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业示范基地规划范文

农业示范基地规划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业示范基地规划,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业示范基地规划

篇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所,福州350003)

摘要:运用循环农业的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福建平潭综合试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实现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产业链条的完整结成、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以及与种植业、加工业等产业不同农业资源的有效链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示范基地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的创新,突出建设“4 个平台”,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集成功能,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推动平潭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经济和农业科技的对台融合互动,更好地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先试作用。

关键词 :4R原则;生态农业;农业示范基地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907

基金项目:福建省省级农民创业园专项资金“福建省人民政府支持福建农民创业园建设”;福建省科技厅项目(2014R1015-13);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014CX-13、2014CX-14)。

第一作者简介:黄婧,女,1985年出生,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工程与规划研究。通信地址:350003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247号高新大楼四楼工程所,Tel:0591-87869461,E-mail:lzzjing@163.com。

通讯作者:陈彪,男,1965年出生,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E-mail:ny_chenbiao@sohu.com。

收稿日期:2014-09-12,修回日期:2014-12-04。

0 引言

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 号)的精神,为推动平潭对台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试,2011 年11 月18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其中在农业发展规划上,鼓励台湾农民特别是中南部农民到平潭投资兴业,发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海洋渔业,建设平潭水仙花卉栽培园、海峡渔业科技交流园,推进两岸精致农业合作基地建设[1]。综合试验区的设立,确立了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战略定位,这不仅是国家对平潭发展和建设的支持,也为世界认识平潭提供了新的视角,为试验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政策条件以及潜在的市场。因此,搞好综合试验区农业区域规划[2],进一步发挥人文、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芦洋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的构建,加强对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示范、辐射带动以及农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索两岸农业技术合作交流的新模式,提高综合实验区农业经济竞争力。笔者根据综合实验区农业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结构和区位优势,遵循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对综合实验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区域规划与分析,仅供参考或借鉴。

1 地理区位基本情况

平潭县简称“岚”,俗称海坛,主岛面积251 km2,位于福建省东部海域,东临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港仅68 海里,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平潭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9.6℃,年平均日照1869.5 h,平均降雨量1180 mm,地下水资源充沛,适宜农业综合开发。2012 年“海峡号”直航台湾加快了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体系的形成,从平潭到台湾只需2.5 h,至福州交通里程128 km,至莆田、厦门分别为114 km、249 km,具有明显的东南沿海的交通区位优势。

2 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平潭县受历史战略地位因素的影响,主要以自给自足农业生产为主,全县农业人口为32.3 万人占总人口的80.5%,而且工业产业发展滞后,整体区域经济落后。从《2013 福州统计年鉴》统计数据表明,2012 年平潭县财政总收入为13.40 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37.94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占42.63%为58.8 亿元。从图1 中可以得知,在2010年之前农业生产总值占总体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一半以上(最低为52.9%),虽然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从2008 年的61.7%下降至2012 年的42.63%,一方面是农业生产已经从家庭式自给自足农业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农业转变和提升的结果,另一方面2011 年《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的批准,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推动了非农业产业如地产、旅游、建筑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非农业产业的产值和生产总值比重,但年均农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1.96%乃占主导地位。

3 规划区农业基础条件

示范基地规划区域芦洋乡位于海坛岛中腹部,全乡面积31.86 km2,其中耕地面积486.7 hm2,林地面积702 hm2,滩涂面积297.3 hm2,主要作物有甘薯马铃薯花生等粮油作物品种、西红柿大白菜四季豆等蔬菜品种和纽荷尔脐橙芦柑等水果品种三大类。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现代规模农业发展基础,并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相应的科技与信息服务体系、产品安全监测体系等也不断完善和提升,已发展成为平潭重点的农业生产区和农业主导产业区。同时在芦洋北有海岸线长达4 km的原生态长江澳海滩景区和面积333.3 hm2的长江林场,全省第二大风电基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规划区具备了打造集观光与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业生态园的区域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3]。

4 规划发展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建设目标

以综合实验区地域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依托芦洋乡境内的重点农业基地,以芦洋乡境内的平苏路以北(文明路两侧)的洋中村、芦北村、西边寮村为重点规划区域,规划实施“1.4.4”工程。在规划中重点体现园区的示范性,强调园区的展示示范、辐射带动、科普教育等社会功能。因此,以芦洋乡芦北村为创业示范基地中心发展区域,规划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和合理的空间布局,通过引进资金、品种、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构建创业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带动区,挖掘对台农业合作潜力,优化区域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分布,突出建设“4 个平台”,进一步带动平潭综合实验区养殖业、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观光农业的全面发展[4],使示范基地成为两岸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与创新的先行区[5]。

4.1 主要功能定位

根据综合试验区芦洋乡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将大中型养殖和种植基地通过循环农业工程技术进行整合完善,规划构建农业示范基地。以种养废弃物节能减排、增值化和产业化技术整合集成为重点的产业链网络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等产业通过不同农业资源进行连接[6],主要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种养结合循环性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结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使之成为集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交流与培训、生态农业观光和农业文化建设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7-8]。根据规划区现有的农业基础、农业资源及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要求,示范基地的主要功能定位如以下6 点。

4.1.1 投资创业功能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引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到规划区投资,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

4.1.2 科技合作功能有计划引进农业高优品种、先进技术和农业管理经营经验,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工作,特别是台湾农业的引进、对接和合作。

4.1.3 示范辐射功能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强化、扩大辐射示范作用,形成现代高新技术农业的示范样板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拓宽两岸农业合作领域。

4.1.4 科技培训功能以示范基地为中心,建立农业技术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多元化的技术展示、技术培训和组织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促进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

4.1.5 体制创新功能积极探索农业企业间合作的运用规律与模式,以农业创业投资为主体,引入社会化服务的市场机制,把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区域农业物流服务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资本、技术、人才的合理组合和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投资合作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4.1.6 农业观光功能依托长江澳“林海风车”景区,整合规划区的果园、生态林地,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为主体,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文化园,打造精致生态观光农业,逐步达到以农兴旅、以旅助农的目标[9]。

4.2 基本空间布局规划

示范基地规划以发展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为基本目标,按照农业循环化(Recycle)、再利用(Reuse)、减量化(Reduce)、可控化(Regulate)的4R 原则[10],以发展设施农业、畜牧和农产品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突出示范辐射、科技合作、体制创新和农业光观等功能定位[11],突出示范基地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示范样板作用,逐步建成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推动实验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区是以芦洋乡芦北村为中心,以建立设施农业、生态果园光观农业、种养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和农产品粗加工4 个示范基地为主,规划面积超过333 hm2,主要建设集约化大棚设施、农业数控设施、废弃物处理与循环性利用、农产品粗加工、农业技术交流、物流服务和培训服务中心等。

扩展区主要通过完善和提升示范基地的环境基础条件,依托长江奥“林海风车”景区,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扩展示范基地的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功能,推动创新农业和文化农业的和谐发展。

辐射带动区是以示范基地为中心,以基地为核心示范作用,辐射带动综合实验区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种养结合循环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进一步促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管理经验的借鉴,进一步促进不同农业产业的链接和农业物流业的发展。

4.3 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以综合实验区地域区位优势与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依托芦洋乡境内的重点农业基地,规划建设“1.4.4”工程即一个中心、4 个基地和4 个平台。

4.3.1 农业技术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在交通发达的示范基地中心区——芦洋乡芦北村,依托进入示范基地的重点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条件,联合相关农业科研院校,建立平潭综合实验区农业交流与物流服务中心。该中心集示范基地管理、创业服务、专家咨询、农业信息、科技培训、劳动力转移、农产品检验检测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服务机构。

首先通过建立农民和农业企业俱乐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旨在为入驻示范基地创业的农业主体提供良好的技术、市场、管理经验等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及时引导和指导企业适时调整生产计划,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风险性;

其次加强高、新、优农业良种和先进配套技术引进和消化的再创新,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指导与服务。主要通过邀请农业技术、农业企业管理专家,以专栏、板报、图片及现场观摩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的指导与服务,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再次是建立农产品物流服务中心,通过完善的信息网络,面向示范基地内企业提供网络营销与物流服务,在验货、储存、配送、结算等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多功能、集约化和多方位服务的农业物流枢纽;

最后是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负责示范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合格性检测与评价工作,协助农民和企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标志管理工作等,达到保障农畜产品食用安全,增强示范基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目的[12]。

4.3.2 示范基地建设

(1)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依托规划区域地势平坦具有良好的设施农业建设的自然环境优势和现有的农业种植基地基础设施,通过进一步配套完善供电、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打破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通过大比例地提高耕地单位面积承载系数,提高农业耕地的利用率,同时引入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将非设施农业改造升级成设施农业,使示范基地大部分达到设施化、规模化、无公害的生产要求,形成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2)生态观光果园示范基地。根据规划区内的农业产业结构基础和农业文化旅游综合开发的地理环境基础条件,从名优水果的引种培育、种植与栽培管理等多方面完善生态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逐步形成优质水果生产和观光休闲采摘专业区。通过精致农业、高效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创新,建立现代精致农业科技园,同时加强与农业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联合,设立农业技术示范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提升生态高效农业的观光休闲旅游功能。而且依托长江奥“林海风车”景区,整合周边的生态原生林,以观光与农业文化相结合,逐步达到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业生产、观光、休闲、生态和谐的观光示范基地建设。

(3)种养废弃物处理与循环性利用示范基地。以规划区内的养殖基地畜禽污染物治理为前提,按照省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进行合理布局,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建设有机肥生产示范基地,将养殖场的固体排泄物用于无害化堆肥生产有机肥,解决畜禽排泄物污染问题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增值化的种养结合生态目标,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4)农产品粗加工示范基地。着重利用示范区内现有加工企业的基础,以示范基地如水果、蔬菜、禽蛋等主导农产品的加工为主,充分考虑周边地区的加工资源,通过引进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先进技术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开发,对原有的加工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更新升级,扩大加工规模,提升原有产品价值,延长产业链。

4.3.3 服务平台建设

(1)建设新型农民创业平台。根据不同区域条件和产业区域规律,按照《平潭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生态外向型集约农业的开发、休闲观农业”的产业发展布局[13],突出抓好蔬菜、水果、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等主导产业,完善示范基地的资源融合、政策优惠与合作机制,为农民提供创业平台和空间,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企业和高素质农民到区内创业发展,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大的农民创业示范基地。

(2)建设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平台。加快引进一批优质、高效、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业优良品种和以良种为中心的生产、加工、保鲜等先进技术,把先进技术和当地农业现状有机结合,加强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吸收消化与推广应用,形成高科技农业突出的农业合作经济带。

(3)建设两岸农业对接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内外尤其是台湾农业发展管理机制、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先试先行,探索建立对农民有吸引力的农业合作创新机制和体系,推动海峡两岸农业对接、引进和合作。

