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法律知识竞赛的意义,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教学设计;法律知识竞赛
高等职业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已不再是以前相对单一型的模式,而是转向复合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摈弃以前的“以知识为本位”,变为“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当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不例外。从2009年开始,在《思修》课的教学中,我们大胆引入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下面就以法律部分的内容为例,介绍“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这一项目的应用与实践。
1.《思修》课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项目教学法通常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思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课程,但是,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结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不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利用项目教学法,对每堂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2.“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的项目设计
以《思修》课法律部分的内容为基础,以“项目教学法”为手段,我们在《思修》课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项目――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
2.1项目介绍
教师在课堂上介绍项目时,除了使学生清楚了解项目的目标以外,还应该对新知识和项目的具体实施作好解释。要根据项目来设计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要引导学生清楚项目实施的步骤。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2.1.1项目名称――“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
以《思修》课第七章、第八章的内容为主,加上第五章、第六章相关法律部分的内容,设计一场“大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难点老师讲解为辅。
2.1.2所用时间
从项目准备到项目实施整个过程需要四周左右的时间。
2.1.3项目目标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准备法律知识竞赛题目,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现有的法律体系,掌握常用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在学习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在表达能力方面,通过知识竞赛,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及口头表达能力;在沟通能力方面,要完成法律知识竞赛,需要全体同学分工协作,共同努力,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项目的设计、准备、实施及完成,使学生体验任何事情的成果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
2.2项目准备
根据一场法律知识竞赛的要求,为了准备、实施、完成一场基于《思修》课法律部分的知识竞赛,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又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子项目:
2.2.1题目准备
(1)题型准备。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问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2)题目准备(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认真学习《思修》课所有关于法律部分的内容,每个班每人至少出一道竞赛题目并附答案。按照每个班学生人数的多少确定出题数量和题型。
(3)题目整理。让各班学习委员和班长负责整理本班学生的题目,避免有重复题目。
(4)确定比赛题目。根据法律知识竞赛的流程,教师从学生所出的题目中挑选出相应的比赛用题。其中包括个人必答题、抢答题、小组必答题、风险题、加赛题、观众互动题等项目。再根据参与比赛的小组数和人数确定题目数量。
2.2.2比赛准备
(1)参赛学生选拔。教师和学生利用课堂时间,根据整理的题目,选拔法律知识掌握较好的,语言表达清晰流畅的,记忆力较好的同学,让他们组成代表队,参加比赛。(系别,班级,姓名)。
(2)比赛用品准备。ppt制作(教师制作题目卡片及答案),记分用纸,答题用纸,签字笔,奖品,记分牌(代表队前A4纸显示得分),积分榜,抢答器,抽签纸等。
(3)工作人员准备(以学生为主)。所需要的工作人员为记分员(学生,3人)、主持人(学生,一男一女,2人),主持词自己准备。计时员(学生,2人)。幻灯片操作员(2人),负责制作比赛用幻灯片及比赛现场幻灯片操作。 机动人员(学生,2人)负责比赛场地布置等事宜。保管员(学生,2人)办公用品、奖品及证书的管理与发放。评委老师(5人),负责主观题的点评及打分。
2.2.3比赛流程准备(学生设计,教师指导)
代课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整个比赛流程。
(1)评估总结。主要根据每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所起的作用、合作能力及比赛成绩等进行综合评价,可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效果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
3.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使用的效果,是别的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但是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项目任务的筛选难度适宜,内容要有意义而且跟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果项目内容过于复杂,学生不容易完成,也会对项目失去研究的兴趣;但如果项目过于简单,也会降低学生的吸引力。
(2)与此同时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主要职能已经由“教”转变为“导”,教师要扮演好组织引导者的角色,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提高教师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3)任务完成后,要引导学生认真总结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总结,学生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链条,这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总之,教学过程完成后,我们认识到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具有独到的功效,教学效果良好。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既可以让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概念等具体化,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人参与、协同作战的学习气氛,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炎.项目教学法下的一堂Flash教学设计[J].广西轻工业,2008,(5):80-81.
