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4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音乐教育前景发展趋势,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观念转变
目前包括音乐教育机构在内的大部分中国各大院校都多多少少存在着教育体制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所培养出的人才毕业走向社会后经常是感觉到无所适从。延安鲁艺在创建之初曾经走过一段关门造车的弯路,师生们只专注于音乐,而忽略了社会,所幸是鲁艺发现了问题,并积极通过教育实践进行了改变调整。处在今天瞬息万变的中国社会,而我们的教育体制确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着,所以与社会脱节现象就在所难免。作为今天我们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发现和尊重社会变迁的需求。作为教书育人授技传艺的我们要做的只有更好去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出更多的适合于时展要求的音乐人才、创造出更好符合时代的音乐作品,才是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所在。
找准定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精神文化系统
关键词:儿童;早音乐教育;实践;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75-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全面发展,因此儿童早期教育就越来越重要。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快乐源泉,它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应该被忽视。社会应该给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更多的重视。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不但可以给儿童带来快乐、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挖掘具有很大的意义。音乐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声音表达各种情感、呈现画面。在进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过程中,老师应该重视对儿童想象力的激发,引导儿童走进音乐世界,切身感受音乐的美妙,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合理想象。同时,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儿童的听力和记忆力。儿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会对音乐的节奏、音色等产生感觉,进而提高他们的听觉能力。在不断重复某段舞蹈或者重复演唱某首歌曲的过程中,儿童就会渐渐记住,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记忆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平衡儿童情感,增加儿童的自信心。聆听音乐可以影响儿童的情绪,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儿童安静下来,欢快的音乐可以让儿童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当儿童的情绪低落时,音乐可以改善他们的心情,平复心境。儿童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时往往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他们与小伙伴面对面交流,这样有利于促进儿童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营造愉快的气氛,进而儿童的音乐感受更加深刻。在与小伙伴、老师的交流与表演过程中,儿童的自信心能够得到加强,表现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在音乐游戏中,儿童还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进而培养儿童对集体的情感,游戏规则又能让儿童产生纪律观念,培养纪律性。
二、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部分家长由于观念的局限,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对于音乐教育大多是只重视技能,而忽视感觉。他们认为只有学习乐器、唱歌和跳舞才算是进行了音乐教育,而大部分家长并没有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音乐氛围,加之家长自身的音乐素质不高,不能辅导孩子学习音乐,因此,我国家庭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很缺失。还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掌握一门音乐技能,强求孩子参加社会机构的音乐补习班,一心想培养孩子成为音乐家,完全忽视孩子的音乐天赋和音乐能力。同时也忽略了音乐带给孩子的其他方面的意义,单纯追求技能的培养,忽略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样同样不利于孩子的音乐教育。除此,有些家长盲目投资,为了孩子能够学习更多的音乐知识,他们给孩子报各种音乐补习班,求多不求精,这种心态往往会导致消极的结果。孩子会因为压力大,没兴趣,知识繁多等原因厌倦学习,消极练习,最终半途而废。
学校音乐教育方面,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设施都不完整,音乐老师的素质也不高,学校对于音乐教育也不能给予足够重视。这样,学校的音乐教育往往形同虚设,毫无意义。
三、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
首先,抓好舆论建设,利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儿童,树立榜样观念。例如我国钢琴演奏家:朗朗、李云迪,给儿童讲述这两位在钢琴方面的成就与努力,让儿童产生崇敬之情,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力。
其次,学校和社区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参加专题学习,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在学习中,使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意义,提高家长自身音乐素质,鼓励家长正确认识音乐教育,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同时,加强家长对社会相关机构的辨别能力,正确选择优秀的教育机构,努力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给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
最后,学校要提高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给予足够重视,增加音乐设施,提高音乐老师的专业素质。老师在给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时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音乐游戏是最佳的音乐教育方法。老师鼓励全体同学一起参与,老师也要参与其中。在聆听乐器伴奏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跟着音乐打节奏、伴着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乐感。在播放歌曲时,要让学生一起大声唱歌,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在快乐的气氛下进行音乐教学,让儿童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享受音乐。
四、 儿童早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合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为了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发掘儿童音乐天赋,给予后天支持,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展示空间。
结语
综上,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与音乐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学生听力与记忆力,平衡儿童情感,增强自信心。因此,学校和家长都应该重视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郭溢洋.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与手段的拓展[D].新疆师范大学,2011.
