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范文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当代经济形势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当代经济形势分析

篇1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文倾向性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一、园林景观设计的概念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以传统园林理论为依托,通过建筑、植物、美学等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实现对自然环境的有意识改造的思维过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即是在城市中的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对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法的运用,通过对地形进行改造、植物进行配置、建筑及园路的设计,从而创造出一个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过程。而且通过对景观的设计,使环境不仅具有欣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实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说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同时也是设计人员审美观念的反映。

二、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1、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在传统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上添加了新的元素,把建筑、植物、美学以及文化等进行了有效的综合。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景观的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园林的设计和建设当中,其中一项重要理念在于将一个城市的升级和活力体现出来。近几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在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目前我国园林景观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在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结合了生态环境的要求;第二,随着城市园林景观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不断完善;第三,在现代科学施工技术的基础上,引进了先进的园林施工工艺;第四,具有城市特点和地域风情的园林景观设计得到重视。但是,我国当代城市园林在规划和设计方面还依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园林设计理念还比较陈旧,在园林的规划设计方面还欠缺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设计水平还十分有限,与西方设计人员的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第二,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方面,我国的园林景观建设技术和施工工艺还比较落后,有待创新,在国内,园林景观行业是新兴产业,但是在建设施工的技术、施工工艺和建设的方法手段方面还比较陈旧,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创新。第三,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没有将生态环境的效用与景观建设有效的统一起来,使得城市园林景观的美化和观赏作用。另外,我国城市园林建设在植物的选择方面还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忽视了植物的特点和生长要求。第四,我国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还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重规划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使得我国城市园林景观出现严重的高成本投入、低生态效益的现状。

三、城市园林景观中的人文倾向性分析

1、传统文化的表达

首先,对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进行阐述。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目前唯一还留存的古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我国积淀了厚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这个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从我国著名的四大名园来看,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表现出了深刻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但是近几年来,一方面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我国的人文特征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我国社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瞬息万变,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当中,人民逐渐渴望追求稳定,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开始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一理念和政策的提出为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人文元素提供了契机。

从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其中的一种方式就是由设计师通过借鉴的方式继承前人的成果。在文化的传承中,被多次借鉴的形式堪称典范。二是场所精神的突出,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精神也各不相同,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当中,城市的现代化和统一化气息越来越强烈。而城市园林景观则是表达和传递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城市园林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突出城市的特点和场所的精神来。比如,杭州的西湖的园林景观,众所周知,杭州西湖中的重点景观之一是断桥和雷峰塔,而这个景观的设计就将杭州地区的传统的爱情悲剧故事充分的体现在西湖景观的设计当中。

2、文化内涵的挖掘

其次,对园林景观当中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草木、石头等的布局和设计都经过了雕琢,被赋予了浓烈的人类感情。与传统园林景观相比,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对文化内涵的追求越来越高。在当代城市园林的设计当中,之所以会赋予草木、虫鱼、石头等浓郁的人类情感,主要是因为这些元素融入了园林设计师的理念和理想,使得观光者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而这些情感都存在于城市园林景观的深层内涵当中,通过挖掘这些深层次的景观文化的内涵,能够唤起人们已经失去的感觉,同时添加新的想法。比如,我国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澳门,最重要的一个建筑物是大三巴牌坊,这个大三巴牌坊之所以还能够巍然屹立,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西方文明进入我国的一项重要历史见证。

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人文倾向的体现方式

如何将人文倾向完美的融入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把我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当中,不断的丰富我国文化的底蕴和内涵,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不仅能够体现城市园林景观的特色,还能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二,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知,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在技术创新和理论转变方面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城市景观园林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园林景观功能的发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要在技术上、内容上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将人文风貌融入到城市园林景观当中。

第三,目前,不管是从设计理念上看,还是从建设技术上看,我国的园林景观建设和设计与西方国家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人文景观的表现方面。因此,在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当中,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文景观表现手法,将一座城市的风貌和人文精神淋淋尽致地体现出来。

结束语

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着文化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们正面临着文化的转型时期,如何真正的把握文化转型的正确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代城市园林景观当中蕴含的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建设,更是精神文化的建设,我国拥有900多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大小城市众多,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在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当中如何将城市的人文特色融入其中,将人文倾向淋淋尽致的表现出来,是目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难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吕萌.浅析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7:132.

篇2

关键字:关键字;检索;中国;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Z8 文献标识码:A

一、课题分析

该课题属经济学领域一般层次的理论型研究,通常情况下需要首先检索时间跨度为5年左右的文献,再视具体情况回溯5~10年。信息类型涉及中外文期刊、学位论文、会议文献等。

(一)选择检索工具

根据检索课题的学科范围和研究的方向性质,确定需要查找的检索工具如下。

1)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2)万方《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群》

3)CNKI《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4)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

5)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

(二)确定检索词

首选检索词:中国经济形势(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发展方式(Development Mode);全球经济形势(Global Economic Situation);

(三) 分类途径

从课题分析可知,本课题的学科分类是属于经济学。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类目设置,可选用分类号S作为大类检索入口。

二、拟定检索式

CNKI检索平台基本检索式:(中国经济形势OR全球经济形势OR通货膨胀)AND(发展方式OR增长方式OR宏观调控);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式:k=(中国经济形势+全球经济形势+通货膨胀) ˆ(发展方式+增长方式+宏观调控);

外文数据库通用检索式:(“Chinese economic situation”OR “gobal eonomic suation” OR inflation ˆ)AND brakˆ and (development mode OR increasing mode OR “macro-control)。

三、筛选检索结果

根据不同检索系统的语法规则,对上述检索式作适当的调整,并选择合适的检索字段进行检索,对上述数据库分别进行了检索,并利用网络搜索引擎(baidu)进行了补充查找;时间跨度均为15年。共检索出相关文献700余篇,现按文献类型部分列举如下.

(一)期刊论文

1.艾文耕。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国币市场。2009/01

2.施发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二)博硕士论文

1.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 复旦大学 2005

2. 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

(三)学术会议论文

1.祖强;梁曙霞。后危机时代加快我国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思考[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2010/11

2.Jun-e Liu Information school Beijing Wuzi University,101149 Beijing,China Xiaoshuai H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056038 Handan,China Zhanglin Guo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101601 Beijing,China。Macro Strategic Planning For Beijing Logistics[A]。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Engineering (CCTAE 2010。2010/06

四、文献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仍是全国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且我国一些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部分研究成果以及达到或者出于领先水平,如:中国财经政法大学、北京大学等。

但目前类似的研究大多比较狭隘,从检索的结果看,其纵观整个经济运行层面及其它相关领域的交错分析较少,因此,此课题——“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价值以及学术意义显著,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五、学术论文写作

众所周知,2009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复杂的一年。2011年可能是比较困难又比较复杂的一年,是两个问题兼而有之的问题。从困难程度来说,没有2009年那么困难,保增长不是主要任务。复杂程度也没有2010年这么复杂,2010年所谓复杂,是很多问题我们看不清楚,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也不知道中间会孕育什么风险。在2009年预计2010年的时候,大家说今年的膨胀压力会比较大。从2010年三月份,一系列调控政策就出台了。包括限制房价的政策。到了5月份,当时在人民银行开会的时候,很多学者又担心中国也会出现通货紧缩。3月份,又开始发生新变化,美国开始货币放量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放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这就显示出了2010年宏观调控的一些复杂程度。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在总的态势来看对往后经济发展将起着一定的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2011年世界经济仍可维持温和复苏态势。世界经济的复苏势头要强于预期,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基本抵御了2010上半年希腊债务危机和随后的欧盟刺激政策退出的冲击。展望2011年的全球形势,经济增长将较2010年有所放缓,预测在4%左右。美国经济仍可维持适度增长。欧盟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表明市场信心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政刺激政策退出的影响,继续增长的可能性也较大。日本经济增长前景相对暗淡,但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对日本经济又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因而日本经济仍可保持正增长。

其次,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级政府积极谋化发展,项目储备与准备情况良好。经过多年的准备,目前中西部地区发展已步入快车道,大规模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项目正在展开。产业转移趋势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现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出台和实施,加快创造出新优势产业。消费的环境和支撑条件可望进一步得到改善。

第三,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仍具备较大的运用空间。尽管2010年继续实施了大规模一揽子刺激计划, 2010年中央政府财政赤字仍在1%以内,国债余额与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合计也只相当于GDP的40%左右,两项指标均处于安全线内,并远低于其他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的国家。这表明,当前财政仍具有较强的扩张能力,财政政策运用仍有很大空间。

第四,全球通胀压力仍保持在较低水平。展望2011年度的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受到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发达国家产出缺口较大等因素的影响,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国内价格水平特别是PPI与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高度相关,明年国际价格的稳定对保持国内价格稳定比较有利。

现在我们需要的发展不单纯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实现“四个转变”。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问题而提出的。  2.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为核心,要更加注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要把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4.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作者简介:崔柏(1972-),男,河北联合大学理学院,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图书学与信息学技术

孙毓川(1974-)男,河北联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理馆员

参 考 文 献

[1] 艾慧。中国当代通货膨胀理论研究(1979-1996)[D]。 复旦大学 2005

8]阎虎勤。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相互关系及其协调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2] 艾文耕。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形势展望[J]。中国国币市场。2009/01[3] 施发启。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经济形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9/02

[4] 迟福林。“十二五”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和重点。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5] 吕传廷; 吴超; 严明昆。发展转型与绿色增长——以广州2020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研究为例[A]。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2010/06

篇3

关键词:经济形势、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持续波动震荡,虽有复苏迹象,但增速十分缓慢。目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复苏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压力,这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形势。而在国内,我国的经济运行虽然总体良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但是仍存在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市场经济固有的体制性问题、结构性矛盾仍然凸显;通胀压力巨大、金融市场波动震荡、物价过快上涨等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特征与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当前经济形势特征下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判断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也将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带来机遇与挑战。   第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催生新的就业类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国政府着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将不断优化调整,新兴制造业不断优化,企业技术加强创新能力,服务业将大力发展,这些都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依靠新的科学技术创新,而中国的就业进入一个通过技术革命寻找新增长点与低碳经济发展阶段。第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波动震荡可能催生新一轮的周期性失业现象。食品短缺与价格上涨,以及由此带动的工资上涨将是这个阶段经济的突出特点。而这一阶段的经济波动震荡和周期性失业特征成为也必然成为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第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将逐渐由出口- 投资驱动型向内需消费- 投资驱动型发展方式转变。这就意味着知识型和服务型的就业岗位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一个优势。第四、结构化矛盾存在和失业集群现象仍是后经济危机时代的突出的特征。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矛盾更加突出。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第一、大学生就业难仍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存在的最突出的就业问题。仅2007-2010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就有860万人,而2011年,这个数字将不断飙升。根据以往大学生毕业生的二次就业率的统计比例,有约30%-35%的人能找到工作,也就是意味着至少有500万的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困难。第二、部分大学生未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由于对市场缺乏足够认识,容易“眼高手低”。在求职的过程中,常常丧失理性,盲目就业。同时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呈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跳槽”是司空见惯之事同时也是用人单位的无奈。第三、大学生就业类型的多样性。近年来,国内的就业方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灵活就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出现了短期就业、季节性就业、家庭就业、派遣就业、远程就业等多种形式。这也使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上有了更多的选项。第四、大学生创业成为新的增长点,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不高却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困难的有效方法,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创业有激情没信心。二是,大学生创业有氛围缺教育,多数大学生是没有创业经历的。这些都使大学生创业成了高校中的“鸡肋”。

   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探索

     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当前各高校应该深入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探索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抓学风建设,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锻造,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进而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

(一)以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强化专业思想,形成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第一、发挥学校党政对学生专业教育的领导作用,加强学风建设督促工作。学校党政领导应从学校整体工作就学风教风问题、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程教学、专业实习等进行专门的讨论,针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召开主题班会,为学生指明方向。第二、以专业技能拓展为目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专业论坛、专业科技创新等活动。邀请企业家、学者等专业领域的权威莅校讲学,形成着眼社会需求,教学主导,学生组织搭台,学生唱戏的工作机制,促进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专业素质拓展体系。第三、抓好专业思想教育,树立专业先进典型,坚定学生专业信心。举行专门的学风建设推进会、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从强化专业素质培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方面强化学风建设。在学校网站和报纸等各种媒体上做好优秀学生的宣传介绍。选派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对新生进行大学生活教育,树立典型和榜样。

