遗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应的法律保护,确保法律保护的可操作性、可行性。而在社会快速发展下,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新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各界人们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对其中的问题积极面对,并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同时需要将相关保护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落实到实处,切实发挥好各项制度的效用。唯有做到这样,才能够对保护与传承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做的更好,才能够让我国茶文化走的更加长远,从而被更多的外国友人熟知和认可。

参考文献

[1]余金枝.基于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的法律保护研究[J].福建茶叶,2017,(08):1-2.

[2]赵军华.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要素及法律保护[J].商业时代,2012,(13):122-123.

篇8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着昨天的痕迹,同时还预测着今天的发展情况;从东西方的关系角度来看,新文化和传统文化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一、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主要表现在几下几个方面: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逐渐倾向于物质化方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较多,这些城市一方面努力朝着国家级遗产名录行列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地方对这些文化遗产过渡开发。如:走婚、裸浴等一些特定的风俗本属于一些特定的地方,但是却被很多地方滥用申报。其中在一些旅游区,很多风俗的表演都只是为了满足游客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完全改变了一些特定地方的文化内涵。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一部分国家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常常是为了快速推动经济发展;其二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渗透的背景下,政府干预态势过强。在近年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打破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为了追求较高的政绩,而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存在的客观性。很多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而导致保护工作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无法真正达到规范化的标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

(一)遵循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该坚持整体性的原则,不断将重要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联系起来。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己客观存在的规律。其中文化遗产不仅有着传统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仅应该注意到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合理存在,还应该充分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态势。在社会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存在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在一些特定的时间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再生的,基本上属于一种静态的文化存在于自然界中。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不仅要加强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力度,而且还应该在维护过程中切实维持原有的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避免将一些有形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转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上,避免出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

(二)关注和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应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如:在一些藏区,很多寺庙里或者人们的家中都供奉着“唐卡”。这种艺术品在制作的过程中都应该严格要求,而且还需要进行开光。但是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地方为了追求较高的经济价值,快速简单的制作唐卡,然后将其推向市场,这样就导致唐卡失去了应有的文化内涵。很多非物质文化便主要承载这规范化的生活内涵,是民族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再例如:很多民族的文化都通过制作艺术品展现了出来,侗族的“款词”、“瑶族和苗族的“石牌话”都是最好的代表。这些非物质文化能够充分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同时也是这些人们的精神寄托。

(三)强化理论联系实际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我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该注意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同时将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创新思想,开阔眼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将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有效联系起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不乏出现破坏文化形式的现象,忽视了这些非物质文化自身存在的特有价值。因此,人们必须认识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长久维持魅力。

根据全球化的发展形式,合理的整合各方面的经济利益,能够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至于出现片面化。如: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利用方面,就应该严格根据这种文化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措施,也就是说,应该创设一个合理的保护环境,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更加合理的发展。

篇9

【关键词】视频影像;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

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是享誉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探讨多途径、立体化的保护方式非常重要。作为影响广泛的视频影像,对于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分析了视频影像的特点,并提出了视频影像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想与思路。

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现状

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全国技艺之精华”,以“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而闻名天下。景德镇瓷业辉煌与其先进的制瓷工艺密不可分,在长期制瓷过程中,历代陶工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改革创新,形成了一整套严谨的传统制瓷工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陶瓷。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工艺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有如此荣耀,但是景德镇制瓷手工艺却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后继乏人,面临失传。手工制瓷这一传统工艺,挣扎在被现代化工厂制作所取代的消失边缘,[1]目前仅在个别旅游景点和私人作坊,人们才可依稀见到并不完整的手工传统制瓷工艺的存在。保护、抢救、挖掘这一宝贵遗产刻不容缓。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

一种是存在于纸上,以纸质媒介为载体、文字图片为表现形式的图书资料。历史上许多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学者都涉论或专论过景德镇陶瓷,如南宋蒋祈,明朝宋应星,清朝朱琰、唐英、蓝浦等。其中蒋祈的《陶记》是较为完整的研究景德镇陶瓷工艺、文化的重要古籍文献。明代宋应星曾亲临景德镇考察,把景德镇制瓷技艺写进《天工开物》一书。其中“共计一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成为叙述总结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的名言。书中还配有“造瓶”、“过利”、“汶水”、“过釉”、“打圈”、“烧窑”等插图。清代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按宫中提交的二十幅制瓷图画,编写了《陶冶图说》,对景德镇清代制瓷工艺作了较形象精辟的说明。

