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关于健康管理的问题范文

关于健康管理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关于健康管理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于健康管理的问题

篇1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改善。但是关于农村医疗卫生、居住环境方面还是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农村,尤其是比较偏远的地方,发展比较落后,村民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一旦生病,就不得不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农村居民的健康得不到保障。2009年,我国启动了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全国各地都开始逐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开始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惠民作用

健康档案是指与个体健康有关的更广义的信息资料,包括个体的疾病治疗记录、生活方式记录、体力活动状况、营养健康状况、工作行为等。当前,居民健康档案逐渐与临床信息一体化,这有助于医生对居民健康进行持续服务,上门服务的医疗服务模式也可以实现,疾病的控制和治疗也得到保障。然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还有很多地方不同于城镇居民健康管理,这一工作在农村的开展遇到了很多问题。

三、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居民建档意识薄弱

由于农村特殊的环境条件,大多数村民都没有很好的健康意识,不能跟上党和国家的政策。为此,农村医疗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村民看病就医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能有效的保障村民的健康,也是针对看病难问题提出的很好的措施。但是,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对建档的意识不强,村民对此没有重视,给建档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二)健康档案不真实不完善

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是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实施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资料是医院对于村民患病、看病、治病整个医疗过程的记录。虽然建立健康档案的有关工作人员或走访,或宣传,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但事实上该档案很多都仅仅是村民的一般资料,并没有完整的关于村民患病及整个治疗过程,定期和不定期健康检查记录则更是少。这样即使建立了健康档案,也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村民的健康状况,失去了真实性。

(三)农村居民健康档案中的隐私问题

健康档案信息具有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健康档案中记录着特定的人的成长过程中所有的健康信息,这就可能涉及到录档人的既往病史,特别是涉及特殊疾病比如艾滋病、传染病、精神病等很敏感的疾病,对于患者而言,这些信息是很私密的,而当健康档案资源共享后,这就很可能泄露患者的隐私,对其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四)补助费用落实不到位

对于健康档案工作的实施,政府每年都有不小的拨款,但是由于被有些部门层层截留和挪用,真正能落实到建档工作实处的却是一小部分,这样的情况使得建档工作不能有质有量的完成,只是徒有虚名而没有落实好。

四、完善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对策

(一)加大宣传建档的重要性,增强村民健康意识

由于农村居民没有认识到建档的重要性,导致了建档工作很难开展,这就要求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健康档案的服务理念进行宣传,调动村民积极性,让村民主动投入到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去,安排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人来建立和管理村民健康档案,这样就能改变之前坐等村民上门求医、被动治疗的服务模式,对村民的健康有很好的管理。

(二)保证农村居民健康信息采集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为了把建立农村健康档案管理的工作落实好,要全面地掌握村民健康状况,摸索农村居民常患疾病的规律,找到影响村民健康的因素,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相关采集信息的工作人员应该深入地了解村民的健康状况,认真审核、严格把关,不遗漏重要的信息,保证其真实可靠性,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村民健康档案资料才不失真实,才能保证和提高村民健康档案的质量。

(三)建立全面的信息平台

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的目的在于很好的了解村民的健康信息,从而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2]对于健康信息的资源共享,建档部门还要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人才,来开发存储健康信息资源的平台,设计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录入数据、以及平台维护等等。这样,就能够通过信息平台很方便的进行数据的录入、导出以及更新。对于导出的数据,则可以与统计相关软件进行交互使用,这样就能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

(四)及时更新农村居民健康信息

由于信息是一直变化的,农村居民的身体状况也是一直在改变的,及时而又动态地掌握居民健康资料才能及时地处理和控制病情。因此,要求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注意信息的时间效应,努力做好及时更新健康数据信息。

(五)确保健康档案管理的安全保密性

当下,很多健康档案管理的隐私性并没有很好的保障,机构工作人员由于管理不慎或有其它目的,泄露了居民健康的信息,这对档案归属人造成了伤害。这就要求管理健康档案数据的人员要认真负责,要把健康档案用到实处。此外,还要确保信息平台的安全性、网络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这样就能保证居民的信息安全。

(六)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强化考核和问责机制

对于健康档案建立的费用问题,有关行政部门应当监督,切不可让建档费用被挪用和截留。这是落实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

五、结论

建立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工作。对于解决农村居民的健康问题有实质性的帮助,有了健康档案,就能对患者进行全程观察和治疗,这对于很多慢性疾病的控制显得尤其重要,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针对建档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需要政府、社会、村民以及建档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去解决和克服。

参考文献:

[1]张开金、荆瑞巍、李森等.居民健康档案软件开发与应用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0,(5):371-374

篇2

【关键词】 建立 居民健康档案 问题 对策

健康档案记录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自身所从事过的与健康相关的一切行为与事件,具体的内容主要包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以往病史、诊治情况、家族病史、现病史以及历次诊疗经过,是一个动态、连续且全面的记录[1]。通过信息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全科医师可以充分掌握和了解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的健康状况,为社区内高危人群的筛选,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奠定基础,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保障社区卫生连续、方便、综合的前提和基础[2]。所以建立真实的、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意义重大,如何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保证建档工作能顺利开展,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

1 建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目前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投入不足,相关部门重视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领导,要把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引入政府工作目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财政和卫生行政部门要调整卫生经费的支出结构,按社区卫生服务人口安排社区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但是,这些政策目前大多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营利性方向发展,很难抽出人力和物力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的准确定位、服务质量的提高及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1.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未完全普及,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未建立强制性医疗关系,大多数居民不愿到所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检诊疗,建立这部分人群的健康档案往往成了“死档”,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首诊负责”和“双向转诊”的作用,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档率和建档质量。