关键词:法律教育;学校德育;法律素养;学校德育
党的十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而实现这一伟大方略的前提条件是公民素质的提高和法律观念的增强,国家有关教育的文件和法规也一直强调法律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职阶段是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发育的青春期,被称为“最珍贵、最个性鲜明的阶段”,青少年在心理上、生理上和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认识体会渐渐成熟。同时,这也是一个“高危期”或“暴风骤雨期”。是青少年人生的关键期。也是青少年思想品德逐渐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和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法律理念,培养法律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习惯,使自己能够健康成长。我认为,要在加强中职生的法律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挖掘法律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法律素养
课堂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的主要形式。而现行的中职思品教材中有许多法律教育的内容,如《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这些教材中涵盖体现的法律知识都是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编撰的,它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整合了许多鲜活案例、具体情境、生动的图文资料等来帮助学生认知,学生普遍可以接受。这些经过诸多教育专家淘沙取金、实用性的针对性很强的法律案例,给我们的法律教育带来了便利。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中职一年级思品第六课《隐私权初探》时,就使用了教材里案例:未经本人同意,老师拆看自己学生的信件、父母拆看自己孩子的信件,领导拆看阅览单位下属的信件。这些拆信者均认为这是在行使自己教育、管理的权利。先由学生分组讨论:以上行为是否合法?并阐述理由。再引导学生使用教材知识来处理解决问题,同时还引用“知识链接”中《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条款。最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备在查阅搜寻一课本内容优先的典型案例的同时,我也适时补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生动案例。如我在讲《这些财产留给谁?》时,就应用了课本中的案例:大华的父亲病逝后,大华的母亲、祖父母、叔伯谁能继承大华父亲的遗产?还没有成年的大华能继承吗?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说明理由。利用教材知识就解决了核心知识。所以,作为从事法律教育的老师应该很好地利用手中掌握的优化配置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塑造孩子们的法律素养。
二、完善法律课堂教学,提升法律学习效果
巩固课堂教学主渠道,我采取升华法律素质和掌握法律知识相融合、法律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相融合的方式,以课堂教学作为法律教育的主阵地,对学生开展法律教育。毋庸讳言,新时期的学生对填鸭式教学普遍反感。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利用并完善课堂教学这一主体形式,激发学生对对法律理念和思维,使学生立体化掌握法律知识,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具体实践中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首先,在各个教学周我都会督促学生们收看央视综合频道每天12:38的《今日说法》或央视新闻频道中午12:35的《法治在线》,当然也建议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收看央视法治频道的金牌栏目——《中国法治报道》、《法律讲堂》等法律节目。在收看以上栏目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们在上课伊始的五分钟左右时间进行“法治采风”现场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掌握法律知识,熏陶法律教育。其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还采取了广受学生们欢迎的“法治辩论会”、“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法治征文你我他”等形式进行法律教育,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讲《公民的人格权和名誉权》时,我创设了模拟法庭的情境来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教育;在讲《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则公开召集征文比赛,组织撰写法律刊物读后感和法律节目的观后感来调动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在激扬文字的同时,逐渐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而讲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后,在学生们初步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设计了“宪法知识竞赛”。我提前做了大量准备以确保知识竞赛的最终质量,通过与学生一起浏览下载资料,购买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奖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对于本节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再如在讲《驱散阴霾的阳光》时,为了让学生清晰明辨所谓权利义务的知识,形成权利义务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观念,我筹划组织班里学生进行一场生动活泼的“辩论赛”。各个辩手和后援团经过前期的准备演练,在辩论时唇枪舌剑、激情四溢,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件件鲜活深刻的案例,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课堂活动,把握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其在自觉主动中掌握了法律知识,培养树立了法律理念,懂得成为一名好公民必须具备的担当和道义。
三、拓宽法律教育途径,夯实学校德育基础
青少年法律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倡导发动全社会都来关注青少年法律教育,积极参与、密切配合,构筑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法律教育平台,为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情境,促进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我通过邀请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律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业务骨干为法律辅导员,定期给学生作法律报告,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现身说法,帮助学生认清美丽公平与丑恶猥琐、正义光明与阴暗龌龊,增强辨析能力,提高维护法律和保护自己的自觉性。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或筹划“法律读书会”来让学生有效认知法律,其中包含但不限于《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以及有关禁绝黄赌毒方面的相关法律知识。同时我还在中职的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具体情况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例如;中职一年级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中职二年级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知识竞赛。另外,我还在课余课外、日常生活中给学生们结合自身经历讲解法律法规知识。这些看似平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都起到了良好的成效。除此之外,我还因势利导地在主题活动日、班级班会日等对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每次公休日放假前,都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专题培训。这些有的放矢的教育,往往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收到了理想的效果。法律教育光靠教室和课堂不一定能收到圆满效果,我们还应该从纵横立体交叉整合的角度去为学生们提供法律教育的网状空间。所以我通过沟通交流、磋商观摩等形式,组织班里的学生到法治博物馆进行警示教育,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VCD等,参观法律教育图片展。总之,中职阶段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身心的迅速变化,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启蒙苏醒后树立成长起来,各种会陪伴终生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沿袭。所以,在如此关键的阶段,集思广益、扎实有效地开展法律教育活动,对他们的今后成长具有长远意义。当然,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让我们依靠家庭、依托学校、依赖社会的群策群力,为青少年的茁壮成长开辟出蓬勃气象,万里晴空。
【参考文献】
[1]吴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的探索[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2):36.