另一种是生产性保护。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生产有陶瓷博览区的古窑制瓷表演和民间生产两大群体,成为展示景德镇灿烂陶瓷文化的窗口。由于传统陶瓷工艺的制作工序较为繁杂,制作成本较高,年轻人不愿涉足这个领域,制瓷人员都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再者,两大群体生产存在的目的与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是有距离的。古窑的手工技艺生产是以休闲旅游为目的,其生产都是表演性质的,没有技术上的要求,不是以生产产品为目的,而手工技艺的经验和技术需要在具体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体验和掌握,[2]所以这样的生产方式达不到传统陶瓷工艺的活性保护要求。民间的传统陶瓷生产虽然以生产为目的,但由于经济利益的趋使,许多生产工艺已经进行了改良,简化了生产程序,没有完整展示传统陶瓷工艺的精髓。

视频影像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视频影像的特点适合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影像凭其受众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媒介特性已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它五彩缤纷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视听冲击、逼真感与想象性的高度融合,创造出一种集空间与时间、视觉与听觉、表现与再现于一体的艺术样式,从而成为传播领域的新宠,非常适合表现传统陶瓷工艺。

现场性:电视摄像是根据现场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对现场中的一切进行选择。这种记录具有“现在进行时”的形态,以“我在场”的方式完成了对形象的拾取。[3]当再次通过视频把精妙绝伦的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呈现给观众时,必然产生亲眼所见、身临其境的感受。

直观性:电视摄像记录的视频画面成了“视觉世界语”,直接以声画统一的形式作用于观众的感官,轻易地做到了能指和所指的统一。观众通过视频,能轻易理解各个工艺环节。

形象性:传统的艺术思维主要有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而视频影像是以活动画面作为思维材料的,用运动着的画面完成内容的表达。这种表达形式有着通俗化的外壳,更易让观众接受。

永恒性:电视画面的数字化表现,使得视频影像的保存变得轻而易举,后人可世代享受并回望人类千年的文明成果。

视频影像比纸质媒介表现更直观有效。纸质媒体的信息载体主要为文字和插图,遵循一定语法规范并借助一部分虚词进行组合搭配。表现的东西是间接再现的,需要读者进行二度创造,把文字和插图转化为内视形象,往往具有模糊性、间接性,不易于理解。

诚然,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手工技艺可以作一定的描述,配上图片也有一定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但由于是静态描述,对过程反映不出来,难以揣摩其中的要领。2004年,景德镇陶瓷学院退休教授祝桂洪根据多年研究与总结,完成了《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一书。书中图文并茂,数据文献翔实,对工艺研究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但由于过于专业,受众面窄,工艺过程的再现只能凭空臆想,难以承载动态再现传统陶瓷工艺的重任。

而视频影像在信息传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的语言是电子互动语言,能够把一切都变成直观的对象,变成流动的画面,以直观的感性形式诉之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而且配有音乐和色彩,以丰富的表现手段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在表现方法和形象内涵上较纸质媒体更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可。以视频影像表现陶瓷工艺,观众更能领会其过程和要领。东晋时的赵慨被尊为景德镇制瓷的“师祖”,说他“以其神异足以显赫古今也”。制瓷技艺已经达到“神异”的水平,而这种“神异”也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后人无法揣摩并感觉这种“神异”,更遑论学习与继承。如果赵慨在世,其神异之技当可通过视频影像还原真实。

视频影像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补充。鉴于传统手工技艺的生存方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点,采用生产性方式保护,是传承传统技艺的最佳途径。然而仅有这个还不够,还必须利用现代科技的文明成果来加强保护这份遗产,形成多途径、立体化的保护态势。应该说,视频影像是生产性保护的必要补充。

同时,生产性保护在现代化的作业竞争下往往处于劣势,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赢得社会效益的同时,往往输了经济效益。以视频影像表现的方式则是一次性投入,成果则经年共享。

视频影像如何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

视频影像对传统陶瓷工艺的表现是个时间跨度较大、制作较大的工作。如何以视频影像表现传统陶瓷工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内容要客观真实。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表现是纪实性的文化艺术影像,是以传承作为目的的,因此其教育教学功能应该得到体现。这一功能决定了其表现的内容必须科学准确,真实还原传统陶瓷工艺,不能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歧义的理解。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首先要真实还原传统陶瓷工艺,其次要摒弃所谓的表演,而是真实的原始的传统制作。

