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范文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

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殊性

目前,我国建筑业包括勘察设计和施工(本文主要指建筑施工企业)的状况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整体上看,技术装备落后、劳动效率低、经营效益较差、劳动强度较大、施工质量缺乏较稳衡的保证,宏观秩序有待改善,内部机制上比较悬殊,队伍稳定难以长久保持……如此等等。此类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我们从宏观上、微观上加以考虑并逐步解决。建筑业与其它行业相比,明显表现出苦、脏、累、险,收入偏低,福利较差,居住简陋,人才难留,后继乏力。如不迅速改变其施工条件和生活面貌,与其它行业的整体差距将越来越大,困难将愈加倍增,队伍建设将愈加严峻。

2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必要性

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贯彻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也从政治的高度上,迫使我们必须搞好建筑业的发展。从微观讲,建筑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时每刻将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科学严格的管理问题。企业管理是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以保证企业任务的实现。管理是难得的“资源”,管理伴随企业经营活动的始终,管理出效果,出效益,它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没有管理或管理不严,原先好的企业迟早也要落后;原先差的企业必将难以维继;原先一般的企业也必将沦为后者。

3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策略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就是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激励,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任务的完成。管理在所有的企业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老企业、新企业、大企业、小企业、好的企业、差的企业、国有企业、其它所有制企业,管理是永恒的主题。

3.1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员工包括各类管理干部和工人。无论干好哪项工作,人是第一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基础和保证。而建筑施工企业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尤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特点的制约—劳动强度大、施工环境艰苦、安全风险大、劳动报酬相对偏低,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与其它行业相比都有一定的困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这就加大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需求的矛盾。员工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道德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等等;员工素质的提高也包括员工的不同层面。既要有思想政治觉悟高、原则性强、善于把握大局的党务干部,又要有懂技术、善管理、作风扎实的行政干部;既要有业务精、技术尖,勇于创新的工程技术干部,又要有敬业爱岗、操作能力强的技术工人;既有科学管理的经营层,又要有系统有序的管理层;既要有个体的优良人才,又要有优良的整体团队。

3.2先进的科技装备水平

企业的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两个方面,一靠科技,二靠管理,这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先进的雄厚的科技装备,是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先进的科技装备水平,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考虑的重大问题,也是广义管理的关键环节。谁能够抓好了这一环节,谁就能主动,就有竞争力,就有效益,就会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的重要手段,是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从开工到竣工,都要靠各种施工机械为主要手段来完成。就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设备无论大小、多少,家家都有,而先进的、科技含量高的、形成装备水平的建筑施工企业为数并不多。所以这里突出提出“先进的科技装备”上。

3.3信息的流通与管理

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是支配人类基本活动的要素之一,企业的各种决策和活动无不与信息密切相关。信息管理应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来对待。要把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无论是市场动态信息、科技动态信息、企业竞争信息、本企业自身的信息、社会经济、政治动向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都要全面地有重点地收集、归纳、分析、判断和使用。要建立健全内外部信息管理系统,重视培养和发挥信息管理人员的作用。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量大,既有文字资料信息,又有图象信息,既有内部专业信息,又有社会可视信息,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好信息流通的有效载体。

3.4质量工艺的领先

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建筑工程其质量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等各有其繁杂的评比办法)。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竞争力和信誉的主要表现方面,是企业综合素质的展现。建筑施工企业更是如此。因为建筑产品具有全民使用性。无论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生活建筑、园林建筑和古建筑,都被全民所使用或利用人们在使用和利用过程中,最直接和最敏感的就是建筑质量。影响建筑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工人的操作技能、施工设备或工具的可靠和先进性、建筑材料、成品、半成品的质量和参加建筑施工的全体人员的工作质量。其中前二项是建筑产品直接的质量展示,后二项是建筑产品质量的原因的展示。影响建筑质量的主要因素,同时又是提高建筑质量的有效途径,要使建筑质量领先,必须使上述“因素”都领先。

工艺,是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建筑工艺是指把建筑材料、构件配件或半成品建造为建筑成品的工作、方法和技术。工艺领先主要是方法和技术领先。方法和技术领先主要体现在新方法和新技术。新方法新技术,主要包括管理方法、操作方法的创新和技术装备的先进。前二条包括直接的创新,后一条是引进的间接的创新。工艺创新是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竞争胜利的有效途径,标新立异,更容易产生影响力,更能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进步。

3.5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文化,是一种新的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又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它主张人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人处于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心地位。在完善对“物”的管理的基础上,突出了对“人”的管理,并把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搞好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学习,提高认识,领导带头,二是结合实际,制度目标,分步实施。三是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突出个性。四是利用优势打造品牌、增强辐射。五是整体推进,循环提高,保持活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上述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在管理的进程中是整体推进的,不分先后的,而且这些环节的工作质量和力度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参考文献:

[1] 薛峰.低价中标环境下的建筑施工企业成本领先战略研究[D]. 天津大学 2006

[2] 单淑娟.基于价值链理论降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的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管理

中图分类号:TL372+.2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的特点

(一)建筑施工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收入的确认和会计成本核算问题上,和一般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建筑施工企业常用的会计科目相对集中。核算的科目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合同成本这个科目,包括:人工费、直接材料费、分包成本、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用、间接费用这六部分。

(二)分级核算在会计核算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集权式 (,总部集中管理,由公司总部直接编制财务报表)和分权式 (项目部单独管理制,由公司总部汇总报表)。采用总部集中管理的企业公司所有项目的账务都在公司的同一账套中处理,就只有一个账套,各项目部只对项目成本进行分析并负责编制项目成本报表。而分权式管理是公司各项目部单独开设账套,单独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最后由总部汇总各项目部的财务报表。每个独立的项目部都设有单独的银行账号并单独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

(三)建筑企业的会计核算一般是以一个独立会计核算的建设项目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而建筑工程造价具有分部组合计价等特点。分部组合是指一项建设工程是由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组合而成,建筑工程造价具有按工程组合计价的特点,所以要确定工程的总造价,则应首先确定单位工程的造价。

(四)建筑企业在核算和工程造价结算上,对于建筑业成品的含义,给予某些特定的假定条件,即在技术上达到一定成熟阶段的建筑工程,就视为“成品”,又称“已完工工程”,在此基础上与发包单位进行工程进度价款的结算。在实际操作中,建筑企业一般采用中间结算价款的方法,按月将当期已完成预算定额规定的全部工序和内容的分部分项工程,视同已完工工程,计算和确认各期已完工程的价款,并与甲方办理结算,及时收回资金进行工程价款的计算和成本结算。

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主管领导的权力过大,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得不到保障。

建筑企业一般采用集团式的管理模式,会计的核算和管理工作也相应的采取集中式、分权式或集中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一般建筑企业为了加强内部资金的管理工作,都会在集团总部设立财务管理部,负责全集团所有子公司、分公司、事业部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在分公司、子公司设财务部,负责分公司、子公司施工项目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各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总监由集团总部直接委派,项目上设立专职的财务核算人员。这样的会计核算及管理模式看似科学、合理、严谨,但是,集团的财务负责人会受各种情况的影响在集团总的会计核算上做文章,影响整个集团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而各分公司、子公司的领导会为了自身的利益直接授意或者间接要求会计核算人员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隐瞒公司承接工程的真实成本与收益,进而影响到公司的真实收入与利润。另外财务工作人员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要受多重领导的管理。对于最基层的项目上的财务工作人员来说,他在表面上是受集团财务部直接领导,但实际上还要受到项目经理的领导,而项目经理由于权力过大,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插手项目上的会计核算工作,使得项目的成本收益的核算失真。各分公司、子公司的财务总监、会计核算人员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二)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给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是学历方面,建筑行业属于经验占主导的行业,一般建筑企业的会计基本上都是年龄较大、经验比较丰富的会计人员,这些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二是业务素质方面,部分会计人员既不积极主动学习新会计制度,又不愿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最后直接导致会计知识的落后。三是职业道德方面,计划经济下的道德标准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而适应市场经济的道德体系尚未完全确立,一些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有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感不强,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主动或者被动参与会计资料的造假工作,亦或对其他相关人员的造假工作不予制止,造成会计核算资料失真,给会计核算、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内部控制不利,各类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未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制止。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在建筑企业得到了很多的推广,“人治”的因素仍然会起到很多的作用,内控落实情况仍不是十分到位,各种违法违规的会计资料造假活动得不到及时的发现与纠正,严重的影响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建设

做任何事,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提高建筑企业会计的管理工作,改变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首先就必须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第一要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断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人员要认真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及时更新知识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注重会计人员在职培训,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第二要加强会计人员文化素质教育。第三要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应贯穿于会计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第四要加强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在思想上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来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

对于建筑行业而言,由于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筑企业内控会计监督控制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内部环境是指建筑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内控制度及其重要性的整体态度、认知以及行动。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控制活动是指建筑企业根据风险应对策略,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企业应当结合风险评估结果,通过手工控制与自动控制、预防性控制与检查性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信息与沟通是指建筑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内部监督是建筑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加强建筑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控制制度的建设,能够预防、及时发现及治理会计舞弊现象,从根本上保证建筑企业内部会计活动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定运行,提供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企业外部审计的监督力度

一方面,政府的财政、审计、税务部门应建立以判断建筑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合理合法为核心的建筑行业政府监督体制;另一方面建立业务素质高、客观公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规范、社会信誉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加强对建筑行业会计行为的监督,依法实行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由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制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明确审计责任,严肃财经纪律,建立健全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保证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施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审计监督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企业内部审计力量,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会计活动进行审计和监督;及时发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

参考文献:

[1]梁文东.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有关问题的探讨[J].国际商务财会.2009年12期.

