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范文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家庭音乐教育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儿童;早音乐教育;实践;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75-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全面发展,因此儿童早期教育就越来越重要。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快乐源泉,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应该被忽视。社会应该给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更多的重视。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不但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挖掘具有很大的意义。音乐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声音表达各种情感、呈现画面。在进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引导儿童走进音乐世界,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妙,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合理想象。同时,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听力和记忆力。儿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会对音乐的节奏、音色等产生感觉,进而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在不断重复某段舞蹈或者重复演唱某首歌曲的过程中,儿童就会渐渐记住,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平衡儿童情感,增加儿童的自信心。聆听音乐可以影响儿童的情绪,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儿童安静下来,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儿童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当儿童的情绪低落时,音乐可以改善他们的心情,平复心境。儿童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时往往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他们与小伙伴面对面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儿童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营造愉快的气氛,进而儿童的音乐感受更加深刻。在与小伙伴、老师的交流与表演过程中,儿童的自信心能够得到加强,表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在音乐游戏中,儿童还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进而培养儿童对集体的情感,游戏规则又能让儿童产生纪律观念,培养纪律性。

二、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部分家长由于观念的局限,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对于音乐教育大多是只重视技能,而忽视感觉。他们认为只有学习乐器、唱歌和跳舞才算是进行了音乐教育,而大部分家长并没有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加之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不高,不能辅导孩子学习音乐,因此,我国家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很缺失。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一门音乐技能,强求孩子参加社会机构的音乐补习班,一心想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完全忽视孩子的音乐天赋和音乐能力。同时也忽略了音乐带给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意义,单纯追求技能的培养,忽略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样同样不利于孩子的音乐教育。除此,有些家长盲目投资,为了孩子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他们给孩子报各种音乐补习班,求多不求精,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孩子会因为压力大,没兴趣,知识繁多等原因厌倦学习,消极练习,最终半途而废。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设施都不完整,音乐老师的素质也不高,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也不能给予足够重视。这样,学校的音乐教育往往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三、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

首先,抓好舆论建设,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儿童,树立榜样观念。例如我国钢琴演奏家:朗朗、李云迪,给儿童讲述这两位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与努力,让儿童产生崇敬之情,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力。

其次,学校和社区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参加专题学习,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在学习中,使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自身音乐素质,鼓励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家长对社会相关机构的辨别能力,正确选择优秀的教育机构,努力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给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最后,学校要提高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给予足够重视,增加音乐设施,提高音乐老师的专业素质。老师在给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音乐游戏是最佳的音乐教育方法。老师鼓励全体同学一起参与,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在聆听乐器伴奏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打节奏、伴着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乐感。在播放歌曲时,要让学生一起大声唱歌,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音乐教学,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享受音乐。

四、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发掘儿童音乐天赋,给予后天支持,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展示空间。

结语

综上,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听力与记忆力,平衡儿童情感,增强自信心。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溢洋.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手段的拓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1.

[2]唐海玲.让儿童生活音乐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张晨曦.哈尔滨市区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篇2

关键词:三十年代;音乐期刊;音乐教育概论

自以后,音乐教育是音乐界非常关注的话题,而大部分文章都集中在三十年代的期刊中,总共约有90篇文章与其相关。而与音乐教育概论相关的文章多刊登在《音乐教育》以及《乐艺》中。这些杂志多数是由教育机构和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门创办,文章的作者也多为各个层面的音乐教师,因而对这一话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音乐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正是得以关注的重点所在。

音乐教育概论内容的文章在整个音乐教育问题的文章中数量最少,仅有9篇。这些文章有的高谈音乐教育在现代中国中的意义,有的系统地研究学校音乐教育的方法论,都从理论层面进行概括性的论述。它们主要刊登在《音乐教育》和《广州音乐》几份杂志中,登载的范围不大。

一、音乐教育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文化发达的国家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它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中国人事如何看待音乐教育的呢?

中国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一直是带有较多功利性目的的。在20年代的文章中表露无遗。而30年代,人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再过于狭隘,但依然比较功利。李世俊于1934年在《音乐教育》上发表的《音乐科在小学教育上的重要点》文章中,将音乐教育的功能分为了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方面,音乐可以帮助儿童消化,促进儿童血液流通,训练儿童神经等;二是心理方面,音乐能消除儿童不良习惯,激发儿童情绪,训练儿童秩序。他夸大了音乐教育的功能。而这种认识在当时的国人心中是较普遍的,它与当时传统的强身健体、富国强兵的社会思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与上述观念相反,外国人对其意义的认识要更为单纯。仅以日本为例,《音乐教育》中连载的青柳善吾的著作《音乐教育论》,著作的第一章“学校教育的音乐的意义”中谈到,音乐既能使人娱乐,又能“教训人生”,这是音乐教育的使命,简而言之就是“美育”。他对音乐本质的认识是:“在音乐感情的非人格的形式之内,充满了我们自身生命的具象情绪的种种的相。这,只有音乐,能够把这最可尊的东西表现出来。”①西方很多国家也是如此,他们更注重的是情操的培养。西方国家对音乐教育意义的认识无疑还原了音乐与音乐教育的本质,中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的确充满了功利色彩,这与我国当时的国情也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音乐教育在中国这段特殊时期不具备发挥单纯美育意义的社会环境,它已经成为人民软性反抗的一种手段。

二、音乐教育方法论的初步研究

由于我国音乐教育起步较晚,教育水平与理论水平都很低迷,能够从方法论层面阐释音乐教育的人还不多,因此,《音乐教育》上发表的有关方法论的文章基本都来自国外的论著,由中国人写的这类的文章非常少。日本青柳善吾的著作《音乐教育论》②是一部完整的理论性著作,《音乐教育》将整本书分5期刊登出来。这部书从目的论、教材、方法论三方面讲述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意义和具体的教学大纲,是一部十分系统的音乐教学指导教科书。其中在第三编“方法论”中,从唱歌指导、基本练习、发声指导、唱歌指导、鉴赏指导、作曲指导、乐器指导7个方面加以总结,是我国音乐教育界一份极好的参考资料。

在这一时期,我国产生了一本由邹敏、铁明编写的教育专著《音乐教育心理学》,这大概是我国20世纪较早的一部有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书。该书在《音乐教育》第5卷中完整地刊登出来。这本《音乐教育心理学》③主要讲述音乐心理学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先讲述音乐心理学本身,从听觉的训练、节奏的感觉、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欣赏音乐的基础等7个方面谈论,其次讲授心理学的学习。这种研究教育心理学的论著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

三、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中,因此凸显出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人们普遍从陶冶性情的角度提倡儿童音乐教育,并且为如何开展这项教育发表意见。周淑安,声乐家,她不仅热衷于儿童歌曲创作,同时也热衷于儿童音乐教育,她在《儿童与音乐》④一文中,通过列举世界上多位音乐大师在儿童时学习音乐的经历,来说明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她为儿童音乐教育提出了5点改良办法,主要有:在公共场所多奏上等音乐;竭力训练师资;各学校家庭应该购置留声机;多作儿童适用的歌乐谱;提倡儿童音乐大会及音乐比赛。曾葆的《低年级儿童的音乐教育》⑤、石真的《谈儿童音乐》⑥也是如此。石真的《谈儿童音乐》提出了音乐教育中应该实行的两个积极措施,一个是儿童歌曲的创作,另一个是儿童音乐的实施,包括在公众场合、在家庭、以及在学校中都应该开展起来。文章也提出了社会中已经存在的两个消极现象,一个是电台经常播出一些靡靡之音,另一个是音乐教师水平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音乐教育的环境和水平。

从这些意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30年代中国的儿童音乐教育整体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都没有对音乐教育引起足够的思想重视,更缺乏配套的设施予以实施,音乐教育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它的开展还有待于极大地提高。这一时期正是音乐教育发展的初期,许多东西需要摸索以及借鉴。正是这一批活跃于音乐教育界的人士不断为音乐教育的发展输入新鲜的血液,音乐教育才得以今天蓬勃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青柳善吾著、易之译述.音乐教育论.【J】【北京】.音乐教育.1934一1935.

[2]邹敏、铁明.音乐教育心理学.【J】【北京】.音乐教育.1937.

[3]胡周淑安.儿童与音乐.【J】【上海】.乐艺.1930.

[4]曾葆.低年级儿童的音乐教育.【J】【北京】.音乐教育.1937.