[2]王涛.青少年法律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詹云来.中小学法律教育: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0.
(一)传授法律知识,使大学生知法
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件之一,而法律素质的培养是始于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应是通过教育、培养、灌输法律知识所形成的,而知法对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甚至实现其自我权利的保护都会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过分强调专业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使得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甚是匮乏。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大学生犯罪率在我国目前呈上升趋势,智能化、网络化和团伙化的特征比较明显,这与不知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高校法制教育的第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进而为信法、守法和用法提供前提条件。
(二)强化法治理念,使大学生信法
高校法制教育可分为法律制度和法治理念两方面的内容,知法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的教育得以实现,而信法则只能建立在具备健全的法治理念的基础之上。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只有加强法治理念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并进而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当然,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应当是建立在正义和良知的基础之上,是一种理性的信仰。但当前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存在不稳定性、盲目性和功利性等缺失,从而在观念上都阻碍和制约着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通过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宣传教育,可以有效破除大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各种阻碍因素,奠定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础。
(三)培养法律思维,使大学生守法
“法不是只靠国家来加以维持的,没有使法成为法的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法秩序维持活动,这是不可能的……大凡市民社会的法秩序,没有作为法主体的个人的守法精神是不能维持的。”[2]可以看出,守法对于一个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守法不仅法律运行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因此,每一位公民都应自觉地守法,积极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大学生学生自然也不例外。而大学生要做到自觉守法,需要培养良好的法律思维,良好的法律思维有助于守法的实现。而高校法制教育的开展可以通过弘扬法治精神、宣传法治观念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使大学生能依据法律积极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
(四)践行法律行为,使大学生用法
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法律行为。“让知法守法切实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3]法律行为是根据个人意愿形成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它是社会生活中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的最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外在的法律行为去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把法律关系变成法律事实才能叫做用法。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开展法制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能够采用合法行为去积极实现权利,并能够主动拿起法律的武器对抗违法行为。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建构
(一)法学理论
我国“六五”普法规划指出,“加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教育力度,积极推进高校法学理论教育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引导高校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学理论是法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意识形态,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具体地说,法学理论所关注的应是一般意义上的法,特别是有关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以及法的制定和实施等基本概念、原理和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重点应该放在社会主义法这一部分,关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等内容。加强法学理论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民主与法制观念,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法学,划清法学和资产阶级法学的原则区别,从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公法
公元3世纪,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首创公法概念。一般认为,公法是与私法相对的概念,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和规范公权力为首要目标的法。[4]公法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宪法、刑法、环境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公法等法律部门。加强公法教育不仅是保障公民自身权利的需要,也是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的需要。笔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中公法内容的设计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对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的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二是对刑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守法、执法和司法观念。
