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范文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外贸会计实操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外贸会计实操课程

篇1

[摘 要] 中职会计专业不管在教育领域还是在经济领域都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既给高校输送优秀的教育人才,又给企业培养有动手能力的实操型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浙江省新推出的课改是必要的,但在新课改下如何设置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课程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 中职会计;课改;开发与设置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27

[中图分类号] F230;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33- 02

1 目前中职会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 文专比例失调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布置中,一般有50%以上的课时是公共基础课,如语文、数学、英语、德育、体育等;而剩下不到一半的课程中,既有专业课还有选修课。这样导致了学生的学习重点还是在文化课中,致使许多的专业课因课时不够而对其内容进行删减。

1.2 理实比例失调

许多外行人或校领导以为会计专业不像机电类的课程需要实际动手操作,故而在教学硬件设施的布置中,往往忽略了会计专业,导致会计专业没有所谓的实验实训室,即使有也没有与之相配的实训课程,即使有了相配的课程也没有合适的教师进行讲授,因为大多会计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没有去企业实习过,自己也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

1.3 行业会计比例失调

全国中职财会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行业会计涉及少。现在的中职财会专业,基本是以工业企业会计作为讲授、实训的行业对象,其他的行业涉及很少,而对于中职学生的就业并不会只是单一的去工业企业,他们会覆盖很多的行业,导致大部分学生出去工作都要重新学习新的行业会计,但也有部分的学生一直就只从事工业企业的会计,不去涉足其他的行业,也阻碍了他的发展前景。

2 课改整体思路

为了解决现在课程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人认为在新课改中要强调以下几点:

2.1 重组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个人认为首先应该要制定出合理的课程标准,对于就业类型的学生应重点培养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能力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应该适当的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目标,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而对于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应重点根据高考要求进行加强的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全面配套教育。

2.2 注重实践教学,增加配套的考核机制

目前我们的教学考核一般采用卷面笔试这相对比较单一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不能很好的体现我们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好能够用理实一体的评价方式,这样即能够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够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让任课教师清楚的了解学生是缺乏理论知识还是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这样就可以针对于缺乏部分的知识进行重点教学。

2.3 增加课程的多样,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一直以来,会计专业的教学非常死板,导致许多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产生了厌烦之心,故而专业成绩一直无法提升,但我认为,会计专业并不是只有枯燥,它存在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例如:不同行业的产品都称为库存商品,可是在服装业,服装是库存商品,但在养猪场,猪也是库存商品,增加行业会计的学习,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

3 新课改下课程开发与设置

目前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适合两个方向的学生的教学,因为目前高考方向与就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是一样的,只是读书时间不一样而已,故应该开发一些适应两个方向的学生的课程。

3.1 高考方向的课程开发与设置

浙江省对于高职考的招生规定做了以下修改:单招单考的考试试点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开始,2014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先实施9类,再逐步扩展到17个大类;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具体改革如下:

考试科目:

现:语文、数学+职业技能,外语不作统一要求。

原:语文、数学、外语+专业基础。

考试机会与成绩“

原:专业基础只有1次(仅笔试);专业基础成绩占43%

现:职业技能有2次(含操作);职业技能成绩占50%

志愿与录取:

原:高校平行志愿;按高校平行投档。

现:“专业+学校”平行志愿;按专业平行投档。

招生高校:

原:主要为高职院校专业。

现:扩大到部分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

为了适应新的高考要求,故对于高考方向的学生所上的课程设置做如下适当的调整:

1.文化课程方面几本没什么改变,只是将英语改为了PETS考级。

2.专业课程方面变化很大:由原来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三门课改为了走进会计、原始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登记与核对、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及职业技能(高职技能考)五T课程。

3.2 就业方向的课程开发

目前,对于就业方向的会计专业的学生的课程设置与高考方向学生的课程设置是一致的,没有任何的区分,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能独立处理相关的账务处理,应该在课程的设置上与高考方向的学生有大范围的区别,而在课程设置上应该重点以实践操作的课程为主,故本人认为就业方向的学生所上的课程应该设置如下。

3.2.1 已有文化课

语文、数学、英语:适当的一周排定2-3节课,为了让学生也够大概的了解高中文化课即可。

3.2.2 已有专业课

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这三门课是现在的课程设置中已经存在的,因为它们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故学生需要学习。

3.2.3 专业规划课

生活中的会计、会计职业规划:这两门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会计以及会计的运用。

3.2.4 需新开发的课程

(1)限定性选修课。生产型内销企业做账实操、贸易型内销企业做账实操、商业零售企业做账实操、房地产企业做账实操、建筑企业做账实操、外贸会计(贸易型)做账实操、外贸会计(生产型)做账实操、商业批发企业做账实操、服务业(酒店)做账实操:这些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主要为了满足学生缺乏企业实际做账的经验。

这些课程的开发是我需要专业教师下到企业,通过去企业实习,取得相关原始凭证,并根据所下企业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来,故这些教材都是校本教材。

(2)专业体验课。模拟企业经营沙盘(初级)、模拟企业经营沙盘(中级):这两门课程为会计专业的拓展性体验课程,让学生体验做CEO的感觉。

(3)专业拓展课。企业税收实务:大部分学生反映进入企业后不会处理与税有关的经济业务,故采用防真的报税软件,让学生在校体验真实的报税业务。

模拟投资理财:这课程的开发为了让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有能力进行理财。

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EXCEL是会计在平时工作中运用的最多的,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会计中灵活运用EXCEL。

(4)考试课。统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为此开设相关课程。

除以上这些课程的设置外,本文认为还应增加一些自由性选修课,主要是针对电脑处理账务,具体如下:

(1)手工做账软件:在该软件中有各行业的各种票据,让学生能够填制不同的票据。

(2)报税软件:在该软件的学习中,可以仿真企业真实报税,增加报税能力。

(3)会计电算化: 在该软件的学习中,可以真实用电脑处理各企业账务。

篇2

关键词 能力导向 国际贸易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1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in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ideas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applied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Keywords ability oriented;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 training

0 引言

S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量质齐升”的现象。然而,在现有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与外贸各岗位的具体能力素质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正因如此,近几年来外贸企业招工难与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愈演愈烈。一方面,外贸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希望他们能够专精于某一具体的岗位;而另一方面,由于毕业生在接受专业培养时,并没有针对各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做相应的训练,导致其难以达到外贸企业各岗位招聘的要求。因此,要破解这个“两难”瓶颈,培养出“适销对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非常有必要对现有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1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名为“应用型”实为“理论型”。在南昌工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培养计划(2010版)中,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的国际贸易领域理论分析和实际操作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尽管提及“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型”,但仍可以看出,这一培养目标更多的还是侧重于“理论型”。从而使得人才培养的重点偏重于学生在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等宏观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而对于国际贸易各岗位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专业课程体系中实操类课程偏少。在课程设置中,实务操作类的课程设置非常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课程数来看,该专业总课程数为56门,其中涉及实务操作类的课程仅有10门。从专业学分构成来看,在175个总学分中,实操类的课程学分又仅有21个学分。显然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是过于侧重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这与其人才培养目标恰恰是“不谋而合”。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培养。首先,从实践教学的安排来看,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中安排有课内实践教学的课程仅有5门课程,其中金融学6个学时、外贸英语口语16个学时、国际贸易实务8学时、纺织服装产品概论4学时、进出口商品检验实务4学时,占总学时的4.95%,比例极低。其次,计划中3周的综合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国际贸易的流程和有关单证,但与现实中各岗位的业务技能要求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最后,对3周的专业见习和6周的毕业实习,实施过程也是较为简单,流于形式。专业见习通常只是带学生到个别企业去“走马观花”似的参观一下,并不能真正接触到企业外贸各岗位的实际业务。而毕业实习则基本属于“放养”,且实习内容与专业是否相关并无太大关系。这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方式,必然会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难以适应外贸企业岗位的能力要求。

(4)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理论水平高于实践能力。许多专业教师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教,缺少企业实践经历。虽然他们理论水平高,科研实力强,但是有关国际贸易的实践技能却明显不足。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只能就教材讲教材,而很难结合实际业务来讲解有关操作技能,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必然缺乏实践技能。同时,该专业“双师型”教师明显偏少,很少有教师取得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5)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职业资格证书重视不够。虽然在新生入学的专业教育上,会对外贸行业所需的外贸业务员、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进行介绍,但在后期的专业教学上却引导得较少。虽然在外贸各岗位上,现在已经没有强制职业资格准入的要求,但有关证书的获取还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岗位的认知,并能帮助他们较好的掌握该岗位所需要的各种实践技能。

(6)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及培养过程缺少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上,主要是参考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再由教研室全体老师的共同讨论制定出来。虽然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计划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忽略了外贸企业各岗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带学生到外贸企业进行短期的生产见习外,也几乎很少有与外贸企业进行联合教育和培养,使得学生在毕业前对外贸企业各岗位没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知。

2 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型”。要培养出“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就要将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调整,突出“应用型”。结合外贸企业岗位实际情况,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国际贸易学科的基本理论,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能够面向单证员、跟单员、货运、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业务员等岗位,且具备相关能力要求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门人才”。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加大实操类课程比重。着力建设“厚基础、精业务、重实践、能创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上注重与岗位对接。一是要尽可能压缩公共基础课、通识选修课的学时数,为专业实操类课程的设置留下空间。二是对一些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必修课可适当合并,如将金融学与国际金融合并;经济法与国际商法合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经贸前沿问题合并等。三是适当删减一些与专业紧密度不高的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税法、自然科学发展概要等。四是把原来作为专业选修课的实操类课程调整为专业必修课,如国际货运实务。五是适当增加实操类课程门数及学时数,如增加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货运专业英语等,并调整为48个学时。六是可依据外贸各岗位的要求来将相关课程进行归类安排,如可以把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外贸英语口语、国际贸易地理等相关课程集中到一个学期开课,以此作为外贸业务员岗位的专门训练。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要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并重。一是要对实操类课程相应增加一些实践教学学时,确保做到每一门实操类课程在老师课堂讲授完成后能有对应的实践训练。二是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要积极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对外贸各岗位的认知。三是要与外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良好的产学研关系,确保学生生产实习能够真正接触到外贸企业的实际业务。四是要进一步探索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将外贸业务各流程以实体方式展现出来,模拟建设商务谈判室、银行、港口、海关、商检局等,使学生在角色模拟时能够有切身感受。

(4)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大“双师型”师次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锻炼计划,在不降低教师待遇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专业教师走向企业积累实践经验。二是要引导鼓励专业教师获取报关员、报检员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提升专业教育处理相关业务的实践技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三是要改革现在职称评聘制度,不单凭科研成果,把教学水平与质量摆在重要位置,促使高学历教师认真抓好教学。

(5)构建“课、证、岗”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一是要积极引导学生考取面向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结算师、外贸业务员等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参加考试,让学生掌握相关岗位的业务操作技能。二是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到外贸企业相应岗位实习,实现“教学、考证、‘零距离’上岗”完美结合。

(6)加强与外贸企业的联系推进产学研合作。一是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之前,要尽可能多地与外贸企业联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征求外贸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使课程设置尽可能契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外贸企业开展联合培养,聘请外贸企业经理为客座教授,为学生讲授各岗位实际业务的操作技能。三是要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与外贸企业共同设立研究课题,同时,也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到外贸企业去应用推广,这既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又能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增长实践知识与技能。

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13年项目《岗位能力导向的应用型国际贸易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XJG-13-18-5

参考文献

[1] 孟亮.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定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38-139,142.