[5]石真.谈儿童音乐.【J】【北京】.音乐教育.1937.

注 释:

①青柳善吾著、易之译述.音乐教育论.【J】【北京】.音乐教育.1934一1935.

②青柳善吾著、易之译述.音乐教育论.【J】【北京】.音乐教育.1934一1935.

③邹敏、铁明.音乐教育心理学.【J】【北京】.音乐教育.1937.

④胡周淑安.儿童与音乐.【J】【上海】.乐艺.1930.

篇3

1.使儿童获得深刻的音乐体验

特殊儿童与正常孩子相比,其听辨声音、使用乐器、记忆等享受音乐乐趣所必须的技能是受限制的,他们不能正确理解声音所传达的意义,几乎体验不到音乐的乐趣。对许多特殊儿童来说,音乐是一种最好的交流、沟通与学习的手段,因此帮助他们参加音乐活动,借由参与音乐活动获得的充实体验丰富他们的成长过程是很重要的。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有些孩子难以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特殊音乐教师应能帮助孩子察觉并感知声音,慢慢为特殊儿童与音乐交流,为其构建音乐世界并走进儿童的音乐世界,看到他们沉醉于音乐的精彩瞬间。如注意力困难的儿童意识到手中的鼓,开始用小锤持续地敲击。教师或演唱或用钢琴即兴演奏,用美妙的音乐支持儿童的音乐反应,这种融洽的音乐互动场面是特殊儿童开启心灵、交流互动、发展自身能力的起点。但遗憾的是,体验充实的精彩瞬间只存在于音乐课堂上,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儿童有感知音乐的短暂行为,因为缺乏专业音乐教育的催化,并不能让这种短暂的体验使特殊儿童更加充实与快乐的生活。

2.转化至对日常生活的改善

精彩的瞬间固然令人动容,但特殊音乐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将孩子在音乐课堂上习得的技能转化为社会行为,在没有音乐的环境中,也能与人愉快的沟通、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特殊儿童在音乐中体验到的音乐本身带来的快乐以及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乐趣,借由音乐学习的机会,学会集体的生活方式、声音语言的沟通行为以及眼神、肢体等非语言的沟通行为,并移植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改善社会行为和掌握享受生活的技能。在特殊音乐教育中,不同性格的儿童需要有不同的音乐节拍相配合。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应微妙的调整、变化音乐的节拍,需要始终仔细观察儿童的状态、行为及表情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激化音乐互为行为。在音乐互动中,教师的表情、眼神、姿态,与儿童的距离,采用什么样的乐曲,用多大的音量这些要素都非常的重要,对诱发儿童的音乐行为及社会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模式

1.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

专业化的学校教育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是消除残疾对特殊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阻碍,发展其情绪、运动、认知、心理、社会行为等,逐渐将在音乐活动中学习到的技能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改善”的关键因素。适合特殊儿童学习的歌曲应旋律简单、歌词浅显易懂,如以发展特殊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为目的的节日歌、游戏歌等;音乐游戏与舞蹈以促进肢体活动,提高其身体的活动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为主要目的,在游戏与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合理掌握学习时间与状态;音乐欣赏以安抚特殊儿童的情绪、增强他们辨别声音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音乐耳朵为主要目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音响如鸟叫、虫鸣、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都可以作为教材来源;乐器教学主要是各类鼓、沙锤、碰铃、三角铃等小巧、简单易学的乐器,以锻炼特殊儿童的注意力、自信心,发展其音乐创造力和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为主要目的。特殊儿童的音乐教学主要以他们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为主,在轻松、愉悦、充满情感交流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发展其体能与智能。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要从加强音乐教师关于音乐治疗的理论与技术的学习、配备音乐治疗相关的硬件设置、制定具有治疗意义的教学方案与音乐曲目、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制度四个方面去努力,积极观察与研究音乐教学与治疗相结合的特殊儿童学校音乐教育对特殊儿童行为缺陷的补偿效果。

2.作为学校音乐教育补充的特殊儿童家庭音乐教育

早期的家庭音乐教育处于特殊儿童身体发育的最佳时期,通过音乐欣赏、唱歌和音乐游戏,不仅能矫正儿童身体与动作的不协调,发展儿童的记忆与思维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还能潜在地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感受力与表现力。在与学校音乐教育的配合中,家庭教育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孩子的需要重点训练和强化其某一方面的能力,而且极具亲和力的家庭氛围对于特殊儿童的性格、意志、情操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家庭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与培养特殊儿童的音乐兴趣,在巩固其音乐行为的基础上不断促进其社会行为的转化。特殊儿童往往戒备心理较强,家庭是其感觉最为宽松、自然与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更加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的一对一的音乐活动中,这也是家庭音乐教育的最大优势。家庭音乐教育对于持续地激发与保持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体验音乐来带来的快乐,并用音乐充实儿童的闲暇生活,锻炼其享受生活的技能是学校音乐教育所达不到的。这也要求家长能持续地跟踪学校音乐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与艺术素养,学会启发、引导,能抓住诱导孩子的每一个时机,并且要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只有足够地尊重和关爱孩子,才能影响和感染孩子。

3.连接特殊儿童与社会的社会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普遍存在着获得正确的社会能力方面的困难,再加上特殊儿童本能的孤独自闭与家长的自卑心理,使得这些儿童极少与社会接触,锻炼其社会行为也异常的困难。社会音乐教育就为特殊儿童提供了这个途径,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性的教育也特殊儿童不间断的学习提供了场所。社会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特殊儿童音乐学习班,可以是社区组织的音乐活动,还可以是社会性的音乐会。社会音乐教育要教给特殊儿童的不是系统而复杂的音乐知识,而是促进他们掌握通过音乐丰富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技能,以达到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变化的目的。

三、结语:回归特殊音乐教育的功能本位

篇4

一、“莫扎特效应”究竟是什么

“莫扎特效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媒体对这项研究进行了夸大其词的报道。其实,这些报道是把在1997年弗朗西斯·罗斯彻“聆听莫扎特音乐能够提高人的空间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成果曲解为“聆听莫扎特音乐能够使人更聪明”。几百家媒体的鼓吹所产生的力量让“莫扎特效应”一夜之间席卷全美。

学界对于“莫扎特效应”的态度相对理智。对它的质疑主要包括:一是弗朗西斯·罗斯彻的实验是否合理、真实。研究者重复实验,却无法得到相同的结果;二是“莫扎特效应”是否适用于儿童。弗朗西斯·罗斯彻的实验对象都是成人,就算弗朗西斯·罗斯彻的实验是正确的,也不代表此实验同样也适用于儿童。媒体和商家为了宣传其产品,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将“莫扎特效应”推广到儿童。

所以,对于“莫扎特效应”的可靠度还无确切结论,我们不能轻易断定“音乐会令人更聪明”。即使音乐对于儿童智力的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不代表通过音乐教育能使儿童成为天才。“莫扎特效应”即使确实存在,其作用也只是局部的、个别的,它在科学上的可靠性和应用方法还有待随着科技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二、从“莫扎特效应”引发对儿童音乐教育意义的思考

(一)“莫扎特效应”貌似“重美育”,实是“重智育”

“莫扎特效应”问世后,商家们将胎教音乐、早教音乐、音乐玩具等投入市场,并得到了大量的追捧。而其受到追捧的原因并不在于对音乐的追求,而是“重智育”的结果。很多人是因为看中音乐教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才对美育加以重视的。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仍然单方面追求智力发展,这种做法是可悲的。当代认知科学已摆脱经典智力的捆绑,并不存在单一的智力形态,更能反映人类认知特点的多元智能理论登上了舞台。因此,单纯注重智育不利于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溯求音乐教育的本质

“莫扎特效应”在媒体和商界的反应中是强烈的,他们采用夸张的口气诱导家长们为了开发智力而使孩子学习音乐,但那些进行认知实验、心理测验和脑科学检测的科学家们则认真对待“莫扎特效应”。“莫扎特效应”是值得进一步拓展其研究的深度的音乐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然而媒体扰乱了音乐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视线,他们对音乐发展认知作用的片面而夸张的报导,冲击了音乐教育的根本命题:本质、意义、功能和目的。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也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夸张的舆论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教育的非音乐本体意义上。

三、“莫扎特效应”给学前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

(一)音乐教育应该滋养儿童的音乐灵魂

有关“莫扎特效应”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我们需要思考下面几个问题:音乐到底是什么?古典音乐教育可以替代传统音乐教育吗?应该怎样将音乐教育和科学研究有效结合起来?

