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学技术的地位范文

科学技术的地位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2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学技术的地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学技术的地位

篇1

作者:叶茗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科技馆

因为科普工作具有教育功能,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方式,是学校科技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人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必需途径。而开展技能培训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一条捷径,更是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推进企业管理进步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而且也需要有一套高效的运行机制。管理是生产力,也是一门科学,是一项可以使生产力要素实现合理配置、有效运行和大幅度增值的活动。科学管理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途径。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给我们企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求企业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尽快掌握一些诸如经营战略、市场营销、企业理财、内部控制、质量保证、企业形象设计、企业资源计划、领导艺术与方法等等新的管理理论与技能,并结合企业实际,加以创新,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进步。而这些企业管理上的新知识、新理论在企业中的传播和普及,是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科普,使广大职工普遍了解、理解、接受这些新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等,为企业成功导人新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奠定良好的基础。

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普及是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环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说过“普及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普及能够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普及的途径与手段而变成生产力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实力的较量,关键就体现在技术创新这个根本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框架。这就确定了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和自主创新的水平取决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技术创新是驱动企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与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其中,“技术的新构想”指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的新构想,构想的产生可以来源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新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来源于用户需求。科普是技术创新的源泉,科普的功效在于不断的推广和普及,从而凝聚了进一步创新的动力。从另一个角度说,科普是企业培育技术创新的手段之一。通过科普,可以与广大职工双向传递科学理论、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和创造以及公众需求等,获取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科技信息,从而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树立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是一个信念、价值观、理想、最高目标、行为准则、传统风气等内容的复合体,是一种精神力量,用于调动、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以企为家,积极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企业文化可以由“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个部分组成,“外显”指的是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活动,“内隐”是指总目标的倡导,要求遵循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或把这些内容融会贯通而成的风貌或企业精神。树立企业文化精神是开展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科普工作把企业的精神进行提练和弘扬,形成全体职工行为遵循的企业文化,科普工作是企业建立文化精神的助推器,是企业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或加人国际竞争后,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将会越来越重要,这将推动企业主动开展科普工作。

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企业形象是企业整体素质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映;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争取社会大众对企业支持的基础;塑造和传播良好形象,是企业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有效竞争方式。因为,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够更好地获得消费者认知,有利于企业培育名牌,提升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而一个企业形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是要通过企业全体职工的行为来体现的。这就需要企业全体职工用自己的优秀行为在实际中体现出企业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涵养,让社会公众感受到企业的整体素质。作为科普工作主要内容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既是先进生产力,也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科普,可以引导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广大职工在现实工作中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行为取向、道德规范,提高广大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企业的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总的来说,企业加强科普工作是社会的需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调动企业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对于全面开展科普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人员将进一步向企业集中,企业科技人员自身的科普需求和公众的科普需求都将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明确规定,科普的方法应该采用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形式,坚持群众性、社会性和经常性,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因此,作为科学技术普及的主力军,科协组织要在企业科普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增强企业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搭建广阔的社会科普大舞台,利用媒体、网络等手段积极宣传企业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企业开展科普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引导企业管理者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人。

篇2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趣味教学;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B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58-02

低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课的学习中是否有兴趣,是否能自己主动的去学,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来开展趣味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快乐的课堂,给他们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一、以巧妙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设置有趣的教学情境,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式,努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数学“五以内的加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小朋友们都爱看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展开教学,将动画内容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创造一个村长派小羊们去拔草的情境,开始村长只派了懒洋洋去拔草,可是懒洋洋特别懒,不愿意自己干活,于是就给村长汇报说,草太多啦,我自己拔不完,村长只好再派美洋洋和壮羊羊一起帮助懒洋洋拔草,最后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最后村长一共派了几个人去拔草,并让学生自己写出计算的等式。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成功的乐趣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把“问号”变成“句号”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当学生的热情和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之后,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究问题的活动中来。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图形,先介绍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点,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挑选出展示图形里的轴对称图形,大胆的猜测。这时学生为了证明自己有没有猜对,会主动拿出纸去折这些图形,然后自己动手去验证到底是不是轴对称。最后老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的东西,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进行鼓励和赞扬。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享受主动学习的乐趣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这是学生们能快乐学习的基础,不能按照成绩的好坏而有区别的对待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去主动的学习。例如在二年级“两位数加个位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在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解该如何计算,从哪位开始算起,怎么进行数位对齐等内容。可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一个相关问题,比如小明的手里有五个蜡烛,小刚手里有十一个蜡烛,他们两个想一起送给要过生日的小晴,那么小晴最后会收到多少只蜡烛呢?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听取小朋友们的讨论结果,并了解他们是如何算出来的,接着教师对小朋友们计算中的错误做出纠正,逐渐讲解正确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书写格式,这样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快乐的进行发言,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增加,整个课堂处于一种欢乐的气氛之中。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要更多的采用一些鼓励的话语,用温和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在启发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些期盼性的语言,这种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课堂,学生的内心深处一定是温暖和快乐的,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很强的。

此外,教师也要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去感染整个课堂。如果老师愁眉苦脸的去授课,枯燥的讲解课本内容,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因此教师要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四、让学生感受动脑的乐趣

儿童的年龄越小,注意力就越难集中。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课堂知识的巩固是十分必须的。课堂上当我们的知识传授完毕之后,要留下一部分时间进行知识的巩固,安排一些趣味的练习,使学生的注意力在分散时能够重新回到集中的状态,这些练习的安排要体验层次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帮助学生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时,可以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在画面中呈现不同的事物,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单位“1”,然后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找出图中的单位“1”,看谁找到的更多,按照自己找到的个数去老师那里领取小奖品。例如一共有十三个单位“1”某个同学找到了一个,就可以拿走奖品总数的十三分之一。在这种愉快的游戏中,学生不知不觉学到了知识,充分体会到了分数的乐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的学习。

