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分析范文

艺术教育分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艺术教育分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艺术教育分析

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 出发点 师资 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81-01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出之后,国家的政策给予了艺术教育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在一段时期内艺术教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首先,高校艺术教育迅猛发展。艺术类院校逐年增多,很多综合性大学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并设置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类专业,高等艺术教育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这也成为导致“艺考热”出现的原因之一。

其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上出现了转变,教学与创作开始互相促进,艺术教育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强调基本功的同时,对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逐渐加强。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和人才评价的观点。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学校推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案。

再次,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变浓。家庭中,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艺术素养,认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但应该在文化课学习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也应该有艺术上的特长,他们不再过多地压制孩子对艺术的爱好,很多家长还将孩子送到艺术培训机构中学习,并对他们的艺术创作采取鼓励政策。学校中,艺术教育的课程开设课时增多,方式媒介开始多样化,很多学校在进行课堂艺术教育的同时,还邀请很多艺术名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座谈之类的活动,在校园开展艺术表演大赛、开办艺术节等等,在社会上,一些有利于提升艺术素养的机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很多人利用假期时间经常到一些展览馆、美术馆、剧院之类的场所进行参观学习和观赏,接受艺术上的熏陶。

最后,国外的一些先进理论不断被引进,还有一些早已引进但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的理论得到重新审视,一些优秀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始根据中国教育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艺术教育方案。

二、我国艺术教育的问题

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之下呈现的崭新面貌让人惊喜,但我国的艺术教育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艺术教育出发点的功利性仍然很强。拿“艺考热”现象来说,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增强了,而是现实所迫。在素质教育的旗号之下,人才选拔的门槛却仍然是高考制度,对于那些文化课学得不好,但短时间又很难提高的学生来讲,艺考之路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容易进入大学之门。因为近些年招收艺术考生的学校不断增多,而它们对高考成绩的要求往往比别的专业低二三百分,很多学校、家长、学生认为艺考之路是进入大学的一条捷径,而部分学生选择艺考的原因本质上不是出于对艺术的强烈爱好。虽然素质教育的大旗仍在迎风飘扬,但实际上 “如今中国的教育,是一个以高考成败来论英雄的时代。因此衡量一个学校的优或劣是取决于该学校的升学率;而看培养一个学生是否成功,也是以他是否能考上大学为依据的。”①所以艺术教育出发点仍然有很强的功利色彩。

第二,艺术教育的地区师资不平衡。艺术教育的师资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的地区比欠发达地区的艺术教育师资要好,同一地区中,城市中的学校又比农村的艺术教育师资好。在一些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面对着学生的是一群用落后的、单一的方法教学的老师,知识的单一和贫乏,教育方法的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形势。在很多这样的学校,学生连古琴和古筝都分辨不出来,很多孩子连萨克斯、小提琴这样的乐器都没见过,而学校也不会出资请名家到学校讲艺术教育如何作用于学生的发展,就连很多老师自己都不知道艺术教育到底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在一些穷僻的山村里,让能接受教育的孩子考个好分数,走出大山,他们就知足了。

第三,不同级别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中和大学之间艺术教育师资的不平衡,二是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师资不平衡。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一考定终身的现实让高中不得不更加注重文化课的教学,而不是全体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和艺术爱好的发展。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自然不会在艺术教育上下太多的功夫,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响应一下素质教育的号召象征性地开设一些艺术教育的选修课,而不会给与这些课真正的重视。而在大学中,学校没有升学率的压力,很多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同学们的文化素养,丰富学校的艺术文化生活,弘扬对真善美的追求,便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重点高校师资要好于普通高校的师资,原因也有很多,重点高校固有的口碑,让他们有条件在出科研业绩的同时,也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一些艺术界的名流欣然前往,政府对重点高校的投资也远远多于普通高校。在重点高校中,艺术教育的形势不拘泥于一种,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校会邀请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或者邀请著名的艺术表演团体到学校演出等等,而这些远不是普通院校所能比的。

第四,关于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中国的艺术教育实践经验还不够丰富,而且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还不够,国内外新近成果的交流也很欠缺。虽然引进了国外的一些发展艺术教育比较好的理论,但还没有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改革方案。所以说,素质教育制度之下,中国的艺术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篇2

摘要艺术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人们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因此,我们选择了艺术教育课题进行研究。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不仅对幼儿的情怀意趣等精神陶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使其创造性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幼儿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它是一种人文教育之中坚教育。

一、什么是艺术及艺术教育

艺术: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艺术教育: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艺术等的深刻变化。

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通常是指对幼儿进行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的教育,从而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教育价值取向——知识本位转向体验本位

教育价值取向是人们在判断教育、选择教育、实施教育、评价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教育在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因而,艺术教育因从传统的知识技能本位转向体验本位,价值的取向不再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是要注重幼儿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精神创造的需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发展,促使幼儿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美的人。

三、艺术教育的回归——回归生活,整合教育

艺术教育必须要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领域的教育活动之中,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体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发展参与艺术活动的能力。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真正归宿。在我看来,艺术教育应该实现三方面的综合:

第一,还原艺术与世界的有机联系,恢复艺术内部以及它与其它学科的沟通,让儿童在各种关系中学习艺术。

第二,促使儿童建立各种感觉以及感觉与知识、智力的整合。应该说,各种感觉的交汇融合是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的源泉,而且与单一的感觉相比,它能够使人更深入地把握和理解事物。比如:完美的器乐演奏一定要依靠肢体某些部位细致、精确的运动才能完成。同样,欣赏者也只有调动了全身的感觉才能更好地感受、理解艺术。所以,在艺术教育中必须鼓励儿童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参与艺术活动,在体验、操作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知识。

第三,构建完整的艺术活动。艺术的感知、创作与反思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积累,就不可能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没有创作,也不可能表达、提升人的感受;反思则可以梳理人的思想情感,并进一步激发感受和创作的欲望。综合艺术教育则把儿童视为新型的学习者,这种学习者自始至终需担负三种相互变换和交融的角色,即:感知者、创作者和反思者。他们必须亲自动手创作,但这种创作又是建立在对大师作品的感知和对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的联想的基础上,或是在对人类情感和生活有所体验的前提下进行。他们必须善于反思,通过反思将自己感觉到的东西升华,对自己的创作进行回顾。

四、艺术教育对教师的挑战——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素养,增强组织能力

新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艺术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要适时调整和端正自身的价值取向,理性的构建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的学习、更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增强艺术教育的组织、指导、评价及整合教育的能力,营造艺术氛围,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艺术才能。

五、艺术教育的定位

幼儿艺术教育不是以培养艺术家为目的的专业艺术教育,而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艺术和审美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公民的艺术素质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亦倡导“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

幼儿这种全方位的艺术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尽早突破技艺教育的樊篱,走上技艺与创造并存、感受与操作并重的综合艺术教育的轨道。

传统的艺术教育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忽视艺术与人的生活、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忽视艺术感受、创作与反思的联系;忽视各种艺术之间的沟通,结果使儿童缺乏完整的艺术感受和经验,缺乏从多角度理解、阐释和评价艺术的能力;缺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方法创作艺术作品的能力。综合艺术教育趋势体现了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中心的目标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建立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生态结构,并具有积极向外探索、表现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篇3

1.忽视设计专业的差异性。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经过大概30多年的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但也有一些传统思想在制约着艺术设置专业的发展。比如,“重理论基础、轻实践应用”思想,许多艺术设计专业都将绘画课程设置成了公共课,但这就忽视了不同艺术设计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教学与本专业之间脱轨,导致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都不明确。

2.重理论,轻实践。

刚才在第一点中也提到了“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危害性,其实危害性还不止于此。目前,大部分的艺术设计教育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表现,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技能,这使得学生毕业后与就业岗位不能成功对接,部分学生毕业后就业时感到恐慌和无所适从。

3.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中,艺术类考生专业课加试达到一定的分数之后,相对的文化课分数要低一些,其结果是艺术类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或多或少存在难度。

二、艺术设计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相对于“图案”和“工艺美术”来说,艺术设计是个新生词汇,起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与词汇的变化相同,艺术设计教育也出现在图案教育和工艺美术教育之后。在这个发展历程中,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现阶段的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创新教育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艺术设计实施创新教育的举措分析

1.以校园艺术为载体实施创新教育。

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不再是一门单纯学科,它与人文、自然、社会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依托校园文化,有助于全面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在校园中可以创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比如可以定期举办艺术沙龙、艺术研讨等不同活动,也可以邀请知名的艺术设计专家举办艺术相关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开阔学生们的眼界。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活动,使学生们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容易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在校园内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作品展览与作品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中公开招标的设计项目,比如企事业单位标志的设计,使学生与一线接轨,保证艺术实践的效果。再次,鼓励学生在校内建立艺术社团,通过社团活动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社团活动主题可以为虚拟设计,也可以通过竞标各种商业设计而成为实体设计,这样既能锻炼学生们的组织能力,也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创新型教师推动创新教育。

