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财务风险体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源于古典经济学,主要是用于论证企业收益与隐藏的或有代价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财务风险是把风险概念具体到财务领域。因此,了解财务风险概念,首先需要清晰财务的主要内容:财务是指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含筹资阶段、资金投入阶段、资金转化阶段和资金回收及分配阶段。因此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资金运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目前学术界对财务风险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经营活动中,由于面对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导致公司在财务经营状况上存在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讲主要指在公司筹融资、资金投放运用、资金回收及分配上存在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稳定性风险及持续现金回收风险等。此处所指的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偿还债务能力上的不确定性,主要指企业是否拥有充足的现金流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企业能否按时偿还到期债务需要衡量其资产结构的优化程度,观测其与债务结构的匹配性如何。企业偿债能力目前可以通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相关财务指标予以监控。本文讨论的财务风险是指广义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日渐健全,资本市场愈渐开放,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现状的了解程度也日渐提高,如何提前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及时防范财务危机成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共同重视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重点研究的课题。兰艳泽(2001)从集团公司的角度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分析,认为集团公司财务风险主要在于不断地规模扩张导致企业资源不能及时最优化整合,管理层级结构不断深化造成企业信息沟通不畅,致使集团公司管理能力下降,出现“臃肿综合并发症”,从而提高了企业筹、融资风险和经营风险;唐晓云(2007)年在“略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一文中,对财务风险进行了定义,认为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受各种不确定因素(或难以控制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财务状况不确定,从而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国内学者也对风险评估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多种变量的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公司财务结构,了解其真实财务状况,构建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油晓峰(2005)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一书中,总结了现有国内文献对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回归模型的方法。
二、财务风险形成的内外成因
(一)外部成因分析
企业存活于市场中,如果把企业比喻成人体的细胞,那么市场环境就好比于人体的细胞液,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如何需要受市场宏观环境的外部影响。总体而言,财务风险形成的外部成因包括经济环境风险和市场环境风险。
1.经济环境风险
经济环境主要是指受外界影响的宏观环境,其风险在于外部宏观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致使公司财务不确定性增加,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加强。概括而言,经济环境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受外部税收政策、经济宏观政策、国家货币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相关整体层面的变化。对于单个公司而言,经济环境风险很难避免,不可改变,只能提前做好规避风险措施,但难以将风险降至为零。
2.市场环境风险
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依赖于市场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一旦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必然会影响企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企业财务风险的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环境风险。具体而已,如果一个行业,其消费结构发生了转变,那么企业如未能及时改变产品针对的市场人群,并及时做出调整,则企业就要面临被消费变动所导致的产品滞销风险,最终导致企业销售收入下降,资产负债配比结构不合理等一连串反应。
(二)内部成因分析
外部成因只是导致财务危机的一部分,根据研究对象不同,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需“因人而异”。本文,笔者将内部成因概括为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筹资结构不合理、现金流预算不合理三方面。
1.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一家内部控制机制健全的企业,能及时监控各项经营指标,对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然而,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并没有单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更没有设置内部控制部门负责日常经营行为的合规及风险规避工作,以至于在操作执行部门为个人利益不顾公司风险继续发出有关指令时,公司管理层难以得到监控,最后导致风险被放大。
2.筹资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筹资行为是企业保证正常经营所需资源的重要经营行为之一,筹资结构包括债务结构、债务成本结构以及与之对应的企业资产结构和公司产品利润回报结构。如何合理配置企业资源,科学筹资,在保证满足公司正常经营所需资源的前提下,最低成本低筹资,并合理配置筹资结构,避免在短期间内大额支付负债是合理筹资的重要要求。
3.现金流预算不合理
前文已述,狭义的财务风险主要指企业难以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因此提前对现金流做出合理、科学预算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大多企业都在上期期末和本期期初制定资金预算,并编制报表,但是能否按照预算执行以及预算编制是否合理、完整是衡量该预算编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重要标准。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步骤
对财务风险评价并非是一个单一步骤,而是一集业务程序梳理、风险识别、风险指标选择、风险权重确立于一体的系统工程。
(一)确定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识别
对财务风险的界定及识别是构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财务风险的识别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如德尔菲法、表格分析法、压力测试法等)并用,梳理企业业务流程,分析风险来源,测试风险条件发生时对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前文已述,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外部成因和内部成因。因此,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主要分为对系统风险的识别和非系统风险的识别。系统风险主要是对宏观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识别,如政策风险、税收风险、法律风险、市场环境变化风险、经济形势风险等;对非系统风险主要是针对企业自身经营环境、业务流程进行梳理、识别。
(二)初步确定财务风险指标,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排除剔除共线性指标、确定各指标权重
通过对财务风险的识别,依然清晰主要的风险大类,其次需要着手对风险指标的筛选。首先,需要初步确定风险大类及风险大类指标。风险大类主要有系统风险定性类、短期偿债能力类、长期偿债能力类、盈利能力类、发展能力类、现金流稳定类,而各项大类具体指标又可以细分为众多财务指标,可依据企业自身情况斟酌。其次,需要构建多元回归模型,通过正态分布检验、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剔除存在共线性的变量,从而避免各变量之间因共线性而对最后评估体系的影响。最后,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对各子风险指标予以降维处理,得到各风险指标的得分矩阵,从而确定各财务风险指标的权重。至此,企业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初步建立。
(三)运用历史数据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予以修正
任何一个评估体系的建立都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不断地扩建数据库,并通过运用历史数据对该评估体系予以及时修正。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修正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在企业数据库不完善或者不足以修正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时,可以运用同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予以修正;第二,在企业自身历史数据库较为完善时,可以直接运用自身数据库对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予以检测并及时分析差异、修正该评估体系。因企业财务风险内部成因并不一致,因此本文提倡在修正阶段,以自身历史数据库为好。
四、结语
(佳木斯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我国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借鉴西方成熟与发达国家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才会既符合我们的国情又保持开放的学习态度而与国际接轨。文章通过分析财务的基本构建组成,加上财务的所存在的目前的问题,根据已有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偿债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0-0122-02
收稿日期:2015-03-20
作者简介:孙颖超(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会计学。郑立新(1968-),男,黑龙江省五常人,佳木斯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领导力与企业文化。
如今经济快速发展,金融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焦点话题。企业在赢取利润的同时也面临着消息不全等问题。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面临着财务风险,许多世界性的企业都已经倒闭,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也面临着财务困境。要想走出财务困境就要进行财务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然而现在我国最关键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必须有一套全面的财务风险价值评估才能保证财务困境得到更好的解决,这也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在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考虑到长期利润的增长,和降低风险程度,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财务风险含义及形成原因
1.财务风险含义
财务风险从广义上来讲,是属于微观风险,一个组织最终的性能最终会体现在它的结果上。
从狭义上来细化说即是在遇到财务风险的情况下,由于财务风险的多变导致了财务管理决策的不确定性,进而使得财务风险产生,造成了企业的财务方面的经济损失。
2.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首先,财务管理的宏观因素的变化导致了企业的外部因素的变化,即财务管理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可观因素的改变而发生了改变,外部因素的改变也就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不定,进而导致了财务的损失。
其次,使得我国企业财务有较大风险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财务活动有复杂的动力学因素。在整个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了财务管理问题,并且随着资产发展速度的加快,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财务活动变得复杂起来。
此外,财务决策失误也是导致财务出现风险的关键因素。目前财务分析的前提是避免财务决策的重大错误,由于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中没有各企业科学方法的客观决策经验,从而导致了金融风险及金融决策失误经常发生,使得我国企业经常出现内部财务混乱的现象。企业和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在利益分配,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方法上,责任不明,从而导致资本的效率下降,企业财产受到严重侵蚀,财务的安全遭受到威胁,从而导致了财务风险的发生和金融危机的产生。
(二)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在管理活动中,企业将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外部和内部的因素,这些因素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变化,最终会导致财务状况发生和经营成果越来越差,因此只有通过分析、理解、控制和评估的方法来加强风险的管理。
2.累积性
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产生金融欺诈、虚假的支付,粉饰利润等现象产生;企业生产管理不善则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生产成本增加……这些问题的慢慢积累便导致了金融风险的形成。
3.不确定性
金融风险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组织环境,组织环境的变化是未知的,这就导致了金融风险的程度也是无法预测的。
4..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性
财务风险会对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造成威胁,它反映在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经济效益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采取措施去避免这些不利影响。
二、体系研究
(一)财务管理的多变性
财务管理有法律、经济等许多因素在里面。这些因素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我们又很难准确的预测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如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不能适应外部的复杂环境,这将会给企业的理财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设计指标不专业
首先,企业的各种财务的能力指标影响了财务的发展。盈利能力的缺失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如若不能到期及时偿还债务,企业将会出现金融上的危机,使得降低资产的利用率,对企业利润的增长产生影响,严重时会导致企业破产,这种种不利影响使得企业很难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些指标大多都局限反应在企业的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上,这种静态的反应缺乏了准确性和真实性。除此之外,企业很容易粉饰所谓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这就使得了管理者所得到的的数据缺乏可靠性、真实性和科学性。
另一方面,基于现金基础的现金流分析,它不容易被粉饰,能够准确的将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反应出来,更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正发生着快速而激烈的变化,为了能够科学、客观的反映出企业的管理状况,从而采用了现金流量表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
根据风险评价指标的四种类型,偿债能力评价指标的定义应该包含相关的现金流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
(三)设计指标不科学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设计的不科学现象是体现在很多方面的,笔者就其对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结果影响较大的部分指标具体说明一下。偿债能力风险评价指标设计不科学,它是通过流动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判断短期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从而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大小。事实上,计算流动比率的数据来自于财务报表,另外有一些因素(如企业清算能力、短期债务负担)并不体现在这个报表中,这反而影响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些甚至影响更大。
(四)相关的其他指标选择不全面
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之一是要求全面性,但目前金融风险评估系统设计过于简单,尤其是非财务风险评价指标。非财务指标是在结合财务人员的经验,在财务报表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定量分析的不足加以弥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因素分析、企业创新和发展能力等非金融风险评价指标是该公司财务风险评估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财务目标起着巨大的作用,但由于这些非财务指标的不全面性以无法充分说明企业风险的问题。如与治理问题相关的财务风险则是由高管持股,关联方交易和担保体现。
三、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一)解决好偿债风险
项目的资产负债表对现金流的影响可以用现金流量表反映出来,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三个操作:第一现金流;第二投资;第三融资。通过现金流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企业的现金流及现金流状况。这对于我们评价企业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是有益处的,也有助于我们分析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因素以及对企业未来可能的现金流量进行预测。此外,时间的价值是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着重考虑的因素,所以企业的价值表现在获取现金流的能力上,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是现金流获取力,这也是金融风险评估的基础。笔者认为,从现金流的分析角度来看,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应该增加现金债务比率指标。
(二)解决好营运风险
风险评估的指标之一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的恢复能力随着其周转率的提高而增快,若应收账款周转率太低,会影响企业正常的资金周转和对债务的偿付能力。企业大量使用现金销售、分期付款的结算方式时,应收账款周转率便不能真实的反应企业的运营情况。因此,我们引入了平均应收账款账龄指标这个参数,来科学有效的反应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率能力。公式如下:
应收账款平均账龄=(某项应收账款金额×某项应收账款账龄)/各项应收账款金额。
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环境,是一个企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也需要一个企业不断优化内部的财务管理措施,与时俱进改善经营理念,健全会计制度,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大、做强。
(三)解决好财务风险
高管持股比例的风险评价指标,高管持股比例是指公司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的聚合。股东和高管之间的关系决定企业需要实现一个长期激励高管的薪酬系统。高管持股是一种长期激励的方法。根据委托理论,当高管持股比例过低,高管所分享的利益较少,他人承担公司的损失,从而导致忽视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当高管持股比例增加,高管所分享到的利益就会增多,从而达到与其他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双方将共同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通过上述的回归结果我们看到,高管持股与公司成绩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即高管持股比率越高,企业财务风险就越小。因此高管持股在企业风险上起尤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方红星、王宏译.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J].科技发展,2012(8)28-30.
