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老龄化解决措施范文

老龄化解决措施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3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老龄化解决措施,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老龄化解决措施

篇1

【关键词】退休年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社会老龄化速度快,人口老龄化形势异常严峻。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这种“未富先老”的状况无疑为我国面对老龄化,解决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二、应对我国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建议分析

(1)对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第一,普遍提高退休年龄宜缓行。从目前中国的国情来看,提高退休年龄应该有不可缺少的三个重要前提。一是就业形势必须要有明显好转。二是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必须能够真正起到“保险”和“保障”的作用。三是必须全面消除就业歧视。第二,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目前我国规定男性职工60岁退休,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退休。女性就业时间缩短5年,使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劳动力浪费。这一改革政策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可先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逐步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到57岁。第三,可施行弹性退休制度。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弹性退休制进行探索。从去年10月1日起,上海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并有关试行意见,规定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2)中国三大养老保障体系。按照国际惯例,养老保险制度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通过征税或缴费方式,强制执行,覆盖全社会;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在政府鼓励下自行建立,采用个人账户积累和市场化运营模式;第三层次是商业保险,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个人自愿投保。第一,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是中国养老保障三大体系中的第一体系。然而,从2000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几乎只着力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使得国家基本养老保险陷入了一枝独秀同时日益孤独和脆弱、缺乏有效补充或替代资源的困局。一是没有有效解决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养老保障问题,小部分社会成员获得了较高水平的养老保障。二是政府不均衡的财政福利补贴是一种低效率的干预。三是逆向干预下的基本养老保险蜕变为国家养老福利。四是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孤独性和脆弱性,其增长挤压了其他层次的生存空间,产生了严重外部负效应。第二,企业年金。一是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从个人角度来看,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还是比较低的,经过八年调整以后,人均是1700元;从国家角度来看,基本养老保险国家财政压力很大,因此发展企业年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二是发展积累制的企业年金。作为进行基金积累的主体,既可以由政府统一管理进行积累,也可以由企业建立年金计划进行积累,同时也可以由个人自行积累。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养老保险计划是较好的选择,既可以兼顾效率与公平,同时也可以降低风险。三是完善我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措施。税收优惠使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能够获得规避税收、增加收益的好处,因此是政府鼓励企业年金发展的最有效措施。第三,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首先,政府部门与商业养老保险机构职责不清,造成了国家、企业负担过重,部分参与者无力承担,同时也挤掉了商业性养老保险发展的空间。其次,养老保险制度与国民收入分配变动的趋势不相适应。保监会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收入为626亿元,占GDP的比重不足0.5%,人均保费不到50元。第四,企业年金与商业养老保险协调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是充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在各自领域范围内的“能动”作用,建立二者协调发展、互补并存的养老保险保障机制。二是完善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受托企业年金的管理运作模式,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年金账户管理的丰富经验,为企业年金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基础。三是通过商业养老保险完善的销售网络系统的强大资源优势,为企业年金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四是营造企业年金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进行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实现企业年金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双赢。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单单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已经不能满足众多退休职工的养老问题,因此,商业性养老保险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个层面的重视。当前,在多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商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和诸多相同的特征,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

参 考 文 献

篇2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摘 要: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口老龄化成为全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中国农村老年人口作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子,受到来自社会各方力量的密切关注和反省。本文主要从农村老年人口的特殊性入手提出其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挑战并力图找到一些相关性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养老保障;孝道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7-0238-01

收稿日期:2015-02-12

作者简介:邢晓燕(1993-),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人,大学学历, 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农民数量最多的国家,所以,二者之交集农村老年人口必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据2009年的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口总数是城市老年人口的1.69倍。要想实现这个群体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友所安,不仅需要家人和亲属的出于孝道和道义的私人赡养,同时还需要国家制定并执行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障相关制度,国家和社会势必需要承担更多的任务。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与城镇相比,农村老年人口众多,多数农民没有退休费用等各种养老后续保障,文化水平低,文娱生活较少,子女为追求更好的生活,大多外出打工,基于这些特殊情况的存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将会带来更深刻的挑战

(一)给家庭赡养功能带来挑战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推广,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现象正在逐渐减少,“一家三口”、“一家四口”这些名词逐渐为大家所熟悉。巨大的就业压力,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其他各种问题使儿女不能经常在父母膝下尽孝;加之独身子女众多,一旦结婚以后,配偶双方四位老人的赡养费用较大,同时现代生活环境中的生活成本也较大,社会上的孝道思想氛围没有以前那样浓厚,部分子女成人之后对父母的关怀赡养意识逐渐淡薄。

(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

相关研究显示,农村老年人口的比重美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劳动投入大约会下降三个百分点,但是众所周知,在决定农业产出的影响因素中中,劳动力的投入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现如今,农村与城镇人口流动不断加快,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利于农村发展的恶性链条,也就是说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流入到城镇中的各个行业,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老年人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和愿望都比较弱,大多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最后使得农业发展的真是境况大大落后于现代农业的标准和要求。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任务更加繁重

农村老年人口与城市老年人口最为不同的一点在于没有退休费用等养老资金,而大部分完全依靠土地,然而近年来农村土地投入与产出之比不断下降,换言之,农民,尤其是无法和无心利用新技术的农村老年人口从土地上能够获得的收益越来越少,为了解决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失为一个良策,但是农村人口老龄化愈发严重,加重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负担。

二、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措施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老龄化社会并不等同于衰老社会,与其被动的接受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项挑战,倒不如积极的应对,将这些挑战带来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一)孝道文化的重建

子女赡养老人不仅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更是千年来孝道文化的要求,只靠法律这一个准绳来要求子女对其父母提供赡养义务还远远不够,更需要的是在整个农村社会宣扬孝道思想,让子女自觉自愿的在父母膝下尽孝。

(二)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保障农村老年人安度万年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子女大多外出,不能提供无时无刻的照顾,为了弥补这个关怀老人的薄弱环节,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定期举行一些公益性的为老人服务的项目。

(三)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政府在不断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发挥这种作用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政策引导,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社会成员以及公益机构等参加养老,通过政策引导为家庭养老提供援助。更好的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口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 阎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 万克德.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透析[J].人口学刊.2000

(1).

[3] 王硕.人口老龄化新农村建设的探讨[J].社会科学论坛。2009(4).

[4] Samuel H.Preston&Christine Himes&Mitchell Eggers.Demographic

Conditions Responsible for Population Aging[J].Demography.

篇3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

(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篇4

虽然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也会给经济增长、产业演变、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据预测表明,2025年中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29.46个老年人,2050年抚养48.49人。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的养老功能不断削弱。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对此,从人文地理的角度看如何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呢?

首先,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这一问题,以积极的态度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要认真研究人口老龄化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尽量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其次,是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提出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具体措施。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客观产物,对人口老龄化人类社会是不可选择的,但人们在人类老龄化面前也绝不是无能为力、被动适应的,人类社会完全可以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当然,对策的选择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是不同的,在21世纪的漫长过程中,对策也要随时间的推移不断演进和创新。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社会养老负担相对比较低的有利形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各项准备。

1 在政治层面上,要大力提高政府和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程度,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中长期政策和长远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和责任。在这一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中,政府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职能的发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现象和问题,在改革中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用产业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满足广大老年人在物质、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 在经济层面上,充分利用当前人口红利期,以较短的时间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我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迎来人口老龄化的。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壮大经济实力,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虽然我们目前物质条件有所改善,但困难仍是很大的,还应未雨绸缪,早作筹划。

3 在社会层面上,要大力弘扬中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实行“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从总体上讲,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我国众多的老年人口,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目前我们还不能照搬西方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从我国国情出发,按照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共同负担的原则,量力择路,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和养老制度。

4 在人口层面上,在经济社会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实行更加符合实际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解决人口结构中不尽合理的现象。坚持可持续发展,将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纳入科学发展的宗旨之中,同时着眼于对全部资源的有效和科学利用,重视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

篇5

一、刻不容缓的老龄化形势

1.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人口就已经多达2.22亿,在全国总人口数中的占比为16.15%,国际一般认为,老龄人口超过10%就步入老龄化,而国际上各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水平分别为美国为12.5%。德国为21%,日本为25.9%,中国呈现出未富先老的趋势。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龄老人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在未来的很多年里老龄化趋势还将愈来愈严重,据预测2020年,我国的老龄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2025年六十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多达3亿,步入超老年社会。

