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设计;法律知识竞赛
高等职业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已不再是以前相对单一型的模式,而是转向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摈弃以前的“以知识为本位”,变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当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不例外。从2009年开始,在《思修》课的教学中,我们大胆引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下面就以法律部分的内容为例,介绍“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这一项目的应用与实践。
1.《思修》课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项目教学法通常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思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结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利用项目教学法,对每堂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2.“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的项目设计
以《思修》课法律部分的内容为基础,以“项目教学法”为手段,我们在《思修》课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项目――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
2.1项目介绍
教师在课堂上介绍项目时,除了使学生清楚了解项目的目标以外,还应该对新知识和项目的具体实施作好解释。要根据项目来设计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要引导学生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2.1.1项目名称――“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
以《思修》课第七章、第八章的内容为主,加上第五章、第六章相关法律部分的内容,设计一场“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难点老师讲解为辅。
2.1.2所用时间
从项目准备到项目实施整个过程需要四周左右的时间。
2.1.3项目目标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准备法律知识竞赛题目,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现有的法律体系,掌握常用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在学习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在表达能力方面,通过知识竞赛,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能力;在沟通能力方面,要完成法律知识竞赛,需要全体同学分工协作,共同努力,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项目的设计、准备、实施及完成,使学生体验任何事情的成果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2项目准备
根据一场法律知识竞赛的要求,为了准备、实施、完成一场基于《思修》课法律部分的知识竞赛,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项目:
2.2.1题目准备
(1)题型准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2)题目准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学习《思修》课所有关于法律部分的内容,每个班每人至少出一道竞赛题目并附答案。按照每个班学生人数的多少确定出题数量和题型。
(3)题目整理。让各班学习委员和班长负责整理本班学生的题目,避免有重复题目。
(4)确定比赛题目。根据法律知识竞赛的流程,教师从学生所出的题目中挑选出相应的比赛用题。其中包括个人必答题、抢答题、小组必答题、风险题、加赛题、观众互动题等项目。再根据参与比赛的小组数和人数确定题目数量。
2.2.2比赛准备
(1)参赛学生选拔。教师和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根据整理的题目,选拔法律知识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清晰流畅的,记忆力较好的同学,让他们组成代表队,参加比赛。(系别,班级,姓名)。
(2)比赛用品准备。ppt制作(教师制作题目卡片及答案),记分用纸,答题用纸,签字笔,奖品,记分牌(代表队前A4纸显示得分),积分榜,抢答器,抽签纸等。
(3)工作人员准备(以学生为主)。所需要的工作人员为记分员(学生,3人)、主持人(学生,一男一女,2人),主持词自己准备。计时员(学生,2人)。幻灯片操作员(2人),负责制作比赛用幻灯片及比赛现场幻灯片操作。 机动人员(学生,2人)负责比赛场地布置等事宜。保管员(学生,2人)办公用品、奖品及证书的管理与发放。评委老师(5人),负责主观题的点评及打分。
2.2.3比赛流程准备(学生设计,教师指导)
代课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整个比赛流程。
(1)评估总结。主要根据每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比赛成绩等进行综合评价,可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效果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
3.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使用的效果,是别的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项目任务的筛选难度适宜,内容要有意义而且跟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果项目内容过于复杂,学生不容易完成,也会对项目失去研究的兴趣;但如果项目过于简单,也会降低学生的吸引力。
(2)与此同时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主要职能已经由“教”转变为“导”,教师要扮演好组织引导者的角色,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教师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3)任务完成后,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总结,学生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条,这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教学过程完成后,我们认识到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的功效,教学效果良好。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既可以让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概念等具体化,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人参与、协同作战的学习气氛,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炎.项目教学法下的一堂Flash教学设计[J].广西轻工业,2008,(5):80-81.
关键词:法律教育;学校德育;法律素养;学校德育
党的十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实现这一伟大方略的前提条件是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法律观念的增强,国家有关教育的文件和法规也一直强调法律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职阶段是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青春期,被称为“最珍贵、最个性鲜明的阶段”,青少年在心理上、生理上和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认识体会渐渐成熟。同时,这也是一个“高危期”或“暴风骤雨期”。是青少年人生的关键期。也是青少年思想品德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和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理念,培养法律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习惯,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我认为,要在加强中职生的法律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法律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法律素养
课堂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的主要形式。而现行的中职思品教材中有许多法律教育的内容,如《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这些教材中涵盖体现的法律知识都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编撰的,它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整合了许多鲜活案例、具体情境、生动的图文资料等来帮助学生认知,学生普遍可以接受。这些经过诸多教育专家淘沙取金、实用性的针对性很强的法律案例,给我们的法律教育带来了便利。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中职一年级思品第六课《隐私权初探》时,就使用了教材里案例:未经本人同意,老师拆看自己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自己孩子的信件,领导拆看阅览单位下属的信件。这些拆信者均认为这是在行使自己教育、管理的权利。先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行为是否合法?并阐述理由。再引导学生使用教材知识来处理解决问题,同时还引用“知识链接”中《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最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备在查阅搜寻一课本内容优先的典型案例的同时,我也适时补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动案例。如我在讲《这些财产留给谁?》时,就应用了课本中的案例:大华的父亲病逝后,大华的母亲、祖父母、叔伯谁能继承大华父亲的遗产?还没有成年的大华能继承吗?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利用教材知识就解决了核心知识。所以,作为从事法律教育的老师应该很好地利用手中掌握的优化配置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塑造孩子们的法律素养。
二、完善法律课堂教学,提升法律学习效果
巩固课堂教学主渠道,我采取升华法律素质和掌握法律知识相融合、法律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作为法律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开展法律教育。毋庸讳言,新时期的学生对填鸭式教学普遍反感。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并完善课堂教学这一主体形式,激发学生对对法律理念和思维,使学生立体化掌握法律知识,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具体实践中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首先,在各个教学周我都会督促学生们收看央视综合频道每天12:38的《今日说法》或央视新闻频道中午12:35的《法治在线》,当然也建议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收看央视法治频道的金牌栏目——《中国法治报道》、《法律讲堂》等法律节目。在收看以上栏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们在上课伊始的五分钟左右时间进行“法治采风”现场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法律知识,熏陶法律教育。其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还采取了广受学生们欢迎的“法治辩论会”、“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治征文你我他”等形式进行法律教育,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讲《公民的人格权和名誉权》时,我创设了模拟法庭的情境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教育;在讲《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则公开召集征文比赛,组织撰写法律刊物读后感和法律节目的观后感来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在激扬文字的同时,逐渐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而讲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后,在学生们初步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设计了“宪法知识竞赛”。我提前做了大量准备以确保知识竞赛的最终质量,通过与学生一起浏览下载资料,购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奖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于本节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在讲《驱散阴霾的阳光》时,为了让学生清晰明辨所谓权利义务的知识,形成权利义务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观念,我筹划组织班里学生进行一场生动活泼的“辩论赛”。各个辩手和后援团经过前期的准备演练,在辩论时唇枪舌剑、激情四溢,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件件鲜活深刻的案例,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课堂活动,把握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其在自觉主动中掌握了法律知识,培养树立了法律理念,懂得成为一名好公民必须具备的担当和道义。
三、拓宽法律教育途径,夯实学校德育基础
青少年法律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倡导发动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法律教育,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构筑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律教育平台,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情境,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我通过邀请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律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业务骨干为法律辅导员,定期给学生作法律报告,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现身说法,帮助学生认清美丽公平与丑恶猥琐、正义光明与阴暗龌龊,增强辨析能力,提高维护法律和保护自己的自觉性。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或筹划“法律读书会”来让学生有效认知法律,其中包含但不限于《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以及有关禁绝黄赌毒方面的相关法律知识。同时我还在中职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具体情况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例如;中职一年级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中职二年级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知识竞赛。另外,我还在课余课外、日常生活中给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解法律法规知识。这些看似平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起到了良好的成效。除此之外,我还因势利导地在主题活动日、班级班会日等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每次公休日放假前,都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这些有的放矢的教育,往往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法律教育光靠教室和课堂不一定能收到圆满效果,我们还应该从纵横立体交叉整合的角度去为学生们提供法律教育的网状空间。所以我通过沟通交流、磋商观摩等形式,组织班里的学生到法治博物馆进行警示教育,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VCD等,参观法律教育图片展。总之,中职阶段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身心的迅速变化,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启蒙苏醒后树立成长起来,各种会陪伴终生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沿袭。所以,在如此关键的阶段,集思广益、扎实有效地开展法律教育活动,对他们的今后成长具有长远意义。当然,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让我们依靠家庭、依托学校、依赖社会的群策群力,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开辟出蓬勃气象,万里晴空。
【参考文献】
[1]吴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的探索[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36.
