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标准化课程建设范文

标准化课程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5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标准化课程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标准化课程建设

篇1

关键词:公司理财;OBE;双语课程;CFA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1-0115-03

国内高校双语教学已实施了多年,但是教学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为了鍛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双重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范式。

一、理论背景

结果导向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下文简称OBE),是发端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教育改革。开始于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美国教育学家Spady是最初的提出者,在1994年的《结果导向教育模式:争论与解答》(Spady,1994)一书中,他指出,OBE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式,它清楚地界定了教学所能够获得的目标,并进而组织课程、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最终的评估来确保学习目标能否实现。

这种模式将教学重点放在“学”上,注重学生的结果导向,而不同于自上而下的来自学校及教师层面的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的模式。这与传统的内容驱动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可以说,OBE教育模式是一种对传统教育体系的全新革命。

二、当前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

自2001年教育部推行以来,各个高校展开双语教学的热情高涨,在教学探索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也很多。我国高校双语教学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普遍存在的问题有:教师方面,外语能力与专业知识兼有的教师极为匮乏;学生认为双语教学难度大、失去学习兴趣;教材上,使用的教材过于艰深,不适合本科层次;教学方法仍沿袭传统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课占比过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的兴趣;教学质量监控不足、缺乏激励机制和教师上岗资格评定标准等等。

以上种种问题导致双语教学教师投入精力多,学校资助收效甚微,最关键的是双语课程形同虚设,也离最初的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同国际竞争对手、合作伙伴沟通和抗辩的能力的新型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有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中有近7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双语教学”。很多学生对高校双语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认为纯粹是在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不如自己阅读英文原著进行学习更为容易等等心理。

与高校学生大部分对双语教学采取消极和抵触的心理大为不同的是,为了赢得踏入职场的更多砝码,很多学生却热衷于各种考试认证,比如CPA、公务员考试及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考试,而近年来,各种含金量更高获得更广泛认可的国际认证考试也逐步席卷各个高校。

那么这些国际认证考试进入中国时间短、费用高、学习时间长,更为重要的非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还存在语言障碍,却为何如此受人追捧?下文将以CFA认证考试为例,对其考试流程、内容体系,以及与双语课程的对比等多方面进行介绍。

三、财务专业主要国际认证内容与双语教学课程对比

(一)CFA认证考试简介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投资人和雇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标准来衡量个人的知识、诚信和专业化程度,从而信赖他们来管理金融资产,这个黄金标准就是CFA(CharteredFinancialAnalyst特许金融分析师)证书。CFA是目前金融领域最权威的考试,经常被金融业内不同机构包括基金公司、证券行、投资银行、投资管理顾问公司、银行等等的雇主当作量度某人的工作能力及专业知识的指标。

(二)国际认证考试引入到双语课程的可行性

目前,高校的专业课程的双语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到第十二教学周,即从上半学期的2月到5月,CFA安排考试(包括Level1、2、3的3个阶段)的时间也恰好在每年六月的第一个周六。高校教学周期的下半学期是从9月到11月底,而CFA考试每年的第二次考试也恰好安排在每年12月的第一个周六。教学循环周期与考试周期契合的比较紧密,为学生开展学习并有规划、计划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和机遇。

(三)国际认证标准化考试与双语课程体系比较

CFA一级教材,共6卷,中译分别为:第1卷《道德和专业标准,定量分析方法》;第2卷《经济学》;第3卷《财务报表分析》;第4卷《公司财务和投资组合管理》;第5卷《股票和固定收益》;第6卷《衍生工具和另类投资》。二级教材6卷,在《道德和专业标准》、《经济学》、《财务报表》之外,增加《企业融资》、《资产评估和股权》、《固定收益》、《衍生工具和投资组合管理》等内容。三级教材6卷,包括《行为金融》、《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的预期,市场估值和资产配置》、《固定收益和股票投资组合管理》、《另类投资、风险管理、衍生品的应用》以及《组合:执行、评估和归属,以及全球投资表现标准》等。

CFA考试的十门课程都是与《公司理财》课程紧密联系的,且大部分内容都有重叠,CFA教材体系更为宽泛而有层次。而其中很关键的《职业道德》是很多高校专业设置里所缺失的,这门课涉及很多与金融行业相关的行业规范、道德伦理、法律责任等内容,是学生踏入职场的必要知识储备,且会影响整个职业生涯,可以说是对高校财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

(四)课程结构设置的对比

1.CFA的课程目标及特点

CFA课程特点是依据协会的要求设立的,其课程结构清晰,每门课程之间又是相互关联和渗透的,下面列举《公司理财》(CorporateFinance)(Level1)课程的教材体系进行简单介绍。

其主要结构为:课程的组织架构(OrganizationOfTheCurriculum)、学习目标LOS(LearningOutcomeStatements)、学习阶段(StudySession)、小结(Summary)、阅读后练习(PracticeProblems)和解题答案(Solutions)、注释(Notes)。在整门课程的结束有专业术语的词典(Glossary)等。

该教材的特点就是,目标明确,每章节的学习目标、主要概念、过程中的案例介绍及课后练习全部围绕该目标来完成。如果学生认为,这一教材内容过于庞大,除了CFA协会提供的原版教材外,很多美国的研究机构还推出了Notes版的教材,即相当于原版教材的辅导书,它更能够提纲挈领的点中原版教材的精髓知识点,让没有任何金融学、投资学、会计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能迅速切入到该课程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点,教材后还配有大量的随堂练习,在临近每年6月及12月的考试前期,协会还会发放大量的百题预测的练习,让学生能切入到考试状态,充分综合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知识点,并以最终全球性的考试来考核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这种贯穿始终、持续时间半年及以上的连续学习过程,同时伴有最后的学习效果检验的权威认证,都使得学生有更深的学习满足感,更为持续的学习动力,即使考试最终并不能带来理想的成绩,但是全球仅有16%的高难度通过率,也不会给学生以挫败感,反而会使得学生走入职场后为进一步的提升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学习基础,这包括学习过程中的阅读习惯、认知方式,及目标为导向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价值观的形成等。与此同时,对授课教师也提出了挑战,因為此时的教学目标不再是同等级的高校学生水平的比较,而是参与到全球性的金融、投资、会计人才培养的更激烈的竞争中去,这样教与学都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所收获的成果也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2.双语课程设置的构成

有必要对国际化认证考试的体系内容与高校普遍使用的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对比。本文将以被美国财务经理视为圣经的Richard.brealedy的《公司财务原理》(第10版)为参考对象来对比分析。

其主要结构包括:章节概览(ChapterOverview)、商业实践(FinanceinPracticeBoxes)、实例(NumberedExamples)、运用Excel的方法介绍(UsefulSpreadsheetFunctonsBoxes)、课后习题(ProblemsSets)、真实数据的模拟分析(Real-TimeDataAnalysisSection)。运用一些网站的真实数据对每章所学的财务概念进行进一步的运用分析、小案例(MiniCase)。为了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在有些章节最后会加入一些小案例,将本章所学的概念运用到企业实际情境中。

与CFA协会指定的《公司理财》课程教材不同的是,Brealey的书更注重运用,包括每章课后大量的Excel操作实践,及各种案例,还有配套的网上的视频及真实企业财务数据案例的共享等,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读性、可操作性的阅读资源。但是其弊端也很明显,就是目标不够确定,课程内容显得发散而没有重点,给学生选择阅读的知识体系过于庞杂,如果不够聚焦某一些重要知识点,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除了课堂理论知识的贯通,还要进行模拟数据分析、计算机操作(如果学校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进行上机操作的硬件条件及课时安排的情况除外)、实际案例的探讨,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无法达成确定目标的挫败感反而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进一步延伸阅读的积极性,可能带来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

四、对《公司理财》双语课程设置的改善建议

结合当前国内高校专业课双语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困难,结合国际认证考试的特色及优势,笔者将以《公司理财》课程为例,提出完善当前双语教学的改善建议,主要在教材、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教学环境常规化机制建设等方面展开。

