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课程建设的思路范文

课程建设的思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课程建设的思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课程建设的思路

篇1

 

近几年来,社会在线教育飞速发展,网络视频公开课已非常丰富,如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等等。在线课程涵盖了文学、数学、历史等领域,有使用技能课程、学科概论课程,还有贴近生活实际的课程,各类课程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而且这些课程都是免费的。基础教育阶段,随着翻转课堂的深入推进与应用,网上的微课资源也火了起来,由中小学一线教师制作的海量微课资源已经成课堂教学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创新课程。“互联网+”时代,教育素材、专题资源、课程资源已非常丰富,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基于统整的视野,构建中小学生、教师的个性化学习课程,是“互联网+”给课程创生带来的良好机遇。

 

“互联网+”时代,教师、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根本转变,移动学习时代已经到来,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这不仅仅是学习手段的变化,而且是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直面新常态,课程建设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另一方面需要迎合新型学习方式。基于资源统整的视野,巧妙地运用思维码图进行课程建设,探索课程建设的新思路、新手段、新方法,开启一种全新的课程重构模式。

 

认识思维码图

 

思维码图是在思维导图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包含内容链接信息的二维码等建立链接。思维码图具有思维导图的全局性、色彩和网状结构等特征。此外,思维码图包含的信息要远远大于思维导图。思维码图以包含了主题的文本、音频、视频等内容信息的二维码作为节点信息,是信息时代思维导图的新发展。思维码图可以借助手持终端等设备进行阅读、学习,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具有系统性、可视化的知识联结工具。

 

用思维码图构建个性化课程

 

课程开发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程内容的制作,特别是视频的录制,耗时耗力。面对大量的网络视频资源,何不为我所用,进行重组,开发出满足个性需求的课程?思维码图可以作为一种充分运用现有网络资源进行课程构建的工具,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是一种高效、快捷的课程建设思路。

 

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首先需要做好课程设计工作,即要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设计。其次,要做好课程内容的联结,即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搭建课程具体内容。这个环节需要对网络上优秀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分类,是思维码图课程建设的主要环节。最后,是构建课程思维码图,以思维码图完整呈现课程。

 

1. 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

 

课程结构设计,就是按照传统的课程分章节进行内容组织设计,或者以知识点的方式选择并行、递进等模式进行内容组织设计,以形成课程的“知识地图”。

 

课程内容设计包括课程介绍、视频课件、授课讲义、题库、试题、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的设计。

 

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阶段还需对课程的实施、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联结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搜集并整理现有网络资源,并做好与课程内容大纲的链接,生成链接二维码,建立课程内容与二维码的对应关系。做好课程实施中的互动、课程考核中的题库等内容的选择与链接等。

 

课程内容的准备是优秀教学资源搜集与筛选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程内容的准备需要对课程视频、课件、软件、游戏、问题、参考资料、拓展资料等一同进行准备,课程内容的准备应保证课程资料基本具有完备性与系统性。

 

3. 思维码图课程的呈现

 

选择思维导图创建工作内容,从而创建思维码图,将课程名称、章节、知识点及内容链接的二维码插入到对应的结点分支,完成思维码图课程。

 

思维码图课程可以以传统的纸质方式呈现,也可以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思维码图课程制作完成后,需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完整性测试、正确性测试及版权测试。课程的系统性可以通过查看课程的思维码图进行查验,课程内容的正确性通过手持终端扫描课程内容对应的二维码,打开链接进行测试。

 

课程建设中,课程内容的开发是最费时费力的环节。网络课程学习中,课程内容的获取往往有偶然性、不系统性、零碎性等弊端。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是现有资源的二次利用,是现有优秀资源的结构化重组,是一种可视化的课程建设方式。课程建设者只需进行课程的规划与设计,通过盘活资源的方式实现课程“灵感”,省去了课程建设者大量的精力、时间,使现有网络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得到有效共享,符合课程学习移动化、泛在化的教育趋势。

 

用思维码图构建课程的优势

 

思维码图构建课程体现了简约、开放、共享、互赢的互联网思维,这种课程具有课程可视化、全课程联结、移动学习等优势。

 

1. 思维码图可视化地呈现了课程结构

 

思维码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课程大纲与课程内容的相互隶属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实现了课程大纲与课程内容二维码的链接。以图像方式呈现课程,实现了课程结构的可视化,符合左右脑并用的学习规律,助力学习者对课程的理解,提升了课程的学习效率。

 

2. 思维码图实现了全课程的联结

 

思维码图可以快捷地建立个性化的课程。课程建设者只需对课程进行科学设计,课程资源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较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一门课程的建设。另外,思维码图还具有思维导图的节点无限延伸的特征,可以方便地实现全课程的联结,即可以通过一张思维码图将各类课程统整起来,实现STEAM课程等全科课程视图。全课程的联结构建了课程地图,为课程学习提供了便捷,学习者可以进行课程的系统学习,也可以在统整课程中进行选择性学习。

 

3. 思维码图为泛在学习提供了结构化的课程资源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让学习无处不在,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都可以进行学习。移动学习具有碎片化的特征,这种快餐式的学习很有可能出现重复学习、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思维码图课程以其结构化、内容丰富等特征,为学习者提供了可随时获取的文字、音频、视频等课程资源,为高效、快捷的泛在学习提供了资源保障。

 

思维码图是一种课程创生的方式,实践证明,运用思维码图进行学习,学习将变得非常便捷,学习者仅需打开手机,即可学习所需课程。汇聚的课程资源、高质量的课程内容、高度自主的选择学习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

 

“互联网+”时代需要用创新思维进行课程重构,思维码图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技术,而且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让人们从旧的、单一的、低效的课程建设中解放出来,实现课程高效的建设。

篇2

关键词:动画专业;课程建设;高校;专业课程;建设;新思路

一、高职动画专业的课程建设

(一)按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课程体系

按照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课程体系,这个应该是我们影视动画专业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以前我们的课程体系,有点盲目的跟从本科院校的课程安排,在课程体系方面基本上还是参照原来艺术类和设计类、计算机图形图像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体系完全不能适合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为此我们就思考能不能走适应市场需要,适合商业动画制作岗位的教学之路。

根据动画制作流程的顺序,我们设置课程为:动画剧本――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里面包含表情、口型、动物、植物的运动等)――动画场景创作――工业设计(动画道具)――画面分镜头――制作软件(做动画所需要的软件,比如:FLASH、3DS MAX等)――后期制作。

(二)根据教学原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体系

作为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在进入这个专业学习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这个专业,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学完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等。

我们安排的专业课程第一课就是专业认识。让学生全面了解动画专业到底是什么,我对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向,我们要学什么课程和什么软件等,以及学习动画的方法等。这样让学生对专业有个大体的认识了。然后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动画概论――动画片赏析――动画剧本――影视语言――动画制作――动画设计――动画创作。

软件的学习,我们也是按照由浅入深来安排的:平面软件――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后期合成软件――后期特效软件。特别是三维软件,我们也有比较详细的分类进阶:三维基础――三维制作――三维场景――三维角色――三维高级语言及动画――三维插件――利用三维软件进行动画创作。

作为平面软件,我们只是矢量图软件和位图软件一样学会一个,这样便于学生为3D做贴图和后期,也能让学生毕业后能找到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二维动画我们主要学FLASH这个软件,这个软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容易入门,所以就重点放在利用这个软件进行电脑二维动画创作方面了。三维软件,我们主要学3DS MAX这个软件,从大一就开始学,一直到大三,其主要目的是学会、学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才安排MAYA的学习。

(三)强调课程的联系性和独立性

我们在设置教学计划的时候,就计划要让每一门课程都是相互联系,而又是独立的,从上面可以看出我们在设置课程的时候,每门课程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性非常紧密的,从市场需求来看,我们的每一门课程体系,又要符合企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岗位。比如非线编课程,我们除了学会用非线编做动画剪辑外,还要学会电视台的后期剪辑,和一些必要的非线编软件,这样学生以后可以到电视台找到编辑方面的职位。从动画公司的岗位来看,我们的每一门课程,要符合动画公司岗位的要求,比如,动画造型设计这门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能达到动公司原画岗位的要求,再比如动画剧本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要达到能独立创作改编动画剧本的能力,还要能胜任编剧这门职位。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否达标,我们也是按照动画公司该岗位的要求来考核学生。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课程联系与独立,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学生就业问题,从艺术培养角度看,也能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四)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而每个学生的艺术追求和发展方向及特长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还要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为他们设置个人的培养计划。这个也是我们课程设置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在专业选修课中,安排了很多方向的课程,适合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在导师的引导下进行个性化的选课,与个性化的培养。

