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实用主义美学范文

实用主义美学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实用主义美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实用主义美学

篇1

关键词:杜威;美学思想

1 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实用主义是19世纪末期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在这片土地上的绝大部分人都会近乎本能的讲求实用,注重实效。正是这种踏实的人生观、价值观,才得以使美国社会在短短几百年内迅速而稳步的成长为世界头号强国。

究其原因,一般学术界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国是典型的移民社会,是由“乌合之众”组成的世界,他们必须较多考虑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并根据这些来考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同时容忍并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认为,“这种信任自己经验,向自己判断负责的精神是民主的基本要义。”[1]二是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人类的知识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和传播,到19世纪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科学理论把过去认为永恒不变的定律取代,沉重打击了传统,而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心理学的出现,对实用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直接起了推动的作用。

标志实用主义哲学诞生的是1907年由威廉詹姆斯著述的《实用主义》一书,尽管实用主义是美国人生活方式的结晶,但实用主义哲学从诞生之初,却一直遭受人们的误解。实用主义往往被贬为为达到个人私利而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的庸俗的市侩主义。但我们经过冷静而深刻的反思之后才会明白,实用主义并不是纯粹为个人私利辩护,忽略精神价值的哲学,而是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往往没有得到普遍的理解,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除了詹姆斯外,即使是集大成者杜威,他们也很少被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引为同道,并且更没有被尊为圣人贤哲。

笔者认为,杜威的“实用”,主要是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当人们在种种利益冲突面前,他是怎样作为人的导师和良心出现。杜威为人平易,不事张扬,早年对人、对环境都有着仔细的观察和深刻的体认。正因如此,杜威才如此强调人生经验的重要性。1934年,杜威的美学著作《艺术即经验》出版,这是他艺术理论的集中论述。他说:“我将世人证明,我也不是只关心手段。”对杜威来说,艺术绝不仅仅是他哲学思想中一个可有可无的装饰,而是他思想的核心。

2 从《艺术即经验》看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

书英文原名为“art as experience”,照字面似乎应该译为“作为经验的艺术”。不难明白,杜威想表述的思想是:艺术属经验范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不是某种深奥难解、虚无缥缈的东西,更不是人们通常表说的“非关功利”的极度抽象的产生。从书名我们理解杜威的用心,那便不难了。

2.1 经验

“经验”是杜威美学思想,也是其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里的经验理论既很简单,又很复杂,简单是因为“经验”是杜威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进行深刻阐述的支点;复杂是因为杜威在进行阐述时让“经验”成为一个最具包容性的术语(a most inclusive term)。如杜威认为经验是“all our doings and sufferings”,译为“经验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和因此而承担的后果的全部”。这个经验概念无疑包含了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乃至相当多社会学的内容。所以杜威对人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要求人具备科学家的严谨,具备劳动者的勤劳,和艺术家的气度。由此看出,杜威具有很强的进取精神。

我们知道,人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的痛苦总是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我们的烦恼常困于“尘世”,即使我们去追求内在的心灵和谐;我们必须与环境达成某种妥协,否则挫折感将更加深重。这时,人的经验比纯理性思路来得更加实用,“为学知止”,孔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杜威认为,我们获得了经验的能力,便决定了我们自身世界的大小和状况。由此看出,杜威已经把经验提到了人文世界景观的决定因素地位,这就是所说的“人文关怀”。

2.2 艺术与审美经验

经验与艺术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部分不是整体的简单切割,因此,艺术不是普通的经验,而是一种“榜样式”的经验,也就是说,普通的经验应当向艺术这个典型的榜样靠拢。然而不是所有的经验都能在事实上成为艺术。那么,他们之间的转向即有了条件。

“当经验的内容臻于完善时,我们就拥有了可以真正称之为经验的经验。这时,也只有这时,经验才达到了内在的整合,并与经验之流中的其他经验区别开来。”“当这种经验发生时,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说:‘那才叫经验呢!’”[2]杜威把这种经验称为“成功的经验”“圆满的经验”,即审美与艺术经验。

这种真正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相比,在程度和量上都存在差别。杜威认为,这种独特的审美经验具有强烈性、清晰性和完整性。普通经验在动态的发展中可以转变成审美经验,这里首先强调动态也是杜威强调艺术的“做”(doing)的一面。他认为,甚至可以把艺术定义为技巧纯熟的行动,得心应手的能力。因此,审美经验的实现就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第二个条件即是“感知”,感知能力是人在种种错综复杂的经验中能分析处理出成功的经验,称之为艺术家的人必须运用智慧,集中精力,深入思考,从而创造好的艺术,而艺术欣赏者也要充分发挥智慧的作用。杜威说“任何忽略智慧在艺术品的生产中的必要作用的观点,都是由于把思考和运用某种特定的质料、语言符号和词汇等同了起来。对各种因素之特征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思考,与运用语言或数学符号所进行的思考一样,都是对思想的严峻的要求。事实上,因为词语很容易被机械地操纵,所以,与那些自命为‘知识分子’的人进行的所谓思考相比,生产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很可能要求有更多的智慧”。