篇3

关键词:高校转型;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的指导意见》文件,对高校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遵循。2016年4月15日,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高校调整类型定位,更多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高校之一,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从2015年以来,立足地方经济建设,积极培育应用型人才,打造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学院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全面转型的背景下,《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作为学院质量工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做了诸多有益探索。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性

《成本会计》课程为何能成为我院质量工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项目立项研究,究其必然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课程性质及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首先,课程连续性强。《成本会计学》是在《基础会计学》和《中级会计学》的基础之上开设的一门会计专业课程,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其次,知识的系统性强。成本核算是一个核算体系,环节较多,需要将各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最突出的特点是实操性强。从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及分配,制造费用的处理,废品损失及停工损失的处理,直到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的分配以及随之涉及的各种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最终完成会计报表。由此可以看出,该课程具备很强的实操性,具备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的自身条件。

(二)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成本会计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讲解,实践环节欠缺或不足。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对制造业生产的直观了解和认识,影响学生对成本会计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可见,《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为课程转型改革提供了可能。因此,要研究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对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实现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在制造业企业里,成本会计是重要且专业性极强的会计岗位,及时核算产品成本,对于提高企业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人员担任。成本会计岗是很多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踏上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企业考核其专业能力的试金石之一。因此,《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与实际社会需求的对接显得尤为重要,提高《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是成本会计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为其转型改革提供了现实需要。

(四)高校转型改革的契机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大力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在国家积极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之际,我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大胆启动转型发展工作,积极支持并重视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展的深入探索和实践。在当前国家、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以此为契机,《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有了动力支持。

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内容

我院《成本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内容

依据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及其工作过程的特点,将《成本会计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学科内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既是相互独立的知识模块又呈现多步式的层层递进的勾契关系,最终构成一套完整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既将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同r又将二者融为一体,在理论讲解过程中同时兼顾实操演练。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加强成本会计实操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配合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并设计相应的专项实训模块。

(二)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教学条件,灵活运用边讲边练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技能竞赛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企业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有机结合。根据重点、难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和选取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经典例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进入会计处理的过程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析处理问题,使学生重难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在教学中,尤其注重加强实践教学,主要涉及“单项手工实训”和“综合手工实训”。单项实训根据成本会计的知识模块进行分块处理,综合手工实训将成本会计的核算体系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按成本核算过程组织教学,使学生对整个成本核算流程和账证表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

(三)考核方式

在《成本会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上,取消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方法,建立了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全面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实操能力。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其中,期末考核分为理论成绩和实操成绩。实操成绩主要是期末的成本会计实操竞赛成绩为主。考试题型方面,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减少记忆题型,增加应用题型。平时成绩由平时表现、课后练习作业情况和随堂实操实训作业情况等方面构成。

三、对《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教学改革还在持续进行,为进一步的深耕转型,对《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思考:

(一)教材更新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而这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增加到成本会计教材中,使成本计教材过于陈旧。此外,在辅助教材的编写上,一方面,要突出精要、发挥学习指导的功能,如可给出教学大纲,对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提示,使用图示突出各章主要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及计算方法的流程,对主要计算公式进行汇总与梳理,从而避免对教材内容简单精简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写配套的案例。

(二)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整合

现阶段的《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注重课程本身的内容的调整与整合,但它不是一门完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门与其他会计专业相关专业课程内容关系密切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如,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进入转型改革深耕期,在不断对《成本会计学》课程本身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的同时,应注重各相关专业课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对《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两门课程在成本管理方面,两门课程均涉及,两门课程如何做出协调以达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三)教学方式方法的进一步多元化

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方法是注重各门专业课程间知识内在联系的联系教学法,如《成本会计学》与《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学》等课程内容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某一具体知识点联系到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点,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更有利于采用对比教学和学习的方法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以更好的综合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可以聘请专业学者或有经验的企业家为学生做专题报告,使学生了解成本会计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际成本核算的技巧、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借助多媒体和互联网手段,给学生展现更丰富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自主的对自己感兴趣的案例进行交流和探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

目前教学改革后的考核方式已经开始注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大部分构成。还可以考虑如成本会计实操竞赛,这是全专业学生自由组队参加,相应的可增加新的考核方法,如增加自评、互评等形式。这种复合测评方式将有助于改变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对知识点强行记忆以求短效回报的现象。此外,学期结束后进行的短学期成本会计实训是单独进行的成绩考核,建议可融入到《成本会计学》课程的考核中去,作为实操能力的一部分计分。

(五)强化实训,积极促进校企合作

一方面,目前的实训课程主要是手工实训,应努力将手工实训和电算模拟实验结合起来,采用手工、电算化甚至网络等相结合的手段,可以检查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和网络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现代化技能。

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学院与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校外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产品特点和企业管理要求等,还可以亲身体会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预测、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方法在不同企业的应用,从而增强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现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无缝对接,达到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的格局。

四、结语

学校在推进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成本会计学》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转型发展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国内外经济形势、科技条件的日新月异,高校的会计专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契机。成本会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在今后持续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力求走出一条成功的课程转型改革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马云平,吴宝宏,李长福.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思考[J].对外贸易,2012(5).

篇4

[关键词] 高职院 教师专业技能 学生 竞争力

当前高职院校的财经类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素质较低等种种问题,高职院校教师财务会计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存所欠缺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000年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毕业生一系列原则意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高等职院应该着力提高财务会计教师技能实训的教学水平,切实增强学校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的财务会计教师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一些现状

本文所探讨的问题对事不对人,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工作不到位所致,与教师个人无关。

1.近年有一全省的会计技能考试(被称为小高考的全省统考)的考官(教师)培训班结束考试中,有几个位高职院校派出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考官(据说均为高级职称),居然在全场三个小时的考试都不能完成技能实操考试,连最简单的会计凭证归类沾贴装订都没操作完成及记账凭证汇总不平衡等等。省招生考试中心的领导说,你们所谓的财务会计专业教师加考官自己都不懂,那平时所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如何就可想而知了。后由于同校另一位教师请求考试中心领导网开一面,允许帮助做实操汇总及特许延迟1小时才勉勉强强完成。

2.有一位老师曾为此表示无奈。前年有几位会计专业高校财经讲师在指导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操实训时,从学校的会计部门借来会计凭证装订机,但在几十个学生面前却束手无策,弄了半天,汗流浃背,也搞不清楚三角式的会计记账凭证封面是如何将记账凭单装订成又结实又整齐有序的一本账册,但就是宁愿在学生面前丢脸也不肯向在场的这位同行老师请教,是这位老师实在于心不忍看热闹,主动站出来说让他来试一试,并且当众很快就装订出一本本结实整齐的记账凭证。这时全场学生掌声齐呜。

3.很多同行教师曾多次见到一些年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教师给学生上课时只拿一本教材,别的连一张教案纸、一支笔都不带,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他们每次上课都一本书,照本宣科,几乎没有任何的参考资料。

4.有学生反映,在《外贸会计》的出口产品退税与成本计算与实操实训中,将一些错误的核算方法教授给学生,在核算商品费用定额时,按含值税的购进价格计算,并作为该课程的考试题目,使一些毕业生到社会工作中运用时被税务部门批评为少计利润以少缴交所得税,同时也受到老板的责骂。

如有一技能训练的资料:我国某外贸公司出售一批货物至日本,出口总价为12万美元CIFC6横滨,其中中国口岸到横滨的运费和保险费占11%,这批货物的国内购进总价格为人民币819000元(含税价),该外贸公司的费用定额率为6%,增值税率为17%,退税率为9%,结汇时外汇买入价为1美元折合人民币8.30元。要求分析:试算这笔出易我方是否盈利,利润额为多少?

计算商品总费用定额时,财会老师是这样错误地教授给学生的:819000×6%=49140元。

正确的计算应该是:商品总费用定额=819000/(1+17%)×6%=700000×6%=42000(元)。仅这笔账的错误计算就少计利润7140元,最终导致少计缴所得税2356.2元〖7140×33%=(当时税率为33%)〗。毕业生工作后按照这种错误的教授方法计算当然会被税局批评以及老板责骂了。这样学生社会工作的竞争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了。其社会影响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5.有一位已任教多年的财经讲师在上课时碰到学生提出问题:商品流通费用率如何计算,该老师不懂。课后点名问了几位会计老师也无人知道,当时在场教师就有一位曾经在商品流通企业担任多年会计工作,但就是因为看不起对方而宁愿大家都不懂,也不问这位教师。

6.有的财会专业教师,在《会计实务》课程的“银行存款转账结算方法”章节的授课时,并不知道转账支票的结算方式,由于现代的交通及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已经不是以前所谓的“只能用于同城范围内结算”了,而是可以在不同城市但同一票据交换区域内进行转帐结算,比如一个省的大部分甚至是全省的城市都可以使用转帐支票结算。但是我们不少的财会专业教师根本就不知道,还是按照原来的“只能用于同城范围内结算”这一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说法教授给学生。使得不少学生工作后曾经多次提问,为何这些问题会计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与实际工作运用不一样,使学生受到了工作单位的师傅们批评,说是在学校没学好。