二、从动画专业的课程建设看高校专业课程建设的新思路

(一)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

淡化专业界限,实行专业交叉与整合,我们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一方面对原有专业进行梳理,拓宽专业口径,精炼专业内容,整合优化现有专业,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积极发现市场热点,实行专业间的交叉,积极创建新专业。

(二)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的人才知识结构是新世纪的需求,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应充分体现这个需求。教学计划是办学思想、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人才知识结构的平台,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中应该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按照拓宽基础、整合课程、加强系统性、注重专业融合的原则设计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第三是加大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三)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专业加强了主干课程建设,设立了以主干课程为主的课程环节,每个课程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课程链条,完成知识的系统培养。在课程环节的组成上以《动画项目综合实训》课程为中心,若干基础课程、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为辅助,形成以一个主干知识点作统帅,其它知识点作支撑的课程模式。

(四)加强实践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校内建立多个实验室,以计算机实践和各种专业技能实践为主,采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并行设置的方式,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成为教学的两条线,力求互相交融,相互印证,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

(五)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实践性

我们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实行低年级课程以开发思维为主,教学内容开放活跃、跳跃度大,重在学习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新知识和能力,在高年级课程则以科学性和市场结合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践。

篇3

【关键词】过程流体机械;网络课程;网络监控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82―03

引言

“过程流体机械”[1]主要讲授典型的流体机械如压缩机、泵、离心机等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工作特性以及能够表征其生产能力的技术经济指标,是一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2,3]。主要的教学环节有课堂教学、实验等,结合本专业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4]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装备结构复杂、课程容量大和授课课时所限,传统的教学模式,甚至多媒体课件也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网络时代的来临,给“过程流体机械”课程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为此,我们根据“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特点,制定了“教学过程网络化”建设方案,并进行了实践尝试。基于网络将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并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的网络平台,全程记录整个教学过程和过程考评。

一 网络课程基本内容的建设

本重点课程建设基于中国数字大学城的网络课程平台,需要完成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立体化资源建设

为了能够使网络课程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需要把课程的基本内容上网公布,以利于同学尤其是外专业的同学进行网上选修前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在每次上课之前也可以有效的进行预习。

针对过程流体机械的特点,网络课程建设平台的主要包含11个模块,各个模块的主要内容介绍如表1所示。

传统的精品课程只是把一些课件放置在网络服务器上面,同学上课前后是否上去看,作业的过程等都无法及时掌握。而通过利用中国数字大学城这一交流平台,有利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掌握学习的过程和进度,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对与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也可以及时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及时解决,尽可能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找不到老师,老师抓不住学生的尴尬局面。

2 3D精品课程建设

通过一两个学期网络课程平台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作业和讨论等教学过程的积累之后,该课程的资源得到了大大的充实,然后利用精品课程制作平成2D课程和3D课程的制作。制作过程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针对前面提到的立体化资源进一步扩充,对申报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补充一些必要的材料,就可以生成2D、3D的网络课程。

3 创建班级进入“本期授课”过程

在立体化资源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之后,就可以创建班级进入“本期授课”,可以方便地看到这个班级的情况和选课的同学,主要有如下助理模块:公告、作业、讨论、答疑、文件、交流、论文。通过各个模块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网络辅助功能,比如公告、布置作业等。同时针对同学的交流情况也可以看到本周同学新交的作业和提出的问题,可以及时方便地处理。

二 实验环节的网络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环节对于工科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理工科的大多数发明发现都是在实验室实现的,而国家每年也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大量的经费和精力。我们作为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应该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一平台和资源,狠抓实验室日常管理,在保证操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吸引同学的学习兴趣,发挥同学的创造力。

本课程包含三个典型的流体机械实验,主要内容如下:

(1) 压缩机指示功率和排气量测定

(2) 高速转子轴的临界转速测定

(3) 离心泵综合性能实验

实验环节的网络教学过程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首先,在网络上公告,展示相关的网络虚拟实验室[5],通知学生实验前的预习和准备工作,同时宣布随机分组名单和分组实验时间、地点;

然后,在实验室等待学生前来实验。由于课前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前来实验的同学对实验的原理和安全注意事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原来同学来做实验时候没有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忘记带工具而回去拿的情况,同时对学生分组也有较好的把握,防止同学来做实验的时候少数人做多数人看,回去抄实验报告的情况。

最后,实验做好以后每个同学各自整理实验报告,在作业模块上传,针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可以在讨论和答疑模块得到解决,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实验结束收工走人,脑子里面什么都没有留下的情况。通过实验报告的整理也能帮助同学复习相关章节的基础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 网上作业和交流平台的应用

通过上面实验环节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作业模块可以很方便地构架课外时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平台。目前使用最多的交作业的方法是通过电子邮件,而这种方式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在批改作业之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对作业进行整理,作业批改好之后对平时成绩的登记整理也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交给网络平台来实现。专用的作业模块可以很好的记录同学的作业情况,同时对教师的批改过程也很方便地能够看到,还能够避免教师在不同的电脑操作时候电子资源拷贝的版本不一致导致的误差。

除了作业模块,论文模块也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模式。针对一些需要反复修改的情况,比如大作业、课后讨论等,都可以放进去,能够反应论文的修改过程,同时批复以后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到修改意见而不是仅仅一个成绩。同时还能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对论文进行修改,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真正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能力的锻炼。

四 考核过程

有了前面的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学生只有参与其中的作业、讨论等各个教学环节才有可能在考核中脱颖而出,摒弃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一考定成绩的弊端。考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堂到课率、网络学习过程参与度以及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其中前两个部分可以客观的打出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与最终期末考试成绩加权后得到这门课程的最终总评成绩。这种方式所得到的考核成绩避免了原来平时成绩打分的主观性,可能有的同学只是每次课都到就会得到比较高的平时成绩。

五 教学效果

1 课堂和实验课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同学经过预习之后基本都对需要学习和实验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带着问题来参加课堂学习,甚至会有主动在课堂提问的同学。基本杜绝了上课时候不知所云,上课走神,甚至带错课本走错教室的情况。同学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实验教学过程中动手的同学多了,观摩的同学少了。

2 作业讨论效果

在作业、论文模块下,可以清晰的看到统计结果,即哪些同学交了作业,哪些同学的作业比较突出可以作为样本,哪些同学得分是优秀等。这就充分调动了同学参与作业和讨论的积极性,网上发言的同学多了,不像传统的精品课程那样只能看到老师的课件而不能充分利用到课堂教学中。甚至可以专门组织讨论课,让同学在网络讨论的基础上到课堂上来畅所欲言,充分做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这样教学效果好,而且也对教师上好每堂课提高了积极性。

3 教学档案的存档管理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都在网络上留有痕迹,到学期结束的时候还可以下载保存,是很有价值的教学档案,而且减少了整理教学档案和归档成绩的时间,把机械化的工作交给电脑和网络去完成吧。

六 结束语

通过基于中国数字大学城网络平台的“过程流体机械”重点课程建设,有利于我们把教学的整个过程从课堂延伸到网络,有利于充分调动同学和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在网络上记录下整个教学的过程以及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是一种很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应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培正,过程流体机械[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2] 潘树林,卢朝霞.“过程流体机械”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8:81-83.

[3] 王君.化工过程流体机械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 化工高等教育,2008,(4):55-58.