在很多人眼里,杜威的艺术概念简直就是低俗,杜威把浇花种草,洗碗做饭都看作是艺术,他能把不登大雅之堂的身边琐事,写得细微而有趣。但这恰恰是杜威观察能力丰富的表现。

2.3 杜威艺术理论

杜威认为,艺术既然源于人的经验,它是经验的一部分,而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一种互动。因此,理解和欣赏艺术,都应回到这个“primary”(源初的)环境。从这个角度讲,艺术理论家不但要熟悉人类的现在,还要熟悉人类的历史,更要熟悉历史与现在的相互作用。换言之,他要求理论家全面地、历史地、或者说经验地对待艺术“产品”――艺术“作品”的外在有形形式。

从这点上看,就不难理解杜威为何坚决反对把艺术与“高雅”的概念等同起来,在他看来,艺术是普通人经验的一种特征,与普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任何艺术理论都必须以此为目标。艺术必须有助于改善我们当下的经验,因为只有这样,艺术对大多数人来说才会更亲切,才会融入他们的生活。那些“精英主义”使艺术与大众陌生化,也让大众无法培养或感知到艺术,他们只能转而从粗俗的东西中寻找满足。显然,倡导分离性的艺术理论直接降低了社会的凝聚力。

艺术远离生活,使艺术家们也深受其害。他们会被社会生活隔离,进而疏远,从而失去了艺术创造的质料和源泉,这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难以琢磨。杜威自己的著述措辞通常比较平淡,这也是他一贯追求的风格,在平淡中又尽显深刻之处,不禁让人对他刮目相看。

总之,杜威主张,艺术的作用不仅是批评现实,更是去改变现实。在日常生活的领域中来,又成为富有建设性的向导、榜样和动力,这样艺术才会焕发出一种脚踏实地的民主光彩,从而提升人的生活,丰富人的交流,创建审美的社群,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舒斯特曼;新一代实用主义美学;智能空间建筑;银河SOHO

新实用主义美学在壮大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的各项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很自然的渗透到了建筑领域。如同先前“崇高感”对于哥特式建筑的影响一样这一影响是十分深远并且广泛的。

一、舒斯特曼强调的身体自然主义对智能空间建筑美学的影响

智能空间建筑的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最大限度的方便人们的居住和工作,最大限度的挖掘提高人类生活和工作效率和舒适指数的可能性,最大范围的满足人类各个层次各个范畴的需求。这便体现了舒斯特曼不断的强调的身体自然主义思想。舒斯特曼在《表演性身体美学》中他特别强调身体美学是以身体为中心的美学,认为艺术应该全方位地满足人的生命体,包括肉体层面的和精神层面的,显然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性是巨大的,这也体现到了现代智能空间建筑的设计理念中来。

简单的拿智能空间建筑中厕所设计来说,一般设计师会先分析建筑的功用性,从而分析出此居住空间的使用人群,在将人群进行分类对比,一般可分为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一般人群中可以划分出男女两个大类,充分考虑出人群比例以及各自功用性的需求之后进行厕所的位置定位、厕所的具体设计和通风管道设计、排布线设计、特殊功能性的设计。如银河SOHO项目中的根据四个不同的功能分区划分出了不同的厕所面积比例。在对待特殊人群中,银河SOHO项目也给一些身体不便人士例如残疾人士开辟出了特殊的厕所分区。身体美学对研究和改善残疾人的状况也很有帮助。舒斯特曼特别指出一个误解:“人们常常以为身体美学是关于青春美貌的青年人的,实际上身体美学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身体经验、提高身体功能。越是年纪大、身体虚弱、疾病缠身的人,越是需要身体美学”。

二、舒斯特曼倡导生活艺术的观念思想对智能空间建筑美学的影响

舒斯特曼在《生活即审美》强调了“生活为艺术的中心”这一古老的命题,舒斯特曼因为在亚洲生活了近20年,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认为生活就是艺术、生活就是审美,艺术是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的,离开这些功能的纯粹艺术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存在的。艺术必须是有其功能性的。舒斯特曼强调要重新恢复古老的艺术观念,即以生活为中心的艺术观念。这也于智能空间建筑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原则不谋而合。

舒斯特曼认为“艺术应当是一切贴近人们生活的”。智能空间建筑也遵循着这一轨迹在不断的发展着,智能空间建筑近年越来越注重其交互性和可鉴赏性,智能空间建筑现在大多是智能大厦,现在的智能大厦已经脱离了以前简单的为了功能性而忽略其可鉴赏行的趋势,越来越多符合现代审美的建筑跃然眼前。银河SOHO项目,它抛弃了一般智能大厦的方正结构,以一种流畅的中庸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并且也符合舒斯特曼提出的符合人类生活的就是有美感的这一思想,银河SOHO不是简单的流水造型,而是以此为依托讲建筑划分为了四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四个功能区,既有美感也极其符合其功能分区的需要。

