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音乐教育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0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音乐教育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音乐教育的意义

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社会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人的情绪情感的激发

音乐是用声音表情达意的一门艺术。优美的音乐能够滋润和抚慰人的心灵,激烈的音乐能够使烦恶的情绪得到宣泄,并且保持平和的心态。音乐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带给人最直接的影响,产生强烈、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流动着的听觉艺术可不受时空的限制,直视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它通过声音的媒介表达情感,通过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反应,对人的情绪起调节、激发的作用。在人的心理方面,音乐以其丰富多彩、富有创造性的声响结构体系给人以美的享受、滋润、陶冶和联想。优美的音乐使人能够以审美的姿态感悟人类的生活本质,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越功利的情感体验。经常聆听音乐,能够潜移默化地促使人的精神境界高雅,心情振奋。

二、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的促进

在科学实践过程中人们得出结论,认为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左脑主管人体的右半部,是数理中枢,善于以推理为特征的抽象思维,与此相适应,右手与推理、秩序、数学、法律、道德等理性形态相关;右脑主管人体的左半部,是情感中枢,善于以想象为特征的直觉思维,左手与情感、想象、审美、幽默、艺术相关。逻辑(理性)思维和形象(非理性)思维的素质和能力是一切伟大发明和创造的基石,音乐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思维和能力两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它可促使左右脑的协调发展,突破单项思维,从而唤起和激发人的想象和灵感。由于人体生理结构的缘故,形成以右手为优势手的生产劳动,促进左脑进化为优势脑,加上以往教育的缺欠,助长了左右脑及其思维发展的不平衡。实验证明,右脑的信息容量(人格、欲望、情感、趣味、气质、性格、图像、音响等)是左脑的100万倍,对于创造或发明来说,右脑的直觉思维作用决不逊于左脑的抽象思维。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创作、表演等都是具有实践性的左、右手并用的活动,并无优势手与劣势手之分,左、右脑对话,开发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情感对话,也首先是旋律的高低明暗、强弱长短、音乐的情绪、音乐的形象和风格诉诸于右脑的运动,进而与左脑协调,从初步感知、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左右脑协调发展,开发大脑潜能。音乐教育对发展人的感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创新等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效能。视唱练耳、声乐学习、动作模仿能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感知能力、记忆力、反应能力等感性认识更加敏锐、协调,从而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科学发明之母。音乐的旋律、节拍、节奏、调式调性、和声等音乐语言所描绘的音乐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和非具象性,这为丰富学生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声乐的演唱、器乐的演奏等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如依曲填词、依词谱曲、舞蹈创编等都需要通过感知和体验上升到理性并反馈出来,动用多向思维,协调多种感官和神经系统才能创造出美的声音、旋律、动作,在创作和表演的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音乐教育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通过审美来实现的。审美包括健康的审美意识、良好的审美情趣、正确的审美准则和敏锐的辨美能力,是培养学生疾恶扬善追求真理,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于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会无动于衷。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舒伯特的《摇篮曲》学生会唱只是第一步工作,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感受歌曲的情。静谧的夜晚,妈妈在柔和的灯光下轻轻地摇着摇篮,口中轻声地哼着摇篮曲,脸上充满温馨爱意,把美好的祝愿带给宝贝。教师在学生感受到这种温柔安静的情绪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要求学生,为了更好地表达出这种情绪,歌唱的气息必须平稳、柔和、连贯,声音位置统一,音色要柔和。然后再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气氛与音乐中使用四四拍子以及旋律中音程跳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学生不仅学会如何挖掘歌曲中的美,还能知道不同美是如何被表现的,知其然也知道其所以然。通过寓教于美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音乐教育对社会教育价值的拓展

音乐作品本身包含丰富的社会伦理思想,能够在审美和欣赏之中将思想和文化内涵传递给欣赏者,给人以启迪。音乐作品通过特殊的表现形式,使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伦理教育更具特色和功效。欣赏着在潜移默化和愉悦的欣赏中自觉地接受社会伦理的教化和社会文明的启悟。华彦钧的《二泉映月》采用单一形式的变奏曲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懑,反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沉重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同时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追求和向往;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以号召性的音调和果敢的节奏,概括出人民群众负于典型意义的、呐喊等语调特点,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在歌声中受到陶冶,在歌声中聆听到民族的心声,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这个伟大的民族。音乐表达着对祖国、民族、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对人世间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对一切假、恶、丑的愤懑、排斥与鞭挞,还不断地丰富、创造着进步的文化,不断地建设、推动着健康向上的社会伦理,不断地改变、塑造着人的心智和心灵。

总之,音乐教育在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所以,在实现我国科教兴国、以人为本、培养新型人才的宏伟目标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深入探索音乐教育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人文感化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那么,音乐为什么能够表现人类心情最内在的东西呢?

尼古拉・哈尔特曼是这样解释的:第一,音乐的世界与心情的世界都是非空间性与非物体性的,二者都处于流动状态与变化过程中,都在兴奋与安静、紧张与解决的对立运动中发展。与视觉艺术相比,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能够把感情的各种各样的形态最直接地表现出来。第二,音乐中声音的各种要素比视觉要素具有更强的情绪内涵。比方人的声音就具有丰富的情绪性表现,音乐采用这种情绪性的要素,并用旋律、和声、乐器音色等有意识地加以强调并增强这种情绪性,可见音乐的音响“素材”实际上已经成为情感表现的基础。

音响结构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者都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动力性的过程,这正是二者之间能够沟通的桥梁。可以这样理解,感情和音乐都在时间的过程中进行,都具有一种非物体的性质,虽然与视觉的固定性无关,但都内含有动力性的运动性。而赋予这种最单纯的旋律乐恩以生气的,除了力的运动,还有一种一时性的感情冲动,也会随着力的运动的发展而赋予它生气。这表明,音乐的音响具备了与心理状态相融合的可能性。

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乐论《乐记》早就清晰地揭示出人的情感体验与音乐音响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乐记・乐本篇》中具体论述了某种情感会导致什么样的音响表现形式:“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音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这也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声音和情感的内在本质上,存在着远近不同的对应关系”,它们在运动形态上都存在着高低的起伏、节奏的张弛、力度的强弱、色彩的浓淡等。这就是说,音乐以类比或比拟的方式,为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模拟和刻画人的情感活动提供各种可能性。

这就是说,音乐表现人类丰富的情绪、情感是有章可循的,作曲家是依据一定的章法和规律来表现和传达人类最丰富的情绪、情感的,音乐作品在情感性质上有它一定的确定性,人们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应该与作品的情感性质基本一致。虽然不同的人可能对同一首乐曲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但并不是每一种反应都是合理的,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正确理解音乐的能力。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那样,对于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无济于事。显然,欣赏音乐的美,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需要具备一个“音乐的耳朵”。那么,怎样才能培养“音乐的耳朵”呢?怎样才能正确感受、体验、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的情绪、情感呢?

一方面,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形式美的感知、把握、想象、理解能力,必须帮助学生有能力从听觉上感知音乐的旋律、节奏、结构、音色等各种表情手段的表情作用,掌握音乐的形式美。正如哲学家笛卡尔在其《音乐入门》中指出:“种种不同的心情状态对应于种种不同的节拍,例如缓慢节拍产生疲惫、悲伤、恐惧、傲慢等情感;快节拍则产生相反的效果如欢乐等活泼的情感。”嘘然,音乐内在的情感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来表现的。“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致不是单纯的喜悦与悲哀,而是二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样式或是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正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正因为如此,音乐的各种形式要素:旋律、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和声等,被赋予各种不同的情绪特性,并用来表现人的情感。例如,在从莫扎特到19世纪的西欧音乐中,大调通常给人以明朗、肯定、坚实、积极、新鲜等印象;而小调则给人以暗淡、柔和、忧伤等感觉。 但另一方面,音乐是充满感情的艺术,情感是最真实的,容不得半点虚伪。诚如《乐记》所言:“为乐不可以为伪。”只有源于心灵,才能进入心灵。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育工作中必须调动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的、诚恳的、深入的、有效的情感体验和与音乐的共鸣,使音乐教育成为沟通师生情感的最有效的方式,成为心与心的交流。

例如,“爱”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也是很多音乐课的主题。那么,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能深刻地感受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爱”的情感,并且把这种“爱”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准确、更细腻、更丰富地感受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唤醒自己内心关于“爱”的情感和体验。

什么是爱?

当我们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在艺术中、在音乐中分享“爱”这一至高无上的情感时,我们首先需要问自己:我是否懂得爱?我是否正经历着爱与被爱?