1.3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未被广大居民信任和认可,目前由于各类上门推销产品活动的泛滥,已经严重干扰了居民的生活,使居民对上门建档和提供服务的社区医护人员持有戒备心理,经常出现不理睬、不开门的现象。

1.4社区居民观念传统,健康意识欠缺,普遍存在“健康时疾病离我很远,生病后再上医院”的观念,对“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十分陌生,大多数居民不懂得许多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健康行为来预防的,也没有听说过健康档案这一新事物,不理解建档的意义和作用,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大多采取避重就轻、隐瞒病史或者回避等方法,大大降低了建档的完整率和真实度。

1.5社区居民身份复杂,住所易变,租住户多,流动性大,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之后,租房合同到期,变更地址,另租他处居住,有的居民居住地和户口所在地不一致,即所谓的人户分离,易造成漏建档和重复建档,不利于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

1.6社区居民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对建档工作有不同的认识,知识层次低者对建档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透彻,知识层次高的群体大多是国家公务员或企事业干部,单位每年都安排有常规的体检,因此这部分人多数认为没有必要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形中影响了社区居民对建档工作的配合。

1.7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过分主观强调自身工作时间安排,工作时间与社区居民外出作业时间相重合,建档前未能及时与居民预约就上门建档,使得医务人员入户建档时,碰到的大多是老人、儿童、保姆以及病、残、智障等弱势群体,他们和医务人员交流存在障碍,也对上门建档的工作人员保持警惕,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没有自主权,必然影响建档工作顺利开展。

1.8社区医务人员上门建档时,大多数仍常规着装:医生配穿白大褂、护士配穿白裤子、护士鞋、燕尾帽,但是由于传统信仰原因,有的居民对传统的医护人员以“白大衣形象”上门建档特别排斥,不愿意让其靠近,尤其住宅高档、装修考究的家庭,更是难以接受,入户建档的医护人员大多被拒绝甚至遭辱骂,更别提开展建档工作。

1.9建档工作多数都是大规模开展,健康档案中许多内容涉及到居民的隐私,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在公共场合为居民建档时,往往忽略保护个人隐私,当场询问建档者的相关隐私,使社区居民感到尴尬和无奈而不予回答,甚至被当场拒绝建档。

1.10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观念陈旧,专业素质不高,缺乏对居民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都是从其他医疗专业转型而来,缺少专业的全科医师,同时政府的促进政策落实不到位和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偏见,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全科医师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人认为从事全科医学低人一等,没有自信心,建档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质量和进程。

2 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2.1强化各级政府部门职能,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投入,完善各项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积极主动与卫生、民政、财政、计生、残联、医疗保险和辖区居委会等有关部门取得联系,重点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的社会公益事业,如果没有政府各部门强有力的领导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将难以长期、有效地开展。同时必须完善各项补偿机制,争取政府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投入,为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提供经济保障。

2.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不断改善环境,强化自我,努力完善软硬件的配置,争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把符合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逐步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意识。

2.3充分做好建档前的宣传工作,通过与居委会联合发放“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媒体宣传、张贴墙报、健康教育等形式,重点宣传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逐渐引导居民了解、信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居民对居民健康档案的认识程度,更好的开展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4建立健康档案过程也是健康促进的过程,要向社区居民灌输健康的新概念,使居民明白“不是有病才上医院,日常预防保健才是关键”的健康理念,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能让全科医生及早发现有患病倾向的信号和行为,作出科学指引,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同时通过建档,居民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之间多

一份信任和了解,从而争取居民主动配合,提供真实、完整的健康信息。

2.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之初应考虑到电子化和信息化问题,提前做好纸质档案向电子档案过渡的准备,通过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才能实现多部门间合作和资源共享,达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健康档案信息资源的目的,这是健康档案能有效管理和利用的必要条件和发展趋势。

2.6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人群,即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和妇女、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这两大类人群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频率相对较高,依赖性大,是建档的优先人群,在建好以上两大类人群的基础上,在逐步扩大到全体社区居民,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死档”、“漏档”。

2.7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提高人员综合素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是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关键,通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患沟通和地方语言技能培训,使他们不仅掌握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懂得心理学、社会学、地方语言等相关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岗位技能和诊疗服务水平,才能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和依赖,最终成为居民身边的健康卫士和知心朋友。

2.8加强建档环节的人性化管理,“一切以居民为中心”,建立灵活工作机制,建档前提前与居民预约,选择适当时间入户,尽量避免在居民工作、午休以及就餐时间段建档,如因特殊情况必须更改上门时间时,应征得居民的同意及谅解后安排好下次建档时间。上门建档时,做到统一着装,佩戴工作胸牌,尽量不穿白大褂、燕尾帽等常规工作服。上门时注意仪表及言谈举止,用语文明,谈话时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可过多使用专业术语。实行“一对一”建档制,避免当着其他人员的面询问档案中涉及居民隐私的问题,尊重居民隐私及意愿,与居民交谈一般只按调查表项目进行询问,如涉及居民不愿提及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应说明调查意义及资料必须保证真实性的情况,并向其保证资料保密,在尊重其意愿情况下进行填写。上门建档应听从居民的安排,尽量选择在会客厅建档,避免进入居民的卧室及其他秘密场所。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建档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也没有固定的工作模式,工作量大,环境复杂。因此,应加强协调,及时完善各项措施,做好宣传,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让每个社区居民都拥有一份真实、完善的健康档案,并有效地进行管理和利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 考 文 献