7.有些“多师”型高职教师也时常张冠李戴,讲错课程内容。如企业退休人员经费放在营业外支出核算、销售费用包括了销售部门的业务招待费等等。因为连年学生对老师的综合评教分数比较低,后来就采取了在期末闭卷考试之前先出六、七道复习题,期未考试卷就选择其中的五道题进行考试的方法,以获得学生“较好的”评价。有些会计师或财务会计负责人在教授学生工资核算的实操实训时,就是简单的如何按承包经营完成利润总额计算奖励工资都讲授错误,在有人提出正确的算法后仍然坚持己见,至今未改。还有发生一些常见的错账也都无法查清等等。

二、着力提高高等职院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

提高高等职院财会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也许这些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我们的身边还常有类似上述的问题发生,我们就有必要再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作为高等职院的财会专业课教师,最主要的是要将和本专业的社会实际职业工作的最实用的知识与技能教授给学生。

1.切实加强财务会计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力度

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职院要真正地重视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工作,加强财务会计教师的岗位专业知识继续教育的力度,以解决财务会计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滞后的现象。现在的社会人们大都重视大学的第一学历教育,而不重视大学毕业工作以后的继续教育,特别是财经类专业知识的继续再教育,使不少的人捧着在很多年前拿到的毕业文凭而高枕无忧。其实这些以前所学到的知识不少早就已经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技术进步与发展而变得不够适时与不大实用。只有在职称评定时有接受继续教育的要求,但没有严格的知识深度及范围与时限要求,如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等,使得有些人老是拿着十年甚至是几十年前的本科毕业证或三、四门多年前的所谓硕士课程的结业证书就引以为荣而满足于此了:我也是本科毕业了,我也读了研究生呢……。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等职院应制定有严格并详细的教师队伍继续教育的相关规定,比如财经讲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的授课教学工作的四至六门同类硕士研究生课程;副教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授课的六至八门同类硕士研究生课程或四至六门同类博士研究生课程;教授应于近三年学习进修所承担授课的六至八门同类博士研究生课程规定等等。不达到继续教育的规定的教师应该不给晋升职称与参加评优及享受同等奖金待遇等等。

2.扎实地抓好高等职院的“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是提高高等职院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关键。以上所列举的体现教师本身专业技能的一些事实,实际上并不是让人们难以解决的专业问题,而只是简单的财会专业教师实训技能不清的具体情况,这大都是我国大学因为一些教师只是从大学到大学,从书本到书本教学所带来的弊端。

(1)“双师型”教师。目前大家对高职教师以“双师型”为培养目标已经达成共识,但对“什么是‘双师型’的高职师资”的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专家学者对此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下有“双职称”之说,即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讲师的职称,又具有工程师的职称;还有“双证”之说,即持有“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证的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还有“双能(双素质)”之说等等。由于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质性培养工作。本文认为“双证”或“双职称”等即“双师型”的说法不够贴切,因为若将“双证”或“双职称”等即定义为“双师型”,那么有三本或更多的证书及有三个或更多职称的就是“三师型”、“多师型”吗,这显然不妥,不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及培养学生的特征。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或说明,以利于该项工作的扎实开展。

(2)着力于高等职院“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的建设。目前着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经成为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实训教学水平的首要任务。

①高职院校自行培养“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学校任教亦即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践与实际工厂公司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教师占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需要自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任务还非常繁重。主要有如下几个途径:

学校企业培养相结合。每个学期,高等职院都应该组织财务会计专业课教师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到工厂、公司等企业学习或交流,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会人员请教。带领学生下工厂、公司实习和实践。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管理方法,以便适时地将反映新的技术、新方法、新的经济、政策法规等融入到财务会计教学之中。

直接培养新的“双师型”教师。高等职院凡是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进学校担任财务会计专业教师的新人,比如硕士研究生,都要让他们首先到相关的工厂、公司的财务会计核算管理岗位的第一线参加实际工作一年时间以后,才能接受其回学校给财经类学生授课。

安排非“双师型”教师进修培训。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条件中“……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验实训活动”的规定,高职院校每个学期也都应该安排一些财务会计教师到教育部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基地进行专门学习,使之转变成为真正合格的“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

②高职院校可以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引进。“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高等职院还可以从相关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岗位企引进“双师型”教师。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调进“双师型”教师。这里强调的是工作单位的调动,就是脱离企业到高校任教。高等职院应该要重视从企事业单位将有志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既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比较扎实财务会计实理论基础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调动,将他们调到学校担任专业教师,充实“双师型”财务会计教师队伍。

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岗位聘请“双师型”教师。这里强调的是聘请,就是不脱离企事业的工作岗位到高校任教。高等职院还可以将企事业单位中那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比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管理人员聘请到学校担任财务会计专业课教师。这类教师平时工作主要在原企事业的财务会计岗位,只是学校安排有财务会计专业课程授课任务时候才到学校上课。

3.高等职院财会教师应致力于提高自身的财会技能实践教学水平增强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高等职院的专业教师除了上述所探讨的社会和高校要给教师提供的环境与条件之外,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本身自觉不懈地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时间努力学习与提高自我。

(1)高职院校财会教师应该敢于实践创新以避免从大学到大学与及从书本到书本教学。不少的高等职院财会专业课程教师本来大学所学的就不是财会专业,只是一些经济类专业转“行”任财会专业课程教师,在大学里充其量就学过会计学原理等一两门会计的课程,且大多还因为不是本专业课而学得不怎么样,再加上根本就没有财会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担任财会专业课程教师也就只能是教科书怎么写就怎么教给学生;另外还有些虽然在大学时是多学了几门财会课程,但是也是从大学到大学担任财会专业课教师,也没有社会实际的财会工作经验,往往就会有些这样的现象,原来老师教授给我什么样的知识、是怎么样教授的,我也就怎么样教给我现在的学生。这样就会使我们培养的财会专业学生的知识及实际工作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财会专业教师必须要虚心好学,与时俱进,不满足于从大学毕业时的一些知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特别是两个假期时间,自学和参加一些财会专业知识研究生课程学习培训,不断地吸收更新的财会知识与信息,开拓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呆板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学习到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知识,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社会工作竞争力。

(2)高等职院财会教师要尽量利用课余时间到社会工厂公司企业学习实践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上所列举的一些例子中,你都知道向学校财会部门借用会计凭证装订机,而且也明明知道自己不会操作及装订凭证,你就应该在借用装订机的同时,放下面子请教一下相关的财会人员,就不至于在学生面前发生“教师本身都不会操作而何以教学生”的事情了吧;其余的问题的发生也大多如此。但是这又确确实实地发生在高等职院的“双师型”甚至是“多师型”而且都是中高级技术职称的财经类骨干教师中的事情,而且有些问题还贻患不小,甚至会让人们有那么点“误人子弟”之感呢!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财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了! 这些事情归根结底,是我们财会教师的自身学术水平与实训实操技能还有所欠缺。所以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财会教师应该尽量利用一些课余时间,常常自行联系到社会当中的一些工厂、公司、商场、银行等企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核算第一线去学习财会实践技能,不断地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实操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强所培养学生的社会就业及工作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65?03

一、国贸专业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一)创业教育的展开需要以专业知识为依托

广义上来讲,高职院校以职业教育为导向,这就注定了以就业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技能教育则是高职院校实现其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所以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熟悉专业知识、了解行业特征以及行业规则的必要过程。创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加学生对新创事业的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与理解。显然,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在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创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以专业特征为依托,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创业路才能走远。学生在日后的创业道路上,在熟悉的行业中创业,在深入了解行业规范、行业特点的前提下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明显高于在陌生的领域打拼。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在国际贸易行业,无论是外贸工厂,还是外贸公司,从事外贸业务,都必须了解和熟悉整套的进出口流程,掌握进出口各环节,如价格核算、出口报关、退税、商检等,任何环节的纰漏都可能导致企业损失。外贸行业的创业,在产品选择、产品生产上还与国家政策、国际市场紧密相关,这些都需要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作为依托。因此,笔者认为,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成功还必须诉求于专业教育的发展基础。换句话说,创业离不开专业,创业教育不可能脱离专业教育孤立发展,脱离开专业教育,其教学效果必然会被削弱。学生在大学时代学习的东西不能得到有效整合,就等同于教学资源的浪费,而脱离开专业基础的创业教育,犹如无源之水,发展一定会存在障碍。

(二)创业教育反过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近年来,专业知识教育面临着如何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理论知识的讲授不能迅速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不足。但书到用时方恨少,以往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后对专业知识的吸收速度大大加快,原因无它,应用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必须加大专业知识的利用。而在创业教育中,发散型的教育方式给了学生更多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创业教育的开展,让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应用更有热情,学习的迫切性大幅提高,学以致用让两种教育更好地融合。

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类课程通常是通过创办模拟企业来完成,这本身就是创业与专业的融合。学生通过实训软件进行模拟公司的建设,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模拟业务人员、公司决策人、相关机构等进行模拟训练;有些实训课程则更进一步,通过鼓励学生在外贸平台,如阿里巴巴、敦煌等进行注册登记,进行实战演练,实现真正的创业。但无论哪种方式,都需要有专业知识背景做依靠,而且在训练中,学生很快会发现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明显不足,突况多种多样,于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举打破了以往师生互动

不足、学生学习懒散的问题。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经济法、电子商务等,这些课程都与创业有关。据笔者了解,经济类专业的课程内容是所有高职院校各专业中与创业最密切的,学生更容易把所学知识应用其中,从而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容易选择创业道路。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系统的创业教育,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在创业类课程开展得最多的院系中,排在最前面的就是经管学院。

而从行业特点来看,国际贸易行业涉及国际货物与服务买卖、交易,本身就涉及到了很多创业特征。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国际贸易门槛在不断下降,外贸soho、外贸零售等各种小额外贸创业形式蓬勃发展。大学生英语好,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使用网络平台,这些都是从事外贸批发以及外贸零售行业的必要条件。现在,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尝试通过网络等新平台、新工具去开展创业活动。因此,在专业教育中,创业教育必须提上日程,总体来说,就是在最需要创业的行业进行创业教育,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创业教育与国贸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讨

(一)设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促进创业教育与国贸专业教育的融合

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培养他们运用自己掌握的技能来不断学习、沟通、提高的能力。因此,要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转化到提高大学生能力与素质上,就必须从课程结构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着手进行改革。

一般来讲,创业教育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学科课程侧重传授创业知识,活动课程侧重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实践课程侧重提供创业模拟演练。国贸专业教育的课程则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训课程。两类课程彼此融合,又相互独立,需要合理安排,以形成互有侧重、互为补充的立体、综合对应的关系。