首先,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更新速度非常快。每隔一段时期,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标准就会出现,与此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做合格的创新型教师。其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适应学生群体的变化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创新,不断充实自己,进行教学创新性探索,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创新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非凡的创造力和设计激情,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3.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创新应用能力。

艺术设计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商业设计、校内设计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得到实现。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对实践环节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比如可以向学生下发教学实践任务书、实践日志等教学材料,并且还要做好各阶段的检查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督促和评价。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掌握从设计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4.以创新教育模式带动创新教育。

前面就已经提到过,我国的艺术设计与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所以在教育模式上存在一定差距,实施创新型教育模式在现阶段很有必要。创新型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具备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带动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此外,还要注重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课程,完成传统教育向创新型教育的转变,可以利用模块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手段落实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

四、结语

篇4

艺术对于人类的发展异常重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类自我意识即是伴随艺术的起源而觉醒,“人类创作的第一件艺术品和人类制作的第一件工具,是同一的。”[1]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每一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对于个体而言,艺术经验是丰富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而没有艺术的教育更是不健全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因其针对的对象是可塑性、模仿性最强的幼儿,是个体发展的最初阶段,在此阶段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情感的发展异常丰富而迅速,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良好的艺术审美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到唤起、激发、感染的作用,更能够为其日后个性、人格、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幼儿音乐、舞蹈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效地发展儿童的听觉和肢体运动协调能力;而美术活动可以幼儿提供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有效地发展儿童的视觉和双手操作能力等。为此,学前教育师资必须拥有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当然,因为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在幼儿园课程中并没有像音乐、舞蹈、美术等单纯的艺术课程,大部分学前教育活动是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进行的,而在活动的构想、游戏的环境创设、组织、引导等方面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并对幼儿在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才能起到发现和激励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学前教育师资的艺术教育能力有着众多的误解,如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看作“多才多艺的美女”、将专业视为“艺术特长、理论够用”[2],将幼儿园教师视为“吹拉弹唱样样通”等,强化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表现能力,而忽视了“教育”二字。在2012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后简称《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对于幼儿园教师专业要求从各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大家会发现在《标准》里虽然没有规定幼儿园师资必须具备哪些所谓的艺术能力,但从教育角度来看则多次提及幼教师资必须具备的艺术教育能力,如在“(七)通识性知识”第33条提及的“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包括艺术教育领域),第34条提及的“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在这两个标准中针对艺术通识性知识作了一定的具体规定;还有“(八)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十)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等,因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并没有吹、弹、唱、跳、画等这些专门的学科课程,大部分学前教育活动是以活动的方式进行的,而在游戏的环境创设、组织、引导等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绘画、手工、音乐等艺术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当然,《标准》更关注的是从教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像“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理念是幼教师资必须具备的,而艺术能力只是教育能力的一个基础条件,艺术能力并不能等同于艺术教育能力。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却长期存在着把幼儿园教师的艺术素养等同于“吹拉弹唱跳”等技能的误区,忽视了艺术素养应该是一种深刻的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而这种认识的误区,在准幼儿教师的培训之时就已经开始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培养理念之中了。

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现状

1.课程设置重技能轻教育

伴随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日益关注,我国的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院校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因其高就业率在这几年俨然已经成为招生热点专业,备受考生的青睐。从培养层次上来看,有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专科层次、中专层次,还有一些短期培训机构不给学历,只给结业证书;从培养机构的性质来看,有师范类大学、综合类本科院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及部分高职院校和职业中专、早教机构等。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培养机构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艺术教育方面,除了个别院校比较偏重理论知识而较忽略技能外(个别名牌院校,招生量相对较小,培养目标以研究为主),大部分学前师资培养机构比较偏重技能训练,满足于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的“特色教育”模式。之前,由于缺乏明确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教育机构各自为政,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都各不相同,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质量的良莠不齐,尤其是有的培训机构包括个别幼儿园也利用这个机会,大量开办短期培训班,对于入学资格放宽至初中毕业(个别以牟利为主的培训机构甚至对入学资格没有任何要求),而培训时间则缩至一年乃至数月。而在课程设置上,完全忽视了教师培养的师范性和日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做出了大量不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错误举措,如课程较多地偏重于显性技能课程,像声乐、舞蹈、绘画等,而像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教育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隐性理论课程因为操作性不强、短时间内很难见出成效等原因而被大量消减甚至取消,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发展的后劲,偏离了真正幼儿教育的轨道。尤其令人感到担忧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准幼儿教师和在职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较低,文化修养较差,普遍缺乏科学素养,在幼儿园一线教学中难免误人子弟。这些毕业生很难符合《标准》里要求的理念和师德,却大量充实到幼儿教育的一线,造成了学前教育质量的低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对学前教育带来的长期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是一些办学时间较长、经验较丰富的正规高师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能够兼顾理论与技能的课时比例,但在技能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问题。比如在音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将《声乐》、《键盘》、《舞蹈》等基础艺术技能课程作为必修课从学生一入学即开始学习,基本上持续到毕业,而《幼儿音乐教育》、《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创作》等教育教法课程则只是象征性地在毕业前一学期开设选修课,而一旦“选修”就很可能不开设了。至于艺术理论方面的课程如《艺术教育》、《艺术史》、《美学》等在学前教育专业则基本上从来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偏重于技能的掌握,而严重忽视了审美理论的学习。

2.任课教师重实用轻理论

学前教育专业是全科教育,这基本上已经成为共识,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应该拥有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文学、音乐学、美术学等各学科门类背景的专任教师,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这些专任教师还必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观念和眼光,只能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全科”的学前教育师资。但这个要求大多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都无法满足。综合类大学和高等师范类院校里的学前教育专业一般隶属于教育学院之下,规模相对较小,每年的招生量受各方面名额限制,学生人数不会太多,专任教师相对而言也不会太多,往往没有专门的艺术教师,只能从艺术类院系聘请;高职高专类院校一般由中等师范和幼儿师范升格而来,拥有一部分艺术教育师资,但相对而言师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学前教育专业在近几年高速发展,每生的招生量在几百乃至上千,限于设备和师资问题,艺术技能课也只能采用上合堂的方式进行;一般社会上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从邻近的各高校聘请年轻教师来担任,教师学历水平较高,但教学经验不足。由于各方面原因,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的大部分任课教师在选择上课内容、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重实用而轻理论的特点。比如说上声乐课,一般就是教师先领着唱几遍,再由学生反复练习,再纠正,再练习,像键盘、美术、舞蹈等课程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而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唱(弹、画、跳),怎么教给幼儿唱,幼儿唱歌时有什么特点等则完全没有涉及。由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成效”比较易见,仅仅几节课下来,学生就能学会唱好几首歌曲,在幼儿园招聘中往往能首先吸引住招聘者的耳朵,而且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学生也会感觉比较轻松,往往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然而对照《标准》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中的谬误之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幼教一线的教师,而并非仅仅是会唱会跳的演艺人员;学前教育专业最终针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准幼教师资往往也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去教幼儿,导致拔苗助长,往往非但无法起到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作用,还会损害幼儿的审美兴趣。《标准》里强调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多地偏重于“教育理念”(理论),而各艺术课任课教师却偏重于“实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

3.准幼教师资重舞台轻实践

在每年的招生宣传中,学前教育培养院系(机构)都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就业率和技能特长进行大肆宣传: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多么的多才多艺,学生参加了哪些省部级的大型晚会,每次学校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皆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参与,每次的运动会入场式节目展演中,学前教育专业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等。可以说很多准幼教师资之所以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便是奔着就业和发展技能特长来的。现今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青春年少的女孩,她们普遍爱美、也追求美,她们渴望被人所熟知,被人所了解,而学前教育专业为她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个人特长的舞台。在她们的眼中,所谓“专业课”就是音乐、舞蹈、键盘、美术之类,这些课她们往往上得都很认真,而像教育学、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等理论课她们则认为是非专业课,上不上不要紧,只要临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能及格,她们满足于“跟艺术院系比理论,跟普通院系比技能”的虚荣之中。笔者所在院系曾经有一个学生,平时表现非常不错,但在理论课期末考试的时候却无故旷考,老师同学怕她出什么事不停地给她打电话联系,结果她是去参加了一个什么演出节目。在这个学生看来,上舞台(不论是多大还是多小的舞台)是“大事”,而学习、考试则成了“小事”。“教不严,师之惰”,学生的这种观点,不得不说跟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而与“重舞台”相对应的却是幼教准师资的“轻实践”。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必经环节,但有不少学生对此却非常不重视,笔者在跟实习基地的老师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她们抱怨说见习和实习的学生非常不守时,经常迟到早退,有时还不打招呼就直接不去了。当然这跟教育见习和实习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忽视。学前教育准师资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吹、拉、弹、唱、舞、写、画的艺术技法的教育,作为教育,更需要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这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而她们的舞台不应是吹拉弹唱的舞台,而应是幼教一线的讲台,在这个讲台上她们的艺术才能通过教育来展现才是真正的专业特长。

