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地位范文

科学技术的地位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科学技术的地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技术的地位

篇1

作者:叶茗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科技馆

因为科普工作具有教育功能,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方式,是学校科技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人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必需途径。而开展技能培训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一条捷径,更是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推进企业管理进步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而且也需要有一套高效的运行机制。管理是生产力,也是一门科学,是一项可以使生产力要素实现合理配置、有效运行和大幅度增值的活动。科学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途径。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给我们企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尽快掌握一些诸如经营战略、市场营销、企业理财、内部控制、质量保证、企业形象设计、企业资源计划、领导艺术与方法等等新的管理理论与技能,并结合企业实际,加以创新,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进步。而这些企业管理上的新知识、新理论在企业中的传播和普及,是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科普,使广大职工普遍了解、理解、接受这些新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为企业成功导人新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普及是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环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说过“普及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普及能够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普及的途径与手段而变成生产力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实力的较量,关键就体现在技术创新这个根本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这就确定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和自主创新的水平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技术创新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与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其中,“技术的新构想”指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构想的产生可以来源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新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来源于用户需求。科普是技术创新的源泉,科普的功效在于不断的推广和普及,从而凝聚了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说,科普是企业培育技术创新的手段之一。通过科普,可以与广大职工双向传递科学理论、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和创造以及公众需求等,获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科技信息,从而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树立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以企为家,积极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企业文化可以由“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个部分组成,“外显”指的是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活动,“内隐”是指总目标的倡导,要求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或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而成的风貌或企业精神。树立企业文化精神是开展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科普工作把企业的精神进行提练和弘扬,形成全体职工行为遵循的企业文化,科普工作是企业建立文化精神的助推器,是企业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或加人国际竞争后,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将会越来越重要,这将推动企业主动开展科普工作。

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整体素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争取社会大众对企业支持的基础;塑造和传播良好形象,是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有效竞争方式。因为,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更好地获得消费者认知,有利于企业培育名牌,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而一个企业形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的行为来体现的。这就需要企业全体职工用自己的优秀行为在实际中体现出企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涵养,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企业的整体素质。作为科普工作主要内容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既是先进生产力,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科普,可以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广大职工在现实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行为取向、道德规范,提高广大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企业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总的来说,企业加强科普工作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调动企业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全面开展科普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人员将进一步向企业集中,企业科技人员自身的科普需求和公众的科普需求都将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明确规定,科普的方法应该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形式,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因此,作为科学技术普及的主力军,科协组织要在企业科普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增强企业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搭建广阔的社会科普大舞台,利用媒体、网络等手段积极宣传企业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企业开展科普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引导企业管理者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人。

篇2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趣味教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58-02

低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课的学习中是否有兴趣,是否能自己主动的去学,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来开展趣味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课堂,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以巧妙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数学“五以内的加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小朋友们都爱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展开教学,将动画内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创造一个村长派小羊们去拔草的情境,开始村长只派了懒洋洋去拔草,可是懒洋洋特别懒,不愿意自己干活,于是就给村长汇报说,草太多啦,我自己拔不完,村长只好再派美洋洋和壮羊羊一起帮助懒洋洋拔草,最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最后村长一共派了几个人去拔草,并让学生自己写出计算的等式。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乐趣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把“问号”变成“句号”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当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之后,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活动中来。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图形,先介绍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点,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挑选出展示图形里的轴对称图形,大胆的猜测。这时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有没有猜对,会主动拿出纸去折这些图形,然后自己动手去验证到底是不是轴对称。最后老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的东西,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鼓励和赞扬。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享受主动学习的乐趣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这是学生们能快乐学习的基础,不能按照成绩的好坏而有区别的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去主动的学习。例如在二年级“两位数加个位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在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解该如何计算,从哪位开始算起,怎么进行数位对齐等内容。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一个相关问题,比如小明的手里有五个蜡烛,小刚手里有十一个蜡烛,他们两个想一起送给要过生日的小晴,那么小晴最后会收到多少只蜡烛呢?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听取小朋友们的讨论结果,并了解他们是如何算出来的,接着教师对小朋友们计算中的错误做出纠正,逐渐讲解正确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书写格式,这样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快乐的进行发言,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增加,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欢乐的气氛之中。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要更多的采用一些鼓励的话语,用温和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些期盼性的语言,这种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课堂,学生的内心深处一定是温暖和快乐的,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很强的。

