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九拍音乐教育介绍范文

九拍音乐教育介绍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九拍音乐教育介绍,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九拍音乐教育介绍

篇1

关键词:低年级 音乐 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382-01

九年义务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提出: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低年级学生对音乐来说就像一 张白纸,有待于我们去描绘,而童心像羽翼未丰的小鸟,有待我们去哺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有意义的课堂,在多年音乐教育教研中,就低年级音乐教育教学提出以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把握学生心理特征,实施有效音乐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半少年半儿童的心理特征,既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又不乏对成人的依赖性,既开始产生一定的自觉性,又在不自觉中仍时时表露其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这几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主要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哪便随着年岁的增大,他们形成概念、理解知识、进行判断也常常离不开直观的感性材料。动人的音乐、明快的节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内容丰富、生动而准确的感性知识。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但无意注意仍起一定作用,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注意力往往带有很强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易被新鲜、多变的事物吸引,音乐的享受,音乐美,更容易唤起他们大脑神经功能系统积极的反应。在这一时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性意学生的情绪,可适当讲一些能够引起学生们兴趣的故事,如名人与音乐、音乐家轶事、名曲诞生的趣事等,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同时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几个方面。在学校,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如,布置理想的教室及校园环境,在音乐教室、在教学楼的楼道墙壁上适当地悬挂音乐家的画像,张贴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格言,还可以出版一些音乐墙报或音乐板报等;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播放、评论音乐家的优秀音乐作品,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发表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种种议论或评价等。

二、注重培养学生协作意识与技能

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需要协作才能完成:唱歌以合唱为主;舞蹈以集体舞为主;打击乐中合奏占主 要地位;音乐游戏中集体游戏又最受学生欢迎。这些音乐教育形式对促进幼儿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都有 其独特的作用。演奏打击乐时,只有各种乐器的音色、节奏协调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合唱时,也只有当音色、音 高协调起来,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这两种活动中,协调的意识格外重要,因为协调的活动来自于协调的意识,协调意识的培养有赖于合适的教育方式。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整体地学习乐曲,引导幼儿自己选择乐器,集体讨论分组的方法和演奏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倾听集体演奏的音响效果。这种自编、自奏、自我欣赏的活动很受低年级学生喜爱,因为他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协作的快乐,从而萌发出协作的意识。

集体音乐游戏及集体舞是很受小学生欢迎的音乐活动形式,这里同样有促进学生协作 、技能的培养,如协调角色扮演的技能、共享空间的技能、协同动作的技能等。教师如能挖掘其潜在的教育功能 ,并充分利用它,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协作技能的发展。如在跳集体舞时,学生必须先找合作的同伴, 然后找到合适的空间,还必须使双方相同乃至不同的动作协同一致,从而使他们逐步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

三、有效引导学生情感抒发

篇2

关键词:法国《视唱教程》 音乐学 艺术审美 能力培养

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家、著名大提琴家、翻译家刘烈武教授翻译的法国《视唱教程》,自1982年7月第一版后,1983年在北京5月第二此印刷发行整30年了,这套《视唱教程》为我国各音乐专业院校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作出了贡献。刘烈武教授后来历经三年,至1985年5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全套出版,全套共十册。前九册均有不同册数的分册,第十册仅一册,共三十四册。

这部教程是由法国音乐教育家亨利・雷蒙恩和古斯塔夫・卡卢利共同编著的。法国音乐教育家亨利・雷蒙恩(Henry・Lemoine),1786年生于巴黎,钢琴作曲家兼教授。古斯塔夫・卡卢利(Gustave・Carulli),1801年生于利沃尼,六弦琴演奏家、作曲家兼声乐教授。这本《法国教程》问世160年左右了,著名音乐家翻译家刘烈武教授用了多年的时间翻译而成。刘烈武教授个人的梦成就了中国千万音乐爱好者走向了成为音乐家的梦,在这里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高校音乐教师要深深感谢刘烈武教授的为中国音乐事业作出的贡献。

一、法国《视唱教材》教学使用说明

亨利・雷蒙恩和古斯塔夫・卡尔利在第一册第一分册有九首视唱的预备练习,这九首练习要求学习者熟识音符、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视唱中辨别乐音的高低和长短,当学习者练习到不难唱准音的高度后,应当开始练习击拍,练习唱准拍子,要用一个比较容易发声的母音及唱名代替音符,一面歌唱,一面击拍。这种练习须谨慎、正确、平均、自然。开始时要把拍子练习正确,最好利用节拍器依照各种不同的速度来建立学习者对音乐进行是的时间观念,学习者音注意气息的长短,唱出音符的时间的长短,以不过于疲劳嗓音为度,正确换气。预备练习中还说:如果能这样学习音乐的第一步的基本练习,以后就可以解除很大的困难。编著还忠告教师和家长们:好好了解最具有艺术灵感时期的幼童们,他们在这艺术最重要的初步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应该特别小心给以指示。

接着编著从C大调音阶每个音符进行练习以及全音阶音程练习逐步练习,教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标明速度、换气记号。教程中有我们不知道的各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家,也有不少的著名音乐家如:让・赛巴斯蒂安・巴赫、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罗贝尔・舒曼、查理・古诺。编著中收集大量古典及近代作曲家单声部、二声部、三声部及四声部的音乐作品作为教程练习,一是让视唱学习者了解音乐经典,同时对经典的视唱作品都注明音乐家生平,从这里就看出编者对选用视唱作品作者的尊重,也是对音乐知识产权运用的尊重。教材内容的编写可谓精心策划、合理安排。尤其在基础练习方面不断重复,让学生牢固掌握得以运用。教程中半音阶的练习,不同调式的练习,各种节奏在视唱中安排,每条视唱对速度和力度要求非常严格。旋律中的力度记号标记得极为仔细,增强了视唱对音乐的表现力,为学生今后的演奏音乐作品、演唱音乐作品打下了基础。在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教材中对休止符的练习,各种节拍部位上的休止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内心听觉,休止符不是音乐的停顿,而是音乐进行中的“问号”,这个“问号”具有思考感、思想性和哲理,是音乐表达的另一种方式。

此教程各分册编排由浅入深,程度循序渐进分类练习,第一册至第五册第三分册为单声部,第六册第一分册至第九册为二、三、四声部练习,第十册带有歌词。此教程是一部相当完整、实用的视唱教程。由于他的分类科学、合理,因此不仅适用院校学生及广大音乐工作者深造之用,也适合音乐初学者或音乐爱好者音乐入门。这套书共采用七个谱号,对大提琴演奏者、中提琴演奏者以及男高音和女高音都有不同的编排要求。尤其对作曲及指挥,为了总谱阅读的移调读谱,应该全部掌握七种谱号的读谱技能。采用七个谱号的练习,适用于各种音域的声乐或器乐的记谱,并可用来作为移调读谱的有效工具,视唱教程以音乐专业的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的需要,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掌握这七种谱号的读谱技能。

二、传播、普及法国《视唱教程》的教育家之一 ――陈洪

说起《法国教程》在中国音乐院校作为教程运用不能不提起著名音乐家陈洪教授。笔者1984年9月就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有幸得到早年留学法国学习法国视唱的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陈洪教授的教导。中国早期引进《法国视唱》进入我国音乐高等学府并教授此课程专家之一是陈洪教授,为了表彰陈洪教授对中国音乐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01年5月,中国文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为其颁发了最高荣誉奖――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陈洪是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之一;是高师音乐教育的筑路人;是学识渊博的音乐理论家;是满怀爱国激情的作曲家、翻译家。他把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发展祖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中,在音乐教育、音乐理论及作曲等各个领域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1987年是陈洪教授80 诞辰,南京师范大学举办陈洪教授作品音乐会,笔者有幸协助他翻译“三门峡大合唱”等他早期创作的音乐作品的校正和五线谱翻译成简谱的工作。在陈洪教授的指导和交流中得知中国音乐专业教学中的视唱固定唱名法和陈先生的关系,在和陈洪教授相处的那段日子里笔者受益匪浅,他那和蔼可亲的话语,至今如在耳边,还有他教授的知识让笔者对学好音乐有了更大的追求(工作后笔者曾两次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记得陈洪教授曾说:他1937年在抗战前夕就职于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视唱,兼任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和教务主任。当时年青的陈洪教授完全以音乐教育事业为重,决定应聘于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教务主任此职。陈洪教授一生始终低调看待自己、不事张扬的谦虚品格,令人敬佩。陈洪教授一边管理学校教务,同时教授集门课程。视唱就是其中一门,他说自上海音乐学院(上世纪国立音专前身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于1927年11月27日共同创办的国立音乐院。)成立就把法国《视唱教程》作为视唱教材选用。他用的教材就是他在法国学习的《法国教程》,当时国内没有出版的此教程,他就用钢板刻印,他从每册中选编一部分内容,循序进渐作为教程内容,装订成册给学生们作为视唱教程。

1929年,年轻的陈洪从法国结束留学生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积极投身于中国的新音乐的建设发展。陈洪学成归来后,最先在他的家乡广州进行了早期音乐实践与音乐教育活动。从陈洪在广州期间的音乐活动与大量的文存资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的想法最多,思维最活跃,尤其是他迫切想要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寻找一条新的道路。刚回广州陈洪就应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邀请在其创办的“广东戏剧研究所”从事音乐研究和教学。笔者和陈洪教授接触的日子里学到学好视唱、教好视唱的许多知识。他说教视唱不仅是打这拍子视谱练习音准、节奏等,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有多变、流畅、富有风格、丰富的和声等演奏技能,这样才能让学生唱出音乐的风格。比如他曾谈到休止符的教学:他说教材中对休止符的练习及对休止符的音乐审美我在教学中尤为重视,对各种节拍部位上的休止练习都有练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休止符不是音乐的停顿,而是音乐进行中的“问号”,这个“问号”具有思考感、思想性和哲理,是音乐表达的另一种方式。并且用实例让学生体会休止符在音乐中的魅力。他还结合中国的音乐作品分析休止符在音乐中的艺术意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的休止符,在唱“冒着敌人的炮火时”休止符会给人们带来奋勇向前的坚定信心

三、创新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

要对每首视唱作品内容加以分析,从旋律特点、曲式、视唱作品的作曲家,旋律的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都要全面讲解,分析给学生听辨,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视唱。通过这样视唱课的学习,学生就要有了音乐的表现力,多元视阈下的教学不仅培养学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经典旋律的记忆能力,还为声乐演唱、钢琴演奏、作曲等相关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陈洪教授还讲解了旋律和和声的关系。多声部音乐的内容,首先从旋律中表现出来。乐曲中乐思的表达,主要在于旋律。和声可用以辅助旋律,是旋律的补充,可使旋律更为完满地表达乐思;对多声部音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多声部音乐中诸音的关系,均表现为横的声部运动(旋律)与纵的和弦进行(和声)之间的关系,亦即旋律与和声的关系。

我国音乐创作多声部结合的诸音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五声为基础的旋律(五声性旋律)与以三度结构和弦为基础的大小调体系的和声之间的关系。告诫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民族和声的学习和研究。运用于视唱教学的钢琴伴奏之中。作为和声教育家他对和声的定义让笔者终生铭记:和声学是有关旋律与和声的多声关系的学问之一,是研究和弦与和弦外音的多音结合及其在作曲中实际应用的一门学科。

陈洪先生的教导笔者一直运用于教学之中,深知音乐教学中没有一门小课程,小学科。在近25年的教学中,笔者努力用研究式的方法,结合国情在运用好《法国教程》教材的基础上,选一些中国近代的优秀经典旋律,优秀的地方民歌、戏曲选段,中西结合,为教好视唱这门课不断创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中,笔者一直把视唱课和基本乐理相结合,总结出了一套视唱的教学方法:1.视唱(单声部、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2.看谱默听(①看单旋律;②看钢琴作品听辨上下旋律的进行);3.背记经典中外旋律(分析不同时期音乐的风格和特征);4.结合演唱的旋律介绍中外音乐史和中外音乐家;5.教师恰到好处、出色极佳的钢琴伴奏是学生唱好视唱调节演唱情绪的关键,好似一个舞台上歌者背后的灯光。

视唱教学就是综合培养学生听觉思维能力,视觉思维能力,内心对音乐的冲动、激动和感动音乐的情绪。同时培养学生学会用键盘创意出色彩斑斓的音响,享受自己创造音乐的快乐,用丰富的节奏弹出优美的旋律,体会各种节拍给音乐带来的情绪。学会运用各种音乐术语,感受速度和力度在音乐之的作用,学会用审美的方法思考那种音乐需要什么样的速度才能表达音乐形象。音乐中的力度会让音乐绘声绘色,它会使你感受音乐的辉煌、快乐、柔美和亲切之美。总之,视唱教学是把热爱音乐的学生带向音乐殿堂、培养他们成为为社会音乐事业服务,为传承保护民族音乐,为他们成为音乐家的梦想的前奏曲。

参考文献:

[1][法]亨利・雷蒙恩,古斯塔夫・卡卢利.视唱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2]俞玉姿,李岩.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开拓者陈洪[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由于诸多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我们对世界音乐的了解,除了欧洲的创作音乐以外可谓知之甚少,通常存在着用西欧古典音乐概全世界音乐的历史性偏差,把学生的视野搞得很窄。而随着人们音乐文化视野的日益扩大,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除欧洲音乐以外的世界音乐正展示着丰富多彩和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无论是印度的拉格、日本的能乐、苏格兰的风笛、拉美的混血音乐文化还是美国爵士小号吹出的布鲁斯七度,无不令人为之着迷、倾倒。在新世纪里,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化的音乐世界,各国民族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必将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样式。对世界音乐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已成为各国音乐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时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正如美国威斯廉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郑苏女士2001年来华讲学时所一再提到:“世界音乐在21世纪将占据全球音乐文化的主流,从而取代20世纪西方艺术音乐。”

对于世界音乐的学习与研究虽在世界范围内已初具规模,但在我国,它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学科,目前专门从事这一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力量十分薄弱,能够完整开设该课程的院校也廖廖无几,若只希冀于类似《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这样孤立、专门的的课程去实施这一领域知识的广泛传授似已缺乏现实的可行性。Www.133229.CoM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开拓思维、转换观念,可考虑在其他的相关课程(如基本乐理)中进行该学科知识的有效、适时的渗透,也不失为一个颇具实效的良策。同时,也需要对此相关课程进行一定的审视与改革。

众所周知,我们目前教授的乐理主要是大小调体系的应用理论,即文艺复兴到19世纪末,欧洲中心地区的专业音乐创作形成的“共性写作”时代所用的乐音手段的基本总结,具有其特定的历史局限性与适用性,对其他非欧洲中心地区的音乐形态、乐制、律制、节奏等技术要素均少有提及,“这一理论不仅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成为指导全世界各民族音乐实践的普遍真理,甚至就连东欧诸民族的民间音乐,也很难用它加以概括。”①西方乐理由于文化背景、哲学基础的差异,故在审美、思维方式、语言特点、音感意识等方面与非欧洲中心地区的民族大相径庭,这造成有的学生会拿十二平均律的尺度去衡量其他律制下的音乐,会认为阿拉伯音乐中的中立音、微分音是不准的音,日本的追分样式是节奏不稳……由于对世界其他民族与地区的音乐几无所知,并受到“欧洲音乐中心论”单线进化的思想影响,甚至会认为东方单声线形音乐比西方多声音乐低级,五声不如七声、十二音先进,而导致盲目的西方崇拜、多声崇拜、交响崇拜……这显然是一种近乎无知的偏见,也是当前音乐教育的误导与失策。由此可见,我们在乐理教材的一定章节中适时渗透补充世界民族音乐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也有利于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树立不同文化的“价值相对论”的正确指导思想,而对音乐文化及其形态层面诸要素进行重新认识。

如在律学章节中,不应拘泥于过去只介绍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与纯律的狭隘局面,而应开阔眼界、面向世界。如阿拉伯国家的律制则是另外一种体系,称为3/4音体系,二十四平均律的制定使得多种中立音盛行而成为阿拉伯国家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还有印度的二十二律:即把八度分为二十二个微小的音单位,这种音单位称为什鲁蒂,意为能听到的最小的音程,指的是微分音程。此外还有印尼“甘美兰”乐队的五平均律、泰国的七平均律等等。

在节拍节奏章节中,则不能不谈非洲的复节奏,又称交错节拍,“各种不同节拍的同时结合叫做交错拍子,交错拍子一般很少使用”②在传统乐理教科书中通常就这一句话。而在非洲民族,尤其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非洲,则频繁地使用鼓等打击乐器敲出各种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复节奏,而成为一种传统。并且在其演奏中,非洲人所关心的并不是每一个节奏型,而是这些节奏型组合起来的一种多声的节奏形态,也称为“合成节奏型”。黑非洲的这种鼓节奏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复杂、最富变化的一种多线条节奏。正如德彪西所称赞:“如果我们摘掉欧洲偏见的色镜去看待它们迷人的打击乐,我们则必须承认,我们的打击乐不过是乡村集市的原始嗓音。”而在讲到节奏型时,除了一般的圆舞曲、进行曲节奏型以外,还可介绍古巴的哈巴涅拉舞曲节奏型:即由一个附点八分音符、一个十六分音符加上两个八分音符连续不断的摇摆性节奏,以及作为“狂欢节音乐”而闻名于世的桑巴,其节奏特征是2/4拍的音符短促密集的滚动节奏。另外还有发源于阿根廷的探戈舞曲,也不失为一种极富特色与个性的节奏型。而在讲到切分节奏时,还可即时介绍一些爵士乐的节奏形态,其节奏的主要特点就是切分,用休止、连线和人为的重音记号,不拘一格创造的各种切分形式形成的。切分的意识几乎贯穿于所有爵士乐作品的各个声部,切分是爵士乐节奏的核心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音乐的主要标志。通过爵士音乐中切分节奏的谱例与实际音响,而让学生增加对切分节奏丰富变化形态的感性认识,同时也是一个事半功倍、一举多得的教学切入法。

在调式章节中,还可提出“五声音阶是中国独有的吗?”这样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学,以开阔眼界。事实上,五声音阶并不仅在中国有,而是在几乎整个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非洲、美国印地安人区以及欧洲的苏格兰、英格兰乃至北极的爱斯基摩人区等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并且就全球范围内而言,五声音阶可谓种类繁多:在全音五声音阶(又称无半音五声音阶)大类中,大三度结构的如英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一路平安》),美国黑人灵歌《马车从(转第56页)(接第43页)天上掉下来》,小三度结构如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中的《念故乡》一段。而单、双半音类的五声音阶则多出现在日本及其太平洋岛屿的音乐中,如日本的都节音阶和琉球音阶。另外在印度尼西亚尚特有一种均分音五声音阶,又称等音程五声音阶,其结构形式是将一个八度划分为大致相等的五个等份,即五平均律。另外,在德彪西的前奏曲,甚至斯特拉文斯基的现代音乐会中也有五声音阶的出现,所以可见五声音阶并非是中国所独有,而是具有世界性的。并且还应注意到在所有出现五声音阶的地区,也同时流行着七声音阶和多于七声的音阶,这也说明五声音阶是人们的主动文化选择,而并不代表音乐进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更不存在落后之说。只有以这样的理念去教学,才能做到对世界音乐有一定宏观的了解,才知道我们与其他音乐文化区、其他民族、国家相比较有哪些共同之处与独特之处,本民族音乐中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只有在这种以不同文化的“价值相对论”思想指导下,既超越“自文化(汉文化)中心论”,同时也消解“欧洲音乐中心论”的影响,让音乐教育重新回到各民族文化平等的起点上来,加快与世界优秀音乐文化的融合进程,在音乐教育上与国际主动接轨,而不再是被动的技法输入,从而形成多元共存的开放性格局。

民族性与世界性本就不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更应体现其相互依存的统一性。只有进行广泛深入的沟通与相互对照,才能取得世界性的认同。并在比较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更好地发展它。对于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是不要让下一代重复我们的不足,不要让“中国缺少对世界的了解,世界缺乏对中国的理解”的局面继续下去。可见,在音乐教育中面向世界全方位地开放,追求多元化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世纪的音乐教育一定会跳出原先狭窄的圈子,以新鲜的口味,喜悦的心情来品尝、共享世界上绚丽多彩、营养丰富的各种音乐,从中汲取活力,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音乐教育事业。

这同时也要求教育工作者、乐理从教者转换观念、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共同探讨传播世界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形成学习世界音乐的潮流,使得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在入门伊始、在基本乐理的课堂上,就可以接受到完整而宽泛的良好教育,得以拓宽其艺术的视野,从而打下坚实而全面的音乐文化基础。

注释:

①李重光 著《音乐理论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

②王耀华 著《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音乐脱盲 普通学校 音乐教育

一、前言

早在20世纪20年代,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严厉抨击政府:为了培养少数音乐专业人才,而向专业音乐学院大量投资,却使大多数普通匈牙利人沦为牺牲品,被贬为音盲。人民得不到足够的音乐教育,音乐学院培养的优秀专业人才因缺乏听众对象而流失异国,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以民族基调为课程内容的音乐教育以培养理解匈牙利、理解匈牙利人民的新一代,发展民族文化,巩固和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便成为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可见,面向普通人的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前,造成音盲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大面积缺失,使占全国中小学生大多数的农村学生难以接受普及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一些专业学校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专业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音乐文化、音乐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素养不全面:许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音乐脱盲知之甚少等,因此,音乐脱盲,尤其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脱盲工作取得的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文化氛围的提升。笔者认为,实现音乐脱盲最好的途径就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二、何谓音乐脱盲

音乐脱盲,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相关文献颇少。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对音乐艺术了解很多——它的历史,它的技法,它的很多风格,它的主要实践者,到哪去找它的优秀范例,如何去找,如何对它做出明确的判断,如何对它做出恰如其分而且有感染力的反应,就可以认为他在音乐上脱了盲。”:郭声健等在《音乐教育新概念》中提出“音乐脱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在音乐上脱盲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位高素质的人,但实现音乐脱盲应该成为衡量国民素质高低的一项指标。”另外,就识谱与音乐脱盲的关系进行阐述的相关论文散见于近几年的期刊中。如罗红艳、王志勤在《简论音乐脱盲与识谱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识谱与音乐脱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识谱能力为音乐脱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喻娟在《识谱等于音乐脱盲吗》一文指出,“音乐脱盲绝非仅指对乐谱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它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个人只有当他能从音乐的各个方面欣赏并真正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时,才可以说他或(她)在音乐上真正脱盲了。

何谓音盲,据笔者思考有如下悖论:如果说双耳辨别不出声音,称为音盲,那么,晚年双耳失聪但是音乐造诣极高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也算是音盲吗?如果说文盲是不识字的人,音盲就是不识谱的人,那么,中国民间艺人大多不识谱,但以大量音乐积累为基础,具备很强的乐感,可以演唱、演奏、即兴演唱(演奏)很多优美动听的民歌、乐曲,他们也算是音盲吗?很明显,上述问题的答案均是否定的。

故笔者认为,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理解能力,就可以称为在音乐上脱盲了,其具体表现为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能较为准确地演唱或演奏。2.能够辨别音高、音色、节奏、节拍等音乐基本要素。3.具有较为准确的模唱能力(音高、旋律、节奏等方面基本准确)。4.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受力,能够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涵,5.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6.能创作一些简单且优美的旋律小调。而至于认为双耳辨别不出声音、不识谱等,只能判定为某一方面的音盲罢了。

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脱盲的主阵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若以十七岁的人的智力发展为一百,则儿童四岁时已具备百分之五十,八岁时达到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是从八岁到十七岁的九年中获得的。这也证明了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智能发展的关键,无论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其决定的作用。莫扎特、贝多芬之所以成为音乐大师,不仅是由于其先天过人的音乐禀赋,而从小接受良好系统的音乐教育也同样是其成才必备的条件。

在人的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的历程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作用。普通学校音乐课是提高国民音乐艺术体验的基本途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是音乐脱盲的主阵地,对实现全民音乐脱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脱盲的主要途径

(一)识谱是音乐脱盲的必备条件之一

对于现代人来说,识谱本身不是一种音乐技艺,但识谱是人们掌握音乐、通向音乐脱盲的一种途径。虽然也有一些特例,但并不是普遍现象。比如说民间歌手,他们不识谱,但并不影响他们的音乐实践活动。当然,他们不是我们探讨的对象,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阵地是普通学校,进行的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专业音乐院校之外的普通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当代社会,若学生具备了识谱能力,就可脱离老师进行一些音乐表演与创作。对普通学生来说,学习体现多声部音乐的五线谱确实有一定难度,而简谱易于学习和掌握,便于非音乐专业人士的音乐入门。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应大力提倡简谱学习。了解乐谱对于音乐脱盲的重要性之后,就要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强化识谱教学,通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乐谱的兴趣,必然使更多学生喜爱音乐、乐意接受音乐教育,从而达到音乐脱盲的目的。

(二)培养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脱盲的基础。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是学校教育的美育学科之一,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对推行、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习惯于只用语言和通常的思维逻辑及思维方法去对待音乐和音乐教学,而认识不到音乐思维本身的存在极其价值,从而更谈不上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启迪和引导,不仅要培养学生听“我文化”音乐的耳朵,还需要培养听各种风格与流派音乐的耳朵,尤其是在现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尤其需要聆听“他文化”音乐的体验,唯有如此,学生音乐体验越丰富,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因此,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课应强调非语言化的教学(即音乐审美教学),学生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听音乐,随着音乐欣赏曲目量的积累,必然使音乐审美感受力得到质的提升。对一般人而言,音乐听多了自然就有所感触,随之引起心灵的触动,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即审美享受。

(三)参与音乐实践是音乐脱盲的关键

音乐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它不能停留在纯知识传授阶段,感受音乐、鉴赏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在柯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都把大量精力放在表演上,主要是通过唱歌(奥尔夫教学法还把精力集中在动作和器乐表演上)。究其原因,即使电子音响设备(录音机或电脑等)再先进,在音乐上给人们带来的感官体验也远不如参与音乐表演实践那样更为深刻。笔者认为,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中,音乐表现是核心内容,音乐表演是音乐表现领域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想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让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音乐表演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是十分关键的。如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唱唱小曲儿,就是广泛意义上的音乐表演。当然,参与音乐实践不仅表现在唱歌、弹琴上,还表现在一些互动游戏中,学生参与其中,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还能深入到音乐去,促进音乐脱盲的实现。