(三)私法
相对于公法,私法一般而言指的是规范私权关系、保护私人利益的法律,其主要包括民法和商法等法律部门。私法尤其是民法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私法方面的法制教育应当以民法为主,即主要进行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物权法、人身权法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民法为众法之基。私法固不待论,欲治公法者,亦应对于民法有相当了解,而后可得其真谛。”[5]当然,商法领域的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及保险法也会引起一些大学生的关注,因此也应适当选取一些商法内容进行教育。从我国法制历史的演变来看,传统重视公法轻视私法的现象在今天已大有改观,私法在调整社会关系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私法教育应尽量采用案例教学法,使其真正领会私法的精神和价值,从而使其能够明确主体意识、提升权利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
三、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选择
“搞好新时期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切实贯彻求真务实方针,不断创新方法和载体,推动工作深入开展。”[6]同样,高校法制教育要产生良好的效果,必须根据高校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特征创新教育手段,选择科学的法制教育方法,要在遵循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新。笔者认为,为保证法制教育效果的实现,以下几种教育方法应综合采用。
(一)课堂教学法
课堂教学法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方法。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法律常识课程,采用老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模式,利用幻灯片、电视、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貌地向学生介绍更全面和体系的法律知识。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应关注案例的引入,采用案例教学与启发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思考和解决法律问题。
(二)社会实践法
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法制讲座、旁听法庭庭审和举办法制报告会等。社会实践法通过分析生活中活生生的典型案例,让大学生在案例中学习法律和领会法律精神,并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社会实践法的最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甚至是信仰。“事实表明,公民对法律的遵守,并非取决于法律知识的占有及其量度,而是取决于对法律的信任感的确立。”[7]
(三)舆论宣传法
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要不断探索新形式,除了引导学生通过电视新闻和网络去观看法律讲坛、以案说法、说案等法制教育节目外,还有积极主动地利用高校内部的校园广播、学校电视、校园网、校报校刊、黑板报等多种阵地进行法制舆论宣传。高校应利用板报、橱窗法制图片展,以图文并茂地形式展示和宣传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通过校园快讯、班校见闻、问题征解等栏目,对学生进行法律的宣传、引导,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的理解会更深入;采用文艺宣传的形式进行法律宣传,如创作法律宣传歌曲,制作法律知识彩铃,编写法律顺口溜、快板、相声、锣鼓词,拍摄法制专题片、法制微电影等。
(四)知识竞赛法
知识竞赛的教育方式更有利于激起大学生用法的积极性。知识竞赛法可以训练学生以合法的方式解决冲突,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自觉用法的习惯。当然,法律辩论赛、普法考试、普法征文等类型的知识竞赛法也应逐步引入到高校法制教育。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参与校外的各种法律知识竞赛。同时,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法制宣传教育独特优势、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
四、高校法制教育的保障措施
高校法制教育应实现理念教育和制度教育的结合,并“从混同于思想教育的阴影中解脱出来,赋予法制教育体系以完整的独立地位,着手构建青年学生们不可或缺的法律素养。”[8]当然,法制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各个环节的参与配合。对于高校法制教育而言,在明确法制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础上,除了建构教育内容和选择教育方法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保障措施。
(一)增强法制教育观念
高校应该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普法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目标。为此,高校普法教育应“处理好重点和难点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普法工作的切入口和突破口,有选择、有区分、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开展普法工作。”[9]当然,高校法制教育应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使高校法制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将大学生法律素质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此外,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应紧密结合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及时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播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二)强化教育组织职责
在高校普法教育工作中,法制教育组织必须建立并履行相应的职责。高校党委要建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其作为常设机构指导组织法制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健全兼职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制度,积极推进司法机关选派政治觉悟高、有责任心、业务精、宣传能力强的政法干部到高校兼任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协助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工作。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法制课教师队伍的主体。套鼓励现有的法制课老师参与法律学历教育,吸引法律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投身高校法制教育事业,不断提高高校法制教学的水平。此外,还应加大教师法制培训力度,对每一位教师都要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轮训和考试考核,逐步实行全员教师法律知识持证上岗制度。