篇4

一 课程创建缘由

媒介文化评论原称“中国电视文化评论”。创建之初衷是基于中国电视面对一个根本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是中国电视作为第一媒体继续发展和进步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动力。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介的迅速发展,我们发现这一文化问题不仅存在于电视文化中,在泥沙俱下的网络世界同样需要文化自省和文化转型,于是课程与时俱进,于2010年更名为媒介文化评论,朝着更纵深的传媒领域延伸。

二 创新培养目标

媒介文化评论的

关键词是“媒介文化”和“评论”,这就决定了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先进的现代文化观念,使学生在审视当代各种媒介产品、媒介现象时,具有现代的文化眼光和文化敏感,具有现代的文化质疑精神和文化批判精神;对我国传媒事业具有高度的文化使命感和责任感。文化观念不是抽象的存在,它渗透在各种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之中。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

与此相关,还要按照文化评论员的要求培养三种能力:文字评论能力、口头评论能力和把媒介文化评论作成视频节目的能力。我们期望在传媒大学生群体中成长出一批未来的媒介文化评论员,为传媒文化传播功能的优化和强化作出贡献。

三 教学方法改革

媒介文化评论课程教学主要围绕“三性”,即实践性、现实性和开放性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一个基本点是颠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讲稿,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学生做,教师引;以学生的实践为中心,以学生的实践成果为教学质量鉴定标准”的现代教学模式。学期末,衡量学生成绩的不是试卷纸,而是学生写作的评论文章、当堂进行的口头评论和策划的文化评论视频节目。

1 与社会媒介现象保持同步,展开文化评论教学

为了体现本门课程的现实性,评论对象的选取是与时俱进的。如2007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叫停《第一次心动》,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大的文化决策,便以这个电视娱乐节目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文化反思,在广电总局进行两次“限娱令”后也立即展开了文化评论;十七大报告学习的热潮中,我们选取纪录片《大国崛起》、政论片《复兴之路》为评论单元,从整体历史文化的角度强化对十七大精神的文化理解和认识;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和“感动中国”也是文化评论的对象;近年来,评论的单元扩展到电影《小时代》、新媒体产品微博、微信文化的探讨,保持课程与社会媒介现象的同步。

2 展开以师生互动为主体的实践教学

各单元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先写好评论文章。教师的引导有两个要点:一是控制学生进行评论的视角,不要游离于文化视角之外;二是启发学生发掘媒介现象的文化本质。 课堂上主要展开口头评论,进行思想的碰撞。课堂评论过程中教师引导的关键点为:以同学们不同的观点进行穿插,激发学生交互提问和辩论的热情,避免冷场,以取得良好的互动效果。

课后教师按照评分标准批改学生评论文章,有针对性地给予分析性的评语和客观评分,并在单元最后一次课上进行单元小结。单元小结是教师展示引导作用的“重头戏”,这里不仅要根据学生作业梳理出学生在该单元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还需要将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把经验与教训上升到文化理论的高度。更重要的是通过总结和历届学生的评论比较,帮同学们打开更广阔的思路,并引导学生懂得:一个文化评论员需要有终身扩大知识领域的自觉。小结后,教师鼓励学生对总结提出异议,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

每学期学生需要进行约四个单元的文化评论,各单元进行评论的成绩的均分为该学年的总分。优秀作品由教师推荐媒体公开发表。也就是说,课程没有期末考试,却在过程控制中时时进行考试。

3 以文化讲座扩大学生视野和思维空间

为体现课程开放性,避免一言堂,本课程邀请校外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进行讲座,旨在帮助学生更多了解传媒业界前沿动态。邀请来的讲座专家有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郑洞天先生、凤凰卫视策划人胡野秋先生、安徽卫视导演耿小强先生、南京电视台主持人方方先生、滁州日报副总编王清先生等,为同学们带来了一系列如“视听快餐与艺术规律”“当代中国道德现状”“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谈话类节目的文化内涵”“综艺节目是化妆成魔鬼的天使”“当代中国电视剧文化内涵评析”等文化讲座。

4 开放对外合作

为了更好地进行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机会,本课程一直致力于构建教学网络。如与安徽电视台就《新安大讲堂》《旧闻新说》节目探讨合作,与《安徽电视节目报》约定供稿等,为学生评论实践提供更多校外平台。

四 初步的收获

1 学生开始树立整体的文化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整体的先进的文化观念,是他们发现媒介产品的问题、从文化视角进行评论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建立了整体文化的参照系后,学生才有能力对各种文化问题保持敏感,并发现症结之所在,以作出针对性的深刻批评。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文化观念各层次和层次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如,在纪录片单元,通过对《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中各文化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核心文化的变迁、改革的分析,学生对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加深了对十七大精神的理解。学生的朴素表达是:“如今看电视,有了不同以往的感觉”;“看到媒介产品,不由自主开始了评论”。

2 实践推动了学生自知之明的提升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者,最常见的互动形式也就是回答教师的问题,参与讨论,很难在具体的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所谓的“听十次不如做一次”正是此意。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改变,“学生做,教师引”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在此模式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演讲和自己的书写,自己策划文化评论的视频节目,能够更深切地发现文化理论的准备、各种知识的积累以及表达能力的欠缺,由此自觉地产生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这是进一步丰富自已,提高自己的心理前提。

3 促进教师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提高:进一步树立了关注前沿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并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了学生,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媒介文化评论关注的是当下的媒介产品的文化问题,面对的是学生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鲜活的问题,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把关注前沿、关注学生作为一种基本的自觉,而不能只是埋头做自己的学问,教师要通过研究把最前沿的信息引进课堂,把有针对性的理念与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个专注和研究的过程中,终身学习将成为教师的必然选择。我们的一个深切的体会是:我讲你听易,你做我教难。

4 媒介文化评论教材出版

媒介文化评论课程在课程创建七年后编写出了课程教材,成为教改的初步成果。与传统教材的编写体例不同,本教材致力于对媒介文化现象提出多元的学术思考,除收录本教学小组三位教师对于媒介文化评论的理解之外,还收录了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多元看法,这是一本不下任何定论的教材,仅提供供学界、业界讨论的范本。教材的第二部分是实践篇,收录了教学小组教师撰写发表的文化评论文章,给予学生理论探讨外的实践范本。通过课程互动教学,辅以教材,不断强化学生对于文化评论的认知,更好地指导实践。

5 参与社会文化,产生一定社会影响

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下,本课程围绕“如何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新问题、新危机”这一主题,集合同学们在课堂上的思考,决定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出合理使用新媒体的倡议。

通过我院部分学生的思考、讨论、撰写、组合,外加多位教授、学者的整理与思考,《给全国高校大学生的一封信》在互联网上与全国大学生见面了,该信提出“度”为核心的解决办法,号召高校大学生正确对待新媒体,不做“低头族”;号召让新媒体扬长避短,以利于新公民的健康成长、以利于新媒体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正能量。倡议发出后,在互联网上被同学们积极转发,最终该信被财经网转发,产生一定社会影响,同时提升了师生对接社会文化现象的自觉。

五 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1 学生常有不知从何下手的困惑

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首先,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其次,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力存在差异。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整体文化观念还未建立,文化知识的积累还较薄弱,表达和写作的能力也有待提高。第三,学生感觉达不到老师的要求,产生学习上的焦虑。

针对以上问题,在课程中我们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进行辅导:一是做专题的讲座,从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补课”。二是做课程的小结,在剖析的过程中将整体的文化观念、先进的文化观念不断地进行巩固加深。三是作业的详细批改和教学示范。

2 学风问题

教书育人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育人的意识、没有良好的学风,教学效果的追求无异于“缘木求鱼”。作为以培养具有先进文化观念的现代人、培养专业媒介文化评论员的课程,我们更加注重现代知识人和现代文明人培养的结合。但不容回避,学风问题是当前高校的普遍问题。

篇5

【关键词】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2

《自动控制原理》是面向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等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自动控制技术相关的基础理论,该课程的性质属于理论性较强的工程科学。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部分高等学校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到目前为止几乎涵盖了所有高等工科院校以及相当数量的高职、高专学校。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全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的高校,为学校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正确的角色定位以及与时俱进的课程建设理念,可以使《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高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是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衔接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学生既可以学习、掌握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又能够获得分析、设计控制系统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果能够将学生先修的电工电子学及后续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知识体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将具有普遍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环节中必将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课题组在总结了多年来的授课经验的前提下,结合当前我国本科教育的新形势,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逐步创建一支稳定的教学团队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具有严密的理论分析、以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融合多门理论及工程科学并涉及广泛的实际应用领域,因此建立一支理论水平扎实、工程经验较为丰富且较为稳定的教学团队是《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以黑龙江工程学院为例,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每学年需要开设《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五个进度左右,合理的人员配置需要两名骨干教师、一名资深教师和一至两名年轻教师。骨干教师完成较大比例的授课任务,资深教师可以在理论分析和授课内容等方面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及建议,年轻教师通过听课、备课及参与实验环节逐步成为骨干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完成新老交替,骨干教师和年轻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与本门课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理论结合实践,为课程建设带来勃勃生机。

二、凝练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过多过深的数学推导和数学分析必然将逐步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及制定教学大纲的过程中,应在保持系统分析问题的前提下,尽量弱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对于较为陈旧且应用性不强的理论及分析方法只作简单介绍。对于知识体系中主要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可以重点讲解普遍适用情况,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作为了解内容在教材中加以体现即可。由于当今学生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很多,且学生在先修课程中已经积累了电路(或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因此在《自动控制原理》授课内容中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潜心编写一本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精品教材