(一)课程教材

国际认证考试的教材体系是很完整的,有低、中、高等不同层次,不仅包括上千页的原版书(高等),也包括高校教师编写的Notes(低等),还有配套的各种配套练习,和最后针对考试的百题题库(低等)等,同时考试协会也会推荐更多其他专业书籍进行参考,而不仅仅局限于指定教材本身。此外,考试协会指定的原版书本身所覆盖的知识点,其实和主流的经典的学习教材也基本保持一致,只不过以更为规范和简洁的方式出现,如果要以最终参与国际认证考试为课程的考核目标之一的话,选用CFA指定的教材更有针对性,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除了采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英文试卷、中英文授课之外,现在高校普遍的教学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这种灌输性的方法让学生无法找到自我认知提升的动力,缺乏基本的学习热情。而现在很多高校提出的慕课(Mock)及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更应该适合双语教学课程,这也是一种基于OBE的教学思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考核方式上,目前高校普遍的做法是以出勤率、作业及课程考试等构成,而期末考试一般占比60%以上,这种方式带来的主要结果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比重过低,会出现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所以应该加大平时课堂随考、课后练习、小组讨论得分等平时表现,注重根据课程的特点,平时以小测或者写论文的形式进行阶段性的测试,令学生及时复习。

(三)基于OBE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环境常态化机制

以上各种改善措施仍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微调方式,而真正要基于OBE方式来改革双语教学的现状,其实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构建以围绕“学生”为核心展开教学的教学理念的推广。

篇2

关键词:课程;标准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26-02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课程质量的中心环节,是衡量学校教学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大力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与管理。基于以上认识,经过深入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于2011年学校提出实施课程标准化建设。本文以延边大学实施课程标准化建设为例介绍具体应用。

一、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内涵

课程标准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以相对统一的要求规范其实施内容与管理标准。课程标准化建设是以专业定位为基础,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突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培养并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通过制定、实施标准,使课程活动达到标准课程水平。

二、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目标

通过课程标准化建设,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优化和整合课程资源,建立符合办学目标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教学队伍;建立运行状况良好、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一套符合教学规律和学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学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教材建设。

三、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内容

课程标准化建设必须制定课程标准,为授课者、学习者、管理者提供共同使用的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师资状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与效果、课程特色等提出具体要求。

(一)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以纲要的形式规定课程的基本内容、性质、任务及该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选用教材时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大纲要求,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选用全国或省部级优秀教材、获奖教材或学生反映较好的自编讲义。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课程内容,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内容要形成较合理的科学体系,目的明确,要求严格、规范。讲授内容科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学生思维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开展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教学实施

从宏观上对教案、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习题作业、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提出具体的要求。教案中教学目标描述要具体明确,宏观描述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要充实、重点难点突出,能反映或体现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成果。教案中各章节学时分配要合理。各章节的教案原则上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参考书目、思考题和习题等。

(三)师资状况

任课教师应专业理论基础扎实,能胜任所讲授的课程。一门课程由两名以上主讲教师讲授时,必须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第一主讲人,对本门课程提出统一要求,并负责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制订课程组教师培养计划,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含教研、科研)。制订师资培养长短期计划,有具体措施,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基础课、专业课教师定期要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交流。青年教师要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指导、培训工作。对青年教师培养有规划、有措施。

(四)教学条件

教学文件包括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表、教学任务书、教学进度表、教案、教材使用的目录和样本;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环节的计划、大纲、总结;试卷、试卷分析及自行研制的多媒体课件等,种类齐全。有供教师教学辅导和学生网上学习使用的完整的多媒体课件;基本具备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条件,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内容完整,有师生互动。有满足实验教学需要的仪器、设备、教具等,开设出教学所需的实验项目;实践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指导教师配备适宜。相关课程应有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基地,数量应根据学生规模而定。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强调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应达到实践环节的培养要求。实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配备适宜。加强对兼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教学要求,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工作。

(五)教学管理与效果

要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就要健全机制,教学管理文件规范、分类合理,包括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各级教学法规,如各种制度、办法、规定、条例等文件;有课程建设规划与总结、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与总结等;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健全,通过教学督导、教学考评、教学检查观摩、教学追踪测评、检查评比、听课评课、听取学生意见、考试成绩分析和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措施,从教学基本环节抓起,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严格教学管理,增强对课程的管理意识,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在主要的关键问题上均有适用的具体规定;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坚持集体备课、观摩教学,认真做好各学期教学计划和期末工作总结;严格执行教师考核制度。考试制度完善,管理有序、考试档案齐全,试卷保存至学生毕业后的1-2年,学生平时成绩单、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报告、监考记录单等保存5年;命题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宽,题型多样。

教学效果由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掌握得良好; 每学年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和专家、督导组综合评价成绩均达标;实验课教师准备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研究能力,保证实验效果。

(六)课程特色

通过任课教师的不断探索与总结,形成自己的特色,在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方面有突破及独创性成果,在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书育人、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双语教学等方面有创新,对同类课程建设具有积极引导意义和实际借鉴作用。

四、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组织管理与实施

(一)组织管理

课程标准化建设实行教务处、学院(部)和教研室三级管理。

教务处负责全校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学院在教务处统一指导下,具体负责本部门课程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及课程日常管理和监督,并具体负责本部门标准课程的检查与验收。院长是本部门标准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负责具体工作。课程所在教研室负责具体课程建设方案的制定与落实。教研室要对每门课程指定课程负责人(参见建设方案中的建设标准),负责制定本门课程的详细的建设目标和完成时限,确保课程达到标准化建设目标。

(二)实施过程

课程标准化建设实施分为准备、建设、验收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各部门根据延边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整改方案的有关精神和《延边大学课程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本部门的具体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确保本部门所属课程达到标准课程水平,上报教务处备案。

建设阶段:学院根据本部门的建设方案,实施具体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工作,课程所属教研部和课程负责人根据院部建设方案制定具体的课程建设计划及建设步骤,并上报所属学院备案。各部门根据课程建设标准要按期完成课程标准化建设工作。跨院课程由课程负责人所属部门负责建设。

验收阶段:以学院(部)为单位开展课程建设自查自评验收工作。学院(部)根据本单位课程建设情况,结合已制定的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制订具体的验收工作计划,安排好验收时间,组织开展对本部门所属课程的全面验收。各院(部)将自查自评总结报告报送至教务处。教务处根据各部门上报的自查自评总结报告及课程建设实际情况,组织专家组,开展随机抽查验收及重点验收工作,并形成总结验收报告,提请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

五、课程标准化建设的作用

(一)学校单门课程标准规范化

学校从教学大纲、教材建设、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模式、资源配置、评价方式、主讲资格等若干个方面,制定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验课、专业实习课等各类型的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由学院组织各专业具体开展建设。在推进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同时,根据学科与社会发展实际,各专业均要提出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为了建立更加开放的教学体系,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大网络课程、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建设的力度,使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选修课程都建成为网络课程或网络辅助教学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二)学校课程管理规范化

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提高了课程建设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专业课程体系的原有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保证课程的动态发展和不断完善,使课程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使新设置的课程尽快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标准。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作用,强化了课程的日常监督和质量要求,促进了课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三)学校课程资源优化

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实施促进课程整合、重组、发展与创新,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指导,为课程评价提供了依据,为提高课程质量奠定了基础。在我国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的情境下,为方便教师教学、学生自学,保证教学质量,有必要制定明确的课程标准,为教学活动提供全面指导。通过课程标准化建设,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进一步理顺课程资源,按照学科专业优势对课程进行科学归属,促进教师资源、实验室资源的优化;逐步建立一套符合教学规律和学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教学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教材建设。

篇3

我国完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职能和机制在改革的深化中渐渐转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这场新的变革中悄然地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在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前的这段时期,予必要的就业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相结合意义就更加深远,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毕业生就业工作过程较复杂,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高校毕业生要想择业成功,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因此有必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并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指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设计合理的职业生涯,调适好择业前的心理,保持良好的求职状态,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2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2.1课程观———以学生为中心

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求职时的社会环境、所在地区及国家的当前就业形势;清楚个人的职业理想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知道职业生涯发展的内涵;建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择业观念;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特点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提高社会适应力;树立市场经济就业意识;掌握一些求职方法和面试技巧;培养创业能力,掌握创业知识;知道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大学生们来说,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进行自我探索、制定自身职业发展的路径,努力实施,不仅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职场准备。因此,就业指导课程标准化建设,整体思路要地体现出引导性,关注高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这种引导性不仅要引导学生实现个体的发展,而且要引导学生群体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规划,使学生关怀他人、关心社会发展和祖国的命运。课程应重视职业环境的变化对个人的影响,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文化背景及不同专业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应客观地面对学生的职业心理成长;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分析求职过程中的情感;解析学生因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带来的道德观的改变。总的来说,就业指导课程要以学生职业生涯和人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组织、实施日常教学,立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及职场知识的实际应用,立足职业与生活紧密结合,强调实效性。