工艺表现系统全面。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精妙复杂,有时我们通过电视媒体也能看到一些视频图像,但仅局限于对传统陶瓷工艺中个别环节如拉坯、利坯、和泥、画坯、烧窑等形式上的零散记录,并且局限于形式上的表现,没有进行工艺和技艺上的解读与整理。还有许多工艺环节得不到彰显,如传统的制釉技术、传统的工艺装饰手法、高岭土的加工等没有表现过,没有全面展示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各个环节,不利于保护这份宝贵的遗产。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著名的《天工开物》一书中描述:“共计一杯功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由于工序要求不同,不同品种的陶瓷制作工序不尽相同。[4]按照景德镇大家普遍公认的必不可少的工序和景德镇特有的几个陶瓷品种考虑,我们可将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视频化呈现的内容确定在以下几个部分:(1)景德镇瓷石开采加工制■(dǔn)传统工艺;(2)高岭土开采加工制■(dǔn)传统工艺;(3)景德镇釉灰制备传统工艺;(4)坯料制备传统工艺;(5)釉料制备传统工艺;(6)手工成型(圆器、琢器)与施釉;(7)手工装坯(装钵)传统工艺;(8)景德镇柴窑及其装烧传统工艺;(9)景德镇瓷器的青花装饰传统工艺;(10)景德镇瓷器的青花玲珑装饰传统工艺;(11)古彩装饰;(12)粉彩装饰;(13)新彩装饰;(14)薄胎制作;(15)颜色釉;(16)雕塑;(17)大件瓷器制作。

表现形式要有美感。视频影像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空间造型与音乐时间流的韵动构成视频影像的和谐感与节奏感。一些形式感强、画面美的东西更易于大家接受。我们应该从镜头的运用,如构图、景别、色彩、光线、镜头运动、拍摄角度等入手,寻找利用画面揭示理性形象的规律。尤其针对不同工序的特点,创造性地发挥画面表现能力。如对圆器成型、雕塑作品的形式美表现,对古彩、新彩、粉彩、颜色釉的色彩表现,对薄胎的光线运用等,都要切合工艺内容,极力营造一份赏心悦目的视听享受。

视频影像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想

成立精干的摄制组。这个摄制组不要求人多,但必须是能打硬仗能吃苦耐劳的团队。不仅要有懂电视的摄录编人员,也要有懂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专业人员,也需要有懂陶瓷装饰的艺术设计人员,甚至还要有工作协调人员等。在这个集体里,形成以编导为核心的团队,大家分工明确,精干灵活,又通力协作,确保工作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制订周密的拍摄计划。作为一项庞大的视频化工作,如何对所有的拍摄资源进行系统的安排,将时间、资金以及人员以最高的效率安排好,是十分重要的。可从制作前期、中期、后期几个阶段统筹考虑,设定每个环节的工作任务、进度安排。如在前期阶段,稿本的撰写显得至关重要,可由多人讨论撰写完成,同时要考虑到稿本的具体要求,并由编导撰写出分镜头稿本,制订拍摄方案。在拍摄中期,应考虑到景德镇陶瓷行业的转制,一些配合单位与人员的联系与协调工作非常关键,同时拍摄过程中要确保图像质量,尽力做到图像清晰唯美。在制作后期,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的数字化视频制作处理也是非常复杂的,声画的合成统一、图像的特效处理要达到什么要求等。

明确基本思路和方法。清晰的思路与方法是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通过电视传媒,可以系统呈现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并着重于操作技法的细致描述,强调泥、釉、火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掘和总结千年瓷都丰富的传统陶瓷生产的宝贵经验和技艺,为发展现代陶瓷理论和工艺技术服务。将景德镇传统陶瓷工艺以电视艺术的形式进行拍摄、编辑、制作,形成一套完整的反映传统陶瓷生产过程的视频影像,充分反映景德镇瓷工精湛的陶瓷技艺,表现景德镇灿烂的传统陶瓷文化和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为我国陶瓷文化、陶瓷技术的研究提供借鉴,实现陶瓷文化的伟大传承。

视频影像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弘扬优秀的陶瓷文化,为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的有益探索。这不仅是展示陶瓷历史文化个性和积极要义,更是积极推动陶瓷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宣传。

参考文献

[1]焦小惠.纪录片的再现与表现[J].电视研究,2001(10).

