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龄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老龄化的解决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5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龄化的解决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龄化的解决方法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影响;对策

一、前言

我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不到20年的时间便进入了发达国家近百年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状态,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对我国很多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尤为严重。由此可见,寻找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并探求解决该类问题的解决对策迫在眉睫。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对我国养老保险共有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1.提前退休的现象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条件的提升,提前退休的现象普遍增多,提前退休现象的产生无疑是导致养老保险金产生“赤字”现象的一大重要原因,那么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金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将分条为大家阐述:首先,提前退休意味着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将大大减少;其次,提前退休意味着缴纳保险金的年数将大大减少;最重要的是,由于退休的年龄提前,因此等着领养老保险金的人的数量便大大提升,如此一来,便产生了入不敷出的现象,交钱的人变少了,领钱的人的数量却大大提升。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很多人都是提前退休,在家闲着觉得没事可做,所以很多人选择到其他工厂从事其他工作,由于不需要缴纳任何的保险,而且他们的社会经验比较丰富且专业技术比较纯熟,所以很多用人单位更愿意雇佣他们,而不雇佣年轻人,这样一来,便又少了一批缴纳保险金的人。由此可见,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有着巨大的冲击以及影响。

2.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能力比较低

除了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冲击以外,养老保险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劣势,例如,覆盖面特别窄,保障能力特别低等等。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只是针对于一些城镇以上的用人单位上,并未全面覆盖到每一位工作者身上,另外,养老保险金自身的收益比较低,且风险比较大,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去缴纳养老保险。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是不需要缴纳任何的养老保险金却仍然能够在退休以后接收到国家的退休金以及各项福利,例如,公务员,这样一来,便出现没有入账,却有一定的出账的现象,这样一来,更是加剧了养老保险金“赤”字的现象。还有部分的用人单位出现“一缴、一停、一返“的现象,这样一来,不仅减少了养老保险金的统集,更让人们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安全性以及保障性产生了担心以及忧虑。且我们都知道,大部分的农村人是无法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这样一来,也突出了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比较窄的特点。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金的影响的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所阐述的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影响,可采用如几种解决方法

1.提高退休年龄,改善提前退休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阐述的,随着经济条件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提前退休,然而提前退休不仅会导致人口老龄化,还会对养老保险金产生巨大的冲击以及影响,因此,若想很好地改善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提升退休年龄,进而改善提前退休现象对于养老保险金的影响。首先,国家应该废除之前关于提前退休的规定,重新制定新的相关规定,不仅不要提前退休,还应该提升退休年龄,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缴纳保险金的人数以及年限,还可以改善退休以后从事其他工作进而降低年轻人的就业率的现象。除了要提升退休年龄以外,我们还应该仿照国外的一些国家的制度,将男女的退休年龄尽量拉平,进而从侧面起到提升退休年龄的目的,从而实现养老保险金的筹集。

2.扩大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提升养老保险金的保证能力

我们都知道,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十分发达,尚且属于转折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无疑对国家是一种伤害,为了更好地改善这一现象,而且正如上文所阐述的,我国的养老保险金具有覆盖面积窄以及保障能力低的劣势,因此,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扩大养老保险金的覆w面积、提升养老保险金的保障能力。首先,针对那些不需要缴纳任何保险金却同样享受退休金以及国家福利的单位要开始征程征收养老保险金,这样一来,便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拓宽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另一方面,应该想办法将养老保险金政策下放到农村,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提升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积,还可以让农村人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保障以及福利;除此之外,对于那些”一缴、一停、一返“的现象,一定要严格打击,进而让人民群众了解到我国的养老保险金政策是安全可靠的,消除他们的疑虑以及担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对我国的养老保险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及冲击,人口老龄化问题无疑成为全国上下都关注的一个话题,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了目前人口老龄化对于养老保险金产生的影响以及冲击,并根据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对策,希望这些方法以及对策能够帮助国家以及社会很好地解决目前的问题。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试点和改革完善过程中,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养老问题的关注,相信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一定会日趋健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史柏年.退休年龄与养老金支付[J].人口与经济,2001(2).

[2]崔少饮.中国社会保险基金的风险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1).

篇2

课题名称: 儒家孝道与现代家庭养老

学生姓名:

系 别: 政治与法律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研究动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各国学者开始对这个古老的研究领域给予新的重视,寻求各种解决方法,以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有二个方向,一是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多数学者选择的希望通过发展社会养老即建立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一是希望健全现有的家庭养老体系,辅助以社会养老体系,中国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这,主要希望发扬中国传统的尊老、敬老的思想来促进家庭养老的健康、和谐发展,这方面较为突出的论文有有萧振禹主编的《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等,张怀承主编的《中国的家庭与伦理》等。他们提倡目前中国应继续以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儒家传统的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来达到家庭养老的健康发展。

选题的依据

孝道思想是儒家及儒家思想核心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种孝道思想的影响,中华民族才形成了尊老爱幼,孝敬老人,赡养老人的传统美德。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已达1.3亿,占总人口的11%,根据科学预测,到2025年底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显然,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不同,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的,时间短,速度快,指望在短期内用社会保障和敬老院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终不太现实。家庭养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养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儒家的孝道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敬老原则与现代家庭养老的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发展,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选题的意义

a 从理论上看,丰富和深化了儒家“孝道”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康的养老体系

b 从实践上看,对于加强家庭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本内容

儒家“孝道”思想与现代家庭养老

1儒家“孝道”的基本内容

2儒家“孝道”原则的糟粕和精华

3现代中国的家庭养老

4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承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重点: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儒家“孝道”的转承

2、难点: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儒家“孝道”的糟粕和精华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收集资料

2、归纳整理资料

3、编写写作提纲

4、写作论文

5、修改文章

6、完善定稿

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分析法;

3、演绎归纳法;

4、分析综合法。

措施:

1、充分收集资料

2、对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综合

3、制定写作计划表

4、主动多与指导老师交流

进度安排:

1、2005年12月20日前确定选题

2、2006年1月16日前提交开题报告

3、2006年4月10日前提交论文初稿交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修改。

4、2006年5月20日前交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 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3] 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4] 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5] 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

[6] 杜汉生:《中国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7] 萧振禹主编:《养老,你指望谁——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困惑》,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8] 武寅、石竣主编:《家庭伦理与人格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9] 吕平主编:《孝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6年版

[10]《中国人口报》,1999年2月5日1版

[11] 张怀承主编:《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12] 高成鸢主编:《中国的尊老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4] 杂志:《中国哲学史》、《哲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等有关中国哲学、儒学网站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篇3

【关键词】企业;社会保险;缴纳;成本;政策

近年来,社会保险缴纳问题逐步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高昂的缴纳成本使部分小型企业望而却步,而大型企业则不得不减少社会保险缴纳项目。为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对企业内部保险缴纳机制的优化必不可少,同时政府职能机构对相关政策调整与优化也至关重要,对未来阶段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实际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社会保险缴费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一)赡养结构老化推高制度缴费成本

老龄化问题的产生导致我国养老体系结构骤然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问题促使社会环境压力增加,传统养老金机制的运行使各地区产生严重的养老金亏空。为进一步解决该问题,虽各地区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但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根据现阶段老龄化增长速度,截止2050年初期阶段,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将再一次提升,其中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可达到全部老龄人口的24%以上。传统赡养结构对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方案单一,解决方法一成不变,难以切实发挥出老龄化人口解决优势,促使老龄化问题对养老赡养体系的影响愈发严重。

(二)刚性支付责任带来了高费率依赖

为解决养老金机制运用压力过大问题,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将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高替代模式养老体系进行优化,实际养老金替代率达到66%左右,相比于部分发达国家高出20%。而我国医疗方面保险报销则相对更高,达到81.9%,远高于德国等发达国家。虽我国养老运行机制在各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由于消费水平较高,社会经济环境未能达到高福利水平,导致我国社会保障机制运行对高费率的依赖性逐步上升,社会保险综合费负呈现不稳定问题。

(三)缴费与负担能力倒置现象突出

社会保险是保障国民收入稳定的一种机制,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协调作用。而在各地区实际发展过程中,却仅将其作为一种费用支付工具,导致出现基数确定机制不合理问题,低收入群体成为承担缴费压力的重要群体,而高收入人群却可坐享其成,享受低成本高收入待遇。该问题的产生直接导致社会保险不平衡问题产生。以广东地区为例,该地区2015年实际赡养率为0.27%,相比于全国平总数低出24%。而广东地区相比于东北地区则低出50%以上。广东地区及浙江地区实际缴费率较低,而平均养老金收入约为3.6万元,远高于全国及东北地区平均水平,而在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地区,养老金费率常年居高不下,养老管理长期处于资金亏空状态,以至于部分地区长期出现养老金延迟发放问题,最高延迟期限可达4个月以上,对社会保险机制的运行产生严重影响。此时反观广东及浙江地区,对养老金的发放始终能够保持在符合相关规定标准范围内,这便对养老金机制运行造成严重冲击。

二、政策建议

(一)夯实社会保险缴费基数

对于缴费基数低于实际工资且实际工资高于缴费基数下限的用人单位和职工来说,夯实缴费基数将带来缴费成本的提高。对于缴费基数高于实际工资且实际工资低于缴费基数下限的用人单位和职工来说,夯实缴费基数将带来缴费成本的减少。同时需要进一步关注的是,考虑到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之间的差距,如果将城镇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纳入缴费基数统计口径范围,有助于形成合理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从而避免对低收入群体造成制度性挤出效应,有利于征缴扩面工作的实际开展。

(二)实行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虽难以实现,在社会机制的发展必然向统一化的方向进行,保障社会大环境下的养老金管理统一对实现养老金的公平性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就长远发展而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计划运用势在必行,但对养老金问题的解决仍存在争议,因此便需在相关制度措施执行落实前,对地区费率进行统一,并通过经济平衡机制将养老金的资金管理做规范化划分,保障各地区的养老金亏空问题及养老金保险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各地区养老金费率大致应控制在18%以下,以保障养老金统筹管理的合理性。