这种爱与被爱的情感是否使我们与表达人类深刻情感的永恒的艺术品之间产生一种更加直接、更加亲密、更加难以割舍的不解关系?优秀的艺术作品宣泄、释放、更升华了我们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真实、平凡而又高贵的情感,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教会了我们怎样更优雅、更细腻、更准确、更深刻、更富于诗意和激情地去品味、去感受、去表达我们个人在每一个琐碎而又平常、普通的日子里所遭遇的爱与被爱的情感。

只有当我们空旷的心灵被爱所充满的时候,艺术才会成为我们人类高贵的精神世界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真正需要。当然,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也只有当高贵空灵的艺术作品在我们的心灵世界中占据着和生存、温饱与发展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一席之地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更真切、更敏锐、更用心地享受到爱与被爱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力量!

是啊!我们从小让孩子学会在艺术中,在音乐中感受爱、体验爱、表达爱,不正是为了将这爱所带来的快乐与力量支撑他们的整个人生吗?这种扪心自问的内省过程无论是对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与效果,还是对教师自身情感生活与精神品质的提升都是十分重要和宝贵的,对于以情感陶冶和审美体验为宗旨的音乐教育来说,这一过程尤其必不可少。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这是从教育观念的转变落实到教师教育行为的第一步,也是最本质、最内在的一步。

让我们回顾一下在过去的传统教育观念里,教师是怎么做的。过去,当我们教师确定了一个教材――音乐作品之后,很少或几乎从不做这种自我的内省或反思。总是一上来就沿着“怎样教”这一思路去备课、去思考,甚至经常出于对“教育意义”的追求去拔高主题意义,努力想着怎样教育孩子通过自己这一次或两次的教学活动立竿见影地做出外显的“爱”的好行为。这种对“爱”的外在行为结果的追求往往更甚于引导孩子们去感受、去体验“爱”这一人类至高无上的情感带给他们自身的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自然的、无拘无束的快乐与力量。换句话说,这样的教育总是徒有其表、舍本逐末,而不能深入人心的。因为它不是发自教师个人内心的灵魂深处,那又怎么能达到孩子的内心深处,真正内化为他刻骨铭心、永世不忘的精神财富,再进而外化为他由衷的、慎独的、表里如一的“爱”的好行为呢?在这样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在这样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完全省略了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与情感投入,完全忽略了教师个体最独特的感悟、理解与思考,教师所能做的最擅长的工作就是将音乐作品分解成知识和技能的方方面面,教师的工作夸张一点说就像是一个解剖尸体的外科医生那样,将好好的、完整的一个艺术作品大卸八块,将充满了人文精神与情感内涵的,需要由人的整个心灵去呼应的艺术作品肢解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就好像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分解得只剩下各种器官,而不见了他活着的时候所充满的精、气、神、灵。

篇3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育意义;情感教育;审美能力

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基础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基础教育向高等教育过渡的关键节点,高中音乐教育更是广泛受到关注。本文分析了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与诸位同仁探讨。

一、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渗透情感教育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情感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开展高中音乐教育,对于情感教育目标的渗透具有现实意义。以花城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为例,每一首选入教材的音乐作品,无一不蕴含着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地球之歌》让学生感悟到不仅人类拥有生命,大自然同样拥有生命,我们应当珍爱生命,保护自然;《感恩的心》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我们应当怀着感恩的心拥抱父母、拥抱同学、拥抱社会;《沃尔塔瓦河》让学生感受到捷克人民不畏、勇敢战斗直至胜利的精神,鼓舞着他们的斗志。凡此种种,在高中音乐教材中还有很多体现,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进行赘述。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尤为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音乐教育对于渗透情感教育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努力挖掘音乐作品背后蕴含的情感教育元素,于不知不觉间渗透情感教育目标,推动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进行。

二、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

音乐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中指出:“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途径,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启迪高尚人格,提升精神境界。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它所蕴含的美感能量是多方面的,包括立意美、情感美、音韵美、曲调美、形式美、伴奏美等等。按照不同的教育目标和不同教育方法,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审美能力。例如:鉴赏《赶摆路上》音乐作品,从不同角度出发,学生可以领略不同的艺术之美。从立意美角度而言,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傣族人民无限欢乐、幸福的生活之美;从情感美角度而言,表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勤劳善良、乐观向上的情感之美;从音律美角度而言,旋律以“5612”构成,节奏灵活多变,代表了我国民间音调的特色之美;从曲调美角度而言,作品选自合唱组曲《云南风情》,具有傣族民族风味之美;从形式美角度而言,体现了女生三声部合唱形式之美。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高中音乐擦亮了学生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当发挥音乐作品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提高学生发现美的意识,让他们成为具有独到审美趣味的小小音乐家。

三、高中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的永恒课题。无论是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还是新课程教学改革,都非常关注人才创新能力高低问题,这已经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竞争力。教育实践证明:高中音乐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大有裨益,音乐创作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对创新思维的发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上学期教学结束之后,考虑到学生已经接受了一学期的音乐教育,具备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因此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假期作业:6人一组,任选形式,为学校新编一首校歌。相比较于留几张试卷,这种作业形式更加灵活,更符合学生的口味,同时也避免了互相抄袭情况的出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运用创新创造能力,开阔思路,思考用什么样的音乐形式、音乐手段表现校园,这不仅加深了对课上所学音乐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了用音乐创造美的能力,体现了学习致用的教学理念。本学期入学伊始,当请学生自由展示创作成果时,他们一个个都兴致高涨。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促使教学改革工作者愈发关注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纵观高中音乐教育现状,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于,音乐不是高考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即便学校开设了音乐课程,最终由于各方面的不重视、不配合,影响了教育质量。如何转变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的不利局面,全面发挥音乐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依旧有待全体音乐教师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慧玲.浅谈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7(9):123-124.

篇4

关键词:音乐 儿童 兴趣 情感体验 语言 思维

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在儿童的音乐启蒙过程中,我们应努力探索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创造出生动、富有美感、利于启发、卓有成效的音乐活动形式,包括倾听音乐、歌曲教唱、节奏活动、音乐游戏等。让孩子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音乐充分开发幼儿的思维、智力、感知觉,锻炼提高儿童的心理品质,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才能。

音乐是一系列的按一定规律以表达客观情景和人类内心体验、感受为目的的先后或同时奏出的乐音组合,与文学、绘画、雕塑、舞蹈等艺术形式相区别,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它借助于声音这一物质材料建筑一个音响世界,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思想境界上达到某种沟通,作用于人的心灵。音乐离不开声音,没有声音也谈不到音乐。

1、热爱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幼儿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幼儿的审美教育,它最根本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使儿童在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学会鉴赏美,了解客观事物.发展自己的潜能。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儿童满怀着好奇心和探究的心理来到这个世界,他们睁开眼睛就要寻觅鲜艳、明快的色彩,看五彩缤纷世界;他们的耳朵就要倾听母亲的声音和生活中丰富多变的音响。开始有了初步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由此,审美教育是幼儿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1.2 优美、动听、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的最好刺激。儿童终日生活在想象的世界,一块积木、一堆沙土、一只小动物等这些简单的事物都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想象天地,他们可以为此而编出许多充满童稚的故事。

1.3 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音乐旋律与节奏,尤其是一些描述性的、模拟性的音乐,更是发挥儿童想象力的好材料,他们可以为自己以后如何鉴赏美的事物,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埋下伏笔。

2、音乐教育对发展幼儿创造想象力、感知能力,丰富儿童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2.1 南斯拉夫一所实用音乐学校曾经用多年的实验研究发现,在该校受过良好的音乐肩蒙的孩子成年以后,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他们会对周围的音乐活动及所有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形式抱有很大的热情,在生活中勇于克服困难,不怕失败,更主要的是这些学生都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多才多艺、能干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一个缺乏个性的人。他们认为。这便是音乐启蒙的成就。

由此不难看出音乐启蒙的意义在于保护和不断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力,使它不至于随年龄的增大而丧失。

2.2 再如,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认为,音乐刺激可以直接激起儿童进行各_利,活动的意向,是引导儿童发展不可替代的因素,对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认为,感知能力是情感萌芽的起点。

2.3 倾听音乐和唱歌可以发展儿童的接受能力和情感反应,在某种特殊作用的音乐帮助下,可使儿童保持情感的激动状态,同样在必要的时候舒缓、柔和的音乐可以抑制情绪激动,把儿童从某种竞争引起的激烈状态引向平静。

3、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儿童的注意力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发展,如一个新的音色、一首新的歌曲或乐曲都很容易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因而在倾听歌曲和演奏活动中,儿童的注意力得到了锻炼。

3.2 儿童的观察力在分辨旋律乐旬的细微变化中得到发展,因为儿童必须对他们所听到的音乐作细致的观察,即听觉上的“观察”,然后才能去努力模仿他们听到的声音,唱好歌词和曲调。

3.3 唱歌也发展了儿童的记忆力。老师通过简单的哼唱旋律,把歌词教给孩子,儿童的记忆力便在自己内心哼唱中得到了加强。

3.4 音乐活动还可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音乐刺激儿童产生音乐性质相一致的新感情体验,使儿童的幻想更美好。