篇3

1.岗位职责管理方法

1.1制定并落实工作职责

管理小组组长负责制定健康助理员领班、健康助理员的工作职责与流程,组织教育培训,检查与考核职责落实情况,处理疑难问题。健康助理员领班负责检查健康助理员的仪容仪表、出勤情况、工作情况及现场指导,向组长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落实改进措施。在各病区责任护士指导下,健康助理员负责更换床单被套、送水送饭、协助患者进餐、倾倒排泄物、为患者修剪指甲和协助护士为危重患者翻身拍背、洗头洗脚等。

1.2开展岗位职责培训

岗前集中理论培训3d,由岗位职责管理小组组织,主要内容为健康助理员的职责要求、工作范围及各项操作规程、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等。在岗培训分全院在岗培训和科室在岗培训,全院在岗培训由岗位职责管理小组组织全院的健康助理员培训,每半年集中培训1次,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上理论课;科室在岗培训由科室护士长组织本科室的健康助理员培训,每2个月培训1次,理论和实践结合。在岗培训的主要内容为沟通技巧、医院感染基础知识、自我防护、康复护理的基本技能等。

1.3考核

由卫生督导科和护士长组成考核组,考核每月1次,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根据现场操作情况采用正式情景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和沟通技巧、物品定位放置、危重患者转运流程、健康宣教内容、消毒隔离知识、特殊症状的观察、卫生清洁处置、晨晚间护理、康复护理的基本技能和饮食护理服务10项,每项10分,8.5分及以上为达标。

2.评价方法

评价岗位职责管理后1、2、3月健康助理员的考核成绩及医护人员、患者对健康助理员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的内容同健康助理员考核内容,每项分满意与不满意2个选项。每病区选择10名医生与护士填写满意度调查表,收回有效调查表130份;每病区选择10名患者填写,收回有效调查表104份。

3.统计学方法

数据输入Excel,采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采用F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岗位职责管理实施后3个月健康助理员工作质量评分比较。

2.岗位职责实施后医护人员及患者对健康助理员的工作满意度。

三、讨论

1.设置健康助理员岗位有助于优质护理的开展如何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优质护理服务活动,近年来成为专家们关注的课题。文献报道,岗位职责管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

念,应用到特需病房,护理服务各项满意度均有提高,可达到患者满意、护士舒心、领导放心的效果。为促进优质护理的开展,本院在13个优质护理病房设置了健康助理员,并实施岗位职责管理,健康助理员有专门的领导小组和明确的工作职责,帮助临床护士分担了科室部分基础护理工作,如各种急症、危重、手术患者的生活护理及陪护外出检查等,从而使临床护士有更多时间为患者提供专业化的优质护理服务,利于本院优质护理的开展。

2.实施岗位管理有助于提高健康助理员的工作质量

对健康助理员实施岗位职责管理,开展岗位职责培训,使健康助理员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知识,交流沟通能力提高,并在为患者进行各项服务时成功运用相关知识及技能,使患者身处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岗位职责管理小组结合科室实际制定健康助理员岗位职责管理活动计划,卫生督导组深入病房巡查工作落实情况与工作质量,从而使健康助理员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工作更认真、操作更规范、服务意识更强、服务态度改善。本文资料显示,健康助理员岗位设置与管理实施后3个月,健康助理员工作质量逐月提高,其中工作态度和沟通技巧、物品定位放置、卫生清洁处置、饮食护理服务4项评分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医护人员与患者满意度也明显提高。

3.健康助理员岗位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篇4

[关键词] 护理; 健康教育; 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81.3+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256-01

在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健康需求,通过教育活动,使患者掌握日常护理技能,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改变过去不健康的行为习惯[1]。通过对我院患者所接受的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评价进行分析,现总结出健康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以及管理对策与各位同仁交流。

1 存在的问题

1.1 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也不够全面 虽然开展整体护理后患者的健康教育被纳入了护理工作范畴,但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护士的思想还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阶段。把完成治疗、单纯被动地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看成护理工作的“硬指标”,而将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当成“软指标”。而且有的护理人员对教育角色的认知也不够全面,尤其是对健康教育程序的概念认知模糊。

1.2 健康教育缺乏技巧 病人刚人院,对环境的变化及角色的转变还未适应时,护士就行人院宣教,忽略了病人真正的需求;病人身体状况存在疼痛不适、呼吸困难等情况下,很易使病人对教育者及教学内容感到厌倦或抵触;对病人的感知能力、文化背景缺乏了解时,难以达到预期疗效。

1.3 教育内容与形式简单化 护士不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语言指导多,操作指导少,方式单一,内容不适用,对不同需求的患者缺乏系统的、有一定深度的并符合患者个体化需要的内容,使护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1.4 教育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临床护士普遍专业理论技术水平低,知识面狭窄,且知识结构陈旧.更没有接受过有关健康教育课程的系统培训。护士缺编又严重,而患者的护理需求又不断增加,整体护理引进后,护理工作量逐渐增多,护士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加上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及较频繁的大小夜班轮转,使护士身心疲惫。工作繁忙时段护士根本无时间去对患者进行具体的健康指导,更谈不上客观地评估患者的健康需求。上述因素极大地制约了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

2 管理对策

2.1 转变护理观 护理人员要从狭义的传统的护理中跳出来,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上约束,进入全新的具有现代健康观,现代医学观、整体观、系统观、社会观、心理观、预防观的“大护理观”[2]。在未来的医院中,有无卓有成效的健康教育系统,将成为衡量医院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3]。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化的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健康教育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

2.2 加强护理人员沟通能力的培养 沟通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的一种治疗性护理工作。在与患者沟通时,要注意积极倾听,尊重患者权力,语言有针对性,使用恰当语气、语调、力求适时适度、通俗易懂。在患者沟通中,护士通过自己的责任心、爱心、同情心及耐心,来创造一个充分信任感的气氛,并通过自己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增加患者信任感,与患者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护士才能准确收集到患者的相关信息,及时解疑答惑,解决患者所需。