三、原因分析

1.办学定位不明确

在现今大部分高师学前教育院系中,由于学前教育全科培养的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领导和专任教师往往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在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方面往往没有从学前教育的一线教学需求出发,而大多考虑自己院系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如何创特色、如何造品牌,而对于培养出的学生长期职业发展重视不足。在这样的办学理念下,重视技能培养便是大势所趋了,因为技能最容易出彩,最容易为人所了解。而在众多的培训机构(甚至部分幼儿园),伴随学前教育的大发展,一方面为了缓解幼教一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了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都注重短、平、快的教学理念,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训出最多的师资,这是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过于技能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往往来源于培养机构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参照西方的办学定位,如英国各大学和师范院校虽然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总体上看,均日益强调提高学术性和发展师范性,以及两者的结合,凸显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专业要求。[4]再结合《标准》来看,我国现今大部分师资培养机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培养定位无法培养出拥有艺术欣赏和审美知识且具有高尚师德及先进教学理念的幼教师资。

2.专任教师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脱节

现在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各大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艺术教师师资往往都是艺术专业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他们艺术技能普遍突出,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教育技巧,但由于他的专业局限以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不了解和对学前教育政策的忽略,过于偏重于艺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理念在艺术技能教学中的渗透,因此教出的学生技能突出,但学前教育技能欠缺。在幼儿园听课时,经常见到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深情、投入地边歌边舞,而下边的小朋友则完全没有组织起来,有打闹的、有吃零食的、有东张西望的……应该说幼儿园教师的艺术能力是非常突出的,但她却没有关注到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就像庄子寓言中那个大王,将人类视之为美味的肉和酒来喂一只野鸟,结果只能南辕北辙,教学效果并不好。在学前教育专业里,艺术技能只是教育的“工具”而并非“目的”。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高低对儿童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并不是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应让准幼教师资掌握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与需求,并尝试与儿童进行共同的表演和创造,艺术教育应以儿童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技能、知识的展示为中心。以音乐类课程中的舞蹈创编这门课为例,必须增加课程中的理论教学部分,让学生明白舞蹈创编并不仅仅是一项表演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舞蹈的韵律和动作来塑造儿童身心,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的艺术。

3.社会对学前教育艺术技能的关注

虽然在学术理论界,已较少有人把弹、唱、跳、画等学科技能当作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并普遍认识到只有当各门学科技能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时,才能称之为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5]但在社会上,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偏重于艺术表演能力的理解还积重难返。如江苏省教委把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分为“八会”(即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用)与“五能”(即观察、记录、分析幼儿活动的能力;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6]山东省首届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竞赛内容包括声乐演唱类、器乐演奏类、美术类、书法类等。[7]某地招聘考试对申请人面试采取弹奏、演唱、舞蹈、绘画、讲课相结合的办法,面试时间每人20分钟。[8]包括幼儿家长对于学前教育教师的艺术技能也是比较看重的。现在虽说不少大城市出现入托难的问题,但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里,幼儿园招生却存在着不少困难,为了更多地招收幼儿入园,不少幼儿园在开学初都举行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公开课,而在公开课上,大多数教师都是能歌善舞的技能突出者,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最直接地吸引家长的眼球,也使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艺术技能更为关注。家长在幼儿上学之后往往会问幼儿每天都学到了什么,而学会唱一首歌、学会跳一支舞则往往会成为家长对幼儿园教师认可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对策研究

1.结合《标准》明确专业定位,向教育能力倾斜

目前,在《标准》的对照下,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上可以发现诸多弊端,如艺术专业技能课程与艺术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类理论课程等比例不适合,像音乐、美术、舞蹈、键盘、手工等课程几乎占据过半的课时,过分注重对学生艺术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将个人艺术修养转化为保教能力和幼儿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程结构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对艺术表演手法较为熟悉,但对如何教育引导幼儿熟悉掌握特长技巧、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以改进和转变,在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应由课堂理论传授向指导教育实践锻炼方向转变。为此,建议相关教育部门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准入制度,对于现有的短期培训机构明确其教学定位,规范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必须保证相当课时的教育理论课程和艺术教育理论课,加强艺术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指导意义。而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院系,则需要对照教育部颁发的《标准》,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在艺术教育方面明确艺术基本技能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根据学前教育一线教学的需要,准确定位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培养目标,遵循理念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师德水平,又具有较高艺术教育水平的实用型人才。适当减少单纯艺术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并增开艺术教育类课程如《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舞蹈创编》、《艺术教育》、《艺术史》、《美学》等,以增强准幼教师资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教育能力。

2.合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一专”教学

“一专多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技能特色,虽然说艺术技能不是艺术教育的必要前提,但掌握一门或多门艺术展示技能对于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和艺术教育能力的融会贯通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大学生来讲,课堂教学课时毕竟有限,而可支配的课余时间却非常多,但大部分课余时间被学生用来上网和逛街而白白浪费[9],不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来增加艺术技能的掌握与熟练。为此,可以将原来课堂上大量的艺术技能课放到第二课堂里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参加像声乐、钢琴、二胡、手风琴、舞蹈、手工、简笔画、国画、书法、普通话等相关社团,同时由专任教师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和辅导工作,采取定时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灵活方式,每周指定一个固定时间社团内部展演并由教师集中指导和布置作业,在其余时间由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自由练习。这样既可以保证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又能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发展一样或几样艺术技能特长,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准幼教师资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的发展。

3.加强专任教师与幼教一线的沟通

艺术技能课专任教师虽然所学并非学前教育专业,但既然教育的对象是准幼儿园教师,那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培养目标的需求,加强与幼教一线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把握幼教一线对师资的要求,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及幼儿艺术教育规律,并不断完善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在明确自己所教学科定位的同时,还要将该门课程与整个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有机联系起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而不是登台演出的歌唱家、舞蹈家、画家,通过艺术技能的学习是为了提升准幼教师资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教学能力,是为了日后幼儿园教学而服务的。在幼儿园教学中艺术技能也不是单独展现的,是融合在幼儿游戏和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艺术的展现。同时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艺术技能的教学更需要教学的艺术。艺术技能课专任教师通过课程的教授,还要渗透一定的学前教育理念,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发现美和表现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标准》相依合,才能更好地为幼教一线服务。

4.规范见习和实习指导工作,增加学生与幼教一线的联系

篇5

关键词:家长教育观;家庭教育观;教育艺术;成才

我们常常听到有很多家长在抱怨,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责怪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但是有没有细细想一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你自己真正的付出了多少。有的家长说:“我忙啊,拼命工作,想方设法挣钱,供孩子读书,我当然付出了很多。孩子的学习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事,那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当然要怪学校了。”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呀呀学语开始,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到了学龄期,学校和老师在文化知识的教育方面远强于父母,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不应只局限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有更多的思想道德、思维方式、心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我们应该把孩子的教育当成一门艺术工程。

这项工程应由孩子作为主体,家长和老师互相配合、互动协作,三方共同努力,才会使这项艺术工程完满成功。这项工程的一个最基本而又关键的就是家长应该懂得一些孩子的心理,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其实应该是从学龄前就开始了。我们也经常听一些家长对孩子说:“你这么调皮,我以后把你送到学校里,让老师好好管管你。”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对学校产生一种恐惧心理。如果,我们反过来这样讲:“你要不好好努力,我们就不送你去学习,让你以后成为一个无所作为的、大家都讨厌的人。”这种说法,就会产生一个截然相反的结果:孩子会认为,去学校接受教育,是一个光荣而又重要的事情。在学龄前,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重复这样的话,以加强效果。我孩子3岁时,我就经常把她抱到幼儿园门口,让她看着在那里玩耍的小朋友,告诉她,那里还有很多老师会讲很多的故事。看到女儿羡慕的目光,我知道我的引导成功了。上小学前,我指着那些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的学生,对女儿说,那些书包里装满了宝贵的知识,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能戴红领巾。看到她充满渴望的神情,我知道小学阶段的路她能走好了,果然,整个小学阶段,她学习很自觉,而且常常跟我说,在学校很开心,这就是前期引导的效果啊!如何使孩子从小就渴望去学校读书,方法很多,但是必须懂得孩子的心理,有意识地去引导,这样一来,害怕去学校,甚至逃学的事自然就不会出现了,这就是教育心理学在早期的教育过程中的成功运用。早期的引导固然很重要,可是千万不要认为,孩子上学了,家长就没事了,下面的事就交给学校和老师了。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开学后,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打骂训斥也不见效果,就认为学校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其实我们又忽略了许多事实,在学校就读期间,老师和家长的配合尤其重要。

