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龄化社会问题范文

老龄化社会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5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龄化社会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龄化社会问题

篇1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到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到总人口数的13.26%,与2000年相比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到总人口数的8.87%,与2000年相比上升1.91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北京大学副校长刘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到2025年将超过3亿,2045年将达到4亿。由于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剧变,子女与父母同地、异城分别居住较为普遍,使得老年人空巢现象日益突出。由于社会提供的养老服务匮乏,许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困难,生活质量较低。专业护理人员短缺,长期护理的设施缺乏是影响老年人生活的重要因素。

    2.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

    2.1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呈上升趋势

    截止2010年末全国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总数约为3300万,占全体老年人口总数的19.0%。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数为1080万,占全体老年人口数的6.23%。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总数将会达到4000万,比2010年增加7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5%,部分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篇2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养老服务公司;商业保险;跨越式发展

中国于1999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影响,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压力也越来越大。商业保险公司有责任承担起老龄事业发展的重任,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帮助政府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与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由此带来的养老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 756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 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2006年,全国老龄办首次的有关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 17.17%;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到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人,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2倍。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为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人口结构从年轻型转变为老年型,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已经给养老、代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影响到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老龄化社会问题,直接带来的是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口由谁来赡养(支付养老金)和如何来赡养(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其实质是如何对待老年人的问题。

传统型社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绝大多数是由家庭解决的。但是,与老龄化社会发生同步变化的是,现代家庭的规模也在逐渐缩小,在家庭中老年人占多数,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形成了“4—2—1”结构。因此,家庭养老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老年人由于自身经济收入的减少、工作与身体状况的变化,导致中国现阶段老年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在城市,老年人除了退休金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方面的收入。在农村,老年人不但没有养老金,甚至还要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基本没有“退休”的可能。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社会问题,不少老年人还要程度不同地负担其失业子女甚至是第三代的生活费用。

在老龄化社会问题中,还存在着对老年人的歧视问题。有的年轻人由于缺乏道德观念,法律意识淡漠,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从全国来看,老年人由于孤独、饥寒、疾病、受虐导致的自杀现象时有发生。 2004年3月“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资料显示,根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其中55岁以上的人占了20%,特别是农村老年人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代际和谐和家庭和谐中的极不和谐音,成为老龄化社会中又一个棘手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可能影响到中国的社会稳定,养老问题的妥善解决势在必行。

(三)解决养老问题的途径

离开代代相传与积累,人类社会不可能发展进步。因此,公正对待老年人,激励青年人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妥善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全社会都应该公正对待老年人,正视并科学解决这一问题,要保证老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水准不低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平均水准,并不断提高。

公正对待老年人,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有效解决养老问题,即要解决养老金的来源(经济问题)与提供养老服务两个方面的问题。现实情况下,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家庭赡养方式,一种是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方式。

由于家庭赡养能力和社会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受到冲击。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的赡养功能也将不断退化。我们的理想是,一方面,老年人得到良好的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年轻人又不至于因此而承受过重的负担。因此,在养老问题上,社会被期望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越来越大。但是,与期望相比,与经济发展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表现出一种严重滞后的情形。目前,中国共有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养老床位 120.5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仅有8.6张,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数50至70张的水平相差甚远。其它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许多为老服务也都存在发展缓慢的问题,不能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国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养老金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必须建立起系统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

(四)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篇3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财税法;人口老龄化;分配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成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社会逐渐形成,判断一个国家人口的未来的趋势,离不开对该国人口结构的分析。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人种、宗教、职业、收入、民族、家庭人数等数据都可以成为人口结构的划分标准,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性别和年龄结构。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的总数为133927万,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7390万人。0-14岁的人口为2.2亿人,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60%,然而,老年人群却呈现出扩大的态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26%,据预测,当我国人口总数还是在14亿左右,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增至4.11亿,20-6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6.96亿,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30%左右。而且还在呈现一种扩大的趋势。

(二)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现实国情

老龄化是许多国家都在面临的问题,然而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不同,老龄化带来的压力也不同。对于一些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人均GDP一般已经达到2万美元以上。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人均GDP为1万美元。也就是说,发达国家都普遍是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老龄化必然会降低一个国家的财富生产值而且还会拉高国家财税支出,但如果这个国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便可以为老龄化危机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使得国家可以从容面对社会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然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时人均GDP仅在3000美元左右,是典型的“未富先老”。

二、老龄化社会中财税法分配的必要性及理论困境

老龄化给我国社会造成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社会资源分配方面。由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实力还不强,老龄化给我国社会带来巨大财政压力的同时,原先积累的各种矛盾可能会在本来就不完善的财税格局中凸显。

(一)财税法是财富分割的必要手段

财税法是专门解决在国家机关参与下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的有关问题,以及公共社会经济中的资源分配和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财税法波及面较为广泛,与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体相关联。因此,在研究分配问题的时候,财税法始终是无法逾越的法律法规。为了达到社会正义的目的,要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在调节分配中解决社会问题,是财税法的重要目的所在。正因为如此,财税法作为“财富分割的利器”在现代社会的分配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二)老龄化背景下财税法的基本理论困境

1.对分配正义的狭隘理解在现代社会的法制国家,公平原则如同税法的灵魂所在,是在国家机关运用税收手段干预社会生活所必要的前提。从英国《大》到法国《人权宣言》均有相关规定“赋税应该在全体公民之间,按一定的方法作平等的分配",公平原则在税法发展中是很重要的。然而普遍对于平等分配,普遍的理解就是,要体现出系统化的公平,不仅横向要公平,纵向也要公平,也就是说要达到一个公平的广度,让所有阶层的人民都能感受到。然而实际上,税法的公平不劲仅体现于当下,还应该关注较长一段时间内税法制定和实施是否存在不公平的地方。长期公平是以短期公平为前提的,因为长期的公平是建立在一个一个短期公平的基础之上,而短期公平的最终结果正是为了促进长期公平,也就是说短期公平是长期公平前提。所以,面对公平问题,测算的时间并非只有固定的一个时间,而是一个变动的时间,从这个角度看,财税法中的分配正义不仅要体现为当下的公平,还要考虑代际之间公平问题。2.对创新价值不够重视老龄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创新不足,日本在这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几乎所有的代表型企业,如索尼、东芝等都是产生在日本进人老龄化之前,如今日本企业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老龄化现象,整个社会创新力不足,创业欲望低。因此,为了避免此类情况发生,我国应该调整法律的价值取向,将鼓励创新、鼓励创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长期坚持。财税法自然也不例外,可以将鼓励创新的精神融人财税法的所有税种之中。