2.据数据统计显示,由于计划生育的推行2005-2010年中国0-14岁的青少年人口逐年下降,而与之相反的是近十年65岁及以上人口逐年增加,从计划生育到近年来的单独二孩再到去年以来国家重新全面放开二胎政策,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二胎政策仅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缓解人口老龄化的一方面,而且这种缓解需要的周期时间也比较长,化解老龄化问题还需要从根源上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现代化的养老保障制度。

3.当前我国延迟退休年龄已化解老龄化问题的策略,多年来引起了不同社会阶层人士的激烈争论,一方面由于牵动了我国占到70%的蓝领阶层的利益,使得延迟退休年龄不能一刀切,另一方面出于对当前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压力的考虑,我国只能推行弹性的延迟退休年龄的制度,该方案还不能很有效的解决当下的问题。

二、发展健全现代化完备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随着上世纪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的家庭人口规模锐减,随着我国逐步步入老龄化国家,年轻人的负担加重,大的养老负担下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转型时期,指在调解带际负担的公平性和未来时间内的老龄化问题,社会养老,企业养老和个人养老成为我国城镇养老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商业养老保险将逐渐成为我国养老保险的主力军之一。

2.养老金由国家机构和国家工作人员管理,在利益的驱动下滋生出大量的腐败问题,养老金暴露出巨额遗失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当下我国政府的养老金支付危机,所以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养老基金的健康运行成为必要趋势,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可利用其专业优势,科学管理并投资,促进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3.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身体机能的衰老,抵抗力的下降。加之现行生活的自然社会环境带来的大量的重疾,将有更多的老人需要医疗消费,而退休的他们,不能再依靠工资收入来支付自身的生活更别支付高额的医疗费,这种激烈的矛盾,就催生了对于养老保障的迫切现实需要。

4.在当下的医疗保险制度下,由于制度法律的不完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如小病大医,以药养医的现象,谋取私利,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加大了财政的压力,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5.老龄化形势下,随着高龄老人数量的增加,相应的由于高龄会带来失能老人的增加,据预测我国失能老人规模有望由现阶段的625万人以200%的增速在2050年时达到的1875万人,社会劳动力人口减少,意味着更高的老年人口抚养比,政府一方面面临着税收收入的减少,一方面面临着财政支出的增加,养老问题单靠政府力量不能有效解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老年人口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三、商业养老保险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广阔的发展市场的矛盾,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因为发展起步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为我国现阶段的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很少,经营的保险产品种类也相对单一,存在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产品市场急需要创新。同时商业养老保险收益低,不足以应对未来几十年里的快速增长的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水平,使得商业养老保险无法获得人们的信任,很难赢得人们的关注度,面临着怎样扩大市场份额的难题。

与此同时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面临着各种竞争,与我国的养老保险相比,外国的保险显示出免体检,保费低,风险管理体系更完善,保险收益高,保障范围全等特点,导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到国外疯抢保单,据报道,2016年内地客户赴香港投保的保费再创新高,达到301亿港元,我国保险业如果不能及时提高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客户流失,同时国家也将面临这国内资产的大量外流,不利于国内的投资和经济的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建立以城镇职工保险,城镇居民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基本保险制度,促进商业养老保险?l展的对策,提供多种多样的保险服务代替只给付保险金,有利于避免养老金交费期长而回报时间晚,有利于解决严重的通货膨胀风险的问题,使得人们投保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低的问题,增加人们的投保率,减轻国家、家庭养老的的负担。

建立商业性质的老年健康医疗保险制度。 由于老年人更加需要医疗保险,化解老人缺乏收入来源与高额的医疗费用需求的矛盾,使得养老保险的形式更加具体,商业养老保险公司建立于各层次医院的合作,实现共赢,使得老人享受更加便捷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也减轻短期内对大量保险金的需要。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财政政策;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0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总数据不完全统计约有十四亿之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遭遇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困境。经济发展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却出现了未富先老的情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养老制度、退休制度等都提出了严酷的挑战,同时需要我们在财政支出结构中适当的向养老问题倾斜。而政府部门也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完善我国现行的各项保障制度,并努力探求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新思路。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指在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数量比重增加,或者年轻人口数量比重减少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一种社会现象。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变化过程,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必经的一个过程,不可避免。联合国对老龄化标准的认定是一个国家(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在我国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据研究机构测算,到2040年我国65岁的老年人的比重将超过总人口的20%,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的历史和制度的原因。本世纪70年代,为了推进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力推行计划生育,出台政策鼓励优生优育、晚婚晚育等,这极大的抑制了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伴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国人口的结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等特点与该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另外,不断提高的医疗卫生水平也为人口老龄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速较快的国家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老龄化将会导致我国税收支出增加,税收的净收入减少

人口老龄化持续增长,会导致我国税收支出增加以及国家税收收入减少,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社会人口老龄化会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对社会投资总量产生不利影响,以及进一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在国家总体税负水平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国民收入降低会致使得国家税收基数变小,进一步导致财政收入规模总体变小。与此同时,国家在老龄化产业税收优惠上的政策也必然会导致国家社会补助支出增加以及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从上述两个方面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我国财政收入减少,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应清楚的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制定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不容置缓。

(二)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我国财政支出增加并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我国财政支出增加以及国家财政负担变重。这一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公共医疗保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等相关财产支出比例增加,进一步加大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压力。具体而言,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财政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导致我国的劳动人力在比重上越来越低,这不仅不利于经济增长,与此同时还会因为人口老龄化要求财政加大在社会保障、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支出。另一方面在财政总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医疗、养老保险以及社会保障等资金支出会加大财政压力,由此导致老龄化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占得比重越来越高。

(三)人口老龄化还会改变我国现有的消费结构,不利于生产性活动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速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使得社会中会有更多的行业更多的关心老年人的消费市场,社会中的资金也会在这种利益趋势的引导下流入到与老年人口关系密切的行业中,这种资金的流动会对社会中的一些投资的资金具有“挤出效应”的作用,导致用于企业投资的资金数额变少,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四)在当前情况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风险

在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环境下,人口老龄化会导致我国财政收支失衡,进一步加大财政收支风险。就我国而言,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导致相关老龄化事业对公共财政的资金需求增加,同时也会导致税收以及财政收入减少。在这样的一种供需矛盾下,人口老龄化必然会进一步加大这种财政收支失衡现象,并有可能会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尽管一些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收支平衡时采取了发行政府债券的方法来化解,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国债的发行量自身也有着一定的限度,过度发行债券必然会加大政府财政的风险,不利于国家财政政策持续推行,并会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支付风险。

(五)人口老龄化会加重我国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的压力

作为社会保险的两个主要部分,老龄化会加重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的资金压力,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资金缺口近些年一直处在增大的状态,老龄化的到来加大了社保对于养老和医疗的支出,这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三、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财政政策现状及相关对策建议

我国当前财政政策存在如下问题: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制度不足以解决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支出的高需求与我国长期在社会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低水平供给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我国当前相对较高的税收负担和并不完善的税收制度体系,使政府在选择提高纳税水平还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老龄化产业发展时,陷入两难境地;我国存在财政赤字水平较高、债务依存度过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将制约我国财政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财政的压力也十分巨大。针对上述情况,我们从财政政策的制定角度着手给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适时、稳步的推行延迟退休的政策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全面放开“二孩儿”的生育政策,但由于现今的社会环境下养育孩子的成本不断上升,劳动者自身的工作压力较大等问题,放开“二孩儿”的政策效果并没有得到凸显。即使“二孩儿”的政策有效果,那么人口的红利也要至少在20年之后才能显现。目前的人口老龄化情况不断加剧导致我国的有效劳动人口数量骤减,为了避免出现因劳动力数量减少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情况发生,我国政府要适时、稳步的推行延迟退休的政策。延迟退休的前提是在劳动者健康情况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的渐进的、小步走的一种改革方式,通过延迟退休政策,一方面可以保证我国劳动力的接续问题,减小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社会保障资金支出的压力。

(二)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含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几方面的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会对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造成直接的冲击,使得在养老和医疗保险方面的支出极具增加。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政府要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变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的来源,如征收社会保障税,缩小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管理模式,防止社会保障资金被挪用;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效率,拓宽社会保障资金的投资渠道,确保社会保障资金实现保值升值等。

(三)鼓励社会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给全社会提出了一个如何解决养老的课题。当前一对夫妇要面对四个老人,要承担四个老人的养老问题,负担非常沉重。另外还存在着一部分“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养老问题更是尤为棘手。而国家政府开办的养老机构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的养老问题,大部分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都有待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制定财政政策上要积极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通过财政补贴或是税收支出等优惠的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的参与,同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的模式,提高社会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

(四)建立适应老龄化的税收政策

在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还要充分运用税收的政策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影响。1.建立与老年产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行业,如护理、保健、老年用品的开发等,国家可以给予该类行业一定的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向这些产业部门流动,增加老年人口所需产品和服务的供给。2.对老年人的收入所得,给予税收的减免。通过建立这种税收政策,鼓励老人不服老、继续发挥余热,靠自己的力量获取收入,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

四、结语

我国今后将会面对愈加严峻的因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冲击和社会挑战。在当前经济发展大环境不变的前提下,我国政府应合理制定公共财政政策,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既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穷志,何奇.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J].经济学,2012.