(四)了解音乐文化是音乐脱盲的重要内容

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多数普通学校的音乐课中,师生更注重的是音乐表层的教学与实践,如音乐技艺等,很少着力于音乐作品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内涵及文化审美心理的挖掘、理解及表现。在普通学校的音乐课教学中,关于音乐的背景知识,演出情况等,教师应多做介绍,让学生深入了解。如在播放《春江花月夜》过程中,介绍乐曲的背景文化、文化内涵、审美意境等,学生在感觉到音乐美的同时,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和壮观,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笔者认为,在欣赏音乐的前提下,了解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会让音乐焕发出更多的文化色彩,对音乐脱盲颇为有益。

篇5

时光在流逝,万物在更新,我们在成长,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是不是需要好好写一份教学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音乐教学计划,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音乐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音乐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来塑造、表现、创造音乐美,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新课标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校教学环境分析: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我校的音乐教育目标是:努力发展创造性教学,丰富学生想象力和发展思维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可我们学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可音乐教学设备不齐全,如:钢琴只有一台,打击乐器几乎都没有.说真的,要想把音乐课堂上的丰富多彩是很难的,只能进行了“互动式”教学实践,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一(3)班的音乐老师。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对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每周音乐课都被他们期待着。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因此,在上课的时候他们都比刚来时做的更好了。歌唱方面也许是以前经常锻炼,表现非常好。小朋友情况大同小异,有一小部分虽对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够,但是模仿能力比较强,而且也能熟练掌握。其中主要原因是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还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性格内向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利用音乐课及课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打好基础是当前首要任务之一。

四、教材分析:

作为全新的教材,在编写中体现了已下基本理念:1、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以审美为中心;3、以文化为主线;4、加强实践与创造。

一年级下册共编成10个主题单元,基本内容包括: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一年级采用图谱为主,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如:1、凸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从教材内容与色彩都采用趣味化,鼓励和启发学生去学习。如第六课《我有一双万能手》中歌词从我是一个谁?还会有什么本领?让学生自由想象。2、降低了音乐知识的学习难点,如声音的强和弱(f强、P弱)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比较,再如利用乌龟和小兔子的特点,让学生区分高音、低音、快速、慢速,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区分。3、发挥了音乐教学的创新优势,在呈现上,给师生留出足够自由想象和随意发挥的空间。4、建立了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课后——“音乐小花在开放”包括:今天表现真棒、音乐的感觉真好、我们班的小明星、老师对我说、爸爸妈妈对我说。

五、教学目标

在音乐教学中,德育因素无处不在,它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它就会像“和风催物、春雨润田”那样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灵。

学段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

3、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4、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乐于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造活动。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具体目标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

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自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化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六、教学重点、难点、思路分析

教学重点:

以审美体验为核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审美情操的培养,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合作精神的能力。

教学思路:

1、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按节奏和曲调有表情独唱或参与齐唱,每学年能背唱4~6首。

2、能感受乐器的声音,听辨打击乐器的音乐,能听辨童声女声和男生,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3、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做出体态反应。

4、聆听儿歌、童谣、进行曲和舞曲,能够通过模唱、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随着进行曲、舞曲音乐、走步,跳舞。

5、能够用打击乐器或自寻音源探索声音的强弱、音色长短和高低。

6、能够运用线条、色块、图形记录声音或音乐。

七、主要教学措施

1、面向团体,因材施教;

2、以审美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师生互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4、、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对音乐进行表演,使学生得到合作的体验。

5、音乐教学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通过游戏活动来感知、体验、创造音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6、改革评价机制。

7、完成教材任务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活动能力,且配合学校的中心工作,丰富校园生活。

八、提优补差的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2)、通过艺术节活动。

方法:示范: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鼓励、表扬法:通过鼓励表扬大体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材施教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短,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小学音乐教学计划2本学期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实践,使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基本的演唱技巧,能有感情、有表情的进行演唱。

本期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如下:

一、教学任务

1、表演学习自然呼吸,不耸肩,养成良好习惯,注意咬字、吐子,清晰准确,做到有表情唱歌。

2、唱游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和节拍的变化,有表情的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表演。

3、聆听欣赏优秀儿童歌曲,初步感受活泼、雄壮、优美抒情等不同歌曲和乐器。

4、读谱知识认唱1、2、3、5、6、等几个音,认识连线、延长记号等,并知道作用。

二、教学要求:

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使学生掌握浅显音乐知识和简单音乐技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4、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聆听音乐

四、教研课题与教学措施奋斗目标: 以美育人培养兴趣 享受音乐

教研课题: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措施:

(一)以音乐的美感来陶冶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地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 。在音乐课中渗透适当地思想教育,充分利用音乐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首先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具有初步爱祖国的情感。在一年级的新歌及欣赏教材中多次出现《国歌》。

在教学中,利用插图、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画国旗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通过欣赏优秀民族音乐曲目,向学生介绍祖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进而进行思想教育,情感上和学生产生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从心底涌起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另外,向学生介绍音乐家或音乐作品时,可将这些内容编成小故事。如 “音乐神童莫扎特”、“贝多芬和《欢乐颂》”、“聂耳和小毛头”、“高山流水”等许多小故事,让学生在全神贯注地听故事地过程中,被音乐家的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吸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希望的种子。从创设情境出发,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在教音符时值的长短时,可让学生通过自己行走的步伐“呛呛|呛呛”,感受四分音符的时值和四二拍子的节奏特点。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学生的生活感受“跑比走快”,“走一步可以跑两步”,“跑跑走、跑跑走”,以及小闹钟的走动声“嘀嗒嘀嗒”来认识八分音符的时值。为了使简单的节奏练习变得饶有兴趣,选几首儿童熟悉的8小节或6小节的短歌,由学生按练习中的顺序拍手,老师在琴上奏出旋律。这样通过以上练习,不仅可以使单纯的节奏练习与旋律结合起来,增加了音乐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能培养儿童随音乐的节奏拍手的能力。从形象、直观出发,让孩子得到美的感受和联想。

(二)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个人音乐素养,让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让四十分钟更加有声有色,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1、建立必要的课堂常规

在音乐课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段琴声都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力求音乐课有别于其他课,从而吸引学生。-例如:一节课的开始采用让学生听音乐进课堂的形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感受音乐情绪的能力。师生问好采用唱师生问好歌的形式。音乐课中常有律动教学,律动时站立和坐下都可以用固定的音乐与之相配合(站立:13 55 |1-| 坐下:15 33 |1-|)。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学生用唱歌方式表扬(12 3| 12 3|你真棒)。这样都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成为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2、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教学《感受音的强弱》一环节时,可设计如下:多媒体出示一辆红色小汽车从公路一端开过来,经过弱中强标牌时分别按一下喇叭,让学生感受强弱的对比,经过三次不同体验后,点按实践按钮,根据画面中不同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把抽象枯燥的乐理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小常识,创造出了优美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愉快而积极地获取知识,趣味盎然。

3、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唱歌的目的是给人美的享受。

我们不能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准确的表达好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具有感染力、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中的艺术内涵挖掘出来,激发起学生深厚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唱歌中去,正确的、创造性的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美。

4、引导学生歌表演,增强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记忆歌词。

在启发学生表演时,可以这样做:(一)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二)教师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三)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室里会自发的爆发热烈的掌声。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强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绘画、故事、表演相结合,诱发欣赏兴趣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而且更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体验。

但小学生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要是学生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视觉同步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然后在让学生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广阔的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的形象记忆,把自己对所听音乐作品的理解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学生能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的把握作品,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之美。

三、注重个性发展,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音乐教学实际中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应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小学音乐教学计划3本学期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实践,使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以及基本的演唱技巧,能有感情、有表情的进行演唱。

本期的教学任务、要求及重点如下:

一、教学任务

1、表演学习自然呼吸,不耸肩,养成良好习惯,注意咬字、吐子,清晰准确,做到有表情唱歌。

2、唱游能随音乐的不同情绪、节奏和节拍的变化,有表情的进行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表演。

3、聆听欣赏优秀儿童歌曲,初步感受活泼、雄壮、优美抒情等不同歌曲和乐器。

4、读谱知识认唱1、2、3、5、6、等几个音,认识连线、延长记号等,并知道作用。

二、教学要求:

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把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相结合。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3、使学生掌握浅显音乐知识和简单音乐技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4、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具有初步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学唱歌曲聆听音乐

四、教研课题与教学措施奋斗目标:以美育人培养兴趣享受音乐

教研课题:如何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措施:

(一)以音乐的美感来陶冶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地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音乐课中渗透适当地思想教育,充分利用音乐教育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寓教于情感,趣味,娱乐之中,使学生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首先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具有初步爱祖国的情感。在一年级的新歌及欣赏教材中多次出现《国歌》。

在教学中,利用插图、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画国旗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其次通过欣赏优秀民族音乐曲目,向学生介绍祖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进而进行思想教育,情感上和学生产生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从心底涌起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另外,向学生介绍音乐家或音乐作品时,可将这些内容编成小故事。如“音乐神童莫扎特”、“贝多芬和《欢乐颂》”、“聂耳和小毛头”、“高山流水”等许多小故事,让学生在全神贯注地听故事地过程中,被音乐家的崇高的理想、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吸引,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埋下希望的种子。从创设情境出发,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在教音符时值的长短时,可让学生通过自己行走的步伐“呛呛|呛呛”,感受四分音符的时值和四二拍子的节奏特点。然后,再进一步通过学生的生活感受“跑比走快”,“走一步可以跑两步”,“跑跑走、跑跑走”,以及小闹钟的走动声“嘀嗒嘀嗒”来认识八分音符的时值。为了使简单的节奏练习变得饶有兴趣,选几首儿童熟悉的8小节或6小节的短歌,由学生按练习中的顺序拍手,老师在琴上奏出旋律。这样通过以上练习,不仅可以使单纯的节奏练习与旋律结合起来,增加了音乐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能培养儿童随音乐的节奏拍手的能力。从形象、直观出发,让孩子得到美的感受和联想。

(二)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小学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个人音乐素养,让更多更新颖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让四十分钟更加有声有色,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1、建立必要的课堂常规

在音乐课上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段琴声都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力求音乐课有别于其他课,从而吸引学生。-例如:一节课的开始采用让学生听音乐进课堂的形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感受音乐情绪的能力。师生问好采用唱师生问好歌的形式。音乐课中常有律动教学,律动时站立和坐下都可以用固定的音乐与之相配合(站立:1355|1-|坐下:1533|1-|)。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学生用唱歌方式表扬(123|123|你真棒)。这样都会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成为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2、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如在教学《感受音的强弱》一环节时,可设计如下:多媒体出示一辆红色小汽车从公路一端开过来,经过弱中强标牌时分别按一下喇叭,让学生感受强弱的对比,经过三次不同体验后,点按实践按钮,根据画面中不同乐器的演奏,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把抽象枯燥的乐理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小常识,创造出了优美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愉快而积极地获取知识,趣味盎然。

3、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兴趣唱歌的目的是给人美的享受。

我们不能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准确的表达好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具有感染力、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中的艺术内涵挖掘出来,激发起学生深厚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唱歌中去,正确的、创造性的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美。

4、引导学生歌表演,增强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记忆歌词。

在启发学生表演时,可以这样做:(一)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二)教师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三)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室里会自发的爆发热烈的掌声。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强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绘画、故事、表演相结合,诱发欣赏兴趣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而且更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体验。

但小学生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要是学生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视觉同步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然后在让学生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广阔的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的形象记忆,把自己对所听音乐作品的理解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学生能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的把握作品,理解音乐,欣赏音乐之美。

三、注重个性发展,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音乐教学实际中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应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教学进度:

第一周校园升旗2课时目的:培养爱国意识,唱《国旗、国旗真美丽》;

第二周接妈妈2课时目的:爱妈妈的表现,会打《接妈妈》的节拍,会表演唱;

第三周农场的早晨2课时目的:模仿动物的声音练声、会唱《母鸡叫咯咯》进行歌表演;

第四周小雨沙沙2课时目的:会识《小雨沙沙》的歌谱,及打节奏

第五周玩具音乐会2课时目的:学习各种节奏类型、学唱《玩具进行曲》

第六周飞呀飞2课时目的:掌握跳音、会表演唱《飞呀飞》;学习集体舞《雁儿飞》

第七周_亮2课时目的:掌握四三拍节奏,会唱《_亮》欣赏乐曲;

第八周山谷回声真好听2课时目的:掌握明快的节奏,会唱《山谷回声真好听》,突破高音处理

第九周我们爱劳动2课时目的:进行歌表演,教育孩子爱劳动,做乖孩子;

第十周龟兔赛跑2课时目的:欣赏音乐,在音乐情境中分角色表演;

第十一周好房子2课时目的:教育孩子爱自己的家,进行音乐游戏,欣赏《好房子》;

第十二周小乐手2课时目的:用简单乐器进行演奏;