[2]祝桂洪.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3]周荣林.论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EB/OL].省略/html/info/1373/news_19396.html.

[4]王姝.手工艺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现状调查[N].陶城报,2011-03-18.

篇10

【关键词】阿拉伯苏菲诗歌 文化意境 表现

说到苏菲诗歌,它可是历史非常悠久的,在苏菲的产生同时苏菲诗歌也开始兴起了。伊历二世纪时期,苏菲的雏形就已经诞生了,在当时有很多苦行者开始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记录并且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苏菲诗歌有一些专有的特点,那就是歌中会经常出现酒、女人以及自然界各类的事物等等这些词汇。苏菲诗歌因它特有的细腻温婉的艺术特点,为阿拉伯的传统文化添加上了美丽的一笔,使阿拉伯文化更显妩媚和神秘。本文将从以下的几点中阐述苏菲诗歌特有的象征表达和它的文化意蕴。

一、阿拉伯传统的诗歌中对于酒的描写

早在蒙昧时代,诗歌就是一种特有的表达形式,阿拉伯人将饮酒看做是一种人生的乐趣,那么自然而然的,喜酒的诗人就会将酒融入诗歌之中。阿拉伯诗人不厌其烦地将酒引入诗歌之中,既描写出了酒的颜色,又描写出了酒杯的样子、颜色以及大小,甚至于对酒的名称也十分的讲究,“吉阿”指的是由麦子酿成的酒品,“比提阿”指的是由蜂蜜酿成的酒品。可以看出,在阿拉伯这个神秘的国度,人们对酒的喜爱和讲究历史悠久。

而阿拉伯人从古时候开始就借酒来抒发自己的情绪,在酒的作用下可以将现实中的烦恼抛至脑后,让思想能够无拘无束的释放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讲,诗人内心的细腻和丰富的感情也被激发到了极致。所以,一些阿拉伯人一致认为酒才是诗歌产生最好的助手。不论何时的诗人,在对酒抒发内心情感的同时,也总是携带着对酒的痴迷,因为饮酒可以让他们的思想自由翱翔,这正是诗人们喜爱酒的原因,从饮酒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阿拉伯诗人对美酒真挚之情的吐露,同时,这也成为了诗人们的创作的热情的结晶。在美酒的基础上,诗人通过对想象力的渲染,变成了现实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创造了无数的流传至今的艺术精品。

二、苏菲诗歌中酒的意义象征

苏菲诗歌中对于酒的描述和苏菲的历史同样的悠久。在伊历二世纪,苏菲诗歌对酒的描写就开始兴起了。在苏菲诗歌第一代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迷醉”以及“清醒”等字眼,它们的最原始的意思当然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在那之后,它就演变成了苏菲诗歌中的一种专门语言。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结论:在伊历二世纪苏菲诗歌对于酒的描写开始兴起。诗歌中“迷醉”、“酒友”、“狂欢”“尽兴”等等词汇并不是诗人们凭空想象而来的,而是根据早期时代的诗歌进行了引用。

在苏菲诗歌中,对于喝酒的描述有三种方式:品尝、畅饮、饮酒,细心的苏菲学者们还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当人们逃离了自己的私欲,变得思想纯洁的时候,才算是进入了品尝这一境界;当一个人一直喝酒但还保持清醒时,那么这就是畅饮;当一个人喝酒喝到意识迷糊的时候,这时方为饮酒。如果一个人,不因喝酒而受到影响,并且不会因喝酒改变了他的特征,那么他便是一个平静而稳定的达到一定境界的人。艾布·麦德也奈(1120-1197)曾这样写道:她不是葡萄酒地不是醉人的酒/现世里不曾有/}L是美丽装扮的光辉海一处皆有玄妙。很明显,诗人口中的就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酒,而是一种意识的反应。在这里,艾布·麦德也奈讲述了他遇到了美丽的绚烂的光,难以置信的光,这与很多苏菲诗人的感受是一样的。