2.3 掌握健康教育的时机达到有效指导 护士熟悉患者在疾病的各个阶段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于患者住院的全过程。另外,有些患者出于自身疾病、相关知识类型及心理状态的不同,对健康教育时间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因此。护士还要根据患者的需求分时段进行宣教,避免在同一时间内一次性灌输,只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4]。

2.4 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2.4.1 加强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要培养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能力,就要学习护理伦理学、心理、人文知识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并能学会关心他人[5]。在医院营造一种充满爱心的尊重,关心满足患者的需要为中心的文化环境,使患者真正得到人文关怀。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护理工作者要有持之以恒的工作信念和态度,突破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的局限,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健康工作,担当起医院健康教育、健康保健、健康促进的重任。

2.4.2 规范训练提高开展健康教育能力 通过举办各种不同类型的学习班,提高基础理论水平。组织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系统讲解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让大家深刻理解其概念的内涵,把握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特别是实施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另外要进行严格的专科训练,突出教育内容的知识性,通过系统的专科疾病知识的培训,使之建立全程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模式,从而掌握教育方法的技巧和原则,其重点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因治疗方案而异,实现教育的个体性和针对性,设计出适合个体需求的教育计划。

2.5 应用临床健康教育路径 避免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各病区制定专科健康教育路径,指导护理人员按计划和时间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路径,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逐项落实,以防遗漏,克服了以往健康教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健康教育工作连续、规范、具体[6]。

3 小结

健康教育实施效果与护士的专科知识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时机、患者个体因素以及护士沟通技巧等因素有关,并直接影响着整体护理质量,护理部每月对健康教育项目实施效果评价进行分析,探讨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边调查、边分析、边改进”对策,有针对性地加强护士专科知识培训;因人、因时实施健康教育;制定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引导护士掌握沟通技巧等,使患者健康教育有效性得到不断改善,整体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燕华.在深化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9(4):87―88.

[2] 黄平.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素质的培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40(8):71.

[3] 郑淑君,张振路,何穗芬,等.医院健康教育服务部作用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37.

[4] 田君叶,刘均娥,穆红.骨科住院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4):379.

篇5

一、充分的抚爱

充分的抚爱包含着体贴、关心、爱护、依赖等,它能带给儿童满足与温暖,使儿童体会到生活充满幸福与光明,从而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并且会深切真挚地去爱别人。爱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动力。母爱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教师的爱对儿童一生的发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适当的母爱与师爱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母爱不适当主要表现在溺爱上,对儿童一味迁就,缺乏严格要求,结果造成孩子骄横成性,散漫无羁,对父母及其他人漠不关心。对儿童爱得不够或不正确,常使受宠儿童张扬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不仅要充分地爱孩子,也应该正确地爱孩子。

二、充实的生活

儿童生活的内容应该是丰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学习、劳动,有适当的游戏、娱乐。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对儿童除了在吃穿上给予满足外,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关心;有的家长望子成才心切,过多安排孩子学习,致使孩子精神紧张,兴趣偏狭,生活能力差,影响人格的健全发展。有些家长只关心儿童读书,不关心儿童个性发展,安排上缺乏游戏、娱乐,使孩子感到生活枯燥无味,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三、平稳的环境

平衡的环境是指的家庭、顺利学习的环境、必要的物质生活。比较平稳少曲折的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冲击比较小,儿童容易适应,而不致于产生心理不健康。反之,处于逆境中的儿童,往往会缺乏教育引导,而在心理上受不住冲击,出现反常心理。美国霍尔姆等人曾对5000余人进行社会生活对心理疾病的影响的调查研究,发现生活变动量大会出现较高心理发病率。例如,父母吵闹、离婚,教师责骂、体罚,由于贫困而受饥饿或失学等,都会促使儿童发生心理变态,产生紧张、焦虑、悲伤、恐惧、消极、自卑等心理。不过,处在逆境中的儿童,如果能加以正确引导,给予精神或物质的支持,培养他们以比较强的意志、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挫折,那么儿童还是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的,甚至会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四、艺术的陶治

艺术的陶冶促使儿童的人格获得健全、和谐的发展。音乐是形象化的具体刺激,儿童容易接受。创造和选择适合儿童特点的音乐来陶治儿童,根据需要经常给儿童听欢乐、明快或安静、温和或坚定、有力的音乐,使儿童形成活泼、愉快、稳定、勇敢的性格。美术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艺术。美术的具体形象性是最受儿童喜爱的,用以陶冶儿童情操、发展儿童智能有显著的效果。儿童可以在看看画画玩玩中发展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色彩能影响人的情绪:红色使人情绪亢奋,黄色使人喜悦,蓝色使人心胸开阔,灰色使我沉闷、忧郁。在儿童常处的环境中应少用灰、黑色。儿童文学也是儿童十分喜爱的艺术形式。它那引人入胜的内容、优美动听的语言,不仅使儿童增长知识、明辨是非、发展语言,还能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经常向儿童讲故事、念诗歌是促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健康的躯体

篇6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心理健康

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是一块不应被“遗忘”的角落。一方面,随着我国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突起,在校生人数比例占居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所以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部分。另外,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感棘手,但又误区不少。例如高职学生的求学动机、学风养成、角色认同、情感困惑、成就抱负等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学校,学校也因此而进行了大量的转化工作,有的针对性地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的还配设了心理咨询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指导,但效果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许多教育对策是“因事”而没有“因人”,只“矫行”而没有“矫心”,“育心”意识淡薄,必然导致“心育”的工作不力。