第十三周小动物回家2课时目的:音乐戏剧表演《迷路的小花鸭》、音乐游戏《小花鸭》;

第十四周伦敦桥2课时目的:学习集体舞的基本动作《伦敦桥》;

第十五周音乐夏令营2课时目的:进行歌表演

第十六周选听幼儿歌曲2课时目的:欣赏优秀幼儿歌曲

第十七周至期末复习、巩固以及期末考试

小学音乐教学计划4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31个学生,他们大都活泼可爱,并且喜爱音乐,特别是唱歌与唱游,大部分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自然的发声方法,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能独立、自信、有表情的进行律动和即兴动作。本年级对识谱与欣赏是弱项,只有及少数学生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总之,三年级的孩子就像是一张雪白的纸,等着师生共同去描绘五彩缤纷的画卷,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的努力,孩子们的音乐素养将会不断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突出了培养学生的爱好音乐的情趣,重视学生对音乐实践的主动参与,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除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整和外,新扩展了音乐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内容,重视通过音乐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本教材采用的是“单元”的形式。各单元都有目的明确的主题,各主题之间具有有机的联系。各单元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为他们熟悉和理解。教材将评价机制渗透在各个单元之中,既注重终结性评价,又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的形式上,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增进学生对音乐课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更有兴趣学音乐。教材所选的歌曲,乐曲,大多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易于学习,乐于学习。

三、全册教学要求:

1、学唱歌曲。

背唱4—6首。学习用正确的口型唱歌,注意咬字,吐字。

2、学习用正确的呼吸及连音、断音的唱法。

学习用强弱,快慢的手段表现歌曲情感。

3、培养独立、自信的唱歌的能力。

4、欣赏优秀的歌曲,简介人声分类和演唱形式。

欣赏优秀器乐曲,简介常见乐器和演奏形式。欣赏优秀民歌、民间歌舞。

5、初步了解速度、力度、节拍、音色、音区等在音乐中的表现的作用。

6、学习并感受音的高低、音阶排列的顺序。

感受并认识2/4、3/4、4/4及其强弱规律。学习连线、换气、延长、反复、顿音、力度、速度等常用记号。进行节奏和旋律短句的练习。

7、随着音乐进行有表情的律动、模仿动作和即兴动作。

学做音乐游戏,学习歌表演、集体舞等,注意音乐与动作的配合。

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质量措施:

1、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感受、共同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2、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及时总结和认真反思,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与教育教学行为得到不断的修正,形成“学习——实践——反思”良性循环的路子。

3、教学研究,特别是适合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构建以及教法与学法的研究。

4、加强自身的基本功的'训练,根据本年级的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五、全册教学进度:

单元及课题

第一单元 童趣

第二单元 可爱的家

第三单元 农家孩子的歌

第四单元 绿色的梦

第五单元 小乐队

第六单元 歌声中的回忆

第七单元 五十六朵花

第八单元 七彩的生活

第九单元 期末测试

小学音乐教学计划5一、本学期教学目标与任务:

(1)演唱做到声音自然而连贯、圆润而流畅、有弹性。

(2)认识各种常用音符、休止符,知道名称及它们的名称和时值,听辩二拍子、三拍子歌曲,标出小节或节拍。

(3)结合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以进一步加强情感体验的能力,加深对音乐形象的感受,进入比较深入的欣赏。

二、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音乐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要求学习的乐理知识渐多,学生开始视唱曲谱。这是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在教学中可采取趣味性、知识性并重的形式。用音乐游戏、充满趣味的语言来讲解枯燥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个阶段是非常重要的,经过两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作用,必须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感情。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

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信息科技与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聆听《童年的回忆》表演《摇啊摇》

第二周:聆听《我们多么幸福》表演《小酒窝》

第三周:聆听《草原放牧》《草原巡逻兵》

第四周:表演《草原上》表演《我是草原小牧民》

第五周:聆听《同伴进行曲》表演《哦苏珊娜》

第六周:聆听《船歌》表演《原谅我》

第七周:聆听《牧歌》表演《小牧笛》

第八周:聆听《小放牛》表演《放牛山歌》

第九周:聆听《小白菜》表演《妈妈的心》

第十周:聆听《鲁冰花》表演《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第十一周:聆听《樱花》表演《四季童趣》

第十二周:聆听《雪花飞舞》表演《捉迷藏》

第十三周聆听《维也纳的音乐钟》表演《钟声叮叮当》

第十四周:聆听《灵隐钟声》表演《美丽的黄昏》

第十五周:聆听《对鸟》表演《一只鸟仔》

第十六周:聆听《空山鸟语》表演《小乌鸦爱妈妈》

第十六周;聆听《丰收之歌》表演《桔梗谣》

第十八周:聆听《丰收的喜悦》表演《圆圆和弯弯》

篇6

就总体而言,全书的内容还是围绕着音的四大基本属性――“高低、长短、强弱、音色”以及调式、旋律共六个部分展开。但作为市面较少出现的一本非传统意义上乐理教材的乐理书(也是一本在严格意义上算作是乐理专著的出版物),该书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择休止、速度、节奏、节拍、音色、音程、强弱等乐理中常见的一些基本要素,分为14个专题谈古论今、横跨东西。亦如书名《乐理与文化》所示,该著述更多地着重从文化的视野探讨了乐理中的诸多要素,关注着乐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全书在写作上体现了内容的创新性、注重理论的实践性以及研究方法上的学科综合性三大特色。

一、创新性

首先,《乐理与文化》一书最值得关注的亮点是相较其他的乐理书籍,以开阔的视野、较新的视角关注、涉及到诸多一般乐理教材中较少关注的领域与知识点,而颇具创新地提出了一些新的内容观点。如在第三章《节奏漫谈》中就单辟了一节探讨“三拍子”的运用范围及其特点,对三拍子在中国(汉族)音乐中较少应用,而在朝鲜音乐中大量运用的现象给予关注,并指出不同音乐类型中三拍子的节拍特点并非都是以“强弱弱”为规律,并对其进行了文化阐释。

在节奏型章节中,鉴于在大多数乐理书籍中或是仅提及类似圆舞曲、玛祖卡等多在欧洲音乐专业创作“共性写作”时期使用的节奏型。本节则立足于多元视野,跳出欧洲中心。不仅介绍了中国民族音乐中“螺蛳结顶”、“鱼合八”等节奏型、少数民族音乐中如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藏族的踢踏舞节奏型,还介绍了世界民族音乐中探戈、桑巴等拉丁音乐中丰富的节奏型,乃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中对拉丁节奏型的运用。这样的思路无疑为当前的乐理教学打开了一扇纵横、立体的全景之窗,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三章《调式思维》中还特别提到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音乐现象:即在同一首作品中西方的大小调体系与中国民族调式两种体系之间(而非体系内部)的调式互转,该现象被作者称之为“跨文化的调式转换”。并通过赵元任《教我如何不想他》(E宫―e小调―G宫―e小调―E宫)、《卖布谣》(bE宫―c小调―bB大调―bE宫)、陆华柏《故乡》(D宫―b小调)以及谷建芬《歌声与微笑》(d羽―d小调)等作品实例的分析来说明。

其他,对一般乐理书中较少提及的紧拉慢唱、增盈节拍、隐伏节拍、等差节奏等知识的引入介绍,都是以外乐理教材中较少提及的知识点。

而且,即使是一般乐理书中也有涉及的知识点,在《乐理与文化》一书中,也对其做了更为纵深的挖掘与探讨。如对于混合拍子,该书就没有止于介绍其定义的层面,而是继续深究其结构内部规律,提出“由于构成元素的单拍子的组合序列的不同,就会出现多种可能的强弱规律。”如五拍子可以是3+2,也可以是2+3;七拍子可以是2+2+3,也可以是3+2+2,或者是2+3+2的组合形式。而且,对于一些拍数为偶数的拍子,还必须首先要具体观其内部结构组合的种类才能确定究竟是复拍子还是混合复拍子。如8/8拍,当它为四个2/8拍组合时为复拍子,而如果是3+3+2的组合方式时则为混合复拍子。同理,8/9拍也有着多种可能。特别是在大量采用混合复拍子的西亚、中亚、北非等地区的音乐中,即使在8拍子、9拍子中也多采用后者的混合复拍子的组合。

随后,书中还对此做一总结,“关于是否为混合复拍子的自身判定及其内部组合方式、强弱规律等,并不是一个简单固定模式的加法组合。而首先应该结合具体乐曲所属的乐系、乐种、民族、地区等条件,并进而分析音乐的文化背景、艺术风格与具体的表现主题,才可以得出全面、正确的判断。”①

二、实践性

在当前,包括乐理、和声在内的不少理论课的教学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诚如该书作者在导读(自序)中所言:“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觉到不少学生,在修毕该课后一遇到实际问题还是一筹莫展、云山雾罩。……也并不能够综合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指导音乐实践。”②在此理念下,作者在著述的写作中始终坚持着“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强调理论的实践性,这一原则在几乎每一章节的写作中都得以体现而贯穿全书。

(一)密切联系音乐作品

该书对“实践性”的强调首先表现为密切联系音乐作品,该思路可以较好地避免理论学习中的“纸上谈兵”和所谓“没有音乐的音乐理论教学”的不良倾向。如在“节奏”章节中,为了说明布谷鸟(杜鹃)叫声的节奏特点及其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书中就列举了在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第九首的《林中杜鹃》、里奥・莫扎特的《C大调玩具交响曲》、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二乐章、约纳森的《杜鹃圆舞曲》、《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以及中国乐曲《百鸟朝凤》、《空山鸟语》、《荫中鸟》等作品中对布谷鸟叫声节奏的模拟。

“交错拍子”一节中,所举实例就有运用交错节拍描写盛大节日中三个乐队同时演奏景象的莫扎特歌剧《唐・璜》片段,描绘苗族“芦笙会”上三个芦笙队音效的朱践耳的《黔岭素描・赛芦笙》,还有现代音乐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以及中国音乐殊的交错拍子――“紧拉慢唱”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二胡叙事曲《新婚别》中典型的应用。

而在音色章节中,为了说明中国人音色审美观中的“近人声”,书中恰如其分地选用了林乐培在其读关汉卿元杂剧《窦娥冤》有感而作的《秋诀》一曲,用海笛、二胡等乐器模拟人声呼唤“升堂”、“把犯人带上”、“冤枉啊”等道白,艺术效果极佳,形象地阐释了中国音乐音腔化这一规律特征。

其他,在第九章《音程应用论》中,为了说明各类旋律音程在一定的前后语境、节奏、音色等条件下具有丰富的音乐的表现力等,也都无不是通过大量具体而鲜活的音乐作品实例的分析去加以阐释。通过大量具有典型意义曲例的分析,在丰富的音响感知下,必然会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而引导学生从基本乐理开始就注重对音乐本体形态的重视。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对“实践性″的强调还表现为“理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即将乐理要素的教学与日常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如在第三章《节奏漫谈》中就首先从节奏在自然界、人体运动乃至语言中的应用入手,谈到了自然界如四季的转换、昼夜的更替、海潮涨落、草木枯荣、呼吸吐纳等都是富有规律的节奏现象。在动物世界中,杜鹃、知了的鸣叫以及公鸡打鸣、母鸡叫声、马蹄奔跑声等音响也都具有各自鲜明个性的节奏特征,而且这些节奏也都被艺术化地运用在类似《动物狂欢节》、《百鸟朝凤》、《赛马》等中外名曲中。此外,还谈到我们日常语言构词搭配中不同语义所体现出的节奏形态及其对音乐节奏的影响。

在谈到音程协和问题时,书中也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提出音程在生活也都是无处不在。比如仔细倾听大钟楼敲钟报时的“铛――、铛――”声敲出的其实是一个非常协和的和声纯四度;小汽车喇叭发出的“嘀”“嘀”声则是一个丰满的大三度的组合;而教练员或裁判员在比赛场上吹的哨子以及火车汽笛鸣叫时所发出的则都是一个极不协和的二度的“碰撞”,给人的听觉神经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别人的注意……

正是由日常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入,以生动有趣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解读基本乐理诸多要素的文化内涵,既使得乐理教学过程变得因自然而引人入胜,而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同时,又较好地引导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为实践服务,而做到活学活用,巧学巧用,行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综合性

《乐理与文化》一书中突出而不同于其他乐理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其在写作上较好地运用了多学科综合的方法来展开对乐理的文化拓展研究。

如在第十一章《五音大成》之“五声简约说”中,作者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首先批判狭隘民族主义的音乐价值观,对在一定范围内曾出现的轻五声的思潮与言论进行批判。并从文化相对论价值观出发强调五声音阶的独立意义就在于它对于旋律、曲调的构成有着无以争辩的完整性。

在该节中,作者还运用音乐史学的方法,通过对《战国策》(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楚辞》(引商刻羽,杂以流)等古代文献的梳理来说明中国七声音阶的渊源。同样,在“调式色彩”章节中还运用史学的方法,从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战国《黄帝内经》“五脏相音”说、元人芝庵《唱论》中“宫调情感说”等历代的与调式色彩(宫调)相关文献的梳理入手来说明历史上对调式色彩现象的关注。而在《音程协和论》中之“协和演化论”中,则是从欧洲音乐史中复音音乐发展轨迹来考察音程协和观念的演化过程。通过史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在学习基本乐理的同时,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使其不仅可以“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