自古以来人们给音乐下的定义是多样的。其中一个比较有参考意义的论断是:“音乐代表多种人类的实践”。其独特之处在于:第一,它确定了音乐是人类所独有的财富;第二,音乐的表现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多样的;第三,正如人不能脱离社会实践,音乐也是基于人的社会实践而产生的。音乐的本质和价值是音乐教育的基础所在,其表现方法当然不能与物理、数学等自然学科相提并论。彰显人文学科的本质是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提高智力是其次要功能。

(二)儿童音乐教育回归其本位意义

儿童音乐教育能够启迪智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音乐能够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注意力、音素意识等。开发儿童智力绝不是音乐教育的主要价值,审美体验才是儿童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用音乐开发智力”,“听音乐使孩子更聪明”等这些口号都片面强调了音乐教育的智育作用,这样就将音乐更多的用于功利目的了,使音乐教育成为非音乐教育的附庸。

审美体验是儿童音乐教育的核心意义,将智育价值建立在美育意义之上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在本世纪初,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艺术教育呈现出非艺术化倾向的弊端,夸大了美育辅助智育的价值。《音乐课程新标准解读》明确指出传统音乐教育“只关注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音乐教育内在和本质的价值——审美价值”。雷默也指出“音乐教育及其本质意义是一只快乐的狗,它的非音乐意义是狗尾巴。音乐教育的正常逻辑应该是狗摇尾巴,而不是尾巴摇狗。”将智育凌驾于美育之上是违背科学的行为,会使音乐教育不能健康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全面的,儿童需要通过多种视角认识世界,智育并不是其唯一途径,智育与情感的和谐发展是儿童全面发展的保障。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智能化成为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情感和心灵的培养却被忽视掉了,交流匮乏,审美单调。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的培养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是尤为重要的,高智力与高情感需要和谐发展,在强调“智商”的同时更要强调“情商”。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儿童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促进儿童感知、情感、想像、思维等和谐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之,音乐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对音乐教育意义的探讨,不同的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音乐教育功能与目的的认识,从而影响音乐教学中的各种行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音乐的教育,也就是针对音乐作为艺术在本质上的审美性或音乐性特质开展教育。在音乐教育价值中起主导作用的肯定是音乐的意义,而不是非音乐的意义。音乐的艺术在于情感,音乐的灵魂源于情感,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理应回归本位,理应让儿童以体验情感、感受美为宗旨。

参考文献:

[1]Rauscher F,Shaw G,Levine L,et a1.Music training causes long-term enhance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s spatial—temporal reasoning.Neurological research,1997,19(1):2-8

[2]素质教育:成都在争议声中破冰.http://edu.people.com.cn/GB/10278243

[3]刘沛.脑科学:2l世纪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基石——围绕“莫扎特效应”的科学研究和展望.中国音乐学,2000,(3)

[4]David J.Elliott.Music Matters:A New Philosophy of Music Educati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43

[5]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12

篇5

一、当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从小学教育就开始设置音乐课程,但是面对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教师、学生、家长都普遍重视考试成绩的高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设置成为陪衬,有的甚至成为摆设,沦为可以被随时占用的“自习课”。另外,受当前教育形式的影响,音乐教育多是一种技术性的学习方式,学习音乐多为了升学或考级,而不是真正的追求音乐的真谛和弘扬音乐文化。音乐教育方式机械化或散漫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应试教育中的弊端日渐突出,在音乐教育等情感教育学科中表现尤为突出。音乐教育成为一种被动的学习,教师不断地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练习,从而来应对国家的等级技能考试。有的学校音乐课程成为摆设,音乐课上教师散漫的应付课程,学生学不到任何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更有甚者,音乐课程成为随时被调用和占用的“自习课”,根本达不到音乐课程设置应有的教学效果。音乐教育与家庭和社会脱节。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在学校上课时间,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同样接触到形形的音乐文化。音乐是艺术的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当前中国的音乐教育多停留在关注学校教育的层面,把音乐教育融入到家庭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任重而道远。

二、生态观视野下教育的特点

系统性。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是一个教育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主体、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处理教育问题时,要做到用系统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追求整体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能动性。教育的主体是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性。在学习和受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各种知识,而是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去构建新的认识和知识。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尊重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客观性。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范畴并受自然规律的约束。在教育中,只有教育观念和理念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意义。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大社会中,学生的发展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全面发展。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要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个性差异,在音乐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质;另一方面,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便更好教学。

三、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

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应立足本土,符合我国国情。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源远流长,极具中华民族特色。在音乐教育中,首先要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另外要对中国的国情有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有内涵的音乐文化。我国为社会主义国家,崇尚民主与科学,我国的音乐教育必须要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令人向上的正能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的音乐教育和音乐作品才能源远流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我国的音乐教育应与世界接轨,倡导和发展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音乐课程的开设不仅是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和对音乐文化认知。还应增加对包容性多元文化的理解、认知。了解和学习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文化作品,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其对多样化世界文化的认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身心全面发展,真正达到生态观视野下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要求追求生命的意义与真谛。音乐中蕴含着浓厚的情感,能给人们带来情感的享受与共鸣,指引人们寻找生命的意义与真谛。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音乐技巧和音乐品鉴能力,生态观视野下的音乐教育更是要让学生能够学会和领悟到音乐背后所表达的情感,体会音乐真正的价值与生命力。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文化价值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积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藏丰富,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构成了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具有每个民族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个性。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强化民族音乐教学,必将对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继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主要途径。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中,让学生从学习我国各民族音乐艺术这个窗口了解各民族的风俗民情、艺术风格、历史文化,这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促进各民族团结,建立和谐民族大家庭,培养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和意识

学校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高校是教育的摇篮,加强和改进民族音乐教育,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加深对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音乐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受教育者通过对民族音乐高度成就的理解,认识其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增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发展创造力。在“十六大”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有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了解它,也更没有理由不去发扬它。西洋音乐固然要学,然而本民族的东西我觉得更应该加强学习。泰格尔说得好:“音乐和美术是民族自我表现的最佳手段,没有自己的音乐或艺术的国家,只能永远当哑巴。”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这是任何国家音乐所不能比拟的,也是任何西洋音乐所替代不了的。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明镜,集中着我国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民族的艺术精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民族音乐内容中所呈现的民族、地域、风俗习惯、语言特征,亦成为研究各种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极为重要的旁证。为了使民族音乐健康发展,为了发展中国音乐的根基,我们不但要主观上主动地学,而且还要建立科学的、完整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提高广大教育学者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和民族音乐价值的正确认识。探索民族音乐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和大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需求以促进高校文化的建设, 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传播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应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任务之一。柯达依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系统工程,它对陶冶道德情操、美化身心、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重视民族音乐,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热爱和重视民族音乐的风气,提高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对民族音乐文化亲身体验,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积累,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扩大了学生的人文知识,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应该立足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把民族音乐教学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提高,使之成为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中国民族音乐有其巨大的自身价值。只有重视和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系统学习,才能了解民族音乐独特的语汇,才能正本清源,为民族音乐的学习、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民族音乐教育是任何一门教育所替代不了的,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应该以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让大学生树立起民族审美理想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为弘扬本民族文化而努力。达到音乐教育人的目的,以促进民族素质,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热爱本民族的音乐艺术,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才是它的根本目标之所在。

三、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设想与建议

篇7

【关键词】社区音乐教育 多元化 价值

一、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概况及特点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众所周知,音乐教育主要由学校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和社区音乐教育三个基本模块构成。

社区(Community),顾名思义,即居民相对固定的生活环境,是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组织。社区音乐教育(Community music education),即在相对固定的生活范围内开展与传授音乐知识相关的活动。

社区音乐教育作为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校音乐教育和家庭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也是音乐文化繁衍承袭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我国和谐稳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中,社区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笔者及其团队走访调研了广州地区的西二琴行、黄钟琴行、卓越琴行、嘉谊轩琴行、星海之子音乐学校、卓博艺术学校、奥斯卡培训、虹艺培训等数所社区琴行和培训学校以及相关幼儿园。综合调研情况,本文以广州地区社区音乐发展情况为例,分别阐述当前的社区音乐教育发展所呈现的特征及其现实意义价值,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于我国多年来实行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模式,因此,对于社区基层单位所辖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机构的管理可以说是十分宽松的,只要具有最基本的资质,办好相关手续,即可开始宣传招生。目前,以广州地区为例,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主要包括公立学校艺术实践培训部门、私营琴行、音乐教师个人等。有的社区也以社区名义在其管辖的区域内开办艺术培训班。