一、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新生来说,面临的都是陌生和校园、生疏的面孔和全新的生活、学习方式。这对远离家乡、离开长期依赖的父母和熟悉的环境的学生来说,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生活、环境的适应上;角色转换的适应上;学习的适应上。

(二)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因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突变,要求学生必须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和模式,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够造成学习压力大,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因素,而造成学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失眠、烦躁 ,难以进行正常的学习,从而引起行为上的混乱、盲动而引发心理疾病。认为自己“记忆力减退”、“身体怠乏”、“对任何事情都没兴趣”者大有人在,特别在初期表现明显。相关资料表明,学习问题已占所有问题的30%左右,这是困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原因。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大学生活是个体独立步入社会群体的第一步,他们要适应社会,尝试人际交往,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作准备。与高中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更具有社会性。在这一适应过程中,由于缺乏社交阅历及经验,在为人处世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引发矛盾和冲突[1]。一般来说,由于认识、情绪和个性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巧,在交往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从而产生焦虑等心理问题,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影响其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篇7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新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发展基本成熟或正在成熟,而心理发育尚未确定。尤其是情感丰富与情绪不稳定的矛盾状态十分明显。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以及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同时引发人们心理的逐渐变化。

(一)客观方面

在大学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与中学时期相比发生了变化。大学时期是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把学生逐渐塑造成各类专门人才。相比中学时期教师辅导、家长督促的方式,大学时期学习要求有更强的自觉学习、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现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工作强度和生存压力增大,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无疑会产生很大影响。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学新生入校后要过集体生活,宿舍是主要的生活区域。学生的日常生活全部依靠自己处理。对于平时在生活中习惯于依赖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学生来说,在大学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事宜,由此在新的环境中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2.人际关系更复杂

进入大学,学生们发现周围的同学大多来自不同的省市地区,素昧平生,语言、生活习惯和个性等各不相同。与中学时代熟悉的环境相比,产生陌生感,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往往需要很长时间适应。每逢节假日,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思念父母和思念家乡的念头,因此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误区。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加之他们心理承受力比较弱、缺乏自信、胆小等,于是开始闭锁自己,郁郁寡欢,他们或因不能正视自己,或因不能善待别人而屡遭挫折。

3.对待学校开展的集体活动态度不同。

大学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综合力。与中学时期集体活动基本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不同,大学时期集体和社团活动多,多数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参与。学生们除了要完成专业学习外,还要参与班集体的建设活动。学生们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这种现象,而大学新生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对集体活动缺乏参与的主动性。

(二)主观方面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心理发展存在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各面的发展很不平衡,容易引起多种心理的冲突与矛盾,主要的心理矛盾有: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情绪与理智的矛盾。如果这些矛盾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引导,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 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认为自己在中学时期成绩优秀,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导致盲目自满。

2. 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加之入学后,奋斗目标不明确,适应能力不强,竞争能力也有所减弱。

3. 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二、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下是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的措施:

(一)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调查问卷的形式,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隐患的学生,根据情况重点关注,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二)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篇8

关键词: 辅导员 留学生 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必需的心理保证。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要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

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应具有与年龄和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辅导员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健康

1.开主题班会。两到三周就某一主题开展一次班会。主题班会是辅导员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班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开展工作的有效形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辅导员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计划地举行一些由老师、班委会或其他学生组织的主题班会,加以引导,那么既可以达到提高认识、发展个性、愉悦生活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锻炼自理自治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达到巩固班集体和良好班风的目的。

2.一对一谈心制度。面对面谈心是了解留学生情况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良好互信的师生关系,留学生把辅导员当做家人一样说出真实的感受,能让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学校鼓励留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如校运会、同乐金陵、中外文化艺术节、多国风情展等一系列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特长及和中国学生互动的平台。

4.建立微信群关注学生的动态。微信群的建立让学生共享信息,既聊学习,又唠生活,讨论最近去哪儿旅行,共享考试重点,有时也会发发牢骚,说说学校管理的不完善地方,等等。“微信群”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成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又一途径。

5.建立辅导员、任课老师定期沟通机制。学生如果出现心理问题,往往就会迟到、早退、旷课、不完成家庭作业或成绩退步。任课老师应第一时间将这些问题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及时向学生或学生家长了解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6.发挥留学生干部的作用。每个国家选出一到两位负责人对这个团体进行管理。由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生之间更容易互相沟通和互助,定期和班干部见面开会能获取更多留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留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留学生来华学习基本上要度过四个阶段。一是蜜月期。特征是为之着迷、兴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积极的态度。当留学生刚刚踏入一个陌生神秘的国度时,新奇感让他们几乎感受不到文化差异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二是敌意期。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带来失落、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当学生正式应对衣食住行的问题时,会逐渐觉察到思想观念、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他们会以不满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三是恢复期。个体的东道国语言知识和技能都有提高,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力提高,个体重新从积极方面看待周围事物。留学生在学习、交友和处理问题时,对中国文化会有更多的了解,逐渐适应中国文化。四是适应期。适应程度增加,焦虑的情绪基本消失,了解、接受并享受新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环境,有和谐感。长期居住在中国的留学生把中国文化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充分理解、接受、喜欢并且享受这种文化。

1.社会支持系统。根据Brugha的观点,社会支持是指在社会关系中具体个人提供的帮助,尤其是主观因素,如信任、强度、交互性和价值的安全性等。社会支持减少论指在跨文化交际时,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中社会支持与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联系:如果社会支持充足,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好,反之,如果一个人缺少或丧失社会支持,就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对留学生来说,如果父母亲人关心、交际圈广则文化适应得也会较好。