此外,出于对乐理诸要素之美学意蕴及其特征的阐释,在著述中美学的方法也被运用有加。如在第一章《休止休矣》中,作者首先从美学的角度切入,说明无论是绘画中的留白还是音乐中的休止,都是人们不求圆、满而追求留白、停顿和一定距离感的强烈的艺术审美心理倾向和心理习惯的表现。

书中还引入了物理声学知识,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科学本质。如在“音色”章节,作者首先从声学的角度介绍了音色(基音、泛音复合振动)的物理构成。在“音高”章节则介绍了乐音体系中的音域范围与人耳可感受到的振动波的范围的关系,以及声学上超声波与次声波的相关知识。“强弱”章节,介绍了人耳在音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物理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等知识。

正是这般,《乐理与文化》一书跳出了一般技术理论教材的格式与定势,在写作方法上打破学科界限,强调多学科的综合与相互渗透。旁征博引、谈古论今,试图“跳出乐理谈乐理”,打破原先教学中相对单调、狭隘、封闭的局面,从而加强音乐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以加强对音乐文化多视角、全方位的解读与诠释。

结 语

值得一提的是,该著述的部分章节在出版前也已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交响》、《音乐探索》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而且,作为《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的特约稿,从该刊2011年第7期始至今,在“知识窗”栏目中以《乐理与文化》系列论文的形式,已连载了该书中主要篇章共二十篇的章节内容。在音乐教育界与学术界引起一定的反响与好评。

诚然,金无足赤。如由于著作行文中的散文笔调,并在部分章节近乎漫谈的写作方式,难免给人以体例不够统一、协调,结构不够严谨之感。但另一方面,也许学术著作的“美文化”则又是造就该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实用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的重要条件之一,亦并不妨碍其成为一本乐理学科的重要参考读物的学术价值。

①施咏《乐理与文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篇7

一、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

对音乐所表现的气氛、感情、形象的感觉属于理解音乐的范畴,是感受音乐,因为只有理解音乐才有可能使精神受到陶冶,故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视为重点任务去完成,这方面的任务主要体现在欣赏教学当中,在全国统编的中学音乐教材中,欣赏教学内容的确也占了较大的比重。但就课本的要求来看,在欣赏教学中基本上是让学生按照教材的规定,在教师引导下去听、去想。对于理解能力还不太强的学生来讲,这样做当然是必要的。但由于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受环境和心情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段音乐对不同心情的学生来说,完全有可能引发出不同的心理反映,特别在不公开作品标题和不进行引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只要学生听后所产生的心理反映是有道理的,而且的确引发出了符合本人心情的联想与想象,教师就应当给予承认,因为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引发听者的心理反映,而这种反映并非仅仅局限于该段音乐的标题。在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课时,我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同学在欣赏中找出答案,如:为什么歌中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月圆之夜人不归”?为什么“花香之地无和平”?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时我还把几个小题分到几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大批前面来讲,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此时教师再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宝贵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为将来对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因材施教、化难为易

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堂课上,老师们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决识谱问题,在师生都筋疲力尽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不但没有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反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尤其在教五线谱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让学生在五线谱上标出唱名,结果使得学生到初中毕业也不识五线谱,成了名副其实的“音盲”。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认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只要多听几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有关这些节奏的概念,我尽量讲得浅显易懂,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巩固这些概念。如“x。x”节奏,让学生边打“xx|”节奏,边模仿知了的叫声:三连音节奏,让学生听着他们所熟悉的“国歌”前奏部分,打2/4拍节奏,或按2/4拍指挥图示指挥:我把“xx x|”节奏变为“xxx x|xx”两小节,让学生按“咚达达|咚达|”的维族舞蹈节奏读谱,然后让学生以铅笔盒当手鼓,敲出这个节奏句,并请能歌善舞的同学到前面表演舞蹈,电视上再播放一些新疆人生活的画面,真是人人参与,各显神通。这些趣味的教法不仅降低了课堂难度,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听者的心情不同,引发出的心理反映有别是可能的,但对音乐所表现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应该有分歧的(因为正常人产生感情的心理基因是相同的),如果有个别学生对感情的理解与大家出现分歧,必定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导致产生了特殊的心理障碍,切莫轻易否定,要细心地诱导并研究,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三、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我每次都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小河”等,这些小曲生活气氛浓郁,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此外我还及时购进了一些小型打击乐器,如“手鼓”、“串铃”、“响板”、“沙锤”、“三角铁”、“钹”、“撞钟”等,每次上课总利用几分钟进行节奏训练,有吹有打,使同学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提高。另外,在学唱“黄水谣”、“采茶舞曲”、“梁祝”时,我让同学们亲自将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过这种练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尤其当他们演奏成功获得教师的夸赞时,他们更是喜出望外,从而拥有了有一种成功感、胜利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此外,我还带一些其他乐器进行演示,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如我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并亲自演奏、演唱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体会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黄”?各反映了剧中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

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篇8

关键词:音乐趣味;音乐快乐;器乐教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由此可见,趣味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音乐教师不注重此类教学方法的研究。他们总是沿袭多年的陈旧教学方法,即:发声、识谱、视唱、教歌、听音、练耳、节奏、齐唱。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早已程式化、呆板化,学生早已厌烦,如不改进,音乐教学怎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我校的器乐教学已有十几年了,它的出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我每次都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小河”等,这些小曲生活气氛浓郁,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此外我还及时购进了一些小型打击乐器,如“手鼓”、“串铃”、“响板”、“沙锤”、“三角铁”、“钹”、“撞钟”等,每次上课总利用几分钟进行节奏训练,有吹有打,使同学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提高。另外,在学唱“黄水谣”、“采茶舞曲”、“梁祝”时,我让同学们亲自将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过这种练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尤其当他们演奏成功获得教师的夸赞时,他们更是喜出望外,从而拥有了有一种成功感、胜利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此外,我还带一些其他乐器进行演示,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如我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并亲自演奏、演唱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体会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黄”?各反映了剧中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

二、因材施教、化难为易。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堂课上,老师们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决识谱问题,在师生都筋疲力尽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不但没有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反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尤其在教五线谱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让学生在五线谱上标出唱名,结果使得学生到初中毕业也不识五线谱,成了名副其实的“音盲”。

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认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只要多听几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有关这些节奏的概念,我尽量讲得浅显易懂,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巩固这些概念。如“X。X”节奏,让学生边打“XX|”节奏,边模仿知了的叫声:三连音节奏,让学生听着他们所熟悉的“国歌”前奏部分,打2/4拍节奏,或按2/4拍指挥图示指挥:我把“XXX|”节奏变为“XXXX|XX”两小节,让学生按“咚达达|咚达|”的维族舞蹈节奏读谱,然后让学生以铅笔盒当手鼓,敲出这个节奏句,并请能歌善舞的同学到前面表演舞蹈,电视上再播放一些新疆人生活的画面,真是人人参与,各显神通。这些趣味的教法不仅降低了课堂难度,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三、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在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课时,我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同学在欣赏中找出答案,如:为什么歌中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月圆之夜人不归”?为什么“花香之地无和平”?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时我还把几个小题分到几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大批前面来讲,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此时教师再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宝贵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为将来对祖国的有用之才。在教唱“黄水谣”时,我运用前后对比方法告诫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强不息,因为只有强大的民族才能不受欺负,落后就要挨打,由此激发了学生长大后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也是趣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是产生一切创新的基础。所以在音乐课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学生在学完一首维族民歌后,让学生根据曲目的节奏特点自己编创几个小节的节奏,例:2/4(XXXXX|XXXXX)|然后再填上旋律,当一次小作曲家,这既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梭探,也是对其潜能的挖掘及创造思维的培养。

又如让学生为歌曲《采茶舞》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我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当一回老师,带领其他学生一起来为歌曲出谋划策,比一比哪个组的活动既能体现歌曲的风格又新颖。这样使整个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了创新的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乐理》教材;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乐理》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缺乏正确的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将会影响相关音乐课程如钢琴、声乐等技能课的学习,阻碍正确理解和把握音乐艺术的魅力。《乐理》教材作为传播基本乐理知识的特殊媒介,其编写、出版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高低。笔者近年来为学前教育专业讲授《乐理》课程,所用教材为《乐理视唱练耳》[1](下称“林著”)和《乐理与视唱练耳》[2](下称“刘著”)。在使用过程中,笔者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重印过程中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鉴于教材对教学带来的不便,本文专就两本教材在内容、编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略陈拙见,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概念、定义的错误与混乱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就要求首先在概念、定义上是严谨准确的,不能模棱两可、自相矛盾,阐述要条理、透彻。教材中出现的概念、定义方面的错、误、乱等现象,如果不能及时地被发现、纠正,将会使教师和学生一并陷入疑惑的漩涡,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系统介绍音乐的常用概念与定义是《乐理》的重要内容,但两本教材却在基本概念与定义方面存在诸多明显错误与混乱之处。本文择其要,略举几例如下:

1、何为“变音”?“林著”第4页中将“变音”定义为:“将基本音级升高或降低,而音名不变称为变音”,然后说“改变该音级音高的符号称为变音记号”,并在第5页表格中列出了五种变音记号:﹟、b、×、bb、?。变音记号包括这五种是没错的,其中的ヰ是“还原记号”(亦称“本位号”或“本位音”)。《音乐百科词典》中对此定义为“经过升高或降低半音之后回到原来高度的音”[3](P.52),该定义暗含了它的作用实际上是降低已升高的音,或升高已降低的音,也就是说它改变的是“已经改变的音”,而不是直接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林著”中“变音”的定义与变音记号的实际作用是矛盾的。因此,应该将“基本”二字去掉。

2、如何定义“十二平均律”?“林著”第5页“十二平均律”的定义为:“以八度(一个完整的音组)计的一组基本音级,可均分为十二个半音,该音律称为十二平均律”。但是,在键盘乐器上,“一个完整的音组”包括七个白键,也就是说其音程度数应该是“七”,如果说音程性质的话叫“大七度”。因此,“八度”与其后括号内的“一个完整的音组”是矛盾的,应该把“一个完整的音组”去掉。

3、音符的定义。“林著”中将音符定义为“代表音乐中音的符号”[1](P.8),“刘著”则定义为“记录乐音长短的符号”[2](P.12)。前者过于笼统,后者的表述亦显片面:一,《乐理》教科书常把音为分乐音和噪音两种,噪音和乐音同样有长短和高低,而此处只强调了“乐音”;二,乐音具有音高和音值的性质,该定义中只涉及到音值而没有提及音高。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乐谱中表示音高和音值的符号”[3](P.711)的定义更为全面、合理。

4、关于“单音程”与“复音程”的区别。对于单音程与复音程的定义,《乐理》教科书和相关参考书中一般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将“单音程”定义为“八度以内的音程”[4](P.83)、“包括八度在内,不超过八度的音程”[5](P.67)、“八度以内的各音程”[3](P.709)、“两音不超过八度”[6](P.56)、“八度以下的音程”[7](P.40);复音程定义为“超过八度的音程”[4](P.83)、“超过八度的(九度及九度以上的)音程”[5](P.67)、“超出八度的音程”[3](P.709)、“两音在八度以上”[6](P.56)、“九度以上的音程”[7](P.40)。另一种是将二者分别定义为“纯八度以内的音程”[8](P.35)、“不超过纯八度的音程”[9](P.65);“超过纯八度的音程”[1](P.36)、“大于一个纯八度的音程”[9](P.65)。可以看出,两种定义表述的区别只在一个“纯”字。第一种定义强调的是音程的“度数”(音级的数目),与“音数”(半音的数目)无关,而第二种定义强调的则是音程的“性质”,即同时包含了音程的“度数”和“音数”。如果把是否超过“纯八度”作为划分音程的“单”与“复”的依据,那么“纯八度”该属于什么呢?它不可能既是“单”的,同时又是“复”的,也不可能独立出来而架空于两者之间。所以,笔者认为“不超过纯八度(含纯八度)以内的音程叫做单音程,超过纯八度的音程叫复音程” [10]的定义表述是比较科学的。

5、什么是“谱表”?“林著”第10页将“谱表”界定为“由五条距离相等的平行线组成”,其实这应该是“五线谱”的基本构成要素,而不是“谱表”。严格来说,“谱表”是带有谱号的五线谱,缺少了谱号,五条线并不能标示确切的音高。

6、“连音线”与“延音线”的区分。“林著”第17页“切分音的写法”第二种情况的表述中,“连音线”应改成“延音线”,因为第18页谱例中连结的是“两个音高相同的相邻音符”[3](P.689),而“连音线”(或圆滑线)是“一列音需要连贯地演奏的标记”[3](P.370),也就是说,它连结的是不同音高的音。连音线与延音线虽然在形状上是一样的,但两者的作用和意义却大相径庭。