[2] 孙忠欣.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J].网络财富,2013,(3)46-48.
[3] 吴惠吟.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3)58-59.
[4] 戴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2012(1)12-13.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根据我国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保险行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而来。公司规模壮大不仅体现在公司业务规模上,还体现在保险公司的数量上。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险公司如何才能保持自身长久的竞争优势,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保险公司需要建立实施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防控体制,无时无刻不监督着企业,规避企业面临的风险,通过提高保险公司财务系统的管理水平,降低保险公司的财产损失,促进保险公司持久、健康、高效的发展。
一、保险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种类
(一)定价的风险
保险公司的销售业务是公司后续工作的基础,那么,一单保险的定价是如何制定的?定价的多少是如何影响销售业务的呢?保险公司的相关费用是依据保险公司的预算来计算的,在前期的资金投入时,企业如果不具备科学有效的计算方式的话,保险单的相关费用计算不准确,客户的满意度降低,不利于保险公司的后期发展。当费用过高时,客户可能回选择其他的保险公司,造成较低的投保率,而且已参加投保的客户可能会退订;当费用偏低或过低时,虽然公司的销售业务明显提高,但是公司本身的盈利额会减低甚至是会亏损。
(二)利率的风险
众所周知,目前银行内部除了储蓄外也设立了理财服务点,而保险的功能也是理财,那么保险公司的业务水平就会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影响。而且很多个体将投保错误的理解为是储蓄,更加激发了保险公司与银行等机构的竞争,例如,当银行的储蓄利率上浮了几个百分点后,更多的人会选择将钱存入银行以获取更多的利息,而不愿意将钱拿去投保,这就使得保险公司的业务水平降低,影响公司的资金运转,不利于公司规避资金风险。
(三)责任准备金的风险
也许群众参与投保的初衷不尽相同,但是保险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转移风险,损失分摊。在选择保险公司的时候,我们最看重的也就是保险公司的业务水平和偿还的能力,公司的偿还能力主要看公司的准备金的金额,看是否能够及时的依照合同约定支付客户的损失。如果公司的责任准备金不足时,会降低公司在客户心中的信誉度,影响保险公司的投保率,同时保险公司的资金周转会出现问题,导致公司无法正常的运行,而是忙于责任准备金的筹集。
(四)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
笔者认为,偿还能力不足与责任准备金的不足密切相关。通俗来讲,当投保人在发生灾难等风险时,要向保险公司进行索赔,但保险公司的责任准备金不足,无法履行合同内容,就会使得客户认为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足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将会导致客户的流失。另外,如果在前期公司制定保险定价的时候就不科学合理,公司资金的运转方式不规范,也会使得保险公司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出现信任危机和财务危机。
(五)资产负债的风险
由保险这一行业的特点所决定,保险公司的经营是一种负债模式,在资金流转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管理者高度重视,防止出现资金匹配不当而使公司无法如期履行合同内容,没有能力支付索赔金额,导致保险公司面临资产负债的财务风险。
(六)其他类型的财务风险
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受到了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他的主要职能就是转移风险和降低客户损失。当客户投的是农业保险或者是灾后利益损失保险的话,自然灾害就是影响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出现的因素,这些因素是不可控的,需要在业务销售方面多加斟酌。
二、保险公司风险应对措施及风险控制体系
(一)应对措施
第一,降低融资的风险。在保险公司的运营中中,融资占据重要地位,引起了管理者的重视,如何降低融资风险已经成为了焦点。笔者认为,降低融资风险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规避融资风险的机制,树立正确的融资风险观念,即要求管理者合理的规划公司融资机构,并最大限度的利用融资机构,但是要注意不能过分的依赖外部资金的流入。二是要有科学规范的预算计算方法,科学的预算方法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制定合理的定价以及设计完美的保险产品,使得保险公司的营业利润得以提高,降低融资风险。第二,降低投资的风险。在这个保险业务多元化的时代,供保险公司选择的投资业务也越来越丰富,一些保险公司会出现不知如何选择的现象。针对这个问题,首先,保险公司应该深度的分析市场行情,选择前景较好的项目,并根据自身条件限制,在业务投入上制定合理的资金分配,合理负债,在保证公司自身的正常业务运行的前提下,将企业资金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然后,保险公司在选择了合适的投资对象后,假如是证券投资,那么保险公司需要重点关注如何规避证券投资的风险。第三,降低承保的风险。承保风险的降低主要是通过提高保险公司的定价实力来得以实现的。保险产品定价离不开预算,预算是对企业业务费用包括利润、成本以及费用的浮动范围的一种计算方式,它不仅要满足投保客户的需求,还要为公司提供预期的利润。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公司在这方面的能力,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和市场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保险产品,以降低承保风险的发生。第四,降低理赔的风险。理赔发生在投保人遇到风险之后,保险公司需要根据合同约定,对投保人的经济损失或是人身安全等损失进行偿付。这需要公司具备两种能力:一是保险公司责任准备金的管理能力,它要求保险公司要正确掌管责任准备金,准确核对,避免错账的出现,而且准备金的金额要充足,降低负债状况。二是保险公司对投保人风险案件的审核能力,它包括调查、损失计算、赔偿等环节,在这些核查过程中,秉持严格原则,降低不合理赔偿的出现频率,减少保险公司的经济损失。第五,降低管理的风险。保险公司利润的亏损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不恰当有关,因此需要我们制定科学的,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且严格实施,具体包括:提高预算能力,以此为基准适度的调配企业内部资金运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注重业务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尽可能的规范工作;内外监督并存,保障保险公司规避可控因素所带来的风险;建立绩效管理,调动公司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此来降低风险的发生。
(二)建立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
第一,构建风险警报系统。警报系统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危险信号的系统,可以让保险公司及时有效的解决公司面临的危机。这一系统是以先进的信息收集技术以及对危险信息的辨别能力为基础的,为了构建这一系统,保险公司需要拥有多条信息收集渠道,使公司可以及时的获取信息,并且是相对全面的。第二,建立风险评价系统。根据风险警报系统的警示,由风险评价系统自行选择合适方法评估保险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对保险公司的损失值进行预计算,进而为高层管理者提供具体的指标分析,使高层管理者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化解财务风险危机。第三,创建风险控制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主要被用来帮助公司制定风险控制方案,降低公司损失的系统。当保险公司即将面临着某种财务风险时,风险控制系统会及时的反馈,积极制定调控措施,以将保险公司的风险值掌控在很小的范围内。当风险已经发生,风险控制系统会及时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应对方案以确保保险公司的经济损失最小化。
三、结语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财务风险的管理是整个公司运营的核心,是最不能出错的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整个企业破产。面对当今保险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建立风险防控制度,提高公司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及风险防控意识,将财务管理的风险扼杀在摇篮中。文章就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结合现阶段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制定相应的财务风险防控体制,希望可以对保险公司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财
参考文献:
[1]李光.谈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9,01:51-53.