(四)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德育是对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的教育,承担着“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体一位的教学任务,而法制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针对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和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法制教育;意义;措施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学生薄弱的法制观念是影响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增强中职学生的法制意识,帮助学生完善法律观念,已经刻不容缓。
一、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第一,法律知识贫乏,法律意识淡漠。不知法、不懂法、犯罪后不自知,是中职学生犯罪的重要原因。第二,学校与家庭对法制教育比较漠视。中职学校一味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尤其忽视了法制教育;德育教师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内容陈旧、方法单一。这都是造成中职法制教育边缘化的原因。家庭结构的不和谐、家长的不良言行以及教育方法的不当也有可能导致学生发生违法行为。第三,受社会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偏激倾向。青少年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经受不住各种诱惑,常把虚拟空间的某些观念“类化”到现实生活,从而产生“过激行为”。
二、加强中职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中职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中职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差、自我控制力较弱,喜欢模仿,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实施犯罪。因此,在学校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这对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有助于减少中职生的违法犯罪行为,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是我国提倡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各种社会问题、不安定因素、违法犯罪活动仍旧层出不穷,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职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有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因此,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求中职德育教师担负起自身应有的责任,为国家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发展。依法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加强法制教育,是有效杜绝学生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校园环境安全与稳定的需要;学校的素质教育也要求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构建和谐校园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三、职业学校采用切实有效的法制教育措施
(一)对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
在中职德育课程体系中,法制课程较少。如,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时量少,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师在授课时,缺少必要的法律实践安排,导致法制教育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提不起精神。因此,德育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法律课程,让不同专业的中职学生都能够获得一些与其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
(二)不断提高德育教师的法律素质
法制教育重在师资队伍建设。在当前的中职德育教学中,学校的法制课教学比较落后,即使开设了法制教学课程,教学效果也不是很好。而学校法制教学重中之重是要有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法律知识的师资队伍。但是,在法律教学当中,好多教师自身缺乏法律知识,甚至在讲授法律知识时有错误,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学到的法律知识有限。学校应该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聘请专业的法律教师对教师进行法学教育。
(三)创新法律课堂教育方法
努力构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是法制教学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学生的实际参与能力,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主体参与教学法、双主动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课堂上,要在学校和校外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例如,通过举办一些有关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来宣传法律,扩大法制教育的影响力。
四、结语
中职学校开展法制教育意义重大。中职德育教学当中应该重视法律教育,有效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切除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德育教师来讲,要不断完善自身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为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陈晓玲 单位:甘肃煤炭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彭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7):40-41.
[关键词] 法制教育;环境营造;宣传活动