篇3

关键词 外用工 重要性 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已经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固有用工格局,用工对象在向社会广泛延伸,季节工、临时工则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首选。但如何发挥这些外用工的作用,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安全,为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这则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一个特别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外用工是建筑施工企业获得效益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一个企业的发展关键在效益,而获得效益的关键在于有没有经济增长点,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最本质的要求,也是一条定则。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企业不堪重负者频出,我们目睹的是有些企业被兼并、有些企业关闭、有些企业破产,总结起来的原因有千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是缺少经济增长点。如何挖掘经济增长点,让企业获益并发展,这是所有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企业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这些年随着市场的波动,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有些建筑施工企业承建的有些项目几乎处于微利状态,甚或出现亏损,它的固有员工几经下岗、分流,有些技术人员已呈青黄不接之态势,尤其是承接大宗项目则不断出现人力匮乏之局面,因此,既要企业发展,又要企业创效,调整适当的外用工充实施工企业队伍,则不能不说是一件有益之举。从现在招聘外用工的实行情况来看,至少有三点可以为施工企业用人提供宽松的空间。其一,招聘外用工具有随机性。建筑施工企业可以根据业务扩展的需要随时确定招聘人员的对象、规模、签约的时间。工程结束后,如果没有续签合同的必要,被招聘的人员则可解除约定,从此而不再成为企业的负担。其二是劳动报酬具有波动性。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工作强度的大小、施工的难易程度、经济效益情况,对外用工的工资实行动态管理。其三是企业用工具有自主性。企业可以根据施工工程的需要选人,也可根据工程的需要裁人(要通过合同约定)。所以,企业充分利用招聘外用工的灵活性,对不同的用工需要进行调节,不禁避免了人多为患,也避免了人手缺少而不能承揽大宗项目的弊端。通过对外用工的调节,企业不仅可以保持员工的队伍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外用工的录用要进行全面考核,把好入口关

有人说,萝卜快了不洗泥。企业招聘外用工就说明企业缺人,只要能干活就行。有些人也确实怀着这种心态来应聘。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企业招聘的外用工一定要为企业所用,干活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外用工要对企业的发展负责。建筑施工企业多年招聘外用工的实践表明,录用前的考核是必要的。这就叫“无水先筑坝”。全面的考核是企业全方位受益的基础。在外用工的录用上把好关,确切地说,就是奠定了企业发展的未来。因此,一个外用工能不能为企业所用,首先要看思想素质。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好的思想素质可以带来好的工作作风,好的工作作风可以为企业带来高额的经济效益。考核思想素质必须立足于其是否热爱建筑施工企业,能不能为这个企业贡献聪明才智,也就是说,外用工必须热爱这个企业,热爱他所从事的这个行业,热爱他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同时,能为他自己所从事的这份工作豁出一切。其次,要考察其是否有钻研精神。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其奥妙之处,都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去深钻细研。如果我们招聘来的外用工工作粗枝大叶,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甚至得过且过,则势必贻误企业的发展,甚或铸错。再次,外用工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建筑施工企业的外用工一般来说都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在有为企业尽力的这种责任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体质,这是外用工的最起码的条件。这就是说任何一个弱不禁风或者能够承担轻微劳动,但不能胜任全部劳动者,特别是重体力者,他们虽有良好愿望,但都不能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选择对象。

三、要严格对外用工的教育和管理,把好使用关

整个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是各个工作岗位的安全生产,也就是说,只有切实抓好每个工作岗位的安全,才能确保整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加强对外用工的管理,则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员素质来看,普遍偏低。尤其是在施工现场的作业人员,据统计,80%以上来自农村,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有些人文化层次很低,其自身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较差,因此,给企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很大难度。有些企业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和规章制度,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他们的自身安全和企业安全生产。就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实际而言,从教育和管理上下工夫则成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一种必然。古人征战有“人马未动,粮草先行”之说,而今之建筑施工企业则有“人未进施工现场,必先受教育”之举。对于外用工要采取灌和管两种方式,把好使用这一关。

1、要向外用工灌输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知识。任何一个员工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后必须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首先必须具备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知识,这是企业的最基本的要求。这不仅因为法律法规中有很多关于安全生产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让外用工认识到这些法律规范的内容是建筑施工企业搞好安全生产的工作指南和行为规范,是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麻痹大意的心态必须克服、侥幸心理必须铲除。

2、要向外用工灌输有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知识。建筑施工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安全过程的危险源也特别多,对任何一个危险源未进行标识和评价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都可以导致事故的发生。从业人员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活动的具体操作者,掌握与生产有关的安全知识则是必须的。这不仅利于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更重要的是保障从业人员本身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3、要向外用工传授有关的事故应急救援和逃生知识。这一点对于外用工极为重要。掌握有关事故应急救援和逃生知识,是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生命代价,避免企业经济损失的重要保障。在建筑施工企业,有些外用工由于应急逃生知识的缺乏而遇难者,并不鲜见。因此,要教育外用工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保护自己的能力,要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在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紧急情况下,具有逃生的本领。

篇4

【论文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

一、前言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描绘城市蓝图、勾画未来的使者,担负着城市建设、美化家园、造福人类的重任。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庞大的固定资产给财务管理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行业持续过热、迅速发展的现状,如何利用有效、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防止资产流失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的业务开展也如火如荼,其施工种类包罗万象,以大型项目为主,道路升级、桥梁、地铁建设、棚户改造、楼宇建设、房地产开发等均属于其工作范畴。如此庞大的施工建设,其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无疑是巨大的。而企业原有资产和新增资产在财务管理中的体现及保值增值又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关。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态势,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倘若仍旧一沉不变,则必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二、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担负着多种生产管理职能,与一般企业不同,其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特点较为明显,即建设规模的庞大、工作性质的复杂决定了在建筑施工中企业所用设备的众多,不仅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因此势必导致企业对设备引进、管理、存储、维修、报废、更换、组装、搬运等一些列环节的资金投入。可以这样说,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金额要远远超出其他投入。而这一现象又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当固定资产使用一定时间后就会出现折旧、损坏的现象,而维修又会进一步带来固定资产的减值,使附加费用进一步扩大,这将造成企业为了弥补固定资产的减值而挪用盈利的一部分用于维护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另外,建筑施工企业的盈利需要大型建筑项目的依托方可实现,没有施工项目的开展,施工企业将成为空壳。而施工项目的不同又导致了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不断变化。用于这一项目的施工设备在下一个项目中可能根本用不到,因此随着项目的变迁,新增固定资产的机率将会大大增加,这也进一步加大了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三、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资产总额中通常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对企业会计信息、经营成果等造成较大影响,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体系需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将固定资产定义为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同时附加了两个确认条件:①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尽管《企业会计制度》有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但企业在实务中可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具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导致了不同企业相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可比性,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也不再具有可比性。此外,《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减值准备等方面的规定虽然也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强调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但此举实际为某些企业人为控制利润创造了条件,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二)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企业可以自己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企业不完全合理地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本应该进入固定资产核算的资产不再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尤其是部分金额较小的辅助经营设备,如:办公设备、通信工具、生活用具等,此类资产的管理程序、方式变得粗糙、简单,使得该部分设备远未到达使用年限,便被企业当作“废品”提前处理,使企业资产流失现象加剧。在施工企业这种现象尤其发生的频繁,通常有的辅助经营设备在一个工程项目(通常为18-24个月)结束后便被变卖、处理,严重导致了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三)影响固定资产使用者的价值体现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地较分散,同一设备在不同项目部、不同使用者之间经常变动;而对于同一设备来说,购置使用初期明显生产能力高、维修费用低,使用后期则刚好相反,对于使用直线法折旧的企业来说,同一设备前、后期的使用者却承担着相同的折旧费用,这就在使用者价值体现时显失公允、形成了明显的偏差。随着施工企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目前,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通常占18-25%,这种偏差必将愈加突出。

(四)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在今后的实务工作中应当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1)由于《准则》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似乎已经落后于现在的经济发展现状,各企业为了核算的一贯性,势必自己制定并提高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由于各企业管理者思路的差异,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有区别,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为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由建筑施工企业总部根据施工行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设备、辅助设备的使用特点等因素,制定一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并在经济环境变化不大时保持相对稳定,使建筑施工企业行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一致,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内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保持一致,从而保证相当时期内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内同一企业及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在总部制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后,企业在实务中不能再将金额相对较小的辅助经营设备作为当期费用项目进行账务处理,企业的固定资产必定变得繁多,管理变得更加费时、费力,为避免企业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耗费过多的资源,企业可以将固定资产从购建、使用、再到报废、变价处理建立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对固定资产进行则进行分级管理:大型、关键的固定资产由公司总部核算与管理;项目部管理小金额的、对经营不会产生太大影响的辅助设备,但此类设备的核算与管理必须遵循公司规定的固定资产核算原则,公司总部对此类设备的核算与管理进行监督:建立台账,在报废、变价处理此类设备时予以审核、监督,从而有效地避免资产的任意流失。企业为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的发生,还应加强盘点工作的实施,盘点工作最好由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共同参加,全面盘点工作则保证每年进行一次。