[2]吴艺波.略论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J].时代金融,2010,08:132-133.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引言
如今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机会以及风险,衡量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不仅要从产品业务的市场份额入手,也可从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来考量。企业在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时,需要对所处环境中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形成全面有效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将有助于企业提升抗风险能力,并实现企业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二、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还有欠缺不足的地方,比如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通常采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但这两个指标的数据来自于企业的财务报表,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企业的账面流动资产或者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清偿能力,但是毕竟难以完全代表企业的实际现金流状况。企业的偿债能力状况受众多因素的影响,还包括了应收账款回收状况和存货周转速度等,因此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用简易的指标设计很难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准确的描述。除了衡量各类财务风险所需的具体的指标设计缺乏科学性,还存在不足的是指标体系的建设,即现有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中,对财务指标的归类不合理不全面,也很难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可能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出现。
(二)对现金流量的重视不足
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中,还存在的一个不足是,评价体系中主要包含了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方面的指标,但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于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而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里面对现金流量数据的使用相对来说较少。而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数据,由于采用权责发生制并且在会计估计以及会计政策选择时可能有的调整,这些信息存在被粉饰的风险。而现金流量表由于反应企业的真实现金流状况,并采用收付实现制使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程度更高。所以由于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现金流量数据的应用较少,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运营状况、偿债能力并不一定能够真实的反应出来。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度不足
为了全面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对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就不仅仅会涉及到财务类指标,非财务类指标也需要纳入到该体系中,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据数据调查研究显示,企业的财务风险因其产生受到各类因素的广泛影响,所以只使用财务指标这样的风险评价体系是不健全的。但目前部分企业的风险评价体系中,对非财务类指标的重视和使用不足,不利于企业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达不到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
三、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设计,使其能够科学全面的反应企业的各类财务风险
要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首先需从具体的指标设计入手,使之能够尽可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对于偿债能力指标的设计,除了使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等反应来自静态报表的信息,也可更多的使用现金流量指标,毕竟用于偿还债务的还是企业的现金流而不是资产负债表上的货币资金。对于营运能力指标上的改进,比如可在分析应收账款周转率时通过应收账款平均账龄进一步调整。对于盈利能力指标的改进,可考虑增加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应用。其次,除了各类财务风险具体指标的设计以外,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还可从对财务指标的合理归类方面去改善,以避免出现财务信息失真的现象,使得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
(二)提高对现金流量的重视
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将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的相关数据密切结合使用,可使风险评价体系更真实全面的反应出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助于提高企业应对潜在财务风险的能力。现金流量表由于采用收付实现制,来反应企业的真实现金流状况,这使得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程度更高,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信息被修改修饰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中,可适当结合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自身现金流量的特点,相应的引入一些指标,如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该指标相较于一般的利息保障倍数,即考量息税前利润对企业所承担的利息覆盖能力,前者是从企业能够提供的现金流角度去衡量企业的支付利息能力,而后者是从企业的利润角度。多个角度的评价方式,更能够准确全面的反应出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
(三)加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
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其评价指标的构成应既包含财务类指标,也包含非财务类指标,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有助于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全面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由于企业的财务风险其影响因素分布广泛,因此企业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来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从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创新研发能力、行业市场竞争地位等非财务类因素加强分析,有利于企业对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预测,从而达到良好的风险控制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完善其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设,需要完善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设计,使其能够科学全面的反应企业的各类财务风险;需要提高对现金流量的重视,来反应企业的真实现金流状况,现金流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程度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财务信息被修改修饰的风险;需要加强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有助于从多个角度入手对企业的潜在风险进行控制,加强对非财务指标的使用,来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分析。
参考文献:
一般来讲,公立医院是由政府出资扶持的公共卫生组织,它是以非营利性为目的具有公立性质的事业单位,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保证人们接受最基础的医疗服务并且治疗疑难杂症。另外,公立医院也具有协助意外事件、国际医疗援助等职责。公立医院在我国的医疗服务系统中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当前,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公共财政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也在逐渐变化,因此,公立医院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形势,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然而,在所面临的大量风险当中,财务风险应该属于不容忽视的风险。
1.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的内涵
1.1公立医院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比较常见的风险,站在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分别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对财务风险加以解释。狭义上是指由于企业在筹备款项的过程中所欠下的债务造成了收益方面的不稳定性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又可以叫做融资风险。广义上主要指企业在开展各种财务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因素或者是其他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企业的财务运转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最终可能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损失。然而,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主要指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流动而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事件或者是造成的损失。
1.2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基本特点
首先,具有客观性。由于人们的主观思想无法改变财务风险,所以,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比较明显。这种客观性是由构成财务风险的动因所决定的。不管是内部动因还是外部动因都是真实存在的,这就为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财务风险的无法规避性也反映了其凸显的客观性,只要某个组织实施了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财务风险。其次,具有不确定性。在公立医院中,不确定性属于导致财务风险的必要因素。由于公立医院无法预测出财务风险所导致的潜在后果,因此其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再次,具有可控性以及损失性。尽管财务风险具有无法避免的不确定性,并且管理人员凭借既有的知识能力水平也无法全面掌控财务风险,然而,财务风险的出现以及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所以,管理工作者能够采取科学的手段估算出财务风险发生的区域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程度,可以及时使用有效的方法来预防风险的出现,有利于控制财务危机的发生。有财务风险存在就必然会造成相应的损失。最后,具有相关性。相比较而言,财务风险要比其他风险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管理者的方法以及决策直接影响着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引起的后果。管理者的主观思想以及综合能力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间接原因。假设管理者可以正确预测出公立医院所存在的外部环境,产生对财务风险进行防控的意识,主动采用防控手段,就能够有效避免产生财务风险[1]。
2.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
对财务风险进行预防的中心内容就是财务风险评价,财务风险预防的效果如何是由其决定的。公立医院要想有效的预防财务风险,首要工作就应该评价财务风险,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更好的了解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具体情况,从而有利于公立医院提出预防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
对财务风险的辨别以及预算是评价财务风险的基础,同时,财务风险评价属于一个确定和估算财务风险的过程。对于公立医院来说,财务风险评价主要是根据财务报表体现出的数据来对医院的运行以及财务情况进行客观性的分析,与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来源、条件等原因相结合来对财务风险产生的概率和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价。
3.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构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公立医院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不管是运行状况还是财务成果都要用各项指标来得以体现。然而,仅仅依靠单?指标是不可能从整体上对财务情况以及运行的业绩进行评价的,应该使用既能够起到补充作用的又可以从某一方面具体体现出其财务情况以及业绩的指标,把全部指标进行整合,从而构建一个由多项指标组成的体系,这样才能够全面地评价医院的财务情况。所以,形成一个系统性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首先,这种体系可以有助于管理人员全面地对公立医院的财务风险状态进行评价,可以为风险评价敲一个警钟,预测出可能产生的财务危机;其次,这种体系还有利于监督现阶段公立医院财务运行的基本情况,并且把现存问题凸显出来,协助管理人员查找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加以改进;最后,这种体系可以提升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其管理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有利于公立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2]。
3.2构建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3.2.1关联性原则
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不可以实施盲目性地操作,必须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指向性。利用评价工作的开展来逐渐增加公立医院的价值,进一步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确定评价指标之前有必要把财务目标考虑进去,评价指标不可以和财务目标背道而驰,否则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3.2.2科学合理性原则
科学合理性主要指对财务风险评估的标准进行构建时,应该把科学理论作为基础,让其更具科学性。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设定前首先要分析其是否符合科学,不仅要使各项指标可以如实地体现出医院的财务情况,而且还要客观地反映出其财务管理潜在的风险。
3.2.3系统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系统性主要指对风险评估的标准进行确定时,应该全面兼顾到各个环节并且对其加以完善,形成一个评价框架而且逻辑性以及灵活性要强。首先,评价指标的战略思想以及理论依据必须要科学统一;其次,各个评价指标应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力求和公立医院的自身特点相符合。
3.2.4全面性原则
公立医院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财务活动的全部环节,延伸到财务活动?^程的所有范围。除此之外,按照医院本身的特点来决定应该加强重视的环节,然后开始从整体上展开分析或者是评价。
3.2.5可比性原则
由于公立医院所处的区域、规模大小以及级别都有所不同,因此,各个医院在财务活动开展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是不相同的。由此可见,在对财务风险的评价指标进行设定时,一定要有可比性,从而不仅有利于不同的公立医院间财务风险程度的横向对比,而且也有利于医院自身在不同时间开展财务活动时财务风险的纵向对比。
3.2.6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主要指采用的评价指标既应该与财务风险评价的目标相符合,同时又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持。有必要选取明确、层次清晰的评价指标,从而有利于相关评估人员使用适当的方法精准的衡量以及数据的取得。
4.公立医院财务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4.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主要应用了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对繁琐的全部评价目标逐步进行分解,分解层次呈阶梯结构,然后把组成同一层次的元素展开对比,建立判断矩阵,对各个元素的相对权重以及组合权重进行计算,最后把层次进行排序,从而使得出的数值具有次序性,按照得出数值的大小来确定评价对象的好坏。
4.2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和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它按照接收到的数据,经过学习以及训练的过程,最终得出输入以及输出数据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人工神经网络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型,这种评价模型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非常类似的。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能够把评价专家总结的经验知识传播到网络上,然后模拟专家来展开定量评价,有效地避免了由人为操作产生的失误。由于通过实际例子得出了模型的权值,所以,不会出现权重以及有关系数受到人为影响而导致的不确定性的情况发生。人工神经网络法对于处理多指标综合评价的问题是有效的,然而,此种方法也有缺点存在。主要体现在其使用的原理比较抽象,可操作性也较低。
4.3模糊综合评价法
众所周知,由于评价一种因素只需要一个数值,因此在评估受一种因素约束的事物时并不是很困难。然而,多数情况下,事物都是受到多种复杂因素制约的,由此可见,要想全面的进行评价,就必须把全部因素都考虑进去。但是,往往在认知上会出现不确定性和界限模糊的情况,从而无法通过单个固定的数值来衡量全部因素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模糊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既可以处理现实模型性以及科学准确性之间的矛盾,又可以使定量和定性思想相结合,并且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十分有利于不确定性的解决[3]。