三、老龄化分配危机下财税法的应对措施

(一)实施劳动力储备计划

1.劳动力储备计划理论支撑劳动力储蓄计划以基本的家庭为单位,采取综合、多样、灵活的手段鼓励家庭养育劳动力,这其中当然也包括财税法律手段。对于生育和养育孩子的家庭,其承担的各项支出和损失包括:家庭为养育儿童所支出的生活费、医疗费、卫生费、教育费等;选择生育并养育儿童的妇女因此而放弃的就业收益、升职收益等。这些支出和损失的收益,传统上被认为是家庭的固有事项,与公共财政无关。但家庭的育儿成本并非无关公共财政,只不过在不同形势下采取不同的法律手段而已。当需要控制人口数量时,家庭育成本不需要上升为财政法律支出;而在劳动力已经出现短缺迹象,生育率已经严重下降的情况下,这部分支出就应该显现其“公共”的特性,进入财税法律考虑的范畴。2.劳动力储备计划纳入财税法体系具体设想首先,伴随着个人所得税法改革的推进,个人所得税法面临巨大的改革契机,即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要实行综合所得税制度,对已婚夫妇来说,以家庭为纳税单位相对更为合理,也就是夫妻合并申报纳税,相应的家庭生活成本也就应该合并扣除。在可以扣除的家庭成本中,应该及时将生育和养育的成本纳入扣除范围,初始时可以扣除基本的产前检查费用、生育医疗费和养育儿童的社会平均支出,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适度增加扣除的额度,或者更为精确地实现其他必要费用的核算和扣除,如儿童大病医疗支出、儿童保健费用等。其次,通过立法实施专项的财政支出以降低家庭育儿成本。比如,增加公立幼儿园的建设或者对私营幼儿园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以降低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鼓励开展并推广已育妇女的职业在培训计划,支持灵活的就业形式,使普通家庭不再面临因为生育而失业的困境等。

(二)完善养老保险的路径选择

1.当前财税法对养老保险的基本规定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35条规定:“企业按照国务院相关主管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范围和标准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视野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准予扣除。企业为投资或者职工支出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内,准予扣除。”也就是说,从税法的角度而言,当前对养老保险的基本态度是:对于基本养老保险,企业承担的部分和个人缴纳的部分均可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前扣除。对于补充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不允许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企业缴费部分,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对于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由个人自愿投保,即以税后个人收入缴纳保费,自然没有任何税收优惠。可以看出,我国税法在处理养老保险问题时,并没有给予特别的安排,而是采用最基本的思路,对于鼓励缴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意义不大。2.财税法律理论视野下的养老保险路径选择我国当前的财税法律对于养老保险的设计较为简单,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老龄化的社会趋势下,大力发展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已经实施《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采取了一系列的健全职业养老金计划,以保证老年人退休以后的资金来源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台的《国内税法》第401条推出养老储蓄延期征收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国家的养老政策。澳大利亚在90年代初结束了国民年金计划,推出超级养老金的法律年金法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划。这两个计划也使得澳大利亚从容地应对了老龄化问题,缓解了社会矛盾,我国可以借鉴。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社会养老 社区养老 养老新模式

一、社区养老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老年的生活质量的期望更高。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很快,在中国人口比例呈现出年轻人口数量比重下降,年老人口比例在不断增加。一般认为一个地区或者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该地区或者国家人口中的总比重为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该地区或者国家人口中的总比重为为百分之7%时,就认为这个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逐渐开展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出生的新生儿不断下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的人民的寿命不断的提高,最终的结果是老年人的比例不断的上升。据统计,我国2013年超过2亿的人口年龄在60岁及以上,老龄化程度在14.8%,老年抚养比从2012年到2013年的时间上升了1%,社会总不养比也在上升。

二、社区养老基本原理

社区的助老服务主要是由能提供正规服务的机构和社区有爱心的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这样就能让他们不脱离生活范围实现养老。社区养老既不是传统的在家养老生活,又不是社会养老,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独特的形式,这种养老方式主要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来开展。另有学者的看法是:社区养老的服务机构。有社区组织建立,主要服务于一些身体有缺陷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服务以便他们能享受到方便的生活。这种社区养老服务,可以说,既是家庭养老的一种变形,也是社会养老的一种变通”。①可以看出,后者的侧重点在于社区机构养老,这属于狭义范围的定义,仅仅将身体不健康而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列入她的对象范围内,并且赞成对一些服务进行适当的收费。谭克俭认为,我们所说的社区养老,应该是在其他两种养老方式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进程中衍生出的,它包含经济支持、养老模式构建、监督子女以及体系建设多方面的内容。在社会上还存在很多关于社区养老的概念定义,虽然在内容上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比较一致统一的看法,即社区养老与所谓的在家养老既不相同,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养老,而是将养老服务从过去的社会范围转移到社区范围内,践行老人在社区内的居家养老。

三、社区养老的问题

3.1传统观念的束缚。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极其讲究孝道。“养儿防老”的思想自古以来根深蒂固,儿女理应成为养老责任承担者。由于长期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束缚,目前还是有很多家庭选择传统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另外,相关社会机构管理人员和国家有关部门也没有宣传到位,以至于广大民众对社区养老了解不足,意识薄弱。

3.2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众所周知,法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础和保障,任何政策失去法律的支持都难以顺利实施。同理,要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更需要有相对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有力支撑。但是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的现象凸显,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养老步伐,因此对于社区养老的立法也存在一定问题:社区养老的行业规范、制度设计、服务质量等问题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就难以保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3.3资金投入不足。