篇7

【关键词】农村养老服务;社会保障;老龄工作

0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认真探讨了“改善民生”的问题,论述了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报告明确指出,农村养老服务系统的开发和建立,要基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把改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提高生活水平作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这表明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改善民生,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比例高、规模大的农村,民生问题更亟待关注和改善。迄今为止,山东省老年人口已占总农村人口的16%。十二五期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出现增长高峰,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从1.78亿增长到2.21亿,占总人口的16%。预计到2015年山东省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923万,占总人口的19.7%。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将达1000万人,80岁以上老人达到308万人。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许多老年人面临困难和问题,如生活条件差,健康状况不佳,不能自理,缺少资金等。自1991以来,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扶持的模式”,山东省已开始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到2010年底,1065万农民加入了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400万人领取了养老金。去年年底,山东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涉及51个县,覆盖率为36%。然而新建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成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分析、研究和解决。

1 农村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许多农村年轻人要在城市和城镇找工作,以谋求更多的发展机遇,摆脱单一的农耕生活;因此农村“空巢老人”的数目大大增加。这些老人独自留在家中,生活艰难。

1.1 来自精神和生活的压力

老年人和他们的孩子住在一起会担心年轻一代抱怨他们失能。有些甚至会遭受孩子的冷遇;更有甚者,有些老年人会受到孩子身体和精神的虐待。为了生存,他们不仅要耕地还要做家务。特别令人痛心的是,当年轻的父母外出在城镇和城市里工作时,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他们年老的父母身上,他们要负责种田,做家务和抚养自己的孙辈。孙辈的安全、教育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这些“空巢老人”。每年大量留守儿童的失踪、失学、死亡等情况,也是农村老人面临的问题并给他们造成了重大的精神压力。

1.2 无法生活自理

有些年迈的独居老人没有能力照顾自己。他们的孩子结婚后,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特别是在农村,老年人会与年轻夫妇分家过日子。在分家早期,父母还比较年轻,还有能力做各种工作,生活上可以自给自足。但一旦到了晚年,他们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疾病缠身,没有工作,甚至缺少食物,没有钱购买日常用品,没有钱看病。同时,如果他们的年轻一代都不富裕,不能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支持,那么这些老人的生活就会更加悲惨。应该说,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堪忧。部分农村老人无法自理,无法自主生存,这是国家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3 很多年轻人不尽赡养义务

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但是在农村,政策却得不到完全彻底地贯彻执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在农村,一对夫妻有几个孩子的现象并不罕见。年轻时,夫妻竭尽全力抚养孩子,希望孩子在长大成家后赡养自己,但是当孩子们长大成家立业后,他们中的很多人会推卸责任和义务,不愿意尽赡养的义务和责任,孩子越多,推诿越多,孩子之间互相攀比,互相推卸责任。“推卸责任”已成为广大农村的一个不雅现象,这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无疑是雪上加霜。

1.4 对老年人的侵权问题

针对老年人的侵权行为越来越严重。由于部分青年人法律意识淡薄,老年人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使得对老年人的侵权问题日趋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经济侵权行为(老年人不能得到来自他们的家庭或社会的援助),婚姻侵权(孩子不同意他们的再婚),财产侵权(孩子随意占据父母的房屋和土地),精神侵权(老年人没有孩子的陪伴或精神文化,他们会倍感孤独)。

2 应采取的措施

党的十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并且提出“在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服务方面要不断地取得成效和进步”;所有这些都明确积极地推动了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为了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医疗、精神文化生活、空巢家庭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我们提出如下看法:

2.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

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基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结合山东省农村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和生活条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深入了解人口老龄化在山东省农村的发展趋势,特别重视农村老年群体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2.2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应逐步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保护系统。统计显示,目前许多农村老人仍没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因此他们无法得到社会养老保险的支持。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范围非常广泛,山东省更应不遗余力地解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确保解决农村老人的生活困难,使他们安度晚年。

2.3 加强老龄工作的宣传

应加强老龄工作的宣传,树立“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老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公众支持的老龄工作方针”,首先要在整个山东省大力宣传老龄工作,例如,我们应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重老人并为他们提供服务,在山东省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其次,我们要认真总结老龄事业发展的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尊老、爱老的事迹,使每位老年人都得到爱护和尊重,得到社会的关心。第三,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辟专栏为老人的生活服务,给他们提供精神食粮。

2.4 建立老龄工作机构

建立老龄工作机构意味着为老龄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首先,每一个市、县和镇都应该建立自己的老龄工作委员会或机构,要有人员、资金和办公室,以确保老龄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为了确保基层老龄化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还应在每一个乡村建立最基层的组织,由村长牵头,配备必要的人员和设施。应高度关注农村老人的民生问题。。我们应该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解决他们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生活水平。

2.5 提升服务能力、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基层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学等方面的专业水平,,不断满足农村老人的多种需求。

随着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完善高龄、失能、独居的空巢老人的信息平台,将他们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子女联系方式、希望得到的服务等实行电脑信息化管理。

2.6 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

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以确保老龄事业快速发展。农村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健”。事实上,大多数农村老人的生活仍很贫困。应加大老龄工作的投资。首先,国家政府应该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老龄工作,其余部分由当地政府解决。我们应该积极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的最低生活标准,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并逐步提高农村福利院、养老院工作人员的待遇并努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这样大量的农村老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的和谐社会。

3 结束语

总之,农村养老服务是中国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全方位的努力。我们不仅要转变观念,而且也需要来自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为农村老人建造温馨、有安全感的养老港湾。

【参考文献】

[1]吴佩芬.人口老龄化趋势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化解[J].南方论丛,2012(04).

[2]孙莹莹.山东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简析[J].新西部,2012(11).

[3]陈迪林.山东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山东经济,1997(7).

[4]曹云清,张占平,李斯.和谐社会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学报,2009(03).

[5]王章华.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2009(05).

篇8

[关键词] 宿州;人口老龄化农地流转;原因;政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A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相对于城市更为严重,必须未雨绸缪,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挑战,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宿州作为农业大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于宿州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

一、农村人口老龄化下的农地流转

(一)宿州基本状况

宿州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全市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3万亩。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914.9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7.3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8.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98.65亿元,增长13.1%;三次产业结构比25.9:41.5:32.6;人均GDP17038元(折合2709美元)。根据宿州市2012年统计公报:2012年全市总人口651.66万人。18岁以下人口139.17万人,占总人口的21.4%;18-35岁人口193.39万人,占总人口的29.7%;35-60周岁人口221.09万人,占总人口的33.9%;60岁以上人口98.02万人,占总人口的15.0%。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必然结果。2012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19390万人,占全国人口比例为14.3%,已超过了10%的国际平均水平。安徽2012年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为973.6万人,所占比例为16.3%。就人口结构而言,宿州显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二)宿州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具有地域性特点,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略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略高。合肥周边的肥西县和长丰县60岁以上农村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33.5%和34.2%,地处皖北的萧县和桥区这一比例分别达到48%和48.1%。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划定的45岁及以上即为老年劳动力的标准,萧县老年劳动力所占比例则达到75.2%,桥区甚至达到了84.5%!这表明: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年龄将不断上升,农村劳动力数量将逐渐下降,甚至可能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