关键词:油田企业 财务风险 风险防控 管理 责任
中图分类号:C934 文献标识码:A
一、油田企业风险管控提出的背景
目前,随着电网规模扩大和发展要求的不断升级,油田电力企业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困难和挑战。作为油田生产和生活的保障,电力企业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其生产经营一旦出现较大风险,不单会危及自身安全,而且会使油田生产、油区生活陷入混乱。为防控消化潜在的管理风险,国资委曾于2009年颁布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制及风险机制;随后于2015年又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质量提升专项活动,提出“把风险管理打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应对各类内外部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近几年来,油田充分利用电网现有的管理技术、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国家电力运营改革和区域市场竞争,在确保电网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的约束条件下,开展全过程的电网运营风险管理,以风险管理手段结合日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控的框架和内容
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ERM)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期望达到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活动。风险管理遵循着协调与效率原则、前瞻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等,而财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正在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财务风险管理是以企业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理念为基础,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具体行为实施监督与控制,为了控制和化解业务风险、提高企业财务绩效而进行的有效管理活动。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最终都集中地展现在财务现金流的短缺上面。识别、测量、评估、控制与降低风险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下,要主动、系统、全方位地分析和控制企业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通过风险管理为企业现在及未来的经营活动提供框架性的指导,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免疫力,保护企业资产,维护企业形象,创造适用于企业管理者的整体解决方案。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要求我们不断更新风险意识、观念,而财务风险一直处于各种风险的中心地位,其主要包括投资风险、经济合同风险、市场风险、存货风险、资金风险等。财务风险管理必须应对各类风险,对风险加以预测、识别、预防、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行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各级财务人员要牢固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增强财务风险意识和稳定大局意识,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将防范风险放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首位。各级财务人员必须增强财务风险防控的责任心与执行力,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才能得以建立与实施。
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主要包括财务稽查稽核、财务风险管控与防范、财务后风险评估等部分。首先,财务稽查稽核始终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稽点要放在重大经济行为和关键风险点上面。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做好管理“卫士”,立足于业务风险点与风险库开展财务稽查与稽核;二是提前布局,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避开或化解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其次,财务风险管控与防范主要是指财务风险识别和财务预警、财务风险规避与财务风险支出控制等,其管控与防范目的是以最小的资金成本代价保证资金主体流转的连续性、稳定性与效益性。一是以财务手段监控企业运行状况,构建起以关键财务指标为主体的风险预警体系,来保障企业的风险可控、在控。二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健全风险防御机制,及早发现进入财务困境的征兆。三是保证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保证财务风险程度与风险控制成本的最小化。最后,财务风险后评价是指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效果评价。应以内控制度为基础,定期进行评估和评价,将风险管控效果纳入考核。
三、财务风险管控体系的责任划分与下沉设计
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健全是风险工作推进的首要条件,公司紧紧围绕油田生产经营目标,从风险责任划分入手,充分发挥财务监督、服务、预警、管控等能,切实做好价值提升与风险管理体系的推进与推广。围绕责任划分与管控体系,将风险管理重点逐步下沉和推广,并进行了有益的总结与探索。
(一)风险管控责任划分明确
按照内控、风险管理一体化原则,对风险权限指引重新梳理和细化。一是将财务风险管理责任细分与落实,财务风险融入到业务管理,并根据风险的重要程度,按照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进行风险责任的划分,并层层落实管理责任。二是对财务重点职能重新定位,将财务管理重点规范到现金流管理、成本预算管理、资产处置、租赁管理等,按照不同层次风险管理的轻重缓急将责任分解到基层岗位。三是修订工作职责,强化对风险责任的分解,对财务风险的标准加以完善。四是从以核算为主的财务管理向财务风险防控进行转变,客观分析形势、环境和矛盾,实现财务责任的划分与控制。
(二)深化风险体系责任下沉
建立财务风险全过程分解、下沉与控制机制,使风险责任最大限度地到达基层与岗位,使得全员、全体实时更新风险理念,正确树立风险意识,不断加强自身风险防范能力与控制能力。一是不断优化风险流程的责任设计。进一步强化财务风险责任的监管,杜绝不规范的财经行为;二是最大程度分解下沉风险责任。对于重点费用要按照基层管理的职责分解落实追究责任,杜绝财经违规行为;三是风险责任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对于管理性支出和专项费用等,做好预算监控和专项费用风险稽查,对于预算较高费用支出开展跟踪预警与专项稽核。
(三)设定财务控制预警指标
加强风险控制和指标预警,实行重大风险实时报告机制,明确上下级之间的财务风险报告制度。一是根据运行实际设定预警指标,如资产管理指标、资金安全指标、变现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投资回报指标等,定期进行现金净流量、净收益和债务状况分析,动态掌握企业风险状况和风险级别,预控重大风险。有效做好财务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等,尽可能地防止重大风险事件导致的民众生活、经济及社会声誉损失。二是通过分析现金的管理成本、机会成本、短缺成本等,有效防范现金过量或现金短缺,加强对营运资金的过程风险控制。设立流动资产周转指标、偿债能力指标、资金流动性指标等。三是确保关联交易结算高效运行,严格执行关联交易限期结算制度,利用信息平台传递审核资料,缩短流转时间,改善集中结算与滞后结算的现状,设立关联交易有效结算率等指标。
(四)创新财务风险管控机制
创新是企业兴旺发达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财务也需要时时注重创新。公司从运行实际入手,结合风险创新理念,细化风险评估,筹划风险控制蓝图。一是强化“从严管理与精细管理”,结合风险管控,针对内控缺陷和高风险业务实施专项风险评估。梳理企业重点业务,查找管理的重点、难点,将财务风险管控逐步做到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改变财务风险管控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局面。二是守好“规矩”,对各业务板块修订关键业务流程,实施重点财务监督检查。对于财务风险点要布点监控,如无市场准入和施工资质等违规现象进行严格的财务监督和审核,及时消除财务风险与隐患。三是将财务风险作为风险管理文化核心,促进企业价值增长。财务风险管控与价值管理相辅相成,通过构建企业整体风险文化,凸显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一旦财务风险作为一种文化、一种灵魂注入到工作中形成核心,将从上到下贯穿于每位员工的思想,自发地形成全员、全过程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四是完善财务风险防范的评价与考核,实现内控综合评价向风险管理考核的转变。以检查结果为导向,将内控制度与风险管理相互结合,对重要财务风险进行监督和跟踪评价,对物资、审计等部门专项检查进行动态整改与效果考核。
关键词:财务风险 表现 成因 预警体系
企业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组织机构中的主要部门,主要负责进行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同时还要对企业生产管理进行成本控制、对内部控制、预算、固定资产等进行管理、监控。总之,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都是企业经营管理正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旦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将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的了不稳定性,因而促使企业要做好相关的财务分析工作。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多个项目组成的,首先公司投融资项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投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用以生产经营、运行、项目发展等的资金支持,是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奠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次企业现金流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环节,属于企业财务风险中的综合性风险,是企业各类风险类型中的最终的表现形式。第三是企业的运营风险。营运资金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关键所在,负责企业的价值增值和价值补偿的相关策略。随着企业的竞争环境越来越艰巨,要求企业营运能够统筹全局,所以在此过程中,公司营运风险由此产生。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企业经营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控制管理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最主要的因素。对于同一行业的企业发展而言,外部因素,如原材料的涨价、科学技术的提升等等都是相同的,彼此之间的竞争性不高,而企业的内部经营涉及到管理方式、人才、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环节。
1.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关制度不完善。企业当前彼此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导致相关的数据收集不到,导致财务分析管理结果不准确,从而影响企业决策科学性,增加企业的运营风险和项目投资风险。同时当企业的市场销售部门缺少制定相应的财务制度,即采用的赊销的营销方式,同时未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导致企业出现较多的应收账款中坏账等较多,增加企业的偿债压力,导致企业的营运资金风险加大。第三是企业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之间缺少合作机制,使市场供求情况未能及时转达到生产部门,致使企业存在大量的存货,且存货的周转流动性较差。这种情况下,增加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压力,增加了企业的营运资金风险。
2.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够。财务部门是优化管理企业财务风险的最直接的环节。通常情况下,良好的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能够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要求财务部门通过收集各个项目、部门的相关数据,为企业发展制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等财务报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了财务报表的科学性和参考意义,因而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相关数学模型,减少因为计算问题而造成了财务报表问题;另外要求专业人员为企业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制定合理的方案,如控制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的比重、控制企业各项经济活动重点的现金流量同债务之间的配比等。另一方面影响的机制在于企业内部管理缺少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经营而言,提高创新力量,优化财务报表、提高决策准确性等都取决于人。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体系构建
1.完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奠定风险预警体系基础。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力度,要求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资金项目的管理制度等进行优化补充。一是加强企业的信用制度,避免企业同企业之间合作风险的增加。二是增加整个企业对各项财务流动的风险管理意识。实现由上而下的风险安全优化管理。如在财政部门加强资金风险管理意识,使财务人员能够加强对资金流通的控制,减少企业不必要资金的消耗,缓解资金浪费的风险流量风险;三是建立资金风险防范机制,充分避免市场环境的变化、产品等的变化套牢企业流动资金,从而影响企业的风险流量的安全,增加风险流量的风险。四是建立奖惩制度,实现项目负责制度,对企业内部能够有效进行资金风险管理的人员进行奖惩,从而鼓励全体员工养成风险管理意识,能够积极参加到风险流量的风险管理当中,从而使管理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
2.建立各种渠道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不论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运营活动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长短期项目的问题。因而在进行企业风险流量的风险控制措施研究时,要求加强对企业风险流量预算的长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一是企业风险流量短期预警系统,预警系统主要是要求企业能够提前做好防范解决措施,从而在短期财务风险出现时,能够及时的进行优化解决,避免风险流量风险的消极影响经一步扩大。二是企业风险流量的长期财务预警系统,要求企业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金管理能力都纳入到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之中,这种风险流量的风险预警体系主要是对整个企业的全面风险流量的发展进行有效的预测,保证企业能够拥有良好的财务状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实现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警体系的构建,首要前提在于明确企业经营过程中常见的集中财务风险,并确定造成该项风险的主要内因,其次才能够从根本入手,全面培养风险意识,加强财务风险预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带动整个企业投入到风险控制措施中,保证企业各个环节中的资金的安全性,避免出现财务风险消极影响的扩大化。从而可以将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纳入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中。全面提高企I的风险管理控制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英玲.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预警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5.
[2]杨美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
关键词酒店管理;财务风险;财务预警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是以酒店财务信息为基础。通过设置并观察一些敏感性指标的变化,对其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监控和预报。酒店财务风险预警包括财务风险和财务预警两个方面。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财务预警是度量某种财务指标偏离预警线而发出的预报,它可以帮助企业避免或降低可能的经济损失。依据酒店经营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准确预警财务风险的关键。
本文所阐述的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基于预测功能而建立的,它的建立可为酒店财务风险预测提供科学直观的基本预警方法及预警标准。有助于酒店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显著提高酒店财务管理水平。
一、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特征及体系建立的原则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依据酒店经营特点确立的一系列敏感性财务指标及相关数值的集合。具有较强的预测功能。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度的敏感性,一旦财务风险因素萌生,就能够在财务指标值上迅速得到反映;二是较强的预测性,它们是财务风险萌生时的先兆指标。而非已陷入严重危机状态的结果指标。能预示财务风险可能或将要发生。
确立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准确地反映财务数据与经营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客观地反映财务及经营活动中潜在的风险。不科学的指标体系会导致预测结果的错误及调整措施的不当,甚至给未来经营造成严重损失。二是系统性原则。从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人手。建立一套能够全面检测酒店财务运行及经营活动状况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三是实用性原则。指标必须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必须能在实践中真正起到预警作用。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易于理解、易于取值、易于计算、易于预警。四是重要性原则。注重成本效益,根据酒店经营内容、经营特点,有侧重地选择、确定能够揭示酒店财务运行规律和如实反映重大潜在风险的指标。五是预测性原则。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过程中。要注意该指标体系应有依赖历史财务信息分析预测未来的特性,能够及时预测到引发财务风险发生的潜在因素的变化,及早提出预警。六是动态性原则。所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要具有可以不断更新的特性。其设计不仅能满足静态截面的分析。而且能用于财务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