2.2能力本位的质量观

就业指导课程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强调职业选择能力、职业能力思维、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法治意识、求职竞争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等。因此,课程标准化的建设应体现围绕各项职业能力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等内容。同时,课程内容要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围绕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整合性。将相关学科知识整合和人格发展按体系向学生传授。

2.3教学观———个性化、自主化

篇4

体育教学最优化是指发挥体育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争取最大可能、取得尽量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最优化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索和制定阳光体育背景下健美操教学最优化的评价标准,是健美操教学最优化的基本保证。

二、健美操教学最优化的概念

对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探讨和尝试,多数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只有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论获得了教育科学界的确认,并得到了实际的应用,他给教学最优化所下的定义是“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耗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由于其理论特点,不是着眼于教学活动的各个变量的定量和推演,而是着眼于教学过程的整体最优的效果和效率,因此在教学论上认为是一种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的教学理论。

三、健美操教学最优化的标准

(一)教学效果最优化

在现有的健美操教学条件下,通过优化地组织健美操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基本上可以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掌握和提高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培养道德、意志、品质,同时在品格修养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皆有所进步,从而使学生成绩、品格修养、心理发展均达到优化水平。效果最优化就是要求学生的修养、教育和发展皆达到一定水平,而这种水平恰恰符合“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学习可能性的要求。

(二)时间消耗最优化

时间消耗最优化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保证经济地发挥教学过程的职能。按著名教育家巴斯基的理论,时间消耗最优化就是学生和教师遵守卫生学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不仅要努力做到保证每周至少两节体育课,每天至少一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而且应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来进行健美操的教学与锻炼,以最大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三)精力消耗最优化

在健美操教学和体育锻炼中,教师和学生所消耗的精力要少,而获得的教学效果要大。目前虽然没有直接的方法测出师生精力的消耗程度,但可用间接的方法去测定,即在时间定额的范围内根据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来推算。

(四)经费消耗最优化

体育教学需要一定数量的经费,在目前学师体育经费普遍较缺的情况下,使有限的经费在体育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是每个学师值得研究和重视的大问题。

四、健美操教学最优化设计的方法体系

健美操教学过程最优化设计是一个完整过程,此过程包括方案的设计、实施、评价三个环节。

1 进行教学准备。要完成好教学准备工作应做到:(1)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情况;(2)创造必要的条件;(3)师生要做好课前的心理准备。

2 最优化教学的规划必须以综合方法来设计。

3 选择好教学内容。(1)要科学地选择和应用教材,考虑到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联系,注意教材的结构;(2)安排教材内容要循序渐进,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突出重点;(3)注重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度;(4)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水平。

4 选择好教学方法和手段。

5 选择好组织形式。(1)将全班分组和个别指导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2)注意课的结构类型,使课的结构类型更加符合任务和内容的要求;(3)在选择和应用教学组织形式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性别、原有的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水平等,以便进行因材施教。

五、健美操教学过程最优化设计的实施

实施是在实践中付诸行动的过程,健美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设计应从实施者教师和受益者学生开始。

1 教师的活动:(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提出任务。(3)按照选择的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力求突出重点。(4)及时检查教学过程的发展情况。(5)及时反馈,随时改进教学过程以及运用的方法和手段。

2 学生的活动:(1)进入学习状态,形成学习动机。(2)自觉接受任务并力求积极完成。(3)力求找出最合理的方案,抓住重点和难点,来完成学习任务。(4)自我检查学习过程的进步情况。(5)自我师正自己的学习行为。

六、结论与建议

1 健美操教学过程是一个很复杂的教与学的双边过程,只有完整、合理地运用整个方法体系,多动脑筋、认真钻研,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篇5

[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探索,总结出“优化体育课程标准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去感受“课程标准”所带来的愉悦。

[关键词]:优化设计体育课堂教学主体性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

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的观点是现代教育观的一个重要观点之一。那么,在当前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笔者认为,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二、在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当学生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失败时要及时帮助找原因,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被动接受;二是主动获取,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所获取的知识只能是表面的、浅层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体育课中必须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教师要善于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并能用自己的积极情绪来感染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课中心情愉快地、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体育锻炼和学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课堂自主性。

3.转变教师传统角色,注重以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挥内在潜能的创造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使教学达到各种不同的目的和效果。因此,现代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传统角色,改主讲为主导,变传统的组织者、指挥者为引路人。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4.注重个体差异,强调层次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先按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出层次,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为男女各四个小组,各分为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上等生用优秀的成绩严格要求,调高高度,提出更高要求;中上等生高度适当,改进动作,争取优秀;中等生高度一般,巩固动作;下等生降低要求,树立信心,达到基本掌握动作。这样,使到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积极,表扬先进,对弹跳能力和动作技术有提高的学生,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励学生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体育精神面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的提高。

5.拓展教学形式,方法灵活多样

体育教师如果能在教学中创设感染的情境,教之生情,授之生趣,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感染力,这必定又是一个层次的愉悦。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如其分地运用非常规的教学形式,也同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次,我带领初一学生去校外练习越野,无意中发现学生在郊外竟欢呼雀跃,兴奋无比。他们相互追逐、嬉戏,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在草地上做侧手翻,学生的童趣尽露无疑。对呀,何不利用校园周边环境,拓宽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呢?于是,我时常带领学生到校外上一节体育课,有时利用草坪做素质练习,有时利用山坡进行冲坡比赛,这样使体育教学打开了封闭的大门,突破了狭小教学空间的枯燥,让学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进行体育锻炼,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学会自我锻炼方法,培养创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能在愉悦中不断进步。

6.重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研究开发和使用

在最近的几十年中,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体育教学领域,从照相、幻灯、录音、投影到摄像机,从电影、电视到计算机,这些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把有声与无声、有像与无像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把现代多媒体技术引入到体育教学领域,使抽象的动作讲解、示范等概念更加形象化,从而减轻学生认知上的难度,并容易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如雨天在室内上课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播放有关体育教学片或一些比赛的精彩片断,并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收集与课堂相关的资料,等等。

三、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还应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实用性问题

体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如图片、投影、摄像、计算机等多媒体,既是媒体,又是桥梁,不能只图花架子,摆得热闹,力求实用。

2.“放羊式”的学生中心论问题

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更不能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或“纯开放式”体育教学。而是通过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全面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3.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的问题

优化课堂教学,既要打破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又要继承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形式,并大胆改革、探索创新,力求形成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比如,传统的体育教学顺序,在新旧教材的安排上,一般是准备活动后进行新教材的教学。要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应打破这种固定不变的教材安排,在遵循人体认知客观规律和机体适应性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难易、场地的变化、气温的高低,是否有利于尽快使学生进人角色等情况来安排新旧教材的先后,这就需要有一种把传统与现代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

体育课程标准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教学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去,积极探索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参与性。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营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攻玉可借他山之石”,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若水轩主】: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第一章中,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五个领域分别提出了162条具体目标要求。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水平一至水平四的学生从四个方面分别提出96条具体学习内容(虽然有些仍然属于目标的范畴,但大部分更接近‘内容’了。)

2. 体育课标实验稿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领域中,对水平四目标要求的描述用了776个字。修订稿(2011版)在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对水平四学习内容的描述用了2721个字。

3. “体能”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35处,在修订稿中出现44处。

4. “心理”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52处,在修订稿中出现20处。

5. “社会适应”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28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4处。

6. (练习)“密度” 一词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2处。

7. (运动)“负荷”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8. “果断”一词在实验稿中未出现,在修订稿中出现5处。

9. “野外活动”一词在实验稿中出现10处,在修订稿中未出现(该部分内容取消)。

10. “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在实验稿中出现11处,在修订稿中出现1处。

数字是枯燥的,但对比是有意思的。这是一些使用频率高、变化较大的词,也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词,不一定是课标的关键或核心词。但这些词的使用频率或有没有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标制定者的价值取向或关注重点的变化。例如“负荷”、“密度”这些词过去没有,现在有了,而且“负荷”是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那一段话的实质是提倡“课课练”,不过没有叫课课练而已)。这表明制定者充分关注了体育教学的健身性这一课程特性。

【饮酒田间】: 体育教学的核心词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从传统体育理论的描述上,用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去思考呢?

【若水轩主】: 从“五个学习领域”变成“四个方面”说明什么?说明原来的五个领域过细,而且领域含有相对独立的意思,容易使人误把体育教学肢解为五个独立的领域。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的文字从700多字增加到2000多字,表明了对这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体能”一词使用频率的增加和“心理”一词使用频率的减少,以及“密度”、“负荷”等词汇的出现,是不是更突出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和健身性这一特性?