由于老年人口相对文化素质较低,这使得他们对于农地流转相关政策了解不够。根据我们课题组针对宿州市桥区和萧县557位转出农民所做的调研,对于农地流转相关政策非常了解的为54人、有所了解的为160人、不大了解的为343人,所占比例为9.7%、28.7%和61.6%,这表明农民对于农地流转政策了解程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农地权利的维护。农民放弃耕地的意愿与其年龄、文化程度都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年龄越大,则农民愿意放弃耕地的意愿越强。农民文化程度越高,则农民愿意放弃耕地的意愿便会越强。

不仅如此,我们还注意到农地流转过程中,公共权力介入程度也比较高。根据调研,在农地流转谈判过程中,有13人和亲戚谈的,有418人和村干部谈的,有26人和乡镇干部谈的,有124人和转入企业谈的,相当于总样本的2.3%、75.04%、4.7%和22.26%。这表明村两委在农地流转中介入过程较深。这种较深的介入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流转的顺利进行,但也有可能使得本应处于矛盾调解者位置的村委会或者乡镇政府成为相关矛盾的当事方,从而在农地流转纠纷中处于尴尬地位

二、宿州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原因

(一)宿州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有关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一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寻求各种就业机会,有的甚至在城市定居下来。与之相对照,农村中老年群体由于体力、文化水平等进入城市难度相对较大,因而不得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迅速推进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将是不可逆转的长期趋势。

(二)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有关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加之抚养孩子的各种成本不断攀升,安徽人口出生率和净增长率均出现了长期下降的趋势。安徽2012年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3‰,0-14岁人口1073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7.9%,已经进入严重少子化社会。这一状态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不仅人口难以恢复到人口的代际均衡的水平,还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经济灾难。

三、宿州市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消极作用

(一)给农业生产带来更大压力

一方面,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在农业现代化未完全实现的背景下出现的,当前农业发展仍主要靠劳动大量投入的家庭耕作方式。一些老龄劳动力将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种植规模缩小至满足自用水平,无力耕种的土地或撂荒或临时送给乡邻耕种,农业生产又回归到改革开放前低投入、低产出的小农模式。从家庭副业看,一些农户因缺乏劳动力而主动缩减了养殖业规模,有的即便养猪也主要用于自食。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于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生产供给方面以及来自于农产品需求方面的双重因素作用使得农业生产面临更大的压力。

(二)使得农村发展后继乏人

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已达52.6%。安徽2012年城镇人口已达2784.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46.5%。另据国研中心一项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比例高达85%,即便不放开户口,80%农民工也表示将长期留在城镇,他们进城选择与户籍制度是否改革关系不大;外出务工农民工愿意回农村定居的仅占8.9%。因此,如果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视而不见,那么新农村建设也必将失去其应有之义。

(三)将导致区域农村发展差异更加明显

农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前往城市或沿海地区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人们年龄较大,文化素质相对偏低,就业机会有限,因而难以获得较高收入。对于安徽这样的欠发达省份来说,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给予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必然是极其有限的。如此必将导致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拉大。2000-2012年间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长270%,比浙江、江苏、山东等周边省份略快,但就绝对而言,安徽与浙江、江苏、山东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中。

四、应对宿州市农村人口老龄化,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一)培育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投入集约化和生产规模化的特点决定了今后农业发展不能靠分散式的小农经营,而必须靠那些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素质和较强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就当前而言,首先,应制定惠农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务农创业,扭转农村人才净流失的局面;其次,应通过农业组织化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制度平台;最后,可结合人口老龄化趋势,考虑构建职业农民资格准入制度,并对于职业农民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推进土地流转,提高种粮效益

中国人均耕地仅为0.1公顷,不仅与美国、加拿大等农业强国相去甚远,即便与日本、韩国、越南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土地规模小、细碎化现象十分突出,并造成了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或因年老体衰,或因耕作成本太高而撂荒或者低效率使用。我们在调研中曾多次遇到稻作区农民水稻改旱稻,甚至改种小麦等现象。这显然不能靠行政命令解决,更不能靠私有化解决。更现实的是在确保农民土地权益的前提下,加快农地流转,促进农地集中,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粮食生产经营,支持农民兴办土地流转合作社,提高农村土地使用效率,使农村土地对于农民的价值切实体现出来。

(三)推动土地流转制度创新,改善农业经营

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实,一些地方开展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深受农民欢迎。如宿州市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在确保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土地用途不变,农产品归属权不变的前提下,为宿州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保姆”式农地托管服务,目前已经累计成功托管农民承包地16000多亩,不仅大大降低了农民农业生产劳动强度,规避了农业经营风险。而且还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笔者调查,被托管农户每亩地每年可净增加收入200元。

(四)调整人口政策,鼓励人口回流

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时期内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前消极作用日益明显。它不仅造成了人口老龄化,还带来了沉重的社会保障压力,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改的越晚压力越大,因此也就显得越被动!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是单向的城镇化进程,而应是城乡居民和生产要素有序流动的必然结果。当前不仅农民进城受到诸多限制,城市居民前往农村定居并从事农业也困难重重。在确保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前提下,应采取各项政策措施鼓励那些有志于三农,又有经营能力的年轻人前往农村从事农业经营,以解决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局面。

[参 考 文 献]

[1]党国英.“十二五”规划时期农村改革的基本任务[J].中国农村经济,2010(8)

[2]胡霞.日本农业扩大经营规模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3)

[3]马晓春,宋莉莉,李先德.韩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启示[J].农业技术经济,2010(7)

篇9

关键词:人口 老龄化 经济发展 影响 对策

引言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出现劳动力、资本等经济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影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普遍关注;并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过程中,面临的要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社会环境稳定,改革发展任务已经相当繁重的情况下,我国顺利度过人口老龄化这一阶段,解决期间出现的各种问题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艰巨。

面对下一世纪高龄化社会的挑战,从现在开始必须准备应付比目前多出四倍以上的老年人口,这种准备不仅包括如何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口的物质、文化和各种服务的需求,而且还要科学地估计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对劳动力的供给、投资、分配、生产、经济发展的速度、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制定科学的社会发展战略对策,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究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引导积极影响、减缓消极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年型。事实上我国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完成了其他发达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根据预测,以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上升到14%所需的时间作比较,英国和德国大概需要45年,瑞典需要85年,法国需要115年,而中国只需28年。尤其是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增长率快于老年人口增长率。至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从现在的10%上升到20%,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5。

在老年人口增长的同时,14岁以下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迅速下降,2025年老年人口将超过少儿人口,2050年将接近少儿人口一倍。但是,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根据统计,世界上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的国家已达70个。而其中只有中国等4个国家人均国民产值不足1000美元。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里,老龄问题与人口问题同时出现,使我国处于两难境地,只有认真探讨,才能找到出路。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2.未富先老、老龄化速度快。根据2008年联合国的统计资料,西欧老龄化过程中,人均收入从5000美元增加到10000美元,而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才刚刚达到800美元,而我国的人均收入也小于1000美元,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据统计资料显示,英国65岁以上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80年的时间,瑞典65岁以上老龄人口从5%增加到7%用了40年时间,日本用了50年时间,而我国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

3.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地区差距明显,北京、上海、大连等沿海城市,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的社会,目前的老龄化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城市;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由于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老龄化问题很严重,大致和西方国家老龄化程度相当;河南等我国的中部地区,在2004年前后才步入老龄化社会;青海、宁夏、新疆等西部偏远地区到2010年左右才跨入老龄化社会,可能还要更晚一些时间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短缺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首先会造成: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减少,即劳动力短缺。按照分析来看,由于劳动适龄人口减少,直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降低社会生产的经济总量,于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武永生,2011);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即劳动力老化。劳动力老化对总体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抑制作用较大,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成为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因素之一。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个因素,而这种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上。

(二)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要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做出调整,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其物质和精神需求增长,市场机制将引导社会资源向开发老年人生活用品、保健产品、医疗设备以及老年大学、老年旅游等产业转移。社会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会明显增大(齐传钧,2010)。人口老龄化带动第三产业大发展,从而有助于调整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产业结构,并且有力促进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人是消费的主体与直接承担者,社会的发展总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一定社会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总是与这个社会的人口构成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未成年人口的消费品需求逐渐下降,而适应老年人口需求的各种消费品以及服务将会不断增加,并由此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提出了挑战。

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一)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以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应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也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改革开放期间,由于非公有制经济成长的深入,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有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全要素生产率对总体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第一,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份额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即劳动力和其他资源从边际生产率低的部门向边际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结果,真正由技术进步和微观效率改进做出的贡献微不足道。第二,全要素生产率贡献增长率在不同部门是有差异的。第三,在整体生产率稳步改进的同时,如果把环境生产率与市场生产率分别观察的话,反映减污技术利用效率的环境生产率实际上是下降的。

