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机电设备课程范文

机电设备课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机电设备课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机电设备课程

篇1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企业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学生能力与行业、企业要求、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实现自然对接。因此,高职学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本课程教学目标

本着培养机电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体现了“课程综合化”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原理、应用、安装、调试、维护常识和常见故障现象诊断与维护、维修、管理等。

二、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自课程开建以来,课程组老师深刻领会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内涵,以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开发与设计。课程组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针对机电设备维护、安装、操作、调试、运行等职业岗位(群)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技能要求,参考相关专业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问卷,与企业合作,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将实际生产应用中典型案例作为案例项目或实验子项目引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并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典型项目为切入点,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讲、学、做、练四位一体,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进与生产相关项目及实例研究,工学交替。

三、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结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在本课程建设中应遵循以应用为目的,必须够用为尺度,以掌握基本知识,强化技能培养为重点,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课程整个教学通过采用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方式,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原理、应用、安装、调试、维护常识和常见故障现象诊断与维护、维修、管理等能力。

四、项目驱动、任务为导向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组织教学内容上,按职业岗位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分解,把分解后支撑岗位技能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类、组织成一定数量的项目,每个项目有明确的任务,围绕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领域,考虑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的原则,精心设计了5个模块学习领域,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实验和案例练习对重点知识内容加深理解和巩固。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完成这些任务,从而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把学生看成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学生要学会认真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分析和合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改革教学手段

在《机电设备及维护》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和仿真教学的各自优势,注重学生学习的实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模拟实验实训的操作步骤,体现技能训练的操作性、过程性、情景性,可对机电设备故障进行判断与检测。在教学中运用仿真教学手段,营造工作任务仿真场景,贴近工作岗位,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与步骤,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效率与效果。

六、师资建设

专业课教师在《机电设备及维护》专业课程建设中理论基础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以充分的锻炼。此外我们也可邀请了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加入课程组,通过调整教学内容使实训项目更贴近生产实际。并引进与生产相关项目及实例研究,工学交替,锻炼学生操作技能。

七、以培养目标和就业需求,改革教学评价方法

本课程可采用阶段评价,理论与实践综合评价模式。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综合实践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篇2

一、生活化的政治教材――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

把教材作为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教师要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有机融合,积极促进政治教材的生活化,在分析、把握和运用教材时创造性地转化教材。

1.结构化

现行政治教材几个模块的知识排列多出于对教学课时的考虑,其呈现方式也多以孤立的块状知识点为主。为了结构性、整体性地把握教材,需在政治课教学设计时从整体上将各知识点作横向关联和纵向重组,既能把相关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构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在整体感悟中把握知识的共性与个性,又能纵向打通每一目、每一框、每一课、每一单元甚至每一模块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公民道德与伦理生活》等模块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之中。

2.生活化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材料’、是‘学材’、是‘媒介’”,是政治教师要去加工和创造的东西,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的。谋求政治教材的生活化,便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生活为背景、为线索、为依托、为归宿来设计教学,不仅有利于政治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现实性和灵活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树立并强化学习源于生活、依托生活、为了生活的理念。

3.有机化

结构化、生活化地重组、开发教材并不能保证其意义的有机化,政治教师常做一些简单线性的“加减法工作”,使一些知识、原理处于纯粹逻辑化、系统化的状态,虽然层次清晰、梯度有序,但无趣无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此,政治课教学设计应对教材作教育性处理,从学生的显性学习状态和隐性的发展状态出发,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创造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从而使教材既有结构性、时代性,也有趣味性、实用性。

二、多样化的学生状态――政治课教学设计的“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的统一

与教材所提供的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不同,学生的现在状态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现实”起点,而学生的潜在状态则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可能”起点。在政治课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两种状态,脱离或无视这两种状态,学生就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但如果只关注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已经达到的现实水平,忽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那么又很难提升学生的发展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多种潜力和多元智能的发展。

1.把握学生的现在状态

学生的现在状态包括学生的知识现状、能力现状、思想现状。把握学生的现在状态,既包括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思维水平、思想状况等角度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也包括分析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如此分析和确定教学起点,政治课教学才可能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2.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

政治课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发展需求,仅仅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呈现的各种可能状态进行预设。“有了对学生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思考,在教学设计时,就不会只关注教学结果性目标的达成,就有可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学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实现创设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更为敏锐地发展、捕捉、利用学生的各种可能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此意义上讲,学生潜在的发展状态又成为政治课教学设计的又一个可能起点。

3.分析具体学生的具体状态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如果仅从整体上对学生状态进行统一把握,预设每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其结果必然是“要么牺牲好学生来换取后进生的进步,要么牺牲后进生获得一小部分好学生的发展”。教师在选择教学设计起点时要特别关照每一个学生,树立弹性教学方案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共同性,同时又能观察、发现、应对、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使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政治课教学设计应关注并分析具体学生的具体状态,把握好“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的统一。

三、学生的主动发展――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最终”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学习词语不是为了接受别人的思想,而是为了创造。”学生的主动发展应成为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最终起点。

1.着眼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学生观强调:“要努力培养和建构知识、能力、人格型的学生”,肯定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强调“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培养学生发展自主和谐的个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把学生的主动发展视为政治课教学设计的“最终”起点,其前提是着眼于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

2.寻求学生主动发展的突破口

主动探索和发现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灵感产生的根源,只有当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其学习潜能才能被调动和诱发,从而使整个教与学燃起丰富而完美的思维之火,有效推动课堂教学向深层次迈进。因此,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活动过程。在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时,政治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意识选择性,在充分把握教材,了解学情、理解教学意义的基础上,主动寻求、创造条件并最终确定学生主动发展的突破口。由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活动中自主生成知识、形成能力、提升觉悟。

作者简介:

篇3

基于《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课程在煤矿类学生技能的培养和毕业后就业的重要性,再加上课程本身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特点,这门课程的教学应避免仅仅进行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对这门课程的准确把握和定位时,应该将其与社会企业的实践经验相联系,打破以往教师上课授教的模式,重新设计一套真正适合这门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给定一些典型任务,让学生通过视频学习、情景假设、技能实训、案例分析等手段进行任务的完成,而这些任务主要有:煤矿机电设备的资产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安全运行管理、煤矿机电设备的检修管理等。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老师也要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帮助,而对这些任务的编排也应有一定的科学性,应该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层递式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热情和信心的培养与激发,而且还能对学生职业技能进行训练,同时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巧,全面掌握这门学科。

2课程改革实施必备的条件

2.1对学院教师师资的要求

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专业性要求高,所以应该从课程客观要求出发,聘请专业技术能力强、并且拥有良好的适合该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将其活学活用于现实中。当然在教师具备以上要求之外,还应具备最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2对学院教学设施配备的要求

学生教学设施的配备是衡量一个学校硬件设施强弱的标准,也成为众多学生选择学校的重要依据之一。学院对该学科的教学设施的配备是学生学好这门课程必要因素之一。因此,学院应该对该学科的实验室实训场地的设备进行完善和更新,如:煤矿机电设备操作与检修实训室、煤矿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室、多媒体的教学设施的引进等都将有利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

2.3对学院教材选择的要求

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授不应该单单从一本教材入手,这在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应该配合学院为学生购置一些辅助科目学习的教材,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这门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上更具优势,全面综合提升学习技能,同时也能体现出教师和学院的教学意识和对学生教学的重视。

3教师课程实施创新的挖掘

所谓的教师课程中的创新,即对以往单一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力求一种新的教、学一体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这门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做到以每个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完成任务目标,掌握任务技能;此外,学院应联系相关社会企业,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等途径,提供更多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3.1加强教师创新安全教学的意识

煤矿机电设备技术在煤矿安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保证机电设备有效生产的基础上,排除机电设备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首先在加强自身教学安全意识的同时还应将这种安全意识和责任传授于学生。可以从学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安全工程意识和法律意识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训。让学生具备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对所有员工生命负责。其次,安全工程意识和法律意识都是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现象而建立起来的。教师在平日教学中应时刻提醒学生,加强自身和学生对这三大意识的培养。

