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全日制儿童托管范文

全日制儿童托管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全日制儿童托管,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全日制儿童托管

篇1

[关键词]美国幼儿教育;小班化教学;全日制幼儿教育;教师素质;教师助手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4-0034-05

学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成功的幼儿教育不但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且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期以来。美国教育界诸多机构对影响美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为美国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靠依据,促进了美国幼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试图对影响美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进行探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建议。

一、小班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成绩

班级规模及其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是美国公立幼儿教育长期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最近一项对1900-1978年美国幼儿教育班级规模的元分析研究发现,将班级规模缩小到小于等于15名儿童时能极大提高儿童的学习成绩。田纳西州学生/教师成绩比项目研究显示。缩小班级规模特别有利于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并能有效缩小少数民族儿童与主流群体儿童的成绩差距。该项目的另一项抽样调查研究显示,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特别是有色人种儿童的学习成绩。该项目的相关研究还发现。早期接受小班化教育的儿童在随后的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成功率相对较高;早期接受小班化教育的儿童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更大。艾伦・B・克鲁吉尔(Alan B,Krueger)的研究资料显示,与早期未接受过小班化教育的儿童相比,早期接受过小班化教育的儿童,特别是有色人种的儿童参加美国学院考试(ACT)或学术水平测验考试(sAT)等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可能性更大。小班化幼儿教育将主流群体与非主流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儿童参加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比率差距缩小了50%以上。与大班化教育相比,接受过小班化幼儿教育的学生更容易在不同教育阶段顺利毕业。高中辍学率相对较小。基于大量的研究成果,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认为,最优化的幼儿园班级规模应该是普通班为15名儿童,特殊教育班少于15名儿童。如果在三年的幼儿园教育内一直保持这样的小班化班级规模。这些儿童在小学阶段就更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

二、全日制幼教项目有利于促进儿童发展

近年来,全日制幼儿教育已成为美国幼儿教育领域争论的又一焦点。一些研究者指出,绝大多数接受州政府资助的幼儿教育项目每天的开放时间只有2.5-3.5小时,这种半日制的教学时间远远不够。不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对儿童特是弱势群体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

美国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显示,幼儿教育项目的日教学时间长短对儿童学习成绩的影响很大。美国国家教育协会对塔尔萨市幼儿成绩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接受半日制幼儿教育的同种族儿童相比,在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中,美籍西班牙裔和非洲裔儿童在字母识、拼读等方面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在小学一年级时,接受过全日制幼儿园教育的儿童在认知方面的成绩比接受半日制或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要好得多。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主持的“幼童跟踪研究项目”对1998-1999年度幼儿园班级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境接受全日制幼儿教育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方面的成绩比接受半日制教育的儿童好;接受全日制幼儿教育的儿童各方面的成绩均能长期优于接受半日制教育的儿童。比如,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学区,曾经接受过全日制幼儿园教育的三年级、五年级和七年级儿童的基本技能测试成绩远远高于接受半日制或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儿童。研究者还发现,在全日制幼儿园教育中获益最大的是弱势群体的儿童,尤其是低收入家庭或少数民族儿童。全日制幼儿园教育能够有效缩小不同群体和家庭背景的儿童的成绩差距,并且在促进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和技能提高方面明显优于半日制项目。全日制在校学习更有利于儿童社会性、情感、智力的发展,他们有更多时间参与集体活动。另外,许多教师反映,在全日制幼儿园里,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教师的压力明显减小。一些研究者在对费城的1.7万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在小学四年级之前,接受过全日制幼儿教育的儿童顺利升班的可能性是没有接受过幼儿园教育的儿童的两倍。是接受过半日制幼儿园教育的儿童的1.26倍。

全日制幼儿教育具有更好的社会效益。相关研究文献显示。全日制幼儿园的儿童比半日制幼儿园的儿童具有更积极的行为表现,如学习的独立性更强,课堂参与度更高,同伴合作积极性更强,更能适应长时间的正规学校生活等,他们也更倾向于接近教师,更少表现出胆怯、愤怒、害羞、辱骂等不良行为。全日制幼儿园可以通过具有连续性的保教措施使儿童的生活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有利于社会稳定。

全日制幼儿教育更有利于弱势群体儿童的发展。由于儿童在幼儿园生活时间比较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儿童,并与专家合作了解儿童的不同需要、兴趣和技能,与家长一起根据儿童的需要、兴趣和技能制订教育计划。一些研究显示,全日制幼儿园对弱势群体儿童学习成绩影响极大,如全日制幼儿园中处于贫困线标准以下的儿童的数学和阅读成绩远远高于半日制幼儿园中的同类儿童。早期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全日制幼儿园的贫困儿童在阅读、空间和口语技能、颜色和字母辨别以及数字辨认等方面的测试成绩远高于半日制幼儿园里的同类儿童。最具说服力的证据来自最近美国教育部早期儿童跟踪项目的研究结果:对于处于贫困线标准以下家庭的儿童来说,在全日制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的数学成绩比半日制幼儿园儿童高,其成绩比为8.7:7.3;对于处于贫困线标准以上家庭的儿童来说,全日制幼儿园儿童与半日制幼儿园儿童的成绩比为7.7:7.2。因此,从长远来看,全日制幼儿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儿童成绩的有效途径。

对家长来说。全日制幼儿园是家长的最佳选择。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美国家长认为,儿童的日常生活安排越稳定,儿童越能免受打扰,有更多的时间专心学习。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0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入园两年后,100%的全日制幼儿园儿童的家长和72%的半日制幼儿园儿童的家长认为,如果重新选择,他们都将为孩子选择全

日制幼儿园。

三、高素质教师是保障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

教师素质是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课堂教学质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早在1989年,百慕大学院培训项目研究发现,具有四年制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与儿童积极交往的指数明显高于不具备四年制本科学历的教师。1990年关于国家儿童托管员工聘任的研究显示,与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相比,具有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教育更敏感,对儿童更细心周到。更宽容。1997年一项关于“幼教成本、质量与儿童成绩”。的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儿童学习环境与具有学士学位的优秀教师数量呈明显正相关,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所教班级的儿童比仅具有高中教育背景的教师所教班级的儿童具有更强的词汇学习能力(即能理解更多的单词)。另外,教师对幼儿教育的敏感度也与教师的学历呈正相关。2001年一项开端计划的研究也发现,幼儿园教师接受专业教育的层次对幼儿园教师教育态度和知识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接受的教师教育层次越高,幼儿园教师越具有高水平教学经验、积极的教学态度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另外,巴奈特(Bamett)等学者最近对低收入学区幼儿园的调研也发现,质量较高的幼儿教育项目都要求幼儿园教师具有学士以上学位。最近美国早期教育研究学会对教师教育水平、幼儿教育项目质量和儿童学习成绩的分析研究显示:教师接受教育的水平越高,所教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越强,并且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对儿童学习主动性的影响最大。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教师单单参与个人专业发展项目培训是不够的,还需要积极参与合作性专业发展计划。美国国家教育协会认为,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应该具有以下特征:制订明确的教师发展目标,由资深专业人士进行教师教育项目设计和指导,为教师提供幼儿园课程修订和开发的培训,注重教师的探究反思、行动研究及合作能力的培养等。

四、教师助手能为儿童提供全方位教育服务

“教师助手”(teacher aides),又称“辅助教师”(assistant teachers)或“准教师”(paraeducator)。美国大部分幼儿园的班级除了配有正式教师外。还配有一名教师助手,教师助手主要是辅助正式教师开展工作,帮助正式教师处理班级日常事务,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助手一般应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并且应通过地方学区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考试,获得专业资格证书。目前,美国幼儿园教师助手中具有高中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凭的约占59%。具有幼儿发展副学士文凭的约占17%,具有副学士及其以上文凭的约占24%。这些教师助手经过相关培训后可以转为正式教师。

幼儿园教师助手对美国幼儿教育项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小班化教学和生/师比较小的幼教项目对儿童的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而教师助手的配备不但能缩小班级规模,而且能减小生/师比。另外。教师助手的素质与儿童在认知、社会化和情感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显示,教师助手的素质越高,为正式教师提供的帮助越有效,为儿童提供的看护质量越高。另外,公立幼儿园教师助手具有多种职能,如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为有特殊需求的儿童、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和其他弱势群体儿童提供必要的帮助等。研究显示,配有专职教师助手的班级的儿童比没有配备专职教师助手的班级的儿童成绩优异。田纳西州学生/教师成绩比项目研究结果还显示,配有专职教师助手的普通幼儿班儿童的学习表现明显优于没有配备教师助手的班级的儿童。美国另一项国家幼儿教育追踪研究发现:在配有教师助手的全日制幼儿园就读的美籍非裔儿童比在没有配备教师助手的全日制幼儿园就读的同类儿童的阅读能力要强;拥有少数民族身份或者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助手能有效消除儿童之间、教师与儿童之间的文化隔阂。南加利福尼亚拉美民族社区的一项相关性研究也显示,拉美裔的教师助手能更积极地参与本民族儿童的活动,并能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各方面需求。这些研究成果说明,幼儿园教师助手能够为正式教师和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有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五、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

来自美国的大量研究成果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国幼儿教育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专职幼儿园教师短缺等问题十分突出。在思考我国幼儿教育发展战略时。美国教育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我们提供如下启示。

1、缩小幼儿园班级规模

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小班化教学更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能够增强幼儿园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宜性。然而,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公共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和幼儿园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增加的儿童的入学需求,班级规模过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政府相关部门及幼教机构应严格控制幼儿园班级规模,力争实现小班化教学。由于教师助手的配备对于改善师生比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控制班级规模方面,可以尝试在幼儿园中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师助手。另外,政府部门还应制订统一的师生比标准,以确保不同幼儿教育机构班级规模之间的可比性。

2、扩大全日制幼教项目规模

美国诸多研究结果显示,全日制幼教项目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能够有效缩小不同儿童之间的成绩差距;同时,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发展,有效提高儿童入学率与在校率以及入学后的学习成绩。我国应该加强全日制幼教项目建设。努力促使幼儿教育成为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接受全日制幼儿教育的机会;政府应在财政上为全日制幼儿教育项目提供大力支持。还应制订全日制幼儿园日教学时间的最低标准;社区应努力创造条件,为所有学前儿童提供入园机会。另外,地方政府还应该制订全日制幼教项目的综合日程表,采取措施确保半日制幼儿园向全日制幼儿园转型。

3、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重视教师助手配备

篇2

其实,这只能算是中等收费水平。新学年即将开始,香港千所幼儿园中有七成已获准提高新学年学费,平均增加4.3%,半日制增加20港元到8000港元不等,全日制则从360港元到12000港元不等。最贵的一所幼儿园,全日班学费为13.564万港元,足以让一名学生完成3年大学课程。

幼儿园的花销实在不小,有家长在博客上晒了晒孩子上高班和低班两年幼儿园的账单,接近30万港元!难怪香港有很多“丁克”一族,听到把孩子从出生培养到大学毕业需耗资几百万港元,便决心把“丁克”进行到底了。

不过,新学年约有10所半日制幼儿园的全年学费为1.1万港元或以下,加上政府补贴,小朋友上相关幼儿园可以“零学费”。

幼儿园寓教于乐

在香港照顾和教育学前儿童的有幼儿中心和幼儿园两种。

幼儿中心接收的是初生至三岁以下的幼儿。幼儿中心包括育婴园和幼儿园两类,前者为刚出生至两岁的幼儿服务;后者为两岁至三岁的儿童提供服务。幼儿园有全日制及半日制两种,大部分幼儿园的儿童是全日制托管。幼儿中心需要在劳工及福利局辖下的社会福利署注册。大部分幼儿中心为政府资助或私人团体开办。

幼儿中心的宗旨主要是支持和巩固家庭,促进3岁以下幼儿的体能、智能、语言、社交及情绪的发展。

3至6岁的儿童要去的是幼儿园。香港的幼儿园全部是私营机构,分非牟利幼儿园和私立独立幼儿园两类,由志愿团体或私人开办。幼儿园须向教育局注册,教育局的督学经常视察各幼儿园,并在课程、教学方法和行政方面向校长和教师提供意见。部分幼儿园附没幼儿中心,即幼儿园暨幼儿中心,可同时招收3岁以下儿童,也由教育局规管。目前许多幼儿园暨幼儿中心由幼儿中心转型而来。

香港地少人多,许多幼儿园开在居民楼里,有些只有两三间教室,没有窜外活动空间,有些规模则较大,有十多间教室,有室内外活动场地,还有电脑室等专门的活动室。政府要求,幼儿园必须提供一个安全和卫生的学习环境,并有宽敞的空间和充裕的设备,让儿童进行游戏活动,愉快地学习。

大部分幼儿园只开半天课程,部分则同时开办全天课程,都分为高班、低班及幼儿班。幼儿班也可以接收9月1日前满两岁八个月的孩子。

香港的幼儿园及幼儿园暨幼儿中心普遍采用中文作为教学语言,一些国际幼儿园则采用英语教学。政府鼓励非华语孩子通过入读以中文为授课语言的本地幼儿园或幼儿园暨幼儿中心,加快他们融入社会及掌握中文。

很多出名的幼儿园都要面试,面试中了解幼儿是否合适。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包括谈话、故事、仿真游戏和参观等。按照要求,不应要求3至4岁的孩子写字,不应要求孩子默写字句或参加测验考试,应每天都为孩子编排音乐活动及体力游戏,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照顾孩子均衡发展。

同时,对每个班级教师与孩子的比例,有明确规定,即最低限度达到1:15,不得超额,以确保教学质量。

学杂费用差千里

虽说大多数幼儿中心和幼儿园不是以盈利为目的,但不是慈善机构,日常经营费用、教师工资还是要由学生家长负担,所以学费必不可少。如果想要孩子得到更多的东西,额外的支出也少不了。

所有幼儿中心的收费,必须经由社会福利署批核。月费多在三四千港元。贵的则需六七千港元。有些暂时不能照顾幼儿的人士要求提供短暂的日间照顾,收费则为全天64港元、半天32港元、每两小时一节为16港元,另加膳食费6.4港元。延长时间服务每小时收费13港元。

对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来说,费用比上幼儿中心复杂得多。按照规定,幼儿园应将教学及营运的必要开支纳入学费,如教职员工资、校舍租金管理费、学校设备教具以及经营和维持幼儿园所提供的与教育服务水平有直接关系的支出等。不同的幼儿园,学费也相差甚远,如前文所述,有的一学年不到1万港元,有的“贵族幼儿园”则要十多万港元,适合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

至于报名费,幼儿园可收取的核准上限为30港元,而注册费的核准上限为660港元(半日班)、1150港元(全日班)或每月学费的半数(以较低者为准)。学校收取的注册费会于该校开学首个月的学费内扣除或退回给家长。

除了报批的收费项目,幼儿园还会有些代办收费项目,如学习材料、校服、书包等。按规定,如果向学生售卖或提供收费服务,必须与教学活动有直接关系,学校须以书面通知家长有权选择是否购买或采用学校提供的收费服务,还需详细列明单项收费及数量,让家长可选购部分需要的物品或服务。各项目的营利水平不应超越成本价格的15%。