7、“音值组合法”中的问题。“音值组合法”是《乐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因此,概念定义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理解。“音值组合法”在两本教材中中也出现了概念的混乱。如“林著”第20页的音符组合种类中的第一种应该是“单拍子”组合,教材中却写成了“单位拍”组合;第二种应该是“复拍子、混合拍子”组合,教材中又说是“单拍子”组合。单位拍、单拍子、复拍子以及混合拍子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乐理》学习过程中必须彻底弄明白。“刘著”第23页将“音值组合法”定义为“将小节中的音符按照节拍的结构划分成音群。”众所周知,音值组合中除了音符还有休止符,故“将音符和休止符按照指定拍子的节拍结构及其强弱规律进行音群的划分,使得这些音符和休止符归入各自所处的节拍位置,并能体现出它们强弱属性的组合方法”[11]更恰当。教材中出现类似的混乱概念很容易误导学生。

8、“三全音”的完整表述问题。三全音是“含有三个全音的音程,即增四度或减五度”[3](P.517),而“林著”第35页对于三全音的介绍中只提到了增四度。

9、关于“调式音阶”。“刘著”第66页将其中定义为“调式中的各音,从主音到高八度的主音从低到高或者从高到低按照高低依次排列起来”。这个“句中句”不太符合语法规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理清头绪,如果把后半句改成“从主音到高八度的主音按照高低依次(从低到高或者从高到低)排列起来”就会容易理解得多。

上述所举几例概念、定义问题,看似简单,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它们并不简单,这些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音乐基本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二)书写、表述的不规范与重复

书写表述的不规范与重复也是两本教材的一大问题。比如:混合拍子是每小节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类单拍子(二拍子和三拍子)按照不同的次序组成的,而“林著”第16页“例3-6”表中的“7/4”写成了“3/4+4/4”的形式。实际上,按照混合拍子的特点应该将“4/4”分成“2/4+2/4”,改为“3/4+2/4+2/4”。在音的分组中,字母的大小写一般是要严格区分的。中音谱号缺口所对的那条线的实际音高是小字一组的C,一般写作“c1”,而第11页却写成了C1。对于稍不认真的学生来说,很可能就会因忘记大字组的数字应该在右下方,而将它理解为大字一组的C。

词语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在用它表述事物概念、定义时,必须要做到准确、严谨,否则将成为理解的障碍。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会在一些音乐教材中遇到因用词不当而影响理解的尴尬。如“林著”第11页“例2-17”在对联合谱表的种类进行介绍时,用了“左边谱表”和“右边谱表”的说法,而所举谱表的例子在第12页。有的学生因为没有看到12页的例子而错误地将“左边谱表”和“右边谱表”理解为两种不同谱表的定义。根据后面的例子,如果各加一个“的”字,将它们改为“左边的谱表”和“右边的谱表”就会避免这种误解。

关于休止符的用法,“刘著”对于休止符的正确写法提出了五点,其中最后一条“需休止数小节时,在全休止符上方加记所需休止小节数表示”的说法是欠妥的。休止数小节时用的是写在三线上的长休止符,其上加写需休止的小节数。

(三)印刷、编校的错讹与粗糙

图书中出现印刷错误是常有的事,有的错误很容易被识别,但有一些不能被识别的会影响读者对语句的理解,而教材中的印刷错误危害往往更大。两本教材存在比较突出的印刷编校的错讹与粗糙问题。比如:

“林著”第4页“音名在钢琴键盘和谱表上分组的位置”中的小字三组的“d2”应该是“d3”,“f2”应该是“f3”;第5页“变音记号的名称、形状、作用与记法”表格下方的“简谱”记法中有五个音级,而与之相对应的“五线谱”记法中有六个音级,看来“简谱”记法中少了一个带有还原记号的“5”;第20页例3-15中2/4拍组合法的第5小节第1拍的五个音符的连结是错误的,应该把其中第三、四两个音符间的第二条符杠去掉,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四分音符的时值;第51页第7题“f小调”中的第一个音符的降号由一线错印到了一间;第62页的那首甘肃民歌是《刮地风》,而不是《刮地日》;第73页上方视唱“训练要求”的第3条将“音乐感”写成了“音乐养感”;第167页“附点、休止符”练习中第1条第3小节的第1个音符应该是“5”,而不是“4”。

“林著”第21页“例3-17”的休止符组合法第三组对错比较中,第3小节上下两个组合形式是重复的,只是音符音高不同而已;第171页中二分、四分、八分音符节奏听写的第4、5两项是完全重复的。“刘著”第30页思考与练习的第11题中有两个3/8拍子;第118页节奏练习的第2、3两项和119页第12、13两项亦属重复。

“刘著”第7页“等音与键盘对照图”中第三个黑键上的“bG”错印成“ bC”;第15页休止符的正确写法的第四项“哪种”印成了“那种”;第16页第11题要求“写出休止符”,题中第3个却写成了“音符”;第16题第④题音符符头上方漏印了延音线;2010年版第18页《义勇军进行曲》的谱例第1小节的第1个音符应该在五线谱的二线上,书中印在了一线上(2011年版作了改正);20页混合拍子定义的句号应该移到右括号后面,此页最下方出现的“小白菜呀”和“伟大的祖国”应该是多余的;第26页7/8拍子的组合序列应该是“3+2+2”,此处错印为“3+2+3”;第45页“表5-1”中的大二度音程的音数“2”错印为“1/2”;第48页“例5-11”的“增三度”五线谱一线上多印了一个音符,“例5-12”的第三小节音程应该是小三度,却印成了“小二度”;第52页13题的第四小节亦多印了一个音符;第58页11题第二行的和弦本该是原位和弦,题中却印成了四六和弦;第68页大调式“其稳定音合起来构成一个大三和和弦”中多了一个“和”字,69页小调式“其稳定音合起来构成一个小三和和弦”中多了一个“和”字。第八章76页“思考与练习”的第14题“写出下列调式音阶之“旋律大调”因该是“旋律调式”;77页第17题连线题中右列的小调调名中出现了两个“f”,其中有一个应该是“#f”;84页的“五声调式的特点”中第二项中将“至关重要”错写成“至观重要”;第86页“例9-15”应该是六声C商调式,书中印的却是宫调式;第88页“例9-18”谱例第二行第四间多印了一个降号;第92页“分析调式的结构特点”第二行“正确的识别”中的“的”应该为“地”,“分析乐曲风格”的第一段“分析的乐曲的风格只要靠我们的听觉……”中“分析”后面多了一个“的”字,而“只要”应该是“主要”;94页的辽宁民歌《双五更调》是加清角的F六声宫调式,其中的“B”音应该有降号“b”;99页的“云南秧歌”应该是“云南民歌”;155页视唱的第5条最后一个音符应该是二分音符,而书中却印成了四分音符;174页冯奇的《小兔儿乖乖》错印成“小兔儿乘乘”;263页歌曲《哇哈哈》歌词“我们的祖国”错印成“我们是祖国”。

此外,还有一个错误,特别要在此更正:“刘著”260页的《小兔乖乖》不是“民间流传儿童歌曲”,其作者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儿童音乐家、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黎锦晖。这首儿歌作于1920年,词曲均出自黎锦晖之手,是黎锦晖儿童音乐的处女作,后被编进1923年出版的《小学国语读本》[12](P.19)。关于这一问题,我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山东艺术学院孙继南先生在其专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中有介绍。

诸如上述讹误,实质上反映了编著或编校者的不严谨。

(四)课后习题存在问题

《乐理》教材附带的练习题是《乐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为了达到课堂和课后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其形式要多样化,内容要精简,难易程度要合理;编排上一定要注重系统性和针对性。“林著”和“刘著”的一些课后习题都存在问题。如:“林著”第一章习作题的第4、5两题安排在这一章里不是很适用,虽然在这一章学习了音的分组,但在没学习五线谱之前,学生即使参阅书上的键盘图,“比葫芦画瓢”完成了此题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起不到巩固的作用。第38页的第7题要求在低音谱表上构成指定音程,但在下面的五线谱中却只有指定的音程的名称,而没有说明构成和声音程还是旋律音程,也缺少给定的音级。因此,此题是无法完成的。“刘著”第65页“思考与练习”中的第6、7两题应该放在第八章。

五线谱和简谱之间的互相翻译在《乐理》教学中是非常重要且对初学者来说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也是音乐学习者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刘著”中没有此项内容的习题可供学生练习,“林著”中五线谱与简谱互译的习题也只有两道,其难度对于基础非常薄弱的学前教育学生来说也较大,如果能够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增加一些这方面的习题,或许更有利于学生在知识上的掌握与巩固。

(五)结语

相对于《和声》、《复调》等更为复杂的音乐理论课程,《乐理》似乎显得“小儿科”了一点,但对于初学音乐或从事基础音乐教育活动者而言,《乐理》却如语文学习中的基础课本一样,不可或缺。因此,《乐理》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均值得加以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教材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用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稳定教学秩序的基础。本文指出的“林著”、“刘著”中出现的问题,在学前教育专业的《乐理》教材音中是否具有代表性还不得而知,但指出并纠正其中所出现的错误问题,一方面希望教材编者能真正本着“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林著”教材“前沿”语)的原则,对上述内容、编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再版时予以修正,准确地阐述本学科的理论、概念和定义,做到文字简练、语言流畅、符号准确、便于使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另一方面也是借此呼吁:学前教育专业的《乐理》课程教学也应与专业音乐教育一样,需要施教者严谨、科学而负责的学术态度,这样才能为基础音乐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鸿平.乐理视唱练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07、2008.

[2]刘渝东、丁凯.乐理与视唱练耳[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011.

[3]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K].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52.

[4]周复三.音乐基础理论教程(修订版)[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李重光.李重光基本乐理600问[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6]童忠良.基本乐理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7]史季民,龚肇义.乐理新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8]黄洋波.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基本乐理卷[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9][苏]N.斯波索宾,汪启璋.音乐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

[10]王青.关于《乐理》教科书中几个问题的修正补充[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

篇10

我从事音乐教学已有多年了,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此项工作的研究,现撰成此文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我每次都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小河》等,这些小曲生活气氛浓郁,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此外我还及时购进了一些小型打击乐器,如“手鼓”、“串铃”、“响板”、“沙锤”、“三角铁”、“钹”、“撞钟”等,每次上课总利用几分钟进行节奏训练,有吹有打,使同学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提高。

另外,在学唱《黄水谣》《采茶舞曲》《梁祝》时,我让同学们亲自将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过这种练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尤其当他们演奏成功获得教师的夸赞时,他们更是喜出望外,从而拥有了一种成功感、胜利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此外,我还带一些其他乐器进行演示,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如我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并亲自演奏、演唱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体会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黄”?各反映了剧中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枯燥的音乐知识。

二、因材施教、化难为易。

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课堂上,老师们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决识谱问题,在师生都筋疲力尽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不但没有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反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尤其在教五线谱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让学生在五线谱上标出唱名,结果使得学生到初中毕业也不识五线谱,成了名副其实的“音盲”。

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认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只要多听几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了。有关这些节奏的概念,我尽量讲得浅显易懂,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巩固这些概念。如“X。X”节奏,让学生边打“XX|”节奏,边模仿知了的叫声:三连音节奏,让学生听着他们所熟悉的“国歌”前奏部分,打2/4拍节奏,或按2/4拍指挥图示指挥:我把“XX X|”节奏变为“XXX X|XX”两小节,让学生按“咚达达|咚达|”的维族舞蹈节奏读谱,然后让学生以铅笔盒当手鼓,敲出这个节奏句,并请能歌善舞的同学到前面表演舞蹈,电视上再播放一些生活的画面,真是人人参与,各显神通。这些趣味的教法不仅降低了课堂难度,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三、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课时,我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同学在欣赏中找出答案,如:为什么歌中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月圆之夜人不归”?为什么“花香之地无和平”?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时我还把几个小题分到几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到前面来讲,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此时教师再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宝贵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为将来对祖国的有用之才。

在教唱《黄水谣》时,我运用前后对比方法告诫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强不息,因为只有强大的民族才能不受欺负,落后就要挨打,由此激发了学生长大后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也是趣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是产生一切创新的基础。所以在音乐课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学生在学完一首维族民歌后,让学生根据曲目的节奏特点自己编创几个小节的节奏,例: 2/4(XXXXX|XXXXX)|然后再填上旋律,当一次小作曲家,这既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探索,也是对其潜能的挖掘及创造思维的培养。

篇11

论文关键词:毕达哥拉斯音乐理论和谐

1绪言

毕达哥拉斯认为世界由极限和制定极限的两者和谐而构成的。相互对立性质的和谐,不同性质物体的和谐统一就是宇宙,是有秩序的“Kosmos''''。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数制定了秩序。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有“形”的宇宙是有秩序的,没有“形”的宇宙是没有秩序的,“数”就是给予万物形象的主宰。毕达哥拉斯学派确立了世界万物以数为基础的形而上学的理论。“数”制定了自然、神、心灵和宇宙的关系,毕达哥拉斯学派理论体系中数是主宰(theone),是世界万物的根源,具有善的属性。毕达哥拉斯派看来,数为宇宙提供了一个概念模型,数量和形状决定一切自然物体的形式,数不但有量的多寡,而且也具有几何形状。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理论中数是自然物体的形式和形象,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源。因为有了数,才有几何学上的点,有了点才有线面和立体,有了立体才有火、气、水、土这四种元素,从而构成万物,所以数在物之先。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规律都是由数决定的,都必须服从“数的和谐”,即服从数的关系。