事实上,社区养老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支撑性条件就是金钱,筹资需要经过多方面,目前有政府贴补、社会集钱、私人救济、适量收费四种。但从当前的事实状况来看,资金来源其实并不多,反而十分单一。政府的拨款虽然逐年上升,但是由于社区养老在发展的初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就形成了较大的资金缺口。另外社会捐献和个人集资部分都未得到充分良好的使用。

3.4社区助老服务内容形式单一,功能不完善。老

人普遍年龄大身体不方便,需要有人专门照料,但绝大部分老年人只是依靠退休金解决日常生活需要,无力支付更多的项目,所以他们宁愿去选择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社区服务。事实上,只有一半的社区能有完整的健身设施配备,更不用更高级的服务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之间有较大差距。老年人对助老服务的需求范围广,包括医疗救助、生活照料、文体娱乐、心理辅导等,老人的身体精神状况各异,因此照顾老年人的服务人员也要尽可能的多样化,才能让老年人生活的更有质量。但现在社会大众一般都注重老龄人的物质生活享受多余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忽视设施配套的强大作用,再加上专业服务人员质量难以保证,老年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得不到很好的满足。

四、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4.1转变传统观念。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要想转变并不容易,需要从宣传与教育上下功夫。政府有义务把责任担当起来,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有关常识,使人们充分认识其优势和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其次,各种媒体资源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如报纸的专访以及新闻媒体报道,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社区养老的认识;最后是政策方面,可以给与相关机构一定的政策优惠,这是一种激励,能促进养老机构的健康发展。

4.2健全法律体系。

为了更大程度的保护老年人的正当利益,我们一定要利用好法律这个强大的武器。所以在宪法基础上,要尽快制定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使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遍及全社会;有了立法,还要有监督作为保障。为做好工作,要将执法监督要落到实处,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应该付诸于实际。只有这样,老年人安享晚年才有了保障。

4.3拓宽资金来源。

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要想使资金来源不再单一,要做到:第一,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加大资金投入,使社区养老发展道路更加畅通;第二,施展宣传功效,通过大众传媒发动社会成员的力量,开展慈善捐赠,发动慈善捐赠,这能解决社区养老资金稀缺的问题,又能减轻政府的包袱。

4.4建立社区养老服务队伍。

一方面,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岗位知识进行的培训。可以这样做:到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到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中;对在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制定相应资格标准,只有拿到资格证的人才能从事社区工作。另一方面,加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有志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当中去,年轻人热情开朗积极向上,能给老年人的心态带来积极影响,可谓益处无穷。

参考文献:

[1]宋言奇.城市老龄社区构建问题三议[J].城市规划汇刊,2004(5):81-84.

[2]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4(6):38-40.

[3]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

篇5

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趋势,不少人为此忧心忡忡。我国已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7%上升到11.8%,预测当峰值到来时,65岁以上老人比例将达到23%。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高龄化问题--21世纪中叶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到时将可能超过1亿,是现在老龄人口的10倍左右。在不少人眼中,老龄化就是沉重的负担,甚至一些老年人也认为自己正在成为社会的包袱,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1 综观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呈现以下五个特征

1.1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 目前 已接近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2004年, 我国的老年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1%。但到2040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4。11亿,占到总人口的29%,它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的人口总和。解决好我国老年人口 问题 ,对亚洲和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来势猛

老龄化可能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增长减慢所造成,也可能是顶部的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所导致,人口学中称之为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发达国家经历了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漫长演变过程。而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发展很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由于我国人口政策的作用,改变了世界老龄人口的发展格局,即人口老龄化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也已经开始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1.3 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呈渐进的步伐。当它们的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10%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由1949年的6.1变为2002年的1.8,其中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婴儿出生率甚至已经降到了1.0;而人口预期寿命则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70岁,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低收入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

1.4 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

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上海市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1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东部。另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但就动态而言,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从乡下涌到城市,农村老人因此经常无人照护,因此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

1.5 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

人口学中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过去说”人活70古来稀”,现在说”活到70不稀奇”。我国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机率高,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

2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一般具有负面作用,需要积极应对。国民生产总值中用于老年人的费用份额大幅度增加,势必限制社会扩大再生产,影响生产部门的资本投资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加重国民经济的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应适当提高劳动年龄上限;另一方面,可适当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和提高退休金标准。人口老龄化对增加储蓄也会产生相当的减退效果,这主要是由养老金制度的推广引起的。根据经济学理论,储蓄等于投资,储蓄减少等于投资减少,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强化个人储蓄养老,筹措养老基金,成为资本投资的重要来源。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影响。随着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老年劳动力较难适应快节奏的生产活动,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中,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口老龄化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老龄劳动力接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比青壮年要慢,对新兴产业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也受到一定影响。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进步速度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更显不利。

3 人口老龄化对企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企业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问题势必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统观全国来看,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是中国养老金制度面临的长期问题。

1997 年我国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定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框架,也就是部分积累制。虽然公共养老金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轨的必要性一直受到置疑,但在制度转轨已经进行到今天,再回到现收现付制似乎并不现实。因此,考虑到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现实,有必要立足于现有的制度设计,考察人口老龄化对当前制度的具体影响。2005 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要求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同时,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个人账户规模和养老金月标准都有所变化。此后,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已经不再是20%,整个制度的目标替代率也略有提高。

篇6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环境;街头绿地;活动类型;存在问题;设计策略

截至200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2.5%,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达4.37亿人,占总人口的31%[1],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对于老年人,城市园林是消磨时光的好地方;而街头绿地正是老年人去得最多的室外活动场所。如何使街头绿地设计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要,按照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营造适宜老年人的安全、舒适和健康的园林环境,已成为园林设计师面临的重要挑战。

1老年人在街头绿地中的活动类型

1.1交流

老年人渴望交流,通过交流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交流通常伴随体育锻炼、观景等其他活动发生。因此,在设计这些适合交谈的空间时,可与其他类型空间相结合,注意其所需空间的多样性、尺度的适宜性以及私密性的要求。

