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音乐教育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音乐教育对人的情绪情感的激发
音乐是用声音表情达意的一门艺术。优美的音乐能够滋润和抚慰人的心灵,激烈的音乐能够使烦恶的情绪得到宣泄,并且保持平和的心态。音乐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带给人最直接的影响,产生强烈、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流动着的听觉艺术可不受时空的限制,直视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它通过声音的媒介表达情感,通过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反应,对人的情绪起调节、激发的作用。在人的心理方面,音乐以其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声响结构体系给人以美的享受、滋润、陶冶和联想。优美的音乐使人能够以审美的姿态感悟人类的生活本质,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越功利的情感体验。经常聆听音乐,能够潜移默化地促使人的精神境界高雅,心情振奋。
二、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促进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人们得出结论,认为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脑主管人体的右半部,是数理中枢,善于以推理为特征的抽象思维,与此相适应,右手与推理、秩序、数学、法律、道德等理性形态相关;右脑主管人体的左半部,是情感中枢,善于以想象为特征的直觉思维,左手与情感、想象、审美、幽默、艺术相关。逻辑(理性)思维和形象(非理性)思维的素质和能力是一切伟大发明和创造的基石,音乐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思维和能力两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它可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突破单项思维,从而唤起和激发人的想象和灵感。由于人体生理结构的缘故,形成以右手为优势手的生产劳动,促进左脑进化为优势脑,加上以往教育的缺欠,助长了左右脑及其思维发展的不平衡。实验证明,右脑的信息容量(人格、欲望、情感、趣味、气质、性格、图像、音响等)是左脑的100万倍,对于创造或发明来说,右脑的直觉思维作用决不逊于左脑的抽象思维。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创作、表演等都是具有实践性的左、右手并用的活动,并无优势手与劣势手之分,左、右脑对话,开发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情感对话,也首先是旋律的高低明暗、强弱长短、音乐的情绪、音乐的形象和风格诉诸于右脑的运动,进而与左脑协调,从初步感知、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开发大脑潜能。音乐教育对发展人的感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创新等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效能。视唱练耳、声乐学习、动作模仿能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知能力、记忆力、反应能力等感性认识更加敏锐、协调,从而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科学发明之母。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等音乐语言所描绘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和非具象性,这为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声乐的演唱、器乐的演奏等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如依曲填词、依词谱曲、舞蹈创编等都需要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并反馈出来,动用多向思维,协调多种感官和神经系统才能创造出美的声音、旋律、动作,在创作和表演的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音乐教育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审美来实现的。审美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准则和敏锐的辨美能力,是培养学生疾恶扬善追求真理,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于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舒伯特的《摇篮曲》学生会唱只是第一步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感受歌曲的情。静谧的夜晚,妈妈在柔和的灯光下轻轻地摇着摇篮,口中轻声地哼着摇篮曲,脸上充满温馨爱意,把美好的祝愿带给宝贝。教师在学生感受到这种温柔安静的情绪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要求学生,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这种情绪,歌唱的气息必须平稳、柔和、连贯,声音位置统一,音色要柔和。然后再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气氛与音乐中使用四四拍子以及旋律中音程跳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不仅学会如何挖掘歌曲中的美,还能知道不同美是如何被表现的,知其然也知道其所以然。通过寓教于美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音乐教育对社会教育价值的拓展
音乐作品本身包含丰富的社会伦理思想,能够在审美和欣赏之中将思想和文化内涵传递给欣赏者,给人以启迪。音乐作品通过特殊的表现形式,使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伦理教育更具特色和功效。欣赏着在潜移默化和愉悦的欣赏中自觉地接受社会伦理的教化和社会文明的启悟。华彦钧的《二泉映月》采用单一形式的变奏曲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反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沉重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同时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以号召性的音调和果敢的节奏,概括出人民群众负于典型意义的、呐喊等语调特点,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歌声中受到陶冶,在歌声中聆听到民族的心声,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这个伟大的民族。音乐表达着对祖国、民族、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对人世间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对一切假、恶、丑的愤懑、排斥与鞭挞,还不断地丰富、创造着进步的文化,不断地建设、推动着健康向上的社会伦理,不断地改变、塑造着人的心智和心灵。
总之,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所以,在实现我国科教兴国、以人为本、培养新型人才的宏伟目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深入探索音乐教育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人文感化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够表现人类心情最内在的东西呢?