(三)合理配置和利用劳动力资源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应尽快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老年型地区可以为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提供老年智力人才和解决老龄问题的经验,年轻型和成年型地区可以为老年型地区输送劳动力以填补其“年轻人赤字”,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趋势,为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加强对年长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其知识更新,提高就业竞争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为老年人口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万美君,2010)。同时,老年人所拥有的娴熟技术以及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更是日积月累、不可多得的社会财富,尽管精力上可能不如年轻人,但相对年轻人来讲,老年人才工作报酬要求比较合理,工作经验丰富,一上手就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稳定性更高。让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老人重返职场,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面临的压力,还有利于解决老年人“空巢综合症”等心理问题。

(四)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与子女同住,老年人心态普遍较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对子女要求也不高,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绝大多数老年人还都将在家庭中度过自己的晚年,因此家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养老作用,家庭作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理想的场所。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尽快建立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的社养和家养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

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逐步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积累。解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问题,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改变目前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筹资模式,实行部分积累式的基金制筹资模式。总之,解决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不能采取单一的保障办法,而应采取“大保障”的思路,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型养老保障体系。

(五)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老龄产业收益低、政府相关政策缺位以及老龄市场需求不旺是限制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方面,必须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一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通过专项拨款、补贴等财政优惠,激发企业涉足老龄产业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或减免,减少老龄产业的成本支出,提高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老龄产业贷款的规模、期限、利率等方面优惠,鼓励其实施规模经营,做大做强。二是不断提高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政府要通过做实养老金帐户以保障养老金的可持续供给,努力使老年人的“腰包”也鼓起来,进而切实将老年人的各类潜在需求转化为针对老龄产业的有效需求,进而形成养老需求有效拉动老龄产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篇10

关键词:老年人福利;护理保险制度;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老龄少子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中,日本在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于2000年4月开始推行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可以说日本老年人福利政策的中心已经转移到护理保险制度上了。

2000年我国在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因此必须尽快构建起老年人福利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本的老年人福利政策具有一定的先导性,中日两国在民族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又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经验与教训更容易为中国所接受。

1.日本的老龄化情况和护理保险制度

1.1由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从平均寿命、老年人数量、老龄化速度三点来看,日本可谓世界第一老龄化社会。据厚生劳动省预测,到2020年,1.24亿的总人口中就有3456万是老年人。急速的老龄化使日本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必然使得社会保障给付激增,社会保障面临给付难的困境;而原来的老年人护理制度中,存在医疗和福利分离、服务项目相互重叠等局限性;此外,能够充分接纳老年人的体系尚未建立,根据“能够尊重老年人自立心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这样的观点,还必须解决社会上对老年人的疏远感等问题。

1.2护理保险制度

1.2.1护理保险制度概况

随着少子高龄化、核家庭化以及医疗的进步,进行护理的家人往往也是老年人――“老老护理”问题浮现出来,护理者负担日益沉重,因此出现了“由社会来照顾老年人”的价值观。

护理保险制度是指由政府强制实施的,针对需要护理或援助状态的老年人,收取一定保费,在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的基础上,向他们提供保持尊严的日常生活护理服务的制度。其目的是解决社会性住院、促进居家护理、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日本护理保险的适用人群分为1号参保者(65岁以上)和2号参保者(40-64岁),均为全员强制加入。地方自治体的市、镇、村对参保者是否需要护理进行认定,并对其自立、需支援、需护理度(1-5级)进行判定,根据结果向申请人提供现金偿付或实物偿付。老人在享受护理服务时,须缴纳护理费用的10%,剩余90%的费用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一半,护理保险费承担一半。

1.2.2评价

护理保险制度被认为是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通过保险运作的方式建立一种由全社会来承担和化解老年人生活风险的机制,标志和日本福利事业水平的提高。

首先,强制性加入提高了覆盖率。护理保险制度要求40岁以上的国民必须加入。这样既可覆盖所有有护理需求的人,又不会增加高风险人的负担。第二,引入竞争机制,带动了市场开发,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使提供护理服务的民间赢利团体间形成良性竞争,促使多元化的服务项目的出现,使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第三,减轻家庭负担,强化家庭关系。日本把居家福利模式作为老年人福利的中心,一方面可以解决老年人护理的现实需要,同时又能把家庭成员从繁重的护理中解放出来,使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得以维系。第四,减轻政府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压力。护理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得老年人护理由政府、民间和个人共同承担,从而有效地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第五,体现了享受老年护理保险待遇是国民的一种权力而不是施舍。

不过制度实施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居家服务与设施服务之间存在不平衡。在制度实施初期,护理设施利用者的伙食费及水电费都包含在服务利用费用中,居家服务的利用者则必须自己承担这部分开销,由此在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公平。二是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护理保险金在日本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收取标准,在提供的护理服务上也同样存在差异。三是护理行业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为保证护理保险制度随着社会的变化持续运行,日本政府在制定制度时规定从实施起每五年对其进行一次修正。

2.带给中国的启示

2.1中国老龄化和老年人福利现状

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而人口预期寿命增加。2000年我国人口总和生育率降至1.8①,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03%,宣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的老龄化具有基数大、速度快、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层次不相适应、城市与农村老龄化水平差异大的特点。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下,很多老年人未被纳入,且社会化养老程度低,养老福利设施及资源严重不足。家庭规模缩小给家庭养老造成很大压力,再加上我国老年护理费用的不断攀升,一种新型老年人护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2.2与日本的异同

中日是一水相隔的邻邦,具有相似的人口背景:以传统家庭为主体的护理思想比较牢固;面对女性就业率上升,家庭结构缩小等现实,家庭对老人的护理能力明显下降;农村养老问题凸显。此外,巨大的财政压力是两国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但中日两国的差异也不容忽视。

第一,经济实力差异显著。日本是发达国家,去年日本人均GDP为40442美元,是中国的6.1倍。

第二,退休制度不同。日本《高龄者雇佣安定法》保证有工作意愿与能力的人员被雇佣到65岁。我国的退休政策规定退休年龄女职工为50岁,干部55岁,男性60岁。过早退休限制了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第三,城乡发展情况不同。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城乡收入差别很大。而日本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缩小了城乡差别。

第四,社会保障发展水平不同。日本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构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相对完善,而我国的社会保障起步较晚,虽然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体系,但保障水平低,覆盖面仍需拓宽。

第五,财政投入力度不同。我国的社会保障的财政支出仅占中央财政的20%左右,且缺乏立法约束。

2.3政策建议

中国未来需要逐步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日臻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障体系。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护、老有所助”的社会的发展目标。参照日本的经验教训,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针对现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逐步将老年人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和建立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立法,加强配套措施。

第二,坚持连续渐进式推进护理保险制度。由于老年护理的复杂性与广泛性,老年护理保险需要从点到面不断探索,稳步进行,从政府、社会、个人的承受能力出发,确定各自承担的合理支付比例。

第三,注重服务主体(地方政府、非营利性组织和商业性组织)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多元的护理保险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要。

第四,转变养老观念,促使人们意识到随着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这一现实。

第五,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目前我国的护理行业还停留在老人的基本需要方面,而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等需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忽视。要提升老年护理品质,实现人性化、个性化得护理,专业人才必不可少。

必须注意的是,中日两国的国情存在着很大差别,搬照抄日本现有制度并不可取,必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解决之道。(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注释:

①总和生育率(TFR)是指假设妇女按某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人口学上的世代更替水平要求总和生育率保持在2.1。

参考文献:

篇11

日本的养老金(年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八年(1876年)的“恩给制度”,即由中央政府出钱,对退役军人及政府官员支付老年生活费作为国家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军人及官吏的一种恩赏。进而在1939年建立船员保险和1941年制定《劳动者年金保险法》,是最早以民间劳动者为对象实施的养老保险,保证在他们年老或受到伤害及死亡时,本人或其家属可以领到养老金。1944年又制定了《厚生年金保险法》,保险范围扩大到职员和女性劳动者。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复兴,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急剧涌入城市;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空前低落,人口平均寿命逐步延长,进而急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并完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这样,1961年日本制定并开始实行《国民年金法》,规定20岁至60岁的日本国民都要加入国民年金,实现了“全民皆年金”。