五、在生活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数学的教学要与生活接轨。让学生们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体会到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快乐。例如在进行“统计”部分的知识讲解时,可以安排学生去记录一个月内家长每天给自己的零花钱和自己每天的花销,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乐趣,也看到了自己每个月零用钱的花费状况,促使小学生们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了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趣味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趣味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而怎样更好的将趣味教学应用到不同阶段、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去,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苏建新.小学数学趣味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7).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方法;模式;作用

时至今日,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遍布在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悄无声息改变着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尤其是在现今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已引起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摆脱了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空洞说教,取而代之的是全方位新型授课,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快捷丰富、广泛而有效的学习内容和环境,确保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依然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学科教学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一方面,当前使用的教学版本内容最大的弊端就是更新换代慢,再加上时空、地域等多方面的影响,很多内容与学生当前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异性和滞后性,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教材的接触始终隔着教师的说教,学生获得的都是教师“咀嚼”过的,没有什么味道。而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学生实现现实生活与教材的紧密联系,而且还可以实现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交流活动。信息技术教学的交互性非常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拉近教材与学生的距离,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完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导致学生多数都是被动、机械地学习,无论是新课改理念中的“以人为本”,还是新教材每个章节中设置的活动案例,都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上了新高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度。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材料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时就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大容量接纳,存储信息的优势,跨越时空界限,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料,帮助完善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丰富更宽广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学科教学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科学习氛围。传统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决定了无论教学方法如何转变,都很难吸引那些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而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文本、动画于一体,内容丰富,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化抽象为具体,在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更直观、更形象、更有效地再现或者虚拟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不仅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还能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激发并培养学生联想、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实效课件,突出学科教学重点。教学中的课件制作是以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目的,因此在制作学科课件时,既要考虑教学大纲和教材任务的要求,围绕重点设计,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只有在这样的课件指导下,课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很多情境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接触的,这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视频,录像等,让学生进行真实的感受,从而加深理解,领悟课文中心;再如,很多的数学公式学生都死记硬背,而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公式的演变过程,既能让学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新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带来理想的环境,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会随着学习环境、学习资源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学科教学的课堂提供了全新展示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师生之间零互动的尴尬局面,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信息技术改变了教材对于师生认知范围的局限性,实现了相关资料的随时调阅和浏览,拓展并丰富了课堂的容量;同样,信息技术也打破了课堂时间的局限性,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可存储性和网络资源的交流共享,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展示的平台,在这里学生不仅能够对课堂知识进行课后查漏补缺,巩固吸收,而且还能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互动,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学科教育   教师定位  作用

近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信息化”的潮流。每一次信息技术的大突破,都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教育已经经历了两次革命,目前正在经历着第三次革命,即信息革命。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越来越便捷,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将有极大的改变。这一切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目前,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有力工具。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引起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变革。人类的认识从物质转到能量,曾经引起整个时代观念的变革。当认识再度扩展到能够透彻阐明信息的本质和利用信息产生资源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当人类的交往、工作、生活、学习等各领域出现了崭新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的时候,必将引起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我们以往的学习,教学关系是固定的。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一旦为师,终身为师。而现在为师的基础变了。一来社会变化太快,二来科学知识体系变化也太快,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材料已不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及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卫星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有了这些教学材料,学习者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打破了师生必须在同一教室空间里面对面才能进行教学的状况。教学形式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现代网络化、多媒体教学发展;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开放式的网络教育发展。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虚拟大学等应运而生。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得以贯彻,人们听取世界高水平教授课程的要求已经或正在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学习、因材施教真正成为可能;学术交流空前繁荣,合作研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信息生产、传播和应用日新月异地高速发展;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和信息科学技术的综合和相互渗透,已成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强大动力;传统的教和学的模式正在酝酿重大的突破,教育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基础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教育,不再只是灌输和传授书本知识与技能,不再只是促进背诵、写作业和考试;教育将深刻改变自己的目标与职能,成为个人全面成长的助手,成为信息社会个人选择和发展的无微不至的“教练”或指导者。在校园里、在教室里进行的,由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表和上下课钟声决定的不再是教育的惟一形式。教育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在学习者的成长中。“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人们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人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基础阶段而已,个人出生至临终的全部历程都必须是学习的历程。这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育系统,它允许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学习,并使个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控制权为个性化学习和学习方式多样化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也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终身教育成为现实。

在信息社会开放式教育的条件下,由于教育环境的充分敞开,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教师仅仅充当知识输出者的角色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会妨碍学生运用符合时代特点的先进方法掌握更多、更有效的知识。由此,教师角色必须作出适应开放式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输出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在信息社会个性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学习类型、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等“对症下药”,以促进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特点、类型和风格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的发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

首先,教师应该是能使用信息技术演示教学的表演艺术家。

艺术大师卓别林幽默的表演能深深的扎根于我们的记忆中,深刻的表象能吸引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挖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生动的情景再现、过程经历,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演示教学内容。它在提供情景、创设过程、克服某些条件限制、突出事物本质特征方面为学生学习概念规律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等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性。注重结合新课程的要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加强人机对话的交互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针对难点、重点进行突破。