(4)建设两岸人民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以台湾农民为投资主体的闽台农业合作创新机制和体系,将更加密切两岸人民之间的往来,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增进台湾人民对祖国的了解,增强台湾人民对祖国大陆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推动“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对台工作方针的落实。

5 分析与讨论

笔者以福建省有关城市规划、村庄规划、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地方政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及其实施办法为基本依据。项目规划突出示范基地的农民创业功能和优化产业、典型示范的主要功能和作用,组织实施“1.4.4”工程,通过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生产力要素的空间分布、带动当地的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产业效益的提高。通过建设创业示范基地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带动区,构筑高水平的农业合作交流平台,着力发展名、优、特、新、稀等优质农产品,着眼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提升综合实验区的农业科技水平,使示范基地成为综合实验区种养结合生态农业的主要示范基地和发展高优农业的样板[14],推动实验区农业的转型升级,推进两岸农业更紧密合作,发挥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和对外开放中的先行作用。

5.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加强

综合试验区整体经济还不发达,现代农业经济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丰厚的农业资源还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农业投资软硬环境存在一定差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因此,在引进外来农业资金、技术上,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基础条件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提升岚台现代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试验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5.2 农产品现代化加工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农产品生产仍以大宗初级农产品为主,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虽有较快发展,但是整体竞争力不强。如今急需引进现代化的农业企业,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提高当地农产品商业化生产的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水平。规划中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的马铃薯清洗、烘干、保鲜以及深加工、蛋品的初选检验、精装等项目和园区营销中心的整合即是着眼于现代农业,立足于发展种植生产、精加工、运销一体化的完备的农业产业链模式。

5.3 对台农业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虽然岚台农业合作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带动了当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也为平潭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但目前台商在综合试验区直接投资农业的规模小、后劲不足、持续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也没有建立。因此,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灵活高效的对台农业合作模式与机制,还有待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黎元生.深化闽台精致农业合作的对策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1-5.

[2] 孙国兴,李瑾,于战平.现代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发展建设初步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5):15-17.

[3] 毛丽玉,范水生,朱朝枝.福建省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2):15-18.

[4] 张健,董保健.海南创意农业园区规划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1,31(6):78-81.

[5] 陈彤.闽台农业先行区规划与建议[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8(3):34-37.

[6] 那伟,张永峰,祝延立.松辽平原农牧结合循环农业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56-59.

[7] 李金才,邱建军,任天志,等.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功能与效益分析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46-50.

[8] 练炳维,王松林.海南农业功能区划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76-81.

[9] 孙璇.基于SWOT分析的平潭岛海岛旅游业发展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12,(2):55-59.

[10] 尹昌斌,周颖.发展循环农业,拓展农业和功能[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9(1):70-75.

[11] 贾聪敏,张妮妮,周淑娥.从拓展农业功能视角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3):27-30,46.

[12] 杨培源.小农经营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210-213.

篇2

1.1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要通过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带动本地区统一的技术革新、良种配送、养殖指导。但由于示范基地研究的项目科技含量较低,不能做到全部适宜地区的有效推广,使之规模偏小,大多是封闭式地开展研究,各自为政现象较为普遍,甚至重复建设,缺乏较为有效的沟通与协调,致使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1.3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投入明显不足

当地政府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支持非常有限,加之重视程度不够,并缺乏有效的宣传手段及力度,很难筹得大量的资金。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革新跟不上、人才待遇不高,限制了农业示范园区的发展。

2改善和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措施

2.1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必须切实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业跨越式发展。科技进步有赖于大量、多渠道资金投入。要增加投入,提高示范基地科技含量,更好地发挥其科技、示范作用。

2.2合理规划,增强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合理规划能够明确发展方向,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复投资、盲目发展等问题。合理规划要与地区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同时,通过科学论证,加大扶持,加强引导,依托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带动示范基地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的有效载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科技。取得良好的效果后,辐射带动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科技。

2.3重视人才,人才与技术并进夯实示范基地的基础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立和发展,一要靠人才,二要靠科研基础条件的培养。因此,技术依托单位不能仅局限于1~2家,要与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合作,甚至挂靠到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特别是引进领先院所,邀请知名专家、甚至大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与示范基地开展合作交流及专业技术培训,把示范基地建设成为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和窗口,提高示范基地的知名度。同时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每个基地一线常年从事专业研究的科研技术人员数量要稳定,技术要过硬。在吸纳、培养、提高科研队伍的同时,也要加大科研能力的建设与提高,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的建设要有地区特色,并逐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科研机构,进而开发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2.4加强领导,调动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积极性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应该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开展。在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过程中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基地发展的宏观引导,明确政府为农户服务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2.5深化培训,提高示范基地建设的科技水平

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农户要及时开展技术培训,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落到实处,贯彻到实际生产中。只有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才能保证科技示范工作的顺利开展。

2.6龙头带动,积级探索示范基地发展道路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道路,未来的基地规划和建设,都需进一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人才支撑共同建设示范基地的机制,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以及“龙头企业+高等院校(或农业科研单位)+基地+农户”的基地建设和发展新模式。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或科研单位)为依托,以示范基地为平台,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推广体系,并进一步形成“企业带基地促产业”的发展格局,同时结合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多功能布局,促进区域特色、优势经济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机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较好地夯实现代农业科研基础条件。

3总结

篇3

关键词: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8-0005-03

1 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现状

为促进宿州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探索建立现代粮食产业经营组织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征求专家意见等方式,对以宿州市桥区灰古镇高标准良田示范区为核心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进行专题调研。在调研中了解到,规划建设的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以灰古高标准良田示范区为核心,基地人口5.84万人,耕地约0.8万hm2。具体包括宿州市桥区灰古镇秦圩、付湖、曹庙和碾盘4个村,耕地约0.27万hm2;宿州市桥区顺河乡万桥村,耕地0.05万hm2;宿州市桥区永安镇南部王垅、永安、大许、股河4个村,耕地约0.27万hm2,宿州市桥区朱仙庄镇境内洪河路两侧新河、塔桥、朱庙3村约0.21万hm2。

1.1 土地流转情况 目前示范基地土地流转面积约为0.21万hm2,占土地总数的2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

(1)从流转意向看,80%以上的农民支持土地及时流转;约15%目前不愿意流转,但认为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3-5a后可考虑流转;仍有5%人口表示,无论给怎样的优惠条件,也坚决不流转。

(2)从流转形式看,租赁流转方式占总数的90%以上;托管不到10%;严格意义上的土地入股方式尚没有.朱仙庄镇塔桥村负责人表示,今年秋季或明年将在本村133.33hm2公摊土地实施股份制,成熟后,将逐步扩展到全村所有耕地。其原因在于,土地租赁最为简单现实,且土地流出方不承担任何经营风险,土地租赁之后,农民就可以与土地脱离。土地托管只能满足了部分农民“惜地”的实际需求,所以在局部地区和特定阶段仍有着发展空间,但由于托管是建立在分散经营基础上的,且农民仍不能完全脱离土地,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并不完全符合。对于土地入股,农民普遍认为现阶段不可行,其原因在于农民认为入股后,与农业企业的种田大户相比,信息不对称,没有话语权。

(3)从流转价格看,桥区朱仙庄镇帝元公司租赁的土地价格最高,为7 500kg小麦/hm2/a(折合人民币1.5万元);其余基本保持在6 000~67 500kg小麦/hm2/a(折合人民币13 800~16 200元)。远高于桥区符离镇土地流转平均价格9 000元/hm2/a和合肥、六安等地流转价格37 500kg稻谷/hm2/a(折合人民币9 000元)。目前农户对于土地流转的心理价格应不低于67 500小麦/hm2/a。

从土地流转后的种植结构看,基本上以经济作物和良种繁育为主,种植大田作物的并不多。其原因在于,过高的流转价格让种植大田作物基本无利可图。

1.2 经营主体情况 基地内农业经营主体总体数量偏低,且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较低,基地内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农场的数量分别为4家、30家、12家,其中农机合作社有15家,但拥有大型机械50台以上的上规模的仅有2家;4家涉农龙头企业分别为皖王面业、皖神面业、天益青种业、淮河种业。除了规模化的家庭农场外,还有8%~10%的农户通过口头协议形式流转亲朋好友土地种植,但规模较小,平均只有1.33~3.33万hm2,流转价格一般在4 500~7 500元/hm2。

1.3 土地治理情况 除桥区顺河乡的万桥村、王垄村2个村治理面积比例较高外,桥区永安镇的永安村、大许村、股河村、双兴村4个村治理程度较低,基础较差,比例只有20%左右。

1.4 外出展で榭 根据统计,外出务工人员占基地内总人口比例较高,总体接近30%。

1.5 美好乡村建设情况 在全市首批123个美好乡村建设布点中,只有桥区永安镇永安村位列其中;2013年全市36个重点示范中心村无一布点在基地内。随后,2014年永安镇大许行政村大许中心村、灰古镇付湖行政村付湖中心村作为全省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

2 宿州市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存在问题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群众对土地流转有广泛共识,群众基础较好,涌现出了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等一大批经营主体等利好条件,但推进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还面临以下制约因素。

2.1 土地流转面临问题 从目前调研的掌握情况来看,示范基地近年来土地流转总体形势不错,80%以上的农户和经营主体都支持土地流转,呈现出健康发展态势,但也存有一些制约因素,需引起注意并加以及时解决。

(1)从被流转主体来看,尚有20%的4类农民不支持土地流转:一是50岁以上年龄偏大留守在家的农户,没有能力外出打工,也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只能在家守地自己种,养家糊口。二是自家本身已拥有部分农机具且又搞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认为自己耕种便利,种植效益更高,机器闲置反而造成浪费。三是承包地地块太小又过于分散,由于无法一次性全部流转致使其无法完全脱离土地劳作的农户。据统计,目前示范基地平均每户承包地都在5~8块左右。四是极个别对土地怀有强烈情结的“钉子户”,或是对土地流转有顾虑、担心将来经营权发生变化的农户,不支持土地流转。

(2)从承租主体来看,数量明显偏少,积极性不高。综合分析主要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认为目前平均67 500kg小麦/hm2/a的土地流转费用已经偏高,已达到成本控制临界点,盈利空间微乎其微,如再继续推高,2 250元/hm2的微利都将难以保证。二是投入成本大,融资渠道少,大部分承包主体难以承受。土地种植管护、农资成本、承包租金等1hm2每年的各种成本需2.55万元左右,流转33.33hm2就需要85万元的周转资金。而普通的承包户没有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物,如此大笔资金投入是重要制约因素。三是农业种植自然风险难以预测,且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偏弱。对于大部分承包户来说,抗风险能力较弱。国元农业保险1hm2地理赔的上限也只是4 000元,一旦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承包户根本无法承受。据统计,去年,示范基地近1/5面积的小麦因不抽穗预计1hm2将减产2 250kg左右,承包户都受很大程度的影响。