然而此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金制度。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的发展,1985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年金修改法》,设立基础年金,对分立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实现了给付和负担的公平化,对重复给付也进行了修正,同时还确立了女性的年金权。也正是这次改革确立了目前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年金和补充年金。公共年金包括国民年金(基础年金)和雇员年金,其中雇员年金又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这样日本以国民年金为基础层的保障,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为第二层的保障,而以自愿建立的年金等补充年金为第三层次的保障,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少子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经济一蹶不振,养老金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1994年引入月工资浮动制,决定免除受雇者育儿假期的养老金保费;1997年开始实施“基础年金账号”制度;1999年决定将“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的给付水平减少5%,引入在职老龄年金等。在此基础上,2004年日本在养老金制度方面又做了比较大的改革,力图实现养老金的给付与负担的合理、公正,解决养老金财源问题,保持养老金制度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次改革针对一些紧迫的问题采取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例如,针对泡沫经济破裂、经济长期萧条而带来的养老金缺口所采取了增加政府对年金的补助;调整缴费基数;提高缴费比率;取消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一些限制;规定大学生保险费补缴制度等措施。为了解决部分人拒交保险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决定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查封银行存款、冻结个人资产等非常手段,强迫被保险人交纳养老保险费。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采取了在提高保险费的同时,逐年降低向被保险者支付的保险金;分阶段提高退休领取年金的年龄等措施。

二、评析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日本养老金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成熟并成为得以信赖的退休人员生活来源的支柱。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日本养老金制度的不断改革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战后,经济增长迅猛的日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巩固经济的发展,所以扩大了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实现了全民皆有年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又针对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多层次立体化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基金的金融运作以及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等。进入2l世纪,由于经济发展的停顿和少子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日本的养老金制度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养老金财政困难有增无减

目前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截至2006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0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占总人口的20.7%。另一方面,日本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减少25年。少子化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养老金财政日益困难。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提高退休年龄等办法抑制养老金给付,并阶段性地提高养老金保险费,但这些措施仍没能改变日本养老金财政赤字的状况。在最近这次改革中规定:国民年金(基础年金)的国库负担比率由以前的l/3逐渐提高,到2009年达到1/2。这样做是想通过提高国库负担比率、增加投入来弥补年金财政的不足,尽量抑制年金保险费的上涨,使低下的保险费缴纳率不会进一步恶化。而作为安定的财源,政府可考虑的只有提高消费税率、增加税收来充当这部分费用。但是,把税收只为某种目的而使用是否妥当,以及南于增税而引起的民众不满并带来消费下滑,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就得不偿失了。

(二)养老金空洞化,企业负担加重

代际间付出与回报的不公,社会保险厅的违规操作,政治家和官僚们滞纳养老金保险费,2007年5月又发生了日本社会保险厅遗漏了5000万份养老金保险记录的大事,使日本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日本公共养老金产生了信任危机,日本国民养老金的空洞化就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拒绝缴纳保险费,会使将来拿不到养老金或无法拿到足额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样,新一代人会更加不信任日本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最终会使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的养老金制度难以维系。另外,这次改革规定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厚生年金,要从目前的13.58%最终提高到18.3%,这样做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将用尽各种手段图谋逃避缴费,例如,增加非正规用工,变更工资的支付方式,从而减少企业厚生年金的负担,但是这会使年轻人的雇用受到影响,并减少整个社会的保险收入,使本已脆弱的日本年金体系受到更加负面的影响。(三)如何实现多种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一元化管理

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不断进行年金制度的合并,最终形成现在由政府掌管的国民年金和雇员年金两大块。但从目前来看这两块的给付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别,复数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并存造成了一定的不公。比如,截至2005年3月以国家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月给付额为22.4万日元,以地方公务员为对象的“地方共济年金”为23.2万日元,而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仅为16.9万日元。对于这种差别,人们希望将雇员年金并于国民年金之中,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一元化”管理。2007年4月13日日本内阁专门召开会议,通过了《被雇佣者年金一元化法案》,决定在2010年废止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将其统合到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制度当中,从而消除在公共养老金上的官民差距。尽管该法案还要在国会审议,离具体实施还有段距离,但应该说是向养老金的一元化管理迈出了一步。

三、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分析了解,结合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我们认为日本养老年金制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一)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不同层次的制度覆盖着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不同水平的养老保障。有基础的,有补充的,这一点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尤为重要。中国是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人数多。随着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制向核心小家庭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将无法维持,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在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体制,以形成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养老保障体制,才有助于为中国完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提供制度基础。

(二)养老体制的改革和设计要解决代际不公问题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建立在现收现付制上的养老体制并没有问题,但是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经济衰退等问题的恶化,养老金账户的不平等问题就凸现出来。我国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我国的养老金缴费率一直保持在职工工资的25%-28%,与此同时养老金收入的欠费率每年也在20%左右。而且许多企业不堪重负采取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方式。所以对于我国而言,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需要通过利用资本市场和国有企业改革来化解转轨成本,以及做实个人账户问题。从长远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完全的个人积累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筹资困难、养老金财务危机和财政危机等问题。

(三)从缴费、给付、基金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养老金动态平衡

日本的经验表明,如果一味地提高了养老金缴费,这相当于对个人征税和公司征税,不利于激励个人缴费,并削弱了企业竞争力。因此,在提高缴费率方面要非常慎重。在养老金收益给付方面,如果给付水平太高,那么,将来进行削减将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除了在缴费和给付方面进行改革外,利用养老金基金投资来筹集资金也是一条重要渠道。日本由于较强的政府干预,养老金投资的收益并不高。中国养老金投资收益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尝试利用资本市场获得较高的养老金投资收益。在养老基金面临偿还危机,宏观经济繁荣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就必须提高基金的运作效率,逐步扩大基金入市的比例。加大政府对公共养老金投资力度,是减轻养老金账户不平衡压力和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重要手段。

篇12

一、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沿革

日本的养老金(年金)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治八年(1876年)的“恩给制度”,即由中央政府出钱,对退役军人及政府官员支付老年生活费作为国家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军人及官吏的一种恩赏。进而在1939年建立船员保险和1941年制定《劳动者年金保险法》,是最早以民间劳动者为对象实施的养老保险,保证在他们年老或受到伤害及死亡时,本人或其家属可以领到养老金。1944年又制定了《厚生年金保险法》,保险范围扩大到职员和女性劳动者。二战后,随着日本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复兴,产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急剧涌入城市;再加上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空前低落,人口平均寿命逐步延长,进而急需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并完善国民养老保险制度。这样,1961年日本制定并开始实行《国民年金法》,规定20岁至60岁的日本国民都要加入国民年金,实现了“全民皆年金”。

然而此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并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养老金制度。为了确保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的发展,1985年,日本制定了新的《年金修改法》,设立基础年金,对分立的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实现了给付和负担的公平化,对重复给付也进行了修正,同时还确立了女性的年金权。也正是这次改革确立了目前日本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年金和补充年金。公共年金包括国民年金(基础年金)和雇员年金,其中雇员年金又分为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这样日本以国民年金为基础层的保障,以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为第二层的保障,而以自愿建立的年金等补充年金为第三层次的保障,形成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少子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经济一蹶不振,养老金制度改革一直在进行之中。1994年引入月工资浮动制,决定免除受雇者育儿假期的养老金保费;1997年开始实施“基础年金账号”制度;1999年决定将“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的给付水平减少5%,引入在职老龄年金等。在此基础上,2004年日本在养老金制度方面又做了比较大的改革,力图实现养老金的给付与负担的合理、公正,解决养老金财源问题,保持养老金制度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这次改革针对一些紧迫的问题采取了具体的解决方法,例如,针对泡沫经济破裂、经济长期萧条而带来的养老金缺口所采取了增加政府对年金的补助;调整缴费基数;提高缴费比率;取消年金基金投资运营的一些限制;规定大学生保险费补缴制度等措施。为了解决部分人拒交保险费的问题,日本政府决定利用行政手段,采取查封银行存款、冻结个人资产等非常手段,强迫被保险人交纳养老保险费。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沉重负担,采取了在提高保险费的同时,逐年降低向被保险者支付的保险金;分阶段提高退休领取年金的年龄等措施。