2毕达哥拉斯的音乐论

古希腊时代观照声音世界的态度首先联系Harmonia思想,之后探究宇宙、自然和人的Musike。所谓Musike是现代西方称之为“音乐((music)”的词源,来源于Zeus和Mnemosyne之间出生的九位女神Musai,指她们在Apoll。之下主管文艺、音乐、舞蹈、哲学、天文学等人的所有智能活动的女神行为ii。因此这Musike的概念和今日我们知道的音乐概念有一些差异。古希腊时代的Musike意义更贴近于创造整体艺术,现代西方称之为音乐的,如演奏乐器等这样的行为当时用melo。或no~等词汇。当时古希腊普遍认为Musike超越人能力的神秘力量或给予灵感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行为或现象。

在这种古希腊哲学背景下产生的毕达哥拉斯思想中,音乐具有联系人和宇宙的和谐,表现Harmonia的音乐不是简单的助兴的行为。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发展这种和谐观的人。因Harmonia体现了混乱和不和谐带来秩序的属神原理,所以音乐也具有两种价值。音乐像数学一样使人看到自然的结构,为心灵带来和谐净化内心和身体。毕达哥拉斯认为具有这种重要意义的音乐原理很难在知识的其他领域,特别是缺少“象征表象体系”的学生内心世界扎根成长,他开始寻找规划音乐要素可以沟通的方法iii。这件事像Plato所说一样,使毕达哥拉斯成为数学音乐论的莫基人1Vo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音的高低和振动的弦长距离的关系,现论点既成事实了。

毕达哥拉斯认为节奏和旋律在模仿人的自然听力很难觉察到的天体的移动。音乐受支配于万物根源的数,所以它是宇宙形成原理又是作为伦理价值的物理音响存在。毕达哥拉斯观念中只要正确使用音乐,它为心灵的各个部分带来和谐,镇定内心和身心通过净化恢复和提高健康。这种观念内含音乐教育的音乐道德观念,对古希腊人来说每个音乐的tonoi道德性质,音乐的数秩序反映在人的心灵,音乐影响人的行为并可以改善人的性格v。所以在古希腊时代音乐教育是义务教育,最早在古希腊介绍音乐教育的人是毕达哥拉斯,他通过音乐教育强化了古希腊社会的凝聚力,为此作出了巨大贡献。

毕达哥拉斯相信通过感觉进行说服,教育人具有实用性意义,让受教育者欣赏美丽的样式或构成,聆听优美的节奏和旋律,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毕达哥拉斯最早使用明确的节奏和旋律,确立了音乐教育体系。从而发展的音乐治疗,协调人的不良习性,欲望和精神状态,使之恢复纯洁的精神状态,进一步通过特定旋律治疗身体上精神上疾病。这跟草药拯救人的生命是一个道理,通过适合的旋律除去精神上干扰因素塑造和谐状态vi。他把这样的音乐治疗方式试用在他们的共同体。晚间学生人睡之前毕达哥拉斯为他们演奏音乐,净化他们的心灵驱逐白天的内心兴奋。为了让他们做个好梦用音乐制造气氛,使之内心平安做好安息心灵的准备。到了清晨他用没有装饰的舒适声音和里拉琴的演奏,使用特定旋律和歌曲来驱逐整晚带来的无知觉,使他们解除疲乏。毕达哥拉斯掌握了什么样的节奏和旋律对人有益或有害,从而能够控制悲哀、愤怒、失望、嫉妒、傲慢等情绪。为生病的身体和心灵开了特定舞蹈和动作处方。毕达哥拉斯喜爱演奏亲自制作的八弦里拉琴,他认为相似双簧管的管乐器阿夫洛斯((Autos)动摇人的内心不适于治疗,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人认为弦乐器比管乐器更有治疗效果。

关于毕达哥拉斯的音乐治疗能力古希腊有相传的传说。有一天毕达哥拉斯观察天空行走在Kroton市内。经过酒店时有个青年大声吵闹。这叫Taummenia的来自外地的青年,亲眼目睹了他的情人从别的男人家里出来,伤心之余在酒店喝酒听管乐器笛子的演奏。随着时间的流失青年人沉醉于酒和音乐,控制不住情绪大声吵闹要放火。看到这情景毕达哥拉斯连忙要求乐师停止正演奏弗里几亚调式vii,换为慢板庄严的强强格((spondaic)节奏。乐师换了音乐之后青年镇定了情绪,旁人趁机说服他安静的回家viii。这音乐治疗行为使毕达哥拉斯在当时行使奇迹而名声大振。

毕达哥拉斯精通音乐的理由不仅仅是他有卓越的演奏或演唱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卓越的听觉能力(hearing),以至达到能够听辨宇宙的音乐即天体之间的和谐。在这种能力基础上创作了表现自己思想品德的音乐,就是采用适合的音色、节奏、节拍、音程来模仿宇宙的音乐,并演奏给学生听。结果,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以理解音乐来认知艺术、技术和人行为中的至高者的属性。还有他们体系化的和谐音乐论为确立古希腊美学打下了基础,起到了西方音乐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并为建筑和雕塑发展给予了间接影响。

篇12

关键词:高师乐理课程;框架构建;流程设计;实践与教学

基本乐理不仅仅是音乐专业课程的基础课,同时也是工具课和修养课。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学科,是该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重点学科。学习基本乐理的目的,在于完美准确地表达音乐和理解音乐。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学科与一般音乐表演专业的乐理学科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乐理课程与教学实践结合的教学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之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些会从事音乐教师职业,有些人会从事乐理课教学。所以,音乐教育专业乐理课程的学习内容之一就是乐理教学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教学的研究,需要对乐理教学的整体框架的构建和教学流程的设计有系统的总结和探究。

高师乐理教学的整体框架构建是教学的横向支撑,可以理解为教学内容上的基础及延伸。高师乐理的教学流程设计,则是教学的纵向实施,可以理解为教学巩固与教学实践的过程实施。在这里,我们可以把整个研究过程分为“基础与扩展”、“掌握与巩固”、“实施与教学”三个阶段。

首先是“基础与延伸”。这是教学的横向支撑,即教学的整体框架构建,也是教学流程的第一部分。高师乐理教学的内容依然应以传统教学内容为主。传统乐理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是不可或缺的,包括:乐音体系、记谱法、节奏节拍、调及调的五度循环、音程、和弦、调式、调式中的音程和弦、调式变音与半音音阶、转调、移调、音乐术语、常用音乐记号……这些都是乐理课必须掌握的内容,对任何一个音乐专业的人来说都是基础的工具性的知识。除此之外,高师音乐教育的学生由于今后的工作需要,对乐理这门基础课的知识覆盖面可以大一些,有一些延伸和扩展——即基础乐理知识某一知识点的延伸。例如在学习“和弦”这一章节时,除了三和弦及其转位、七和弦及其转位、等和弦、调式中的和弦等必须掌握的内容以外,还可加入简单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四度和弦、附加音和弦、二度和弦、吉他和弦标记等内容。其中,吉他和弦标记不仅用于吉他,也用于键盘乐器的和弦及低音的标记。不仅在流行音乐的乐谱中被广泛采用,还易于国际间的交流。通过几年的尝试,笔者发现,这样实用的新增知识点,学生是非常乐意学习和接受的。另一方面,增加部分中国民族乐理知识。早在1924年,我国近代著名音乐学家、中国民族音乐学先驱王光祈先生就在他所写的《东西乐制之研究》中提倡学习中国乐理。中国乐理是具有“变化之道”的乐理,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每一个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也必须有所了解。由于乐理课程学制的关系,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内容进行教学。例如,讲到音律时,可讲讲十二律吕;讲到节奏时,讲讲板眼板式;讲到记谱法时,讲讲传统记谱法,如琴谱、燕乐半字谱、律吕字谱、锣鼓经……讲到民族调式时,讲讲同宫三阶、异宫三阶,讲讲之调式、为调式……另外,在学习基础的、传统的乐理知识的同时,作为21世纪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还可以略微了解一些近现代音乐的常识。例如在学习记谱法时,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些现代音乐记谱法的知识。例如:音高(包括音簇)、时值(包括比例记谱法)、力度记号、框型记谱法、图表谱、文字谱……虽然并非所有的20世纪音乐都要用新记谱法不可,但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现代音乐的创作或演奏技法。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增的部分只是锦上添花的内容,而之前提到的传统乐理课内容才是高师乐理教学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并熟练掌握这些内容,是高师乐理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今后讲授乐理的基础。

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即纵向实施的第二部分,是“掌握与巩固”阶段。这里的“巩固”指的是知识内容的加强和乐理教学法知识的学习。乐理教学法,不是广义上的教学方法,而是包括乐理课程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等。特别是一些课堂教学的各种具体例证,对改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重大作用。

高师乐理教学,多年来存在一个困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一进校开始学习乐理,一年级末结业(书面考试,及格即可)。之后的几年不再系统学习,这是一个慢慢遗忘的过程。到了大学四年级,要求学生走上讲台讲授基本乐理的一些内容,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些基本概念已经有所混淆。这样导致的结果,常常是实习的音乐教育专业四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学、中专的音乐课堂上,把一些最基本的乐理知识讲混,甚至讲错!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以往,老师们总是指责学生,说乐理没学好,基础很糟糕。而事实上,是我们的高师乐理教学中缺少了“巩固所学知识,做好上课准备”这一关键环节。学生在一年级乐理的基本知识的学习结束以后,在四年级实习之前,应该有一个熟悉乐理内容、备课并试讲的过程。这就是之前谈到的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纵向实施的第二部分——“掌握与巩固”阶段。在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2007级和2009级这两个年级,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大学一年级的乐理课,以老师讲授、学生做习题的方式学习乐理的基础知识,学年结束以书面的形式进行考核;二年级和三年级,以巩固学习内容、小组讨论备课、试讲的学习形式学习乐理,定期地进行“乐理小讲台”活动;四年级,正式走上实习的讲台。其中,经历了四年“乐理小讲台”全部过程的是2007级和2009级的学生们。二、三年级的“乐理小讲台”是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与教学相融合的关键所在。

延续两年的“乐理小讲台”可以分为5个步骤:

1.分组:我们把一个50人的班级分为10个小组。每5人一组。

2.选择课题:我们把二年级到三年级的两年中,分为四个阶段,每一学期一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结束都进行一个阶段总结,并以“公开课”形式展示。在每个阶段一开始,老师都拟出20个左右乐理小课题,每个小组选择5-10个课题题目。课题均由乐理的基础概念构成,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同学们经验的增加递增,如“音符”、“休止符”、“音的分组”、“弱起小节”、“切分音”、“调号”、“基本音程”、“等音程”、“不协和音程的解决”……小题目对应小讲台,在题目的选择上,老师应选择基础性强的、短小、简洁的题目。一般来讲,一个题目的讲授时间应控制在15—20分钟之内。题目太宽泛,对学生来讲,实在不易把握。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讲清楚每个最基础的乐理概念是尤其重要的。

3.分工与备课:当每个小组确定好这个阶段的题目之后,就开始集体备课和人员分工。由于《音乐教学法》课程是三年级开课,所以在二年级时“乐理小讲台”,我们并不要求同学们写出最标准的教案。但是,基本的“教学年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是必须完成的。这个备课的过程是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完成的。同学们一般在一个月之后,经过讨论完成教案。最初的教案大多生涩,甚至有些不合理。但令人欣慰的是,教案中也常常出现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教案写出并确定每个题目的主讲人之后,同学们就开始分头准备课件(电子课件)、教具、图片等试讲需要的设备工具。其中,电子课件是指现代音乐教学设备,包括电脑、投影机(学院教室已有设备)、音响资料、视觉图像资料……这个步骤的工作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并且,学生们是饶有兴致又高效地完成准备工作。不管是完成教案还是准备资料,我们都要求同学们集体协作完成。这不仅让他们有讨论学习的过程,也增强了同学们集体协作的能力。

4.试讲:这是同学们在完成备课和准备教具的工作之后,第一次独自站在“乐理小讲台”的时刻。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并不完全具备一个教师的素质,有同学可以在台上演唱或演奏,但无法用语言来表述一个乐理的基本概念,更不要说还需要举例说明、组织同学们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每个同学都要在试讲过程中经历从心理紧张到放松的过程。一个乐理题目的试讲时间为15-20分钟。一个50人的班分成10组,一组5人。每阶段每组由5-10个题目,每人有1-2个题目。四个阶段下来每人可以上讲台讲4-8个题目。也就是说,在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个阶段,每位同学可以拥有60-80分钟的试讲时间。每一位同学都在这4-8个乐理题目的教学试讲过程中慢慢找到了从“座位上”到“讲台上”的感觉。同学们纷纷表示:讲一个乐理题目很不容易。有一些乐理概念,如“切分音”,学习的时候觉得很容易,做题也没问题。但讲述的时候感觉概念都说不清楚,举例时也对切分音的分类拿不定主意。如果有学生问“切分音与切分节奏的关系”“切分节奏的第一个音强还是切分音强?”面对类似问题,更是一筹莫展。通过备课和试讲,相当于又仔细学习和研究了一个个乐理知识点。同学们感叹地说:“做老师必须要胸有成竹啊!”这正是我们“乐理小讲台”需要的效果。既加强复习了乐理的各个基本知识点,又锻炼了同学们走上讲台的能力。