1.2锻炼

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因身体机能的下降,格外注意自己的健康,喜欢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活动身体等。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活动常是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如打太极拳、扭秧歌、抖空竹、踢毽子等。因此,在设计时注意结合当地民俗文化特色,设计与之相应的特殊活动场地。

1.3娱乐

有共同喜好的老年人开展一些如下棋、唱地方戏、演奏乐器、遛鸟等娱乐活动。他们人数相对固定,定期在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内活动。由于老年人活动时段基本相同,各种兴趣小组容易互相干扰,常在场地归属问题上发生争执[2]。因此,在设计时合理布置活动场地、明确各场地之间的界域性显得尤为重要。

2现有街头绿地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必要的服务设施

厕所是每个人在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服务设施,对于生理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然而在街头绿地中,绝大部分没有厕所,即使是个别有厕所的也要进行收费,而且还不是全天开放。

2.2健身及游戏设施不足

街头绿地中普遍缺乏健身设施,经常见到老年人压腿伸腰不是以树木为体育器材,就是以坐椅、电线杆为道具,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现在老年人对健身有着强烈的意识和要求,而在街头绿地设计时,对于他们的这些要求显然缺乏必要的考虑。

2.3设计不尽完善

在街头绿地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充分了解、掌握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和行为心理,并对此进行相应设计。现在街头绿地设计中针对老年人心理和生理特点考虑得很不足。在环境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可识别性、可交流性、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得比较欠缺。例如,路面铺装不防滑,容易造成老年人滑倒;休息设施(座椅、花架等)上方没有大树(或藤本植物)遮阳,使人饱尝烈日曝晒之苦等。

3适宜老年人的城市街头绿地设计策略

设计师应以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为重要设计依据,创造既能满足老年人生活功能及生理健康需求,又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街头绿地。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3.1安全性

保证安全是设计的基本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刺激反应减慢,感知危险的能力差,即使感觉到危险,有时也难以快速、敏捷地避开,或者因错误的判断而产生危险[3]。如绿地的入口尽可能设置在交通量较少的次要道路一面或是公交车站、人行斑马线附近;在有高差的地方尽可能设置斜坡代替台阶,绿地内各种设施采用圆角,以避免造成意外伤害;在树下的空间要防止枯枝坠落形成的伤害等。

3.2可锻炼性

散步和锻炼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户外活动之一。街头绿地设计中,要有可供老年人借助一些健身设施,如一些简单的体育设施单杠(高度宜低)、压腿杠等,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锻炼可以帮助老年人维持身体机能、认知能力和社交技能,同时可消除他们的忧虑。

3.3易交往性

与人见面、交谈和娱乐是老年人愿意接近自然环境的主要原因。街头绿地中要创造一些便于交往的开放空间或私密空间和配套设施的设置,以便于相聚、交谈、娱乐等活动。空间适宜安排在地势平坦的地方,活动场所的四周应有一边以上具备遮荫及坐息处,以供观赏和休息。

3.4易识别性

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行动的敏捷性降低,特别是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下降,从而造成对方位判别困难。因此,设计上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的手段给予鲜明的标志示意和悦耳的音响提提高老人活动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4]。如:在需要有色彩变化的地方采用黄色、橙色和红色,因为这些颜色最容易被察觉,而蓝色、绿色和紫色由于眼球水晶体中存在的黄斑起了过滤作用而不易被察觉。

3.5可休息性

可休息性即提供一定的坐息空间。坐息空间可设置在大树下、公共建筑的廊檐下等地方,应有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阳光,但不宜设在风口。要形成户外空间的连续休息点,以供老人休息、观赏、聊天用。此外,绿地中坐息空间的设计应有意识满足私密性要求。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具有领域性。尤其是老年人,在他们静坐或聊天时,喜欢停留在视觉开阔而本身以又不引人注目和影响交通的地方[5]。

3.6保健性

老人活动空间的植物景观设计除了利用孤植、丛植、群植,乔、灌、草结合等植物造景创造出繁花似锦、绿树成荫、芳草宜人的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外,还应根据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创造一个养生保健型的生态群落环境,不但可以缓解生理及心理的压力,而且植物所释放的负离子和抗生素还能提高对疾病的免疫力。在植物选择上,要适地植树,避免种植带刺或根茎易露出地面的植物,以免形成障碍。

3.7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因为生理和心理变化,自身特殊需求与现实的环境时常产生距离,正常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成为障碍。通过对室外空间进行无障碍设计弥补老年人的自信心,以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独立生活能力。如:绿地道路应方便老年人通行和使用,设计中应尽量少采用台阶,使用坡度适宜的坡道加以解决;园路和活动场地应采用防滑材料或进行防滑处理[6]。

4结语

我国正在迎来老龄化社会的高峰,在街头绿地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各种机能,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态,从而创造出适合老年人的园林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5参考文献

[1] 蒋正华.中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及对策[J].求是,2005(6):41- 43.

[2] 万邦伟.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之研究[J].新建筑,1994(4):23-36.

[3] 吴立敏.老年人心理与环境设施[J].中国园林,1989(2):2-3.

[4] 张剑敏.适宜城市老人的户外环境研究[J].建筑学报,1997(9):12-13.

