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范文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3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健康管理的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健康管理的必要性

篇1

1健康管理模式的转变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民航飞行员的健康管理模式也应从简单的巡诊-体检-处方的传统保健模式,转变为: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三方面进行干预的过程,倡导整体健康为中心,以预防疾病为主导的健康管理模式。

2民航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2.1年龄偏小,生源单一我国目前各大民航院校招生生源为应届高中毕业生,即使大改架招生也是在普通专业的大中专院校。这样毕业的生源导致飞行队伍年轻化(个别有20岁毕业的)、社会阅历少,社会交往及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相对不足,心理素质成熟度差,缺少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抗压和释压的能力薄弱。

2.2个性特征个性是指人在现实环境中对各种事物表现出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是人格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个人对应激的评价和应付等心理调控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心理健康的保证。个性健全的飞行员具有情绪稳定、社交能力强、自信、抗干扰能力强及个性开朗等特点,能够正确的降低自己承受的压力,更好的应对各方面的突发事件。

2.3特殊工作环境飞行工作是高风险、高技术和高难度的工作。飞行的工作环境也存在着特殊性,在飞行中受到低气压、温度变化、噪声、振动、气象以及辐射等多种因素影响,承受着超出正常的身心负荷,常会导致飞行员身心健康水平下降,从而引起睡眠障碍、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直接威胁飞行安全。

2.4负性生活事件对飞行员测评显示,SCL-90各因子与紧张性生活事件量表的恋爱、健康、家庭、工作、经济、人际关系、环境等均显著相关,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是影响飞行员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3],可以使人罹患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甚至精神失常等心理创伤。

2.5飞行疲劳飞行疲劳可同时导致人体力、脑力和心理疲劳,其特点会导致飞行员反应迟钝、思想麻木、记忆力下降、判断失误、条理性差、视力下降、个性变为冷漠或易激惹,这些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长期的超负荷精神负担可导致人情绪沮丧、抑郁或焦虑,危及飞行安全。

2.6飞行事故后导致的心理危机杜长伟等在《飞行人员事故后紧急心理干预及效果的追踪研究》一文中提到[4]:当个体经历事故时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危机反应,导致个体明显的主关痛苦及社会功能受损。因此飞行事故后进行早期紧急心理干预,有利于减轻和消退心理应激反应症状,可以有效的防止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对提高飞行人员抗心理应激能力,提升飞行人员心理恢复力具有良好的作用。

2.7躯体疾病一些飞行员在患有躯体疾病后,因对疾病的恐惧和特有的工作性质,会导致飞行员承受压力的能力变小,情绪稳定性变差,心理变得焦虑、敏感、烦躁、失望等,同时心理疾病也会加重躯体疾病。因此,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飞行员如合并有心理问题,也会影响飞行安全,应给予重视。

3促进飞行员心理健康的措施

3.1合理配比招生生源,使飞行队伍成熟化建议在大改架招生中可以适度放宽年龄,增加适度比例的社会招生,选取优质职业(如:军校、律师、医生、警察等)的生源。这类生源具有纪律性强、反应快、心理素质高、社会阅历广等优势,遇到紧急事件能冷静正确的处理。

3.2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不应是单一的躯体健康教育,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强化飞行员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卫生教育可提高飞行员的健康意识,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学会自我调节,有效的预防身心疾病。

3.3定期心理评估定期心理测评,可动态把握飞行员的心理变化趋势及状态波动,对实施个体化、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能力训练提供参考依据,以便出现心理问题时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帮助。

3.4加强心理训练英美等国专家提出[5],飞行活动中的许多问题,不是招飞时的心理学检查所能解决的,后期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训练至关重要。这对提高飞行员的心理素质,减少其过度应激反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

3.5多部门合作,多方位管理与飞行部及飞行家属建立联系加强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协助飞行员的健康管理。必要时对诊疗过程中的飞行员进行医疗监督、详细的病史追踪,疗效观察等。

4飞行属于复杂的劳动过程,飞行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因此加强飞行员心理健康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4.1航空卫生保障应紧跟形势,与临床接轨,适应航空医学模式的转变,将航空生理学、心理学紧密地结合,更好的保障空勤人员的身心健康,严把放飞关,确保飞行安全。

4.2加强心理管理有利于培养对飞行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有益行的个性特征,如:1)在短时间内能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2)有效地控制情绪,并保持知觉和运动的协调性。3)主动、机警,正确自我评价;4)勇敢、有坚持性;5)注意分配广、转移快并稳定;6)反应敏捷准确、动作协调,操作技能容易养成也容易改造;7)逻辑思维良好;8)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和计划能力;9)决策迅速;10)记忆力好;11)有组织能力[6]。

4.3加强心理管理和心理指导可使每一个飞行员都有机会具备优秀飞行员的心理特征,如:1)较高的情绪稳定性,遇事冷静;2)性格外向、随和,善于与他人相处,良好的合作能力;3)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顿悟思维能力,职业技能熟练,经验丰富,具有管理者的思维特点和能力;4)具有快速判断、决策和执行能力;5)具有克服各种困难的意志力。

4.4加强心理管理可减少因心理因素造成的飞行事故,保障飞行安全。应激处理能力的提高是减少人为失误的关键,这与心理健康的程度相关。面对应激事件时,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飞行员多选择成熟、正确的应对方式,这就大大降低了因心理原因导致的飞行事故或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篇2

[关键词]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必要性;可行性

[DOI]10.13939/ki.zgsc.2016.29.101

当前,我国已初步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民覆盖。但“重治疗、轻预防”的制度设计将不利于从源头上控制参保人的疾病风险,从而加大对医保基金财务风险的管控难度。健康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通过预测和分析不同群体的疾病风险因素,采取措施防治和延缓疾病的发生,进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探索健康管理与医疗保险的结合,促使医疗保险由纯粹的疾病经济保障型转型为全面的健康管理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引入健康管理机制。

1 必要性分析

1.1 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和人口健康状况

(1)人口老龄化水平。按照国际社会的标准,当国家65岁以上人数达到7%以上则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卫生统计年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自2000年起就保持在7%以上,并呈现出逐年上涨趋势。而诸如北京等发达城市,其老龄化程度已远超此标准。根据北京市老龄委,北京市自2008年起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3.2%,同期高于全国比例约5%。但随着老龄化加快,医保基金的运行将会面临较大的支付难题。这是由于退休老人不再参与医疗保险缴费,但其期望寿命增加,慢性病风险加大,使得其医疗费用支出将达到在职员工的三倍以上,进而加剧医保基金的收支不平衡。

(2)人口健康状况。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的71.4岁逐步提升至2010年的74.83岁,2013年新生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降至6.3‰和0.245‰,数据来源:卫生统计年鉴。主要健康指标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健康水平。但从慢性病数据看,我国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却呈逐渐上涨趋势,2013年的慢性病患病率更是达到20年前的两倍余。可以预见未来慢性病持续时间长、费用高等特征必将加大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也会让居民对健康管理的潜在需求日益凸显。

1.2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运行状况评估

从医保基金运行状况看,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保持着较大幅度的增长,下表中城镇医疗保险基金收入从2007―2014年增长了3.2倍,基金支出同期增长了4.1倍,且支出增速基本保持着略高于收入增速的趋势。这是医疗费用上涨、老龄化加剧以及慢性病频发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随着这种不平衡状态势的加剧,必将影响我国医保基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看,目前我国医保的支付范围主要集中于疾病诊疗,缺乏对于亚健康群体的疾病前保障,不利于引导参保人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慢性病的前期预防和康复保健。此外,这种“重治疗、轻预防”的制度设计使医保基金支出长期集中于经济效益较低的治疗领域,直接影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效率。因此,将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不仅将从整体上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而且有利于提高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2 可行性分析