其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导演者、信息的编码者和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者。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强调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支配者和知识的传播者。所以建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但加强教师的指导,避免导致无效学习。一般的教师先把相关学习内容放到相应的网站(如学校或教师的网站)或服务器上,使学生在特定范围内进行自主学习,既达到学习目的,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选择合适的软件平台,实施探究教学,开放学习环境,即答应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所采用的基本学习方式包括:探究学习、设计与制作、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本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对于基础学科,进行一些探究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尽可能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对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及时正确指导,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少走弯路,发现问题,促进知识的合成及能力的提高。

再者,学科教师应该是学科资源库的建设者和学科教学创新的带头人。

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教师素养已经过时,新课标教育目标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他们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的方法与精神。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去教给学生“一碗水”,还要去打造一个知识的“大海”,让学生能在其中遨游。教师平时要注重积件开发,加大学科资源库的建设。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探究知识的大舞台,还要根据自己学科特点、课程要求,去创新教学方法方式,使学生真正能够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例如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器材及教师实验水平的局限,某些实验(如光的衍射、静电实验等)难于成功;某些实验(如布朗运动)可见度小;某些实验时间短难于观察或无法测量;某些实验的数据处理相当繁杂,难以找到简明的物理规律。而运用计算机辅助科学实验的模式是将现代化手段与传统的科学实验有机整合,形成多媒体实验教学环境,它可以提供学生在现实环境中无法体验的场景,让学生面对问题,自己做实验,发现、总结规律。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自己设计实验,通过人机交互对话框调整参数,探究不同状态参数下实验数据的变化,推导物理规律。

最后,学科教师应该是学生永远的良师益友。

篇5

关键词: 新课标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去。”

今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类的学习和生存发展空间,以及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的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打破数学知识间的条块分割局面,使传统的代数、几何、三角分家的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打通知识融合的道路。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

―、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为此要花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耗费极大的心血。即便如此,学生往往仍是启而不发,感触不深,大脑容易疲劳从而导致厌学的负面心态。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和活动的画面把数学操作活动的过程全面展现出来,形象直观、通俗易懂。这样既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又可以突出教学关键点,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促进学生的思维意识导向由模糊变清晰,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来理解数学中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复杂的运算过程。

例如:在《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这一课中,重点是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以及参数A,ω,φ对函数图像变化的影响,难点是y=Asin(ωx+φ)的图像与正弦曲线的关系。在教学中需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总结图像变换的规律。如果这个教学过程只简单地利用挂图或教具等,那么不仅教学过程长,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不好,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但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给出了函数y=sinx到y=3sinx、y=sinx到y=sin2x、y=sin2x到y=sin(2x+1)的变化过程,运用动画效果标清五个关键点的位置及变化,那么就很容易总结出从y=sinx到y=Asinx、y=sinx到y=sinωx、y=sinωx到y=sin(ωx+φ)的伸缩或平移变换的变化过程。这样学生对y=sin(ωx+φ)这个函数的图像及性质,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就非常容易理解和明白了。可见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在数学教学中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展示

信息技术应用于解析几何教学中,应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揭示教学内容中内在辩证关系,逐步使学生养成运用数形结合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实质。我们可以设计出具有“数、形动态”演示特点的课件,赋予它特有的魅力,即能够迅速改变数,同步达到屏幕图形的变化,或屏幕图形的渐变;窗口同步显示变数的变化,并且演示过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演示速度可任意调整;可以随时看到各种情形下的数量变化或不变,图形的动或静,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动态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这样教师根据呈现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讲解或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提出各种变数来观察、验证、对比、寻找一般规律和特殊属性,使学生能加深对几何图形的感知,敏锐地抓住变化特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保持

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等于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如必修《2》第四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直线的方程》(复习课)中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直线的斜截式方程y=kx+b,当参数k和参数b改变时,直线怎样变化?

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几何画板》设计好课件,以y=2.00x+0.98为例,先改变k值,b值不变;再改变b值,k值不变。让学生认真观察其变化过程,猜想、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当k取任意实数时,方程y=kx+b表示的直线都经过点(0,b),它们是一组共点直线;当b取任意实数时,方程y=kx+b(k≠0)表示的直线彼此平行,它们是一组平行直线。这样,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体会了直线的变化过程,并且印象深刻,而且学生容易理解,课堂效果很好。

四、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略“学”的现状,适当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6

0.引言

 

马克思技术哲学主要是以批判主义与工程主义为主,批判主义则是以生态主义方式、工具主义方式以及决定论方式实现。在马克思技术哲学当中,社会技术是技术哲学当中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科学的催化剂,是现行知识体系,与自然技术有着本质的相同,并且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对此,有效的分析社会技术在马克思技术哲学当中的地位,能够实现实质上的共存、互动、共生。

 

1.社会技术存在的理由

 

1.1社会技术是人类进步的一大创新

 

从某个角度分析,我国的革命主要是依靠社会技术而实现[1]。尧舜所实行的“禅让制”,商周针对夏朝灭亡所制定的“修政德行、天下咸欢、殷道复兴”,秦国废除“世亲世禄”实行“农耕纺织”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改革史上的进步阶段,这也充分说明社会技术能够有效的创新人类历史。

 

1.2社会技术存在的逻辑证明

 

社会技术在社会活动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及重要性,这是毋庸置疑的[2]。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技术显得更加复杂,并且也更加重要。从逻辑上分析,认识社会的活动成果,形成社会科学,改造社会的手段也就是社会技术。为什么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化的社会活动一定要呈现为协调的状态?其中的答案便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不能够是随心所欲、盲目而行的,必须是有一定的主观愿望,有章可循,而且是依据预先所指定的规章制度、政法法治以及社会规范而设计的。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社会技术,那么社会将会陷入混乱无章的现象。