篇7

就中国与欧洲老龄化机遇和挑战,先锋企业、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的履责进展,会议进行了讨论。同时,就积极应对老龄化和深化中欧合作,本刊同CSR Europe达成多个合作意向。

聚焦“积极老龄化”

CSR Europe联合苏伊士集团、英特尔等近期的《职业生涯再思考:如何应对员工高龄化》报告指出,2012年起欧洲劳动人口开始减少,60岁以上人口年增200万。2030年,全欧劳动人口将减少2080万。在中国,2012年60岁以上人口已达1.84亿;权威部门预测,到2030年将达3.6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24%。

CSR Europe创始人、资深顾问Jan Noterdaeme强调老龄化在欧洲不同国家、地区和产业间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制造业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他重点介绍了欧洲“企业2020”倡议下的“积极老龄化”项目进展状况:2012年,CSR Europe联合有关机构发起“积极老龄化”倡议,该年也被定为欧洲“积极老龄化年”。

本刊副社长殷格非在主题发言中介绍了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和挑战,认为“企业在推动老有所需的社会问题解决中,将获取新的竞争力”。他列举了健康医疗、金融机构、房地产、ICT和旅游业等行业机遇,并提及中信银行、北京太阳城等国内部分企业的领先实践。

苏伊士集团企业社会责任事务负责人Jacques Spelkens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列举了公司面临的社会责任挑战:应对高龄就业人口、新一轮的智力转移以及作为“企业2020”倡议发起方在“积极老龄化年”期间的履责行动。

英特尔中国首席社会责任官杨钟仁介绍了该公司推动中国社会创新的责任实践。英特尔中国在数年前已开始关注中国老龄化的前沿问题,并组建项目组研究了相关报告。在英特尔看来,跨界合作是应对老龄化在内的社会问题的最佳方式,其“芯世界”公益创新计划也吸引了数量更多、模式更多元的老年人项目参与。

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加速进程,跨界合作正在突破地域的限制。就共同应对老龄化问题确定出具体的合作方向,这正是此次会议的重要目标之一。

CSR Europe项目经理Sara Dekkiche透露,“企业2020”倡议之外,CSR Europe 2013-2015新计划(New Projects)将成为欧洲另一项重要的跨界合作议题。为推进“金蜜蜂2020”社会责任倡议与“企业2020”倡议的合作,本刊、CSR Europe将联合发起“老龄化社会”新议题。

篇8

虽然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也会给经济增长、产业演变、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据预测表明,2025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29.46个老年人,2050年抚养48.49人。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削弱。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对此,从人文地理的角度看如何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呢?

首先,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其次,是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提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产物,对人口老龄化人类社会是不可选择的,但人们在人类老龄化面前也绝不是无能为力、被动适应的,人类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当然,对策的选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不同的,在21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对策也要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和创新。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社会养老负担相对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各项准备。

1 在政治层面上,要大力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和责任。在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职能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问题,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在经济层面上,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以较短的时间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虽然我们目前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困难仍是很大的,还应未雨绸缪,早作筹划。

3 在社会层面上,要大力弘扬中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我国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我们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量力择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4 在人口层面上,在经济社会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实行更加符合实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解决人口结构中不尽合理的现象。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纳入科学发展的宗旨之中,同时着眼于对全部资源的有效和科学利用,重视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篇9

1 我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1.26亿,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600万,分别占总人口的10%和7%,按照国际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稳步增长,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从1982年的499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2714万人,年均增加257.4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4.9%增加到9.4%,年均增加0.15个百分点。另外,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大;二是老年人增长快,老龄化发展迅速;三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大;四是人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步进行;五是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六是老龄化是在家庭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到来的。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所以老龄问题被认为将是继环境、资源问题之后,21世纪中国面临的最为严峻的社会问题。 

2 体育专业健康类课程开设情况 

本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健康类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健康教育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选材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与评价、健康体检学等。多数学校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旨在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培养目标中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 体育专业健康类课程教学改革 

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特色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设置中,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特点,可选择性加强中老年相关医学、康复学、保健学等课程的设置,或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增加涉及中老年相关章节的授课学时。这些将加强学生理解中老年常见病诊治,掌握相关中老年人群护理、照护相关知识,并能在中老年日常保健、运动保健、养生及相关疾病康复、治疗等方面提供理论及技术指导,为培养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应用性人才提供支撑。 

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课程实施过程,本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课程教学实验、实践、实训的广泛开设,并有针对性加强中老年体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实验实践实训内容的培训。如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增设“中老年人身体结构变化”、“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变化”、“运动对中老年人身体结构、功能的改变”等内容,使学生对中老年人身体情况的变化及运动对其影响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为后续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再如在体育保健别加强“中老年人体育保健”章节知识的讲授、讨论,或举行专题讲座,并积极开展相关见习、实习、实训课程,通过深入各级医院康复科、体检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康复机构、养老院等相关单位开展见习活动,大大开拓了学生学习中老年相关康复、健康、体育保健等方面的视野,尤其是使学生对中老年人体检、运动保健、疾病康复等相关知识的直接接触和深入了解。同时在适应老龄化社会的课程实施过程中,还注重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以相关课程为依托,积极开展诸如“按摩比赛”、“中老年运动处方制定模拟赛”等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比赛中巩固实践技能,奠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4 体育教育专业健康类课程改革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意义 

4.1 为快速进展的老龄化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快速发展的老龄化已经成为今天社会现实问题,而与之相适应的措施、专门人才的配套等却并不完全具备,或者尚处于起步阶段,使之成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短板,这一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加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涉及健康类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相关课程或内容的教学改革,能为老龄化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提供专业人才配备。

 

篇10

关键词:人口红利 应对 老龄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国民的年龄不断得到延长,老年人口迅速增长,我们已经不可避免的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同样面临着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处于利好态势的“人口红利”期,伴随着步入老龄化大量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如何在“人口红利”期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内把握机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有效应对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做出一些前瞻性和科学性的措施来有效应对这些困难是目前我们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的总体情况:

目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发展迅速、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女性老年人口数量多于男性、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等六个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我们国家目前老龄化所要面临的主要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解决我们目前的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指导性的方向。

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预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我国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期将会在2013至2015年消失;摩根士丹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可以延续到2020年左右;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侯东民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可以持续到2050年。无论是什么时候结束人口红利期,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总有一天我国的人口红利期会结束,到时我们的社会也必然将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将会势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人口红利”期所面临的困难

1、“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

对于“人口红利”来说,与之相对应的“人口负债”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比上年减少345万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报告认为,从2010年至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900多万人;与此同时,人口抚养比相应上升。未来我们社会中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4+2+1”家庭结构出现,对于第三代的一个孩子来说,将来要面临六个老人的抚养问题。这时候社会的人口结构,会由红利型转变为还债型,劳动力占人口的比例降低,而婴幼儿特别是老年人的比例大大上升,人口的抚养比将大大升高。这就要求对将来的人口负债期做好准备。