3.5 音乐活动还可以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比如说,空间概念是抽象思维的起点,而视唱教学中手势语的帮助,即用动作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对儿童空间概念的形成和巩固是很有意义的。

3.6 音乐活动还锻炼了儿童的意志。要唱好歌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听清楚正确的乐音,并模仿出来,这就要求儿童做出意志的努力。例如:有一个女孩叫。她2岁的时候就能模仿着哼唱大人唱的歌曲。的妈妈是一名音乐教师,一天的妈妈说:“眯咪,妈妈唱一句曲子你能模仿出来吗?”咪眯说:“好吧!”“3 51232411――11”的妈妈用简谱哼唱了出来,一听,愣住了,心想:奇怪,妈妈平时总是唱词,怎么这一次唱了“莫名其妙”的一句话,而且很少听到。咪眯还是发愣,眯咪的妈妈看着她,笑着说:“来,,试着学出来,你会唱的很好。”在妈妈那充满鼓励的眼神中,眯眯终于准确的唱了出来,而且唱的很好。通过这一例子不难看出,儿童意志品质的形成是靠集中的注意力取得的。

3.7 音乐活动还可以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比如在一所幼儿园里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他胆子很小,几乎不敢抬头正视每一个陌生的面孔。父母很焦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活泼、开朗并自信起来。一天,幼儿园的刘老师把孩子叫到而前亲切地对她说:“小朋友,你跟老师一起唱歌谣好不好?”小朋友没吱声只是默默地望着老师。老师把她领到钢琴旁唱着:“小乖乖,真可爱,不怕输,从小立志成才,长大建设美好未来。”老师反复地唱着.边唱边抚摸孩子,小朋友终于被老师温暖的手和那和蔼的笑容所打动,不知不觉地也跟着哼唱了起来,在场的老师和小朋友们高兴的拍起了手,从此,小朋友非常喜欢唱歌,而且非常自信了。这个例子说明了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与音乐是分不开的。音乐不仅能启发孩子的智慧,而且在他(她)们幼小的心灵里而,音乐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4、音乐对于发展幼儿的视觉、听觉具有很大的作用。

4.1 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曾经建议,在儿童特别是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在儿童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多布置一些鲜艳明快而且美丽大方的装饰品,如:音符、五线谱、各种玩具等等,这些醒目的视觉刺激可以大大激活儿童视神经的反应,丰富儿童的视觉体验,发展儿童的是知觉。

4.2 音乐对于发展听觉能力具有很大帮助。让儿童的生活中多一些优美动I听的声音,同样可以提高儿童听觉的敏锐性。当儿童的生活充满音乐,儿童每天都能够接触音乐,就会尝试表现音乐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5、音乐对幼儿学习语言具有较深的意义。儿童学习语言必须有一个语言环境,使他每天都能听到大人们说话,这样慢慢地他就能听懂成人语言,并且也会自己学说话了。儿童模仿成人语言不仅在用词造句方面,而且连抑扬顿挫等音调变化都能学得自然而生动,这首先归功于语言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唰样的道理,学习音乐也需要环境,只要我们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我们就可以使每一个儿童的音乐潜能得到惊人的发挥。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深化音乐教育观是有启发性的。教师要重视对音乐教育自身规律的探讨,用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进行音乐启蒙教育.切切实实地在各利t音乐活动中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和心理品质。提倡学习音乐就是为了音乐本身,就是为了用音乐本身去打造孩子的心,要遵循音乐艺术自身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音乐的启蒙教育。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教师将音乐教育看成是德育和智育的附属,忽视音乐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意义,过分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片面理解音乐对于开发智力的作用,因而有时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倾向。比如:要突出音乐的教育意义,将重点放到歌曲歌词中的思想性因素;为了开发孩子智力,便仅仪以教会几首歌或某样乐器为指标,重视了音乐的功利性,却相对忽视了艺术性.对音乐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规律不够重视。

篇5

关键词:音乐治疗 中小学生 音乐教育

一、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人类很早就开始认识并重视音乐教育。古希腊的柏拉图,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夫子等先人,都把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重要手段或途径。他们的有关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论述中,对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获得一个初步的概念。

音乐教育本质上是“融美于心灵”的教育。它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美的音乐去激发受教育者的美感,使之在美感感动与愉悦的陶醉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熏染、陶冶,潜移默化,从而在精神方面获得深刻的影响。

二、音乐的作用表现在:

音乐能使人聚精会神的注意某一件事,激发和增强人的运动功能,唤醒人的记忆和情感,增进记忆;音乐是一种有效的引导,它使得各种能力水平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能够被各个智力水平的人们所接受,有利于多数人的参与,提供了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或非语言的交流方式;音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令人愉快的背景。在社会大环境中,每个人都要接触音乐,甚至受到音乐的影响。

三、进行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儿童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情商的培养及特点

儿童音乐是指“儿童所从事的音乐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表现及创造,也表现出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思想。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愉悦性。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人们在欣赏它动听旋律的时候会直接诉诸审美情感,使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各种各样使人感兴趣的事物和丰富多彩的优美境界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悦人耳目,扣人心弦,使人心里洋溢起一种难以名状的喜悦。

2 教育性。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影响往往不像语言的说教和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借助于音乐的愉悦性的特点吸引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寓教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活动之中。

3 个体性。黑格尔曾说:“音乐用作内容的东西乃是主体的内心生活本身。”音乐正是主体内心生活的显现。对于儿童而言,音乐也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使得儿童音乐活动在唤醒儿童的主体意识、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上具有其特殊的教育价值。

(二)音乐教育在预防、改善,甚至

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的独特作用

1、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

心理焦虑和恐惧,是当前中小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音乐教育通过放松学生大脑,调整学生情绪,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这种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音乐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教育,它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使学生暂时忘却学习烦恼,放松紧张的神经。加上老师充满鼓励的话语,平等的尊重,学生能够在主动的参加音乐活动中,自由发挥,重塑被学习压力磨灭的自信,渐渐走出焦虑的心态;音乐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音乐作为人类审美追求的文化形态,其本质在于表现美。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紧张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心情愉快,缓解学习上压力与焦虑,并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

2、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精神情操的陶冶,净化心灵。

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处于心理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的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精神情操的陶冶,净化心灵。音乐教育选用的优秀作品,包含着真诚的人生体验,反映了生活的意味和生活的真实,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代表时代的共同心声。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受到打动。如《歌唱祖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英雄》等军营歌曲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奉献;《百鸟朝凤》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魅力等,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情操,拥有美的心灵。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分辨力、选择力提高、培养起健康的审美观,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自助调节心理,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

3、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强迫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

根据心理学给出的定义,强迫症(obsession)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以重复出现患者并不愿意出现的某些观念、意向和行为作为特征的一种神经性官能症。这种心理障碍多发生在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二、初三学生身上,得了强迫症的孩子学习时精神不集中,经常忧郁与紧张,睡眠质量也不高。在丰富多彩的音乐课上,与老师同学合作表演,热情交流,在友好自由的音乐氛围里、在主动参与中树立自信;从老师高超的音乐水平、同学开朗健康的心态,活泼向上的学习生活状态上得到启发,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念,逐渐走出强迫症的阴影。

4、音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发展,形成健康心态。

篇6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开发本土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个体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个体认同自己所属的群体文化,促进个体人格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地方性普通高校加强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将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到其它多元文化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为自己将来在多元文化社会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

当今世界有许多国家的艺术教育改革都在课程建设方面越来越关注民族音乐教育和体现多元文化精神。在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的“绪论”中指出:“美国的文化是由来自许多文化、传统和背景的民族和观念所组成的丰富的融合体,美国的文化多样性是教育的巨大资源,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自己和其他人。”在匈牙利,世界著名音乐家柯达伊和巴托克积极推行民族音乐教育运动,他们广泛搜集本国民歌,编成以匈牙利民歌为素材的音乐教科书,促成了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建立;在印度,虽然它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在音乐教育的问题上并没有走“西方中心论”的路子,而是特别重视对本国各民族的音乐开发和利用,并以本国的民族音乐为主体,本民族音乐教育得以很好发展,而且培养了像阿南德•香卡这样的世界闻名的音乐家,这也是印度民族音乐教育成果的代表之一。可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教学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当然,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本土化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着课程资源意识不够到位,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课程开发不够成熟,窄化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功能等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建立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长效机制方面做得不够。那么,如何认识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学?如何在地方性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落实和开展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这些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做出思考和研究的。