2.2 土地确权工作难度较大 从调研情况看,土地确权虽然是大势所趋,示范基地内70%以上的农户表示支持,这不仅可以让农民吃个“定心丸”,便于土地流转,而且可以为下一步探索用于银行质押解决融资问题提供很好的路径。但从目前调研所掌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涉及人口众多和既得利益格局的平衡可能被打破,基地内土地确权依然会有较大阻力,而且极有可能激发大量潜在的社会矛盾。农民实际种植土地面积平均大于承包面积的30%左右,农民要求按照实际种植面积予以确权。特别是另外30%的农户通过个人垦荒等形式,现在实有地亩比承包地亩面积大,将成为土地确权的最大阻力之一。村干部对此也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

2.3 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特别是基地内农机配套服务力量,辐射带动能力依然薄弱,管理有些松散。据调研中发现,规范管理、合作紧密的农机合作社较少,平均仅仅只有不到基地内拥有量的10%,剩下的大多数都是临时拼凑的松散型服务力量。示范基地内技术全面的农机手屈指可数,大部分局限于耕种收割环节,至于土地的弹压、深耕、植保等技术掌握的较少。此外,由于解决基地内晾晒场地的土地指标问题没有可能性,投资较大的烘干设备几乎没有,导致基地内粮食收获后仓储晾晒难问题十分明显,比如,帝元农业等曾出现玉米霉烂问题再次凸显农机设备供求不对等这一矛盾。

2.4 农田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统计表明,示范基地内0.8万hm2土地目前进行土地整理的只有0.13万hm2左右。示范区基地内桥、涵闸、路等各种水利配套设施不健全,土地整理率过低,土地碎片化严重,没有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难以以适应大型农业机械化和田间作业要求。不能发挥集约经营的应有效益,提高了农业种植的成本。据测算,在示范基地内进行土地综合整治成本hm2需3万元,整个基地共需投入资金约2亿元。

2.5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政策导向不明显 一是示范基地内政府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家庭农场一次性投入较大,启动资金缺乏。二是对示范区基地内当前粮食生产亟需的大型机械、烘干设备补贴政策倾斜力度不够,补贴上限只有30%。三是农业保险保额偏低,赔付上限只有270元,风险防控能力太弱。

3 加强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对策建议

3.1 抓好整体规划布局 一是抓好规划区域布局。在进一步摸清情况基础上,在桥区4个乡镇的12个村确定建设粮食示范基地。但是,对于初步选定的示范区基地内有一部分村的农民没有土地流转意愿、村两委班子较弱的,不应纳入示范基地范围。建议在保证0.67万hm2总面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天益青种业、淮河种业、皖王面粉、皖神面业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有的生产基地,在桥区北部选择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土地流转基础较好的地方,按照0.2~0.33万hm2为单元,分片布局。二是抓好基地内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充分整合示范区基地内涉农方面资金,加大宿州市现代农业粮食产业示范基地的土地整理力度,应做到3个方面优先:整个村整个村民组能够推进土地流转的优先、现有家庭农场已经成规模流转的优先、示范基地内能够成引进龙头企业的优先。三是抓好示范基地内种植规划。在示范基地内,结合地区实际,以种植优质小麦、优质玉米、优质大豆和良种繁育为主,在确保宿州市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向优质品牌要效益,向优势品种要效益,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四是统筹做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当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在未涉及的朱仙庄镇、顺河乡2个乡镇,每个乡镇都要至少选择1个领导班子战斗力强、群众基础好的行政村,将其纳入省级或市级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建设,同时,结合示范基地内实际,与有实力的工业园区接对开展土地置换流转,整合示范基地内项目资金,筹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资金。

3.2 推进土地有序合理流转 根据调研掌握情况,土地流转规模以63.33~33.33hm2为规模效益,太小造成资源浪费,规模偏大又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由于现有基地范围内的土地租金比较高,租赁土地收益已经接近土地收益的最高点,以土地方式入股,不能增加收入,以土地入股的流转形式在示范基地内没有条件,所以在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的主体,要以示范基地内农民家庭为主,这样有利于抑制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价格上q。在示范基地内土地流转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要以扶持政策引导为主,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不宜过多,否则会适得其反。在整村或者整组土地流转推进中,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桥区灰古镇秦圩、付湖村实施整村推进,其他乡镇各选择一个村民组作为试点开展整组推进。

3.3 土地确权工作应慎重稳妥推进 在土地确权上,可以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山东沂南县的做法,聘请相对专业的土地测量机构或者队伍,对示范基地内农民承包地原先登记的面积和与专业实际测量的面积进行“双重确权”。对于示范基地内农户通过平整废弃沟渠田垄等获得的30%的耕地,可作为村级集体用地。由目前正在耕作的种植户继续耕种,下一步由示范基地内的村集体集中调配使用。

3.4 加大对示范基地内的购买农机设备的补贴力度 由于现有的农机装备存在成本回收期比较长,且购置农机以及机库建设的资金需求是刚性的,不论是市级还是桥区政府的农机补贴资金应该优先确保示范基地内农机专业合作社使用,对示范基地内加合体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的大型农业机械,在享受现有国家层面农机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宿州市和桥区财政还应分别给予10%的累加补贴资金,对新建设的机库棚超过300m2的要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资金,进一步增加示范基地内农机补贴力度。

篇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规范化种植示范引导为目的,按照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的“四化”原则,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千亩黄姜示范基地,示范带动农户有计划、分步骤发展黄姜产业,保持我县黄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努力形成与省激素类药业基地建设项目相适应的黄姜产业基地,最终达到建设黄姜产业基地,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工业产值,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率先突破发展。

二、目标任务

按照“市场运作、政府扶持、企业引导、农民自愿”的方式,坚持统一规划、相对集中的原则,在池河、迎丰、中池等3个乡镇,由乡镇牵头组织和统一规划,采取发动农户种植或引进企业示范种植等多种方式建设高标准黄姜科技示范基地1000亩,其中池河镇500亩、迎丰镇300亩、中池乡200亩。

三、扶持政策

按照让利于农、支持产业发展的原则,县政府将建立千亩黄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对在“千亩黄姜科技示范基地”规划范围内种植的黄姜,按每亩180元的标准对籽种和农药进行适当补助,并组织技术人员对黄姜种植户进行种植技术培训,使农户掌握黄姜种植技术。同时,县政府组织黄姜加工企业与黄姜种植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实行订单生产,按照每斤0.8元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即市场价高于每斤0.8元时,农户可自行在市场上销售,市场价低于每斤0.8元时,农户可按保护价销售给签约的黄姜加工企业,政府从专项扶持资金中补足市场价与保护价之间的差额,避免农户承受市场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四、工作要求

(一)广泛发动群众。各相关乡镇以及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座谈、宣传讲解、召开群众会以及干部示范带动等多种灵活有效的宣传方式,向种植农户广泛宣传省激素类药业基地项目建设、黄姜皂素市场价格回升以及巨大市场需求空间等有利机遇,同时要向种植农户积极宣传县政府的扶持奖补政策以及黄姜种植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引导农户正确认识黄姜销售市场价格波动的正常规律,努力消除农户对曾经遭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和黄姜无序竟争失败打击所形成的偏见认识,发动有经济头脑的农户积极投身千亩黄姜科技示范种植基地建设当中,保证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篇5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优化良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效益为先、示范为主”的原则,根据区域特点和产业分布,重点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化发展规划且具有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科技示范基地。树立一批生态科技型产业人、设施科技型产业、外向科技型农业的科技示范典型,逐步将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成为推动我市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样板,为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服务。

二、建设标准

良种必须符合名、新、优、特;新产品能着眼长远,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前景好。

种植业:山地开发集中连片面积500亩以上;大田开发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设施栽培面积500亩以上;

养殖业:水产类人工开发改造内塘面积200亩以上;畜禽类,畜类年出栏量2000头以上,禽类年出栏量10000只以上。

三、基本要求

(一)科技示范基地建设要符合我市产业政策,科技示范、拉动作用明显,产业关联度大,布局相对集中,具有区域经济特色,能带动一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基地生产环境要符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基地生产的农产品质量符合无公害指标;基地主导产品要逐步培育自己的品牌,验收时要提供有效证件。

(三)养殖业基地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出售商品购买方的单据;畜牧养殖的粪便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防疫必须达到规定标准。

(四)有一定的自我积累和投资开发能力,有较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

(五)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推广示范效应明显,科技带动作用强。

(六)基地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较完善。

(七)有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基础。基地内应有专业承包人员、承包大户或专业劳动人员,并有一定的种植、养殖技术基础,同时应与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110服务站建立紧密型的技术依托关系。

四、组织领导

为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成立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赵微任组长,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局长陈东良、市政府办副主任科员刘静芳任副组长,成员由市农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林业局、市农技推广中心、市热作开发中心、市畜牧兽医局等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在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陈东良兼任。

五、申报工作

(一)申报办法:由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并填报《科技示范基地申请表》(附件),申报材料一式二份报送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工业和科技信息产业局)。

(二)申报内容:申报材料中要有基地单位性质、所在地点、建设期限、建设规模、投资规模、资金来源、产出规模等情况介绍;提供营业执照、基地规划书、技术依托协议书、环评报告书、产品质量认证书、吸纳劳力证明等资料及复印件。

(三)申报时间:每年月底前,逾期不予受理。

六、检查验收

对上报材料符合要求的申报单位,由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进行现场检查验收。对不完善的提出意见和建议,对达到基地建设规模和要求的,列为入选基地,上报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认。

七、表彰奖励

为推动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发展,经验收合格及市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认的科技示范基地,报市政府给予命名授匾,奖励3000元。

篇6

1 我镇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意义

我镇从2010年起就开始了相关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规划工作,在上级部门及镇政府的领导下,我镇结合相关实际情况,将示范基地的建设作为核心来开展我镇农机化的基本工作。几年来,农机化活动的开展已经为我镇居民增收不少。

我镇的支柱产业是农业,因此,将农业往机械化、农机化的方向上引导,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当前,随着市领导及我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农机化的活动推广越来越快。从意义的角度上来说,在我镇加快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我镇的农机化以及机械化农业的推广,也有利于我镇的农业的快速发展,帮助农民发家致富。同时,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建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我镇的农业规模的扩大,提高我镇的基本农业水平,加快农业化进程的开展。从一定程度上讲,这能够带动我镇的农业经济建设的开展,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我镇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建立以及建设,能够帮助我镇完善多年以来还未完全建立的农机化服务体系。示范基地的建设,多年以来,制约我镇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我镇缺少相关的资金、机械以及技术来完善这套体制。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镇引进相关的资金、技术与机械,帮助我镇建立示范化基地。有了完整的农机化服务体系,能够快速地调动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农机化的优势也在这一方面逐渐显现出来――高集约程度以及机械化的生产能够提高生产的单位效益,帮助农户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2 我镇在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之谈

近几年,随着上级领导的不断重视,加上我镇结合了相关的科学理论,统筹了我镇的实际情况,独立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工作方法。