(3)目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核算若采用加速折旧法,基本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各项条件和要求;然而,如果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那么同一固定资产前、后期使用者的价值体现显然有失公允,而且建筑施工企业的设备使用情况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有些项目还有冬歇期,这样更加重了固定资产使用者价值体现的失衡。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来处理:将大型、关键设备由集团公司总部管理,折旧由集团公司总部每月计提,集团公司根据设备的新旧程度参照折旧金额每月对项目部收取租金而不是按折旧金额收取费用,以此来平衡同一设备前、后期实现效益的差异。集团总部统一购置固定资产,统一调拨。避免盲目购置固定资产,使本来可以重复利用的固定资产闲置,造成铺张浪费。

(4)制定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构建财务管理的统一平台: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制定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针对固定资产采购、入账的流程进行严格的约束,即在购置前通过年度总预算、季度财务预算审核新增固定资产的必要性及购入用途,在批准采购后必须统一纳入集团公司年度总账,充分强化其统一管理固定资产的全面掌控力。同时对新增的固定资产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包括产品用途、价值、购置年限并作出准确的价值评估,形成有力的管理依据。集团公司将原有或新增的固定资产投入项目部,并做到准确登记、严密把关、逐条核实、完整备案,从而评估出各项固定资产变动的周期与价值波动取向。当整个施工项目完成后,集团公司还应履行再次评估的任务,做到回收及时、再分配合理、登记准确、变动细则明确,、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在集团公司的宏观管理基础上,因此,构建统一的财务管理平台,使之与下属企业间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实时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数据共享的过程中,集团公司行驶对下属企业固定资产的实时监控,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各项建筑施工任务,使施工作业按部就班的进行。同时,固定资产的所有数据变更、情况登记均将如实的反应在管理平台中,使数据被篡改、误操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5)实行监管责任制、拓宽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途径:在实行集团公司宏观管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设立专人专项的固定资产监管责任制,对资产项目的真实性、合理性做进一步的监督,加强固定资产变动的有效监督,使资产的价值评估、变动做到有理、有据。同时,还应进一步拓宽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途径,使其尽可能的在有效期内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尽量减少闲置资产、控制折旧速度,使固定资产的使用做到环环相扣、严格紧密、真实有效。

(6)为防止企业随意调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折旧方法、折旧年限,恶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在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时,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审计,出具报告判断该企业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社会有关部门则可以对会计信息评估结果差的企业加强监督,对连续会计信息评估结果差的企业则进行相关处罚、直至停业整顿等。

(7)为防止企业善意行为导致固定资产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提高职业判断力。由于《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扩大,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在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一项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工作,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反映,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方法的全面理解与准确把握,也需要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进行透彻的了解,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泛的知识面,既要精于专业又要有一定广度,并要熟悉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有关部门也应当积极宣传新的会计准则和各项法规制度,对其要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阐释和开展讨论,同时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业务培训和指导,以便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供会计人员学习以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

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加强措施

近些年来,我国建设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施工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小,那么,建筑施工企业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切实重视对于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工作。应该来说,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在利润率日益下降的背景之下,加强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就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我们必须尽快加强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对施工的项目实行全天候的监控,狠抓项目成本管理的质量。

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指的是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各个项目费用的总和数,一般包括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个类型。而建筑施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施工项目的具体要求,根据科学可行的方案来组织、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项目的各项成本,目的就是为了使得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更加完善,提高成本的管理和核算水平,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成本,增加利润率。这就是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很多企业的成本浪费现象严重。具体的问题如下:(1)很多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与相关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尤其是缺乏较为全面性的成本管理思想,从而使得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表面上职责清晰,实则问题一出就找不到原因。(2)很多施工企业的项目经理的“责、权、利”落实不到位,没有真正将项目成本与项目管理人员的经济利益挂钩,这种不健全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体制使得很多管理人员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流于形式的做法较多,而实质性效果颇少。(3)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与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特点不相符合,在项目成本的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那种传统的事后核算的成本管理办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施工企业一次性的生产特点。(4)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中尚未建立起质量成本的风险管理和监控体系,从而导致了施工项目的质量不过关,有时还会带来较为可怕的损失,甚至是危及到人身安全。一些重大的施工项目如果不选择合适的成本控制和管理方案,很可能会导致本末倒置的不利局面,使得责任成本有名无实,职能部门各自为政。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笔者作为重庆市一家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认为我们必须首先充分认识到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认真分析当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缺乏全面性,缺乏系统性,缺乏预测性以及缺乏动态性等问题,努力改变当前对成本控制不重视的现状,努力提高成本管理和控制人员素质,严控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的状况,改变成本核算流于形式的做法。笔者认为当代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尽快认清当前成本管理不到位,成本管理内容不全面以及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的不利局面,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切实有效加强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具体如下:

(1)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重视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因为只有加强成本意识,完善组织机构,才能有效控制和管理好项目的成本费用,才能有效应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竞争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为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谋得一席之地。目前的建筑市场是放开式的招投标制度,建筑施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尽快做好内部管理,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加强项目成本管理,这是非常实际一条途径。当然,我们也要分清哪些因素会影响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比如说成本控制总目标的设定,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材料费的控制,机械费的控制以及民工队伍的选择与管理等因素,然后才能为做好项目成本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2)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做好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工作,还要遵循一定的项目成本管理原则,即包括了全员成本管理,全过程成本管理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全面管理原则,系统管理原则,目标管理原则以及创收节支原则,提高全员经济意识,强化对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意识,明确项目经理的责任并同时确定责任成本,在项目内部进行责任的层层分解,并签订责任书,还要根据项目完成情况来商议具体的考核措施。建筑施工企业要抓好成本预测和计划工作,强化事前控制和合同管理,加强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即材料管理,要控制好材料用量和材料价格,尽可能的做好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3)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工费用在项目成本中占的比例较大,如果人工费用控制和管理不佳,那么,将会较大程度的造成成本费用的增加。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应该要严格控制人工费用,要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控制用工人数,尽量的减少或者缩短工时,从而降低人工费用的支出。建筑施工企业还要努力控制各种施工现场的机械费用支出,加强设备维修和保养,避免各种闲置或者不恰当使用造成的损失,并对于相关部门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则给予一定的处罚。(4)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专职的成本管理机构,在企业财会部门内部设置成本管理,对企业的成本实施专业化的综合管理。建筑施工企业要建立健全工时和材料消耗、设备利用等的制度,科学有效的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工作。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要落实各职能部门的成本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落实“三全”成本管理,严格绩效考核,奖罚分明,合理安排施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及时调整施工预算成本,强化项目部的自我约束机制。在技术的成本管理方面,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认真审查图纸,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节约能耗,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建筑施工企业还要严格控制人工费支出,货比三家,择优购料,提高机械的利用率,认真做好资金的使用计划,及时对各种变更做好增减账,并严格控制好合同的施工周期,强化对于合同的管理和控制工作。(5)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环节的工作,因而,建筑施工企业要认清这种成本管理特点,合理组织安排每一类工作人员的协调工作,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科学建立一套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管理的体系,建立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的内部预算队伍,进行成本预测,制定目标成本,不仅要做好传统的事后成本核算,更好做好事前预测与事中的过程监控工作,树立新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责任成本中心,引导全体员工切实树立起“效益第一”的成本观念,形成人人讲效益,环环抓效益,事事增效益的良好管理氛围,严把资金控制关,制定各种材料的消耗定额,严格材料收发手续,加强人工费的核算和管理,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好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从而加强成本管理的过程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体系,不是简单的在项目完成之后对成本进行核算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多个部门和大量专业人员进行协调合作,共同努力的系统性综合工程。然而,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并非易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正视困难,认真分析各种导致的原因,并遵循一定的成本管理原则,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切实改善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切实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性工作,全面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冯莉莉,薛林立.浅谈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经济师.2003(3):283~284

[2]刘牛生.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施工企业管理.2006(9):60~61

[3]徐函.我国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09(10):69

篇6

关键字:建筑施工企业; 经营管理; 成本控制;造价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背景

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是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生产类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生产总值大致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10%,对我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居民安家立业都息息相关。建筑施工企业是我国生产类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的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普遍仍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状态,经营管理水平较低,通过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来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效率非常重要。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鉴于建筑施工行业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也呈现出与其他行业企业不同的特点。以下从建筑施工企业本身和其员工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特点。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普遍特征

一方面,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高速发展的宏观经济为我国的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全国范围内,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包括道路、楼房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鉴于历史原因,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整体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距离。发达国家的建筑施工企业普遍技术水平较高,设备精良,员工技术水平高,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效率高,已经发展成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反观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整体上还处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多,机械装备较为落后,生产经营效率较低,员工收入普遍较低。

(二)企业从业人员的特点

另一方面,从建筑施工企业的从业人员来看。相比较于其他行业,建筑施工业的行业特征表现为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特征,且施工人员为其主要的核心职工。除去企业的管理人员,其施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

此外,建筑施工企业另一显著的特点是其自有员工较少。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大部分都分包给专业劳务公司,施工人员具有很高的流动性,缺乏稳定性,技术水平也无法通过企业的内部培训等方式给予保证。鉴于施工人员的工作缺乏延续性,企业的人工成本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特别是当下民工荒以及民工工资高企等情况都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工成本较过去相比显著上升,影响其经济效益。