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之一,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有关于瑶族“帝舜生戏、戏生瑶民”的记载;到汉代的《风俗通义》中也有“盘瓠得女,负而走南山”等记载(盘瓠即盘王,传说中瑶族的祖先);到南北朝时瑶族被称为“莫瑶”,《梁书•张缵传》记载:“零陵、衡阳等郡有莫瑶蛮者,依山险而居,历政不宾服”(其中的“零陵、衡阳”现在均为湘南地区境内)。另外,唐代杜甫在《岁晏行》中写道:“莫瑶谢雁鸣桑弓”,反映了湖南瑶族狩猎的生活状况。瑶族现在人口近300万人,分散在湖南、广西、广东、江西、云南、贵州等地区,由于历史等原因,他们以居住山地为主,以山为伴、以山为生,民谚中说:“瑶族住山头、汉族住街头、傣族住坝头”,就形象地指出了这一点。

在他们创造独特的瑶族山地文化当中,歌咏是瑶族人民最喜爱和最擅长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歌咏文化,他们被称为“东方的吉普赛人”。清代著名诗人李调元也曾写道“瑶俗最尚歌,男女杂踏,一唱百和”等诗句。“瑶山山歌特别多,唱遍高山唱遍河;夜晚唱到日头起,白天唱到日头落”这是反映瑶歌在瑶族人民生活中所占特殊位置的形象描述。瑶歌作为一种独特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它的文化内涵是指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通过脑力、体力的劳动创造,经过不断的积累创新且与瑶族民歌相关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和成就,也是瑶族人民的思想观念、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人文积淀等的集中反映。瑶民自己信奉“饭养身,歌养心”的道理。他们自幼就开始学唱歌,待人接物有“礼节歌”,生产劳动有“气节歌”、“知识歌”,红白喜事有“贺歌”。他们上山劳动、下地干活,都爱唱歌。不仅在五彩缤纷的节日里大家要穿着斑衣花裙,戴着银镯头鎈来载歌载舞,就算平时,只要有空,他们常常也会围着“火堂”来借歌抒情,在很多地方就连迎来送往也要以歌抒怀。

总之,瑶民对歌咏是情有独钟,有着浓厚的歌咏情结,他们喜欢即兴而唱、以歌言志、以歌对答、以歌会友、你唱我和。这种歌咏文化与瑶族人民的社会活动、历史文化、审美情趣等等都是紧密联系的。同时,和毗邻地区的其他各族人民也是相互影响的。如将这种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艺术作为一种公共音乐教育课程资源在当地普通高校的开发和利用,必将在传统音乐的传承和育人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其意义主要表现有:首先,有利于促进瑶歌作为一种本土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瑶歌作为一种珍贵而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其传承的方式也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一样,主要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靠民间的自然传承;另一种是靠学校的音乐教育。民间自然传承的特点是师徒传授、自生自灭,这种传承方式的往往缺乏组织和计划,如果仅仅依靠其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和难以有效传承的。那么,有效传承的重担就只能落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身上了。在湘南地区的部分高校开发和利用瑶歌课程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它对瑶歌这一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可以传播、选择和创新传统的瑶歌文化。因为高校的教学在教育的对象和所占有的教育资源上的优势都是其他场所和机构难以企及的。在湘南地区的部分高校开发和利用瑶歌音乐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是对瑶歌的音乐文化内涵作一次相对集中的提炼和整合,当瑶歌文化中一些价值体系和审美方式与高等教育的文化不一致时,学校教育担负着对其调节、提炼和导向作用。这样,瑶歌文化中积极的因素得到肯定,消极的成分会被淘汰,从而使瑶歌在瑶族分布地区作为一种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进一步创新和提高,而且通过高校的音乐教育,让大学生在了解、挖掘、整理与瑶歌相关的地方文化知识时,可以为该地区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其次,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文化是课程的基础,而课程又是教育的核心。“当代社会,文化多元,不同阶层又有不同类型的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希望学校课程能体现本阶层的文化利益和价值取向,以谋取话语权利。”[1]

在大力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高校的音乐教育尤其是位于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高校更应该要有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和利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课程内容也应该有相应的体现和安排,以培养主体民族大学生多元化的音乐视角和价值观念。素质教育强调教育教学强调要“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开设地方课程,让瑶歌进入湘南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不能光为了增加一门课而开设这一门课,而是为了让这门课程更好地满足于学生发展和服务于当地的文化建设等需要。在地方高校开设本土文化课程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关注本土、了解本土。再次,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开发和实施本土文化课程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进步。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很多都是遵循“制度化”的教学,就是上面发什么书,学校就开什么课;书上有什么,老师就讲什么。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就少了很多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发就会让更多的教师来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让他们不得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教学研究上,他们在这些查资料、做研究、想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肯定也会获得更全面提高。

还有,有利于促进当地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对普通高校教育的需求正由过去被动上学变为现在的自愿择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结构也提出越来越具体的要求,主张学以致用,而非学非所用。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各普通高校的竞争日益激烈,办学特色将成为高校赢得社会声誉和体现办学价值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地方性普通高校无视各高校彼此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一味模仿和跟着研究型大学后面亦步亦趋,走“千校一面,万人一书”的趋同化老路,套用一个培养模式,就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就难以培养出与当地社会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也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多样化是高等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高等教育强国的美国,著名的卡内基教育基金会多次指出:多样化是美国高等教育保持高水准的根本原因。地方高校要扎根本地和服务本地。开发本土文化课程有利于地方高校的课程建设和自身定位,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必然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热爱本土文化,培养出愿意和能够为本土社会做贡献的人,而不是厌弃本土、对本土一无所知的人。瑶歌作为湘南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如将引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必将对丰富湘南地区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资源和增强湘南地区高校的办学特色起到积极作用。

二瑶歌在湘南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实施的对策

英国著名的课程专家斯腾豪斯(Stanhouse)说:“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的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发展”[2]。可以说,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的课程统一管理模式不但使许多学校和广大师生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意识的忽视,而且也导致了他们课程开发能力的欠缺,因此要在湘南地区普通高校大力开发瑶歌文化课程资源就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的前提下高度重视培养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转变学生过去音乐学习方式,具体对策应有:

(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支持力度

国家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并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加大扶持,以培养各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分布地区的地方性院校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课程开发资金,重视和资助各高校开发地方课程,对于一些高质量的地方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充分的奖励,以点带面地在一定范围采取实质性举措来积极推广。

(二)学校应当高度重视

作为实践主体的学校应更关注地方的经济文化、民族风情、本土文化等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更加明确自身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定位;另外,地方课程的开发利用更丰富和充实了课程资源,以地方为本,着眼于本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或其它本土文化资源来开发和实践,这是一种更好地尊重了地域文化差异,不脱离实际的办学理念,这使教育教学更贴近地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从而有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影响、办出水平、办出效益。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的课程发展趋势为本土化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它要求在课程的内容上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科技发展的联系。以地处湘南地区的高校湖南科技学院为例,这里有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瑶族自治县,享有“神州瑶都”美誉的江华瑶族自治县,另外,还在江永、双排、道县等地分布大量瑶族人口。该校2006年3月颁布的《设置公共、跨系(部)选修课的原则》第二条中明文规定:“根据省、地经济建设的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公选课,反映本地区的经济环境、民情风貌、历史渊源的人文课程”。其次,在该校的“设置公共、跨系(部)选修课的原则”中还规定:“公共、跨系选修课可涉及文、理、艺、体、美等学科。应有利于改善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素质。”可见,湘南地区的一些高校已开始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了,这必将为瑶歌进入湘南地区的部分高校提供有利基础条件。

(三)提高教师对瑶歌课程开发的参与意识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有人说:“一个教师就是一门教科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也是最重要的瑶歌课程资源,教师的相关专业素质决定了对瑶歌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决定了开发和利用瑶歌文化的程度及发挥其教育教学的效益和作用,他直接关系到这门课程能否成功开发。长期以来,我国高度统一的计划体制及观念的影响,导致相对较多的教师没有对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开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开发就是上级教育部门和高层音乐教育专家学者的特权,就是由他们设计好标准的课程文本,再由“下面的”教师执行就是,普通教师根本没有必要参与。这样,教师被当作一种执行课程的“工具”,是课程的“消费者”。教师只要考虑的如何将规定的课程知识“搬运”给学生,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则不是教师要考虑事情,教师的责任就是在于忠实地执行,换句话说,教师只有“怎样教”的权利,而没有“教什么”的权利。这样,课程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就成了一个陌生的课题和崭新的话题。因而要保证瑶歌文化课程的成功开发,广大教师必须先认识到中华音乐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和拯救瑶歌这种濒危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紧迫性,树立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求实态度,积极参与到这一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去。