二、评析日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日本养老金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成熟并成为得以信赖的退休人员生活来源的支柱。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日本养老金制度的不断改革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变化的需要。战后,经济增长迅猛的日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巩固经济的发展,所以扩大了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实现了全民皆有年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又针对人口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以及养老保障制度的财务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多层次立体化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养老保险基金的金融运作以及基本养老金的调整机制等。进入2l世纪,由于经济发展的停顿和少子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日本的养老金制度虽然经过多次改革,但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养老金财政困难有增无减

目前日本是老龄化最严重的发达国家,截至2006年9月,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640万人,比上年增加83万人,占总人口的20.7%。另一方面,日本的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减少25年。少子化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养老金财政日益困难。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提高退休年龄等办法抑制养老金给付,并阶段性地提高养老金保险费,但这些措施仍没能改变日本养老金财政赤字的状况。在最近这次改革中规定:国民年金(基础年金)的国库负担比率由以前的l/3逐渐提高,到2009年达到1/2。这样做是想通过提高国库负担比率、增加投入来弥补年金财政的不足,尽量抑制年金保险费的上涨,使低下的保险费缴纳率不会进一步恶化。而作为安定的财源,政府可考虑的只有提高消费税率、增加税收来充当这部分费用。但是,把税收只为某种目的而使用是否妥当,以及南于增税而引起的民众不满并带来消费下滑,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就得不偿失了。

(二)养老金空洞化,企业负担加重

代际间付出与回报的不公,社会保险厅的违规操作,政治家和官僚们滞纳养老金保险费,2007年5月又发生了日本社会保险厅遗漏了5000万份养老金保险记录的大事,使日本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日本公共养老金产生了信任危机,日本国民养老金的空洞化就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拒绝缴纳保险费,会使将来拿不到养老金或无法拿到足额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样,新一代人会更加不信任日本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最终会使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的养老金制度难以维系。另外,这次改革规定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的厚生年金,要从目前的13.58%最终提高到18.3%,这样做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企业将用尽各种手段图谋逃避缴费,例如,增加非正规用工,变更工资的支付方式,从而减少企业厚生年金的负担,但是这会使年轻人的雇用受到影响,并减少整个社会的保险收入,使本已脆弱的日本年金体系受到更加负面的影响。

(三)如何实现多种公共养老金制度的一元化管理

日本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不断进行年金制度的合并,最终形成现在由政府掌管的国民年金和雇员年金两大块。但从目前来看这两块的给付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别,复数公共养老金制度的并存造成了一定的不公。比如,截至2005年3月以国家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月给付额为22.4万日元,以地方公务员为对象的“地方共济年金”为23.2万日元,而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仅为16.9万日元。对于这种差别,人们希望将雇员年金并于国民年金之中,对公共养老金制度实行“一元化”管理。2007年4月13日日本内阁专门召开会议,通过了《被雇佣者年金一元化法案》,决定在2010年废止以公务员为对象的“共济年金”,将其统合到以企业职工为对象的“厚生年金”制度当中,从而消除在公共养老金上的官民差距。尽管该法案还要在国会审议,离具体实施还有段距离,但应该说是向养老金的一元化管理迈出了一步。

三、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日本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分析了解,结合当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所进行的改革,我们认为日本养老年金制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

(一)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

日本养老保障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不同层次的制度覆盖着不同的社会群体,提供了不同水平的养老保障。有基础的,有补充的,这一点对中国的特殊国情尤为重要。中国是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十分明显的发展中国家,地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人数多。随着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族制向核心小家庭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将无法维持,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难以妥善解决。在建立健全城镇养老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体制,以形成一个低水平、广覆盖的养老保障体制,才有助于为中国完成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提供制度基础。

(二)养老体制的改革和设计要解决代际不公问题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建立在现收现付制上的养老体制并没有问题,但是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经济衰退等问题的恶化,养老金账户的不平等问题就凸现出来。我国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我国的养老金缴费率一直保持在职工工资的25%-28%,与此同时养老金收入的欠费率每年也在20%左右。而且许多企业不堪重负采取了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方式。所以对于我国而言,下一步改革的关键是需要通过利用资本市场和国有企业改革来化解转轨成本,以及做实个人账户问题。从长远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完全的个人积累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老金筹资困难、养老金财务危机和财政危机等问题。

(三)从缴费、给付、基金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养老金动态平衡

日本的经验表明,如果一味地提高了养老金缴费,这相当于对个人征税和公司征税,不利于激励个人缴费,并削弱了企业竞争力。因此,在提高缴费率方面要非常慎重。在养老金收益给付方面,如果给付水平太高,那么,将来进行削减将会遇到非常大的阻力。除了在缴费和给付方面进行改革外,利用养老金基金投资来筹集资金也是一条重要渠道。日本由于较强的政府干预,养老金投资的收益并不高。中国养老金投资收益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尝试利用资本市场获得较高的养老金投资收益。在养老基金面临偿还危机,宏观经济繁荣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就必须提高基金的运作效率,逐步扩大基金入市的比例。加大政府对公共养老金投资力度,是减轻养老金账户不平衡压力和实现社会保障公平的重要手段。

篇13

关键词:医疗保险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38-02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下,社会负担及其成本不断加大,用于医疗保险的费用不断增加,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预警风险,使之成为最为迫切和最为困难的社会保险,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医疗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保护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加之疾病的复杂性,医疗保险制度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在我国政府逐步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行经济学研究,以了解医疗保险经济运行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制度改革,不仅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收支不平衡、降低风险。

1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医保体系的影响

健康,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切实反映。随着“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求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健康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

在古代社会,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一直被人们看作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发展至今,人力资本的概念应运而生,与教育资本、技术与知识资本、健康资本等资本要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并得到切实的投资效益,严重降低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医疗是保护人类健康、消除疾病的手段,也是维护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医疗卫生,改善了人类的健康情况,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本。由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要素中所谓活跃的要素之一,它的提高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疾病恢复率逐渐提高,在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加剧了医疗保险的预警风险。

2人口老龄化对医保体系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世界之冠,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切措施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此,我国现在正在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人口模式转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原因: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高速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随之提高,人口寿命日益延长。加之,我国人口为世界之首,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了世界之冠;第二,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比较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入老年性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候,增加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例如,美国60年、瑞士85年、法国115年等,从这些数字足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相当快;第三,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超前性。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却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期,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了较大的超前性和偏差性。这种形势下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困难重重。

通过上段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我国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增加了医疗保险的预警风险,并使得医保基金收支严重的不平衡。如果我国年龄结构、疾病发生率、人口死亡率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必将使得与老年人有关的医疗保险需求持续增加,从而为医疗保险提下带来巨大的压力。医保基金是通过“现收现付”的方式筹集而来,由每一位在职员工缴纳的,在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的时候,医疗保险所承担的压力和挑战是小的。可是,在人口年龄结构老年化的情况下,当在职员工和退休员工的比例下降到一定程度,医疗保险制度就难以维持,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时候。为此,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是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由于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业就迎来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各方面的准备条件尚不充分,无疑为我国医疗保险提下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疾病流行模式对医保体系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其他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慢性疾病逐渐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急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变得更易控制。据我国卫生组织调查研究发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些急性疾病、传染病都不再是维系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周期长,加之缺少一定的特效药,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疾病负担,加重了医保体系的负担。虽然传染病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但是我们应看到近些年来出现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类所造成的伤害,如SARS、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仍然面临着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我国医保体系所承受的压力也就更大。

4医保体系的宏观经济分析

4.1我国传统的医保体系经济分析。医疗保险是一种在人们因生病、疾病、生育时,国家或社会提供的经济补偿,实质是社会共同承担疾病风险。我国医疗保险实行初期,医疗保险制度由公费和劳保医疗两部分组成。执行过程中,公费医疗保险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公费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职工、全民所有制企业和较大规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中职工,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农村医疗保险则依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虽然设想很好,但是这种制度的普及效果并不理想。明显可以看出来,公费医疗保险一开始就对群体进行了差别对待,不符合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直接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除了公费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分配不公之外,服务对象范围狭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也是一大弊端。由于公费医疗保险完全由企业或国家承担,为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尤其国有企业负担更重。在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医疗报销的财务管理宽松,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在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职工的医疗保障无法得到切实落实,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由于“一人公费、全家受益”、“小病大看、无病小看”等不良现象的存在,造成医保基金大量浪费,严重增加了国家和企业的经济负担。