二、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系列基础财务指标及一定时期的基础财务指标预警数值组成。这些指标及相关的预警指标值能从整体上说明酒店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其主体指标应包括现金状况、盈利状况、负债状况等的预警指标及预警标准值(见图1)。
1.现金状况预警指标
酒店经营与其他行业在财务流程上有很大差异。正常经营酒店的财务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次性的资金投入和持续的现金流出。现金管理在酒店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针对这一特点。其现金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基本现金置存标准、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指数、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和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
(1)基本现金置存标准。该标准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基本现金置存的最低标准值。酒店应依据自身经营规模和财务活动要求进行确定。在酒店经营过程中。当实际现金存量低于这个最低标准值时可能引发现金风险,应发出预警。
(2)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现金流入量除以现金流出量。表明酒店现金流入对现金流出的总体保障能力。该指数大于1时,表明企业对各种现金支付的需求有保障;小于1时,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不足以弥补其现金流出量,持续下去,将引发财务风险。
(3)营业现金流量指数。它等于营业现金流入量除以营业现金流出量。营业现金流量是酒店整体现金流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是良好现金支付能力存在的保障。营业现金流量指数是对整体现金流量状况的进一步分析。该指数大于1,表明企业现金支付保障基础较好;反之,表明企业收益质量低下,营业现金流入匮乏,支付能力下降,长此以往,会发生财务风险,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4)营业现金流量纳税保障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所得税+营业税),(营业税+所得税)。纳税现金流出量具有刚性特征,因企业一旦取得应税收入或利润,无论其质量如何或有无足够的现金流入量保障。都必须及时履行依法纳税的责任,否则将受到处罚。因此,该比率应大于1。如果小于1,企业将不得不通过借款或压缩未来营业活动必要现金支出的方式来上缴税款,这势必对未来的经营活动以及现金流入能力造成危害,增大财务风险出现的机率。
(5)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它等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应纳税款)/到期债务本息。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额是指企业所取得的营业现金流入量弥补了营业现金流出量、支付了应纳税款后,可用于偿付到期债务的额度。营业现金净流量偿债贡献率大于1,说明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营业活动现金流入量偿付到期债务;若小于1。则说明企业不得不通过举借新的债务或其他现金融通途径来偿付到期债务。
(6)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它等于自由营业现金流量除以营业现金净流量。自由营业现金流量=税后营业现金净流量一维持当前现金流量能力必须追加资本性支出一到期债务及利息。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基本能力与稳健性的保障,企业对其有充分的自主支配权。并且该部分现金无论怎样处置以及实际效果如何,都不会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构成危害。因此。自由营业现金流量比率越高、金额越大,表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现金支付能力越强。同时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也就越大。
2.盈利状况预警指标
盈利状况指标可以间接地揭示财务风险的大小。盈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反之,财务风险越大。依据酒店经营特点和盈利方式,盈利状况预警指标应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率与毛利率、资产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收入现金率和资产现金率。
(1)营业收入净利率与毛利率。营业收入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表明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的高低。正常情况下,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说明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如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可能导致现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所投资产及设备价值逐步丧失,从而预示财务风险即将爆发。毛利=营业收入-营业成本,毛利率=毛利/营业收入。当企业净利率为正数时,表明毛利有可能为负数或在较低水平,所以净利率有可能掩盖主营业务的真实市场竞争力,而毛利率能对此进行较准确的反映,因此毛利率较低或持续下降。更应引起管理者的警惕。由于各酒店经营规模、经营方式、所在地区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应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净利率与毛利率的预警标准值,一旦发现净利率与毛利率有异常变动,应立即实施风险预警。
(2)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该指标越高,酒店成本费用盈利能力越强。即该酒店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利润:如果该指标较低或持续下降,尤其是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企业设置的警戒值,说明主营业务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在下降,成本费用有可能严重超支,如不及时预警纠正,极易引发财务风险。此指标还可以按不同经营项目进行设置、测算。以便更准确地发出预警信号。
(3)营业现金流入比率。它等于营业现金流入量除以营业收入净额。营业现金流入量是酒店生存的命脉。该比率越高,其现收能力越强、财务状况越安全。如果该比率较低或持续下降,说明酒店营业收入的质量不高,现金收款状况较差,应收账款过高:如不及时预警控制,随着现金流入量的减少,将发生现金支付困难,爆发财务风险。此指标预警标准值。应依据酒店实际经营需要结合现金预警指标加以确定。
(4)资产净利率(总资产报酬率)。它等于净利润/[(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反映每元资产赚取净利润的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越高,总资产盈利能力越强,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小;如果该指标较低或在下降,说明企业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资产价值均在下降,管理者应及时予以调整,否则将引发财务风险。
(5)净资产收益率(权益报酬率)。它等于净利润/[(期初所有者权益合计+期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全面反映了酒店资产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讲,该指标越高,企业权益资本盈利能力越强,在财务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短期内不会出现财务风险。但如果该指标过高于同行业水平,说明该酒店可能是一个高负债、高利息费用的企业,一旦财务状况恶化,由高债务带来的高风险将一触即发。净资产收益率是监测企业财务风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其预警标准值应依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确定。
3.偿债状况预警指标
偿债状况预警指标包括短期偿债和长期偿债指标。短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该类指标体现企业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可以预警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恶化。长期偿债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率和本息偿付倍率,该类指标表明企业偿还其债务本金与支付利息的能力,可以预测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变化。
(1)流动比率。它等于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取期末值或平均值),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2比较安全,即每1元流动负债至少应该备有2元的流动资产。由于酒店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较少。其最大的存货实际为客房,因此其流动比率保持在1.2~1.5范围内较为合适。具体预警标准值在不同规模的酒店间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酒店应依据自身情况来确定。如果企业实际流动比率低于警戒线或存在持续下降趋势,则应及时预警。
(2)速动比率。它等于速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取期末值或平均值)。由于酒店行业存货较少,速动资产应等于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之和。由此可见,速动比率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流动比率,该指标能进一步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该比率的最佳值一般为1,但由于酒店经营规模、经营项目等存在较大差异,所以预警标准值应由企业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3)应收账款周转率。它可以用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或周转天数表示,为了取值方便,我们用周转次数表示。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人净额/应收账款平均值,赊销收入净额=营业收入-现金收入-营业收入折扣与退回,应收账款平均值=(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当酒店销售规模稳定提高时,该比率越高,其资金回收越快,短期偿债能力越强。由于酒店经营中存在大量的赊销客户,如果不加强管理,会导致现金流入量降低。出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可是,过分严格的信用政策会提升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同时也会导致客户的流失、销售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最终将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利润下降和财务风险爆发。因此,管理者应依据企业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来确立应收账款周转率预警标准,对应收账款实施有效的预警与控制。
(4)资产负债率。它等于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反映企业的负债状况。该比率越高。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具体预警比率应依据企业规模、风险意识、盈利状况和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承受能力来确定;如果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超出了警戒线或持续居高不下,则应发出预警信号。
(5)本息偿付倍率。它等于息税前利润/(利息支出+到期负0债本金,1-所得税税率),表明企业一定时期的本息偿付能力。该指数大于1,说明企业有充分的收益来偿付本息;若小于1,说明企业到期盈利无法偿还本息,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
三、运用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一般来说,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的有效性与酒店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财务风险预警制度等因素有关,因此,在使用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与规范。酒店财务风险预警需要引用、分析、计算大量的财务会计数据资料,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性与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因此要求在使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计算分析时,必须保证所使用财务会计数据资料的真实与规范。
二是结合经营管理特点,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预警制度。酒店经营一般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建立其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其经营特点、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风险定期预警制度。及时向管理者发出预警信号。
三是确定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酒店的经营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将呈现不同的特征,譬如经营淡季会出现利润和经营现金流量较低的状况。因此在依据主要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确定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时,必须结合各酒店的经营发展周期,计算确定符合其实际经营状况的、较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标准值和波动区间,以保证风险预警的准确性。
四是结合趋势分析法。长期跟踪比率的变化趋势,及早发出财务风险预警。酒店发生财务风险是由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的长期积累造成的。在使用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预警计算时。可以结合趋势分析法,将该期的计算结果与前期进行比较,观察其变化趋势,及早向管理者发出财务风险预警。
五是将定量计算预测结果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酒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计算分析注重定量分析,由于受会计数据资料的限制。其计算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经济环境、经济政策等非量化因素进行预测分析,使预警结果更加可靠、有效。
(一)财务风险形成原因 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公司的资金筹集、投资、占用、耗费、收回、分配等每一个财务活动中,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使财务风险的可能转变为现实。分为:决策失误造成的财务风险;增长陷阱造成的财务风险;企业不当的经营政策造成的财务风险;资本结构失衡造成的财务风险;担保造成的潜在财务风险;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变换造成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评价方法与模型 具体如下:
(1)单变量判定模型。这种方法用单一的财务比率来评价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包括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现金能力。其判断依据是当企业出现财务困境时,其财务比率和正常企业的财务比率有显著差别。这种方法评价指标单一,简单易行,但难免会出现评价方面的片面性,随着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这种评价方法已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综合财务风险状况。
(2)多元线性评价模型(Z-SCORE模型)。爱德华・阿特曼教授于1968年就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了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Z-score模型是以多变量的统计方法为基础,以破产企业为样本,通过大量的实验,对企业的运行状况、破产与否进行分析、判别的系统,根据阿特曼的理论研究,Z-SCORE模型的表现形式为:Z=1.2X1+1.4X2+3.3X3+0.6X4+0.999X5,其中,Z=判别函数值;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对于一般企业而言,阿特曼认为Z值通常应在1.81~2.99之间,当Z=2.675时居中。当Z>2.675时,表示企业财务状况良好;当Z
多元线性评价模型是在单一的基础上趋向综合,把财务风险概括在一定的范围内。多元线性评价模型与单变量判定模型相比较,在财务风险判断的准确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在现实中也较为常用。但是,在多元线性评价模型所选用的五个指标中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成长能力,同时它的假设条件是变量服从多元正态分布,没有解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问题。
(3)综合评分法。综合评分法认为,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偿债能力,此外还有成长能力,他们之间大概按5:3:2的比例来分配。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企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指标有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净值报酬率,大概按2:2:1的分值来分配;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揭示企业的财务风险,有四个常用指标,包括:自有资金比率、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分值比为1;成长能力指标是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增长能力,如规模的扩大、盈利的持续增长、市场竞争力的增强等。成长能力有三个指标: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人均净利增长率,分值必为1,总分为100分。这里的关键是确定标准评分值和标准比率,需要经过长时间实践,主观性比较强。
二、财务风险评价案例分析
(一)案例简介 在上述财务风险评价的方法中,综合评分法主观性和实践性较强,比较难以把握,而多元线性评价模型(Z-SCORE模型)虽存在不足,但较之其他模型还较为准确,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因此,本部分案例评价分析将采用多元线性评价模型进行分析。以上市公司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选择对照样上市公司江苏阳光股:
(1)Z-SCORE值比较。从上述计算中可以看出兰州三毛的Z值为2.634高于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的Z分值(1.6614)。且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的Z分值低于1.81,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而兰州三毛的Z分值处于灰色地带,虽然较江苏阳光要高,但不能表明兰州三毛的财务状况非常的好。