(四)提高教师对瑶歌课程开发的综合素质

在过去,很多地方性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由于受课程政策、观念和信息的局限,面对本土的许多传统民族音乐的“活化石”无动于衷,学校和教师习惯于完全执行指令计划,工作方式变得过于依赖和被动服从,因地制宜的课程观念和开发意识淡薄,广大教师的课程开发综合素质也难以得到提高。而在瑶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其课程目标进行设计,对各式各样的瑶歌文化资源进行筛选和厘定,对在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本土音乐文化教育课程评价进行研究,这一系列复杂的研究性工作对教师的综合素质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瑶歌文化课程开发往往会突破单一的学科限制,要体现瑶族音乐、民俗、文学、乡土知识等多门学科的综合,但学科的综合并不等于简单的学科叠加,也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学科知识并列,而是要依靠教师将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组成一个内在统一的瑶歌课程整体。另外,在选择课程内容方向方面,由于瑶歌相关知识千姿百态、内容繁多,作为课程的开发者若不从中比较、筛选、提炼,不顾地方、学校、学生等实际情况,就往往会陷入一种对知识盲目组拼的泥塘。这样,就会难以实现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甚至会导致课程开发的失败。因此,课程开发,在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技术、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较高要求,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五)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瑶歌课程开发要求广大教师从旧的音乐教育模式教学中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和开拓者,从课程的消费者转变为课程生产者,它要求创新和实践,由于它还处于一个探索和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不成熟,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因此,为了更好的教书育人和发挥本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作用,它需要课程开发者进行反思,强调不断“调整”,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后重新对瑶歌课程的实践及所相关的环节进行再认识和理解,进行调整和再研究,这是一种教育实践的理。高校应该组织相关师资和当地文化部门力量,积极搜集和提炼各种相关素材,编写出具有普及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并尤其注意搜集相关的影像资料,以便发挥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特性。课程开发它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程序。它遵循的流程一般是:前期调研——确定课程方向——收集资料——编写教材——实施课程——调整内容——再实施——确定教材。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其中关键环节还是“调整”。应该说,课程开发在根本上要求教师具有研究的能力,通过课程开发的实践,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实际不断调整,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

(六)帮助学生转变音乐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共音乐教育教学的热情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高校;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255-01

一、高校音乐教育的功能

(一)音乐教育有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在高校开展音乐教育有利于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音乐对大学生的心灵世界产生的影响更直接、更强烈,大学生能够在音乐世界里,陶冶性情, 修养品性,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培养

高校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健全人才,必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音乐教育能够以音乐这种独特的听觉艺术形式对大学生的情感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直视他们的心灵和情感世界,让他们产生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体验。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大学追求美好的事物、圣洁的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反过来又会对音乐充满喜爱与向往。

(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升华

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是艺术殿堂的奇葩,而且也蕴含着高尚的伦理道德。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热情讴歌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顽强不屈的斗志,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民族的各族儿女,献身于我们伟大的民族独立和富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以、呐喊式音调和果敢的节奏,呼唤着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起来战斗,表现真实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英勇抗争的革命精神。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硬件设施的落后。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目前现有的教学设施与实际的教学需要还存在很大的出入,如教室、琴房、多媒体教室、钢琴以其他乐器等等,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

2. 师资亏乏。近几年,音乐招生人数迅速增加,音乐系的建设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许多中专学校升为大专,大专学校升为本科,而这些院校中的教师的专业水平则相对落后;另一方面,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原本教学任务繁重的教师无从细致的进行教学,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质量水平的下降。

3.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艺术招生的特殊性,音乐专业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远远低于文科理科考生的成绩。更有一部分考生,想走捷径考上大学,而这些考生对于音乐的认识相对来说差距较大,这在教学中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三、如何进行改革

(一)主流价值观在音乐上的回归

当前流行音乐在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与主流价值观背离,对大学生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流行音乐是当前最大影响力的音乐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很大,要引导音乐制作人在音乐制作方面充分地将主流价值观纳入其中,倡导积极向上的歌曲形式,保证歌曲内容的健康向上,对于当代大学生课下精神生活的丰富以及道德建设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就当前流行音乐的态势来看,很多流行音乐充满着无厘头元素,只强调音乐的动感和节奏,无视词曲内容的空洞,更有甚者在歌词方面选用肮脏和下流的词汇,这类音乐却也大行其道,流行度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这类音乐有着很大的受众群;二是这类音乐充分迎合了社会底层人群、对社会不满人群、生活状态低迷人群的口味,成为他们发泄情绪、平衡心理的工具。从以上分析的结果来看,当前流行音乐曲风以及内容上的偏离主要原因来自于社会现实,而高等院校中广大学生的音乐教育则不能受此影响,主流价值观的回归十分重要。

(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于个人的成长十分重要,环境改变人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行为惯性和思维惯性,这两种惯性在固定环境中的体现就是同化。当前,高等院校要重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设立专项课题小组,针对本校的具体情况,组织音乐教育人员、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管理工作者进行系统研究,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校园音乐氛围营造计划,通过这一措施能够有效改变校园音乐氛围,帮助广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三)提倡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教育形式是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和时代对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多做创新、刻苦钻研,以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的音乐教学方式开展工作,将我国众多的传统音乐形式中的健康部分、优秀部分纳入教学内容中来,同时,要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将众多的优秀音乐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依赖流行音乐的同时有更多的选择,这也有益于这些优秀音乐形式的推广和成长。

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 音乐 美育教育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在高校搞好音乐教育对校园和谐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如今的高校是一个文化知识传播的摇篮,具有丰富多彩的创新意识,当代大学生自主性更强,爱好更加广泛,知识面广,而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从音乐漫长的发展来看,人类在各地交流中把不同音乐普及,音乐与其他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在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要不断创新,拓宽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形式,设立一些跨学科的音乐课程,把各学科的知识与音乐相结合,相渗透,实现音乐与各学科的融会贯通,把音乐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构建和谐的校园是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各类学科教育都需均衡发展,才能更好地确保音乐教育的效果。一所和谐的大学不单单是有良好的教学组织,更要有人性化的教育,以及受教育者素质的和谐培养。只有置身于和谐的校园文化中,才能更好地让受教育者全面的感受音乐,一所大学积极构建良好的音乐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学校经常能欣赏到古今中外的名曲,可以看到经典的舞剧,能经常参加音乐大师举办的音乐讲座,另外,学生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歌手比赛、舞蹈演出等活动,学生必定更充满自信心,人格更健全,更加热爱生活。

只有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保证对学生人才的培养,和谐校园是为和谐的社会提供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谐的高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把自己融入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首先实现和谐自我,再积极投身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在学校开展和谐校园文化的活动中,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为音乐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在构建和谐校园建设中既锻炼了自己,又能实现个人价值。

二、音乐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的必要条件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审美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鉴赏与理解,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审美,这样所获得审美情趣更自然。音乐教育作为音乐审美的灵魂,审美过程应该贯彻整个音乐教育,大学生经过不断的、重复的强化美感,使学生通过音乐教育才能获得情感和意识上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完善审美情操。因此,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中起到重要作用。

教师在音乐课程的方法上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让学生主动感受美,审美教育的方法之一就是音乐教育,把学生作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来设计音乐教育,才能更好地体现美育给人带来的作用。音乐通过旋律、节奏、韵律等特点带给人们美感,通过音乐在生活中感受美,现代的大学校园受社会上一些不好的因素影响,腐朽的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的培养通过音乐活动的体验来实现,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感受音乐的美,让他们实现从感性欣赏到理性理解的升华。

(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德育

音乐教育它可以引导大学生追求人性的完美,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音乐教育与道德情感是相通的,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又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生通过优美音乐的熏陶,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把审美情感转化为道德情感,最终达到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意识。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中国人民被迫流亡的情景,激起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历史的认识,一部《东方红》无不激起学生的革命意志,通过鲜明主题思想的作品学习,音乐教育不仅提高大学生的情感,更增进了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首《芬兰颂》让学生感受到异国作曲家的爱国热情,健康的充满正能量的音乐,可以引导大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教师要用音乐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内涵,提升道德品质感悟人生。

(三)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修养

在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音乐教育在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音乐通过独特的方式,给人带来听觉、感觉、意识上的领悟。通过一些正能量的音乐,给大学生带来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人们在加大力度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往往忽视了精神食粮,淡薄了对理想的追求,音乐可以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灵魂,净化心灵,提升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大学生在自己专业学科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下,通过带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音乐,在感情上更能建立民族意识,加强民族情怀,建立学生的时代责任感,音乐教育是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

三、校园建设提升音乐教育的意义

在构建校园的和谐过程中,音乐教育在提升学校文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大力推进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音乐修养对构建校园的和谐有重要意义。高校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素质教育入手,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音乐活动,提高课堂音乐教育的质量,让学生经常舞台实践来弥补课堂教学中不足。