3.2技术教学与安全生产并重

对机电设备技术管理学习的理想效果便是将所学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有技术教学与安全生产并重的意识,应从以下三点对学生进行引导。①将职工技术理念培训与操作现场相结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进企业、进车间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动手欲,让学生亲身感受、动手实践,实现所学知识的掌握与灵活应用。②将员工技术理念教学与实际生产操作相结合。这样做可以避免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传授形式的教学,明确目标,有效完成,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③进行专业细分,合理科学地依据学生对某一专业的兴趣,将其重点划分为机电设备资源管理、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和机电设备的研究和开发等类型,要求相关专家对学生分别进行培训指导。

3.3巧用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师教学

利用多媒体的快速、全面等多项优点,将其结合到《煤矿机电设备技术管理》这门学科教学中,通过网络学习视频、在线练习、网络评估以及探讨等各种手段进行这门学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做出网上评估,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进而对其纠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4及时对教师课程评价和反馈

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汽车电器设备检修;课程设计

中国分类法:G423

1 引言

根据我国的国情,高职高专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动手能力,这也是改革的最终目的。对汽车类的高职学生来说,对其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课程改革一定要到位,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佳效果。下面就以汽车类高职高专的一门核心课程――汽车电器设备检修的一个任务单元――汽车交流发电机的检修为例介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设计方法。

2 学习情境与任务单元的设计

将汽车电器设备检修这门课程设计八个学习情境,分别为:蓄电池的检修;交流发电机的检修;起动机的检修;点火系的检修;照明与信号系统的检修;仪表与报警系统的检修;安全与舒适系统的检修;空调系统的检修。每个学习情境又下分几个任务单元,比如交流发电机的检修这个学习情境,分为如下的5个任务单元:转子总成的检修、定子总成的检修;整流器的检修;电刷组件的检修;带轮与风扇的检修。

3 课程的实施过程

3.1 案例导入

实际的案例的导入,充电指示灯常亮的原因是什么?经过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交流发电机出现了故障,就需要对交流发电机进行相应的故障诊断。因此我们要进入第二步教学的实施过程――相关知识的学习。

3.2 相关知识的学习

交流发电机的总体结构,由下列部件组成:转子总成、定子总成、整流器、电刷组件、带轮与风扇,各个部件的作用如何。

交流发电机的工作过程:磁场的产生、整流过程、励磁过程。

这部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具,比如多媒体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工作。

3.3 示范教学

教师通过实物示范描述交流发电机的工作过程并拆装各组成部件,之后示范交流发电机的故障诊断的方法。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交流发电机的故障诊断方法。

3.4 小组实施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总结,教师跟踪释疑。学生首先对交流发电机进行拆装操作,在拆装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各个组成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同时进一步掌握各个组成部件的作用。然后再进行故障的诊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故障诊断的工具,也能够根据所测得的结果判断出交流发电机具体出现什么样的故障或者是正常的。同时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要相应完成任务工单。

3.5 师生点评

学生完成任务工单,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进行总评。提出本次任务完成的总体效果,学生之间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优势都有哪些,以后继续保持,不足有哪些,加以改进。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动手的能力提供一个学生自己反思的过程。教师进行的总体评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知道自己以后应该如何去做,动手能力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篇5

关键词:赛教融合;电气设备;课程标准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展,职业院校踊跃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涌现出了大量技能状元、行业标兵,起到了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群体的示范作用。然而技能大赛的目的远不止于此,技能大赛初衷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要想真正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必须把技能竞赛的项目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当中,以世赛、国赛项目为抓手,对竞赛内容、评判标准深入研究,提炼出适合日常教学的实训项目,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本文意图以小见大、以点见面,以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为例,通过剖析其竞赛内容、技术标准、评分要点,将其竞赛涉及到的知识点、技能点整合梳理,进而对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理论探索。

一、竞赛内容剖析

通过对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的分析发现,该项目主要考核选手的安全与5s管理意识、工具的规范使用能力、排除故障的逻辑思维能力、资料查阅能力以及书面报告的填写能力。安全与5s管理模块的考核相对严格,采用一票否决制,将日常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总结归纳为若干评分项,选手若违反了任意一项,则该模块得0分。工具的规范使用模块包含了工具的规范操作流程及方法,每种工具均有一套标准的操作流程,并将操作流程分解为若干评分细则,采用过程评分,使用方法正确得相应分数,否则不得分。故障排除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考核选手在故障排除过程中的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正确,要求选手在作业过程中描述自己的操作意图及判断依据,裁判根据其逻辑顺序是否合理给出相应分数。资料查阅能力要求选手在排查故障过程中根据故障现象、排查结果,结合设备的原理图或维修手册等相关资料进行故障点的确认,要将故障点锁定值最小范围,并在原理图或维修手册上找到故障点的具置。书面报告的填写内容主要有设备铭牌信息、故障现象、排查步骤、测量结果、故障点确认等相关信息,考核选手的书面表达能力,所有选手填写的工单由工单裁判统一评判。

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就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分类、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是《筑路机械操作与维修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常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的元件结构及工作原理、电气线路组成及其原理分析、电气元件的拆装、检修及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选用适当的工具对充电系统进行检测并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对起动系统常见故障进行诊断与排除;能对照明、信号、仪表及辅助设备进行安装调节;能对工程机械整车电气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

三、课程标准编写

通过对竞赛内容剖析,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结果,将技能竞赛内容、技术标准整理为教学模块,有机的融入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课程标准里,将课程内容分为职业能力素养模块、电气设备基础模块、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四个模块。职业能力素养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安全与5s管理、工具规范使用,电气设备基础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元器件结构组成及检测、作业单规范填写,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起动系统故障排除、充电系统故障排除、照明信号系统故障排除,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主要学习任务是整车电路图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

(一)职业能力素养模块。职业能力素养模块主要针对实训教学安全,工位5s管理,电气系统拆装工具种类、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电气检测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及工具的规范操作流程及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当学生完成职业能力素养模块的学习后,参照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评分要求中安全与5s管理模块、工具的规范使用模块相应的评分细则对学生逐一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接下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以及规范的作业流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养。

(二)电气设备基础模块。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素养的基础后,将进入电气设备基础模块的学习。在该模块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元器件的结构组成,元器件本身的拆装流程及方法,能够判断元器件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掌握元器件更换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主要讲解起动机、发电机、灯光仪表、继电器、线束、插接件、行车电脑及二极管、三极管等主要元器件。

(三)系统故障排除模块。经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会对电气设备构造、元器件检测及更换方法有基本的了解,接下来进入的是系统故障排除模块的学习。选取起动系统、充放电系统、照明信号系统作为学习对象,分析这些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这些系统所包含的元器件种类,熟知这些元器件在该系统中起到的作用,从而进行各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系统故障排除模块是本课程的重点,同样也是教学难点。对于从未接触过故障排除的学生来讲,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讲解各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任课教师要充分开发教学教具,带领学生根据系统电路图,利用基本的电器元件搭建起各种车辆控制电路,复刻原车电路,实现系统应有功能,为整车电路的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整车电路故障诊断打下基础。考核分为系统搭建和故障排除两部分,系统搭建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起动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的搭建任务;故障排除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单个系统的简单故障排除工作。实施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两组,A组学生负责系统搭建、设置故障,B组同学负责故障排除,两组均完成任务后角色互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考核标准参照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评分细则,考核成绩按百分比计入本课程最终成绩。

(四)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整车电气系统故障是设备日常使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故障之一,并且对维修人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排除整车电气系统故障要求维修人员能结合电气原理图或维修手册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快速制定出故障排查路线,找到相应的元器件进行就车检测,最终确定故障并进行元器件的更换。

篇6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检测技术

1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现状

如今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元器件生产厂家不胜枚举,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因此控制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指标不高,在小型企业中,管理机制存在诸多漏洞,零部件在进厂环节时无法严格执行检查,同时,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不良竞争,造成该设备的元器件价格较低,企业全然不顾质量优劣任意采购,不仅导致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指标更低,且使用时间也被大大缩短。