4.2我国新的医保体系的经济分析。鉴于我国传统的医疗保险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我国政府自1994年开始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初具模型,基本符合了公平与效率、内外约束、社会化和平稳过渡的要求,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但从实行的结果看,与当初的目标南辕北辙,改革后的医疗保险体系公平性、普及性、社会公益性不升反降,人们普遍感到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小病拖,大病扛”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连“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极端现象也不少见。于此同时,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负担越来越严重。在人口老龄化、疾病流行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医保体系承担着严重经济负担。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现行的“现收现付”的医保保险财务模式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为原则的医疗保险财务模式,它只从短期的角度来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而不涉及到资金积累问题,以明确一个合适的收费标准来征收医疗保险资金。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由成年型过渡到老年型,人口结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情况下,“现收现付”医疗保险财务模式面临着严重的支付困难问题。

篇14

(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8)

摘 要: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出现了诸如受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的严重影响、覆盖面窄、隐形债务和个人空账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简要分析了形成原因,以及提出了完善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 :新型养老保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 个人账户 “空账”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22-02

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改革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历程,经过摸索和实践,在资金的管理上逐步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但受目前我国加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覆盖面窄、隐性债务和个人空账等问题,已使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力不从心;而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土地保障”功能已日趋退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刚刚开始试点,任务艰巨。因此针对我国当前养老保险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改革与完善对策,是社会保障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一、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

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来施行。显然,这一政策是很有效果的。随着人口增速的急剧放缓,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老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在不断攀升。根据国家老龄委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宄报告》的预测,到年2050年我国将有超过4亿的老年人,老年人占比将达到30%以上,由此可见,未来的几十年内,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还会有个井喷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因此遇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将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老年人口赡养率提高。老年人口赡养率是指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口的比例,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直接导致老年人口赡养率的提高。我国的老年人口赡养率将从2000年的20.41%提高到2050年的46.4%。即人口老龄化使相邻的两代人的赡养率相差甚远。赡养率的提高将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在经济上给某几代人带来过重负担。二是易引发代际矛盾。如果不对现行制度进行任何改革,如果在职工作人员确实要将他们工资收人的很大比例用于退休金的支出,必将在年轻的劳动者与年老的退休者之间产生代际矛盾,因为前者会认为不公平。

(2)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

老年人口的总量增加不仅直接增加了养老金的支付数额,加重企业和在职人员负担,同时也减少了养老金的供给。这样原来的养老保险制度将面对双重压力,继续下去将会难以为继,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将要进行变革。但是制度转换之间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转制成本的问题非常棘手,想要妥善处理这些问题难度非常大,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要变革首先要处理好转制成本的问题,这就要对新制度的设计和规范有较全面的考虑,并且在制度设计上对成本的转化进行特别考虑,否则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老龄化进程的压力下仍然会显得脆弱。

2.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仍没达到全民覆盖,阶层差异明显

根据基本人口数据推算,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应当扩充至9.11亿人,才能算作全民覆盖。而截止2011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2.8亿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为3.58亿,我国总计参保人数6.38亿,离上面所说全民覆盖还有不小的差距,还应当继续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由于国家在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因此,在三大社会系统组织中的三类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各不一样。机关公务员及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仍实行由国家财政统包。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虽然实行了社会统筹,个人缴费,但在具体政策和业务操作上,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转制隐性债务以及个人账户“空账”问题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政府在上世纪90年代决定把长期实行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转变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就出现了养老保险的隐性债务问题。隐性债务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应继续付给新制度实施前已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总额:另一部分是新制度实施前参加工作、实施后退休的人员,在新制度实施前没有积累的养老金总额。这两部分债务的具体规模依赖于退休年龄、缴费率和投资回报率等重要参数。根据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课题组的推算,我国目前的隐性债务最小为1.8万亿,最大为12万亿。

在这次改制过程中产生了三种“人”:老人”、“中人”以及“新人”。所谓“老人”,即是在这次改制之前退休的工人,他们在工作期间没有缴纳相应的养老金,也没有个人账户,但是仍然要为其提供养老金,这构成了一部分转制成本;所谓“中人”,即是在这次改制前参加工作并在改制以后退休的工人,他们虽然有个人账户,但是账户积累很有限,改制前缴纳的养老金也不能满足其退休后的基本养老金支付,之间的差额也只能通过现行制度来弥补,这也构成了一部分转制成本;所谓“新人”,即是改制之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人,各省、市、县为了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将他们的个人账户挪用来给“老人”和“中人”支付基本养老金,由此形成了所谓的“空账”。 究其根源,空账的出现还是要归因于我国养老保险体制转轨所形成的隐性债务。根据不完全统计估测,我国目前的空账规模大概在3万亿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快,我国养老保险的这种“空账”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空账”规模会越来越大。

4.保值增值效率低下难以应付过高通货膨胀

由于目前我国基金运行的水平不高,国务院规定:“养老保险基金结余额除预留相当于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应全部购买国家债券和存入专户,严格禁止投入其它金融和经营性事业。”这种基金管理理念,是从基金的安全性角度出发的,但显然这种方式会降低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加上通货膨胀和物价水平的上涨,使得基金保值增值的难度加大。当基金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时,其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就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可言。实现基金的高效率运作和保值增值,是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5.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而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土地保障”功能已日趋退化,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村才刚刚开始发展,保障制度亟待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结构逐步老化,农村家庭保障日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人口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二、完善我国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1.巩固现有的统账结合制度,尽最大努力化解转制成本

(1)在比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分散转制成本

一次性的解决巨额转制成本是不可能的,但是人口老龄化是个比较长的过程,在以后的不同的时间段内经济发展水平都会不一样。因此根据每一年的国民收入情况以及老龄人口增加的数量,通过计算,在各方面压力都能承受的情况下,把之前累积的转制成本分散掉一些。

(2)减少养老金的支付

减少养老金的支付能在未来比较明显地缓解支付压力,减少养老金的支付并且不损害社会对老年人的保障的方法主要有:第一,可以在合适的地区适当地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第二,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缩短养老金的支付时间来达到减少养老金支付的目的,并且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延长退休时间也是必然是大势所趋。

(3)用一定的财政收入来抵消部分转制成本

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减少转制成本的方法。我国的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的支出比例是比较低的,用财政收入来抵消部分转制成本应该是很有必要的,国家可以适当提高财政收入用在与社会保障的比例,等到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了再适当降低回去也可以。

(4)做实个人账户

空账的主要成因是隐性债务,因此,隐性债务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解决的速度和效率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当前我国个人账户养老金空账的填实问题。为此,一要严格划分社会统筹及个人账户的管理,两个账户要彻底分开,堵死任何贯通的渠道,不下狠心是不能解决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问题的,也就不能解决新的空账问题;二要提高现行全国社保基金以及将来准备投资运营的各省市养老金结余金的投资运营效率,加大积累基金来冲抵隐性债务以间接缓解空账被挪用问题,做实空账。

2.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实现全民覆盖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全民覆盖,具体做法包括:从立法上将企业员工和阶段性的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规范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体系;要对农民工公平,让他们与其他企业员工一样享有同样的养老保险。并且由于农民工地域流动性较大,国家在达到一定的地域性养老保险统筹或者全国统筹后,能够允许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在不同地域进行转续。将大量的农民工与企业员工平等对待,在全国养老保险达到一定的地区性统筹或者国家统筹后,允许其养老保险关系在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自由转续。同时,尽快完成公务员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让他们与其他职业的就业人员享有同样的养老保险标准。最后,要把大量在农村生活的农民归纳进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内,建立一种适合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3.推进基金的投资运营,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

随着养老保险基金规模的日益扩大,应该采取灵活又不失稳妥的投资策略,把死的这部分资金投入运营,以应对通货膨胀的风险,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一是将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方向着眼于建设周期较长、有稳定回报的长期投资领域,以真正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应积极开拓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市场,允许其购买优质上市公司的企业债券、认购公募基金以及进入股票市场直接进行投资。当然,要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有待于金融市场和投资体系的完善,同时,对基金运行的水平也必须提高。

总之,养老保险的改革与完善任务复杂艰巨,但这是我们应对老龄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槛。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出台、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我国治国理念的越来越人性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法律的约束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和改革,我国的养老保险必将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 黄子平.对中国养老保险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2):26-28.

[2] 陈浩.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3.

[3] 娜仁图雅.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措施[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5(1):97-100.

[4] 冯曦明.公平视角下的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2010(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