尼古拉・哈尔特曼是这样解释的:第一,音乐的世界与心情的世界都是非空间性与非物体性的,二者都处于流动状态与变化过程中,都在兴奋与安静、紧张与解决的对立运动中发展。与视觉艺术相比,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能够把感情的各种各样的形态最直接地表现出来。第二,音乐中声音的各种要素比视觉要素具有更强的情绪内涵。比方人的声音就具有丰富的情绪性表现,音乐采用这种情绪性的要素,并用旋律、和声、乐器音色等有意识地加以强调并增强这种情绪性,可见音乐的音响“素材”实际上已经成为情感表现的基础。
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动力性的过程,这正是二者之间能够沟通的桥梁。可以这样理解,感情和音乐都在时间的过程中进行,都具有一种非物体的性质,虽然与视觉的固定性无关,但都内含有动力性的运动性。而赋予这种最单纯的旋律乐恩以生气的,除了力的运动,还有一种一时性的感情冲动,也会随着力的运动的发展而赋予它生气。这表明,音乐的音响具备了与心理状态相融合的可能性。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乐论《乐记》早就清晰地揭示出人的情感体验与音乐音响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乐记・乐本篇》中具体论述了某种情感会导致什么样的音响表现形式:“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音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也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声音和情感的内在本质上,存在着远近不同的对应关系”,它们在运动形态上都存在着高低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色彩的浓淡等。这就是说,音乐以类比或比拟的方式,为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模拟和刻画人的情感活动提供各种可能性。
这就是说,音乐表现人类丰富的情绪、情感是有章可循的,作曲家是依据一定的章法和规律来表现和传达人类最丰富的情绪、情感的,音乐作品在情感性质上有它一定的确定性,人们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应该与作品的情感性质基本一致。虽然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首乐曲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但并不是每一种反应都是合理的,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正确理解音乐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那样,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无济于事。显然,欣赏音乐的美,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需要具备一个“音乐的耳朵”。那么,怎样才能培养“音乐的耳朵”呢?怎样才能正确感受、体验、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呢?
一方面,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形式美的感知、把握、想象、理解能力,必须帮助学生有能力从听觉上感知音乐的旋律、节奏、结构、音色等各种表情手段的表情作用,掌握音乐的形式美。正如哲学家笛卡尔在其《音乐入门》中指出:“种种不同的心情状态对应于种种不同的节拍,例如缓慢节拍产生疲惫、悲伤、恐惧、傲慢等情感;快节拍则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欢乐等活泼的情感。”嘘然,音乐内在的情感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的。“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二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样式或是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正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正因为如此,音乐的各种形式要素:旋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和声等,被赋予各种不同的情绪特性,并用来表现人的情感。例如,在从莫扎特到19世纪的西欧音乐中,大调通常给人以明朗、肯定、坚实、积极、新鲜等印象;而小调则给人以暗淡、柔和、忧伤等感觉。 但另一方面,音乐是充满感情的艺术,情感是最真实的,容不得半点虚伪。诚如《乐记》所言:“为乐不可以为伪。”只有源于心灵,才能进入心灵。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育工作中必须调动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的、诚恳的、深入的、有效的情感体验和与音乐的共鸣,使音乐教育成为沟通师生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成为心与心的交流。
例如,“爱”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很多音乐课的主题。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能深刻地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爱”的情感,并且把这种“爱”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准确、更细腻、更丰富地感受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唤醒自己内心关于“爱”的情感和体验。
什么是爱?
当我们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在艺术中、在音乐中分享“爱”这一至高无上的情感时,我们首先需要问自己:我是否懂得爱?我是否正经历着爱与被爱?
这种爱与被爱的情感是否使我们与表达人类深刻情感的永恒的艺术品之间产生一种更加直接、更加亲密、更加难以割舍的不解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宣泄、释放、更升华了我们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真实、平凡而又高贵的情感,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教会了我们怎样更优雅、更细腻、更准确、更深刻、更富于诗意和激情地去品味、去感受、去表达我们个人在每一个琐碎而又平常、普通的日子里所遭遇的爱与被爱的情感。
只有当我们空旷的心灵被爱所充满的时候,艺术才会成为我们人类高贵的精神世界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真正需要。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只有当高贵空灵的艺术作品在我们的心灵世界中占据着和生存、温饱与发展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一席之地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更真切、更敏锐、更用心地享受到爱与被爱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力量!