三、加强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鉴于建筑施工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其发展对我国整体基础设施的建设、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有重要影响。从动态角度看,建筑施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伴有优胜劣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竞争,同时需要更严格和高效的经营管理策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企业管理层根据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要求,对整个企业的生产及经营活动进行从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到控制以及激励的系统化的管理过程,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行业竞争,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从宏观上树立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略,并在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多加注意。

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的途径

从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活动来看,其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投标报价、施工过程成本控制、内部造价管理、项目结算、工程款回收、突况的预防与处理六个方面)进行。

(一)建立科学的投标报价机制

建筑施工工程造价即是建筑工程的建造价格。从投资者角度看,是一项建筑工程从开工到完工的全部费用,是其投资该工程的主要成本;而从建筑施工企业的角度,即是其承包该工程所能获得的收入。可见不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对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的管理都非常之重要,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

伴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市场化竞争机制的不断强化以及《招投标法》的实施,招标投标已成为建筑施工企业获得工程施工项目的主要途径。

投标决策的决定必须将以下几点纳入考虑范围:对目标工程的信息掌握情况,对目标工程所在地的市场情况的了解,本建筑施工企业在此类项目上存在怎样的优势,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以及企业的设备装置能否满足项目的需求,目标工程的后续工程以及所能带来的连锁效益,目标工程实施的定位,潜在的竞争对手及竞争对手的情况。只有在对上述问题都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对是否参与投标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施工过程成本控制

企业中标后在建筑施工的实施过程中,项目成本的控制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成本管理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基础,是企业控制成本的难点和关键环节,是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过去,大多数企业的普遍做法是“大包”,即企业根据需要,在获得项目施工合同后将整个项目全部交由施工部门或项目部进行管理,施工企业本身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该管理办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而缺点是对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非常不利,该节约的成本没有节约,成本支出没有得到监管和有效控制。

(三)内部造价管理

在建立起内部的成本控制系统后,工程项目在建筑施工的每一个流程中的内部管理也非常重要。企业工程造价的管理人员应该基于其对过程技术方案的了解、施工成本的了解、项目计价方法的了解等,寻找出项目的经济效益点。通过对项目的成本进行全面的分解,根据项目定下的目标利润,制定实施项目的责任书,作为项目管理的基础。

项目施工前造价人员根据项目的合同、图纸或要求以及施工方案,编制项目的施工图预算,用于指导和控制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采购、工程款追收、结算准备等;管理部门根据项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水平等编制项目的成本预算,用于过程中的成本监控。同时施工图预算与成本预算对比,找出利润点和亏损点,多创造利润点,避免亏损点,多渠道提高经济效益。

(四)项目结算

项目的结算是确定施工企业承建工程最终收入的依据,因此项目结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从项目结算的流程来看,主要包括结算的准备及策划以及具体的结算两个步骤。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结算管理体制,使得结算整个流程有章可依。另一方面,配备专业、可持续的结算管理人员也是保证结算工作有序进行的重点。结算人员的工作应贯穿整个建筑施工项目,从招投标到中期的费用测算以及最后的竣工结算。

此外,建立项目结算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结算人员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完成预期目标。同时,辅以外部的监督手段以弥补内部的独立性不足所可能导致的缺陷。

(五)工程款回收

建筑施工过程是资金推动型的生产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工程款回收不及时必然占用企业资金,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加大了资金使用成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程款的回收管理。首先,设立专门的机构、配备专门的人员加大回收工程款的力度;第二,对长期拖欠款项的发包人施以法律和感情并用的手段,力争多收回款项。第三,在发生款项回收的经济纠纷时,依靠法律途径维护自身企业的合法经济权益。

(六)突况的预防和处理

建筑施工企业相比较于其他行业的企业来说,另一特征即是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较多,而这些突况可能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将引发巨大的赔偿,甚至陷入法律纠纷以致企业的项目停滞,引发巨大经济损失。

因此,一方面,企业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尽必须以安全生产为第一要义,另一方面,一旦发生事故,要严格地追究责任人,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要求各方予以履约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损失,化解和降低企业的风险和损失。

五、结束语

企业是整个行业的细胞,企业的成长将决定着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建筑施工业的发展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格局息息相关。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于其经营管理,只有从各个方面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才能切实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整个行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对于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是复杂多变的,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建筑成本包括人工费用,建筑原材料的费用,和机器的工作费用等,要想使项目工程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能够为投资方创造更高的利益价值,首先在项目的成本就要做到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一般对于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原材的购进是节约成本的重要环节,施工企业在中标过后也可以采用积极的招标方式来采购原材料,这样不仅让性价比高的材料自己送上门来,在双方买卖的过程中也可以占据主动优势。在人工费和机械使用费的支出方面,增产节支是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做到科学有效的增产节支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技术核心。

2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组织性

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光要考虑到工程的大小,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还要考虑到投资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和投资意向。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项目经理就是项目建设的核心,也是建筑企业投资成本的管理核心,项目经理不但要对施工项目进行现场的监督 指导 调节,在成本的预算上也要有科学的限制方法。组织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项目工程建设的成败,首先从人员调配上,优秀的劳动人员调配计划,是考验项目经理组织能力的关键。在施工前,下一级的项目经理,和技术工人,机械工人,普通工人的任用数量,和技术能力,是需要良好调配的。对各级项目经理的责任划分,和劳动报酬,都要进行专业的统筹和支配,在合法的情况下给各级项目经理授予正当的命令权利,使各级项目经理完全的感知上面的意思,充分的发挥个人才能,让每个区域的建设都能做到曾产的效果,在授予各级项目经理资金使用权的时候,要清楚的了解到各项所需要的最大限度支出。这样能够有效的控制成本,避免人为造成的额外支出。对于技术工人和机械工人,要利用机械和技术工人对项目技术挑战的激情,适当的加薪晋升,利用机械和技术工人的工作热情,予以积极的肯定,做到良好的增产效果。对于普通劳动力要积极的与他们建立平等尊重的友好关系,不光能在工资的控制下管理好他们,更可以在平等的激励下使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劳动产量。

3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经济性

在原材料购进的同时要科学计划出所需要的数量和使用情况,避免在施工过程中造成人为的不必要浪费,施工企业的各级管理人不光要积极的对施工材料的使用进行积极的监督,对于原材料的管理,也要做好详细的计划。在施工规划上要做到节能,节支。项目建设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的投资要做到科学的计算,避免出现,人员浪费,机械浪费。建设方案要从实际的事实条件进行综合全方位的考虑和计划,不但要在项目建设上创造企业的最大利益值,更要积极的了解国家相关法律规划要求和政策,决不能建设出与国家法律相悖的项目硬伤。以免二次返工,给建筑企业增加不必要的投资成本。因此,考虑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其经济性,不要为了达到工程效果而不计经济利益。

4 加强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灵活性

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项目计划上要做到充分的准备,在应对计划以外的项目困难时,要有积极的第二套方案,不光要为原有施工条件充分科学计划,也要为计划以外的施工困难做准备,面临大规模的人原调动时要有及时的应对措施,把那些影响工期进度的因素消灭在萌芽中。积极了解政府新出台的政策,以免施工计划和政府政策撞山。一旦施工方案与相关规定,甚至是人民意愿相悖时,要积极的做出调整,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计划行事,避免矛盾所带来的经济损害。在机械设备和技术工人的费用支出上,要合理做到,按劳分配,杜绝不必要的人情费,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意外的施工事故,对于以上情况要积极友善的处理,避免事态扩大,给施工企业的成本上增添不必要的支出。积极调动工人的工作热情,了解工人的工作心理,和各个阶段的工作情绪,好好把握,灵活利用,这样不仅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节约成本,更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从长远利益角度出发,成本管理要注重灵活性,根据不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管理。

5 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管理体制,不光要考虑项目负责人的综合组织能力,更要结合实际的地理位置,政府政策,甚至是人民的意愿,进行综合的规划,对于建筑材料,机械使用及劳动力的需求要科学灵活的控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施工计划上要做到综合的计划,让一切影响施工周期和施工方案的不利因素消失在萌芽状态,在成本预算之前积极调查所需材料的价格,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比例及所需机械的使用范围和性价比。以最少的投资成本和施工期,完成高质量的施工项目。以增产节支为计划核心,建立科学的施工成本管理制度,为施工企业的成本的节支做出科学的计划。为建筑企业的利益值提供高效的增产方案。

参考文献

[1] 吴汝娟. 传统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管理在建筑施工企业应用的比较[J]. 企业家天地. 2010(11): 76.