2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相关因素分析

2.1电气自动化设备工作环境

电子工程自动设备的可靠性与工作状态、正确的使用和维护有着直接联系,设备所运行的工作环节很多。其中,影响电子工程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原因主要是气温、机械使用力和磁波干扰等,其中气温条件包括湿度、压强等多个方面。气温因素将有可能导致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性能降低,出现温度过高、零件损害,甚至设备瘫痪,无法正常运作。机械因素主要指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在不同的运输载体中运用时产生的问题。

2.2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不遵循相关程序进行操作,对这一设错误的使用,也没有专业人员对这一调控设备按时进行检测和维修,都会致使设备可靠性标准被降低。

2.3电子自动化设备关键元器件质量

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核心零件的质量也是影响设备可靠性的关键所在。目前零件生产公司不胜枚举,水平也良莠不齐,,这也造成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标准五花八门。在小公司中,管理系统出现问题,原件进厂检测不能进行更好的运作;社会中的不良竞争,导致零件成本相对低,公司不顾质量随意购买,都使得设备的可靠性标准太低。

3电气自动化设备可靠性的测试方法

3.1可靠性的现场检测

检测方式主要是在电气自动化设备运转时实施调控,目的就是检验其可靠性。进行检测时,一定要用心、详实地登记所有内容、并对内容进行相关整合和计算、编写设备可靠性的详细标准,比较具体地测评设备运作的可靠性。该测评方式需要的测评设备相对不多,但是能够比较准确地显示设备的真实性能,而且测评价格相对不高,不会给设备持续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3.2可靠性的保证试验

保证检测方法,指的是物品出厂之前,处于一定条件下对物品展开无事故的工作检测。该检测方法的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存在较大区别,由于电气自动化设备经常是由很多个零件组成的,于是它出现的事故多呈现偶然性和多样性特点,而不是以某一类事故为主集中发生,随着时期的进化是确保检测方法不能发挥作用所具有的特性,依附标准排布。这就是对物品的前期失去效果进行检测考察,通过优化使物品的去去先过的概率在出厂前符合标准。使得试验所需的时间得到确保,对于数量少、整体化生产的产品来说,它合适于所有物品,但是对于大批量生产的物品来说,只能应用于设备的标准。

3.3试验室的检测方法

由于在实验室内具备良好的工作和试验环境,因此测试人员可以借助于模拟的方式,将现实的操作进行实际模拟,然后再开始进入测试环节,通过计算展现最终效果的数量、时间等内容,得到所需的所有可靠性标准,这就是所谓的实验室可靠性测试。通过在实验室测试的方法,还能得到使得相关结果和最终后果更加接近。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某些缺点,就是投入过多,需要大量的成本、设备和人力来配合,所以要尽力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再判断是否可以运用此种方式。整体而言,实验室检测方式比较适合于大批量的生产。

4可靠性测试方法的选择对策

4.1场地的选择

如何选择出更为科学有效的检测方式,对于可靠性检测来说具备非常关键的影响。通常来说,可以从实验产品、环境、场所、过程等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对比选择。在挑选场所前需要对具体场地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尽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进行挑选。

4.2实验环境的选择

因为电子工程自动设备在自身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进行特定环境检测时要挑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客观性。通过实验进行测试工作,这个流程在检测工作中极为关键,特别是对不同的场所进行测试的工作,承载着对有关实验数据的确定、整合和汇总,平衡实验工作,确定可靠性设备检测的工程师、测试人员等工作。所以在选择可靠性测试方法时,重点比较这方面的方法,有利于促进可靠性检测结果的真实客观性。

5结语

对于电气工程企业而言,提高电气自动化过程中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对电气自动化设备关于维修、检查和的管理费用,还能将设备的工作效率进行大幅度提升,而且还能有效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使企业具备超强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电气工程企业一定要对提高电子自动化设备可靠性方面给予高度重视,以此来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志敏,孙晓波.浅析电气设备可靠性设计[J].电气开关,2003(1):113~114.

篇7

P键词: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施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233-02

《航空仪电设备维护》是士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航空特设维修专业的一门任职岗位课程,是建立在《飞机电子仪表》、《飞机电气控制设备》、《飞行控制系统》等课程基础上的实践性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四大知识模块:设备外部检查、设备通电和工作情况检查、典型机件拆装、设备故障分析与排除。本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熟悉本专业机务维护工作的特点,掌握安全规则,熟悉飞行保障的组织方式、实施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和设备性能检查、调整方法,初步具备装备技术保障能力。笔者认为,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在本课程的教学施训中,应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一、教材选编

《航空仪电设备维护》教材为教员和学员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直接指导,应渗透学员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思想,引导学员进行有效的学习,切实达成课程教学目标。因此,本课程采用自编教材作为主教材,由三部分组成:《航空仪表与氧气设备维护》、《飞行控制系统设备维护》、《航空电气设备维护》;以军队和地方相关院校同类教材、随着装备技术发展而编写的补充教材为辅助教材,自编的机型教材为自学教材,并制作与主教材相配套的电教教材,形成“大教材”体系。主教材的编写原则是: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处理好典型与一般的关系、设备理解与应用的关系、规程要求理解与应用的关系、原理展示与典型案例分析的关系、理论教学与实验要求的关系,切实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主教材内容应覆盖四大知识模块,培养学员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适应航空特设维修专业技术保障人才的任职岗位需求。在教材结构上,四大知识模块可以相对独立,以“必需够用、兼顾发展”为原则,可自成体系,并突出航空特设维修专业特色。

二、教学实施

1.严格教学组织过程。按照课程实施的基本过程,提前了解学员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意向,制订教学内容更新计划和课程实施方案,把握好前期备课、实践教学、课后答疑、自学辅导、课程总结和教学评价等环节,规范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本课程实施中要合理划分实习小组,保证每个学员都有练的机会;要规定必要的练习次数,保证达到规定的熟练程度;要加强练习的指导,引导学员逐步掌握操作和演练要领;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帮助学员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达到练一次,进一步。规程、条例是航空特设维修专业学员机务工作的依据和法规,教员在教学的实施当中要督导学员贯彻规程、条例的学习。对于规程、条例意识淡薄,步骤不清,方法不当的学员,要立马纠正,必要时教员要重做示范,手把手地教。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过硬的专业素质,养成良好的机务作风。

2.发挥学员主体作用。本课程是维护类实践课程,通过学员在飞机上的实际操作和演练来完成,教学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倡导主动性、研究性、实践性学习;强调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员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员通过自主探索掌握设备的检查方法与维护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特别是利用对比式教学,由学员自行寻找正常与不正常的区别、维护的不同要求,教员做好指导和调控,营造有利于学员主动学习与主动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增加综合性实习、演练教学的时间,建立能力培养标准,严格考核验收。为此,教员应围绕课程原理与应用,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真正使学员学会学习,学会实践,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机务作风,培养重视规范,尊重标准,严格质量的工程素质。

3.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本课程是任职岗位课程,是培养提高学员的专业任职能力和素养的关键性课程。因此,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练什么”和“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原则,本课程要紧密联系部队实际,强化学员毕业后第一任职岗位的训练。教学内容上要适应装备技术的新发展、任职岗位的变迁和部队装备保障模式的变化,以课程标准所约束的教学内容为主体,根据学员的已有知识结构和任职需要,适当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针对性,从而促使学员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使其到部队后上手快,能够迅速踢开“头三脚”。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资源是课程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要十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院内外教学资源。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结合本课程特点,应依托学科专业网站,制作完备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应充分利用图书馆中各机型的设备技术说明书、设备使用说明书、设备维护规程等专业参考书,辅助学员的学习,扩展学员的视野;同时,应积极跟踪部队的建设成果,及时掌握部队装备保障所涉及的故障案例,进行充分的推理与分析,及时形成教学资源,促进《航空仪电设备维护》课程教学与部队工作的一体化、一致性。

