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机电设备课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机电设备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机电设备课程

篇1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学生能力与行业、企业要求、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实现自然对接。因此,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本课程教学目标

本着培养机电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体现了“课程综合化”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原理、应用、安装、调试、维护常识和常见故障现象诊断与维护、维修、管理等。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自课程开建以来,课程组老师深刻领会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内涵,以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开发与设计。课程组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针对机电设备维护、安装、操作、调试、运行等职业岗位(群)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技能要求,参考相关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与企业合作,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将实际生产应用中典型案例作为案例项目或实验子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并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典型项目为切入点,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讲、学、做、练四位一体,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进与生产相关项目及实例研究,工学交替。

三、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结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本课程建设中应遵循以应用为目的,必须够用为尺度,以掌握基本知识,强化技能培养为重点,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课程整个教学通过采用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方式,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原理、应用、安装、调试、维护常识和常见故障现象诊断与维护、维修、管理等能力。

四、项目驱动、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组织教学内容上,按职业岗位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分解,把分解后支撑岗位技能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类、组织成一定数量的项目,每个项目有明确的任务,围绕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领域,考虑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精心设计了5个模块学习领域,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实验和案例练习对重点知识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完成这些任务,从而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把学生看成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学生要学会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分析和合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革教学手段

在《机电设备及维护》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仿真教学的各自优势,注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模拟实验实训的操作步骤,体现技能训练的操作性、过程性、情景性,可对机电设备故障进行判断与检测。在教学中运用仿真教学手段,营造工作任务仿真场景,贴近工作岗位,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与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效率与效果。

六、师资建设

专业课教师在《机电设备及维护》专业课程建设中理论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以充分的锻炼。此外我们也可邀请了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加入课程组,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使实训项目更贴近生产实际。并引进与生产相关项目及实例研究,工学交替,锻炼学生操作技能。

七、以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改革教学评价方法

本课程可采用阶段评价,理论与实践综合评价模式。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综合实践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篇2

一、生活化的政治教材――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

把教材作为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教师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有机融合,积极促进政治教材的生活化,在分析、把握和运用教材时创造性地转化教材。

1.结构化

现行政治教材几个模块的知识排列多出于对教学课时的考虑,其呈现方式也多以孤立的块状知识点为主。为了结构性、整体性地把握教材,需在政治课教学设计时从整体上将各知识点作横向关联和纵向重组,既能把相关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在整体感悟中把握知识的共性与个性,又能纵向打通每一目、每一框、每一课、每一单元甚至每一模块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公民道德与伦理生活》等模块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中。

2.生活化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材料’、是‘学材’、是‘媒介’”,是政治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的。谋求政治教材的生活化,便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生活为背景、为线索、为依托、为归宿来设计教学,不仅有利于政治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现实性和灵活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树立并强化学习源于生活、依托生活、为了生活的理念。

3.有机化

结构化、生活化地重组、开发教材并不能保证其意义的有机化,政治教师常做一些简单线性的“加减法工作”,使一些知识、原理处于纯粹逻辑化、系统化的状态,虽然层次清晰、梯度有序,但无趣无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此,政治课教学设计应对教材作教育性处理,从学生的显性学习状态和隐性的发展状态出发,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从而使教材既有结构性、时代性,也有趣味性、实用性。

二、多样化的学生状态――政治课教学设计的“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的统一

与教材所提供的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不同,学生的现在状态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现实”起点,而学生的潜在状态则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可能”起点。在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两种状态,脱离或无视这两种状态,学生就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但如果只关注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已经达到的现实水平,忽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那么又很难提升学生的发展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多种潜力和多元智能的发展。

1.把握学生的现在状态

学生的现在状态包括学生的知识现状、能力现状、思想现状。把握学生的现在状态,既包括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思维水平、思想状况等角度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也包括分析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如此分析和确定教学起点,政治课教学才可能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2.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

政治课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发展需求,仅仅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呈现的各种可能状态进行预设。“有了对学生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思考,在教学设计时,就不会只关注教学结果性目标的达成,就有可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学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实现创设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更为敏锐地发展、捕捉、利用学生的各种可能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此意义上讲,学生潜在的发展状态又成为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又一个可能起点。

3.分析具体学生的具体状态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仅从整体上对学生状态进行统一把握,预设每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其结果必然是“要么牺牲好学生来换取后进生的进步,要么牺牲后进生获得一小部分好学生的发展”。教师在选择教学设计起点时要特别关照每一个学生,树立弹性教学方案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共同性,同时又能观察、发现、应对、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使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政治课教学设计应关注并分析具体学生的具体状态,把握好“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的统一。

三、学生的主动发展――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最终”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学习词语不是为了接受别人的思想,而是为了创造。”学生的主动发展应成为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最终起点。

1.着眼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学生观强调:“要努力培养和建构知识、能力、人格型的学生”,肯定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强调“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培养学生发展自主和谐的个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把学生的主动发展视为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最终”起点,其前提是着眼于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2.寻求学生主动发展的突破口