篇8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转型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表现出供需关系错位、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低端产品和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传统产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为主,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等产业普遍存在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弊端。与此同时,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绿色低碳、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有效供给低,科技、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小。这种发展状态与以往的经济状态不同,有一定的趋势性、且不可逆,对低端产能过剩局面要求企业要弃传统的单纯投资模式,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成为了我国目前比较符合经济形式的必然之举,此背景下,2015年12月中央明确提出改革任务,此项改革要求扭转低端供给,改善不良产能,提出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要调整供给结构,启动内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增长点,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加快全要素增长,高技术含量、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产业加大政策力度。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用改革的办法调整结构,用市场导向来制约政府权力。从生产领域改善供给,解放生产力,控制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合理配置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政府职能的巨大转变,代表中央多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为初衷。要在此基础上巩固改革政策的各项落实,这也为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供给侧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为配合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它从根本上缓解产能过剩、从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在资本层面上保证了供给的稳定性,我国逐步推出“营改增”等减税政策和“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战略都为国内建筑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机遇,推进建筑业规范化、国际化,消化国内过剩的建筑产能,提升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水平,加深建筑工业化这种新型建筑方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建筑施工企业在选人方面,注重建筑经济、工程施工、土建工程的高端人才,在育人方面加强关于法律法规、建筑经济、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等相关培训,在生产上要向建筑工业化及生产集约化迈进,转变生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合理配置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政府职能的巨大转变,代表中央多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为初衷。要在此基础上巩固改革政策的各项落实,这也为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供给侧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为配合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它从根本上缓解产能过剩、从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在资本层面上保证了供给的稳定性,我国逐步推出“营改增”等减税政策和“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战略都为国内建筑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机遇,推进建筑业规范化、国际化,消化国内过剩的建筑产能,提升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水平,加深建筑工业化这种新型建筑方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建筑施工企业在选人方面,注重建筑经济、工程施工、土建工程的高端人才,在育人方面加强关于法律法规、建筑经济、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等相关培训,在生产上要向建筑工业化及生产集约化迈进,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在要素投入方面应改善劳动力的供应、提高建筑信息化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投入,在企业管理上采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互联网技术等,提高各建筑相关要素的利用效率,在产业结构方面控制产能过剩类行业工程的投入,加大民生类工程和绿色、智能类新型建筑工程的投资,提供个性化风格建筑产品及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策略

经济发展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要与之相适应,研究发现,我国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当务之急,要提高各项财务管理能力,做好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工作。

(一)合理利用政策,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具体有施工地域分布相对分散、施工环境差、工程操作过程受季节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工期较长、临时工较多、基层操作者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种种特点都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各种管理问题。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采用粗放型管理,对财务管理重视和理解程度不够,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账和钱的管理,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压力显现。建筑施工企业要改变落后管理模式就要在管理上提高水平,转型升级。在投资决策前做好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选用新型材料推广新型复合建筑材料在施工的运用。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个项目成本控制工作,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好坏是关于生命的大问题,“豆腐渣”工程带给社会的损失常常是无法弥补的,所以一定要对生产环节的机、物、料科学管理,企业实行计划和预算管理模式,减少计划外临时性采购,对采购环节严加管理,要设置审计部门对采购工作进行监督,从采购环节入手降低不合格工程及返工现象的出现频率,各个环节做好部署,管理要为提高工程质量而服务。建筑施工企业要紧跟中央政策的指导要求,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筑业实行营改增后,价税分离,遵循凭票抵扣原则,企业在原材料购进、产成品销售、会计处理、等方面较以前营业税税制时期有很大不同,营改增的政策落实的好,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将会得到降低;这就要求企业在供货商方面进行选择性梳理,对大型工程设备、施工材料等方面选择正规采购渠道,与正规企业合作,让增值税抵扣链条更完善,做好税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二)加强业务学习,规范财务操作流程

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对税收法规的重要性的认识,财务人员要加强对税务知识和政策的学习,准确把握政策走向,落实好供给侧改革的各项要求,理解政策的积极意义。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对各项施工和工程合同进行审核,要求财务人员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行业的专业术语要熟悉和掌握,对增值税税制管理要积极适应,在账务处理和发票管理上尽快掌握新税制的要求,实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平稳过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要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对各个施工现场的财务情况实施动态管理,以加大财务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相对复杂、资金往来频繁数额巨大,对财务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要求较高,在操作流程上要规范化、制度化,要提高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管理不善带来的财务风险损失。在税务筹划上,要紧跟政策,遵守国家各项政策的要求,在政策和企业自身允许范围内,合理筹划企业各项施工项目进度。

五、结束语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举措,要淘汰落后企业,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及产业,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以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模式为主导,更新观念,转换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重视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各方面职能工作,加强业务与政策的学习,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规范财务操作流程,努力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好职能工作,提高其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健康成长,最终使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整体向前进,紧跟时代,实现建筑产业和建筑施工企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运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业转型必由之路.绿色金融[J].商,2015.

[2].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5.

篇9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影响财务管理的因素,进而提出了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希望对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 建筑施工 财务管理 加强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建筑施工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我们应研究对策加强财务管理以促进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一、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缺乏监督,单位会计人员水平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管理需要制度作保证,而执行力的薄弱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部分财务人员往往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有则不守、有责不负,年初无预算、开支无计划、成本无控制、费用无限制、核算无规矩、挂账不清理等,这是造成财务秩序混乱、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

(二)职能部门权责不清,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监管及内控不够全面。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各职能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现象。只行使权利,而不承担责任,从而造成资产流失,对重大经济损失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直接造成财务管理混乱。有些单位领导承揽到工程之后,没有对合同深人理解,对财务知识一知半解,平时不看报表,心里装着一本糊涂账,对财务工作管而不理或理而不管,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

(三)账实不清。这主要表现为企业现金管理不严、存货控制薄弱、应收账款周转缓慢等。企业资产陷入恶性循环,现在不少企业虽然账面显示的是利润数,按理说有一些家底了,资金周转应不成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些建筑施工企业账面反映有钱,而实际没钱,所实现的利润是空的。由于账面上的钱是空的,不能为企业所用,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全面发展。企业账上有钱但收不回来,想用用不了,长期拖欠形成呆坏账,即使有钱也是无用的死钱。建设施工单位拖欠工程款不仅损失企业效益,而且还让企业承担着沉重的银行利息负担,有钱用不了反而增加了企业负担,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困难,直接造成企业欠发职工工资、欠发职工生活费、欠民工劳务费、欠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等费用。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因素

影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主要有政府财税管理、社会环境和企业内部管理等,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企业内部管理问题。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一是建筑施工企业操作不规范,垫资会造成建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便拖欠材料款,而材料商要等材料款付清才开发票,致使企业的财务部门无法及时人账。二是拖欠民工工资的事时有发生,民工未领到工资不会签字,由此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及时造工资表。三是建筑市场的材料发票难辨真假。在企业管理方面,一则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有制度不执行。二则企业中、高层管理层次中存在小团体,财务管理人员无所适从。三则缺乏财务管理目标,更无财务责任制,高层管理者不重视财务专业人才的作用。

三、加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观念是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面对新的理财环境,企业若不全方位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就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笔者以为,建筑施工企业应树立以下观念:⑴现金流观念。衡量财产和价值使用的是现金流而不是会计利润,现金流是企业所收到的并可用于再投资的现金,而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会计利润是赚得的收益而不是手头可以使用的现金。也就是说公司的现金流和会计利润的发生往往不是同步的,在许多情况下,现金流量指标比利润指标更加重要,即便有良好的经营业绩,但由于现金流量不足造成财务状况恶化,照样会使企业破产。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特别重视现金流量,加强对公司现金收支的管理。⑵利润最大化观念。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必须确立利润最大化观念。要实现这一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对收人、成本、费用、资金等指标的控制,加强对公司利润的考核,确保目标的实现和公司的利润最大化。⑶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财务管理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货币时间价值观念。在经济学中,这一概念是以机会成本来表示的。为了衡量财富和价值,使用时间价值的概念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则应予以拒绝。如果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无法合理地评估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的未来收益和成本。⑷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必须确立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发挥财务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这是由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建筑施工企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控制了资金、成本、利润,等于抓住并带动了建筑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⑸市场风险观念。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使得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企业要自负盈亏,必须扩大业务量,降低成本。对额外的风险需要有额外的收益进行补偿,尤其是公司领导和财务人员更应具有风险观念,合理投资,并加强对公司单位的收人、成本、利润的考核。

(二)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财务控制。⑴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合,如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配比要合理。⑵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涉及现金、应收应付、存货等的营运资金管理是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主旋律”。加快生产经营资金的流动和周转,资金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企业的利润主要是靠流动资金的周转来实现的。因此,首先要保持合理的“三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特别是现金比率,它反映企业当前或近期需支付现金的能力,应努力保持企业各项现金收人之和略大于各项现金支出之和,即接近所谓理想的“现金余额为零”,以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其次要努力降低“三费”—主要指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这三项费用可以说是直接耗用掉的一部分流动资金,严格控制并努力降低“三费”是企业当务之急。⑶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塞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还要注重定期检查和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严格管理。

(三)加强财务预算管理。加强财务预算管理要求企业在项目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调整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制度规定,并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在编制财务预算时,要对财务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将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责任人,并通过财务预算来约束和控制企业的财务行为,保证企业各项计划的完成。对于新建投资项目的财务预算,要以投资预算为重点,包括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总预算、现金流出量的计划、筹集预算计划,在财务管理制度中确定预算控制办法及决策程序。持续经营企业的财务预算,以盈利为重点,包括销售预算、销售成本、费用预算、盈利目标预算、现金流量预算。对费用预算的重点项目和各类损失要进行重点监控。现金流量预算的重点是经营性流人量和流出量,要确保资金回笼,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理清企业的财务预算,以现金流量为重点,严格“收支两条线”。

总之,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单位领导的重视和全体员工的理解和支持,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加强,才能持续的提高财务管理,从而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海平.小议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安徽建筑.2008(06).