[2]唐海玲.让儿童生活音乐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张晨曦.哈尔滨市区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课程设置 高师 音乐教育
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基础教育有着最直接的联系,直接关系到输送的人才是否符合中小学音乐教育机构对师资的各种要求:是否符合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人的发展的要求;是否适应学校办学发展的要求。概括地说,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及发展趋势,有利于多出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我校也一直在这方面做着努力与各种尝试,通才专业的设立(现改名为艺术教育专业)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的一次创新,课程较之以往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党的以后,我国再次强调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功能,将音乐教育视作落实美育的重要手段,前不久教育部提出的“京剧进课堂”,再次把对音乐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从未有过的程度。纵览国内的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课程,大致有以下三类科目组成:公共理论科目:其中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心理学、教育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等。音乐专业科目:其中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声乐、钢琴、即兴伴奏、合唱指挥、民族民间音乐、欧洲音乐、艺术概论、音乐教学法等。学校的公共选修课与系里的专业选修课。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文化和专业的知识面。
一、我国与美国和德国的音乐教育的比较分析
美国的高等院校中,不少都设有音乐教育专业,加上音乐学院内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从事音乐教育的师范生逐年增加。为了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学校对未来音乐教师的教育能力与知识结构要求颇高。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层面:较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行为科学的知识;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某方面的音乐专业特长;基本的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普通教育理论和方法;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课程的安排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音乐教育实践方法类课程:课堂吉他、小学音乐教学、器乐教学法、中学普通音乐和合唱教学法、音乐教育的组织和督导、弦乐教学讲座、中小学合唱教学法。第二部分是音乐教育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课程(表演、理论作曲等)。这部分有100多门科目供选择。
再看德国。“德国的音乐师范教育没有全国统一的体制,各州甚至各校间都各不相同。小学音乐师资一般学习三年,中学音乐师资一般学习三至四年,高中音乐师资则学习四年。在完成了学院规定的课程后,必须参加一次国家考试,获取合格证书。然后到中小学进行两年的实习,实习合格者方能取得教师资格证,到中小学中去担任音乐教育工作。[1]”
德国音乐师资培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基本包括三个方面:艺术实践、专业科学理论、专业教学法。艺术实践以器乐和声乐为主,合唱指挥和乐队也是必修课。专业理论的学习,包括音乐学、教育学,音乐教育和教学法理论。教学法方面的学习内容,包括培养学生创作(创作式的和即兴式的发现音乐)、再创作(演唱和演奏发现的音乐)、接受(听音乐)、移动或改变音乐(将音乐与词文、图画、身体运动、情景表演结合)、反思(对音乐进行思考、讨论)为中心的教学能力。对音乐师范的学生具体要求是应将音乐理论、课堂实践和学生的音乐经验联系起来研究,努力发展自己的教育能力;帮助学生自由发挥塑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感受力,发展他们的表达力。师范生应朝着“教师是教育者、教学者、分析判断者、顾问、革新者”的方向发展。
与国外的高师音乐教育所开设的课程相比,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涉及面相对比较狭窄,缺乏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广度,这直接影响了我国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此外,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中,缺少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管理方面的基础性课程,这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欠缺,直接影响了他们教育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课程的设置应当遵循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音乐教育和其它学科教育又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它们都是以人为培养对象,都是以儿童和青少年为教育重点,都有一定的上层建筑属性,都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
2.人文性
音乐教育是普及音乐文化的教育,人文性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基础。音乐艺术是人类所拥有的文化产物,是精神文明的结晶,,是文明发展史的艺术见证,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直至相互接纳的桥梁。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是开拓文化视野、接受多元化文化、孕育国际文化意识的过程。
3.创造性
音乐教育又是发展创造才能的教育,创造性是音乐课程的根本特征。音乐是最具创造性的艺术门类之一,从作品的产生、表演到欣赏,音乐创造贯穿始终。“而音乐教育则能使学生通过对不同的音乐体验和行为展示,凸显音乐的创造性特征。在即兴创作与有目的的创作过程中,丰富学生的音乐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并在发展学生音乐创造才能的同时,开发学生音乐智能为核心的多元智能” [2]。学生参与在各种音乐的实践活动中,潜能得以挖掘,个性得以张扬,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
4.双重性
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和教育双重专业人才的培育体系,要求能够培养出既有音乐专业技能,又有音乐教育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必须体现高师音乐专业的这一特点,一方面培养学生娴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音乐教育的能力。从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课程的设置,必须突出教育目标,合理安排双重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上的比例,适当增加音乐教育管理方面的基础性课程,掌握音乐教育的方法,熟悉青少年心理与发展等,总之,应具有较强的音乐教育的实践能力。
5.发展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音乐和音乐教育也在不断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也应当与时代同步发展,其课程设置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发展性、先进性。目前,我国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大艺术教育”的理念和体系正在形成。将音乐教育与戏剧教育、舞蹈教育、美术教育、电影教育、文学教育结合起来,已经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而且,随着计算机和数码技术的发展,高科技的应用也已逐步地进入课堂。这对音乐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师的音乐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音乐素质,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调整,不断开拓课程的内容,使学生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教育的需要。