此外,教师也要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去感染整个课堂。如果老师愁眉苦脸的去授课,枯燥的讲解课本内容,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因此教师要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四、让学生感受动脑的乐趣

儿童的年龄越小,注意力就越难集中。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堂知识的巩固是十分必须的。课堂上当我们的知识传授完毕之后,要留下一部分时间进行知识的巩固,安排一些趣味的练习,使学生的注意力在分散时能够重新回到集中的状态,这些练习的安排要体验层次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时,可以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在画面中呈现不同的事物,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单位“1”,然后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找出图中的单位“1”,看谁找到的更多,按照自己找到的个数去老师那里领取小奖品。例如一共有十三个单位“1”某个同学找到了一个,就可以拿走奖品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在这种愉快的游戏中,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充分体会到了分数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的学习。

五、在生活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数学的教学要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体会到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快乐。例如在进行“统计”部分的知识讲解时,可以安排学生去记录一个月内家长每天给自己的零花钱和自己每天的花销,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乐趣,也看到了自己每个月零用钱的花费状况,促使小学生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趣味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趣味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而怎样更好的将趣味教学应用到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去,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苏建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7).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方法;模式;作用

时至今日,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遍布在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悄无声息改变着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尤其是在现今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摆脱了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空洞说教,取而代之的是全方位新型授课,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快捷丰富、广泛而有效的学习内容和环境,确保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依然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学科教学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一方面,当前使用的教学版本内容最大的弊端就是更新换代慢,再加上时空、地域等多方面的影响,很多内容与学生当前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性和滞后性,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教材的接触始终隔着教师的说教,学生获得的都是教师“咀嚼”过的,没有什么味道。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学生实现现实生活与教材的紧密联系,而且还可以实现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交流活动。信息技术教学的交互性非常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完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多数都是被动、机械地学习,无论是新课改理念中的“以人为本”,还是新教材每个章节中设置的活动案例,都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上了新高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材料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时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大容量接纳,存储信息的优势,跨越时空界限,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帮助完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丰富更宽广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科教学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科学习氛围。传统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决定了无论教学方法如何转变,都很难吸引那些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而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本、动画于一体,内容丰富,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抽象为具体,在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更直观、更形象、更有效地再现或者虚拟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激发并培养学生联想、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实效课件,突出学科教学重点。教学中的课件制作是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目的,因此在制作学科课件时,既要考虑教学大纲和教材任务的要求,围绕重点设计,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只有在这样的课件指导下,课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很多情境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接触的,这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视频,录像等,让学生进行真实的感受,从而加深理解,领悟课文中心;再如,很多的数学公式学生都死记硬背,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公式的演变过程,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带来理想的环境,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会随着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学科教学的课堂提供了全新展示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师生之间零互动的尴尬局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信息技术改变了教材对于师生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实现了相关资料的随时调阅和浏览,拓展并丰富了课堂的容量;同样,信息技术也打破了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可存储性和网络资源的交流共享,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展示的平台,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够对课堂知识进行课后查漏补缺,巩固吸收,而且还能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互动,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学科教育   教师定位  作用

近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信息化”的潮流。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大突破,都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教育已经经历了两次革命,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革命,即信息革命。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便捷,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将有极大的改变。这一切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引起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人类的认识从物质转到能量,曾经引起整个时代观念的变革。当认识再度扩展到能够透彻阐明信息的本质和利用信息产生资源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当人类的交往、工作、生活、学习等各领域出现了崭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时候,必将引起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我们以往的学习,教学关系是固定的。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一旦为师,终身为师。而现在为师的基础变了。一来社会变化太快,二来科学知识体系变化也太快,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材料已不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及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卫星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有了这些教学材料,学习者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打破了师生必须在同一教室空间里面对面才能进行教学的状况。教学形式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发展;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发展。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人们听取世界高水平教授课程的要求已经或正在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学术交流空前繁荣,合作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信息生产、传播和应用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全面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教练”或指导者。在校园里、在教室里进行的,由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表和上下课钟声决定的不再是教育的惟一形式。教育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学习者的成长中。“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人们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人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础阶段而已,个人出生至临终的全部历程都必须是学习的历程。这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系统,它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习,并使个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为个性化学习和学习方式多样化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也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在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条件下,由于教育环境的充分敞开,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教师仅仅充当知识输出者的角色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会妨碍学生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先进方法掌握更多、更有效的知识。由此,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在信息社会个性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首先,教师应该是能使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的表演艺术家。