三、舒斯特曼的审美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对智能空间建筑美学的影响

舒斯特曼认为艺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们应该通过艺术品的动态的展现过程来感知艺术品的美。智能空间建筑也正是运用这一观点,在对建筑的设计上强调一种动态的美。智能空间建筑充分的考虑的各种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利用先进的电脑智能系统、人机互动系统、机械力学、动力学、通讯工程学、人体工程学、建筑心理学等等先进科技成果,使建筑这个静态的空间变成了动态的空间。这样,智能空间建筑就向人的大脑一样可以感知建筑内系统间和建筑内外各个系统之间的关联,还能为人们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最为舒适的空间和富有创造性的功能,能够映射出用户所需要的通讯、办公以及建筑自动化的需求。智能空间就是以这样一种动态的方式体现了它独特的魅力和美。

银河SOHO使用了多项绿色建筑的先进技术,比如高性能的幕墙系统、日光采集、百分之百的地下停车、污水循环利用、高效率的采暖与空调系统、以及优质的建筑自动化体系。这使得这一项目内部能够有机并高效的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重要的是,其非常注重建筑与建筑外部各个系统之间的和谐统一,充分利用各项资源使得建筑不单只是一个建筑本身,而成为一个流动的、动态的统一体。

四、舒斯特曼倡导连续性、联系性的思想对智能空间建筑的影响

同样我们以银河SOHO项目为例来分析舒斯特曼的新一代实用主义对智能空间建筑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策略上,银河SOHO项目通过单体的整合营造出一个壮观的整体。每栋建筑个体均有它的中庭和交通核心,且在不同层面上融合一起,从而创造出丰富流动的空间、景致和室外平台。建筑在从下至上的不同层面各个方向展开,所以它是一个360度的建筑世界,没有角落也没有不平滑的过度,源自自然的启迪,建筑的外观展示了的也是连续流动的深空间。银河SOHO它是一个多级系统,是一个有序的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各个系统内部之间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均可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流,构成有生命的建筑。

银河SOHO的设计理念是旨在建造一个“中国庭院式”的建筑,中国的庭院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四合院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银河SOHO以此为起点建造出的是一个充满流动性、深空感而又不缺乏联系的建筑,以此项目的中间水景庭院为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间的水景和周围建筑的颜色和流动的外形相得益彰,也借此水景将四个功能分区分离开来,但是这种分离不是割裂,而是达到了即统一又区别开来的分离方法。

参考文献:

[1]理查撼.舒斯特里:《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2]张公忠等编著.现代智能建筑技术. 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篇3

1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由于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所以它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并将改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变苦学为乐学,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1 人机互动,获得迅速直接的教学反馈

人机互动是多媒体教学的显著特点。多媒体教学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互动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此外,这种交互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教学都是听从教师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步骤,而在多媒体教学这样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及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本来就是个人的问题,如果能端正态度,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就是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再由教师去向他们的大脑灌输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通过计算机软件及多媒体技术的强大人机交互功能,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教学反馈,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课堂演示中的大量习题练习,每题都能知道结果,还能随时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

1.2 加大了课堂练习的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往往由于板书、画图及重复讲解而浪费时间,使学生课上练习好,课外作业多,不能很好地掌握上课所学的内容。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节约了大量的讲课时间,加大了课上的练习,而且由于其快速反应力强的特点加强了练习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强化。多媒体教学不仅提供新的教学思路,而且传递知识信息快,又能有效地调控教学。

根据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知识单靠听觉可获得60%,单靠视觉可获得10%,两者兼顾可获得85%以上;如果就保持三天左右的记忆来看,单听觉保持15%,单视觉是40%,视听并用是75%。可以看出,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仅大大节省时间,而且学生可以用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信息传送快,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当时书本上的知识,而且能通过网络随时获得最新的资料。并且可以借助互联网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不至于再一个一个举手来向教师请教,也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1.3 发挥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凭借黑板、粉笔、书本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因而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很小或无从发挥。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后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更能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增强职业感和价值感。借助计算机技术,教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而要融入教师的个性、思维、理念和方法,从最大的限度上体现一个教师应该有的一切本领。通过运用它不仅使学生受益无穷,而且有利于教师本身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能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说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对师生都是非常有用的。

2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

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改变

教师必须明确,没有任何一种媒体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计算机也不例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不能代替教师。教师是人类教育的灵魂人物,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本身就是一个最直接、最优越的教学手段。教师凭借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生动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绪感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参与到新的教学中去,这种作用不但不能削弱,反而需要加强,而且由于课件都是事先做好的,而教学是灵活多变的,有时课件与教师发挥的不符合就需要教师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2.2 多媒体技术运用要根据实际需求,不能滥用

多媒体计算机虽然具有多媒体、超媒体的功能,但在教学过程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媒体的作用,它的选择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主要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而定,目的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并且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应尽量降低成本,充分发挥已有的教学资源的作用。多媒体并不是全能媒体,不要在整个课堂中不论是课题、例题,还是课本中的字、词、句等等一切都由电脑来完成,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一点痕迹都没有。