三、女人与爱情的意义象征

几乎在所有的传统诗歌中女人和爱情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阿拉伯早期的诗歌中,大多都是以废墟和爱情来做开头的诗歌,比如诗人会在诗歌的开头描写,面对着爱人的故居,心情感情的变化,会回忆起以往美好的时光。在这样的爱情诗歌中,有关于对纯真的爱情,也有关于开放的爱情的描写。以两情相悦作为基调的纯正爱情诗歌中,没有太多的情和欲,没有太多的自私的目的,一切都是爱情至上。这种描法可以在早期的名为盖斯·穆兰吾哈的诗歌中看到,他与莱伊两人的唯美爱情故事如今已成为了千古绝唱,被人们誉为是阿拉伯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时盖斯·穆兰吾哈也被人们誉为是苏菲情诗的创始人。

四、自然界的意义象征

说到道大自然,就会让人们联想到神秘这个词,大千世界为自然最为神秘,对于社会发达的当今世界来说,大自然仍然是一个不解之谜。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大自然更代表了伟大和神奇,人们对它顶礼膜拜,大自然一直富有着神秘色彩和苏菲的追求境界不谋而合,所以,神秘、深邃就变成了苏菲诗歌的象征意义。对于大自然中的万千景象,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有悲伤、有快乐、有幸福也有痛苦。而用苏菲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虽然纷繁复杂,各型各异,但万物确是一体的,这也就是苏菲的一种名为“存在单一”理论。苏菲文化所追求的就是能够脱离本体的束缚,让思想灵魂放飞。就像鲁米写的一样:艾斯利的废墟/我童年和青年嬉戏的地方/昨天它还是青翠嫩绿冷天却已干旱贫痔。

五、结语

苏菲诗歌让人们感受到了无尽世界中所表达出的内心世界,让人们沉醉其中并被其深深的折服。苏菲诗歌表现的十分茫然且不知所措,直到寂灭在对真主真诚的挚爱中。苏菲诗歌同样也是充满了浓郁的情和爱,让人们感受着人世间最美好的一面。我们需要深入的去了解和感受苏菲诗歌中的含义与寓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将阿拉伯文化中的一颗明珠真真正正的珍藏于心。

参考文献:

[1]韩中义.西域苏菲主义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埃及〕艾哈默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M].商务印书4g,1999.

[3]〔中亚〕艾布·纳斯尔·图斯.光辉[M].贝鲁特学术书籍出版社,2001.

篇1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口头传承、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以及与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体现出社会的悠久历史和文明程度,也能发挥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调动和传承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对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构建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滞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相对滞后,由于资金技术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国家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问题得不到系统的解决,保护标准和规范以及收集、调查、整理、记录、建档、展示、利用等工作不够完善。保护、管理资金不足观念滞后表现在:首先是轻视或忽视民间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在认识和实践及法制建设中,“文化遗产”被“文物”所取代,“文物”保护被等同于对整个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得不到足够重视;再次是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是一种客观必然,主张任其自生自灭,无须保护;最后是认为目前国家财力有限,无暇顾及,等经济高度发达后,再进行保护。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对有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二)过度开发。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存在着重视开发而轻视保护的弊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仅仅看重申报的数量、开发的价值,轻视保护和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物质化”功利倾向严重:一方面,要奋力挤进国家级“遗产名录”;另一方面,对一些文化遗产过度开发。某些地区特定时期的生活习俗,如“拉纤”、“走婚”、“裸浴”等在一些地方被滥用。其中很多表演是为了迎合游客口味的“大胆创新”,完全改变了原生态内涵。很多地区将文化遗产变成了一种赚钱的工具,迫不及待地挂出去展览,或张贴醒目的商标变成商品,试图卖个好价钱。掠夺性开发、破坏性建设、企业式经营等现象,已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难点。

(三)缺乏相关人才培养。教育领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足够重视,导致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脱节。在我国大学的教学课程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科很少,学生不能在受教育过程中了解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国家不能培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要的社会人才。新时期,年轻人的生活充斥着网络、娱乐、西方节日等环境中,越来越远离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了对民族文化的关注与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断的民间非物质文化将面临断裂的危险。