家长会是老师和家长们沟通的好机会,及时沟通,可以很好地掌握孩子学习、生活情况,融洽师生关系。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或者说孩子与老师的关系都应该成为一种新型的朋友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这样,孩子就不会有许多压抑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精神。当然,前期引导好了,和学校也配合了,是不是就没事了?当然不是。在孩子的具体学习方面,我会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她一起制定一些学习的具体目标和方法:第一,根据学纲的要求,在每一个学习阶段,应掌握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应该涉及到、并掌握好,没搞懂的及时查资料或者问老师,总之不能留“死角”。第二,做作业的时候,要求专心致志,讲究效率,把平时的作业当成考试来做。第三,不要刻意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更应该看重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我觉得这样一来,孩子既有了明确的目标,又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考出好成绩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可是还没结束,孩子取得1~2次阶段性的好成绩并不难,但是如何一直保持下去才是最难的,为此我也在不断探索。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欣赏式教育:表扬、表扬再表扬,鼓励、鼓励再鼓励,绝对不要打骂孩子,有了问题和矛盾应该讨论解决,武力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已被无数的事实证明是注定要失败的。

当孩子考出好成绩正兴冲冲地期待你的夸奖时,你却说,别骄傲,一次100分没什么了不起的。话确实不错,但这时候也许不经意间会伤了孩子的心,要知道无数的100分也是从第一次开始的,及时的鼓励会给孩子们继续加油的动力,会促使他们忘却疲劳、不断地去挑战我们都无法想象的高度,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会很自豪地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此时此刻,有人会认为这下总可以了,其实这只是完成了这项艺术工程的第一循环,我们还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每一次的成功就是新一轮循环的起点,以后还需要在更高的层次去引导、沟通、鼓励。同时,作为既是家长又是老师的我,也要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的能力,从而让孩子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钟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动漫;审美;艺术价值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其课程体系的合理构成是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在高等教育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书法等传统艺术门类占据了主流地位,其他属前卫、通俗、流行艺术范畴的艺术门类则因认知缺陷和学科建设的缺失而很少被提及。只有先弄清动漫艺术是否具备成为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载体的合理因素,才能为动漫艺术进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充足的论据,并打消教育工作者以及广大家长心中的疑虑。

一、动漫艺术审美品格符合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规定,公共艺术课程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1]那么,动漫艺术教学能否实现以上目标呢?可能许多人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于是,分析动漫艺术审美品格就成为正本清源、化解争议的根本途径。作为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如果单纯从娱乐性去理解而忽略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魅力,这无疑是对动漫艺术最大的不公。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著作《论艺术》中指出:“艺术的创造能够在人的心里唤起一度曾经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辞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2]从列夫托尔斯泰对艺术活动的定位,我们可以看出动漫艺术完全符合作为艺术活动的基本要素,大众对于其娱乐化的浅显认知来源于动漫艺术广泛的群众接受度以及部分动漫作品基于商业利益而展现的低俗格调。然而,这并不妨碍动漫艺术自身的艺术地位以及我们对好的动漫作品的欣赏。动漫艺术被广泛接受并不是因为它的娱乐性,而是其融汇了文学、绘画、音乐、电影的综合技能,创造出了一种符合广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所喜爱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实用主义美学”中主张“我不仅批判高级艺术那种疏远的深奥主义和总体性主张,而且尖锐地怀疑任何高级艺术产品和通俗文化产物之间本质的、不可逾越的区分。历史已向我们证实,一种文化的通俗娱乐(如古希腊甚至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可以变成随后时代的高级经典。实际上,甚至就在同一个文化时期,一件作品是作为通俗的还是高级的艺术发挥作用,取决于它被公众怎样理解和利用。”[3]同理,动漫艺术是作为通俗的还是高级的艺术发挥作用完全取决于其受众以及社会群体对它的选择和认知。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如果无视动漫艺术被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事实,而选择因动漫作品中的某些低俗存在而全盘否定或有意避讳的态度,那无疑是对动漫艺术的践踏和对学生教育的不负责任。负责任的艺术教育态度应该是去探究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即“动漫艺术具有何种魔力,让广大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对其喜爱之极”。针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动漫审美分析,有助于艺术教育工作者合理利用动漫艺术的积极因素,实现其艺术教育作用。

西方“移情说”美学代表人物利普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我们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事物放在同一观点下去解释。这个观点总是由我们最接近的东西来决定的。所以我们总是按照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件的类比,即按照我们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件。”[4]“移情说”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探寻青少年的动漫审美乐趣提供了绝佳的视角。动漫《ONEPIECE》(又名《海贼王》)是日本漫画家尾田荣一郎的动漫作品。该作品在日本国内掀起了极大的热潮,受到儿童青少年群体甚至成年人的广泛喜爱。在我国,这部风靡十多年的动漫剧更成为伴随“90后”一代成长的主要作品。根据笔者授课班级的反馈情况,《海贼王》在“90后”学生的心目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在讨论这部作品时充满欢快、热情甚至激动。他们更在文中写到这部作品如何教会了他们坚持,如何在他们失败时给了他们再出发的勇气,如何告诉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一部虚构的故事,却能够成为青少年学生在人生成长阶段的重要精神食粮,谁又能说它不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呢?《海贼王》的故事情节虽是虚构的,可它渗透在情节中的勇气、坚持、友谊等品格力量是青少年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学生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移情”至海贼王的故事情节中,在被动漫作品感动的同时满足自己心底的情感需要。“一方面主体通过移情赋予对象以生命;另一方面主体又有从客体中观照自我情感的审美需求。”[5]动漫作品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形象而强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简单的说教要更加真切和充沛。《海贼王》那一个个也许算不上优美的人物形象,展现的却是对青少年来说无比重要的人文关怀,谁又能说《海贼王》对青少年群体人文素养和审美品格的影响会小于伟大的艺术作品《蒙娜丽莎》呢?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主动将优秀动漫作品作为教学载体,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使学生感受到与其日常生活审美经验相对接的审美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动漫艺术应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对象

接受美学为将动漫艺术作为艺术教学载体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的出发点或原则性立场是,读者(接受者)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他在文本含义生成时扮演主动角色,并对作品的历史生命具有决定性影响。”[6]一件艺术作品,如果缺乏了接受者的主动参与,并不被接受者从心底感受和认知,其审美功能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从此角度来看,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无疑是被接受度最高的一位动漫大师,其作品被人们评价为“将动画艺术上升到了人文的高度”[7]。他的作品内容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等宏达的叙事主体,所采取的表达方式是将唯美的二维绘画艺术、天马行空的梦幻世界、离奇的童话故事和温情的人类情感相结合的动画叙事手法。其作品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以及有着纯净心灵需求的成年人心里产生了巨大的震撼。《风之谷》中人类的暴行对于自然生灵残酷的伤害和最终自食其果的画面,让观者无不为之动容;《龙猫》中那憨态可掬的龙猫形象以及与小姐妹和母亲之间的点点温情更让人重温了童年时光;《千与千寻》中千寻的坚持和自我成长启发了无数少年在成长之路中自我探寻……从1984年创作成名作《风之谷》一路走来,宫崎骏用其动画人的坚守、人文者的思想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为广大观众创作出了一部部动画经典杰作。正如1922年法国影评家埃利•福尔满含感情所预言的:“终有一天动画片会具有纵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层次……会有德拉克洛瓦的心灵、鲁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开朗基罗的活力。一种视觉交响乐,较之最伟大的音乐家创作的有声交响乐更为令人激动。”宫崎骏在创造一个个票房奇迹的同时,无疑也实现了这一预言。他用他的作品启发了一代代青少年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命运,体味友情、亲情以及青涩的爱情,理解成长与坚持;他也用其作品精致优美的画风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个个细节的美感存在和创想创意的魔幻之境。奥尔德里奇说:“将客观事物分成两种:物质对象和审美对象,同一事物能否成为审美对象关键在于这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事物的这些基本特性决定着知觉的主体采取何种知觉方式(观察的方式还是领悟的方式)。如果事物的基本特性引起主体对它采取领悟的方式,那么该事物就将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反之,观察方式下对应的就是物质存在。”[8]被人们广为传颂、激发了一代代青少年的宫崎骏动画带给了人们太多感悟和赞叹,完全符合审美对象的特质。而且其作品广泛的接受度,为激发学生审美兴趣和深入解读作品的审美情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载体具有积极的社会学意义

在讨论将动漫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载体时,我们就不能不触及一个社会关注的话题,即如何消解动漫作品中低俗存在对广大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动漫作品中的低俗存在造成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动漫作品的极度反感,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认知下,创作内容低幼化成为中国动漫发展的唯一方向。反过来,中国缺乏适合广大青少年阶层的动漫作品,加剧了青少年对以日本为首的他国动漫作品的热爱,这阻碍了青少年在人生重要成长阶段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文化,也滋长了低俗动漫通过非正规渠道的大量传播。可见,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回避和阻碍并不能真正影响青少年阶层对于动漫的热爱,反而会因缺乏正确引导,使青少年因认知不足而接触到不良动漫作品,进而受到不良动漫作品思想的侵蚀。将动漫艺术纳入公共艺术教育载体,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动漫作品所涉及的文学、美学、心理学、电影学、异国文化等意识形态,让学生透过自己喜爱的动漫作品深入了解和探讨作品背后的人文意义,能帮助他们从浅层次的欣赏上升至高层次的文化艺术体悟。学生只有提升了对动漫作品的审美情趣,才会自动分辨和远离低俗动漫作品,从而形成动漫发展和传播形态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由于动漫艺术所具备的综合性特征,将动漫艺术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实现的将不仅仅是艺术与审美认知的提升和发展,还将通过作品中的艺术性、思想性以及文学性等丰富内涵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承认优秀动漫艺术作品作为公共艺术教学载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优秀动漫作品的深入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动漫艺术公共课程教学的课程体系,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A].2006-03-08.