 

2.社会技术是社会当中主要的“技术”

 

2.1社会科学与社会技术

 

社会技术主要是社会科学从衍生到实现作用的中间环节,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实现途径。换而言之,社会科学的使用,实际上就是社会科学转向社会技术 [3]。社会科学也就是社会在运行过程中的陈述与反应,而社会技术又是个人、团体或组织的某个行为过程中所出现的控制与创造,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主要是以群众的利益、国家的经济、政治最大化为目标,例如法学主要是社会科学,而法律便是社会科学当中的社会技术;政策学是社会科学,而实际的政策、方案便是社会科学;理论学是社会科学,而其中的群众道德行为规范、军人或特殊群体的道德规范便是社会技术等等。由此可见,社会技术在各个社会科学当中均有相应的身影,并且应用在每一个行业、领域当中,是社会科学向更全面方向发展的必经途径。

 

2.2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

 

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基本理论有所不同,社会技术的基本理念是社会科学,而自然技术的基本理论则是自然科学。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所对应的主体也有所不同,社会技术创造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或执政党,而自然技术创造者主要是个人等非团体形式[4]。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使用者与接受者也有所不同,社会技术主要的使用者与接受者主要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或者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的部门,而自然技术使用者和接受者均为个人、技术工人或工程师等;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发明以及技术本身的社会制约条件也有所不同。社会技术在各个类型的民族、地区以及国家,甚至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当中的使用、创造都会因为不同的类型而遭受影响,而在自然技术当中,发明以及自然技术本身不会受到任何的利益影响,不会受任何形式社会政治集团主导;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与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也有所不同。社会技术主要是以社会科学作为知识的依据,而自然技术则无法独立于任何历史文化,必须倚靠制度或其他形式的框架而实现;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两者之间既有相互作用也有相互渗透。在某个角度上看,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渗透来源于社会的推动、改革,也能够帮助社会实现推进、改革。

 

3.社会技术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项根本问题

 

3.1社会技术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项根本问题,这是逻辑合理的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也就是自然,人们的社会主要是由人的活动、人活动所产生的产物以及人所组成的[5]。人们的社会当中,人是自然与社会共存的存在物,在一定的角度上分析,应当归纳在“第一自然”当中,其次,“人活动所产生的产物”属于“第二自然”。人的活动则是处于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之间,由一、二自然有机构成的。对此,哪怕是技术哲学应当是研究自然技术的,也需要将其归纳到“社会技术”当中。在根本上,人的社会就应当属于自然界,也应当生存在自然界,社会现象根本上就是一个类型的高等级自然现象。对此,社会与自然所构成的技术是一种框架性、系统性的社会技术,这也能够直接说明,社会技术在逻辑上应当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项根本问题。

 

3.2社会技术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这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特点所决定的

 

自然与社会之间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是一个关联性的系统。在空间中,人们是自然界当中的一个参与者,一小部分;在时间中,人们是自然界成长的一个阶段。自然界与人共同组合便成为社会,只要有社会与自然,便会有人存在,相反,也只有人存在,才能够有社会与自然。所谓的“人类化自然”主要是指被人们所作用过、占有过或改造过的自然界,是归纳到人类社会活动当中的一个自然界。而“自然界人类化”的过程又正好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制造的。简单说就是自然界在人为化的过程,社会的发展过程,人本身的本质形成、繁衍与验证,这三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相生相应。人类的进步与成长必然会改造社会,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人与自然便形成一个更全面、更新颖的系统。由此可见,社会技术在技术哲学当中是一个基础问题这一理论决定于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特点。

 

3.3社会技术是技术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同样重要而实现

 

哲学社会科学的分析进度与结果能够充分展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改造以及创新社会的过程中,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相同,既然两者之间的重要性相同,那么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重要性便也相同。社会技术是改造自然与认识自然的有力工具之一,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历史革命的主要观念与力量。在实际上,社会技术在技术哲学当中对自然与社会进行改造时,必须遵循互动、共生与共存的原则。

 

4.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技术在马克思技术哲学当中是一项根本问题,并且也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与自然”等理念所繁衍出的必然结论。但是,在马克思哲学当中,还具备许多的同等地位理念,例如“人自身的产生”、“人与人”等等理念,这也说明这一技术理念的根本条件是社会性。

篇7

【关键词】数学 教学改革 可行性

一、 数学的蕴意

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教育也是自古以来的热门话题。相对政治的教化、文化的传承、语音和哲学的教育而言,数学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活教活用的。但是从举孝廉到科举入仕,中国的教化一步步步入了刻板应试模式,以致发展到明清的八股教育、当代的应试教育地步,而数学的教学也就逐渐应试化,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不仅如此,当代社会就业压力竞争的激烈性,市场经济催生的各种培训班、各种复习资料以及评优体系的不当,导致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形成了“死做题会考试”的枯燥模式。正确的数学教学方式是催人快乐学习、乐于学习的。如今数学却成为学生极为苦恼的负担,不仅枯燥而且繁重,因天赋而异的人更是趋而避之。