在不同的幼儿园,代办收费项目金额差异很大,学习材料费可以低至数十港元,也可高至3000港元,冬季、夏季校服每套售价亦由几十至八九百港元不等,书包便宜的只要几十港元,贵的则要一百多港元,这一年的费用就差了数千港元。有的幼儿园则无论校服、书包还是学习材料均不收分文,而是安排家长直接向书商、校服供应商购买。

茶点费、生日会、毕业旅行、毕业相册等等杂费如果没有计入学费,也是不小的开支。如果孩子要上才艺班,如美术、珠心算、手工等,还要另外付费。

教育局要求幼儿园在教育局网站公开学校资料、学费及代办收费、办学特色、教师资历等情况,方便家长选择及市场监管。不过,幼儿园的许多杂费并没有公开,“贵族幼儿园”也没有亮相其中,但只要教学质量高,家长肯接受,再贵也不愁生源。有些家长不但在幼儿园方面不惜重金,在课外活动上也大撒金钱,每月花上几千港元也不稀奇。

万元学券助家长

2006年香港政府施政报告提出拨20亿港元推出学前教育学券资助幼儿园家长,果然从2007年9月起,香港实行幼儿园学券制,每名幼儿园学生每学年至少可获1万港元学费资助,帮众多家长减轻了负担。

按规定,6岁以下在香港幼儿园或幼儿园暨幼儿中心就读的儿童,不论任何国籍,只要符合申请资格,便可申请学券资助。

申请学券的儿童必须是香港居民,拥有香港居留权、入境权或不附带任何逗留条件(逗留期限除外)的有效香港居留许可。

如果符合资格,便会获发一张学券计划资格证明书,凭该证明书,在符合资格参加学券计划的幼儿园就读,便可获得学费资助。

符合资格参加学券计划的幼儿园必须是:非牟利幼儿园;提供本地课程;半日制及全日制幼儿园每年学费必须分别低于24000港元及48000港元。有些幼儿园为获取参加学券计划的资格,压低学费,有些则由私立独立转为非牟利幼儿园。

获得资助的孩子每年可得到的学费资助额逐年提高,2007/08学年为1万港元,2008/0年为11000港元.2009/10学年为12000港元,2010/11学年为14000港元,2011/12学年为16000港元。

在学券计划下,家长需支付的学费为幼儿园获准收取的学费与学券学费资助额之间的差额,如幼儿园收取的学费高于学费资助额,家长需支付其间的差额;如幼儿园收取的学费低于学费资助额,家长不会获得差额。

假设2008/0年,某幼儿园学费是11000港元,入读该校的儿童家长就不需要支付学费;如果学费是12000港元,家长只需付1000港元;如果学费是10000港元,家长不需支付学费,但也不会得到差额1000港元。

在学券计划之前,实施的是幼儿园及幼儿中心学费减免计划,即低收入的家庭,可申请获得部分或全部学费减免。

篇3

[关键词]21世纪初;美国;英国;日本;幼儿教育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1/02-0074-05

幼儿教育体制是国家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进行划分的基本管理制度。进入21世纪后,美、英、日三国在全球化和各自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对本国的幼儿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本文主要对21世纪初美、英、目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进行比较,探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一、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共性

1 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

21世纪初,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家长的需要,促进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帮助儿童作好入学准备,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机构类型都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的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表现形式也多。按照服务时间长短,可分为半日制、全日制等;按照资金来源,可分为公立和私立;按照是否有营业执照,可分为规范和不规范;按照是否营利,可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按照招收幼儿年龄,可分为0~3岁的婴幼儿计划、4岁班幼儿园、5岁班幼儿园。此外,还有课前课后看护、临时照顾、夜间照顾等一些服务机构以及联邦政府实施的早期保教项目,如开端计划、早期干预计划等。

和美国一样,英国的幼儿教育机构也是种类繁多,其分类标准多种多样。依照财政来源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根据幼儿在园时间长短,可分为计时制、半日制、全日制和寄宿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一般保教机构、特殊教育中心、天才儿童教育中心、亲子中心和小学预备班等。

为满足家长的不同需要,日本幼儿教育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多。根据管理部门的不同,可分为幼儿园、保育所和认定儿童园;依照财政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国立、公立和私立;根据幼儿在幼儿教育机构时间的不同,可分为计时制、半日制和全日制等。

2 幼儿教育机构行政管理整合化

世界各国幼儿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形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将保育和教育分开管理的分管型,二是将保育和教育统一管理的整合型。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机构行政管理的形式均属于分管型。

进入21世纪后,为实现“人人拥有同质机会”的目标,从教育资源最优化的现实需要出发,美、英、日三国开始改革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形式,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行政管理的整合化趋势。所谓整合化是指将幼儿教育机构进行统一或协调管理,以提高幼儿教育政策和目标的一致性,更好地为幼儿、家长和社会服务。㈨

必须说明,整合化并不意味着分管型向整合型的完全转换。美国基本保持分管型的形式,只是对幼教机构进行协调管理,提倡保教合一,同时强调各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英国处于从分管型管理向整合型管理的过渡期,一方面将以前隶属于卫生福利部的托儿所置于卫生福利部及教育与技能部的联合管理之下;另一方面则基于劳动力家庭的育儿需要,将保育与教育部门置于保育部门的整合管理之下,由劳动技能部门承担整合管理责任。日本政府从2006年10月开始在日本的地方行政机构――都道府县设立幼儿园和保育所功能合一的第三种幼儿教育机构,即认定儿童园。2008年,日本已设立1000所认定儿童园。由此可见,尽管美、英、日均出现了幼儿教育机构管理形式的整合化趋势,但三国都没有完全从分管型转成整合型。

3,幼儿教育机构质量管理规范化

为了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让每个幼儿都能接受优质的保育和教育,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

美国主要通过以下措施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首先,通过许可证的发放对幼儿教育机构进行管理。州政府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设施、卫生、安全和保教人员等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若达不到这些要求,幼儿教育机构则拿不到开办许可证。例如,2005年,美国除了爱达荷州外,其他州均要求日托中心必须具备开办许可证。其次,通过认证制度提升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取得许可证表明幼儿教育机构达到了基本的安全与卫生标准,而获得专业组织的认可则意味着其达到了一定的质量标准。全教协会(NAEYC)的认证制度广受社会认可,获得其认证的园所已由1986年的19所升至2005年初的1万余所。㈣此外,美国还有全国托儿协会(NCCA)制定的全国早期保教认证制度(NECPA)、全国托儿专业人员协会(NACCP)制定的认证制度等。

英国政府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当局的管理,以提高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其主要表现包括:一是成立专门机构,监管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1999年,英国政府宣布,由独立于教育与技能部的非部级单位――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幼教机构服务质量规范,负责幼教机构的注册和督导检查等工作,形成第三方监督机制。从2001年9月开始,所有的幼教机构都要接受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的监督。这一举措对客观评价幼儿教育机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二是加强教育与技能部对各类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200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儿童法》,规定英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教育与技能部应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运转、管理和儿童权益保障等制定规章、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等,以促使各级政府履行相应职责,加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

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以加强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日本政府重视制定幼儿园、保育所和认定儿童园的设置标准。2006年,文部科学省修改了《幼儿园设置基准》,对幼儿园设置的宗旨、编制、设施和设备等进行了详尽的规定。[s)2002年和2006年,厚生劳动省两次修改了《儿童福利设施最低基准》,对保育所设置的编制、设施和设备作出了具体规定。c7J2006年,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共同颁布了相关法规,对认定儿童园的宗旨、职员配置和资格、设施设备和管理运营等作出了规定。㈨除上述法规外,厚生劳动省于2004年出台了《关于福利服务的第三者评价指针》和《“关于福利服务的第三者评价指针”中各评价项目判断基准的指针》,19]规定了保育所第三者评价的基本方针和评价要点,加强了第三者对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二、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

革的差异

1,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增长状况不同

三个国家中,美国的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增加最明显,其中尤其明显的是先学前班。先学前班一词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为进入幼儿园之前的3"4岁儿童开办的幼儿园。20世纪70年代以前,只有少数州在5岁班幼儿园中招收4岁幼儿。进人21世纪后,受到国家教育目标(National Education Goals)和神经科学发展等的影响,先学前班在美国迅速普及。2001年,除了9个州外,其他州均开办了由州政府资助的先学前班。到2005年,开办先学前班的州增至42个。

英国幼儿教育机构的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其中增幅较大的是为3~4岁幼儿设立的幼教机构。1997年,英国每3名幼儿中只有1名能进入幼教机构。从2003年开始,英国政府出台了《每个孩子都重要》规划(2003)、《儿童保育十年战略》(2004)、《早期奠基阶段》(2005)、《儿童保育法》(2006)和《儿童计划》(2007)等幼教法规,大大促进了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目前,英国所有3~4岁幼儿均能享受到一定形式的免费幼儿教育,全国共有60万个登记在册的儿童保育机构或场所。

与美国和英国不同,进入21世纪后,日本幼儿教育机构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2001年,日本有各种幼儿园14375所,此后逐年下降,至2008年已降至13626所。与此同时,保育所的数量有所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大。2001年为22231所,至2008年上升至22909所。这主要是因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的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影响了幼儿教育机构数量的增长。

2 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程度不同

如前所述,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其多样化程度有所不同。

在美、英、日三国中,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程度最高。例如。联邦政府实施的贫困儿童早期保教项目有开端计划、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等。其中,开端计划可分为中心式、居家式和混合式三种。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是继开端计划之后美国第二大贫困儿童早期保教项目,其中的大部分经费用于5岁及5岁以下儿童的托管和保教工作,主要包括儿童保育中心、家庭托管儿童之家、团体之家和家庭内保育四种类型。

英国幼儿教育机构类型的多样化程度较高。例如,英国主要的幼儿教育机构是保育学校和保育班。因设立主体的性质不同,保育学校和保育班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地方当局设立的保育学校,二是附属于幼儿学校或初等学校的保育班,三是直接补助学校(直接接受教育与技能部的补助),四是被认可的独立保育学校,五是私立的独立保育学校。又如,英国社会团体和私人开办的幼儿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分别是学前教育中心、日间托儿所、学前游戏团体、假日社团、课前/课后社团、幼教绩效中心、独立学校、私立保育学校、亲子团体和居家保姆/家庭日常保育等。

与美国和英国相比,日本幼儿教育机构的多样化程度较低。日本的幼儿教育机构主要有保育所和幼儿园两种形式。近年来兴起的认定儿童园是一种新的幼儿教育机构,这种机构正在日本政府的倡导下迅速发展。日本政府没有实施和美国的开端计划、英国的良好开端项目等类似的项目,因此也没有与之相应的幼儿教育机构类型。

3 幼儿教育机构质量管理方法不同

21世纪初,美、英、目三国均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强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但三国对幼儿教育机构管理的方法有所不同。

美国主要通过许可证和认证制度保障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种类繁多。为保证各种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各州利用许可证的发放来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没有达到一定的设施、卫生、安全和师资标准的幼儿教育机构,不允许开办。此外,全教协会、全国托儿协会和全国托儿专业人员协会等幼儿教育专业组织纷纷制定各种认证制度。幼教机构要获得这些专业组织的认证,就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各种认证制度大大促进了美国幼儿教育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

英国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对地方当局的管理提高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1999年,英国政府设立了国家教育标准办公室,形成了第三方监督机制。200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儿童法》,强调了教育与技能部对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监督责任,对各级政府履行相应职责具有促进作用。

日本主要通过政府部门出台相应法规来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分别制定了相关法规,对提高日本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三、影响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异同的因素

1 经济发展

尽管在过去十年中,美、英、日的经济发展状况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三国均为世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这就为投入较多资金发展幼儿教育、进行较大规模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例如,三国都投入一定资金,提高儿童入园率,以期实现幼儿教育的公平。

2 社会变化

社会变化导致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有所不同。进入21世纪后,美国和英国均面临着贫富差距悬殊、妇女就业率上升和未成年父母逐年增加等社会问题,促使两国均把扩大幼儿教育规模、增加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作为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日本情况则有所不同。随着少子化、核心家庭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日本社会出现了人际关系淡漠、社区和家庭的教育作用下降等问题。为此,日本政府把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心放在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提倡幼儿教育机构与社区的相互支持等方面。

3 全球化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对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美、英、日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同性。全球化促进了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界人士的交流和了解,促使三国互相学习,从而使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呈现出体制类型多样化、行政管理整合化和质量管理规范化等共性特征。

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多样性。为了回应全球化对幼儿教育的挑战,美、英、目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都力图根据本国情况保留特色。在幼儿教育体制改革中,尽管三国均呈现出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多样化的共性特征,但总体而言,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的类型最多,英国次之,日本最少;尽管三国都注重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其质量管理也都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三国质量管理的方法有所不同,美国主要通过许可证和认证制度保障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英国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对地方当局的管理来提高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

质量,而日本主要通过政府部门出台相应法规来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服务质量。

4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指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质或文化模式。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的特色,是造成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方面,对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尽管文化传统具有变异性的特点,但其民族性和稳定性特征使之对美、英、目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美国平等参与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其分权化管理幼儿教育机构的传统,对美国幼儿教育机构管理的整合化改革具有一定阻碍作用;英国浓厚的自由主义政治传统促使其形成了政府不过多干预教育的特色,对当前英国进行的整合化的幼儿教育机构行政管理改革和规范化的幼儿教育质量管理改革有一定阻碍作用。

另一方面,造成了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的差异。这是因为,一方面,文化传统对美、英、日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促使三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多样性;另一方面,美、英、目三国为了保持其文化传统,力图在保守和变革中保持平衡,从而使其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各具特色。

四、21世纪初美、英、日三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 基本普及幼儿教育,扩大幼儿教育规模

在我国,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幼儿教育的需求日益高涨。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仍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以2007年为例。据统计,2007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44.6%,是我国各段教育中普及率最低的。同时,东中西部、城乡幼儿教育发展差距显著。2007年城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5.6%,农村只有35.6%,两者相差了20个百分点。如前所述,进入21世纪后,美、英两国改变以往国家不干预或少干预幼儿教育的做法,增加了对幼儿教育的投入,采取一系列措施扩大幼儿教育的规模,以促进儿童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进步。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对中西部、农村地区来说,中央和地方政府需发挥其主导作用,例如,通过设立政府主导的具有长效性的大型项目等多种援助方式,扩大幼儿教育规模,帮助这些地区尽快普及幼儿教育,促进幼儿教育公平。

2 健全幼儿教育管理体制,规范幼儿教育的质量管理

目前。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教育部门没有专门设立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有1/4的教育部门不仅没有专设机构,甚至没有专职的幼儿教育管理人员,造成幼儿教育管理混乱或无人管的状态;幼儿教育质量的监控体制与机制不健全,中央和许多省份都缺乏对幼儿教育质量的监控,少数有质量监控的省份也基本上只对公办幼儿园进行分级分类评定、验收和督导,而将数量众多的民办幼儿园排除在质量监控之外。幼儿教育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完善、幼儿教育质量监控体制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我国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如前所述,进入21世纪后,美、英、日三国均注重通过健全幼儿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管理等举措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借鉴美、英、日三国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借助《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等文件出台的春风,笔者认为,应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建立以教育部门为主,妇联、计生委、财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为辅的幼儿教育协调机构,明确各部门在促进和发展幼儿教育方面的职责。建立并修订相关法规,以保障幼儿教育机构的质量;建立独立于教育部的第三方监督部门,由该部门负责制定全国统一的幼儿教育机构质量规范,负责注册、督导和检查等工作,所有的托幼机构都应接受该部门的监督,各地区应建立地方性的教育质量督导网络以支持该部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燕学前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9