[2]王涛.青少年法律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詹云来.中小学法律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0.
(一)传授法律知识,使大学生知法
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件之一,而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始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应是通过教育、培养、灌输法律知识所形成的,而知法对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甚至实现其自我权利的保护都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甚是匮乏。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大学生犯罪率在我国目前呈上升趋势,智能化、网络化和团伙化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与不知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高校法制教育的第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进而为信法、守法和用法提供前提条件。
(二)强化法治理念,使大学生信法
高校法制教育可分为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两方面的内容,知法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的教育得以实现,而信法则只能建立在具备健全的法治理念的基础之上。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只有加强法治理念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并进而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当然,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应当是建立在正义和良知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理性的信仰。但当前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存在不稳定性、盲目性和功利性等缺失,从而在观念上都阻碍和制约着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通过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破除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各种阻碍因素,奠定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础。
(三)培养法律思维,使大学生守法
“法不是只靠国家来加以维持的,没有使法成为法的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法秩序维持活动,这是不可能的……大凡市民社会的法秩序,没有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守法精神是不能维持的。”[2]可以看出,守法对于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守法不仅法律运行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因此,每一位公民都应自觉地守法,积极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大学生学生自然也不例外。而大学生要做到自觉守法,需要培养良好的法律思维,良好的法律思维有助于守法的实现。而高校法制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弘扬法治精神、宣传法治观念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使大学生能依据法律积极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
(四)践行法律行为,使大学生用法
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法律行为。“让知法守法切实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3]法律行为是根据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的最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外在的法律行为去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把法律关系变成法律事实才能叫做用法。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采用合法行为去积极实现权利,并能够主动拿起法律的武器对抗违法行为。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建构
(一)法学理论
我国“六五”普法规划指出,“加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积极推进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学理论是法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意识形态,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具体地说,法学理论所关注的应是一般意义上的法,特别是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以及法的制定和实施等基本概念、原理和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重点应该放在社会主义法这一部分,关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等内容。加强法学理论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法学,划清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公法
公元3世纪,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创公法概念。一般认为,公法是与私法相对的概念,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和规范公权力为首要目标的法。[4]公法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宪法、刑法、环境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公法等法律部门。加强公法教育不仅是保障公民自身权利的需要,也是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的需要。笔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中公法内容的设计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对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的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二是对刑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守法、执法和司法观念。
(三)私法
相对于公法,私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规范私权关系、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其主要包括民法和商法等法律部门。私法尤其是民法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私法方面的法制教育应当以民法为主,即主要进行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物权法、人身权法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民法为众法之基。私法固不待论,欲治公法者,亦应对于民法有相当了解,而后可得其真谛。”[5]当然,商法领域的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及保险法也会引起一些大学生的关注,因此也应适当选取一些商法内容进行教育。从我国法制历史的演变来看,传统重视公法轻视私法的现象在今天已大有改观,私法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私法教育应尽量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其真正领会私法的精神和价值,从而使其能够明确主体意识、提升权利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三、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选择
“搞好新时期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切实贯彻求真务实方针,不断创新方法和载体,推动工作深入开展。”[6]同样,高校法制教育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根据高校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特征创新教育手段,选择科学的法制教育方法,要在遵循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笔者认为,为保证法制教育效果的实现,以下几种教育方法应综合采用。
(一)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法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方法。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法律常识课程,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幻灯片、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貌地向学生介绍更全面和体系的法律知识。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应关注案例的引入,采用案例教学与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
(二)社会实践法
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法制讲座、旁听法庭庭审和举办法制报告会等。社会实践法通过分析生活中活生生的典型案例,让大学生在案例中学习法律和领会法律精神,并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社会实践法的最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甚至是信仰。“事实表明,公民对法律的遵守,并非取决于法律知识的占有及其量度,而是取决于对法律的信任感的确立。”[7]
(三)舆论宣传法
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要不断探索新形式,除了引导学生通过电视新闻和网络去观看法律讲坛、以案说法、说案等法制教育节目外,还有积极主动地利用高校内部的校园广播、学校电视、校园网、校报校刊、黑板报等多种阵地进行法制舆论宣传。高校应利用板报、橱窗法制图片展,以图文并茂地形式展示和宣传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通过校园快讯、班校见闻、问题征解等栏目,对学生进行法律的宣传、引导,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入;采用文艺宣传的形式进行法律宣传,如创作法律宣传歌曲,制作法律知识彩铃,编写法律顺口溜、快板、相声、锣鼓词,拍摄法制专题片、法制微电影等。
(四)知识竞赛法
知识竞赛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激起大学生用法的积极性。知识竞赛法可以训练学生以合法的方式解决冲突,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自觉用法的习惯。当然,法律辩论赛、普法考试、普法征文等类型的知识竞赛法也应逐步引入到高校法制教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参与校外的各种法律知识竞赛。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法制宣传教育独特优势、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
四、高校法制教育的保障措施
高校法制教育应实现理念教育和制度教育的结合,并“从混同于思想教育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赋予法制教育体系以完整的独立地位,着手构建青年学生们不可或缺的法律素养。”[8]当然,法制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各个环节的参与配合。对于高校法制教育而言,在明确法制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除了建构教育内容和选择教育方法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保障措施。
(一)增强法制教育观念
高校应该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普法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目标。为此,高校普法教育应“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普法工作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有选择、有区分、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普法工作。”[9]当然,高校法制教育应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使高校法制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将大学生法律素质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此外,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应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及时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强化教育组织职责
在高校普法教育工作中,法制教育组织必须建立并履行相应的职责。高校党委要建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其作为常设机构指导组织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健全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积极推进司法机关选派政治觉悟高、有责任心、业务精、宣传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高校兼任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协助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法制课教师队伍的主体。套鼓励现有的法制课老师参与法律学历教育,吸引法律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投身高校法制教育事业,不断提高高校法制教学的水平。此外,还应加大教师法制培训力度,对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轮训和考试考核,逐步实行全员教师法律知识持证上岗制度。
(四)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德育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的教育,承担着“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体一位的教学任务,而法制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和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法制教育;意义;措施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学生薄弱的法制观念是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强中职学生的法制意识,帮助学生完善法律观念,已经刻不容缓。
一、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第一,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漠。不知法、不懂法、犯罪后不自知,是中职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第二,学校与家庭对法制教育比较漠视。中职学校一味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忽视了法制教育;德育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内容陈旧、方法单一。这都是造成中职法制教育边缘化的原因。家庭结构的不和谐、家长的不良言行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当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发生违法行为。第三,受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偏激倾向。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常把虚拟空间的某些观念“类化”到现实生活,从而产生“过激行为”。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中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差、自我控制力较弱,喜欢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因此,在学校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对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有助于减少中职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是我国提倡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各种社会问题、不安定因素、违法犯罪活动仍旧层出不穷,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职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有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求中职德育教师担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为国家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加强法制教育,是有效杜绝学生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安全与稳定的需要;学校的素质教育也要求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构建和谐校园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三、职业学校采用切实有效的法制教育措施
(一)对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法制课程较少。如,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时量少,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授课时,缺少必要的法律实践安排,导致法制教育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提不起精神。因此,德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法律课程,让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都能够获得一些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二)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法律素质
法制教育重在师资队伍建设。在当前的中职德育教学中,学校的法制课教学比较落后,即使开设了法制教学课程,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而学校法制教学重中之重是要有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法律知识的师资队伍。但是,在法律教学当中,好多教师自身缺乏法律知识,甚至在讲授法律知识时有错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的法律知识有限。学校应该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聘请专业的法律教师对教师进行法学教育。
(三)创新法律课堂教育方法
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是法制教学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主体参与教学法、双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课堂上,要在学校和校外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例如,通过举办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来宣传法律,扩大法制教育的影响力。
四、结语
中职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意义重大。中职德育教学当中应该重视法律教育,有效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切除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德育教师来讲,要不断完善自身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陈晓玲 单位: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7):40-41.