既然多媒体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说课件的好坏应该体现在其使用效果上,采用课件教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那种为了赶时髦,为运用而运用的做法将会造成教学的失误。因此,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还需深入研究教材,找准最佳作用点做到有的放矢,起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2.3 要多给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师就不能用多媒体演示来代替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特别是对于理化生等自然科学课程的实验课,主要是通过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辨别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实验促使学生探求、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又可从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最终提高整体的能力。因此说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对于增强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目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恰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讲清基本理论的同时,还必须重视理论与实验结合,让学生从反复的科学实验中培养能力。

2.4 应做好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能把要感知的对象形象地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利用音响、图片、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能更好地学到知识。可以看出,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实际上就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添加的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知识把原来抽象的课本知识转化为更加形象的色彩动画,以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因此,要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时机,掌控好黑板、教师、语言表达、普通教学工具与多媒体应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篇4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的一座小岛上,开始建造时间为1163年,耗时180 多年,于1345年全部建成,是一座非常漂亮的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开创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设计面 

巴黎圣母院的外部更多的显示出繁琐的装饰细节和花纹,而教堂内部则截然相反,装饰素面朝天。另外教堂内部显示出的更多的是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偶尔走廊上会有一些画作和雕塑作品。整座教堂的结构部件和装饰都是用石头雕刻而成完成的,从墙壁、屋顶到窗棂。虽然巴黎圣母院是由石头构建而成的,但这些石头并不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巨大而且多的石头组建成了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每块石头都被赋予了生命,展示着艺术的美学和闪光点。[1]

二、 巴黎圣母院的影视美学

(一)故事的文学艺术性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著作,文学作品改编成为电影不仅要遵循原有的文学内涵和意义,还要创新改进但不失去原著的宗旨。太过遵循会被认为是固守陈旧,大胆创新则会被认为是胡编乱造、脱离了原著的内涵和宗旨,所以最好是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和发挥进行作品的再创作,影片故事围绕一位少女和四个男人之间发生的事情展开,主要人物在开场的片段中陆续地出场,并没有太多的拖沓,情节组织得也比较到位,人物性格刻画良好。

(二)拍摄的影视艺术性

影片在实际叙事中将各个场景充分地运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感。运用高超的拍摄手法和技巧,将故事情节和场景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出来。卡西莫多在教堂中被宣判的场景的选取是导演的精心安排,导演以此为出发点,创造了一个气势辉煌、场面热闹的场景,以一种高超的影视拍摄技术将镜头慢慢对准主人公,给观众以视觉冲击和享受,并以此来进行卡西莫多这个渺小的人物和恢弘壮观的巴黎圣母院相比较,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更好地嘲讽了卡西莫多这个渺小的人物。[1]

三、 建筑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运用

(一)建筑艺术在影视美学中的运用

建筑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风貌,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场景和日常生活。在欧洲国家,教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很大的地位,在居民的文化生活都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堂已渗透至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堂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具体事项的物质支持,也为他们提供了精神支撑,反映着他们的思想和文化。电影开头教堂场景的选择,实际上是进一步贴近了当时市民的生活,给他们以亲切感和熟悉感。

整个影片的故事都是在具体的场景中展开的,而巴黎圣母院正是这部影片的主要场景,贯穿了故事的始终,从故事开头的宣判事件到以后发生的各种相关的事件、到各个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物出场及他们的表现、并由此展开的精彩激烈的表演画面,都与巴黎圣母院有联系并借用了此场景,从而巴黎圣母院贯穿了全文的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故事主题的揭示。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很多法国人以拥有这么一个建筑而自豪,它更以其精致美丽的外形和充满创新的结构方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一个典型的标志性建筑,因此当这个建筑出现在影片中时,使人们感到亲切,加上影片拍摄时运用的手法、灯光、色彩等艺术手法给影片增光添彩。

(二)建筑艺术与影视美学的交相辉映

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品,建筑艺术贯穿了全文的撰写,占据了小说的较大比例,为表达小说的主题,表现人物性格形象、思维方式和时代主题以及建筑艺术与影视美学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部影片正是从这部小说改编而来的,主题思想和具体故事场景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因而可以从分析小说的风格、故事场景、情感主题去表达影片所想要表达的,雨果的建筑观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2]

雨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还是一位在建筑上颇有造诣的建筑艺术爱好者,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建筑艺术成为了它经常关注的话题和艺术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雨果文学创作的初期到成熟期,都或多或少地提及了建筑艺术,这是他关注的焦点。《巴黎圣母院》作为建筑艺术文学,以建筑艺术将文学艺术主题很好地烘托了出来,在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小说环境的描写、小说叙事结构的的展开,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小说的主题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包含着作家的审美情趣和情怀,小说主题主要是表达反封建思想和反对宗教束缚,宗教封建思想可以用建筑艺术很好地表现出来,故事发生在在这种环境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物的性格、命运、心态和成长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此,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形象与建筑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以下特征,人物形象特征和哥特式建筑的外貌特征相符合,人物外貌形象丑陋,脸部五官排列不整齐,如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等不协调的东西都和这座教堂的建筑特征非常的相似,与小说主人公的相貌非常相似。另外,小说主人公还与巴黎圣母院有着血缘关系,卡西莫多从小不知道父母是谁,在教堂长大,这座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哺育并养育了他,这个建筑就可以说  [本文由wWw. dYLw .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是他的母亲。巴黎圣母院内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上的陪伴和伙伴,它与这座建筑已经有了深深的感情。从第三方面来说,圣母院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命运的变化,将他从一个封闭、粗野、凶恶的人由于一些人的出现让他成长为一个懂得爱、善良和美的青年。这些所有建筑有关的事物都在间接地塑造着主人公的性格和形象。[3]

