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2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大学生思考能力,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英语写作;培养策略
1前言
作为当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被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它旨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高校也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用英语写作的时候,学生需要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推理,进而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完整,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显著方式。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设计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写作任务,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清晰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对相关技能的灵活运用。
2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教育中的应用
Dewey是最早将批判性思维引入现代教育领域教育学家,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内省式思考,是主体基于证据和事实有意识地建立并不断反思自身观点的行为,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进行培养(Dewey,1933)。Flower(1981)阐明了写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内在关系,他认为写作过程同时也是思维活动过程,学生在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形成写作脉络,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水平也就成为衡量作文质量的关键指标。文秋芳和刘润清(2006)也指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产出高质量作文的关键因素,同时,有效的写作过程需要学生分析主题、理清思路、组织语言,这也就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综合细节、得出结论的能力,这一过程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极大地锻炼。因此,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使教师更多地介入学生的写作及思维过程,不仅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写作评估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3.1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内容反馈
作为重要的思维工具之一,语言在促进学生分析、评价、解释和重构思想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采用结果教学法,侧重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学生被动地“复制”教学材料中的写作“范本”,忽略了写作谋篇的意义和自身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把写作教学的中心由“结果教学法”转向“过程教学法”,让学生真正在构思、写作和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探索题目的深层内涵,形成高效的写作策略,同时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的反馈是写作过程中的基本环节,教师应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写作内容上,如文章的组织是否合理,写作思路和结构是否恰当等。教师应转变打分者的角色为导向者,为学生提供文章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修改建议,促使学生去思考并多次修改文章。学生在对文章的意义、结构、连贯和其他抽象的方面进行不断完善的同时,也提高了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流利性。
3.2结合阅读教学,鼓励同伴互评
写作教学不是孤立的,学生写作技能的提高也和听力、口语及阅读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其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最为紧密,由读到写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平衡语言输入与输出间的矛盾,也有利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中心地位。因此,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基于阅读的写作任务,锻炼学生运用英语理解阅读材料并产出文本。学生通过对材料的严密分析,梳理思路并阐明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促进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使思维更加准确、清晰和严谨,从而促进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向纵深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同伴互评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感性,在同伴互评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体验他人的写作经历,同时,学生的角色也从被动的反馈接受者变为主动的评价给予者,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也在分析和评价他人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3.3丰富写作任务,激发写作兴趣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也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贯彻全人教育的理念,设计符合大学生情感需求和认知特点的写作任务,让大学英语写作充分体现语言、思维和情感的交融,以促进学生语言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共同发展。在话题写作和读写结合型写作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丰富写作任务的多样性,通过层层深入的写作任务,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主题不断探索、反复改写,不断修正自己的写作内容和语言形式,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因对同一文章反复修改而产生的焦虑、厌烦等消极心理。在参与这类具有探索性的写作任务中,学生可以主动衡量自身语言表达与实际写作任务之间的差距,调整并构建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写作模式,在语言应用能力提高的同时促进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4结语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过程写作法和结果写作法有机结合,设计灵活多样的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积极参与到作文互评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Dewey,J.ExperienceandEducation[M].NY:Macmillan,1933.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 理念 制度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新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参与竞争、抢先发展的重要法宝。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高校担负着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重任,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大学生创新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早在商朝时期,商汤王的脸盆上就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九个字。《礼记・大学》又作了进一步阐述,意思是说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当代社会,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基、力量之源。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科技创新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生创新对于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更是有深远意义。
首先,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其次,创新是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通过主动“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创新是当代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走出一条前人未走的路,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智力和人才基础。
当代大学生创新应具备的理念
知识的理念。学识广博是实现大学生创新的知识源泉,实现创新要建立于知识积累基础之上,知识本身蕴含丰富的创造力,没有渊博知识的积淀,创造力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强调:“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向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探求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的第一要务,也是走向成才之路的起点。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不断提升学习的能力,做学习型人才。学习应成为一种态度,变成一种能力。要踏踏实实学习,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刻苦地做学问、长本事。既要管住自己的心,不图虚名,也要管住自己的手,不触道德底线,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终身学习知识,内心尊重知识。