   (二)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学生实践活动,形成全方位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模式。第一、积极开展寒暑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立项活动,建立“高年级团队帮低年级团队、有经验团队带无经验团队”的传帮带制度。把社会实践能力作为每位大学生的必修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深入开拓实践基地,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丰富学生们的实践内容。重视将实践活动与学生成长更好的结合起来,与社会上的单位进行合作,实行社会实践基地化培养模式。推进学生的职业见习制度的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和职业的理解,明确自我发展方向。第三、着眼社会需求,开展“千人百企”、“三进三同”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有专业特色的“千人百企”、“寻找职业贵人”职业见习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要走进企业,走进职业,认识自己,锻炼自己。

(三)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抓手,点面结合科学规划大学生活,形成一体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模式。第一、合理规划大学生职业生 涯规划教育模式,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导航。形成一年级做好学生的大学生活规划、学习养成教育,二年级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生涯规划教育,三年级做好职业探索、专业发展活动,四年级做好就业技巧辅导和职业素养辅导。将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课、职业规划课纳入教学范畴,作为必修或选修的学分。第二、实施“大学生生活导论”。邀请企业家、知名学者,毕业校友,高年级学生等不同层面的“学长”针对不同年级积极开展大学生活导论、“学长”计划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了职业生涯规划专家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目标规划的引导,激发同学们追求成长、完善自我的内驱力。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是关键。积极地做好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准备指导;做好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收集等指导和分析;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就业和个人发展指导和分析等工作。最终实现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

(四)以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形成个性化的学生核心品质培养模式。第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协调的身心素质。积极开展各项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种球赛、歌咏比赛、文艺晚会等文体活动,形成独具校园特色的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第二、通过对学生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学生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职业态度。在大一阶段注重“苗子”的选拔和任用,通过组织活动、协助老师、联系班级、服务同学等方式,准确分析学生干部能力的类型,有所针对地教育培养,同时开展学生干部素质培训班,进而培养学生干部对于工作的责任感,进而转化为对职业的认真态度。第三、通过开展各种拓展性的训练比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举办主题演讲比赛、主题辩论赛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干部队伍交流培训,提升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能力;成立文体兴趣小组、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通过各种社团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闻中心-中国网2010-3-2.

[2]国家统计局报告。新华社北京2010年3月23日电(记者刘铮)。

[3]曾燕波,杨健楠 外来务工青年城市融入与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4]郑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

[5]刘长平,以拓展素质为核心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9

[6]罗兰芬,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消费导刊,2007,6

篇4

【关键词】经济形势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财政政策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到现在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在此环境下无法独善其身。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显现出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形势不容乐观。下面就GDP、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这几个指标具体分析一下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1、GDP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由图1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经济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前二个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这个速度是最快的。同时,往年偏快的经济增速到2008年减缓下来,GDP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本轮经济扩张周期的峰值,此后连续五个季度出现回落。另外,2006年和2007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平稳,特别是2007年GDP增长率在高位运行。2008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如果按照前两年的规律,第二季度应比第一季度增长速度快,但实际却出现了下降的态势,说明经济增长动力已经开始减弱;第三季度更是下降至9%,比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明显增大,这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开始走下降通道。

2、固定资产投资

虽然2008年GDP增长速度趋缓,但是投资仍然保持了过热的势头。2008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7614.1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53365亿元,增长21.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6546亿元,增长22.7%。2008年各累积月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明显高于2007年,增长率也基本上比2007年高。

3、居民消费

根据国研网的数据统计,2008年各月社会消费总额及增长率均高于2007年。但是,2008年卡斯特景气指数显示,2008年消费者预期指数、消费者满意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基本上呈下降态势,11月份满意指数已跌破90,达到89.2,预期指数则从98.6降至90.8。由于物价上涨、股市快速下跌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11月份消费信心指数创下近三年最低90.2。持续下跌的卡斯特景气指数及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率,意味着今后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会发生改变,内需将会缩小,对经济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二、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中的财政效应机理分析

现代西方经济学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是从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R.F.Harrod)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E.Domar)开始的。哈罗德把凯恩斯短期静态均衡分析所提出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在同一时期,多马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完全独立地提出了与哈罗德基本一致的经济增长模型,并且还引入了财政政策变量,为后来诸多经济学家探讨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的效应开了先河。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把生产能力和总需求处于均衡增加的经济增长叫做必要增长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大于必要经济增长率时,总需求超过生产能力,经济出现过热现象;当现实经济增长率没有达到必要经济增长率里,生产能力超过总需求,出现经济萧条。

1、基本模型

假定没有政府财政支出,社会处在充分就业状态,不存在对外贸易,不考虑时滞问题。根据这些条件,多马经济增长基本模型为:

其中,R为必要增长率,Yd为国民收入,ΔYd为国民收入增加值,s为边际储蓄倾向,v为产出系数(即1单位投资所能带来的生产能力的增加)。

2、在多马的经济模型中引入财政因素

多马认为财政既具有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又有提高生产能力的效应。

(1)财政对总需求的作用效应。由于财政政策的介入,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写为:

ΔYd=ΔC+ΔI+ΔG(1)

其中,ΔC是消费需求增加,ΔI是民间投资需求的增加,ΔG是财政需求增加。

ΔC=(1-s)(ΔYd-ΔT)=(1-s)(1-t)ΔYd(2)

其中ΔT是税收增加额,这个公式表示消费需求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另外:

ΔG=gΔYd(3)

这个公式代表财政支出介入后国民收入增加的乘数式,可以看出经济变动的始发因素就是投资变动。

(2)财政对生产能力的作用效应。生产能力的增加可写为:

ΔYc=v(I+rG)(5)

其中,ΔYc是生产能力的增加,r是财政支出占投资支出的比率,rG是财政投资额。为了简化分析,假定财政投资的产出系数与民间投资的产出系数相等。该公式表明财政投资的介入会使生产能力增加。

(3)财政介入对必要增长率的影响。为了实现均衡经济增长,生产能力的增加和总需求增加必须处于均衡水平,即:

公式(9)是考虑财政介入后的必要增长率,式中存在各种财量——财政投资率r、财政支出率g和税率t。这些财量作为财政政策的手段各自对必要增长率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对此,下面分别求出r、g、t的偏微分。

三、中国目前财政政策取向

1、增加政府的投资性支出

这项措施实际上是通过降低政府消费占财政支出的比率来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相对于资本边际生产率而言,我国经济增长更加依赖高投资率,因为政府投资增加,会提高社会生产能力,经济增长率必然也会随之提高。2008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推出了十项措施及4万亿投资计划,4万亿元中有10000亿元来自中央政府直接财政支出,其余由地方政府及其他非政府机构承担。除此之外,为保证各级政府投资资金的顺利到位,应适当控制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开源节流,监督完成这项投资计划。

2、发行国债,实行赤字政策

赤字政策对经济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是经济低谷时期的一项有效的短期政策。财政赤字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复苏。我国目前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无非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增加政府开支,二是减税。根据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研究,减税不利于经济增长,而且在我国两税合并之后,减税的空间已经很小,所以目前我国应适当地加大政府的投资性支出。短时期内提高政府支出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最快捷最有效的来源渠道就是发行国债。我国是世界上赤字率最低的国家之一,2003—2007年,我国财政赤字率依次是2.4%、2%、1.6%、1.3%、0.8%,均低于国际警戒线(3%)。为保证今后4万亿投资计划的顺利实施,保证铁路、城市公共交通及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中央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刺激社会需求,实行赤字政策。

3、加强税收征管

根据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增加税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在政府支出比率一定的前提下,税收的增加意味着国民储蓄率会上升,由于政府投资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不变,因此,政府可以把国民储蓄率增加部分用于民间投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能力。但这与凯恩斯的经济思想相悖。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凯恩斯指出,要有效地扭转经济大萧条,只能采取举债支出的方法,而不是增税的方法,以扩大政府开支。因为如果政府一方面扩大财政支出,另一方面却又用增加税收的方式保持预算平衡,这样一增一减,财政支出的扩大就不能起到补偿私人投资和消费不足的作用,而且税收手段往往具有时滞性。因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快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税收的征管力度。在我国,由于税收监管不力,每年的税收流失规模之大令人咂舌。据测算,1997—2006年,我国每年流失的税收规模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占当年实际入库税收总额的70%~80%左右。目前应该做的是让该缴纳的税收及时入库,以此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4、扩大农民有效需求

我国农民消费还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的有效需求不足,这加剧了工业生产能力和工业制成品的过剩,不利于国民经济增长。而且目前中央应对金融危机,首要措施就是扩大内需,在考虑扩大城镇居民内需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农村市场。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扩大农民消费。一是增加农民财政补助,如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稳定农产品价格等,提高农民的有效收入进而提高其消费水平。二是政府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投入,推进新农合制度的实施,使农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逐步释放出来。三是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农民对家电、通讯工具、耕作和运输机械的消费才会成为可能。

5、加大科技投入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是基于不存在技术进步的假设而进行分析的,但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在其他外部制约因素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可以使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很多出口外向型企业濒临破产,其中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原因是由于生产成本过高,利润空间微乎其微。但是也有一部分技术密集型企业存活下来,它们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获得利润。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重视技术进步,并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但现阶段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因此,今后我国要更加重视技术进步,使经济增长由量变转为质变。政府对科技的支持,首先要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资助高新技术及涉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其次,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更的优惠政策,如通过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最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政府应该帮助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渡过难关。中央应尽快扩大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范围,提高企业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另外,具有针对性地继续调高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税率,鼓励企业出口,防止国家出口萎缩。

【参考文献】

[1]高长春: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以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经验为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毕正华:基于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8).

[3]郑兴铎:缓解企业出口“阵痛”政府可以做些什么[J].国际商务财会,2008(10).

[4]王莉卿: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R&D支出的效应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

篇5

【关键词】 “十三五” 长江中游城市群 产业升级 形势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2014年经济总量超过4.5万亿元,居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第四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占有重要地位。国务院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批复中指出,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于加快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内容。可以预见,“十三五”时期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新关键期,如何顺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把握“十三五”时期重大发展机遇,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是各级政府部门和学界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国际形势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国际产业调整和新技术革命正在推进,世界需求结构和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换挡提质、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十三五”时期将成为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契机,也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发展机遇。

1、全球经济复苏加快,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

目前,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前景稳定,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势头放缓,全球经济复苏仍将持续,经济增速有望加快。美国经济正强劲复苏,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趋于好转,以印度、印尼、古巴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呈同向联动的趋势。据联合国《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中预测,我国“十三五”前期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15年全年增长速度将达3.2%。全球经济整体回暖,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机遇。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调整中,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制造业再造”,这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2、产业升级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国际产业调整和新技术革命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政策不断加码,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形势将更复杂严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要在世界转型大浪潮中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推动产业升级无疑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联合国《2014年工业统计国际年鉴》显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过去四年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仍然持续高于他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说明,制造业仍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发展经济体总体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数据显示,2013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份额增加到35.5%。然而,随着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日益加快,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持续提高,高技术工业产业成长非常迅速,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据估计,中高级和高级技术行业现在占到工业化经济体制造业增加值的75%,但传统的农工行业至今仍然主导着最不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联合国预测,今后10年,工业化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鸿沟将会继续加大。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产业升级必将成为发展中国家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3、推动产业集聚化成为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发达国家纷纷把产业集群作为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不少国家将培育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作为一种重大政策付诸实施。日本为克服产业空洞化、提高全球竞争力,推行产业集群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行动计划上:一个是由经济产业省制定和推动的“产业集群计划”,涉及IT、生物技术、能源等领域;另一个是由日本文部科学省制定和推动的“知识集群计划”。法国为防止企业外迁,斥资15亿欧元在法国各地扶持67个不同产业的“竞争力集群”,成为法国“全新的产业策略”。这67个“竞争力集群”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等级是六大具有全球领先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第二梯队是9个“全球使命计划”,第三梯队是52个“国家使命计划”。韩国通过产业集群政策促进地区产业分工和提升创新能力,早在2004年就制定了《国家均衡发展5年计划》,指定了8个革新示范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方向,制定了《韩国2015年产业创新战略》,提出产业创新的形式主要体现在集群创新上,将大力培养新的成长产业群作为产业创新的重点。如今,发达国家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几乎都采取集群的方式,如美国著名的硅谷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产业集群、加州葡萄酒酿造业集群;英国斯塔福德郡的陶器产业集群、白金汉郡的椅子制造、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剑桥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德国南部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索林根刀具业集群、巴登-符兹堡机械业集群。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充分表明,产业集群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要素有效集中,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这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形势分析