[2]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46.

[3]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5.

[4]马奇.西方美学资料选编(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841.

[5]岳介先.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J].江淮论坛,1994(4):26.

[6]方维规.文学解释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及其来龙去脉[J].社会科学研究,2012(2):109.

[7]焦素娥,孙晗洁.宫崎骏动画艺术的人文情怀与诗意追求[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139.

篇7

关键词 农村 美术教育 现状 美术欣赏

一、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应试教育的“旗帜”下,“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在农村教育工作者中已经达成“共识”。虽然随着美术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农村美术教育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成绩,但现状还是令人担忧:其一,应试教育助长了从主管教育的部门到各学校的校长,再到各主课教师,均把美术教育放置在可以忽略不计的地位。在临近考试的关口美术教师“下课”让位于主课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这似乎已经成为常态,更可称之为“习惯中的自然”。促使农村的美术教育“磕磕绊绊”、“断断续续”,教师教之“无趣”,学生学之“无味”。成为农村教育中一颗点缀的“小花”,虽盛开怒放,但不等结果即进入枯萎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能享受到系统的美术教育;其二,农村美术教师师资资源的匮乏。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村学校要么没有美术教师,要么由能画上两笔或者是喜欢一点美术的教师来兼职担当;更有学校把那些身体条件差,不能在主课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摸爬滚打”的教师定位在美术教育的“第一线”。这些教师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到校上课而让美术课缺失也不会影响整体教学,且能让其他主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率领”学生深入复习。即使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学校也会安排这些教师兼职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对所兼课程和其他教师一样进行考评,导致美术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兼职的课程上面,而无暇全力投入到正常的美术教学之中;其三,美术课程的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很多农村学校根本没有美术课程的相关教学用具,如画板、画架、颜料、纸笔等。好多美术教师从事了半辈子的美术教学都没有用过这些必备的美术用品,更何况农村的学生。

二、农村美术教育的改革方案

在讨论农村美术教育的改革之前,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什么是素质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由此可见,在当下农村美术教育教师匮乏、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农村的美术教育不能定位在,通过美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期望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设计家、画家。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而农村的美术教育也不能只是教学生“画画儿”就万事大吉。笔者以为,农村美术教育应定位在,培养有着美术素养的美术课教师,在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因此,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农村学校进行课改的首要前提。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更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界,欣赏自然风光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在农村欣赏田园风光有着独特的先决条件,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们每天看到田园景象似乎很难令他们激动、畅想,而把美术课程放置在大自然中,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认识美;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况且,我们所看到的优秀的美术作品,绝大多数也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风光。就目前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和条件,这种改革是最有效的,且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的新思路。

三、农村美术教育的前景分析

近年来,农村学校已经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从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到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再到美术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对美术教育给予了关注与扶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制定了美术课程的相应标准,鼓励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积极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使美术教育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升到通过尝试各种工具、材料,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和走进自然景观等方法,丰富视觉感官、触觉感受,体验美术活动中的乐趣,提高了审美能力,丰富审美经验。促进了农村美术教育的观念更完整,更充实。使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正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所指出的那样,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应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现状;素质教育;科教兴国

一、艺术教育在当前素质教育下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艺术教育也随之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但大部分的国人仍未摆脱“应试”思想,这无疑使得艺术教育并不能实现素质教育,甚至可以说是直接让体制的改革流于形式。

应该看到,艺术教育工作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作为一个合格的艺术教育从业者,应该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所学来弘扬艺术的真谛,这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本身的要求,也是我国弘扬艺术、提高国人整体艺术素养的一个基石。因而,艺术教育从业者作为艺术教育的执行者,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导者,不仅得让学生明白相关艺术的技法或者理论性的知识,还得让学生学会自行感悟艺术的真谛和魅力,让学生家长看到艺术的前景,对于艺术教育从业者来说,这是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工作,也是当前艺术教育工作实现素质教育、融入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1.当前教育体制下的漏洞给艺术教育带来的影响

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得到了改善,但在改善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的漏洞,这些漏洞给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由于上述的“应试教育”观念还没有被摒弃,也加深了国人对于艺术的成见,认为“艺术不能当饭吃”,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思想,但在现今教育体制所存在的漏洞下,这种观念无疑是扩散得最快的。

国家虽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就我国现今国情来说,要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因为,要从根本上实现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就必须对我国考试制度全方位的改革,且必须建立在有足够的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然而,就我国目前现状来说,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剧增,我国的教育资源则显得愈发紧缺了。尤其在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社会公平竞争的最主要体现的今天,要相对考试制度作全方位的改革,则更加不可能。国家所能做的,只是通过课标的改革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这就给以了学校重蹈应试教育的理由了:升学率是学校维持办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教职人员继续从业的一个重要保障,虽然新课标的出台能够给以学生比以往课标更多的思考空间,但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往往会以各式各样的方法变相地化“思考”为“记忆”,让学生在还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前提下就能够达到考点的要求,这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手段,也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竞争的一种方式,由此,也凸显了我国教育资源的严重不足。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要想让艺术教育事业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响应素质教育口号,就举步维艰了。这是艺术教育的现状,也是现今艺术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我国艺术教育目的性混淆

我国教职人员在进行艺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混淆了艺术教育的目的性。这也是由于我国艺术教育事业仍处于初步状态所造成的。大部分的艺术教育人员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且在教育制度的漏洞下,部分的艺术教育从业人员经过专业的教育资格培训后并没有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际,这就给艺术教育工作的成效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艺术教育目的性的混淆主要原因在于教职人员常常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去,却又往往没有划清艺术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界限,甚至有部分的教职人员将艺术教育工作当做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来进行,主次不分,让整个艺术教育充满着“政治味”。

诚然,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艺术教育中也是一种能够提高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的方式,但这必须是在思想道德教育能够突显出艺术教育本身意义的前提下进行的。此外,将艺术当做是一种技能的培养也是现今教职人员将艺术教育目的性混淆的主要体现。同时,很多高考艺术生从小并未接触过音乐,只是因为艺考文化课分数要求低,录取比例高,所以在高二甚至高三才开始恶补音乐。然后这样循环,这些低门槛进入大学的艺考生再出来从事音乐教育,也会对艺术工作造成困难,混淆音乐教学的目的性。

所以,对于普通艺术教育来说,照搬专业艺术教育的一整套教学方法,也就只能培养出少数懂得技法的“匠人”,而不是具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文化人”。

三、结束语

综上,大多数艺术教育理论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艺术教育德育”和“艺术教育技能化”的误区。但德育方面的内容仍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如何正确处理德育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则需广大艺术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适度把关。另外,与其它科目相比,学校对艺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小,从而导致艺术教学设备的不足,进而影响到艺术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1996.

篇9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内容摘要:文章紧扣数字艺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与解读,着重论述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是国内数字艺术设计教育者需不断探讨和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篇10

1.问卷分析(1)目前大学农牧学院艺术教育现状分析目前大学农牧学院艺术教育存在艺术氛围一般、人文活动覆盖领域狭窄、学校缺乏相应资源制约了艺术教育的发展等问题,在调查中70.9%的同学认为在大学生教育中开设艺术选修课程具有必要性;(2)目前理工高校学生个人艺术素质修养情况在对学生个人艺术素养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很喜欢艺术类课程,对大学生艺术素质了解的也比较透彻,认为有较强的艺术欣赏和创造能力、艺术学识丰富,知识面广的同学较多。小学至中学毕业前接受艺术教育学习的占42.2%,大学时期仍在学习为14.6%,并且绝大部分同学至今为止没有参观过艺术馆、画展等艺术活动,在艺术教育投入的比例远远不够。(3)目前理工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情况在对学生人文素养状况调查中,发现目前理工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空闲时间利用度不够,57.5%的学生在周末上网,54.1%的学生周末选择逛街,从这现象说明学校对学生活动开展力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对于人文素质的含义还是比较了解,51.9%学生选择大学生应该注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同时进行。只有5%左右的学生全部知道列举的东西方一些知名代表画作,阅读过生活中较为普遍、流传的著作期刊;只有2.5%的学生能全部念出古代礼器器皿名称;只有5%的学生全部知道所列举的东西方一些绘画流派代表人物。从这些调查内容可以看出,理工高校大学生在艺术素养认知上还处于较低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艺术学习氛围。(4)目前理工高校学生艺术素质认知情况在对理工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认知状况调查中发现,61.6%的学生选择艺术可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精神境界,67.2%的学生选择艺术可消除疲劳、减缓压力、使人心情愉悦,说明学生对艺术素养认知比较准确,知道艺术会产生很多积极影响;63.4%的学生选择艺术素养将直接影响自己将来的生活和工作,65.3%的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尚未付诸行动,来提高自身艺术素质,43.7%的学生认为艺术素质对专业课有隐形帮助,大多数学生对于艺术选修课认同是一种表象娱乐化的性质,认知不够准确,不够全面。54.1%的学生认为艺术素养可以提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时,回答享受35.8%,回答给自己所爱的人带来幸福占63.1%,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在大学生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2.原因分析(1)对艺术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在理工科大学,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他们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艺术素质教育就是唱唱歌跳跳舞,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有更好,没有也无关紧要。学校对艺术教育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学经费投入少,甚至没有投入。对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是理工科大学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2)艺术教育师资缺乏艺术教师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培养者和促进者,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前提,由于在思想上重视不够,理工高校在相应的人才引进、师资培训等环节出现滞后现象,对理工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产生消极影响。(3)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经调查发现,理工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安排上以专业课程为重心,忽视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的修订,使其没有一个完整的针对理工高校大学生的艺术教育结构体系,是大学生艺术素质修养、人文素质培养相对内地高校滞后的重要原因。(4)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浓郁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是大学生直接感受、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重要层面,由于没有很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使一部分学生对艺术教育兴趣锐减,还有部分学生有混一混的思想存在,认为艺术就是唱歌、跳舞,只在表层理解艺术教育,而没有深层次领悟艺术教育的灵魂所在,只注重表像化,忽视艺术活动还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作用。