其实,数学不仅能让学的好得人乐于学习,也能让不擅长学习的人乐于学习,只是很可惜现在的教育体系曲解数学,以为数学就是一门计算、解题,发散逻辑思维的学科。贯通古今中外的数学教学,具有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首先,数学的魅力在于历史的魅力。数学的发展也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分支,结而计数的时代是石器时代,周易八卦起于青铜时代,文艺复兴的天文推演、钟表计时。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重温人类文明史的过程。其次,数学让哲学大放异彩。比如名家惠施提出的“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可以说是中国数学史上关于“无穷大”和“无穷小”这两个数学概念的最早表述;然而这一命题,却是为论证他“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的哲学世界观服务的。再比如“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极限概念,当然它也是哲学的产物。第三,数学装饰着艺术的美。比如人体黄金分割线、对称线等各种数学概念完美展示了人类的身材,用数学的形式表述建筑长宽高,用几何的形式展示建筑的立体美学。当然,数学使音乐更加悦动。人类用波形函数展示旋律的波动,用数字描述音乐的节拍。数学的蕴意,远不止这些,学习数学能让我们享受在生活中的美。数学教学的真谛正在于此,不是让学生死做题、背公式,而是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现美,去把数学融入生活中,融入这个大的世界观中。

二、数学教学改革

在当代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数学的魅力被深深地掩盖着,学生视数学为负担,学校把数学教育当作升学的考核标准,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笔者大胆提出数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1.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H.Poincare)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完全按照数学史上同样内容的发展顺序展现给读者。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让孩子的思维经历其祖先之所经历,迅速通过某些阶段而不跳过任何阶段。鉴于此,科学史应该是我们的指南。”把数学的历史在课堂上结合相关知识讲解给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也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遵循一定的历史发展属性,教学的实践将会更加效率化。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如此,度的把握也很重要,不是任何内容都要结合历史去讲,不效率也不现实,那样就把数学教学变成数学史教学。

2.学科的穿插

数学是知识领域的主干,任何学科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了数学的知识。正因如此,数学教学具有生动灵活的可能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广度和深度,以及运用能力。课堂教学中,知识体系如果能在教师的指引下穿插其他学科的知识或者结合社会当下热点话题,学生便能在此体系中发掘自己的兴趣以及优势,不仅提高了学习,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科的穿插对教师的知识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备课任务也随之加大,但是不能过度,否则课堂教学的知识就很凌乱,反而无法提高效率。

3.学生主导的课堂

相对于压力较大的高中数学教学,小学、初中数学的教学较为轻松和灵活,因此在小学、初中教学中,学生主导课堂则具有了可能性。学生自己学习相关知识,授课于课堂之上,老师指导点评,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学课堂多数时间都是学生主导,初中、小学可以借鉴和引用。

4.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第二任父母,传统的师生关系是长辈与小辈、父母与子这种地位不对等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所以,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大程度地进行师生交流,二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心也要求更高了,当然工作量也就随之加大了。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从教师着手,还要从学校这个大环境着手,给予教师与学生更多的交流时间和机会。

三、结语

数学是伴随人类文明的出现而出现的,与其他知识领域相互交融。正因为数学渗透着其他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更能多注意去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把重点放在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能体会数学的乐趣,能从中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点。要做到这些,教师也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还要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多交流,把学生视作朋友,积极主动地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韩雪涛数学与哲学结伴而行[N].中华读书报,2004-01-14.

篇8

【关键词】 数学;信息技术;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19世纪恩格斯说:“数学是关于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着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整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关于数学课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有着不同的见解,现就我个人而言,谈几点体会和想法,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 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 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

题组训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方法是点几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交互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 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通过这种方式正确调整自己的教学速度和方式.

2. 人机交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是主宰,学生是配角,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参与整个过程. 而优秀的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巩固

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看得见,听得着,还能用手操作,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同时信息技术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与性大大强化了这种感官刺激,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 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 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学生最终会知道“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就我校而言,普遍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 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清晰的,它远远超出老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 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几乎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 初中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 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分别显示解析式y = x + 1、《数学用表》中的平方表、天气昼夜变化图像,用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三峡大坝一期蓄水时的录像,引导学生把水位设为y,时间设为x,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 不仅引起学生的自豪感,而且对函数概念理解非常透彻.

3. 化烦琐为简明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代数“频率分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60名女学生身高”数据中,找最大值、最小值,再分组,一个一个地数出每组中数据的个数,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烦琐又费时. 教师只有重点讲透步骤、方法和道理,把非智力过程交给计算机处理,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

三、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篇9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数学 课堂学习氛围 创设策略

一、什么是课堂学习氛围

课堂学习氛围是课堂学习环境的一种,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提高小学低年级教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努力建设融洽、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如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课堂教学情境设置,等等。要改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氛围的现状。

二、课堂学习氛围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以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这类教学方法因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而在教学方法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比较被动,获得的知识容易被遗忘。长期如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创新思维被压抑,学习兴趣急剧下降。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征,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需要和潜在能力,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使得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没能有效发挥和体现,甚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厌学情绪蔓延,使得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任务――学科知识的认知目标不能完全有效地实现。

三、课堂学习氛围的创设策略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感到学习的快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课堂教学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学生就能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起主观能动的学习追求,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英国教育理论家斯宾塞也明确指出:“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得到精神的满足。”由此可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学习,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这对有意注意时间有限、喜玩好动、自控能力较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近年来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对创设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学习方面,作了一定研究、探索,这里我结合教学实践,试谈几点浅见。