篇9

关键词: 高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高中阶段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冲刺阶段,因为这个阶段学生要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是其心理性格逐渐成形的重要阶段。本文以心理健康课如何在课堂中达到最好的效果,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探讨对象。

一、高中阶段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社会及周围环境影响的原因。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飞快,由于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方面还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上种种的诱惑迷惑,致使很多高中生都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现今通讯设备科技迅速发展,智能手机普遍流行,网络信息环境普遍应用,高中生能接触到不良不健康信息的渠道非常之多,高中生自我约束力差,往往被这些因素影响,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及学业成绩。孟母三迁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一个和谐安静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家长们也都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现今情况是社会因素及周围实际环境大体不尽相同,很难做到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高中生本身对自己的认识就不是很完善,学生周围的同学、老师、亲戚和朋友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念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心理性格的形成,所以我们无论作为教师还是家长,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及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其周围人的环境及各种因素,发现问题及时对孩子进行疏导和沟通,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正常顺利地度过高中这个非常重要的人生过渡时期。

2.高中学生自身的原因。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一般是阳光健康的,但同时是脆弱和敏感的。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开始阶段,但是该阶段他们的身心状态发展还不够健全,做很多事情容易操之过急,心理波动比较大,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当这种情况出现时,如果教师或者家长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及沟通,那么学生就很容易形成情绪低落、心理抑郁、意志消沉等严重的心理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其性格的特点,其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高中时期是面临高考的重要阶段,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自身的一些课外兴趣爱好没有时间接触,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不能够很好地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当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阶段,叛逆心理本身就很严重,对一些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理,同时这是很多高中生形成心理性格的关键因素。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全民教育。

我们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本身就比外国国家起步晚。很多学校,特别是一些重点中学只是一味地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导致很多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只会一味地死读书,对社会上的一些事物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这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所有的教育机构学校,要全面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宣传力度,提倡全民行动,一同教育。不只是学校,社会方面、家长也应该积极地参与进来,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避免和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学校当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之间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沟通,多多鼓励和指导。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与学生成为朋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好预防措施。当学生在家里的时候,家长要和孩子多多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切忌对孩子的溺爱,这往往会害了孩子。要对孩子的进步多表扬,对于错误及时纠正,让其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多鼓励孩子到社会中体验生活接受历练,进而提早结束青春期,在思想方面尽早成熟。社会方面,要减少和净化社会不良风气,把不良信息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减少到最低。所以,只有在和社会、学校、家长三方共同协调合作之下,才能够使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2.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由每一个拥有不同个性的个体构成的,这一时期的学生极具个性与特点,所以对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在该阶段,我们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找出根本原因,不断进行总结归纳和分类,为以后再出现该类似的心理问题做参考,还能够起到尽快使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解决的作用。在学校方面,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当学生在学校中取得优异成绩及良好的表现时,学校要与家长多沟通,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与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在普遍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很多教师认为只需要对那些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工作,这种观点是错误和片面的,学习成绩好、表现优秀的学生也很需要老师的关心和引导。对于那些在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其实他们往往缺乏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每当遇到一点点小挫折或者困难时就很容易崩溃,这一点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3.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工作。

对于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短时间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养成习惯。所以,社会各方面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渗透到实际的生活学习当中,积极进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实例表明,只有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实际的生活学习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不断地在生活中得到历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能够不断完善和成熟。

总而言之,在高中这一关键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智商情商双高的综合素质高的社会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及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只有结合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才能够确保学生在高中阶段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因素,学生要经受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学校方面,竞争激烈使学生陷入无休止的紧张、焦虑等不平衡状态之中;家庭方面,离婚率上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社会方面,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在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迫在眉睫。

一、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原因

1.1 学习类问题

(1)学生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1.2 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仰心理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希望在同学间有归属感,寻求同学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1.3 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闭锁心理是青春期的一个普遍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他们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教育对策

2.1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1)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思想素质。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育活动的心理基础,是教师人格力量的体现。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用正确的思想、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教育学生,以巨大的人格力量感染、熏陶学生。

(2)深入了解学生。现今的中学生,接触的东西多,思想比较复杂,教师要多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情绪变化,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分析研究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的原因。有了这些第一手资料,对症下药,才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3)与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在交流中,教师能准确及时地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欢乐和痛苦,便于及时地解开学生心灵的疙瘩,消除学生的困惑,防止学生走进心灵和思想上的误区。

2.2科学的教育方法

(1)当学生犯了错误,特别是当学生不听规劝,甚至顶撞你时,应竭力控制住自己,千万不要说过火的话。因为教师一两句嘲讽、挖苦的话,有时却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2)在与学生谈话时,应尽量避免在人多的场合进行,涉及学生或其家庭隐私的内容,应该选择无人之处与学生进行单独的谈话,比如放学回家的路上,课余时间在校园的角落里等。

(3)对易于接受意见的学生,可直接指出他们的缺点;对性格倔强的学生,要心平气和地与他们交谈,避免发生顶撞;对吃硬不吃软的学生,态度可以严厉些,批评可以重一些,但不能讽刺挖苦,尤其不能辱骂训斥。

教师要善于揣摩学生的情感走向,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这样学生就会向你敞开心扉,把心中最隐秘的东西向你倾诉,而教师倾听后就可以及时疏导,消除学生的忧虑和不安,排除学生心理的压抑和自卑。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教育对策

(1)家长要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温馨快乐的环境。如果孩子和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好,或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气氛冷漠等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的压力,使其处于长期恐惧、焦虑或不愉快的情绪中,失去安全感,极易产生各种精神性疾病。

(2)家长要注意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经常打骂、训斥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懦弱被动的性格;过分溺爱会使孩子任性,处处以我为中心。这都有损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期望过高会使孩子失败多于成功,孩子易自卑;过低会使孩子丧失上进心和自信心。

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学生的健康成长,光靠学校、家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杜绝孩子沉浸于虚幻的网络游戏,远离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让孩子在一个洁净、朴素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只有社会方方面面都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扎扎实实地做实事,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余敦旺.中学生心理咨询[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高彩霞.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10).