二、对策措施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艺术具有教育作用,不是其他意识形态所能代替的,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要认识到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认识到艺术教育培养人对世界和美的感受能力、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是任何技术所不能替换的,因此,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拓展工作思路,通过艺术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待生活与学习,是高校的一项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

2.更新艺术素质培养理念,塑造积极向上的艺术价值观传统艺术理念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形式。其实,艺术除了外在的表现形式外,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精神,真、善、美、圣、健、富是当代对艺术教育很好的诠释,艺术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有生动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还要注重学生个人素养培养,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更要有精神实质和情感归属上的承担。

3.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培养力度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的获得与提高,主要来源于公共选修课的课堂学习及学校组织的一些文艺活动,优秀艺术教师的选拔和安排是理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热情都会影响到理工科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一是要积极引进艺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二是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积极为他们提供培训考察进修的机会,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三是要完善考评体系,使有爱心、有热情的艺术教师无后顾之忧,大胆、热情地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完善艺术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考核形式经过调查,目前理工高校还没有开设全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这也是制约理工高校在校学生艺术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本文作者认为,在开设全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时,应根据理工科学生实际,制作一些使学生在直观上能容易接受、浅俗易懂的课件,开发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实现学科的互补,一举多得。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不仅仅是简单的闭卷考试,可采取辩论、论文、演讲等形式,可开办各种针对当前文化现象、文艺思潮、审美趋势的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当代社会及艺术现象的思考,端正学生的艺术观和价值观。

5.丰富校园艺术文化建设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规划和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大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娱艺术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画展、音乐会、摄影展等,让学生走进艺术世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艺术比赛活动,多进行艺术创造,在感官上直接接触艺术领域,是培养其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结语

篇11

钢琴艺术素质教育作用分析伴随着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钢琴逐渐走进了普通家庭中,更多人认为钢琴艺术教育能够提升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与生活品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有一些人已经将钢琴教育纳入儿童启蒙教育中,企图通过钢琴艺术的熏陶,来提升学生的素养与气质,钢琴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怎样利用钢琴艺术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钢琴艺术教育是塑造审美情趣的教育

音乐是一种语言,钢琴音乐所诠释的杰作能够全面扩展一个人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情感能力,带动他们对于文化知识的深刻感受与理解,从钢琴教育教学方面来看,表面上教师在向学生单纯传授一种技巧,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实质上伴随着对很多中外艺术作品的赏析与理解,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深入分析作品内涵以及其中涵义的理解,甚至是其中音乐作者生活时代背景、情感经历等,学生只有全面理解了其中的意境才能真实地在琴键上表达出来,这其中是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例如,《黄河大合唱》《走进新时代》《义勇军进行曲》等都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带有典型的民族特征与时代精神。

二、钢琴艺术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教育

钢琴艺术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意义,能够从多方面去理解、挖掘,用一句话去说明就是:完善人的素质。因为钢琴曲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物价的精神财富,只有通过演奏,接触钢琴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其中的意境,体会这笔精神财富。

虽然很多钢琴曲已经在音像制品上呈现出来,但是那些与真实的钢琴演奏都是没法比拟的,感受与体会都是各不相同的,纯正的精神世界的熏陶,需要学生接受到标准的钢琴艺术的培养,学生会在一些优美、动人的旋律间提高对美的追求,开阔学生视野,自觉地塑造他们高尚、完美的品格。

这一素质的培养体现在,钢琴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是一个生动的动态系统,它需要演奏者全身心、专注地倾听,用心灵真情地感受,再用自己的十指去将内心感受真实地表现出来,他需要双手各自动作,也需要身体的协调配合,这一过程中必然是对人们的心理、生理以及思想的综合运用,是对人的高尚精神境界的培养与完美品格的熏陶。

三、钢琴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1.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

钢琴学习中,观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人或许都观察过一些事物,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够观察得细致入微,钢琴学习中的观察并非简单地观察而是要用心去思考,学生在倾听教师的细心讲解时,需要自我思考,将教师的动作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去感受,这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就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学生会自动地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伴随着思维力与想象力的培养,同时支持学生敢于提问也是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

学生正是通过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够在其他学科学习中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感性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2.理解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因为不同的音乐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其中蕴含着符合各自特征的意境、情绪以及内容等。这些风格与特征都需要学生感受与理解。

在钢琴教学中,把各类音乐依照各自的特征分类,往往能够使一些原本抽象的音乐更加形象化、类别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音乐中的内涵。

音乐的分类是根据音乐中的内涵与情感进行分类的,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抒情类、活泼类、激情类――教师要善于教导学生将音乐作品分类,把握不同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并利用自己的肢体动作将他们表现出来,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伴随着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的培养,为了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分类训练的方式进行,也就是首先为学生随意弹奏一曲或者欢快、或者深沉的音乐,让学生听着音乐,根据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来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其中的内涵,一些学生听到了欢快的音乐就手舞足蹈,欢天喜地,也有一些学生听到悲伤的音乐就暗自伤感、低头不语、沉思片刻。这就是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的体现,学生通过钢琴学习达到了对自身的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

3.听力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音乐是人们利用耳朵来感受的一门艺术,其中必然伴随着听力能力的培养,学生一旦具备了良好的听觉能力也意味着艺术能力的提高。

钢琴教学中听力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从音位的高度来把握的,然后让学生在心理感受这个音,根据自己的理解预想自己将要发出一个音,然后直接发出这个音,再调动听觉器官觉察这个音是否与正确,在没有完全准确的情况下,需要改正,就这样在不断地“听――发声――听”中度过,学生的听觉能力不断上升。这其中必然伴随着对学生的听觉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钢琴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与能力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钢琴学习不仅能够陶冶情操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素养和品德。

参考文献:

[1]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但昭义.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9.

[3]崔鸿源.试论钢琴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培养[J].乐府新声,2O00,(3).

[4]王碧波,邓雪锡,黄西想.试论钢琴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培养[J].乐府新声,2O00,(3).

篇12

目前,我国中学的美育课程设置普遍只有音乐和美术,这是由于中国整个教育体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由于一些世俗的偏见都给中学开设舞蹈课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这些困难并非不可逾越,随着人们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和对现代教育的探索,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业有成之余能学习一点艺术,提高修养,增强创造力与想像力,同时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也开始考虑加强课余活动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普及舞蹈教育,让舞蹈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既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在中学开设舞蹈课,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舞蹈美、体验舞蹈美,并启发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研究内容:中学舞蹈教材的编写、课堂教学、学校舞蹈队的训练、进行对比实验。

三、 课题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

四、 课题的实施过程

实验班级的选定:根据学校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初一年级6个班作为实验班级,每周开设一堂舞蹈课,初二年级6个班为对比班级。

1、编写适应于初中生的校本舞蹈教材。初中舞蹈课程不同于专业学校的舞蹈课程:专业舞蹈学校的舞蹈教学主要是培养舞蹈表演、编导、教育专门的从业人员,要求精通各种舞蹈技能;而对于普通中学的舞蹈课程主要是培养审美情趣,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进而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能力。因此,用专业舞蹈学校的训练体系、教学方法和教材来对普通中学生进行舞蹈教育是不合适的。

2、课堂教学。初中舞蹈课的教学内容以形体训练为主,以民族民间舞、中外舞蹈名作赏析为辅。根据上面的教材原则,可以增加现代舞、街舞、踢踏舞等节奏强烈、深受当代中学生们喜爱的流行舞蹈。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身体的支配力,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尽情展现中学生的活力,着重对学生进行协调创造力及表现力方面的训练与提高,增强其自信心。