2.1 政策基础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加快医疗保险改革,并越来越重视慢性病防治和医疗费用上涨等问题。例如,2005年建立健康管理师职业,丰富了我国健康管理行业的人才资源。2008年原卫生部相关文件,《卫生部关于规范新农村合作医疗健康体检工作的意见》(卫农卫发〔2008〕55号)。允许利用新农合基金对没有享受补偿的参合农民开展健康体检。2013年国务院提出将“引导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基层医疗服务、康复医疗服务”。上述均体现出我国近年来对于发展健康管理的重视以及将健康管理理念引入医疗保险的政策方向。

2.2 现有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

2.2.1 对健康管理模式的探索

国内不少地区基于社区卫生机构构建健康管理模式,如上海市实施的“4CH8社区健康管理模式” [2]、北京市“家庭医生式服务” [3]等,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医疗技术相结合,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筛查、提供慢性病干预和健康教育,对居民进行初级的健康管理。这些地区在探索中积累了较好的技术基础和慢性病管理经验,向居民普及了健康管理理念,但应当注意的是健康档案的后续更新和有效利用才能保证该机制的持续运行。

2.2.2 将健康管理纳入医保的探索

2005年镇江市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引入慢性病管理机制,并在2006年对参保人实行规范的门诊慢性病管理,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开始关注健康管理的最早探索。2008年青岛市将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初级体检、健康教育、医药费等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减轻了糖尿病患者的经济负担。 2008 年北京市将“知己健康管理”纳入报销范畴,在定点医院参加该服务的参保人每年还可以享受一定数量的报销额度。2015年天津市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项目,将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各地区的初步探索显示出各地政府对健康管理理念的关注,以及在构建健康管理模式中对医疗保险扮演角色的日益重视。

2.3 医疗保险的职责

从社会保障部门的职责角度看,医保运营的健康管理模式之所以具有可行性,是因为其通过筹集和运营社保基金,承担着社会再分配和稳定社会的职责。为了保证医疗保险的运行效率,应承担起管理参保人健康风险的职能。同时由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广,运行机制较为完善,认可度和认知度较高,依托医疗保险平台推动居民健康管理可以成为我国构建健康管理模式的重要突破口。

2.4 医疗保险发展的经济基础

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能力看,我国医疗保险基金一直秉持“基金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保持基金收入和支出的稳定增长,尤其是累积结余率呈波动上升(见下图),因此我国尚有部分基金结余可用来支付小额的健康管理费。

2000―2014年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情况图

数据来源: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

此外,有调查表明每投入1元健康管理费用,每年预计可以直接减少医疗费用支出10元。从长期看,加大事前健康管理的费用投入,提高参保人的预防保健意识,加强对参保人健康状况的全过程监督,将有助于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Mc Carver P.Success of a Diabetes Health Management Program in Employer based Health Care Centers[J].Aaohn Journal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ccupational Health Nurses,2011(11):513-518.

篇3

【关键词】企业;酬薪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0.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薪酬不再是人力成本的单向性支出,而是一种双向受益的投资。企业薪酬管理,主要是根据员工所付出劳动及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总和,以薪酬的方式回报员工,使企业与员工双双获益,实现共赢。而人力资源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发挥人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酬薪管理相结合,是企业管理现代化、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薪酬管理主要内容和必要性

1.1主要内容

企业中的薪酬,主要是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的回报,与员工所付出的劳动、贡献等方面成正相关。员工的贡献率越大,薪酬就越高,反之就低。企业薪酬的内容,主要包括:(1)基本薪酬。基本薪酬又称基本薪金,是根据员工所承担、完成的工作,或者是员工所具备的完成工作的技能等,而计付的稳定性报酬。基本薪酬具有常规性、固定性和基准性等特点,是员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也是计算其他薪酬性收入的基础。(2)奖励薪酬。奖励薪酬又称奖金,是对岗位角色超履职标准的努力和贡献所给予的经济福利补偿。奖励薪酬具有针对性、浮动性、补充性、非常规性等特点,主要用以弥补基本薪酬制度的不足,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3)福利薪酬。福利薪酬又称间接薪酬,是企业员工享有的自我充实、自我发展等所需的薪资或服务,也是企业为员工将来的退休生活及一些可能发生的疾病、事故等不测事件所提供的经济保障,其费用部分或全部由企业承担。福利薪酬具有辅、多样性等特点,是企业对员工关系的具体表现。

1.2企业实施酬薪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实施酬薪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酬薪管理中,通过物质机制、精神机制及团队机制的综合运用,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2)有利于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酬薪管理是吸引和留住人才、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手段,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3)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薪酬管理,满足员工的利益诉求,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必要性

2.1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不仅要考虑组织目标的实现,还要充分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注重两者的有机统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与企业战略性发展目标和绩效改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以此为基本前提,促进企业收益、效用等方面的最大化实现[1]。其管理目标主要包括:(1)确保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2)最大限度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作用,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3)维护和激励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促进人力资本得到切实的提升和扩充。

2.2企业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具体体现在:(1)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为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直接关系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其目的是不断协调劳动力之间、劳动力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使其发挥应有作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3)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积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加忠诚、主动地把个人的劳动潜能和智慧奉献给企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4)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内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劳动消耗,从而显著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5)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巨大作用,从而使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企业薪酬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高效结合

3.1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的结合

企业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情况,结合自身战略性发展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获取、利用、保持和开发策略。通过薪酬管理,积极吸收和接纳不同层次的人才,实现企业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从而促进企业与个人长足发展。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的结合,可将人力培养计划与企业人工成本控制在合理水平上,并实行企业人员结构的优化,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中发挥无限的潜能。

3.2人力资源配置与薪酬管理的结合

企业通过多种科学途径和方法的运用,对人力资源的地域、部门分布和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从而实现人岗匹配,员工互补,适才适用。薪酬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岗位的薪酬标准与个人的能力相匹配,从而达到员工与岗位相匹配等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人力资源配置与薪酬管理的结合,是对岗位要求与员工需求的综合考虑,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同时,促进员工责任感与满意度的全面提升。

3.3员工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的结合

现代企业已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其目的是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使薪酬与员工绩效相匹配,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及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并逐步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将员工绩效与薪酬管理相结合,是绩效考核机制的最终目的和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充分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前提[3]。

4.小结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代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人力资源已上升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增加自身实力,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就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因此,企业须提高认识,充分掌握实施薪酬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性,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必要性,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提供强有力保障。通过人力资源规划与酬薪管理相结合、人力资源配置与酬薪管理相结合及员工绩效与薪酬管理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中、美、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差异与中国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研究[J].管理学报,2012,9(03):380-387.