2、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庞大,养老负担较重

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导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老龄化人口比重虽然相近,但是实际意义上的老龄人口数量却极为庞大,因此,我国将来所要面临的养老保障问题也将更加严峻,当社会上的老龄人口进一步增加,我们的养老负担加重,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也将进一步加大,整个社会创造财富的速度如果不能进一步加快,社会养老保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那么届时我们将要面临的养老问题将会影响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我国高素质人才队伍不足,人民综合素质不高

虽然我国有着庞大的劳动力人口,并且“数量型”的“人口红利”短期期依然继续存在,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科技等事业起步较晚,底子较薄,虽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我家目前依然面临着高素质人才不足的状况,人民的综合素质不高的情况在短期内也很难实现跨越性的提高,我国专业性的人才极度缺乏,各类高科技人才仍然供不应求,这些潜在的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当“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时,我们面临的人才压力也将会更大。

三、利用“人口红利”期应对老龄化的应对措施

1、中国应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

尽管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创新曾经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但由于近二十年制度创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人口红利”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这与既定的政策目标是冲突的。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便在短期内继续拥有人口红利,如果制度质量较低或者交易费用较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也会低于传统国际国际贸易理论的预期,并且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低于贸易前的福利水平。中国必须摆脱对人口红利的依赖,通过深化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制度红利”,以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快推进老年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培养专业护理人才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加,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老龄化是我们面临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因此,在“人口红利”期内抓住良好的发展条件,不断发展经济,积累更多的社会财富,将社会这个蛋糕不断做大,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加快推进老年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的护理人才,也将不断提高对于老年人口的服务和保障水平,为我们的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的物质和智力支持。

3、陆续放开计划生育政策

有数据显示,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已经累计少出生至少四亿人口,这对于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在一定时期内为我们的“人口红利”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弊端也不断显现,最明显的就是我国可利用的劳动力人口数随着出生人口的降低二减少,长此以往,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劳动力不足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的老龄化,加剧了我国未富先老的状况。因此,适当地逐步调整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逐步放开对人口的限制,对于我国应对今后面临的老龄化问题,缓解可利用劳动力不足的状况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4、适当提高退休年龄人口,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随着社会整体平均年龄的不断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不断增强,通过调研和实践,结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延长工作期,提高退休年龄,使公民在有限的生命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对于增加和补充我国的劳动力数量,减轻养老压力,缓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提倡社会在就业中的男女平等,消除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充分发挥作为社会另一半重要智力和体力资源,重视对于女性能力的利用,将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5、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公民整体素质

教育是改变人命运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快社会整体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加大教育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培养各方面的人才,重视个人不同的能力,充分发挥人创造财富的动力和能力。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对于解决“人口红利”期内以及应对“人口红利”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公民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加从容自信的应对各种社会问题。

总之,面对难得的“人口红利”机遇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对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充分抓住和利用好这个机遇期,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加快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不动摇,借助各方面的智力和技术支持,科学应对可能面临的困难,必然能够有效利用各方资源,实现我们整个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车士义.人口红利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09,(2).

[2] 陈友华.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数量界定、经验观察与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05,(6).

[3] 蔡.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 [J].经济研究,2010,(4).

篇11

一、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人口116.5万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丰县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长寿趋势非常明显,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9.5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10.01%;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2.1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11.37%;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8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已经达到16.43%。从1990来的人口普查资料看出,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原因分析

(一)气候宜人物产富饶

丰县地处暖温带,适宜居住和生活。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县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品种丰富的优质农副产品,丰富的优质农产品为人们的健康长寿奠定了基础。

(二)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一五”以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均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大病救治制度和城乡居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解决生活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建立了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制度和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农村五保老人和生活临时困难人员有了生活保障。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提供了保障基础。

(三)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至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丰县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有效控制了人口规模的扩张。从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看,少年儿童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2010年0-14岁少年人口占全县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8.67%,比2000年下降8.18个百分点,比1982年下降16.05个百分点。但是,因为人口总规模的减少主要是减少的出生人口,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是稳步增长的,所以说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效机制加速了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三、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后备劳动力资源减少将会困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年儿童人口规模的缩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段时期以后劳动力数量的减少。1982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72%,1990年占29.14%,2000年占26.85%,2010年占18.67%,未来劳动力减少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会直接导致后备劳动力资源的减少,甚至会影响经济增长率。除非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来加以弥补,否则劳动力短缺势必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瓶颈。

(二)社会公共资源的不足难以应对老年人生活需求

人的健康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医疗卫生资源是老年人消费社会资源的重要方面,据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2012年,丰县共有卫生机构数242家,医疗机构病床数2173张,千人拥有床位数2.26张;卫生技术人员2238人,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23.23人,千人拥有病床位数和万人拥有医务人员数均低于发达地区,看病难的问题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而加剧。

(三)老龄化社会和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考验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现象,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差距将会扩大。大部分老人仍然只能通过家庭传统的养老方式度过晚年,由于儿女较少,还要忙于生计,或者外出务工,有些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照顾,迫切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四、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措施

(一)健全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开展社会养老服务,

建议在现有的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适时适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高龄老人补贴和百岁老年人长寿补贴标准;城镇应加大力度推行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农村应按照人口分布情况,建立村级养老院,实现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为老年人创造幸福的生活环境。要多渠道建立养老机构,由政府独家兴办敬老院转变为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养老机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老人需要,尽可能实现养老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

(二)发扬尊老敬老美德,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尽孝是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孝是人世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在中国进人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继续倡导和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孝文化,是老龄化社会的文化基础。那些虐待、遗弃、迫害老年人的违法行为,必须在道德上、法律上给予谴责和制裁,以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营造愉快、祥和的养老环境。