5.教师评讲:教师在高师乐理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阶段“掌握与巩固”过程中,有两个时间必须参与。第一是教案确定。教案的准备是这一部分中关键的一步,同学们写出之后通常希望得到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老师此时更多的关注应在教案整体的把控,是否有概念性的错误、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等方面。老师的建议在此刻总是不会过分具体,留更多的空间让同学们自己去实践。第二个时间每一个乐理题目试讲结束之后,这时是同学们最兴奋、记忆最深刻的时候。老师首先应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找出优缺点,之后老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关于乐理教学的总结。这样,在“乐理小讲台”上便会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乐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常态。

以上是二、三年级“乐理小讲台”的简要步骤。这是高师音教专业乐理课教学流程的第二部分的关键所在。在“乐理小讲台”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注意保证每位同学的试讲时间,也应要求每位同学参与试讲后的讨论。同时,试讲的时间应定期安排,从二年级到三年级延续两年。最后,还可鼓励同学们写出“乐理试讲心得”。

2009年6月,音乐教育学院2007级2班的同学在四川音乐学院教学楼进行了“乐理小讲台”的汇报公开课。音乐教育学院领导和理论教研室领导及教师观摩了公开课。课后,院领导和教研室各位老师对这种形式的乐理课给予了高度肯定。

“实施与教学”是高师音教专业乐理教学框架构建与教学流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的同学,在本科四年级,有6周的教学实习时间,这是同学们走上真正的讲台讲授乐理知识的时候。这个讲台,包括实习的小学、中学、中专,职业高中等各种层次的教学场所。如果在普通小学、中学进行教学实习,乐理的基础教学存在于音乐课中的一部分;如果教学实习的课堂在中专、职业高中的幼儿师范专业以及艺术类型类的中小学(如四川音乐学院附属小学),乐理则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参与乐理小讲台的2007级和2009级的音乐教育专业本科班同学,专业教学实习时间分别为2010年9月-10月中旬及2012年的9月-10月中旬。在此期间,笔者对成都教学实习点的部分同学进行了“听课与评价”。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坚持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但在这里,我们谈到的是与乐理基础知识教学有关的内容。通过笔者观测与分析,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参与了“乐理小讲台”的同学,涉及到乐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出掌握了乐理基础知识的自信;2.教学中对乐理基础概念表达准确;3.乐理教案准备较成熟;4.对乐理教学方法运用灵活;5.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把传统乐理教学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或与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相融合)。当然,通过教学实习也能让我们教师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乐理小讲台”的题目选择范围可不可以更广泛一些,乐理概念的表达有没有办法让广大中小学生更易产生兴趣等。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这门课程教学框架和教学流程的研究应引起我们高师理论教学的关注。这几年笔者做了一些小小的探索和尝试,希望能有利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课程的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声势;音乐教学;能力培养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快乐,在快乐中动起来,让音乐课丰富有趣,让学生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感受、体验到音乐的美,这是我的音乐课追求的目标。我想,这也是所有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老师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

在音乐教学中,我不断探索、实践,思考怎样让音乐课更加高效,让学生更喜欢音乐课,让他们更热爱音乐。在几年的实践中,也有自己一点体会。我认为,声势教学在音乐课堂中的合理、科学地运用,可以让课堂更加高效。这种声势教学法,对学生的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节奏感、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声势谱的编写

声势,即可以发出声响的人体的各种姿势动作。声势的种类有: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声势是人类表达、交流感情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声势教学的理念源于卡尔・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学法,它用身体作为乐器,以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等身体律动来进行节奏训练。对于学生来说,利用自身所熟悉的肢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加入有规律的节奏,可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动作的协调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动作时,通过学习各种动作,使大脑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有所发展。声势谱的编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音乐需要,提炼出歌曲与乐曲中的典型节奏,根据目标的设定等来选择编写。

二、声势教学的训练与运用

声势在音乐教学中有很多好处,可以保持身心平衡发展,培养敏锐的听力、注意力、反应能力、创造力,进行节奏感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声势训练可以使师生互动,建构学生学习模式,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及审美需求,营造精彩课堂。这里,举例谈谈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声势训练。

(1)节奏与声势。节奏是音乐的骨干,是音乐要素中最基础的元素。训练学生的节奏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卡农”“回声”“单独的节奏谱练习”。节奏与声势两者结合,对节奏的训练非常有好处,学生能通过身体的体验,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音乐。下面,介绍我在教学中用的一种很简单的节奏游戏。这个游戏可难可简,可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内容的不同、目标的设定等,选择内容的难易与训练方向。编排节奏,可以由教师完成,也可以学生或师生合作完成。总之,可以灵活运用。

表格游戏:可以是二拍、三拍、四拍等等。下面,以三拍和四拍为例。图1是开始训练时用的基本拍的节奏训练(篇幅所限,图略),即画一个九宫表格,九个空格中各画一个黑圆点。三拍子,每个格代表一拍,一行就是一小节(当然也可以不把它看成小节,只是要找节拍与节奏的感觉)。表格开始是空的,准备一些小的彩色黑板吸铁石(也可以用粉笔画或用多媒体展示,但个人感觉用吸铁石比较方便,因为可以反复使用,还可以用不同色彩表示不同节奏型、不同重音、强弱等),每格放一个代表一拍,拍一次手。可以用黑点代替,每个黑点拍一次手,这就是基础训练。学生掌握以后,可以按图2进行训练(篇幅所限,图略)。图2以四拍子为例,一点代表一个四分音符,可以任意变换方格中的点数。可以是空的即休止,也可以是一个格中放两个(八分)或三个(三连音)等。然后,让学生按节奏进行演奏。

(2)语言与声势。音乐与语言的关系也非常紧密,《诗・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歌唱教学中语言与声势的结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更好地学习歌曲。一些小游戏,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例如:节奏回旋游戏(边做声势边说歌词)。过程:a.个人拍手、b.两人合作、c.多人合作。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妈妈,妈妈不来。叫爸爸,爸爸不来。叫奶奶,奶奶也不来。叽里咕噜,叽里咕噜,滚下来。

声势:2\4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拍手(第一拍),拍腿(第二拍),反复进行。

叫妈|妈―|:按节奏拍手(拍三次,方向自上而下)。

妈妈不|来―|:按节奏拍手(拍四次,方向由左向右)。

下两句同上,爸爸(由右向左)、奶奶(由左向右)。

叽里 咕噜 叽里 咕噜:双拳胸前画圈。

滚下|来―|:拍手(方向自下向上)

这个小游戏,还可以两人、三人合作完成。比如,把第一条“每小节的第二拍(拍腿)”改成拍同位的手,或围成圆圈交叉拍手。这样,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要更仔细、认真,才能合作完成。

(3)声势与欣赏教学。

①课例1《匈牙利舞曲》,我是这样设计声势的。A:主题0秒~27秒。1)由拍腿到双手自上向下做水帘状动作。2)由拍手到双手自上向下做水帘状动作。B:27秒~1分5秒。1)双手节奏: | ― | | | 重复一次活动。2)依次进行右手轻拍右腿、左手轻拍左腿、右手拍左肩、左手交叉拍右肩,并逐渐低头,音乐突强处抬头张手不动(手在脸两侧)。重复一次。C:1)张开双手左右晃4个6拍。2)随音乐模仿拉手风琴状后紧接搓手,重复4次。重复以上动作直至结束。

②课例2《卡门序曲》。这段音乐的体裁是回旋曲式,A主题反复出现。在欣赏A段主题时,可以设计相关声势图谱(篇幅所限,图略)。声势训练前,可以用多媒体出示问题和要求。问题:理解音乐情绪――欢快、热烈、喧闹的节日气氛。这段音乐为什么会给人这样的感觉?打击乐器的作用是什么?作用是增加音量和烘托气氛。

③课例3《非洲印象》(篇幅所限,图略)。这是非洲鼓的一段节奏练习,教师教全体学生拍击节奏。声势B拍腿,S拍膝盖,分四条进行。然后找几个表演水平较好的同学站到乐队中,每人用一个鼓进行合奏,最后配上歌唱。

总之,音乐教学活动要给学生美的熏陶,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更加喜爱音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配以恰当的声势,那么所表达的音乐会更加生动,别具韵律美,从而使学生对节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样,孩子们更能体验、感受到音乐之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篇14

[关键词] 高中音乐 有效课堂 教学模式构建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魅力正在逐渐减弱,如何构建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值得广大音乐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以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为本的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使音乐的传播和复制打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局限,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最大程度地开阔和丰富了学生的音乐视野,对音乐教育的方法和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前的音乐课堂中,我们应充分认识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音乐教育的重大作用,积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电脑和网络资源,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服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1.运用媒体创设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教师围绕教学的内容和主题,将学生们不能亲历的很多历史事件、艺术表演、民俗民风、各地风光等场景,利用电脑软件制作音乐课件,并给音乐配上相应的画面,如此将视听相结合,能使课堂的教学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生动直观,在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中,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更直接、更深入地感受与理解。如在鉴赏《我的祖国》时,可以插入播放《上甘岭》影片,以及我们的国家近百年来所遭受的灾难和建国后所取的辉煌成就,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欣赏《牧歌》时,可配合演示蒙古大草原的幻灯片;欣赏《动物狂欢节》时,可播放相关动物的录像资料。

2.媒体与讲授相结合

实践表明,在音乐教学中,若将媒体运用与具体讲授相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如一位老师教学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时,通过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并适时提出问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我国民族乐器琵琶及琵琶古曲进行了解、探究的强烈愿望。第一步,让学生观看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中描绘战争场面的一段录像,在此基础上设问引导:(1)该段表现战争场面的音乐是用何种乐器演奏?(2)你觉得该种乐器的单独演奏是否已表现出了战争的壮观场面(此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激烈争辩)?第二步,播放《十面埋伏》中的“九里山大战”一段音乐,设问引导思考:此段音乐是由何种乐器演奏?又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情景?第三步,课后实践研究,增强探究能力。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访问民间艺人,了解我国琵琶古曲的具体情况。

二、以音乐为本的多学科综合模式

音乐新课程提倡“学科综合”。它提出了音乐课程内部学习领域(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乐与姊妹艺术(舞蹈、戏剧、曲艺、影视、美术、书法)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之间的相互融合。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当前,“提倡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音乐教师普遍接受和认同,在实践中也进行了某些有益的尝试。如在进行音乐鉴赏时,有机地和舞蹈鉴赏相结合,鉴赏中外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社交舞等,并对其不同特色、风格和音乐作出评价,了解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等。如教学鉴赏《拉德次基进行曲》时,在学生反复聆听乐曲主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联想此所聆听音乐的节奏和平时人们什么动作的节奏较为吻合,并让其跟着音乐的节奏“动起来”,用各自的动作、表情来配合乐曲的进行。学生们的动作五花八门、情态各异,有的边走边拍手、有的模仿背着小军鼓的样子边走边击、有的三五成群跳上了集体舞,热闹非凡。通过将音乐与舞蹈结合,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进行曲,以及进行曲的特点。再如,欣赏《非洲歌舞音乐》单元内容时,通过让音乐和舞蹈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非洲音乐的内涵,了解非洲歌舞音乐的相关特点。

三、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学习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学习精神,充分发展学生人格”为理念的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教育观念的变化迫使学校音乐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教学是现代教学观念的核心,它是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为主要目标,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促进主体发展的教学思想和方式。

1.鼓励参与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教者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可事先将下节课所要鉴赏的作品内容告诉学生,要求学生提前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待具体教学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与介绍。如此训练,则能有效加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以笔者一次教学《音乐与人的社会》内容为例,在学生了解了所谓的“实用音乐”的概念之后,启发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之中的不同的“实用音乐”,并鼓励其用不同的形式加以介绍。具体学习交流时,同学们的“表现”让我颇为震惊:他们不仅找到了许多不同的实用音乐作品,还以小品、话剧、诗歌等不同形式进行介绍和表演,将“实用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同作用进行了淋漓表现。教学中,有的学生还做到了自己设问,提问其它学生进行学习。如此主动学习,促进了学生对“实用音乐”作用的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合作交流

在平时的音乐欣赏过程中,我们突出学生欣赏的主体性,让他们在聆听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比较和评论,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具体的鉴赏教学中,可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安排一些自学活动,让各组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如让学生自己通过找一找资料,拍一拍节奏,哼一哼旋律,议一议主题的方式,对所要鉴赏的乐曲进行充分的学习与分析。如此学习,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教者再对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不足进行补充讲解。

3.多元评价

评价是制约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评价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而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客体地位,总是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指点与评说,缺少必要的自主调控时机。因此,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要把评价的一部分权利转交给学生,让他们展开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此活跃评价过程,增加评价印象,提高评价效率。

参考文献:

[1]苗鸿信.社会音乐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

[2]祁兰敏.谈谈中学音乐教师的修养[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