(三)策略性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成本

在社会保障成本的降低方面,可选用策略性计划对缴费成本进行控制。采用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方式加以控制,从而降低社会保险对保险费率的影响。首先可利用财政分配筹资工具对支付力度进行提升,使国有企业受益提高,保障改革待遇,确保社会保障基金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有所增值,同时应注意对开支费用的节省,降低企业缴费压力,改变基础缴费框架,使保险赡养结构更为合理。其次可通过对不合理社会保险项目的削减来增加可调动的基金数量,从而使企业在固定周期内能够拿到相关的保险福利。最后可将棘轮效应有效应用于企业保险成本控制中,以此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络,以此将社会保险机制进行统一,避免出现缴费不平衡及费率不同等相关问题。

三、结语

企业社会保险缴纳成本的提升使企业在社会保险机制方面的投入逐步降低,同时对企业发展经济效益造成不利影响。对该问题的解决不仅要从企业保险缴纳管理机制方面入手,同时当地政府机构也应及时地对相关政策机制进行进一步调整,使其适用于现阶段社会保障机制的方法,继而推动社会保险缴纳向全面化及规范化发展,以此通过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缴纳成本的方式对社会保障机制运行效益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退休年龄 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包括:覆盖范围、基金筹集、管理,养老金享受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等。

    年龄条件。在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享受领取养老金权益的年龄条件通常是法定的退休年龄,不过,人均预期寿命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多为65岁甚至更高,且男女退休年龄相同,而在中国,不仅退休年龄偏小,而且男女退休年龄也不等同,这其中就存在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性别的歧视,而且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导致高退休人口赡养率。有些国家规定了退休年龄的上限,如瑞典为70岁。有的规定从事艰苦的、有害的、危险的、不利于健康的工作的劳动者也可在65岁法定退休年龄前退休。

    缴费条件。缴费条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限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如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条件社会年满63岁且投保35年,而像意大利则规定只要已缴纳保险费满35年均可领取养老金。

    政府监督下的资质机构管理。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有新加坡、瑞典等,政府承担主要的监督责任。中国则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机制进行管理。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人口众多就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分类处理此类事务。

2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人口老龄化

    (1)社会养老保险Social Pension Insurance是指劳动者为预防年老不能再从事劳动时的生活有保障,在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内缴纳部分保险金在他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离开工作岗位后,有权向国家或有关保险机构申请领取养老,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家庭的生产功能和保障功能随之弱化,同时,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农村中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家庭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口养老的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就成了农村养老的现实问题。它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计划、分阶段地在全体公民中,逐步实现普遍、平等的社会保障。在城镇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应该扩大其覆盖面,及时将重点转移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来,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金融服务;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1

引言 

随着银行“无人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金融服务越发陷入了窘境,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越发严重性将加剧老年人金融服务问题。未来中国社会中,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老年人口数也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2012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亿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亿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据联合国预测,2016~2038年,中国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从10%快速地上升为21%。发达国家平均需要55年完成的老龄化过程,而中国将只需要22年。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未来20年,老年人消费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二、老年人金融服务现状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我国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却十分落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未富先老的养老问题压抑了老年人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与老年人之间存在有关服务问题的矛盾。因而,商业银行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老年人存在行动缓慢、视力与听力下降、记忆力差、接受新事物慢的特点。这其中,城市社区老人特别是县域街道社区老人更是存在“个人有积蓄、儿女工作忙”的问题,这些老人在平时生活中需要自己到银行办理业务,也有闲钱可以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但人体机能退化导致了老年人在现行金融服务中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以济南市的工行长清支行营业室为例,每天60岁以上的顾客有五分之一,而五峰路网点的老年顾客占了三分之二。老年顾客办理的业务一般仅涉及到存取款和理财产品。老年人花眼之后,有时候即使戴上老花眼眼镜填银行单据时也看不清;老年人动作迟缓、反应慢,有时候在办理需要输入密码等有时间限制的业务时,要试好几次才能成功。据有关资料研究,老年人平均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在银行办理业务耗时长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其他人的等待时间。 

为了普及银行业务智能化,减少其他人的等待时间,现在银行都提倡存取款、转账尽量在ATM机上面进行。老年人的退休工资折也都被单位统一换成了工资卡,但老年人并不会使用ATM机,银行工作人员有限,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有限,工资折变工资卡反而使老年人陷入了窘境。就在长清支行营业室的具体观察而言,退休老人之中95%以上并不会使用ATM机,即便银行工作人员或者家里的孩子教过一两遍工资卡的使用方法,老年人也记不住甚至不敢操作。自助机器上面提醒操作的字体相对较小且提示出现的时间较短,让花眼的老人看不清或者反应不及时,操作错误时ATM机还有可能会直接吞卡,老年人越发不敢操作ATM机。 

未来2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目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理财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人与银行打交道的频率越来越高,如何让人年老时在科技进步中感觉到的是方便而不是被遗忘,如何让银行服务符合年轻人步速的同时也能贴心的考虑到老年人的步幅,在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明天,这会是一个焦点。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网点设施 

银行在设置各种自助设备网络银行等先进硬件设施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使用需求。比如:提供老花镜、将提示字体改成大码字体、设置老年人专用ATM机、在每个月退休工资发放时开设老年人服务窗口。 

(二)人性化服务 

银行定期开展走入社区系列活动,给老年人普及金融知识,同时给银行工作人员开展关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培训,增强工作人员尊老敬老的意识,培养工作人员服务的耐心与细心。在业务流程方面,给老人简化办理流程、减免手续费。 

(三)老年人理财产品的开发 

银行要开发适应老年人群体特点的理财产品。二十年之后的老年人客户群体不仅有庞大的人数,他们现在还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有着充分的资金积累,如何让退休金保值甚至增值将是他们十分关注的事情。未来的老年人理财产品市场会是各商行争夺的主战场之一。 

(四)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 

银行与社工机构合作,由社工机构组织社工人员协助银行来解决老年人客户群体办理业务时,服务不周的问题。第一,对那些行动不便或者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家属可以通过联系与银行合作的社工机构,由社工机构代替银行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进行判断,确认其是否达到银行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的标准,以此替代现在种类繁多的证明文件。第二,由于银行进行上门服务时,为避免出现金融风险,必须要有两人以上一同前往,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银行的员工人数有限,抽调两名以上的员工去上门服务很难。所以,由社工机构联合银行进行对老年人的上门服务将化解这一难题。第三,定期的开展银行工作人员与社工的交流会,银行工作人员将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服务难题与社工交流,社工从专业角度提出解决方法,从而给老年人提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的加快,“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那么,中国的老龄化将在什么时候达到峰值期?“未富先老”对于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到底存在哪些弊端?要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合理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有哪些?

就这些问题,《新财经》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杨燕绥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从现代化向现代性过渡

《新财经》:据统计,在“十二五”结束时,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1.3亿。您认为,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将在什么时候进入老龄化?

杨燕绥:人口老龄化指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一个国家总人口的7%以上时,说明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后会逐步升级,65岁以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到达顶点的时候,就是老龄人口的峰值点。然后,随着总人口的下降,老龄人口也会减少。但老龄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例不会下降,因为社会越发达,生产力就越发达,生活条件越好,老龄人口寿命就越长,这就形成了整个社会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赡养力问题。从全世界来看,从进入老龄化到峰值期,美国用95年时间,从1960年到2055年;中国是从2000年到2038年,不到40年时间,可见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竹立家:目前来看,“十二五”期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就是老龄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会超过10%,这是一个重要的关口。

《新财经》:既然中国的老龄化发展速度这么快,现在大家都提出了一个“未富先老”的话题,您怎么理解“来富先老”?

杨燕绥:“未富先老”这个问题早就提出来了,而中国对于管理“未富先老”在十年前也意识到了,当时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但是,当时只是意识到了,重视程度却不够。今天又提出“未富先老”问题,说明现在大家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了。

中国目前的人均GDP是4000美元,但美国、欧洲国家都超过了10000美元,相比较而言,就形成了中国的“未富先老”。一般而言,劳动人口主要指从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中国社会的赡养力正在呈现出以下四种情况:第一,但在中国,一般15岁到25岁的人口还在学校读书,要把这部分人减掉。第二,要减去一部分失业人口,没有工作的人得靠别人帮助,怎么去赡养老人呢?第三,低收入者,中国有那么多低收入者,养自己都很困难,有的还要依靠低保。第四,现在很多人在50~55岁就退休了,并没到法定退休年龄,我们叫做提前退休,据统计,中国现在的平均退休年龄在50岁左右。

如果我们不考虑这四个因素,到2038年,中国应该是217个劳动人口赡养1个65岁以上的老人。但如果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来的话,到时候就不到一个劳动力要赡养一个65岁以上的老人,这个情况是非常严峻的。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现在的退休年龄、低收入人群、失业状态都需要改变。

竹立家: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人均GDP可能会达到8000美元。但是届时,中国的老龄化估计在12%~13%左右。所以,政府要及早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解决养老问题还是要走社会养老保险的路子。

当然、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和西方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有一个文化差异的因素,中国家庭对于老年赡养的自觉自主意识,是西方国家没有办法比的。

现在看来,社会老龄化速度在加快,相对于西方国家,我们从理念上、文化上,中国的压力相对比较轻。但这不能说我们的社会和政府就不做工作了,恰恰相反,政府要提早做工作,加大养老方面的投入,当我们真正面临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也可以平稳地过渡。

《新财经》:过去,中国是靠人口红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看来,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未来,我们应该做怎样的转变?

竹立家:中国的人口红利现在看来已经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个正常社会、和谐社会、文明社会,真正的发展不是靠人口红利,而是靠治理,现代性的标志就是发达的经济。中国现在是从现代化向现代性过渡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未来五至十年是整个社会重要的转型期,也是经济转型期。

经济转型的另一个特点是从粗放型、生产型向技术型、环保型和消费型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在未来五至十年享受发展的成果。三十年来,我们用人口红利付出了劳动和辛苦,在逐步进入老龄化以后,社会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本身要有意识地在服务、消费、休闲,包括老年人养老方面做好工作。

养老制度碎片化的信誉风险

《新财经》:中国最初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弊端?