是啊!我们从小让孩子学会在艺术中,在音乐中感受爱、体验爱、表达爱,不正是为了将这爱所带来的快乐与力量支撑他们的整个人生吗?这种扪心自问的内省过程无论是对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还是对教师自身情感生活与精神品质的提升都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对于以情感陶冶和审美体验为宗旨的音乐教育来说,这一过程尤其必不可少。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是从教育观念的转变落实到教师教育行为的第一步,也是最本质、最内在的一步。
让我们回顾一下在过去的传统教育观念里,教师是怎么做的。过去,当我们教师确定了一个教材――音乐作品之后,很少或几乎从不做这种自我的内省或反思。总是一上来就沿着“怎样教”这一思路去备课、去思考,甚至经常出于对“教育意义”的追求去拔高主题意义,努力想着怎样教育孩子通过自己这一次或两次的教学活动立竿见影地做出外显的“爱”的好行为。这种对“爱”的外在行为结果的追求往往更甚于引导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爱”这一人类至高无上的情感带给他们自身的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然的、无拘无束的快乐与力量。换句话说,这样的教育总是徒有其表、舍本逐末,而不能深入人心的。因为它不是发自教师个人内心的灵魂深处,那又怎么能达到孩子的内心深处,真正内化为他刻骨铭心、永世不忘的精神财富,再进而外化为他由衷的、慎独的、表里如一的“爱”的好行为呢?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在这样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完全省略了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情感投入,完全忽略了教师个体最独特的感悟、理解与思考,教师所能做的最擅长的工作就是将音乐作品分解成知识和技能的方方面面,教师的工作夸张一点说就像是一个解剖尸体的外科医生那样,将好好的、完整的一个艺术作品大卸八块,将充满了人文精神与情感内涵的,需要由人的整个心灵去呼应的艺术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就好像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分解得只剩下各种器官,而不见了他活着的时候所充满的精、气、神、灵。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意义;情感教育;审美能力
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节点,高中音乐教育更是广泛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与诸位同仁探讨。
一、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渗透情感教育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情感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开展高中音乐教育,对于情感教育目标的渗透具有现实意义。以花城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为例,每一首选入教材的音乐作品,无一不蕴含着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之歌》让学生感悟到不仅人类拥有生命,大自然同样拥有生命,我们应当珍爱生命,保护自然;《感恩的心》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我们应当怀着感恩的心拥抱父母、拥抱同学、拥抱社会;《沃尔塔瓦河》让学生感受到捷克人民不畏、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鼓舞着他们的斗志。凡此种种,在高中音乐教材中还有很多体现,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进行赘述。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尤为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音乐教育对于渗透情感教育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努力挖掘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教育元素,于不知不觉间渗透情感教育目标,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进行。
二、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指出:“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途径,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启迪高尚人格,提升精神境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它所蕴含的美感能量是多方面的,包括立意美、情感美、音韵美、曲调美、形式美、伴奏美等等。按照不同的教育目标和不同教育方法,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审美能力。例如:鉴赏《赶摆路上》音乐作品,从不同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领略不同的艺术之美。从立意美角度而言,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傣族人民无限欢乐、幸福的生活之美;从情感美角度而言,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情感之美;从音律美角度而言,旋律以“5612”构成,节奏灵活多变,代表了我国民间音调的特色之美;从曲调美角度而言,作品选自合唱组曲《云南风情》,具有傣族民族风味之美;从形式美角度而言,体现了女生三声部合唱形式之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音乐擦亮了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当发挥音乐作品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高学生发现美的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独到审美趣味的小小音乐家。
三、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永恒课题。无论是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都非常关注人才创新能力高低问题,这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竞争力。教育实践证明:高中音乐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音乐创作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对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考虑到学生已经接受了一学期的音乐教育,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假期作业:6人一组,任选形式,为学校新编一首校歌。相比较于留几张试卷,这种作业形式更加灵活,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同时也避免了互相抄袭情况的出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运用创新创造能力,开阔思路,思考用什么样的音乐形式、音乐手段表现校园,这不仅加深了对课上所学音乐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了用音乐创造美的能力,体现了学习致用的教学理念。本学期入学伊始,当请学生自由展示创作成果时,他们一个个都兴致高涨。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促使教学改革工作者愈发关注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纵观高中音乐教育现状,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音乐不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即便学校开设了音乐课程,最终由于各方面的不重视、不配合,影响了教育质量。如何转变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的不利局面,全面发挥音乐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旧有待全体音乐教师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慧玲.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7(9):123-124.