建筑艺术对小说、影片的结构建造和情节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作者对小说文学创作的初衷是以挽救哥特式建筑的强烈宿命感和使命感出发的,并此作为开端进行小说的创作。哥特式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是神秘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小说人物依次出场,演绎着精采绝伦的故事情节,流露出小说中的宿命观点。

篇5

关键词:实用主义;经验;审美经验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064-02

实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一个重要的人本主义研究哲学思潮,倡导超越传统的二元论哲学,努力发展一种关注行动的新哲学。这种哲学要讨论生活和行动的意义,从而对人们的幸福生活给予有益的指导。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他对审美的研究是追根溯源式的研究。杜威认为,美学学科的逐渐独立也是审美作为一种意识形式逐渐形成的过程。在莎夫茨伯里、鲍姆嘉通和康德那里,审美经验意味着一种无功利、无目的、无概念地对待事物的审美态度,这种审美态度使它从日常的功利性的语境中独立出来,与大众生活与日常经验完全脱离开来。但是,事实上,审美并不仅局限于私人的审美意识之中,它是与人的生存、人的经验息息相关的。更重要的是,审美意识的产生是西方传统二元论哲学的产物,正是这种二元论的哲学导致了人类文化的一系列分裂,美与非审美的分裂、艺术与生活的分裂只不过是这些全部的分裂中的一部分而已。杜威通过建立经验的统一性,即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统一为哲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审美中蕴涵着杜威实用主义的价值理想,是实用主义哲学重建生活意义的完整表达,同时也标志着实用主义作为一个哲学流派的全面成熟。

一、杜威的经验观

传统的经验论主要是指英国的经验主义,他们以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作为经验的基础。杜威认为,传统经验论的问题在于忽视了经验本身的无限丰富性,把经验局限于认识论的领域。传统经验论只能从主观的、静态的角度去理解经验。事实上,经验是与生活、自然、历史具有同样意义的概念,必须从生活本身出发去领会经验的内涵。

(一)“经验”向生活的拓展

杜威认为,传统哲学的二元论的模式是人类一定历史文化的产物,因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所有哲学的前提接受下来。事实上,“经验”的内涵要比认识活动宽广得多,它涵盖了整个的生活和历史。“‘经验’是一个詹姆士所谓具有两套意义的字眼。好像它的同类语生活和历史一样,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操作和遭遇,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简言之,能经验的过程。”杜威的经验概念强调经验的原初状态。我们是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这是我们有机体的第一前提。我们并不是先认识对象,而是先占有、享受对象的。经验首先是占有、享受并与对象彼此不可分,它一开始是相对模糊的、混沌未开的。同时,经验本身也包含着生活的一切内容,经验就是人类生活本身。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作为人的生活的历程展现其自身的形态的:经验使人的认识、情感、道德和审美成为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环节。在传统的经验论那里,经验只是思维中的一系列图像,而在杜威看来,经验是我们在具体环境下的生存活动,或者说就是生活本身。杜威通过对经验的改造,使人们不再运用经验解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可能性。相反,要用经验揭示主客体未分裂之前人的生存所具有的样态,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延展至整个生活领域,整体上涵盖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融通、相互吸取、彼此作用的生长历程。

(二)“经验”与自然的连续性

在传统哲学看来,经验来源于个人的、主观的感觉。经验无助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甚至会遮蔽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因此,要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的本质,必须依靠超越经验之上的其他途径。在杜威看来,传统经验论的观点建立在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知识论基础之上,因而,淹没了经验丰富的内涵与深层价值。杜威认为,经验作为生命活动的历程,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交融。一方面,经验是关于自然的经验,不能把自然从经验中分离出去。如果从经验中抽出自然,把经验看作是纯粹主观之物,那就取消了经验。另一方面,经验对象经常受到人的影响,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人的,而是属人的自然。“经验既是关于自然的,也是发生在自然以内的(experience is of as well as in nature)。被经验到的并不是经验而是自然——岩石、树木、动物、疾病、健康、温度、电力等等。在一定的方式之下相互作用的许多事物就是经验;它们就是被经验的东西。当它以另一些方式和另一种自然对象——人的机体——相联系时,它们就又是事物如何被经验到的方式。因此,经验到达了自然的内部;它具有了深度。它也有宽度而且扩张到一个有无限伸缩性的范围。”因此,经验与自然具有天然的连续性,正是通过经验的开展,人们“透入”(penetrate)自然,并达到它的深处。这样一来,经验就不再是自然的遮蔽物,而是深入自然的途径,探索自然的有效手段。