在专业教育初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引导,渗透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高职教育一般是三年,第一学年即专业教育初期,学生通常学习热情很高。但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在入学之初并不明晰自己的目标,没有发展规划,又因为大一较少接触专业课程,对专业认识不足,很容易陷入迷茫情绪。因此,系统的创业教学体系中,应在这个时期开设活动课程,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思考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本阶段的课程以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创业思维,鼓励创业尝试为主。

在专业教育中期,专业实践课程增多,在实践实操教育环节中,则可以在进一步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培养的基础上,着重开设创业技能的实践课程,或将两类实践课程进行资源整合,合二为一,让创业技能在专业实践中得以发挥和应用。国贸专业教育通常需要通过外贸实习基地、模拟实操等各种实践方式,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了解外贸流程,了解企业的工作特征,接触真实的案例,从而对外贸企业有真实的了解。目前,各个高校都开展了各种实践类课程,这类课程通常需要学生创办模拟企业,通过角色扮演来解决专业难题。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加入更多的市场因素,加入企业营销、产品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则既可以让专业实操更逼真更完满,又可以让创业教育无形之中渗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更可以让理论学习知识得以应用,从而一举三得。

在专业教育末期,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创业实践,学校可以通过自己的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提供创业模拟或创业实战演练。就业和创业本身具有共通性,在国贸专业中,校企合作通常有几种模式:一是以企业身份引企业入校;二是以企业服务外包形式引企业入校;三是为学生建立销售平台;四是为外贸SOHO提供技术支持。这几种模式都十分适合与创业教育接轨,在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应用其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创业的精髓,熟悉市场,培养创新精神和独立实操的能力,从而降低创业失败率。

(二)整合创业教育资源,促进创业教育在国贸专业教育上的渗透

1. 整合教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课程结构进行整合之后,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相融合,变得密不可分。这就需要两个大类的教师资源也相互融合。一是课程结构调整带来的教学资源整合。比如在国际贸易专业实操类课程中增加一定比重的创业指导。这就需要两类老师一同合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一门课程。二是课程内容整合带来的教师的教学渗透。一方面,创业课程的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专业问题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创业研究,比如了解国际贸易的行业特点、行业发展趋势等。另一方面,专业教师也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实践中有意识地增加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以及创业技能的培养。这样做并不是弱化两类老师的专业性,反而是让他们的专业更有的放矢,让两类教育都更具目标性。

另外,与国外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在职教师大多同时在企业从事咨询,或曾经在企业工作的情况不同,国内的任课教师很少具有企业工作经验或在企业担任兼职。任课教师与企业接触少,导致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更少,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创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专家来校授课,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创业教育和具体的创业指导。因此,有必要引进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对学生的专业创业进行指导。

2. 整合企业资源,加强校企合作

现实中,单纯依靠企业来解决学生的岗位实践问题并不可行。校企合作,最主要的是整合运用企业资源,如学习企业的经营手段、利用企业的产品优势和经营平台,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容和方式。

比如通过在学校建立外贸企业的机构,把学生的实践地点搬回学校,利用学校的场所和设施来解决创业实践的问题。这等于间接为企业增加新的办公地点、新的销售渠道。另外,还可以由学校根据企业需求,与企业合作,在学校内成立企业的市场推广部、单据处理部、物流部等各职能部门。将国际贸易业务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通过职能分解结合起来。以单据处理部门为例,企业在实际业务中,往往将单据交由专门的单据处理部来缮制和审核,而与学校合作,在学校成立单据处理部,则可以将全部或部分单据缮制业务交由学校的实践基地来完成,只需派驻一到两名专业指导老师,即可完成业务,从而减轻自己的部门压力。而学院学生则通过接触真实的业务单据,积累更多实践经验,更快地上手操作,提高专业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这些模式在实现校企共赢的同时,还可以较好地将创业实践中的生产性和教育性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企业专注核心业务领域,提高核心竞争力,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另一方面,院校则可以借此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外贸生产性专业创业实践基地,真正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三)设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设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考核,仍然要以学生的实践为导向。创业教育和国贸专业教育的评价标准都需要创新,当课程体系相互融合之后,教学评价体系也必须为之变革。首先,不能仅仅采取以往单纯的理论考试的方式。理论考试只是检验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学生取得的成绩仅仅表明教师所教、所考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真正反映社会实际的客观需要,将知识运用起来并转化为相关能力,才是教学评价的中心所在。

当然,我们不能抛弃传统的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不可或缺,但实践课程更需重视。依笔者来看,两种教学评价需要有机结合,创业教育的课程考核宜将理论性考核和实践性考核相结合。实践性考核重在平时学生的参与度、认真度;理论性考核则重在对创业思维、创业精神的培养上,并可以采取书面测试或口试答辩等多种形式。

目前,温州一些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就采用了更具挑战性的创业课程的考评模式――学生期末成绩不再是通过教室里答题考试打分,而是看学生开办的电子商务网店营业额、利润率。这就要求学生放下书本,融进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独立应对创业的挑战,全面历练、检验自己的创业本领。总而言之,将专业实践融入到创业实践之中,才能真正培养出专业性的创业人才,而以实践来检验教学,才能让创业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赖广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中国教育月刊,2009(9):42-44.

[2] 黄茂.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5):74-76.

[3] 李丰乾.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中外借鉴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9(9):11-13.

[4] 曾翔,朱延松.高职院校经济类人才创业问题分析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9(10):89-91.

[5] 刘婷.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探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7):84-86.

[收稿日期] 2013-11-19;[修回日期] 2014-01-21

篇6

1.1国际结算课程实训国际结算实训软件以国际结算综合实训课程的构成要素为主线,将综合实训的要素贯穿到各个章节的内容和各个实训模块的设计中,力图达到使分散所学的国际结算理论知识系统化、理论知识在业务处理的实际操作中感性化的目标。该平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结算实训环境的营造,让学生进入实训室就如同进入银行的结算部;二是模拟实训资料的配备,包括模拟银行国际票据、模拟各类账簿和会计报表、模拟企业印章和国际会计印章、点钞券、外币识别、点钞机等。通过完全仿真的综合实训模块练习,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银行职业习惯和防范风险的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富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实操动手能力。

1.2国际货物运输课程实训国际货物运输课程实训选择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货代业务相结合的专业教学软件,该软件以真实工作场景及其工作任务为参考,来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在软件模拟中,学生可以分担不同角色,比如:货代公司、船公司、航运公司或者是报关公司,学生可以进行各种(比如:销售管理、接单、订舱、装箱、报关、费用结算、船公司等)业务的模拟操作。可进行多方面的业务操作:货物托运单的填制、随附单据的准备、集装箱数量的预算、考查地理知识、向客户报价、最后确认运价、订舱单的填制、对货物进行报关、对货物进行报检、送货通知的填制、送货通知的下发、收取送货通知、最后对报关报检单据的整理等相关国际货物运输流程业务的操作实训。

1.3报关实务课程实训报关实务课程实训通过软件模拟初仿真的工作场景,把教学过程变成了生产过程,把学习任务变成了工作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工作的体验。培养了学生进出口报关的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进出口企业、报关与报检单位、国际货运公司等国际物流企业的报关员、报检员、外汇核销员、国际货代操作、国际货代揽货、单证处理等岗位的工作。另外,该课程实训环节还可以通过各项实践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对进出口货物报关中工作过程有个初步的接触和感受,从而让学生学会处理业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突发事件,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行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可以使学生锻炼出好的思维习惯。

1.4商务谈判课程实训该环节主要通过建设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实训室进行,实训室具备角色分演实训区、商务谈判实训区。其中,角色分演实训区主要是让学生扮演各个实训岗位角色,如:进口商、出口商、货代公司工作人员、船代公司工作人员、港口工作人员、堆场工作人员、海关工作人员、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商务谈判实训区主要是模拟现代企业合作交涉、磋商的实景,让学生身临感受,互相沟通,师生互动,角色扮演从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综合技能的模拟实训

各门实践性课程的模拟实训环节虽然强化了外贸流程中各方面的单项技能,然而由于各门课程独立开课,这使各项技能还是处于独立分割的状态,所以各环节的实训使学生对外贸业务中总体业务流程及操作环节缺乏比较系统的认识。鉴于这一原因,我们的教学体系中需要增加把各种单项技能综合起来从而形成系统实践技能的训练。对于这一环节,我院目前主要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的训练系统来实现的。

2.1外贸流程模拟实训外贸实习平台高度仿真外贸流程,不管是业务流程还是单证操作方面,该平台都与现实行业几近相同,这种操作方案也突破了实训教学的真实性难题。它自身所具有的数据高仿真性及开放性可以保证模拟与现实外贸场景的同步更新。在本环节可以通过实习平台让学生体验到仿真性较强的国际贸易中物流、资金流与业务流三条主线的的运作方式,也可让学生体会到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角色的当事人所做的具体工作以及各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且使学生通过亲身的操作学会外贸公司应该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我院在该环节安排的外贸实习平台训练系统的实训,使学生通过进行进出口业务流程的模拟操作(主要包括: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申请报检报关以及信用证等业务流程操作)和进出口相关单证的业务模拟训练(主要包括:内外销合同的签订、填制进出口预算表、商业发票的制作、装箱单的填写、报关单、报检单、海运提单、保险单、投保单等),这两个环节(外贸业务流程操作和单证操作)作为外贸业务的两个重点都得到了训练。这种教学方式,我院经过多年来的操作,方案逐步完善,效果也愈来愈好。

2.2参加全国性的外贸技能大赛技能大赛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快速提高和升华构建了良好平台,接受大赛的锤炼是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我院组织学生参加了大学生POCIB。POCIB是一个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平台,该平台重点培养学习者的外贸综合业务技能。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由于专业模拟的不足和校企合作的困境,POCIB类的专业竞赛成为主要培养手段。POCIB类专业竞赛可以间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在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等方面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我院安排的多层次、系统化的实验室实训及参与校外竞赛,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较强的锻炼。但与深入企业实习相比,还是缺乏和企业的亲密接触,所以有些能力还缺乏锻炼。因此,到企业的实战还是必不可少的。

3企业实战实训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经贸专业;双证融通;职业资格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52-03

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达十余种之多,表1只列出了主要的与外贸主营业务相关的几种,像国际商务英语、外贸会计、国际商务秘书、外贸物流员等证书,因其与外贸主营业务相比分量较轻而未列入。从表1所列的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来看,有以下特点。