篇4

——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方式和难点

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王华庆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上说:中国银行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最近,我又在重庆大学聆听了陆静博士关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两次讲课,因而对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商业银行实际上是一种风险管理行业,其价值的创造必须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实现,因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那么,结合实际,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方式和难点是什么呢?下面我分三个方面回答如下:

一、必要性: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既是我行自身控制风险的需要,又是当今金融监管的最高要求。

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这是我国金融监管最高当局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把我行建成“百年老店”,必须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目前,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支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无处不在,我们的每一项业务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银行业务的任何变化,无论是推出新的业务还是对现有业务的改良,都会引起相关业务流程的变化。比如我们资产负债表的结构发生变化,对我们的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就应随之进行调整。然而,传统的、单一的风险管理模式解决不了类似的整体风险控制问题,所以我认为,在xxx支行实施全面风险管,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的风险控制水平和能力。

(二)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任何环节都可能出现风险,但只要我们针对战略规划、产品研发、投融资、市场运营、财务结算、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物资采购等各个环节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支行负责人、客户经理、会计、出纳和守库员等重要岗位人员等关键岗位和重要人员的管理,加强银企对账工作,就能有效控制风险。所以我认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有利于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三)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从金融行业的普遍情况来看,凡是问题出得多的地方,都是忽视风险管理、不求质量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恶果。而一些发展较好的银行,则是那些一直坚持稳健经营、时时能够把握风险的银行,他们普遍具有健康的风险意识,所以,我认为要搞好一个银行,信贷风险文化必不可少,除了必须具有清晰的信贷管理理念、完善的信贷管理手段、健全的信贷操作规范和自觉的风险管理行为外,还要有高度的风险管理意识,如:银行是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而创造价值的;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然而,要建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信贷文化理念,必须依赖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也就是说,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信贷文化。

二、方式: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环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xxx支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从方式上讲,我支行建立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把内部控制机制与全面风险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方式如下:

(一)按照横向平行制衡、纵向权限制约的原则,完善内部管理组织架构,如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下列内部组织架构:

1、授信审批小组;

2、财务审批小组;

3、反洗钱管理小组;

4、案件专项治理小组。

(二)进一步完善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比如:

1、保证金帐户管理制度;

2、风险识别与监测制度;

3、违约客户跟踪管理制度;

4、信贷责任追究制度;

5、客户进入退出制度;

6、会计交接与授权管理制度;

7、待销毁重要空白凭证管理制度;

8、公章管理制度;

9、atm机管理规定;

10、其他应收款管理制度。

(三)对印章和重要空白凭证加强管理,严格执行印押、证分管制度,印、押、证的领用、使用和交接要做到手续完整、登记记录齐全,同时,印、押、机要做到人离加锁,营业终了入库保管。重要空白凭证要设定专用库房,指定专人管理,出、入库要手续齐全,出售、使用重要空白凭证要坚持按规定的制度和程序操作。同时,加强对关键、重要岗位和人员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支行负责人、客户经理、会计、出纳和守库员等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

(四)加强银企对账工作,对于未收到企业对账回执或联系不到客户的情况,要积极主动地到开户企业对帐,真正发挥对帐制度的预警作用,及时发现与处理银企帐不符的问题,防止银行内部人员和企业人员内外勾结、联手作案。

(五)提高内控意识,保持高度警觉,不能存有丝毫侥幸心理和麻痹大意,要完善异常行为监测和报告制度,对异常现象及早采取果断措施,提早介入、防范,有效控制风险。

篇5

关键词:质量管理;必要性;创新管理理念;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引言

质量管理从各个方面反映企业的管理工作,提高产品的含金量,提升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著名程度,保证员工的健康发展。因此,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每个企业都有必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做好质量管理工作,也关系到创新管理理念的应用。在质量管理中,企业可以应用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以往的管理理念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变化,随着市场要求的逐渐提高,企业在管理理念方面进行创新,用创新管理理念去开展管理工作,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的持续发展和长远进步。

一、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质量管理具有必要性,在企业中,质量管理是不可缺少的。质量管理不是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而是每个企业都需要具备的。而且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企业依赖市场,产品流通于市场,而产品本身存在一个“质量”问题。质量方面的竞争在市场中必不可少,只有质量好的产品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二十一世纪,质量是关键,质量的好还是坏关系到每个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企业发展包括许多策略和方法,质量管理则是所有策略中的关键因素。所以,质量管理不只是对企业的利益产生重要影响,还对员工本身的利益发挥有利作用。

企业以质量出发,寻求生存和发展,从科技出发,寻求进步和壮大。在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企业如果想在充满竞争的这个时代得到发展和进步,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以及产品中所包含的科技量。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实现最佳质量,使得生产质量最好,消耗资源最少,服务能力最强,从而使得供应方和需求方两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最大的好处。随着经济方式的转变,企业无法再使用以往的方式对企业管理工作进行区分,把质量管理当做产品生产中的质量的守门人。质量管理从各个方面体现企业管理,给企业营造品牌效应,提升企业的名气,有利于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有利于增强企业家喻户晓的程度。质量管理有利于保证顾客对产品高度满意,同时保障员工的正常生活、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其次,质量管理是企业领导管理者做出决定的关键依据。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做出各项重大决定的时候,位于第一位的考虑因素即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如今的质量管理已经不只是用于产品上面,还要把市场作为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的起始点。除此之外,质量管理还是企业所有员工都能够参与的主要课题,因为质量管理与所有员工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所以所有员工都需要积极加入质量管理工作。员工是企业的生命,员工的所做所为与企业的生存和延续息息相关。因此,员工的素质和能力高低也关系到产品质量的好坏,员工的政治水平、能力技术是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

二、创新管理理念的应用

1.创新管理理念应用全局观念

在企业中应用创新管理理念,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具有有利作用。一个企业的创新管理理念主要是在于如何找到创新的契合之处,如何在管理理念中切入创新点,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在整个行业竞争中取得首发地位,并且具有独特的优势。管理理念的创新是许多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有许多企业因为管理理念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从而落后于其他企业,变得停滞不前,无法得到长远的发展。随着国外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也得到了发展,管理理念不断得到创新和提升。我国企业管理需要向国外企业学习,注重企业管理的全局计划和策略思想。企业管理的全局计划和策略的实现需要结合各个因素,具有前瞻的眼光,把握事物发展的思维,和如何通过管理解决重要问题。

2.创新管理理念应用生态企业

在应用创新管理理念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跟生态环境基本上扯不上什么关系,企业的管理理念主要围绕着如何把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如何让每个员工都执行自己的职能,为整个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而生态环境跟企业管理理念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但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我国企业在进行管理理念创新的时候,也逐渐认识到生态友好的重要性。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不再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而是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企业达到生态目标,就是企业与环境处于和谐相处的状态,企业和生态共同发展,而不是用生态污染换来企业发展。生态企业不只是要改变企业的生产环境,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生态引起的破坏和污染。而且生态企业还意味着与其他企业进行良性竞争,所有企业构成一个共同存在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发展。虽然美国企业之间都会存在必要的竞争,但是并不代表这种竞争是要拼个你死我活,不是这个企业生存,就是那个企业灭亡。每个企业要注重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与社会和人类的生存和进步密切相关的课题上,企业更需要联合在一起。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竞争理念,树立竞争和合作统一的管理理念。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竞争中突破自我,每个企业之间互相合作,一起分享技术、资源。

3.创新管理理念应用人本管理理念

企业在应用创新管理理念中,人本主义管理观念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关心员工、重视员工、开发员工的潜力。这一创新管理理念在残酷的竞争中,保证企业的生存,并促进企业的进步。它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实力,创建企业的专属品牌,形成良好的形象,并且丰富企业的文化。人本管理理念主要是关注人的需要和要求,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只有员工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而不是被企业利用来提高利润,员工会更愿意为企业效力。企业管理离不开人,管理对象是人,被管理的对象也是人,因此人是管理理念中的核心元素。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和重要性,每个员工只要放在合适的岗位并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够取得优异的工作表现。而且管理者需要帮助他们发现的潜力和价值所在,并引导他们在工作中做出成就。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在创新管理理念中应用人本思想,不仅重视员工价值,而且还为员工服务。企业不只是寻求利益和利润,还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担负责任。因此,管理的必要条件是需要以人为本为基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管是在任何情况下或者是环境下都可以有非常良好的收获,从而实现企业或者是团队的整体协调性。因此,对于未来的企业或者是团体发展的必要性而言,以人为本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灵魂,让以人为本成为一种理念贯穿管理制度。

三、结语

质量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的基础。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愈来愈重视质量管理的重要影响,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角色也愈来愈关键。走进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管理理念也发生了改变。企业为了迎合市场的变化,就需要对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并且应用具有创新性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理念层出不穷,但是应用什么样的创新管理理念还是个问题,而且企业在如何应用创新管理理念上并不是那么简单。

参考文献:

[1]郑花平.质量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建材,2013(03):102-103.