教材是每门课程的知识载体,是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信息来源。如果对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介绍的过于详细、透彻,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而且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学习重点。因此,合理组织课题组任课教师,编写一本精炼、高效且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精品教材,不仅需要参编教师能够潜心于理论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还需要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到与时俱进,掌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新理论、新技术,并能投身于相关的科研研究及工程项目。教材的编写应依附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如果能够将实验课内容按照理论授课内容及进度融入到一本教材之中,既能使相关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降低学生购买教材的费用支出,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目的及实验方法,提高实验课的授课效率,可谓一举而多得。

四、创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各高校的教学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多媒体教室已经不再是稀缺之物。自从电子演示文稿(PPT)被引入教学方法后,其对教学环节所起的作用可谓喜忧参半;系统仿真软件(如Matlab)和电路仿真软件(如Multisim)的普及和应用,又为《自动控制原理》的授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创建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成为《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鉴于《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知识的推衍需要一个理解过程,所以还应以板书教学为主,给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但由于《自动控制原理》知识体系较为复杂、系统性较强,因此需要适当利用PPT完成复杂图形的绘制工作,以节省课上教学的时间。另外,由于Matlab和Multisim等仿真软件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在讲课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动态绘制系统分析曲线及电路响应信号波形成为可能。如果能够合理运用上述各功能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同时可以节省一些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结合相关理论给学生介绍一些具体应用或例题训练,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出发点,改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

虽然《自动控制原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为严密的数学推衍,但其理论却在人类生产、生活、军事及航天等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指挥棒。因此,《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先修的电路(或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改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手段,以硬件电路的验证性实验为出发点,逐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较为简单的控制系统,以改善控制系统性能参数为目标,树立用工程的理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本科生能够在毕业后尽快融入具体的工作环境,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生力量。

六、制定一套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考核体系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素质普遍不是很高,鉴于《自动控制原理》的课程性质,制定一套合理且便于执行的考核体系是提高本门课程授课效果的有益补充。目前我国各高校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考核基本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实验课成绩及作业和出勤考核结果,且试卷内容中分析和计算要占到分值的较大比重,使得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许多定理、公式及分析方法,通过做题应付考试。这样的考核体系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同时也很难让学生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益处。因此,《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考核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课题组总结了近几年的授课经验,首先开始尝试了试卷结构的改革,尽量减少枯燥的公式推导与计算,适当引入了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这样教师可以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为学生备考而减负。另外,在合理设置实验内容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适当加大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引导学生在实验环节中投入较多的精力,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本文提出的六个方面的课程建设思想,首先来源于一线教师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经验的总结,对教学环节中遇到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其次是建立在课程组近年来针对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师计划做出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总结。课程建设应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其效果应以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评价标准,逐步改进并完善各教学环节。本文提出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思路可以推广到与其相似的其它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工科课程。

积跬步,稳前行,无欲而至千里。课程建设的实施者不应盲目追求所谓的成果,而应循序渐进、踏实做好上述每一个环节,重枝干,轻点缀,不做豆腐渣工程,要让学生真实体会到课程建设带来的益处,为真正落实卓越工程师计划做出有益的尝试,提供有价值的实现途径及执行方案。

参考文献

[1]严利,熊朝坤,余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53-54.

[2]剧文.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13(2):38-39.

[3]李昌春,韩力,左为恒.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的体会与思考.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第32卷(增刊):74-75,78.

[4]杨敏.二阶系统性能改善的Matlab辅助教学.高等教育研究.2008,25(3):52-53.

[5]陈惠英,王培良.“自动控制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2(5):25-26.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基础化学 课程改革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年度课题,基于高职药品(药学)类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药用基础化学课程优化与整合研究(课题编号Ⅻ36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43-01

随着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发展,高职教育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1]。如何让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满足专业需求、满足职业需求、甚至满足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和瓶颈。专业课程改革可以“校企合作”,可以“基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方案,甚至可以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然而,基础课程改革路在何方?面对专业课程改革屡试不爽的一些办法,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者只能望而兴叹!确实有勇于尝试者,拿专业课程改革的种种办法来改革基础课程,结果落了个邯郸学步的下场,显然专业课程的改革方案并不一定适用于基础课程改革,如果一味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改革方案对基础课程改革更行之有效呢?笔者以高职药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改革为例,提出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

一、顺应职业教育特点,凸显化学课程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体现专业服务性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可见,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应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加强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需求。另外,由于化学本身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化学理论和化学技能源于化学实验的经验总结。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把握。

在高职药学专业基础化学实践教学中,要想实现强化技能培养的目的,不仅仅要增加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的比例,更要合理安排实验项目,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目前,国内很多高职院校在药学专业基础化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各种改革尝试,有的院校将实验项目进行单独设课,并采用模块化形式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培养,形成一整套系统化的化学技能培训体系[2];有的院校通过开放实验室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强化技能培养[3];有的则干脆效仿起专业课程改革方式,将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搞成基于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形式[4]。但无论是哪种改革方案,都往往流于形式上的改革,教学内容多数没有太大的变化,实验项目依然是传统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依然是亘古不变的教学内容,唯一变化的是项目的先后顺利和项目教学的方法。因此,现行的化学实验教材还没有一套编写体例非常好、药学专业服务性又非常明确的教材。所以,各大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教学需求,自行编写适合专业培养目标需求的校本教材是基础化学实践课程改革的一种不错选择。

为了增加基础化学课程对于药学专业的“服务性”特色,实验项目设计时应巧妙安排与专业联系密切的技能训练。如以常见药物的含量测定为切入点设计化学滴定分析实验项目:①HCl、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药用硼砂的含量测定,②AgNO3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③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葡萄糖酸钙含量的测定,④I2标准溶液的配制及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在酚与FeCl3的性质实验中,加入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硫酸链霉素和盐酸四环素等药物的定性鉴别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知到化学知识和技能在专业及未来职业岗位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基础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二、以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带动理论教学改革

化学实验离不开化学理论的指导,在做好化学实践技能系统培训的同时,一定要对理论教学进行配套改革。否则,理论教学将成为实践教学顺利实施的制约因素。

传统化学课程的设置往往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这使得化学实践教学长期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实践教学内容里大量充斥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让学生感受不到任何成就与喜悦,因此,实验课得不到学生的充分重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颠覆这样的传统,革新课程改革理念,让药用基础化学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排头兵,是彻底改变现有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以实践教学改革为先导,在充分分析职业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教学改革,使理论教学成为实践教学的知识构建平台,而实践教学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最终能很好地实现药用基础化学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教学的有机统一。

药用基础化学理论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大胆删减一些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理论性太强但应用性不足的内容(例如物质结构等知识)来节约学时;合并相关教学内容(如各类有机物的分类和系统命名法等);增加基础化学知识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知识,这样可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实现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做到知识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基础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既要肩负起“基础性”铺垫作用,又要兼顾到专业“服务性”功能,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这基础性和服务性有时会成为矛盾的双方,偏重了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改革的失败,太注重基础性势必会占用大量的学时而影响到服务的展示;反之,太注重服务性而缺失了基础性,又往往影响到未来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因此,如何掌握好这基础性和服务性的“度”成为基础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05(8): 11~15.

[2]吕红,凡靖. 改革高效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9, 8(5): 93~94.

[3]曾平莉,王东. 药学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 10(4): 87~88.

[4]陈任宏,唐省三,崔英,叶斌.基于药品类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基础化学教学模块构建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 29(17): 8~10.

篇7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adjustment of the discipline in 2012 as the background, the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referred to a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raining courses and employment direc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road and traffic planning course, and human geography in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300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 the data by using SPSS software.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road and traffic planning course.