杨燕绥:预计到2015年中国会出现劳动人口供需的“刘易斯拐点”,每年会减少劳动力近800万,65岁以上的人口相应增加也是800万;我们还得考虑全球化竞争。养老金政策和制度安排必须面对这两个问题:家里老人多了,家外竞争激烈了,我们怎么办?

1997年世界银行《养老金报告》指出,养老金不能光靠政府一个肩膀扛着,报告提出了“三支柱”概念,就是养老要由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来共同承担。但是,“三支柱”政策不一定要安排三个制度,面对全球化和老龄化,养老金最好的制度安排有两个:政府账户和个人账户。

中国在1997年进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时也借用了这个思路,叫做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在相结合的过程中路径却错了。1997年,养老保险改革制度颁布后,国企也进行了改革,很多企业老职工提前下岗了,或者提前退休了,社会统筹定了20%的高费率,在全世界最高,但养老金仍然不够用。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该有养老金公共预算,但政府一直没有作预算,也没有作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要负责发放养老金,但地方财政却没有钱,企业20%的费率又不够支付,最后只好想办法利用个人账户。1998年以来,企业职工按个人工资的8%建立养老储蓄个人账户,但个人账户并没有真正投资运营,而是被政府挪用了,到现在已经被挪用了近1.5万亿元。这就使财政可以忽略养老预算问题,用钱去盖大楼,拉动经济,民生和社会建设问题被忽略了。

《新财经》: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针对养老金制度是否进行过改革?

杨燕绥:2006年,中央颁发了关于养老金改革的文件,提出了要做实个人账户。但是,要想做实个人账户,却面临三个问题:第一,养老金不足的部分由谁来补?也就是说,过去被挪用的那部分养老金谁来补充?第二,要做实个人账户就要实现正式的投资运营,要让养老金产生收益,谁是受托人?第三,投到哪里能保值,政府如何去监督养老金市场的安全?

其实,要做实个人账户并没有那么简单。首要的问题是没有市场、没有规则、没有受托人。

而且,个人账户被挪用,政府实际上记的是一笔账单,连本带息都是空账,所以,政府将来要连本带息还账。如果我们将来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强,政府还可以有实力还这个账,但我们的人口毕竟不是越来越年轻,到时候政府要连本带息还账,这将意味着什么?所以,养老金空账问题会越来越明显。我认为,1997年推出的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是当时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这个配套措施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新财经》:从目前来看,现行养老制度的主要问题在哪?

杨燕绥:现行养老制度最大的问题是覆盖面不全,很多人到现在还没有养老金。2009年,政府推出了农村养老保险政策,2010年的《社会保险法》提出了城镇居民养老储蓄,这些政策都是不错的。但到目前为止,很多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展开,养老金覆盖不足问题还很严重。

同时,已经被养老金覆盖的人群也存在严重的制度碎片化问题。养老金制度按身份划分。第一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制度,退休金制度是从1958年开始实行的,单位和个人都不用缴费,退休金是退休工资的80%~95%,替代率很高。公务员的养老金全部靠当期纳税人的国家财政预算来兜底,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这不公平,也不效率。第二是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统筹,企业要交20%的费率,个人要交工资的8%的费率,一共是28%的费率。但养老金的发放到2010年年底全国平均水平只有1400~1500元,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一分钱不用交,一个月平均能拿到4000~5000元,3倍之差,这就是养老金制度的碎片化。

另外,还有待遇差问题。政府现在对于农村参保人员每人每月最少55元的补贴,各地区不同,但最高没有超过200元的。从公务员的5000多元到农民的55元,这么大的差距是没有道理的。中国的养老制度碎片化体现在不同制度覆盖下的不同人群,而人群又是以身份来划分的,这就产生了待遇差问题。特别是公务员的养老金制度、已经成了整个养老金制度中最不公平的一块,成为了社会的众矢之的。

所以,我们现在要解决养老金制度碎片化、身份化、覆盖面不足、待遇差等问题。否则,政府将面临两重负担,一个是财政不断加大补贴,一个是政府要面临失去信誉的风险。

合理的制度安排

《新财经》:既然之前的一系列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要解决中国人的养老问题,应该建立怎样的合理制度安排?

杨燕绥:解决养老问题要最大限度地把政府、企业、个人能力和市场融资都利用起来。在一些西方国家,国民年金水平在过去很高,但最近二三十年有所下降。从全球趋势来看,养老金制度也在趋向国民年金低保化,因为不这样的话,政府也负担不起。

最好的养老金制度安排就是用“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来克服贫困,用“个人储蓄养老金”来改善生活的制度结构。个人账户养老金需要制度化、市场化、全民化。

首先,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可以通过养老社会保障税的方式筹集资金,然后在全国建立预算,按照各地消费支出的50%发放,发给所有65岁以上的老人。从法律上不排除任何人。但是可以鼓励那些高收入者放弃自己的养老金。

其次,我们所有人工作一辈子不可能只为了吃饭,那样的人生就太灰暗了。所以要建设第二个制度,叫做个人储蓄养老金,让所有人在一生中根据不同的情况储蓄养老,比如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用于养老。

《新财经》:具体来讲,要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杨燕绥:建立个人储蓄养老金有几个条件:第一,要有“税优”待遇,就是延期征税。养老储蓄不能当期征税,因为养老金账户的钱耍等到退休以后才使用,不能算当期收入,不能征收当期收入所得税,我们把这个叫老年红利。

第二,缴税标准。企业应拿出一部分钱存入职工个人账户。可以叫做职业年金。

第三,养老金托管。首先要保证养老金的产权不转移,养老金投资最关键的是产权保护和受托人,要让养老金的财产是独立的。独立就意味着政府不能随便将养老金纳入财政乱使用,这是公共基金。也不能拿来买保险,因为一旦进了保险公司,就纳入了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保险公司可以用来抵押,也可以用来发高工资,把养老金的风险与保险公司的风险系在一起,谁也不能说保险公司肯定没有风险,肯定不会倒闭。现在全球性的风险越来越大,日本的地震、海啸、核电站爆炸,这些也会蔓延到很多国家。来自美国的金融海啸,也让那么多大金融机构倒闭了。所以,养老金投资必须坚持资产独立、产权保护,政府和公司不能贪这个钱。20世纪80年代,智利进行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名言,说胆子大的“小偷”,可以把手伸进国王的钱包里偷国王的钱,但是绝不敢动养老金。所以,托管人一定是专业的,有竞争力,业绩好,能够保持资产独立,敢于把管理费透明的机构。

第四,养老金增值保值。养老金投资可以投在固定资产上,比如房地产。澳大利亚最近有一个政策,就是允许用超级年金个人账户买一套投资房,为的是将来养老的资产能够保值。另外,养老金也可以买股票、基金、债券,但要做好组合,分散风险。现在,养老金的投资篮子比较少,很多收益好的项目只给少数人带来了收益,做不到给老龄人口的分配,这就需要政府改变发展模式,让养老金有长期的投资收益。要建立养老基金投资的评价机制,审慎投资,构成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公共治理结构。

第五,控制通胀。如果通货膨胀严重,不仅我们的当前低收入生活受到影响,养老金也会贬值。

“货币+资产”=不贬值的养老财富

《新财经》:按您前面所说,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的确是一种不错的制度安排,要建立这个制度,有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案?

杨燕绥:具体来说,建立中央统筹国民基础养老金,要逐步降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退休金的支付水平,在未来二十多年中,争取与国民基础养老金对接,将退休金变成基础养老金。从操作上来讲,应该从现在开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建立个人职业养老金账户,单位和个人都要缴费。而从退休开始,个人账户也要支付养老金,也可能只支付1个百分点,替代率不用太高。但随着退休金的下降,用职业年金来补充,用财务缓冲的方式,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也变成基础养老金。

最后再与现在的城乡政府养老补贴、企业职工的基础养老金三者进行对接,成为国民基础养老金。这样,使公务员、事业单位建立的职业年金和现在的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全部合并为个人账户。我们争取用二十五年时间,让前台动静不要太大,后台财务平稳对接,这样的制度才是养老金制度走向科学、公平最好的办法。

《新财经》:作为政府、社会、老百姓,在养老问题上,各自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竹立家:按现在的情况看,在养老金方面政府承担的少了一点。在中国的财政支出中,社保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西方国家在社会保障方面一般会占到GDP比重的10%,但中国只占了GDP的2.4%,是非常低的。一般来说,社会保障要占到财政支出的50%以上,所以,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还比较大。从政府、社会、个人三方面考虑,政府还是要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必须下决心让辛苦的一代人,到了晚年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

杨燕绥:改革拖得时间越长,养老金负债就会越大,人们积累的机会就越短,一旦到了老龄高峰期,就会出现老龄危机。

篇7

关键词:老龄化;社工专业;助老活动;志愿服务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也经历了发达国家同样的社会发展历程。目前,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而帮助老年人度过一个幸福舒适的晚年,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社会工作是一种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满足其需求的实践过程[1]。老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主要领域之一。实务学习,不仅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社会良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G社区空巢老人的现状与需求

G社区位于城市的中心老城,居住环境安静,多以老人为主,其中空巢老人占的比重较大。该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产生的原因多为子女成家后离开老人居住、子女外出上班不经常在家、想自己住不给子女添麻烦。该社区属于城市社区,所以空巢老人的收入方面,多是以退休金或养老金为主,通过实地调查,家庭贫困,享受低保的老人对专业服务的需求和意愿更大,服务需求集中在经济、生活照顾、社交和精神慰藉等方面。

三、助老服务项目的开展过程

在实地调查和向社区工作人员询问后,最终确定助老服务对象为G社区七位家庭贫困、享受低保的空巢老人,社工志愿者以两到三人为一组,对应形成七个小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和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服务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此次项目以家访提供个案帮助和社区活动为主,为期三个月。每周星期五下午开展个案工作,要求社工志愿者本着“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原则,三到四个星期开展一次社区活动,在提供服务活动的同时宣传社工专业,让更多社区成员认识社会工作者,理解社工并自愿参与活动,扩大影响力。