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也在日趋重视音乐教育,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音乐课程在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中偏少,班容量小,学生在有限的课程中无法获得对音乐的爱好;音乐教师与学生比例不合适,音乐教师的素质不够全面,使得课程设置太过单一,学生的音乐修养不能够全面发展;音乐教学设施缺乏,音响设施不完善,乐器的种类不齐全,数量缺乏,学生不能够进行音乐实践的锻炼。高校应该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把音乐作品的内容丰富化,从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从民族音乐到世界音乐,从听觉音乐到视觉音乐,把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意思,创作背景所包含的历史因素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所带来了美,把身心与音乐融合。因此,高校要改进音乐教育的课程管理,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注重音乐设施的建设,确保良好的音乐教育氛围,使音乐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教育;成长教育

引言

在现代教育浪潮的影响下,幼儿教育也在观念更新,目标确立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经历了实质性的变革。音乐教育家们尤其意识到加强有意识、有目的和有计划的现代儿童音乐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以下论文便就此进行了分析。

一、音乐教学同时可以进行情感教育

音乐艺术的娱乐性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可以促进幼儿性格活泼开朗,身心健康,而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音乐教育是在幼儿愉快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么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一样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幼儿音乐教育作用于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比说教要更有说服力,比说教要更深刻、更持久。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影响着幼儿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是因为音乐对于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因为对音乐的理解既不是通过孤立的句子,也不是通过单独的“词语”在起作用,音乐作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获得音乐感受需要有综合的能力,所以,音乐教育还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幼儿的音乐体验也包括对周围环境更好的了解,辨别一般声音与音乐的声音可以使幼儿发展听觉,增长知识。

音乐可以使幼儿获得情感的平衡,消除内心的紧张。听音乐和歌唱可以使幼儿镇静,也可以使他们振奋,通过表现不同情绪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会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幼儿注意力持续的长度和年龄的发展直接相关,但音乐教育中的对材料恰当的选择能直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注意力。

二、音乐教学可以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歌曲中的歌词、曲调、动作的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每个孩子观察,贮存印象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幼儿从记忆中提取一个音乐形象或完整歌曲的方式,常常并不等同于已存入幼儿记忆中的歌曲印象,在他被动接受的信息和他主动重视的歌曲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往往可能是一个单独的词语或节奏就能够唤起儿童对整首歌曲的回忆。这是歌曲形成记忆的特点,特别是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影响更会促进记忆力的发展。

三、通过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通过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自我价值的感受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同时音乐可以提供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幼儿的音乐体验可以从探索、模仿、实验开始。这可以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改编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创造性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为孩子全面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能力,这其中包括很好的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必需的技能、技巧以及审美能力等等。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和思维能力能充分发展,那么他就可能具有最大的独立性;如果他身体、精神、情感都充沛,那么他就有可能自由地按其所想而行;如果他有敏锐的观察力、审美能力,有能使自己正常、健康、自由表达的能力和情感,可以说,他所受的教育已经为他准备了生存能力。

音乐已经成为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正因如此,许多家长不惜任何代价地创造条件,使自己的子女有机会受到音乐教育。但是有不少家长对音乐为什么能成为帮助孩子成长的最有利工具,这个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因此他们对孩子所要进行音乐学习的目的也不尽相同,一些父母是想让孩子能演奏些什么,一些父母是想给孩子在相应年龄段所应得的一切,一些父母认为音乐学习是为了让孩子得到一种专业技术或生存手段,一些父母是为了使孩子放学之后有事做或提供给孩子一个高兴愉快有益无害的消遣,还有一些父母认为音乐学习是孩子日后进入社会的一种装饰。

结语

许多孩子因为太小还不能认知除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而音乐却能用声音来强烈地影响孩子,陶冶他们的情感,音乐对儿童不是孤立的,它是儿童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它的力量是伟大的,它的历史是有趣的,它的范围是广泛的。所以音乐已成为了社会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而现代的幼儿音乐教育在现代幼儿教育中也必然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艺术》,2008,(11).

[2]朱婷.试论新时期幼儿音乐教育的新理念[J].《硅谷》,2009,(06).

篇10

关键词:婴幼儿;早期音乐教育;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54-02

婴幼儿学习音乐的过程实质上类似于语言的学习过程。婴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先会听别人对自己说话,并在他们周围说话而构建听的字汇库,然后,婴幼儿尝试通过听到的与自己所创造的声音来牙牙学语,并构建属于自己的字汇库。这种牙牙学语能够变为看护者与孩子间共同玩耍的一个游戏。在反复的游戏下,注重健全婴幼儿的说的字汇库,并有机融合实际感知与抽象的认知。

一、0-3岁婴幼儿进行早期音乐教育的意义

1.能塑造、扩宽婴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及听力频率。一首好的音乐除了能够培养婴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外,还能够扩宽婴幼儿的听力频率。从相关科学研究中看到,在外语方面听力好的人通常是因为其实际可以听到的语言频率十分的广泛,能够接收到各类语言的频率。而全频是音乐频率范围的最显著特点。举例说明,在钢琴的88个键中就存在着我们可以聆听到的所有频率范围。而频率范围较为广泛的要属西方古典音乐。婴幼儿以后学外语过程中,会因为小时候听过的宽阔的频率而及时有效地接受别的语言音域范围。倘若家长想培养自己孩子唱歌、跳舞的能力,就必须从小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音乐熏陶。

2.音乐能提高婴幼儿的注意力。婴幼儿的注意力很难做到集中,通常在十分钟左右就会出现疲劳感。但具有亲和力的音乐可以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可开展一些实验活动,每天播放儿童古典音乐给婴幼儿听,如《小兔子乖乖》、《丢手绢》等,经过一段时间后,你会惊奇的发现,宝宝们的注意力显著提高了。

3.无词歌曲与念谣的重要性。在《音乐游戏》中存在诸多的无词歌曲与念谣,应让婴幼儿聆听各类调性与节拍的无词歌曲、念谣、音高型、节奏型的音乐,创设良好的音乐字汇的语境,其方式就好像是聆听过周围成年人使用大量单词、句子、想法的婴幼儿构建语言字汇。所以,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使得婴幼儿对音乐的音高型、节奏型、节拍、旋律、调性有了及时的理解与回应。培养婴幼儿学习多样性的音乐对于以后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有词歌曲与念谣,主要是提供丰富的音乐内容(调性与节拍)来提高婴幼儿的听觉能力。使用有词歌曲与念谣,有助于成年人通过传统的方式回应音乐并和婴幼儿进行良好的互动。

二、0-3岁婴幼儿早期音乐教育的具体途径

1.合理选择音乐。选择音乐过程中,应以和平优美的为主,不得选择节奏太快或者过于忧郁的音乐。选择西方古典音乐或者本国传统的古典音乐,能够对婴幼儿的文雅情操进行培养。如果让婴幼儿从小就开始听一些流行音乐,那么,将难以提高婴幼儿的气质,如果让婴幼儿听摇滚乐,那么,婴幼儿长大后就会好动且暴躁,但有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些,总是播放自己喜欢的歌曲如《梁祝》、《二泉映月》等给孩子听,这样,孩子就会形成忧郁爱哭的性格。因此,应持一颗谨慎的态度合理选择早教音乐,不可给孩子听一些流行音乐、忧伤音乐以及摇滚乐。

2.听音乐的方法。只要每天在婴幼儿吃饭、玩耍或者睡觉时播放优美平和的音乐即可,从0岁到80岁都可以通过这个方式来听,不可专门的抽时间让幼儿听音乐,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不得强制性的教一些音乐理论。音乐素养并非学出来的,而是慢慢的陶冶而来。只要音乐像空气一样自然的存在,婴幼儿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被优美的音乐所熏陶,进而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

3.构建音乐字汇库的种类与过程。婴幼儿参与早期音乐教育的最简单方式就是进行音高型与节奏型的牙牙学语以及无任何约束的律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有一名看护人花足够的时间直接唱歌或者念谣给婴幼儿听,这样,婴幼儿在早期音乐教育中就会听到诸多调性与拍子的歌曲或者念谣。如果看护人在唱歌或念谣的同时做一些动作,那么,效果会更加。此外,看护人还应创设出有变化又有重复的音乐环境,然后等待婴幼儿的回应。一旦婴幼儿进入到了音高或节奏的牙牙学语中,就会慢慢形成音乐的说的字汇库,这时,看护人就能通过婴幼儿来开展音高型或者节奏型的探索与对话活动,从而对婴幼儿进行音乐指导。

4.教材的选择。可以购买一些正版的音乐集锦,如《爱和乐》(西方古典音乐集锦),价格虽贵,但无论是质量,还是后期教育服务咨询均有很好的口碑。如果购买《国乐启蒙》(中国传统音乐集锦),应注意里面存在一些低沉的曲目,不要全部给孩子听,不过,其算得上是当前质量较高的国乐集锦。

三、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研究明确指出,婴幼儿早期音乐环境如何,直接关乎到其未来音乐潜质的终身发挥。创设和谐丰富的环境给婴幼儿,利用早期音乐教育让婴幼儿学会通过音乐思考,将会促进婴幼儿的音乐潜能的全面体现。此外,加强0-3岁婴幼儿早期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相关人员要根据婴幼儿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早期音乐教育,培养天才宝宝,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晓军.论儿童智力开发与早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

[2]国外的早期音乐教育[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0,(03).