[关键词] 法制教育;环境营造;宣传活动
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学校可以从环境布置入手,以宣传教育常规活动及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品牌活动,不断加强法制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及法制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教育环境营造主题化
学校在创建“美丽学校”校园主题的过程中,应该围绕“正”字校训,整体规划校园景观,力求凸显“简约活泼、山水相宜、 廉正窗口”的要素;学校在各阵地的建设中,能为法制教育留下一定空间,尝试将多种元素融合,带来更多的教育契机。
1.校园景观设计,凸显法制教育特色。校园景观的设计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进行修整。例如:廉洁教育示范点的学校在各项建设开展之前,可以面向全体师生进行创意征集,寻求整合突破口,进行整体规划。每一次意向征求活动,都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响应,一次参与就是一次历练,一次参与也就是一次法律知识的学习。学校先后建成了“正字廊”“廉洁厅”“爱莲池”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景点,重点突出法制教育元素,营造浓郁法制教育氛围。
2.校园环境布置,彰显法制教育亮点。学校在“正”字廊下,“爱莲池”畔,“廉洁厅”内均提供了学生法制格言、书法作品展览的阵地,使校园环境布置与学生教育活动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阵地都会说话,更具有法制教育意义。每学年初,学校面向家长,征集法制教育主题书画作品并进行展评活动,以丰富这些阵地的作品,做到常展常新。学校橱窗、走廊等显要位置均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增加法制教育宣传内容,校园内处处可见法制教育宣传标语。
3.阵地文化建设,融合法制教育元素。每班均在板报中开辟法制角,融合法制教育元素;创建校刊“法制专栏”,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展学校道德讲堂建设内容范畴,正式挂牌“七色光法制教育大讲堂”,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渗透法制教育。学校法制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立,从社会专业人士到老师、学生,均能利用好一个又一个的阵地,组织开展好各项法制教育活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环境的营造与各项活动有机结合,促使法制教育活动向纵深推进。
二、宣传活动落实常规化
为了让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抓手,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认真组织落实宣传教育活动。每学期,德育部门都能按照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要求,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听”、“说”、“读”、“写”、“唱”等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喜闻乐见,强化教育效果。
1.听专题报告和主题广播。一听讲座报告会,学校利用新学期开学典礼、联合早会等时机,请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听主题广播,开展“美丽校园联播网”、学校“七色光小广播”等阵地活动,认真组织学生收听法制专题节目;三听常规教育,充分利用《安全教育读本》,在每周三的法制专题晨会上,通过老师的指导、讲述,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说法制小故事。一是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讲讲法律小故事;二是通过法制小知识比赛,组织中年级学生进行法制专题演讲比赛,宣传法律小知识;三是讨论法制小观点,结合热点新闻,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主题大讨论,说说自己对法制的看法。不同年段的孩子的认知特点不同,不同的活动方式却能达到共同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讲演的方式,讲述自己对法律的了解,内化法律知识,真正做到学法知法。
3.读法制专题报道。一是借助绿色上网教育,关注法律专题报道;二是观看法制专题影片,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资料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三是读法制专业书籍,利用学校的“七色光书吧”,积极开展“红读活动”,即组织学生阅读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书刊。学校分年段开设开放性书吧,准备着适合学生阅读的法制教育书刊(包括学校的校本教材),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法律知识,了解更多的法律常识。
4.法制书画作品。一是开展书画作品展评,延续学校每年的廉洁书画竞赛活动,定期开展法制专题书画作品展评,让学生通过写写、画画来学习法律格言,了解法律知识;二是写法制主题应征文稿,配合影视教育和“红读活动”,开展征文竞赛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促进法律知识的普及。学生的创作,是对学习的反刍,他们的再创造,赢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上的熏陶。
5.唱校歌和法制教育主题歌。校歌《我们相见,我们相印》从“明德惟清新,君子重言行”到“亲师友,习礼仪”;开展法制教育主题歌曲每月一歌活动,利用学校广播、音乐课等,学唱法制教育歌曲,并在学校文化艺术节中开展主题歌曲合唱比赛。在音乐声中,活动活动艺术熏陶以外的收获:法制教育宣传融入心灵畅想。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学校通过以孩子的方式进行适合孩子的教育,让法制教育活动不再平移。
三、法制教育主题活动系列化
一年四季,法制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是棵常青树,在这四季园中彰显“正”的智慧,“制”的魅力。
1.童眼看法,谱写春的舞曲。法制主题公园是法制教育重要宣传阵地,每年春暖花开时,组织学生到主题公园走一走,开展“童眼看法”主题活动。聘请法制宣传领导小组的专业讲解员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的讲解,更为细致地了解主题公园的各个景点。而后,开展观后法制知识的竞赛,进一步内化活动收获;组织进行法制专题的小型演出,通过形式多样的表演来学法、普法。
在此基础上,学校招募部分老师和学生成立“普法”宣讲小组,利用双休、节假日,在主题公园内做志愿讲解,让更多的人懂得欣赏主题公园,并在畅游公园中学习法律知识。
2.童心召唤,绘出夏的经典。每年的七月一日,组织一次“七色光普法知识竞赛”,以家庭为单位参赛,由学生带领着家长一起参与。在班级笔试初赛的基础上,推选出班级第一名,组织现场的决赛,聘请学校家委会和社会志愿者中的法律专业人士做评委,在竞赛的过程中做精彩的点评,进一步加强守法意识。通过活动,进一步扩大学校普法教育的受益群体,宣传学校普法教育的新举措。
3.童语亮法,唱出秋的赞歌。每年十二月是法制教育宣传月,结合宣传月活动,学校可以在十一月举行法制主题班会竞赛,可以是总结一学年的学法收获,可以是宣传普法活动中的典型,也可以是展示普法活动中创新的例子,由班主任老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唱响普法教育的赞歌。主题活动的开展,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展示学习的收获,让更多的孩子表达对法律的崇敬。
4.童稚实践,点燃冬的热情。一年一度的学校“十佳最美学生”评比在每年的一月推出,每一个孩子总结一年的得失,各班推选出最为优秀的孩子,展现个人的风采。学生代表是身心健康守规矩、讲规则、懂礼仪的小卫士,是处事公正,待人友善,做人诚信的小红孩……在素质积分评价中,渗透法制意识,体现小公民道德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法制教育
“高校法制教育就是各高等院校对全体在校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法制教育”①。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那么如何在思政课法制教育过程中遵循相应的渗透原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研究高职院校思政课法制教育渗透原则的意义
1.有利于优化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融合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高职生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良好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而且包括像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法制观念等在内的隐性职业素养”②。法制观念作为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高职生能否成为合格人才。法制教育在高校中主要通过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实现,只有遵循正确的法制教育渗透原则,思政课才能发挥出应有的学科价值。2.有利于思政课有效运行。思政课作为高职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的主要渠道,只有遵循相关法制教育渗透原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才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把握住基本渗透原则的条件下,教师能够遵照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法律内容的传授,并采取较为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这样,思政课教学过程的开展不仅十分顺利,而且会成为学生喜欢和热爱的课程。3.有利于早日实现法治国家的建设目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十更是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增强全社会学法、遵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法制教育渗透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只要遵循相应原则,高职生就能够从这一主渠道学会用法,明白守法,自觉遵法,树立现代的法制观念。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能力,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社会法律环境,积极推进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一些高职院校思政课法制教育渗透现状
1.思政课法制教育主体多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教师是高校法制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法制教育理念如何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法制教育效果的强弱。就实际情况看,在有限的课时数和规定的课时内容下,思政教师多以教学任务为目标。对于法制教育的深度渗透和价值观的关照度比较欠缺。对于法制教育的理解,在高校中“被片面的理解和设计为法制课堂上法律知识单向度的传授和机械式的记忆”③。法律知识传授是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任务设计的主要方面,因此,当下的法制教育每每偏离了培养学生现代法治思维的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2.思政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与高职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目标关联度低从教学内容来说,在思政课中,德育教育部分要多于法律部分。造成“法制教育的独立性淹没在了道德教育的一般性之中,法制教育的实效必然受到妨碍”④。另外,在法律基础教学对象的选取上,没有依据专业分工、专业特色的学生出发,采取不同角度的教学内容,而是不加区分地作统一规定。因此,存在法制渗透内容与高职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目标关联度低、教学针对性不强的弊端。3.思政课法制教育师资不够专业化。就目前情况来看,一些高职院校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思政课教师多数是由政治理论课教师兼任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非法律专业毕业,授课时只能依靠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照本宣科。“近半数高校法制教师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观念落后,学科专业背景不匹配,时间精力投入不足,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⑤。法制观念的渗透过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法制教育渗透原则
(一)法制教育是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也频繁发生,近期发生的“复旦投毒案”、“金城学院杀人案”等,都让人触目惊心。大学生犯罪已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影响社会安定的严重问题,揭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现象已经成为亟须解决地一项严峻问题。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缓。通过有效的教育,能够使学生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并能够正确、理性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促进校园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二)是学生职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毕业后就直接走向了工作岗位,参与了社会生产活动,但因为缺乏经验,因求职而产生的劳动纠纷也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基本的法律观念和知识,就很难运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职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高职学生要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为个人职业生涯以及社会实践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学校要秉承学以致用的原则,加强法制教育建设,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法律知识,懂得合理地运用法律进行维权。