从国家层面看,国家推进建设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内需和大力推动产业转移等重大部署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升级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1、全面深化改革,产业升级将成新常态

我国经济正处于换挡提质、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未来可能长期保持中低速增长态势。自2012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9个季度稳定在7%~8%之间,处于周期回落和结构调整的压力集聚期,经济增长进入到中高速阶段,下行压力较大,增长条件和动力已发生深刻变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缓,产能过剩呈现出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外需超常增长的“风光”不再,社会人口、收入结构正经历转折性变化,在经济合理运行区间内,微刺激政策正在加码,全面深化改革将成为主旋律,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提速必将成新常态。在这样的形势下,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产业升级势在必行。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揭示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转入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将基本告别传统粗放增长模式,增长速度“下台阶”;更意味着经济结构出现趋势性新变化,增长动力加快转换、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发展质量“上台阶”。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为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近年来,我国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这也为产业升级进入新常态提供了重要基础。

2、区域战略的密集推出将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重大机遇

在产业转移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国际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正积极实施从沿海起步先行、逐层向内河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东部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发展,推进西部开发,将中西部打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最大回旋余地,同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振兴茶马古道、打造长江经济带、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一批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各类区域战略相继实施,京津冀、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等诸多区域集聚发展,区域集聚发展为产业集群培育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和支撑载体。

3、产业转移承接区域向中西部地区延伸,推动产业集聚与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东部沿海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转移,成为新一轮制造业转移的主导力量。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生产邻近消费市场以及国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因素的综合推动下,国内产业转移整体呈现由三个“三角”向三个“泛三角”区域拓展,即由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加速向泛长三角、泛珠三角、泛环渤海周边区域以及沿江、沿交通轴线拓展和集聚,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升,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及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产业转移进入技术、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新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除了承接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还承接某些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及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在世界转移产业的重心已开始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方向转变的大趋势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承接东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明显增强,承接产业由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这将倒逼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技术持续升级,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工业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

(基金项目:本文属第三批“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项目(赣才字[2013]2号);2014年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14ZD04)。)

【参考文献】

[1]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摘要】2007年底,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经济走势进一步恶化。2008年和今年第一季度以来,我国出口额大幅减少。对于外贸依存度高的中国来说,必须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具有清醒认识。本文根据中国当前的出口形势,分析出口减少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出口;金融危机;出口退税;对策

2008年10月份我国出口额同比增幅低于20%,11月份的出口额同比增长仅为-2.2%,出现7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国家信息中心研究报告预计,2009年我国出口将大体保持2008年的规模,进口比2008年下降5-10%,导致“衰退型顺差”扩大,使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但与总出口对总产出的实际贡献下降相背离,出口总量下降对总产出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截止到2009年5月,我国第一季度的出口形势也已知晓,如何在今年下半年和未来几年内恢复我国出口大国地位,保持中国经济增长高速增长,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1我国出口整体形势分析

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形势仍很严峻,进出口贸易额相抵,进出口贸易总额4287亿美元,贸易顺差623亿美元,同比增加209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2455亿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19.7%;进口贸易额1832亿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下降30.9%。第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去年第一季度减少56亿美元。具体形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截止到2009年4月):

1.1出口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出口的贡献要远低于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在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6.1%中,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仅仅是-0.2个百分点,而最终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则达到4.3个百分点,最终投资对经济的贡献为2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大大高于投资与净出口的贡献,充当了第一驱动力,成为支撑GDP增长的中流砥柱。

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我国对外贸易开始出现明显的好转迹象,2月份出口增长额是-25.7%,3月份达到-17.1%,形势仍然严峻。虽然整体趋势下滑,但是,从月度环比状况看,我国出口下滑趋势在收窄,我国各主要的经济指标出现了较好、向上、积极的迹象。单从采购经理指数(PMI)上来看,我国经济在今年第一季度捷报频传,这有可能成为扭转全年整体出口的良好开头。

1.2出口产品的整体结构: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下降但在出口产品结构中的比例上升势头明显,其中机电产品出口累计1981.28亿美元,同比下降21.22%,但环比增长逾四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累计982.50亿美元,同比下降23.1%,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29%。其中,3月份当月出口274.5亿美元,同比下降20.8%,为连续第5个月同比下降(图1所示)。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我国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出口增长减缓并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纺织品出口202.15亿美元,同期下降15.2%;服装出口315.0亿美元,同期下降6.6%。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量大幅度下降。其中钢材出口持续低位运行,净出口量迅速下降47.8%,钢坯和粗煅材下降96.8%。农产品出口量下降显著,玉米出口量下降88.9%,大米下降12.5%。

1.3出口贸易方式: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5994.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24.6%,降幅大于同期一般贸易降幅5个百分点,但较前两个月加工贸易进出口总体降幅收窄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374.2亿美元,下降20.5%;进口2619.9亿美元,下降28.7%;其项下累计贸易顺差754.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6.6%。(表1、表2)

1.4出口的国别:到2009年4月份,中美双边贸易进出口大幅下降,进出口总额858.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8.9%,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4.32%。其中,我国对美出口626.8亿美元,下降15.7%;自美进口231.4亿美元,下降17.4%;累计实现对美贸易顺差395.4亿美元。截止至今年4月,我国对欧盟进出口贸易持续下降。我国与欧盟双边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1024.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9.8%,降幅低于同期我国外贸总体降幅5.1个百分点,欧盟继续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我国对欧盟出口674.9亿美元,下降22.1%;我国自欧盟进口350亿美元,下降15.1%;累计实现对欧盟贸易顺差334.9亿美元。截止至4月,中日双边贸易降幅居前3大贸易伙伴之首,日本从我国最大进口来源地位置回退至次席。中日双边贸易额为645亿美元,下降23.15%,降幅列前3大贸易伙伴之首,分别高出同期我国与欧盟和美国的双边贸易降幅3.4个和8.8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0.7%。其中,自日本进口348.0亿美元,下降29.6%,被欧盟超越退到我国第二大进口来源地位置;对日出口297.0亿美元,下降16.2%。累计贸易逆差51.0亿美元,下降71.9%。(表3)

2我国出口增幅下降的原因分析

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加强了对宏观政策的协调,各国联手应对危机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全球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出口增幅出现大幅度下降,是全球金融危机等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国际上,金融危机还在发展和蔓延,世界经济短期内明显复苏的可能性不大,美欧日经济很可能在底部震荡一段时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

首先,外部需求严重萎缩。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冲击是外需下降。我国外贸依存度较大,尤其是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高,在美国消费疲软及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负面影响下,出口受到严重冲击在所难免。受发达国家衰退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出口下滑,贸易收入下降,外来投资减少,经济面临的困难还在加剧。世界贸易组织(WTO)年初曾预测,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下降9%,将出现二战以来最大降幅。再加上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下降,贸易额降幅可能更大。

其次,国际贸易融资困难。目前,全球流动性紧缺尚未有效缓解,金融机构纷纷收缩信贷规模,各国贸易融资条件普遍恶化,国外进口商和经销商资金压力加大,纷纷采取减库存、压订单等方式规避风险。据出口普遍企业反映,国外进口商订单短期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进口商贸易融资困难,出口企业收款延长,收汇风险上升,出口坏账增加。由于这场危机,如果进口商要求把信用证支付改为托收支付,即期付款改为远期付款、拖延付款,甚至赖账,出口企业将无能为力。再加上国内银行为防范风险对出口企业慎贷、惜贷等现象普遍,贷款规模迅速收缩,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有效缓解。对于出口商来说,贷款规模收缩导致企业流动性资金减少,现金链断裂影响支付,这将引起连锁反应。原本融资已经相当困难的出口企业无法回笼资金,资金链断掉就有可能使我国出口企业面临严峻的财务危机,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加剧。据2009年3月份WTO审核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报告,过去几个月各国贸易限制措施显著增多,主要是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等,中国是主要受害者。贸易摩擦出现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扩展,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从反倾销等传统领域向反补贴、技术壁垒的新的形势延伸,从具体产品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层面发展。今年一季度,共有11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25起,其中反倾销18起,反补贴1起,保障措施3起,特殊保障措施3起。目前,世界各国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许多国家可能进一步寄希望于贸易保护转嫁国内就业矛盾。

(2)国内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快速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等因素也造成我国出口增速放缓。

首先,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制造成本和环保成本急升的困境。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汇率改革以来,以外贸导向为主的生产型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主要是以下问题:(1)劳动力的短缺与人力成本的提高:我国沿海地区大量的加工贸易企业和外商投资出口型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赢利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廉价工资。随着新的《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三险”,支付加班工资,造成企业人力成本普遍上升,也导致了制造成本迅速提高。这对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影响尤其突出,(2)制造成本的急剧提升。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金属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出口企业成本加大。综合计算,由于原材料及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了20%至30%,成为推动企业成本上升的第一因素。(3)环保执行力度的加大和环保成本的提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节能减排法的实施,各级政府开始强化环境保护的执法和惩治力度,污水处理、废气回收净化等强制性环保措施成为企业运行的先决条件,对排放不达标企业和环境违法企业实施限期整改、依法关闭等措施,从根本上加大了污染企业的环境违法成本。

其次,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出口企业经营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出口增长深受制约。从2007年下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开始,尤其是2007年11月份以来人民币升值呈现出加速之势后,我国的出口企业,尤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受到较大的冲击,产品竞争优势下降。人民币的加速升值不仅导致出口企业承受汇率变动的风险,而且迫使出口加工企业压力陡然提升,直接影响到出口加工工业的利润。伴随着人民币的汇率升值,同样美元的收汇转换成人民币的数字在急剧下降,同时这个数字还直接冲销了出口企业的利润。

第三,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我国自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多次调整。实施出口退税制度以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明显改善,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型产品的出口,工业制成品成为出口的主要商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也逐年增长。2006年9月和2007年,按照保护国内资源、缓解贸易摩擦、鼓励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原则,国家取消了对大部分非金属类矿物产品、煤炭、金属陶瓷等商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对钢材、陶瓷、纺织品等低附加值加工贸易产品和完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对重大技术装备、生物医疗产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些措施推动了我国企业在加工贸易价值链地位的提升和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然而政策的出台却造成了我国出口增长的明显减缓,这些都减小了我国出口商品的规模和数量。从2008年12月1日起,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上调377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是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出口退税的降低将直接提高相关企业的成本和定价,影响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相当部分的出口企业利润减少。

此外,我国出口退税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出口退税率调整过于频繁,对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退税率不合理,不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退税周期过长也是突出问题,长达数月的出口退税周期,令出口企业无法及时利用这笔资金。因此,要进一步规范出口退税制度,以达到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目的。

3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相关对策分析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深,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稳定,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经济的外部风险。外需明显放缓、人民币升值、贸易融资困难、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内外综合因素的作用,将继续影响我国的出口。中国的出口形势依然很严峻,为帮助国内出口企业度过难关,改善我国出口贸易困境,应当主要从出退税、汇率稳定和国家金融政策支持等几个方面积极应对:

第一、国家应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出口退税制度作为国家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此政策的频繁变动,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长期规划,更无法避免由此所损失的制度稳定性与可预测性。因此,要依据我国对外贸易长远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来规范出口退税制度,加强出口退税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出口生产企业能根据稳定的出口退税制度合理规划其生产经营活动,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全局。从长期来看,这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进而带动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此外,国家还要适时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执行力度。目前我国出口退税是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的,按计划分配,带有极强的计划性。这与出口贸易市场化相矛盾,也使得国家退税政策不能及时兑现,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有重要贡献的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出口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执行力度,提高出口退税在促进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过程中的调控力度。

第二、国家金融政策性支持。国家目前的一些金融优惠政策集中于大型央企,一般中小型出口企业难以受惠。在当前出口企业新订单数量明显减少的背景下,政府在金融方面应考虑给予中小型出口企业适当的扶持,应加大向出口企业提供法律服务和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稳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协调金融部门切实改善出口的金融环境。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改善企业融资担保条件,发展资本市场。尽快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开拓新型融资方式建立融资租赁市场。健全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机制等措施,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另外,政府作为主导建立一个由政府、商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工作机制。