2.1 领导加强重视,落实相关政策以及文件

在接到上级的在我镇建立农机化示范基地的相关文件后,我镇立即召开了相关的会议,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以副市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对此项目高度重视。相关领导以及农机局的科研人员层多次来我镇进行调研、检查。同时,我镇领导积极学习兄弟城镇的农机化示范基地的推广先例以及经验,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还专程去兄弟城镇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同时,我镇政府对相关的政策以及文件的执行力度非常之高,力求每一条政策与文件都能够落到实处。为此,农机局的每位科研人员都担负着一定的责任。

2.2 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对农机的具体选择进行考量

我镇的农机技术人员充分认识到,光把农机化示范基地的“面子工程”做好还不够,还要将“里子”做的漂亮。为此,我镇的技术人员曾多次赴相关的农机厂进行实地调研,甚至参与了相关农机的制造与研发工作,力求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农机具能够符合我镇的基本情况。同时,我镇的领导还相当具有前瞻性地为农机化示范基地订购了一套现今的农业机械,使得示范基地内的农业作物的种植、产量、质量等指标明显高于我镇普通农户种植的作物,充分凸显了农机化示范基地的优越性。

2.3 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制度

在示范基地内,我镇的农机局配备了大量的技术人员来对农户进行了专业的技术服务指导。从选种、整地、机械的选择、机械播种以及收获等过程,都有相关的技术人员来进行指导。毫不夸张的说,几乎所有的问题在示范基地内都能得到解决。

2.4 积极做好宣传工作,调动农户们的积极性

这是从政府层面的做法,政府要高度重视宣传部门的作用,尽可能的利用一切手段来帮助宣传农机化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农机化示范基地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得农户们在足不出户的基础上认识到农机化生产对其的意义,具体来说,可以邀请其将进入农机化示范基地来进行参观,让他们自己比较生产过程的不同以及将历年的收获数据展示给他们看,这样在他们自己的心中就能自然地将农机化生产的优越性体现出来,也正因为此,相关的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向农机化生产的意图才会显露出来。

3 对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3.1 提高科学管理认识

要想真切地提高、加快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就必须以一种科学的管理态度来对基地进行管理以及建设。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可以引入一批新型的技术,同时在管理过程中提高标准控制,力争将我镇的农机化示范基地做成市内甚至是地区内最标准、最规范的农业生产示范工程。

3.2 提高农机化示范基地的机械化建设速度

其实这一点与建立、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初衷不谋而合,我镇需要农机化示范基地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因此,在基地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来建设农机化示范基地,同时加大对机械的使用程度以及频率,有了这样的示范工程,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加大我镇的农机化建设进程。

3.3 在基地内推广特色农产业的发展

结合我镇的基本情况,应该在示范基地内专门开辟出一定的区域来利用农机化耕作的方式来开展棉花、甜菜等我镇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基地的模范作用,也能对外将我镇的特色产业进行推广,一举两得。

3.4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其实,说到底,农机化的示范基地的建设还是资金投入的问题。通俗的讲,只要资金足够,一切都不是问题。因此,给出的建议是:政府应该对此加大资金投入,不要畏首畏尾,对基地的一切投入如果不出意外,是会在后期获得丰厚回报的。

4 总结

总而言之,我镇的农机化示范基地的建设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由于我镇的农机化示范基地起步较晚,加上区域方位等原因,其知名度以及发展程度都有所欠缺。因此,希望相关方面能够做好工作,将我镇的基地在一定区域内宣传开来,才能达到我镇设立基地的初衷――发展农业经济,最终促进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列娅.呼图壁县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J].河北农机,2014,06:35+38.

篇7

昆明市有100余个农业科研基地,通过10余年来的发展,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增产增收效果通过试验示范实实在在的展示在了农民面前,激发了农民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同时示范基地向农民提供优良种苗、农资、信息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农业科研基地充分发挥了其科技研发示范作用。作为现代集约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展示窗口,基地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头作用来促进农业发展,进而有针对性地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农业科研基地的良性发展,不仅促进各地优势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更可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整体素质,对于加快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和拓展农业发展新领域,引导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农业科研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划不完善

目前基地建设仅有《昆明市农业科技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六年规划》于2011年在各县(市)区执行。大多数基地是在规划制定之前建设的,重复建设使得多数基地同质性高,缺乏特色,也缺乏准确的科研方向和发展定位,致使基地整体布局,协同协作的大格局未完全形成。

2.2融资渠道单一,对地方政府依赖性强

如今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大多采用了企业投资、政府投入的资金筹集方式,对地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融资渠道单一。政府对农业科研基地的建设不够重视,支持非常有限,加之多数基地功能单一,缺乏宣传,深度项目少,很难通过其他渠道筹措到资金。资金的匮乏导致研究经费投入不足,难以做大做强。

2.3项目科技含量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规模化程度较低

2.3.1项目科技含量不高。科研基地示范新品种、新项目都需要选用优良品种,需要加强对基地高新技术的投入。资金投入的门槛限制了大部分基地的科技含量,使得大部分基地开发的品种也较为单一、落后,导致多数基地无法吸纳高质量的科技项目进驻,恶性循环导致了科研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深度不够,研发力量弱。

2.3.2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因为科技含量不高,项目不能及时的转化为生产力,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直接影响了基地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2.4规模化程度低,缺乏集聚效应

2.4.1土地流转。土地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设施农业基地的有效扩大。在设施农业规划区内,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不愿意通过转包、出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规划区外的农民虽有积极性,却在规划区内没有承包地。这是造成基地规模化程度低的根本因素。

2.4.2资金障碍。由于农资及大部分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扩张经营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加大,大部分基地的投资者资金筹措力度不够,无法进一步扩大规模。

2.4.3标准化障碍。基地要具备试验、示范功能,用以传播新技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就需要进行标准化的试验、示范和生产,需要引进相应的技术和设备,也需要具备相应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进行规范化操作,无形中提高了基地规模发展的门槛。

2.5科研基地研发团队缺位

在科研基地方面专业研究人才不足,很多科研基地都是封闭式地开展研究,缺乏专业的技术开发团队和市场开发团队。

3思路目标

引领都市农业、效益农业发展,保障城市供应,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现代农业新路子;大力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安全农产品生产与标准化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贮运、精深加工等技术的开发研究与推广应用。到2016年,基本完成昆明市农业科技研发转化中心基地建设,打造具有科技研发、生产转化和技术推广一体化的公共平台,通过建设三大中心、四大平台、五大分区,充实完善六大科技研发转化基地。三大中心:以马铃薯、蔬菜、林果为主的生物科技研发转化中心、良种繁育及花卉品种改良中心、种子种苗研发中心。四大功能平台: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农业科技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技术交易平台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平台。五大分区:管理服务区、农业科技研发区、农业成果孵化转化区、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区、农业成果观光区。六大基地:将昆明市农科院马铃薯、水果、花卉、蔬菜旅游观光科技研发基地;富民县观光示范基地;嵩明科技研发基地;石林县两岸农业科技合作试验示范基地;宜良农业加工基地;晋宁农业加工、科技研发示范基地列为昆明市规划发展的农业科技研发基地。

4解决对策

4.1制定和完善中远期基地建设发展战略规划

合理规划是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基地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的规划必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地调研,因地制宜,依据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遵循前瞻性、市场性、示范性、因地制宜、节约性等原则,要凸显“理念、体制、机制、科技、服务”五大创新亮点,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优化调整,合理布局,通过更新改造科研基地建设进一步深化发展都市农业。进一步完善已有的规划,不仅需要规划文字说明,还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图纸进行解说,以确保指导规划的正确实施。

4.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加强资金运用能力

1)在资金使用方面,需要有效运用和科学管理。将集中到的各级政府支农项目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首先建立基地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开发推广、科技培训和试验示范等方面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控制资金使用途径,杜绝挪用、乱用现象,强化资金的有效运用和科学管理。

2)在拓宽农业科研基地的融资渠道方面,需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融资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融资,在向上级争取支持的同时也要利用信用、入股、外资等渠道优化融资结构,扩大经营资本,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首先,需要加大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引导科技项目进入基地,以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资助科研项目。其次,充分利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以灵活的管理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吸引农业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到园区开展合作研究,或者把他们的科研项目拿到园区开展试验、示范;最后,通过税收优惠、资金信贷、基本建设优惠、进出口优惠以及各级政府采取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三资”资本进入基地,积极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私人投资于农业科研基地。

4.3改善农业科技研发条件,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4.3.1组织实施一批先进、适用、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科技项目。按照省、市、县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科技主体的需求,调整研究方向,各级每年都要安排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组织科研单位开展合力攻关和转化推广。开展科技创新,以发展都市农业,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突出种子种苗、传统种养技术升级、农产品保鲜和加工增值、农业防灾减灾、农业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等五个优先主题;大力引进、消化吸收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等五个方面农业科技项目,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鼓励高新科技农业企业开展科技专项研究。认真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高地方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4.3.2实施技术组装。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一方面需要发挥省会城市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以科技为依托,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围绕粮食(水稻、大小麦、玉米)、畜牧、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带动区域内农业技术革新、良种繁育配送、技术指导,做到有效的地区推广,加强科研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快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转化推广,基本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科研院所和涉农高校为骨干,农业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大户等为对象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并且加大宣传力度,延伸产业链条。

4.4集群发展,提档升级

产业集群其竞争优势来源于集群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及其资源整合能力。其中,集群成员所拥有的资源和集群的结构方式影响了集群的竞争优势,因此在极限约束的个数内,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科研基地的财政投入,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着力于引导集群的规模,尽可能的规模发展异质性基地,通过对集聚产业的整合、调整从而延长产业链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基地规划范围内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开展思想动员和说服教育工作,提高农地租金,尽量通过转包、出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积极引导农民依法、有偿、自愿的流转土地,进一步扩大科研基地的规模。

篇8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1-13-02

1 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现状

基础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的目的,是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新要求,以满足农民对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成效为检验标准,建立让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项目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他们通过认真筛选示范户、积极开展农技培训和全程技术指导,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急需的技术问题,示范户及辐射户科学种田水平及粮食单产均较周边农户提高,示范效果比较明显。

1.1 技术指导员到岗到位 项目开展以来,广大农技人员能够深刻认识项目实施的意义,转变工作思路,快速到岗到位。

1.1.1 认真遴选示范户 按照项目要求,每个技术指导员要联系10个示范户,一般联系1~2个村,每个村遴选3~5个示范户。为了确保示范效应,广大技术指导员首先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所有农户的基本信息,然后再对照项目要求遴选示范户。选出的示范户在本行政村一般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生产设施、种田水平及粮食单产均中等偏上,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1.1.2 建立示范户档案 示范户确定后,对每个示范户建立信息档案。包括示范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学历、家庭人口、主要劳动力、耕地面积、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种植结构、种植方式、品种选择、肥料使用、单产水平及收入情况等。