关键词:音乐 儿童 兴趣 情感体验 语言 思维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在儿童的音乐启蒙过程中,我们应努力探索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创造出生动、富有美感、利于启发、卓有成效的音乐活动形式,包括倾听音乐、歌曲教唱、节奏活动、音乐游戏等。让孩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音乐充分开发幼儿的思维、智力、感知觉,锻炼提高儿童的心理品质,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才能。
音乐是一系列的按一定规律以表达客观情景和人类内心体验、感受为目的的先后或同时奏出的乐音组合,与文学、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形式相区别,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借助于声音这一物质材料建筑一个音响世界,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境界上达到某种沟通,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离不开声音,没有声音也谈不到音乐。
1、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幼儿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教育,它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使儿童在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学会鉴赏美,了解客观事物.发展自己的潜能。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儿童满怀着好奇心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寻觅鲜艳、明快的色彩,看五彩缤纷世界;他们的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生活中丰富多变的音响。开始有了初步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由此,审美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1.2 优美、动听、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最好刺激。儿童终日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一块积木、一堆沙土、一只小动物等这些简单的事物都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想象天地,他们可以为此而编出许多充满童稚的故事。
1.3 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音乐旋律与节奏,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模拟性的音乐,更是发挥儿童想象力的好材料,他们可以为自己以后如何鉴赏美的事物,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埋下伏笔。
2、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创造想象力、感知能力,丰富儿童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2.1 南斯拉夫一所实用音乐学校曾经用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该校受过良好的音乐肩蒙的孩子成年以后,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他们会对周围的音乐活动及所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抱有很大的热情,在生活中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更主要的是这些学生都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多才多艺、能干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一个缺乏个性的人。他们认为。这便是音乐启蒙的成就。
由此不难看出音乐启蒙的意义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力,使它不至于随年龄的增大而丧失。
2.2 再如,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刺激可以直接激起儿童进行各_利,活动的意向,是引导儿童发展不可替代的因素,对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认为,感知能力是情感萌芽的起点。
2.3 倾听音乐和唱歌可以发展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情感反应,在某种特殊作用的音乐帮助下,可使儿童保持情感的激动状态,同样在必要的时候舒缓、柔和的音乐可以抑制情绪激动,把儿童从某种竞争引起的激烈状态引向平静。
3、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儿童的注意力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发展,如一个新的音色、一首新的歌曲或乐曲都很容易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因而在倾听歌曲和演奏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得到了锻炼。
3.2 儿童的观察力在分辨旋律乐旬的细微变化中得到发展,因为儿童必须对他们所听到的音乐作细致的观察,即听觉上的“观察”,然后才能去努力模仿他们听到的声音,唱好歌词和曲调。
3.3 唱歌也发展了儿童的记忆力。老师通过简单的哼唱旋律,把歌词教给孩子,儿童的记忆力便在自己内心哼唱中得到了加强。
3.4 音乐活动还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音乐刺激儿童产生音乐性质相一致的新感情体验,使儿童的幻想更美好。
3.5 音乐活动还可以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比如说,空间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而视唱教学中手势语的帮助,即用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对儿童空间概念的形成和巩固是很有意义的。
3.6 音乐活动还锻炼了儿童的意志。要唱好歌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正确的乐音,并模仿出来,这就要求儿童做出意志的努力。例如:有一个女孩叫。她2岁的时候就能模仿着哼唱大人唱的歌曲。的妈妈是一名音乐教师,一天的妈妈说:“眯咪,妈妈唱一句曲子你能模仿出来吗?”咪眯说:“好吧!”“3 51232411――11”的妈妈用简谱哼唱了出来,一听,愣住了,心想:奇怪,妈妈平时总是唱词,怎么这一次唱了“莫名其妙”的一句话,而且很少听到。咪眯还是发愣,眯咪的妈妈看着她,笑着说:“来,,试着学出来,你会唱的很好。”在妈妈那充满鼓励的眼神中,眯眯终于准确的唱了出来,而且唱的很好。通过这一例子不难看出,儿童意志品质的形成是靠集中的注意力取得的。
3.7 音乐活动还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比如在一所幼儿园里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胆子很小,几乎不敢抬头正视每一个陌生的面孔。父母很焦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活泼、开朗并自信起来。一天,幼儿园的刘老师把孩子叫到而前亲切地对她说:“小朋友,你跟老师一起唱歌谣好不好?”小朋友没吱声只是默默地望着老师。老师把她领到钢琴旁唱着:“小乖乖,真可爱,不怕输,从小立志成才,长大建设美好未来。”老师反复地唱着.边唱边抚摸孩子,小朋友终于被老师温暖的手和那和蔼的笑容所打动,不知不觉地也跟着哼唱了起来,在场的老师和小朋友们高兴的拍起了手,从此,小朋友非常喜欢唱歌,而且非常自信了。这个例子说明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与音乐是分不开的。音乐不仅能启发孩子的智慧,而且在他(她)们幼小的心灵里而,音乐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4、音乐对于发展幼儿的视觉、听觉具有很大的作用。
4.1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曾经建议,在儿童特别是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在儿童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多布置一些鲜艳明快而且美丽大方的装饰品,如:音符、五线谱、各种玩具等等,这些醒目的视觉刺激可以大大激活儿童视神经的反应,丰富儿童的视觉体验,发展儿童的是知觉。