2.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应充分利用外场实践教学基地(含各型飞机)、本专业各装备实验室(包括飞机电子仪表实验室、惯性仪表实验室、飞机电源实验室、电气控制设备实验室、飞行控制系统实验室等)和各专业教室开展实践教学,完成设备通电和工作情况检查、设备故障分析与排除等教学内容。

3.虚拟仿真系统和训练模拟器。应开发、利用各设备或系统的训练模拟器(包括实装模拟器、半实装模拟器和虚拟仿真模拟器)辅助外场和实验室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任职教育特色。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本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应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应通过评价的合理实施,不断提高任课教员的教学水平,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员逐步提高科学素养。

1.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应和“课程目标”相一致,并体现评价理念。提倡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以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而把学员在课堂、活动、实习、基本功练习等方面的表现均纳入评价范围,使评价内容多元化;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现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不能仅做简单的横向比较,更应关注发展的潜力。“知识评价”主要是对内容标准中的四个知识模块进行全面评价。评价要点是:基本知识、操作与技能以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应用情况等。“能力评价”主要是评价学员融会知识、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思维能力。评价要点是:对故障分析与解决的“举一反三”能力、维护工作组织指挥能力、测试仪器设备操作使用能力、测试数据处理能力、故障排除思路形成能力等。“素质评价”主要是考查学员的军事职业价值观和作风养成情况。评价要点是:对专业学习的热爱程度、严谨的科学态度、新机务六项素质养成情况等。

篇8

[关键词]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创新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造成的。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下面,笔者围绕矿用电气设备课程的教学改革,谈一下自己做法与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大型企业―平煤集团承办高职院校,《矿用电气设备》是我院全国示范院校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三门优质核心课程之一,其定位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宗旨围绕“服务于工矿企业”。教学设计基于煤矿岗位用人多且基础应用的电修工作岗位。结合岗位标准要求,将学习分解为若干学习任务,由专职与现场兼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实施学校、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三段式”教学,将课堂延伸到煤矿电修车间;借助现场实训设备等教学媒体,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考核方式上,学生参与考核过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整个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工程实践、与人交往、团队协作等多方位能力。

二、课程总体设计

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矿用电气设备方面的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维修工艺与方法,把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并为以后的实际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团队协作和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2.学习任务开发

《矿用电气设备》课程在知识的选取与结构安排上,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岗位职业标准》和《煤矿安全规程》,确定知识点、技能点和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对同类知识点、技能点序化,开发出8个学习任务。(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拆装与保养;(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故障查询与排除;(3)三相异步电动机定子绕组的更换;(4)直流电动机的维护与保养;(5)直流电动机的故障及检修;(6)矿用隔爆磁力启动器的故障查询与排除;(7)矿用隔爆馈电开关的故障查询与排除;(8)煤电钻综合保护装置的故障查询与排除,

3.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课程围绕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主要从课程总学时、开课学期、学习目标、课程内容要求、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与评价、教学媒体与工具、学生已有基础、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参考文献等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三、教学实施设计

1.教学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矿用电器综合实训室和电气设备装配车间。同时增设多种教学媒体,为“行动导向三段式”教学中的第一和第三阶段教学提供条件保障。

(2)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室与生产现场的工作条件、设备及工作环境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了使实践联系实际,将校外实习基地作为校内实训室的补充,缩小学生校内所学知识、所见设备与生产现场之间的差距,教学中的第二阶段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

(3)教师团队。聘请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承担第二阶段的现场教学任务,校内的专职教师承担第一、三阶段的校内教学任务,形成专兼结合“双师”结构课程教学团队。

(4)学生团队。将学生3~5人组成一个学生团队,学生以团队形式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团结协作,各有分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教师将学习任务下达给学生,使学生明确学习(工作)任务要求和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补充相关知识,采用启发引导、演示操作、团对协作、小组讨论、角色互换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讲课用到以前讲过知识或上次讲到问题时间长,采用提问方式;讲到设备结构到校内实训室观察或采用多媒体,讲到故障分析采用分组讨论,讲到检修进行演示,作业一般布置开放分析内容,教师对学生个人及团队,针对其出勤、提问、讨论、作业、学习态度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考核及评价。并布置下现场工作任务。

第二阶段:学生团队带着工作任务及对企业实际岗位的质疑到校外实习基地,由兼职教师(师傅)讲授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兼职教师(师傅)进行演示操作,使学生明确操作工艺流程,设备(系统)完好标准,设备(系统)检修质量标准等。学生分工协作,进行操作、完成工作任务,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且通过拍照、抄录、向师傅求教等多种方式,学习企业文化,获取经验知识。兼职教师(师傅)根据学生团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团队之间进行互评。

第三阶段:学生团队将校内所学知识,与校外的实际工作岗位和所学实践技能、企业文化进行比较和疏理,并将在现场的见闻和收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实现校内外所学理论实践知识的整合。学生团队通过自制的PPT文稿汇报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教师对学生个人和学生团队的工作成果进行总结评价,团队之间互评,提出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种考核,学生与教师同时参与评价,并且实施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工作态度、行为能力和努力程度,采用过程考核,包括团队互评、教师对学生评价和教师对团队评价;课程结束后,以答辩和实操等形式,对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结果考核。

五、教学效果

经过06、07、08三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实践,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欣喜的说:矿用电气设备课程教学极大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内容、课堂灵活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使课堂内外都投入极大学习热情,现场教学使我们既学到理论又掌握技能,同时学到企业文化。实训基地企业领导与师傅感慨说: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高,理论知识扎实,虚心好问,实践技能学的又快又好,这样学生企业愿留。

通过对矿用电气设备课程近三年的改革与探索,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课程项目化、课程的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变是促使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异形工程;机电设备安装;精细管理;人性化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7-0124-03

1工程概况

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工程于2008年7月开工,2010年8月竣工,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四层,总建筑面积35474m2,总造价约4.8亿元。本项目为争创“鲁班奖”工程。

工程由无锡新区城司代建、同济大学上海科瑞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实行项目管理,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施工总承包。

科技交流中心是富有时代感和科技特色的大型综合公共建筑。工程位于无锡新区的中心,形体特殊和复杂多变,梅花形钢结构奇葩绽放,大悬臂飞檐,形成刚柔相济的造型,建筑外观设计为梅花,象征无锡市花。外环形景观钢结构走廊(图1),在城市形成环形绿色景观走廊,实现城郊一体的绿化格局。双曲蜂窝板饰面檐口连绵起伏,看似长虹卧波,气势雄伟,堪称“江南一绝”。

双曲屋面由多个曲面方程形成的曲面,钢屋盖支撑在混凝土结构柱上;梅花形体屋盖最大直径128m,屋盖投影面积约8000m2。梅花的五个花瓣为壳面。相邻花瓣之间的曲面比较平缓,大小不一的花瓣,高低交错、相对独立,又互相偎依、整个工程无一标准房间,均为“异形体空间”,给机电设备安装及施工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2科学管理打造优质工程

2.1构建高效率的科技创新理念

在无锡新区工程建设中,要想向社会推出高品质的工程,不仅凭借资本运作所提供的动力支持,而且更要依托科技创新所提供的技术保障。如果没有科技创新,任何高品质的工程都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无锡新区这块热土上,企业出于求生存、求发展,项目经理应具备高瞻远瞩,开拓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才能使事业蒸蒸日上。

2.2人性化的科学管理

古人云:“官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创造经济条件物质基础,而不停地忙碌着、拼搏着、奋斗着。

2.2.1人性化关爱农民工农民工是工程建设的主力军,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大减少了农民工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农民工生活和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对日常生活要求提高。由于农民工长期缺乏家庭温情的日常生活比较压抑,直接影响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工程建设发展。

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实行人性化科学管理关爱农民工,建起农民工夫妻房推行农民工探亲假制度,这一伟大的创举马上得到民工兄弟们的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吸引大量熟练技术农民工,加快科技交流中心工程建设,保证了工程质量。