2.社区音乐教育办学形式、内容多元化

由于社区音乐教育地点多设置在居民区内,虽然其基础设施和办学规模都不及学校,但与“便利店”一样有着快捷、便利的特点,不仅学习地点多,离学员居住地近,免去了学员来回奔波的苦恼,而且社区音乐教育学习的内容相对齐全。此外,社区音乐教育模式还可以应学员所需,量体裁衣地为其设置教学内容和进程,而不像学校音乐教育一样必须受到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学大纲指导意见的约束。

学员们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音乐表演技巧,也可以根据个人的经济基础来选择上课形式(集体课、小组课、一对一小课),还可以在节假日或在每天的休息时间来社区音乐教室学习音乐。不少学员在学习音乐之余还兼学了其他特长。

以广州地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社区教育中,音乐教育仍然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在社区音乐教育培训中,器乐音乐教育的人数又是最多的,占到了整个社区音乐教育的一半以上(表1、表2)。可见,社区音乐教育机构在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作用不可小觑。

社区艺术培训各专业名称 各专业培训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音乐培训 31%

美术培训 22%

礼仪培训 3%

播音主持 5%

模特培训 8%

服装培训 8%

书法艺术 5%

舞蹈培训 18%

表1 社区艺术培训各专业比例分配表

社区音乐专业培训内容 音乐培训各专业方向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声乐专业 5%

器乐专业(含钢琴) 53%

视唱练耳 12%

乐理 12%

合奏课 3%

其他 11%

书法艺术 5%

舞蹈培训 18%

表2 社区音乐培训各专业方向比例表

(数据来源:综合琴行、培训学校调研内容)

3.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结构多元化,学员市场相对稳定

与学校学生相异的是,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的学习目的呈多元化的特点。根据调研结果显示,56%以上的学员都以填补个人的空余时间为主,绝大多数学员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或孩子增加一项业余爱好,音乐教育的娱乐化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到了体现(表3)。

学员参加社区培训的学习目标 所占比例

目的一:以满足个人爱好为目的的业余培训班 56%

目的二:以音乐表演为专业所参加的长期学习班 11%

目的三:以升学为目的所参加的强化短训班 33%

表3 学员参加社区音乐培训的学习目标比例表

另从所调研的情况来看,社区音乐教育学员的社会层次呈现多元化,从工作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在职的和非在职的;从年龄层次来分,可以分为幼儿、小学生、中学生、成人等;从专业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从学习目的来分,可以分为以满足个人爱好为目的的业余培训班、以音乐表演为专业所参加的长期学习班、以升学为目的所参加的强化短训班等。凡此种种,都让社区音乐教育的培训机构得以有效运转,又因为学员和培训机构各取所需,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学员队伍是相对稳定的(表4)。

社区音乐培训学员年龄段 各年龄段学员人数所占比例

幼儿园阶段

(3—7岁) 56%

23%

小学阶段

(7—12岁) 33%

45%

初中阶段

(12—15岁) 19%

高中阶段

(15—18岁) 11%

成人阶段

(18岁以上) 2%

表4 社区音乐培训学员各年龄段所占比例表

(数据来源:综合琴行、培训学校调研)

4.社区音乐教育办学竞争日趋激烈

在当下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环境中,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增。根据笔者所走访的社区音乐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情况来看,其竞争日趋激烈:有的社区往往会同时存在几家音乐学校,有的大型社区甚至有十几家微型社区音乐学校。培训地及环境也参差不齐,有的是租用一套民用住房,通过改装,放入几架钢琴,便开始对外招生;好一些则是租用比较大的社区商业租铺,进行改造形成校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培训机构不断招收新教师,开辟新教室,扩大招生。不少投资者尽管是非专业人士,因为发现了这块市场利润,因此也积极投资加盟。有的品牌还形成了连锁店、便利店的模式,换言之,只要培训机构有一到两个长期稳定的教师,便可以加盟、开课。开办社区音乐教育培训班手续简单,几乎不设标准的办班条件和投资收益额度的不断增加,都使得该行业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其教学质量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

根据以上广州地区社区音乐教育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尽管社区音乐教育在当前存在不利的因素,但社区音乐教育的价值仍然值得肯定,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社区音乐教育有利于在非音乐专业人群中拓宽音乐教育的受教范围

社区音乐教育虽然机构小,但是数量多,因此其辐射面也非常广泛。有的大型小区甚至开设了多家社区音乐教育培训机构。诸多的培训机构见缝插针地安插在社区中,在非音乐专业人士中普及了音乐基本知识,对非音乐专业人群音乐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大大拓宽了音乐教育人士的施教范围。

2.社区音乐教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有益补充

众所周知,学校音乐教育的施教范围相对较小,且学校音乐教育的时间也受到了相对严格的限定,而社区音乐教育恰恰弥补了学校音乐教育的这些不足之处。其时间相对灵活,无论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休息时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都能够根据学员的要求来安排音乐学习的时间。部分学员由于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娱乐需求,因此,在家庭经济条件或家庭住宅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没有购置乐器,社区音乐培训机构还会向这些学员提供乐器租用的便利条件。这也使得音乐教育更加贴近民众的需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音乐教育的受教育人群的数量,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社区音乐教育的迅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

首先,有相当大数量的学生都是抱着业余音乐爱好者的目的来学习音乐的。在教学工作开展后,学生的潜能被教师有效地挖掘出来,加上外界条件的激化和催发,这些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显山露水,在学生个人努力和家长、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逐步成为专业音乐院校的选拔对象。对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而言,培养对象的可选择性的增加有利于专业音乐教育人才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专业音乐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其次,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专业音乐团体走向市场。在我国文化市场进一步改革的大环境下,全国数量繁多的专业音乐团体都纷纷走向了市场。可以说,观众对音乐的认识及其个人音乐修养决定了专业音乐团体演出市场份额。只有观众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欣赏水平,才有可能对音乐观赏产生一定的需求,才有可能增加专业音乐团体在文化市场的份额。在此,社区音乐教育在提升非音乐专业人群的音乐素质方面功不可没,它的迅速发展使得专业音乐团体的听(观)众数量不断增加,音乐听(观)众的素质不断提高,音乐听(观)众的社会层面从学校到企业,从机关到基层不断延展,专业音乐团体有了足够的维系自身发展的运转资金,也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态势。

再次,有利于解决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大体可以分为音乐教师、专业音乐团体的演职人员、与音乐相关的编导工作等几个方面。不少学生和学生家长更多的是倾向于能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然而,学校的生源一再减少,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降低,又因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技巧专业性较强,所以学生的就业面也相对较窄。在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变得更加模糊的大环境下,应该说社区音乐培训机构是这些毕业生相对来说比较合适的选择。数量繁多的音乐培训机构为音乐专业毕业生提供了相对较多的工作岗位,并且相对稳定的学员队伍也为毕业生提供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来源,为其将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了立足之地,有效地缓解了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综上所述,社区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意义亦是极其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篇8

铃木教学法在许多国家都得到广泛推广及运用,对铃木教育法进行相关论述,通过对铃木教育法的深入探讨,引发了对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为幼儿音乐教育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

铃木教育法;幼儿音乐教育;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注重于用音乐来开发儿童的智力,音乐教育不仅能从音乐素养上给予幼儿所需的艺术才能,还能使幼儿开发大脑,促进智力发展。所以许多家长大力投资于幼儿的音乐教育事业,买音乐器材、请音乐教师、寻求短时有效地音乐教育方法。20世纪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创办的“铃木教育法”,针对幼儿的音乐教育特别是小提琴教育法,“莫扎特教育风暴”等曾经风靡全世界,其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启示意义。

一、铃木音乐教育法

铃木音乐教育法发明者铃木镇一是日本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他出身于日本音乐世家,17岁铃木镇一开始学习小提琴,上世纪20年代初,留学德国,跟随克林葛学习小提琴。后回到日本与兄弟组弦乐四重奏到处演奏,并且从事小提琴教学,创办了音乐学院,集中致力于对少年儿童音乐教育的探索和钻研。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他总结出一套培养少年儿童乐器演奏才能的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被称作“铃木音乐才能教学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并掀起了广泛的影响。