(一)G社区空巢老人个案服务案例

案例1:初次见面,老人很热情,社工志愿者开始了第一次家访,起初交谈很顺利,后来变成问一句老人答一句的沟通方式,老人不想正面回答,于是社工志愿者看到老人陷入了沉默。

该案例中的社工志愿者是第一次接触老人,还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老人对社工志愿者不熟悉,对于有些敏感问题,老人不知如何回答,思考过长便陷入沉默,社工志愿者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不知所措。第一次家访应该以了解老人兴趣爱好、生活现状为主,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老人轻松舒适。

案例2:个案服务开展到后期,与老人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每周固定时间开展个案。因为老人星期五下午有事情安排,所以经过协商把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到八点,这天,社工志愿者来到老人家中,当时房间点着一根蜡烛,得知小区停电了,询问老人的服务意见,老人表示可以继续,个案进行期间,老人告诉社工志愿者自己女婿下午去世,当时社工志愿者只能劝慰其放宽心。

社工志愿者与老人已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老人愿意说出自己的家事,寻求心理情感支持。这时社工志愿者的角色意义重大,应该引导老人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情感,释放心里的不适。由于年龄小,社工志愿者生活经验不足,劝老人不要去想太多,不要说消极态度的话,还不如耐心倾听,让老人把心中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表示接纳,理解。

(二)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

助老活动进入社区时,活动设计就已经是开展时的蓝图了,但是不是强调照搬照做,而是建立在个案活动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的,满足老人的需求,不断地完善活动。根据老人的身心情况,开展了学做手指操、贴鼻子、分享唱歌等活动。活动时间不宜设计过长,应多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简单有趣即好。随着社区活动的开展,参与的人数每次都有所增加,说明社区活动正被越来越多的社区成员所认可和接受,项目活动产生了积极效果。

四、社工专业志愿者参与助老实践的意义

志愿者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的相关资源,是进行社会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力量[2]。作为社工专业的大学生走进社区充当志愿者,为有意愿的空巢老人提供专业服务,从专业性来说更是一种挑战[3]。总的说来,社工专业志愿者参与助老实践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需要社工志愿者走近服务对象,评估其需求提供服务,多实践,才能提高自身实务能力。

(二)为社区服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社工志愿者走进社区,为老人提供实际的帮助,为建设和谐、幸福的小区贡献一份力量,是社工志愿者的实践动力[4]。

(三)从新认识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社工志愿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理论与实务是社会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丰富理论和实务能有效的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开展社区助老项目活动时,社工志愿者运用到很多所学知识和技巧,但是服务过程中依然多次遇到困难,显示出经验的不足。此次服务活动中常见的问题有个案初期评估老人需求时敏感性不够,中后期老人对社工志愿者产生移情现象,社区活动中因志愿者缺乏不能照料到每个老人和社工志愿者的倦怠等[5]。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也是服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以下几点是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获得的经验:

(一)走进社区,从多途径了解老人,包括走访社区工作人员、邻居朋友等密切相关人士。收集信息的过程虽然漫长,但是有助于提高自己对老人的熟悉度,对需求的把握更全面,精确,当老人谈及自身的情况时,社工志愿者能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迅速反应,评估真实需求。

(二)随着服务关系的进一步密切,老人对社工志愿者产生移情,过度依赖。为了处理移情问题,首先要分清依赖和移情的界限,然后要有正确看待移情现象的态度,最后应有技巧的把老人引到正常的服务关系中来,继续让其释放内心的情感,慢慢得到缓解。

(三)社区活动的开展吸引了更多老人的参与,但是社工志愿者人数不足导致照顾不到位。为了让老人感受到真诚和尊重,可以通过招募学生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志愿者的形式,为其提供暂时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开展前可以让专业老师和社工志愿者为招募到的志愿者提供短期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培训。

六、结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加速了老龄化,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为迫切,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便日益成为一种可行的养老模式,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为助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助老项目进入社区,是一种发展趋势,也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舞台。社工志愿者是重要的资源,应该好好加以运用,鼓励多参与,多总结。(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224-226

[2]刘羽.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专业化志愿服务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刘立波,于力.城市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吉林市200位居家养老老人的调查[J].知识经济.2012(02)

篇8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现收现付制人口老龄化

日本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养老金制度的建立也晚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在战后,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日本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现代化,其养老金制度也作为现代化的内容之一得到充实和完善。此后经过上世纪80年代适应经济由高速向低速转轨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上世纪90年代适应高龄化、少子化社会到来的养老金制度重构的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分析研究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正在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我国来说,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

一、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沿革

日本的养老金(年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八年(1876年)的“恩给制度”,即由中央政府出钱,对退役军人及政府官员支付老年生活费作为国家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军人及官吏的一种恩赏。进而在1939年建立船员保险和1941年制定《劳动者年金保险法》,是最早以民间劳动者为对象实施的养老保险,保证在他们年老或受到伤害及死亡时,本人或其家属可以领到养老金。1944年又制定了《厚生年金保险法》,保险范围扩大到职员和女性劳动者。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复兴,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急剧涌入城市;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空前低落,人口平均寿命逐步延长,进而急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并完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这样,1961年日本制定并开始实行《国民年金法》,规定20岁至60岁的日本国民都要加入国民年金,实现了“全民皆年金”。

然而此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金制度。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的发展,1985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年金修改法》,设立基础年金,对分立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实现了给付和负担的公平化,对重复给付也进行了修正,同时还确立了女性的年金权。也正是这次改革确立了目前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年金和补充年金。公共年金包括国民年金(基础年金)和雇员年金,其中雇员年金又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这样日本以国民年金为基础层的保障,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为第二层的保障,而以自愿建立的年金等补充年金为第三层次的保障,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少子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经济一蹶不振,养老金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1994年引入月工资浮动制,决定免除受雇者育儿假期的养老金保费;1997年开始实施“基础年金账号”制度;1999年决定将“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的给付水平减少5%,引入在职老龄年金等。在此基础上,2004年日本在养老金制度方面又做了比较大的改革,力图实现养老金的给付与负担的合理、公正,解决养老金财源问题,保持养老金制度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次改革针对一些紧迫的问题采取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例如,针对泡沫经济破裂、经济长期萧条而带来的养老金缺口所采取了增加政府对年金的补助;调整缴费基数;提高缴费比率;取消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一些限制;规定大学生保险费补缴制度等措施。为了解决部分人拒交保险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决定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查封银行存款、冻结个人资产等非常手段,强迫被保险人交纳养老保险费。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采取了在提高保险费的同时,逐年降低向被保险者支付的保险金;分阶段提高退休领取年金的年龄等措施。

二、评析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日本养老金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成熟并成为得以信赖的退休人员生活来源的支柱。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日本养老金制度的不断改革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战后,经济增长迅猛的日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巩固经济的发展,所以扩大了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实现了全民皆有年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又针对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多层次立体化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基金的金融运作以及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等。进入2l世纪,由于经济发展的停顿和少子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日本的养老金制度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养老金财政困难有增无减

目前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截至2006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0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占总人口的20.7%。另一方面,日本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减少25年。少子化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养老金财政日益困难。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提高退休年龄等办法抑制养老金给付,并阶段性地提高养老金保险费,但这些措施仍没能改变日本养老金财政赤字的状况。在最近这次改革中规定:国民年金(基础年金)的国库负担比率由以前的l/3逐渐提高,到2009年达到1/2。这样做是想通过提高国库负担比率、增加投入来弥补年金财政的不足,尽量抑制年金保险费的上涨,使低下的保险费缴纳率不会进一步恶化。而作为安定的财源,政府可考虑的只有提高消费税率、增加税收来充当这部分费用。但是,把税收只为某种目的而使用是否妥当,以及南于增税而引起的民众不满并带来消费下滑,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就得不偿失了。

(二)养老金空洞化,企业负担加重

代际间付出与回报的不公,社会保险厅的违规操作,政治家和官僚们滞纳养老金保险费,2007年5月又发生了日本社会保险厅遗漏了5000万份养老金保险记录的大事,使日本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日本公共养老金产生了信任危机,日本国民养老金的空洞化就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拒绝缴纳保险费,会使将来拿不到养老金或无法拿到足额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样,新一代人会更加不信任日本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最终会使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的养老金制度难以维系。另外,这次改革规定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厚生年金,要从目前的13.58%最终提高到18.3%,这样做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将用尽各种手段图谋逃避缴费,例如,增加非正规用工,变更工资的支付方式,从而减少企业厚生年金的负担,但是这会使年轻人的雇用受到影响,并减少整个社会的保险收入,使本已脆弱的日本年金体系受到更加负面的影响。

(三)如何实现多种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一元化管理

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不断进行年金制度的合并,最终形成现在由政府掌管的国民年金和雇员年金两大块。但从目前来看这两块的给付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别,复数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并存造成了一定的不公。比

如,截至2005年3月以国家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月给付额为22.4万日元,以地方公务员为对象的“地方共济年金”为23.2万日元,而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仅为16.9万日元。对于这种差别,人们希望将雇员年金并于国民年金之中,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一元化”管理。2007年4月13日日本内阁专门召开会议,通过了《被雇佣者年金一元化法案》,决定在2010年废止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将其统合到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制度当中,从而消除在公共养老金上的官民差距。尽管该法案还要在国会审议,离具体实施还有段距离,但应该说是向养老金的一元化管理迈出了一步。

三、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分析了解,结合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我们认为日本养老年金制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一)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不同层次的制度覆盖着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不同水平的养老保障。有基础的,有补充的,这一点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尤为重要。中国是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人数多。随着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制向核心小家庭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将无法维持,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在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体制,以形成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养老保障体制,才有助于为中国完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提供制度基础。

(二)养老体制的改革和设计要解决代际不公问题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建立在现收现付制上的养老体制并没有问题,但是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经济衰退等问题的恶化,养老金账户的不平等问题就凸现出来。我国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我国的养老金缴费率一直保持在职工工资的25%-28%,与此同时养老金收入的欠费率每年也在20%左右。而且许多企业不堪重负采取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方式。所以对于我国而言,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需要通过利用资本市场和国有企业改革来化解转轨成本,以及做实个人账户问题。从长远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完全的个人积累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筹资困难、养老金财务危机和财政危机等问题。