[2][3]曹能秀,学前比较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9,101

篇4

本文从探索小区管理新模式的目的意义入手,对以往优秀做法进行了总结,对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根据油田物业实际,提出了“综合服务一卡通、生活便利一条龙、公益惠民一家亲、资讯服务一点通、社企党建一面旗”的“五个一”新型管理模式,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及提出了相应保障措施,探索了油田物业未来管理的新模式。

【关键词】

小区管理;“五个一”模式;物业管理

我们认为新的管理模式要在满足用户需求、方便用生活上做文章,建立“五个一”管理模式,为居民用户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大社区”服务,努力实现“日常生活用品购买不出园、简单就餐洗理不出园、基本休闲健身不出园、普通寻医问药不出园”,不断提高广大员工群众、居民用户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1 “五个一”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之所以说“五个一”管理模式是可行的,主要是因为物业公司起码可以对三类资源可以进行有效组织。一是社会上各类专营公司及商家均是提供专业服务的潜在供应商,只要是供应方在经营过程中和业主在消费过程中需要的,物业公司都能利用信息平台、特许经营等措施为其造就用武之地。二是管理物业的各类服务信息、服务设施设备的共享。三是业主资源,物业公司可进行有效分类组合,同时可以利用与业主接触沟通,听取业主的意见建议。

2 “五个一”管理模式的具体做法

“五个一”管理模式是以企业为主导,以全面督导、各方参与、权责到位为保障,在执行中坚持立足社区、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居民、体现特色,在不断整合企业、社区、社会、政府等资源要素的同时,为提升油田小区价值探索了有效途径。

2.1 综合服务一卡通

矿区服务“号码百事通”。将物业维修,供热、供水、供电、供气、排污服务,社区医疗,公共交通,保险服务、离退休管理、托幼服务等客户服务号码进行汇编,并标住相应单位的工作职责,制成小手册和宣传海报,为用户分发及悬挂与每个单元内,实现一张联系卡解决所有疑难。

2.2 生活便利一条龙

一是完善家政服务。由矿区搭建平台,疏通渠道,开展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助急等“住家保姆”式的贴心服务,并重点发挥沟通、引进、培训、协调、管控作用,努力使家政公司与服务对象真正实现市场化、规范化的互惠双赢。二是丰富服务种类。积极招商,在餐饮、超市、健身、娱乐等方面,与市内、省内、国内知名企业联合,以连锁加盟的方式,拓展小区内服务措施。三是延伸自身服务。对于父母中午或一餐回不了家的孩子,由矿区服务单位联系有托管条件的家庭,扶持并规范设立家庭“小饭桌”,为中小学生提供就餐、临时休息服务;对于父母长期在油田生产一线工作,且无亲属或其他条件托管的少年儿童,则由矿区服务单位扶持或统一设立社区“托管站”,提供“管吃、管住、管学”的“全日制托管”服务。

2.3 公益惠民一家亲

提高公益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扩大活动室、休闲场所、体育场馆的服务对象,从目前的仅限于离退休职工扩展到小区所有居民用户,对油田职工或家属以外的人员,提供会所式有偿服务;开办社区公共图书室,建立社区文化长廊,满足社区群众文化休闲娱乐的需要;拓展公益服务项目和内容,利用规模较大活动场馆开办老年大学等;开展“物业管理开放日”、“体验式沟通”活动,并运用定期走访、电话调查、义务监督员等方法,深化交流互动,加强用户对物业公司的了解。与政府部门、学校及用户所在单位联合,定期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活动,并进行文明业主、文明家庭评比,引导小区讲文明、尚礼仪的文明新风。

2.4 资讯服务一点通

开发矿区服务网站,建立统一的数字网络服务和资讯平台,在网上实现各类报修和服务申请、服务意见征集、医疗、公交、保险等信息查询功能;收集、存储和定期更新免费公共咨讯服务信息,如健康常识、烹调技巧、养花知识、生活小窍门等,同步利用社区广播、电子屏幕等方式实现信息实时。搭建专业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服务供应商的信息网络,通过有效的评估并以契约的形式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长期或短暂但及时的专业服务。同时,完善用户需求档案,通过顾客调查了解、掌握、挖掘业主的需求,以便及时填补供应商,使服务供应方和需求方通过物业公司的组织,顺利实现服务交易过程。

2.5 社企党建一面旗

以油田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为依托,加强油田社区非在岗党员的联系服务、教育管理,引导和调动油田非在岗党员争做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承人, 讲文明、树新风的带头人,弱势群体的贴心人,和谐矿区的建设者,群众性文体活动的骨干。与政府街道紧密结合,协助将政府和企业的惠民思想和相关政策落实到相关群体,努力把油田社区党员联系服务站建成思想教育的阵地、排忧解难的窗口、联系群众的桥梁、凝聚党员的家园,促进企业党建和社区党建的良性互动。同时,注重交流互动与情感沟通的同步,通过发挥社区党员联系站的辐射作用,充分调动有文艺特长的小区用户的积极性,通过定期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公共选秀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用户家园意识。

3 保障措施

3.1 建立完善商业拓展体系

培育信托责。信托责任是指受托人对委托人负有的严格按委托人意愿(而不是自己的)管理财产的责任,可通过引进第三方服务健全功能。完善管理机制。拓展连锁加盟业务,严格约定合同条款、切实加强过程管控,建立和完善利益的分配和相互制衡制度,以确保执行的平稳长久。

3.2 提升居民文化素质

视觉灌输是营造氛围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对设置提示语标牌,将小区进行理念故事化、案例生活化的包装,提升用户的家园意识和主人意识;通过在小区展板或专门的宣传载体,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宣传中国传统礼仪,由视觉变为思想,由思想变成行为,由行为变成习惯;与小区用户携手创建“绿色楼道”、“特色楼道”,具备条件的小区还可以以小区内学校班级为单位开展“绿地认养”活动,在小区设置“绿色责任田”等,营造出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小区居住环境,使小区成为企业展示精神风貌、文化形象的窗口。

篇5

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重要意义。残疾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特性突出、特别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是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重点人群。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

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帮助残疾人改善基本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实现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根本举措。

(二)总体要求。全区要按照市政府关于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加大投入

,加快推进,务求实效。坚持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与全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坚持普惠政策与特惠政策相结合的原则,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全区社会保障和公共

服务体系并予以优先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进一步提高残疾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三)目标任务。到2015年,残疾人“两个体系”更加完备,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二、建立完善的救助补贴制度,确保残疾人享有生活保障

(一)加大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力度。提高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标准,对低保家庭中一、二、三四级残疾人专项补助标准由每人每月150元、100元、60元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150元、100元。城市

家庭月人均收入高于低保标准50%以内的残疾人参照我区城市低保家庭补助标准执行,今后贫困残疾人专项生活补助标准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同比例调整。自2012年起,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一户

多残、无自理能力的重度肢体残疾人、重度精神一级残疾人、孤寡老年残疾人,在享受现有残疾人补贴基础上,每人每月再给予50元的特殊生活补贴。

(二)加大对重度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力度。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一、二级残疾人,在其享受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之后,对其个人所负担的医疗救助规定范围内住院和大病

门诊费用,再给予30%的救助,年救助金额累计不超过5000元。

(三)提高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标准,扩大受益面。从2012年起,将低保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00元,并覆盖低保边缘精神残疾人。

(四)加强贫困残疾人住房保障。逐步落实贫困残疾人廉租住房保障政策,今后规划筹建的廉租住房要优先安排贫困残疾人家庭。城中村改造对残疾人应予以照顾,要优先解决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住房困

难。

(五)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待遇。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按规定给予政府补贴;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按规定给予补贴。

贯彻落实重度残疾人提前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的相关规定,加大落实城镇残疾人个体工商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力度。

(六)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福利水平。贯彻落实好残疾人在享受税收减免、生活用电、水、煤气费用、就医就诊费用、盲人读物邮件寄递费用、聋人手机短信费用、聋人和视力残疾人家庭数字电视初装

费和收视费以及视力一、二级和下肢残疾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汽(电)车等交通工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七)做好困难残疾人家庭的走访慰问和救助工作。逐步加大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困难残疾家庭的经费投入,自2012年起,将重大节日走访慰问经费增加到30万元,基本实现重大节日困难残疾人家庭的走

访慰问全覆盖。

三、建立完善的康复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一)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区级医院及80%以上的街道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设立康复科(室),充分发挥好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和街道康复中心对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

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功能训练、心理辅导、康复知识普及和残疾预防宣传等工作。依托各级医院和社会服务组织,确定一批残疾人康复定点机构,承担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在残疾人相对集中的地方

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水平的康复站,完善社会化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2012年实现基层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全覆盖。

(二)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各级康复机构服务人员纳入政府教育和技术培训计划,将残疾人康复技术服务纳入全区卫生系统相关培训内容,提高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规范化建设。推动康复服务工作项目化,进一步完善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救助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精神残疾人康复医疗救助水平,积极推进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工作开展

(四)加强残疾预防工作。加强对婚前医学检查和产前优生健康检查及孕期、产后保健服务;强化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和监察,加强对出生缺陷与残疾的监测和对7周岁以下残疾

儿童的监测,有效控制残疾发生。对0-7岁残疾儿童实行抢救性康复,逐步提高康复救助标准。在定点机构康复的残疾儿童达不到入学条件的,救助年龄可放宽到9周岁。

四、建立完善的托养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享有身心关爱

(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托养照料。建立以机构托养为主、社区日间托管和居家照料服务为补充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捐助等方式,实施多元化的托养服务支持,适时提高托

养补贴标准。逐步拓宽托养覆盖面,将托养服务政策由低保家庭残疾人向低保边缘家庭残疾人延伸。

(二)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化。开展托养服务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和“阳光家园”示范区创建活动,对规范达标的托养机构给予表彰奖励。残疾人托养机构中的医疗卫生室取得市基本医疗保险社区

医疗定点资格的,在该托养机构中入托的参保残疾人纳入社区医疗保险管理,享受社区医疗保险相关政策。

五、建立完善的教育就业制度,确保残疾人享有公平发展机会

(一)进一步发展残疾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开办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机构,满足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使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孤独

症、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以及儿童福利机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到义务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保证适龄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入学率水平。保

障各类特教学校和康复教育机构的教师待遇不低于普通学校教师,并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晋级评优以及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贯彻落实残疾人培训的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实施免费

职业技能培训,残疾人参加职业培训并取得高一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按照每人最高1000元标准据实给予奖励。

(二)积极实施“扶残助学工程”。贯彻落实市级困难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的教育救助政策,提高教育救助标准。在外地中等专业学校接受学历教育的区低保家庭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每

人每年给予2000元生活补助。考入全日制高等院校的低保家庭残疾学生和低保残疾人家庭子女,按照每人每年3000元标准给予生活补助(按照有关规定,享受国家助学补助的学生,高于补助标准的不再补

助,低于补助标准的补足补助标准)。对考入全日制高等院校的残疾学生,按照大专生每人3000元、本科生每人4000元、研究生每人6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参加全国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广播电视大学考试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的残疾学生,按照大专2000元、本科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同等学历只奖励一次。

(三)加大促进残疾人就业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残疾人就业条例》以及促进残疾人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安排“就业特别困难残疾人”就业,新签订1年或3年以上劳动合同,

每人每年按照上年度我市最低工资额20%或30%的标准分别给予岗位补助。鼓励用人单位为残疾大学生提供毕业实习和就业岗位,在实习期内,每安排一名残疾人实习生,按照上年度全市最低工资额50

%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对安排残疾大学生就业一年以上的单位,在劳动合同期限内,按照每名残疾人大学生应缴社会保险费的50%予以补贴。鼓励用人单位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在现有优惠政策基

础上,每超比例安排一名残疾人再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岗位补助。用人单位招用残疾人员,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按规定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四)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强化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对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所需经费给予保障,保证人员、场所和设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公共就业服务场所

要设立免费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的专门窗口和服务项目,将残疾人就业信息纳入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实施资源共享。

六、建立完善的文化体育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享有健康快乐生活

(一)鼓励支持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将繁荣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纳入文化强区建设内容;对获得优异成绩的残疾人艺术人才、运动员及其教练员给予与健全人同等的表彰和奖励。建立残疾人文化

人才和优秀运动员的培养、选拔、输送、激励机制,妥善解决其就学就业问题。

(二)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文娱活动室、阅览室、书画室等功能作用,加大向残疾人免费提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力度。区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社会

公共设施和场所要向残疾人免费开放并提供便利服务。

(三)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城市公共体育健身场所要配置适合残疾人特点的健身器材及健身路径,残疾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达到35%以上。

(四)为经常性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提供经费保障。设立经常性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专项经费,每年投入10万元,用于开展适合残疾人的趣味运动会、健身活动、各类文化艺术比赛等经常性残疾人文化

体育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七、建立完善的维权服务机制,确保残疾人享有合法权益

(一)全面落实《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对《市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规定》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加强法制教育和普法宣传,提高残疾人的法制观念和维权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

益的意识,确保残疾人平等享有合法权益。

(二)积极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和工作。发挥残疾人法律救助站作用,对符合条件并有救助需求的残疾人实施法律救助。健全残疾人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应急处理机制,加大对侵害

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的查处力度。

(三)加快城市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新建、改建、扩建的道路、建筑物、交通设施、旅游景点、居民社区等应当按照国家《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执行。严格把好无障碍设施建设规划审批

关、设计审查关和竣工验收关。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政务信息要实现无障碍公开,公共服务机构要提供无障碍服务。组织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程。

八、强化“三项配套”措施,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一)组织保障配套

1、加强组织领导。把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区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的职责范围和目标管理。成立区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推进小组,研究决策残疾人“两个

体系”建设重大事项,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一体化和服务均等化。

2、加强残疾人组织建设。进一步规范完善区残联的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标准,保证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街道残联由在编人员主持日常工作,街道残疾人专职干事和社区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其工作补贴

、误工补贴、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区残联机关干部队伍中,残疾人干部比例不少于1.5%。区残联理事长可按程序推选为同级人大或政协常委候选人。残疾人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

,确保各项社会保障和服务措施得到落实。

3、建立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在残疾人工作领域引入社会工作机制,“十二五”期间,在残疾入托养、康复、法律救助、心理疏导、就业服务等领域开发设置100个为残疾人服务的社会工作岗位,建

立一支专业化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队伍。

(二)资金投入配套

1、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建立财政资金投入残疾人事业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残疾人事业投入随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确保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要加大购买服务的

资金投入,拓展购买社会化服务领域,增加残疾人特需服务项目。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康复、就业指导、文体娱乐等活动。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和完善能够满足残疾人需求“残疾人之家”,为残疾人提