(三)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提供适应老年人的工作岗位

人口老龄化不仅带来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带来社会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契机。如老年旅游已成为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老年产业。政府要对投资兴办老龄产业提供适当的政策优惠,鼓励社会和个人生产和销售老年用品,开办家政服务,兴办老人公寓和托老所等老年福利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对于刚刚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一批人口来说,他们仍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并且自身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能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改革优化,提供给老年人一些工作,不仅能够增加老年人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问题。

篇12

关键词:中国;老龄化社会;机遇

中图分类号:C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90-2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根据联合国颁布的标准,中国已经毫无异议的跑步进入了这个行列。

人口老龄化问题之所以在最近几年备受关注,原因在于人们担忧中国经济会被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拖慢了增长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社会的养老负担,不利于个体家庭的物质资本积累;(2)教育投资率下降,资源过多地向老年一代转移,人力资本积累受到影响;(3)老龄化将会导致劳动力不足,影响社会整体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投入不足,从而致使经济增长潜力变小;(4)社会负担加重还将导致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水平降低。

事实上,中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还没能做好相应的社会准备,这也加剧了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社会现象频生,老年人遭遇欺诈,城市空巢老人比率增加,养生保健品肆虐等诸多问题随之而来。实在是“穷国患上了富国才有的人口病”,就目前的国家经济能力,要满足这样庞大的老人群体的需要是力不从心的。

据人口经济学家分析,世界通行的养老产业,按照社会功能分类,大致可分为五类。

第一,老年服务业。不管是居家养老或机构养老,养老服务是目前老年行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第二,老年产品制造业。包括机械、器具、用品和视频的制造和销售,都是众多企业分相进军的行业。

第三,老年房地产业。包括老年公寓、退休者居住小区和健康设施等。

第四,老年金融保险业。包括老年人资产的管理和运用,各种老年险种。

第五,老年休闲文化服务业。其中,老年旅游和老年婚恋发展较为成熟。

很多国家在养老产业发展上,已经有了经验积累。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就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让老年人加入到社区照顾的模式中,包括:生活照料、物质支援。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还计划构建一种全智能化老年公寓。通过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将电子芯片装置安装在地板和家电中,从而实现远程监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起居。

日本建立了良好的社会保险保障体系,以此为基础日本的老龄人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在日本,具有无障碍设施的住宅产品、具有看护性质的住宅产品、与家人共同生活的住宅产品很受老年人欢迎。这与其他有出租、出售性质的住宅混合设计在一个生活区里,更能突出老年人住宅的自助自理性。

自助养老社区是目前丹麦最流行的养老方式。在社区里,老年人可以尽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可以约着自己的老朋友,或者志趣相同的朋友住在一起,一起运动、聚餐、聊天,共同建设他们自己的家园。这种独立住宿空间,共同生活空间,个性化配套设施,都是老人们梦寐以求的,住在这里能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还可以得到共同租用的特别护理服务,而且价格也不过是每月1000欧元。

始建于1960年的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太阳城,原本只是建些住宅供美国寒带一些农民在冬季农闲时到这里度假,结果来此度假的基本是老年人。太阳城的建筑规划完全按照老年人的需求建造,无障碍步行道、防滑坡道、低按键、高插座的设置,低层建筑成为社区的主流住宅。在社区内,空间导向性被强调,并且强调了方位感、交通安全性、道路可达性,对于人车分流做了严格区分。还采用CCRC精细化服务,满足老人在不同生理年龄阶段,对居住和配套服务的不同要求,老人不需要搬家就可以在社区中安享晚年。

老年如何养老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并非单个家庭的矛盾,我们可以发动社会的力量,例如,有的国家就有“储存时间”的养老机制,发动年轻人去照顾社会上的老人,等自己老了,同样可以享受对等时间的照顾。甚至有时,老人之间可以照顾老人,因为并不是所有老人都不能自理,就看社会如何调动这些力量。

我国政府机构是养老市场上的最大运营商,但随着政府要于2015年末将机构养老床位供应增至600万的这一目标提出,近年来,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私营机构参与其中。可是,由于政府对提供中档设施的养老机构缺乏支持,运营商还未能成功地发展出一套针对大众市场的商业模式。同时,在业务和营运方面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其中包括市场的接受程度和负担能力、资金和受训人员的匮乏,以及难以将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进中国市场。

尽管困难重重,但由于中国人口老化加剧,以及高层政策的配合下,确保了养老机构的长期稳定需求,故很多投资者和国外运营商对中国的养老市场深感兴趣。在未来三至五年内,将有更多在规模、设计、经营模式和地理位置上更精准、更成熟的老年住宅项目推出中国市场,并最终成功地把这个银发产业变为金色商机。

在国际上,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形成独特的老年住宅模式,政府对老年住宅产业的支持形式各有不同,但支持针对各个方面,包括实施详细的管理规则,规定老年护理设施应怎样为老年住户提供对应和合适的服务及设施。同时,还有认证计划,定期对各个机构的表现进行评级,没有通过评级的,很难吸引到住户。相反,中国针对老年护理的许可申请,只制定了非常基本的要求,并且尚未推行有系统的认证,从而导致目前运营商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但是,政府和行业必须首先为老年住宅建立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才能让这一产业在中国大陆成功崛起。

现有大多数的福利型护老院只能是满足基本的老年人的需要。同时,这些现有的护老院也存在很多管理问题,其中包括设施陈旧、床位不足、护理人员缺乏等。而且很多老年人不能入住护老院还有一些社会的负面的信息,更有人认为将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的行为。

我国现阶段高级老年住宅项目进行缓慢,其中原因众多:政策支持欠缺、管理不健全、缺乏开发经验和开发商、投资商进入市场准入资格过高等因素。应对此种局面,政府应在整体规划进程中将老年住宅项目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同时,给予老年住宅开发商政策支持,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土地,建立一套服务准则从而规范私营护理服务。