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随着六五普法活动的开展,目前已有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法律基础课或法律选修课,并把这类课程作为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但是,这门课程内容庞杂、知识点较多,课时量又安排得相对较少。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大多运用的是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再加上法律课程本身的枯燥性,虽然教师教授的知识点很多,但是收到的效果甚微,而且较难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也提不起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严重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效果。
(二)教材内容的单调性
从高职院校选用的的法律教材来看,大多都只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一本教材,课程内容较为单调,加之很多学生对思修、法律课这类公共课不够重视,容易产生草率应付的心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多补充一些合适的教材,开发设计出一些更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课程来帮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并创造出有效的条件让学生去感受法律,运用法律。
(三)高职学生知行不一
高职学生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特点,他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内化,没有上升为法律素质,这就造成了他们很多行为的失范。比如,高职学生特别推崇依法治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却没能真正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自我维权,而是寄托于某些其他权利的作用。再者,高职学生倡导平等、公平、正义,但是在面对入党、就业、评优评先等涉及个人利益的情况时,也有不少学生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四)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高职院校对于法制教育的教学模式,大多采用的是学科式教育,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讲授了基本的法律术语、法律原理以及法律条文,但是,对于与专业实践或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却较少涉及,这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枯燥的讲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想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具备依法办事的能力,就要加大力度组织法律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与职业相关法律的有效指导。
三、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德育的影响
中国特别重视德育教育,即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很多高校,也包括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法制教育归到了德育教育之中,这使得法制教育失去了独立的地位,如果单单靠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法律素质的培养,这是远远不够的,难以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二)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教师来源较为单一,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政治课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的法律基础和法律实务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与互动性,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法律知识的内化。
(三)社会对高职院校的投入不够
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设备和资金做后盾。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高职院校要投入更多的设备和资金来承担教育教学的需要,这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如果连实训实践所需要的设备和资金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那对于法制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更是无暇顾及了,因此,这就导致了部分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法制教育结合高职院校特色
高职院校在进行法制教育时,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为本位的转变”。一是与学科相结合,根据专业特色对教学的侧重点进行调整。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结合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进行重点讲解;对于保险理赔专业的学生,结合保险相关政策法规和案例进行重点讲解。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更加有助于提升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二是与实践相结合,在法制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法律理论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改进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法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一是可以运用“活动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运用一些案例,让学生模拟角色,分别担任律师、被告、原告以及检察官等角色,并进行辩论,创设出法律情境,让学生充分参与互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学法的兴趣。二是可以定期组织一些法律知识竞赛,利用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进学生的法律知识。三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法院的威严,而且还使学生能够亲临现场,从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正确的价值判断,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效果;四是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开展教育,运用网络技术,可以较大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有助于更好地增强师生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和认识。而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及时性、开放性以及互动性,它还有助于了解和把握师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是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健全法制教育的运行机制
(一)对普法宣传的重要性、长期性认识逐步淡化
经过从“____”到“____”的二十多年的普法,有部分基层干部对普法开始出现懈怠情绪,对普法宣传的重要性、长期性认识逐步淡化,认为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已经掌握了不少法律知识,一些常用的法律法规知识都已学过,已经达到了普法的目的。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在短期内看见经济效益的普法和依法治理等追求长期社会效益的根本性工作则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对社会长期和谐稳定发展、对提高农民群众法律素质的重要作用。这种认识导致现阶段一些街镇、村居农村普法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只满足于做台账、应付检查的基本要求,甚至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被动局面。
(二)传统单一的普法形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结构的快速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农村的结构也在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以及农民单一的务农结构模式早已被打破。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或在本地务工、经商,留守家中的老人和儿童日趋增加,致使农村人员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动。由此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传统的主要普法形式:集中普法对象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就遇到了“三难”现象。“三难”即首先人员难集中,我区农村地区的农民大量外出或在本地务工、经商,这就使普法对象比较难以集中;其次时间难安排,很多农村劳动力忙着外出打工挣钱做生意,很少有空闲时间和剩余精力坐下来学习,因而在普法的时间上就难以安排;最后是内容难理解,由于留守的人员中老人、儿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一些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听不懂、记不住,这就影响了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因此现有的单一、传统的普法形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普法宣传很难推进和深入。
(三)普法的内容和普法对象的需求出现脱节
现阶段随着农村人员的不断流动,他们所接触的范围不断扩大,在社会上所处的文化层次、社会角色和从业岗位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些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庭在生产、工作和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许多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法律关系。他们就需要学习新的法律、法规和法律知识来处理这些新产生的社会矛盾和法律关系。但我区的一些街镇和村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讲解一些基本法律条文的基础上。如何防止普法走过场、格式化,如何针对不同人群调整普法教育的内容,如何贴近群众、贴近需求进行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教育,是当务之急需要进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四)农村普法工作基本保障有待进一步落实
我区的一些街镇、村居普法工作力量和经费保障还较为薄弱,农村普法工作基本保障需要进一步落实。目前,我区街镇、村居的各项工作较为繁杂,街镇司法所和村居负责法制宣传工作的人员流动性又较大,一些街镇司法所和村居法制宣传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很难实行长效管理。而随着普法工作的深入推进,普法经费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但我区的部分街镇、村居在平时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因经费问题导致一些普法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的现象也不鲜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农村普法工作放在的重要的位置进行长期谋划
基层政府和村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意识到农村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同志曾强调指出:“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形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普法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有利于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农村政治经济的和谐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基层干部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对基层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更好的密切干群关系。基层政府和村居要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农村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农村普法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要克服厌战情绪、畏难情绪。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农村普法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应农村新变化,不断调整普法形式
针对现有农村结构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在普法过程中对普法对象要采取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宣传形式。如对村(居)干部、村民小组长,应多采取法律培训、法制讲座的形式;对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可选用国庆节、春节等重大休节假日的回家时间集中进行法制教育的形式;对农村中小学生则可以采用法制漫画、法制小故事、法律知识竞赛的形式;对年老体弱、没有文化的农民可采用上门走访与之谈心式教育形式;对农民工可采取法律咨询、以案说法的形式;对广大的农民群众可采取法制文艺演出的形式。农村普法是一项全社会、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在普法过程中政府各部门