Key words: urban road; traffic plan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0 引 言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解决的是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的基本知识、理念、原则、思路、程序、步骤与方法等。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道路工程知识、设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城市交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鉴于此,文章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与内蒙古农业大学3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视角对该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并将其与城镇化社会发展相衔接,培养学生道路规划实践、创新能力,以满足社会规划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该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理论,对于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也具有一定意义。

1 研究方法

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定位、培养课程及就业方向为切入点,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及数据定量分析3种研究方法对该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笔者于2015年6月1日至6日对2校2015级8个班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部分专业教师与相关专家进行访谈,并针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91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93%。运用SPSS11.3 软件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1)学生对该专业了解情况。其中27%的同学最初喜欢本课程,50%的同学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后,逐渐喜欢本课程,23%的同学对本专业没有兴趣。

(2)对本课程应采取的课程定位的判断。认为应将课程定位向道路桥梁建设专业方向倾斜的学生最多,占63%;而认为应该定位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环境管理、城乡规划和城市规划等方向的学生人数和比例都差不多,为37%左右。这给我们课程方向的确立提供了需求依据。

(3)课程设置选择。其中50%的同学选择课程设置应该是丰富多彩、各有涉及,46%的同学认为设置课程应该精而专,4%的同学选则了其他。

(4)本课程建设建h。22%的学生认为应改换课程名称;而有78%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明确课程定位,修改课程设置方案,增加硬件、完善实践和调整课程体系;其次,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应该改变课程教学方法。这为我们课程设置的修订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5)学生对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建议。其中60%的同学赞同实习课程;22%的同学不赞成实习课程,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课程数量较少,系统性差,课程内容较多。这个问题是城市道路与道路交通专业实习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6)教学手段与方法。认为现行教学内容理论较多而实践较少的学生最多占78%以上;其次,认为注重教而轻视学生也较多,占46%;而认为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学生则较少,所占比例不到21%。可见,由于课程体系设置中实践课程太少,老师在教学中也比较重理论,而轻视实践。

(7)就业方向与本课程的关系。其中33%的同学希望能够从事与本课程及城县规划专业对口的岗位,67%同学不打算从事与本课程及城乡规划专业对口的岗位。

(8)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什么。其中34.62%的同学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需要脱节,专业方向不明确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38.46%的同学认为责任在于自己,23.08%的同学认为眼光高,3.85%的同学认为社会需要本专业的学生太少。

(9)学生对本规划专业前景预判。其中70.38%的同学认为专业发展前景良好,对其充满信心;7.69%的同学旁观者的态度,觉得无所谓;19.23%的同学认为该专业没有多少意义,急需整改。

(10)学生是否有转专业的打算。其中3.85%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3.85%将转到其他专业,26.92%的同学未想过转专业,57.69%的同学想过转专业,7.69%的同学选择其他。

3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1)课程培养目标和方向定位。课程培养目标与定位的设定需要考虑就业与学科自身性质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根据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培养目标与课程定位具有强烈的兴趣,希望课程培养目标设定为具有课程基本理论、知识与能力,具备创新、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区域交通规划相关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应用复合型人才主要体现有两点,第一,具有创新精神;第二,具有实践能力。所以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与方向定位应该紧紧围绕“创新”与“实践”。能够从事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与本专业相关工作。

(2)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建设对于专业培养能否达到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核心内容,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专业课程设置的灵魂应该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学生,能够达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标准。增加实践课程开设数量,提高实践课程质量,积极建设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外),树立“夯实理论基础,实践理论结合,实践能力检测”的基本思路,结合专业自身特点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对专业设置尤为重要,因此,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应该被重视;实践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方向,通过实践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积极建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反馈实践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改革。本课程作为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的基础课,创新性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该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跨度大,内容庞大,因此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系统性特点。实践性教学是能否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学生的关键点,其中内容涉及广,包括实践课程改革方向、实践课程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社会竞赛对实践教学的检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等多方面。

(4)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增强课内外的互动,要求相关教学老师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改革,采取先讲解,学生思考并提问,而后老师回答的模式,启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引导学生对专业问题进行创新、实践探索,考核时要求学生撰写论文与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撰写科研论文与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积极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了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成立了测量实验室(内蒙古财经大学西区校园地形图测量实习基地,条件成熟,2009级、2010级两届同学顺利完成实习任务,效果良好)。在该测量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2009年、2011年参加了全区大中专院校测量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立了Auto CAD实验中心、数字化测图实习中心、计量地理学实验中心,实验课开课率达到100%,且效果良好。成立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财经大学3S联合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也逐步稳定完善:如岱海实习基地、蛮汉山实习基地、大同实习基地、小井沟实习基地等已成熟,已有5届学生在此实习基地完成大一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另外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实习基地实践教学为“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提供了一定的硬件条件和基础。

(5)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学院成立之初就树立了以学生为本,基础理论教学、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相互协调发展并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强大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实验室内实验、野外考察和社会具体项目为载体,综合运用演示式、启发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的实践教W模式。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所思考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设置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中该培养模式自2012年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

(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积极性高涨;

(2)课程目标与课程体系清晰,学生与教师都具有明确的目标;

(3)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不仅在一系列大赛等活动中获得成绩,而且学生能够完成实习公司的相关业务。

参考文献:

[1] 李文龙. 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6):116-120.

[2] 王云多. 大学生对待劳动力市场态度定位与可雇佣关系研究[J]. 财经理论研究,2015(3):39-45.

[3] 周春生,王珊. 就业视角的资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2):45-48.

[4] 刘东.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J]. 公安大学学报,2001(5):12-17.

篇8

(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本文在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模块化课程的优势特征,提出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树立的课程观,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构建思路;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04—03

收稿日期:2014—04—18

作者简介:王丽霞(1979— ),女,河南辉县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构建的现状分析

(一)普遍采用学科课程,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才要能在一线的生产、管理岗位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因此,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类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不能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以及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而更多的是要强调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为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和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仍是过于强调学科导向的课程体系,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传统专业设置及其课程体系很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不能满足就业市场对新的人才职业素质要求,“学非所用”造成了学校所培养的学生与毕业生就业市场变化之间的突出矛盾,传统专业知识体系“塑造”的人才用不上,新兴就业职业领域所需的人才十分紧缺。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脱节,培养的毕业生无法适应职业岗位就业需求。大量的新兴产业,包括一些传统的职业行业缺乏相应的职业对口人才,还有大量的职业岗位找不到相应专业的毕业生。

(二)过分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充斥着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偏重理论教学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很多教师感到课时不够,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所以,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往往被压缩或大打折扣。加上很多教师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并缺少实践教学的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教育部多次下发文件,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过于强调学科体系完整,造成教学内容重复

学科是按照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不同类型进行划分的,不仅不同的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是同一学科中的不同课程或领域之间也有着内在关联。一般来说,课程内容体系中各个知识点的编排都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由于学科课程强调的是本学科知识或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教师在教授本门课程时面面俱到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它的课程内容往往会同时涉及几门学科和同一学科的不同领域,非常容易造成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或重合,如果采用模块化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模块化课程的优势

(一)解决了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模块化教学强调智能一体、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1]此外,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将过去分散的、零散的实验综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二)有利于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模块化课程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它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单方面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学生相互之间可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模块化课程的设置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平台。通过此平台,师生可以共同探讨相关问题,扩充彼此的知识面,这为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

(三)有利于拓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以知识单元为基础建设起来的,它把教学内容关系密切或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部分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学习模块,一个模块有一个突出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模块内容选择,为强化和突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每个模块还可设计若干个子模块供学生选修。[2]

(四)教学安排更加灵活

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其组合过程中以及组合完成后,可以对其进行再改造或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模块,且各个模块均可以被其他模块所替换。多种多样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化体系非常灵活,只要模块间的学分相当(或差别不大),对模块进行重新组合或再改造是很容易实现的,从而使得教学的安排更加灵活。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树立的课程观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坚持“能力本位”的课程观,通过实施模块化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隐性课程以及学科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来承载和展示教学内容。其课程设计思路一般是:经过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形成能力培养目标,再将能力培养目标分解和转化为课程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来组织、构建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方法,最后检测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建设应体现以下思想: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中心和权威,而应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突出实践教学。要强调理论学习的目标在于应用,理论知识够用即可,理论知识不再是评判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要让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参与实践,使他们通过实践学习达到发展能力和提升素质的目的。三是体系大教学观。教学是教与学双方的事,不能认为只有课堂教学才是教学,教学既有课堂内教学,也有课堂外教学;既有校内教学,也有校外教学;既有理论教学,也有实践教学,所以,要树立大课程观,充分发挥不同课程类型的教育作用。

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有益探索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同时还要有相应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一定要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密切的联系,与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紧密结合。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借助模块化教学内容,建构起了各门学科之间知识相互交叉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进步。[3]借鉴德国模块化课程改革的思路,结合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把课程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宏观模块、中观模块和微观模块。每个微观模块都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将这些若干个微观模块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组合成中观模块、宏观模块,最后形成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框架方案。