在具备了一定舞蹈体验的前提下,可增加舞蹈名作赏析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外优秀舞蹈、舞剧作品,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舞蹈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了解每一种舞蹈的风格、特点及评判标准,接受作品中表现的真善美的教育,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品位。

3、适当举办集体舞蹈比赛和文艺演出。艺术具有参与原则,课外活动中学生是主角,组织各项文艺比赛和演出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育教育,而且还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4、学校舞蹈队的训练。初中舞蹈教育应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路子。学校舞蹈队的组建、教学与训练对舞蹈教育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学校舞蹈队的训练时间应放在课余时间。笔者在学校舞蹈队的训练中增加了舞蹈表演的软、开度和技巧,并且排练了一些节目在校内或校外的一些活动上表演。这不仅让舞蹈队的学生得到了提高,而且还能带动更多学生对舞蹈、对艺术的求知与感受。

五、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学开设舞蹈教育可以实现的美育功效有:

1、实施美育,学会审美。首先是审美认识的提高。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接受过舞蹈教育的学生对各种舞蹈种类有一定认识,大大扩展了初中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审美认识,对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历史、人生和探索未来都有深刻的影响。其次是审美教育的作用。通过舞蹈的课堂教学,接受教育的年级在掌握美化自身形体的舞蹈方法和学会正确欣赏中外不同舞蹈作品后,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再次,中学生的舞蹈还具有审美娱乐作用。在参与表演与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赏心悦目,畅神益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2、开发智能,学会学习。舞蹈训练从手、眼、身、步、韵等方面着手,对于学生的注意、观察、想象、记忆、模仿、思维等能力的发展,都有全面推进的作用。

3、锻炼体能,学会健体。舞蹈的本体是肢体运动,因此初中生的舞蹈是学生们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教师应运用科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经过训练的学生肌肉呈条形生长;以柔美的身体韵律训练,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以欢快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使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都得到运动和发展,并通过舞蹈矫正不良的形体,改善过于肥胖、瘦弱的形体,从而促进初中生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篇13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分析建议

1 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1)知识联系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一直在向西方学习。但是,受限于我国实际的教育水平和艺术的发展程度,基础课程以及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很多的情况下,学生获得知识是破碎的,零散的不能够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我国的大部分艺术类专业都是通过高考的途径进入相关的专业进行学习的,往往在教学中都是那些固化的僵硬的教学方式。

同时,师资力量也没有跟上,很多的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能达到国家的需要达到的最低水平,很多的基础课教师大多出身美院的油画系或者是版画系。这和艺术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受到高中教育的影响,完全靠记忆;在实际动手时,又无从下手。很多的情况下,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缺乏系统知识与创造力,不懂设计程序,更不准确的说,这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其实就是以往的油画或者是版画系的毕业生。这和教育改革的初衷相违背。

(2)缺乏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方法单一。很多的学校缺乏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由于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的进入大学的,所以新生面临各个系或专业方向的专业化教学,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视角受限于自身的专业,在实际的过程中,往往是以本专业的角度是学习艺术设计。往往出现的是艺术设计的毕业生都带有明显的本专业的特点。无法达到教育部的教学目的。艺术设计是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体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才能构建自成体系的艺术设计理论[1]。

现在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很快,往往产生了艺术设计的分支。比如城市形象设计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的课程分支。这些新技术和新的研究领域一方面更新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其他的教学课程。如电脑二维图形技术,这原本是用来进行机械设计的,现在一些艺术设计学校将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但是更多的学校却并没有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3)学生的动手能力弱,创新能力差。艺术设计教育重造型教育,注重在教育环节中的写实和素描。但是艺术设计并不是一门纯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设计产品的工艺流程、材料、客户应对经验、技术统筹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不仅是在设计上进行不懈的追求,更需要在产品的实用性、功能性和工艺制造上的经验的积累。加之各院校自身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滞后,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当今的设计教育将本科教育也误视为技能性教育,忽视了学生视野的开拓、设计理念的更新、文化底蕴的加强与人文精神的培养[2]。这些自然的缺陷,导致了我国必须进行艺术设计教育的相关方面的改革。

2 对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一些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在学院调整与确定了合理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向的前提下,与这条完整的知识链相配套的,便是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由于“扩招”带来的教师力量的不足依然困扰着艺术类学校。但是教师存在教育环节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教师的质量以及教师对这个时代的知识与理念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培养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是各个院校的当务之急。这里,各院校之间的沟通,各自成果的及时交流与借鉴是促进这一发展的有效措施[3]。同时,根据各个学院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不改革方向和目标,突出自身的教育特色。

(2)改革教学模式,实行推进教学的学分制和综合化。学分制可以促进学生在在学分制的体系中,不同的教师将提供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教学科目,能够及时反映最新专业发展内容或学科前沿研究内容;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之间的矛盾[4]。

提倡综合化教学模式。提倡以课题教学来代替课程数学,将以往的很难的一个大的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子课题,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既加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可以让学生创造自己独特的各学科结合的“杂烩”专业,将分解的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而组合起来。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有机地编排相应的知识,造就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3)更新教育观念,跟上时代的变革潮流。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观念上的更新。这就需要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者和领导者能适应时代的变化,积极主动的去迎合变革的潮流。应该以开放的思想面对当今这个世界与时代,密切关注艺术教育在当代世界境域中与社会变迁中发生的变化。只要这样,培训出来的学生才是社会的所需要的。

3 总结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到今天,面临着改革的压力。同时时代的变化也需要教育者们更新自我观念。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艺术设计教育,立足理论基础与设计实践,适应时代变革的潮流,建立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 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6970.

篇14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南京市;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4-0005-06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已整整十年,其倡导的先进艺术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是否已得到体现?十年来,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取得了怎样的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只有清楚地了解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的改革。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已有研究大多是分析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很少涉及;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如美术或音乐),而不是将儿童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量化或质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考察儿童艺术教育取得的进展,并试着分析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南京的幼儿教育质量包括幼儿艺术教育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中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水平更为突出。但即便如此,我们的研究仍然发现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考察这类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有利于更好地总结近年来我们在艺术教育改革上取得的进展,也有利于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以南京市14所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为研究素材。研究者先后观察并记录了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案例,在深入分析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内容、过程、环境、师幼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及其实现

教育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当前教师确立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涉及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等。

通过分析教师撰写的活动方案,我们发现,所有的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此外,有46个活动涉及情感目标,有39个活动涉及认知目标。从中可知,当前的儿童艺术教育已打破了以往单纯以艺术技能技巧训练为目标的局面,逐渐关注起幼儿的审美与体验来。然而,对活动过程的分析则显示,在46个确立了情感目标的活动中,正式实施时只有31个活动真正关注并基本达成了情感目标;而技能目标则大多(60个活动中的51个活动)较好地达成了。可见,尽管不少教师已意识到儿童艺术教育应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但仍把握不好情感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对将观念转化为行为仍感到困难,这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仍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唯一的目标。如,一次“花瓶装饰与设计”活动,教学目标被设计为:(1)能在欣赏过陶瓷花瓶的基础上根据花瓶造型的基本特征画出自己喜欢的花瓶。(2)能用吉祥的图案装饰花瓶,并均匀涂色。很显然,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更为关注的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并不关注幼儿的审美情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

(二)儿童艺术教育内容

确定艺术教育内容有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两种思路。学科本位即以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等为主要依据来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儿童本位则是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心理逻辑和发展特点等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在我们收集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内容选择完全是学科本位的,占20%;另外48个活动兼顾了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技能,又考虑了儿童的经验、情感。可见,有关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多数教师能够从儿童的年龄特点、经验、兴趣以及情感等方面出发,结合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进行选择,从而设计出适合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

通常而言,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以欣赏为主、以操作为主以及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三种类型。统计表明,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活动案例有6个,占10%;以操作为主的活动案例有24个,占40%;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案例有30个,占50%。可见,艺术欣赏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从内容的综合程度来看,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又可分为分科教育活动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两种类型,其中分科教育活动主要是单纯的音乐或美术教育活动,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则有各艺术门类综合以及艺术和其他领域内容综合两种形式。统计表明(见表1),分科教育活动在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仍占主流,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也占有一定比例。观察发现,在21例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中,有9个活动虽然在设计时顾及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艺术与其他领域内容的综合,但在实施时并没有处理好它们之间共生互补的内在联系,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

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活动的预设程度等方面对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教学,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三者相结合四种(统计结果见表2)。当前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仍没有脱离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有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尝试将其与集体教学结合起来运用。

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即以启发、引导为主的方法和以传授为主的方法。在60例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采取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仅有16例,而采取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有44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意识到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等方法存在各种弊端,意识到应为幼儿提供体验、探究、表现、创造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理解和想象。然而,仍有部分教师重视灌输训练,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重视模仿,忽视创造。例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当幼儿对教师说“我不会画”时,有的教师会直接替幼儿画好,或者扶着幼儿的手帮他画好,或者请其他幼儿帮他画等。