我国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较为完备 “入世”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外贸行业对高素质外贸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在此背景下,各类外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继推出,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几乎涵盖了国际贸易的所有环节及工作岗位。相对成熟的外贸职业资格证书体系既适应了外贸行业分工细化的新要求,也为“双证融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主办机构不一,相互间缺乏沟通协调 外贸类职业资格考试由不同性质的单位组织,有的是政府部门,比如报关员考试由海关总署主办,报检员考试由质检总局主办;有的是行业协会,如货代员考试由中国国际货运协会主办,国际贸易业务员、国际贸易跟单员和国际商务单证员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主办;有的是人保部下面的考试中心,如外销员考试由各省人事考试中心承办;有的是学术团体,如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等考试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主办。各主办单位相互之间互不隶属,各自独立完成出卷、考试、阅卷、发证等工作。

证书存在交叉重叠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两个主办单位即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之间。这两个单位尽管都属于商务部管辖,但彼此相互独立,各自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外贸类职业资格考试体系。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三种证书其实是重叠的,即外经贸协会颁发的国际贸易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和国际贸易跟单员等证书分别与贸易学会颁发的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单证员等证书一一对应。如果不加鉴别,很容易误认为是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它们实质上是同一类型的证书。

考试难易程度不一 上述考试的难易程度各不相同,决定难易程度的因素有二:一是开办时间,开办时间越早,考试难度越大,反之则相对容易;二是主办单位性质,如果是政府部门主办,往往通过率较低,如果是行业协会或学术团体主办,则通过率相对较高。比如报关员、报检员、外销员等资格考试相对较难,而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资格考试则相对容易。这说明由于缺乏统一管理,近年来在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中重效益、轻质量的倾向比较明显,许多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也随之大幅下降。

知识更新快、能力要求更高 外贸类职业资格考试是时效性很强的考试门类,其考试大纲与考试内容一直跟随外贸形势发展及外贸政策变化而不断调整。比如,在报关员资格考试中,海关监管政策、关税优惠及进出口商品编码等内容会经常变化。因此,考生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考试要求。其他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时效性相对弱一些,但其内容多多少少也有变化,这是所有培训教师及考生必须注意的地方。在技能方面,部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要求更加严格,进一步突出了实操能力的考核,而实操能力往往是考生的弱项,这是报关员、报检员等资格考试近年来通过率相对较低的重要原因。

经贸专业“双证融通”的基本原则

经贸专业“双证融通”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外贸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针对性是指要培养社会急需的外贸人才,适应性是指要缩短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为了达到“双证融通”的预期目标,高职院校经贸专业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原则 面对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繁多、考试难度不一的现实,如何选择与学历教育相互融通的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是所有高职院校经贸专业进行“双证融通”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职业资格证书的选择上不能面面俱到,必须突出重点,可以选择两到三个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本专业的小方向,针对课程体系中的拓展能力模块设计相应的“双证”课程。重点证书的选择不能漫无目的,应该根据专业定位的需要,充分发挥师资优势,利用现有的实训条件并体现办学特色。同时要考虑资格证书考试的难易程度,以使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通过为准。

凸显特色原则 经贸专业是大众化专业,体现办学特色十分重要。专业特色首先体现在专业定位上,高职院校应结合市场需求、学校特色、办学条件、办学层次及师资优势等因素综合确定专业定位,针对外贸行业内部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的新趋势,经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着重于外贸流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重要环节。只有明确了外贸人才需求的目标市场,我们的专业定位才能有立足点。只有明确了专业定位,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双证融通”的职业资格证书类别。可见,“双证融通”应该为特色化办学服务,而不是相反。

深度融合原则 目前,“双证融通”在高职院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双证”之间的融合仍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双证融通”应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是其中的一两个环节。从专业定位到培养规格,从课程体系的宏观设计到具体课程的微观安排,从校内实训到校外实习,都可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要素。要以“双证融通”为切入点,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提高外贸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

强化实训原则 学历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强调的是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两者各有侧重,不能相互取代。两者的交集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双证融通”过程中必须强化实训环节。应该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使职业院校更加意识到学生接受实践实训的重要性,也增加了职业院校提升校内外实践水平的紧迫性。

经贸专业“双证融通”的基本策略

以“双证融通”为契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不仅是完善国家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基本规定,而且是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更是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突破口。已经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的新职业及其相应的职业标准,将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提供一种指南。我校经贸专业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等方面充分考虑了外贸类职业资格的要求。同时,在学校教育中充分注意了吸收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大纲、考试重点、能力要求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合理因素。

建立基于“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根据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我校将经贸专业课程分为基本素质模块、经济管理通用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职业资格能力模块),分别对应核心能力、跨行业职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特定能力等四个层次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一个、第二个模块与其他相近专业并无二致,在此不作讨论。第三个模块的课程应该是所有专业方向或职业资格证书所共同需要的课程,同时要考虑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应基本涵盖所有外贸主营业务所需知识,也要为学生进一步拓展其他方向留有一定空间。第四个模块首先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必需的课程,其次要考虑拓展能力所需要的其他课程。根据突出重点的原则,我校选择了外销员、货代员和单证员三种职业资格作为“双证融通”的平台,由此形成了三个专业方向。具体的课程设置如表2所示。

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深度融合 应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维度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深度融合。首先,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尤其要注意根据考证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其次,根据外贸类职业资格能力要求,应在课程教学中加入相应的技能实训项目,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譬如,外贸职业要求有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为此应强化外贸口语及外贸函电的实训。再次,要加强外贸职业素质培养。外贸行业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行业,应让学生学习商务礼仪,了解各国文化,树立外贸职业道德意识。近年来,我校经贸专业强化了外语及商务礼仪的实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与学历教育不同,职业资格培训更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技能训练是“双证融通”的核心内容之一。我校的实训室已经安装了外贸单证操作、报关报检、外贸模拟实训等软件,可基本满足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但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升职业素质与能力。近年来,与我校签订实习协议的货代公司不断增多,这为我们培养具备货代员资格的外贸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今后,我们将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一是争取每门专业主干课程都能利用校内实训室进行不同程度的课内实训;二是扩大学生校外实习的范围与层次。

加强“双证融通”师资建设 实现“双证融通”,教师是关键。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首先,要求教师熟悉外贸职业资格标准或职业资格考试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外贸职业要求,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引导学生参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其次,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支持和鼓励教师通过认证考试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再次,聘请一定数量的外贸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为“双证融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月芳,蒋庆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5):15-18.

[2]刘晓欢.“双证融通”的课程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7(31):54-56.

[3]谢翠梅.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双证融通”课程教学体系[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7):49-50.

篇8

【关键词】 涉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一、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人才供需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及我国超过50%的外贸依存度,表明我国已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潮中。山东省作为对外贸易的大省,外贸易总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进出口总量居全国第五。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为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巩固和提升以青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地位,进一步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巩固和提升以青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地位,提升黄、渤海和黄河流域的开放水平,深化我国与东北亚各国的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拓展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山东半岛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使了以外贸公司的蓬勃发展,这些涉外企业除了对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有较多需求外,对涉外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

(二)涉外会计专业人才供需情况

我国目前现有涉外企业数已超过50万家,从事涉外企业的财会人员超过150万人近年来,涉外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这些企业均需要不同数量的财务人员。山东省目前80多所高职院校绝大部分都开设了会计专业,由于高职院校生源90%以上都来自省内,而从历年来毕业生就业方向看大多数也倾向于省内就业,每年数量庞大的会计专业毕业生造成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而涉外企业对拥有涉外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却在稳定增长。但一般职业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技能上往往达不到企业的要求,主要原因是这些具有涉外业务的企业来讲不仅对会计人员有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复币记账、外汇核销、办理出口退税等),往往还有外语方面的要求,如:能看懂涉外业务的单据(海运单据等)、能以外语进行业务交流或进行商务活动、且具有一定的翻译能力等。

高职院校的涉外会计专业相对传统的会计专业能更加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满足市场的需求,扩大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因此,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让学生在社会中去用其所学,实现自身的价值,是我们在涉外会计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需反复摸索的过程,其首要任务是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模式设置的原则

(一)专博结合,学以致用

涉外会计专业不仅要求具备一般会计专业基本素质,还需要具备国际贸易进出口相关知识、外汇业务核算、进出口商品账务处理及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专业技能。这就要求涉外会计专业学生要突破一般会计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结合相关国际贸易、金融、涉外会计等相关学科,即知识储备的广博,但在此基础上要熟练掌握涉外企业在进出口环节的每一环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在广博的基础上做到精专。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应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及社会发展需求,专博结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过程中。

(二)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相对接

根据涉外会计专业定位和地区经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积极与行业、涉外企业合作,加强校企合作优质课程开发和建设,建立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使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紧密对应。

(三)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相结合

会计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涉外会计专业也不例外,甚至在出口退税环节要求的实操能力更高。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更加关注实训课程的设置,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处理实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系统仿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

三、涉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1+3”分方向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各地区充分发挥与日韩经贸联系密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因此需要大量既懂会计知识、出口涉税知识及能够读懂外语(英、日、韩等)资料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市场需求与人才规格紧密结合、企业生产与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岗位要求与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双证制度与就业能力紧密结合”的“四结合”要求,学院会计系进行了市场调查。根据人才需求变化以及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和岗位能力的新要求,采取了多种方式,如向外贸企业发放调查问卷、邀请校企合作单位及用人单位召开座谈会了解岗位需求情况,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本院会计系会计专业设立“1+3”分方向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将会计专业划分出涉外会计方向,包括涉外英语会计方向、涉外韩语会计方向、涉外日语会计方向。将外语系教学资源与会计系教学资源相整合,根据学生的兴趣,由学生主动报名,自主选择培养方向,培养学生的多项专业技能,试图向地方输送既有较高会计技能、国际贸易技能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二)优化涉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其各方向教学计划内容

为服务地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的需求,扩大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根据“1+3”分方向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别设置了三个方向的教学计划,主要分为基础学习领域、专业理论学习领域、专业实践学习领域、素质拓展领域四个领域。在专业理论学习领域根据不同的方向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涉外会计英语方向课程体系设计简表如表1所示:

(三)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涉外会计方向的学生在既定课时的情况下,既要学好会计知识,又要学好外语知识,这需要锁定核心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建设“五位一体”立体交叉实践教学体系。“五位一体”立体交叉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堂单项实训、会计专业课程集中实训、涉外方向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五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实训:课堂单项实训,以专业课程为主,形成单项技能。第二层次的实训:按照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分别组织,在课堂单项实训的基础上,组织课程集中实训,形成岗位基本技能。第三层次的实训:在会计专业核心课程集中实训的基础上,进行涉外方向实训,着重训练涉外岗位技能;第四层次的实训:组织综合实训,以专业为主,形成综合技能。第五层次的实训:在专业综合实训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实现综合技能与岗位零距离对接[1]。针对不同的实训课程分别聘请企业行业一线工作人员指导实训课程,特别是涉外企业实训模块,直接将企业的真实业务加工后带入课堂,缩小了企业与学校的距离。

篇9

关键词:模拟公司;教学法;国际贸易

1“模拟公司”教学法

“模拟公司”指的是人为创造虚拟仿真的商务经济环境,供各经济类专业例如会计专业、营销专业、国贸专业等进行实践的教学场所或者组织形式。它最早起源于德国,通过这种虚拟仿真商务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扮演各种商务角色,并进行相应的业务活动,最终获得虚拟货币和虚拟货物。“模拟公司”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模拟企业各岗位工作人员,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通过云班课提前将理论知识发送给学生,并负责课程的组织和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不理解的理论部分,教师再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打破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

2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运用“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必要性

2.1学生需求

高职院校学生的学生大部分英语水平比较薄弱,在课堂上,单纯老师教授理论,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有的内容会觉得难以理解,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他们便会将注意力转向手机。他们更乐意自己动手参与,在“做中学”,而“模拟公司法”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需求;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他们大多数从事的是与外贸相关的工作,课本上的理论学习得再扎实,他们没有经历过具体的外贸流程,心里还是没有底,通过“模拟公司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熟知外贸具体流程,并可通过模拟公司接触外贸进出口相关的行业和部门。

2.2企业需求

近几年,外贸企业的人员流动性高,企业在招聘员工时,需要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国贸专业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经过具体的实践,很多内容是纸上谈兵,招聘来企业需要对他们进行培训,并找“师傅”以老带新,但是往往在工作一两年后,会出现人员流动,所以企业希望能够招聘具有一定实操能力的国贸专业学生。通过“模拟公司法”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各外贸部门进行业务操作,进一步锻炼了他们的实操能力。

2.3教学需求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外贸技能。近年来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由于外贸业务的特殊性,它外贸流程步骤多、涉及的部门多、周期长,短时间的实习无法接触到实质的外贸业务,而实习单位出于对本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也不会让学生接触到实质的业务。而利用“模拟公司”法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在这三者的推动下,采用“模拟公司”教学法成为高职院校国贸专业课程教学的必然,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国贸专业素质,增强外贸行业各部门的协调能力,学生通过扮演“模拟公司”各岗位工作人员,熟知各外贸岗位的具体职责和工作流程,对于以后走上外贸工作岗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3运用“模拟公司”教学法提高高职学生国际贸易能力的具体措施

3.1筹建外贸“模拟公司”

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院在国际贸易专业发展过程中,学院领导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建立了专门的国际贸易外贸“模拟公司”综合实训室,实训室按照外贸流程需要设计了相应的外贸部门,如外贸企业、报关行、货运、保险公司、报检行、银行等部门。可以说“模拟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可以轮流担任各部分具体业务工作。

3.2模拟业务拓展

教师采用“模拟公司”法授课时,将学生3-4人一组,分配在各个工作岗位,并给定相应的业务背景案例。例如:大连凯美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商务参赞处得知英国的ADAMINDUSTRYCO.,LTD.欲求购中国产的消声器(MUFFLER)。

3.2.1模拟外贸公司交易磋商、商务谈判与报价核算

“模拟公司”以出口贸易为例,通过email表达想与对方建交的热切愿望等,并进行了交易磋商;组成国际商务谈判小组,进行国际商务谈判,就消声器(MUF-FLER)的质量、价格、包装、运输、保险等一一进行了洽谈,最终谈判成功,签订合同。这个阶段,老师全程观看、记录,把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中的错误环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记录下来,结束后给学生一一指出。

3.2.2模拟制单过程

外贸单证的制定是外贸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本次模拟出口业务环节中,教师扮演银行角色,进口方同学找到银行,根据合同内容,教师开立信用证,信用证中故意出现一些错误,买方收到信用证后,仔细审查信用证并草拟改证函,最后进出口方按照信用证要求制作相关单证,如果本次贸易采用的是CIF贸易术语成交,则出口方要完成出口托运订舱、出口货物投保、出口货物报验、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工作,而进口方主要完成开立信用证、进口货物报关、进口付汇等工作。这个阶段,其他模拟部门的业务开始繁忙起来,例如货代部门、银行、保险公司、报关行等。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负责引导和总结,让学生掌握外贸制单的要点。

3.3分组轮流操作

经过一作后,学生大体了解了模拟外贸公司交易磋商、商务谈判、报价核算和模拟制单过程,随后教师再将学生重新进行分组,并重新设计外贸业务案例,将学生安排在不同的外贸部门,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外贸流程。

4“模拟公司”法在实际运用中注意事项

在“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国贸专业课程的事实施过程中,有一些注意事项。

4.1师资欠缺

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教师本身对真实的外贸业务缺乏了解,具体也难区分书本理论与真实外贸业务之间的区别。学院需求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更多专业课教师进入外贸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4.2初级模拟跟现实有一定差距

“模拟公司”法毕竟是模拟,无法真实体验外贸业务,例如在模拟过程中,银行的资金流通、各部门之间的单据往来,只能通过人员传递进行初级模拟,跟真实外贸业务相差甚远。

篇10

国际贸易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是国家贸易的一场重要革命,国际市场在该场革命中被重新规划,深化国际贸易创新模式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应该对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予以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带给国际贸易更大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兴起。相比于以往国际贸易形势,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是不可比拟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阶段的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与特点

1.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以网络为依托,教育双方在世界范围内无需当面就可以开展相关贸易活动,具体包括网络交易、网上购物以及电子支付等综合的新型贸易运行模式。互联网是当前国家发展潮流,而作为互联网的衍生物,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工作与生活。研究发现,在网上申请贸易许可证的比例已经超过80%,而且国际电子产地证前法律达60%以上。

2.电子商务的特点

不同于以往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行平台为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将更多虚拟空间提供给电子商务主体,电子商务的具有以下特点:①虚拟化、电子化。以网络的方式开展双方磋商、贸易、合同签订与支付等,交易具有虚拟化;②全球性与开放性。不管在全球何处,只需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对登录各地、各国网页,直接与他人交流;③无纸化和高效化。可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产品原料采购、生产产品、销售及运输等相关流程;④交易透明化。也就是说,交易双方自洽谈到交易结束都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传输会计,可彼此核对交易信息,避免信息伪造现象;⑤互通性。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直接谈判与交流,将相关意见反馈在商家或者交易一方的网站中,以实现彼此良性互动。

二、现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交往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运输制度的影响

在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中,能够创建一个具有非常强大功能的物流系统,而且该系统是交通、仓储、运输以及物流等信息的综合体,以查看物流系统的方式知晓国际贸易运行与物流情况,依照系统查询结果能够有效监控与管理国际贸易运输,由于电子商务在贸易中的不断渗透,国际贸易运输体制也会发生改变。

2.对国际贸易方式的影响

作为一种现代化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必须以网络平台的方式展开贸易来往,通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非常高的信息量要求,电子商务是将物流、资金、信息以及商品等综合起来的一种贸易流通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着以往国际贸易形势,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多层次化与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空间。

3.对国际贸易范围的影响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充,更加密切了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以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就可实施贸易往来,而且不会产生时间矛盾与冲突,同时解决了以往国际贸易中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与限制,有效扩充了国际贸易范围。

三、国际贸易中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

1.互联网营销

从根本上说,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国际市场营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创新国际贸易营销具有促进作用,而网络营销就是一种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相比于传统营销模式,国际网络营销分为网络定制营销、网络互动式营销。其中,网络互动式营销汇总,通过电子营销模式帮助商家考虑企业利润与客户需求,并寻求可以满足顾客需求与增加商家利益的营销策略,这样顾客就可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有效提升了国际贸易中顾客的地位,也增强了顾客的主动性与参与选择性。顾客与商家在电子商务中的关系极为密切,由此一对一贸易关系得以形成,该贸易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网络定制营销是由于顾客与企业彼此了解,可实现国际销售信息的定制性,而现代化电子商务以定制销售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跨国企业采用创建企业网络的方式为顾客提供给服务。互联网营销明显不同于工业时期的营销模式,以往营销以人员推销和传统广告为主要促销手段,而网络营销则以顾客为主动方,网络营销的主要特征是严格遵循网络礼仪的同时能够巧妙运用网络利益,以此取得最佳营销效果。

2.现代化国际贸易方式

应用电子商务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具有促进作用,将传统主要是纸质单据流通的交易方式与国际贸易流程摒弃,以形成最新国际贸易方式。以往纸质文件具有较高重复率、效率低、错漏多以及费用大等不足,所以,纸质文件会对贸易发展产生很大阻碍。而电子商务则对纸质文件问题进行了全面客服,基于以往贸易方式,整体贸易流程环节多达19个,电子商务仅需要7个环节。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有助于国际贸易流程的变革,从而实现贸易管理信息化、电子化、实时化、自动化以及规模化,有助于国际贸易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也具有推动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是国家贸易的一场重要革命,国际市场在该场革命中被重新规划,深化国际贸易创新模式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应该对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予以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带给国际贸易更大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李慕菡,陈建国,张连众国际贸易问题2005-10-01

2、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对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马丽,刘卫东,刘毅自然资源学报2003-10-15

国际贸易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

摘要: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一体化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和外贸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是学生获取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基础课程,也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述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贸易操作技能。当前,尽管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还是有很多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然像是两条平行线,理论与实践没有真正结合。理论教学中加入大量案例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应用分析能力提高,但是在案例分析讲解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很多都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实践操练,初步探索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进出口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对即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深的了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内涵

理实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有效融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加强学生技能技巧培养;学生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讲授法,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人,除了教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示范、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操作技能。以知识讲授为载体,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让学生边听边做,边做边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实操任务,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模式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再次凸显,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教学质量提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教必须以企业工作过程、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把整个课程分解为企业中各项工作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参与企业工作,解决工作任务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共同完成。