(一)宏观模块

宏观模块是专业模块的顶层设计,统领和指导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设计。宏观模块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并围绕特定专业方向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综合来看,可建立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个性拓展模块。基本素质模块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等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是整个模块的主体和基石。个性拓展模块是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设计了若干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以拓展自身的特长。

(二)中观模块

中观模块在整个模块课程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指导微观模块的构建,同时又是宏观模块建设的基本依据。中观模块是根据培养目标侧重点的不同对宏观模块课程的进一步细化。细化到某个专业,首先应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每一个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尝试从不同的专业方向建设比较独立的课程模块,重点培养学生在这一专业方向的实践应用技能,同时要依据特定专业方向的要求合理规划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要统筹考虑某一专业方向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要求,把宏观模块课程具体分解到该专业方向所包括的具体课程。[4]

(三)微观模块

微观模块是整个模块的基础,它划分的依据是专业所对应的能力要素,即一个能力要素对应一个微观模块,将这些不同的能力要素封装,就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模块。如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包含设计理念和思维、设计表现基础、形态设计基础能力、设计工程技术能力、产品工业设计能力、职业素质修养能力等六个基本能力,这六个基本能力可以分解出设计理念思维、设计表现基础等25个能力要素,这些能力要素分别对应设计概论、设计史论、工业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等25个微观模块。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微观模块时,要尽可能地考虑模块的大小,模块过小,则会使综合性、跨能力培养变得困难;模块过大,又会使原本通过模块化所带来的灵活性及个性化、多样化程度降低,还会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甚至使学生的学业时间加长。在德国,模块大小一般是2~4~6周学时或是3~6~12学分,且尽量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模块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为使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有充分了解,为就业做好准备,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目标,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与其定位相一致。第一,需要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如,在模块化课程体系里增设专业导论课程,每个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15~20学时的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特点及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初步认识,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二,在实践教学课程里增加认知实习学期,在第二学期暑期增加8~12 周的认知实习,让学生在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岗位上亲身经历所学专业在实际中的应用及具体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目的地选择课程模块,合理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开发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材。组织全校教师从核心课程入手有计划地进行编写,然后逐渐覆盖到其他课程;也可以尝试从专业课程模块开始,然后逐渐覆盖至其他课程模块,在编写的过程中,逐渐积累,逐渐完善,最后建设相对比较完善的模块化课程体系。[5]

(三)合理制定模块化课程考核标准。每一个学习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并培养学生一定能力的实体,一个模块结束后,要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譬如,可以采取“N+2”的过程考试,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N≥3,可以是小测验,也可以是课程综述、小论文等,占总成绩的50%);“2”是期末考试和学习笔记,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10%,涉及实践目标的模块还可以采取实验考核的办法,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6]

(四)模块化课程的实施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指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能力。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有效的措施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首先,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进修,向“双师素质”目标迈进。其次,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再次,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某些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也进一步拓宽了视野。

参考文献]

[1]赵国平.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0(17).

[2]蒋乃平.模块课程及其在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3]法尔克·赫恩.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几个特点[A].浙江省教育厅.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蔡敬民.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设计艺术;实践课程;教材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026-01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实践课程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高专教育开办时间不长,不像本科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很多学校从事高职高专教育的时间更短。这在客观上形成了高职高专教材的缺乏、教学经验不足等而不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二是对高职高专教育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位,大家对高职高专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人才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要求,如何培养等问题的认识不统一,从而导致对高职高专教育教材的重视程度不足,在主观上造成了高职高专教材的缺乏。自 2000 年教育部对高职高专定位之后,教育界开始认识到了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的重要性,于是许多冠以高职高专名义的教材纷纷出版,当然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但普遍存在着教材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实际不对路的现象。因为一是有些编写者与出版社急功近利,想抢先出版高职高专教材以便抢占先机。这些编写者往往要控制的是出版时间,而非教材质量与适用性,这样编出来教材自然不能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相吻合。

另一方面高专教材的编写者是在大学里从事本科或研究生教学的大学教师。们在本科教学方面经验丰富,但缺乏高职高专教学和行业背景。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甚少,岗位技能要求不清析,常常凭想象来解决问题,以至于编写出来教材理论过多,对高职高专的学生不太适应。三是一些编写者对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认识不足,认为高职高专教育就是比本科低一个层次的教育,高职高专教材也就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除掉那些难学的东西,搞得简单易懂点就行了。导制编写出来的教材自然而然就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理论上简洁了,但教材中没有应用举例、没有案例分析,更没有技能培养的过程和方法。还是没有解决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教学所需要的教材问题。组建教材编写人员认定机构的必要性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是一种功利追求的结果,是出版社邀请设计艺术相关院系的领导或教师达成协议就签订出版合同,学校方面负责编写和使用,出版社负责出版,互惠互利,教材质量就自然不好说。因此建立教材编写人员认定机构就势在必行。

认定机构会由学校、企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组成,机构成员不得参与教材投标的任何活动,以确保评选工作公正公平。评选活动在各位评审成员事先充分审阅教材编写方案的基础上,按高职高专教材的评估体系的要求认真分析、比较、评议后,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或打分的方式评出最合适的人员,组建教材的编写人员和机构。教材适应课程教学,给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教师要对所用的教材在内容上进行大面积筛选,对需要讲的内容做大量的归纳整工作;要查阅众多的相关资料,对授课内容进行补充;要对教材中难理解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简化。这些工作往往需要任课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

二、高职高专设计艺术教育实践课程教材体系构建的思路

1、建立高职高专课程教材的评估体系

评估体系首先要明确高职高专教材的编写应该是根据施教对象对现有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组合为课程目标明确化与系统化的技能模块内容,便于学生接受与理解。这就需要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与该课程相关的教材、书籍、资料、信息、新材料与新工艺进行收集并整理。教材要对教师备课、授课、学生学习很轻松、很适用。主要编写人应是从事过教材编写并对该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十分熟悉的人。对教材进行整体规划,综合考虑课程的内容设置、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知识点交叉等问题。对编写组成员提出统一的编写要求,使大家对如何编写该教材的内容理解、编写方法及难易程度一致。教材内容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即教材中要明确体现要掌握的知识点、了解哪些工作流程、熟练掌握的技能技巧以及该课程模块需要拓展的知识等,这就要求编写者对自己编写的部分进行认真的研究,把握住重点与非重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方法等,重点的部分编写时要详细,非重点部分可简略。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会为以后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

高职高专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应本着简单、准确、适用的原则。简单是指介绍基本概念的用语要简洁,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很快地理解并记忆。准确是指基本概念的表述要准确,对于一些单靠阐述说不清楚的概念,可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以便学生正确地掌握这些概念。适用是指教材中所介绍的基本概念对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对将来的实际工作要适用。应用知识是高职高专教材的核心,编写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去“做什么”、“怎样做”,不要深究“为什么做”,而应用知识部分对不同课程不同岗位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应详细编写技能培养或训练过程和目标。

2、教材编写应建立合理的招标制度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成果的凝结与体现,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服务于高职高专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推出反映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最新成果的教材,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更好地服务高职高专技能课程的教学,为了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突出技能培养的特色,保证教材编写的进度,推动教材的编写的合理性,建立高职技能课程教材编写的招标制度,组织编写相应课程的教材。

教材招标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要进行教材项目介绍。教材编写面向那个地域、那个层次某一具体课程及课程目标要求,适用于某一具体专业的学生。要力求符合区域特色,充分考虑考虑所在地域的行业环境,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主要目的,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既遵循基本教学规律,又充分吸收行业的最新成果,体现出专业和课程对教学的要求。再就是对教材项目组成员设有教材编写经验、具有一定的行业实践经历和本课程的教学经历等具体要求。另外要有项目负责人(主编)及主要参编人员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技术职称、双师的经历及程度、从事该课程教学工作的经历、主要科研成果和教材编写情况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速录;课程建设;教学效果

一、速录市场发展现状

目前,我们国家的速录市场需求量巨大,每年培训人员的数量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有权威媒体分析,目前,在全国只有几百人能够胜任大型会议现场、电视直播的实时记录工作,而且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而一些中小城市却出现招聘速录员难的问题。而且现有的速录员多数集中在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关,社会上从事专业服务的速录人员更为稀缺,所以速录员在未来十年需求量还会大大增加。

目前速录人才缺口巨大,就业前景光明。有媒体曾刊登深圳某家速录服务公司招聘年薪12万元特级速录师的广告,广告吸引了许多求职者,但现场没有人能达到240字每分钟的速度要求,最终这家用人单位无功而返。速录人员入门门槛较低,只要具备中等专科学历,有一定普通话基础,就可以踏入此行。