(2)自变量整体趋势。从表4 可以看出除自变量X1 和X4 外,对其余三个自变量(X2、X3、X5)进行比较,发现参照组(江苏阳光)的指标值都远高于观察组(兰州三毛)。具体而言:
第一,自变量X1:营运资金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上述表格中可以观察到兰州三毛的X1值要明显高出江苏阳光,单纯从变量值所来说:兰州三毛的资产流动性优于江苏阳光。但从2011年度两家公司的财务年报中又分析出江苏阳光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3.5108,而兰州三毛仅为7.6567,且兰州三毛存在大量的账龄较长的应收账款,所以单从X1还不足以判断,需要结合其他的指标加以分析。
第二,自变量X2:留存收益是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创造的,公司可以用此部分资金再投资,同时它也是企业筹资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商标显示兰州三毛的筹资和再投资能力要明显弱于江苏阳光。这个指标基本上反映了观察组(兰州三毛)的财务现状:负债负担较大,或有负债的存在导致企业在筹资能力明显不足,当然也缺少用于投资和研发的经费,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第三,自变量X3:息税前利润排除了税收和利息的影响来考察企业的盈利多少,指标显示兰州三毛的盈利能力远远落后于江苏阳光。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兰州三毛主营业务单一,除毛纺业务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盈利增长点。而江苏阳光实行的是多角化战略。
第四,自变量X4: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市场价值总额也就是股东权益总额,X4表示企业单位负债所产生的股东权益大小,是衡量企业资金利用效率高低的一个财务指标,其比值越高,表明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越高。数据显示兰州三毛和江苏阳光的X4值分别为2.97978和1.30417,这表明兰州三毛的资金利用效率要高于江苏阳光,从而相比较江苏阳光而言,兰州三毛更具有投资价值。
第五,自变量X5:虽然数值上兰州三毛比江苏阳光要低,但总体而言相差不大,这反映出2011年两家企业主营产品获得销售收入的能力差异不大。经过初步分析,由于2011年国内毛纺行业整体运行良好,建立在利好市场背景下企业销售能力的优秀表现更多是依赖于良好的市场环境,但市场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分析时应综合考虑。
(三)风险评价 通过上述分析,根据Z-SCORE模型,兰州三毛的Z分值出1.81至2.99这一灰色地带,略低于2.675,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公司的Z值虽然高于1.81,但不可掉以轻心,要将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采用多元化战略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投资和研发能力;江苏阳光的Z分值明显低于1.81,处于Z-SCORE模型的重警区,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要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增强企业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还应增强长期资产的管理能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分散财务风险,使Z值逐渐趋于合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评价模型补充与改进 Z-SCORE模型虽然能够较为准确的评价一个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但是毕竟只考虑了财务指标,没有和公司的具体经营战略和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在进行模型评价时适当考虑公司的经营战略,更全面的了解兰州三毛和江苏阳光的财务风险状况。
定性指标的补充:从两个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的可以了解到个公司的人员状况。至2011年年底,兰州三毛共有员工2090人,其中技术人员140人,大专以上学历231人,占总人数的比率分别为6.7%和11.05%;江苏阳光共有员工5186人,其中技术人员397人,大专以上学历931人,占总人数的比率分别为7.67%和17.96%。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从比率上江苏阳光的人才安排都比兰州三毛要更为合理,且江苏阳光的创新能力更强,在2011年年度,江苏阳光共申请专利170件,其中授权专利111件,发明专利4件。
定量指标补充:(1)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动负债,经计算兰州三毛的现金流动负债比为1.57%,江苏阳光为6.31%,由此可以看出江苏阳光的短期偿债能力较为强,但从总体上看仍然不足。(2)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计算兰州三毛为1.46%,江苏阳光为5.02%,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兰州三毛的长期偿债能力也较为不足。
综上所述,虽然兰州三毛的Z值比江苏阳光要高,但是通过4.3部分的说明,排除规模因素,兰州三毛较江苏三毛还有很多的不足,如科研人员的不足、创新能力的不足、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的不足等等。这些不足若不引起适当注意,必将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财务风险关系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的各方面活动也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因此,在建立财务风险评价体系时要多方面考虑、内外兼顾,同时吸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是的财务风险评价更为全面,更为准确。
三、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不足 主要包括:
(1)数据的真实性:一方面,目前所采用的模型中指标计算通常都是从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报表中获得的,但部分公司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来编制财务报告,使得数据不真实,从而没有真正披露出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得模型的计算更加偏离真实情况。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导致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失效。
(2)部分指标计算不科学、不合理:在现行的财务指标体系中有些指标的设置感觉不太合理、科学,如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等。
(3)财务风险评价的定性指标研究不足:目前采用财务风险评价模型体系中的指标基本都是定量指标,而对定性指标的研究很少。定量指标主要是以历史财务报告为主体,讲述的是过去的成果,没有未来价值的创造,企业未来价值创造信息如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和员工培训等大多游离于财务报告之外,需要通过一系列非财务信息予以反映,即定性指标来反映。
(4)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不够完整,已不能全面剖析企业财务状况:现有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三个方面[11]。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重在揭示企业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适应程度,体现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预防企业短期偿债的恶化;长期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是为了评价企业偿还其债务本金与支付利息的能力;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可间接地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一般来讲,企业盈利能力越强,财务风险越小;反之,则财务风险越大。但这些指标是远远不够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如企业的成长能力指标、市场价值等,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成长性也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一个方面,如果是股份有限公司,则企业的市场价值,同样是投资者和经营者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目前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还是不太完善的,应该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对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的建议 主要包括:
(1)多利用现金流量表:目前财务风险评价体系主要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历史数据而且可以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来加以粉饰,对财务风险分析造成干扰。而我们对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似乎利用不够充分,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相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数据更具客观性。同时,用它来评价公司的偿债能力更为直观,因为它的编制基础是以现金的流入流出为基础编制的。因此建议在分析企业财务风险是多多利用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
(2)增加定性指标的分析:如今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定量指标的研究,而很少有定性指标。在实务中,客户的满意度、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企业员工的创新能力、员工培训、企业员工的忠诚度等等。没有客户、产品没有竞争力,员工没有创新、没有活力、员工对企业不忠诚,连连跳槽,这都将迟早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因此,在评价企业财务风险时应给予非定量指标跟多的关注。
(3)增加以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的财务风险指标: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是价值评价的基础,也是财务风险评估的主要依据和核心。现金流量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企业现金流量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偿还债务、降低财务风险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郝维、黄凡:《财务二重性视角下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评价体系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8期。
[2]张平韬:《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价值工程》2010年第10期。
[3]彭建、曹婷:《会计要素视角的企业财务风险抵御能力评价》,《财会通讯》2009年第16期。
[4]陈会英:《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及防范》,《商业会计》2009年第2期。
[5]李亚芳、张喜悦:《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研究》,《经济师》2011年第7期。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预警 指标体系
任何危机都是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才得以最终爆发,就财务危机而言,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恰是这个过程的晴雨表,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解决企业财务危机的有效途径。只要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财务隐患,进而采取措施进行预防,便可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
一、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功能及构建的基本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功能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即监测预报财务危机、识别诊断财务危机以及避免防御财务危机。
在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即重要性原则、代表性原则、灵敏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财务预警的监测对象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重要领域或者重要环节,因此,在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首要考虑的原则就是重要性原则。坚持重要性原则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所选择的预警指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性,对企业财务风险预测的贡献程度。预测指标不同,其反应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最终的预测结论自然也就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要根据监测领域的不同性质选择不同的预警指标,并标记出最能体现企业财务活动特征的预警指标。
一般情况下,一个财务活动中不止存在一个反应其变化特征的财务预警指标,这些指标之间往往具有可替代性,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坚持代表性原则,从这众多指标中选取那些代表性较强,能够突出反映企业财政活动特征的指标,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不同的预警指标具有不同的灵敏度,有的预警指标对于财务活动反映比较敏感,有的则比较迟钝。因此,企业管理者在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灵敏性原则,选取那些灵敏度比较高的指标,这样才能及时反映出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问题,以便企业及时预防。
在设计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没有必要面面俱到,财务活动的本质特征可以通过那些重要且有代表性的指标反映出来。但是,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必须通俗易懂,方便计算,这样才能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自己已掌握的财会知识直接或者间接的计算出各项相关指标,这就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在构建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时必须坚持可操作性原则。
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基本结构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总指标体系是由筹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分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四个子指标体系组成,每个子指标体系又包含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突出反映了该子指标体系自身的特征,具体如下图:
■
(一)筹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筹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资本结构、支付能力以及偿债风险这三个方面反映筹资风险的征兆。具体而言,资本结构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风险征兆,支付能力主要通过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以及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反映风险征兆,而偿债风险则主要是通过已获利息倍数和带息负债比率反映风险征兆。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其作为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程度的财务预警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国际认可度,能够反映企业较长时间内的偿债能力水平。经营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该指标灵敏的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比率越高,则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强。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经营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该预警指标反映了企业当期净利润中现金收益所占的比重,客观的反映了企业的盈余质量,一般情况下,比值越大,表明企业净利润中现金比重越大。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该预警指标主要是通过是从偿债资金来源的角度对企业偿债能力进行考察,一般而言,比值越大,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带息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总额/负债总额×100%,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负债中需要偿还的利息所占比重,是对企业将来的偿债能力,尤其是偿还利息能力的反映。
(二)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投资结构、投资能力以及资产利用效率这三个方面反映投资风险征兆的。其中投资结构主要是通过对外投资与权益比率体现的,其计算公式为:对外投资与权益比率=对外投资额/所有者权益。投资能力主要是通过总资产增长率与现金再投资比率体现投资风险征兆,其计算公式为: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现金再投资比率=(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固定资产+长期投资+其他长期资产+营运资金)。而资产利用效率则是通过净资产收益率与可用于投资分配股利现金比率反映投资风险征兆的,其计算公式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可用于投资分配股利现金比率=(本期经营活动现金收入+投资活动现金收入)/(偿还债务等现金支出+经营活动现金支出),这些指标均能灵敏反映企业财政活动中的投资风险。
(三)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以及获取现金的能力这三个方面反映运营风险征兆的。其中盈利能力主要是通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酬率以及成本费利润率体现的,其计算公式为:销售净利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资产运营能力主要是通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体现运营风险征兆,其计算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而获取现金的能力则是通过资产现金回收率反映运营风险征兆的,其计算公式为: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资产总额×100%,这些指标均能灵敏反映企业财政活动中的运营风险。