第三、优化出口结构,实现出口战略转型。我国外贸的根本出路在转型,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这就需要在巩固和发展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基础上,逐步转型升级,按照节能减排目标控制“两高一资”的产品出口,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尽管我国的出口产品现在具有低成本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延,人工成本、制造成本不断上涨,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产品的价格优势将愈来愈小,甚至有可能被挤出部分市场。金融危机或为中国经济转型创造了良机,出口增长模式的转型才能实现。出口企业接受金融风暴最好的洗礼方式,就是迅速抓住机遇,进行更快更充分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最终化“危”为“机”。

第四、出口企业做强品牌转内销。当前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下,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在此情况下,出口企业需要把眼光更多地转向国内市场,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采取做强品牌转攻内销市场的策略,摆脱在出口市场低价竞争的僵局。从宏观背景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也正在进行大的结构调整,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了与出口、投资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出口企业加大投入转型做内销也就顺理成章。尽管这种转型决非易事,不仅需要较高的资金支持、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企业还会面临较大的转型风险,但有所作为总胜过坐以待毙。

第五、多元化地开拓其他市场,努力开展国际化经营。出口市场的调整是目前外贸出口企业着重考虑的办法,而且,调整的步伐要在稳健中尽量加快。在当前我国出口产品居前三位的贸易伙伴欧盟、美国、日本需求疲软的情况下,必须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外贸企业为缓解出口压力,应摆脱单一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放眼全球,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南亚、东盟、南非、东欧等国家和地区出现飞跃式发展,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值得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把这些活力市场纳入本企业的出口市场考虑范围,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展国际化经营。

参考文献

[1]龚红莲,刘博韬.规范出口退税制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J].中国财政,2008(13),P72

[2]杨品杰,孟迎迎.中国当前出口形势分析及相关对策[J].经济师,2008(12),P29

篇7

从2001年创办企业到现在,福州宜美电子有限公司(简称“宜美电子”)董事长陈祖元,已有接近15年的钟表制造经验。2008年,他以ODM形式切入智能运动腕表领域,并在2013年创立自主品牌“EZON宜准”。

“无论机械表还是石英表,塔尖早已被别国占据,而我感觉到中国在智能运动腕表行业,有巨大商机和‘弯道超车’机遇。”陈祖元表示,去年公司可穿戴智能运动产品产值在国内排名前三,单品类电商销售在国内排名第一。

向可穿戴智能转型过程中,宜美电子已引起国家决策层面的注意。去年11月9日,陈祖元受邀参加总理主持的“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与创新座谈会”,就可穿戴智能行业的发展作了相关专题汇报。

我们有“弯道超车”的机遇

《支点》:你们最早是聚焦于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设计制造商),后来是如何从ODM转向自主品牌的?

陈祖元:我从2001年创办企业到现在,已有近15年的钟表制造经验。但我真正从事运动手表制造,是2008年开始的。

当时,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全国掀起了一股健身热潮。那时,国内机械表、石英表品牌都很多,但是智能运动腕表领域里几乎看不到自主品牌身影。

从钟表发展史看,无论机械表还是石英表,高端产品早被欧美国家占据。而智能腕表对各国都是全新挑战,大家可以说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给我们带来了赶超国外品牌的重大机遇。

于是,当国内外众巨头将目光更多地锁定在智能手表与手机、平板电脑的功能衔接上时,我们从“智慧运动”方向契入,从功能型运动手表向智能型运动手表转型,开拓市场新蓝海。

2008年,我们以ODM形式切入智能型运动手表这一领域,并在2013年正式创立自主品牌“EZON宜准”。这一年,我们研发了国内首块集运动表、可穿戴智能与云服务平台于一身的智能运动腕表。

ODM与“EZON宜准”,在某种意义上是相辅相成。有些品牌看到宜准的表现,会很乐于跟我们在ODM板块进行合作,而ODM业务也能持续提高我们的制造技术和产品品质。

如今,我们已拥有登山、健步、跑步、休闲四个系列40余款智能运动腕表产品。2015年天猫“双11”中,宜准销量居智能运动表品类首位。

《支点》:同样是数码类产品,近年来华为手机迅速风靡国内,我们是不是想要做“手表界的华为”?

陈祖元:相对于手机这类当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手表的消费相对来说还是“弱需求”。

我们希望能放大这种需求,用智能运动腕表推动户外运动,也借户外运动的风尚,拉动智能运动腕表市场拓展。毕竟现在手表已不仅是计时工具,而是一种可以采集数据、连接云端的高科技可佩戴数码产品。

我个人观点是,可穿戴智能产品或移动终端,一定会逐渐取代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虽然目前时机尚未成熟,但我们将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另一方面,国外可穿戴智能行业设计多基于外国消费者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缺乏贴近中国消费者的本土化体验。国内企业如果发挥贴近本土市场的天然优势,提升科技和设计创新能力,把握中国用户需求仍然前景广阔。

培育品牌为核心竞争优势

《支点》:在去年“国务院经济形势分析与创新座谈会”上,有五位企业家出席,您是其中之一。当时受邀具体经历是怎样的?

陈祖元:2015年度有个极其有影响力的事,是财经作家吴晓波用篇文章让智能马桶盖在国内爆红。

过去国内去海外扫货主要群体的“中国大妈”,大多是出于从众心理,但那次热衷日本马桶盖的人中有大量中产阶层,他们的购买行为是趋于理性的。这个现象传达了一个信号――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才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这一背景下,国务院邀请来自宏观经济、金融、外贸等领域和机械、服装、电子、钢铁、流通等行业的专家学者及企业负责人参加座谈会,也表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

当时我的建议,是大力发展可穿戴智能产品品牌建设,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优势,希望能将可穿戴智能行业列入国家重点发展目录,建设国家级可穿戴智能创新中心,集思广益,融合国内的科研力量打造优秀民族品牌。

《支点》:您为何被邀请,是企业规模还是品牌知名度?

陈祖元 :随着全民健身等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可穿戴智能设备应用领域变得非常广泛。不过,国内可穿戴设备公司大部分都只针对用户调研、UI设计、贴片、装备、营销推广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很少有涉及全产业链的企业。

而我们基于多年ODM经验,已成为从概念研发到芯片选择、嵌入式软件设计、模具打造、材料选择等完整链条的企业。既覆盖了全产业链,又代表了中小企业升级转型,在国内可穿戴设备具备一定代表性。

当时国务院办公厅确定邀请名单,将信息传达至省办,再到市级部门和具体企业。参会的5家企业均来自传统行业,但都通过“互联网+”实现创新转型。

《支点》:我注意到您在座谈会中,提出“可穿戴设备要培育以品牌为核心的竞争优势”这一观点,为何您会如此强调品牌?

陈祖元:随着劳动力成本、汇率、原材料成本上升与出口向内销转型的阵痛,制造廉价产品的大工业生产模式与世界工厂定位已经注定要成为历史。

中国不是没有好产品,是缺少好品牌,以至于附加值不高。既然“腾笼换鸟”已是必然策略,那么品牌建设则必须化作企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用户体验才是下一个风口

《支点》:无论索尼、三星、LG、google都在涉足智能穿戴领域,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产品并不多,为什么?

陈祖元:第一,目前可穿戴智能产品同质化严重,出现不少盲目跟随的现象。

市面上可穿戴设备看似酷炫,但在实际使用中,企业和消费者对可穿戴智能产品的认知、应用、需求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导致各品牌的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现在很多厂商都在开发可以接打电话的手表,实际上这种功能并不符合消费者需求。

此外,消费者都希望产品兼具高颜值和强性能,但目前来看,续航、防水与颜值之间其实有矛盾,需要技术进步与系统磨合的过程。

第二,可穿戴设备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可能存在着人为或被动泄露用户隐私、设备自身安全隐患和健康危害等“雷区”。

第三,无论屏幕显示、电池续航和云端应用,可穿戴设备都还存在一定的技术瓶颈,产品本身的缺陷阻碍了它的大幅流行。

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人类正站在可佩戴智能平台即将大行其道的历史拐点上,而这场革新,中国人不应该也无法缺席。

《支点》:在您看来,下一个可穿戴设备的风口在哪里?

陈祖元:下一个风口还是在于创新型产品。于内,国内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应当进行细节完善和功能改进 ;于外,要与其他领域厂商合作,补足短板。

单个企业很难满足消费者全部需求,一定要合作。比如有些跑友习惯边跑边听歌,而运动手表要加入听歌功能,于内自然要解决手表内存、功耗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还得与蓝牙耳机厂商合作,配套一些低功耗、音质不错的蓝牙耳机。

当然,无论是尝试跨界跨领域合作,或开发更多技术,还是通过改造外形与奢侈品商合作,产品立足的根本在于技术,若不能在技术方面取得真正进步,智能可穿戴设备很可能沦为槽点鸡肋。

《支点》:我们是否会在腕表之外的板块发力?

篇8

关键词:黑龙江省 新型农民 培训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黑龙江新农村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研究

项目编号:12535076

中图分类号:F323.6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进而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而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建设的迫切要求。

一、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统筹协调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从纵向层面来看,县上虽然成立了专门的农民培训领导机构,但对该项工作的统一协调力度还不够,乡镇一级基本还没有成立领导机构;从横向层面来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教育、劳动、扶贫、科技等多个部门,但部门职责不够明确,在培训中缺乏必要的衔接和配合,基本上还是各自为政。

2、认识不到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热,农民不热,县上急,乡村不急。当前乡镇工作内容杂、经费紧,加上开展农民培训工作难度大,又不是立竿见影的形象工程,因而常被挤在一边。乡村两级既无农民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实施计划,也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机构。农民则由于受文化知识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对培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还远远不够,加上对政府的信任度不够,对培训效果还是持怀疑、观望态度,难以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3、基层培训基地设备技术落后。大多数乡、村基本上没有农民培训场所,一般只是象征性的在乡、村办公地点或乡村中小学校挂个“农民培训学校”的牌子,既无专用的校舍,也无专职的师资人员,更谈不上先进的教育培训设备,就连县农广校、县技校等单位的培训场所都是租借的。受条件制约,在乡镇、村上组织开展农民培训大都是在露天广场以会代训的形式进行,有时连高音喇叭都配不上,培训效果不尽人意。

4、师资力量薄弱。现有的农民培训师资有的是从高校请来的专家,有的是从县级有关单位临时抽来的在职干部,有的是从农村推选出来的“土专家”,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而且都是兼职的,因而更换频繁,时常出现“空堂断档”现象,培训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极大的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二、促进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符合黑龙江省情的农村社会向度

首先,应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分治”的局面。

其次,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要把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覆盖全省的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此外,还应健全农村教育体系,深化推行“普九”教育,加强农村职业、成人教育,普及科学知识,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

2、加强统一领导,明确部门职责。

要把农民培训工作摆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各级“党委领导、政府实施、部门牵头、校(学校)基(培训基地)落实”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领导机构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确定专职领导和人员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特别要加强农牧局在制定农民培训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年度考核及日常管理协调等方面的职能,做到组织有机构,落实有人手。

3、大力宣传政策,实施激励机制。

要深入乡村做好宣传工作,向农民讲清务工与务农的区别,讲清科技致富、科技兴农的重要性,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台等媒体,大力宣传科技致富、自主创新致富的先进典型,让农民逐渐主动接受培训,参与培训。另外,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经过培训取得“农函大”结业证书、农民技术员职称的农民,在农业项目贷款、土地流转承包等方面给与政策性倾斜,对一些特别优秀的学员,可以聘任为村级农技指导员,并给与相应的资金补助,实行培训、考核、聘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4、整合师资力量,创新培训模式。

将县农广校、农技中心、畜牧中心、就业中心、果业局等单位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优化整合,分为政治理论、实用法规、粮食种植、畜牧业、果业、设施农业、职业技能等若干教育培训小组,从每个小组中选拔1-2名热爱农业、关心农民,政治素质过硬、理论水平较高的“内行专家”,作为各培训小组的学术带头人,输送到大专院校进行深造。以后全县的农民培训,不管由哪个部牵头组织,属于哪个教研小组的教学内容,就由哪个小组负责培训,逐步实现培训内容的规范化和授课师资的专职化。