[3]林欣.佐孔丹·达利:早期音乐教育的奠基人[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0,(03).

[4]李元宁.说话时请与孩子平视[J].母婴世界,2010,(03).

[5]王莉.音乐不只是在跳动[J].新课程学习(中),2011,(05).

篇11

一、“莫扎特效应”究竟是什么

“莫扎特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媒体对这项研究进行了夸大其词的报道。其实,这些报道是把在1997年弗朗西斯·罗斯彻“聆听莫扎特音乐能够提高人的空间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成果曲解为“聆听莫扎特音乐能够使人更聪明”。几百家媒体的鼓吹所产生的力量让“莫扎特效应”一夜之间席卷全美。

学界对于“莫扎特效应”的态度相对理智。对它的质疑主要包括:一是弗朗西斯·罗斯彻的实验是否合理、真实。研究者重复实验,却无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二是“莫扎特效应”是否适用于儿童。弗朗西斯·罗斯彻的实验对象都是成人,就算弗朗西斯·罗斯彻的实验是正确的,也不代表此实验同样也适用于儿童。媒体和商家为了宣传其产品,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将“莫扎特效应”推广到儿童。

所以,对于“莫扎特效应”的可靠度还无确切结论,我们不能轻易断定“音乐会令人更聪明”。即使音乐对于儿童智力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不代表通过音乐教育能使儿童成为天才。“莫扎特效应”即使确实存在,其作用也只是局部的、个别的,它在科学上的可靠性和应用方法还有待随着科技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二、从“莫扎特效应”引发对儿童音乐教育意义的思考

(一)“莫扎特效应”貌似“重美育”,实是“重智育”

“莫扎特效应”问世后,商家们将胎教音乐、早教音乐、音乐玩具等投入市场,并得到了大量的追捧。而其受到追捧的原因并不在于对音乐的追求,而是“重智育”的结果。很多人是因为看中音乐教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才对美育加以重视的。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仍然单方面追求智力发展,这种做法是可悲的。当代认知科学已摆脱经典智力的捆绑,并不存在单一的智力形态,更能反映人类认知特点的多元智能理论登上了舞台。因此,单纯注重智育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溯求音乐教育的本质

“莫扎特效应”在媒体和商界的反应中是强烈的,他们采用夸张的口气诱导家长们为了开发智力而使孩子学习音乐,但那些进行认知实验、心理测验和脑科学检测的科学家们则认真对待“莫扎特效应”。“莫扎特效应”是值得进一步拓展其研究的深度的音乐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然而媒体扰乱了音乐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视线,他们对音乐发展认知作用的片面而夸张的报导,冲击了音乐教育的根本命题:本质、意义、功能和目的。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也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夸张的舆论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本体意义上。

三、“莫扎特效应”给学前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音乐教育应该滋养儿童的音乐灵魂

有关“莫扎特效应”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我们需要思考下面几个问题:音乐到底是什么?古典音乐教育可以替代传统音乐教育吗?应该怎样将音乐教育和科学研究有效结合起来?

自古以来人们给音乐下的定义是多样的。其中一个比较有参考意义的论断是:“音乐代表多种人类的实践”。其独特之处在于:第一,它确定了音乐是人类所独有的财富;第二,音乐的表现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多样的;第三,正如人不能脱离社会实践,音乐也是基于人的社会实践而产生的。音乐的本质和价值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所在,其表现方法当然不能与物理、数学等自然学科相提并论。彰显人文学科的本质是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提高智力是其次要功能。

(二)儿童音乐教育回归其本位意义

儿童音乐教育能够启迪智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音乐能够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注意力、音素意识等。开发儿童智力绝不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价值,审美体验才是儿童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用音乐开发智力”,“听音乐使孩子更聪明”等这些口号都片面强调了音乐教育的智育作用,这样就将音乐更多的用于功利目的了,使音乐教育成为非音乐教育的附庸。

审美体验是儿童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将智育价值建立在美育意义之上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在本世纪初,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艺术教育呈现出非艺术化倾向的弊端,夸大了美育辅助智育的价值。《音乐课程新标准解读》明确指出传统音乐教育“只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音乐教育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雷默也指出“音乐教育及其本质意义是一只快乐的狗,它的非音乐意义是狗尾巴。音乐教育的正常逻辑应该是狗摇尾巴,而不是尾巴摇狗。”将智育凌驾于美育之上是违背科学的行为,会使音乐教育不能健康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全面的,儿童需要通过多种视角认识世界,智育并不是其唯一途径,智育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保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智能化成为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情感和心灵的培养却被忽视掉了,交流匮乏,审美单调。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的培养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尤为重要的,高智力与高情感需要和谐发展,在强调“智商”的同时更要强调“情商”。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儿童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感知、情感、想像、思维等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之,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对音乐教育意义的探讨,不同的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音乐教育功能与目的的认识,从而影响音乐教学中的各种行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音乐的教育,也就是针对音乐作为艺术在本质上的审美性或音乐性特质开展教育。在音乐教育价值中起主导作用的肯定是音乐的意义,而不是非音乐的意义。音乐的艺术在于情感,音乐的灵魂源于情感,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理应回归本位,理应让儿童以体验情感、感受美为宗旨。

参考文献:

[1]Rauscher F,Shaw G,Levine L,et a1.Music training causes long-term enhance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Neurological research,1997,19(1):2-8

[2]素质教育:成都在争议声中破冰.http://edu.people.com.cn/GB/10278243

[3]刘沛.脑科学:2l世纪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基石——围绕“莫扎特效应”的科学研究和展望.中国音乐学,2000,(3)

[4]David J.Elliott.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43

[5]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12

篇12

[关键词] 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影响 意义

一、音乐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教育,是指一切通过传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受教育者的审美意识,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它不但包括学校音乐教育,还包括社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个人音乐教育等。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所有社会成员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成为音乐教育的受教者。

在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受教者的听觉、触觉、视觉等能力得到锻炼,还有很多机会运用想像,进行创造,这在无形中起到了培养和发展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

1.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和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感知音乐作品,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演唱、演奏、欣赏等形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内容,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知力,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净化,在音乐审美教育的同时实现了思想品德教育。

2.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真、善、美的现代人

音乐教育所制定的目标不是把学生们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教育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即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国现阶段音乐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功能是音乐教育的本源

音乐的功能主要概括为3个层面:物理、生理、心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人在有意或无意中生理上都会受音乐的影响。

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4.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教育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他既要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有高度的形象思维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人的左、右脑所分别具有的优势功能。音乐课程主要是开发右脑功能的学科,是兼有表情性和造型性的艺术。音乐是培养听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长期不懈地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广义上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它包括对全民的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从狭义上说,是专指非成人的学校教育中,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智能、促进其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主动、和谐、全面的发展的教育活动。

四、音乐教育与学生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者最易于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审美与非审美教育的融合统一;超越性与综合性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引导与观照、操作的融合统一。因此,音乐教育总是指向素质教育总体目标,涉及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

1.艺术教育直接影响到人的审美素质

提高人的审美素质是塑造人的关键。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爱美,但不是人人都懂美。爱美,只是认识的感性阶段,懂美,才是认识的理性阶段。只有当人们把对美的追求自觉纳入到自己的行为轨迹之中,人才可以说具备了审美素质。实施艺术教育,引导他们由“爱美”到懂美,并把对美的追求,自觉地纳入到他们的行为之中,才可以说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素质。通过艺术教育这一主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激发他们对美的兴趣和追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做到“以美辅德”,促其素质的全面发展。

2.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全面思维

篇13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艺术实践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在新课改影响下进行了一定调整,强调教育教学创新大背景影响下,很多高校均考试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艺术事件的引入和应用。但从艺术实践应用效果上来看,相当大一部分高校对艺术实践的认识较为片面,艺术实践的教育价值与应用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时期下,艺术实践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积极影响更为巨大,探寻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科学实施策略与路径也十分必要。

一、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近几年,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在范围上有了一定程度扩大,出艺术类院校外,很多高校内非艺术专业也开设了音乐学科。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不仅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更加能够培养出学生一定程度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对音乐教育教学开展给予的关注并不够,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更是缺乏应有支持。从教育教学所选择及应用方法来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所选择与应用方法同质化现象严重,课堂教学也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尽管部分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进行了创新尝试,但音乐教育教学向更好层级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艺术实践的意义