根据教师对活动的设计程度,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预成的活动和生成的活动两种类型。预成的活动是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生成的活动则是随着活动的进行随机生成的,教师事先并无预设。理想的教学活动应是预设与生成相互结合、转换和渗透的。然而,在我们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中,仅有7个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多数活动的实施都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整个活动过程都以教师和教案为主导。可见,仅有少数教师能够考虑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并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不少教师已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对出现在幼儿身上的不符合预设方案要求的语言、行为、理解、想象视而不见,甚至加以制止,无视师幼之间的相互激发及幼儿的兴趣指向、创造,从而错过了许多教育契机。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美美相框”,教师的设计是让幼儿利用不同颜色的纽扣探索如何便捷地用间隔式的图案来装饰相框。在活动前,教师在相框上贴了双面胶,活动中,幼儿只需把纽扣粘贴上去即可。教师一一请幼儿上来尝试,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使装饰速度又快、又有规律。她一连请了4名幼儿却发现他们都是把纽扣一个一个贴上去的,都想不出其他“又快又有规律”的办法。教师于是提示:“这边有相同颜色的纽扣,可以一起怎么样?”但没有幼儿能回答上来,教师只好自己回答:“可以先把一种颜色的纽扣找出来一起摆上去,然后再摆另一种颜色的纽扣。如果是二二间隔,就先空出两个纽扣的距离……”教师边说边示范操作起来。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显然是严格按照活动设计方案组织活动的,在出现意料之外的困境时,她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或适宜,也没有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策略,以启发幼儿继续思考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师恪守活动设计方案,坚持原先的设计思路,使教学活动陷入了“死胡同”,也使原本的探索和发现演变成了模仿和练习。

(四)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际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的核心。我们根据教师对幼儿的控制程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教师控制程度很高,教师有一定的控制,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由表3可见,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采取高控制的手段,以全面掌控整个活动过程;少数教师对幼儿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同时能为幼儿提供一些自由表现的机会;只有极少数教师能真正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

下面是音乐活动“玛丽摘香蕉”的一个片段。

教师:(带着小老虎手偶,向幼儿挥手。)看看是谁来了?

幼儿:小老虎!

(教师给幼儿讲“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音乐,描绘的也是“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播放音乐,在音乐伴随下用手偶做动作。)

教师:有没有听不懂的地方?

幼儿:(摇头,不明白教师所问是什么。)

教师:等下我们听到“Hailaidei”(歌词中重复的一部分)就一起拍手为小老虎加油。

这一活动片段内容看起来很丰富,既有故事,又有音乐,师幼之间也有互动,可是,仔细推敲后,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整个活动过程是教师的独白,见不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无从谈起。教师即使有提问,但要么所提问题太容易,要么问得幼儿不知所云,这种问答自然谈不上是“平等对话”。

在师幼关系中,教师如何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是关键。在教师控制程度很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更多地会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控制者;在教师控制程度稍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者、领导者等角色意识有所弱化,而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帮助者、研究者、记录者、观察者和倾听者等角色意识会有所显现;在师幼平等对话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意识更加凸显。当前,“非对称相倚型”〔1〕仍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型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亦是如此,教师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等。尽管许多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改变,但要将观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五)儿童艺术教育环境

儿童艺术教育环境既指精神环境也指物质环境,本研究主要考察儿童艺术教育的物质环境,即教师为幼儿所提供或创设的艺术教育材料、设备及活动空间等。基于对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的现场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美术教育活动提供的材料主要有各式各样的图片、纸(如卡纸、蜡光纸、皱纹纸)、笔(如油画棒、水彩笔、勾线笔、毛笔)、油泥、颜料以及各种自然材料(如石头、树叶、木头、竹筒)和废旧材料(如玻璃瓶、纸盒);音乐教育活动的材料主要有各种音乐磁带或光盘、头饰、玩偶、图片以及乐器(如铃鼓、铃铛、教师自制的乐器)。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26个运用了多媒体,占总数的43.3%。多媒体主要用于展示图片、美术作品,播放音乐、视频以及演示文稿等。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只有6个活动提供的材料不甚充分。

活动室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环境。在我们所观察的60个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提供的场地较小,空间比较拥挤,9个活动提供的材料或设备不太适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挥。有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空间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例如,座位编排方式就暗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价值取向,暗含着教师所期待的与幼儿的交往方式。根据我们的观察,艺术教育活动的座位编排方式多数是“月牙形”或“马蹄形”,少数是圆形。在多数情况下,采用“月牙形”或“马蹄形”的座位编排方式时,幼儿必须面向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它体现的仍是“教师中心”思想,它暗示的是幼儿必须“坐着静静地听讲”。相比之下,“圆桌型”和自由组合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师幼关系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交往。

我们所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可以说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空间基本局限于室内。此外,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班级之间很少有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更不用说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去园外交流学习了。可以说,幼儿的艺术活动空间相对封闭,社区、家庭资源等也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儿童艺术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打破了以往完全由艺术技能训练为主导的局面,教师渐渐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关注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注重加强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之间以及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创设条件让幼儿感受、欣赏、参与、体验,启发幼儿探究、交往、表现、创造,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等。然而,当前儿童艺术教育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知识技能,教育内容缺乏有机整合,教育过程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师幼关系尚不够民主平等,环境相对单一封闭等。

四、讨论与建议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传统艺术教育中,艺术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经常被认为是主要目标,然而,儿童艺术教育虽说并不排斥技能技巧的学习,但不应将其作为首要或主要目标。〔2〕儿童艺术教育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儿童发展取向与艺术知识和技能取向,若能将两者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侧重点应放在充分地保护幼儿的艺术天性,保持其艺术兴趣,激发其创作欲望,鼓励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充分、大胆地进行自我表达上,不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3〕当前,许多教师在确立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时已能够考虑到情感目标,但实现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有的教师急于要求幼儿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因而忽略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愉悦;有的教师所确立的情感目标不合适,无法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加以实现;也有的教师由于对先进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在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受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观念支配。当然,教育体制、社会舆论等因素也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然而,儿童艺术教育重在对儿童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只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儿童艺术教育是“短视”的教育,只有知识和技能与审美情感并重的儿童艺术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有机融合的教育内容

人类最初的艺术其实是综合性的,后来才逐渐分化出各种艺术门类。根据人类艺术发生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宜更多地以综合的方式进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综合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反映的不只是课程组织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它体现的是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的相互衔接、融会贯通,并据此形成积极探索、表现和创造的能力。〔4〕综合艺术教育主张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仅要实现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的综合,而且要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已能够考虑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者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综合,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将各艺术门类或各领域生硬相加、简单拼凑的现象。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综合,以为在一个艺术教育活动中既有美术活动内容又有音乐活动内容,或者既有艺术活动又有科学活动等就是综合;有的教师虽然了解综合的涵义,可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智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综合;有的教师则处于传统观念与先进理念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因过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实践中又回到传统观念去了。

(三)采取支持幼儿探究、体验的教育方式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表面看来,教师采取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的方式,可以获得显而易见的“效果”,如能让幼儿较好地掌握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幼儿的作品也更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等;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相对来说花费的时间要长,且幼儿的作品不一定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然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探究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各种材料的性质及使用方法时,可以是独立探索,也可以是与同伴或教师的共同探索。探究、体验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幼儿正是在思考、行动中,在亲身经历中获得了生命自然而然的成长。与教师的直接告诉相比,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更加丰富而深刻,原有经验也更易得到提升。

(四)建构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

幼儿与教师一样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因此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瑞吉欧人喜欢的一种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来形容,其含义即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倾听、关注,并且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幼儿对话”。〔5〕教师与幼儿彼此是作为独特的个体而相遇的,师幼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别。虽然教师与幼儿的社会角色不同,年龄不同,但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6〕对话是双方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共同分享、共同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得双方精神得到提升,生命得到丰润。“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和不拘一格的交谈。”〔7〕如果教师仍然是活动室里的权威,主要扮演教育者、组织者、控制者、管理者等角色,那么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创设了宽松、自由、良好、和谐的心理氛围,善于观察、倾听、支持、帮助幼儿,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在当前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很多是教师“隐性控制”之下的互动,这样的“互动”看似平等,然而却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对话应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8〕如果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那么将会生发出更加丰富的意义,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五)创设宽容开放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宽容开放的艺术教育环境。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幼儿园、家庭、社区的资源。活动室应是开放的,应提供便于幼儿自由操作或灵活取用的设施和材料,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都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儿童艺术教育应走出活动室,与其他班级充分互动或充分利用其他班级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应走出幼儿园,以充分利用各种家庭、社区的资源。儿童艺术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应是丰富多样的,应为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4-235.

〔2〕STEVE SEIDEL,SHARI TISHMAN,ELLEN WINNER,et al.The qualities of quality: Understanding excellence in arts education〔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20-21.

〔3〕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58.

〔4〕易晓明.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2003,255(3):8-9.

〔5〕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6〕金生 .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