二、完满的经验

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一个自身具有生长力量的动态过程,因此,如果排除经验可能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干扰因素,每一个经验都会伴随着自身的过程走向圆满,这样的经验既拥有实践的力量,又具有理智的引导,还包含审美的维度,这样的经验是“一个经验”(an experience)。“一个经验”是理解审美经验的钥匙。

篇6

教学目标;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5—0050—01

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交互性强、图文并茂、生动逼真、趣味性强、资源丰富等优势,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直观而又充满情趣的信息化平台。但是由于教师个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认识程度和操作使用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有些教师过于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的新颖和方便,并未使多媒体教学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下面我就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谈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聚焦教学目标,锁定多媒体使用目的

作为教师,上课前首先要备课。备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准确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作为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首先也要明确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明确:本节课为什么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在什么地方、哪个环节需要使用多媒体?怎样使用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要解决哪些问题?等等。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师从单纯利用语言和板书形式传授知识提高到使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音响等的综合运用,方便了教师教学。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多媒体技术多么发达、多么好用,它也只是实现教学目的的辅助工具或手段,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服从并为教学目的服务。如果不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或教学的需要出发,而是从所拥有的媒体或设备来设计教学,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就容易出现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异位的现象。如,有些教师把相关资料和素材下载下来,简单地组合在一起,不顾教学目标就滥用一气,只图多媒体内容的丰富和形式多样,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失败。

二、研究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避免教学内容与多媒体使用的脱节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教学形式又为教学内容服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也不例外,不论是介绍性的演示,还是再现性的模拟,其着眼点都应放在教学内容上,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采取相应的表现形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明了,易于学生接受、理解和记忆,这才是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根本目的。如果教学课件的表现形式过于复杂、过于华丽,而无用信息太多,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后果,以致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计划与实际需要,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不同层次,然后把确定的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有些教师对已有的素材不经筛选和加工,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没有将教学内容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在一起,只简单地将素材串联或堆砌起来,结果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消化课堂内容。

三、适度使用,避免整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授课

多媒体有着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并不是万能的!有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内容的确丰富多彩,但在上课时,他们只顾操作计算机演示课件,而不做过多的讲解,甚至整节课都由计算机为主进行授课。这样不以教师教学为主,而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完全以计算机的演示来替代教师的引导与讲解,使师生之间失去了交流和互动的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学坚决不可取。多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的工具,整个教学过程要靠教师组织,多媒体的应用只是在教师的安排下逐步引入,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所使用的主要手段。因此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前,教师应做必要的讲解和启发,使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决不能让多媒体简单地替代教师授课。

篇7

关键词:美国;大学职能;实用文义文化

大学职能指以实施高等教育为主要任务的机构――大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大学逐渐形成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职能。高等教育作为专门的文化传播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和用什么样的文化知识培养人才,并不完全由高等学校自身决定,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制约,特别是社会主流文化。实用主义贯穿于美国文化发展和变革的整个历程中,对宗教文化、共和文化、个人主义文化起着强烈的支配作用,是美国文化的根本内涵和文化传统。本文主要从实用主义文化渗透于美国主要文化的角度来探析大学职能的发展。

一、宗教文化中的实用主义文化与大学人才培养职能

实用主义强调对实际生活是否有用,以是否有实际价值为判断标准。实用主义者重事实,但并不反神学,一旦神学的某些观念被证明对具体的生活有价值,就会承认它是真实的。美国的实用主义其实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价值观和处世原则。

这种宗教文化是殖民地时期英清教徒在天主教势力的迫害下,大规模移居北美后形成。他们注重神学,但感兴趣的不是神学本身,而是神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在社会上的实践,是运用已懂得的“真理”解决现实中所碰到的问题。[1]清教徒们认为只有通过努力获取成功,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宠和救赎。可当时恶劣的环境,要获得财富改变现状唯一的途径就是辛勤劳动。因此,不断辛劳工作成为清教徒主义的主要人生态度。他们将成功作为灵魂得到拯救的象征,而财富则是衡量成功的主要标志,要获得财富就必须辛勤劳动。宗教道德规范由此转化为一种世俗的进取精神,这与我国古代墨家奋进思想有相似之处。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便在社会实践中逻辑地联结起来。可见,实用主义的文化精神渗透于宗教文化当中。

在教育上,这种文化主要通过大学课程的内容反映出来。因它注重此文化对实际生活的运用,故在经济发展要求下,一些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表现出自由主义和实用的特点。当时设立的高等学校基本上是教会开办,主要仿英国牛津、剑桥大学而创立。这些大学的主要动机是宗教性质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高深学问的传教士、教会工作者和虔诚宗教的政府官吏等人才。[2]可见,这种宗教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极为深远。