(四)分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分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是通过分配结构、以及资金增长能力这两个方面反映分配风险征兆的。其中分配结构主要是通过股利支付率体现的,其计算公式为:股利支付率=股利总额/净利润总额。资金增长能力主要是通过资本积累率和盈余公积增长率体现分配风险征兆,其计算公式为:资本积累率=(所有者权益年末数-所有者权益年初数)/所有者权益年初数,盈余公积增长率=(盈余公积年末数-盈余公积年初数)/盈余公积年初数账款,这些指标均能灵敏反映企业财政活动中的分配风险。
总之,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全球化年代,企业必须通过自我完善,才能更好的应对各种危机。建立并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企业积极应对财务危机的最佳选择,此外,企业还要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监管机构、强化会计基础工作、优化资源管理以及优化投资管理等多种途径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并控制企业财务危机,全面存进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务风险 防范 构建
1 财务风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财务风险是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财务收益偏离正常轨道,存在形成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在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只有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产生的原因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企业的财务风险通常有以下几个特征: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共生性、激励性。
2 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组成
2.1 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2.2 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得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
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
3 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应用
3.1 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账款增大、成本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
3.2 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两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人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而对于借人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人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一旦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可争取提前还债等补救措施。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风险 现金池 风险管理
2008年9月,有100多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由于次贷危机造成巨大亏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由此引发金融危机,并迅速影响实体经济;2009年1月14日,电信设备制造商北电集团由于较高的资产负债率申请破产。大量的案例无不验证了危机意识及财务风险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财务风险管理与其他企业理财活动一样,都是为了提升企业价值,正确、适当的风险管理不仅可以减少企业预期的税负,降低财务危机的成本,更好地进行融资规划,减少外部融资的交易成本,同时还有助于改进管理者薪酬合约的设计,增强激励的效果,提高管理者经营、决策的效率,所有这些都可以提升企业的价值。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构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已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头等大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风险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1、财务风险是其他风险的集中表现
(1)战略风险恶化最终转化为财务风险的发生。战略定位不明确、目标不清晰、决策不正确、执行不力、调整迟缓,以及战略环境恶化等,都会产生战略风险和财务风险问题。例如,有些企业扩张太快,在急剧膨胀过程中伴随着投资战线过长,非相关多元化过多;有些企业在并购、控股、参股等资本扩张中,试图通过资本经营快速建立“企业帝国”。这些企业在取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集聚了战略风险,隐匿了财务风险,遇到经营环境恶化时,战略风险暴露,资金链随之出现问题。
(2)市场风险恶化会直接和间接引发财务风险。金融、资本市场、商品、原料和劳动力等市场的变化迟早都会传递到企业,市场风险爆发直接导致企业经营、财务状况和财务结果的恶化。例如银根紧缩、利率上升,会直接加大银行融资难度和增加财务成本;证券市场恶化,导致股权融资和债券直接融资困难;商品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赊销过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减少;原材料、劳动力价格上升,会加大生产成本和增加现金流出。不少企业已实施“走出去”战略,国际化企业面临更多国家、地区和类型的市场风险,系统风险更大。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风暴使诸如美林证券、雷曼兄弟这种世界巨无霸投行破产,次贷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世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不但影响金融企业,还导致不少国家非金融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3)运营风险恶化伴随着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这一复杂企业体系的运营,会因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有限性,而出现运营失败或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产品滞销、物流不畅、生产故障等运营风险的发生,伴随着的就是现金流问题、财务危机问题。
2、财务风险恶化导致其他风险爆发
财务风险与其他风险交织影响,财务风险的恶化导致其他风险爆发,不仅毁损企业价值而且导致其他相关利益者价值毁损。第一,战略的执行要靠财务政策落实,财务战略是总体战略的职能部分,财务政策和财务决策的失误,迟早会导致财务危机,引爆战略风险。企业母子企业之间资金运动的过程复杂,在每一个环节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发生财务危机,意味着出现现金流问题,而现金流枯竭将导致企业生产系统停滞和销售系统瘫痪,运营风险和市场风险瞬间加剧,如果风险控制措施不力,财务风险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疏解、转化和吸收,企业整体战略难以实施。第二,企业母、子企业处于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价值链上各环节紧密联系,企业财务风险也构成了“财务风险链”,财务风险层层传递,不断向外部传导,导致其相关利益者的价值毁损。企业内部财务风险会通过其控股的上市企业将风险不断向外延伸传导到资本市场上,企业内部财务危机会促使其企业有计划地侵占上市企业利益,遭受价值毁损的上市企业发生财务危机,这也会成为资本市场的不稳定性因素,而资本市场的颓势,也会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可以说,那些以往只能破坏一家企业,或企业个别部门的风险,现在却可能激发连锁效应,波及整个企业甚至其供应链上的关键合作伙伴,波及资本、产品等市场。
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1、构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必要性
众多的因素导致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对财务风险这种经济现象的研究,已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加强对财务风险的管理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控制,虽然内容繁多,但财务控制能力明显不足,预算管理虚、资金管理散、内部审计弱、集权分权两极化,没有形成一个财务风险管理控制的体系。因而为有效的预防财务危机的出现,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从企业总体的高度建立一个整合的财务风险管理控制体系,规范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极其必要的。
2、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措施
(1)建立企业全程财务预算管理模式。全程财务预算管理即对成本费用形成过程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跟踪和管理,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财务分析,准确把握业务、成本和费用的现状,及时发现与其预算数额的偏差并予以校准,从而构建从业务到财务快速高效一体化的预算管理模型。第一,上下结合,全员参与。由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根据企业长期规划,提出企业一定时期的总目标,并下达规划指标。最基层成本控制人员先自行草编预算,再由各部门加以汇总进行初步协调,而预算管理委员会要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注意掌控相关信息,严格审察、合理确定各部门预算并汇总总预算,经报批后下达各部门加以执行并予以考核。各级责任单位和个人,应自觉遵守并真正执行各项预算及企业的规章制度,这样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为实施预算管理献计献策,做出贡献,全程财务预算管理才能成为提高企业效益的得力助手。第二,业务到财务,一体全方位。一体全方位的预算编制是将企业总企业、分企业、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到每个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全部纳入预算范围,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作为利润中心进行预算编制,即在预算基础上以投资利润率、剩余收益等指标作为业绩评价指标进行严格监督和考核。如在预算期内应由物资部门提供其材料采购及物资供应预算,生产部门提供其生产设备大修计划及预算,劳动人事部门提供其劳动工资支出、劳保支出等人工成本预算,其余各部门也分别根据本部门的职能范围和全年的工作安排,提供本期内的有关支出预算。在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对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预算导致成本费用上升、支出增加、收入减少等问题,相关监督部门应进行审计及检查,必要时追究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企业对执行效果好、收入增加、开支节约的单位及其负责人应给予奖励,从而加强财务预算的有效管理。
(2)建立企业“现金池”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在资金管理方式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集中的资金管理方式来加强协同和控制。“现金池”模式的诞生有助于企业更好的达到企业整体的资金使用和监控。“现金池”是指以一种账户余额集中的形式,来实现资金集中管理的办法。这种管理的意图在于通过限额存款、差额拨款、委托贷款、利息调控等手段实现企业与分企业、企业与子企业间资金的集中配置。第一,操作步骤:首先选择一家主办行,母企业设立一个账户作为“现金池”;其次分、子企业在各参加行设立母企业账户下的子账户;最后各分、子企业虚拟一个统一的透支额,在每天的一个固定时间,银行系统自动对分、子企业账户进行扫描,并将分、子企业账户清零。当分、子企业账户有透支时,从企业“现金池”中划拨归还,记作向企业借款,并支付利息;当分、子企业账户有节余时,则全部划入企业账户,记作向企业存款,并收取利息;企业为保证“现金池”现金周转而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由企业承担。第二,利弊分析:对银行而言,“现金池”模式不仅有利于银行对企业整体经营性资产、主营业务、现金流分布以及关联关系进行分析,还有利于银行对企业客户风险的总体控制,同时也将企业客户的业务归并进来,对促进银行的综合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益处。对整个企业而言,通过“现金池”模式,就能够充分发挥“总部”的作用,不仅可以对下属分、子企业的资金收支进行实时监控,而且可以强化企业内部的资金调剂,优化资金配置,加速资金周转,在有效控制资金使用风险的同时,提高企业总体资金的使用效率。
(3)建立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整合型内部审计模式是指在知识经济及全球化环境背景下,企业为实现企业内部审计战略目标,从企业治理层面和企业文化层面系统地将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整合,通过合理的权责利安排以及一系列运行机制的保证,提升企业价值的一种内部审计模式。具体说来如下:在企业治理的框架下,为实现企业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的战略目标,开展持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持续的内部审计。在此过程中,主体及权责利的配置如下:审计委员会对全面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过程行使监督和指导;战略委员会需要就内部审计发现的全面风险管理中的问题与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沟通,并且时时关注企业面临的重大战略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组织和协调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开展;CEO负责企业运营事项并确保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效执行;风险管理部门则总揽企业内部的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内部审计部门主要实施审计违规事项给出咨询建议;其他职能部门须配合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企业其他员工应该在风险管理的理念指导下操作。
(4)建立积极的企业风险处理机制。风险处理机制是企业在识别、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控制与处理财务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风险处理方法。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在财务风险发生前,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或者把风险控制到最小程度,即财务风险的预防;二是对无能为力、不能预防的财务风险,要采取控制措施,力求在财务风险发生后把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把风险损失弥补回来。处理财务风险的方法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财务风险规避是指在某项可能的财务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分析和判断该风险产生的条件和因素,发现该项财务风险可能会给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较大的损失,因而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主动放弃或拒绝承担该项风险。为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企业可以采取风险规避措施,主动放弃可能导致风险的方案,它是一种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风险管理措施,其实质是回避那些引发风险的经营活动,以减少风险损失。财务风险转移是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无法规避或并难以控制的巨大风险,对此类财务风险,企业从根本上难以回避且自身管理这类风险的能力有限,或即使可以管理此类风险,但管理此类风险的成本和代价太大。因此,处理此类风险的方式是将其进行适当的转移。企业财务风险的转移,一般采用三种基本方法:保险、分散和对冲。财务风险自留是指对于那些无法回避、又不能转移的财务风险,或者由于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必须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采取保留此种风险的方式,如果风险发生,则产生的风险损失由企业自行消化补偿。在这种情况下,集团企业只有正视现实,从长远利益和总体利益出发,将风险承受下来,并设法把风险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风险的免疫是风险处理的最后工序,就是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相应改进,以增强企业对风险的免疫功能,预防和防止危机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雄胜、陈丽花: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2] 王化成:财务管理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方式探索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我国取得十分显著的成就。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以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经济增长比例远远高于同时代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观。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经济发展的各种经济以及政策的保障尚没有完善,经济配套措施发展滞后,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给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的出现,极易使得企业运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威胁企业的运行。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有效的控制财务风险是企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众所周知,构建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从明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浮动的安全区,选择合适的预警指标以及设置最合适的预警指标预警值等三个方面来入手,从而创建风险预警管理委员会,严格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制定,以便于制定出完整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系统,构建信息化程度更好深入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当然,为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维持经济社会的稳定,建设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严谨缜密的企业财务信息控制制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规则调动了企业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稳定了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秩序,是保证市场经济时刻充满活力的重要因素。任何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做到长足发展,必须要拥有相关完整的组织制度体系来加以严格的规范。在企业内部,严密的制度规则使得企业在组织上坚不可摧,以至于在面对来自外部的风险时能够有效的予以控制。因此,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要求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财务信息管理制度,从而严格保证企业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由于在企业中,财务信息都是以报表的形式存在,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对相关财务工作者予以严格的规范,用制度原则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保证对企业财务信息时刻处于了解的状态,以便于在面对风险时保持对事态的可控性原则,避免企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二、强化企业内部工作者对财务风险的规避意识,在最大程度上做到风险的严格控制