如果体能、负荷、密度这些词不能成为体育教学的核心词或关键词,那核心词应该是什么?是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情感体验?

【大头娃娃】: 楼主整理出新旧课标中出现的数字对比,我觉得倒是对一线教师挺有意义的。原因如下:

1.从增加的一些与体育教学息息相关的“核心词”来看,我认为至少是在对体育教学的引领上对一线教师有明显的加强。体能、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这些词的增加至少是在对体育课程性质的进一步明晰,也还原了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2.从减少的一些词来看,课标实验稿对于一线教师的困扰得到了修订组的重视。从参加工作以来的实际教学来看,十年的课改,我们亲身经历了课改初期的迷茫阶段(突然不知体育课如何上了)――到各地公开课优质课评选展示的“作秀”阶段――实际教学中的模仿“作秀”和探索阶段――基本回归大纲时代的教学阶段等四个阶段。一方面可能是对课标相关理念的理解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较少造成了一定的迷茫。

3.数字上的变化也反映出,课标制定组对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视。通过课标和地方课程实施与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来带动一线教师对加强学生体质的重视。无论课标制定者是否承认课标是引起的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但从数字的变化上来看,提出一些“核心”词,我倒是觉得是从一定程度上默认了课标应该承担的责任。

【若水轩主】: 1.核心词应该是最能够反映本课程基本性质和特性,与教学活动关系密切,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那些词汇或概念。

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特性课标已有描述,即“本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特性是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

其中身体练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健康、终身体育、健身等应该可以成为核心词汇中的成员。

3.进一步分析,身体练习是以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而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强度等是身体练习活动中的重要概念。所以,这些词汇应是体育教师必须熟知的重要概念。因为它们都是其他学科教学活动中所没有的概念,反映的是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二、关于“内容标准”和“课程内容”

【若水轩主】: 离开了教材的教学活动是个空壳,同理,离开了教学活动的课程也是个空壳。学校不设置体育课程就没有体育教学活动。学校为什么要设置体育课程?这是个追根寻源的问题。为了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形态、机能、动作、体能等)?为了学习体育知识技术?为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了体验运动的快乐?还是为了什么?

【饮酒田间】: 离开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去谈《课程标准》,这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场景?《课程标准》的制定依据又是什么?应该关注主要矛盾还是关注“概念炒作”?例如:为什么楼主不去关注一下《课标》从“内容标准”的描述转变为“课程内容”的表述呢?

【若水轩主】:原来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更像是个关于目标的内容而不是关于内容的标准,现在改成了“课程内容”,有些东西更像是课程的“内容”而不是目标了,但其中还有些东西的表述仍接近目标而不是内容,这一点自己可以看得出来。

个人认为,目前的课标在内容上还存在不足。如把红绿灯、斑马线、乘汽车不向外伸手等交通安全也列入体育课内容,与学校教学中其他活动内容(如安全教育)重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语文课标在内容上可以规定背诵多少篇古文,识记多少个汉字,体育课标却只是提供选择范围和范例,只强调选择性,约束力和规定性一点没有,早晚还是个问题。

关于课程与教学密不可分,最好不要分开讨论,这是我个人的认识,一开始并没有找出处。但后来发现,这个观点还是有根据的。如20世纪末,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课程教学”。

【杜晓红】: 引用我国著名学者张楚廷教授的分析来论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是个名词,教学是个动词,虽然教学一词也可以作为名词用,却也是动名词。教学论研究教学的性质、含义,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目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评估与改革等等。若将课程理解为教材、教科书,或者教学内容,那么课程研究自然是教学研究的一部分,课程论就含于教学论之中了。

个人以为,就《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讲,是以课程构建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的,其中提到了对教学的一些基本要求,但整体构建的是义务教育的体育课程,我们可以从课程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比如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内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改革等等。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可以从教学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课程标准。这是两个不同的视角,但也并不矛盾。

三、给新课标挑个刺儿

【若水轩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课程内容一章中,运动参与方面的内容是:

水平一:积极、愉快地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水平二:乐于参加新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和比赛。

水平三:在学习疲倦时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水平四:自觉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请问,以上内容与目标有何区别?积极、愉快(乐意、自觉、经常等)地上好体育课究竟是教学内容还是目标要求?或是文字游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是实现体育课程各项目标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也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怎么就成了目标(内容)了?

篇7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流程在神经外科ICU护士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7~12月采用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规范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交接班过程。将实施后的交接班问题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满意度与实施前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应用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后,危重患者交接班的问题发生率由原来的20.09%降低至5.26%,交接双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平均得分由原来的(86.83±3.90)分提高到(95.25±3.28)分,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避免了交接班遗漏,规范了患者转出交接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保证了重症患者连续性护理质量,保证了患者安全,促进了团队协作。

关键词 神经外科;监护室;标准化交接班流程;应用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50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hift in 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CHEN Dan,WANG Fang

(Gulou Hospital Affiliated of 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08)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in neurosurgical ICU nurses bedside shift in the application results.

Methods:Used standardized bedside shift process,standardize 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shift process from July 2012 to December 2012.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shift problem incidence,nurse shift change satisfaction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Results:Using standardized processes bedside shift after shift problem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 incidence increased from 20.09% down to 5.26%.The average satisfaction score was increased,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Standardization process avoids bedside shift shift omissions,standardized patients transferred out handover process,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are,to ensure the continuity of quality of care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nd promote patient′s safety and teamwork.

Key wordsNeurosurgical;Intensive care unit;Standardization process shift;Application

神经外科监护室护士工作繁忙、节奏快,护士交接班是护理工作的必要环节之一,对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高效、完善的交接班模式有利于医疗护理工作安全。交接班需要良好的沟通,沟通障碍已成为60%以上警讯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有研究指出需要执行标准化的“交接沟通”事项来提高有效的交流[2-4],为医护人员提供即时、正确的信息,使得医护人员对患者信息进行系统的传递,减少不必要的混乱,从而提高团队效率[5]。本科自2012年7~12月采用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规范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交接班过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神经外科ICU共有12名护士,平均年龄(26.40±4.80)岁;工作年限:<3年3名,3~5年4名,>5年5名;学历:本科3名,大专9名。选取2011年7~12月224例神经外科ICU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12例,女112例;平均年龄(55.29±16.14)岁;颅内血管性疾病103例,颅内肿瘤78例,重型颅脑损伤43例。选择2012年7~12月228例神经外科ICU患者作为观察组,男121例,女107例;平均年龄(54.98±17.71)岁;颅内血管性疾病102例,颅内肿瘤97例,重型颅脑损伤2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具体实施方法

1.2.1对照组实施传统交接班方法。首先,交班护士在护士站书面报告所有危重患者病情;然后交、接班护士共同巡视患者,进行简单的口头床边交接班,此过程没有标准的内容、次序及统一的书面护理记录,完成的质量视交接班护士的经验而定。主要查看患者的生命体征、所用药物、管道引流情况、前一班发生的病情变化等,没有系统地交接患者的气道、呼吸以及循环的情况,忽视了各种仪器设备运行情况、病室环境的交接,不同能级层次的护士交接的内容差异性大,导致交接内容重点不突出、不全面。

1.2.2观察组实施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6]。第一步:床边口头交班。诊断、主要病情变化、既往史、目前阳性检查结果、注意事项;主要的护理问题及采取的护理措施;判断神志,观察瞳孔,神志清者注意做好解释工作。第二步:查看患者。(1)A(airway)检查人工气道。包括固定位置正确,刻度标志在切齿处并与表格内记录一致;气囊压力适宜;胶布及绑带固定良好、松紧度适宜;吸痰管顺与否,同时观察痰液色、质、量。(2)B(breathing)呼吸状态。包括有无自主呼吸;吸氧方式、氧流量;使用呼吸机时应检查模式、氧浓度、管道连接、湿化、各种参数正确与报警设置、听诊呼吸音、双肺起伏是否对称,必要时可听诊肠鸣音。(3)C(cireulation)循环。观察生命体征、面色、皮温;有持续动静脉监测时换能器应重新校正零点。(4)D(drain)管道情况。引流情况(drajnage):胃管、尿管、各种管道引流管的引流情况良好、注明管道名称及时间,有无扭曲、泄漏,以及伤口敷料有无渗漏。输液情况(Drip):通畅、速度、特殊用药、外渗、局部情况;所有动、静脉管道位置正确并有效保护,连接紧密,标签显而易见,注写名称及时间,各种药物运用正确。(5)S(skin)皮肤状态。按照头-后枕-颈-胸-会阴-四肢-背-肛周的顺序检查皮肤。第三步:查看设备。(1)监护仪的报警值在安全范围(保证报警是开启的),定时测量时间。(2)检查吸引器、氧气装置、抢救仪器功能完好。(3)使用中的输液泵、推泵正常运行。第四步:查看文件书写。保证所有治疗都正常执行并记录完整,与患者是相一致的。第五步:查看周围环境。理顺各电线并加以固定,保持无电线在地上;功能储物柜内物品整齐,处于备用状态;床头柜、书写台及抢救用物摆放整洁有序。