篇9

衡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指标主要有:①老年人口系数,指老年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当这一比重超过7%时,称之为“老龄化社会”;②老年抚养比,指老年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③老年人口总数。2.人口老龄化的现状。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成县总人口为24.23万人,其中0~14岁人口为4.48万人,占18.5%;15~64岁人口为17.70万人,占73.1%;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5万人,占8.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下降6.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从老年人口系数来看,1990年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成县老年人口系数为5.78%;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为6.45%,而到了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则提高到8.46%,分别比2000年和1990年提高了2.01和2.68个百分点。从老年人抚养比来看,1990年、2000年的第四、第五次人口普查成县的老年人抚养比分别是8.66%、9.47%;到了2010年的老年人抚养比却高达11.57%,比2000年高出2.1个百分点,比1990年高出2.91个百分点。从老年人口总数来看,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成县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2.05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老年人总数1.66万人增加了0.38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老年人总数1.33万人增加了0.94万人,增长比例分别为23.5%和54.1%[2]。以上分析表明,成县已进入老龄社会,今后老龄化发展速度和程度必将进一步加快,(见图2)。

成县人口老龄化趋势

(一)老年人口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继续增长

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1990年、2000年、2010年老年人口数分别增加1.33万、1.66万和2.05万人;老年人口系数分别为5.78%、6.45%和8.46%,年平均增长率为2.41%。老年人口年均增长速度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人均寿命持续延长,老年人口比重会日益提高,这种持续增长的态势还将继续扩大。

(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属于老年型

对成县人口的年龄构成分析可以看出:15~64岁成年组人口数最多,成年人口系数为73.1%,在各年龄段中占有比重最大。从发展趋势看,这部分人口是未来老年人口增长的潜在基数,再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未来成县的老龄化进程将会进一步加快。

成县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预测

以成县2003—2010年的人口数量为依据,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未来县域总人口规模和老年人口数量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一)总人口数量预测

分别采用综合增长率法、经济弹性系数法、劳动力需求法三种方法对县域总人口进行预测,预测得出的结果为:2015年、2020年、2025年成县县域人口将分别为30.8万人、35.2万人和39.1万人,总人口数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二)老年人口数量预测

采用年平均增长率法、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法对成县老年人口进行预测。

1.年平均增长率法的预测公式为:pn=po(1+r)n式中:Pn—预测期末的预测老年人口;Po—预测期起始年份的老年人口;r—老年人口系数年平均增长率;n—预测年限。由2000年、2010年全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老年人口系数6.45%、8.46%可得出2000—2010年老年人口系数年平均增长率为3.10%。即可得到成县老年人口数预测结果:2015年为2.39万人;2020年为2.78万人;2025年为3.24万人。

2.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法。以年代为自变量X,老年人口系数为因变量Y,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由SxxΣX2-(ΣX)2/n;Sxy=ΣXY-ΣXY-ΣXΣY/n;b=sxx/syy;a=ΣY/n-(ΣX/n)b得到一元回归直线方程:Y=-354.6+0.181X可求得老年人口系数:2015年为9.43%;2020年为10.34%;2025年为11.24%。老年人口数分别为:2015年为2.90万人;2020年为3.64万人;2025年为4.39万人。由表1的预测结果可知,在未来数十年,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会不断加快,老年人口由2010年的2.05万人增加到2015年和2025年的2.65万人和3.81万人,增速达85.85%,呈不断上升趋势;成县的老年人口系数也由2010年的8.46%增加到2015年的8.60%,到2025年将高达9.74%,增速递增(见表1,图3)。

甘肃省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一)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的特点

1.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全县人口增长速度。根据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成县总人口由1990年的22.9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6.8万人,增长了17.03%;而65岁及以上人口从1990年的1.3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27万人,老年人口数增长了70.67%,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是全县总人口增长速度的4.15倍。

2.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上升。人口抚养比反映了少年儿童、成年人与老年人在数量上的对比程度,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的比率。1990—2010年间,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是下降的,而老年人口比重则明显上升。虽然总抚养比由1990年的49.9%下降到2010年的36.9%,其中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1990年为41.2%,2010年下降为25.3%,但老年人口抚养比却从1990年的8.7%上升到2010年的11.6%。总抚养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少年儿童人口抚养比的大幅度下降造成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出生人口会有所下降,但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平均寿命有所延长,老年人口比例会大幅度增加。结果是,尽管少年儿童抚养比和总抚养比都呈下降趋势,但是老年抚养比却呈急速上升态势,这就意味着成年人口抚养子女的负担减轻的同时,赡养老年人的负担却在不断加重。

3.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老龄化有别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面临的情况是:(1)“先富后老”。即社会经济水平发达到一定程度,人们价值观和生育观发生了改变,自然生育率下降,老龄化进程基本上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步;(2)“先备后老”。具有健全的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后盾和支撑。这些国家在步入老龄化时,自身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承受能力。而成县的老龄化与我国其他地方面临的情况相同,是“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主要在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情况下迅速出现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协调,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在经济实力和社会承受力不足,相关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的情况下出现的,尤其在广大的西部县域农村地区。因此,成县老龄化的经济基础很薄弱,物质基础也相当脆弱。

4.社会保障水平难以满足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成县每年净增的老年人口数约600余人,老龄人口的增加无疑会加重社会保障的负担。而完整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尚不完善,养老金的支付赤字较大,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缓慢。到2010年底全县共有县级社会福利院1个,农村乡镇敬老院36个,这与实际的需求尚存一定差距。

(二)成县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的原因

成县老龄化的成因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

1.生育率的下降。20世纪70年代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急速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3]。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孩子在家庭中作用的变化以及抚养成本的上升使得人们的生育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转变。生育意愿、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加剧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成县从1978年开始具体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近些年来人口综合增长率从2003年的13.4%下降到2010年的6.5%,生育率和生育水平均在持续下降。

2.死亡率下降和期望寿命延长。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改善,一方面,全县人口平均寿命得到不断提高,由原来的65岁提高到71岁,老年人口逐渐增多;另一方面死亡率的下降,期望寿命的延长推动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3.初期年龄结构的影响。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初期人口年龄构成对以后数十年的人口发展有很大影响。从近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看出,少儿人口系数逐渐下降、成年人口系数和老年人口系数呈上升趋势的初期人口年龄构成,形成人口金字塔中下半部分呈减少型,上半部分呈增长型的人口发展结构态势,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上大下小的趋势会愈演愈烈,势必会导致未来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的逐渐增加。

4.人口流动和迁移的影响。人口流动和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口年龄构成也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成县较周边地区在经济、工业、农业、城建、交通、生活居住等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区位优势,周围地区的人口,尤其是劳动年龄人口和老年人口会向成县流动和迁移,从而导致成年人(未来潜在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加。

甘肃省成县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年龄构成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会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西部县域地区经济还不够发达、社会综合实力还不够强的情况下,影响尤为突出和显著。表现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方面:

(一)正面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促进老龄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消费结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数量存在较大差异。老年人需要更多是相关的劳务服务,而非一般性的物质消费,由此催生了伴随着老龄化而出现的新兴综合性产业———老龄产业。它主要包括:医疗保健业、医药制造业、家庭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日用消费品业、金融保险业等多个行业和产业[4]。由此会带动和促进与老龄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2.有利于加速改进生产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动人口的数量,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数量减少,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掌握能力相对较弱,从而迫使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

3.迄今尚无例证表明有国家或地区因老龄化造成经济萎缩或陷入困境的后果。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比我们提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它们几乎都经历了人口老龄化发展阶段,以老龄化速度最快的瑞典为例,其老年人口系数高达18%,几乎是我国的两倍,但它们都能利用老龄化对社会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探寻适合本国的解决方法,保证了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在我国,北京于1990年比全国水平提前1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有22年,但GDP始终以10%左右速度增长,经济社会依然快速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整个社会对老年人口的承载能力[5]。

(二)负面影响

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

1.对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老龄化对生产、经济方面的影响表现在:(1)从劳动参与率角度看,人口老化影响劳动力资源量的供给,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和比重降低,劳动力供给的匮乏和不足,其结果是劳动人口的减少和劳动参与率的降低;(2)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老龄化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随着人的年龄逐渐老化,人的体力、脑力、精力会不断衰退,接受能力和创新意识都会不同程度地缺乏和减弱,从而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

2.对储蓄、投资与消费的影响。老龄化会引起储蓄、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第一、由于老年人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加上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丧失、疾病的增多加重,使得老年人口用于储蓄的收入减少,而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储蓄,储蓄率和投资是成正比的关系,储蓄多,用于投资的资金就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大;反之亦然。老年人较低的储蓄率明显对投资和经济增长不利;第二,老龄化使老年人口从工作状态转向退休或休息状态,没有或减少收入的老年人变成单纯的消费人口,与此同时老年人用于消费的资金不断增加,这样无疑形成了消费增加、储蓄减少和投资下降的情形。

3.对国民收入中分配比例的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使国家的抚养重心由少年儿童转向老年人,从而使国民收入分配中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国家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医疗保健、生活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上升,使消费基金增加,积累基金减少。此外人口老龄化还会改变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在积累基金中用于老年人生活福利、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大量增加,势必会减少用于扩大正在生产的投入;在消费基金中用于老年人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开支会增加,因而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4.对社会保障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用于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养老费用和医疗费用大量增加,结果是老年人养老金数额和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不断增加,需要支付的养老金数额会不断增长,而为社会保障制度缴费的人数相应减少,给社会保障带来沉重的负担。

5.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被日益小型化的家庭结构取代,许多家庭呈现出“四二一”的代际结构,子女的养老负担明显加重,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弱化了家庭养老功能,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成县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合理、有效地解决好成县老龄化社会问题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宽,涉及范围广。通过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正负面影响,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一)把解决老龄化问题纳入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中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单纯的人口学现象,它具有多学科的复杂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老年人口在构建和谐社会战略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在实施成县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过程中,要重视人口老龄化与成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推进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