、单位都要启动起来,要积极采取部门联动,齐抓共管。要结合农村工作积极开展常态化普法模式。“农村普法也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前提下,各部门、单位要充分利用中心工作和职能工作开展常态化普法,把普法与农村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廉政教育、“创平安社区、平安村组”、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把普法教育渗透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贯穿这些平时的工作过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工作模式的开展,使干部群众受到多方面的教育,达到有效普法的目的。通过在普法形式上的调整,不但避免了“三难”现象,还可使农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普法教育真真实实的就在周围,不断激发农民群众学法热情,增强普法教育的吸引力。(三)农村普法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实效性
农村普法不仅仅要给农民群众讲解法律条款,更要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工作、生活的需要密切结合。要关注和了解农民群众对法律的需求,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变我讲什么你学什么为你需要什么我教什么。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活动,营造普法氛围。普法教育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没有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是很难开展的。因此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农村普法。一方面要针对农村文化生活的一些特点,组织开展编演法制文艺节目,放映法制题材影片,展出富有农村生产、生活气息的法制宣传图片和漫画等活动,赋予普法一个有效的载体,通过在各种媒体开辟法制宣传专题或专栏节目,加大普法的宣传力度,动员广大群众参与普法活动。另一方面,要以部门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适时组织开展一些有群众广泛参与的活动,不断掀起一个个普法,烘托出一个浓厚、强烈的普法气氛。
【关键词】企业工会;维护;女工;劳动保护
我国曾在1988年7月21日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后又在2012年废止,重新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企业工会作为企业女工权益的主要维护者,在维护企业女工权益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和根本性的作用。在开展企业活动时,企业不仅需要不断增加员工的基本维权意识,还应该在维权过程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维权制度,并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员工的基本权益,这样才能使企业女工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
一、企业工会维护女工特殊劳动保护的重要性
(一)女工具有一定的社会职能。在当前社会中,女性对于繁衍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针对女工的这一社会职能,企业应该注意对女工的劳动保护,切实保障女员工的身体健康,这样才能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的保证。例如,刚成年的女员工如果长时间的站立作业或者经常步行,并进行高负荷的劳动作业时,就会给盆骨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中的有毒物质可能会给女性的月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女员工怀孕,可能会引起腹中胎儿流产或死亡;处于哺乳期的女工如果吸收一定的有毒物质后,可能会将带有毒素的乳汁喂给孩子,从而给孩子的正常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说,企业工会重视对女工的劳动保护,是保证祖国下一代健康的重要保证。
(二)企业女工具有一定的生理特点。由于女工具有特殊的生理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使企业女工在工作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也可能因为这些生理特点,造成工作中的损害。例如,企业女员工一般具有生理机能、生长发育机能、对环境的反应机能,在进行同一项工作时,女工的体力远不如男工,女工在部分时期内具有明显的生理变化特征。当女工在有毒的工业生产活动中作业时,对于有毒有害物质的敏感程度远高于男性,对于有毒物质的吸收能力也比较强;当女工在环境噪杂、放射性物质多、振动剧烈的环境下工作时,也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针对这些问题,企业工会必须做好维护女工特殊劳动保护的工作,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给女工带来的损害,这样才能使女员工更好的为企业生产服务。
二、企业工会维护女工特殊劳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安全问题。据调查可知,虽然我国在2012年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但这一规定在落实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女工权益受损的问题也经常时有。这就说明:我国企业对于女工特殊劳动保护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女工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还相对缺乏。以下就女工特殊劳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女工的劳动卫生、职业安全得不到保护。在部分非公企业中,女工自身所处的劳动环境和工作中的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这就使女职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员工所处的工作环境和自身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要,这些外部条件能够影响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在大多数工厂中,员工所处生产环境和工作条件都比较恶劣,在一些生产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就使员工长期处于有毒有害的工作环境中,有些女工由于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工厂开展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中毒、火灾、爆炸等问题造成女工死亡的情况也经常出现,这就给女工的自身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女员工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大多数企业中,女工的权利得不到保护都是由于自身缺乏维权意识。企业女工自身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是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企业在开展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女员工的特殊性,没有意 识到对女员工进行特殊保护的重要性,有些企业中有工会组织来维护员工的权益,而有些企业的工会组织没有做好维护女工权益的工作。企业中大多数女工的受教育水平都不高,有些人没有基本的法律常识,有些人不知道哪些权益应该自行去维护。她们没有在思维中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没有在第一时间意识到维权的重要性。有时女工为了不给自己的工作添麻烦,宁可自己受气,也不愿意利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企业工会维护女工特殊劳动保护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维权机制,保证维权工作的具体落实。1.建立女工组织,形成网络体系。在女工组织中选出具有一定权威的女工干部,健全维护女工特殊劳动保护的各种制度。女工组织要与企业工会进行定期的同步选举和换届;2.女员工委员会要参与协商和制定员工合同。在员工的集体合同中,要将女工的生育待遇、特殊保护内容和同工同酬等方面列入到合同中,并单独对集体合同的附件进行签订,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维护企业女工的基本权益。
(二)做好宣传工作和法律培训教育工作。在企业女工中定期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小活动,竞赛的内容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婚姻法》等法律为主,通过活动可以让企业女工更加了解自身所具有的权利;还可以利用广播、宣传片、画报等方式来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定期邀请专业的讲师或者专家对企业女工进行普法教育,增强企业员工的法制观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企业女工们知法懂法,当自身权益受到威胁时,能够利用强有力的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并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保证法律法规的落实。我国原有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定的,这种法律规定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法律中所规定的内容也不能与现实情况相吻合。而在2012年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这项规定能够切实的保障女工的基本权益。只有保证《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的具体落实,才能让女工真正受到法律武器的保护,在规定落实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企业和社会各阶层的努力,还需要女工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这样才能保证规定的有效落实。
(四)保证经费充足,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企业应该重视企业女工的体检问题,并调拨足够的费用为女工进行身体检查,保证女工的身体健康。企业工会为女工建立健康档案,发现存在健康问题的员工,要督促员工进行疾病的治疗。定期进行监督检查,依法保障企业女工的基本权益。
四、总结
企业女工在企业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女工权益相关的法律是由女工的自身条件和任务的特殊性决定的。加强企业工会维护女工的特殊劳动保护,能够使女工的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本文通过讨论企业工会维护女工特殊劳动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到企业工会维护女工特殊劳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企业工会维护女工特殊劳动保护的主要措施,希望这些措施能够为今后企业员工的维权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我受市妇联常委会委托,向执委(扩大)会议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年主要工作情况
*年,我市各级妇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强青岛、文明青岛、和谐青岛,充分发挥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一)围绕建设富强青岛,发挥组织妇女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妇女发展
以“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为重点,组织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市妇联制定了“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实施意见,召开了动员大会和现场推进会,编印了《青岛市创建“巾帼示范村”妇女组织规范化工作手册》和“巾帼示范村”创建标准宣传画,举办了2期试点村庄妇代会主任培训班。各级妇联层层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3万余人次妇女提供了技术信息服务;刻录发放5400张光盘,组织9万余人次妇女参加巾帼致富远程教育培训,提高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能力;联合农联社为2906名农村妇女提供优惠贷款7924.6万元,新增致富项目866个;建立32个以妇女为主体的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了“一村一品”创建模式的发展。全市共创建100个市级“巾帼示范村”和295个区(市)级“巾帼示范村”,80%以上的“巾帼示范村”妇女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以“争创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迎奥运”活动为重点,发动女职工建功成才。为提高女职工文明素质和服务水平,深化“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市妇联制定了全国首个《巾帼文明岗服务规范》地方标准,组织开展了岗位服务达标测评和“优质服务月”活动。举办了“喜迎奥运——青岛市巾帼才艺大赛”和优秀作品展览,向参加*青岛国际帆船赛的外国运动员赠送了160多件手工艺作品。举行了喜迎奥运·共创和谐大型文艺展演和“争创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迎奥运”活动经验交流会。各级层层举办“五学一讲”培训班2300余场次,对10万余名女职工进行了学服务标准、学岗位技能、学文明礼仪、学常用外语、学奥运知识、讲普通话的培训,培养了一批练就“一口清”“一手准”等岗位绝活的女职工和争先创优多贡献的岗位。在奥运会倒计时400天之际,全国妇联、第29届奥组委在我市举行了“优质服务迎接奥运、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主题活动现场会。市妇联与旅游、卫生、教育等十大行业联合表彰了95个行业系统青岛市巾帼文明岗,全市有40个岗位被授予“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二)围绕建设文明青岛,发挥引导妇女作用,有效提升了妇女儿童的文明素质