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无形资产;培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510(2008)0810014-03

一、引言

无形资产是“ 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企业无形资产通常分为四类,即知识产权类、契约权利类、关系类和综合类。建筑施工企业也存在前述四类无形资产。然而作为一类特殊企业,其无形资产又具有与其他企业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企业资质等级、经营业绩、各种优质工程奖、企业定额、所掌握的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以及具有丰富施工管理经验和掌握关键施工技术的人力资源等。这些无形资产在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发挥着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企业资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企业资质等级是建筑施工企业生存的根本前提,没有资质,就无法合法地进入建筑市场。拥有高等级的资质是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承包经营活动的根本保证。

2.人力资本是催化剂

建筑施工企业拥有较多的固定资产,特别是施工设备,但他们只是从事施工生产活动的必要工具,要让这些设备为企业创造财富,需要人力资本的参与。相同的设备,不同的团队,为企业创造的财富不同。一些建筑施工企业之所以能够创造和积累大量财富,人力资本是一个关键因素。

3.是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

建筑施工企业承揽施工任务需要通过招投标等竞争机制实现。而在招投标中,企业的资质等级、经营业绩、获奖情况、雇主的评价等无形资产,成为资格预审或者评标的重要内容,是判断建筑施工企业是否具有除价格之外的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

因此,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加强无形资产管理。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现状

无形资产管理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无形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 如对无形资产进行成本核算、无形资产信息收集和相应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等日常管理工作;

(2)无形资产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定期或不定期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评估;

(4)无形资产的投资、获取与发展;

(5)无形资产的使用和转让;

(6)无形资产的收益分配、考核评比等。

目前, 建筑施工企业在无形资产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无形资产内容与价值的认识不足

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存在哪些无形资产不清楚, 哪些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不了解, 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更是缺乏定量分析和认识,思想上仍然没有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认为建筑施工企业的任务只是生产经营, 有固定资产和设备就足够了。这样的思想和认识导致短期行为, 使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状况极不稳定。

2.无形资产管理的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建筑施工企业非常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则不够重视。许多建筑施工企业, 不懂得企业无形资产的重大价值,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通过低价挂靠或者无偿联营等形式共享企业无形资产使用价值的现象十分普遍。

3.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衡量无形资产价值和无形资产收益的科学体系,从而不能将无形资产指标纳入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中, 理所当然的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管理。

4.资质共享,但缺乏共同维护意识

在建筑施工企业,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内部,存在较为严重的资质共享问题,即母公司的资质,各子公司可以共同享用。但由于各子公司在利益取向上有所不同,一旦某个子公司出现“ 声誉”问题,往往会波及到整个集团。工程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5.对关系类无形资产“ 重建设,轻管理”

出于承揽工程施工任务的需要,建筑施工企业非常重视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和营销网络,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控制制度,一些由公司出资建立的公共关系和营销网络逐渐变成了个人的“ 资源”,随着个人的调离或辞职,这些“ 资源”也随之离开或者消失。

6.无形资产培育的长期性与企业经营者任职的短期性之间存在矛盾? 无形资产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需要企业克服短期行为。但由于没有将无形资产纳入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中,企业经营者任职的短期性导致经营者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重视表内资产而轻视表外资产,或者有意无意地中断前任经营者培育的无形资产,从而导致企业内既难以计量又无法入账的无形资产大量流失。

三、建筑施工企业无形资产的培育

无形资产自身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演进的过程,无形资产的培育因而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培育建筑施工企业无形资产,首先要把握无形资产的本质,其次要把握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无形资产的表现形式,最后要把握建筑施工企业价值形成的特点。需要重点从人力资本、品牌、企业文化、技术创新、业绩与资质、信誉等方面培育。

1.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

自舒尔茨开创人力资本理论以来,经济学早已证明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发展、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首先,明确所急需的人才类型和人才选取方式方法,解决人才与岗位的匹配问题和培养提高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既稳定团队,又促使绩效提高。其次,适时更新人才,淘汰不适宜本专业工作的人员,吸收适宜本专业的人才。再次,及时更新知识。通过培训等继续教育手段,提高现有员工的知识水平。最后,有针对性地培养“ 三家”,即把企业内的操作人员培养成行家,把企业管理人员培养成各类管理专家,把经营者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的企业家。

2.实施质量战略,以质量创品牌

良好的质量能够赢得信誉、顾客和效益,有利于企业不断扩大市场,能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实施质量战略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质量教育和宣传,提高企业的质量意识,强化质量观念,培养职工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建立以质量保证体系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标准化体系;加强项目质量管理,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广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将质量指标与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挂钩,严格管理,切实兑现;运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各类人员进行培训。

3.实施企业文化战略,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战略使用精神激励的办法调动企业成员的积极性,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使之形成一种作风和精神,提高凝聚力,使企业获得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其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员工培训,提高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水平,树立企业价值观;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职工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行感情投资,增强企业群体意识。

4.鼓励技术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

以超前的眼光和策略去思考和策划技术创新战略,围绕国内外建设项目的新特点和新世纪世界建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科学使用IT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突出主业,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不断培养和提拔年轻骨干,形成企业的核心技术,并稳定掌握新技术的骨干和队伍。

5.加强业绩和资质管理,严防有损于企业声誉的经营行为

突破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业绩;加强项目管理,防止不良业绩发生;杜绝“ 分包”、“ 挂靠”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经营活动;掌握国内外工程建设的最新发展趋势,分析企业资质管理政策动向,集中必要资源积极开拓新的资质;在经营管理好在建工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参与相关工程项目,积累相关业绩,以突破新资质或提高现有资质等级。

6.加强合同管理,以信誉求发展以信誉求发展,是建筑施工企业培育知名度和品牌的良策。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执行合同,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及时解决合同纠纷,真正做到“ 重合同,守信用”,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获得良好的信誉。

四、建筑施工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建议

1.加强无形资产意识教育,重视无形资产的投资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充分把握建筑经济发展的趋势,清醒地了解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改变“ 重有形, 轻无形”的观念,从根本上认识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正起到有形资产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宣传和教育。此外,无形资产需要经过投资才能形成,因此,企业不仅要重视无形资产的运营管理,还要重视无形资产的投资,而不是把注意力大都放在事后的会计核算与价值评估上。

2.健全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规范无形资产使用

企业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奋斗和集中了几代人的聪明才智积累形成的宝贵财富,必须建立和健全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成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对己有的无形资产加以保护。首先,建立企业内部无形资产使用制度,规范无形资产的使用,尤其是企业资质的使用;其次,对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权利类无形资产,应及时申请,寻求法律保护;再次,企业拥有的专有技术、商誉、企业定额等属于非权利无形资产,应通过在内部设计合理的制度予以维护,如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保密措施等;最后,建筑施工企业还应设立专门的服务机构对有关质量、服务等问题做出快速反应,妥善处理,以增强企业的信誉。

3.重视无形资产培育,鼓励无形资产创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资本力量的竞争转变为核心竞争能力的竞争,而由于无形资产是企业快速发展最有效的催化剂,其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增值效能给企业带来超值的利润, 因此,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拥有核心技术等无形资产。培育建筑施工企业无形资产,应重点从人力资本、品牌、企业文化、技术创新、业绩与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培育要有缜密的组织、计划和实施步骤,同时又要塑造出独特的企业文化,鼓励无形资产创造。

篇11

关键词:施工企业 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源泉,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其完善与否对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是衡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1 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1.1 增强资金使用效率,平衡企业各方面发展

在施工企业的施工过程中,大量的资金需求是必不可少的。加强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的资金充足,不仅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减少并防止由于资金短缺造成的停工、误工等现象的发生,还能降低因资金不足而对外借贷产生的财务费用,降低施工成本,进而带来企业利润的增长。同时,增强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还能满足施工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对资金的需求,例如由于安全事故或者工程质量造成的劳资纠纷、损失赔偿等。

1.2 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施工企业往往具有分散性的特点,加强资金管理,有力于企业集团从整体上把握资金的运作情况,确保资金处于可控状态,加强对下属单位的控制力度。这样,当施工企业下属单位之间资金分部不均衡时,企业可以有效调动资金充足的一方向资金短缺的一方流动,不断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和周转能力,对企业集团内进行资金合理配置,协调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

2 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分析

2.1 履约保证金返还期限过长

建筑施工企业在中标之后,按照中标通知书的要求应当交纳一定的履约保证金,一般为中标价的50%左右,在约定的时间内,如果施工单位不能及时的交纳,则会被业主视为主动放弃签订合同的权利。因此,建筑施工单位想尽办法也要按时将其交上,一时也不会拖延。但是履约保证金退还的条件相对非常严格,基本上都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才能予以退还。但是众所周知,建筑施工企业的工期一般都比较长,短的有一年,长的甚至会有几年的时间,在工程顺利竣工后,业主又有可能迟迟不来验收。业主在没有正式验收工程前,不会退还履约保证金,再加上施工合同上一般只是规定验收合格后退还该保证金,但是对于何时验收并没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因此业主迟迟不退还履约保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时候业主对于这笔资金根本就是没有着落,因此故意对工程不进行验收,此时建筑施工企业只能耐心等待,没有任何好的办法。

2.2 资金管理不集中,使用效率不高

建筑施工企业分支机构分布在国内外各个地方,施工项目分布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在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当中存在这样的问题:企业内部多级法人分散占有资金与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相矛盾,这样很容易会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部分下属公司进行多头开户,资金闲置、沉淀现象频有发生,一些项目有时会为筹集小额急用资金而为难,看到下属公司资金短缺的现象,总公司又拿不出钱来,因此银行贷款金额总是居高不下,并且财务费用有增无减。另外,在建筑施工企业有的总公司内部各个分公司之间往来款项拖欠严重,并且总公司清欠办很难及时进行清欠。再者,有些施工项目在自身经营状况好时,总是想摆脱公司的束缚、控制和监督,自行其是,但是当经营情况出现恶化时,又过度依赖公司总部的资金支持。