[2]柳绪言.谈谈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J].经营管理者,2014(13):54-54.

[3]余春忠,邹云南.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8):20-21.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寝室;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2

随着“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在校学生的主体,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更加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为了更加有效地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就要根据他们的思想状态、思维模式、生活习惯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在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寝室作为相对独立的空间,是学生生活、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场所,正逐渐取代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重要阵地。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寝室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分制和选课制的普遍实行,学生对班级的观念越来越淡薄,同班同学之间的距离被拉大,沟通的时间被缩短。从高校生活的特点来看,寝室是学生生活和交流的主要场所,不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调查,每天学生一般会在寝室13个小时左右。除了8小时的睡眠时间外,还有4、5个小时用于学习、交流等。在寝室外的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和食堂中度过,缺乏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寝室是一个相对独立和私密的环境。学生会在寝室中比较真实的反映出自己的思想状态、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等情况,且相互之间也比较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把教书育人工作从课堂延伸的寝室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90后”大学生鲜明的时代特性也印证了加强寝室建设的必要性。他们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充满自信和激情。但同时由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集体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不懂得如何去包容和尊重他人。由于一个寝室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经济情况都有所不同,所以寝室是一个容易产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场所。因此加强寝室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寝室为基础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大学生寝室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在如何进行寝室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的认识上还有待提高,在工作中还应该充分体现实效性、建设性和持续性。所以,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以服务为基础,提高认识,加强基础建设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大学生寝室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其当作强化高校育人职能、完善高校育人环节的必要举措。大学生寝室建设不是后勤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专营之事,它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在寝室管理工作上,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统一认识,实施综合管理。同时,良好的寝室环境和完备的基础设施是寝室建设的基础,也有利于促进寝室成员的身心健康,加强学生对寝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高校应增加投入,改善寝室大环境,建设完备的寝室基础设施。

(二)以制度为保障,规范学生在寝室的日常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制度是寝室实现育人功能的外部机制。制度管理既是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健康向上寝室氛围的有力保障。高校寝室的建设,必须有一套完善、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包括各种管理制度、条例、行为准则、评比制度、奖惩办法等,使广大学生有章可循,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此基础上的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又不失寝室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计划性和组织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位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才能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以学生组织为骨干,实现学生的互查、互学、互助

由于现在各高校普遍存在辅导员和所带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且寝室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和私密的空间,在管理上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可以以年级或楼层为单位建立学生自己的自查自检组织,进一步实现学生在寝室管理方面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学生党团组织作为优秀学生的集体,其先进性和组织性对于加强寝室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学生公寓的党团组织建设,不仅会更加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有效地管理,更主要的是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和示范寝室,通过先进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帮助,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

(四)以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员为纽带,加强和学生的沟通

辅导员进驻学生寝室,与学生“同住、同吃、同睡”,能较快地掌握学生中的动态,比较容易发现学生中的问题,也易与学生建立感情,使教育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辅导员还要加强和公寓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如公寓管理员和门卫作为学生寝室的直接管理者,往往更加了解各个寝室的状况和学生的一些日常动态。而学生由于和他们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所以在他们面前也会表现的更加真实。所以,学生工作者要加强和公寓管理人员的沟通和联系,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动态。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竞争的不断升温,学生对心理抚慰的需求与日俱增。心理咨询员进学生寝室,不但可以增加和学生的接触和沟通,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便于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更易于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扰,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

(五)以优秀典型为榜样,营造积极健康的寝室氛围

积极的宣传可以起到引导舆论、榜样示范的作用,正确的指导可以让大学生寝室文化向着正确、先进的方向发展。相关部门可以定期进行优秀寝室的评比,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对寝室建设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认识,提高他们参与寝室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宣传要及时、全面,可以从新生一入校就开始,用深厚的大学精神和优秀寝室的氛围去影响他们;可以召开寝室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和现场会,组织各院系学管人员和学生骨干参观优秀寝室,实行典型引路,榜样示范。

三、结语

高校学生寝室已经成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虽然由于其自身特点和各种主客观原因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高校学生寝室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这也就需要学生管理部门和寝室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进.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管理;必要性;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幼儿园的数量也急速膨胀。幼儿园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规模化、多种多样的幼儿园办学方式。幼儿园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并且制约了幼儿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幼儿由于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管理的特殊性。只有不断完善幼儿教育,提高幼儿教育管理水平,才能为祖国未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势在必行。

一、加强幼儿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1.“以幼为本”教育方针的要求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国家富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军,作为教育中重要环节的幼儿教育,我们要秉持“幼儿为本”的管理理念,什么是“幼儿为本”?主要是指幼儿园教育管理以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发展性为理念,坚持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身心自由发展为原则来制定幼儿园的各项教学活动和制度,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主体地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面向社会,使幼儿园成为真正能够实现“自然主义教育”、充分发展儿童的乐园。

2.幼儿身心发展特殊性要求

幼儿园阶段儿童认知水平十分有限,对待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然而这种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急需成人的合理正确的引导,幼儿的许多基本认知和个性品德在这个阶段形成,同时三至四岁是开发智力和潜力的最好时期,幼儿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幼儿教育科学管理,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极其重要的使命。

二、加强幼儿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幼儿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教育管理亦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加强对幼儿教育管理及改革创新。

1.参差不齐的学前教育对小学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从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看,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承前启后,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教育已基本普及,而相对于小学幼儿教育的普及率远远偏低,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参差不齐的幼儿教育给小学教学主要是低年级带来诸多困难,比如备课难,老师难以顾及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个别辅导方面的困难。同时,幼儿教育的超前性阻碍幼儿的正常发展。如今,很多幼儿园并未严格按国家的相关要求进行管理。尤其表现在对幼儿的教育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忽视幼儿的成长规律,所教内容严重趋于小学化,教学内容难度太大。主要表现在语文、数学的学习上,大有赶超一二年级课程内容之势,超前的课程内容不符合该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对幼儿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过重的课业压力甚至增加幼儿以后厌学的机率,对幼儿今后的小学教育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加强对教育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精简课程内容,以适应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向幼儿施加太大的课业压力,动手动脑、学习与娱乐合理分配,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开发学生智力,让孩子的天性自由发展。

2.师资水平不高

我国现在的幼儿教师主要通过接受师范教育产生,幼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然而有许多幼教师范学校管理不严或者受学习课程结构、实习机会等一些问题的影响,导致了很多教师基本文化掌握较差,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足,师德素质较差。因此,幼师的整体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对新的理论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吸收并加以运用,另外,由于薪资待遇、职业倦怠等原因,导致了幼师缺少工作热情,教师流动性大,大多为兼职人员,师资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也就相应下降,最终影响了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幼儿教育基本为女性,男性教师过度缺乏,也给幼儿教育带来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优质的师资力量是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拥有专业素质高的管理幼儿的工作人员是十分有必要的,以提升幼儿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幼儿园要加强对在岗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保证教师的高品质,进而促进幼儿的教育与管理的发展。