不断加强宣传思想工作,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妇女的理想信念。广泛开展党的*精神学习宣传活动,举行了各界妇女座谈会、专题报告会和辅导讲座等,用*精神凝聚妇女、鼓舞妇女,激发了妇女的创造活力。开设妇女大讲堂,层层举办专题讲座100余场次,对广大妇女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奥运礼仪知识等宣讲培训。发挥巾帼文明队作用,推广建立巾帼联户制度,进家入户开展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全市建立1862个家事评议会,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妇女,提高了家庭成员的文明素养。大力宣传妇女先进典型,推出了全国十大女杰于淑珉、全国绿色家庭李少恩家庭等全国、省先进,评选表彰了115名青岛市“三八红旗手”、30位“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女状元、10名“妇女姐妹贴心人”和十佳和谐家庭、十佳新市民家庭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展示了新时代女性的风采,激发了广大妇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热情。
广泛开展和谐文明家庭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了妇女和家庭成员的文明素质。市妇联与市文明办联合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和谐文明家庭建设三年规划》。以奥运知识进家庭、奥运礼仪进家庭、绿色环保进家庭为内容,开展了“百万家庭牵手奥运”主题活动,牵头举行了全市“走进奥帆基地、感受帆都魅力”启动仪式。各级妇联组织2万多名巾帼文明队员开展了“喜迎奥运,扮靓岛城”集中行动,发动2万多名妇女和家庭成员举行迎奥健身操、环保时装秀、游戏大赛和绘画、剪纸等多种才艺展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评选优秀家庭角色等活动,倡扬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新风。
大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进一步增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制定下发了《青岛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加强阵地建设,命名了第四批150个社区(村庄)“父母学堂”。开展了家庭教育宣传月活动,举办了“e网平安—爱童净网”家庭教育巡回讲座,层层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报告会、讲座1900多场次,向近20万家长普及了家庭教育知识。在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开办了广播“父母学堂”,围绕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特点,邀请专家每周制作播出一次节目,扩大了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覆盖面。编写出版了《优秀母亲教子锦囊》一书,召开了教子有方优秀母亲经验交流会。创新开展小公民议事厅活动。开展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庭机制等专题调研。全市家庭教育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三)围绕建设和谐青岛,发挥服务妇女作用,切实维护了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推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促进了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各级以“男女平等参与、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开展了妇女儿童纲要宣传月活动,营造了妇女儿童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推动重点难点指标的落实,全市女干部配备和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进村“两委”比例由41.86%提高到50.6%;婚前医学检查率回升到47.9%,部分区市达到80%以上。不断加强示范管理工作,制定下发了示范单位管理办法和评估细则,对示范单位实行达标评估、动态管理。加强监测统计工作,对“两纲”监测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完成了年度监测统计。加强妇儿工委办建设,建立了联络员制度,进一步推动了“两纲”的实施。
切实加强妇女普法宣传工作,提高了妇女的法律维权意识。市妇联制定了妇联系统法制宣传教育“五五”规划,成立了巾帼新市民法律帮助志愿团,编写了《青岛市进城务工女性维权手册》,举办了“学法律,迎奥运”青岛市进城务工女性法律知识竞赛。各级妇联以“深化妇女普法教育、促进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开展了妇女维权宣传月和法律知识进社区、进村庄、进公寓、进家庭“四进”宣传活动,举办法律知识讲座80余场次,发放宣传材料43100余份,提供咨询750余人次。全市妇女法律知识普及率达到80%。
不断深化“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维护了妇女合法权益。市妇联牵头成立了维护妇女权益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了24处“平安家庭”创建示范点和100个家庭纠纷调解站示范点,编印了6700余册《青岛市“平安家庭”创建工作手册》,召开了“平安家庭”优秀工作方案推介会和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经验交流会,层层签订了“平安家庭”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协调成立了全省首个妇女调解指导工作委员会,在妇联系统全面开展婚姻家庭案件委托调解工作,各级参与调解矛盾纠纷4000余件。开展了妇女预防艾滋病和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举行集中宣传活动2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4600余份。发挥“莲姐热线”和窗口作用,受理来信来访和接听热线1735件次,处结率达99.6%,有效维护了妇女合法权益。
积极关注民生,为妇女儿童办好事、解难事。开展了“关注贫困母亲健康与幸福”公益活动,向3000余名贫困母亲捐赠了价值近50万元的生活急需品和2000余份免费查体卡。开展了“关爱女性健康——青岛市万人免费宫颈疾病普查”活动。积极推动妇女就业创业,安置3345名失业妇女就业,帮助5929名农村妇女转移就业,扶持356名妇女实现创业。开展了“共享蓝天”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命名了12个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站,发动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服务站赠送儿童图书、微机,为266名留守儿童招募了“爱心妈妈”。进一步做好“春蕾计划”工作,将资助范围扩大到高中贫困女生,举行了十佳“春蕾女童”评选表彰活动,发动社会各界捐款177.6万元,资助“春蕾女童”5008人。
(四)围绕增强服务能力,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了妇联组织自身建设
不断加强妇联组织建设。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原则,积极推进把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局,推进实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五年规划。开展了村居(社区)妇代会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基层妇女组织进一步巩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机关、事业单位、高校妇女组织不断发展,工作更加富有成效。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团体会员工作的意见》,密切了与各界妇女的联系。继续发挥妇联常执委、妇女代表的作用,进一步畅通了妇联组织与妇女群众联系的渠道。加强了与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港澳等国内外妇女的交流,扩大了妇联组织的影响力。
不断加强妇联干部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妇联干部教育培训“十一五”规划,在市委党校举办了第六期女干部培训班,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妇联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了妇联干部的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实践贴心娘家服务品牌、争做妇女姐妹贴心人”活动,召开了“妇女姐妹贴心人”表彰暨事迹报告会,增强了妇联干部的服务意识。加强调查研究,形成了一批调研成果。广大妇联干部重视理论学习,注重理性思考,加强实践锻炼,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年来,各级妇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妇女,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实现了各项工作的新跨越;市直(驻青)机关、事业单位和高校妇委会,以提高女性素质、塑造女性良好形象为重点,努力为妇女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取得了明显成效;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积极开展提合理化建议、争先创优等岗位建功活动,推行签订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维护了女职工权益;妇女人才促进会、女企业经营管理者协会、妇女问题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团体会员,积极开展联谊交流、调查研究等活动,为所联系的妇女群体排忧解难,动员组织她们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建功立业;各派和工商联妇委会,注重联系妇女,热心公益,积极支持我市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各位执委和同志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为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妇联常委会向同志们和全市广大妇女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取得了很大成绩。市妇联荣获全国“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妇联组织等13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10余次在全国、省有关会议上做经验介绍,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妇女报等媒体多次刊发我市妇女儿童工作经验。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党委政府的要求和妇女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对妇女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前瞻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推动解决妇女儿童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妇联组织的工作机制和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年主要工作任务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也是北京奥运会和青岛奥帆赛的举办年,做好今年的妇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我市妇女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和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妇女,认真履行组织妇女、引导妇女、服务妇女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职责,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妇女工作新局面。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以*精神统领妇女工作
党的*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的*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妇女事业和妇女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妇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妇联要把深入学习贯彻*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组织妇联干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利用妇女大讲堂,通过举办专题报告、讲座等形式,面向妇女广泛宣传党的*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加大妇女先进典型的选树宣传力度,进一步激发妇女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巾帼文明队”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妇女为实现*提出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要坚持以*精神统领妇女工作,把*精神贯穿到妇女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妇女工作的各方面。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自觉地把妇女工作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妇女,更加自觉地把竭诚为妇女群众服务,作为妇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把广大妇女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强化创新意识,营造创新氛围,推进创新实践,在创新中实现妇女工作的新突破、新发展。
(二)统筹城乡妇女发展工作,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统筹协调,继续深化“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团结动员广大妇女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功立业。