2.3 施工企业垫资金额过大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市场竞争逐渐趋于白日化,再加上近期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企业多活少的形势更加严峻,这样使得部分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提出了一些不利的要求。在这其中,垫资成为最普遍的手段,成为考察施工队伍和签订施工合同的重要条件,有的施工项目垫资金额甚至高达50%左右。在建筑施工企业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工程价款,所有的资金开支基本都是依赖于它,因此工程价款的定期结算对施工企业来说意义非常重大。但是一些施工企业计价结算意识比较差,只是顾于施工生产,对工程款拖延并没有及时的催收,只是一味的让单位进行垫资,没有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

3 施工企业加强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抓好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

在建筑施工企业做好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应当及时做好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必须做到日清月结,定期或不定期的同银行进行对账,对在银行的近期收支和存款余额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其二是应当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思想觉悟,可以实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会计法》、《银行法》、《票据法》等财经法规的学习,并且可以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资金效益和运筹的探讨活动,从而达到强化资金效益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目的。其三是在建筑施工企业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保障体系。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资金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需要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因为它涉及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施工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消除阻碍,实现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将施工企业的计划、生产、采购、施工进行有机的结合,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资金管理保障体系。

3.2 充分发挥资金集中管理的作用

首先需要积小钱办大事。建筑施工企业的下属单位或项目部,在成立之初基本上都在当地银行开了账户,在这些账户当中会有一部分余额,如果仅从单个账户来说,资金数目不会很多,但是当将这些都集中起来看,将会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可以满足较大的资金需求。其次,需要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按照需求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节。由于施工企业进行生产的项目各不相同,面临的机遇和发展也各不相同,对资金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企业通过对资金进行统一的管理,可以让急需资金进行发展的项目获取资金支持,可以更好的把握住机遇。再者,在施工企业内部需要进行有效的融资,从而节约财务费用和融资成本。充分利用各分公司的闲置资金,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融资机制,这样不仅可以节约银行利息,还有利于统借统还。

3.3 合理运用资金

合理运用资金是企业获取最佳效益的基础。例如在施工企业资金筹集过程中的汇率风险、贷款条件;在办理中标履约保函、信用证中应当尽量采用反担保方式;在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中为了提高资金利用率将周转资金压缩到最低限度,为了减少资金占有量对采购的材料和设备进行延期付款;在结算之后及时对资金进行回收。对拖欠款进行及时的分析,实施奖罚机制,责权分明,奖罚及时,必要时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合法利益。总之,在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和运用,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使得企业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4 结束语

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资金管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迫在眉睫。只有让施工企业全员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从各个角度完善资金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制度,才能够逐步提高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篇12

一、应收账款过高带来的风险

1.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建筑施工企业因为应收账款收回不及时,会产生金额巨大的应收账款,有的企业应收账款金额占到流动资产总额的50%以上。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应收账款占用,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导致企业资金周转率下降,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

2.增大企业的运营成本

建筑施工企业因为大量资金被拖欠,企业为了及时收回资金,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导致企业运营成本的增加。另外,由于资金短缺,企业就无法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资金需求。为满足正常运营需求,企业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补充资金。可以采取的方式有银行借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等,但上述融资方式下,企业就必须承担高额的贷款利息,支付相关的发行费用等,从而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3.形成呆坏账损失

建筑施工企业一般先垫付开票的税金和各种费用,向甲方开具发票后挂账确认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形成过程长,回收节点多,管理复杂,一旦形成长期拖欠,特别是拖欠时间在3-5年甚至更长的应收账款,往往都无法全额回收,这样就严重影响企业资产质量。同时,应收账款的数额大、前期垫付费用多,一旦形成呆坏账,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资产损失。

二、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分析

1.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供给侧改革,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煤炭、钢铁行业处于降产能的行业周期。建设方投资建设的项目投产后效果不佳,或不能投产,但是大量资金投入到建设项目中,同时还用负担银行贷款利息,因此建设投资方负担沉重。下游的施工企业必然受到这种负担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资金拨付不及时,造成工程款被大量拖欠。

2.建筑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前些年国家“四万亿”投资的刺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扩张较大,相对目前的经济形势,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市场开拓中往往形成“狼多肉少”的局面。施工企业在承揽工程时,往往几十家企业同台竞技,不断压低标价,垫资能力成为能否承揽到工程的一项重要因素。大部分工程项目没有预付条款,并且采用垫资施工的方式,施工过程就是不断垫资的过程,导致企业应收账款金额越来越大。但是,建筑施工企业考虑自身的生存发展,就只能接受发包方的垫资条件。

3.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薄弱

一些施工企业领导重生产、重市场、重经营而轻资产管理,造成应收账款越来越大。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认识不清、管理系统。频频出现账务不清、资料缺失的现象,管理过程不严、清收措施乏力,责权利不匹配等问题,造成应收账款前账还未清完新账又不断增加。

三、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和清欠的对策

1.提倡社会诚信观念

随着国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的建立完善,全社会都应以此为契机,强化企业诚实守信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对“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给予优惠待遇。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让诚实守信者处处优先,让坑蒙拐骗者处处受阻,形成社会诚实守信的良好新观念。从而改善建筑施工企?I应收账款的状况,减少回收难度。

2.转变意识,加强组织领导

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树立“现金为王”的意识,现金是企业正常运作的生命线,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应当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或设立专管部门,形成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管理体系。认真梳理应收账款形成、回收的各个环节,明确项目经理、财务部门、经营管理部门、生产技术部门、清欠部门的管理职责,打通管理链条。

3.夯实基础,建立应收账款“身份证”

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金额大,数量多,管理时间、过程长,企业可以为每项应收账款建立档案,设立“身份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建立客户资信评价制度。客户的资信状况,直接影响客户对施工项目的保障能力,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客户建立信誉档案并形成数据库。承接项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应进行标前客户资信调查工作。及时了解对方的工商信息、资质、资产负债情况、经营状况、不良记录等情况,核实对方的资金来源,对发包人及时支付工程款的能力进行初步判断。特别是对需要垫资或需要缴纳金额较大、时间较长的履约保证金的项目,应多方论证,慎重决策,从源头上预防坏账风险。施工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项目,企业应该根据合同的履约情况,开展阶段性的客户资信调查和履约信誉评价,补充完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类管理。

(2)建立健全应收账款管理台账资料并定期核对。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应收账款台账管理,列明各客户各阶段应结算工程款项和实际已经收到的工程款项,列明每笔收款的日期、发票号码和金额。同时安排专人定期与客户进行数据核对签字,确保收付无误,欠款金额准确。

(3)加强对项目收款关键资料的管理归档。建筑施工企业应对应收账款回收中的关键性资料强化管理,分类整理归档。与客户签订的施工合同、补充协议、设计变更签证、施工中的月度验工计价单、项目竣工验收报告、项目决算报告、收款流程图及相关人员信息等相关资料,直接决定了应收款项“何时收、收多少、怎么收”的问题,是应收账款回收的法理依据,需要重点管理,及时归档。

4.构建应收账款管理体系

(1)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倒逼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以应收账款回收时“缺什么”为起点,层层向前倒逼,梳理前期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与资料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企业内部应收账款管理的薄弱环节,针对性的采取措施整改,关键事项“挂牌督办”,为应收账款项的回收奠定坚实基础。

(2)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预警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在项目管理系统中建立应收账款预警报表,以便企业负责人能够直接从信息化平台了解到每个项目的收款状态。系统即时对应收账款未达到既定目标或管理要求的项目进行预警,财务部门负责对相应数据和未及时收回款项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风险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为进一步促进应收账款的常态化管理,召开工程项目月度安全生产例会?r,把项目资金回收、现金流管理作为一项重要议程,由各项目经理针对各自项目做出具体汇报并深入分析,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把关,使应收账款管理工作常态化。

(3)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分类管理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应定期梳理、分析应收账款的风险状态,有针对性地采取清欠措施。企业在进行账龄分析时,根据应收账款明细账,第一,梳理处于信用期内的金额及明细,分析这些欠款客户的信用情况,并列出催款、回款的实施计划;第二,梳理超过信用期的金额及明细,把所有的逾期应收账款在账龄分析表中列示。同时,对这些逾期客户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①对于有偿还能力的客户,派出相关人员进行催收;②对于长期拖欠应收账款,只是资金暂时困难,不能一次偿还的,要积极协商签订还款计划,限期还款;③对于偿还能力确实较低的客户,可以给予客户适当的偿还调整,以收回尽可能多的欠款;④对于故意拖欠的客户,可以采取法律诉讼、以物抵债,或者申请法院查封资产等;⑤对于存在重大坏账风险的应收账款,企业可以采取引入第三方的方式,签订风险协议,加快收回资金进程,减少企业损失。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可将不同施工地域、不同客户投资的工程项目进行网格化划分。对应着企业高管层,建立企业高管层对工程项目的网格化分片包点制度;同时对应着企业职能部室,建立企业职能部室对工程项目的网格化专项督导制度。从而建立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从上到下、全员参与的网格化管理局面。