在培训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四大模块。(1)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模块。主要培训内容有粮食种植、果树栽植、畜牧养殖、设施农业等农业实用技术,该类培训一般要深入村组,根据农时和农民要求,选择培训内容,组织农民召开大会进行集体授课培训。(2)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转业培训模块。主要培训内容有电工电子、摄影摄像、机械车工、缝纫、电气焊、家电维修、汽车摩托修理、美容美发、烹饪等职业技术,培训对象主要是针对农村有待转移输出的富余劳动力和一些脱离了土地或者失地准备转业的农民。该类培训一般是按照与用工单位(企业)签订的用工协议规定的工种、数量和待转业农民的数量、待转职业进行,基本上都是短期课堂式培训。(3)学历法规培训模块。主要培训内容有自然科学文化课程及农村村民自治、农村财务管理、计划生育、土地、劳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培训对象主要是农村基层干部。该类培训一般采用定期授课、课外自学的学习方式,旨在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水平。(4)形势道德培训模块。主要培训内容有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三德三观”教育、人口与婚育新风教育、科普知识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可以采用现场讲解、放映录像、网络课堂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以培育讲文明、守法规、知荣辱、树新风的新型农民。

文献:

篇9

关键词:河南省;资本存量;产出-资本比;估计

中图分类号:F12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1096(2002)06-0042-03

历年资本存量对于从事宏观经济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构建宏观生产函数,进行中长期预测等都需要以其为依据。由于在我国的政府统计中, 资产负债综合表(国民资产核算表)的编制开始得较晚,使得历年(比如1952年以来)资本存量 的数值,只能用一定的方法来推算。笔者在本文中提出了建立在变量数据之间拓扑关系之上 的"迭代法"和"增量平均法",并将它们和通常使用的,笔者称 之为"武断法"的测算方法一起相互印证,推算出河南省1952~2000年历年资本存量 。用这种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有较高的可靠性。`

理论上可以使用对资本存量进行计算。式中K1代表第i年资本存量,Ko表示初始年份的资本存量,表示第Ki-1年的资本 增量,即资本形成总额,之所以用一年的时滞,是考虑到当年的资本形成到第2年才发挥作 用。

这样估计历年资本存量的问题就转变为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计算 历年不变价资本增量(历年可比价格资本形成总额);二是如何估计K0。

一、计算历年不变价资本增量

计算的基础是《河南统计年鉴・2002》(以下简称《年鉴》)中的历年GDP、不变价GDP指数、 历年支出法GDP。

步骤1:计算历年1952年不变价GDP。

方法为第i年1952年不变价GDP=1952年当年价GDP×第i年1952年不变价GDP指数。

计算结果见表1。

二、估计1952年资本存量K0

估计K0为什么重要?在我们尝试用1952年以来的数据回归河南省宏观生产函数时发现,模 型的各种参数值对K0的估计值非常敏感。因此,对K0的估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回归河南 宏观生产函数的准确性。

假定产出-资本比ν=YK为一个常数(产出-资本比与通常经济模型中使用的、它 的倒数--资本-产出比相比,更直观地反映资本的产出效率,故本文中使用这个概念)。其 中ν表产出-资本比;Y表总产出,用当年GDP代替;K表当年资本存量。如果能够找到历年的 产出-资本比,据此推断出K0将是一个理想的估计。

对历年产出-资本比的估计有三种思路:我们分别称之为武断方法、迭代方法、增量方法。

第一种:武断方法。假定1952年的产出-资本比与2000年的产出-资本比是一致的,用2000年 的产出-资本比代替1952年的产出-资本比。

为计算2000年的产出-资本比,首先就需要2000年的资本存量,我们使用上年的累计可比价 格资本形成总额来代替。这样处理基于以下理由:1952年 的资本存量在2000年的资本存量中所占份额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2000年的产出-资本比为

据此得到K0(1952年资本存量)为138.81亿。

考虑到计算2000年的产出-资本比时忽略了K0,所以,1952年产出-资本比的真值应该小于 0.26,则K0的真值应该大于138.81。

第二种:迭代方法。假定1952年的产出-资本比与1952年到2000年平均的产出-资本比是 一致的。

我们知道资本存量、每年的资本增量、增量累积和产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拓扑关系。我们可以 利用这些变量之间的拓扑关系求出产出-资本比,进而对1952年的资本存量进行推断。这一 估计分三个步骤进行:

步骤1:首先以历年累积的资本增量代替Ki,计算出一个伪产 出- 资本比这一步实际上是为迭代 过程赋一个初始值;

步骤2:计算出伪产出-资本比的平均数(0.50),用这个平均数计算出伪和伪,再计算出一个伪产出-资本比;

步骤3:重复步骤2的迭代过程,分别得到伪产出-资本比为0.27,0.22,0.20,……伪产 出-资本比的平均数[AKν^]收敛于一个稳定的数值0.19。表4显示了迭代过程的前四步。

我们将0.19作为对1952年产出-资本比的估计值,得到1952年的资本存量K0为189.95。

第三种:增量方法。用相近年份的多年增量产出-资本比的平均数作为对1952年产出 -资本比的一种估计。

增量产出-资本比为

我们只估计1953年~1958年的增量产出-资本比,分别为0.23,0.27,0.27,0.05,0.27,0.18。

50年代的生产方式与现在的有较大差异,故选用50年代的若干年份;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 初出现巨幅波动。1953~1957年是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相对稳定的时期。所以,用这些年份 的数字推断1952年的资本存量较为合理。计算得到1954~1957年四年的增量产出-资本比的 平均数为0.22,1953~1958年6年的增量的产出-资本比平均数为0.23。

三、结论

1武断方法得到的产出-资本比是0.26,据此估计出1952年资本存量K0为13881亿元(1 952年不变价)。

2用增量累积和存量这间的拓扑关系迭代方法得到的产出-资本比是0.19,得到1952年资 本存量K0为189.95亿元(1952年不变价)。

3相近年份增量平均方法得到的产出-资本比0.22和0.23。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产出-资本比的真值应该在0.19~0.26之间。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我们把0.22作为1952年的产出-资本比的估计可能相对比较合理。第一,50年代的生产方式 与当代有较大差异,因而可以认为50年代正常年份的产出-资本比应该是比较接近的;第二 ,迭代方法得到的平均值有较高的可信度;第三,迭代方法的结果受到60年代不正常年份数 据的影响,因此,真值一定高于0.19。

4回代验证:以0.22作为对1952年产出-资本比的估计,推算出历年资本存量,再计算历 年产出-资本比(见附表5),历年产出-资本比的平均值为0.203878。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作出对历年产出-资本比和不变价资本存量的估计,具体的推断结果数据 见表5。

5根据对历年资本存量的估计,用回归方法模拟出河南省的生产函数为256+0

其中t为时间,L为劳动力存量,K为资本存量。

最后,根据我们计算的2000年的产出-资本比0.25和2000年现价GDP5137.66亿元,可以 推断出2000年现价资本存量为20550.64亿元。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0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3]李贵基,杨承训2002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C]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4]段宾,谷健全,肖红,等1978~2005年河南省资本、就业和技术进步状况的 数量分析与预测[J]河南软科学,2000,(2)

The Estimation on Capital Stock of Henan Province

YUN Wei-ho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 s, 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The capital stock is a fundamental variable for regress ing macro produ ction function and forecasting economy in metaphase and long-term. For the reaso n of statistic system, the statistics had not been taken in this aspect before s everal years ago. Theoretically, the capital stock can be expressed as K1=K0 +∑n[AKλ-]=1K[AKλ-]-1,which ne ed deduce two parts respectively.Estimating the capital stock at starting year is something more troublesome, capital-product ratio is a alternate approach. We can estimate that the capital-product ratio in 1952 is 0.22 and then estimate t he each year’scapital stock of Henan province from 1952.

Key words: Henan province; capital stock; capital-product ratio; est imating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贸易保护;中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158-02

一、背景分析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在世界经济低迷的今天,贸易保护则愈演愈烈,特别是中国作为崛起的国际贸易大国,进出口量快速增长,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和冲突时有发生。从2009年9月起,轮胎特保案、无缝钢管“双反调查”、铜版纸及紧固件“双反调查”一波接一波,有人将其喻为“中国国际贸易史上的9.11”。2009年12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批准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大约10%到16%的关税,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对华最大的一起贸易制裁案。

根据2009年12月24日中国社科院的2010年世界经济黄皮书《2010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分析,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已走出低谷,步入复苏轨道。进入2010年我们讨论最多的将是“复苏”这个词。假如全国经济顺利复苏的话,一方面,中国的出口将强劲增长,另一方面,欧美等国失业率仍在高位徘徊,因此,欧美等国家在国内政治压力下可能采取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所以专家预测,2010年中国这个出口大国将遭受更多的贸易保护制裁。

二、新贸易保护的理论基础、表现形式及特点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免受国外竞争压力而对进口产品设定极高关税、限定进口配额或减少进口额的经济政策。一些国家为了摆脱双边与多边关税协定的约束,便会采取一系列限制商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新措施(例如把质量认证、技术认证、环境保护、劳动权益、人权等作为限制进口的主要理由),贸易保护主义便有了新的发展。

(一)新贸易保护的理论基础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1.地区经济保护论。这种理论以英国学者蒂姆・朗和科林・海兹为代表,认为自由贸易无法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等问题,因此必须用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取代它。他们主张,首先,要加强地区间合作,实行地区性贸易保护主义;其次,一国根据预期的出口量控制进口量并且要使两者严格平衡,从而应制定高标准的进出口限制规则。

2.环境保护论。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但是,一些国家却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借口保护环境,指定本国的环境标准然后强加于他国,排斥或限制对他国商品的进口。

3.社会保护论,也叫劳工保护论。这也是一种贸易保护的非经济主张,主要流行于当代的发达国家。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低,是因为劳工成本低,而劳工成本低的原因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忽视劳工保护,甚至采取“血汗工厂”式的生产方式,这对发达国家构成了不公平竞争。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一定的关税或采取其他进口限制措施,以抵消发展中国家因不公平竞争而获得的成本优势,同时,也可以迫使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内的人权和劳工保护。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

1.反倾销、反补贴。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是WTO所认可的用于维护国际经贸秩序、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合理侵犯和对付不公平竞争的合法有效措施。可是,发达国家并未严格按照反倾销与反补贴守则去实施,而是借反倾销与反补贴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而今,反倾销与反补贴已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我国是目前受反倾销与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

2.技术壁垒。随着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发展,各国关于产品生产标准的技术法规及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制度等日渐复杂多变,且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透明性,从而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形成重重障碍。这些过于严格的认证标准和要求自然而然地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阻碍。

3.绿色壁垒。《关贸总协定》在第20条中规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为保存有限的天然资源,允许对贸易进行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即以此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以此作为市场准入条件,构筑起所谓的“绿色壁垒”。例如,美国借“环境保护”之名推行的“碳关税”,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这些新型的“绿色壁垒”,虽然喊着“环保”的口号,但其真实目的在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凭借其先进的环保技术,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4.蓝色壁垒。近年来,一个新的国际贸易标准――社会责任标准(SA8000)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国外采购商品订单的附加条件中,作为一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SA8000以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保障劳动者权利等作为重要目标,涉及包括童工、强迫劳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戒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等9项核心内容。但这种以保障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的保护措施,也成为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的一种新的贸易壁垒。

5.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历来是发达国家维护其技术和产业的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施压的重要工具。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借助知识产权等法律形式产生的争端和纠纷也日渐增多。例如,美国337调查。美国337调查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针对不公平的进口行为,主要是进口产品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调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337调查逐渐成为美国遏制我国具有一定出口潜力,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对美出口的重要手段。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保护手段灵活多样。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保护手段仍被频繁使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知识产权保护、劳工标准等贸易壁垒花样翻新,应对起来非常困难。

2.保护措施表面合法。WTO允许成员国利用其有关协议保护本国利益,反击遭到的不公平待遇。这就为各国以“公平贸易”为理由实行贸易保护留下了空间。采取与WTO不直接冲突的各种保护措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普遍形态。

3.表现形式愈加隐蔽。各国往往以保护就业为理由,以经济安全、社会责任和保护本国受冲击产业为旗号,阻挠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出口,隐蔽性更强。

4.保护对象国针对性强。奥巴马政府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将众多外国商品拒之门外,尤其针对中国商品,因为美国国会正是以抵制“中国制造”为借口,推行这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全球40%反倾销调查和70%反补贴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