推动农村妇女在参与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新发展。以“巾帼示范村”创建活动为重点,继续深化“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广泛发动农村妇女参加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积极开展“三扶持、两带动”活动:加强“巾帼致富上网室”建设,利用巾帼远程教育网络,为农村妇女提供技术信息扶持;开展巾帼致富手拉手项目征集活动,组织女经纪人外出进行商贸洽谈,为农村妇女提供致富项目扶持;加大实施信贷助推妇女创业行动的力度,为农村妇女提供小额信贷扶持;积极培育发展“妇代会+协会+妇女”“女能人+协会+妇女”等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妇女共同致富;培养选树100名致富女能人,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市妇联将再发展100个青岛市“巾帼示范村”,争取每个镇(街)至少有1个市级“巾帼示范村”。组织召开青岛市“双学双比”竞赛活动20周年成果展示暨表彰大会和“巾帼示范村”创建现场推进会,切实提高创建活动水平。
发动女职工在迎奥运中建功立业。以青岛市承办奥帆赛为契机,以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为目标,继续深化“争创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迎奥运”活动。一是服务奥运,开展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日(月)活动。将2至7月每月的8日定为优质服务日,将8月份定为优质服务月,每个月突出一个主题,组织巾帼文明岗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二是建功奥运,开展巾帼文明岗苦练绝活、岗位建功活动。在巾帼文明岗中层层开展岗位技能绝活竞赛、展示活动,发动女职工立足岗位为奥运做贡献。三是情系奥运,开展巾帼手工艺作品征集、赠送活动。向全市妇女征集富有中国特色和青岛特色的优秀手工艺作品,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全国的展示,向参加奥帆赛的外国运动员赠送手工艺作品,表达青岛妇女的深情厚谊和良好祝愿。四是决战奥运,举行全市妇女迎奥运誓师动员暨巾帼风采展示大会,进一步激发广大妇女参与优质服务迎奥运的热情和积极性。五是共享奥运,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全面总结开展“争创巾帼文明岗、优质服务迎奥运”主题活动的工作成果,推动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长效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就业创业。认真落实*关于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咨询指导、岗位推介、项目开发、资金扶持服务体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送政策、送项目、送岗位进社区”活动,举办“庆三八”妇女就业专场洽谈会,探索妇女手工编织项目,帮助妇女就业创业。积极发挥妇女创办小企业辅导中心、爱心大姐服务社、女子就业市场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妇女就业创业工作水平。
(三)深化和谐文明家庭创建与家庭教育工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贡献
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提高妇女儿童文明素质为目标,继续深化和谐文明家庭创建与家庭教育工作,努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深入开展和谐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要把推动家庭和谐文明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以提高妇女和家庭成员文明素质为目标,全面落实《青岛市和谐文明家庭建设三年规划》。举办“和谐家庭大讲堂”,成立宣讲团,广泛宣讲妇女观、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家庭文明礼仪、法律健康知识,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文明新风、生态文明、廉洁文化进家庭活动,努力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良好风尚。组织开展“百万家庭牵手奥运促和谐”知识竞赛和健身展示比赛,举办迎奥运促和谐家庭情景剧展演,全面展示全市家庭迎奥运、促和谐、做贡献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加强巾帼文明队建设,继续推广巾帼文明队联户制度,团结凝聚妇女积极参与和谐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广泛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把家庭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社区(村庄)和广播“父母学堂”阵地作用,针对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报告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活动,进一步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与成果推广工作,重点开展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研究,发挥流动人口子女指导服务站的作用,积极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工作。在部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家庭教育工作试点,拓展家庭教育工作领域。加强“父母学堂”规范化建设,选树12个示范社区(村庄)“父母学堂”,开展合格父母证书试点工作。开展《青岛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中期监测评估工作,表彰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开展第三届“教子有方——十大优秀母亲”评选表彰活动,举办“我的教子故事”征文和优秀母亲事迹报告会,宣传优秀母亲的成功教子经验,引导家长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主动参与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科学教子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四)加大推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维权工作力度,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贡献
要发挥妇联组织作用,推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
继续加大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推动实施力度。积极开展“两纲”宣传月活动,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新闻等形式,宣传和倡导男女平等、儿童优先的良好风尚,进一步优化妇女儿童生存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全面落实《青岛市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示范单位管理办法》,建设一批能够体现青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水平、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两纲”示范点和示范单位。以关注妇女儿童的民生问题为重点,推动落实为妇女儿童办的10件实事。积极做好“两纲”阶段监测评估工作,加大对重点难点指标的监测、督导与推进工作力度。召开全市妇女儿童工作会议,总结部署我市实施“两纲”工作,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
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为重点,做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工作。加强源头维权,推动将《青岛市实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的制定纳入*年立法调研项目;积极关注和参与涉及妇女儿童利益的法规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工作。加强普法宣传,全面实施妇女“五五”普法规划,重点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妇女的法律宣传教育。积极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发挥“家庭纠纷调解站”和妇联特邀陪审员作用,召开家庭纠纷调解站工作观摩会,选树十大妇联调解员。继续深化反家庭暴力工作和预防艾滋病、禁毒知识、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和完善妇联工作,打造“莲姐热线”维权服务品牌。推进社会化维权工作,开展第三届十佳女法官、女检察官、女警官、女律师等评选活动,召开青岛市妇女维权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积极关注困难妇女儿童群体,开展为贫困妇女送温暖活动,深入实施“春蕾计划”,把流动人口子女纳入救助范围,扎扎实实地为妇女儿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五)进一步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妇女工作水平
要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为引领妇女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扎实推进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的有效机制,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一步健全组织网络,发挥优势,激发活力,促进工作开展。加强工作指导和督查,推进实施基层妇女,组织建设五年规划。推广“妇代会+协会”和“楼宇妇代会”建设经验,努力扩大妇女组织的社会覆盖面。实施“基层妇女组织工作规范”工程,加强基层妇女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妇联常执委、妇女代表作用,积极拓展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渠道。加强同团体会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高校妇委会,以及各类妇女社团的联系与指导,不断扩大妇女工作覆盖面,增强妇联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影响现有学生的职业价值观
《旅游法》的出台对旅游职业教育,尤其是旅游类专业来说,人才培养方向有了适度的更新,对旅游专业的师资、课程、教材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旅游法》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当前旅游类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对人文素养和职业操守非常重视,但复杂的旅游业大环境给学生的心理和价值观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使得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要用相当长一段时间来进行心理调整过程和价值观重塑。《旅游法》对于整个旅游业的是一个大的冲击,这部法律的观测落实将会净化不健康的空气,对学生价值观的重塑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旅游法》在诸多方面重新规范了旅游市场,规避了不合理、不健康的旅游行为,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形成一个健康的职业价值观,有利于与职业岗位的顺利对接。
2.影响现在学生的就业择业观
导游是一项复杂的、高智能、高强度的服务工作,受旅行企业委托,为游客安排旅游行程的全部内容,包括食、住、游、娱、购等。为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拥有美好的心理体验和身体体验,要求导游员们必须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服务理念。看似简单的带着游客吃喝玩乐的工作,实际上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但现在导游却是一个颇受非议的职业,被社会认为是坑蒙拐骗的代名词;导游也是一个被边缘化的职业,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导游还处于旅行社利益、司机利益、客人利益和导游自我利益诸多利益方的夹缝中,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夹缝中求发展。《旅游法》下的导游站在了十字路口,感到十分困惑,很多人不敢随意触碰法律的红线,诱导游客消费,但又不甘心接受收入落差,要么选择观望,要么选择转行,也使很多立志从事导游工作的学生望而却步。
3.影响现有课程教学体系的实施
我国旅游业发展较晚,和其相配套的旅游法律法规不太完善,这就给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困扰。《旅游法》的实施会让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类专业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完善,《旅游法》中许多新条款从各个方面对旅游行业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对旅游不健康的行为进行了重新的规范,这对旅游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学生通过对旅游法律的学习,重新建构比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从学生的就业渠道看,很多同学都到旅游行业工作,在校学习夯实的法律知识,对他们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旅游法》对旅游者来说也是一个规范行为、促进文明旅游的重要保障。
4.影响现有的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方向
《旅游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质量的高低与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培训有紧密的联系,这条法规明确了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旅游类专业教学和继续教育培训提出了新要求。人才是旅游业发展最核心的资源,教育培训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所以法律明确了“国家鼓励和支持”的积极态度,下一步还需要通过社会政府各个层面的各项政策和措施来具体落实。所以,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面对《旅游法》的实施,必须积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必须加强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必须开拓市场,做好旅游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基于《旅游法》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1.开展学习宣讲活动,让教师们知法懂法