二、共和文化中的实用主义文化与大学研究职能

共和文化指美国共和创建时期文化的总称,“自由”“平等”“参与”和“民主”是共和文化的核心,被视为美国文化的精华。《独立宣言》中就指出,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和追求幸福的权利。[3]

为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逃避宗教迫害,建立自由与民主的国度,清教徒们来到新大陆,那里没有国王、教会、等级制度,一切都像空气一样自由。但自由与平等是以财富为根基,只有拥有财富才能拥有自由,才有平等可言。可见,美国人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态度,是一种完全的实用主义。

此时,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则继续讲求实用原则,广兴工、农学院以满足工商业发展需要;另则努力发展重学术研究的大学。1876年,仿德柏林大学设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建立大学研究院,集中精力钻研学术,实现了教学与研究职能的结合。

三、个人主义文化中的实用主义文化与大学服务社会职能

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有密切联系,个人主义讲自由强调的是完全的个人自由,是在拥有个人财富基础上的自由;实用主义强调行动实际效果,以是否有用,是否有实际效果作为判断行动的标准,它所强调的行动,是一种完全的个人行动。在共和时期,个人主义在自由、平等、民主观念的支配下,不断发展。这种个人主义文化的内涵是:注重实际、个人奋斗、勤劳节俭、追求成功。

个人主义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开始形成、发展与膨胀。到19世纪中叶,这种功利个人主义在美国占了统治地位,影响到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包括美国大学的社会职能。

60年代以来,美国的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大量中等技术人才,美国一些公立和私立大学纷纷设立学院,培养所需人才以满足社区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并把教学与科研、课堂和校外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使教育与工农业生产密切联系,为大学服务社会开辟了道路。

四、结语

从实用主义文化对美国大学职能的影响可以看出,教育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但文化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所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这个国家的教育传统。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但大学唯一的职能是培养人才。虽当时大学存在研究活动,但研究作为一种职能,是19世纪初德国建立柏林大学之后出现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实用主义文化在殖民地时就已存在。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是在美国出现的,这是实用主义文化传统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必然反映。实用主义以实际生活中是否有用,是否有实利为价值判断标准,反对一成不变的原则和教条。在思维方式上具有灵活性,没有既定不变的原则。因而,当这种文化被运用于教育时,在高等教育上,必然表现出把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用主义文化传统一方面把美国高等教育同市场力量结合起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则使高等教育对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迅速作出反应,直接为社会服务。可见,美国实用主义文化对其大学职能影响之大。

参考文献:

[1] 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课件风格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显示出了它的无穷魅力。譬如,在课文的讲解过程中,可以用简明的图片将课文的大体概况作一解释,辅助学生的课堂学习;将课文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听录音的同时,思考问题;问题的设计尽量贴近课文内容,具有可以同时训练学生听力和对课文理解力的双重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认识不足,或使用不当,或盲目地认为采用多媒体技术越多效果会越好,一味滥用多媒体技术,便会适得其反。

一、课件风格要和教师教学风格相协调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根据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地组织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因而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形成了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想,又让学生易于接受。如果因为使用了多媒体,把原本简明的课堂变得更加复杂化,只能使学生满头雾水,不知所措,也就背离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本意,更弱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二、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

恰当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英语课堂教学在效率上带来质的飞跃。但是,如果刻意追求现代化,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把语言交际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教师就成了“放映员”,结果自然适得其反。

(一)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主导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虽有很多优点,但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所具有的主导作用是计算机不可取代的。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学科,必须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才能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即便有很多优势,也只能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而不能反客为主。教师为了教学而使用它,而非为了使用它而教学,是否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取决于英语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明确听或看的目的,使他们有心理准备,调节他们的注意力,并注意及时反馈矫正,以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二)计算机多媒体运用的环节和选用的软件要适时适量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让学生掌握。事实上,学生课堂上的无意注意过多,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使得学生获取的语言素材量十分有限,在课堂上缺少语言训练的机会。其实,教师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与积极因素,由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到维持他们的有意注意,进而转化为从事学习和创造活动所必需的“有意后注意”。所以,在引入或呈现(presentation)这几个环节可以多使用多媒体,其他环节少用。但不论在哪个环节,教师都应抱定一个目标,那就是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景语言点,“活化教材”,创造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会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

三、切合实际地选用媒体、课件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等于说计算机多媒体可替代其他一切教学媒体。只有结合使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一)避免只重多媒体而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

计算机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如实物、简笔画等在课堂教学中的功便不可忽视。所以,教师不应一味赶潮流,而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各自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是我们不变的原则。

(二)避免把投影屏幕当黑板

在英语课堂上,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以及学生提出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让学生对重难点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如果把投影屏幕完全替代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一贯性,使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因屏幕上内容稍纵即逝,影响了学生记课堂笔记。实验证明,课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当时讲过的内容的概率是不做笔记的学生的七倍。所以,完全用屏幕代替黑板,就会影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辅助优势的发挥。