(二)大力发展经济

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和根本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2030年之前,我国成年人口比重较大,总抚养系数不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期”,而甘肃省的老年抚养比在2035年左右将会达到高峰[6],未来二十多年是甘肃省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成县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经济,为解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成县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尚不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极不协调,城乡养老保障制度处在初级阶段,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刚刚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在起步阶段,未来成县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提高将会对目前的社会保障状况提出严峻挑战。主要的建议有:第一,建立由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共同组成的养老保障服务体系,以家庭养老形式为基础,社区养老形式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保险模式;第二,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镇,建立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和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为主要内容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农村,成县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养老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家庭为养老主体”的原则,积极鼓励发挥家庭养老功能,进一步加强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险和社会养老形式;第三,继续大力发扬中华民族晚辈尊敬赡养长辈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老人与子女一起居住或邻近居住,让老人安享晚年,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四)实现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应采取的一项积极有效的战略选择[7]。成县应将“健康老龄化”纳入政府议事日程,需要做到:第一,进行宏观协调,共同推动实施。“健康老龄化”的推行需要科学、教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等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参与、协作配合;第二,加强宣传力度,尽力做到人人皆知。县乡各级政府应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使老年人充分认识到“健康老龄化”是个人健康、家庭幸福和事业有成的重要保证,同每个人、家庭、部门和全社会都息息相关;第三,对“健康老龄化”的目标管理、运行程序、实施手段、进展推进等方面进行协调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第四,积极参与、组织推广“全民健身计划”和普及健康科普知识,促进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体、精神状态,形成健康的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7,8,9]。

(五)开发老龄市场,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老龄产业是针对在老年人特殊消费需求作用下产生的一系列相关产业,既包括老年服务、医疗保健、专用商品、福利设施等传统老年产业,也包括文化娱乐、旅游服务、老年教育等新兴老年产业。在国外,有人把老龄产业同汽车业、房地产业等称为未来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可见老龄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成县在今后数十年中,人口老龄化会保持一个持续上升的势头,随着老年人需求的不断旺盛,要大力开发老年人消费市场,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各种服务需求,加快构建城乡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据了解,目前成县还没有一家专业的老人用品专售商店,在开发老龄产业方面潜力巨大。建议成县应采取以下措施:(1)倡导、鼓励社区开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2)积极发展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产业,把老年医疗保健作为社区卫生工作重点之一;(3)研究、开发和生产针对老年人消费需求的设备和产品;(4)大力发展专为老年人服务的家政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旅游娱乐业、文化教育业、咨询服务业等,激活老龄经济的蓬勃发展。

(六)利用挖掘老年人力资源,减轻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的负担

充分利用老年人才资源,实现“生产性老龄化”,把人口老龄化的压力转化为动力。激发老年人的能力资源和健康资源,重新开发,实现再利用,为成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新贡献。第一,积极组建、开拓老年人才市场和就业市场,为再度开发老年人资源创造条件、提供良好运行环境,进一步挖掘和激发老年人力资源潜力,使有用武之地的老年人发挥余热,保障老年人顺利再就业;第二,在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和保障有劳动能力的健康低龄老人“有一分光,就发一分光:有一分热,就发一分热”;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和照顾并给予优惠,维护老年人和退休人员的再就业权利,保护他们再就业的合法收入。第三,建立“老年人才中心”,为愿意工作的老年人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开展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教育[10,11]。

(七)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专门的社区老年人服务网络系统[12]。老年人可以通过使用互联网及时了解各种信息,获取所需服务,如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和文化娱乐等。目前成县境内尚无一个专门的社区老年人服务网络系统,加强城镇社区和农村乡镇老年服务网络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实用、便捷、高效的服务,迫在眉睫。

篇10

关键词:居家养老 发展趋势 住宅设计 现状 问题 解决方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opulation aging process, the acceleration and the lack of social public pens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perfect family endowment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family endowment residential design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eiJian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Keywords: family endow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residential design, problem solving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家庭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地位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前夕,美国《时代》周刊发表题为《我们可以从中国学到的5件事情》的文章,家庭养老便是其中之一。文中称其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融合建立了纽带。家庭养老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而且在当前中国城市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社会养老机构及其匮乏的条件下,家庭养老也是近期中国老年人口的主要养老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家庭养老的内涵也更丰富;传统的家庭养老指老年人依靠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赡养,不光包括经济上的支持,还包括日常的生活照料,现代的家庭养老主要是指居家养老,子女及家庭成员在养老中的作用逐渐淡化,家庭养老的许多要素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

虽然家庭养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人口流动性的增强,这种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许多空巢老人缺乏照料,独居老人身故多日才被发现的新闻经常见著报端。如何改善居家老人的生活环境,提高他们的养老质量是当前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针对家庭养老我国目前已颁布了《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规范》,相关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居住环境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家庭养老模式中老年人的几种居住形式

在目前的家庭养老模式中多代家庭居住和独代家庭居住是两种最主要的形式。多代家庭居住是指老人世代与年轻人世代共同居住的家庭模式,所谓“老少居”[1]“两代居”(图1)[2]“三代居”的模式;独代家庭居住是指老人世代单独居住的模式,如:夫妻两人的空巢家庭、单身老人的独居家庭、非婚姻关系的老人合居家庭。这两种形式中多代家庭居住是传统形式,在数量上虽逐渐少,但仍占主体地位;独代家庭居住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流动的加速出现的居住形式,目前这种形式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图1 两代居套型平面图

3 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均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生理上:活动能力下降,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运动的灵敏性、准确性下降,感官功能退化等;心理上,社会角色的转变、家庭结构的变化极易使老年人产生空虚感、失落感和孤独感;生理上的不适愈发加剧这些心理感受。在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设计中应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地体现出对老年人的人性关怀。1991年12月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老人原则》,原则包括五项内容:独立、参与、照护、自我实现与尊严,这也是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

4 针对家庭养老模式的几种建筑类型及发展趋势

4.1对应多代家庭居住形态的建筑类型及发展趋势

对于多代家庭居住形态适合的建筑类型主要有住宅,主要有住宅,如老少居、两代居、三代居等,其特点是除居住成员有独立的居室外,对于老年人有专用的卫浴、厨房空间;居住成员公用起居空间,这样即考虑到了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的特殊性、又使老年人能较方便地得到后代的照料,做到分而不离。近年来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以及国家对商品房的调控政策,小户型住宅成为商品房市场的主导户型;与此同时,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和代际间生活习惯、文化思想方面的差异,许多老年人更倾向于相对独立的空间,这使多代居的数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与子女近距离独立居住。伴随着老年化进程的深入,老年人将会从独立的住宅转入配备有专业护理服务的老年居住设施,但是就目前的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在现有住宅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立起基于社区的养老服务体系才能切实可行地解决该问题。

4.2对应独代家庭居住形态的建筑类型及发展趋势

对于独代家庭居住形态适合的建筑类型除了住宅还有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因独代家庭人口少,对居住面积要求不大,但要求能提供一定的专业服务,如配套设施成熟的社区、老人公寓等,随着人口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同时老年人更加独立的居住意愿;独代老年人家庭不断增加,这种形式必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居住形态的主流。

5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由于我国目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社会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以湖北省为例,截至2010年11月1日省内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794.4万,占总人口13.9%,而养老床位数仅为老年人口的1.39%。今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就提出完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覆盖所有的城市街道、社区。因此发展和完善家庭养老模式是目前老龄事业的工作重点。目前家庭养老模式在建筑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改善住宅设计的前瞻性、灵活性

由于目前的商品房住宅基本是以普通住宅为标准设计的,自理老人居住尚可,但对于借助老人和介护老人[5]的居住则存在一定困难。我国目前尚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初期,而到203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会因老年人口高龄化而逐年恶化,生活不能自理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至2050年,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0%,[3]而一般住宅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因此目前的住宅设计应顺应家庭结构的变化、满足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尤其是高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居住需求,设计中可采取以下措施见表1。

5.2 建立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体系

我国目前的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不光总体数量不足,而且整个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体系缺乏层次与针对性,目前大多数公共养老服务设施主要针对社会养老的老年人,针对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设施较少,尤其是对于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缺乏相应的服务设施。鉴于此,在建筑设计中应明确各类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服务对象主体,是自理老人、介助老人还是介护老人[5];另外应明确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提供的服务设施的项目、类型;如养老院应提供哪些服务设施,护理院又应提供哪些设施,这些设施有无差别等等。美国作为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发达国家就非常注重发展建立多种老年居住建筑类型以满足不同身体状况和居住需求的老年人的需要。美国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包括:老年门诊、成人日间看护、护理院、援助式居住生活机构、痴呆症护理机构、独立式或集合式住宅、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等[6]。我国也可以借鉴他们的建设经验,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建立起适合自己国情的公共养老服务体系。

在规划布置上,应明确公共养老服务设施的分级配建的数量,选择交通便利,景观、朝向良好的地段布置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它们不仅可在社区内居住建筑外单独设置,也可以在居住建筑的内部设置,如设置在高层居住建筑的底部裙房,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服务居家养老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6 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和人口发展状况,基于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将逐渐取代依靠家庭成员的居家养老模式,现代家庭养老的内涵将不断更新。现代社区住宅和公建的规划和设计不仅应满足当前老年人的需求,还要能适应建筑使用年限内人口进一步老龄化对建筑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冬梅,程宏志 城市老人居住方式及其建筑形态研究[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9,32(5):86

[2]贾耀才 新住宅平面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1

[3] 陈友华,徐愫. 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福利需求与前景[J].人口学刊,2011,186(2):36.