三、我国积极应对新贸易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阻止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的不断蔓延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忧虑,20国集团峰会、APEC会议、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都一致表明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同立场,但仍缺乏有约束力的执行体制和监督机制。我国应抓住机会,超前研究,科学决策,当仁不让地提出符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自身利益的提议和方案,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与修改,维护我国正当的国际贸易权利,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性与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运行与管理,利用国际组织稳定与维持和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磋商与合作关系,防止一些贸易伙伴国单方面采取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的不确定性风险。

(二)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健全快速反应机制

政府是商务外交的中心和主体,在促进经贸合作和应对贸易摩擦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明显不公平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关部门应与相关国家进行及时有效地对话、磋商与交涉,坚决反对任何国家针对中国实施的歧视性政策。一旦发生贸易摩擦,政府应充分利用WT0解决贸易纠纷的协商机制,必要时也要及时采取针锋相对的行动,以帮助国内企业维护正当权益。建立预警机制。政府要通过信息分析,定期对一些敏感产品列出清单,公布有关商品的最低限价,变被动应诉为主动预防。在条件成熟时,建立合理的出口商品评估制度,对出口商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品质和价格等进行评估,限制或禁止出口那些技术附加值低、以大量输出自然和环境资源为特征的商品。

(三)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切实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体。新贸易保护主义大多都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档次不高、加工技术标准低、技术附加值较低的商品和一些出口贸易的不规范行为提出的,虽有大量不合理成分,但毕竟披着保护环境资源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合法外衣。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企业应尽快调整现有的竞争策略,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着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变“以廉取胜”为“以质取胜”。加大研发、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力度,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速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从长期来看,要避免贸易保护带来的冲击,关键是要打造有竞争力的企业,打造具有自主技术、自主品牌的企业,这是应对此次危机的着力点,也是把应对危机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结合起来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篇11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sesdominatingtraitsofmacro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intheyear2004andthefirstseasonof2005.Then,itplaysimportanceonthestrengtheningonthemarketincreasebydeepeningreformation.Lastly,itdemonstrateshowtoregulationeconomybythegovernmentfromthreeaspects.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市场销售经济结构

Keywords:Macroeconomicregulationmarketingeconomicstructure

1.引言

中国经济在2004年第一季度延续2003年扩张趋势而加速增长。在国内需求主导的经济扩张过程中,经常项目余额逆周期运动而净出口需求大幅度减少。同时,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信贷规模过快增长以及重要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瓶颈制约加剧问题,一系列紧缩性宏观调控措施在第二季度出台。从第二季度起,中国经济景气开始收缩而逐步转折下行。不过,2004年中国经济保持高经济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的良好配合格局,在将CPI指数上涨率控制在3.5%左右的同时实现了9%以上的实际GDP增长速度。在2004年实际GDP水平已经接近潜在GDP水平的基础上,使2005年实际GDP增长速度进一步接近潜在GDP增长速度,促进潜在供给能力的充分利用。

2.200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1).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一季度经济增长偏快,投资增长过猛,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之后,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控制贷款、缩减财政支出、暂停建设用地审批、清理投资项目和开发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下半年经济逐步回落、趋稳。

2).进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15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出口5934亿美元,增长35.4%;进口5614亿美元,增长36%。贸易顺差3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5亿美元,贸易顺差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下半年进口增幅回落。

3).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于稳定。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0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比上年回落1.9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9.1%。其中,城镇投资增长27.6%,增速比上年低1.5个百分点。从走势看,年初城镇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在上半年已经明显回落。6月底的累计增长速度已降至略高于30%的水平,下半年投资增速基本趋于稳定。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上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3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3.3%,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0.2%,增速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5573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377亿元,增长10.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总额44840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7486亿元,增长21.6%;其他行业零售额1624亿元,增长1.5%。

5).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两者涨幅分别比上年提高2.7和2.9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是1996年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3.1%。从走势看,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峰值出现在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则快速走低。

总体来看,2004年中国经济依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各项经济指标均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较高水平。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经济运行中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了有效抑制。但值得注意的是,受体制性因素影响,宏观调控的成果还需要进一步巩固,特别是在开放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外部影响在加大。

3.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速,国内生产总值达31355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向理性区间回落,工业生产和出口均保持强劲增长,消费增长加快,物价上涨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特征,经济运行态势基本良好。

1).国内市场销售较旺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12亿元,同比增长13.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比去年同期加快2.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90亿元,增长14.7%;县及县以下5022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2616亿元,增长13.6%;餐饮业2063亿元,增长17.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是带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2).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继续回落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98亿元,同比增长22.8%,比去年同期回落20.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037亿元,增长2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62亿元,增长1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2324亿元,增长26.7%。分行业看,农业、能源、交通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水泥、冶金等行业投资继续得到抑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同比增长9.5%,增幅较上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

3).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国进出口额为2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增幅回落15.1个百分点。其中进口1393.1亿美元,增长12.2%,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23.8个百分点;出口1558.9亿美元,增长34.9%,增幅较去年全年回落0.5个百分点。累计外贸顺差165.8亿美元,主要是进口大幅度回落所致,也反映了国内投资需求增势减弱。出口增幅虽略有所回落,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种格局意味着出口增长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意味着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加剧。

4).工业产出水平稳定增长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415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较上年同期低1.5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低0.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16.3%;轻工业增长16.0%。分产品看,发电量、原煤、钢材分别增长13.0%、9.1%和22.4%,微型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机、传真机分别增长57.5%、23.9%和34.1%。汽车生产增长1.6%,其中轿车下降2.8%。

5).物价水平仍在可接受区间

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升2.8%,涨幅与上年同期持平,较去年全年回落了1.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3.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6.1%,居住价格上涨5.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6%,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维持稳定或略有下降。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1.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1%。

6).金融运行基本平稳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幅比上年同期低5.1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0.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9.5万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0.2个百分点,比上年末低3.7个百分点。市场现金流通量(MO)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3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8万亿元,同比增长13%;存款余额为26.9万亿元,增长15.6%。

以上情况表明,2005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上年的良好态势,投资、消费、外贸出口和外商投资均保持了较快增长,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依然没有完全消除,宏观调控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特别要注意克服经济运行中的体制“瓶颈”,应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市场自主性增长的基础。

首先,由于经济结构中的深层矛盾,庞大工业产能一方面使70%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并且不得不依靠投资增长和国际市场来消化,另一方面,重要能源、原材料以及土地等关键生产要素瓶颈的存在,难以支撑持续的投资高增长,而依靠国际市场则必然受到全球资源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双重制约。

其次,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市场资源类产品供求关系紧张和价格上涨影响,输入性通胀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日益增大。在国内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要么转化为工业库存的增加,要么使部分生产能力被淘汰。

第三,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就业压力始终存在,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国内消费难以实现大幅增长。要保证宏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使GDP保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小幅波动,就需要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而目前的宏观调控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正确把握调控方向,选择调控目标十分重要。

4.如何调控

在调控方向上,是继续抑制经济过热,防止反弹;还是反向操作,防止经济的加速下行;或是稳定现行政策,观察发展动态;这是目前需要作出的方向性判断。如何调控,取决于我们的调控目标,也就是说,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调控结果。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权衡。一是短期和中期;二是内需和外需;三是总量与结构。尽管这三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但确实要有所取舍。

第一个方面的权衡是短期和中期目标。

年初确定今年的增长目标是8%,可以有把握地说,没有极特殊的事件发生,实现这一目标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明年、后年的增速如何。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允许GDP增速回落的底部在何处?如何防止GDP增速的加速回落。从当前的情况看,如果仅仅是工业增长和工业投资放缓使GDP增速适度回落,对于防止今后几年的能力过剩和供大于求是有利的。也就是说,略微降低一点当前的增速,可能有利于今后两年保持相对高一些的增速。从持续稳定发展的角度看,可能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当前增速的回落应有一个底限,我认为中央确定的既定目标就是这个底限。另外,在消费增速相对平稳的条件下,有可能影响GDP增速加速回落的因素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出口增速加速回落,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的急剧收缩。所以,在权衡短期目标和中长期增长目标时,关键是要把握好对这两个部门的调控力度,以保持国民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不是大起大落。

第二个方面的权衡是内需和外需。

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保持双顺差。10年来,贸易顺差累计约3000亿美元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大体上每年在400亿-600亿美元之间。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今年上半年,贸易顺差396亿美元,考虑到去年同期近80亿美元的逆差,仅净出口就拉高GDP增量约3800亿元人民币。这样的结果对增长、就业的有利方面自不待言。如果这样的出口实绩是因为我国产业和产品的总体竞争力提高的结果,是在各种经济参数比较合理的条件下取得的结果,应该说不足为虑。问题是我国的生态、环境的成本在很多情况下没有计入,资源的价格偏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社会成本也没计入,这就使出口高速增长的负面影响增大。一是贸易摩擦增多;二是资源配置恶化与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大;三是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外汇占款增加,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四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造成资本被动对外输出,从总体上看不符合国家的长期利益。因此,无论是维护当前的宏观经济稳定,还是促进经济的中长期发展,都有必要对内需与外需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加以评估。综合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战略与政策调整提出的要求,合理适度调整政策,改变粗放型出口扩张战略,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提高消费率,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少对外部需求的过高依赖和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负面影响。

第三个方面的权衡是总量与结构。

一般说来,在总量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调整结构比较难;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就会增加。从2002年底这轮增长进入上升通道后,结构性矛盾就日渐突出,主要表现是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增大,采掘业、资源型产业与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矛盾加剧。今年1-5月,铁矿石原矿量、生铁、粗钢、钢材、铝材、焦炭、纱、布、硫酸、烧碱等产品以远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增长;而载波通讯设备、光通讯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通讯机站、电工仪器仪表、大气污染防治设备等产品都呈负增长。这表明,结构性矛盾还在加剧。很显然,在总量高速扩张的情况下,结构调整的收效不会太大,而且这种结构的扭曲从长远看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长期平均增速的降低。

5.总结

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需要为结构调整提供适宜的总量环境,需要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上下大力气。当然,总量是影响结构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惟一的因素,调整结构还必须深化改革,理顺经济参数,校正经济主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3.汪祥春.宏观调控与价格机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篇12

一、就业形势要求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

(一)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是适应经济形势的需要

一是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恢复乏力,欧债危机此起彼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仅影响我国低端产品出口,连高端产品也深受其累,如美国对中国光伏企业征收反倾销税;发达国家受就业压力影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国内,我国人力资源成本近几年快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劳动者维权意识增强,劳动报酬期望值升高,区域用工成本差距缩小,客观上加大贵阳市就业压力。就业总体压力加大,必然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无论从产业还是生产技术都不太高,因此,所提供的就业岗位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例也不高,高校毕业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并呈加剧趋势。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631万、660万、680万、700万,而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往年一直做校招计划的企业今年仍会继续,只是招聘的岗位数可能仅是去年的80%。尤其是校园招聘计划的主力军多为外企,很多外企的全球市场不好,招聘量自然缩水[1]。过剩的就业人数,紧缺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2]。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抑制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空间。

四是企业效益下滑,失业人员逐渐增多。中国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3]。这必然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竞争态势,再加上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增加,扩大了劳动力过剩造成的就业压力,出现了农民工与大学生争夺就业机会的局面,加剧了就业的供需矛盾。

(二)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是适应高校扩招的需要

一是高校毕业生量的变化,从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持续增长,到2012年底在校学生总数超过了68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0%,接受高等教育成为相对多数人的权利,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这一方面实现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另一方面也延缓了新增劳动力参加工作的时间,减轻了因国企改革等因素带来的就业压力,但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至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分别为611万、631万、660万、680万、700万,近期还会继续增长,而社会需求却很难实现同步增长,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

二是高校毕业生学非所用问题突出。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学校大量增加,学生培养方向设置重复;另一方面是高校办学与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需求脱节,而专业设置规定较严,审批程序也复杂,调整权力在教育行政部门,结果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事的工作非本专业的超过一半,据《人力资源蓝皮书》(2011-2012)统计,只有约六成的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的专业相关。在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毕业半年后的工作与自已的职业期待不符合,更谈不上高质量就业,也造成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三方面是高校课程设置存在不足,应试教育的痕迹过深,动手能力和技能能力培养缺失,毕业后不能满足市场就业需求。