1.运用激励措施,激发乐学欲望。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良好的乐学欲望,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和关键。学生有了积极追求的欲望,才有积极追求的行为。新课的导入,把握好良好欲望的激发,使学生开始就产生良好的乐学心理,直接关系着一堂课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效率。所以,在新课导入阶段,我注意针对低年级学生好强好胜、喜爱激励的心理,运用不同激励措施进行有效的激发。一句激励的话语、一颗奖励的五角星、一面鼓励的小红旗,对大人来说可能不足为奇,但对七八岁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却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和推动力,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乐学的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7的认识”一课时,课前,我准备了八颗红五星和一幅聪明的一休图。上课时,我拿出一休图,对面露好奇之色的学生说:“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谁?”学生纷纷说:“是聪明的一休!”我说:“对了,聪明的一休。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八颗红五星(边说边出示),今天老师要看看我们班小朋友谁像一休一样聪明,谁学得最好,谁就得到红星奖。”听完我的话,学生们一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从学生一双双求知的目光中,我看出了学生良好的乐学心理和追求欲望。这时我便抓住时机,将话题引入新课的教学中。

2.用好教具、学具,增强乐学情趣。

在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下,我们教师要以全新的观念对待学生,形成现代学生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新课教学是引导学习乐学的核心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良好氛围的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在坚持教学方法、结构改革,运用多种教学技能技巧的过程中,针对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特别喜爱观看动态演示、特别喜爱动手等特点,新课教学时特别注意有机地、尽可能地通过教具、学具和多媒体,将教材中抽象的叙述化为直观的演示,将静态的图文化为动态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愉快地参与学习,增强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如:在教学“9+4”一课时,书中提供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显示出“9+4”的计算过程,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也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使学生学得更好、更有趣,我精心将书中的静态图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清晰地显示出4的分成和9的凑十过程。学生看了“9+4”凑十过程的动态演示后,既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很好地掌握了这一知识点,收到了最佳教学效果。此外根据苏教版小数教材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特点,我在充分注意运用教具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乐学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具的作用,在教学中坚持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学具,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操作演示,用移一移、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增强学习乐趣,调动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有关知识,做到以动促学、以乐促学。

3.创设教学情境,浓郁乐学氛围。

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也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丰富多彩的学习背景、情境已经被编入教材,足以体现课堂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这正是在为课堂创设一种心理化环境,认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说来,低年级学生由于有意注意时间有限,在新授环节后,大脑皮层比较疲劳,不易控制自己。这时如不及明采取方法进行调节,就不利于下面巩固练习的进行。如何继续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保持他们高昂的学习情绪呢?实践使我认识到,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浓郁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进一步认真学习的有效措施。为此,我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常常注意通过童话故事、儿歌、游戏、竞赛等多种形式或制做多媒体课件,创设一定教学情境,浓郁学习氛围,做到寓教于乐,以乐促学,增强巩固新课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以童话故事《小熊请客》为题,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了一连串的练习。第一步我生动讲述:一天,小熊请小鹿、小猴、小狗、小羊等几种小动物到它家做客,小动物们都很高兴。小熊说:“你们到我家做客,我很欢迎,但每人要解答一道题目,你们愿不愿意?”小动物们都很愿意。于是小熊出了几道题目,小动物们由于肯动脑筋,都解答得很好,都被小熊请去做客了。你们想知道小动物们做的什么题目吗?你们都想,让老师也看看你们能不能像小动物们那样爱动脑筋。第二步引导练习:小鹿做的一道题目是读出三张卡片上的数字(出示分别写有13、15、19三个数字的卡片),你们谁会读呢?学生读后用同样方法分别出示小猴、小狗解答的两道题目:你们能像小猴那样从11数到15吗?你们能像小狗那样在“”里填上“>”、“

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采用多种形式,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不失为改进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提高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种行之有些有效的方法,今后我将在教学中作进一步探索、实践,以取得更加优化的效应。

参考文献:

[1]陈清容,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顾明远.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篇10

关键词: 数学活动课教学 地位 作用 训练形式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施行以后,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课程的加强内容,改变了人们对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由此可见,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可以弥补数学学科课程的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发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一、正确认识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

人们对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以前,学校课程以升学为唯一的价值取向,教师的教学也围绕考试、升学这根指挥棒,往往忽略了活动课的开展。其实数学活动课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改“学数学”为“做数学”,对于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地发展,而不是片面地强调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为发展特长而发展特长。

二、数学活动课的训练形式

数学活动课,突出表现为数学教学在活动中进行,即“数学+活动”。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又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因而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在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是必不可少的。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实际,采用多种多样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活动形式。

1.寓教于乐,增强趣味性。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在数学活动中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笔者设计了一节《24点游戏》的活动课,要求学生分别抽取四张1(A)—13(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的扑克牌,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牌代表正数,请先算出±24点的同学任意抽出四张扑克牌,然后当众公布,想好24的同学立即到黑板写出过程。也可组织活动比赛,如:可以是二人或四人进行小组比赛,也可进行面向全班、全年级的擂台赛,学生经常玩这种游戏,对他们运算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在游戏过程中,快乐、竞赛的气氛使他们觉得乐趣无穷,学得轻松,玩得愉快,同时还可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了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正方形》这一节时,安排了《巧拼正方形》的活动,正方形有相等的角、边,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对角线,它的对称轴比其他四边形都多等,这些特点使正方形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应用。正方形还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例如:给定长度的围墙围成面积最大的四边形区域,那么我们应该选什么样的四边形?由于同学们对正方形的知识有充分理解,绝大部分的同学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接着,我出示了两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让同学们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每个同学自己动手操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很快把它拼出来了。由于材料好找,参与面广,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精心设计,渗透创新性。

“思维就是操作,思维是内化的动作——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的发展必须通过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操作,才能树立清晰明确的具体思维形象,使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例如:我在教《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时,精心设计,力图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意识。如:

问题:从一个多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多少个三角形?本环节设计三道思考题:1.通过动手,你得到了怎样的规律?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几个规律:如①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分割成的三角形越多;②多边形的边数增加一边,分割成的三角形就多一个;③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多边形边数-2,等等。2.引申:从一个圆的圆心出发,引n条不重合的半径,圆被分割成多少个扇形?学生通过上题的活动经验,很快得出结论。3.动手设计、创意:用圆、多边形等你所熟悉的图形拼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并写出贴切的解说词。学生想象丰富,设计作品多达30余幅,解说词更是各有千秋,如:“宁静的夜晚”“鱼儿你慢些游”“争分夺秒(没有时针的闹钟)”等。整堂课,学生学得既活跃又有创意。因此,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既要重视抽象思维的发展,更要重视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深化。

当然对于数学活动课还可以安排大量的思维训练内容和动手操作内容,通过这些充满了数学逻辑的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励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勤思、善思,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篇11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说,任何行为要想得到好的结果,都要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前提。学校里的环境对他们来说是崭新的、陌生的,要适应新环境,他们会碰到许多困难。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分析、研究他们的心理和个性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我从事低段美术教学多年,也一直非常重视对学生课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曾经遇到过很多典型的问题,积累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家校联合,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好比雕刻活人之塑像,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的塑像常由一位美术家来完成,而活人之塑像则是家长和一群教师来完成,倘若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成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曲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会有损整体的和谐。”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也曾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可见,要教育好一个孩子,家庭与学校之间的配合是多么的重要。中学美术课一个星期两节,通常之间相隔一两天,而美术课所需的材料准备也相对麻烦。

一是开学注册那天就把教材中所需要买的所有材料列出清单,打印出来给家长,让学生一次买齐,需要平时积累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收集。另外,叮嘱孩子们在上美术课的前一天晚上提前将美术材料袋放进书包里,既不容易忘记,还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自理习惯。二是美术老师要与班主任协调合作,有些顽皮或屡教不改的学生,要让班主任帮加大力度使这种行为习惯早点养成。三是利用家长会或便条,把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告知家长,请家长配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于一些屡次不带材料学生,请班主任与家长一起配合,在初始阶段就将学生懈怠的不良行为习惯消除在萌芽中。四是建立记录制度,把不带材料的次数记录下来,让学生较直观的看到自己的状态,从而形成自我激励和督促,再加上教师的鼓励和指正,使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养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忘带材料的现象一般很少出现,课堂上也不会因为学生不带材料而无法正常进行,学生也较容易进入工具材料得心应手、美术创作乐趣无穷的良好状态。

二、言传身教,促成行为习惯的养成

人们常说,“身教重于言教”,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讲,他们刚刚走出幼儿园教育,猛然间走入一个新环境,接受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于小学课堂教学还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作为老师要树立典范,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每次上完课老师要与学生一起收拾美术室。就这样,细微的行动会把尊重和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因为孩子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有些行为习惯很难长久保持,所以老师要经常的进行强化,使这一情况得以巩固,逐渐将课堂礼仪形成个人的行为习惯。

三、表扬比拼,促成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每个人都喜欢鲜花和掌声,喜欢表扬和荣誉,对于小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在家长的教育下都有着很强的荣誉感,喜欢争第一,争先进。作为老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表扬激励,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比拼意识,助推教学的发展。低年级学生年纪小,他们很难一堂课里都保持好纪律,但我发现表扬法和小组比赛法是非常有效的两种方法。有些学生在上课开小差时,他们的组员会轻声提醒他,通过这种竞赛方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比拼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小组成员之间还可以互相监督,这样在课堂纪律管理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巧用教学方式,促成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12

关键词:小学数学;二年级;学生主体;师生角色;激发兴趣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他们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度过了幼儿到小学的过渡期,那么,如何发挥他们的学习能动性,便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从转变师生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学生的探究为主三个方面,讨论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堂中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具体策略。

一、转变师生角色

师生角色是最基本的教学因素,整个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参与,缺一不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担任的角色是“传道者”,他们是知识的重要传承人,承担着传播知识的重任。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已经不再拘泥于课堂之上,再加上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能力、个性、创新等要求较高,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将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将自己放置于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之中,决不可越俎代庖,取代学生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了解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需求,使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的需要为主。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之中,帮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参与中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二年级小学生的心智l育还不完善,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与看法往往取决于自己的直观反映,显而易见,他们是否会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因此,为了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学数学、快乐学数学。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多样。比如,教师可以使用情境教学法,为小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如利用多媒体导入课堂、利用生活实物或情境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等,使小学生享受多元化的数学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小学生量身定做具体的学习计划,保证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中学有所得,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

三、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教师为了按时或者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将数学课堂变得程序化、固定化,即整个教学活动都是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进行的。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教师的教学重点便放在了知识的传授上,小学生只要死记硬背即可。尤其是在二年级的课堂上,很多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不具备探究能力,所以自然忽视了他们的探究活动。显而易见,这样只能渐渐消磨掉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置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必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以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实现“先学后教”,让小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等,从而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决定探究的形式应该是以学生的个人探究还是以合作探究为主。如果难度过大,教师便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保证每个小组内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合作探究,在小组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促进数学教学的高效进行。

总而言之,“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最基本特征,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内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要转变师生关系,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教师必须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使其自愿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必须要以小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实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创新性,为他们展现自己的魅力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篇13