1.3评价指标比较实施前后交接班问题发生率、护士交接班满意度。问题发生率是指患者交接班过程如未达到一次性信息交接完整或出现信息沟通错误,就属发生交接问题1例。护士满意度评分按100分计算。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 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交接班问题发生率比较(表1)

2.2实施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前后护士交接班满意度评分比较(表2)

3讨论

3.1规范神经外科监护室床边交接班的重要性

护理交接班制度是护理工作核心制度之一,目的是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连续性。交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当天的医疗护理质量、医疗护理安全、服务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7]。由于护理交班涉及交班者与接班者、口头交班与床边交班等多个层面的质量控制,目前临床对护理交班尚未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个别护士对交接班质量不予重视,导致书面交班过多或过少、口头交班漏交或错交、床边交接未突出重点查房对象、交班时间不合理等现象,造成患者在诊疗康复中的质量偏差,直接影响了护理效果。因此,建立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规范护士床边交接班至关重要。

3.2标准化交接班流程的应用效果

3.2.1标准化交接班流程可降低护士交接班问题发生率利用标准化交接班流程,明确交班的顺序与详略要求,以避免交班条理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的现象,使责任护士熟悉患者的病情,并能准确、及时地反映病情变化,杜绝存在交班情况与实际不符、交班不清的现象,同时减少护理人员专业水平的差异。通过使用标准化交接流程,转出交接流程更趋规范化,有助于责任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系统地评估病情,从而减少问题的发生。表1可见,使用标准化交接班流程交接的患者问题发生率低于传统方式交接班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2.2标准化交接班流程有利于提高护士交接班满意度神经外科ICU患者护理工作任务多,护士工作压力大,在交接班过程中容易出现遗漏或重复。通过自行设计的交接班流程,可以尽快熟悉护理工作项目,让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强化ICU专科护理技术。同时交接班流程内容全面、详实,有助于培养护士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8],帮助他们游刃有余地开展护理工作,有效预防护理差错。表2可见,实施标准化交接班流程后护士交接班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标准化交接班流程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标准化交接班流程顺利实施需要以培训为前提。通过标准化交接班流程的学习,理解该方法的优点及运用方式,并通过情景模拟培训,使护士能熟练运用标准化交接班流程。在培训中,重视护士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护士的交接更有针对性。在具体的实践中,需不断进行交接质量的督查,提高护士的执行力,改进细节,从而使交接过程顺利、有效地完成。

4小结

应用标准化床边交接班流程,有利于对护理交接班进行科学的考评和及时有效的监控,提高护士业务水平,保证护理质量。本研究对神经外科监护室护理交班流程进行了完善和细化,主要针对监护室的交接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其他部门,例如普通病房交班不能完全适用,今后需扩展研究范围,全面改进护理交班质量,进而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Riesenberg LA,Leitzsch J,Little BW. Systematic review of hand of mnemonics literature[J].Am J Med Qual,2009,24(3):196-204.

[2]刘晶玉,王巍,姜淑华,等.浅析床头交接班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396.

[3]马青华,蒋晓华.标准化沟通方式在SICU护士床旁交接班的运用[J].四川医学,2013,34(4):607-609.

[4]Velji K,Baker GR,Fancott C,et al. Effectiveness of an adapted SBAR communication tool for a rehabilitation setting[J]. Health Q,2008,11(3):72-79.

[5]吕迎丽,王庆涛,王飞飞.床旁交接班工作管理对外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173-2174.

[6]田俊.流程管理在ICU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护士,2010(10):195-196.

[7]姜红卫,罗芳,梁凤髓.重症医学科护士床头交接班的规范化管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35(6):899-900.

[8]莫丽勤,陈湘,罗百华,等.使用《心脏外科护理交接班记录单》的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293-1294.

篇8

关键词:二维动画创作;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反思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74-01

一、课程定位

《二维动画创作》课程是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针对二维动画制作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将在课程设计中观察及考核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渐进式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训环节,通过组织学生自我创作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画能力,使得学生在二维动画实际制作能力上得到锻炼。

二、课程的关系与任务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为动漫、多媒体专业课奠定了设计技能核心基础。对其他课程起到了推动与辅助的作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生通过《二维动画创作》课程的学习,能够使之具备制作二维动画及相关产品的基本制作与创作能力:

1.基础造型能力;2.场景设计制作能力;3.二维动画合成与编辑能力。

三、内容设计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们将采取符合以下三个标准进行设计:

1.根据针对本地及辐射本地周围二维动画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注重职业性;2.根据区域发展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注重区域适用性;3.根据二维动画行业发展需要选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注重先进性。

(一)课程内容选取。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设计教学内容。涉及的岗位有如下:剧本创作、元件师、动画师、配音师、原画师,在课程设计上从基础渐进到高级模式,通过岗位特色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创作中,采取强势帮助弱势,让学生基本功过硬,同时要掌握二维动画制作规律,为今后去公司、企业从事相关岗位做铺垫。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门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分两种模式,一是传统动画制作;二是无纸动画制作。

这两种模式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从了解传统动画制作心里及技能上过渡到无纸动画创作的熟练度及敏感度。

教学内容总体,我们采取项目导向法:由教师指定一个创作范围,然后由学生自主选定题材,进行分组,整个专业的学生主要创作一个大的项目二维动画,把大的项目分为各级子项目,由各个小组分别完成,最好汇集成为一个完整的二维动画。

(三)学习内容及学时安排:(表1附后)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二维动画创作》是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源自职业技能要求,我们应面向企业用人标准进行培训,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兼顾动漫企业文化,实行校企共建课程。

经过对动漫行业进行调研,深入分析了动漫行业的职业岗位和用人标准,确定了动漫专业的培养目标,又通过对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确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构建满足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

1.以实训项目为载体,课程内容面向综合应用能力。采取工学结合,教师指导,学生帮代形式,把一个完整的二维动画创作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子项目,并按照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项目训练,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随着项目的实际制作而形成。

2.紧密结合实际项目,把教室当成工作室、把工作室当成教室、把教师当成经理、学生是员工模式进行教学与实践。

3.由于高职学生入学时基本功偏差,我们在整体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注意分组阶段的学生搭配,避免出现强强结合、弱弱结合小组形式出现,

总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使之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是实行教学设计反思与改进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思考的出发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所学的技能,从而制定出严格考核目标和计划,高度重视考核管理,可以经常举办技能创新大赛,以此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我们培养出能直接工作在生产、技术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睿、刘磊.Flas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2]陈君艳.浅谈flash 动画制作的教学[J].科技资讯,2007(30).

[3]罗晓丽.Flash MX教学的经验探讨[J].福建电脑,2007(1).

[4]肖辉、刘海芳.Flash8动画设计与静帧造型[J].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10).

[5]杜鹃.浅谈Flas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J].民营科技,2008(2).

[6]熊伟.3ds max动画设计师就业实战教程[J].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4).