篇13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索

在当今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当中,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如何进行科学的资金运用以及提高其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利用预算对企业进行整体的财务系统的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考核方式。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效率以及增强对市场的洞察能力,带动企业进一步完善其工作,规范经济数据,真正实现量化性的管理。但是,在现阶段的建筑施工企业预算当中,依旧还是存在严重的问题,这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已经严重影响到建筑施工管理目标和利润的收入。因此,如何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现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当中的不足之处,利于人们比较。

一、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的问题

在如今的建筑施工企业,全面的预算当中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需解决:

1.关于预算管理认识不全面

当前,许多施工企业对于全面预算的认识都存在外表上的重视,而内在结构的忽略,这样使得许多建筑企业在预算的过程当中没有实际的目标和较为重视的发展,这样就不能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得到有效的合理运用。此外,由于对于全面预算的认识缺乏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会让员工单纯的认为预算管理只是企业某个部门的分内之事,而完全置之不理。这样就让广大的员工愈发认识不到全面预算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全面的预算管理也就不能够在每一项的项目当中和个人所从事的工作过程当中有较少的影响,这也严重的影响了全面预算的实现。

2.预算成本制度不健全

在全面的预算过程当中,成本控制是全面预算的核心之处,也是全面预算的重中之重。因此,建立一个动态的检测是十分有必要和重要的。但是,现在的施工企业在现阶段的成本控制当中,没有使用较为合理的动态检测,这样使得经济分析与成本都受到了约束。不仅如此,由于成本控制在企业的管理中是属于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在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企业的成本控制的需要。因此,成本控制制度的不健全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企业在全面预算当中的合理性。

3.预算目标不实际

在当下企业管理过程当中,很多预算目标都是不先进、不合理的,或者是缺少实际基础,而做出的理论上的目标预算。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内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企业目标难以完成或相对容易完成,不能够充分的展现出企业原有的实力和背景。要想提高企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的预算管理作出对应的核心措施,全面预算管理在分配的过程当中,要有合适的目标,对企业的发展路线有较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的企业预算目标是不切合实际的,严重的影响了预算的作用。

4.缺乏有效的监督奖惩机制

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的过程当中,往往忽视了对于监管奖惩机制的确定,这样容易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且影响到企业的后续发展。在考核的过程当中,不能够正常的进行奖惩制度,这样容易使考核工作限于形式,让员工感受不到工作的热情,各部门的工作责任感不强,也正是由于缺乏一个工作的监督机构,不能让企业客观的看待考核。

二、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的改善措施

因此,针对以上施工企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本文特制定以下解决措施:

1.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正确认识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当中,全面预算管理应该包括对于财务预算的管理和成本预算的管理,而其中的核心之处就是成本的预算。财务预算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对于企业的目标,对一定时期内资金所取得的支出和分配的各种安排,这样就能够充分的认识财务预算能够降低企业成本费用,让企业在管理的时候更加的顺畅。成本预算则是在对施工现场的基础上,对工程的收入、支出进行详细的预测,让控制、分析、考核等方式保持企业目标的实现。这样成本预算就能够保持目标的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动力。因此,要从财务预算和成本预算中充分的认识预算的管理,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

2.健全成本制度体系

要加强企业成本的控制,就要以预算控制为目标,以财务管理为导向,运行市场机制,将真正的责任落实到个人。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对于成本的分析和监管,使得成本体系得到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应在工程中明确预算指标,为成本分析提供可比的基础。这有利于对各个时期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与总结经验用于正确的成本控制,能够让成本制度在健全中得到落实和发展,能够降低企业的出资,有利于成本的回收和运用,提高企业资金的运作效率,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凝聚了较强的经济实力。

3.确立合理的预算目标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应该明确企业长期发展的目标,并根据企业的各类目标为基础来进行发展,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让企业能在前期与后期的预算相联系起来,以防止工作的盲目性。这样就能够让预算有了市场的导向性与基础性,能够从企业的实际情况中出发,明确各种目标和要求,能够准确的改善企业预算目标的不合理性,才能够让企业在市场的监督过程当中充分的发挥企业的优质目标,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只有确立合理的预算目标,才能够树立合理的企业施工目标,才能够找得到企业的发展方向,才会让企业有发展的动力,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

4.健全完整的监督考核奖惩机制

在企业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健全监督考核奖惩机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过程,这样可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和实施严格的目标。基于这样的绩效考核方式,让工作能够落实性的发展,全面预算管理也就能够更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避免落入俗套,加强了各个主管部门的人员的责任心,能够焕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积极性,让企业有活力的发展。可采用编制预算等方法,进行合理的固定预算以及弹性预算等等,不同的编制方式对于企业的定期预算也是各有千秋,因此全面预算只要能够使预算年段与会计年度相吻合,这样就能够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和考评预算的奖惩机制。

三、结束语

全面预算管理在工商业的操作过程当中在不断地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迅猛。由于企业规模正在不断的扩大,导致现阶段企业目标在各个层级中的问题决策也暴露了他的弱点。因此,企业全面预算的管理影响到施工企业的资源合理调配,作为最基本的企业预算管理能够有效的解除企业内部组织的结构。因此,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全面预算是企业在决策的过程当中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需要注重过程的制作。在市场竞争的环境当中,应该注意对于现阶段预算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并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这样也就能够规范企业制度管理,提高企业预算的合理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高 洁: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2):109.

[2]吴 琦:关于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0,(02):50-52.

[3]张在新: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完善策略.财经界.2012(1).

[4]王 丽: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篇14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预期利润与社会效益的最优化,以求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建筑企业具有流动性大、生产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所以,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于综合平衡各项经营活动,优化配置各项经济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影响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因素

(一)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影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建筑行业的制度安排与市场供求情况。首先,我国建筑企业一般至少设置两级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即企业公司本部和下属的项目经理部两级,这就导致建筑企业公司本部对项目经理部的财务控制相对薄弱。其次,受建筑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其财务管理还呈现一种“供过于求”的状态。

(二)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管理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往往不健全,而且已经制定出的财务管理制度执行也不够彻底,或者有制度根本不执行。其次,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缺乏明确的目标,财务责任也不明晰。财务工作出现问题后,责任不能及时准确地落实到相关组织与人员上,致使部分财务人员继续违规操作,造成建筑施工企业资产的大量流失。最后,企业管理层中常有“小团体”存在,财务管理人员常常无所适从,更无法及时地把问题反映上去。

二、建筑施工企业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为了能将企业各职能部门和其他经济单位的子目标与企业整体目标协调起来,必须有一条贯穿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主线,而这条主线就是全面预算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本质上是一种控制系统和管理工具,它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全面预算管理,按“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进行管理,并按责任归属设立各责任中心。

(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更有利于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

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审批,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企业的战略目标、短期经营策略和发展方向予以具体化,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励员工参与实现经营目标,从而实现长期战略规划和短期策略地紧密结合。通过预算的执行和控制,用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偏差,并进行反馈分析,采取必要措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符合预算目标,达到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事中控制,从而有利于落实经济责任制,有利于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建筑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

一些建筑企业领导层对全面预算管理给企业带来的价值缺乏了解,对如何正确地实施和运行全面预算管理不清楚,甚至会把这项管理工作当成自己正常业务工作之外的一种负担。在预算编制时注重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轻视全过程的资源安排和组织,很多人将预算管理简单理解成财务部门的事情,缺乏主动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公司在编制全面预算管理时,其他部门很少过问或者不参与,导致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二)全面预算管理缺乏组织保障

全面预算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与大力支持。由于在很多施工企业中,大家往往将全面预算管理当做财务部门自身的事情,造成各部门置身之外。这就导致了建筑施工企业在实行全面预算过程中存在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保障的问题,有的施工企业根本没有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有的企业尽管在形式上成立了全面预算管理机构,但是组织不尽合理,组织机构不够健全。项目不能按预算执行,造成预算的变化,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推行。

(三)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滞后

全面预算管理需要信息化系统的支撑。需要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这就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要求。目前,很多施工企业施工地点偏远,信息化管理难度很大,而且信息化建设本身价格昂贵,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是个巨大的资金压力,再加上有些施工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差强人意,远远达不到所需的要求。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检查制度执行力不够

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作业复杂、项目部众多、人员众多,给预算执行带来很大的难度。而且施工企业面临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很多,天气变化、地质情况、业主的诉求、其他意外情况的发生经常会使工程进度、成本等发生变化,常常使预算目标的确立偏离实际。施工企业领导有时不得不为了整体利益而使得部分项目不能按照预算执行,造成预算的变化,阻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顺利推行。

四、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

作为施工企业应该树立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理念。要做好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全面预算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是预算的提供者和执行者,因此,施工企业在全公司范围内上下共同组织学习全面预算的管理理论知识,增强全体员工的认同感,让全体员工都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规范业务运作,对公司价值具有重大影响。

(二)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全面预算管理既涉及到公司战略,又影响到日常管理。因此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必须理顺全面预算各参与主体的责、权、利关系,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者必须承担起项目负责人的角色,直接介入预算管理的授权、预算的审批等具体环节,形成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一个企业的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标志,从中可以看出该企业对全面预算的认识。随着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素质越来越高,企业可以建立事业部制企业组织形态。

(三)先进科学的信息系统的支持

全面预算管理的成功要求有力的信息支持,没有预算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将大大折扣。施工企业业务分散、信息杂乱众多,需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对企业作业情况行详尽地核算考核、统计分析,从而进行企业资源的配置以及计量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活动,实行实时、严密地预算控制和流程控制,这就需要信息系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