供服务。

3、收足用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执行好企业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由地税部门代收制度,做到应收尽收;机关事业等用人单位要按规定主动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应缴未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单位,由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负责催交。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力度,实行统筹管理,充分用于发展残疾人事业。

(三)发展环境配套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不断壮大助残志愿者队伍。倡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扶残助残慈善事业。加强信息统计管理,将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纳入社会事业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1-70-3

0 引言

在我国当前社会上存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存到外面的城市进行打工,以辛苦的劳动换取一定的家庭收入,在改善家庭经济情况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建设贡献了一定的力量,但是他们却留在了农村的家里,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父母相处。其实在我国内地城市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而在这些家庭中本应该享受父母关爱的孩子集中起来就成为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相关权威调查反映,在我国,现阶段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总数已经超过了5800万人,并且其中有57.2%的留守儿童只有父母的一方外出打工,有42.8%的留守儿童父母全部外出打工。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79.7%左右孩子的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等长辈生活,也存在13%左右的儿童被家长托付给亲戚和朋友抚养,甚至存在7.3%的孩子处于无人监护状态。

今年全国两会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说,如何保障和保护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痛点。的确,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个非常突出和棘手的社会问题。对于留守儿童问题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运动式”的方式排查解决,更不能在政策层面上继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我们亟须转变理念,以关爱为切入点,从长远和根本上统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1 留守儿童问题根源为城乡差异下的“机会不均等”

我国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一直未能从“机会均等”的角度全面思考,也没有形成政策合力,导致这一社会问题渐趋严重,日益凸显。

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认识上的局限,认为留守儿童问题仅是生活或上学问题,并未从深层次意识到“机会均等”对于根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大意义。

二是尚未形成针对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综合性政策,部门“单个作战”现象明显,配合不力,更没有“一揽子”关于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等的政策配套措施。

三是缺乏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政策的有效载体,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且存在资源不聚焦,服务不配套的现象。

四是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在参与推动留守儿童“机会均等”的政策中积极性不够,能力不足,同时缺乏政策引导。

2 当前留守儿童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留守儿童大多数与祖辈一起生活,父母监护教育的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农村地区部分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后,一般无法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隔代教育效果相对较差,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存在一定的亲情饥渴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都产生不良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在亲情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自卑懦弱、性格内向以及感情冷漠方面的问题,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往往缺乏主动性,甚至容易冲动,即使极小的问题也容易上升为打架斗殴,严重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具体来说,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比例超高

从对2000年“五普”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社会上的留守儿童超过了5800万人,并且14岁以下的未成年留守儿童占比例相对较大,已经超过了4390万人,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大的省份,留守儿童在当地所有儿童中所占比重已经明显超过了18%,达到了18%-22%的区间范围内,并且这部分儿童父母双方一般都外出务工,无法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直接造成由于人口不合理流动所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2.2 监护力度不足

调查研究统计,我国存在80%以上的留守儿童与祖辈或者亲友生活在一起,接受祖辈或者亲友的监护,但是这类监护人一般无法良好的监督儿童的学习,对他们进行辅导和监督,再加上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的限制,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也往往无法针对留守儿童展开特殊的关爱和教育,不仅造成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间隙,也导致留守儿童在监护力度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厌学和逃学情况,不利于留守儿童发展。

2.3 抚慰不足

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一般处于长期外出状态,儿童对父爱和母爱的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不仅存在心理问题,甚至由于行为习惯不良极易出现道德失范或者行为失控问题,威胁儿童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

2.4 缺乏照顾

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的监护责任无法得到贯彻落实,实际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而儿童自身防护能力又相对较弱,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极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袭击目标。据公安部门的调查研究显示,在近几年我国被拐卖的儿童中,处于第二位的就是留守儿童。此外,留守儿童中女性儿童害也是留守儿童缺乏照顾的重要表现,对儿童成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2.5 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当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改善当前留守儿童长期无法得到关爱、无人监护的现状,才能够避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一般来说,当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家庭或者学校中极易出现部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行为,并且这些行为往往会超越道德和法律对儿童的限定底线,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

2.6 学习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一般无法接受父母双方的直接教育和引导,导致留守儿童往往无法受到学习方面的监督,甚至存在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和受教育处于无人过问状态的情况。这一问题的存在造成部分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将主要精力放置到玩耍和生活中,在不接受充分教育和指导的情况下,各类超越道德底线的行为在学生身上出现,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产生了更为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学习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上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应该受到一定的关注。

2.7 生活问题

生活困难是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往往只能够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维持简单的温饱,甚至一旦儿童出现疾病,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民间方式治疗,一般没有能力到医院中就医,甚至部分儿童只能选择硬“扛”。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留守儿童过早的承担起家庭的负担,不仅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致使儿童对人生存在错误的认识,不重视学习而过于关注生活条件的改善,造成部分留守儿童为了摆脱经济困境而过早的承担劳动任务、选择错误的生活方式等,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 儿童成长“关爱”政策的国外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虽已不存在较明显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但其在推动解决学前儿童成长“关爱”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值得我们参考学习,主要经验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认为学前儿童成长“关爱”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认为“关爱”应包括儿童教育、医疗卫生、家长就业、心理健康等诸多方面。也就是说导致儿童贫困和社会排斥的原因是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具体表现为:“缺乏教育机会”“家庭收入较低”“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以及“住房环境差”等因素。比如,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所推行的“开端计划”提供四个方面的综合:儿童教育与发展服务、家长参与服务、健康服务、职员素质提高服务。

二是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儿童早教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涉及早教、医疗、家长就业培训、心理健康服务等“一站式”的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帮助处于相对弱势的社区儿童,能够在成长初期获得在智力、情感和身体发展等方面更为公平的机会,为以后适应社会竞争环境打下良好基础。比如,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确保开始”政策,在国内所有社区中建立了“儿童早教中心”,提供综合性的“一站式”立体化服务。

三是强调政府部门间的精诚合作,通过对绩效目标体系的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克服部门本位主义,推动涉及学前儿童成长“关爱”的各项政策形成合力,克服相互扯皮的现象。比如,英国通过绩效目标体系推动负责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部门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机制。

四是确定“合作性”“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监督和质量控制”和“儿童尽早起步”方面的基本运行原则。其中,“合作性”原则重点关注将更多的市场主体、社会大众以及社会相关组织积极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中,从而在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高度重视公共服务的权利应该逐步向公民转移;“监督和质量控制”工作的作用在于能够对政府在保证公共服务质量工作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加以确认;“儿童尽早起步”则明确提出应该高度重视为儿童的初步成长创造公平的环境。

4 统筹推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1 确定实现“关爱”的政策原则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统筹综合推进,建议确定“尽早起步、以留守儿童为中心、合作性和质量监管”的政策原则。“尽早起步”明确留守儿童早教的重要性,推动“留守儿童”免费的半日制学前教育或全日制保教一体的服务,积极创办“农村留守儿童托管家园”“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等为他们提供营养保健、口腔卫生、心理保健和社会服务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明确政策的出台应结合实际情况,以最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关爱为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中心。“合作性”明确解决留守儿童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制度性合作,也需要政府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共同合作。“监管质量”明确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

4.2 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留守儿童问题与我国长期形成的户籍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继续深化改革,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特别要强调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基本公共服务,包括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养老、住房保障等问题。这将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4.3 发挥好社区的主导作用

推动儿童成长“机会均等”最为有效的载体在社区,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区作用的充分发挥。建议国家发改委将“儿童之家”“儿童快乐家园”等相关儿童、家庭支持服务的内容纳入“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规划中,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农村儿童提供服务和管护,并加快推进到2020年,90%以上的城乡社区至少有1所为当地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游戏、娱乐、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和转介服务的“儿童之家”。同时,还要积极整合和发挥社区的学前教育机制、卫生机构、早教中心等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并由社区统筹规划。

4.4 制定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综合性政策目标,更没有的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将涉及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统筹兼顾纳入同一具有约束力的部门协作机制。建议国务院办公厅牵头,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教育部、卫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妇联和共青团等组织形成专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联席工作会议,从财政、教育、医疗卫生、家长就业等方面科学合理设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合力。具体还建议民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统筹协调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社区建设整体规划,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设立公益岗或聘请专业社工,为留守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和家庭提供支持服务。建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建设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建议教育部门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要求;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均等享有教育资源和服务。

4.5 配套相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一是厘清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家长就业、医疗卫生、心理健康等的现有公共财政资金,围绕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进行公共财政资金整合和重新配置。

二是明确推进留守儿童“关爱”政策过程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共同统筹资金,既要考虑中央政府的财政承受力,又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6 推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协作

推动留守儿童“关爱”问题的解决要积极听取公众意见,主动形成政府、市场、公众的多元参与机制,方能获得行动“最大公约数”效应。

一是引入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提供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医疗卫生等服务,满足儿童成长所需的基本需求。比如在农村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如“关爱留守儿童社工服务站”“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等,在这些社会组织中引入专业社区;还可以通过社会组织实施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培训;提供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心理健康辅导等服务。

篇7

[关键词]早期教育;家庭需求;0-3岁婴幼儿:社区服务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6-0043-04

建立并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教服务机构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上海市在国内率先整合多方力量,初步形成以社区为依托,以学前教育机构为中心,向家庭辐射的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机制与网络。作为一项公共事务,上海市早期教育服务具有依托行政机构自上而下管理的特点,推广和执行力度较强。但因为是初创的事业,也面临积极性不够、资金缺乏、服务能力有限等困境。本研究试图从0-3岁婴幼儿家庭对早期教育服务的需求与期望出发,由下而上地考察上海市的早教服务,以期为完善早教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收集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调查工具为自编问卷。调查对象为上海市徐汇、浦东、青浦等共8个区县的0~3岁婴幼儿家庭。共回收有效问卷574份,以父辈家长填写为主(占62.9%)。被调查家庭婴幼儿男女比率分别为47.9%和52.1%,其中独生子女占86.2%,非独生子女占13.8%。

二、调查结果

1 婴幼儿家庭有早教需求,但真正接受早教机构服务的还不多

调查表明,目前上海市婴幼儿家长普遍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对此有一定需求,比如96.2%的家长表示愿意参加各类早教活动,75.4%的家长希望能够就近参与早教活动,11%的家长表示会积极寻找优秀的早教机构。然而,调查发现,需求和实际存在一定差距,被调查的家庭真正接受早教机构服务的并不多:目前0-3岁婴幼儿大多散养在家中,77%的婴幼儿完全在家接受照料,仅12.2%的会在双休日参加亲子教育课程,3%的进入半日制托班,7.8%的进入全日制托班。

2 婴幼儿家长缺乏早教知识,家庭内开展早期教育活动存在困难

调查显示,54.5%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在家庭内开展早教”,对婴幼儿的发展特点“不了解”“不清楚”的超过半数(53.1%),有的家长表示“以前说孩子不好教,现在是根本不会教”。郊区婴幼儿家庭更缺乏早教知识和经验,63%的家长表示“不知道如何在家庭内开展早教”,41.5%的家长“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感到困惑,无法理解和有效引导”,另有30%的家长表示,“对照同龄孩子的发展水平。为自己孩子的发展感到焦虑”。2010年上海市妇联儿童部和上海市亲子教育研究中心公布的《亲子教育研究报告》提到,上海约80%的父母并不清楚该如何获取科学的育儿知识。

调查表明,家庭内开展早教也存在不少困难。11.1%的家长表示“工作太忙,育儿心有余而力不足”;37.3%的家长表示“让祖辈带养,安心放手”;20.6%的家长表示“有空就参与育儿”;仅28.9%的家长表示“回家后,就陪伴孩子”。虽然近八成的被调查家长表示“早教主导人是父辈家长”,但真正完全承担起早教责任的父辈家长并不多,隔代教养现象十分普遍。原因有二,一是父辈家长工作较忙,时间有限;二是很多父辈家长对承担教育责任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将此责任交付给他人。16.6%的家长认为早教的关键是“早教老师”,16.1%的认为是“专家”,17.8%的认为是“孩子本人的配合”,仅49.5%的认为早教的关键是“父辈家长(主要照料人)”。

3 社区早教资源不够丰富,可利用率和普及程度不高

调查表明,上海市社区早教资源不够丰富。所在社区附近“有托幼机构”的有54.2%,“有早教服务机构或指导中心”的有41.6%。由于公办早教机构容纳度与服务能力有限、民办早教机构费用昂贵等原因,不少家庭附近虽有早教机构,却没有享受早教服务。可以说,上海市0-3岁婴幼儿家庭可用的、合适的早教资源还是比较匮乏的。进一步访谈得知,有限的社区早教资源的可利用率和普及程度也不高,仅有55.1%的家长曾带孩子参加过社区/街道早教中心的活动,其他参加过的早教活动要么是附近民办早教机构组织的,要么是附近幼儿园组织的。另有25.4%的家长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机构组织的早教活动。

目前早教市场的高收费也是导致早教服务难以普及的原因之一。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家长对早教服务中的托管服务、亲子活动/课程以及以儿童学习/游戏为主的课程等趋之若鹜,但八成家长表示能接受的早教费用低于60元/小时,这与目前上海市社区早教机构50-100元/小时、民办早教机构100-150元/小时的收费标准存在明显差距。许多普通收入家庭只能对早教机构望而却步。

4 家庭、社区中缺乏适合婴幼儿活动的专门场所

家庭与社区是0-3岁婴幼儿的主要活动场所。然而,上海市家庭中适合婴幼儿活动的环境与资源有限,社区中适合0-3岁婴幼儿活动的专门场所或公共设施(除了早教机构)也几乎没有。

调查表明,有43.6%的家长表示允许婴幼儿任意探索家庭的环境,21.8%的家长为婴幼儿开辟了游戏活动区域,仅6.1%的家长为婴幼儿提供了独立的儿童房间/游戏室,尚有28.4%的家长表示家里没有婴幼儿专用的活动空间。因为家庭居住空间有限,上海市区的婴幼儿比郊区的婴幼儿更缺乏专门的活动场所。

社区缺乏供婴幼儿嬉戏的场所是被调查家长最头疼的问题(占46.2%),仅41.8%的家长表示社区附近有儿童游乐设施或场所,如滑梯、广场等,但现有的游乐设施基本不符合0-3岁婴幼儿的生理特点。访谈得知,目前上海市0-3岁婴幼儿家庭经常去活动的地方主要是社区中心绿地(占49%,但各类宠物的活动使绿地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健身区(占45.6%,但成人健身器材对婴幼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公园(占39.7%)和儿童游乐场所(占38.7%,但现有的游乐设备基本不适合3岁以下婴幼儿使用)。

三、讨论与分析

1 现有的早教资源难以满足民众对早教服务的迫切需求

根据近年来的人口统计及预测,2007~2017年,上海市每年有近50万0-3岁婴幼儿。截至2007年。上海市18个区县建立了社区早教指导服务中心,下设412个早教指导站(点),并依靠托幼园所建立了面向社区、服务家庭的早教服务平