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分为两大项目: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笔者根据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特点,将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分别划分为14项典型工作任务和11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都是围绕国际贸易的四个模块进行的,即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通过外贸业务流程展开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授上引入大量内容贴近的案例,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平时考核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创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服务部门、管理部门等不同角色,通过情景模拟和外贸实训软件运用逐步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培养锻炼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一)贸易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分小组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般情况下公司成立需要5个人左右,分别负责进/出口部、单证部、仓储部、人事财务部、总经理部,便于以后工作开展。教师总体上协调,保证都找到贸易伙伴。要求小组内注意协作,出口贸易交易前要选定市场、制定经营方案、建立业务关系等。在了解基本程序后,给出一种产品,就此产品来做交易。这个阶段主要要求学生用心做产品描述,在这个实训周内每天要求做5个产品描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实训室软件平台或其他渠道产品信息,进行广告宣传,开发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根据市场调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经营计划。进口公司在交易前要对国内外市场做出调查,搞清楚市场行情以及供应商情况。同时做好进口成本核算(后续价格核算具体分析)和进口许可审批。双方为交易做好准备。

(二)贸易磋商。

建立业务关系后,进出口双方就合同所有条款进行磋商。这些条款磋商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部分,笔者改变了以前先理论知识讲解,后整体实训的方式方法,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同时进行实务操作。在理论中进行实践,实践中利用理论。通过大量案例列举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同时结合实训室现有操作软件,模拟交易条款。笔者将合同的每项条款磋商列为一个学习情景,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完这一情景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从而有的放矢的去学。比如磋商合同标的物条款,笔者先把标的物条款拆分为三项任务,即品名品质条款、包装条款和数量条款。在品名条款部分,通过大量实物名称(比如咸宁的各种特产,桂花糕、桂花酒、赵李桥砖茶、白云山毛尖、通山麻饼等)来讲授品名的表示方法;再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出每种命名方法举出几个例子,本组说的时候,其他小组作为裁判;分享各个地方特产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掌握了货物品名条款,学习理论的同时应用理论。在这三项任务分项完成后,再来做单元的课堂实训。课堂实训在传统的知识测试基础上,加入了案例分析,再现交易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有效融合的方式,锻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合同的签订。

买卖双方就各项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后签署合同。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识别不同的合同形式如:销售确认书、销售合同、协议等等。样本展示后,各外贸公司间自行拟定合同文本,交教师审核。作为之后履行合同的依据。

(四)合同的履行。

合同签订好之后,进出口双方就要开始履行合同的各项条款。出口方要做好备货、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进口方要做好申请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Simtrade实训软件,让学生熟悉各职能部门,按照进出口贸易流程,逐步处理模拟外贸业务。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监督并指导学生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和评价。

三、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待完善之处

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虽然教师知道有其他方式,但是不能很好地跟学生讲解。因此,要进一步做好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要深入企业,不仅仅是去企业参观访问。把最新的贸易行情、贸易资讯带给学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自己顶岗经历转化为各个案例,让学生转化为职场人去处理问题,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为每位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岗位实践。由于外贸公司特殊性,一般不同时接纳多名实习生。这样学院就不能像其他专业大批量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而学生要真正实践是离不开岗位实践的,这就促使我们要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在教师的带领下运营自己的外贸公司,更好地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工作过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9-0124-03

1课程改革的背景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学生通过学习实训具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和素质,因此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改革除教学内容外,考核方法改革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

《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作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报关与国际货运等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提高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该课程传统的考核模式大多为闭卷考试,这种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及不允许翻阅任何资料的条件下,独立完成考核内容。这种考试核方式存在很大弊端,其一,重视基础知识考核,忽视能力与素质。考试仅仅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复结已学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及素质的考核。其二,只考核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仅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不重视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其三,考试安排不合理。考试集中在期末,因此学生忽视平时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只等到考试前突击学习,很难扎实掌握知识。考试结果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这种考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由于《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重在实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就显得至关重要。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的内涵

“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的概念从其内涵上讲,包括商业运作过程、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

从工作过程的概念上分析,其内涵是指工作的一系列工作流程和任务,同时包括实施工作任务的条件、环境及情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这些都是从事该工作岗位所要具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实践活动来展开的,实践性与过程性是其重要的属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就是在对工作过程典型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完成该项任务的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据此构建出实现该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该学习情境中,围绕工作任务进行的学习活动。

本门课程的考核是建立在“工作过程”的基础上,首先在课程设计上“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力训练引导知识,能力为核心,知识为支撑”,该过程中知识的总量未发生变化,而是“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紧紧依附于能力培养和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操作方法

考核方法的改革重要依据是教学内容与方法,专业技能类课程教材选择的标准,应该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学习者学习的心理顺序,跟我们学习的顺序,跟实际工作的顺序一致,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教育要求,以技能训练为主,知识讲授为辅,“教、学、做”理实一体化。《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在教材上,首先选用了海关出版社出版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这本教材的特点是以外贸业务为主体及其相关工作岗位任务为载体,选取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型和流通型两类外贸企业,依据其实际工作岗位任务来有序安排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教学内容。即按照工作流程顺序及典型工作任务来编写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将理论知识融入工作岗位任务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职业岗位的一种必然需要,从而较好地落实“做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思想。

良好的考核形式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上进心。在评价方式改革上,首先应明确教学评价不应是仅用概念问题考核,而更要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对学生进行考核。变传统的“知识考核”为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能力考核”,考核形式可引入综合项目考核,各技能点考核,课堂上的问答考核,出勤管理考核等形式。使考试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和考核改革理念,设计了本门课程考核方案:见下表。

总分100分:出勤学习态度10分,企业评价10分,单项技能训练(10+10)分,进出口业务综合操作(10+20)分,期末基础知识考核30分。将全班同学分成8个组,每个组模拟成立一家外贸公司,依据外贸企业建制,每名同学按公司岗位设置,担任一定的角色;教师轮流安排各公司充当进口商、出口商。各公司就某一种商品,完成交易磋商、拟订合同条款、出口合同履行、进口合同履行等项目。例如,单项技能训练——价格条款拟订工作任务训练,出口公司外贸业务员考察该商品在国际市场及进口方市场销售情况,考虑该国政治经济形势、运输状况等因素,与会计人员、法律人员等共同协商,确定商品价格,并报公司经理审核。该报价成果向其他组同学展示,其他组同学可以提问、找错讨论,提出质疑,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如果哪个同学对问题还没有掌握,组内其他成员有义务对其帮助,直至该同学能够掌握为止。

在考核过程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的互评;既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也有对团队整体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从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质、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表达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该方案具体特点为:

3.1突出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

过程性考核强化了过程控制,达到了考核学生和检验教学质量、效果的双重目的。变结果考核为过程性考核改变了以往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死记硬背术语,要求老师划重点,重分数轻能力的弊端,不仅可以适时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而且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产生紧迫感,认识到过程不努力则难以应对综合性考核。过程性考核有利于教与学双边互动,对教与学能够起到一定的反馈、修正作用,能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重视能力的学习和掌握,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2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变“理论考试”为“实操考核”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上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学过程应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设计,从考核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在考核上应以“实操考核”的考核形式取代传统的“理论考试”的考核形式,突出教学的实践性。课程考核可分为笔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笔试用来考查进出口业务的基础知识;实际操作作为主要形式,用来考查学生对于进出口业务整个操作流程的掌握情况。实际操作既包括平时每位同学对各个单项技能点掌握的考核,又包括对团队整体业务操作流程的考核。

3.3改革评价方式——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

建立以能力为本、将专业教育的服务观念内化于考试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进出口业务知识的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等。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敬业精神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考核中不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把考试真正当做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

3.4由单一考核变综合考核——技能+素质

传统的考试方式为期末闭卷考试,其弊端显而易见。《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改变了传统单一考核方式,进行综合考核,突出技能与素质考核,进而完成专业培养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

3.5由单独学校评价转变为——学校企业共同评价

《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考核,改变传统单独学校评价模式,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评价过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学及考核体系,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考核方案从2009年开始在国际贸易专业组织实施,通过几届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企业工作得到单位首肯;在国际商务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中,国际贸易基础掌握很好,考证通过率达到94%;在全国外贸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4结论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课程改革,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该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都有着导向和激励的作用。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课程考核更切合实际,更具有实用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刘柏霞.高职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2(6).

[2]蒋明雷.注重课程考核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2).

[3]仇伟明.高职教育考核方法改革探析[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4]周天沛.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篇12

关键词:地方人才需求;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会计在企业管理和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教育领域需要提高对会计专业教学的重视程度,努力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为促进地方经济增长,高职院校需要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的会计人才,促使其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基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发现培养目标不明、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本文依照地方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构建出适合地方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并为同行提供参考。

一、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职培养会计人才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多数高职院校重视大型企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过于长远,导致定位不准现象出现。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计不合理,难以体现出会计专业的优势特点,过于重视形势导致会计专业缺乏相对实用性。高职院校会计教学重视理论忽略实践,对会计教学的重点把握不准,高强度的理论课程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进而降低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的匮乏导致会计人才难以适应实际岗位工作,无法满足地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安排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理论知识相对抽象,受传统知识体系的束缚,会计专业课程还未及时更新,导致教材内容与市场需求出现严重脱节。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师作为教学的核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进而降低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效率。机械型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阻碍了高职会计人才的有效性培养。

二、地方会计人才需求能力分析

根据地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人才需求能力进行深入分析。用人单位对财务岗位的能力要求如下:扎实的专业技能。拥有会计专业技能是高职会计人才进入地方单位工作的基础条件。地方要求的会计专业技能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保管和财务软件应用等方面的能力。综合的业务能力。具备会计专业基础的专业技能后,在地方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会计人才的业务能力,这是考验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标准。综合的业务能力包括职业素养、涉税业务、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地方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综合的业务能力保证高职会计人才满足一人多岗的职业需求。财务管理能力。在地方企事业单位中,要求会计人才参与经济管理、财务信息处理等工作中来,具备财务管理能力的高职会计人才能为单位提供更长远的服务。语言表达能力。会计人才不仅需要进行财务数据操作工作,在实际岗位中,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无误的表达出地方单位的经济信息。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出具备各项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使其满足地方人才的发展要求。