农民工要求不高,只要有一处可以容纳老婆孩子的居所就够了。有些农民工夫妻房只有3~4m2,只要能够放下一张床和单人走道,虽然日子过得很辛苦,但一家人在一起,没有牵挂,也觉得幸福多了,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得以解决,起居有人照料,在工地上干活的劲头更大,有力地推动科技交流中心工程建设三控制目标的实现。

2.2.2劳动关系人性化科技交流中心工程建设机制健全,在管理创新实践中蓬勃发展,建立了稳定劳动关系。企业与员工是平等关系,员工是生产率的基本要素,又是管理的主体,他们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是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企业与员工要和蔼可亲,保持稳定劳动关系。人格上尊重他们,生活上关心他们,待遇上不坑害他们,发展科学管理创新,提高工作效力,减少员工劳动强度。对优秀人才,给他们发展的空间,用真诚的心去感化他们,使员工感觉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里,安心建设科技交流中心工程。

2.2.3管理制度人性化机电安装项目部实行“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模式,采取“重奖轻罚”的奖罚制度,让员工们感觉到生活在一个文明、祥和的环境中,工作更有奔头,自觉自愿地对企业、对工程负责任,为科技交流中心打造优质工程,争创“鲁班奖”尽责尽力。

2.2.4利益分配人性化安装项目部在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利益分配上;注意到人性的弱点,合理筹划,提升企业利润率,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坚持“合作共赢”为原则,很受大家喜欢,有力地推动科技交流中心工程建设,保证了建设目标的控制。

3智能化项目管理创新

3.1智能化系统项目概述

无锡新区科技交流中心工程是无锡新区唯一的甲级智能化大型综合公共建筑,智能化建筑是把多个不同的系统通过网络连接到中央控制系统,中央控制系统通过对不同系统的监控其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警报及控制解决问题。

智能建筑的实现是现代高科技的结晶,它完美地体现了建筑艺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同时它也体现了无锡新区工程建设已进入全国领先水平。其基本目的是为高层次、高科技人才提供一个舒适、安全、便捷、高效率的工作空间。以下是科技交流中心大型综合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图2):

3.2智能化项目的管理系统

随着建筑弱电系统的发展和完善,系统内容已不是简单弱电子系统的累加,而是一个具有相关联的、具有集成要求的综合性智能化系统。复杂的项目目标管理采用一种具有统一协调界面、责任明确的责任管理体系(图3)。

3.3智能化系统项目管理体制创新

建筑智能化系统项目经理人选应具备高学历、高科技专业知识优秀人才,项目经理个人负责制的团队组织体系。项目经理直接对总包、承包公司、团队员工及城投建设部负责。企业应赋予项目经理相应的权力,明确项目经理对项目的责任和利益。建筑智能化项目管理团队的成员,由项目经理组建和领导。承包公司根据管理规模大小,能人的擅长来发挥能人优势的一面,以能人间的制衡,抵制能人劣势的一面,从能人管理逐步走向团队管理。实践证明:智能化系统项目部做到:管理精细、科技主导、环境和谐、打造精品工程。

4异形工程机电设备安装施工技术

随着未来建筑向规划超前化、合理化、建筑艺术化、质量标准化等生活科技化、社区人性化发展,作为施工单位如何提高工程质量、增加企业信誉,成了各施工企业的头等大事。

施工总承包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机电安装分公司项目经理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审查科技交流中心机电安装设计施工图纸,对机电安装设计施工图纸中冷排水、电气桥架喷淋系统、暧通系统及其它弱电系统进行了多项优化组合,使各系统都能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同时结合本工程的特殊性“异形体空间”(图4),将各系统在交叉部位影响室内净空高度和美观的安装项目,实施施工工艺创新,重视空间之间的融通和配合;并将通风管道加工成艺术品形象避开其它系统,保证室内空间高度和美观,机电设备安装打造艺术品形象,深受业主赞誉(图5)。

5结语

篇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工程机械 电气设备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0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81

1 前言

高职工程机械电气设备课程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也有很强的实践性,是电工电子技术以及工程机械概述的后续课程,是工程机械“机电液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果按照传统的教法,在缺乏实验实训条件的情况下,以教师的课件和板书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根本无法消化电气设备的理论知识,更谈不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中,以工程机械售后服务中的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来设计学习情境,以具体的排故案例来设计学习项目,分解学习任务,将枯燥的电气理论知识融人各个项目之中,通过学生分组、制定计划、实施计划、项目总结、项目答辩等方式完成整个项目,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对课程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益处。

2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2.1 项目基本情况

工程机械技术电气设备是工程机械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工程机械电源系统,起动系统,照明、信号系统与报警系统,仪表与辅助电气系统,工程机械电气总线路,典型工程机械整机电路分析等。每个系统都是由各自的电子、电器元件及其相关的回路组成。整个《工程机械电气设备》的教学时间是64课时,每周4个课时,一共16周。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选取典型的工程机械产品――装载机、压路机、泵车作为项目实施的载体,把课程分成五个项目:装载机电源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装载机起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装载机照明、信号系统与报警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装载机电气总线路故障诊断与排除,压路机及泵车整机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整个项目教学以装载机这个产品为主,在压路机和泵车上进行扩展和迁移。

2.2 项目实施的主要内容

2.3 项目实施的流程

模拟工程机械售后服务情境,学生扮演服务工程师的角色,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5人,把学生分为服务一组、服务二组……每组选出服务小组长。每一个项目在实施前,教师对具体的任务和各项目小组需完成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自己的角色和具体的任务。学生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和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模拟排故的过程并以PPT汇报形式加以说明,排故完成后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以及老师的质疑,并做出相应的答辩,最后教师做出整个项目的总结。在上一个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个任务。

2.4 项日评价方法

项日的评价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每次项F1中都包含了各组学生的排故效果评价、排故流程评价、PPT制作评价、答辩评价等,每个项F1有一个项目总分,最后所有项日分值相加取平均值作为形成性考核得分。

2.5 项目实施效果

以“装载机起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为例,选取“装载机无法起动”为例(排除其他系统的故障,在此只考虑电方面的问题),学生要排除该故障就要解决如图1所示的大量问题以及查找大量的专业资料,因此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加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意愿,为自主学习打下良性循环的基础。

3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要想取得明显的效果,有两个关键因数:一是教师的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有特色,能与时俱进,跟上技术的革新;具备典型性,能吸引学生。二是学生要积极参与,转变学习的态度,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只有这两个方面的力量合到一起,才能发挥出教学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高职;岗位职业能力;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杨巧云(1966-),女,湖南湘潭人,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动力工程系,副教授。(湖北 武汉 43007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34-02

“电厂汽轮机设备及运行”课程是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其他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多年来,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组成员不断探索,积极进行课程改革,从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入手,根据课程对应的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岗位的岗位规范要求及职业标准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及素质培养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汽轮机运行生产过程为主线、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课程体系,实施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课程组进行课程设计依据的原则主要是:校企合作,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进行课程设计;以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汽轮机运行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依据组织、序化教学内容;以汽轮机运行典型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练、做”有机融合,工学结合贯穿于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二、教学内容设计

1.教学内容的选择

本课程依据课程对应的汽轮机运行岗位的岗位规范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课程组成员通过到多家火力发电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研讨,根据汽轮机运行岗位的岗位规范,分析研究岗位的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并结合“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中级工职业资格标准中的应知应会要求,确定了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表1)及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内容。

本课程知识内容主要有:汽轮机主要辅助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和运行;汽轮机热力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及运行操作;汽轮机本体结构及工作原理;汽轮机启、停、运行维护的基本知识;汽轮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技能训练的内容主要有:汽轮机热力系统图的识读;汽轮机设备的检查;汽轮机及主要辅助设备、辅助系统的启、停操作;运行中参数的监视和调整;汽轮机典型事故的判断、分析及处理。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针对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根据职业要求。依据汽轮机运行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并将汽轮机运行值班员、集控值班员中级工考核标准、汽轮机运行岗位规范以及汽轮机运行规程融入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的要求,实现双证融通。