台。从0~3岁婴幼儿数量与早教机构数量的配比情况看,上海市0-3岁婴幼儿家庭可以利用的早教资源还是相当缺乏的。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完全依托幼儿园开展早期教育指导工作可能面临无法落实的困境。一是由于近年来生育高峰的到来、非户籍人口的不断增加、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等原因,入园难、入托难已是全国性的社会问题。幼儿园首先要解决的是3~6岁儿童入园问题,因此,无法保证18个月~3岁的婴幼儿入托。换句话说,对在园幼儿趋于饱和、资源紧缺的幼儿园来说,开展3岁以下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服务会显得有心无何彩平:从家庭需求看上海市0~3岁早教服务力。2010年10月,上海市人大没有通过上海市妇联史秋琴代表提出的“关于幼儿园招生向下延伸至18个月的建议”,原因就是持续多年的高出生率导致现有的托幼机构远远满足不了众多家庭的入托需求。

2 父辈家长职责不明,改变家长观念成当务之急

调查显示,祖辈家长是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的主力军。目前,上海的许多社区已形成了一个个颇具规模的“祖父母一孩子圈”:祖辈家长带着孙辈玩耍,难得见到年轻父母的身影。有调查表明,超过一半的父母(占54.6%)每天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不足3小时,而子女渴求父母多陪伴玩耍的比率高达85.9%。

在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阶段父母是主要责任人,早教服务机构起辅助父母教育子女的作用。而在我国,家长更注重早教机构对孩子的影响。早期教育应提前到3岁之前的观念普及之后,不少家长只是期待能够选择到合适的早教机构来托管孩子,或者期待在早教机构实现对孩子开展早期教育的目的。大部分家长有意无意地把早期教育的责任人认定为早教机构及教师。

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家长(尤其是父辈家长)的早教观念,帮助家长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应承担的早教职责。

3 依托社区提供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是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的早教机构基本上都是以社区为依托,面向儿童、家庭提供各种服务的。具体来说,就是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教育、文化、娱乐设施以及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和幼儿家长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如美国的早教班通常是由社区举办的,参加人员可能就是十来个邻居。而且,美国的社区、公共绿地、商场等大多有免费儿童乐园、沙坑之类的供儿童玩耍的场所。在英国,很多社区专门建立了“社区玩具图书馆”,以0~5岁儿童为服务对象,并把家长也纳入教育指导范围。在日本,社区的幼儿教育设施很丰富,有专门为儿童设立的儿童馆、儿童咨询所、保健所与保健中心等。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核心家庭,原来与工作单位挂钩得到的一些福利和服务已经消失,社区的概念则被日益强化,社区的服务功能逐渐扩大,社区资源的利用也受到居民关注。家庭与社区的关系日益密切。调查表明,大部分家长愿意就近选择早教指导服务(占75.4%),超过六成的家长首先选择“社区儿童活动中心”。从中可以看出,在我国开展以社区为依托的早教服务是可行的,也是一种趋势。

四、关于建立并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教服务网络的几点思考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教服务网络,是希望以此促进儿童的发展,满足家庭的需求,促进社会的进步,最终实现多方受益的社区公共福利服务目标。目前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机构在功能定位上与“以社区为基础”尚有差距,早教服务现状与客观需求也有一定落差。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关于建立并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教服务网络的思考。

1 政府要重视早期教育服务,将早教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职责范围

目前,我国尚缺乏以社区为依托的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专项政策,托幼机构、街道、社区等服务于家庭和儿童的职能部门只了解与自己有关的政策,难以打破壁垒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家庭为基础、儿童为中心的儿童早期综合服务模式。

因此,政府非常有必要制定关于社区早教服务的相关政策,比如出台一些经费支持亲职福利和配套服务的政策,从而减轻家庭育儿压力,促进早教事业发展。政府应将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纳入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将早教服务列为社区服务内容,给予人力、物力支持;将早教服务(包括服务内容、服务场地等)纳入文明社区创建的考核指标,以促使早教服务落到实处;要求社区免费开放已有早教资源,扩大受惠面。

政府还应协调教育等行政部门研究和制定0~3岁婴幼儿早教服务质量标准,建立早教服务工作评估督导制度,如制定早教指导覆盖率、家长满意度、社区早教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等,以规范早教服务市场,保障婴幼儿家庭的切身利益,促进早教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2 社区要整合多方资源。因地制宜地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早教服务

目前,上海市各区县的早教服务是由教育局、妇联、卫生局和人口计生委四个部门联合开展的,虽然各区县的合作模式不尽相同,但最终落脚点主要还是社区。因此,社区早教资源的可利用率和早教服务内容的丰富性是婴幼儿家庭更为关注的问题。

社区可以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早教资源(如社区早教服务中心、幼教机构)和已有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家庭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等),在所提供的为民服务项目中增设早教服务内容。相较于社会上的其他公共机构或服务场所,社区早教中心或幼儿园的软硬件最适合0-3岁婴幼儿。社区幼儿园、早教服务中心若能适时对外开放,对婴幼儿家庭来说将是非常有力的支持,也能强有力地改变目前早教指导流于形式的局面。另外,社区可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早教服务,如提供早教活动场地和活动设施;开展育儿沙龙活动,鼓励婴幼儿家长相互交流经验;邀请托幼机构专业工作者定期开展早教指导活动,等等。

3 调动家长积极性,提高其为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意识和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早教活动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 教育政策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2010年7月29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新纲要)四次出现“留守儿童”一词,并在第三章“学前教育”、第四章“义务教育”和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三个章节专门论述了留守儿童教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高度重视。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留守儿童主要是农村留守儿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工作人口特别是农村流向城镇的工作人口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加。近几年来,留守儿童教育已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自古就有,但我国留守儿童教育成为社会问题是近几年的事。分析留守儿童规模等基本情况,是分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前提。

1.留守儿童规模。我国目前有多少留守儿童,还没有精确的全国权威数据。近年来,一些学者和机构对留守儿童规模进行过分析,但结果不一,差距较大。根据罗国芬评述,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庞大是有共识的,然而,由于统计口径不一,具体版本较多,如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召开留守儿童问题座谈会,提到农村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人,这里的留守儿童是指16岁以下的儿童;段成荣、周福林估计,我国0~14岁农村留守儿童有1981.24万人;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组织河南省城调队对河南鲁山、叶县4个乡镇的4所学校500名学生进行调查的结论是,留守儿童比例为33%。而段成荣、杨舸的研究结论是,全国17周岁及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高达5861万人,其中6~14周岁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总规模为3264万人;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迅速,2000年至2005年间增长了140%。根据对赤壁市神山镇的调查统计,全镇在校中小学生1598人,其中留守学生达613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8.36%,这个数据与上述33%的比例接近。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大约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分类。目前,多数研究者将留守儿童分为单亲监护型(父亲或母亲)、隔代监护型(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上代监护型(亲友)、同辈监护型(哥嫂姐)或自我监护型等。实际上,留守儿童主要有二种:一是隔代监护型,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父母对这种监护比较放心,但监护人大多对孙辈过于溺爱,生活满足较多,宽容放任过多,管束引导较少;祖孙年龄差距大,代沟明显,沟通困难,祖辈往往以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教育孙辈,观念保守,方法简单,而孙辈见多识广,喜欢新潮、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对祖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难以接受。另外,老人岁数大,健康欠佳,精力不济,监护力不从心。二是上代监护型,即由父母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友进行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儿女,监护人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导致上代监护也多属物质型和放任型,容易养成留守儿童的任,对较为敏感的留守儿童,则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虽然在生活自理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发生长时间的亲子分离,其教育问题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大问题。

1.学习滞后问题。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监护不力,与学校教育配合不够,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滞后。特别是在隔代监护情况下,监护人文化水平偏低,加上存在重养轻教倾向,致使留守儿童学习得不到有效辅导、督促和引导。同时,有些打工父母工作不顺,怨天怨地,对留守儿童不闻不问,使留守儿童的幼小心灵承担着很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了正常学习;还有些打工父母认为“能读就读,读不好打工也能挣钱”,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没有明确要求,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整体上学习滞后,且男生学业失败的风险大于女生,具体表现为:学习自觉性较差,迟到早退较多,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草率了事,纪律性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显著下降,个别甚至产生厌学逃学辍学情况。

2.心理健康问题。亲子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直接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特别是心理健康。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缺乏正常的亲子互动,很少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父母也很少有机会直接传达对子女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健全的关爱和沟通,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亲情支持;出现问题得不到及时帮助、引导,久而久之,会使父母与子女产生心理隔阂,使留守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形成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障碍。观察表明,由于亲情长期缺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不如非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内心封闭,亲情淡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自信心不足,性格变化明显,人际交往困难,不主动与人交流,压抑、苦闷与孤独感严重,有些甚至冲动易怒、常为小事与人发生纠纷。

3.德行失范问题。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担负着对儿童的养育责任。养育不仅仅是抚养,更重要的是教育儿童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习得正确行为习惯,为长大成人奠定基础。由于留守儿童监护人缺乏必要的监护能力,对其学习、生活监护尚且困难,更谈不上德行教养。正是缺乏有效的德行教养,有些留守儿童是非不分,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负面因素影响,养成不良习惯。观察表明:有些留守儿童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有些由于家庭经济有所改善,零花钱较多,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个别甚至利用零花钱沉溺于网吧玩游戏等。虽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德行表现整体无显著差异,但留守儿童德行缺乏必要约束,分化明显,个别留守儿童违法乱纪严重,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难点问题。

4.安全保障问题。如前所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健康欠佳以及劳动负担重等影响,导致其安全监护能力不足;留守儿童作为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引发安全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易遭欺负,交通安全威胁比较大,安全事故发生率相对较高,此外,还面临三种安全隐患:一是学校布局调整后,多数留守儿童上学较远,没有监护人接送,安全隐患较大,特别是女孩的安全隐患更大。二是临时监护人不住一起的留守儿童,有的独守一栋房子,存在侵扰、盗窃等安全隐患。三是临时监护人缺失时,留守儿童生病了,在学校有老师、同学们关心,回家便无人照顾,如果在家突发疾病,安全就更无保障了。

三、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强留守儿童教育,要落实新纲要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作用。

1.政府落实政策。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以新纲要为依据,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多管齐下,落实留守儿童教育政策。一是落实农村学前教育政策。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二是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三是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

2.社会积极参与。政府有关部门要鼓励社会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动员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留守儿童教育合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妇联、团委、少工委等组织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村镇组织要要创新管理模式,考虑以村、组、镇为单位,创办托管中心,配备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安全;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支持;组织社会爱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基层党委和政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要把关心留守儿童作为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切实帮助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3.学校加强教育。学校要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做好日常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留守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是制定留守儿童教育规划。将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学校主要议事日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落实。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建立“镇村组”和“镇校班”两线三级调查网络,通过多种形式全面掌握留守儿童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信息库。三是全面推行家长制度。发动广大教师争当家长,为每个留守儿童确定一位学校临时监护人,重点加强“问题”留守儿童的转化教育。四是解决留守儿童实际困难。认真落实生活补贴政策,改善住宿环境,开展互助活动,解决留守儿童实际困难。五是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在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花名册,开通亲情热线和师长热线,方便家长与留守儿童电话联系,让老师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利用春节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强化家长的家庭教育责任感。六是加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教育。配备生活和心理辅导教师,加强留守儿童的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定期进行体检,传授健康知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4.家庭主动配合。学校要组织监护人认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家庭要主动配合留守儿童教育,强化监护意识,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外出后要经常与留守儿童进行电话和书信交流,询问其学习、生活、安全、健康情况;利用节假日定期回家探望,寒暑假可接孩子到自己身边团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双方均外出时,要委托责任感强的监护人,否则,如果为了打工赚钱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那就本末倒置了。留守儿童父母教育责任缺位导致的家庭教育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家庭主动配合,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强化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监护人的教育功能,促使他们切实承担家庭教育作用,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J].青年研究,2006,(3).

篇9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文明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和《*市区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及有关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市区残疾人扶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康复医疗

(一)残疾人在市区公办医疗机构就医免收挂号费、诊疗费、注射费,优先就诊、划价、化验、检查、取药、缴费、住院。残疾人康复住院期间,床位费可减免20%,市区各医疗机构应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残疾人享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跟踪随访、电话咨询、健康教育、家庭病床、康复训练和转诊等服务。

(二)特困残疾人凭《*市惠民医院医疗优惠证》到*市惠民医院就医,享受市惠民医院规定的优惠待遇。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按照市政府《关于建立*市区贫困群众医疗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规定予以救助。

(三)农村残疾人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特困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全额补助,补助部分由市财政和镇(街道)各承担50%。

(四)精神病患者在社区康复的可免费领取常规治疗药品,病情严重需要住院的特困精神病患者的住院治疗费用,由政府采取分级负担的办法予以解决。定点医院为市第七医院。

(五)列入助盲复明工程救助的白内障患者,由残联统一组织到定点医疗机构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其他持残疾人证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的,每例补助500元。

(六)各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在临床中发现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脑瘫儿童时,应及时完整地填写《*市儿童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脑瘫儿童临床报告卡》,每月底由各医疗机构报市残联。市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组织实施三类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和康复转介。

(七)对于需要康复训练的聋儿、脑瘫儿和智残儿等残疾儿童,凡家庭生活困难的,可减半或免收康复费、护理费、保育费,相关费用由政府给予补助。

(八)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残疾人托管(安养)和康复机构的,政府在土地、规划、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

(九)积极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为社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发基本康复器材,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康复员、残疾人、残疾人亲属进行康复知识培训。根据服务残疾人工作量,给予社区康复员适当补贴。

(十)特困残疾人或一户多残、一人多残者必需的普及型辅助器具,有计划地实施免费配发,特困残疾人在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购买免费配发范围之外的与其残疾类别相关的辅助器具,按成本价优惠40%,其他残疾人在市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购买用品用具的,按成本价优惠20%。向盲人免费赠送普及型视路杖,向低视力患者免费赠送普及型助视器。

二、劳动就业

(十一)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将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劳动力市场、就业培训机构与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协作机制,逐步在三者之间实现信息联网,资源共享。

(十二)各用人单位在职工招用、聘用、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障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各级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主动为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残疾人。

各用人单位应当与残疾职工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办理社会保障,按规定及时足额发放工资和为残疾职工缴纳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费。

(十三)全面推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市区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各类经济组织,应按照不低于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对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单位和部门,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情况纳入劳动保障年检内容,加强对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各用人单位对合同到期的残疾职工,应优先续签合同。

(十四)稳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管理和指导,认真落实优惠照顾政策,切实维护在福利企业就业的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福利企业改制的,应依法优先保障残疾职工的利益。

对有劳动能力的弱智残疾人,福利企业应予以接纳,安排其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社会力量开办盲人按摩机构,集中安排盲人就业达到规定比例的,按福利企业有关规定享受税收减免政策。

(十五)鼓励、扶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工商部门对残疾人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优先核发营业执照,适当减免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市场管理费;对经营确有困难的残疾人,可以适当减免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税务部门对残疾人员本人提供的劳务,免征营业税;对个人从事加工和修理修配劳务的免征增值税;对从事个体生产经营的,减征个人所得税。残疾人个体创业符合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政策条件的,可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月销售额不满5000元的,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