[3] 陈夏飞.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8(8).

[4] 林茂超.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南方论刊,2011(1).

篇11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其中方法很重要,家长们如果有意识地教给孩子方法,并由此让他们获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灌输孩子现成的知识更有价值。更加重要的是,“渔”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并在未来带给孩子更多的“鱼”。如何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呢?

一、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 ,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篇12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问题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257-02

21世纪是世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是一个加速变化、充满矛盾和危机四伏的世界,这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人际交往、情感、就业等诸多压力的情况下, 高职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和冲突,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了解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人际关系、情感以及就业是造成在校高职生压力的三大问题。

1.1 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被认为是现代社会每个人不可缺少的“维生素”。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大学生们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独,他们常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不少同学将人际关系不适列为仅次于考试焦虑的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少数同学甚至产生社交恐惧,部分同学则因与其他同学发生争吵或矛盾,不会处理而十分苦恼。人际关系不良会使高职生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精神状态等受到影响。

1.2 情感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性发育成熟期,恋爱与性的问题不可避免。高职生由于年龄的制约缺乏处理恋爱问题的经验,在面对单恋、三角恋、失恋等感情问题时,会有幼稚、任性、悲观、焦虑、抑郁等表现,影响情绪,进而影响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一些高职生接受不了失恋的打击,选择自杀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给个人、学校和家庭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高职生对性知识了解不够,对性的态度不正确,性心理不够成熟,因此对自己萌发的望会产生羞耻感,对一时冲动的会产生自责和负罪感,对产生的不良后果担心、焦虑、恐惧,这些都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1.3 就业压力

当代高职生具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在人才市场上,上有本科生、研究生与之争夺白领、金领岗位,下有中职技校生抢占蓝领市场,夹在中间的高职专科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这一点从很多的招聘会上就可以看出来: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更高的学历、几年的工作经验。这就说明工厂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技工需求的不断增长.高职院校不断发展壮大,在校学生数急剧增加,这更加重了高职生的就业压力。

2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2.1 系统开设心理学课程,帮助完善认知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保证心理素质培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不至于因对那些其他教育中所未包含的心理素质的忽视,造成学生心理素质缺陷,制约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如自我认识能力、认知他人的能力、情绪调适能力、心理保健能力等,这些内容难以通过其他教育来获得科学系统的训练。

2.2 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服务精神

高职生就业难是学生产生悲观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计划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工作,及时向学生介绍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树立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雄心。一些高校用大专毕业生就业的成功事例勉励学生,促使学生树立信心,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如座谈会、报告会、参观活动等引导毕业生顾全大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这些实践活动卓有成效地教育学生面对现实,准确定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国家需要的关系,提倡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第一线建功立业。

2.3 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情

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环境对高职生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心理和谐需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学校、家庭、同学、环境、氛围、教师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积极乐观的性情。

2.4 磨练高职生意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仅是聪明才智的较量,而且是毅力和耐力的较量。磨练意志,提高高职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及素质拓展,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能做到自觉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能够正视现实并与其保持正常的接触;对周围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对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都能很好地处理,为实现理想处处能表现出进取精神。这样学生将获得较为过硬的心理素质。同时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将随之而增长,感情沉稳,自制力增强,在很多情况下都能自己摆脱心理负担,除掉精神障碍。

2.5 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他相”变成“自助”

高职生处于青年期阶段,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使“他相”变成“自助”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

2.5.1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心理学家米切尔.霍德斯说:“一些人往往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和思想等同于现实本身。其实,我们周围的环境从本质上说是中性的,是我们给他们加上了或积极或消极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你倾向于选择哪一种。”高职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2.5.2 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高职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高职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5.3 忠于自己的人生计划

高职生经常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因徘徊和迷途消耗了生命。而高效能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什么,怎样去做,并清晰地指出以此为决策指导。因此,“以终为始”是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后,再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于行动,这样才可能实现自我价值及内心最大的满足。

参考文献

[1]丁松.哈佛心理学全书[M]. 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2]张迪.浅谈高职生心理教育的措施[J].大众科技,2006年第1 期(总第87 期).

[3]王英.大专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年10 月第5卷第4期.

篇13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专生 心理健康 特点

1.问题提出

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影响特殊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相对而言,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具有比普通教育教师更强的心理素质。而特殊教育师范生作为特殊教育教师的后备军重要力量,其心理素质的教育与研究意义重大。目前针对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特殊教育师专生的心理健康特点,最终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与支持。

2.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2007级学生为例,共收回有效问卷337份。

2.2 研究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分五级评分,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有强迫、抑郁、恐惧、焦虑、敌对、偏执、人际敏感、精神病性、躯体化等9个因子,能较为准确地反映被试者的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SCL-90的评分标准,每一个项目均采取五级评分制(1-5分),反映出不同程度的症状。

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

根据国内现有资料和许多人曾经使用过的标准,以任一因子分≥3分判断心理问题的发生,并提示有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该项调查显示任一因子分≥3为66人,本研究样本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6%,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

3.2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全国青年组常模和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特殊教育师专生SCL-90各因子均分与全国青年组常模比较,前者高于后者,差异显著(p