篇13

关键词:老龄化;中国经济;劳动力短缺

截止2015年12月,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2亿,占到总人口的16.1%,根据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我国目前已完全步入老龄化时代。据联合国预测,到203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突破20%,2049年将突破30%。尽管已经开放了二孩政策,但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将依然长期存在。我国人口众多,经济体制复杂,老龄化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下面,笔者用简单的经济学理论,谈一谈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从供给需求看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首次下降,当年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也下降了0.6个百分点。到2015年,当年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8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0.7个百分点,至66.3%,中国劳动力减少正呈加速态势。

从供给角度来看,劳动力短缺将导致我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滑。假设在2022年,我国总劳动力是8亿,劳动力每年减少1000万,中国产出的劳动力弹性是0.5,即意味着我国劳动力的增长率为-1.25%,潜在产出的增长率将下降0.6个百分点。从需求角度来看,由于老年人预期收入较低以及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为确保基本的生活保障,大部分老年人将控制自己的消费需求,导致社会总消费需求减少,消费增长乏力。因此,老龄化将同时造成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不足,经济增长得到抑制,中国经济增长下滑,形成L型增长曲线。

(二)其他方面影响

1、技术创新减缓。老龄化社会产生的同时,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也会变化,劳动力中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引起技术进步率下滑。

2、工资、物价上涨。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导致工资加速上涨,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物价也将大幅度上涨。

3、资本积累下降。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引起全社会医疗支出的增加,导致全社会储蓄率的下降,全社会储蓄减少,资本增长率就将下降。

4、养老金缺口的压力。据统计,截止2015年,我国养老金亏空已达到3000亿人民币,而且数字还在逐年扩大,给国家资产负债表带来一定压力。

5、房价下降。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和年轻人绝对数量的减少,将导致住房刚性需求下降,对房价预期产生影响,最终导致房价下降。

二、影响分析――不会产生灾难性影响

(一)“人口红利”消失的影响

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国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即“人口红利”。因此,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引发了人们对增长速度的担忧。事实上,除“人口红利”之外,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还有三个重要原因:全球化红利、改革红利和低收入向高收入的自然增长。可以预见的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这三个条件将依然存在。因此,“人口红利”的消失不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影响。

(二)对劳动力供求情况的影响

今年一季度,全国用人单位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分别减少了22.9万人和0.5万人,需求人数下降速率超过求职人数,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我国劳动力市场需求略大于供给。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将从低边际生产率的第一产业转移到高边际生产率的二、三产业。另外,劳动力质量对劳动力数量的替代、机器对人的替代,也将部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虽然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开始步入下行通道,但劳动力的需求也在相应减少,未来较长时期内,劳动力供给总体上仍然充足。

(三)对资本积累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劳动力和生产率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尤以资本的贡献最为明显。高投资的资金来源,是高储蓄率,储蓄者多于消费者,有利于国民储蓄的增加。当前,尽管银行存款利率被人为压低,但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股票等市场的投资风险仍然较大,居民的投资选择渠道进一步收窄,更倾向于将可支配收入存进国有银行,从而引起储蓄率升高。因此,我国的人口结构并非形成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老龄化对资本积累和投资的影响作用有限。

(四)对养老金缺口的影响

尽管老龄化会加剧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但我国政府依然拥有足够多的政策选择。当前,国家对养老金问题高度重视,没有置之不理、避而不谈,而是有序推进国企改革、延迟退休、养老金并轨等多项改革措施,养老金问题已经得到一定控制。在未来,更多的政府净资产、更高的居民储蓄率、更宽松的退休政策和更大的财政结构调整空间,将使我国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合适方法,来面对逐年提升的养老金需求,我国因为老龄化而陷入养老金危机的可能性不大。

(五)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有人认为,老龄化将会使得城镇的住房需求大幅度减少,我国将出现住房大量过剩的局面,进而导致房地产行业崩盘,实体经济崩溃。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对住房的刚性需求将持续存在,并且在未来30年内仍将处于相对旺盛的状态。因此,在2045年以前,老龄化将不会导致中国城镇住房需求崩溃。等到2045年,由于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变得有限,老龄化对城镇住房需求的负面作用开始显现,将把城镇住房需求拉入下行通道。

三、老龄化的积极意义

在我们看到老龄化对我国经济产生温和负面影响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一些积极效应。第一,老龄化给低端制造业带来的“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冲击,使低端制造业企业产生业绩下降的预期,反而能促使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力度、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管理水平,通过提高企业竞争力来促进产业升级并倒逼经济转型。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有助于推进农业的机械化和大型化,从而进一步置换出劳动力,加速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老龄化引起的低端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会推动我国收入偏低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能力的增强,从而优化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结构,进一步改善民生。

从国家发展的规律来看,老龄化问题必将是我国未来时期内需要认真面对的科学性难题。日本的老龄化问题,催生了“银发经济”,直接影响了日本的产业布局。我们要多学习国外的相关经验,主动面对、科学分析、提前规划,为国家层面制定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号召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新的人口结构特点中寻找改革发展的机会,把老龄化问题对社会和经济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中国经营报,2016年

篇14

而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对于当下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数字上,“未富先老”已经深刻影响到政策博弈和政策走向:

养老金缺口问题:据专家估算,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元;2004年该数字为7400亿元。由此引发的问题是:个人账户资金被用于支付当期养老金,参保人担心权益受损;国家有没有能力解决养老金的收支缺口。有国家信用的背书,前者的担忧不是太大问题。但养老金缺口如何补上,则直接涉及央企分红和国有股转持的未来走向。

“养老难”浮出水面: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继幼儿园“入托难”之后,“养老难”又浮出水面。据媒体报道,“十二五”规划的31个待批专项规划中出人意料地挤入了一个“冷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这也是这个项目首次正式进入国家的五年规划。

延迟退休问题:从10月1日起,上海市开始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此前,针对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的延迟退休年龄问题,人保部发言人称,对退休年龄的问题还在进行研究,同时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在国外也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最近有一些国家发生了比较大规模的游行。

生育政策问题:9月26日《南京日报》刊载《老龄化加速、生育率极低,我省“二胎”政策有调整空间》一文,文中提到江苏省计生委有关人士称,目前国家还没有正式公布试点省份名单,因为一直在不断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