对2007年1月1日后领取营业执照、自谋职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残疾人,经本人申请,残联审核,符合条件者可取得20000元以内的小额扶持贷款,并给予贷款贴息补助。

对从事个体生产经营或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特困残疾人,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其个人缴费部分予以适当补助。

(十六)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特别是特困残疾人就业。逐步配备有条件的残疾人担任镇(街道)残联专职干事、社区专职委员,从事镇(街道)、社区残疾人的管理服务工作。

(十七)扶持残疾人从事种养殖业。对于残疾人要求从事种养殖业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予以资金、场地、技术、信息、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对直接安置5名(含5名)以上残疾人就业,并被市、区残联确定为残疾人扶贫基地的,按残疾人安置数月人均500元的额度下拨扶持资金。

三、教育培训

(十八)建立残疾人教育救助机制。教育部门要将可接受教育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纳入授教范围。对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实行“三免一补”政策,即免杂费、代管费、住宿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减免在普通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和特困残疾人家庭子女书本费、杂费。对列入帮困助学的高中段(含职高、中专、技校)残疾学生的每学期学杂费减免不低于1000元。

学校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对寄宿的残疾学生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对低保家庭的残疾学生每年发给500元助学金和可抵冲杂费、代管费、住宿费的教育券;九年义务教育段内的残疾孤儿每年发给500元助学金,其他特殊困难家庭残疾学生每年发给300元助学金。

对残疾人夫妻(一方或双方为残疾人),一方户口在*,其子女户口在外地的,允许其子女在*借读,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借读费。

(十九)鼓励、扶助残疾人入学和自学成才。对考取全日制高等院校的残疾人,本科及以上每人每学年给予3000元补助,大专每人每学年给予2000元补助。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取得国家承认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凭毕业证书,分别给予2000元、4000元自学成才奖励。

(二十)劳动保障部门和残联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对残疾人免收培训费;经残联同意,残疾人首次参加社会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经考核获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培训费给予全额报销。

四、扶贫和社会保障

(二十一)民政部门对符合低保条件的残疾人及其家庭,应及时纳入城乡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进入低保的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赡)养人、无生活来源的“三无”残疾人优先安排集中供养。

(二十二)对未进入低保、年满18周岁以上、无劳动能力、个人无固定收入、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救助。

(二十三)特困残疾人在低保的基础上,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补助;对日常生活起居不能自理、需要专人护理的每人每月再补助100元。

(二十四)对符合法定就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本人有就业愿望但一时难以就业的残疾人,在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登记3个月未被推荐就业的,从第4个月起,每月给予150元救助,期限一年,期间就业或经二次推荐而本人自愿放弃的,从次月起停发该项救助。

失业残疾人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满后仍未重新就业的,每月给予200元补助,期限为一年,期间就业或经二次推荐就业而本人自愿放弃的,从次月起停发该项补助。

(二十五)城镇特困残疾人家庭住房符合救助条件的,通过实施廉租住房配租予以解决,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农村特困残疾人无住房或居住危房的,纳入残疾人“安居工程”,通过新建、改建、修缮加以解决。

(二十六)特困残疾人家庭享受政府规定的日常生活用水、电、煤气价格优惠政策,有线电视基本频道收视费优惠50%。

五、文化生活

(二十七)在法定节假日、“全国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残疾人可免费进入公园、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市区影剧院在全国助残日对残疾人实行免费开放。

(二十八)公共通讯设施增设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功能,并酌情减免相关费用。

(二十九)电视台对播出的电视综合新闻节目,逐步增加中文字幕或手语解说。

(三十)公共图书馆应当开设盲文阅览室,并提供盲文读物或语音读物。

六、环境保障

(三十一)严格执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加强城市道路、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纳入规划设计审批和检查验收环节;在工程审查立项及扩初设计、竣工验收时,应当有残联参加。

(三十二)公共停车场所的产权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在最方便残疾人出入的位置设置残疾人专用车辆泊位,并设立明显的残疾人专用标志。

新建、改扩建公共厕所,应当符合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与设计要求。

(三十三)残疾人乘坐市区公共汽车,盲人凭《盲人乘车证》、特困残疾人凭低保证免费乘坐。其他残疾人乘坐市区公共汽车应给予方便和照顾,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准予免费携带。

(三十四)残疾人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的,在法定范围内,可向市法律援助中心残联工作站申请法律援助。

七、其他

(三十五)本意见所涉及的经费按现行渠道由政府、有关部门、单位解决,其中增加的残疾儿童康复费用减免、残疾人辅助器具免费配发及优惠供应差额、社区康复器材配发、扶贫基地补贴、残疾人高等教育自学奖励及参加社会培训、未进入低保重度残疾人救助、未就业失业残疾人补助等经费按属地从市、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开支。

篇10

在过去十年,新加坡政府的教育投入已经翻番,从2003年的65亿新元增加至2013年的116亿新元。这些投入正推动教育系统发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大变革。

第一,投入更多经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学生学会独立、创新地思考。新加坡学生最近在两项数理和阅读能力的国际评估中表现优异,尤其是在推理与分析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第二,现在,学生在所有学段都有更多选择,有更多途径发挥他们的能力和兴趣。

第三,增加了教师的数量,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与十年前相比,教师队伍扩大了30%,政府投入更多经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经验的校长和技能丰富的教师在各学校均衡分布,实现了所有学校都是好学校。小学生师比为17.6,而2000年是25.9;中学为14.2,2000年为19.2。生师比处于OECD的平均水平,比英国和韩国要好。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中学后整个系统的教育质量都在提高:现在不到1%的同龄群体不能完成中等教育,十年前这一比例是5%;同时超过94%的同龄学生升入中等后教育,十年前是86%,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这对于未来显然还不够。今天,新加坡大约有30%年龄在50岁成年人学历不过小学教育,他们发现很难提升或再培训以找到更好的工作。

为了确保新加坡人继续学习、重新学习,每个儿童都需要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教育部做出以下承诺。

一、重申为每个儿童提供最好机会的承诺

1.为所有儿童奠定坚实的学前教育基础

政府将增加学前教育投入,确保每个孩子能在进入小学时尽量在同一起跑点上展开竞争。

根据“提高学前教育实施委员会”的建议,教育部将重点关注以下三个优先领域,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第一,教育部将继续开发幼儿园课程和教育者指南,与经过修订的幼儿园课程框架形成补充,与学前教育从业者共享教育资源。

第二,持续为幼儿园教师提供高质量培训与专业发展机会。

第三,教育部接下来三年将开办15家试点幼儿园,试点幼儿园将设在组屋区的小学或社区设施里,旨在提供让一般家长负担得起的优质幼儿教育。试点幼儿园将由专业人士开发教学资源和最佳实践以促进儿童学习,并将实验最佳的教学法和运营方式,然后与其他学前教育机构分享这些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

此外,成立并由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和教育部共同管理“学前儿童发展署”,将与其他学前教育运营者共同努力,规划并管理托儿所与幼儿园,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标准,保证大多数新加坡儿童都能上得起幼儿园。

2.不让一个儿童落后

在幼儿园奠定良好基础对于培养积极投入的学习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接下来,学校必须培养学生获得成功。

学生是带着不同的秉性和学习准备程度进入小学,有的学生存在一些学习困难,有的学生缺乏家庭和家长对于他们学习的支持,有的学生来到学校,对未来没有预期,学习动力不足。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教育部将着手实施一整套计划,帮助每个儿童,不管家庭背景,为他们从优质幼儿园开始,在小学和中学十年奠定坚实基础。重点将从四个方面培养积极投入的学习者。

第一,增强学生的自信和成就动机。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儿童自信,在学校教育阶段增强学生自信。学校将在学校课程、辅助课外课程,品德与公民教育中中渗透这一点;改进学校托管中心,增强学校对需要额外帮助的学生的各项支持,不仅帮助他们完成作业,还要培养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将密切与家长、自我帮助机构及社区团体的合作。

第二,为学生奠定坚实的阅读与数学基础。在幼儿园阶段,教育部已经在250家学前教育中心实施“语文阅读辅助计划”。未来两年,这项计划将拓展到另外100家中心,惠及更多家境贫困或家庭用语不是英语的学生;除了继续在小学低年级实行学习和数学辅助计划,教育部还将增聘600名教师到各所学校,加强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基础能力弱的学生的英语和算术的辅助工作,每年能有多达六万名学生获益。

第三,为学校配备高技能教师。教育部将增派较多教师到需求更大的学校,并加强教师的培训,协助他们更有效地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作更个人化的指导。为协助教师更有效地帮助能力弱的学生,教育部将为教导普通源流(工艺)学生的教师提供培训,以及通过“专业学习社群”促进各校的专业分享。教育部也将继续通过新加坡教师学院,为教师主办专业发展课程与分享会。

第四,实施针对学校的一揽子计划,扩大对处境不利学生的支持。教育部会通过改进学校托管中心、支持差异化教学计划、加强经济援助计划、教育储蓄优异助学金、学校早餐计划等针对学校的一揽子计划,帮助家庭条件不佳的学生。

3.继续扩大中等后教育选择

学生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后,教育将继续努力确保学生在中等后教育阶段有更多有吸引力的选择。

在初级学院阶段,将继续改进为中学生提供的各项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教育选择。

在理工学院和技术教育学院阶段,这是中等后教育蓝图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新加坡现在已经建立了世界一流的理工学院和技术教育学院,目前为大约2/3同龄学生提供企业定向的培训。随着今年“技术教育学院”分中心的开办,实现了从“技术教育学院”向一个“技术教育学院系统,三所学院”体系的转变,确保技术教育学院能够提供更多跨专业培训及更多现代化设施。

同时,将进一步促进大学选择多样化,新加坡科技大学将成为自治大学,而新跃大学将开始提供政府资助的全日制学历课程。他们将有更多新课程适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

4.支持有特殊需求的儿童

新加坡已经逐步提高了政府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资助——教育部对于特殊学校的生均经费超过主流学校。教育部也为特殊学校提供专业支持,以调整、设计和实施相关课程。对于家长的指导支持也已增强。未来,教育部将继续支持有特殊需求的儿童。

首先,将继续支持在主流学校学习的有轻度特殊需求的学生。未来,所有小学至少配备一名学习与行为支持方面的辅助教育者,所有学校都将有经过专门培训的教师群体,以支持特殊需求学生。

其次,在小学阶段正实验针对阅读障碍学生的矫正性支持,成效显著,今年将把实验规模扩大两倍。

最后,将把主流学校中正在实施的差异化教学法与特殊学校分享,促进其在特殊学校的有效使用。

二、继续瞄准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全面教育

新加坡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人才和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最近几年实施的教育改革已经显著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学校未来将继续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继续强调品德与公民教育(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CCE)。

学生的品德与价值观教育不仅要在专门的CCE中强调,还要在所有学科和活动中,通过“全学校”参与的方式强调。例如,通过“行动中的价值观”计划,让学生在持续的社区参与中学习价值观。

教育部计划使用更新版的《好品德,好公民》课本,同时将增强对学校CCE的支持,将为每所学校培养品德与公民教育“导师”,协助其他教师掌握品德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另外,鉴于家长在培养学生品德和价值观中扮演重要和决定性作用,教育部还将增强与家长和社区合作。

三、重新思考实现基本教育目标的办法

多年来,新加坡的教育体制让新加坡人有了更美好的未来。教育部的使命始终不变,但如何去实现它却有所调整。2011年以来,新加坡已经转向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由价值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努力让每所学校成为好学校。品德与公民教育也得到了更大的关注。整体而言,这一重心的转变获得了新加坡人的良好反馈。

1.面临的挑战

教育制度必须带来希望,尤其是为所有人带来希望。展望未来,教育部需要做得更多,但必须先认识到几个主要趋势。

第一,快速变化的全球局势。有数百万人正进入全球市场,他们都希望得到更好的生活。科技促成的变化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来得更快。在教育方面,我们必须让下一代掌握熟练技能,同时保持灵活和有强的适应力。保持卓越仍是一个重要的目标,但我们需要更广泛地定义与衡量优秀能力。学生的卓越和成就,必须结合道德上的诚信和社会责任。

第二,社会比以前更发达,要实现更高的社会流动性将变得更困难。当然,成功的家长都会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占有优势。教育体制必须为所有人继续提供机会,不论他们父母的地位;必须保持包容性并提供机会,让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共同成长。

第三,人们的期望和抱负比以往任何时候高得多。有竞争意识,并不满足于仅仅快乐,要成为地球上最幸福的人。这虽然很积极,但这也意味着有时会为自己设立非常困难甚至矛盾的目标。需要让自己更轻松一点,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并努力保持平衡。

第四,人口老龄化和劳工市场紧缩将使新加坡更难吸引和留住人才,包括那些热心教育,愿意为学生付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尽管新加坡将长期投资在师资队伍,使每一位教师掌握高技能,但年轻人有很多职业选择。

目前,已有5000多名教育工作者参与第一阶段的全国对话会,而下一阶段全国对话将重点讨论以上四个方面的教育课题。

2.回到根本

在思考改变重大政策之前,必须回到基本面:首先,重新确定教育的基本目标;然后重新思考,在先前描述的时势变化下,应采取怎样的基本策略来实现这些目标。

谈到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重点提出以下两个目标。

第一,必须提供机会,让每个孩子充分发挥他或她的全部潜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他们对学习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好奇心,进而去探索和发现;发展具有诚信和健全人格,以及强烈社会意识的个人;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帮他们掌握识字、计算、分析、创造性思维、沟通技巧与其他21世纪所需的能力,从而培养新加坡人成为终身学习者,并在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成功。

第二,培养每个孩子对人类的责任感,以及对新加坡与同胞的认同和忠诚,为国家的未来做出贡献。

3.重新思考实现基本目标的策略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必须配合政策的变化,重新思考基本策略。

首先,必须把教育视为终身的旅程,而不是目的。它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现的精彩旅程,而不是为了竞争而冲刺。这也意味着在正确的阶段学习正确的事物,例如早年的学习应该是培养学习和探索的性格。我们必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让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其次,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无论是兴趣、能力或发展速度。在最理想状态下,制度应允许他们按自己的步伐学习,适应各自的学习风格,并鼓励每个人努力。

最后,必须培养学生心怀新加坡,对其他同胞怀有同情心,重视集体的利益,以及承担对国家福祉和未来的责任。

四、结语

今天谈到了为每个儿童提供最佳的机会,从优质学前教育开始,到小学和中学阶段不让一个孩子落后,重申了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但所有这些,都必须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任何改变。百年树人,教育是长期的工作,始终是一个演变进化的过程。我们不应该仓促行事,因为结果无论好坏,都只会在很多年后才显现出来。

篇11

一、加大办学资源建设投入,创设良好的育儿环境

一个良好的环境能给幼儿提供观察、思考、动手、表现能力的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智能,使幼儿的身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市、区(县)人民政府应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重点解决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人口分散地区和城乡结合部资源短缺问题,基本实现幼儿园“方便上”。要继续加大对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的投入,采取新建公办幼儿园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普惠性资源。支持农村中小学附设幼儿园独立办园,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校舍优先用于建设幼儿园。规范城镇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及管理,大力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严格执行《重庆市学前教育机构办园基本标准》,按照“广覆盖、保基本”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配齐幼儿园室内外活动场地、保教、食堂、卫生、安全等设施设备以及教师配备等。严禁不切实际超标建设豪华幼儿园和举债建设幼儿园。