主动探索和发现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灵感产生的根源,只有当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学习潜能才能被调动和诱发,从而使整个教与学燃起丰富而完美的思维之火,有效推动课堂教学向深层次迈进。因此,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在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时,政治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意识选择性,在充分把握教材,了解学情、理解教学意义的基础上,主动寻求、创造条件并最终确定学生主动发展的突破口。由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活动中自主生成知识、形成能力、提升觉悟。

作者简介:

篇3

基于《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课程在煤矿类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毕业后就业的重要性,再加上课程本身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特点,这门课程的教学应避免仅仅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对这门课程的准确把握和定位时,应该将其与社会企业的实践经验相联系,打破以往教师上课授教的模式,重新设计一套真正适合这门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给定一些典型任务,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情景假设、技能实训、案例分析等手段进行任务的完成,而这些任务主要有:煤矿机电设备的资产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管理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老师也要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帮助,而对这些任务的编排也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应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层递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热情和信心的培养与激发,而且还能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同时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巧,全面掌握这门学科。

2课程改革实施必备的条件

2.1对学院教师师资的要求

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专业性要求高,所以应该从课程客观要求出发,聘请专业技术能力强、并且拥有良好的适合该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将其活学活用于现实中。当然在教师具备以上要求之外,还应具备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2对学院教学设施配备的要求

学生教学设施的配备是衡量一个学校硬件设施强弱的标准,也成为众多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依据之一。学院对该学科的教学设施的配备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必要因素之一。因此,学院应该对该学科的实验室实训场地的设备进行完善和更新,如:煤矿机电设备操作与检修实训室、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多媒体的教学设施的引进等都将有利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

2.3对学院教材选择的要求

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授不应该单单从一本教材入手,这在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该配合学院为学生购置一些辅助科目学习的教材,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更具优势,全面综合提升学习技能,同时也能体现出教师和学院的教学意识和对学生教学的重视。

3教师课程实施创新的挖掘

所谓的教师课程中的创新,即对以往单一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力求一种新的教、学一体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做到以每个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完成任务目标,掌握任务技能;此外,学院应联系相关社会企业,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等途径,提供更多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3.1加强教师创新安全教学的意识

煤矿机电设备技术在煤矿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保证机电设备有效生产的基础上,排除机电设备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首先在加强自身教学安全意识的同时还应将这种安全意识和责任传授于学生。可以从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安全工程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让学生具备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对所有员工生命负责。其次,安全工程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是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现象而建立起来的。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应时刻提醒学生,加强自身和学生对这三大意识的培养。

3.2技术教学与安全生产并重

对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学习的理想效果便是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有技术教学与安全生产并重的意识,应从以下三点对学生进行引导。①将职工技术理念培训与操作现场相结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进企业、进车间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动手欲,让学生亲身感受、动手实践,实现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②将员工技术理念教学与实际生产操作相结合。这样做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传授形式的教学,明确目标,有效完成,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③进行专业细分,合理科学地依据学生对某一专业的兴趣,将其重点划分为机电设备资源管理、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和机电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等类型,要求相关专家对学生分别进行培训指导。

3.3巧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师教学

利用多媒体的快速、全面等多项优点,将其结合到《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这门学科教学中,通过网络学习视频、在线练习、网络评估以及探讨等各种手段进行这门学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网上评估,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对其纠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4及时对教师课程评价和反馈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汽车电器设备检修;课程设计

中国分类法:G423

1 引言

根据我国的国情,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对汽车类的高职学生来说,对其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课程改革一定要到位,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效果。下面就以汽车类高职高专的一门核心课程――汽车电器设备检修的一个任务单元――汽车交流发电机的检修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设计方法。

2 学习情境与任务单元的设计

将汽车电器设备检修这门课程设计八个学习情境,分别为:蓄电池的检修;交流发电机的检修;起动机的检修;点火系的检修;照明与信号系统的检修;仪表与报警系统的检修;安全与舒适系统的检修;空调系统的检修。每个学习情境又下分几个任务单元,比如交流发电机的检修这个学习情境,分为如下的5个任务单元:转子总成的检修、定子总成的检修;整流器的检修;电刷组件的检修;带轮与风扇的检修。

3 课程的实施过程

3.1 案例导入

实际的案例的导入,充电指示灯常亮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交流发电机出现了故障,就需要对交流发电机进行相应的故障诊断。因此我们要进入第二步教学的实施过程――相关知识的学习。

3.2 相关知识的学习

交流发电机的总体结构,由下列部件组成:转子总成、定子总成、整流器、电刷组件、带轮与风扇,各个部件的作用如何。

交流发电机的工作过程:磁场的产生、整流过程、励磁过程。

这部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具,比如多媒体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工作。

3.3 示范教学

教师通过实物示范描述交流发电机的工作过程并拆装各组成部件,之后示范交流发电机的故障诊断的方法。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交流发电机的故障诊断方法。