(三)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是与职业技术类毕业生缺乏就业比较优势的要求

一是因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匹配。在高校快速发展中,培养模式市场定位不准确,导致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部分专业、课程设计脱离了社会的实际需求;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没有给予毕业生足够的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职业技术院校和中专、技校,他们的培养方向和目的很明确,就是根据市场就业需求,甚至直接采取订单式培养,所以他们的就业率远高于普通高校毕业生。

二是实践能力弱,知识结构不合理。高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因此,大学生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普遍现象,致使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实践技能。而职业技术类的学生,他们的实操时间不仅纳入教学大纲,有些实操还超过50%,这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无法相比的。

三是就业期望值定位不准。作为高校毕业生追求体面劳动,希望得到一个单位名声好、发展前景广、工作稳定、收入和福利较好的工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这些单位主要集中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企、大中型国有企业。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29.85%的毕业生将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25.80%的毕业生将国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15.20%的毕业生将政府机关作为首选,还有10.32%的毕业生将合资企业视为首选,四者合计超过80%。而仅有8.23%和6.42%的毕业生分别选择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从目前市场的分析来看,这些单位的用人规模在人力资源市场所占比重已不到30%,高校毕业有80%以上的人在不足30%的就业空间去扎堆,错位的机率有多高就可想而知了。而职业技术类的毕业,他们的就业定位首先就是企业,他们学的专业就是到生产、经营、服务一线,期望值与现实基本合拍,这对稳定就业,发挥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四)从就业市场反映高校毕业生期望值下降看要求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

随着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大,许多高校毕业生己将到企业就业作为求职首选,超过高校毕业生总数的80%;据报载,从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看,2011年的大学生就业的期望月薪最高,平均达5537.5元,2012年降到4592.5元,今年进一步降到3683.6元[4];从就业地选择也发生了变化,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到偏远地区、到贫困地区就业。大学生期望值的下降说明择业观念的转变,这是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迫使高校毕业生降低期望值的结果。

(五)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看要求高校毕业生放下身段

随着社会就业制度的变迁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当今的大学生已经学会主动适应社会,体现出很强的主动意识、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以更加多元化的选择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一是就业类型的扩大。大学生择业取向的范围增加,从以往的无风险的国有性质的单位走向如民营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等各行各业,或参军入伍等。二是就业地域的拓展。以往很多大学生在考虑到距离与发展环境、前途时,都倾向于家乡或大城市。三是就业途径增加。以往就业途径主要是单一的有岗位就业,现在就业途径出现了多样的形式,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出国族等。大学生就业的“城市依赖性”也大大减轻,就业观念、就业空间等呈现出多元性。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就业观念的转变,多元化的就业观念不仅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人格魅力及素质修养。当然,这种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就目前而言,转变的规模还很小。

二、当代高校毕业生需要科学的择业观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需要转变就业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向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存在,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产生。择业观对人才求职择业和进行就业准备有直接影响,直接指导人们的职业选择,并通过职业选择职业活动体现出来。现阶段就业并不完全是买方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是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准确定位、调整就业心态、改变就业观念是缓解和解决就业难现象的关键。

(一)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

一是大学生自我评价的转变,应摆正心态。高校毕业生在首次就业时,要有好的心理素质,期望不要太高,即使不如意,也应看作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千万不要抱着我是大学生,我是人才的想法,就应该得到多么高的待遇,简单地将待遇水平作为评判自身价值的标准,这样很容易走入“高不成、低不就”的误区。二是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较大。要通过各种渠道,尽早获取相应的就业信息,及时掌握国家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而的相关帮扶政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到就业求职的大潮中,主动推销自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基层,后高层,先服务,后管理”的就业观念。

(二)以务实的行动自主择业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当代大学生已深刻意识到“今天不能抱着昨天的就业观念去面对明天的就业局面”,“铁饭碗”已不再适用于当今形势,“主动择业”已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择业主流。就目前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一是部分用人单位所提供的信息不透明、不完整,他们的人力资源甄选知识和技术缺乏,由此提供的需求信息模糊,求职者难以判断,用人单位操作空间大;二是用人单位用人信息不公开,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直接采取内部招录形式;三是就业机会不公平,用人单位根据自身需求制订限制性条件,特别是在用人自主的企业,保证就业机会公平很难得到全面落实;四是高校毕业生靠各种社会关系获得信息的比例较高,这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和健康发育非常不利。所以,一方面我们要从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层面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确保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公平;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毕业生能理性看待,以一种务实的态度参与市场的就业竞争,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在选择的基础上,主动推销自己,充分表现出自我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良好的工作能力,这样的择业方式才能在激烈的环境当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三)以素质的提升适应市场

高校毕业生要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加强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一是因为目前由于高校教育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节,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必须在加强综合素质提升,提高适应能力上下功夫;二是强调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动手能力,是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要,也是高校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经验的需要;三是全面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有利于毕业后在就业市场上扩大适应性,提升竞争力。

(四)以开拓的精神自谋职业

高校要把创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来抓,通过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等活动,形成尊重创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参与创业的浓厚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具备创业素质的大学生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观念。目前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国家的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自主创业,这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自主创业是未来就业的一大趋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应把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既要有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也要有利于锻炼干部;既要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又要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也要促进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变难事为好事,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13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浅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篇13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9-0018-04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本文响应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的制造强国战略,开展对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分析,这对推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有一定意义。本文介绍了制造业当前的发展状况,收集了关于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相关数据,对制造业行业和地区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并借助案例,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行业、地区和产业链完整度的不同对制造业经济效益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我国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并对经济新常态和十三五背景下制造业上市企业财务分析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了完善指标体系、加强实证分析的展望。

关键词:新常态 十三五 制造业 经济效益

一、引言

我国自2012年开始GDP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低于8%。2014年,提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正由高向中高的趋势变化。与此同时,全球正逐步迈入工业4.0,我国制造业在“十三五”时期也将进入政策黄金期。为了彻底摆脱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关系,着手处理制造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展在经济新常态下对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分析,无论是对推动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还是对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控,都是十分必要的。

学术领域立足于以往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对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很多研究。汪朝阳(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武汉经济圈的制造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估和比较分析。程翠凤等(2013)对苏、浙、沪及全国制造业29个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进行测度,详细研究了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经济效益呈现的特征。李廉水等(2015)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4》中,对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综合考量了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这些研究对分析评价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并不适宜将其运用于目前的情况。为了能够在经济新常态下衡量我国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体现制造业的发展质量和前景,本文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做出更切合实际的衡量,依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并结合上市企业案例,从行业和地区两个不同的角度对制造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和分析,并针对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提出了建议,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面临形势和存在问题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持续高速发展,这不仅体现在总体规模的大幅提升,还体现在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为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为20.8%,连续4年处于世界第一的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如图1所示。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经济质量显著提高,也使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发生了积极转变。从国内看,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85%,比1952年的17.6%提高了1倍多,促进我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从国际对比来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叶以来,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二)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经济新常态下,制造业的发展不再是高速增长,而是低缓前行,但制造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我们更要认识到当下制造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剖析其问题是出在哪里,有效地促进制造业边调整边发展边创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添砖加瓦。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这对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发展提出了挑战。总体来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不仅陷入了稳定增长速度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双重困境,而且面临着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挤压,同时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不再,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但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在这样的新旧交替期,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肩负起支撑国民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

三、我国制造业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

经济效益是具有营利性质的企业所从事经营活动的起点,提质增效对于企业而言,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可以带动整个供应链条上的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如表1所示,本文依据《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2014》)的数据分别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三个不同的角度构建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对我国制造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盈利能力分析和评价。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它为企业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对2013年1 608家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按行业和地区分类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印刷和媒介复制业等行业的三个盈利能力指标均高于平均值,表明其在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更强。西南地区的上市企业盈利能力指标较高,表明这些省份的制造业上市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取利润的能力更强。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和评价。偿债能力是反映使用资产来支付长、短期债务的能力。经过对2013年1 608家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按行业和地区分类对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资产结构较为合理,财务状况良好,偿还债务能力较好,但是速动比率普遍偏高,没有很好地利用财务杠杆的作用,丧失了一些投资机会。

(三)我国制造业企业营运能力分析和评价。营运能力是衡量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运转速度的有关指标,表明企业对资金的利用效率、运用能力以及体现经营管理人员的水平。经过对2013年1 608家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按行业和地区分类对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不同行业之间的营运能力指标存在较大差异,这是由行业特点所决定的,比如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平均存货周转率远高于全行业的平均水平,这是由于该行业的销货成本数额较高,产品销量大,企业的销售能力更强。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的营运能力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华南地区的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平均存货周转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这些地区的制造业上市企业的产品销量大,销售能力较强。华东地区的平均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远高于各省份的平均水平,说明这些地区的部分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应收账款账期短、坏账损失少、资产的流动性快。

四、X集团案例分析

X集团主要从事设计、生产制造、销售运营和提供售后服务自有品牌和品牌鞋类产品,以及销售运动系列服饰产品,在深圳等地投资建厂用来生产鞋类产品。本文以X集团的制鞋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2009―2013年五年的经济效益情况,以见证制鞋行业乃至整个制造行业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析。从下页表2和图2可以看出,X集团主营业务收入总额在连年上涨,但是其增长率除2011年比2010年略有上浮外,2012年和2013年都在持续下滑,直至5.9%。这与2013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有很大关系,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尽管宏观经济数据相对比较平稳,但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及前景的不确定性,给消费者带来了负面的心理影响,消费者信心不足。同时,许多经济领域的结构性问题难以解决,短时间内消费和国内需求很难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驱动力。

(二)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从下页图3可以看到,2012年X集团主营业务利润率67.5%比2011年主营业务利润率68.8%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第一,2011年,市场形势良好,需求强劲,鞋类产品价格明显偏高,毛利率高于正常区间。第二,由于处于变化当中的鞋类业务的结构与新业务(包括电子商务)的稳定扩张,对整体毛利率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第三,一个品牌协议到期后,双方未达成续约协议,在协议到期前清理货品也对毛利率的下降产生了影响。2013年,主营业务利润率恢复到68.7%的高水平,表明X集团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一般在65%―69%这个区间浮动,远远高于行业和地区盈利能力指标的平均水平,说明在鞋业领域X集团的业务做得还是比较出色的。2011年是总资产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起伏变化的“分水岭”。其中总资产净利率由2011年的18.22%一路下降至2013年的14.38%,这是因为利润的增长幅度低于资产的增长幅度。根据该指标与行业和地区2013年的总资产净利率平均指标(见表3)相比,仍然高出行业和地区指标一大截,表明X集团投入产出水平较高,盈利能力相比全行业平均水平更高。

(三)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从表4可以看到X集团在2012年资产负债率较低,经查看该企业财务报表附注的有关披露,列明该企业增加贷款主要是用于投资,包括支付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包括店面装修)和土地使用权等业务。X集团的流动比率自2009年开始至2011年逐年下降,表明在保证财务状况稳定可靠的前提下,X集团也在有效地利用财务杠杆,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获利能力。总体而言,X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还是比较稳定和可靠的,除了能提供日常经营活动所需要的款项外,仍然有实力和财力来支付到期债务,风险相对来说较低,其拥有的货币性资产也比较适宜,不至于丧失对其有利的投资机会和获利机会。

(四)企业的营运能力分析。X集团鞋类业务的存货包括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在零售环节和生产环节也需要保持库存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该企业的鞋类业务采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有着弹性的供应链管理和灵活应变的货品营运能力,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总资产周转天数指标都需要根据具体品牌定位、具体的地区特点、具体的店铺设置,与企业的盈利指标和增长指标、市场竞争力指标统筹考虑,综合评价。

根据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的存货比2010年上升了34.1%,鞋类业务的存货周转天数由2010年的179天上升到2011年的202天,这主要是因为2012年的春节比去年提早了10天,即销售旺季有所提前,于是储备了相应的存货。此外2011年第四季度销售增长率明显下滑,零售业务的销售情况不及预期,致使存货堆积。2012年存货的增长比率为7.9%,增幅远低于概念销售规模的增长13.5%,相比2011年,2012年的存货管理水平得到了良性改善。2013年的存货周转天数几乎和2012年持平,从纵向来看,存货周转天数近三年基本稍高于200天,与2009年和2010年的180天左右相比,周期略有加长,存货周转率也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影响业务结构正在逐步演变,与同行业相比,其业务模式也存在着定型和定量的差异。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近五年都在30天左右,和预期不相上下,与同行业相比,表明其资金的利用效果较好,运用资金的能力也较强。该企业自2009年开始,总资产在逐年攀升,在2013年,平均总资产增长14.41%,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5.86%,导致2013年的总资产周转率低于2012年,且低于同行业和地区指标的平均值。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制造业当前的发展状况、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在充分收集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关于总规模的结构、总资产分布和主营业务分布数据的同时,对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最后借助案例,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第一,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放缓。第二,行业的不同在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显著地影响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水平。第三,地区的不同在经济新常态下更加显著地影响制造业经济效益的水平。

十三五规划要求我国未来五年年均经济增速不应低于6.5%,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这无疑对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新常态下的制造业需要做到:第一,政府要坚持实施以《中国制造2025》为行动纲领的制造强国战略。第二,重视人力资源的投入,下大功夫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第三,内外并举,发挥优势,开拓市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第四,提高行业集中度,整合产业链,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由于本研究中数据并不完整,而且理论界还没有符合实际情况的理论框架来衡量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所以本文在分析时采用的数据和分析方法比较滞后,从而削弱了分析的基础,可能和实际情况存有偏差。基于此,我们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分析方向进行展望:第一,进一步完善对我国制造业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的研究。第二,对影响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尽可能地将影响经济效益的若干指标定量化,以量化对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S

参考文献:

[1]汪朝阳.武汉经济圈制造业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0,(36).