总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进步,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高师音乐教育也必将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确信,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教育将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将步入世界音乐教育的先进行列。
参考文献
[1]姚思远.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研究文集.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那么,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呢7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教养,具有多种能力和发展潜能,以及和谐发展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俗称一专多能的人才。顾名思义,“复合型”音乐人才是指的一专多能知识结构型音乐人才。
但就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传统的教育模式根深蒂固,偏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技能方面的教育。某些方面的教育已经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准则。课程设置只从单纯的音乐知识入手,课程划分过细,出现很多冗繁相似的课程,造成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学科之间缺乏联系,课时安排比例也不协调,单方面重视所谓重要的课程,对很多能够掌握技能的选修课不重视,学生更加不会重视,对选修课可去可不去,忽视了实践技能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急需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材、实践等方面进行转变与改进,以适应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复合型音乐技术人才,从而促进高校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
学校教育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数、方向都应以社会需求为依据。长期以来,学校按照各专业方向对学生进行专业化教育,然后进行“专业对口”进行分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为当时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多学科交叉融合、综合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已经不能适应需要,各个学科,各个技能之间都要求有联系,进行交流、交叉融合。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音乐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已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
“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定位内涵的核心,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于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复合型”音乐人才应该具备以前教育下所不具备的综合素质,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复合型”音乐人才就是要培养能表演、能创作、能从事教学,又能进行研究的全才,而是要要求他们懂得怎么样将这些知识融合。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应积极调整教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和音乐教育培养目标,改革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按照社会的需求培养真正有用的音乐人才。
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就业形势紧张的现状已成事实。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就业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没有社会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年龄小,经受不住大的挫折,在短期内很难为公司带来收益,等等一系列的不利因素,使得在校大学生不得不为自己的处境担忧。因此,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应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竞争的含金量,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目前我国市场可提供的岗位和待就业人数已经严重不平衡,人才市场“高手如云”,一般的人很难谋到一份称意的工作。在国内音乐市场上能立足的也只有那些才华耀眼的人才,单一型的音乐人才无法满足市场的苛刻条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于音乐专业来说,那些所谓的“适者”就是复合型的音乐人才。
复合型人才就在于这“复合”这二字。那么,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发展将会呈现什么样的趋势呢?我认为,专业音乐人才的复合会演变为以下几种方向:
艺术管理型人才,也就是音乐院、团、文化行政部门的管理人才。对于“管理”二字,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小到家庭,大至邦国,没有一定的管理秩序不行,有了管理,家庭才能和睦相处,邦国才能安定发展。但是我们很多人不禁要问,艺术不是要求“自由”吗,怎么又来“管理”,又如何“管理”呢?其实,艺术的自由在于它的人为可控性,在于它与科学的统一性。而放眼当今国内,具有专业水平的艺术管理人才可谓少之又少,许多音乐院、团的领导都不是真正的科学管理出身,他们中以演员居多,还有指挥、编剧、作曲家等,由于资历深,社会响大,从而走上了领导岗位。经验、资历固然重要,可是却缺乏一定的科学管理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培养这方面的复合型音乐人才,给艺术界带去科学的管理观念,使我们的艺术管理也与科技联系起来,防止固守成规的经验主义占主导地位,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音乐普及人才,也就是组织、宣传群众音乐艺术的人才。音乐普及,是艺术发展,深入民众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当今时代,由于经济的腾飞,群众的生活愈来愈好,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广大群众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享受,对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音乐普及人才应运而生。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必须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因为一般组织群众的艺术表演,都是一些比较大型的文艺会场,这就要求我们的人才不单单是组织表演,还要用宏观的眼光去进行制定和策划方案,要有解决一些突发问题的能力,要能对不同集体和个人进行系统或即时的培训、辅导、示范,并从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能力素质,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策略和宣传方法。如今群众的素质愈来愈高,如果一个音乐管理者不具备组织和协调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能力,就不是一个称职的音乐人才。