1.锦绣人生,靠才能——才能的培养。“每个孩子都具有将所谓的口头语言学得流利而漂亮的才能。”铃木镇一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儿童是有望能够发展出那种在语言中体现出的超乎寻常的才能的。教育者通过对幼儿的教育,使其才能都可以达到语言发展这一水准,那么也就可以为以后的人生创建良好的基础。而音乐也是展现人才能的一个方面。如果幼儿可以将语言学的那么好,那么只要将这种方法运用在各个方面,儿童就能很好的发展其才能,从而成功。铃木将这一想法运用在音乐教学上,特别是小提琴的授课中,从儿童对语言的掌握,到小提琴的技能的掌握,其道理都是相同的,这也是铃木才能教育的主要思想。

2.教育从现在开始。铃木主张儿童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童年过多的智力发展并不会造成身体上的虚弱或影响大脑的发展。有些人的观点认为,过早的进行教育会有碍于大脑的发展,但通过铃木在教育实践中的观察发现,生活在同一环境下的两兄弟,一个从小就不断地思考问题,而另一个则沉溺于关爱之中,无心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世界。从小不断关注问题、思考问题的孩子大脑尽早的得到了训练,而另一个则未受到训练。由此也可得出一个结论,即使是同一父母所养的同胞兄弟,如果他们的大脑在早期教育中接受了不同的训练程度,那么他们今后的人生也会截然不同,所以,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早开始训练孩子的大脑。

3.母语式的教学。铃木认为,语言学习是一般认知的反映,可以用于解释其他领域认知掌握的原则,即语言发展和认知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因为语言学习体现了学习行为的一般特征。最终,铃木将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迁移到学习音乐上来。对于学习母语来说,孩子的一般经验是由“听”到“说”,再到“读写”。基于这一规律,铃木也将学习音乐的过程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进行。因为音乐学习是一种声波传递,所以在学习中,要首先对音乐进行感知,通过反复的聆听之后才能进入演奏阶段。

二、铃木音乐教育法对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启示

铃木音乐教育法在总结了大量的音乐教育实践,为许多的家庭及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符合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可操作性极强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幼儿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注重幼儿早期发展,抓住教育的关键期。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能具备卓越的才能。因此,在铃木镇一的教育理念中,把早期教育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从现代社会来看,随着家长对教育问题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越发的体会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在幼儿期的教育过程中,幼儿形成一定的性格、才能之后,对未来进入学校及潜能、智力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早期教育来说,教育者及家长也要做到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深刻了解,不能采用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2.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技能的学习与不断重复的练习,会使幼儿觉得音乐的学习比较枯燥乏味,从而产生厌倦之情。所以如何能够使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还是学习氛围,都应该尽量做到趣味化。家长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与幼儿进行音乐游戏的互动,不但能够拉近亲子间的关系,还能充分加入到幼儿的教育当中。家长还可以创造机会,多带幼儿参加音乐会等音乐活动,培养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

3.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铃木认为,三四岁的孩子就可以开始学习器乐。正如在父母及家庭的语言环境下呀呀学语一样,要想让儿童更好更快地学好音乐,就要为他们创造学习音乐的环境,以培养孩子对音乐和乐器的兴趣。父母和家庭环境对儿童学习音乐具有很大的作用。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幼儿从基础开始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而最基础的感知就是“听”。家长可以多给幼儿放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听开始,只有听得顺了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音乐有一定的感知后才能够唱得出来、弹得出来甚至最后创作出音乐来。铃木教育法不仅为培养孩子能力提供了方法,还为许多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导。对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培养音乐才能、深挖其潜能,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铃木镇一(著),卜大炜(译).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11).

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文化;互动;作用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用于抒发心声、陶冶情操的音乐文化,它成为了一种社会发展进程中独特的精神文化形态,显现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音乐教育自从音乐出现之后即已存在,它是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无意识的教育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客观意义上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推动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关注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之间的互动研究,针对音乐教育在社会音乐文化方面的缺失,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

1音乐教育的文化定位及其属性

音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而言,音乐教育潜移默化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劳作行为之中,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行为;从狭义而言,音乐教育是在一定的场所之中,进行有组织、有规划、有目的性的教育行为,主要包括家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两种。音乐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形式,它可以纳入音乐文化体系之中,它不是音乐的自然产物,也并不局限于音乐文化的框架,它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和规律,其社会意义和价值需要社会群体对其的理解、判断和认可。对于音乐教育的文化定位,我们需要首先厘清和明晰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特定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产物,标志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水平,可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将其概括为四种类型:(1)文化—成果论。(2)文化—能力论。(3)文化—精神论。(4)文化—行为模式论。具体来说,文化是文学、音乐、美术等的综合性成果,也是具体文化形态的精神以及理念的抽象化表达。然后,我们可以进行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的理解和认知,有一种普遍被认同的观念:音乐是文化中的音乐。它显示出音乐教育明显的音乐文化属性,其主要体现为:(1)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本身即有鲜明的文化性。音乐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形式,其内核属于一种精神创造行为,它蕴含于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之中,并与其他文化形态如:哲学、美学、文学相联系。(2)音乐教育的思想渗透融合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用音乐进行心灵的洗涤和陶冶,成为了人们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3)特定的音乐文化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及模式。基于人们对音乐文化的精神需求,音乐教育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文化发展潜力,特定的音乐教育也显现出特定国家与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质。

2社会音乐文化的类型及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映射

音乐教育相对稳定和统一,而社会音乐文化则变化较大,社会音乐文化显现出显著的矛盾规律,并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和类型中加以体现,并在音乐教育中产生映射:

2.1民族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包容,涵括有音乐传统、音乐精神、音乐形式等,在长期的发展融合过程中,民族音乐文化也渗入了诸多外来音乐文化的因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对外来音乐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然而,在“五四”之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摇摆于“全盘西化”和“固守国粹”的动荡之中,不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与其他文化的音乐交往也不断增多,显现出多元文化的浪潮趋势,如何正确应对外来音乐文化,成为当前应当思考的问题。这一矛盾映射于音乐教育方面,也形成了较大的困扰,在多元音乐文化融合的时代下,音乐教育要加强对外来音乐文化的融合,然而,还要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根基和关键,要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保持和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

2.2流行音乐文化与严肃音乐文化

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也即通俗音乐文化,它是将一切通俗易懂、易于被普通民众接受和理解的古今中外音乐作品囊括其中,并且还包括与流行音乐作品相关的音乐表演、音乐学术研究等内容。严肃音乐文化是相对于流行音乐而言的,它依循一定的审美哲学,结构严谨而规范,体现出精神上的严肃性和思想性。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流行音乐文化和严肃音乐文化有其矛盾性,它并不来源于流行音乐本身,而是流行音乐的商品化与音乐的精神导向、人文价值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一冲突映射于音乐教育之中,表现为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的积极、正确的引导,要在音乐教育中极力避免“工业化”流行音乐的负面精神影响,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排斥流行音乐,这是由于流行音乐文化也有高低品味之别,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流行音乐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对各种音乐类型进行审美辨析,树立起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2.3现代主义音乐文化与经典主义音乐文化

经典主义音乐文化涵括古典音乐文化,也包括中外现代作曲家的思想传统,如:中国现代对民乐的改编;中国芭蕾舞剧;中国民族交响乐等,它们是古典音乐文化的延续和创新。现代主义音乐文化是相对于经典主义音乐文化而言的,它类似于“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包括有: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谭盾的后现代主义作品等。经典主义音乐文化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矛盾与冲突集中于文化精神和审美标准的冲突,其中:经典主义音乐文化侧重于自然与平衡;现代主义音乐文化则显示出对听觉传统的颠覆及音乐秩序的叛逆。这一矛盾映射于音乐教育之中,由于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对音乐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因而,无疑要将经典主义音乐文化纳入音乐教育之中,鉴于音乐教育面对的是涉世未深的年轻学生,而现代主义音乐文化涉及诸多复杂化、矛盾化的思想冲突,不宜于作为音乐教育的要素。但是,可以选取部分现代主义音乐文化成为补充教学内容,随着多元文化潮流的发展,我们要正视经典音乐文化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秩序与叛逆的冲突,在音乐教育中做好思想防范。