本课程内容选择源于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适应火力发电企业的要求,并跟踪汽轮机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所涉及的任务和案例来自现场,教学内容贴近电厂的生产实际;以3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等典型机组及其仿真系统作为教学载体,与我国当前电力生产实际一致,使教学有很强的适用性。教学体现以应用为目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与职业技能鉴定接轨。

2.教学内容的组织

本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基于热力生产过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规律,组织序化教学内容,形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课程内容体系。

电厂汽轮机运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汽轮机及其辅助设备、系统的检查、启动、运行调整、停运、事故处理及停机保养等。通过对电厂汽轮机运行流程进行分析,以汽轮机热力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目标、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五个学习情境:汽轮机辅助系统的运行、汽轮机的启动、汽轮机的运行维护、汽轮机的停机和汽轮机的典型事故处理。前四个学习情境为基本学习情境,第五个学习情境为提高性学习情境。五个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能力递进)。每个学习情境既包含理论知识学习又包含实训练习,理论知识和实践通过“教、学、做”有机融合在一起。学习情境选取充分考虑实用性、典型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拓展性等因素。

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以够用、适度、能满足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适当兼顾可持续发展进行选择。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仿真实训等环节完成教学内容,有序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学模式设计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课程主要实施“教、学、做”一体、“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1.“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校内教学主要在设备模型室、热装配实训室和仿真实训室等场所进行。教学过程中边教边学,边学边做,学做合一。这种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操作中学到知识,又能用所学知识提升技能,实现知识技能一体、理论实践一体,实现岗位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最终实现技能训练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目的。

2.“任务驱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教学中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过程进行。首先,教师布置任务,对学生进行任务描述,使学生明确任务的目标和要求。然后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讨论工作计划,初步确定工作步骤,参考教师提出的意见后完善确定工作方案。接下来学生进行任务的实施,教师进行检查和指导。最后教师、学生对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行动过程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并且学会学习,获得一定的方法能力,培养交往沟通、团结协作的社会能力。

四、教学方法设计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灵活采用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各项任务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任务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仿真教学法

教学中将用于企业员工培训的仿真系统用于学生实习,用仿真机模拟真实的发电生产过程。在仿真机上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学边练,学习电厂汽轮机安全运行操作的知识与技能。仿真控制室与现场控制室实现全范围模拟,营造真实的现场氛围,仿真教学还提供了多次重复训练的机会,并能进行实时考核评价,根据学生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对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考核评价。仿真运行系统的应用很好地解决了操作技能训练的难题。

2.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发电企业的真实场景和工作任务,学生3~5人分为一小组,每一小组为一个运行班组,按照电厂的实际岗位,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按企业运行模式进行工作和自我管理,并在工作过程中模拟电厂生产填写《工作日志》和相应工作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体验了电厂的真实岗位和生产任务,在学校学习到了企业的工作方法,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岗位责任意识。

3.四阶段技能训练法

技能训练教学主要由四个步骤组成:

(1)教师讲解任务要求,讲授必需的专业知识(教师讲,学生听)。

(2)教师边示范操作边讲解工作要求与程序,告诉学生怎么做,学生模仿操作进行练习,并理解操作过程(教师演示,学生练习)。

(3)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训练,教师进行辅导,并及时了解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4)学生完成训练任务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估、归纳总结(师生共同评价)。

4.案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引入来自工程实际的案例,通过案例讲解分析加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生产意识。

5.现场教学法

学习汽轮机辅助系统及汽轮机设备时,将部分课堂设在电厂等生产现场,并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老师,用真实的设备和系统、真实的工作过程、真实的场景进行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学生感受真实的职业氛围和职业文化。

6.任务驱动教学法

本课程设计了与汽轮机运行典型工作任务一致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的实现完成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学习,获得一定的方法能力。

五、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设计

本课程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重的课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全面系统地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素质的培养和发展等方面。评价的主体有教师,还有学生、企业员工。评价的方式有自评、他评、过程评价、口试、笔试、实际操作考核、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注重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强调过程评价;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注重学生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总成绩由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技能考核成绩和过程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

期末理论考试占30%,通过口试、开卷笔试、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技能考核占30%,根据岗位技能要求、依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操作技能进行考核。其中系统图的识读考核以口试形式进行,运行操作考核在仿真机上进行实际操作。

过程考核占40%,主要从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讨论问题情况、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情况、操作训练情况、出勤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题汇报、阶段性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

六、结束语

经过课程团队多年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本课程不断完善,课程研究成果在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本专业毕业生出现了“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的双高现象,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好评,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是对课程改革研究的肯定。

参考文献:

[1]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15-16.

[2]湖北襄樊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00MW火力发电厂岗位规范[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标准:集控值班员[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汽轮机运行值班员[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12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作过程;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TH16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94-01

《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护》作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课程内容与现场工作紧密相关,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是一门直接培养学生维修岗位技能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学与现场演练应密切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技能。所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可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思想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一、教改实施前的准备

1.新教材的编写

教材的编写以典型机电设备的维修项目为主线,按维修大项划分为7个项目(项目的划分以与职业岗位能力对应为原则),用30个小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然后将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融会在项目中。每个项目设有[学习目标]、[学习小结]、[自我评估]、[评价标准]等部分;每个任务设有[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知识小结]、[任务实施]、[知识拓展]。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的设置符合现代企业的工作需求,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模式。每个任务基于完整的工作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2.教学内容的重构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找到课程内容的由实践情景构成的过程逻辑,使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变成基本符合企业工作过程的过程。例如:空压机的维修。

采用按实际工作过程教授:细心的观察研究(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判断出产生故障的真正原因(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找寻答案)――制定维修方案(通过综合分析,知识讲解,得出结论)――准备维修工具、量具――拆卸、清理、检查――修理――装配、测评(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巩固加深学习内容,掌握所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结束工作。

而传统教学的习惯编排:设备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各个机构的工作原理――操作方式――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式。只是理论的讲授,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掌握全面的实践技能。

二、教改的实施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每项工作任务完成的完整过程是①设置故障,提出问题,介绍工作任务。(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完成调研报告。)②必备知识讲授(各组预习的同学代表上台讲解各组的报告.并提出他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最终老师给出结论,并重点讲解必要的准备知识和要用到的新知识,制定下一步工作方案)③任务实施(学生一边做,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指导。这样便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④任务完成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总结)

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行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分项目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体现了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了学生参与教学,学生自主地支配自我、发挥自我,使他们的主体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充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并且能通过实践对已有的知识进行验证,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实践技能,又可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多用眼――首先是工作前的准备,这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包括阅读教科书、查阅网上资料和其他报刊书籍等,完成调研报告,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多用脑――不提倡盲目行动,而是强调思考之后进行的创造性行动。学生通过分析制定工作的方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训练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能力。

多动手――“学以致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充分地思维和实践,从而掌握与其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的基础技能。

三、教改结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注重知识的学习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做起,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在实践中培养能力。

教学改革如能取得成功,最得益的应该是学生。本次教改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诚恳得到各位专家和同仁的指教,使教学改革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设备;可靠性;检测;技术

随着经济的前进和提升,电气自动化不断增强,电气设备也更加趋于智能化、标准化与模块化。在自动化设备中,虽然其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但其使用环境却表现出了滞后性,外加自动化设备于现代经济生产具有重要功效,如何提升自动设备的整体可靠性已成为当下亟待攻克的问题。本文首先探究自动设备可靠性的现实意义,然后介绍检测关键方法,最后探究检测方法的挑选问题,希望可在某一层面上促进自动设备的实际应用。