一、利用PPT课件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具体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让技术老师最为头疼的莫过于讲理论课,总给人一种照本宣科、言之无物的感觉,生硬的文字、口语往往让学生头脑发胀、昏昏欲睡,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煎熬,有了PPT课件的教学,便可以很方便的把那些东西镶入课堂,图文并茂、视频展示,让教学更为丰富,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技术的魅力。

尤其在讲解一些类似于技术试验、结构设计、流程、加工工艺等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课程,如果一味的讲解,学生完全属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我在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关于生产中的流程讲解的时候就采用了在PPT中插入几段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有一种亲身经历汽车加工、洗洁精装配等工作的感受。作为老师,几乎没有几个人能讲清楚,说明白工业生产中的加工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与其冒讲错的风险,不如采用多媒体技术,在网络上下载相关的视频进行讲解,这样便将一个难点瞬间转变为亮点,也让学生易于接收。

二、利用PPT课件解决课时紧张的限制

自2003年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作为“技术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中的课程之一,充分肯定了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给予了技术类课程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肯定。2008年秋季,新疆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始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在全疆上线。然则,通用技术教师多为物理、信息技术、美术等课程老师转科过来,同时,各地各校重视程度的不同,课时量不能得到保障,多为一周一节,两周一节,更甚的只在学考前进行突击训练。针对课时量严重不足的问题,PPT课件容量大的特点便起到了想当大的作用。

就拿必修一第三章中设计的一般原则为例。首先,对课程进行“瘦身”,归纳本节的主要内容,原则的重要性、七个基本原则(创新、实用、美观、经济、道德、技术规范和可持续发展)、各原则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次,明确重点为七个基本原则的理解和分析具体的问题;之后分配好三个内容的时间。以电话(通讯工具)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析设计中七个基本原则的体现,每一个原则一个图片配文字进行说明。创新――电话的发展变化;实用――电话的主要功能,及其衍生的新功能;美观――外观,材料材质的选择;经济――老人机;道德――知识产权,手机作弊;技术规范――充电插口、耳机插口等;可持续发展――讨论手机的回收利用方案。讲解过程中利用黑板书写七个原则的实现,引出各原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评价设计方案的标准。这样,原本2-3节的课程一节课就能完成,这就是充分利用PPT课件容量大的特点实现的。

三、利用PPT课件是通用技术教师的基本功

作为一名技术老师,如果不会制作PPT课件,不会用多媒体设备,学生怎么会喜欢你的课,“信”其师“从”其道?

比如,你至少会在PPT课件里插入个声音、视频。最不济,插入图片的时候别人要进“插入”工具,你直接把图片拖入到演示区来完成;别人就会点一下换一张,你能不能让它主动播放,或者跳转(超链接);超链接的时候,别人都得先插一个链接用的图标,你能不能直接用文本框作为触发器。

在这里我就简单的说一种插入视频的方法,用该法插入的视频,在演示界面中仅显示视频画面,和插入图片十分类似。可以说,这是一种无缝插入,效果相当不错,但同时局限性也很大,这种方法仅支持插入AVI、MPEG和WMV等Windows Media格式视频(可用格式工厂、狸窝等视频转换器更改格式)。

篇14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83-02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当然也不能OUT。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带入了每一个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我相信信息技术可以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改变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术实现。

1.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认识数学本质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改进?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技术在"探索"和"多元联系表示"方面的强大功能使信息技术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它一方面帮助学生将头脑中想到的信息在信息技术工具上得以显示和验证,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可以启发思维,开拓思路,通过主动积极的观察、分析和探索活动,进行学习和发现。可以看到,实际上,信息技术工具自始至终体现了"实践和创新",这恰恰与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相吻合。正如"几何画板"的首席设计者Nicholas Jackiw所说:"要理解你了解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了解你理解的东西。"(knowing what you see, seeing what you know。)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2.1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过程中要显示学生的数学知识,强调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数学知识应用,强调数学知识迁移。这种集成,在数学教学中,为完成特定任务的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它的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研究已经发现问题,提出问的数学方法,探索解决方案,自主解决问题,动态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个别学习和协作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目标。

2.2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最好两者结合,相互补充,形成一个互补优势并重的"学教"教学设计理论。支持这个理论"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的教学结构"的创建请求。将这一理论应用到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的是,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能把它们就像视觉教学工具协助老师教,而且应该更加强调他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协作通信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2.3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研究,现有的知识和解释从所有角度的想法,导致一个新的光。这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2.4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现实学习服务于终身学习的原则。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数学的学习不应也不可能局限于数学知识本身。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探究数学规律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是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实验就成为这种探究发现式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科学实验的定义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实验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数学实验是思维和操作的组合测试,其目的是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发现、思考、分析和归纳思维活动,最后完整知识结构或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开始创建数学情况,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导致结果改变了可控条件下,通过改变,实现自然的数学现象,发现数学规律的目的。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很多,繁琐的计算,需要复杂的图形或图像,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些基础性的数学活动,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对数学模型的思考与选定、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与反思、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提高我们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以数字化、多媒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不言而喻的。

信息日益网络化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除了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借助网络,通过交互的活动,使学生借助于可视化的模拟来探究概念和关系。交互的活动程序在技术设计上独具匠心,学生一旦掌握了一个活动的操作,就会很容易地举一反三地掌握其他活动操作。大量的互动活动围绕这个问题,与现实世界的密切相关,有些人甚至集成多学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扩展。巨大的图书馆互动活动和之间的交互使用互联网上传教师发展历程是大大增加了选择,使其面对不同环境的学校和学生的不同学习背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