2.4都市音乐文化与传统民俗音乐文化

传统民俗音乐文化存在于我国的民间,与人们传统的生活文化、文化民俗活动密切相联,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地域性差别。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都市音乐文化变得常态化和快捷化,在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对话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音乐文化,它与传统民俗音乐文化逐渐剥离,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生活理念和社会精神。随着都市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替代,这就需要音乐教育的介入与传输,以实现对民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尝试寻找传统民俗音乐与现代都市音乐文化相交融的路径。这些矛盾因素映射到音乐教育之中,显现出复杂性,要抓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矛盾,客观分析其特点,并分析它们在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影响。

3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作用实现

3.1充分把握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文化观

我国的音乐教育中缺乏对其文化属性的思考,为此,需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充分意识到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将音乐教育纳入整个文化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文化观,要将社会音乐文化中的积极、正面的因素纳入音乐教育之中,并在对音乐文化属性的深入认识下,寻求解决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与路径。

3.2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社会音乐文化内容

流行音乐文化体现出社会共同价值的追求,在音乐教育之中要正确辨析流行文化,吸取流行音乐文化的精髓,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引导学生正确辨析积极与俗媚、大众与低俗。如:网络流行歌曲《老婆最大》,其旋律简洁明快,然而其内容却不免陷入低俗和过于直白化。而《青藏高原》等流行歌曲却显现出鲜明的音乐文化特色,蕴含有深远的文化涵义,值得在音乐教育中加以研究。在音乐教育中还可以将民俗文化纳入其中,要深入挖掘民俗音乐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要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中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歌词涵义,实现伟大民族文化的传承。

3.3要重视音乐教育文化的辐射效应

音乐教育文化体系应当体现出开放性,要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潮流趋势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要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不仅注重于音乐演唱技巧的训练,而且还要传输社会音乐文化内容,寻求更为宽泛的对外渠道,将音乐教育建构于校园、家庭、社区、协会之中,形成音乐教育文化的全社会辐射。4结语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研究是重要的课题,它在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下,可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在社会音乐文化积极地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实现音乐文化的全方位辐射和拓展。

作者:靳琪慧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邹如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阅读”与“对话”原则[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

[2]王仲才.社会音乐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3]蒋雪.我国城市社区音乐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4]黄河.周代音乐教育对我国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教育;教育现状;改善措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对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比如说在小学里就开始音乐教育以及英语教育等等,都是对孩子综合素质关注的表现。现目前我国的小学音乐教育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的,虽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是不够成熟的,依旧有一些问题存在于其中,比如说教学过多的重视了教学的形式,并没有实际的关注到音乐教育的实质所在到底是什么,如若继续这样进行小学音乐教育,要想取得发展就显得非常的困难了。因此,就这些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够对改善现在的小学音乐教育形式有所帮助。

一、小学音乐教育所处地位

我国现在的教育强调的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小学又是一个孩子开始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起点,因此在孩子小学时期进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自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至今,进行小学教育内容的重点就是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小学开展美誉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就是小学音乐教育,俗话说音乐能够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更何况是孩子,音乐教育对孩子的感受力以及表现力这两个方面的裴炎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孩子相比较大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间要短得多,对新事物的好奇度更是要比大人更为强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是大人所不能急及的。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在健全孩子人格的同时还能够积极的推动小学生形成非常活跃、正向的思维形式。现目前社会上对小学进行学生音乐教育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因此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够取得一定的进步,这与社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这样,加强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史现代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已是不争的事实,小学音乐教育具有非常良好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问题

1.小学课程不重视音乐课

现在的小学教育课程设计中,相比较音乐课而言,对语文、数学等课程的重视度要强烈许多,不是说要重视音乐教育就忽视素质教育,这样也就失去了开展音乐教育的意义,现在教育强调的就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除了音乐,还有很多的课程都包含在综合素质教育这个大家庭中,其中就有语文、数学等。既然音乐教育也是小学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就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如若是学校的领导都不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又如何要求孩子的家长来重视孩子的音乐教育呢。

2.音乐课程教育内容单一

一味的跟着老师欣赏以及唱一些经典的、有名的歌曲,因为形式的单一,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又是非常重的,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孩子容易失去上音乐课的兴趣,孩子失去了上课的兴趣,那么何谈教学课程的效率。虽说学习音乐,学生要学习以及欣赏好的音乐是必修课,但是如果老师只知道做这一点的话就没有了教学音乐的意义了。孩子心智并没有发育完全,只教他们欣赏学习经典,就会阻碍他们对作品进行理解以及对他们以后接触音乐也有着一定的不良影响。

3.音乐教学对实践的欠缺

小学学校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这样就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对小学音乐教育硬件设施进行增添以及完善,显得较为吝啬。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能够满足要求的硬件设施,就算老师具有足够的音乐专业知识也是无能为力的,这样就对音乐教学的开展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中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也许在开展会议讨论改革教育模式的时候会说要积极开展学生素质教育,但是一旦回到学校开展教育时,依旧进行的是应试教育模式,在中国的高考依旧是世界上相对公平的升学模式,因此为了升学率学校就完全忽略了音乐教育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促进以及辅助作用。因为如此,音乐教育在小学中的开展显得尤为的困难。

三、小学音乐教育问题改革措施

要想改革现有小学音乐教育理念,就得把音乐教育改革理念深入到学校管理层中去,使得领导者一定要明白进行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懂得素质教育才是以后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搞好了学生素质教育才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平台给学校实施开展音乐教育。

除了要把小学音乐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模式中去,还要对进行音乐教育的老师进行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只有在学校对音乐老师的个人素质进行提高为前提,把新型的音乐教育理念引入到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去。才有可能能够引进大量的热爱音乐的音乐人才加入到学校音乐教育师资队伍中来,进而就使得小学生音乐教育的发展发生潜移默化的根本上的改变,进而跟上时代的脚步,提高素质教育。

虽说在中国现在应试教育还占主导地位,但是不久的将来还是会是应试教育的。因此一定要重视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不得随意的开展小学音乐教育,合理的音乐教育目标对小学生能力培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得制定一定得音乐教育目标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模式中,应该以学习音乐作品为基础制定小学音乐教育的教育目标,小学教育相比中学教育要轻松许多,因此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点时期。在还得学习各种各项的音乐基础的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老师不要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要重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对他们对音乐知识的吸收起到促进的作用,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主宰课堂也是一门学问。除了上述的措施,还有一点就是对素质教育教育政策的贯彻以及落实,加强音乐教育硬件设施投入,让老师有兴趣在此环境中进行教学,这样才有可能使得小学音乐教育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峰时期。

参考文献:

[1]陈小军.小学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J].网络财富,2009-11-08

[2]张晓楠.浅析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开展现状与对策[J].黄河之声,2013-01-08

[3]谢妤.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9

篇11

一、中学生的人格特质

从一定的现实程度来讲,健全的人格特质具有理想性和超现实性。健全的人格能够在心理上积极、正确地面对现实,能恰切地与社会及他人交流,形成成熟的沟通能力。中学阶段是人的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个性增强,呈现多元化,稳定性较弱,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一时期被称为个性形成的“黄金期”。其特征大致表现为:

(一)自我意识的增强。

(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

(三)思想情绪的不稳定性。

(四)内心开放性与文饰内隐性的统一。

(五)兴趣广泛,好奇心强。

二、音乐教育对中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

(一)学校音乐教育对中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

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学校的音乐教育主要是传授学生音乐知识、技能,培育学生的艺术思维和审美品格。

1.提高学生的内心感应能力

音乐课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欣赏、创造或表现等方式使学生感受音乐,以不同的方式培育内心感应能力,同时也是对单调学习生活的一种有益调节。

2.培养学生高尚的兴趣与爱好

兴趣是人格特质的重要方面,兴趣的价值取向,直接反映了个体的人格特质是否完善。一般来说,兴趣高雅的人其人格与兴趣也会成正比,对生活有积极的向上的心理;反之,内心丑陋、性格孤僻、怪异的人,兴趣相对来讲就会较低级,缺乏生活情趣。

3.培养学生互助、协作、团结的品质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由于他们经常处于独自的环境中,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协作的意识,这使他们在交往中出现许多不足之处。