[4]周燕珉 林菊英 “空间回路”在中小户型住宅中的应用[J].建筑学报,2007,(11):5-7[5]哈尔滨建筑大学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2

篇11

【关键词】养老;现状;困境

一、养老问题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过程。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3.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78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根据人口惯性规律,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在2026年将超过3亿,2037年将超过4亿,2050年将达到4.4亿,约占总人口的30%。养老负担之重,由此可见一斑。同时,三分之一的老年群体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共同担当养老责任,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二、我国当前养老问题的现状

但我国目前的养老现状却令人堪忧。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的居家养老模式,在社会理念与文化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大环境下,已日益显现出不适应。自1979年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至今,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他们与自己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唯一的子女将承担赡养他们的重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大约二十年后,待第三代独生子女长大成人,有可能面临的是一对夫妇上面有12位老人。别说养活,恐怕连见孩子一面都成了奢望。

(一)城市养老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年轻人大都出去工作,刚退休的老人则担当了给儿女洗衣做饭带孩子的家庭义务,几乎没有自己的私人生活空闲。高得离谱的房价,使得绝大多数城市老人几乎不可能和儿女生活。儿女们平时忙于工作,平时难得一见,也只能利用双休或节假日看望一下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大多数时间只能是老两口相依为命,相互慰藉。一旦一半逝去,另一半只能在孤独寂寞中打发岁月。老年人平日里只有与电视、宠物、花草为伴,条件相对好些的社区也只能提供下棋、打麻将、扭秧歌、健身等简单娱乐。待老人失去生活自理,除一小部分孝顺儿女能为父母提供保姆照料外,绝大部分老人只能苟延残喘,勉强维持生存。

(二)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

一般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老年人除了照看孩子,料理家务,更要应付繁重的田间劳动。年轻时挣的钱都花在了为孩子们盖房、结婚、生孩子上,到老了失去经济能力之时,只能仰儿女鼻息。遇到孝顺的儿女,可以衣食无忧,安度晚年。遇到儿女不孝,则只能自食其力,活一天算一天。尽管全国部分地区实行养老保险,但每月区区不够买两公斤猪肉的50元钱,根本只是杯水车薪。平时没病尚可,一旦有了大病,厄运就开始降临。农村医疗保险的不规范及门槛过高,导致高昂的医疗费让大多数老人放弃治疗。可以说,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是在饥寒交迫、痛苦折磨中死去。这就是农村最真实的养老现状。

(三)机构养老等新型模式的现状。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而目前我国的机构养老,主要以国办为主,民办为辅。。而民办养老机构,要么价格过高,绝大多数人不能承受,要么服务质量差项目少,场所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目前对养老机构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规范,政策支持乏力,法律制度建设滞后,配套措施不够完善。

三、养老问题困境

(一)生活设施不够完善

中国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占地面积十分有限,住进去的老人虽然生活上有保障,但是,一些生活设施和娱乐设施却不到位,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政策表示:房间入住率和集中供养率达到了85%以上,生产用地人均面积不少于0.2亩,院区绿化不低于可绿化面积的50%。很多的养老机构连租地都是一种困难,更何况是这样的标准呢!国家示范的养老机构包括了“十六个一”的建设。一片绿地、一片果林、一片菜地、一口鱼塘、一群鸡鸭、一圈肉猪、一间娱乐活动室、一间阅览室、一间理发室、一间医务室、一间室内洗衣房、一个小卖部、一座太阳能浴室、一个沼气池、一处室外活动场地、一项院办支柱经济项目。

(二)一床难求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递交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1004号提案中提到,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3.26%(约为1.78亿人),已超过13%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虽然是必然的现象,尽管如此,养老机构床位像如今如此紧缺也是不合理的一种现象,经过忆百孝心网调查了解到,截至2011年底,全国老年公寓、福利院、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有4万个,养老床位315万张,床位数占老人总数的比例仅为1.77%,这个比例是严重不合理的。以发达国家的比例而言,像我们这样的老龄化水平,养老床位占老龄人口的5%~7%。

(三)农村养老何去何从

农村老年人养老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养老、二是医疗。忆百孝心网认为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让农村老年人真正享受到共享社会的成果。政府组织医疗、法律、敬老爱老等主题相关的活动,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意识与法律意识。

作者简介:李文文(1989,06-),女,山东枣庄人 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在读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曲文勇.论养老方式的变迁与选择.光明日报,2005. 1. 25.P3-4

篇12

阐述了墓园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墓园景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墓园;景观设计;设计方法

1墓园发展的背景

通俗讲,墓园是为逝者公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的公共场所,是公墓的现代化演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年死亡人数正在迅速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每年的死亡人数在800万以上。由于中国人一直有“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并且国家政策已限制各地胡乱下葬,因此,使得一些城市大量新建墓园。我国已经拥有2000多个殡葬园区,它们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墓的景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资源紧张和墓地需求量大两者间的矛盾。现在墓园仅仅是人们为了纪念己故亲人才会进入的场所,而其它时间却少有人进入。

2墓园景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城市的扩张和公墓需求增加当今社会,人口过度膨胀,特别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公墓建设也随着巨大需求迅速增加,使得一些城市墓葬用地扩展过快,导致大部分墓园缺少设计,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2.2中国的殡葬文化中国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平民百姓的坟冢毫无美观可言,气氛阴森,让人毛骨悚然、避之不及。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园林艺术的复兴和人们思想上的解放,人们的观念才有所转变,但是我国现代公共墓园的建设起步较晚,人们对于墓园的普遍认识还停留在祭祀烧纸传统观念中,加之中国人对鬼神由来已久的敬畏心理及落后的殡葬观念影响,滋长了不良殡葬观念的畸形生长。

2.3墓园景观缺失情感设计中国墓园的景观设计仅能满足最简单的功能耍求,设计师通常只是参考公园的设计方法,简单地将公园和墓地结合。墓地是人们祭奠亲人的地方,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的载体,公墓的情感寄托是公墓的灵魂所在,但是,我国墓园对精神空间和情感的设计思考不够,缺少情感氛围的营造。

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1目的研究墓园景观设计,除了使墓园满足基本使用功能需求外,还要充分满足在墓园活动者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性,以及风俗文化、生活环境、历史背景等方面的需求。要求墓园的设计能满足人在墓园中对尺度、功能等的生理需求,同时满足人在公园中能够实现交往,获得美的享受,精神上的放松或共鸣等心理需求,让使用者与景观保持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并提炼出能让人们解读、传达感情的元素。

3.2意义墓园作为城市的产物,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墓园景观的改善可以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价值,缓解墓园对城市发展、城市风貌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用人性化的景观设计思想来改造、建立公墓,消除了人们对墓地的畏惧感和对城市风貌和城市生活空间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方式能有效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价值,缓解生活空间与殡葬用地之间的矛盾,使墓园不仅是城市的殡葬用地,还是具有浓郁人文气息的公共绿地,并且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4解决的方法

4.1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收集通过研究风水理论、中国造园学理论、人性化设计、环境行为学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地域文脉理论、中国殡葬文化、景观设计学理论等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背景,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确定研究的目标、理念、原则及方法,并最终建立人性化墓园设计理论体系。

4.2实地调研和文献收集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墓园进行走访调查,并从墓园传统殡葬观的应用、传统风格的塑造、墓园景观环境的营造、墓园人文环境的氛围烘托等几个层面入手。根据论文的研究角度,调研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墓园,重点调研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兼顾经济水平低地区的墓园。重点调查具有传统风格、韵味,以人文理念建立优秀墓园,有侧重点地调查一些国内传统公墓的建设情况。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注意图像和文字资料的收集。

4.3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对实际项目的工程实践,在功能性、景观打造特点、传统文化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划分,详细解读墓园的总图布局、水景设计、植物设计、景观空间、建筑小品、墓碑设计,并从景观塑造的细节方面加以分析和总结,最后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以理论联系实际。

篇13

关键词:退休年龄 养老保险 农村养老保险问题对策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包括:覆盖范围、基金筹集、管理,养老金享受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等。

年龄条件。在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享受领取养老金权益的年龄条件通常是法定的退休年龄,不过,人均预期寿命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多为65岁甚至更高,且男女退休年龄相同,而在中国,不仅退休年龄偏小,而且男女退休年龄也不等同,这其中就存在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性别的歧视,而且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导致高退休人口赡养率。有些国家规定了退休年龄的上限,如瑞典为70岁。有的规定从事艰苦的、有害的、危险的、不利于健康的工作的劳动者也可在65岁法定退休年龄前退休。

缴费条件。缴费条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限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如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条件社会年满63岁且投保35年,而像意大利则规定只要已缴纳保险费满35年均可领取养老金。

政府监督下的资质机构管理。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有新加坡、瑞典等,政府承担主要的监督责任。中国则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机制进行管理。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人口众多就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分类处理此类事务。

2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人口老龄化

(1)社会养老保险Social Pension Insurance是指劳动者为预防年老不能再从事劳动时的生活有保障,在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内缴纳部分保险金在他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离开工作岗位后,有权向国家或有关保险机构申请领取养老,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家庭的生产功能和保障功能随之弱化,同时,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农村中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家庭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口养老的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就成了农村养老的现实问题。它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计划、分阶段地在全体公民中,逐步实现普遍、平等的社会保障。在城镇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应该扩大其覆盖面,及时将重点转移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来,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贫困化的客观需要农村老年人绝对数量和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也进人了快速转型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 成家庭空巢化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我国农民虽然还是以家庭养老为 主,但其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小农经济的萎缩、分化和瓦解,动摇了家庭养老的思想、道德和经济基础。第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居住方式的变革,减少了家庭对老人的照料。第三,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家庭的凝聚力,削弱了家庭成员互助功能。第四,农民收人提高缓慢,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第五,土地养老保障功能难以实现。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要求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化解农民养老的群体性风险。

3养老保险模式划分

养老风险的复杂性、普遍性以及各国的具体国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的群体较大,就决定了养老保险模式的多样性。

3.1政府责任型

政府负责型是由政府负责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在此种模式下,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纳税义务,政府通过养老保险事务来为国民提供养老金,并且进行管理,监督等。它主要规定了是否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是否属于本国公民,对于上班年限、是否参与社会劳动、是否缴付养老保险费并无限制。此种制度通常在福利制度较好的国家才能得以实施。此种制度一般是国家的财政作为经济基础,依据立法让每一个退休公民都能“老有所养”,但是此种机制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是在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难以实施。众多人口会增加政府的负担,财政的开支用于养老占了太大比重,致使国防、教育等其他使国家国富民强的机构缺乏资金。