3.4 小组实施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总结,教师跟踪释疑。学生首先对交流发电机进行拆装操作,在拆装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各个组成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同时进一步掌握各个组成部件的作用。然后再进行故障的诊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故障诊断的工具,也能够根据所测得的结果判断出交流发电机具体出现什么样的故障或者是正常的。同时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要相应完成任务工单。

3.5 师生点评

学生完成任务工单,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进行总评。提出本次任务完成的总体效果,学生之间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优势都有哪些,以后继续保持,不足有哪些,加以改进。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动手的能力提供一个学生自己反思的过程。教师进行的总体评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知道自己以后应该如何去做,动手能力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篇5

关键词:赛教融合;电气设备;课程标准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展,职业院校踊跃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涌现出了大量技能状元、行业标兵,起到了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群体的示范作用。然而技能大赛的目的远不止于此,技能大赛初衷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要想真正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必须把技能竞赛的项目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当中,以世赛、国赛项目为抓手,对竞赛内容、评判标准深入研究,提炼出适合日常教学的实训项目,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本文意图以小见大、以点见面,以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为例,通过剖析其竞赛内容、技术标准、评分要点,将其竞赛涉及到的知识点、技能点整合梳理,进而对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理论探索。

一、竞赛内容剖析

通过对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的分析发现,该项目主要考核选手的安全与5s管理意识、工具的规范使用能力、排除故障的逻辑思维能力、资料查阅能力以及书面报告的填写能力。安全与5s管理模块的考核相对严格,采用一票否决制,将日常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总结归纳为若干评分项,选手若违反了任意一项,则该模块得0分。工具的规范使用模块包含了工具的规范操作流程及方法,每种工具均有一套标准的操作流程,并将操作流程分解为若干评分细则,采用过程评分,使用方法正确得相应分数,否则不得分。故障排除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考核选手在故障排除过程中的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正确,要求选手在作业过程中描述自己的操作意图及判断依据,裁判根据其逻辑顺序是否合理给出相应分数。资料查阅能力要求选手在排查故障过程中根据故障现象、排查结果,结合设备的原理图或维修手册等相关资料进行故障点的确认,要将故障点锁定值最小范围,并在原理图或维修手册上找到故障点的具置。书面报告的填写内容主要有设备铭牌信息、故障现象、排查步骤、测量结果、故障点确认等相关信息,考核选手的书面表达能力,所有选手填写的工单由工单裁判统一评判。

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就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分类、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是《筑路机械操作与维修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常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的元件结构及工作原理、电气线路组成及其原理分析、电气元件的拆装、检修及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选用适当的工具对充电系统进行检测并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对起动系统常见故障进行诊断与排除;能对照明、信号、仪表及辅助设备进行安装调节;能对工程机械整车电气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

三、课程标准编写

通过对竞赛内容剖析,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结果,将技能竞赛内容、技术标准整理为教学模块,有机的融入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课程标准里,将课程内容分为职业能力素养模块、电气设备基础模块、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四个模块。职业能力素养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安全与5s管理、工具规范使用,电气设备基础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元器件结构组成及检测、作业单规范填写,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起动系统故障排除、充电系统故障排除、照明信号系统故障排除,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主要学习任务是整车电路图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

(一)职业能力素养模块。职业能力素养模块主要针对实训教学安全,工位5s管理,电气系统拆装工具种类、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电气检测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及工具的规范操作流程及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当学生完成职业能力素养模块的学习后,参照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评分要求中安全与5s管理模块、工具的规范使用模块相应的评分细则对学生逐一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接下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以及规范的作业流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养。

(二)电气设备基础模块。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素养的基础后,将进入电气设备基础模块的学习。在该模块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元器件的结构组成,元器件本身的拆装流程及方法,能够判断元器件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掌握元器件更换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主要讲解起动机、发电机、灯光仪表、继电器、线束、插接件、行车电脑及二极管、三极管等主要元器件。

(三)系统故障排除模块。经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会对电气设备构造、元器件检测及更换方法有基本的了解,接下来进入的是系统故障排除模块的学习。选取起动系统、充放电系统、照明信号系统作为学习对象,分析这些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这些系统所包含的元器件种类,熟知这些元器件在该系统中起到的作用,从而进行各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系统故障排除模块是本课程的重点,同样也是教学难点。对于从未接触过故障排除的学生来讲,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讲解各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任课教师要充分开发教学教具,带领学生根据系统电路图,利用基本的电器元件搭建起各种车辆控制电路,复刻原车电路,实现系统应有功能,为整车电路的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整车电路故障诊断打下基础。考核分为系统搭建和故障排除两部分,系统搭建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起动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的搭建任务;故障排除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单个系统的简单故障排除工作。实施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两组,A组学生负责系统搭建、设置故障,B组同学负责故障排除,两组均完成任务后角色互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考核标准参照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评分细则,考核成绩按百分比计入本课程最终成绩。

(四)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整车电气系统故障是设备日常使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故障之一,并且对维修人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排除整车电气系统故障要求维修人员能结合电气原理图或维修手册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快速制定出故障排查路线,找到相应的元器件进行就车检测,最终确定故障并进行元器件的更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