3.对幼儿教育的监督与管理力度不强

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幼儿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在幼儿教育中 ,平常的考核评估是对幼儿监督管理的主要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关负责教师并未做好监督以及引导、表现评估的工作。在很多私立幼儿园中,“放羊式管理”现象层出不穷,另外,以及很多幼儿园的教育条件以及卫生治疗等均不达标,户外场所十分有限,幼儿人数严重超标,班里的人数多至60人,严重阻碍了幼儿教育的正常管理与发展等等。监督、引导以及管理很少真正落实,这种低效率的教育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对幼儿及幼儿家长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能对幼儿行为及时评估并合理引导其行为。其次主要是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度不够,对幼儿教育监管力度不强,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把多数的精力都投在的市场,忽视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投入,公立幼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管理混乱的局面,导致私立幼儿园的大量增加,幼儿院之间恶性竞争加剧,大量的私立幼儿园高额的学费给家长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另外,教师流动性大,很多兼职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形式等并不十分了解,管理效率不高,很大程度降低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总结

幼儿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极具特殊性的管理工作,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成才。构建新世纪科学高效的幼儿园管理模式对于学前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幼儿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应该着力精简课程形式,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严格执行幼儿教育的管理条例。从实际出发,对幼儿教育未来发展做好规划。通过政府、校方、教师的多方面共同努力,为幼儿园创设良好的内外环境,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能够合理、有序、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邵跃飞,高晨妍.基于幼儿为本理念下幼儿园智慧管理探索[J].浙江教育科学,2013年04期

篇8

财务流程再造的内容

1.财务流程分析

财务流程分析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理解和把握现有财务流程的特征、基本内涵和缺陷,分析核心的价值创造流程,寻找价值提升的空间,从而为财务流程再造提供决策依据。财务流程分析包括下面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外部因素分析,主要是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各类外部因素,如市场、竞争、宏观环境等;二是内部因素分析,主要是内部管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价值创造能力,如管理制度和文化、人力资源等;三是具体作业流程的效率分析,如研发设计流程、生产、营销等的作业效率等。

财务流程分析的一处重要目标是寻找再造的关键财务流程。一般来说,并不是企业所有的财务流程都需要再造,事实上,企业业务流程体现了“二八规律”,就是说创造企业80%价值的流程原则上只占企业业务流程的20%。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流程再造之前,必须通过财务流程分析,寻找关键的20%的财务流程,对关键流程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分析,这是再造工程包括再造财务工程成功的前提之一。

2.财务流程的优化及重构

财务流程改造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流程系统改造;

二是流程重构。

财务流程的系统优化实际上是在分析现有流程的基础上,对现有流程进行整合,使系统更加优化,从而创建出新流程。财务流程的重构则是着眼于企业营运的创新考虑。对财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一般而言,系统改造用于短期绩效改进,比较全新设计流程而言,风险较低,但随着时间推移,绩效的改进程度会逐渐降低,因此要保证企业绩效的持续改进,就必须对企业财务流程进行持续化的改造。系统化改造现有的业务流程,其中的重点是从客户价值出发,消除或减少流程内部的非增值作业。调整和整合核心增值作业,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3.企业财务流程重构的几个方面

企业财务流程重构是企业开拓中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通过重构财务流程,为企业绩效的飞跃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而言,企业财务流程重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融资机制的再造,融资机制涉及宏观环境和企业内部两个方面。再造健康的融资机制不仅需要健全的金融体制,完善的商业银行管理,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的各项功能,而且需要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资金能够在社会再生产的价值链中有序快速健康流动;

二是企业投资机制再造。企业要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动的研究、预测和分析,提高企业内部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监督、内部控制,强化投资责任;

三是规范企业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机制。我国国有企业的利润计量不稳健,利润虚假比较严重,存在较为严重的欺诈现象,因此必须再造财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机制,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

财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伴随着管理会计学及国际化的财务管理科学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正在发生重大转移,企业财会人员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变。这种转移使财务管理人员花在编制报表和提供报告上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花在通过财务分析促进企业价值增长及协调企业综合发展、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财务管理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担当的全新角色已初显端倪。为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确保财务会计信息质量,建立一个科学、规范、适应国际化管理要求的财务管理体制,就要结合信息化建设来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统一的财务数据操作平台,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从而达到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会计核算规范有序、会计监督及时有效、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有效支持经营决策的目标。

我国企业进行财务流程再造的必要性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绝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初步建立了以《企业财务通则》为核心,以企业内部管理办法为补充的财务管理体系。然而在实践中,仍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对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够,企业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流程很不合理,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我国大部分企业财务管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理财观念淡薄。在一些企业经营者的头脑里,财务就等于记账和报销,完全忽视了财务管理的决策职能。因而上至领导下至员工,普遍都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基本的认识。在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投资决策中,往往凭领导经验进行决策;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不科学,甚至存在较大漏洞。

其次,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单一。传统财务的内容和方式都比较简单,在迅速变化的国内、国际市场上,企业的财务部门不仅要担负起资本融通、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职能,而且要在质量管理、价值链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与国际经济接轨,融人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和方法,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实施企业财务流程再造,进行全方位的企业财务创新,是我国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

 

财务流程再造的内容和必要性相关文章:

1.企业流程再造的必要性

2.财务提升企业价值

3.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篇9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必要性 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同,它是非盈利组织,所以在财务管理方面也有它自身的特点,使得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经费的使用率不高。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务管理也在发生变革,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受到更多的关注,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率,强化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首先,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比较薄弱。主要是在内部缺少相应的控制制度,会计核算工作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要求来进行,没有形成统一的核算标准,导致会计信息不完整,没有为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部分单位对资金的支出情况记录不清晰,对项目所需资金的支出和基本耗用的资金没有做出明确的区分,导致专款不能专用。在对资金进行预算编制时,相关工作人员的编制能力不高,执行力较低,对单位的资金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常出现超支或是浪费的现象,降低财政资金的利用率,更加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采用的会计核算方式不是很合理,对于会计科目的设置存在问题,财务部门的预算工作和现行的财务制度不相符。再有,相关部门对财务管理的工作不够重视,对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对专项资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对资金的分配不严谨,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混乱的局面。还有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编制不重视,编制制度设置不合理,没有有效的发挥财务预算的功能,有些部门对资金进行单独支配,没有参与到预算中,导致资金浪费,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开展不顺利,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作为公益性的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转变财务管理观念。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生存发展,不仅要保证在本行业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还要保证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以促进自身的持续发展。这就表明,财务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在综合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认识不深,不能像企业那样有效的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这也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强化财务管理工作。

其次,管理者常常将财务管理工作误认为就是会计核算工作,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财务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制度也不完善,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只是进行简单的记账、核算和报账等财务工作,没有真正的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政资金的管理缺乏科学指导,缺少有效的控制,常忽视财政资金的事前预算工作。另外,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会计工作缺少监督机制的建立,在一些单位中部分会计从业者是由高层领导直接任命,财务人员不能对财务管理进行准确的监督和有效的约束。

再有,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管理的实施只停留在表面上,主要以领导的意见为主,没有按照章程制度办事。财务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工作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胜任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满足现代化的管理需要。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来看,财务管理的实施还不完善,加上目前在财务管理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符合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首先,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注重财务人才的培养,按照现代化的财政理念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合理的会计核算,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对财务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身情况,建立有效的预测体系,对单位的财务管理活动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以确保财务预算工作的准确性,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其次,对财务管理工作做好核算和考核工作。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准确的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对每一笔用款都做好规划,避免资金的浪费。然后,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对财务管理活动和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对下一步的财务运转情况做好安排,为整体的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也能够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财政资金进行合理分配,进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第三,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对财务人员进行各种财务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培养财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部门协调能力,提高财务管理意识。然后对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约束,要求财务人员的工作必须按照财务制度和流程进行,对违规的工作人员做出严格处理,全方位的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四、结束语