(一)有利于音乐教育教学创新性的增加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艺术实践有利于教育教学创新程度的增加,在高等教育极为注重创新的大背景下,艺术实践无疑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进行创新的有效选择。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影响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效率较低,课堂教学本身要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更是制约了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空间。艺术实践本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艺术实践作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机构成,不仅可以使得教育教学程序创新性有所提升,更加能够使得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有显著增加。在艺术实践相关活动较好开展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创新也会越发顺利和简单。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相关知识学习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艺术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进行音乐知识学习,无论是在艺术院校或非艺术院校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目标均大同小异,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性音乐学科知识,更加要培养出学生一定程度的艺术情操。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不仅容易对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丧失兴趣,其在专业知识获取上也会变得越发困难。艺术实践不仅在形式与内容上与传统教学活动有明显差异,其寓教于实践活动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音乐、对艺术有所了解,较好开展艺术实践相关活动下,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可以有明显提升,这一做法也势必会提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整体质量。

三、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实施策略

(一)常态化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意识实践相关活动开展需要成为常态,并着力构建艺术实践与常规教学间的有机联系纽带。很多高校虽然引入了艺术实践活动辅助教学,但间歇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很难将艺术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价值发挥出来。建议国内高校定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并切实将艺术实践活动作为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相关教师不仅要对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流程进行较好确定,更加要结合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如何时开展,怎样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进行积极思考。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在开展频次上的增加和稳定来不断彰显出这一创新教学形式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丰富艺术实践内容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更好实施艺术实践也要注重实践内容上的调整,鉴于当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同质化现象明显,丰富艺术实践的时间内容,通过艺术实践内容调整来带动艺术实践应用价值提升是不二选择。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发起者需要对艺术实践开展内容进行重新构思,特别是在不同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实际学情有明显差异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艺术实践内容的重新选择和编排十分重要。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艺术实践活动资源的获取,其也可以结合教育大纲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内容的敲定,这一做法下,艺术实践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接受,其也能更为顺利地实施。

(三)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艺术实践尝试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更好实施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尝试,很多高校缺乏频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资源与现实可能,发挥学生直观能动性,使得其自身能够成为艺术实践活动的发起者与受益者也十分可行。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艺术实践活动主题以及活动开展时间,通过布置艺术实践活动任务的办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尝试。在学生完成艺术实践活动自主尝试后,教师对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点评与反馈则能是艺术实践活动更加具有教育价值与导向价值。这一做法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增强,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得到更多支持。

四、结语

艺术实践虽然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有较强的辅助作用,但也需要看到,艺术实践活动开展需要较好的内外部环境支持,高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更是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具有较大难度,这业要求高校舞弊对艺术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怎样开展等细节性问题进行更多思考。在教育越发应用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艺术实践活动开展也要注重其与音乐这一艺术本身的联系,并在艺术实践活动开展中注入更多的教育成分。

参考文献:

[1]郝亚南.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6(7):44-45.

篇14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意义;实施方法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气质。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是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因此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艺术实践的引入和有效开展,以此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一、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

(一)巩固了教学成果

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引入艺术实践,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来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从而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需求,既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也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此外,通过艺术实践,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主动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进行学习,改变传统教学中被动学习的状态,达到提高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提高了学生能力

艺术实践是一种实体型活动。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获得社会或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以此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状况,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通过艺术实践,学生还可以全身心地感受和体会艺术专业的魅力,摆脱课本枯燥的理论,激发自己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艺术实践当中,会通过舞台形象的塑造来完成学习。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出发,舞台的表演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学生演出的机会多了,才能有依据和经验去完善形象的塑造,从而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由于艺术实践是综合性活动,不仅仅涉及学生在舞台上的表演,对学生的组织、领导、宣传能力也有较强的锻炼和培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会到中小学从事教师工作,在这些岗位上,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课堂的教学,还会涉及组织举办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因此在艺术实践中培养综合素质就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更快地适应和更好地完成任务。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

艺术实践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仅提供艺术表演的场地和机会,更是提供了深入实际了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下对音乐艺术需求情况的机会。通过对音乐需求市场的了解,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使命感和危机意识,使他们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1]。同时通过艺术实践,学生还可以通过合作的环节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吃苦耐劳的能力和实践动手的能力,养成为提高全民音乐素养而奉献的精神理念。

(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人才的需求问题上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作为艺术类人才,不仅仅要掌握熟练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舞台表现能力,能编排节目、策划艺术活动等等。从这样的社会需求背景出发,仅仅通过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让学生达成这样的培养目标的,因此艺术实践具有存在必要性。

(五)促进了学生与课堂之间的有效互动

音乐表演的艺术特性是含蓄而又复杂的。虽然将音乐这门艺术的主旨表达出来需要经过声音进行传达,但正是“声音”对音乐的表达促进了音乐的丰富性。每一个音符都代表不同的含x,不同音符之间的碰撞能够带来不同的音乐体验。由于音乐不是固定性的艺术,所以想要促进对音乐的良好诠释,需要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所以学生仅仅依靠简单机械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体会到音乐的美感,需要有丰富的舞台实践才能完成,这就是艺术实践。艺术实践活动是丰富灵活的,不仅能够将音乐的基础知识进行合理的表达,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大大增强了学生与音乐课堂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当前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实践机会少,不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呈现出理论教学成分重,艺术实践机会少的情况。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一般会设计基础的乐理知识、音乐历史、声乐、舞蹈、合唱指挥、乐器等等。在这些课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技能是首要的目的。很多高校在开展这些内容学习的时候更多注重的是技能的传授,容易忽略技能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使学习的内容难以通过实践得到印证。很多高校对艺术实践内容,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将其当成一种课外活动,没有通过学分制的形式来加强艺术实践的实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提高。

(二)艺术实践形式单一,覆盖范围小

艺术实践区别于课堂教学,从理论上说有更为丰富的形式,以此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但是很多高校在艺术实践方面,都只是举办了一些简单的艺术活动和演出,所覆盖的范围比较小,往往有表演机会的都是班级里面的少数佼佼者,对普通学生来说,难以得到提高的机会[2]。在艺术实践中还存在一个问题,高校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给予了关注,却忽略了学生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此外,近些年受到高等教育扩招的影响,艺术的教育资源显得有点捉襟见肘,使艺术实践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艺术实践脱离了教育市场的需求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培养的人才最终需要输送到社会中,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市场的需求。很多高校在艺术实践的组织开展中,没有注重教育市场需求的情况,一味地按照传统的培养形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使人才输出无法与社会需求匹配,脱离了艺术实践的初衷。

(四)高校对于音乐教学中的艺术实践不重视

高校的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当然对于音乐学科的培养也不例外,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艺术实践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只有将音乐学习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音乐学习的有效性。但是现阶段,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艺术实践是不重视的,他们往往只是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的培养,对于艺术实践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正是由于教师不重视,才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艺术实践,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教育,就不能在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时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艺术实践的质量。

三、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实施方法

(一)建立固定的艺术实践基地

艺术实践基地的建立,对于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如果有一个固定的基地,那么学生就有了固定实践的场所,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具有归属感。基地的建立会带动艺术实践的系统化进行,让学生得到系统的实践训练,更加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养成。

(二)丰富学生艺术实践的形式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市场需求下,学生艺术实践形式也应该多元化发展。在原来的晚会、汇报演出的基础上,应该增设一些专业大赛、综合素质大赛、艺术节、校外活动和公益演出等等。以校外活动和公益演出为例,在校外活动中组织学生到少年宫、文化馆提供义务服务,参与节目的编排和辅导,不仅有利于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更可以让学生自己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调整。在公益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下乡公益演出和义务扶贫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从当前中小学艺术教师的需求来说,师德也是人才招聘的一个重要考虑指标。

(三)鼓励人人参与,增强艺术实践的覆盖面

音乐教育应该是一个覆盖本专业所有学生的教育。但是在艺术实践中,能得到实践机会的总是小部分人,大多数学生都是旁观者角色,如此的局势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要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来鼓励其他学生参与到艺术实践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来提供不同的机会,鼓励小组和社团活动的形式,降低活动的规模,减轻学生的压力,使他们有勇气参与艺术实践。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来构建一个人人有机会、人人都参与的艺术实践氛围[3]。

(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艺术实践形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最终需要社会的接纳,因此艺术实践的开展需要根据教育市场的需求来进行调整。要根据当前中小学音乐师资人才培养的目标来设定艺术实践的形式,避免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走传统的音乐学院式培养的老路,使输出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从当前的教育市场需求出发,要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许多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不仅仅是担任教学工作,艺术活动和其他活动的组织,也会有他们的身影,有的甚至还需要担任行政工作或者其他工作。因此,在艺术实践中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他们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使之能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四、 结语

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承担着培养音乐教育人才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提高,艺术教育教学多样化也越来越明显。在这个背景下,注重艺术实践的开展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田冰洁.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x与实施方法[J].魅力中国,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