基于“入门门槛低、就业前景好”的特点,除了专业的速录培训机构之外,已有许多高职院校已将亚伟速录作为重要技能课程,纳入了教学范围,通过学校的教学与培训,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商业机构输送了许多优秀速录人才。

二、亚伟速录课程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社会对于速录人才不断渴求的前提下,职业院校在学生速录技能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行业的充分肯定,从长远来看相应课程的建设符合职业发展和社会应用要求,但从近几年来速录课程的实践以及教学效果的设计层面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视力度相对偏弱

近年来,速录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许多高职院校很好地将课程与就业相融合,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认识上却并不充分和深入,只是简单的认为买了速录机,开设速录课,就可以培养出速录人才,事实上亚伟速录要取得理想训练水平,必须要经历时间的磨练。

学校在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后,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因此缺乏耐心,在课程重视度上有所减弱,重心逐渐偏移到部分速录精英人才的培养上,而没有认真从学校的专业特点、师资队伍、学生特征、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结果课程效果往往有所出入。

(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亚伟速录技术虽然已经较为成熟,但是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正常教学计划的时间并不长,通常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不成熟,目前大多数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一堂课,半理论半练习”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迅速地掌握每堂课的基本知识技巧,且能够立即练习巩固,但授课环节过于简单也给常规教学带来了许多问题。第一,每个学生的功底并不一样,存在个体化的差异,若只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往往同样的时间内,会出现明显的学习效果差别。第二,教学过程中只有理论与练习,随着课程的深入,韵码篇章难度的不断增加,学生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无论对课堂管理还是教学效果都有负面的作用,进而必然影响到教学进度和教学目的。

(三)缺乏职业化速录人才

速录师是近年来新兴的职业,许多院校在开设相关课程时,主要考虑的是社会市场需要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因素,本身配套的师资力量并不充足,且教师队伍中还缺乏速录的专业人才,不能形成一个有力的团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教师本身无论是从结构层次、人才数量还是专业程度上都与速录课程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显然,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速录课程建设和发展的瓶颈。同时任课教师大多不是专业的速录从业人员,一般只经过短期的培训,掌握的只是速录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手法,操作水平只停留在“简单会用”的层次上,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便束手无策,特别是针对学生参加竞赛的高质量辅导,只能向专业培训机构求助,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给日常教学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三、对亚伟速录课程建设的建议

速录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效果与师资力量、人才储备、教学方式、培训方法、时间分配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调节课程建设,才能实现教学目的和效果齐进的局面。

(一)加大培训师资队伍的力度

学校本身教师大多不是速录科班出身,对速录这样技能型的课程要求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想要突破性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加大对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名师才能出高徒,针对现任教师的劣势,有目的地通过参加校内外、企业、行业的业务交流和研讨会,通过举办相关讲座和教学评议的形式,对于教师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分期分批进行细化培训,培养具有高业务素质的速录师资队伍,以保障速录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引入专门职业人才

亚伟速录课程在各类职业院校之间广泛开设,甚至一些本科院校也开设了相关课程,这门新兴的课程必然需要引进职业人才,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技能的师资队伍来带动课程发展。

速录课程的关键在于实践应用,而应用的前提条件是配备专业人才,目前由于学校原有专任教师本身专门从事速录教学的数量很少,本身对亚伟速录课程的理解与先进技术的使用也不能完全掌握。各类院校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引进的机制,营造一个专业人才可以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引进具备专业经验的速录从业人员,传授实际的工作条件下的经验和技巧,为速录课程的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创新教学模式

面对速录课程枯燥的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时,对课程内容不应该局限于速录教材本身,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来差别化教学方式,以提高速录击键的速度和准确率为主线,有针对性的提高速录课程效率,创新教学方式。

1.提高课程趣味性。比如,可以对教材中相识的声码、韵码进行重新组合,便于理解记忆;对于重难点的内容可以采取每节课的巩固来取代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在听打过程中,也可以采用音乐和故事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入竞争性方式。对每节课的内容设置基本目标和奋斗目标,在课程结束时统一采用“小测试”的形式,考核学习内容,并将每课成绩制成曲线图,实时反映每名学生的进步与退步程度,学生化被动听讲练习为主动竞赛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3.改变课堂时间分配模式。速录是一门特殊技能课程,技能熟练的核心在于练习的时间累积,实践证明良好的练习效果必须有足够多的练习时间作保障。传统的课堂时间分配如果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可以通过集中练习和集中知识点讲评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4.加强交流合作。任何一门学科,闭门造车方式的教学和科研必然会影响学科的发展,速录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尽相同,通过组织交流合作,可以学习和探索许多教学知识的盲点,大大促进速录教学改革。不但需要和同类职业院校进行交流,更要走出学校,去市场中去学习,与职业培训机构、速录协会交流经验、互通有无,积极地参加各类竞赛,在实践中寻找差距,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

[1] 赵霞.亚伟中文速录提速阶段的训练研究――以开放实

验室项目为依托[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0).

[2] 姜希.《中文速录》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以辽宁公安

司法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2014,(2).

[3] 张爱梅.试谈分层教学法在高职《中文速录》教学中的

应用[J].职业,2011,(3).

[4] 张艳.关于高校开设中文速录专业的可行性分析[J].太

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篇11

【关键词】精品课程 课程网站 高等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77-01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具有资源共享、时空不限、多向互动、便于合作的特点,能很好地推动学习者的自主式学习。网络课程中的交互应该是“有意义的交互”,以确保交互功能的设计能够在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新知识与学习者非智力因素之间起到有机的联系作用。

一 网络课程设计分析

1.适用对象

高等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是高等学校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物理、力学诸专业必修或必选的专业基础课程。高等学校专科及成人教育的上述专业也可参考。

2.设计目标

为达到最佳的教学与自学效果,本课件达到了以下几个设计目标:(1)准确科学,生动直观。课件首先要保证其准确性,然后必须生动直观,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起到教学育人的目的。(2)思路清晰、各知识点安排合理,结构布局简易明了。(3)有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与控制功能,使之易于学习和操作,学习时能给人带来一种舒适的、轻松愉快的感觉。(4)易于修改,易于自学,易于教学。(5)布局合理,美观大方,页面设计注重美工效果。

二 页面设计分析

本课程网站主要包含14个大部分,充分体现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每个部分的设置和安排结构清晰、内容充实。在版面设计方面充分考虑色彩的视觉效果,以绿色为主,同时主页和其他分页的主干部分多用动画,增加了网页的动态效果,主页的设计则突出主题,提供一个易于交互和学习的平台。

本网络课程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知识,整个版面体现了潍坊科技学院的特色:极其现代的建筑风格。该网络课程版面共分为14个版块,分别有制作团体、课程导读、课程学习、试题库、动画观摩、PPT课件等与教学相关的模块,还有可以陶冶情操及开阔视野及交流的版块如课间休息、校园文学、BBS 论坛及经典链接等,此外,还提供了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高质量教学课件,配有工具箱、理工大网络课程、办公系统、视频教程等功能,高等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网络课程首页面设计充分体现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目的,结构清晰、内容充实。首页版面设计方面充分考虑色彩的视觉效果,以绿色为主,辅以一些简单的色彩,页面采用了动画设计,增加了网页的动态效果,主页的设计则突出主题,提供一个易于交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三 办公系统模块设计

1.系统功能分析

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是实现办公过程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系统功能的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的。本办公系统能够实现以下功能:文件、公文、议题讨论、系统管理与数据信息的存储和输出等操作,将教师的许多日常工作合并在一起,更高效地工作。具体功能如下:(1)系统登录;(2)文件上传;(3)公文;(4)议题讨论;(5)系统管理;(6)修改个人信息;(7)互通信息。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需求分析用户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各种信息的提供、保存、更新和查询,这就要求数据库结构能充分满足各种信息的输出和输入。收集基本数据、数据结构以及数据处理的流程,组成一个详尽的数据字典,为后面的具体设计打下基础。针对一般办公系统的需要,通过对办公过程的内容和数据流程分析,设计以下所示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1)公告信息;(2)回复议题;(3)文件信息;(4)用户信息;(5)私人信件信息;(6)系统日志信息;(7)议题讨论信息。

3.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得到上面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后,就可以设计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逻辑结构设计打下基础。这些实体包含各种具体信息,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形成数据的流动。根据上面的设计规划出的实体有:公告信息实体、议题信息实体、文件实体、用户实体、私人信件实体、系统日志实体。