4.讨论

4.1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

本次调查的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9.6%,以往用SCL-90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3.79%―31.5%,本研究的检测结论在这个区间,这说明这些学生的心理状态整体上是良好的;与青年组常模相比,各项因子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时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和个体压力指数上升有关;与大学生常模相比,除偏执外,其他因子前者高于后者,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样本学生与同龄青年人相比其心理状况要差:与样本性质接近的相关研究相比,19.6%的阳性检出率明显较高,这说明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应该引起关注的。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

4.2 加强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相对更为复杂。与普通师范生相比,以下因素不容忽视。一是特殊教育师专生对未来职业角色的熟悉度。笔者通过深入交谈了解到,由于特殊教育专业在某种程度上对人才需求的临床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积累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并有意识地将其运用于解决特殊儿童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将很难胜任未来工作。学生对职业角色的不熟悉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缺乏职业认同感、专业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等。二是特殊教育师专生的求职压力。师范专科处于大学的较低的层次,就业求职缺乏优势,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系本科学历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走向市场、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逐步建立,对特殊教育专业师专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在校生面临着竞争、挫折、冲突等多种压力,势必会影响特殊教育专业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

据《中国教师报》报道,2008年至2010年,国家计划要拿出几十个亿在我国中西部创建一千所特殊教育学校,解决残疾青少年的就学问题。我们从中看到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重视的程度。这对所有的特殊教育师范生都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无论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高职院校特殊教育系和特殊教育师范专科院校不仅要注重特殊教育技能的传授,还要着力培养在校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建立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培养更高水平的特殊学校教师和增强本校学生整体就业竞争力而努力。

5.结论

5.1 特殊教育师专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偏低,任一因子分≥3的检出率为19.6%,排在前三位的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抑郁。

篇14

【关键词】健康档案;社区居民;管理方式;信息化

健康档案能够客观记录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体现着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同时,居民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医时,医生也可以根据健康档案,了解居民既往病史或者疾病爆发高危因素,更为科学地为居民进行诊治。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加大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重视力度,结合社区实际情况,创新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我国居民医疗服务体系,提升疾病预防的有效性。

一、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区居民众多,受到居民素质、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开展难度大,首先,社区居民的流动性较大,收集完整的居民健康档案较为困难。其次,社区居民对于健康档案存在一定的误解,不愿意配合档案管理工作,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种问题:

(一)居民自身管理健康档案的意识有待提升。近年来,虽然居民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但对于健康档案仍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档案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导致出现居民健康档案不完整的问题,同时,部分年老的居民没有树立健康管理意识,认为疾病没有发作时就是身体健康,等到疾病真正发作时,又为时晚矣。此外,对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免费医疗服务,大多数居民持怀疑态度,甚至部分居民觉得这是变相的挣钱手段,通常不配合社区医疗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难度。

(二)居民健康档案质量有待提升。居民健康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直接决定着档案的价值,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质量问题:一是重点居民的健康档案不完整,虽然大多数居民的基本情况信息是真实的,但部分慢性疾病居民的健康档案缺乏基本的病情进展记载,如血压值记录不准确等。二是居民联系方式不准确,部分居民不愿意为社区提供联系方式,增加了社区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加强管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途径

加强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需要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转变对健康档案的态度,不断引进先进健康档案管理理念与方式,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

(一)动态管理居民健康档案,保障档案的真实性。动态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是科学管理档案的重要途径,首先,健康档案应包括居民的历史门诊病历、体检报告,工作人员应在全面收集居民健康档案的前提下,按照对应的分类方式,通过电脑录入、复制、扫描等方式,将档案分类存放。其次,汇总居民健康档案后进行比对,动态了解居民整体身体素质与高发疾病,结合社区居民的体检报告,找出高危发病因素,为居民提供针对性预防措施。最后,可以为居民建立电子形式的健康档案,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就可以直接使用健康档案,确保疾病诊断的真实性,降低疾病诊断的困难度。

(二)完善健康档案管理机制,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主要为了解居民健康状况,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健康档案管理机制,一是根据社区医疗机构发展现状,整合医疗资源,为每一位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要求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的过程中做好备份工作,并科学保存档案文件。二是创建居民档案管理制度,按照制度划分管理过程的责任,将收集、存档、管理档案的责任明确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个人,保障健康档案能够及时被利用。同时当社区居民就诊后,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更新档案,防止档案的缺失。

(三)智能管理居民健康档案,提高档案的价值。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健康n案管理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与传统纸质档案管理形式相比,电子档案管理的优势更为突出。首先,电子档案管理的信息存储量大,能够更好地保障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医疗人员也可以更加快捷地调取资料,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其次,信息检索更加方便,通过表格等方式存储档案,医疗人员可借助电脑的搜索功能,迅速找到患者基本信息,进而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最后,通过网络智能管理平台,医疗人员可实时查阅患者信息,打破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医疗机构也可借助健康档案疾病预防信息,及时防范传染性疾病,为居民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

(四)保护居民健康档案隐私,赢取居民整体信任。部分居民不信任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因为其基本信息或者疾病信息被泄露,甚至还存在谈论居民疾病的情况,在管理居民健康档案的过程中,应加强档案的保密性。患者的治病信息、保健信息都应具备保密性,在没有得到患者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将信息透露给其他人。工作人员应将保密性原则贯彻在管理环节中,更好地赢取居民信任,保障医疗机构的权威性,进而提升健康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在社区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科学帮助居民预防疾病,应合理加大对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工作人员应通过完善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提升档案管理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等途径,保障健康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及时更新居民健康档案,提高档案的价值性,同时,在工作过程中应重视保护居民的隐私,树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权威,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洪忻,王琛琛,秦真真等.基于本土化的慢性病自我管理模式对南京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6,10(3):177-182.

[2]张洁,项莹.杭州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用障碍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6,33(4):3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