1.1.3 制定指导计划 当前影响示范户产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二是科学种田水平较差,三是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缺乏。通过对示范户具体问题的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导计划、方案,进行分类指导,确保指导效果。

1.1.4 开展进村入户技术指导 一是根据农作物生长阶段和示范户的要求认真开展技术培训。一般在示范作物种植前30d左右,对示范户进行面对面技术培训,发放技术明白纸和技术手册,确保培训到户,指导到人;二是开展全程技术指导。一般情况下每月深入示范户指导2次以上,关键农时季节及群众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到户到田,随时开展技术指导,确保技术到田。

1.1.5 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 一是制定年度工作方案。包括工作目标、主要技术措施、时间安排等;二是制定分户指导方案。包括示范户基本信息、生产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拟重点指导的内容和指导计划、现场指导记录、指导效果和意见反馈等;三是做好继续教育登记;四是撰写技术指导阶段小结和年度工作总结。

1.1.6 发放物化补贴 根据项目计划,项目资金的15%是用来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户物化技术补助的。技术指导员要把示范县统一采购的农药、化肥等项目补助农资及时发放到示范户手中,并指导示范户按时使用到田,达到追肥和防治病虫草害的目标。

1.2 科技示范户积极配合 技术指导员所遴选的科技示范户在生产实践中大都能积极主动密切配合,接受技术指导,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

1.2.1 配合信息采集 技术指导员在进村入户调查示范户及所在行政村农业生产、技术应用等基本情况时,示范户能够主动介绍有关情况,协助查找有关资料,并引导向其他农户介绍技术指导员的工作情况,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

1.2.2 找准主导产业 由于所选的科技示范户具有较好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他们能够及时找准主导产业,合理地安排当年的作物品种、种植面积等,为技术指导员制定工作方案,开展技术指导提供了方便。

1.2.3 按时参加培训 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农忙和农闲的特殊性,科技示范户一般在农闲的时候都会出去做一些杂工补贴家用。而技术指导员开展农技培训,一般也会趁农闲,这样就与部分科技示范户的时间冲突。但是,为了学到科学种田知识,有些示范户情愿放弃可观的收入也如期参加技术培训。

1.2.4 积极开展技术示范 科技示范户根据技术指导员确定的种植规划、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认真开展示范种植,从而保证了示范效果,实现了示范目标。 (下转24页)

(上接13页)

1.2.5 努力做好辐射带动 项目要求每个科技示范户选择周边20个农户进行辐射带动。由于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工作扎实,此项工作开展的非常顺利,每个科技示范户都精心挑选了辐射带动户,用自己的种田实践带动辐射户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应用先进适用科学技术,有效地推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粮食的增产。

1.2.6 填写示范手册 包括示范户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务农人数、示范产业、示范规模、当年产量、技术需要重点、户年总收入、农业收入、人均收入、享受项目补贴情况等基本信息、当年农产品生产资料投入账目表、当年示范农产品销售情况、当年接受技术指导员培训指导记录、当年带动周边农户情况登记表、当年技术指导员入户技术指导项目记载、农产品安全生产记录档案及农事活动与技术操作记事栏等。

1.3 示范基地带动有力 示范基地在项目建设中起到强有力的带动作用:他们取得成效的经验:一是目标明确。通过制订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实行政策倾斜,利用专项工作资金补贴实现规划目标;二是技术培训。通过对基地农户、周边农户全方位、分季节、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指导,确保示范基地农户人人学技术、人人懂技术、人人用技术;三是技术集成。在示范基地推广种肥同播、配方施肥、科学用水、病虫防治技术,确保技术落实率达100%。

1.4 项目管理规范有序 项目管理工作:一是做好项目规划,明确指导产业、实施规模和示范目标,明确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二是加强对技术指导员的管理,确保技术指导工作有方案、有行动、有效果;三是抓好基地建设,确保示范基地发挥承上启下、中流砥柱的作用;四是用好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资金起到激励技术指导员、扶持示范基地建设、补助科技示范户、促进科技进步和增产增收的作用。

2 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指导员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科技示范户产业不同,加之自然灾害及生产条件的限制,实现连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对技术指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观念更新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2.2 科技示范户规模不大 目前科技示范户种植、养殖规模都不大,科技示范户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与外出人员务工的收入还有较大差距。

2.3 示范基地特色不够突出 示范基地不仅仅是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的应用基地,也是展示农业特色的基地。目前示范基地在产业规划、设备配置、技术引进、管理程序等方面特色还不突出,有待加强。

2.4 项目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技术指导员能否到岗到位、科技示范户能否主动配合、示范基地是否各具特色、示范效应如何考评等问题需要加强。

3 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示范项目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技术指导员能力培训 技术指导员是农民科技致富的引路人,他们的思路是否清晰、技术水平高不高、能不能与农户同甘共苦,决定了项目工作的成败,因此加强对技术指导员能力培训十分重要。如要他们明白茬口如何安排、使用哪些品种、推广哪些技术、解决哪些问题,等等。

3.2 强化科技示范户应用引导 技术指导员的思路再清晰、技术再先进,最终能否让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还需要科技示范户的具体实施才能实现。因此,要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培训、示范观摩和技术指导,让科技示范户对新品种、新技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变被动应用为主动应用,达到示范带动的效果。

篇9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村市场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根据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今后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按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围绕全市"林木、蔬菜、畜禽、蚕桑、水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县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2、坚持以改造中低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主要任务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搞好项目规划设计,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原则。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装备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素质。加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二、"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和目标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拥有耕地面积675万亩,其中,中产田面积14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3%;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3%,可利用水面355万亩,目前仅利用43.56%。根据市委、市政府"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战备,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发挥其扶持和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扶持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

(一)主要任务。

1、完成土地治理面积189.05万亩。具体项目有:(1)改造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发展节水农业40万亩)。(2)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92.75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示范基地项目 25.5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基地24.4亩,优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6.4万亩;优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优质蚕桑生产示范基地22.5 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 2.15万亩。

2、加强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全市计划重点支持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多种经营和加工项目29个。其中,年财政投资4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0个,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5个,建设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14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0.46万亩。

3、建设省级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3个(分别为:杨树科技示范园、水产科技示范园、节水农业示范园);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个(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二)主要目标。

1、中低田全部达到高产田标准。灌溉保证率在85%以上,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建筑物配套达到90%以上,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5.74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68.8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年节水量4900万立方米。

2、农田林网全面形成。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0%,造林保存率在85%。增加林网防护面积76万亩。林木覆盖率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16.2%提高到期末的22.2%。

3、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机总动力2.632万千瓦,增加机耕面积38.0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由2000年的75%提高到期末的85%。

4、项目区的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比例逐年加大。"十五"期末项目区的粮经比达到4:6。项目区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

5、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年人均增加纯收入219元。

6、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由"九五"期间5%提高到10%,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每年递增5.4个百分点,由2000年的36%到2005年达到65%。加大科技培训,项目区乡村技术员和村组干部、专业大户普通接受1-2次技术培训。

三、"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十五期间中低产田改造仍然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计划"十五"期间彻底消除低产田。目前全市有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泗洪县26.29万亩、沭阳县29.09万亩,宿豫县22.4万亩,泗阳县17.06万亩,市直1.46万亩。2001-2005年每年改造任务分别为:16万亩、9.3万亩、33.95万亩、22.25万亩、14.8万亩。

(二)重点建设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1、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发展优粳稻基地25.5万亩,按照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蟹园牌"大米加工集团和龙嫂米线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无公害大米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经营。

2、林木基地建设:重点在沭阳县悦来、耿圩、湖东林粮套作区,泗阳县废黄河故道区,泗洪县洪泽湖周边地区,西南岗丘陵山区和宿豫县、宿城区骆马湖周边地区,建设以速生杨树为主的林木生产示范基地。突出建设好杨树苗木基地,"十五"期间建设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3、出口蔬菜创汇基地:以宿豫县的蔡集、顺河,宿城区的双庄,沭阳县华冲、峁圩为重点,以丰程渡蔬菜加工厂,沭阳万达脱水蔬菜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形成蔬菜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多渠道引进国外的蔬菜品种、提高加工能力,加大出口创汇力度,"十五"期间建设优质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4.2万亩。

4、水产养殖基地:在两湖周边地区,以稻田养殖为突破口、以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6.4万亩。提高养殖技术,充分发挥我市的水面优势。以金水集团为龙头,形成产业化经营。

5、花卉基地:在沭阳县颜集、新河、庙头、宿豫县的顺河、耿车、宿城区的双庄等地建设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在种苗的组织培养,快繁快育,盆景的生产和市场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促进和带动花卉基地的建设。引种国际名贵新品种,加大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外销,建设一批创汇花卉基地。

6、高产桑园示范基地:在宿豫的埠子、大新、丁咀、泗阳爱园、王集、泗洪魏营重岗建设优质高产桑园示范基地22.5万亩。改良品种,用农桑和育71-1等新品种,更新湖桑等老品种。大力推广方格簇。示范基地的平均亩桑产茧量达到200斤以上。

(三)重点扶持的龙头项目。

1、林木业龙头企业:支持以泗阳建国木业集团、兴威有限公司、明耀有限公司、泗阳人造板厂、泗阳科迪木业有限公司、泗阳振兴木制板厂等为基础组建木业综合加工集团公司;扩建沭阳新概念木业有限公司,改建南林木业、林宏木业公司等。

2、水产龙头企业:泗洪县华勇食品有限公司,临淮、龙集水产品市场。沭阳县双裕龙虾加工生产线。

3、蔬菜龙头企业:宿豫县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丁咀金针菜加工,顺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沭阳县蕃茄酱加工厂、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易丰公司,泗阳县蔬菜加工厂等。

4、茧丝绸龙头企业:江苏玖玖丝绸股份公司,泗绢集团有限公司等。

5、花卉龙头企业:沭阳县苏北花卉盆景公司,花卉交易市场等。

6、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泗洪县"蟹园"牌大米加工、宿豫县龙嫂米线加工、沭阳县有机大米生产加工等。

(四)重点支持的科技示范项目。

1、建设三个省级科技示范园项目:

(1)宿迁市杨树科技示范园。

(2)宿迁市水产高科技示范园。

(3)皂河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园。

2、 支持建设宿迁市环骆马湖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及规划布局

(一)重点支持的农业主导产业。

根据我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以及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六大主导产业发展。

1、林木产业:我市是全国杨树面积最大的市,辖区内四县全部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号召和组织下,杨树栽植面积突飞猛进,杨树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片林100多万亩,计划到2005年建成片林170万亩。全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2300多家,固定资产近6亿元,2000年实现产值54亿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针对我市目前杨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较为单一、加工企业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等问题,在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加工企业技改升级等环节加以重点支持,促进整个产业的联动升级,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2、水产业:我市是全国著名的水产品之乡。全市可利用水面355万亩,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发展各类水产养殖面积107万亩,稻田养殖41.6万亩,河蟹养殖25万亩,青虾养殖40万亩,特殊水产品养殖占养殖面积84%。"十五"期末,全市水产面积计划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稻田养殖8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将主要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这一主导产业的发展。