音乐传播人才,就是各类传播媒体中的音乐编辑、制作人员。在当今信息时代,音乐的传播主要靠的就是各类媒体,譬如电视,广播,网络,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广播音乐、电视音乐等节目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良好的艺术修养与音乐艺术鉴赏力。培养该类复合型人才,还应在音乐专业上下功夫,如视唱练耳、乐理、钢琴、音乐节目策划音乐专业英语等都是必修的内容。
数字音乐人才,即将音乐应用在互联网中的复合型人才。自从上世纪90年代IT业的腾飞,互联网就与人类密不可分了。从而也兴起了一个新的产业,即数字音乐。数字音乐是IT行业和传统音乐行业对接产生的新行业,但是,这方面的人才却十分匮乏。市场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和人才的数量明显的比例不协调。能将音乐和互联网结合得得心应手的人才才是最迫切需要的人才,这就需要在对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各方面知识的交融贯通,比如音乐和计算机,音乐和医学等等。这对音乐专业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影视游戏音乐人才,即将音乐引用在影视和游戏中的人才。由于影视和游戏业的飞速发展和其与音乐的不可或缺性,使得音乐在这方面的也有了高速的发展态势。基于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兼懂音乐和计算机技术的新型人才曰益受到青睐,需求日益增长。因为,这种复合型人才需要有着独特的创作才能和创作风格,热衷于影视游戏的同时还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
音乐治疗人才,就是能借助音乐对患者进行伤病治疗的医师。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医疗也成为一门重要的研究课题,人们通过研究发现,音乐对治疗一系列心理疾病和外科伤痛等发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在西方国家,音乐治疗已应用到医疗的很多方面。而在我们国家,这还是一个新兴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我国音乐治疗师的发展前景很是乐观,这就要求学校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音乐治疗人才,以适应和配合社会的发展,推动医疗事业的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人才,即新型音乐教育人才。传统的音乐教学,音乐老师一般都是借助一些普通乐器进行音乐教学。而在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数字化音乐的兴起,使得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成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手段,并开始在我国音乐教学中运用,并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音乐教学中。它的技术含量高、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能快速获取当下流行的音乐知识、技能,大大缓解了我国高校师资不足的状况。所以,根据未来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情况,我们应该在音乐教学中培养这方面人才,并且在现在的教育中应用这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提前接触这种教学方式,以便在日后的应用中能得心应手。
关键词:音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无论在综合性高校还是在艺术类高校中,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都是独特的一个群体,他们既具有艺术生的青春与活力,又具有师范生渴望学好本领准备为人师表的热情。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个性较强、情感丰富,对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充满期待。但由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均处于发展阶段,他们不同程度存在着自我设计能力弱、职业价值观模糊等问题。作为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主力军,面对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实施所带来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面对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面对着自身未来的发展,如何规划自己未来职业生涯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①根据职业生涯的理论,职业生涯发展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职业生涯早期、职业生涯中期、职业生涯后期。接受着大学教育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正处于职业准备和选择阶段的关键时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培养未来音乐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步骤。因此,根据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主要特点和任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爱“音乐人”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经营自我、规划自我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与“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是相符的。每一位学生的专业能力、个性特点、兴趣以及职业理想都不完全相同。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引导学生重视自我认知,通过分析、评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确定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的目标和计划,将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并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身体潜力与精神潜力不断被开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音乐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气质,他们富于幻想、容易感动、非常敏感,多数学生性格活泼外向、热情健谈、适应力强,但同时许多学生也存在着容易冲动、缺乏耐心与恒心的缺点。尊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培养学生、发展学生、关爱学生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
(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社会人”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个人发展的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种:中小学音乐教师;继续接受硕士、博士阶段的教育;从事社区、群众性或企业艺术教育与实践等。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准确定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发展趋势,逐步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明确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与未来职业的关系,主动做好职业准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实现个体能力与职业要求相匹配,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
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唤醒学生职业意识并促进其职业精神要素生成和发展的人生重要一课,是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合格的音乐教育者”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并不是以学生的就业为终结,而是促使每一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都能够得到与自身特质相符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以及价值的最大化。