二、加大队伍建设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素质

优良师资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有力保证。幼儿教师作为教师类别的历史较短,也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幼儿教师都有“保姆”之称,其劳动比较琐碎辛苦,而“学高为师”“体脑分工”的传统定势对人们职业评价的影响很深,同时其经济收入低下,专业性、学术性权利有限,也就使得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难得到认同。导致了学前教育师资流动性较大、教师职业倦怠增加以及师范院校招生难等现象。因此,为促进学前教育良性发展,务必要加大队伍建设投入,重点解决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一)保教结合,补足配齐幼儿教师数量。按照教育部《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要求,“全日制幼儿园每班配备2名专任教师和一名保育员,有条件的幼儿园可配备3名专任教师”。我市现有学前教育师资普遍缺乏,特别是农村地区幼儿园,师资缺口更大。要加快启动制定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严格根据幼儿数核定编制,逐步配齐配足幼儿园所需教师和保育员。逐步建立幼儿教师与保育员角色合一,最终一体化的管理机制。鼓励专科以上应届非学前教育专业高校毕业生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后,充实幼儿教师队伍。采取入编、补贴、奖励等措施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

(二)加强培养,科学构建师范教育体系。传统高等、中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历来是我市幼儿教师培养的中坚力量。但也存在一些与现实需要脱节的问题,如重知识轻技能;重专业轻全面等。因此,必须加强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积极探索和科学构建学前教育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素质与技能并重、研究与教养兼能,保育与保教相结合的“复合型”幼儿教师,做到一人多专、一专多能。高等师范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完善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三)强化培训,大力提高幼儿教师素质。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成熟度与培训进修密切相关。要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建立完善国家级、市级、区县级、园本级教师培训网络,建立起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的有效培训体系,五年内将幼儿教师全部轮训一遍。幼儿园要支持幼儿教师参加培训,为幼儿教师提高素质创造必要条件。幼儿教师要积极参加培训,把培训作为促进自己专业成长,实现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关怀,提升幼儿教师幸福指数。幼儿教师的人群特征决定了其特殊性,目前幼儿教师大部分是女性,受工作和生活环境的限制,面临着更多的个人和家庭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加剧幼儿教师队伍的流动,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各级政府、幼儿园要通过“待遇、事业、感情”留人,稳定教师队伍。制定幼儿教师最低工资标准,建立逐步增长机制。使在编幼儿教师享有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工资福利待遇;对农村幼儿园特别是民办幼儿园教师给予政策支持。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进修培训、先进评选、专业职称竞聘等方面的合法权益。成立幼儿教师心理援助的专门机构,设立专职人员,切实了解幼儿教师的真实需求,为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实际问题,解决其后顾之忧。幼儿园园长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态度,关心教师,尊重教师,给予信任,同时积极引导教师,为她们谋长远发展之计,使其逐步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

三、加大困难幼儿资助,夯实教育公平基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只有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才能使教育真正达到人民满意的程度。为切实解决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入园困难,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我市从2011年秋开始,启动对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政策。规定凡在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公、民办普惠性幼儿园就读,且年满3-6周岁,重点是学前一年的重庆籍城乡低保家庭、孤儿和残疾幼儿等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均可享受资助政策。下一步,全市将继续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幼儿贫困教师资助制度,进一步扩大资助范围,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都被纳入资助范围。

篇12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幼儿发展为本,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以“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为原则,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学前教育规模与内涵同步发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基本满足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1、区现有托幼园所91所,其中:幼儿园76所,托儿所15所。公办幼儿园21所(含教育办园4所、部队办园4所、集体办园2所、事业单位办园11所),占28%,民办幼儿园55所,占72%。全区共有在园幼儿8833人。公办幼儿园幼儿数为3472人,占全区在园幼儿数的39%。

按照幼儿园等级分类:其中省、市级示范园5所占7%,一级园9所占12%、二级园36所占47%、三级园4所占5%、未评级22所占29%;小区配套幼儿园28所占37%,其中:公办园1所、集体办园1所、民办园26所;全区连锁幼儿园13所;经初步统计全区有10余所未经教育部门注册审批的亲子园、早教班、培训学校、托管班等非法举办全日制幼儿园。

2、区适龄幼儿人数8785人,分布于3岁2751人、3—4周岁2927人、4—5周岁3107人,其中:学前一年2884人、二年2821人、三年3128人,幼儿入园率学前三年分别都是100%。

3、幼儿园园长119人、教师900人(其中:公办幼儿园专任教师268人,120人属不在编教师)。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609人,占68%;研究生毕业22人、本科毕业292人、专科毕业503人、高中阶段毕业83人。其中,幼教专业毕业772人,占86%。

4.政府投入是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区政府积极采取措施,逐年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保证公办幼儿教师的工资福利,为集体幼儿园退休人员缴纳取暖费,为幼教市级骨干教师发放住房补贴。年以来,每年下拨4万元作为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年达28万元。年,区教育局投入10万元,建立学前教育网站和两所政府办幼儿园网站;年区政府拨专款建立幼教名师工作室,并投入90万元用于教师幼儿园内部改造翻新;2007年投入85万元用于教师幼儿园、第二教师幼儿园的改造;年投入50万元对教师三园进行维护;并在全市率先增加公办幼儿园资源,解决了区办集体幼儿园经费来源,仅用于教师工资就增加了320多万元;年区政府再次投入600余万元,建成全省首家公办婴幼儿早教指导中心,并且投入150万元又对教师三园进行了改造和维护;年投入学前的人员经费1373万元、办公经费452万元、专项经费及基建维护200万元,全年各项费用支出已达2000多万元。

5、未来三年,区的幼儿教育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今后三年区共有1.5万余名学龄前儿童,需要接受正规的幼儿教育。当前,现有的优质公办、民办幼儿园都面临着入园紧张的局面,尤其是低价优质的政府办园更是让老百姓感到“一位难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前教育公建配套相对滞后。“十一五”期间我区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学前教育公建配套建设速度与规模无法有效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全区50%的幼儿园存在生均占地面积或生均建筑面积不达标现象。

2、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群众对学前教育的需求。目前,我区21所公办幼儿园除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外,其余均离省级城市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有一定的距离。许多个体幼儿园和托儿所办学条件、教学质量不能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3、部分自收自支的公办幼儿园,一方面在坚守规范的管理,一方面要不断应对物价上涨、人力、物力费用大幅度提高,因低廉的托保费收入导致入不敷出,运营困难,连聘用人员都举步维艰,大大限制了幼儿园的进一步发展。

4、民办幼儿园教师身份的不明确,社会地位不高,不同性质幼儿园管理质量的参差不齐,也造成了幼儿教师师资不稳定。幼儿教师不能达到同工同酬,福利待遇差别较大,尤其是与其他行业教师相比,不能享受应有的权益,导致幼儿教师人才缺乏,在职教师工作浮躁、人员流动较大,势必对学前教育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5、保教质量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虽然区的保教质量在稳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升,但不同类型的民办幼儿园中教师素质的差距比较大,不能够真正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区域间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办园质量不够均衡。

6、我区已提前普及学前3—6岁幼儿教育,而0—3岁婴幼儿教育比较薄弱,入托率很低,大多数处于散居状态。突破0—3岁婴幼儿教育瓶颈,让更多的学前儿童得到适时教育,还需要政府的扶持与推动,才能较好而稳健的步入正轨。

三、工作目标总体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合理规划区学前教育资源。未来三年内,公办幼儿园将增加14所,公办幼儿园总数达到35所,占全区幼儿园的40%;改扩建现有公办幼儿园10所;新增公办幼儿学位数3728个,公办幼儿学位数达到7200人,占全区幼儿在园数的60%;完善0-3岁早教服务体系,为0-3岁婴幼儿每年提供8次免费的科学早期教育指导,0-6岁儿童及看护人员接受科学育儿指导覆盖率达98%以上;严格执行开办民办幼儿园的准入制度,对民办幼儿园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到年100%的大中型幼儿园办园条件要达到《省城市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

年度目标

(一)年度工作目标

全区入园率100%;新建1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小区配套幼儿园3所,全区公办幼儿园达到24所,占全区幼儿园的比例提高到30%;公办幼儿学位数增加到4072人,占全区幼儿在园数的40%;实现47所幼儿园基本达到《省城市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达标率达到60%;进一步完善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持证上岗。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由教育局等有关部门负责早教指导服务的管理工作,以区早教指导中心为龙头开展早教指导服务及研究工作,在全区各街道、社区选择2-3个具有一定资质的幼儿园设立早教指导站,为适龄儿童及其看护者每年提供8次免费指导服务。

(二)2012年度工作目标

全区入园率100%;新增政府办幼儿园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2所,全区公办幼儿园达到29所,占全区幼儿园的36%;改扩建现有公办幼儿园5所;公办幼儿学位数增加到5520人,占全区幼儿在园数的50%;实现57所幼儿园基本达到《省城市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达标率达到70%。

(二)年度工作目标

全区入园率100%;婴幼儿入托率达50%以上;新增政府办幼儿园3所、小区配套幼儿园3所,全区公办幼儿园达到35所,占全区幼儿园的40%;改扩建现有公办幼儿园5所;公办幼儿学位数增加到7200人,占全区幼儿在园数的60%;进一步完善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95%以上专任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40%以上达到本科学历;新建、公建配套、迁建、改建、扩建幼儿园必须达到《省城市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实现全区80%幼儿园达到办园基本标准;集中建设一批面向社会需求,高质量、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办学机构,形成多元发展、优势互补的学前教育办学体系。

四、工作任务

(一)增加公办幼儿园学位,满足百姓入园需求

1、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增建政府办幼儿园6所;接收小区配套幼儿园8所,改扩建现有公办幼儿园10所,按照省颁标准装备创建质优价廉、群众欢迎的公办幼儿园。

2、开办公办民助非营利性质幼儿园,政府提权所属的办园场所,由懂教育、会管理的社会经营者办园,其场所租金返补到经营者以保证托保费价格合理。

3、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倡导街道、社区及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创办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政府一次性给予适当补贴。

(二)优化教育资源,打造标准化托幼教育机构

根据标准化幼儿园在三年内达到80%的要求,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敦促未达到《省城市幼儿园办园基本标准》的幼儿园加大投入及改建力度。

(三)拓宽渠道,提升学前教育工作的软实力

1.建设高素质的学前教育师资及管理人员队伍。加大培训投入,开展人员分层培训。充分发挥示范园、名园的辐射作用,实施以强带弱、资源共享的培训策略,建立教师培训网络管理系统,保障学前师资和管理人员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2.创编区学前教育期刊《蓓蕾》。将相关政策法规、培训交流、育儿心得等融为一体,宣传三年行动计划相关举措。

3、全力构建0-3岁早教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发展项目,以区早期教育幼儿园为龙头,成立由优秀幼师组成的早教志愿团,为社区免费送教,最大限度地提升0-3岁婴幼儿的受教育率。

4、让学前教育惠及低保家庭。从年3月起,为辖区低保户家庭子女入公办幼儿园免入托费;对低保户家庭子女入辖区民办幼儿园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补贴,确保低保家庭适龄儿童“有园上”、“上得起”。

(四)强化常规管理,促进学前教育规范发展

树立“管理科学化、设施标准化、师资优良化、园所全覆盖化”的管理目标,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努力提高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

1、健全学前教育管理网络,规范学前教育办园行为。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与指导,健全幼儿园收费和质量监管制度,规范办园行为,定期对保教质量进行督导和检查。

2、完善幼儿园分等定级评估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分等评估、动态管理的原则,认真做好幼儿园等级评估工作,把等级评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幼儿成长、教师发展、质量提升上面来。

3、深入开展幼儿园课程改革,将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转化为科学的教育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关注幼儿的习惯、兴趣、情感、态度,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坚决防止和抵制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抵制各种违背学前教育规律的商业活动进入幼儿园,同时引导幼儿园努力培育办园特色、促进内涵发展。

4、加大投入,落实学前教师的合法权益和应有待遇。年底之前,为全区合同制幼教职工解决“五险一金”问题。

5、推动学前教育法规建设,依法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积极开展调研,从早教服务、师资培训、园所管理、打击非法经营等各个方面与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分析事业发展中的问题,通过法规和政府的依法管理予以完善。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明确学前教育工作职责

坚持实行政府统筹、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要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区政府是本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区域统筹、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加强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服务和管理。

(二)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机制

政府主导,增加投入。区政府逐年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用于扩大公办幼儿园数量和规模,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1、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在未来三年,不断增加公办幼儿园所的生均经费补贴;以每年10%的增幅增加区域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用于改善办园条件、开展教师培训,由硬件环境改造逐步向软件建设上倾斜

2、增加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结合我区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配足公办学前教育机构职工,建立正常的幼教师资补充机制,满足学前教育正常教学的需要。

3、保障幼儿教师合法权益。完善落实幼儿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年起,逐步理顺合同制幼儿教师的社会待遇,依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4、每年按照辖区在园幼儿总数5%的比例对低保、军烈属、重大疾病、单亲等困难家庭的子女进行资助,采取市区两级财政分担的策略,对其实行每月每人补贴400元托保费的政策。

5、加强师资培训。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保教能力。建立学前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师范院校、相关教育与培训机构、幼儿园联合培养保教人员的多元化格局;采取挂职锻炼等形式,建立后备园长培训机制。年投入50万元用于幼教系统人员培训,今后2年将逐渐增加培训投入。

(三)完善管理体制,确保学前教育稳步发展

不断深化办园体制改革,依法落实和规范幼儿园的办园自,激发办园活力,形成办园特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需求。

1、扩大和整合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办好一批方向端正、管理严格、教育质量优良、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公办幼儿园,发挥其骨干和示范引领作用。

2、加强对民办园的扶持、引导和管理力度。对民办园的办学理念进行科学引导,规范民办幼儿园的审批、登记,强化对民办园的管理制度,提升民办园的办学水平。保障民办幼儿园合法权益,在审批登记、分类评级、评估指导、教师培训、职称评定、资格认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

3、加大对无证办园的整治力度。对目前存在的无证办园进行全面排查、加强指导、督促整改。整改期间,要保证幼儿正常接受学前教育,经整改达到相应标准的,适时为其颁发办园许可证;未达到标准和要求的,要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分流和安置在园幼儿。