3、花卉产业:花卉是我市正在兴起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市发展创汇农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计划在"十五"期间发展到5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组织培养,提高花卉苗木档次及市场建设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促进全市花卉产业的全面升级。

4、蔬菜产业:全市已有蔬菜面积84万亩,"十五"期间,计划发展到100亩。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投资建设一批高科技、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支持蔬菜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现代化蔬菜批销市场,培养和造就一批经纪人队伍,加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基地。

5、茧丝绸产业:目前我市蚕桑生产以玖玖集团、泗绢集团为龙头,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全市桑园面积15万亩,年产蚕茧4500吨,白厂丝产量1500吨,丝织品800万米,绢丝120吨,泗绢集团生产的绢丝成为国际免检产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创汇的优势产业。"十五"期间,全市桑园面积将发展到2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在老桑园改造、茧丝绸加工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进一步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

6、稻米产业:我市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仍然是全市种植的农作物中面积最大的品种,实施品种更新工程,优质无公害水稻工程,完善稻米产业化经营。

(二)主导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全市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各县产业发展情况和具体特点,"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如下。

1、杨树产业:(1)苗木生产基地2.61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1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 0.46万亩)。泗阳县1.46万亩、市直2.15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为:泗阳县建国木业公司、鼎盛木业公司、沭阳县新概念木业、林宏木业、南林木业。

2、水产业:(1)生产基地25.4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6.4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14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为:泗洪县冷冻加工厂,华勇食品厂,特种种苗厂,水产品市场。

3、花卉产业:(1)生产基地17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12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沭阳县11万亩、宿豫县6万亩。(2)龙头项目3个,分别为:沭阳花木公司、花卉市场和花卉迅繁中心。

4、蔬菜产业:(1)生产基地24.2万亩,宿豫县12万亩,沭阳县12.2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是:丰程渡蔬菜加工厂、皂河蔬菜市场、沭阳县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泗阳蔬菜加工厂。

5、茧丝绸产业:(1)生产基地35.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2.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3万亩)。宿豫县9.5万亩,泗阳县11万亩,泗洪县15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是:泗洪县纺织厂、缫丝厂、宿豫县玖玖丝绸公司、泗阳县泗绢集团。

6、优质稻米产业:(1)生产基地43.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项目25.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8万亩)。宿豫县0.85 万亩,沭阳县15.2万亩,泗洪县21.25万亩,泗阳县6.2万亩。(2)龙头项目3项。分别为:泗洪蟹园米业公司、沭阳县高墟米业公司、宿豫县龙嫂米线厂。

五、"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根据"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标准和"十五"期间物价上涨、项目建设的难度等因素,确定"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标准为:以2001年每亩300元为基数,以后每年亩增加50元。重点示范项目标准为每亩财政资金105万元。据此测算,"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8.04亿元,财政资金6.4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4亿元,财政资金4.4亿元;多种经营项目2.6亿元,财政资金2亿元。

(二)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集体和农民自筹,原则上按1:1.2:0.5的比例配套投入;省财政、市财政和县财政按照0.7:0.1:0.2的比例配套。因此,"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所需投入的8.04亿元中,中央财政投入为2.9亿元,省财政2.5亿元,市财政0.3亿元,县财政0.7亿元,集体和农民自筹1.64亿元。

六、"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测算,我市"十五"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后,全市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766.75万公斤,棉花661.42万公斤,油料1900.2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6.8亿元,多种经营总产值12.1亿元。新增税利1.3亿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19元。

(二)社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可解决农民生活上的难题,如通电、通路、通水等。多种经营项目建设将增加就业机会1.7万个。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二、三产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村生产力水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来化经营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生态效益。

农业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灌溉面积的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气候。林网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同时项目区推广使用桔杆还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桔杆氨化养畜技术,减轻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特别是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政府都把农业开发工作列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建设好农业开发队伍,提高农业开发系统人员的总体素质。同时协调好各有关部门,上下一股绳,左右一盘棋,齐心合力搞开发。并做好宣传、营造环境,使每一级政府都重视开发,每一位领导都关心开发,每一位农民都积极主动参与开发,全市上下形成浓厚的开发氛围。

(二)积极筹集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是执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相配套原则。各级财政在保证国家和省资金准确及时足额下拔的情况下,认真筹集好配套资金,同时做好项目区的农民自筹资金的筹集工作。目前我市农村费税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农民自筹部分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进行筹集。农民自筹资金在项目的确定后立即进行筹集,保证足额到位,不留缺口,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按期优质足量完成。

(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关系农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市交遵循科学规律,严肃各项纪律,明确各项责任。同时加强规划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在项目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严肃财务制度、杜绝挪用农业开发资金现象,严格审计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四)依靠科技搞开发。

我市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安排上,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节水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推广桔杆还田生物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农民经纪人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在立项方面创新机制,引入竞争,在项目工程方面要创新设计,在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面,要创新体制。探索适合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方法措施。

(六)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

农业综合开发在运用好各级财政资金的同时,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农业招商,扩大资金渠道,加大开发力度。

篇10

基地及市场建设初具规模。该整合涉农资金,加快水、电、路等配套建设,引导工商资本到农业领域发展,发展了以湾子为核心,培育生态辣椒生产基地及其深加工为主导产业。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推动土地向业主和大户、合作社集中,实行规模化种植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市场”生态辣椒,建成毕节市最大的辣椒专业交易市场,该乡的实践与探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品牌建设取得初步成效。该乡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不断加强品牌建设。县乡组织编制了《优质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辣椒基地的生产,从品种准备、播种育苗到分级与贮藏,都置于11条生产技术标准中,生产的辣椒以其皮厚、味鲜、质优、香辣而享誉省内外。其中遵椒1、2、3号获省种子审定委员会审核定名。目前有贵州隆喜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立生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1万t,年产值在8000万元以上。获得“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及“金沙县十大名优特产”称号。“一业为主、多业齐兴”格局初步形成。在大力发展生态辣椒生产的同时,还积极培育后续产业——茶叶基地、其他蔬菜基地、核桃基地和玛瑙红樱桃科技示范园基地等,其他产业目前已具备一定规模。

木孔乡辣椒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仅辣椒产业,每年支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积极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采用反包倒租、租赁、合作、入股等形式,支持农民以土地入股企业,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在木孔乡建立山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议

2.1发展定位

建立中国南方生态辣椒示范基地。

2.2发展目标

到2015年,发展建立以木孔乡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种植生态辣椒6666.7hm2。原料产值3亿元,加工产值25亿元。拟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规划建立省级以上辣椒研究所1个,规划建设中国南方辣椒育种基地1个,核心区域666.7hm2,规划建设省级以上山地生态农业培训基地1个,规划建立省级以上山地生态农业试验基地(实验室)1个,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南方辣椒文化节(辣椒商品交易博览会)和中国南方辣椒论坛。

2.3发展模式

公司+农户、订单+服务;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科研机构+基地+农户。

2.4市场定位

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产品突出新鲜特色,无任何人工色素、化学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原生态、纯天然、无污染绿色健康食品,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让该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拟请有关专家进行科学指导,紧紧依托基地资源优势,扩张基地,做大做强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在木孔乡建立山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需要注意的问题

3.1资金问题

用于基础设施、生产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品牌宣传、市场体系、物流冷链等重点环节建设。

3.2技术问题

通过建立科研机构、试验基地、技术攻关等,不仅可把木孔建立为辣椒生态示范基地和种子繁育基地,把木孔乡建设成为贵州辣椒博览园,把湾子辣椒培育成为贵州省重要的辣椒科普示范基地和信息培训中心、商品中心等。结合木孔乡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的优势,“辣旅结合”,打造靓丽的田园景观,深度挖掘辣椒的各种产品类型。

3.3人才问题

篇11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和省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方针,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和农村市场建设,努力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促进我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根据我市"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今后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按发展区域主导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围绕全市"林木、蔬菜、畜禽、蚕桑、水产、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充分发挥各县优势,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2、坚持以改造中低田,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为主要任务的原则。中低产田改造的内容,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搞好项目规划设计,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注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和有机农业,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的原则。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装备水平,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项目区广大农民的素质。加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提高科技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二、"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任务和目标

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全市拥有耕地面积675万亩,其中,中产田面积14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1.3%;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4.3%,可利用水面355万亩,目前仅利用43.56%。根据市委、市政府"十五"期间农业发展战备,农业综合开发应充分发挥其扶持和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大力扶持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的升级,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建设具有我市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

(一)主要任务。

1、完成土地治理面积189.*万亩。具体项目有:(1)改造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发展节水农业40万亩)。(2)建设优质高效示范基地92.75万亩。其中,优质粮食示范基地项目25.5万亩;优质蔬菜示范基地24.4亩,优质水产品生产示范基地6.4万亩;优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优质蚕桑生产示范基地22.5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2、加强多种经营和龙头加工项目建设。全市计划重点支持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多种经营和加工项目29个。其中,年财政投资4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10个,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5个,建设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14万亩,优质杨树苗木繁育基地0.46万亩。

3、建设省级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园3个(分别为:杨树科技示范园、水产科技示范园、节水农业示范园);建设国家级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区1个(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二)主要目标。

1、中低田全部达到高产田标准。灌溉保证率在85%以上,排涝能力达到十年一遇,建筑物配套达到90%以上,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5.74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68.8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0万亩,年节水量4900万立方米。

2、农田林网全面形成。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90%,造林保存率在85%。增加林网防护面积76万亩。林木覆盖率每年增加1.2个百分点,由*年的16.2%提高到期末的22.2%。

3、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农机总动力2.632万千瓦,增加机耕面积38.*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由*年的75%提高到期末的85%。

4、项目区的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比例逐年加大。"十五"期末项目区的粮经比达到4:6。项目区的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化。

5、项目区比非项目区年人均增加纯收入219元。

6、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由"九五"期间5%提高到10%,项目区的科技贡献率每年递增5.4个百分点,由*年的36%到20*年达到65%。加大科技培训,项目区乡村技术员和村组干部、专业大户普通接受1-2次技术培训。

三、"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

(一)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十五期间中低产田改造仍然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计划"十五"期间彻底消除低产田。目前全市有低产田面积96.3万亩,其中,泗洪县26.29万亩、沭阳县29.09万亩,宿豫县22.4万亩,泗阳县17.*万亩,市直1.46万亩。20*-20*年每年改造任务分别为:16万亩、9.3万亩、33.95万亩、22.25万亩、14.8万亩。

(二)重点建设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

1、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发展优粳稻基地25.5万亩,按照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蟹园牌"大米加工集团和龙嫂米线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带动无公害大米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经营。