(二)家庭音乐教育对中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它对他们性格的形成产生深刻而直接的影响。

1.胎教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音乐是影响人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注重音乐胎教,据调查,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对于胎儿的成长和发育有特殊的作用,合理的早期音乐教育对人的智力开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家庭环境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母作为一个人的启蒙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父母的家庭教育有无形和有形两种形式,言行的间接影响是无形的,直面的教导则是有形的。长期处于偏激家庭教育中的孩子,其心理就会产生极端、固执等不良现象;处于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易于形成乐观、开朗、友善的性格特征。但要以个人不同的爱好、兴趣为出发点,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长期性的个性化培养。

(三)社会音乐教育对中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

社会音乐教育主要是学校以外的文艺团体、大众传媒或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关音乐方面的教育。社会音乐教育覆盖人群广泛,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在中学生面前:

1.音乐培训中心和活动中心

这主要包括群艺馆、青少年宫、社区音乐团体、琴行开设的艺术培训及音乐活动等,大多数是业余的音乐爱好者。

2.网络媒体

网络的出现使世界资源得到了共享,这大大拓宽宽了音乐教育的途径,使它具有了全球性,如ISME(世界音乐教育学会)网站、中央音乐学院网、中国奥尔夫教育网等许多音乐教育网站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

3.大众传媒

篇12

【关键词】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23-01

项目名称:省级课题《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的互动对接课例研究》项目编号:CXLX13_397;主持人:陆秀秀。

在高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发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影响着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人从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到走上工作岗位,人生大于1/6左右的实践是在学校度过的。 由此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已经成为了个体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社会教育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下的,作为一种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竟然有着“未成年人的教育与社会关系不大”的观念。 以下我会依据前人的观点进行陈述构想的缘起。

一、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之间可能有着层层递进的关联,但绝不是兼容并进的,教育的宗旨和理想层面主要的是关注个体的整体发展,学校教育的功能却不在于此,学校教育需要调和好分配、监管、学术-职业功能,学校教育的宗旨与普及成就有关,这是根本上的差别,既然教育与学校教育有着普遍的差别,又有着分属的关联,那么如何能够将他们做到兼容并进呢?此时,我们应该看到社会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在知识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可以扩展和深化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和特长”,社会发展多元文化的介入,社会教育模式多样丰富,渗入到了生活中每个角落,如若将社会教育的庞大催化剂加入到教育与学校教育中,那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短期或长期的问题,就能在兼容并进的基础上得到缓解。从宏观来看,赫曼•哈肯认为“协同系统就是需要将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合作,形成协同效应,这样两个系统工程的干扰功能就能够慢慢削弱,优势功能能够卓有成效” 这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与合作有着决定性的启示,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提出,人类发展的几个关键性因素有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提出“四系统观”,认为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美国学前教育学家艾斯萨提出了儿童发展的同心圆理论,也论证了学校与社区与家庭教育三者必须密切协同运作,才能有助于儿童积极地成长与发展。不管是协同论,生态系统观或是同心圆理论,都给予了教育合作论新的启示,必须在个体学习成长过程中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结合运用,才能促进全面的发展。

二、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的互动对接理论缘起

对于学校与社会音乐教育互动对接的构想,缘起于笔者对以上教育合作论,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兼容并进的思考,由此又延伸思考了分属于学校与社会教育当下的,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产生了具体去分析两者存在着何种关系、其合作又能带来怎样的价值与意义的动力。关于学校中音乐课程的创新构想,笔者认为要将社会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互动对接与合作,就需要将音乐作为一门专业,以专业性的教学进入学校音乐课堂,这样才能做到互相融合互相补充。安托尔茨关于公立学校新型音乐教学法就有着这样的新构想,他觉得理应将“课程中的音乐”理解成“音乐中的课程”;由于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欧洲教育界曾形成了一个公开透明的发展倾向:“各种教学样式和发展趋势迅速交替,不同的教学构想相互竞争”,无论国内外,学校与社会的艺术教学形式大相径庭,这也引起了学者的思考与深入研究,探究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如何在一种合理的匹配和调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和进步;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欧洲音乐教育的教学形式进入一个反传统的挑战时代,艾格布莱希特在《把音乐从科学种解放出来》一文中提出了“学校教材使思维愚笨化”的观念,让教育界学者们有的大跌眼镜有的据理力争,丰富的理论构想、多样化教育思潮的绽放总能收获芬芳,人们再一次发现了学校音乐教学中的弊病和改革方向,并在此时代,艾伦福特要求的“学校音乐的非学校化”和伊万•伊里希提出的“社会的非学校化”,都充斥着传统教育教学的观点,并形成了相悖论的理论观点,问题的出现和矛盾的日渐突出,最终形成了各类相关于学校音乐教学与社会性音乐教学的理论研究文献与著作,使得笔者兴趣颇高想要深入了解和研究。

我国学校、社会音乐教育在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不能避免两者具有局限性,如何能够让两者之间的局限和问题减少呢?那就是学校社会音乐教育的互动与对接,两者建立起合作的关系,才能够使优缺点互补,断层搭接,尽量减少问题的存在,从而达到优势最大化,教学全面化,合作规范化,全方位的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艺术素养与技能的提升。希望笔者的构想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为音乐教育的研究领域奉献自己微薄而不足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宋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年第32期

[2]详见中央文明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2011

[3]These Distinctions are original to Mark Holmes,”the secondary school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society,”p.16-25

[4]杨雄,刘程.《教育合作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P6

篇13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意识;人格构建

“艺考生”这个词眼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在这一群考生当中,有饱含音乐才华的学子,有怀揣音乐梦想的学子,而其中有不少的人是文化成绩平平,仅仅为了考上大学才变成了“艺考生”。这部分的考生将来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吗?相比有音乐天赋的学生,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怀揣音乐梦想而又富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将来就能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不难理解的是,不是每一位厨师都是能做出适合每一个顾客满意的美食,不是每一位医生都能做到医术高明,不是每一位造型师、设计师都能够做出令人折服的作品,同样,不是每一位音乐学习者都能够成为舞台上的音乐家或是优秀的音乐教育者。每一个人都必须认清平凡的自己,每一个人都有她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和定位。所以,在这存在的背后真正支持我们生存下来的是――德。作为一个医生必须有医德,作为一位教师就必须有师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真正意义。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道德和专业素养都是需要培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价值观都是影响道德的重要因素,而专业素质则需在这漫漫学习路中扎实累积,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同样需要指明方向的优秀老师,人的一生在学习路上难免遇到不称职的老师,而我们现在到了大学阶段,这些现象定会少了许多,自身的阅历使得我们更加成熟,当下则需认清方向的研习专业知识技能。

究竟音乐教育的目标和意义是什么?受教育者又应该得到怎样的“教育”?

人们常说音乐教育是最好的情感教育课程,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好的音乐作品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人的心灵,使人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从而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作为受教育对象的学生能够从音乐教育中得到什么呢?

首先,音乐教育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核心,是作用于情感领域的教育活动,它能使学生在掌握音乐知识、技能、欣赏、演唱等学习过程中提升审美情感,感染学生提高自主的审美能力,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审美不仅仅属于情感教育的范畴,它能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及艺术节、音乐会、艺术沙龙等活动的具体参与,而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之上,培养学生美感的形成。审美情感的培养更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条件。学生只有感知音乐的美,才会被音乐所陶醉,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和动力。

在众多的音乐教育内容之中,发挥音乐教材中美的因素,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当以敏锐的眼观发现教材中的没,以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情绪美、线条美等“美”的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深刻内涵,以教师自身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甚至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带领学生细细品味音乐,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提升审美意识情趣及表现力的目的。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带领学生领略时代美、地域之美;感受到不同体裁作品的风格之美;充分了解音乐家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使学生从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中感受到性格美的存在;在民族音乐的学习、欣赏中,让学生感知流传至今几经变迁的民歌、小调所带来的民族之美及器乐曲所创造的意境之美等等,学生在欣赏、学唱及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增长知识,提高了审美能力。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次,音乐教育培养思想情感、提高审美意识。人类的思想情感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了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情感,它的表达方式有多种多样,我认为用音乐来表达情感、陈述自己的思想,就是人抒感的一种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它作为一种能力存活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潜意识当中都有一种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所以,无可非议的可以说音乐是具有抒感的特点。学生在高兴时喜欢听快节奏的欢快音乐,在心情低落时也会不自觉的去聆听抒情忧伤的音乐。相反,当学生听到一首欢快、活泼的歌曲或乐曲时都会表现出兴奋与高兴,而听到一首低沉、悲哀的乐曲时也会出现情绪低落。这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产生。