[2]程翠凤,徐华丽.苏、浙、沪制造业经济效益比较――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0).

[3]马光远.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界评论,2014,(6).

[4]潘爱华.新常态下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产业经济评论,2015,(2).

[5]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2014,(11).

[6]郑陶,苏朝晖.先进制造业发展现状及其科技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2015,(1).

[7]张鹏举.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战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4).

[8]李廉水,周彩虹,刘军.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9]丁永健.面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升级[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15中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展望[N].中国信息化周报,2015.

[11]林礼耀.我国乳品制造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二: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EB]. 2015.

[13]张航燕.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益分析与评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14]Mette Asmild,Joseph Paradi C,David Reese N,Fai Tam.Measuring Overall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Using DEA[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7,178(1).

[15]Ray S C,Desli E.Productivity Growth,Technical Progress,Efficiency Change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Com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87(5).

作者简介:

齐岳,男,美国佐治亚大学(University of Georgia,USA)金融系博士,南开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室主任,南开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系副主任,《南开管理评论》国际版副主编;研究方向:投资组合、公司治理、基金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等。

篇14

关键词:竞争情报 证券公司 构建 系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众多的企业都同时面临着激烈市场竞争。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就必须加强对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监测,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此企业分别建立了不同形式、不规模的情报机构,并在基础上实施不同程度的竞争情报工作。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垄断地位的影响,国内证券公司一般表现多为重内部数据的经营管理而轻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认识上的偏差和竞争意识的缺乏,导致了目前国内证券公司内基本上没有设置竞争情报系统,造成我国证券行业管理上的一大疏漏。本研究重点阐述了我国证券公司建立竞争情报系统的重要性,对我国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提出了初步的设计思路。

1 竞争情报理论以及我国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现状

1.1 竞争情报理论以及综述

竞争情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I),以1986年美国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Society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rofessionals,SCIP)的成立为标志,迄今虽不足20年,但其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竞争情报是指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产品。过程包括了对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产品包括了由此形成的情报和谋略。王沙骋(2001)指出,企业竞争情报模式是指将反映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和企业外部环境的时间状态和变化的数据、信息及情报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及分析,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企业有关战略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模式,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由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的企业竞争情报辅助分析计算机模式。包昌火、谢新洲等人(2002)指出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报需求和特点来决定何种企业竞争情报模式(CIS)模式,作为实现企业战略和功能服务的CIS的组织网络及其运行机制的CIS的模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分散式、集中式、重点式和独立式。红(2004)把数据仓库引入竞争情报业务,阐述了竞争情报新模式下的工作优势和应注意的问题。

1.2 我国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现状

目前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国内证券公司无论在净资本还是核心资本方面都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纵观各大证券公司有关竞争情报系统建设的现状却仍然停滞不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证券公司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从根本原因上来说,是由于长期受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证券公司大多数把总部和各个营业部的经营业务数据的收集放在第一位,而对于竞争情报的收集与分析,仍然没有能够引起公司的重视。由于对竞争情报认识的不足,使得国内证券公司根本没有一个正式的竞争情报系统,这成为我国证券公司在管理决策环节上的一个缺失。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国内证券公司也都已建立了客户服务数据中心和比较完善的经营业务数据库,但这一系统并没有包括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情报收集与分析的系统,因而在外部环境分析和把握上缺少了抓手。尽管不少证券公司在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设计方面包含了竞争对手情报收集的职能,如有的设立了行业研究中心、咨询中心,有的还在销售部门设立了市场研究等小组,但遗憾的是还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竞争情报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只是收集相关信息并不进行分析的阶段,不能与自身经营管理的决策行为有机地结合。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没有区别主要和次要竞争对手,对于自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与其他竞争对手的优劣比较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而且各个营业部门的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都自成一个体系,造成相互割裂的局面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情报的收集仅仅停留在业务产品和客户服务层面,很难形成有价值的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情报。

2竞争情报对证券公司的作用

2.1竞争情报是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

目前,大多数证券公司的管理者一般都是依据各个营业部收集的比较凌乱和原始的数据,以及比较粗略的分析中得到的信息和少之又少的情报开展工作。竞争情报使得这种传统的面向数据与信息为主的工作方式得到了改变,使其转变为面向更具有价值,更加符合公司战略目标的情报工作方式。

按照证券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情况,其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经纪业务的手续费收入、投资银行业务的收入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从信息获取和利用的层次来看,作为高层管理者做出公司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的情报,管理者根据所得到的情报进行的处理行为构成了决策的一部分,因此情报可以说是经纪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中用于公司经营管理者执行决策的指南。证券公司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环境中能否占据主动,战略决策的正确与否与证券公司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在这个过程中,领导的个人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竞争情报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对竞争情报搜集和分析可以及早发现市场风险和竞争劣势,采取应对策略,规避失败风险。

2.2 竞争情报是证券公司改变经营结构、改善服务、适应市场的需要

从各个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构成看,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有绝对比重,基本上在50%以上,有的公司甚至高达89.95%,此外,利息收入和投资收益总计占30%左右。

纵观国际资本市场主流证券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和资产管理这两个方面,国内证券公司要想应对国际化竞争的挑战,必须改变业务结构,减少经纪费用收入的占比,增加资产管理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的占比,这就需要竞争情报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证券公司价值在于客户价值,吸引客户的是服务。改善服务就是打造市场竞争力,而竞争情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客户的需要及满意程度,可以了解竞争者在客户服务上的差别和优劣,从而改善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稳定和扩大优质客户群。

2.3 竞争情报可以监测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竞争对手的监测和分析,有利于了了解其他竞争对手中的比较优势和自身存在的差距,有利于公司管理决策者决策者及时、全面地掌握国内外金融同业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从而正确选定目标市场,也有利于产品的创新和完善,克服市场开拓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竞争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较准确及时地预测国内外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及国内政府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变化趋势,可以比较准确的把握资本市场发展的前沿问题,比如某家证券公司建立之初,业绩在行业中处于中下游。但该公司通过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分分析以及竞争策略的研究,认为未来资本市场在投资银行这一方面的业务将会有很大得发展前景,于是该公司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财力,确定了开展投行业务的新竞争策略,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业绩直线上升,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3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作为证券公司竞争情报模式运行的重要平台,可以为公司提供及时、准确、并具有可行性的情报。它是证券公司经营管理层的决策中枢,是公司管理层实施重大决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它经历了数据,信息,情报三个过程的精炼,使原本杂乱无序的内外信息和数据成为企业感知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预警系统,能帮助企业及时洞悉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它也是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而作出战略决策和竞争策略的支持系统,能为企业的竞争决策提供依据和论证。

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主要包括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和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三部分。

3.1 竞争情报收集子系统

收集子系统是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基础。主要职能是确定一种通过各种载体获得相关信息的流程,根据公司总部战略目标以及各个营业部的业务需求确定情报收集的计划;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及时地完成特定任务的信息采集;负责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公司内部环境的跟踪和监视并及时反馈信息;实时跟踪国家的政策,包括政治、经济、产业、法律等政策,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形势,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并做好与相关部门的联系。

一是宏观经济,行业状况类情报。①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外部的经济环境,如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②市场状况研究,如消费者的人数、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者偏好、消费模式、消费者的年龄结构、人均储蓄与人均零售额等,用数学模型合理计算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总值。③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率,行业内公司主要分布区域和结构,行业内主要客户的分布区域和结构,行业的关键成功因素等。

二是竞争对手的监测情报。竞争对手情报收集的范围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竞争对手的基本情况、股权结构、隶属关系、主营业务以及变化、公司高级管理层的主要情况。②竞争对手财务状况。主要包括竞争对手的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等。③竞争对手的发展目标与战略选择:市场占比目标、利润目标、市场定位,以及竞争者业务产品的研发、营销及市场占有率状况,包括产品品种、性能、服务水准、技术领先性、目标市场、营销管理政策与营销的架构、策略及收费标准等。

3.2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

竞争情报分析子系统是证券公司CIS的核心,是竞争情报的“制造车间”。它是以人的智力为主导,通过“黑箱”操作,实现信息的集成、重组和智化。主要包括竞争对手分析和竞争环境分析,评估竞争对手的相关实力;评价竞争对手的优劣势。

竞争对手分析。首先要确定主要竞争对手和次要竞争对手。在确立了主要的竞争对手以后,就需要①分析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因为这可以获知对手对整个行业的假设和对自身的认识;可以预测竞争对手对目前的位置是否满意,由此判断竞争对手会如何改变战略,以及他对外部事件会采取什么样的反应。②评估竞争对手的相关实力以及评价竞争对手的优劣势;③识别竞争对手想得到什么:联系竞争对手的组织目标进行辨识;每个企业所确立的战略目标,其根本是基于他们的假设之上的。这些假设主要包括竞争对手所信奉的理论假设;竞争对手对自己企业的假设;竞争对手对行业及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假设。④考察竞争对手竞争性强弱:综合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与之紧密相关的内外部商业关系,初步预计竞争对手反应的强弱;⑤预测竞争对手可能做什么:能够知道竞争对手下一步可能会做什么

竞争环境分析。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包括了:①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②国内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分析。行业环境分析主要包括了:①行业基本特性分析。②行业市场规模以及增长率分析。③行业关键成功因素分析等。

3.3 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

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是公司CIS的输出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根据企业决策者和有关员工的情报需求,动态地提供情报产品和情报服务。

竞争情报服务子系统的基本职能如下:①主要面向公司各级决策层提供所需的情报,同时面向公司内部各类用户提供与公司经营有关的各种信息。②通过书面报告、电子文本(Intranet)、个人交谈、定期会议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递情报。③及时将情报服务的反馈信息传递到竞争情报收集、分析子系统,并及时进行补充性收集与分析工作,最大程度的满足公司内部用户的情报需求。④组织职工培训。

4 结语

我国的证券公司的竞争情报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竞争情报理论以及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竞争情报对证券公司的作用以及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构成。当然各个层面的研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并且要经过实践的总结和检验。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的研究刚刚开始,它的研究范式还没有建立,它研究的实践来源还比较有限,今后还需要继续深入才行,从而提高公司战略决策的准确性,提高竞争情报在公司经营活动中的应用效率,最终提高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当然,竞争情报系统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它在公司战略决策和公司业务经营的有效应用不仅得益于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企业管理体制与管理理念的创新,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有效激励机制的保障,优秀企业文化的促进。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情报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自诞生之日起就非常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以及解决实际的问题,证券公司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和运用也要更加倾向于应用研究,同时,竞争情报系统的研究要更加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将竞争情报系统和公司的经营目标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曾忠禄.企业竞争情报管理――战胜竞争对手的秘密武器[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沙骋.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No.11.

[3]谢新洲,包昌火,张燕.论企业竞争情报模式的建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Vol.38,No.6:82-90.

[4]刘玉照.竞争情报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开发.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1):6-38.

[5]俞浩进.试论商业银行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金融论坛,2006,No.3.

[6]刘贤伟.市场营销之竞争对手分析[M];当代经济.2007,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