师资力量是一所学校办学最核心的保障,高职旅游类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师自身的改革。高职院校要加快开展对教师的《旅游法》宣讲活动,掀起学习、研究、宣传、贯彻《旅游法》的热潮,要让教师深刻理解旅游法律法规,对传统教学中一些与旅游法不相适应的内容、手段进行修改完善。要采取送出去学习、请进来讲座、开展专题讨论、设立课题研究等方式,深入研究《旅游法》实施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大影响,尽快培训一大批全面理解《旅游法》的教师团队,让教师深刻领会立法本意和内容实质,准确把握主要制度和基本要求。
2.将《旅游法》教育贯穿于旅游教学的全过程
将《旅游法》教育贯穿于学院教学的全过程,推动《旅游法》进教室、进课堂、进课本,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编写有关教材、举办博识论坛、开展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用《旅游法》科学指导旅游人才培养。在校教师以身示范,在授课之余尽可能多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投入到旅游业务第一线,到地方相关旅游部门挂职锻炼;到旅游景点景区实地考察;到旅行社兼职工作,逐渐形成合理的、名副其实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梯队。来自于旅游类企业的兼职讲师,不同于学校校内专任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最新发展态势、出现的最新问题展现给同学们,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现实意义。课堂教学实效高,所以要吸纳、聘请一批富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一线人才,以灵活的方式参与教育教学工作。
3.整合现有的课程体系,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
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大都是分散的,教学内容有较多的重复,按照高职教学理念,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改革课程体系,把《旅游法》的最新理念精神融入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上,整合到教学内容中。现有的“导游业务”“景区管理”“旅行社经营”等工学结合核心课程要融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在实训教学中要开设实训专题,专门帮助学生掌握《旅游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编写任务导向型的教材,通过模块化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根据旅游大类不同专业的情况,设置教学板块,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力度,使《旅游法》深入到旅游类专业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能够更有效地与职业岗位对接。
4.创新“旺进淡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都输送到旅游业,从事的是一线服务类工作。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采取“旺进淡出”的教学模式。与本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旅行社、酒店等企业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建设一大批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旅游旺季的时候派学生到旅行社、酒店等旅游行业去实践锻炼,等到旅游淡季的时候,学生们再回到课堂上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这种课本与社会相结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一毕业就能走上工作岗位,主动适应工作环境,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保持专业发展能力。
5.举办大学生旅游文化节,培养学生协调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举办旅游文化节的形式,提供旅游管理专业的活动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在一起共同策划、组织活动,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事件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才华得以施展,能力得以锻炼,提升人文与科学素质。学生可以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和兴趣,对旅游文化节的主题、定位、项目内容与形式等进行大胆的策划,获得从宏观到微观,从校内到校外的综合组织协调能力的锻炼。为了使举办的旅游文化节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学校要请相关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6.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强化学生专业能力
为了紧跟旅游产业人才市场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应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与学校学生素质大赛,建立系级大学生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系列大赛,强化对旅游管理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并将此作为参加全国或学校相关大赛的选拔赛。
7.与旅行社合作开发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根据行业和专业发展需要,首先,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在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产品设计、公务旅游团队接待等项目上加强合作,提高合作实效。其次,拓宽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渠道。一是建立多家实践基地,根据专业特点进行不定期的分散实习;二是开发景点景区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景区服务管理的实质性工作。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所带来的较强的教学师资及资源优势,把企业的实践经验、资源与学校的师资力量结合起来,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学生学习、实习、工作一体化。
8.大力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拓展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文化;创新;取向
一、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群众文化是人们职业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性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是人们以自我意识认识和把握群众文化的主观实践。自我参与在群众文化中显现着以“自我”为主体的自愿、自由、自主的个体意识,也表现为“自我”的积极参与,以及自我意识欲和他人相互作用的集聚意向。群众文化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活动参与的全民性、活动地域的广阔性、活动内容的普及性,集中体现着他的社会性。
群众文化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通过人们的自我参与、自我娱乐和自我发展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群众文化的过程及其过程所产生的作用与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生活。自我娱乐本身就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也是群众文化的一种基本动力,它是导致人们能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力。也正是因为自我娱乐本身就是人们的一种精神需求。才能够出现人民群众广泛的自我参与。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群众文化活动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大众性,在全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的自主意识普遍增强,表现在文化上,最明显的就是自我参与、自我欣赏、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而且人们的欣赏口味越来越趋于随意性,审美需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人们思想活跃,性情开朗,并不囿于电影电视的单向性,而是希望通过参与自娱性的文化活动,充分表现和体现自身的文化智能及艺术审美水平。无论是组织充满现代风味的卡拉OK演唱,还是一家人同台展示风采的家庭文艺大赛;无论是举办故事会,还是组织读书节,总是观者如云,参与者接踵而来,人们在观赏和参与中不仅愉悦了身心,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艺术情趣。这说明,由于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人们的自我意识很强的广泛参与性活动,就使得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在形式上表现为多样性,加之群众文化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口味、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欣赏水平都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要满足他们的业余文化需求,就需要在群众文化管理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着眼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群众文化起源于民族民间文艺
劳动者创造了文化,劳动产生了艺术。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深深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之中。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候,它的文艺形式从原始歌舞发展到实用艺术,文化艺术活动由自娱扩展到娱人。在奴隶社会,不仅乐舞、工艺美术及各种技艺不断发展,而且随着民间祭祀、庶民歌舞及民间诗歌的兴起,形成了与统治阶级宫廷文化相对立的传统民间文化,即群众文化。由此可见,民族民间文艺是群众文化的源头,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早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其视野较为狭窄,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一般把生产对象和劳动过程作为主要的表现题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这种民间文艺逐步扩大了,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民族民间歌舞、武术、戏曲、曲艺、谣谚、皮影、剪纸、绘画等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礼仪、节日文艺活动、民族体育活动、饮食、民居、服饰、器具、建筑;在一定范围流行的语言文字、传统医药知识、有价值的手稿经卷及碑碣槛联等。民族民间文艺是一个民族情感和理想的载体,是大众愿望和审美情趣的体现,是一种文化生活。民族民间文艺有鲜明的个性,即口头性、集体性、流传性、通俗性。
民族民间文艺与群众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群众文化吸收了民族、民间文化的精髓,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华。今天,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的优势,都来自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浓郁的地方风味。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健康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实践证明。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艺形式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最能受到群众的欢迎。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亲自参与,才艺得到展示,心理得到满足,情绪得到释放,情趣得到提高,这是专业团体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民族民间文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民族民间文艺鲜活直观,朴实无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任何文件,没有任何命令,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中秋节吃月饼盼团圆:相声、京剧为很多人耳熟能详,还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从中得到最充分的佐证。可以说民族民间文化像一个磁场,凝聚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愿望,传承着民间文化艺术的精髓,其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教育,也是群众文化活动最突出的表现形式。
虽然群众文化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学许多内容和形式,但二者并不能等同,群众文化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传播手段都比民族民间文艺宽泛得多。正因为如此,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就应该利用群众文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形式,着眼于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不是完全照抄照搬。
三、群众文化管理创新,应落脚于对公民道德水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