一、自动设备可靠性的现实意义

自动化技术关乎着经济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并是评判电子行业的基本指标。经由实践探索发现,自动化设备可优化劳动条件、增强工作质量,但这些离不开自动化设备的有序、稳定、可靠运行,其可靠性指代某一环境与时间中可独立完成每一项任务的能力,但当前自动化设备除需不断运行,还面临着恶劣环境所带来的考验,此种条件下更能展示出设备自身的可靠性。现阶段所提出的可靠性界定并不清晰,既可能是面向整个系统,也可能基于某一单元。简而言之,设备可靠性在经济提升中具有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一下两方面:一方面,可提升综合竞争力。社会的进步,促使生产力不断提高,并涌现出了显著的物质需求量,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哪个设备的可靠性越高,则其竞争优势便越显著,为此,我们应深化设备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可减小生产成本。可靠性良的电气设备,其运行状态较为理想,大大控制了维修成本,进而增大了经济效益。利用可靠性优良的设备既可提升产品品质,也能缩减维修费用,可从整体层面降低成本,这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可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益。

二、可靠性检测关键方法

(一)现场测试。这一方法经由对设备在现场具体使用过程表现出的可靠性所进行测试,记录对应数据,借助SPSS数理统计软件完成计算分析后,获得相应可靠性参数。因在现场环境下展开测试,获取的数据可有效反映具体应用过程的可靠性,费用也不高,被检测对象可正常使用。但它也存在缺点,不能在受控状态下展开试验,无法控制,外界环境会对其产生较大影响,条件再现性不良。常规条件下,可将现场测试划分成在线、停机与脱机测试。对于在线测试,测试设备可正常运行,在停机测试下设备则应停止工作,脱机测试是单独对被测部件进行测试。相对而言,停机与脱机测试相对容易些,但对某些系统繁琐的设备,其故障大多在实际运行过程才被发现,这要求进行在线测试。

(二)实验室测试。此种方法的进行要求实验室满足相关条件,实施现场模拟,让待测试控制符合环境压力,把实验总的耗费时间与失效数据等经由SPSS软件完成分析,获取可靠性参数。此种方法一定要保障试验条件,所用实验数据精准可靠,实验结果能够还原于现实生活中。然而,大多数情形中,因实验条件等不同因素的作用,实验数据和真实情况不统一,且这种测试方法还会花费较多的费用。因该方法涉及不同的测试样品,所以,务必要思量待测对象的生产批量与成本。常规条件下,此方法比较适合应用在生产批量规模庞大的产品中。

(三)保证试验方法。一般将此种方法应用在出厂前,特定条件下实施无故障试验。众所周知,自动化控制设备含有多种元器件,其故障形式表现出随机性与多样性,其故障表现满足指数分布,具体是设备失效率具有随时间不断变化的特性。面向出厂前设备实施保证试验,主要是检测早期阶段的失效性。经由产品性能优化,让产品效率满足规定标准。此种测试属于可靠性层面的保证测试,会花费较长的时间。若控制设备某一生产批次较大,则仅仅能检测样本,一般应用在小批量与大系统研制的产品中。上述方法比较适合应用在可靠性标准偏高,且数量不多、电路繁琐的设备中。

三、检测方法挑选

可靠性测试存在多种测试方法,在具体的检测工作中,如何挑选适宜的检测方法有待我们思索,一般应从下述几个层面着手挑选:

(一)实验场地。实验场地挑取务必要联系现实情况。如果设备可靠性满足某一指标时,对其提出了严苛的标准,那么需挑选严酷的场地,如果测试设备正常运转状态下的可靠性,建议选择典型场地,如果想明确某一条件下的可靠性状况,则应尽可能选择和该状态比较接近的场地,使其符合可比性参考。

(二)待测产品。挑选产品时应格外小心,因产品种类多样,建议挑选特点鲜明的产品。若从实验规模的层面而言,一般是大型以及中小型设备,若从运行情况而言,主要包含连续运行与间断运行设备。以不同的角度为切入点,对应的产品选择也各不相同,建议依照实际情况合理挑选。

(三)实验环境。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自动设备的实际工作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为此,在实验场地恰当的条件下,让设备于一般应力状态下展开测试,以免选取不适宜的实验环境,保证测试结果合理、可靠。为此,测试人员面向自动设备展开实验操作前,一定要慎重挑选实验环境,参照不同设备的具体情况,认真剖析和设备工作状况标准相一致的环境,进而获得精准、有效的测试结果。

(四)实验程序。正式着手实验检测前,要求测试人员落实实验、结束和间隔时间。认真、完整、规范记录数据。尤其要注意的是合理检测每一项性能指标,让每次测试对应的初始状态都保持一致,在测试环节,顺序调控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方可保证测试结果的科学性与可比性。

四、结语

综上可知,电气自动设备所拥有的品种十分多样,但产量偏少,为此,基于其可靠性进行试验测试面临一定的困难,现下主要应用可靠性检测。不可否认,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建议先在实验室开展测试,同时,把试验测试获取的数据和现场测试获取的数据实施综合比对,以此来科学评测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徐贤畅.电气工程自动设备可靠性检测技术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5):74-74,75.

[2]陈奇.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的可靠性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12):6336-6337.

[3]马超.配网自动化应用于大连电网可靠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4]李军,黄学良,陈小虎等.基于双重判据的微电网快速孤岛检测技术[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6,32(5):38-42,56.

篇14

关键字:项目教学;送料机构;安装;调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03-03

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在各校各专业的教学中普遍应用,具体教法各有区别。我们将《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课程中的“供料机构安装调试”项目作为应用教学研究,其目的就是要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项目任务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成才提供服务。本文着重阐述《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的“供料机构安装与调试”项目教学内容。

一、研究背景及其目的意义

1.“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开设的历史过程与不足。以往的机电专业既学机又学电,机和电是单列教学。一般中职学校所开设的《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模拟设备“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普遍购置较少,设备可拆性差,教学时只能讲些机电设备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等抽象理论知识,然后再到实验室演示一下“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的模拟操作,学生以看代学,学而不习,很难实现知能转化。因此,诸如上述教学设备不足,教学方法存在缺陷,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脱节,重理论,轻实践,与当今中职学校培养社会急需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等种种弊端亟须改革,方能使《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满足企业生产岗位的需要。

2.通过“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应用研究的目的意义。为此,我校特购置三十二台南京康尼公司所产与工厂真实生产状况一致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模拟教学实验设备(见图)运用于教学。该设备把机械、微电子、电工电子、传感测试和PLC控制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具备了适应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条件。老师通过南京康尼公司的培训,增强机和电的综合应用能力。我们以模拟教学实验设备中的“供料模块”为主,在《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设置“供料机构安装与调试”项目,以这个项目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制定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一致的项目教学内容,采用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性教学,其目的意义就是使学生得到切实的训练,毕业后能为企业所用;使老师在制定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一致的项目教学内容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得到专业的提升和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的“供料机构安装调试”项目教学实践,把以前所学各门课程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使学生掌握企业生产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2.制定适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教学内容。

3.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以项目任务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对企业“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岗位、技能要求进行调研分析,从而确定适合“机电设备安装调试”工种岗位技能的项目任务引领的教学内容。

2.通过“供料机构安装调试”这一项目的教学实践,使学生从单纯书本学习向模拟真实情境领域学习转换,确立具有提高学生动手技能的教学方式。

四、研究的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企业调研和参阅有关机电行业的技术资料、工作要求等。从企业调研和查阅的资料可知: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与电子技术已密不可分,从以前单纯的“懂机”或“懂电”,向既“懂机”又“懂电”,特别是懂得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综合了机械、电子、气动技术、PLC控制技术知识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以确保项目教学应用研究的实施。

2.第二阶段:制定“供料机构安装调试”项目教学内容。如何把“供料机构安装调试”项目教学内容和企业生产实际岗位技能要求相结合,是上好“供料机构安装调试”项目课的关键。我们将企业调研获得的工种岗位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和有关“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整合,制定了符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如“供料机构安装调试”项目教学内容分为三个任务,每个任务又有三个活动,即:

为完成“供料机构安装调试”项目教学,我们把企业中的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情境引入到“供料机构安装调试”项目教学内容中,使教学的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一致,从而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任务一“安装供料模块机械”,以前要认识机械结构是在上完“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的科目后,再通过“机械设备构造”理论课程来认识,许多知识点重复且单独教学。现在通过“供料模块机械”的安装内容一个活动来构建完成对机械结构的认识。因为要完成“供料模块机械”的安装,就必须要能看懂图纸,了解机械构造和装配工艺才能正确安装。因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不但把以前学过的零散知识串联起来得到巩固,而且学会了企业岗位所需的技能。

3.第三阶段: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在实施“供料机构安装调试”项目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原有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通过“做中学、做中教、边做边教”,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为此,在“供料机构安装调试”项目一体化教学中我们实施过程的特色做法为:①以实物为基础、多媒体为辅助,强化项目任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实物为基础(即:供料模块的全部元器件),充分利用实训实物进行现场教学,因为实物最结合实际,学生获得的印象最深。结合实物只需简单讲解,学生就可明白,事半功倍。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供料机构安装调试”的装配调试全过程,教师首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装配调试,并且把这全过程拍摄下来,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剪切成一个个独立单元。在以实物教学的过程中,用视频播放演示,通过肢体动作,把一些难以表述的技能知识用视频形式播放,再配以讲解分析说明,直观明了。如果学生在实操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并且模仿操作。此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非常有帮助,由此可见,“听+看+说+动手做”是“做、学、教合一”的最佳教学方法。②在做中学、做中教,形成项目教学机制。学生自己制定项目任务工作计划。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两个组为一个大组,以学生为主体,根据项目任务,学生自己制定项目任务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融入一个个活动内容,通过活动完成预定的项目任务,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学会技能操作。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特点,使学生在做中学到技能。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项目任务难点。当碰到疑难问题学生解决不了时,老师就用启发式的提问一步步由简入深地解开学生的疑问,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提高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掌握技能技术充满信心。学生互检、互评、互改,交流经验。当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活动后,首先让各小组交叉检查、交流经验。因为学生相互检查并在互评互改中,必然要认真阅读相关专业知识,思考、研究别人的习作,阅读和检查本身就是一种交流,学习、思考也是一种提高。通过互评互改,学生能及时发现各自的不足,推己及人,有助于提高纠错能力。同时,从别人的习作中吸取优点,使合作探索研究的精神在习作互评互改中充分体现。这种“做中学”中的互评互改方法,让学生过瘾地当了一会小老师,还使他们的习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检查评估考核。当各小组交叉检查和互评互改结束后,教师进行提问考核。通过这些提问考核,让学生及时总结、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③在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情境的活动中完成“项目任务”。从培养实际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在模拟工作场景的实训室中让学生做中学,讨论项目任务、分析项目任务、操作完成项目任务、总结项目任务。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构建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竞争能力教师在下达“项目任务”后,由学生以小组为作业单位安排工作计划,教师不必干预。当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证明,自己小组的工作计划有别于其他小组时,会思考分析,从而产生竞争意识。但是教师下达给学生的“项目任务”如果过于简单,会使学生认为缺乏挑战性,从而失去兴趣;如果教师下达给学生的“项目任务”难度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又会使之不知从何下手,失去学习信心,起到相反的作用。因而教师需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应在实际的教学中,根据学生能力的实际情况,分配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项目任务”,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竞争能力;教师全程参与学生项目任务。在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中,专业教师要全程参与,当学生碰到难题,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习分析归纳整理,然后加以适当点评。真正做到像职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④改革考核方法。采用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后,整个课程体系变了,培养目标精确了,考核方法也要相应调整和改变。改革教学考核方法,是实行以项目任务为引领,贯彻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方式的保证,尝试将企业的管理理念引入学校,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使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有机结合在一起。采用“理论+实操”的一体化考试。以前,对于专业课的考试,往往是理论笔试一张卷子,实操成绩最后考核。这种考核方法的弊端是理论考核往往脱离实际;实操考核不管中间过程,只看最后结果,这样,不利于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足。采用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后,我们把理论考核融合在实操考核中,在进行完一个活动任务教学环节后,立即进行操作考核。让学生比速度、比质量。这样,如果学生一个活动任务没有考好,可以随时补练、补考。因为每一个项目的考核是由一个个活动任务的考核成绩相加才是最后总成绩,还可以引起他们对下一个活动任务训练的重视,力争在下一项考核中努力赶上。结合考证加分。如今各个专业都有相应的工种资格证,学生学习完有关规定课程,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后,就可以组织他们去考相应的等级资格证,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可以视为该门功课合格。其中,机电专业考的资格证书有电工初级和中级二种,为此我们采用加分方法,凡考出初级电工资格证书的可加20分,考出中级电工资格证书的可加30分。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刻苦练习的劲头,还可为他们就业增加筹码。以我们实施该项目的教学班为例,考出中级电工资格证书的学生占90%。

五、实施项目教学后,学生、老师、企业三方的收获

实施项目教学应用研究后,从收集到的学生、老师以及企业招聘反馈信息中得知:

1.学生的体会与进步。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在整个项目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即学即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项目任务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可以使许多理论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实践、去思考。②增强了合作精神,促进了竞争意识。当学生按照自己的工作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的活动后,首先让各小组交叉检查、交流经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交叉检查,还能找出各自的差距,促进竞争意识。③满足了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当学生完成了某一项目工作任务后,就会从内心产生一种喜悦感,一种成功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从学生的每一项任务考核中可以看出,他们不但在技能上学会了很多,更是在后几项的考核论述中,能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依据来阐述为什么要这样来完成项目任务,做到有理有据。④强化了操作技能,锻炼了综合职业能力。最可贵的是有很多学生在教学结束时的小结中写道:老师把我们分成两人一个小组,两个小组又为一个大组,我听从组长安排,因为我们是一个团队,只有团结协力才能顺利快速地完成任务。在组长的安排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今天我排线号、接线,明天我调整机械结构位置、编写PLC程序,每个工种的工作都不是固定一个人做,而是大家轮流做,有时装了拆、拆了又装,就是为了给我们学各种技能,非常有趣,特别是调试完成后,看着这些机械按我编写的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一个个动作时特别有成就感,特高兴。当我们遇到难题时相互讨论解决,解决不了时再请教老师,非常自由开心。最难的是每当任务完成后的考核提问:“为什么这样做?理由依据是什么?”“你的装配过程为何和其他同学不一样?哪个更好呢?”“你的传感信号为何要采用这种方法?”这些问题逼着我们看书找理论依据,由此锻炼了我们学理论、用理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项目教学方法是成功的,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转变成主动学,提高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2.教师的体会与收获。①增强了自我提高意识,促进了专业发展。要搞好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关键是教师,能讲又能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是进行这一专项教学的保证。项目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促进了专业发展。②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增强了动手能力。在项目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道路上前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增强了动手能力。可以说,项目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③提升了教学科研水平,转变了教学方法。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不同于一般课堂说教。一体化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边干边教,对教师要求很高,要上好每堂课,教师就要不断研究教学的方法来提升自己教学科研水平,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

3.企业招聘时的反馈。参与实施“供料机构安装调试”项目教学的学生,企业招聘时,表现都很积极。从已经在企业上班的学生电话采访中得知,通过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他们所掌握到的知识与能力对于他们的就业岗位工作很有帮助。比如:小杨同学在世博园物业管理公司上班,他的具体工作是智能楼宇管理和维修,当他看到诸如液压泵、管路、线路、电梯线路、智能楼宇的各种应用程序时觉得很好理解,师傅一说就马上明白,所以上手操作维护特别快,得到企业领导认可。他说:这些都得益于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真正学到了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技能。为此,我们对于实施这种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所用,使毕业学生受企业欢迎而感到欣慰。

根据“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而教学的内容只有适合企业的实际才能真正起到服务的作用”,以及职业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的教学理论,我们反思《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的技能要求衔接上的问题,重新制定与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一致的项目教学内容,采用以项目任务为引领“做、学、教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这是与当今中职学校培养社会急需的操作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愿我们的《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中项目教学应用研究能为读者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程蓉.浅谈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J].中国电力教育,2003,(3):9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