2、林木基地建设:重点在沭阳县悦来、耿圩、湖东林粮套作区,泗阳县废黄河故道区,泗洪县洪泽湖周边地区,西南岗丘陵山区和宿豫县、宿城区骆马湖周边地区,建设以速生杨树为主的林木生产示范基地。突出建设好杨树苗木基地,"十五"期间建设苗木繁育基地2.15万亩。

3、出口蔬菜创汇基地:以宿豫县的蔡集、顺河,宿城区的双庄,沭阳县华冲、峁圩为重点,以丰程渡蔬菜加工厂,沭阳万达脱水蔬菜加工厂等企业为龙头形成蔬菜产业化生产,进一步发展大棚蔬菜反季节蔬菜生产。多渠道引进国外的蔬菜品种、提高加工能力,加大出口创汇力度,"十五"期间建设优质创汇蔬菜示范基地24.2万亩。

4、水产养殖基地:在两湖周边地区,以稻田养殖为突破口、以特种水产养殖为重点,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6.4万亩。提高养殖技术,充分发挥我市的水面优势。以金水集团为龙头,形成产业化经营。

5、花卉基地:在沭阳县颜集、新河、庙头、宿豫县的顺河、耿车、宿城区的双庄等地建设花卉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在种苗的组织培养,快繁快育,盆景的生产和市场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促进和带动花卉基地的建设。引种国际名贵新品种,加大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外销,建设一批创汇花卉基地。

6、高产桑园示范基地:在宿豫的埠子、大新、丁咀、泗阳爱园、王集、泗洪魏营重岗建设优质高产桑园示范基地22.5万亩。改良品种,用农桑和育71-1等新品种,更新湖桑等老品种。大力推广方格簇。示范基地的平均亩桑产茧量达到200斤以上。

(三)重点扶持的龙头项目。

1、林木业龙头企业:支持以泗阳建国木业集团、兴威有限公司、明耀有限公司、泗阳人造板厂、泗阳科迪木业有限公司、泗阳振兴木制板厂等为基础组建木业综合加工集团公司;扩建沭阳新概念木业有限公司,改建南林木业、林宏木业公司等。

2、水产龙头企业:泗洪县华勇食品有限公司,临淮、龙集水产品市场。沭阳县双裕龙虾加工生产线。

3、蔬菜龙头企业:宿豫县丰程渡实业有限公司,丁咀金针菜加工,顺河蔬菜专业批发市场。沭阳县蕃茄酱加工厂、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易丰公司,泗阳县蔬菜加工厂等。

4、茧丝绸龙头企业:江苏玖玖丝绸股份公司,泗绢集团有限公司等。

5、花卉龙头企业:沭阳县苏北花卉盆景公司,花卉交易市场等。

6、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泗洪县"蟹园"牌大米加工、宿豫县龙嫂米线加工、沭阳县有机大米生产加工等。

(四)重点支持的科技示范项目。

1、建设三个省级科技示范园项目:

(1)宿迁市杨树科技示范园。

(2)宿迁市水产高科技示范园。

(3)皂河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园。

2、支持建设宿迁市环骆马湖生态与现代农业示范区。

四、"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及规划布局

(一)重点支持的农业主导产业。

根据我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以及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市场发展的形势,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在"十五"期间重点支持六大主导产业发展。

1、林木产业:我市是全国杨树面积最大的市,辖区内四县全部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号召和组织下,杨树栽植面积突飞猛进,杨树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片林100多万亩,计划到20*年建成片林170万亩。全市现有木材加工企业2300多家,固定资产近6亿元,*年实现产值54亿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针对我市目前杨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品种较为单一、加工企业设备和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等问题,在种苗繁育、技术推广、加工企业技改升级等环节加以重点支持,促进整个产业的联动升级,使其真正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2、水产业:我市是全国著名的水产品之乡。全市可利用水面355万亩,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已发展各类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稻田养殖41.6万亩,河蟹养殖25万亩,青虾养殖40万亩,特殊水产品养殖占养殖面积84%。"十五"期末,全市水产面积计划发展到120万亩,其中,稻田养殖8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将主要围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水产品贮藏保鲜及市场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这一主导产业的发展。

3、花卉产业:花卉是我市正在兴起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市发展创汇农业的重要产业。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全市花卉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计划在"十五"期间发展到5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引进生物工程技术,发展组织培养,提高花卉苗木档次及市场建设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促进全市花卉产业的全面升级。

4、蔬菜产业:全市已有蔬菜面积84万亩,"十五"期间,计划发展到100亩。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投资建设一批高科技、新品种、优质高产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支持蔬菜精深加工和贮藏保鲜龙头企业,同时支持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现代化蔬菜批销市场,培养和造就一批经纪人队伍,加强与国内国际市场的联系,扩大销售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基地。

5、茧丝绸产业:目前我市蚕桑生产以玖玖集团、泗绢集团为龙头,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经营。全市桑园面积15万亩,年产蚕茧4500吨,白厂丝产量1500吨,丝织品800万米,绢丝120吨,泗绢集团生产的绢丝成为国际免检产品。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际市场进一步开放,这一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将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创汇的优势产业。"十五"期间,全市桑园面积将发展到20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在老桑园改造、茧丝绸加工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进一步确立其主导产业地位。

6、稻米产业:我市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每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左右,仍然是全市种植的农作物中面积最大的品种,实施品种更新工程,优质无公害水稻工程,完善稻米产业化经营。

(二)主导产业规划布局。

根据全市确立的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各县产业发展情况和具体特点,"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规划布局如下。

1、杨树产业:(1)苗木生产基地2.61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1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0.46万亩)。泗阳县1.46万亩、市直2.15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为:泗阳县建国木业公司、鼎盛木业公司、沭阳县新概念木业、林宏木业、南林木业。

2、水产业:(1)生产基地25.4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6.4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多种经营项目14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为:泗洪县冷冻加工厂,华勇食品厂,特种种苗厂,水产品市场。

3、花卉产业:(1)生产基地17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12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5万亩)。沭阳县11万亩、宿豫县6万亩。(2)龙头项目3个,分别为:沭阳花木公司、花卉市场和花卉迅繁中心。

4、蔬菜产业:(1)生产基地24.2万亩,宿豫县12万亩,沭阳县12.2万亩。(2)龙头项目5个。分别是:丰程渡蔬菜加工厂、皂河蔬菜市场、沭阳县沭海蔬菜食品厂、绿苑食品有限公司、泗阳蔬菜加工厂。

5、茧丝绸产业:(1)生产基地35.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基地项目22.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3万亩)。宿豫县9.5万亩,泗阳县11万亩,泗洪县15万亩。(2)龙头项目4个,分别是:泗洪县纺织厂、缫丝厂、宿豫县玖玖丝绸公司、泗阳县泗绢集团。

6、优质稻米产业:(1)生产基地43.5万亩(其中重点示范项目25.5万亩,低产田改造项目18万亩)。宿豫县0.85万亩,沭阳县15.2万亩,泗洪县21.25万亩,泗阳县6.2万亩。(2)龙头项目3项。分别为:泗洪蟹园米业公司、沭阳县高墟米业公司、宿豫县龙嫂米线厂。

五、"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一)投资概算。

根据"九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的投资标准和"十五"期间物价上涨、项目建设的难度等因素,确定"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标准为:以20*年每亩300元为基数,以后每年亩增加50元。重点示范项目标准为每亩财政资金1*万元。据此测算,"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8.*亿元,财政资金6.4亿元。其中:土地治理项目5.4亿元,财政资金4.4亿元;多种经营项目2.6亿元,财政资金2亿元。

(二)资金来源。

根据国家现行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政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集体和农民自筹,原则上按1:1.2:0.5的比例配套投入;省财政、市财政和县财政按照0.7:0.1:0.2的比例配套。因此,"十五"期间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所需投入的8.*亿元中,中央财政投入为2.9亿元,省财政2.5亿元,市财政0.3亿元,县财政0.7亿元,集体和农民自筹1.64亿元。

六、"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预期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测算,我市"十五"农业综合开发计划完成后,全市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766.75万公斤,棉花661.42万公斤,油料1900.24万公斤。新增种植业总产值6.8亿元,多种经营总产值12.1亿元。新增税利1.3亿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19元。

(二)社会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同时可解决农民生活上的难题,如通电、通路、通水等。多种经营项目建设将增加就业机会1.7万个。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投入二、三产业的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村生产力水平。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对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来化经营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生态效益。

农业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灌溉面积的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农村气候。林网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林木覆盖率。同时项目区推广使用桔杆还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桔杆氨化养畜技术,减轻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特别是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更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七、"十五"期间农业综合开发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党和政府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各级政府都把农业开发工作列入政府主要工作来抓,认真组织,加强领导。建设好农业开发队伍,提高农业开发系统人员的总体素质。同时协调好各有关部门,上下一股绳,左右一盘棋,齐心合力搞开发。并做好宣传、营造环境,使每一级政府都重视开发,每一位领导都关心开发,每一位农民都积极主动参与开发,全市上下形成浓厚的开发氛围。

(二)积极筹集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是执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自筹相配套原则。各级财政在保证国家和省资金准确及时足额下拔的情况下,认真筹集好配套资金,同时做好项目区的农民自筹资金的筹集工作。目前我市农村费税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农民自筹部分必须通过一事一议程序进行筹集。农民自筹资金在项目的确定后立即进行筹集,保证足额到位,不留缺口,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按期优质足量完成。

(三)科学规划,严格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关系农业开发能否成功的关键。我市交遵循科学规律,严肃各项纪律,明确各项责任。同时加强规划人员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责任心和工作能力,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在项目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监理制。在资金管理上,严肃财务制度、杜绝挪用农业开发资金现象,严格审计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四)依靠科技搞开发。

我市在今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安排上,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大力推广节水优质高效高产的新品种。推广桔杆还田生物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特别是农民经纪人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在立项方面创新机制,引入竞争,在项目工程方面要创新设计,在项目的经营管理方面,要创新体制。探索适合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和发展的方法措施。

篇12

[关键词] 现代农业 产业化 现代化建设 农村经济 突破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08-01

今年以来,如东县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实农业现代化工程,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全省领先”的总体部署,以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为核心,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以“五个一批”(编制一批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新建一批千亩高效设施种养园区,新建一批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种养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示范村,引进一批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农渔业加工或流通、休闲项目)农渔业项目建设为抓手,高点定位,创新举措,倾力打造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外向化现代农业,项目农业呈现集成、集约、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于推动如东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深远的作用。

一、产业规划引领求突破

如东县15个镇(区)均结合区域优势产业、资源禀赋和自身项目农业发展现状,从“完善空间布局规划、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优化农渔业资源配置”三个方面着手,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考虑在建项目、新建项目、拟建项目,完善修订了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等。目前,如东县已经形成以“三带(沿新334、新225、临海高等级公路现代农业示范带)、四园(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如泰现代农业产业园、江海台湾农民创业园、万亩海参示范园区)、四区(以岔河地区为中心的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区、以掘港地区为中心的高效设施农业种植区、以丰利地区为中心的生态畜禽养殖区、以沿海各镇区为主体的高效优质水产品养殖区)”为骨架的,有竞争优势、有鲜明特色、有明显效益的项目农业产业布局。