(一)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急需具有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的新型音乐教育工作者。新《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体现了重视素质教育的思想,突出了音乐课程的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一系列新的音乐教育价值观。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摇篮”,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的要求、能否胜任学校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的组织、是否具备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是否真的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等不仅是对其本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也将直接关系到基础音乐教育是否能更好的发展。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动态,发现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理想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目标,促使学生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职业意识,增进职业道德,发展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做各种准备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与其它专业学生相比,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个性较强、情感丰富,对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充满期待。但由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均处于发展阶段,其社会经验、认识水平还未能达到独立、正确的调节自身行为的程度,情绪与感情具有不稳定因素,常处于波动、迷惘、起伏和抉择之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和个性化能满足他们求知的需求、获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面对学习与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随着对自身、职业、社会认识的加深,自信心也会随之建立。而良好的自信心,能够帮助学生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敢于接受挑战,勇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培养更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三)适应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
身处科技飞速发展、知识陈旧率周期缩短的时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除了要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外,还应当为学生进一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以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涉及内心及行为的一种动态过程。过程中相继发生需要、动机、主动性活动、自我建设、自我控制、自我发展。”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所提供的是一种“自我组织学习体系”,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分解的自我提升计划,可以增强学习的有序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态度和技能,激发学生终身接受教育的愿望,养成终身自我学习的习惯。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一) 职业自我意识
职业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价,包括对自身的需要、兴趣、性格、能力、学识、特长、价值观等的了解和评价;二是对职业匹配性的评价,是自己与未来职业适合与否、匹配与否的认识;三是自信心,即对自身现有能力和潜能的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者这一职业相匹配的是热爱音乐教育事业,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具备较强的音乐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学习与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虽然每位学生的性格都不可能百分之百地适合音乐教育职业,但是却可以根据音乐教育工作的职业倾向来培养和发展相关的性格。
(二) 职业生涯认知
“职业生涯认知包括职业生涯理念、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价值观,是指个体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理论及其相关因素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价值观念。”③
部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认为花很多时间学好音乐专业技能后,如果到中小学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发展空间有限,难有成就,因此优先考虑其他的职业,如从事大专院校的专业音乐教学工作或者其它行业从事专业音乐表演工作,而把中小学音乐教师当作最后的选择。还有的学生认为反正都要到中小学当老师,不需要学这么多。这些想法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应结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认真厘清与音乐教师职业发展相关的诸多问题,在深层次认识职业发展与个人需求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职业生涯产生认同的态度。
(三)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指导者的帮助下,在对自己大学生活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把握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大学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所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④由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向性较强,多数学生的职业目标相对比较明确。从笔者了解的多所高校历届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居多。因此,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在充分参考职业指导师、家长、专业课导师以及往届毕业生意见后,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大学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具体的实施措施,并采取逐层分解的办法,将职业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一一落实,逐步实现。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习生活的理想蓝图,由于在设计过程中所考虑的各种因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会不断发现在最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的一些问题和开始执行后又出现的新的困难和障碍。为了确保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的规划内容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是相当必要的。学生可以结合职业生涯相关课程的教学考核、教育实践考评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多角度地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反馈与修正。