篇9

(一)课程建设在认知上存在很大偏差

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相比还未受到足够重视。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为选修课,有的学校甚至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程建设中将一切优先政策向专业课程倾斜,其次是个别专业基础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二)课程技术标准不够规范

所谓课程技术标准包括课程外在形式上的标准和课程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内在标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外在形式上看教学主管部门统筹较少、课程管理不够规范,教学实施单位在实践中难以统一管理标准。从内在上,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明显欠缺,不能按照高职教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定位和设计课程,难以满足高职学生个人心理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需求。

(三)课程评价标准不科学

广义上,课程评价不仅包含课程的教与学的评价,还包含课程本身的评价,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实践中的各种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都处于探索尝试阶段。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身的建设已相对成熟,但专门的课程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缺失,且在课程实施中教学评价标准不统一,课程后期管理秩序混乱,基本教学条件标准及保障制度不完善。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规范课程管理

通过课程中英文名称、学时学分、教学大纲、教案、教材、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考核及师资队伍等标准的设置,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面规划、分级建设、分类指导、强化监督,保证课程管理的程序化、规范化。同时,通过课程管理文件提出更为详细的建设要求,在制度上确保教学要求、教学文件、常规课堂教学以及其他教学环节达到标准、规范,使参与课程实施的各部门能尽职尽责地协同完成课程任务,在规范课程管理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二)优化课程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按照统一的文本格式要求对课程进行修整,完善单门课程的形式要件,使学校课程在形式上统一。在课程实施中,充分发挥教师集体备课的优势,促进教师资源的优化,选择针对性强而且有效的课程素材,使课程资源达到优化合理配置,并使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学生本位课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精神,使课程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心理的实践活动过程,实现课程标准化的目标。

(三)创新课程评价

通过课程实施中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课程考核标准的确立,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课程建设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与评价。在本质上,评价过程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育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作为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活动和关键环节,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的确立对课程建设起着导向、诊断、修正作用。过程性评价通过及时的教学反馈,可使教师直接了解课程教学质量,随时诊断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及时修正课程。

三、基于“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模式的标准化改革实践

“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模式的课程标准化改革,其理论基础源于高职教育“教育性”与“职业性”并重的核心价值,积极心理学关于促进个体主动成为积极的幸福进取者的目标任务,以及围绕学生个人心理素质提升和同时期学生典型性问题解决等内容的考量,制订课程建设的技术标准、评价标准、管理标准等,以解决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标准的缺失和课程管理秩序的混乱。

(一)合理利用专兼职教师团队背景组织标准化教学

根据高职教育的职能要求和高职学生的生涯发展特点,基于“个人心理发展+职业能力提升”模式的课程标准化改革,立足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基本原则,根据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与专业任务,分别制订和执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兼职教师的准入标准和培训标准。在高职院校现在人员编制不变的情况下,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组织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由辅导员组成的兼职教育队伍,实施生命教育与适应性教育等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二是由心理学专业教师组成的专职教师队伍,完成心理素质优化、生涯规划及职业能力提升等心理健康教育中更专业的部分,并针对学生个人心理发展与职业能力提升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标准化建设。

(二)开发以生涯发展为核心的标准化课程内容

篇10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程;建设;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51-02

一、前言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是教育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以此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任务是: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促进课程资源建设;以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为宗旨,推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二、基本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要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社会学习者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一)团队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应该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

(二)内容要求

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三)资源要求

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的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资源。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四)共享要求

学校组织建设开放课程共享开放系统,并通过协议约定,实现课程的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便捷获取和使用,满足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需求。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精品开放课程的共享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课程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由于各个学校采取的资源加工平台,课程共享技术各不相同,提供的功能也不相同,水平差距较大,使得统一的对外服务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资源建设的标准问题一直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焦点,直接关系到资源库平台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部分资源处于封闭状态,无法进行二次修改和利用,精品课程内容结构不够灵活性等问题,教学支撑平台之间数据交换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了资源的再利用价值。在国家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建设者的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只参考了某个资源建设标准,一些建设者则不了解资源建设标准或者由于缺乏实践参考而没有参考任何标准,这里面也有当前资源建设标准不完善的因素。另外,建设者版权意识也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在未经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就使用了他人的作品。

2.各校课程平台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高校在精品开放课建设活动中,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作为精品课程展示以及对外交流的窗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经过了专业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学校和课程的特色。用户可以在精品课程网站上浏览课程信息,下载教学课件,收看课堂录像等。虽然多数的精品课程网站都设计得比较专业,但是也有部分网站缺乏技术和美工方面的支持,严重影响了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展示。其中一些课程站点仅仅是把精品课的申报材料、获奖证明、课件、视频文件罗列在网页中,而没有考虑整个网站的效果。这些课程站点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削弱了这些优质资源的吸引力。

3.大部分精品开放课程资源更新率较低。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生命力的维持在于内容的经常更新和不断充实,但目前课程的更新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上述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教师重视评审,在课程建设初期建设较多资源,但是一旦评上后,忽视更新与共享服务,使得课程成为死的资源;同时也反映了缺少灵活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实时更新不方便。在国家精品课程应用和更新方面,大部分建设者会使用自己的精品课程,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精品课程为他人所使用的情况,这就使得他们无法获得用户反馈信息,给精品课程的持续改进带来困难。缺乏更新将使原本处于领先地位的精品课程变得落后,最终成为无用的资源,致使前期的投入严重浪费。

4.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服务质量。由于精品开放课站点的服务器遍布全国各地,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难以保证所有的服务器都能正常工作,部分精品课程获取困难,有些学校课程网站服务器对外服务情况不稳定,连通性差,部分网站也存在速度慢的情况,部分学校和老师的课程网站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维护能力,出现了网站失效的情况。

5.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分散存储,课程资源获取困难。资源的分散,导致了用户使用浏览精品课程时有诸多不便之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课程站点众多且分散。目前,分散于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有的是建立于高校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上,有的是建立在院系的信息平台上,有的则干脆是以网络学堂的形势存在。这样的分散处理,使得用户在搜索查询精品课程的时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还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后应用效果的情况,其关注不够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显得越来越突出。出现了部分的“重评审,轻共享”、“重建设,轻服务”的矛盾。随着精品开放课程资源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共享服务的需求也显得来越迫切,实现从课程资源建设到建设和共享应用并重的战略转移成为了当时的急迫任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利用好已经建设好的各类共享平台,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四、解决方法

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完善的、可以操作的资源建设标准,将资源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和注明他人作品出处的要求纳入其中;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支持服务团队,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者的培训,强化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和版权意识,并提供简便有效的资源元数据标注和版权出处标注的方法。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通过统一的精品开放课程支撑平台全国的精品课程,提供精品开放课程使用中的用户反馈模块,不断收集用户意见,并对支撑平台中的用户访问记录采用web挖掘方法发现精品课程中存在的优质资源和劣质资源,以帮助建设者了解自己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后续支持服务必须跟进,从经费和技术两个主要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减少建设者在更新精品课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实现精品开放课程的持续改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建设内容

建设高校精品开放课程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六、结语

国家级精品资源开放共享课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从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炼.产学研结合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教育,2013,(11).

[2]施晓秋,薛伟.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3]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1):53-56.

篇11

 

一、前言

 

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来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是教育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以此提高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的建设任务是: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以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促进课程资源建设;以为广大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为宗旨,推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二、基本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要形成自己独特风格,教学理念先进、方法科学、质量高、效果好,得到广大学生、同行教师、社会学习者以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好评和认可,在同类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一)团队要求

 

精品资源共享开放课应该由学术造诣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主持建设,建设团队结构合理,应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骨干。

 

(二)内容要求

 

课程内容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内容,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等特征,严格遵守国家安全、保密和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三)资源要求

 

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的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资源。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

 

(四)共享要求

 

学校组织建设开放课程共享开放系统,并通过协议约定,实现课程的基本资源免费共享、拓展资源有条件共享,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便捷获取和使用,满足全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多样化需求。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精品开放课程的共享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课程资源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由于各个学校采取的资源加工平台,课程共享技术各不相同,提供的功能也不相同,水平差距较大,使得统一的对外服务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资源建设的标准问题一直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焦点,直接关系到资源库平台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部分资源处于封闭状态,无法进行二次修改和利用,精品课程内容结构不够灵活性等问题,教学支撑平台之间数据交换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了资源的再利用价值。在国家精品课程开发过程中,建设者的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只参考了某个资源建设标准,一些建设者则不了解资源建设标准或者由于缺乏实践参考而没有参考任何标准,这里面也有当前资源建设标准不完善的因素。另外,建设者版权意识也比较淡薄,多数建设者在未经作者许可的情况下就使用了他人的作品。

 

2.各校课程平台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高校在精品开放课建设活动中,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作为精品课程展示以及对外交流的窗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经过了专业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学校和课程的特色。用户可以在精品课程网站上浏览课程信息,下载教学课件,收看课堂录像等。虽然多数的精品课程网站都设计得比较专业,但是也有部分网站缺乏技术和美工方面的支持,严重影响了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展示。其中一些课程站点仅仅是把精品课的申报材料、获奖证明、课件、视频文件罗列在网页中,而没有考虑整个网站的效果。这些课程站点给用户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削弱了这些优质资源的吸引力。

 

3.大部分精品开放课程资源更新率较低。精品开放课程资源生命力的维持在于内容的经常更新和不断充实,但目前课程的更新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上述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教师重视评审,在课程建设初期建设较多资源,但是一旦评上后,忽视更新与共享服务,使得课程成为死的资源;同时也反映了缺少灵活的平台和技术支持,实时更新不方便。在国家精品课程应用和更新方面,大部分建设者会使用自己的精品课程,但是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精品课程为他人所使用的情况,这就使得他们无法获得用户反馈信息,给精品课程的持续改进带来困难。缺乏更新将使原本处于领先地位的精品课程变得落后,最终成为无用的资源,致使前期的投入严重浪费。