强化财务管理是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工作,在财务管理方法上积极创新,运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手段做好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以提高财务管理管理水平,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冬.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问题及新对策[J].神州,2013

篇10

关键词:企业 经济管理 必要性

一、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是新时代背景下对经济管理进行重新解读的应有之义。因此,我们必然要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进行明确的探讨。

1、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是我国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已显得非常滞后,因此,改变以往的经济管理观念,强化经济管理地位,并在管理过程中融入创新意识,才能是经济管理步伐跟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步伐。这样,企业才能在巩固自身的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形成崭新的管理模式,为自身发展赢得出路。

2、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是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如今,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由原有的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因此,企业原有的计划经济下的粗放型经济管理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潮流。因此,企业只有打破原有局面,打开崭新局面,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力行节约降耗,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的预期经济目标。

二、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科学高效的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管理水平还存在提升的空间。所以,我们应当直面目前还较为滞后的经济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

1、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落后,不利于企业发展

目前,企业的管理理念较为滞后,管理制度有些陈旧。因此,企业往往目光短浅,毫无长远意识。首先,企业的规章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致使制度与企业管理无法衔接,甚至出现抵触现象;其次,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存在懒散心态,在工作中敷衍做事;再次,出现突发状况时,已有的规章制度无法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管理措施在制定时欠缺周全的考虑,无法发挥管理效果。

2、人力资源管理漏洞很多,基础性工作薄弱

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可以为经济管理分配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为经济管理提供智力支撑和强有力的后盾。然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意义没有被多数企业所意识到,人力资源的推动作用更是无从谈起。部分企业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表现,就是连人力资源部门都没有设置;或者虽有设置,其管理职责仅仅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层面,始终无法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潮流。正因为企业不注重人力资源管理,致使这项工作缺乏管理规划,遇事总是主观臆断,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非常欠缺或异常薄弱。

3、管理组织不健全,影响管理工作效率

首先,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划分不科学,可能存在很大的重合,导致矛盾丛生,导致企业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常常阻碍经济管理进程,制约企业发展步伐。其次,很多企业领导都将大部分时间放在应酬上,不能及时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知识,无法体会企业方针规章制度的可行性,也是导致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措施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我们在发现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后,应当果断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及时实现,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1、建立优质的经济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及模式等都应当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时作出转变。因此,企业领导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企业的管理者不是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应是一个整体,集体的智慧才是企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样,才能管理重心转移到企业各个部门的同理合作上来,发挥各个部门的管理优势,逐渐形成科学的管理系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2、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巩固企业的智力支撑

企业经济管理需要人才的参与,而企业人才的合理分配无疑需要依靠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应当时刻体现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员工的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才会得心应手的工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才能得到应有的保证,才能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应当注重环境变化对自身管理的影响,因此,企业应当注重做到目光长远,越过短暂利益,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特点,科学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使其在人员调整、工资待遇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发挥作用。

3、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适当平衡

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应当秉持一定的原则,这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基本。因此,经济管理应当遵循相关企业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企业的具体管理制度,工作人员应时刻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但是,在经济管理的实际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外的因素,需要在工作中加以适当变通。这就要求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在遵守原则性的前提下,灵活开展工作,实现工作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较好平衡,这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强化经济管理工作应当具备的意识。

4、提高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确保经济管理效率

为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企业应当尽快实现计算机的普遍应用。这样,工作人员凭借先进的工作手段,在大量的工作面前才能显得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同时,也能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高效的利用率,使管理部门更加充分的发挥作用,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发展。

四、结语

面对新时代的经济背景,企业必须充分认识经济管理的战略意义,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工作,积极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体系,完善企业各种管理制度和机制,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高校 公寓管理 必要性 加强措施

一、加强高校公寓管理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必须遵循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从发展的角度看,高校的发展是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全面发展,学生公寓的建设与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学生公寓管理可以为学校的发展壮大提供物质支撑、精神动力、服务保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加强学生公寓管理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文明、健康的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校就必须加强学生公寓的建设与管理。

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对营造良好的学生生活环境,减轻学生压力,培育和谐心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校园和谐的有效手段。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要求,学生公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层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严格管理,强化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营造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要积极引导,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加强高校公寓管理的必要性

1.高校公寓是一种物业管理。高校公寓的投资者一般以社会管理企业为主,而这些企业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急于获取回报的利益动机驱动着企业管理者时刻将其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大学生公寓管理中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原则,在公寓的管理与服务中尽可能地减少投入,以降低管理成本,获取更大的效益,获得更多的回报。具体表现是物业管理不到位,环境绿化不达标,维修不及时,服务质量不高,安全保卫不合规定,配套设施如食堂、餐厅、书报亭、超市、自行车库、运动场地及设施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学生的合理要求、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学生的利益、学校的利益受损。

2.公寓管理是一种商业性的经营行为。社会管理企业由于受其经营观念、经营思想的制约,在管理方式、手段上往往忽视以人为本的宗旨,而片面注重企业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加之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素质相对比较差等因素,使得他们在学生公寓管理中深感力不从心,对管理、服务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多数不是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改变服务方式、追求最佳效果上下功夫,而是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找理由,从而在协调和解决管理企业与学生利益间的矛盾时,双方意见相左,抵触情绪很大,极易发生冲撞。

三、加强高校公寓管理的措施

1.强化责任意识。高校要树立教育管理的责任主体意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公寓管理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遵循教育规律。各管理方要明确双方的责权,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把学生公寓管理纳入整个学生教育管理的总体规划中去。同时,管理人员应协调管理,及时沟通,在进行日常卫生、公寓安全、公寓维修等管理的同时,加强公寓的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技能技巧训练,情感熏陶,性格塑造以及意志培养。此外,在管理过程中各方应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管理者身上蕴藏的巨大潜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做到敢管、能管,彻底消除管理“真空地带”。

2.加强公寓管理队伍建设。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不断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管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公寓管理的成效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学校整个管理工作,影响到学校大局的稳定。因此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强公寓管理队伍建设。

3.加强高校公寓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公寓管理制度,包括人员机构及相应的责任制度、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人事用工制度、安全防范及巡查制度、维修检修制度、日常卫生检查制度等。后勤管理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检查监督制度,从制度上保证管理的规范、严谨和有效,以推进公寓管理的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目前高校公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高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通过规范管理,更新服务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亲情化服务,创建优良的公寓文化,可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公寓管理、服务、教育等各项工作,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洪东澍,杨自杰.论学生公寓中的“管理”与“服务”[J].高校后勤研究.2007(04).