四、关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几点思考
(一)全程化、个性化的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且以针对毕业班学生为主,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以学生为本,从入学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通过开设选修课程、专家讲座、专业测试软件、专业机构指导、专业课导师指导、建立相关网站等方式,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中构建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多样性、可操作性并与大学教育相衔接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够得到所需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所扮演角色的转变。
(二) 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以各门课程教学为基础
音乐教育专业有别于其它专业。作为将来的音乐教师,应掌握大量的音乐知识与基本的音乐教学技能,包括演唱、演奏、伴奏、指挥、组建与指导小型乐队、舞蹈编排、音乐基础理论和其它相关的音乐专业知识等。除此之外,还应具备教师职业所需的课堂教学能力及基本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与素质是需要在各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与形成的,是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综合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根据音乐类专业的特点和现代教育的要求,把各门课程教学与培养音乐教师职业素养所需要的实际能力互相结合起来,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
2.专业课导师参与
音乐类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组织有一定的特殊性,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如钢琴、声乐都是以小班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教学的,而且这种教学关系相对较稳定,类似于“师傅带徒弟”。因此,专业课导师对学生的个性与专业能力有较全面的了解,学生对专业课导师一般也比较依赖。充分发挥专业课导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作用,让专业课导师参与所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者成为学生的职业指导师,将学生平时的专业课学习与将来的职业规划紧密地结合起来,可能比苍白的说教更具有针对性以及说服力。
(三)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与实践
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成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成功就业的途径之一。据笔者了解,用人单位在考核招聘时,他们所希望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仅要能歌、善舞、能奏、善讲,还必须能胜任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活动的指导工作。因此,即将成为音乐教师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多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与实践,培养与社会需求想适应的专业技能。
音乐教育的职业技能训练与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公共课与选修课的教学实践,根据个人的特长及兴趣选择适合的形式内容,通过个别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第二,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第三,音乐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学生将书本与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个人实际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实习过程中,除了训练掌握、选择及运用音乐教材的能力、编写教案的能力、“讲课、评课”的能力、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能力、设计板书的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制作音乐课件的能力、制作音乐教具的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之外,还要训练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艺术活动(第二课堂)或文艺汇演的能力。通过教学实习,使音乐教育学生充分掌握音乐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现状,同时也对自身所存在的差距与不足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五、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社会、学校和学生个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其理论的认识与掌握仍处于较低水平。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如何加深自我认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关注自身潜能的开发,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提出一些对策及观点,以期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让学生通过规划认识自己,努力学习从而丰满自己的羽翼,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做好全面准备,在未来的音乐教师职业生涯中自由翱翔。
注释:
①邹放鸣,赵跃民主编.《大学生涯导论》中国矿业大学出
版社,第123页
②曹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整合》,教育现代
化,2006年第八期
③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思想理
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
④邹放鸣,赵跃民主编.《大学生涯导论》中国矿业大学出
版社,第145页
参考文献:
[1]王海山,王续琨著.《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当代社会
的大教育观》,河南出版社,1991年
[2]刘晓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因素分析》《思想
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6期
[3]刘燕华,钟福祖,马莉.《大学生就业与职业指导研
究――以西北民族大学职业指导调查为例》《西北民族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4]张立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
究》,《教育研究》,2006年第八期
[5]李军,费剑南,董承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解
读》,《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第
23卷第2期
[6]盛宾.《论师范教育转型与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
《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7期
[7]赵慧娟.《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高教论坛》,2006年4月第2期
[8]赵金秀,王晓莹,吴弘萍.《长学制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模式的构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年第5期
[9]于立柱.《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