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学校可以从环境布置入手,以宣传教育常规活动及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抓手,着力打造品牌活动,不断加强法制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及法制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特别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教育环境营造主题化
学校在创建“美丽学校”校园主题的过程中,应该围绕“正”字校训,整体规划校园景观,力求凸显“简约活泼、山水相宜、 廉正窗口”的要素;学校在各阵地的建设中,能为法制教育留下一定空间,尝试将多种元素融合,带来更多的教育契机。
1.校园景观设计,凸显法制教育特色。校园景观的设计可以根据学校的特色进行修整。例如:廉洁教育示范点的学校在各项建设开展之前,可以面向全体师生进行创意征集,寻求整合突破口,进行整体规划。每一次意向征求活动,都能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响应,一次参与就是一次历练,一次参与也就是一次法律知识的学习。学校先后建成了“正字廊”“廉洁厅”“爱莲池”等富有教育意义的景点,重点突出法制教育元素,营造浓郁法制教育氛围。
2.校园环境布置,彰显法制教育亮点。学校在“正”字廊下,“爱莲池”畔,“廉洁厅”内均提供了学生法制格言、书法作品展览的阵地,使校园环境布置与学生教育活动更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阵地都会说话,更具有法制教育意义。每学年初,学校面向家长,征集法制教育主题书画作品并进行展评活动,以丰富这些阵地的作品,做到常展常新。学校橱窗、走廊等显要位置均开辟法制教育专栏,增加法制教育宣传内容,校园内处处可见法制教育宣传标语。
3.阵地文化建设,融合法制教育元素。每班均在板报中开辟法制角,融合法制教育元素;创建校刊“法制专栏”,加大法制教育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展学校道德讲堂建设内容范畴,正式挂牌“七色光法制教育大讲堂”,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渗透法制教育。学校法制教育志愿者团队的建立,从社会专业人士到老师、学生,均能利用好一个又一个的阵地,组织开展好各项法制教育活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环境的营造与各项活动有机结合,促使法制教育活动向纵深推进。
二、宣传活动落实常规化
为了让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抓手,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认真组织落实宣传教育活动。每学期,德育部门都能按照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计划要求,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听”、“说”、“读”、“写”、“唱”等灵活多样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喜闻乐见,强化教育效果。
1.听专题报告和主题广播。一听讲座报告会,学校利用新学期开学典礼、联合早会等时机,请法制副校长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二听主题广播,开展“美丽校园联播网”、学校“七色光小广播”等阵地活动,认真组织学生收听法制专题节目;三听常规教育,充分利用《安全教育读本》,在每周三的法制专题晨会上,通过老师的指导、讲述,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各项法律法规。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说法制小故事。一是组织低年级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讲讲法律小故事;二是通过法制小知识比赛,组织中年级学生进行法制专题演讲比赛,宣传法律小知识;三是讨论法制小观点,结合热点新闻,组织高年级学生进行主题大讨论,说说自己对法制的看法。不同年段的孩子的认知特点不同,不同的活动方式却能达到共同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讲演的方式,讲述自己对法律的了解,内化法律知识,真正做到学法知法。
3.读法制专题报道。一是借助绿色上网教育,关注法律专题报道;二是观看法制专题影片,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资料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三是读法制专业书籍,利用学校的“七色光书吧”,积极开展“红读活动”,即组织学生阅读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书刊。学校分年段开设开放性书吧,准备着适合学生阅读的法制教育书刊(包括学校的校本教材),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不断丰富着自身的法律知识,了解更多的法律常识。
4.法制书画作品。一是开展书画作品展评,延续学校每年的廉洁书画竞赛活动,定期开展法制专题书画作品展评,让学生通过写写、画画来学习法律格言,了解法律知识;二是写法制主题应征文稿,配合影视教育和“红读活动”,开展征文竞赛激发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促进法律知识的普及。学生的创作,是对学习的反刍,他们的再创造,赢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上的熏陶。
5.唱校歌和法制教育主题歌。校歌《我们相见,我们相印》从“明德惟清新,君子重言行”到“亲师友,习礼仪”;开展法制教育主题歌曲每月一歌活动,利用学校广播、音乐课等,学唱法制教育歌曲,并在学校文化艺术节中开展主题歌曲合唱比赛。在音乐声中,活动活动艺术熏陶以外的收获:法制教育宣传融入心灵畅想。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学校通过以孩子的方式进行适合孩子的教育,让法制教育活动不再平移。
三、法制教育主题活动系列化
一年四季,法制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是棵常青树,在这四季园中彰显“正”的智慧,“制”的魅力。
1.童眼看法,谱写春的舞曲。法制主题公园是法制教育重要宣传阵地,每年春暖花开时,组织学生到主题公园走一走,开展“童眼看法”主题活动。聘请法制宣传领导小组的专业讲解员对学生进行法制知识的讲解,更为细致地了解主题公园的各个景点。而后,开展观后法制知识的竞赛,进一步内化活动收获;组织进行法制专题的小型演出,通过形式多样的表演来学法、普法。
在此基础上,学校招募部分老师和学生成立“普法”宣讲小组,利用双休、节假日,在主题公园内做志愿讲解,让更多的人懂得欣赏主题公园,并在畅游公园中学习法律知识。
2.童心召唤,绘出夏的经典。每年的七月一日,组织一次“七色光普法知识竞赛”,以家庭为单位参赛,由学生带领着家长一起参与。在班级笔试初赛的基础上,推选出班级第一名,组织现场的决赛,聘请学校家委会和社会志愿者中的法律专业人士做评委,在竞赛的过程中做精彩的点评,进一步加强守法意识。通过活动,进一步扩大学校普法教育的受益群体,宣传学校普法教育的新举措。
3.童语亮法,唱出秋的赞歌。每年十二月是法制教育宣传月,结合宣传月活动,学校可以在十一月举行法制主题班会竞赛,可以是总结一学年的学法收获,可以是宣传普法活动中的典型,也可以是展示普法活动中创新的例子,由班主任老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唱响普法教育的赞歌。主题活动的开展,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展示学习的收获,让更多的孩子表达对法律的崇敬。
4.童稚实践,点燃冬的热情。一年一度的学校“十佳最美学生”评比在每年的一月推出,每一个孩子总结一年的得失,各班推选出最为优秀的孩子,展现个人的风采。学生代表是身心健康守规矩、讲规则、懂礼仪的小卫士,是处事公正,待人友善,做人诚信的小红孩……在素质积分评价中,渗透法制意识,体现小公民道德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