在市场经济中,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两者是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两种最为常见的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力,企业经营者想要在获得足够多的收益情况下而规避风险,这往往是不可能的,因为风险不可能避免,只能最大程度上降低,想要获得高收益,必须要有承受高风险的威胁的准备。因此,企业想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理想的利润,必须调整好自身的状态,使自己在市场运行过程中遇到风险时能够抵御风险,控制风险,避免企业受到极大损失。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注重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风险防范教育,加强企业工作者的财务风险意识,企业通过对工作者进行长期的培训,让企业员工对财务风险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从而能够在在日常工作中尽量避免风险的产生,减少风险带来的危害。与此同时,在市场运行中,企业必须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快企业财务部门的人才储备,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使得他们在面对风险时能够运用自身知识积极抵御风险,调动工作者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减少企业损失。
三、培养使用高素质的财务工作者,对企业财务管理进行规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已经愈演愈厉,各企业为了占据市场份额,获取丰厚的经济利润而采取适当的手段调整自己的生产方式,升级企业生产力。由于在现阶段,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值不仅仅体现于物质领域,更体现在企业软实力方面。拥有高素质人才储备,注意培养企业文化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更容易脱颖而出,哪怕该企业目前规模小,资金少。在企业中,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必须要有完备的企业财务人才的支持,因为财务工作是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就显得尤为迫切。企业财务工作者不仅仅是企业规避风险的力量支撑,更是企业走向壮大的宝贵财富。因此,这就在某些方面要求企业财务工作者具备多种复合技能,能够以多种视角审视企业发展现状,洞彻财务发展漏洞,敏锐的捕捉企业发展存在的风险,从而以专业的角度予以剖析,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使得风险能够最快的得到有效控制,防止企业大量的财务损失。现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显得尤为激烈。因此想要在市场经济中获得一席之地,企业必须对市场发展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对来自市场的风险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这就需要企业立足于市场发展规则,依托经济发展秩序,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建立完备的企业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编制缜密的财务制度,多方面的进行企业人才的储备,从而构建出属于自己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最大程度的避免风险带来的损失,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晓峰.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12(2)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偿债能力;运营效益;成长能力;非财务因素
随着高校独立法人地位的确立,高校必须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自主办学,这样必然产生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如何预测以及控制高校财务风险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建立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的构思
近年来,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日趋成熟。在构建高校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借鉴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方法。然而,高等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高校不同于企业的性质。因此,在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评价时,又要区别于企业。
1、高校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的财务风险,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企业一般是从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资金流转环节分别考察其财务风险,目的是增值。高校的资金流转环节与企业类似,但目的是维持和发展高校教学、研究事业。因此,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从资金流转环节入手,但是具体设定指标时又要反映高校财务风险的特点。
2、高校财务风险的来源不同于企业。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看,存在失衡风险,即高校的流动资金可能出现短缺现象;二是在资金运作上,存在金融风险;三是校办产业投资过程中,校办产业自身的财务风险以及学校的连带责任风险;四是在举债过程中,高校存在向金融机构进行过度举债或不良举债问题,带来的过度举债风险。因此,衡量财务风险指标,应从这些财务风险的来源来考察,抓住财务风险的实质。
3、现在各高校实行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该制度对高校会计核算的范围、方法和口径等作了具体规定。所以,选取的财务风险指标要能直接利用这类会计信息,力求简便、快捷和实用。高校年度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专用基金变动情况表和其他有关附表组成。由于没有反映现金流量的报表,因此,在构建财务指标时,无法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评估高校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
4、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因素中很多是财务因素,但一些非财务因素,特别是反映高校办学社会效益的因素,也要引起注意。因此,需要增加社会效益方面的量化指标。
二、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但是,高校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也不存在负债经营的条件,因此,本文从偿债能力、运营效益、成长能力以及非财务因素四个方面构建高校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一)偿债能力
高校虽然不太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但是流动资金可能出现短缺,可能出现发不出工资,没有资金用于日常开支等现象。因此,针对高校可能产生的失衡风险,从偿债能力方面考察高校财务风险是很必要的。其中,偿债能力又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变现能力、长期偿债能力以及支付能力。当然,与一般企业的负债不同,高校不具备负债经营的条件,因此,高校的负债仅仅是高校进行财务分析时了解学校财务风险状况的一种工具。
1、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的比值,是衡量一个组织变现能力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它表明高校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反映高校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流动比率高,不仅反映高校拥有的营运资金多,而且表明高校可变现的资产数额大,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一般认为,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为2,因为除了日常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满足,还要有足够的财力偿付到期短期债务。但是,流动比率也不能过高,不然会占用过多流动资产,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分析高校流动比率时还需注意流动资产的结构和周转情况等。
2、资产负债率。学校资产负债率是指学校负债总额与全部资产的比率。它用于衡量高校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也反映高校长期偿债能力。高校的资产负债率越低,说明学校的净资产越多,由所有者提供的部分就越大,资产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就越低;反之,债权人面临的风险也越高。根据经验,高校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以下才能说明高校的资产负债情况正常。
3、现实支付能力。现实支付能力是指高校年末货币资金结存数与月均支出额的比值,它用来预测高校近期正常的支付能力,反映高校货币资金可供正常运行周转所需的周转月份数。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强;反之,高校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弱。该指标不能过低。
4、潜在支付能力。与现实支付能力不同,潜在支付能力分析的是年末速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资产,是现实支付能力指标的补充。
潜在支付能力=(年末货币资金+年末应收票据+年末借出款+年末债券投资-年末借入款-年末应缴财政专户-年末应缴税金)/月均支出额
它反映了高校货币资金与所有短期可变现资产扣除短期应支付款后满足正常运行管理所需的周转月份数。该指标值越大,表明潜在的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后两个指标主要是从资金周转的角度,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用现有货币资金存量来分析保证正常支付的能力。
(二)运营效益
高校办学资金的筹集渠道有很多,比如:财政拨款、收费收入、产业收益、社会捐助、基金捐赠等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对自身的资金运作逐渐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但是由于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高校的资金运作活动也充满风险。因此,针对资金分配、资金运用以及隐形连带财务风险,从高校运营效益方面,构建财务风险指标。
1、生均总经费收入。学校总经费收入是高校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经费之和,揭示了学校在年度的经济发展中“靠国家、靠自己、靠朋友”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能力和成果,体现了学校所拥有的综合经济实力,表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和后劲。学校总经费收入是个绝对值,应与学校规模、学校学生总数相匹配。因此,用生均总经费收入取代总经费收入,来衡量学校的财务实力。该指标不应过低,否则不利于学校正常工作的开展。
2、学校自筹收入能力。自筹收入能力是学校自筹收入与学校总收入的比值。其中,自筹收入包括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以及其他收入。它反映了高校对国家和地方的依赖程度,也反映了高校自我筹集资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由于高校的财政拨款数额基本上为一定值,所以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自我发展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差。该指标值不应过低,否则将影响高校的正常运转。
3、经费总支出收入比。该比率是高校本年度经费总支出与经费总收入的比值,它反映了高校的办学效益以及高校对总经费的运作把握度,也反映了经费结余率。若该比值超过1,反映学校该年度出现负债和赤字,已动用历年财务结余。数额越大,说明学校财务运转越困难。若总支出小于总收入,说明学校的财务运行处于正常状况。
4、校产投资收益率。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校办产业,校办产业收益已成为高校筹资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校办产业的财务风险也给学校带来隐性连带风险。校产投资收益率是校办企业投资收益与校办企业投资的比值,它反映高校对校办产业投资的收益状况,是衡量高校经济管理工作中对校办产业投资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也反映了高校利用其自身优势,将其科技成果转化为收益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说明高校校产投资收益效果越好;反之,投资收益效果越差。该指标过低时应引起关注。
5、基建投资支付能力。近年来,由于高校扩张的需要,新校区的建设、旧有基建设施的改造与更新等都需要用到大量资金,再加上基建投资的范围大,时间周期长,将基建投资的支付能力纳入财务风险考核范围尤为必要。基建投资支付能力是基建借款与基建应付账款之和与基建年末货币资金的比值,它是指主管基建投资的部门为保持正常运行和基建项目能顺利完工所拥有的偿债或付款能力。该比值越小,证明支付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该指标值小于1。
(三)成长能力
与企业一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之间也充满着竞争。高校要吸引生源和优秀人才,就需要抓住市场经济提供的有利时机,取得长足发展。因此,高校的成长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成为考核高校财务状况的重要方面。
1、货币资金支出比率。货币资金支出比率是年末货币资金与总支出的比值,它反映高校每份支出需要多少货币资金作为保障,即高校未来货币资金的刚性满足程度。该比率越高,说明高校未来的总支出中货币资金支出的保障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该指标不应过低。
2、自有资金动用程度。自有资金是指学校可以支配的自有财力,包括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和专用基金。其中,专业基金中的留本基金因不能动用,应剔除。即:自有资金=年末事业基金+年末专用基金-留本基金。自有资金动用程度是应收及暂付款、校办企业投资、其他投资、借出款之和与自有资金的比值。该指标越小,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动用得越少;反之,该指标值越大,则高校未来的发展越有可能受到制约。当该指标大到一定程度时,表明学校可支配的自有资金到了警戒线,出现了潜在危险。一般来说,该指标不应超过100%。
3、净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是本年净资产的增长额与上年资产的比值。高校的净资产主要包括学校的各项基金(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和经营结余,是衡量高校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比率越大,表明高校的成长能力越强,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将会越大。
4、现金净额增长率。现金净额增长率是本年现金净额的增长额与上年现金净额的比值。它反映高校流动资金中现金的运作风险状况,更深刻地反映高校的成长能力。该比率越大,表明高校的发展潜力越大,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小;反之,高校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
(四)非财务因素
高校与企业一样,都存在着投入、产出和效益的问题。不同的是,高校的产出有其特殊性,人才及科研成果才是高校的主要产出。从根本上讲,我国高校的目标应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统一。高校只有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才能受到社会的公认和尊重,这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坚实基础。因此,需要把一些重要的非财务因素纳入衡量高校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
1、师生比。师生比是全部在编专业教师人数与全部在校生人数折合平均本专科学生人数。这一指标说明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间接反映办学效率。师生比越高,说明学校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办学效益越好。
2、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教师人均科研经费是科研活动收入总额比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总和。它一方面反映学校科研的能力与规模,另一方面也反映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与学校财务的良性循环有较大关联。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学校对科研水平重视程度越高,学校科研的规模和能力越好。
3、教职工人才贡献率。教职工人才贡献率是指每个教职工当年为社会培养毕业生的贡献能力,主要是指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水平主要从国家科学技术奖、数、学术专著数等方面来考核。通过学术界专家打分,对各个方面重要程度赋权来量化。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学校的产业化趋势,高校不再单纯是以前的“卖方市场”。高校作为独立自主的法人,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财务风险。因此,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构建一套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非常重要。通过这套指标体系,为正确评价学校财务状况,为主管部门提供宏观管理的工具,为学校自身加强财务管理提供依据,为关注高校的社会各界提供财务分析资料等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
2、胡信生,拓东玲,王希文.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其防范[J].高等农业教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