篇12

 

关键词: 课堂管理 冲突管理 必要性 实施策略

 

高校课堂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阵地,但当前高校课堂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使高校这一目标不能更好的实现。针对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冲突管理这一角度进行探析,认为高校课堂应是冲突之下的和谐课堂,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冲突管理与课堂管理的内涵 

1、冲突管理的含义 

冲突管理是指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况感受到的不一致的观点差异。所以冲突管理的实质其实是对观点差异的管理。管理学上的冲突管理侧重于对难以避免的冲突的合理妥善的解决。现代冲突理论认为:过于融洽、和平、合作的组织容易对变革的需要会表现出冷漠;冲突水平太低的组织没有创新精神。工作过于日常,不易暴露出工作中的错误,因此组织显得没有活力,对外界的变化反应缓慢。当组织内部冲突太多时,应设法尽力消除冲突;当组织内冲突太少,应通过各种方式适度地激发冲突,以维持组织的生命力。 

2、课堂管理的含义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计划、决策、组织、监督和调节,在教学活动中充分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最大效率地利用课堂时间,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据此,课堂管理一般可分为三大要素: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气氛的营造。 

二、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实施冲突管理的必要性 

虽然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在不断地完善提高,但还存在着很多与教学目标不匹配的地方,致使高校课堂的功效发挥尚不够充分和全面。概括而言,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1、高效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 

(1)“情感”在课堂上没发挥作用。教师在课堂上通常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与学生的互动相对来说不足。同时,课程评价所存在的不足更是导致教师盲目完成授课任务。教学过程中必要的情感投入甚少,不顾及学生内心情感的变化,忽略对学生社会情感的培养。这样的课堂管理方式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适应社会的时间过长,适应成本过大。 

(2)课堂冲突行为得不到发展。高校管理过程中,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导致教师一味追求完成教学任务,对课堂追求表面的和谐,无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行为,甚至刻意压制学生的行为以防止问题行为的暴露。这样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问题行为和思想不断累积。这违背了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最终导致不良社会行为的产生。 

(3)评价标准与评价实施脱节。从课堂管理的学校环境来看,高校对课堂的评价标准表面上看来逐渐素质化。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忽视学生的非理性发展,造成学生知识观的狭隘。同时,评价标准的存在意义进入实用功利主义误区,评价成为教师晋升、奖惩实施的依据,失去了自身发展性的价值。从这些方面看,当前课堂管理的评价标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决定了高校课堂管理很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素质的提升,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发展要求也不相吻合。

2、课堂冲突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的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冲突管理的实施与高校课堂的特点相吻合。冲突管理是一种相对开放的管理,学校能使高校课堂教学时刻处于开放、前进的状态。高校课堂上实施冲突管理,能够使课堂在知识传递的同时,成为新知识诞生的另一阵地。其次,冲突管理能有效弥补当前高校课堂管理存在的不足。冲突管理能有效沟通教师和学生,增进彼此的了解,及时觉察学生的动态。同时,冲突管理的实施能使课堂评价与评价实施有效结合起来,避免两者的脱节。最后,冲突管理下的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相吻合的。冲突管理能使学生的思维时刻保持一定程度的活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有更加清醒的认识,迅速适应生存环境,在工作和生活处于困境时,能够另辟蹊径,立于不败之地。 

三、实施冲突管理的对策分析 

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当前高校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校课堂实施冲突管理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做起: 

1、培养冲突观念,正确引导冲突 

从学校到班级,全面进行“冲突观念”的培养。学校领导和老师应该从害怕“冲突”和一味压制“冲突”,片面追求课堂“和谐”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重新认识和定位课堂冲突,合理的课堂冲突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去制造必要的“冲突”,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必要条件。譬如可以在课余时间,甚至课堂上开展类似辩论赛的文化探究氛围,将批判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2、转变评价标准,创造良好环境 

结果往往决定过程,评价标准以及评价实施的落后必然会导致课堂管理的落后。评价标注应该是发展性的,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职业发展。同时,在评价标准的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反馈,防止重大偏差的出现。在评价手段方面,不能过于强调量化而忽略“质”的评价手段,要全面准确的理解教育工作,不是每一个指标都可以准确、科学的运用量化手段来衡量。具体实施上,可以采取课堂冲突总结的手段,教师定期缴纳课程总结,将学生“冲突观点”进行总结备案。 

3、转化角色,确保合理定位 

学生和教师的现实角色不利于冲突的形成、文化的碰撞。传统意识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毕恭毕敬。现实中形成的习惯让课堂上缺少活力,缺少“冲突”。课堂冲突培养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和教师各自在冲突中的新角色。为自己找到合适的虚拟的新角色,能使学生和教师摆脱传统意识的枷锁,充分发挥学生各方面潜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 

4、提升素质,正确引导“冲突”发展 

教师应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对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很好的定位。适当引导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冲突”,营造“百家争鸣”的学习氛围。教师也应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制造适度的冲突,避免极端现象的发生。在“冲突”产生之后,从细节上讲,教师应该有敏锐的嗅觉觉察出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到及时纠正。从整个课堂来看,教师也应该有能力对其进行很好的管理,从大局上控制冲突的走向和局势的发展。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能力,将会陷入被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参考文献】 

[1] 刘洪儒.人本管理与激励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3):28-30. 

[2] 曾仕强.中国式领导: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13

论文关键词 无因管理 必要性 权利义务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规定或约定的义务,为了避免他人利益的损失,自愿管理他人事务或者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管理事务的人称为管理人,被管理事务的人称为本人。 罗马法需要创立这一制度是考虑到当时的交通不便,导致财产的异地管理发生困难,尤其是由于及第三人契约制度不发达,为了保护本人利益而创设的。而后世界各国在立法上纷纷留有这一制度,并将其引申为无客观义务主动为他人管理事务的债权债务关系。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从构成要件,管理人权利及本人义务等方面规定了无因管理制度。道德来自于社会意识形态,而法律是制度的上层建筑,同时也是道德的最低底线,在当今社会,当道德不足以调整社会关系时,我们需要借助法律来调整。单从无因管理所代表的道德层面与法律理论层面的联系,可以看出,我国民法对这一制度的规定并不够全面。接下来,本文将着重探究我国无因管理完善的必要性提出完善这一制度的建议。

一、 完善的必要性

无因管理制度对于个人与社会来说,都有其价值的体现。首先,无因管理具有个人利益,其设立的初衷在于保护不在人利益,而今的存在也是为他人管理事务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同时,无因管理具有社会价值,因为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管理他人事务,更是促进整个社会能够形成一种助人为乐,互助互利的道德风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秩序。我国关于该制度的立法简单从而导致司法审判过程中适用困难,因此完善该制度的必要性将是本文探讨的一重要课题:

(一) 我国相关立法法规简单

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的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2条规定:“民法通则第九十三条规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收到的实际损失。”

单从法条来看,相比于侵权行为和合同之债,无因管理制度没有形成应有的作为债的发生依据的形式的立法体系,其独立地位不够明确。其次,我国立法在这一制度上对于调整管理人和本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清晰。

同时,我国民法对于该制度的规定较为简单,不够细致。从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上来看,我国民法确立的也是学界所一致认同的三个要件,管理他人事务,无法律上或约定的义务,具有为他人利益而管理事务的意思。但对于“管理人须利于本人或不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是否为其要件问题上,学者们意见不一,大致有三种主张:其一, 不承认其为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只是将其作为决定无因管理效力的考虑因素;其二,认为违反本人意思成立不适当无因管理;其三,另一些学者认为,此时本人与管理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应依不当得利及侵权行为之规定而定,而在民法上并未规定。笔者认为,无因管理制度应该区分适法性质,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好人做好事”和“好心办了坏事”的区别,而这也是我国民法中欠缺的。

(二) 司法审判过程中适用困难

由于我国在无因管理的立法上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在司法审判过程中,无因管理制度适用困难。本文就其在司法审判过程中遇到的分歧举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

2009年7月中旬的一个下午,13岁的少年甲与同班同学乙等人到河滩游泳。乙因水性不好被河水淹没并挣扎呼救,甲见状急忙游至乙身后奋力将其推向河岸。在其他同学共同帮助下,乙得救,而甲却因体力不支沉入水中,因溺水时间过长经抢救无效死亡。事发后,甲的父母与乙的监护人因赔偿问题发生纠纷,诉至法院。