 

4.部分课程网站连通性差,不能保证服务质量。由于精品开放课站点的服务器遍布全国各地,在众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难以保证所有的服务器都能正常工作,部分精品课程获取困难,有些学校课程网站服务器对外服务情况不稳定,连通性差,部分网站也存在速度慢的情况,部分学校和老师的课程网站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维护能力,出现了网站失效的情况。

 

5.精品开放课程资源分散存储,课程资源获取困难。资源的分散,导致了用户使用浏览精品课程时有诸多不便之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课程站点众多且分散。目前,分散于各个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有的是建立于高校专门的精品课程网站上,有的是建立在院系的信息平台上,有的则干脆是以网络学堂的形势存在。这样的分散处理,使得用户在搜索查询精品课程的时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精力,还有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关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后应用效果的情况,其关注不够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显得越来越突出。出现了部分的“重评审,轻共享”、“重建设,轻服务”的矛盾。随着精品开放课程资源规模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对于高水平的课程资源共享服务的需求也显得来越迫切,实现从课程资源建设到建设和共享应用并重的战略转移成为了当时的急迫任务。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益,利用好已经建设好的各类共享平台,将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四、解决方法

 

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完善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完善的、可以操作的资源建设标准,将资源建设标准化的要求和注明他人作品出处的要求纳入其中;另一方面,要通过专业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支持服务团队,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者的培训,强化资源建设标准化意识和版权意识,并提供简便有效的资源元数据标注和版权出处标注的方法。

 

针对在精品开放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通过统一的精品开放课程支撑平台全国的精品课程,提供精品开放课程使用中的用户反馈模块,不断收集用户意见,并对支撑平台中的用户访问记录采用web挖掘方法发现精品课程中存在的优质资源和劣质资源,以帮助建设者了解自己的精品开放课程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后续支持服务必须跟进,从经费和技术两个主要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减少建设者在更新精品课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障碍,实现精品开放课程的持续改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五、建设内容

 

建设高校精品开放课程要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制订科学的建设规划;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促进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六、结语

 

国家级精品资源开放共享课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从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12

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研究也逐步深入。理论上,国内学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进行了多元研究 〔1-8〕。旅游文化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进行改革,实现旅游文化现代化教学,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将课堂教学内容延伸至课外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因此,如何建设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是当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个新课题。所谓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主要是指为教和学设计出来的、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软件资源,不涉及到硬件设施、环境和人力资源。本文试图以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学》课程建设为例,结合该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培养状况进行分析,探索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利用,为地方性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学课程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原则

(一)技术层面:确保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集成化、标准化和共享化。集成化要求将旅游文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按照一定的逻辑归类,形成系列化、专题化的资源库,并借助数字化的集成技术将他们融为一体,即满足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学习需求;标准化就是要向老师提供易于操作的界面平台和资源分类标准,以实现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的体系化和规范化;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化和网络化,将教学时空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开放性的网络教学,因此,共享化是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重要目标。共享化必须能实现师生网上互动,支持师生网上疑难问题解答、作业批改、成绩评价等教学工作。

(二)知识层面:保障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的实用性、创造性和广泛性。旅游文化资源库集合了数量庞大的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性组成的、经过精心挑选的、实用性很强的精品教学资源。也就是说资源库里面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用于课堂教学,并实现网络共享,体现资源库建设的实用性特征;旅游文化资源库是网络化时代的产物,融合了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但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仅是将课堂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来表达,他需要传递的理念是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旅游文化学的积极性,激活旅游文化智慧的创造性;旅游文化资源库集中了当前旅游文化学领域内的优秀成果,在网络共享机制的支持下,广大师生共同参与开发与利用,资源库内容不断更新、壮大,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创新课程,对于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的转型和变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旅游文化学资源库建设必须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和共享化原则,建立资源库结构体系。根据上述建库原则,可将旅游文化资源库分为课程建设库、实训资料库和特色资源库三大类,各大类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类。形成以课程建设库为核心,以实训资料库为支撑,以标志性资源库为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库体系。

课程建设库包括课程文件和教学组件两大块。课程文件包括与课程相关的教师团队介绍、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标准、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方式说明和参考文献等内容。教师团队必须附上各任课老师的教学经历、研究专长以及科研教改成果,给学生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课程教学大纲除了介绍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外,还需要标注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延伸阅读资料名录。课程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本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考核方式说明是针对不同的章节作出不同的考核方式说明,并附有一定量的在线试题。参考文献不在于数量,关键是把控制量,参考文献不是简单的罗列书名,而是给出了相应的电子书籍连接,可以直接阅读参考。教学组件是课程教学资源库中的重点内容,教学组件主要包括电子教案、课堂讲义、教学案例和实况录像等资源。电子教案是各任课老师按照统一标准分章节的电子课件,分的越细,组合越容易,效果越好。课堂讲义是任课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文稿,这部分内容体现了高度的个性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课堂讲义进行学习。教学案例是丰富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任课老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案例,与时俱进,最好融合自己参与的案例,教学效果更好。实况录像包括两部分,一是各任课老师的上课录像资料,另一个是旅游文化学相关内容的视频资料,可供老师相互学习和借鉴。

实训资料库目的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符合旅游文化学课程特点和规律的训练系统,让呆板、枯燥无味的实训课程变得活跃、愉悦,提高实训效果。实训资料库包括职业信息库、实训项目库和培训认证库。职业信息库是实训课程的前奏,让学生在试训之前,了解行业发展前景、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训。实训项目库是实训资料库的核心,包括基本技能实训包、专业技能实训包、综合技能实训包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实训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评价,可以设计为分组讨论,可以跟帖、留言或发表评论,促进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形成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专业技能培训比基本技能培训要求更高,需要对某一个领域的文化现象有深入了解。综合技能培训是实训中的最高级别,要求对某区域的旅游文化资源熟练掌握,对旅游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过程和演变趋势有较深了解。此阶段主要是实地实训,与相关的旅游单位合作,免费实习一个月,要求对当地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归类总结,并写出心得体会,优秀的作品可在“旅游文化网刊”上公开发表。

特色资源库主要是结合自身优势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教学资源库。如本校拥有湖南省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即“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湖南省同创新中心”,“ 湖南省文化旅游数字景区研发中心”也落户我校。旅游文化学将利用该中心先进的虚拟技术和实训室,开发优质的南岳旅游文化教学资源,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三、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策略

旅游文化资源库的建设必须遵循合理的建设路径,其建设的逻辑思路可以归纳为方便学生、成长教师、优化教学、推动教改四个方面,也是我们开发和利用旅游文化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基本策略。

(一)实行资源规范管理,方便学生网络学习

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应本着面向学生、突出专业、贴近教学的原则,对资源库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旅游文化学作为一门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和全校选修课,需要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和基础支持,学校可以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课题组,负责网页框架的搭建和资源制作标准的核定,旅游文化学课程组老师在数字化标准的基础上制作和更新教学资源。二者密切配合,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能顺畅的传递到学生手中,方便学生网络化学习。学生也可以将学习过程出现的技术问题,反馈到课题组,课题组及时组织人员攻关,或者有意识的引入一些成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模式,以实现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的体系化和规范化。

(二)开发数字化资源库,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旅游文化资源库建设离不开任课老师的主动开发,也需要通过资源库开发促进教师更快成长。长期以来,课程数字化资源库建设一直被认为是计算机行业的专利,很多学校直接购买专业的网络技术公司开发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尽管耗时短、见效快,但教师队伍并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也严重抑制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旅游文化资源库开发的主角应该任课教师,学校可以利用校园技术力量搭建框架,内容的选定、模块的设计以及反馈的路径均可由任课教师完成。学校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吸引教师主动参与,给予参与教师一定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将工作量和工作表现纳入到年终考核中来。由于旅游文化课程内容较多,可以组成课程数字化教学团队,学校或者系部配备一名网络技术骨干,形成以任课老师为核心、技术骨干为支撑的专业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

(三)突出资源应用价值,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旅游文化学作为我校公选课,开发和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缓解专任教师短缺的局面,还可以提高该课程吸引力,因此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这就意味着需要老师经常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实时更新教学资源,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突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应用价值。旅游文化学作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示范课程,任课老师应主动向校内推广建库经验和建设途径,必要时可进行示范演示。旅游文化资源库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既可以方便师生学习互动,还可以提升师生的创造力,资源库建设必须灵活,允许任课老师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教学资源和个性化教学的融合,鼓励开发多元化的专业教学资源。