(四)遗产传承问题不容忽视。受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冲击的和影响,愿意学习传统技能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致使民间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许多项目的传承人大多生活在农村,由于受到项目本身级别限制等诸多原因,仍然生活困难,没有经济来源,依靠儿女们来赡养度日。因此,补助一批民间艺人是当前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至关重要的环节。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通过出台政策、补助经费、创造条件等方法来放慢我们与传统文明渐行渐远的步伐,将原汁原味的民间特色鲜活地展示在民众的面前,可以说,这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和“民心工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信息化、商业化社会环境下,一些传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结构和形态、功能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不再存在,作为传统社会表达方式的传统文化由于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逐渐走向消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日趋严重的危机。传统的、多样的民间文化受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的结果绝不仅仅意味着个别文化片段的毁灭,而是意味着多样性文化的生存空间的改变。在我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文化生态区保护已成为“非遗”保护最为重要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静止和固态的,它需要在发展中生存,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老化,传承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传统技艺和艺术种类面临消亡的危险。保护和传承这些人类弥足珍贵的遗产是21世纪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日趋严重的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出台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建立,其意义在于成功地保护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类文明史保留下众多弥足珍贵的财富,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战略正在向多元化、科学化和综合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文化、科学、历史、美学、经济和社会价值。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管理部门和当地居民共同参与,建立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管理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同样要以战略性发展眼光认识文化产业和传统文化,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国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保护意识,积极倡导各族人民热爱、珍惜、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孙克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进展[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54-60.

篇12

1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特点

第一,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真实记录了某一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和历史演进过程,它根植于一定区域的文化传统中,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性。第二,内容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了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涵盖领域宽、种类繁多、内容广泛,形式包括口头表述、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其中表演艺术又包括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说唱等。第三,载体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活态的文化形式,光用文字很难表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载体具有多样性,能够直观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方便研究者多方位、多层面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使普通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更为直观可感,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有效途径

2.1加强法治建设,走上良性轨道

各级档案管理机构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岗位责任、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借阅流程等,对非遗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进行细化、具体化,提升科学化管理水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工作步入法治化、常态化轨道。具体来说,各级文化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法律规范性文件,如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规定》等。还应加大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执法检查。

2.2加大工作力度,收集非遗档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涵盖面广,内容丰富,载体多样。要加大收集力度,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有效开展收集工作。一是全方位收集,即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的特点,对档案材料进行“撒网”式收集,尽可能全面收集档案材料。二是抢救性收集,即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并加快收集步伐,做到收集工作不拖延、收集档案不遗漏。三是收集载体的多样化,即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载体多样性的特点,除了收集文字材料之外,还要注重收集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等。2.3采用科学手段,提升保护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把存储在传统载体上、以模拟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尽快转化为数字形态,实现对原始档案的保护;对研究和保存价值较高、保存状况不容乐观的档案,应优先进行数字化,并实施档案登记备份、开展异地保存,确保档案安全。其次,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应探索开发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软件,开展档案的数字化集成管理,建立档案数据库,实现档案资源的共享。

2.4加强队伍建设,健全保障机制

篇13

一、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晋中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晋中市有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6年入选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保护名单,分别是民间音乐《左权开花调》和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在2007年文化部组织的第二批国家级名录的申报工作时,晋中市入选5个项目,分别是民间文学《牛郎织女传说》、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心意拳”、传统舞蹈“寿阳爱社”、传统戏剧“祁太秧歌”及传统医药“龟龄集传统制作技艺”。

2006年12月,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晋中市除了入选国家级名录的民间音乐《左权开花调》和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外,还有另外的9项入选,共计11项。在2008年3月,入选晋中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高达50项之多。由此可见,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大、类型多。

二、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2005年我国从政府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实施保护,陆续出台了相关规定,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非遗”保护工作原则。2010年文化部批准成立晋中市文化生态保护区,2012年正式运行,该区涵盖晋中11个县(区、市)全境,其中晋中市的榆次、太谷、祁县、平遥又被划定为保护区的核心区域。2011年,晋中市文化局成立了“非遗”保o中心,开展 “非遗”保护各项工作,效果显著,许多“非遗”项目传承状况明显改善,晋中市广大民众“非遗”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传承“非遗”的社会生态日渐优化。

此外,晋中市已建成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2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平遥薛生金漆艺研发有限公司),这对推动晋中市“非遗”市场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2016年,通过摸底、调查,登记在册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传习所、传承基地和展示馆达83个,整理保存了大量与晋中市“非遗”有关的实物及其信息,为推广振兴晋中市“非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策略

过去几年中,晋中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借助信息技术对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已成为新形势下推进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选择。