这是一个区分无因管理与防止侵害的典型案例,文章一出就引发学界的争议。原文作者认为,甲舍己救人的行为符合我国《民法通则》第109条规定的防止侵害行为的特征,在没有侵害人的前提下,乙作为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另有学者则与原文作者持相反意见,认为生命健康权同样作为利益,为避免在他人生命健康权受到损失而进行管理符合无因管理之要件,乙作为受害人应当承担甲因救助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和损失。在本案中,甲无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求助他人并保障了他人的生命健康权而付出了生命,完全符合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纵观两种不同意见,学者对于法律的剖析和实际案例运用中,都有自己的理解,适用条款不同所造成的赔偿结果必然相差甚远。立法将无因管理行为与防止侵害行为区分开来,不利于对无因管理案件的协调。笔者更倾向于该行为属于无因管理的说法,见义勇为行为应当属于一特殊的无因管理制度,防止侵害与无因管理两者并不矛盾,两者互相有联系,防止侵害行为是包括第三人侵权行为在内的无因管理。立法上的缺失,导致司法审判过程的适用困难,可见无因管理这一制度的重要性。

二、完善的建议

无因管理制度在我国立法上的原则化,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困难,并不能掩盖其对于人类对于社会深远的价值。本文就无因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出以下建议:

(一) 明确在我国立法上的地位

纵观大陆法系其他国家的民法上关于无因管理的立法地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继续沿用了罗马法认定的其为准契约行为的观点,比如法国民法典;第二类,德国民法认为其不属于准契约,也不认为其与准契约行为完全没有联系,因此将无因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债的形式加以规定;第三类,在立法地位上,日本民法将无因管理作为单独的债发生依据,与合同之债、不当得利、侵权行为相并列,突出了其在债法中的地位,同时也完善了债法的体系。

我国民法在无因管理的立法地位上,较为接近日本民法,将无因管理列为债发生的形式之一,但是相比于形成体系的合同之债,侵权之债来说,无因管理在立法上的简单显然与其应有的地位是不相符的。明确无因管理制度在我国立法上的地位是完善无因管理制度的起始,其地位的明确,有利于无因管理在司法审判的实施,同时也能帮助大众更好理解及区分其深层含义。

(二) 完善其概念界定及体系

对于无因管理的概念,有不少学者认为无因管理仅仅指保管他人物品的行为,也有不少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于因实施无因管理造成纠纷而提起的诉讼,要么不立案,要么将案由定位“损害赔偿”,无因管理的性质和功能被抹杀,这显然是不妥当的,也是因为对于无因管理缺乏一定的认识。虽然我国民法对于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有所涉及,但是规范较为模糊,以至于如何区分无因管理,在何种情况下适用无因管理,无因管理与防止侵害的界定,学者在自己的意识中都有不同的理解。

《德国民法典》在设置无因管理制度中,首次列出了不真正无因管理。我国立法上对无因管理的体系并无体现,但并不代表学界对之没有研究。在学理上,多数学者认为,依据管理人是否有管理意思为标准,来区分真正无因管理和不真正无因管理,承认不真正无因管理的存在。如邻居乙擅自将外出打工的甲的房屋出租按月收租,又如邻居甲误以为乙的单车为自己的单车而出租的行为,都属于不真正无因管理行为,原则上应适用侵权行为与不当得利之规定。笔者认为,无因管理制度应该有其相应的体系,不同性质的无因管理应做详细的分门别类,适用不同的法律效果。

(三) 完善管理人权利义务关系

《法国民法典》采用意思推定主义来认定双方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在条文中规定了管理人以善良管理人的标准管理事务的义务、管理人因过失或疏忽大意而损害赔偿责任之减轻、管理人享有的因无因管理而负担的全部个人债务返还请求权和支出的有益或必要费用返还请求权以及本人的权利义务。在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典,主要继承了德国民法典中相关条文的体系骨干,也兼顾日本民法典将其作为债发生的依据之一的形式,分别从无因管理之要件、管理人之通知及计算义务、管理人之无过失责任、因急迫危险而为管理之免责、适法管理时管理人之权利、不适法管理人之本人权利义务、无因管理经承认之效果等7个方面规定。

篇14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逐渐加快,教育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学校固定资产管理需要也随之增大。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固定资产管理,不仅能够扩大学校规模,而且能够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本文介绍了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优化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122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225- 02

0 引 言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相对落后,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并且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步伐。固定资产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由此可见,完善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1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1 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固定资产考核评价制度不健全。由于我国部分学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缺乏健全的考核与评价制度,相关人员的考核意识较低,考核标准不具体,进而导致固定资产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存在片面性、单一性等特点。其次,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合理性。大多数学校在管理固定资产时,做不到管理专业化、管理科学化,并且经常出现购置混乱、采购盲目、财物不符等现象。然后,资产管理思想落后。资产管理工作者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经常无视资产管理制度的存在,特立独行的进行资产管理工作,当资产管理中出现问题时,工作人员互相推卸责任。

1.2 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优化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一方面能够提高学校在其他学校中的竞争实力,增强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能够反映学校规模,并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此外,科学管理学校固定资产,有利于避免固定资产出现闲置现象,一定程度上能够扩大资产使用率,进而促进学校有序运行。

2 优化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2.1 制定清查制度

学校要想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监管,学校会计部门就要定期、及时的做好财务工作,会计人员每月底进行账目全面统计和具体统计,认真、谨慎的开展账目核对工作。工作人员对于已经存在的学校固定资产,要相应对其进行标签明示,即以便利贴的方式将固定资产的规格、名称、使用者、编码、购置日期、类别、型号等明确记录,同时,还要具体到人员签名,并附加相关机构公章。如果个别固定资产没有上述便利贴的详细说明,那么其固定资产享受不到报销待遇,只有在相关手续齐全的情况下,才能符合一定的报销标准。

2.2 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要制定明确的资产购置制度。固定资产购置前,要向学校财务部门请示,财务部门针对采购资产进行预算分析,最后告知明确的综合预算结果,如果部分资产不在综合预算的范之内,那么固定资产在进行购置时,要坚持急用及购原则,禁止发生随意采购、盲目采购等现象。其次,学校要强化固定资产验收制度以及资产保管制度。购买完成后的固定资产,要经过采购人、使用者、管理者以及保管者进行同时验收,资产验收的过程中,四位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而且还要彼此间相互监督、共同合作,确保所购固定资产的优质性。最后,学校要细致落实资产报损制度。资产报损处理时,要遵循规范性流程,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忽视任一报损细节,进而提高资产管理的系统性。

2.3 健全监督制度

学校健全固定资产监督制度,即学校有意识的成立资产监督队伍。财务部门要不定期的进行固定资产检查,并公开告知检查结果。与此同时,构建科学、合理的资产奖罚制度,奖罚分明。健全监督制度不仅能够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管理,而且能够在发挥固定资产的基础上,为固定资产制度提供切实保障,进而促进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有效运行。

2.4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即使再完善、再健全,同样需要管理者来实施、执行,因此,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的提出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绩效考核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方面,固定资产不仅要满足上传下达的需要,而且还要与学校的办学宗旨、等级水平以及学校规模等相适应。第二方面,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与否,资产便利贴核对是否详实、准确,固定资产的保护工作是否到位,资产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有效落实。第三方面,资产清算制度以及固定资产报损制度是否有序进行。第四方面,固定资产的使用以及处理工作是否依据程序开展。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不仅能够对资产管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够更好的健全资产管理系统,促进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运行,进而扩大学校的招生数量,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3 结 语

综上所述,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合理的资产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优化学校内部结构。同时,资产管理的过程较复杂、系统,进而学校在进行资产管理时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通过制定清查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制度以及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等方式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有利于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青.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5):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