4.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及其实现

结构如下:(1)创建公告信息表;(2)创建回复议题表;(3)创建文件信息表;(4)创建用户表;(5)私人信件表;(6)系统日志信息表;(7)议题讨论表。

四 网络课程测试

本网站主要使用ASP制作,在使用本网站之前在计算机上安装IIS,或者在服务器上浏览。经测试,其他办公系统模块、网络课程文件共享系统模块、BBS 论坛模块、留言板模块等模块都正常运行,各功能均正常实现。

篇12

>> 校园网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探讨 基于校园网的高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建设基于校园网的英语学习资源库 基于校园网的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 基于校园网的高职语文教学资源库体系构建研究 校园网环境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高中校园网资源库建设及应用的研究 校园网基础上的英语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 校园网环境下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简论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 农村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园网学科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新课改下生物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初探 基于校园网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的有效利用 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中学生物课程的影响 浅议校园网资源库的设计与应用 山区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三类资源的利用 《单片机技术项目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浅谈中学生物课程改革后的若干思考 例谈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生物课程的整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校园网的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基于校园网的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王晓辉")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课程资源在课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笔者尝试对基于校园网的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目的、建设原则及基本流程进行探讨。 关键词:校园网;中学生物课程;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332-01

一、选题缘由

随着网络教育的出现以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资源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突显。作为生物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会经常到网上搜索有关中学生物教学方面的资料,有时为了查找一两条资料,要辗转于百度、雅虎、搜狐、网易、google等各大门户网站,而且到头来未必如愿以偿。于是就萌发了建立一个“小”而“精”的中学生物课程资源类网站――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从总结前人的文献中发现,教师普遍反映身边已有的资料难于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价值的生物课程资源匮乏已影响了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因此,在此种形势下十分有必要建立一个基于校园网的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让教师共同开发和利用生物课程资源,以满足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二、生物课程资源库的相关概念界定

校园网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相宜的组网技术与协议以及各类系统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将校园内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有机地集成在一起,用于教学、科研、学校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以及远程教学等方面工作的计算机局域网络系统。课程资源是从课程材料观念孕育发展而来的。“课程资源库”将被狭义的理解为集教学策略于一体的课程学习材料与工具的综合体。因此,我们给出课程资源库概念的定义如下:为实现某课程目标而设计的以相互关联来体现学习策略的学习材料和工具的集合。

三、生物课程资源库建设目的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指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独特性和自主性,以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学习的平台,它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学习特征,所采集和建设的素材,来源丰富,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表现形象、生动活泼,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的教学所无法代替的。

2、促进生物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为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条件。实施新课程需要灵活多样的生物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模式、图表教学模式、互动探究性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是教师根据课程的标准和教材设计实施,可以使学生主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教师可以直接从生物课程资源库中获得丰富的素材资源,创设情境,缩短学习者的距离,从而优化和整合课堂。例如动画和视频最能够表现生物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发展。

3、促进生物教学效率的提高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学始终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以图像、图片代替语言描述,节约教学时间,拉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遥远的、陌生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若利用初中生物课程资源库的素材,则可以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教学的效率。

4、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原则

(1)学科性原则

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库建设要充分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可以加入丰富的图片、视频,为学生了解学习生物知识提供更直观更主动的素材。因此每个地区在建设生物课程资源库中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的生物资源,为国家生物课程、地方生物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学生能够体验到的素材资源,从而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活动。

(2)共建性原则

资源共享不仅可以缓解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教师在不同时间范围、空间范围内资源共享的意识,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分享合作的精神。每个学校的条件所处的位置和学生的差异直接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每个教师的经验、水平不同,也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合作完成课程资源开发,发挥课程资源的在不同学科的作用。

(3)开放性原则

生物课程资源来自生活,服务与教育。生物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生物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条件资源、社会资源和信息资源都是开放的。

(4)信息化原则

生物的学科内容已经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沃土”。教材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生物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加工图片、文本、音视频、动画为一体,构建时代所需的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的改善。

5、生物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基本流程

我将生物课程资源库定位为教学资源及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体。教师既可以从资源库中调用,查找各类素材来创设情境,设计教学,也可以制作相应的课件,参阅资源库中的设计,也可以根据自己教学需要及自身所设计的教学策略,对资源进行重组,将教学资源融入到积极的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身的知识水平选择和组合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篇13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生成条件;课堂建设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凸显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能否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能否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态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教师教学智慧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教师从三尺讲台走进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身份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助者和促进者;智慧的教师有能力迅速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学习不是授受知识技能的个人活动,而是个体参与知识技能所联结的共同体的实践,是文化共同体的开成与个体成长相辅相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原本就是“学习共同体”,需要彼此共同承担促进双方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责任。师生关系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会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的现时演练,这种演练体现出师生间交往互动、共同进步的热情与热诚。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即在这演练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展示和积淀。

    教学规律的总结积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生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机地机灵处理不可预测的突发状况和偶然事件,这种随机行为实际上就是教师展示出来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化解窘镜,能解决意外难题,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面对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课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说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是随机的、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相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记录且细细体会自己所遭遇过的每一次处理不可预知的教学事件的经历,日积月累,教师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的,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越注意对教学规律的总结和积累,越能很好地在课堂中体现教学智慧,比如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规律、教学与发展辩正统一规律的掌握。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离开了智力因素的辅佐,非智力因素就不可能存在,而智力因素的开发,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与发展是相互促进,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同时也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比如,教师预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可以说明其很重视对学生们智力因素如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就某一论点畅所欲言,说明其有意地对学生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大家从实际出发,大胆设计,勇于创新。

    课堂情境的建构——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平台

    课堂情境是师生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时所必需的教学背景,课堂情境的建构是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它可以充分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状态、情感与情绪交流的方式,以便师生达成共识。良好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为师生之间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互动活跃的课堂情境意味着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顺利进行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教学智慧的自主发展。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展示其教学智慧,同时,课堂教学情境的建构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师生共同构筑教学情境,使课堂迭起,师生彼此引领成长。比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文中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真实地融入于文中情境;接着,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情况和当时的教学状况,倡导大家进行相关的辩论,这说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课堂信息,并加之利用,寻找新的顺应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构建教学情境,无疑为自身教学智慧的生成筑就了平台。教师从中体会了成就感,收获了幸福感,会激励教师更加富有热情和激情地进行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充分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智慧性地教学,他们会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课堂情境中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才会灵性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会从中收获启发和教育,其教学智慧的价值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于课堂实践中。

    综上,充满教师教学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也就是说,智慧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指导认识,关注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这都是教师教学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彰显。

参考文献:

.isn.net/

篇14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构建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山东广告、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能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将直接影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原则

立足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标准,适时调整专业方向来对接产业发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岗位型课程体系。

2.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调研、分析专业所对接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从事岗位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技能及素质要求,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科学定位学习领域课程,依据职业能力的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结构及排列顺序。

3.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我们必须面向产业发展需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多层次、多规格、递进式的专业课程体系,既要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需要,又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接口和条件。

4.遵循动态调整的开放性原则

广告与电商产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且更新换代频率最高的行业,我们应根据产业发展趋向,构建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职业方向课程要随着广告及电商产业的发展及企业需求,适时调整、更新、删减、补充教学内容,从而使专业人才培养能紧密对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需求热点。

5.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

就业是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点,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区域经济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流程

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热点定位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文件的纷纷出台,威海地区的广告及电子商务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的火热发展及规模扩大带来的是人才储备的严重不足。因此本专业立足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与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两个方向。2.专业方向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分析在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论证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确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的是行业发展急需的平面设计师、网页设计师、电商视觉设计师、淘宝美工等工作岗位。

3.岗位职责中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专业对接的工作岗位的岗位职责,梳理出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是构建适应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关键。为此,笔者通过大量的企业设计岗位调研,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归类,作为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客观依据。

4.课程体系构建

遵循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与本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为切入点,抽取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中从业人员需共同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与技能,开发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抽取从业人员完成岗位群工作任务必备的职业核心技能,开发设置专业核心能力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是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四个不同层次的课程结构。我们应该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创新创业能力模块等五个层次教学模块组成。基本素质能力模块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重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立足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重在培养学生从事设计行业岗位工作基本专业素质,如扎实的美术功底,良好的审美能力与视觉表达能力等;专业核心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方案所必备的策划创意、手绘与设计软件表现的职业核心技能;职业方向能力模块属于就业方向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在某一具体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创新创业能力模块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与创业能力。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