篇13

关键词:健康评估 精品课程 要素 智力技能

近几年以来,我院在《健康评估》课程建设中,紧紧抓住几个要素进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健康评估》课程被评为2008年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及2010年相关医学教指委精品课程。

一、健康评估课程建设要素

1.创新课程理念。进行项目课程总体设计。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健康评估课程以解剖、生理等课程为基础。又为后期母婴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等课程提供工具性知识、技能,是重要的桥梁课程。为了更好地使课程内容符合岗位需求,在课程建设前先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行业调研,并召开了临床护理人员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了解我省及周边地区护士的主要岗位群――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精神疾病防治、卫生保健、境外护理服务等,紧扣护理岗位需求,参与制定了《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基于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的《健康评估》课程标准。在课程中设计了“问诊、体格检查、心理评估、社会评估、辅助检查、护理诊断思维训练”6大工作任务和15个项目。以现代整体护理理论引领,注重三方面能力的培养:①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采用学生与护士角色同一的情境化护理职业教育模式,以示教一练习一仿真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一综合模拟仿真训练一临床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护生综合技术应用能力。②动作技能培养与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③关爱精神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2.编写实用创新性教材。《健康评估》《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的工具性课程,其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本课程组在对全省调研的基础上。主编了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教材《健康评估》,贯彻“以能力为本位”原则,精心编排教材内容,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对操作性内容详细介绍,将操作考核中发现的各种问题编入教材,供初学者借鉴。内容简明扼要、新颖实用,并将课程组应用护理标准化病人考核的方法等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其中,教材出版后为省内外多所院校教学使用,多次再版,深受好评。

3.以技能培养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技能一般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前者包括观察技能、思维技能、记忆技能、想像技能及在专门领域中形成并发展的智力技能。技能也可分为再生性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前者是具有重复性质,在各种情境中运用时没有较大变化;后者则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由于护理对象是患有各种不同疾病、具有不同外貌体型和心理特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或健康人;因此在健康评估核心技能中,应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的培养。如与不同的病人沟通时用语就不能千遍一律,而是要灵活机动。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探索多种教学新方法,在达成课程知识目标的同时,强化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

(1)学生护理标准化病人(SNSP)和客观结构化多站考核。培训学生标准化病人(NsP),应用于健康评估技能训练和客观结构l化多站考核,既提高了学生的健康评估操作技能水平,又强化了关爱意识、人际沟通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人文素质。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与目标多元化、_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技能学习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

(2)研究性教学。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护理工作组”为形式的研究性教学,课前组织学习小组讨论、检索资料、制作思维导图、做课件、演讲等,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信息技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境案例教学与反思性教学。在教学中设置各种临床情境、案例,引导学生讨论,锻炼了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书写反思日记,强化护士角色,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开展健康评估理论知识与技能大赛,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健康评估知识和技能的浓厚兴趣,起到了对课常教学的拓展和补充作用。

4.建设模拟仿真实训环境。为确保本课程与临床护理工作的一致性,我院健康评估实训室购置了问诊训练模型、心肺听诊肝脾触诊模拟人、Microsim医学模拟系统等先进的仿真训练设备,提供医院仿真环境,实训室课后对学生全面开放,实现“教学一工作场景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5.建设内容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和师生互动平台。除了购置大量的教学录像等多媒体资源,课程组近几年摄制了大量教学录像,制作课件。建设具有丰富资源的精品课程网站,几年内每年都有大幅度更新改版,建立在天空教室课件制作平台上的师生互动平台十分便于师生交流,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师生互动频繁,起到了极好的辅助教学效果,受到师生的欢迎。

6.开展课程说课比赛。为了使课程组教师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课程建设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课程组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说课比赛,包括整门课程说课及单元说课。通过说课帮助年轻教师树立了正确的课程理念,更深入地了解了本课程的内容,注意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总结,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健康评估课程改革成效

职业课程评价应遵循双重标准,即校内成功标准和校外成功标准。校内成功标准主要看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我院近四届高职护士健康评估实践能力考核中一次考核合格率85%以上,总合格率100%。学生的健康评估能力受到后期课程教师好评。2009-2010年毕业生在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一次考试通过率均为99,6%。医院反映近几年我院护理实习生和毕业生健康评估能力普遍增强,在能较快地适应护理工作。近三年我院毕业生当年对口就业率平均为98%以上。

通过课程建设和经验分享,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目前本课程组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学生评教优秀。所在团队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获得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骨干教师、省卫生职教优秀骨干教师及优秀班主任等荣誉;护理专业被评为省高校品牌专业;课程被评为省高校精品课程及相关医学教指委精品课程;获得多项学院及苏州市教学成果奖,发表教研论文,5Q多篇。

三、存在的困难和努力的方向

篇14

【关键词】集团化办园 主题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9-01

一、研究实施方式

朝花幼儿园自2013年成立之初就承载着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为了有效推进朝花幼儿园的集团化建设、提升整体办园质量、塑造朝花品牌形象,建设一套体现朝花集团文化理念和定位、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成为朝花走向集团化、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因而,自2015年开始,朝花集团充分利用并发挥集团教研中心对教育教学的引领和支撑优势,采取集团总部、园所上下联动的方式开始着手进行主题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之初,朝花集团采用符合朝花当前实际、具有朝花特色的“集团园本班本”上下联动的方式逐步进行推进。由集团总部选取下属的部分园所为课程建设的试点基地,在教研中心的组织、带领下,针对学期主题核心内容展开深入研讨,并共同商定了学期主题内容的整体框架以及研究与实施此课程项目的工作机制。各园所之间就此课程项目开展的总体方向、核心价值达成共识,即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更好地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和集团的文化理念,通过集团全体上下在专家带领下合作共研的方式,带动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最终形成一系列符合朝花集团实际的课程文本,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课程资源。

二、探索实施路径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朝花集团坚持最初确定的“集团园本班本”上下联动的方式逐步推进主题课程建设。在月主题开展之前,首先由教研中心联合各园园长、教学主任一起研讨月主题课程开展的整体思路,确定各年龄段主题开展的重点与方向后,再由各园园长、主任带领本园教师进行主题教研、备课,结合本园实际确定主题内容,最后再由班级教师结合各班实际构建月主题网络图。通过这样上下联动、逐步推进的方式,在充分发挥教研中心、保教干部的专业优势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帮助教师们明晰主题课程开展的脉络,整合优秀的课程资源,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月主题活动的开展。

确定主题课程开展的思路之后,各分园保教主任再将主题课程建设与教师日常的教研、业务学习进行充分结合,带领教师们共研主题开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以及所面临的困惑。

三、取得初步成果

在最初的课程建设构想中,研究结束后,朝花集团将形成若干个“集团化主题活动案例集”,希望为更多的教师提供主题课程开展的参考性范本,不仅可以促进各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同时,也为朝花探索集团化课程建设和管理机制积累有益经验。通过这样上下联动的方式,以期最终真正建设出具有朝花品牌形象、体现朝花文化理念、属于朝花特色的集团化课程体系。

截止目前,经过两个学期主题课程建设的探索,在共研、共促中逐步形成了系列课程成果,如:朝新嘉园的“制作小汽车”、“汽车体验活动”、“参观公交车站”、“亲子制作汽车大赛”等活动;金泽园的“大马路与停车场”、“204路公交车”、“可以移动的公交车”、“地铁开通啦”、“探究6米有多长”、“参观公交车站”、“与地铁司机叔叔聊聊地铁”等系列主题活动。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内容背后折射出的是各园所管理者、教师、家长等所有主题课程的参与者在集团课程项目的引领下积极性、主动性的提升。

另外,在关于如何开展主题课程方面,保教干部、教师们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如:“如何在旧主题与新主题之间进行自然过渡”、“如何根据班级幼儿特点确定主题的落脚点”、“如何顺利切入主题,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如何分步骤、分阶段、有目的、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主题的开展”、“如何定位主题网络图的基本架构”等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问题。

通过集团总部与园所上下联动的方式,不仅使教师获得了关于主题开展的经验,同时也促进了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经过前期主题课程的实践探索后,朝花集团在形成初步课程成果的基础上,也积累了后期探索课程建设的管理经验,这些都将成为推动集团课程建设工作向着更高、更远目标迈进的不竭动力。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