自信的理念。自信是实现创新的直接动力。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始终是个创新的民族,更是个充满自信的民族。孔子所强调推崇的“信”,除了具有诚信的意义之外,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自信的理念。孔子曾说,人若没有自信,寸步难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如果失去自信,不仅无法自立,更无法肩负社会责任和使命。自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是实现创新的不竭源泉。大学生有了自信就具备了创新的前提条件,也就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进行更加深入的社会实践、发明创造。它也能激发大学生思维,引起创新冲动和激情,战胜困难,战胜自己,体现自身价值。以自信为基础的当代大学生,会在积极主动地观察事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自信和满足,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再次实现创新,始终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创新状态。
消化的理念。书上的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才能被吸收、转化为自身可用的营养元素。当代大学生首先要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创新就必须择旧。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皆为自己所用,真正做到继承和消化,从而实现创新。要破除死记硬背、“生吞活剥”;要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践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加符合实际,管事管用。要能够融会贯通,将学到的纷繁复杂的知识整理成具有一定条理性和综合性,横向能比、纵向能用的“活”知识,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
怀疑的理念。怀疑论作为希腊哲学的一个流派,大约创立在公元前3世纪初,一直延续到公元3世纪。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当代大学生要在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不循规蹈矩,不束缚个性,不盲从于前人的经验和做法。要敢于怀疑、善于怀疑。只有时刻保持怀疑的思维,才会不断完善自己的创新思维,并通过不断推导提出新的理论观点,打破常规套路,不拘泥一种格式,时常有惊人之举,用摸索的新方法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
推进当代大学生创新的思考
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高校的教学教育必须与高速发展的科技紧密结合。让科研融入课程内容,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的科技意识。一方面,要把大学生的科研工作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的特长,确立一些重要课题,建立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注重发挥大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创新热情和创造热情,在研究中获取知识,不断创新,增长才干,增强本领。虽然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打牢知识基础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基础知识是能力创新和思维创新的基础,但不能满足于此。为了实现大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必须给大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诚如爱因斯坦曾经所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劳厄也深刻指出:“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这也为高校的教育功能提出了新的命题,即如何使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与传授基础知识之间融会贯通的重大问题切实得以实现。
发挥社会实践的延伸功能。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现理论创新的直接途径。《礼记・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亲民”,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所学的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身体力行,有所实践,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也因此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理解、消化、巩固和丰富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动,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理论创新。学生要有的放矢,结合所学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进农村、进车间,深入一线,使自身知识储备有用武之地和实践之所;教师要注重引导,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推动他们在实践中的创新,并把创新实践上升为理论层次,达到新的升华,实现互促互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13-01
1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
2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2.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2.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校增加了选修课和辅修课,但由于专业课任务繁重,大学生还是在本专业的狭窄范围内活动,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以及相邻学科的学习,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2.3重视认知发展,忽视情感教育:大学教育普遍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起了较大作用,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忽视了最丰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将教育过程变成了枯燥的发展智力过程,这种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不利。
2.4心理失衡,阻碍了成才:创新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抱负、有决心,勇于前进,并能有效地进行自我激励的人。但某些学生由于所在高校不是自己的志愿学校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学习上缺乏动力,没有明确目标,专业思想不牢固,成才意识差,缺乏创造精神,这是成才的绊脚石。
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同志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能力尤其是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也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3.1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
3.2要营造活跃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体现创新教育要求的新型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在课外活动安排、物质和精神的校园环境、学生社会实践中,并透过这些方面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意识的或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一方面,要组织大学生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以社团和学生宿舍、班级为重点,加大指导教师的指导力度,在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兴趣、实际动手能力等方面重点开拓和深入。另一方面,大学生本身也要主动参与创新活动中,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主动走出校门,参加社会调研,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3.3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高等教育质量是学校中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主体之间共同努力、相互促进的成果。大学应当为增进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创造条件。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
3.4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每一种培养模式,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3.5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树立创新教育意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安帮,高等教育学,2009
[2]高等教育心理学,伍新春,2010
关键词:科研能力;问题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更多的青年学生走进大学校门,但大学生“量”的增加不应导致“质”的下降。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长期的观察发现,目前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存在诸多问题。
一、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