4.2 音乐对于发展听觉能力具有很大帮助。让儿童的生活中多一些优美动I听的声音,同样可以提高儿童听觉的敏锐性。当儿童的生活充满音乐,儿童每天都能够接触音乐,就会尝试表现音乐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5、音乐对幼儿学习语言具有较深的意义。儿童学习语言必须有一个语言环境,使他每天都能听到大人们说话,这样慢慢地他就能听懂成人语言,并且也会自己学说话了。儿童模仿成人语言不仅在用词造句方面,而且连抑扬顿挫等音调变化都能学得自然而生动,这首先归功于语言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唰样的道理,学习音乐也需要环境,只要我们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我们就可以使每一个儿童的音乐潜能得到惊人的发挥。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深化音乐教育观是有启发性的。教师要重视对音乐教育自身规律的探讨,用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切切实实地在各利t音乐活动中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和心理品质。提倡学习音乐就是为了音乐本身,就是为了用音乐本身去打造孩子的心,要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音乐的启蒙教育。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教师将音乐教育看成是德育和智育的附属,忽视音乐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意义,过分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片面理解音乐对于开发智力的作用,因而有时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倾向。比如:要突出音乐的教育意义,将重点放到歌曲歌词中的思想性因素;为了开发孩子智力,便仅仪以教会几首歌或某样乐器为指标,重视了音乐的功利性,却相对忽视了艺术性.对音乐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不够重视。
关键词:音乐治疗 中小学生 音乐教育
一、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人类很早就开始认识并重视音乐教育。古希腊的柏拉图,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夫子等先人,都把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手段或途径。他们的有关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论述中,对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获得一个初步的概念。
音乐教育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教育。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美的音乐去激发受教育者的美感,使之在美感感动与愉悦的陶醉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熏染、陶冶,潜移默化,从而在精神方面获得深刻的影响。
二、音乐的作用表现在:
音乐能使人聚精会神的注意某一件事,激发和增强人的运动功能,唤醒人的记忆和情感,增进记忆;音乐是一种有效的引导,它使得各种能力水平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能够被各个智力水平的人们所接受,有利于多数人的参与,提供了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交流方式;音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令人愉快的背景。在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人都要接触音乐,甚至受到音乐的影响。
三、进行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情商的培养及特点
儿童音乐是指“儿童所从事的音乐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表现及创造,也表现出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愉悦性。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人们在欣赏它动听旋律的时候会直接诉诸审美情感,使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各种各样使人感兴趣的事物和丰富多彩的优美境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悦人耳目,扣人心弦,使人心里洋溢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
2 教育性。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影响往往不像语言的说教和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借助于音乐的愉悦性的特点吸引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寓教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活动之中。
3 个体性。黑格尔曾说:“音乐用作内容的东西乃是主体的内心生活本身。”音乐正是主体内心生活的显现。对于儿童而言,音乐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使得儿童音乐活动在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上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
(二)音乐教育在预防、改善,甚至
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独特作用
1、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心理焦虑和恐惧,是当前中小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音乐教育通过放松学生大脑,调整学生情绪,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这种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音乐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教育,它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使学生暂时忘却学习烦恼,放松紧张的神经。加上老师充满鼓励的话语,平等的尊重,学生能够在主动的参加音乐活动中,自由发挥,重塑被学习压力磨灭的自信,渐渐走出焦虑的心态;音乐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音乐作为人类审美追求的文化形态,其本质在于表现美。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紧张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心情愉快,缓解学习上压力与焦虑,并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2、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精神情操的陶冶,净化心灵。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精神情操的陶冶,净化心灵。音乐教育选用的优秀作品,包含着真诚的人生体验,反映了生活的意味和生活的真实,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代表时代的共同心声。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受到打动。如《歌唱祖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英雄》等军营歌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奉献;《百鸟朝凤》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魅力等,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情操,拥有美的心灵。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分辨力、选择力提高、培养起健康的审美观,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助调节心理,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
3、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强迫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
根据心理学给出的定义,强迫症(obsession)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性官能症。这种心理障碍多发生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二、初三学生身上,得了强迫症的孩子学习时精神不集中,经常忧郁与紧张,睡眠质量也不高。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上,与老师同学合作表演,热情交流,在友好自由的音乐氛围里、在主动参与中树立自信;从老师高超的音乐水平、同学开朗健康的心态,活泼向上的学习生活状态上得到启发,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念,逐渐走出强迫症的阴影。
4、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形成健康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