3.2责任分担型

责任分担型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形式,主要由政府、单位、企业、个人等多方共同分担,此种模式有利于养老风险的分散和财务的稳定。在中国以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为主,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3. 3混合责任型

现实中,许多国家在构建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在肯定责任分担机制的前提下,更鼓励让个人责任适当回归。此种多层次结构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则以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为主。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尽管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就这一制度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的标准计,已干2000年进人老年型国家行列,不仅如此,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速度还非常之快。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家庭的人口结构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取代传统的大家庭格局,家庭的老年生活保障功能在持续弱化。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与地区发展差距很大也增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困难。此外基本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也在持续扩大。因此,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4.1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4, 1. 1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养老模式的供给能力弱化

在历史上,农村的养老保障是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迁、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以及劳动人口的流动,家庭养老的保障能力日趋弱化。一是农民人均收人整体水平不高,弱化了农民家庭养老保障的供给能力。同时,由于广大农村人多地少、农业比较收益低、以及相关的体制和政策等原因,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民家庭收人增长缓慢,甚至在个别地区有下降的情况。二是老年人口决速增长,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压力。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0%以上,到目前为止,中国已进人老龄化社会。而由于我国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更加速了未来几十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再加上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流量流向的顺势外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水平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城镇。三是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能力。据统计,在农村有20%左右的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之中,而且这一比例还会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不断上升。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和增加,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和家务负担;增加了其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感;加大了空巢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沟,空巢老人处于“照料真空”之中。

4.1.2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弱化

集体养老是一种借助明显大于家庭范围的集体力量养老的方式,通常指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集体组织为区域内具备条件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或提供养老服务。根据《基本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或村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获得。然而由于广大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极不平衡

,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的基金很难提取。

4. 1 .3缺乏法律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时,难以找到有力的法律依据,现在的农保部门大都依据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但由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法规已经落后于实践,各地方政府只好各自为政,确定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缺乏作为领导者的统筹能力和策划能力,而且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缺少对职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团队的素质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此外农村养老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高效管理养老保险业务

4.2农村养老保险应采取的措施:

(1)中央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使全国各地试点工作在统一的指导意见下开展目前,各地进行的“新农保”的试点,都是按照自己制定的试行或哲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展开的,各自的规定都不相同,有的规定相差较大,这为将来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增加了困难。例如,各地方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同类型新老制度的衔接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方式的不同,对参加了“原农保”农民,有的地方规定根据参保者自己意愿,可以继续参加“原农保”,也可以按照规定折算转人“新农保”,有的地方规定必须把“原农保”转人“新农保”。这样会出现“一保两制”不统一的现象。

(2)要明确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分配,特别是财政投人责任的分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目前各地试点中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要加大政府财政投人,进行政府补贴,但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分配并不明确,这样会出现各级政府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大多数试点是县(区)级统筹,财政责任主要由县(区)镇政府承担,对中央政府怎样予以财政补贴没有相关规定。

(3)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要尽快制定《农村养老保障法》,在《社会保险法》立法中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位,通过立法达到政策稳定。

篇14

【论文摘要】年老是人生不可回避的自然规律,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越来越多国家跨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及其不断加快的发展趋势对各个国家与社会均构成了日益严重的挑战。在人口众多的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和贫困化的加剧,农村养老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目前和将来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建设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还存在许多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持续健康发展。从我国养老保险的现状和问题入手,并通过立法、专职单位执行、监督等方面着手,与我国国情、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需要相适应为原则,探讨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更好的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为出发点,提出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应对策和建议。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内容

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般包括:覆盖范围、基金筹集、管理,养老金享受的条件和待遇标准等。

年龄条件。在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中,享受领取养老金权益的年龄条件通常是法定的退休年龄,不过,人均预期寿命存在着差异,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多为65岁甚至更高,且男女退休年龄相同,而在中国,不仅退休年龄偏小,而且男女退休年龄也不等同,这其中就存在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和性别的歧视,而且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导致高退休人口赡养率。有些国家规定了退休年龄的上限,如瑞典为70岁。有的规定从事艰苦的、有害的、危险的、不利于健康的工作的劳动者也可在65岁法定退休年龄前退休。

缴费条件。缴费条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年限和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如德国规定享受养老金的条件社会年满63岁且投保35年,而像意大利则规定只要已缴纳保险费满35年均可领取养老金。

政府监督下的资质机构管理。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性国家有新加坡、瑞典等,政府承担主要的监督责任。中国则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机制进行管理。这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人口众多就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分类处理此类事务。

2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人口老龄化

(1)社会养老保险Social Pension Insurance是指劳动者为预防年老不能再从事劳动时的生活有保障,在法律规定的劳动时间内缴纳部分保险金在他们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离开工作岗位后,有权向国家或有关保险机构申请领取养老,费用开支最大的项目。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家庭的生产功能和保障功能随之弱化,同时,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的年轻人不断增加,农村中老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家庭养老不能满足老年人口养老的需要,社会养老保险就成了农村养老的现实问题。它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应该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有计划、分阶段地在全体公民中,逐步实现普遍、平等的社会保障。在城镇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基本建立的今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应该扩大其覆盖面,及时将重点转移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来,尤其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贫困化的客观需要农村老年人绝对数量和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

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农村社会结构也进人了快速转型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造 成家庭空巢化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我国农民虽然还是以家庭养老为 主,但其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小农经济的萎缩、分化和瓦解,动摇了家庭养老的思想、道德和经济基础。第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和居住方式的变革,减少了家庭对老人的照料。第三,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家庭的凝聚力,削弱了家庭成员互助功能。第四,农民收人提高缓慢,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第五,土地养老保障功能难以实现。家庭保障功能的持续弱化要求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化解农民养老的群体性风险。

3养老保险模式划分

养老风险的复杂性、普遍性以及各国的具体国情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人口众多,老龄化的群体较大,就决定了养老保险模式的多样性。

3.1政府责任型

政府负责型是由政府负责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在此种模式下,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纳税义务,政府通过养老保险事务来为国民提供养老金,并且进行管理,监督等。它主要规定了是否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是否属于本国公民,对于上班年限、是否参与社会劳动、是否缴付养老保险费并无限制。此种制度通常在福利制度较好的国家才能得以实施。此种制度一般是国家的财政作为经济基础,依据立法让每一个退休公民都能“老有所养”,但是此种机制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是在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难以实施。众多人口会增加政府的负担,财政的开支用于养老占了太大比重,致使国防、教育等其他使国家国富民强的机构缺乏资金。

3.2责任分担型

责任分担型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形式,主要由政府、单位、企业、个人等多方共同分担,此种模式有利于养老风险的分散和财务的稳定。在中国以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为主,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3. 3混合责任型

现实中,许多国家在构建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在肯定责任分担机制的前提下,更鼓励让个人责任适当回归。此种多层次结构的养老保险体系为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更新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则以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为主。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尽管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了相当成就,但就这一制度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是一种世界性趋势,中国虽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的标准计,已干2000年进人老年型国家行列,不仅如此,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速度还非常之快。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家庭的人口结构模式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小家庭或核心家庭取代传统的大家庭格局,家庭的老年生活保障功能在持续弱化。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与地区发展差距很大也增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困难。此外基本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压力也在持续扩大。因此,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

4.1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4, 1. 1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养老模式的供给能力弱化

在历史上,农村的养老保障是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急剧变迁、人们养老观念的转变以及劳动人口的流动,家庭养老的保障能力日趋弱化。一是农民人均收人整体水平不高,弱化了农民家庭养老保障的供给能力。同时,由于广大农村人多地少、农业比较收益低、以及相关的体制和政策等原因,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农民家庭收人增长缓慢,甚至在个别地区有下降的情况。二是老年人口决速增长,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压力。据统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0%以上,到目前为止,中国已进人老龄化社会。而由于我国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更加速了未来几十年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再加上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流量流向的顺势外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水平和增长速度均高于城镇。三是农村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进一步弱化了家庭养老能力。据统计,在农村有20%左右的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之中,而且这一比例还会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不断上升。老年空巢家庭的出现和增加,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和家务负担;增加了其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孤独与寂寞感;加大了空巢老人与子女之间的代沟,空巢老人处于“照料真空”之中。

4.1.2农村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弱化

集体养老是一种借助明显大于家庭范围的集体力量养老的方式,通常指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集体组织为区域内具备条件的老年人发放养老金或提供养老服务。根据《基本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或村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获得。然而由于广大农村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极不平衡,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不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公共福利事业的基金很难提取。

4. 1 .3缺乏法律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由于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地方政府在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时,难以找到有力的法律依据,现在的农保部门大都依据1992年颁布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但由于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法规已经落后于实践,各地方政府只好各自为政,确定暂行办法,大大降低了地方立法的规范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农村养老保险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许多中高层管理人员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缺乏作为领导者的统筹能力和策划能力,而且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缺少对职工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团队的素质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此外农村养老保险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高效管理养老保险业务

4.2农村养老保险应采取的措施:

(1)中央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使全国各地试点工作在统一的指导意见下开展目前,各地进行的“新农保”的试点,都是按照自己制定的试行或哲行办法等相关规定展开的,各自的规定都不相同,有的规定相差较大,这为将来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增加了困难。例如,各地方不同类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同类型新老制度的衔接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方式的不同,对参加了“原农保”农民,有的地方规定根据参保者自己意愿,可以继续参加“原农保”,也可以按照规定折算转人“新农保”,有的地方规定必须把“原农保”转人“新农保”。这样会出现“一保两制”不统一的现象。

(2)要明确各级政府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分配,特别是财政投人责任的分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目前各地试点中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要加大政府财政投人,进行政府补贴,但对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分配并不明确,这样会出现各级政府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大多数试点是县(区)级统筹,财政责任主要由县(区)镇政府承担,对中央政府怎样予以财政补贴没有相关规定。

(3)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要尽快制定《农村养老保障法》,在《社会保险法》立法中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地位,通过立法达到政策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