必要的资金、场地和实验设备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的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因素。
二、科研训练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选取小组成员的标准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盲点。科研训练计划是针对全校学生,还是个别有天赋的学生?选取小组成员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作为学校的一分子,每位学生都应该给予这样的机会,只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选取过程过于草率,标准过于模糊,使小组成员的整体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影响训练计划的进度。
指导过程中也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向教师交换该课题最前沿的信息;指导教师对科研训练工作不够重视,采取敷衍的态度对待指导工作;代做型指导(随着训练时间的推移,学生与教师积极性都下降,最后为了按时结题,教师本人代替学生来完成科研训练的结题报告);被动型指导(从头到尾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都不高,最后导致没有按时结题,也没有完成科研任务,最终无法结题)。
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与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人数还不到三分之一,参加过科技系列赛事的学生更是不足十分之一,而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即使参加活动,真正受益的学生也是屈指可数,长此以往,不免引起学生的抱怨,觉得活动过于形式化。
三、采取的措施
采取哪些措施能有效地解决科研训练计划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首先加大网络图书的资金投入,形成现代的数字资源和传统的纸质资源相结合的复合图书馆,同时各高校之间可以考虑建立数字化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有了这样基础性的信息资源保证,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需要强调的是: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图书资源。比如,针对全校学生,开展如何使用网络图书资源的讲座;对经常浏览学术网站的学生进行奖励,本校每年举行“励志读书节”活动,在活动中评选出借阅图书较多的学生行奖励,还举行全校性质的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这里以物理学专业为例,谈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并做到学以致用。首先教师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门基础性质的学科,它的教学目标就是在观察生活现象时,能够运用物理理论去解释,解开心中谜团,快乐地生活。如果学生能够深入生活,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可以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认识到物理无处不在。因此,我们讲授物理理论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身边的物理现象,体会生活中对物理知识的巧妙运用,而且随着学科知识的深入,对生活中物理现象要有更多的发现,不能总拿一个事例说事,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这样慢慢地就可以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然后课程的编排要科学。提到物理、科研,离不开实验。那么就要将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结合起来,比如,这个学期学习光学教程,那么把光学实验调整到这个学期来做,同时任课教师之间要做好沟通,合理调整教学方案,保证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必要的理论知识学生已经有所耳闻,最后学生要意识到这种教学方案,并很好地运用,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影视;DV创作;理论与实践
大学生作为DV爱好者的主要组成群体,用DV表达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以及个人的感受与思考,已成为不少大学生的学习追求。在本文中将针对DV创作的实践教学环节,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DV创作能力的途径。
一、大学生DV作品中出现的问题
(一)故事情节俗套,没有吸引力。DV作品的精彩程度取决于故事是否具有吸引力,吸引力包括复杂的情节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大学生DV作品极容易仅是简单地表达故事的表面内容,而很难涉及到故事的本质,以至于故事表现得平淡无奇。
(二)创作视野较为狭窄。大学生的DV作品内容表现面窄,脱离不了爱情故事、宿舍生活等内容,但大多数的这种短片往往也都会故事雷同,无法引人注目。在创作中应拓宽视野,多接触生活,了解社会,培养宏观的社会关怀,提高创作的激情和敏感度。
(三)在艺术的表现技巧上有欠缺。DV作品的优劣,首先是内容,其次是表现手法,这归结于学生对影视语言的理解及应用。在理论、鉴赏教学环节,要加强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而在创作环节要学会对表现技巧举一反三的应用。
二、提高大学生DV创作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学方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现代的教学内容,最后都必须通过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影视教学首先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多年从事影视类课程教授的老师,个人认为不能单纯枯燥地进行灌输,而应该通过大量实例的讲解、实际的观摩让学生理解。比如,对于镜头语言与蒙太奇,可以要求学生先预习,并用DV自行拍摄加以体会,然后教师讲评。
(二)加强DV创作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首先,要精心安排学生的作业内容,有意设置与其他艺术门类有关的题目,比如音乐。赏析当代艺术与创作中关于音乐的抽象性形成的理论及其影响,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与DV创作关系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掌握提高审美意识的学习方法。
其次,要加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眼力。例如,结合课程对优秀作品、优秀的图书进行赏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审美过程。这样,DV创作的形式就会多种多样,创作思维也不会枯竭。
(三)促进学生创新性与开拓性思维发展
由于每个大学生的生活、教育环境不同,反应在作品的创造性上也会有差别。所以,在DV的创作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性思维的发展。
首先在拍摄初期,老师应当和学生充分交流选题的意义,让他们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寻找和挖掘适合他们创作的题材。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影视艺术活动,如影视讲座、影视评论、影视鉴赏等,培养学生影视创作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多参与到各种影视创作的比赛中,培养他们自觉的创作活动,并从参赛中获得创作的信心。
(四)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和目标,遵循学生的接受心理传授知识,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有可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并非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建立起师生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当前许多学校里,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重,很少会安排学生多做作业,即便是做了也不一定有时间一个一个地进行讲评,如果可以发动学生进行相互的作业评比,由老师做最后的把关,或许即可以节省老师时间,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加强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的专业性指导
作为学生影视创作实践的指导老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培养创作能力,提高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水平。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最后,老师要在指导过程中和指导结束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在对创作过程进行专业性指导时,要做到:
1.专心检查创作过程中的细节,如在前期准备阶段检查剧本的可拍性;在拍摄阶段检查学生拍摄的镜头画面是否符合影视的要求;在后期制作阶段检查学生剪辑手法运用的灵活度。只有对影视创作的每一个阶段进行及时地、专心地检查和反馈,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是在完成创作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作业。
2.从整体上严格把关作品的质量。学生在影视内容后期剪辑打包后,老教师应从整体上对作品进行把关,如有修改,应为学生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完成后,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创作的过程进行梳理,吸取经验,为今后的影视创作打下基础。
三、总结
当今时代,影视创作已经不是单一化电影或者电视运行对象,电影和电视之间的联动,以及和网络传媒、动画传媒的结合,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影视的创作。因此,教师应不断拓展自身专业的学习范畴,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水平,保持职业敏感,尽可能多的涉猎相关的专业知识,既提高了教师专业理论素养,保持了与时俱进的专业水准,也提高了指导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聂海斌 胡泊.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理论观察.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