篇13

2005年,上海卫视资深媒体人枭帆与德国木材经销商约翰在上海举行了中西结

>> 虎妈熊爸:会爱更自由 “虎妈”“猫爸”谁更成功? 中国“虎妈”德国“熊爸”:孕育一个“跨界童话” 《虎妈猫爸》立项 “虎妈虎爸”和“猫儿” 向狼爸虎妈学什么 关于“虎妈”、“狼爸”的思考 “狮爸”“虎妈”离婚记 虎妈、狼爸及其他 「虎爸狼妈 来听听 《虎妈猫爸》腾讯视频开播 《虎妈猫爸》聚焦亲子教育 我的虎妈猫爸 虎妈、猫爸 如何取舍 《虎妈猫爸》天津卫视“育儿” 疯狂华裔少女手刃虎爸虎妈 且把“虎妈猫爸”放一边 从"狼爸","虎妈"说家庭教育 如何终结从“虎妈”到“鹰爸”的循环 “虎妈”“猫爸”都是同盟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虎妈熊爸:会爱更自由 虎妈熊爸:会爱更自由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子辰")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组建家门口的足球队

2005年,上海卫视资深媒体人枭帆与德国木材经销商约翰在上海举行了中西结合的浪漫婚礼,约翰对枭帆说:“与其将来驾驶豪华游艇孤独地漂泊大海,不如晚年温暖地度过每个圣诞节。门铃一响,一大群孩子扑进来。哇塞,亲爱的,我们该多幸福。”枭帆瞅着满脸憧憬的丈夫,笑着说:“哥们,咱俩的人生价值取向基本一致。”

很快,儿子童一与女儿童心降临了,这给他们带来了新乐趣,但也带来了一些小烦恼。童一比童心大两岁,很多时候,兄妹俩因“纠纷”大哭,哭声此起彼伏。约翰和妻子商议,要和孩子们签份“合同”,培养他们的契约精神。枭帆告诉孩子们:“合同就是大家一起约定一件事,做得好、达到目标,就能赢得奖品。如果说话不算话、耍赖、反悔,那么就要受到惩罚。”童一听说如果10天不哭鼻子,就可以得到乐高玩具,立马同意。他很有信心地坚持了第一天,这一天他有两次想哭,约翰及时提醒他“不哭换玩具”的合同,童一立马收回了眼泪。翌日游泳时,童心被泳池边上的石头蹭破了腿,她噙着眼泪问这个可以哭吗?当听到可以哭时,童心竟然不好意思地笑了:“现在我不想哭了。”第十天,兄妹俩真的赢得了乐高玩具。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球类运动,在德国,他们可以在家门口踢足球,但在上海,每次要坐车一个多小时去踢球,面对童一的抱怨,枭帆说:“既然家门口没有足球队,那我们就组建一个吧。不就是找教练找队员找场地嘛。”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一位热心教练。附近一家小学的运动场很大,校方怕麻烦不借场地。枭帆没有气馁,最终用执著打动了校长。场地和教练有了,队员到哪里找呢?约翰提醒她:“可以到小区论坛发帖子试一试。”枭帆立即登陆社区BBS “招兵买马”,报名者竟然超过15人。由于实行AA制,孩子们每人活动一次只需40元,比参加其他体育场的球队费用低得多。每次足球训练,虎背熊腰的约翰都争取到场,还拉来好友当辅助教练。每次看到丈夫表情夸张地拥抱童一,庆祝进球,枭帆内心都涌满了幸福。

2010年,他们定居德国拜恩州的雷根斯堡。为了给孩子们的童年创造更多的快乐,枭帆暂时停止了工作,从雷厉风行的白领达人转变为相夫教子的专职妈妈。童一加入了德国社区里的足球队,教练温和地对童一说:“虽然你是年龄最小的队员,但是只要愿意来踢,就说明你很棒!” 每个周末,童一所在的足球队少则和一支球队比赛,多时会和8支球队比赛。不管每次比分多糟糕,枭帆夫妇都挑值得表扬的地方猛“点赞”:“你今天助攻很棒,抢球更勇敢了”,“你摔倒了没哭,真勇敢”……组织者除了给孩子们准备金牌和奖杯,还有小熊糖。不管输赢,孩子们都斗志昂扬。童心每次场外看哥哥踢球,都会跑来跑去地大喊“加油”,或者扭跳芭蕾舞。现在,童一顺利晋升为学校少儿足球队的正式队员。 欣赏儿子的宏伟计划

有一天,童一宣布有女朋友了。他剪了很多雪花,并在上面画上了很多心和丘比特之箭,对妈妈说:“奇雅拉很喜欢我,我也爱她,我要送给她礼物。”枭帆心想,多大的孩子啊。看着她惊讶的表情,约翰说:“在德国,家长比较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情感。对于这种懵懂的男女朋友,家长不仅不会大惊小怪,还会开心地为他们创造更多在一起玩的机会,从而维持他们美好的情谊。”他还表现出很为儿子骄傲的样子:“孩子,爸爸为你有女朋友感到由衷的高兴。但是,爸爸必须提醒你,你只有在大学毕业后才能和女朋友结婚,而且,每次只能爱一个人。既然爱她,就不要和她吵架,要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哦。”氛围很轻松,童一饶有兴致地咨询爸爸:“我和女朋友结婚了,是不是就能从家里搬出去住了?”约翰很肯定却又留恋地说:“是的,我们希望你的新房子不要距离我们太远,这样的话,我们偶尔可以去给你们遛狗。”

那年冬天,在滑雪场,童一在爸妈和妹妹的陪同下,带着奇雅拉一起去滑雪。两个对“爱”懵懂的小小少年欢快的笑声,深深感染了这位中国“虎妈”。然而,这段懵懂的爱情,在他六岁上小学后就戛然而止了。至于原因,是两个孩子分在了两个班级。童一每天开心地和几个光头小伙子在学校享受各种新鲜,女朋友被抛到了脑后。即便是二年级时,奇雅拉又从全日制班级调回了童一的班级,童一因为一门心思和几个好友谈他们的“宏伟计划”:“14岁考到私立学校,到时我们几个会在一个宿舍,晚上睡觉还能偷偷讲话。”还是忙得没空交女朋友了。

眼下,童一正和好友计划以后一起买房子住,他是项目经理人,已经发展了3个伙伴,其中两个已经斩钉截铁地答应了。他们计划4个人一起攒钱买栋别墅,买两辆跑车,养两只狗,养几个孩子……约翰对童一和童心说:“你们长大了要和一个相爱的人结婚,生两个孩子,养条大狗。”枭帆在一旁窃笑,这和他们现在的生活模式一模一样啊。 给孩子最高级别的爱

每年2月,是幼儿园都很重视的德国狂欢节,孩子们很早就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

2014年,童一选择了海盗的角色。他将塑料泡沫削成长剑,把爸爸的牛仔帽戴在头上,胸挂玩具望远镜,英姿飒爽,犹如航行大海的船长。童一故意压低嗓音,以充分表现船长的沧桑和深沉,面对飓风发出挑战:“来吧,勇敢的船长是不怕你们的。让飓风来得更猛烈些吧!”童心则扮成了漂亮而威严的王后,戴着珠光宝气的皇冠、拿着魔法棒,一件大毯子被她披成了美丽的袍子,边想象自己法力无边的样子,边文绉绉地对着枭帆说:“请妈妈参见王后。”见枭帆没有进入角色,她亲自示范了一下,屈膝行礼说:“你要说‘我能为您做什么,我尊敬的王后’。”枭帆强忍住笑,认真地模仿了一遍。“王后”童心抿着嘴巴带着笑意回答:“请把我的狗狗洗干净,然后给我和勇敢的船长准备些吃的吧。”

面对如此天真的孩子,父母怎会不为所动?枭帆特意开设了育儿博客“跨界童话”,记录一双儿女的点点滴滴。兄妹俩小时候不喜欢拍照,枭帆就给他们看小小时候的照片。他们经常被小baby的照片逗得哈哈大笑,枭帆就说:“如果妈妈不拍照,不写博客,你们就看不到小时候的自己啦!如果今天不拍,明天你们就看不到今天的自己啦!”起初,约翰抵触博客上放孩子照片,这和大部分德国人的观念比较类似――万一坏人把孩子照片拿去怎么办?但是,慢慢地,约翰意识到,如果没有这个博客,孩子的爷爷奶奶就看不到孩子们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他被枭帆的热情所感染,很多次约翰都表示:“看你们仨的生活,真滋润。”

很早以前,枭帆就和丈夫讨论过关于孩子童年教育的话题,她一直记得约翰说的话:“所有的问题孩子都是因为缺少爱,尤其是缺少正确的爱造成的!”枭帆庆幸给了孩子们富有创意的童年,她说:“我觉得最高级别的爱,或者说是最昂贵的爱,就是父母要准确及时地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享受富足爱的同时,自主成长并逐步走向强大。”在两个孩子成长的同时,枭帆感觉自己也变得包容、快乐和阳光了。

篇14

关键词:我国;劳动力;就业

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这些年来出现的各种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讲不仅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的就业体制和就业政策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结果,而且是多年来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及企业经营机制深层次矛盾积累的结果。劳动力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最突出的问题。

一、我国劳动力就业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就业危机日趋显现,但由于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就业问题,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就业,才使得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涨中有落态势(见表1)。这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相对乐观。近几年,政府越来越重视劳动力素质,

培训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而言(见表2),技能型培训和转移后培训人数明显增多。另外,职业培训、创业培训、预备制培训等工作也开展的井井有条。

虽然我国在劳动力就业和培训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国民教育平均水平较低,一般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普遍不足,同时,失地农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残疾人、“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的存在,致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存在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

从调查情况看,“供需矛盾”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幅度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实际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的矛盾等。

从教育体制来看,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严重失衡,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首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错位。其次,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上的错位。我国现行高职专科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较单一,结果培养出的学生理论匮乏,动手能力差,在人才市场处于弱势。再次,教育供给在一定程度上抓不住社会需求的“时间差”。

(二)农村劳动力、失地农民就业观念滞后,就业矛盾突出

当前农村劳动力及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滞后,表现在:“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茅草窝”、“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传统思想;把工作分成三六九等;农民已经习惯了自由的生活方式,一时难以适应受约束的工作环境,从而不愿外出务工等。正是这些落后观念,使得农民怕冒风险,不敢出去,不愿出门,即使愿意,主要方向也是以本地县城、建制镇为主,很少愿意进入大城市。

在农村,大量劳动力处于闲置状态,而当前人多地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人均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使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从就业岗位来看,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和住宿餐饮业中。由于大部分务工人员文化低,无一技之长,找工作困难,而找到工作的大部分是脏、累、险的活,劳动强度大,经济收益低。另外,失地农民中“两低一高”现象较普遍,即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低、就业期望高,这样就造成“有人无活干同时有活无人干”的矛盾。

(三)对流动人口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组织有序、有计划的务工输出无法满足外出务工人员的需要,造成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盲目外出,以致出现外出后无生活费,回家又无路费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大,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管理及跟踪服务上无法满足其需要,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及时提供援助。另外,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其家庭留守人员生产、生活、学习等也存在诸多困难。

(四)劳务市场不健全,政府组织劳务输出比重低

当前我国劳务市场的城乡分割、区域分割现象较普遍,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突出,自发性、盲目性色彩浓厚,导致劳务市场效率低下。调查表明,玉溪市外出务工人员中由政府(单位)组织外出的只有11%,自发和投靠亲友仍然是主要渠道。89%的外出务工者主要靠血缘、地缘实现就业。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在全省7个地级市和9个县级市对1012个农民工的调查,在农民工就业渠道中,由乡政府组织仅占1.7%,但在调查中实际有25.9%的农民工要求政府在组织外出务工方面提供帮助。

(五)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再就业方面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失业保险金总量匮乏。首先,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窄,导致失业保险金的筹资范围小,总量不足,这就削弱了失业保险金对再就业工程的保障力度。其次,失业保险金的收缴力度不够,满足不了失业人员的现实需求。二是失业保险统筹层次低,运行不规范,在失业保险金的使用上差异较大,国家很难从宏观上把握再就业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再就业工程的实施。三是失业保险金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支出比重没有制度作保证,支出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失业保险金的发放主要是对失业者的一种事后补偿,在促进再就业中表现得尤为被动。传统失业保险金用于行政性的支出比例过大,而用于再就业工程的比例过小,基金的偏离使用使得原本就不足的失业保险金对再就业的保障功能更弱。

三、解决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政府、学校和个人都有责任

针对制度上的束缚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政府可加大制度性建设,创造良好就业环境。简化人才流动手续,打破地区人才交流不均衡的现状,降低人才流动与转换成本。

面对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相矛盾的现实,运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教育供求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教育也应该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为导向,及时调整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学科结构,使学生顺利就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大学生应转变观念,苦练内功,掌握真本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主动争取就业。

(二)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推广灵活就业形式

农村劳动力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拓展就业机会来增加经济来源。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可以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进行自主创业;另一方面农村劳力也可以“走出去,引进来”,即先到外地通过打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商机,待时机成熟后回来利用地域优势进行创业,或者引进外来的投资项目,来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

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就业培训。成立各级劳动力就业培训机构,加强就业前的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引导,供需对接的培训原则,积极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实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大面引导性培训双管齐下,突出学以致用,注重技能和素质;转移培训注重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做到形式多样,期限灵活,内容实用。

推广灵活就业,可以有效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它不受时间、地点、空间范围的限制,农民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选择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和家庭就业等。相关部门应根据灵活就业的特点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

(三)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确保务工人员无后顾之忧

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应有计划的安排务工输出工作。各地要运用网络系统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科学管理,把他们的基本情况、流动、从事行业等资料输入电脑,并及时根据情况变化进行更新。此外,还应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协作配合、落实用工单位协管责任、抓好留守儿童培养教育等,确保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后,他们的务工收入确实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建议基层政府在组织人员外出务工时,应努力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留守老人的赡养工作、保障外出务工农民的在乡原有权益,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服务工作。

(四)发展完善劳务市场,充分发挥政府组织劳务输出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劳务市场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途径。建立和维护统一、有序和规范的就业市场成为政府的首要职能。一是打破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扩大劳动力市场容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劳动力供求信息互通共享,方便劳动力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流动。二是完善劳动力供需信息收集手段,缩短下岗失业人员待业时间。三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工档案托管等服务内容,采取供需见面会、个别职业介绍等方式,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

强化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体系,把劳务输出服务网点延伸到各个乡镇。要建立信息传递渠道,及时向农民劳务信息,使劳务信息能够通达到每个乡镇。鼓励多种劳务输出组织形式,按照“强化政府组织形式引导和规范中介机构组织形式,倡导亲朋好友组织形式”的要求,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降低务工的信息成本。

(五)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强化政府职能

首先,完善失业保险金的筹资和发放机制。一是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尽快将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障的范围。二是加大失业保险费的收缴力度,使再就业基金的来源稳固。三是制定出一定比例,按比例提取再就业基金,同时限制管理费的使用。

其次,要加强失业保险立法,这是规范失业保险工作的前提。一是要尽快在宪法中增补失业保险方面的条款。二是加快制定和通过失业保险法及配套法律,其中《失业保险法》应明确规定保险政策、保险基金筹集与使用、就业服务制度、就业培训制度、保险管理体制等,从法律上保证失业保险制度的促进就业功能。

再次,强化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应包括:制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投入;完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管理;推行灵活就业,拓展服务领域;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工作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董洁.浅论促进就业中的政府职能[J].西华大学学报,2007(6).

2、罗华玲等.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J].调查研究,2007(4).

3、李胜检.中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与政府作为研究[D].湖南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