三、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地方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顺应时代的发展,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支持地方的经济增长,高职院校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目标,基于能力的发展要求,明确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确定教师的教学指导地位。坚持职业性、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理念,确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构建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地方人才需求的要求下,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人才应该结合社会需求,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明确会计专业的设定方向,重视提高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教师在展开会计教学活动时,应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全面培养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思想。在院校与市场的促进下,培养出满足地方人才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依托市场环境设置专业需要进行准确的会计职业岗位分析,探索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要求,以此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多主体的共同合作,制定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地方单位的财务岗位需求,结合专家、校方及学生的多方意见,以期制定合理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座谈会,深入探讨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内容,通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使得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法符合地方特色。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实现高职会计人才的长远发展。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对高职会计人才实操能力的培养,在“双证书”制度的指导下,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仅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还需要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实现理论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的双向达标。据调查发现,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绝大部分毕业时可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只有小部分毕业生可获取会计专业技术证书。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促使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考试挂钩,并实现与地方单位岗位的直接对接。只有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地方单位的实际工作中,才能保证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二)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为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实际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符合地方人才的发展需求。基于地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在高职院校开发出特色的教学体系,从专业学习、拓展学习等角度出发,设计出以工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法。实现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有机统一,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设置实训操作课程,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岗位中,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动手能力。由教师指导,在实操课程中安排基础的教学内容,例如:报表编制、会计凭证审核等。创设地方单位模拟实训场景,依托现实的岗位环境,模拟全方位的会计服务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相关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实训课程,有利于提高会计人才对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促使其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掌握一定的会计操作技能,进而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素养。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等特点,为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尽早体验岗位职责提供了支持。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培养高职会计人才模式中应该根据地方单位的会计岗位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根据相关的法规制度,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将专业技能融入当前的教学内容中,避免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基于自主创新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原则,按照“课证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地方人才需求与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完美对接。在地方人才的需求下,综合实际岗位要求,提高会计人才的基础专业技能,将培养会计人才电算化能力为中心,提升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拓展高职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基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要求,转变传统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方式,促使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具社会实践性。

(三)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在地方人才需求的指引下,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地方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的长效互动,培养出更具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强化校企之间的互动方式包括:高职院校会计人才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培养出单位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此类校企合作的用人方式不仅缓解了高职会计人才的就业压力,还为地方用人单位解决了招人的问题,达到了一举两得的目的。加强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后情况调查,掌握毕业生对岗位的适应情况,通过地方单位的反馈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使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会计人才。强化校企长效互动还可采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外聘具有财务经验的专家授课指导,聘请地方单位的在职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帮助高职会计人才明确自身的毕业方向。基于地方人才的需求,在构建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结合当地产业的发展特点,提升高职会计人才的产业服务能力。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使高职会计人才能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地方中小企业中。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融合,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完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机制,统筹规划教学重点,做好会计专业的教学评价工作。在校企长效互动的推动下,培养高职会计人才需要坚持以能力为核心,重视会计毕业生的职业资格,通过行业、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共同促进,培养出符合地方人才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下,为地方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四、结束语

随着会计人才在实际岗位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职院校提高了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出高职会计人才专业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应该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构建出基于地方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强化校企长效互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重构教学体系,努力提高会计人才的高效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地方人才需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出高职会计人才的综合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桃红.三方共育五层递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石油教育,2011(5):28-31.

[2]梁丽华.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商业经济(哈尔滨),2014(19):77-78.

[3]李国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3(23):75-75,84.

篇13

【关键词】教学模式 改革 创新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考试课程,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帮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应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根据职业学校的现状、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加强对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职业素养和法律的教育,不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提高教学效果。

一、《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授课对象素质不高

中职学校学生生源层次不齐,个性突出,自律性不强,学习兴趣不足,学生有时连基本的礼貌都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差甚远。因此中职学校授课对象素质不高。

(二)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目前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课本为指定教材,教材中礼仪、道德、法律都占据一定篇幅,但中职老师在上课时,各自倾向不同,有些主讲礼仪,有些适当穿插道德,有些只讲法律。另外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有些内容已经有所接触。所以造成教学内容处理时教师依赖个人专长,忽略学生,忽略礼仪与道德、法律之间的关系,内容处理失当。

(三)教学模式单一

大多沿用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缺乏实操性。

(四)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课轻视德育课的现象。无论学生或学校都有一种认识,如果专业技能过硬不愁没工作,所以对德育课在思想不够重视。

(五)课程课时安排不当,任课教师倾向于某一专业

《职业道德与法律》包含职业道德与法律两方面的知识,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而且2008年国家下达的新的要求中指出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但有时保障不了课时,学生觉得课时紧凑,不够用。

另外目前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中,任课老师有些是政治课老师、礼仪老师或其他类别,倾向于自己专长。而一旦涉及专业法律知识时,尚不能做出十分到位的理解。有次参加培训时,某地方学校教师提出如何理解犯罪的构成要素,他自身都无法理清犯罪客体“是什么、怎么讲”,如何对学生讲解法律基础理论知识。

二、对于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合理安排课程

按照《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材,安排教学课时,保障教学时间。

(二)丰富、完善教学内容

理顺教材教学内容顺序,处理好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结合不同专业侧重讲解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例如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增加主要对外贸易往来国家的仪容仪表礼仪标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讲解国家网络安全的职业道德;针对会计专业,侧重会计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不做假账”的专业道德……

教师所授内容要针对性强,与学生联系密切,学生也更有兴趣学习。比如讲解法律常识时,我们可以突出合同内容,找寻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如面试问题、薪金问题等作为教学内容之一,突出实践性。

(三)创新教学模式

新的科技时代学生可以从网络或通过其他途径轻松获得各类知识要点,解答“是什么”的疑惑。教师只有不断尝试、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才可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我们应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变“是什么”为“为什么,怎么做”,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辩论会、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礼仪比赛、角色扮演(如扮演执法人员、企业老板、企业员工)等方法。我在教学中曾事先拟定一个生活中常发生的辩题:“欠农民工钱要不要?”让学生辩论。因这个班级人数较少,我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辩论。看似简单的辩题,却需要学生课下做很多准备,查询更多信息,学生辩论积极性高涨。这种方式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完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法学和社会的认识,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排课体制

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只有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德育教师队伍,是上好《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根本。

学校应重视《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在资金、时间、业务进修、教师选拔上给予支持,加强对《职业道德与法律》任课教师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丰富专业知识结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排课体制上可以尝试分阶段分教师上课,如:前半学时可以让礼仪、德育教师上课,后半学时可以尝试法律专业教师上课,既保障课程的教育性又保障了专业性。

参考文献:

[1]罗静.浅谈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 《广东教育》

[2]黄苏芳.浅析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教育时空》

篇14

关键词: 新建本科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 构想

一、背景

安徽外国语职业学院以“职业技能”为培养核心的高职院校要提升自己的办学层次――升本,面临着方向性的选择――学科型?应用型?通过集体探讨和专家研究,学院做出了方向性选择――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应用型教育,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并存,逐步发展本科教育的道路。

其一,响应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靠中专、职高、技校等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来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主要靠重点高校来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主要靠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来培养。

其二,应用型符合我院的实际和特色。盲目追求研究型或学科型,实属“”。“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质量。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此模式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应用型的课程体系以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托中心,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论是“学科中心型”还是“岗位应用型”的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我们应进一步优化现行的课程体系。从实际出发,后者对于新建本科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更加适用。

二、课程体系的依据

专业定位势必影响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因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应突出“应用”,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工作要求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本素质为取向。应用型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是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专业和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目标既要考虑到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又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要求。

教学目标设定决定课程选择,即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找出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这一因素会以传递的方式影响专业课程结构设置。社会需求决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学校要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比如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学院通过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以公司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又如安徽科技学院开办的“隆平班”和“德力”班,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反映企业的实际需要。课程内容要注重反映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本专业直接对接的是外贸行业(外贸业务、跟单、报关等行业群)。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想

结合我院及本专业的实际,针对本专业,我们应该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外语为特色的模块化、多证书的课程体系;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一)突出应用特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实操教学的教学方式,接近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为教育)模式,以岗位群所需能力为主线,确立“能力模块”。本专业适合“厚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我们构建了“一个核心”、“五大模块”相支撑的优化体系结构。所谓“一个核心”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五大模块”突出综合岗位群能力。

1.通识模块

这一模块包括《基本原理》、《思修》、《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针对目前公共基础课面临尴尬的局面:学生的基础太差,学习没有积极性,出勤率低。在新建本科院校要不要开设公共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应该开设通识课程,如思修课程为必修课,一切教育德育为先。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乃是体育课的使命,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的价值。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取舍选修课程。

2.外语能力模块

外语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本专业开设《综合英语》、《英汉口译》、《国际商务英语》等英语课程。

3.专业模块

该模块又细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提升模块。(1)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该模块包括:《高等数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等课程。(2)专业提升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满足岗位群直接所需能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

4.个性化发展模块

该模块包括《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运》等课程。该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学习主要在大三和大四完成。

5.实训模块

本专业开展阶段实训和项目型的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让学生熟悉业务操作,提高就业适应能力。

模块教学体系优点可见,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不够系统全面,缺乏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所以模块设置应注意关联性。每个模块都不是孤立的,模块与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

(二)外语特色的开放型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快,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要国际化。课程教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还反映在学校的语言教学上,外语是我院的特色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在实际的教学中外语得到高度重视。本专业开设全英教学的英语基础课,基本采用“2+2+2+2”模式:英语课程课时与中文课程课时比例为4∶6,在两者之间我们又开设了交叉性双语课程如《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贸实务》等。与此同时,本专业开设也要开设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背景的相关课程,如《商务礼仪》、《英美文化概况》,以满足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应用性人才的知识与文化要求。

同时,本专业还应进一步加大与外界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强调开放办学,利用国际资源开放办学,目前,本专业已经和澳大利亚证书认证机构合作“国际商务专业学位证书”项目,采用“2+1”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国际化的力度,力图通过“国际化”引进国外课程、培养双语教师,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

(三)多证书的课程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下现代用人制度的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重要通行证。新建本科应用院校应切实关注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工程”,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应用型高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为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与考级考证结合起来,实施一书多证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强化能力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战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与参与社会竞争。本专业的学生除了拿到毕业证和CET-6证外,还可获得外销员证书、单证员、报关员、会计从业证书等。

四、结语

本研究根据学院和本专业的定位及其培养目标,同时结合国内外同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比较和借鉴,从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出发,勾画出了一张凸显“外语特色”,“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模块化”、“一书多证”的开放型的课程体系结构蓝图。当然,这种课程体系结构也有不完善之处,针对新建本科专业,需要在运行中不断摸索和创新,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道路。以“需要”为出发点,适时开设学生“想要的”、“忘不掉的”、“用得到的”课程,以及时掌握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完成教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钟岩.加强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EB/OL].,201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