1.强化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建设的思想意识。从现实层面分析,晋中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多样,其自身的结构非常复杂,因而在对待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种方式进行妥善保护。综上分析可得出,开展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是落实保护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了解、掌握和获取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和保护现状的有效手段和可行途径。要让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才能将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地保护下去。

2.设立专门的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专门建立的网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理论科研数据库的延伸。晋中市的非物质文化网站要建设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网站,要及时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信息,为晋中市、全省乃至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保护、研究等工作提供方便、快捷、专业的交流平台。网站的内容可以包括晋中市名录、遗产选粹、传承人等基本信息,也可以包括新闻动态、保护论坛、知识链接等其他栏目,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还可以在信息交流平台中采用E-mail、聊天室等信息互动形式,便于传播者和受众的交流,实现信息的共享、补充等。等到网站建设取得进展后,可以向网上数字博物馆的方向努力。

3.建立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上展示系统。这个展示系统可以综合各种多媒体信息,在虚拟场景中将视频、音频、图及、文字建立场景的混合模型等形式合理结合,并协调展示,以实现对工艺流程的详细表达、工艺存在的文化状态、民间艺人档案、传播传承方式、民艺品原材料、民间生活文化等存在方式的再现交互功能。同时,所建立的展示系统能够在任何多媒体展示设备进行现场的展示与宣传,供人们查阅、认识和掌握。

4.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手段培训。定期对晋中市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人员安排培训,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等进行培训,培训方式可采用课堂讲授、现场演示、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培训内容可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数据采集、普查与资料收集、数据库技术等,以提高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收集及数据库建设的水平。

篇1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苗族鼓舞;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活态文化,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1]。当前在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严重冲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致使许多珍贵的资料实物与精湛的传统技艺遭到破坏,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概述

(一)起源

苗族鼓舞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多流传于湘西苗族村寨,受节令和时间的限制,其具有诸多的称谓,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自古以来,湘西苗族人民的生活环境多是深山老林和崇山峻岭之中,生活和文化相对封闭,生产条件不高,这些都使得苗族祖先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落后,为了振奋族群精神,调节情感,往往以击鼓为乐,从而形成了苗族鼓舞这一文化艺术。从当前的苗族鼓舞内容和动作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先祖们的淘米煮饭、种地插秧、耕地犁田等生产生活情境,这表明苗族鼓舞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深深根植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二)现状

苗族鼓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承方式落后。苗族鼓舞传承方式基本为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模式,人口组成和形式较为单一,受众规模小,虽然能保证被传授者的技艺质量,但是参与人数少,难以形成规模化和大众化的传承与发展,不利于苗族鼓舞的生存及发展。

二是现代文明的冲击。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电视和网络等不断普及,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和精神文化生活,对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导致苗族鼓舞逐渐失去群众基础[2]。当前湘西大多数人较少参与苗族鼓舞活动,不愿意练习和学习鼓舞,并且部分人为谋生计而外出,无暇顾及苗族无辜,影响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传承及发展的路径

(一)积极保护传承人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是以技艺精湛、经验丰富的老艺人开门授徒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因此保护传承人十分之必要。首先,给予传承人物质生活保障。湘西地区经济水平不高,文化和交通等相对落后,许多苗族鼓舞传承人因经济原因而被迫放弃技艺,导致技艺逐渐流失,因此政府可以为其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提高传承人的名望和社会地位。政府可以支持和奖励为苗族鼓舞做出贡献的人,对其技艺加以肯定,为其提供才艺展示的舞台与机会,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二)加大宣传力度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要想实现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借助舆论导向优势来普及苗族鼓舞的文化及价值,营造良好的声誉。目前苗族鼓舞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没有深度挖掘其价值与内涵,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宣传力度,多是将其作为旅游宣传附属品,影响其传承与发展[3]。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平面广告和网络媒体,立体化、全方位宣传苗族鼓舞,将鼓舞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加以展现,积极宣传文化深层次内涵,使湘西民族特色与特有的神秘感相结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苗族鼓舞作为生态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对其传承及发展的方式和规律进行深入探索,客观思考其发展现状与趋势,能够让鼓舞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新生。当前苗族鼓舞在实际发展和传承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传承方式落后、现代文明的冲击、传承危机等,这就需要遵循“以人为本、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积极保护传承人,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模式,从而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婉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湘西州的考察[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9-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