艺术大师卓别林幽默的表演能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记忆中,深刻的表象能吸引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生动的情景再现、过程经历,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它在提供情景、创设过程、克服某些条件限制、突出事物本质特征方面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等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注重结合新课程的要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加强人机对话的交互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难点、重点进行突破。

其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导演者、信息的编码者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强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支配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所以建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加强教师的指导,避免导致无效学习。一般的教师先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相应的网站(如学校或教师的网站)或服务器上,使学生在特定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既达到学习目的,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实施探究教学,开放学习环境,即答应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所采用的基本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学习、设计与制作、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本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对于基础学科,进行一些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尽可能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及时正确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少走弯路,发现问题,促进知识的合成及能力的提高。

再者,学科教师应该是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者和学科教学创新的带头人。

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师素养已经过时,新课标教育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去教给学生“一碗水”,还要去打造一个知识的“大海”,让学生能在其中遨游。教师平时要注重积件开发,加大学科资源库的建设。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知识的大舞台,还要根据自己学科特点、课程要求,去创新教学方法方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例如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器材及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某些实验(如光的衍射、静电实验等)难于成功;某些实验(如布朗运动)可见度小;某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无法测量;某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到简明的物理规律。而运用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是将现代化手段与传统的科学实验有机整合,形成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它可以提供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无法体验的场景,让学生面对问题,自己做实验,发现、总结规律。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通过人机交互对话框调整参数,探究不同状态参数下实验数据的变化,推导物理规律。

最后,学科教师应该是学生永远的良师益友。

篇5

关键词: 新课标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

今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学习和生存发展空间,以及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

―、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为此要花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耗费极大的心血。即便如此,学生往往仍是启而不发,感触不深,大脑容易疲劳从而导致厌学的负面心态。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和活动的画面把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这样既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以突出教学关键点,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促进学生的思维意识导向由模糊变清晰,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来理解数学中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运算过程。

例如:在《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这一课中,重点是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以及参数A,ω,φ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难点是y=Asin(ωx+φ)的图像与正弦曲线的关系。在教学中需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总结图像变换的规律。如果这个教学过程只简单地利用挂图或教具等,那么不仅教学过程长,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但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给出了函数y=sinx到y=3sinx、y=sinx到y=sin2x、y=sin2x到y=sin(2x+1)的变化过程,运用动画效果标清五个关键点的位置及变化,那么就很容易总结出从y=sinx到y=Asinx、y=sinx到y=sinωx、y=sinωx到y=sin(ωx+φ)的伸缩或平移变换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对y=sin(ωx+φ)这个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就非常容易理解和明白了。可见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展示

信息技术应用于解析几何教学中,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揭示教学内容中内在辩证关系,逐步使学生养成运用数形结合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我们可以设计出具有“数、形动态”演示特点的课件,赋予它特有的魅力,即能够迅速改变数,同步达到屏幕图形的变化,或屏幕图形的渐变;窗口同步显示变数的变化,并且演示过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演示速度可任意调整;可以随时看到各种情形下的数量变化或不变,图形的动或静,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动态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这样教师根据呈现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或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提出各种变数来观察、验证、对比、寻找一般规律和特殊属性,使学生能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感知,敏锐地抓住变化特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保持

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如必修《2》第四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直线的方程》(复习课)中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y=kx+b,当参数k和参数b改变时,直线怎样变化?

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好课件,以y=2.00x+0.98为例,先改变k值,b值不变;再改变b值,k值不变。让学生认真观察其变化过程,猜想、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当k取任意实数时,方程y=kx+b表示的直线都经过点(0,b),它们是一组共点直线;当b取任意实数时,方程y=kx+b(k≠0)表示的直线彼此平行,它们是一组平行直线。这样,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直线的变化过程,并且印象深刻,而且学生容易理解,课堂效果很好。

四、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略“学”的现状,适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