作为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和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审美教育。它也被称为美育,足以说明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教育,也不是一般的艺术教育和美学理论教育。如今按照时代的审美意识发展,教育者们该如何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充分发挥审美媒介的教育功能,如何使得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成为一个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从而达到个体与社会的自然和谐统一,同步前行。从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审美教育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古代就已经有所推广,受到重视,现今,我们在审美教育上一味的以艺术课堂向学生灌输艺术技法,而很少的指导学生发现艺术作品的美学,更不注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这些存在问题的漏洞,在未来该怎样解决?该由谁来解决?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个学科教育问题,而是能对未来孩子和家庭,甚至是社会起到推动作用的。

如何培养学生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如何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作为即将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当代大学生有必要深入研究学习的。当今,国家不嗉忧苛艘帐酢⑻逵学科的完善建设,建立一种使各门学科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更是将艺术才能作为升学加分的一个政策,它将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和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一体,将学习的过程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联通起来。

音乐教育者应当更多的去思考音乐教育更大的“图景”,认识到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深刻的意义,需要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的各种途径和决策,尤其是当代即将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当代大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除了掌握必要的艺术学科专业技能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基本美学理论知识,只有做到教育者本身的全面,才能使得在教育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用美的信息,激发、引导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素质,把握辨别审美准则,提高审美素质,才能真正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印度,当地受义务教育学生的音乐课堂资料近乎全是当地区的民族音乐,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定位,它在有效的几年内要求学生学习本民族地区的音乐,在国中阶段便适度的开放了音乐领域和范畴,这对传承和保护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而我国现在的音乐教科书仍然不是最合理的,教科书中包含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更是包含了中国传统戏曲、地方民族音乐、传统欧洲古典音乐乃至当今的流行音乐。但是会发现“众口难调”,每个学生对不同音乐的喜爱程度不一,这就会大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所以,教师的决策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决策多数隐含着对哲学的认识,教师要形成独特的观点离不开对哲学基础的基本理解和信仰认识,教师的各种行为活动都应该保持一致性和稳定性,哲学认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这种稳定的风格。

唯理主义告诉我们,知识是适用于所有时间和地点的真理,把观念作为终极现实。物质客体仅仅是观念的不完美的体现,而观念才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严格的理性逻辑才是获得观念的途径。唯理主义的审美价值观指出:“艺术是生活的花朵,通过艺术,人们可以超脱日常的苦役,体验到那种永恒的柏拉图式精神,即便是短暂的,人们也能通过它拜托世俗琐事和个人情绪的枷锁。”唯理主义重视强调选择永恒与经典的音乐作品,强调欣赏,不重视演唱与演奏,教学中重视逻辑探究,采用对话式、讲和读等方法。重视教师的楷模作用,学习是学习的职责,强调学生的克服困难、努力投入的意志。非常重视课堂上的纪律和严谨性。它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而是看重较强的主观能动、探索精神以及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全面评价。

经验主义(自然主义)认为,艺术应该保持自然的特征,不必传递和包含伟大的意义或真理,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性。教师的教学课程和内容由他们心目中的现实的要求所决定,这种现实要求可能是音乐的竞赛,也可能是专家的意见,强调学生自然生长。教学方法有:专家讲座,计算机教学程序、能够强化学生正确回答的问题,只要有效地使学生学会特定的教学材料。它强调教师的能力水平,也非常重视教学纪律,但重视学生的自律能力,自然主义则重视学生的兴趣。

篇14

关键词:壮族音乐;广西高校;文化传承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潮流扑面而来,我国必须要高度重视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性。在这一基础上,高校作为培养综合人才的重要平台承担着传播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壮族音乐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融入壮族音乐对于传承壮族音乐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一、壮族音乐及其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意义

(一)壮族音乐

壮族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一共有近2000万人口,绝大多数都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人民十分热爱歌唱,每一年都有歌唱盛会,春节、元宵节都会举行。壮族音乐主要有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等等。

(二)壮族音乐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意义

壮族音乐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壮族音乐的需求。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壮族音乐要完整的传承下去,高校是最佳的渠道之一。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学生强化壮族音乐的教学能够让为大学生成为保护与传承壮族音乐的人。这不单单是壮族音乐传承的需求,同时也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2.培养学生建设家乡的情感。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壮族音乐,不单单能够让学生掌握壮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在进行壮族音乐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将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家庭,更加熟悉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从而提升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壮族音乐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一)开设壮族音乐教育课程

壮族音乐要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下去就必须要从音乐教育日常课程中去做起。开设壮族音乐教育课程是其中一项十分基础的方式。在多元化文化潮流的现代社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各个高校应该将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壮族音乐内容真实、全面、完整地反映到音乐教育课程中去,以形成具有广西壮族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或者,可以在当前普遍使用的教材中增加有关壮族音乐内容的内容,从而给传承壮族音乐文化提供教育基础。例如:针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可以开设《壮族音乐欣赏》课程,将壮族民歌中经典的刘三姐歌谣、平果嘹歌、壮剧等壮族音乐民俗文化变为课堂教学内容,打造为社会文化教学资源。这不单单能够让学生全面的领域壮族优秀的文化,同时还可以拉近高校教育课程与当地社会文化之间的距离。高校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可以开设《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将壮族音乐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风格特色等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在音乐专业乐理知识、视唱练耳等课程时,教师还可以将壮族音乐作为案例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不单单可以让学生对壮族音乐更加熟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陶冶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壮族音乐的热情。

(二)开展多元化的教学途径

经过百余年发展的壮族音乐拥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在推动壮族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壮族音乐具有原创性、地域性、通俗性等特征,因此要使得其能够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发展,就需要不断拓展新的教学途径。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与同学一同去校外体验壮族音乐的魅力。跨出校门,走向民间壮族音乐,探访民间艺人,将课程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在实践过程中整合起来。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壮族音乐引入到课堂中。例如:高校可以组织课题小组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蕴藏着壮族音乐的民间地区,建立广西壮族音乐声像数据库。又例如:高校可以邀请壮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同胞们在高校进行原生态的壮族音乐舞蹈展示。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壮族音乐教学课堂变得十分丰富多彩,成为了一场盛大的壮族音乐盛宴。

(三)提高师资队伍专业水平

教师是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壮族音乐能否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关键环节。因此,要保证壮族音乐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中顺利传承就应该注重师资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首先,教师必须要清晰意识到开展壮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实际意义。在进行《壮族音乐赏析》等课程的教学的时候,合理,巧妙的将学生综合素质与壮族音乐相结合,进一步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其次,教师应该定期开展专业培训。由于壮族音乐的分类繁多,研究内容比较细致,因此教师在进行壮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提升自我专业素养。高校也可以针对这一情况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欢迎培训或邀请壮族民间音乐家来开办专题讲座,通过各种渠道来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

(四)协调科研与实践之间的平衡

科研活动是开展课程教学的重要力量基础。在没有科研成果的情况下,教学理论也将没有坚固的理论支撑。教师的教学行为就缺少了合理的理论指导与学术要求。因此,在壮族音乐在广西高校音乐教育传承中,高校应该要灵活结合科研与教学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壮族音乐的独特魅力。组件少数民族音乐科研实验室,对壮族音乐的载体、艺术品、乐器等进行收集,并且成立为展览室,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观赏来了解壮族音乐。另外,高校还可以积极组推壮族音乐合唱团、原生态演唱组合等,让学生能够学习演唱壮族民歌,学习弹奏壮族天琴等。通过切身学生具有民族特色的壮族音乐,大学生将会对壮族音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在高校要在管理政策上对壮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承起到支持作用。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经济上予以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壮族音乐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南宁国际民歌节等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的文化活动。

三、结语

基于传承壮族音乐的目的,为了弘扬中国少数民族的璀璨的文化,高校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壮族音乐的融合,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大学生对壮族民间音乐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推动壮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

作者:包其锋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廖小芒.湖南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运用与教学研究[J].文教资料,2014,(17).

[2]梁慧萍.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J].音乐时空,2015,(20).

[3]张森.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探讨———以中原音乐文化为例[J].大舞台,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