二、特色园区集聚求突破

如东县按照“县有万亩园区、镇区有千亩园区、村有特品特色”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扶持资金和扶持项目的导向作用和撬动效应,资源向园区整合,资金向园区倾斜,优势向园区叠加,扶优扶强、做特做亮一批特色农渔业园区。截止目前,如东县新增土地流转3.3万亩,已建成千亩设施水产养殖园区5个,大豫渔业综合科技园区、海畅现代渔业园区、丰利环渔五千亩渔业示范园区、苴镇河丫五千亩渔业示范园区已经初具规模,海水养殖面积达64.5万亩,其中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近8万亩,淡水养殖面积11.4万亩,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111.07亿元,万亩海参示范园区年底力争实现产值2亿元;预计年内可建成千亩设施种植园区11个,如东出口蔬菜产业园区、富硒食品产业园区、马塘优质水稻产业园区、大豫洋三元商品肉猪产业园区等4个园区已申报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洋口双墩双千亩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如泰现代农业产业园被省政府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三、示范基地配套求突破

如东县按照“依托资源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要求,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特色品种、规模高效、生态安全上做足文章。依托辉禾食品,建成冻干蔬菜加工产业基地;依托东海冷冻、银树食品,建成速冻蔬菜加工产业基地;依托菜丰堂,建成盐渍蔬菜加工产业基地;以南美白对虾为养殖品种,建成高效设施渔业产业基地;以金太阳为龙头,建成无公害绿色稻米产业基地;以科达万头猪场、米力生物科技为示范,建成生态养殖产业基地。截止目前,如东县新增高效农田12.67万亩,其中新增设施面积2.68万亩;建成各类示范基地28个,其中获省认定的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5家,其中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4家、出口农产品示范区1家,列南通市首位;马塘精丰商品肉猪生产基地、大豫九龙村水产养殖基地、河口现代蚕桑生产示范基地、掘港白羽肉鸡养殖基地等4个基地已申报市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如东出口蔬菜产业基地已申报省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南通华伟、南通富波、南通名濠、万亩海参园等工厂化育苗基地基本建成。

四、龙头企业带动求突破

今年以来,如东县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重点,在扶持政策上给予倾斜、基地配套上给予支持、科技创新上给予激励,致力做大做强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重点农渔业龙头企业。今年,如东县有4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共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2家。江苏银树食品有限公司已基本建成投产,年收购蔬菜5万吨,建立基地5万亩,带动1万余户农户从事蔬菜生产;总投资1.48亿元的生猪屠宰加工项目江苏杉汇肉制品有限公司完成投资6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屠宰能力将超100万头;总投资1.5亿元的江苏鸿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完成投资7500万元,已部分投产,蛋鸡饲养规模超100万羽;投资超30亿元的南通正大5000万羽肉鸡饲养屠宰加工一条龙项目已达成投资意向。同时,重点以海达水产、北渔仁和、东海冷冻等龙头企业为平台,做长做亮海水养殖业、特色种植业;以巴大饲料、海大饲料为平台,做大做优产学研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五、项目招引支撑求突破

农渔业招商引资是实施项目建设,加大农渔业投入的源头。今年,如东县以抓工业的思维、思路抓农业,以农渔业招商引资为龙头,全面细致筛选了一批符合我县实际、符合产业政策、发展前景看好、具有行业特色的外向型农渔业项目,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园区载体等优势,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引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一批示范性基地,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培育一批成长型企业,延伸拓展现有产业推进一批辐射型项目,突出抓好一批投入超1000万美元或5000万元的重特大项目的引进,着力培育加工型、龙头型、带动型农渔业项目。截止目前,我县组织参与各级各类农渔业招商引资推介会6次,新引进千万元以上加工、流通、休闲观光项目24个,其中已建成15个,“三资”投入农业超28亿元。新(扩)建休闲观光农业项目8个,累计投资3.9亿元;新建农产品专业市场2个,总投资1.75亿元。

如东县项目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照如东县确定的“力争2016年、确保2017年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总体目标,在21项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中有部分指标差距较大;现代农业发展不够快,部分农业项目规模不够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和市场拉动能力不够强,主要农产品产业化、组织化、品牌化建设水平不够高,等等。当前,正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项目农业建设的黄金期,2013年,如东县将以加快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为核心,全力推进“五个一批”农渔业项目建设全县要建成2000亩园区16个,当年新增千亩种养示范园区20个;新增投资500万元以上规模养殖项目12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农渔业加工或流通、休闲项目16个;新增规模化种养示范基地32个;新培育复合型现代农业示范村28个以上;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3家。其工作重点主要体现在:

1.加大项目招引力度

全年组织招商活动不少于4次,围绕如东县南美白对虾、果蔬、海产品、优质稻米等农渔业产业优势,通过银树食品、东海冷冻、南通宝华、博诚生物等企业以商引商,招引一批海产品养殖、深加工、果蔬深加工、速冻蔬菜、农产品综合物流等龙头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提高农渔业产品附加值。每个镇(区)至少要招引1个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农渔业加工或流通、休闲项目。

2.加大集聚发展力度

通过统筹资源、叠加项目、重点扶持等手段,重点打造以南通外向型农业开发区、如泰农业园区、万亩海参园区、天星村、卫海村、双墩村等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农渔业示范园区和示范村,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发展现代化、规模化农渔业项目的承载能力。每个镇(区)至少建成1个2000亩以上的示范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村。

3.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鼓励和引导农户将土地向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小规模、短期向适度规模、长期流转转变,进一步完善流转秩序和规范项目用地,确保全年新增土地规模流转面积4万亩。每个镇(区)要确保连片流转500亩以上的村达5个,力争连片流转1000亩以上的村达2个。

篇13

充分认识品牌基地创建的意义

品牌基地是农业标准宣传贯彻的实践剧场。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农产品品牌化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进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标准的宣传与贯彻,这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瓶颈。换一句话说,只有贯彻落实了的标准化才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实践中,我国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对标准的认识、接受和落实,更多来自于看得见的成功的实践样板,而不是标准文本。近年来,农业部门在推进品牌基地创建过程中,既坚持严把组织管理、技术服务、农业投入品管理、全程质量监管和龙头企业带动等基本条件,又细化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解除了广大农户的后顾之忧,取得了标准化生产显著成效。如河南省延津县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累培训农民9万人次,使基地农户基本掌握了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河南省内黄县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实现了标准化技术明白纸入户率、培训入户率及生产标准化率均100%。

品牌基地是品牌农产品的第一车间。目前,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示范样板等品牌基地,既承担为品牌产品提供优质原料的任务,有些又同时直接从事品牌农产品生产。在各级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下,基地创建单位不断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投入品管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不断完善“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技术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基地产品基本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可追溯,其农产品也都获得了广大消费者和食品加工企业的信赖。如延津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基地吸引了达利园、盼盼、康师傅、克明面业、云鹤食品、贵州茅台、酒鬼酒和浏阳河等10多家知名食品和白酒企业,落户建厂或建原料基地;内黄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生)标准化基地也成为星河油脂、乐比乐饮品、宋都老倔厨食品等企业原料基地,这些企业的产品也因此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

品牌基地是区域特色经济的经典名片。近年来,品牌基地创建突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坚持“环境优良、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原则,实施过程中将农业标准化和品牌化有机结合,把农业生产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较好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基地也都成为区域经济的名片。如延津县依托“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基地”打造了“新乡小麦产业集团”,已初步形成以绿色食品小麦为头雁,以“面粉 ― 面条 ― 面点 ― 速冻食品”和“白酒 ― 包装 ― 印刷 ― 运输”为两翼的“雁阵”型产业发展格局,该县以小麦为基础资源的食品加工业已跻身全国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内黄县通过基地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提升了花生品质,又由于多家媒体相继对该县基地建设进行了宣传报道,提高了内黄花生在全国的知名度和价格,亩均增收100元以上,既让农民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又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扎实有效推进品牌基地创建

积极开展全国示范基地创建。一是要按照“规范管理、产销对接、突出重点、稳步发展”的原则,围绕小麦、玉米、水稻、花生、油菜、红薯等集约化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努力实现“稳步扩大总量规模、提供充足优质原料,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大目标。二是要按照“拓展产业功能与空间,展示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综合效益”的原则,围绕示范引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积极开展全国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努力探索融生产(种植、养殖)、加工、休闲和消费于一体,充分展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发展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健康发展。三是要按照“环境优先、集中连片、合理规划、适度发展”的原则,突出生态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稳步开展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努力推进有机农业发展,不断提升地方优质产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四是要按照“可示范、可借鉴、可推广”的原则,突出“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水平,打造精品形象,提高品牌影响力”,积极推进以县域为基础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示范样板创建,积极探索建立登记证书持有人和标志使用人(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进而发挥示范样板在品牌建设和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除上述重点推动的示范基地外,农业部也要求各地在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基础上,推动开展规模化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

篇14

**镇作为全县农业大镇,我们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入手,认真组织实施了水利化、农机化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镇充分利用龙头桥灌区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的有利契机,以抗旱除涝为重点,全力加强了全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年完成了前进至东进段4.7公里高标准的堤、涵、桥主要骨干水利工程,总投资近千万元。同时,在农业开发办的帮扶下,又投资700余万元,完善了前进灌区配套工程,修筑了标准化硬质沙石田间路7公里,新植农防林带两条14公里。通过落实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镇已组建农机合作社2个,扶持发展农机大户130户,大中型农机具保有量达1500台套,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93%。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综合效益,我镇认真开展了秋季农业三项重点工作,20**年,全镇共完成整地任务12.3万亩,其中,深松整地7万亩,完成水利工程土方25万立方米,新建水稻育秧大棚4.5万平方米,建立了高标准蔬菜基地2个,农业阳光保险面积达13.3万亩。通过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亩产由2007年的278公斤,提高到20**年的350公斤,大幅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以加大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为重点,强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我们着重加大了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全镇南部烤烟、北部大豆、中部水稻的种植格局,在镇南部永红村建立了千亩烤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镇中部兴旺村、庆东村建立了千亩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在北部新城村和卫东村建立了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为把基地培育成亮点,充分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镇党委确定了一名副科级领导专门抓示范基地建设,同时,每个示范基地都组建了农民专业协会,负责日常生产管理,使每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在生产上都做到了统一整地、统一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并建立了统一的生产档案,使基地生产逐步达到了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一年来,我镇新城村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基地和兴旺村的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多次代表县里迎接国家、省、市、领导检查,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特别是20**年秋,在县农委的大力扶持下,兴旺村新建的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育秧面积4万平方米,水稻高台集中育秧大棚基地迎接全市农业秋季三项重点工作拉练检查,并受到市领导的一致认可,较好的推动了全镇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三、以开展农村三项重点工作为突破,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