四、从学生的角度选择多媒体、制作课件

用多媒体展示这些语篇或对话材料,只是把文中情景和有声语言展示给学生,它无法取代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用英语进行的交际操练,更无法取代学生的思维训练。所以,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应以促进学生动脑动口、积极参与为着眼点,切不可为了追求在课堂上多一点现代化教学的气息,而不加选择地使用过多的多媒体课件。

篇9

关键词:实用主义;美国;大学校园;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114-02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贯穿于美国文化之中的实用主义文化,是各个时期美国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又是美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所在。所谓的“实用主义”指的是注重实践活动和行为效益,不看重空泛的理论,这种思想在美国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直接影响到了美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同时这种办学理念对美国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体现动态发展需求的校园规划

二战以后三十年左右的急剧扩张,使美国高等教育的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规划思想占据了美国校园规划的主要地位,校园规划更强调发展的过程而非结果。

马里兰大学是南北战争后政府捐赠土地建立起来的服务于当时社会需要的农业型大学之一。选址在小城镇上,形成College Park大学城。学校在校生大约35000人,校园用地面积巨大,约7590亩,为不规则公园式的自然景观型校园。校园内建筑群自由布局,强调小体量沿主要道路不规则排列的自然特征,有时形成小范围的建筑围合,整个校园没有明显的轴线,综合图书馆、行政楼及周边建筑围合成可穿越草坪,形成校园中心区。这种规划布局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早期修道院模式的方院校园空间布局明显不同,但为大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度。建设初期仅使用东南角的一片土地,根据使用需要逐渐扩张,允许学校有更多的可能性去迎合未来的发展需要,完全契合了当时农业大学发展方向尚未明确的实际情况。

二、可操作的规划体系及规划管理程序

校园规划某一程度上只是校园漫长发展过程中抓拍的一个场景或画面,规划的标准是什么?这些标准是如何产生的?其科学性如何?如何保证最终规划能满足这些标准的实施?如何避免某个人的不科学的偏好决定规划的产生?

马里兰大学认为,建立一套可操作的规划体系和规划管理程序是解决这些疑问的有效手段。

为保证规划编制及运作的公正性及科学性,马里兰大学成立了专门的规划委员会负责指导和审批校园规划的管理和实施。规划程序的建立包括规划委员会的建立与规划程序的设计。规划委员会的介入使集体、公众成为规划的决策者,避免了个别人对规划的盲目决策。规划体系的建立为校园的专项规划建立了参照坐标,许多本来不属于校园规划的问题被分化出去作为专项规划独立研究,其成果被校园规划加以利用,成为重要依据。规划程序设计要求规划的每一步都有科学的依据,其分析与结果都要求汇编成文件予以公示。例如,马里兰大学在进行校园规划调整之前要详细对校园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1)环境、(2)学校土地产权、(3)校园土地使用模式、(4)主要建筑使用功能、(5)步行交通、(6)车辆交通、(7)停车、(8)地形、(9)校园开放空间模式、(10)校园景观、(11)其它等。

目前美国很多大学都建立了这种管理体制,应该说,规划体系与规划程序的明晰性是美国校园规划迈入理性时代的标志。

三、笃实的“以人为本”的规划方法

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才。美国大学校园规划以笃实的手法体现出对被教育者的关注。

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综合体育馆服务中心三位一体形成马大校园最繁忙的交流空间。马里兰大学比较正式的图书馆8个,主要按不同学科分别设置。综合图书馆中除开放阅览室外,设置了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研讨室,满足研究型大学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交流、研讨方面的需求;建筑周围、广场等地随处可见座椅供教师和学生使用,丰富的细节设计创造了别致的室外交往空间。

同时,马里兰大学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培养,主要反映在其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系统。学生活动中心、健身中心、体育场和室内运动场等学生活动场所,学生的课余时间一般都在这里度过。学生活动中心一般会包括多功能厅、自由活动区、休闲吧、社团办公室、会议室、俱乐部、邮局、餐厅、咖啡馆、商店等。学生活动中心中还提供专门的空间用于各种学生社团的活动。

完善的步行交往系统设计十分重视人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大部分校园的重要建筑入口之间都有捷径相连,大片的草坪都是可通过式的,形成了简捷的现实可达性,充分体现出对人性的尊重。

四、把握时代脉搏的规划内容

经济全球化和高速发展需要大学及时地反映社会的需求并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因而大学和城市的互动和交往也是当代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用主义”思想将美国的大学从“象牙塔”转化为社会生活的有机构成,大学已经从城市的文化设施演化成为整个城市经济技术发展的发动机,大学的科研成果直接面对社会生产,富有传奇色彩的美国硅谷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作为研究型大学,马里兰大学适应时代需求,及时从早期的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农业型人才转变为利用科研成果主动服务社会。校园规划建设体现了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关注,拓展校园空间建设高科技园区,是集大学科研和高科技企业为一体的人才高度密集的尖端技术科研中心,一大批与学校尖端科研成果公司相结合的公司落户于此,同时科技园也成为马里兰大学师生学习和开发研究的基地。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在马大的校园中还有很多体现,比如,教室及实验室、办公室的建设以满足使用需求为主,装修简单,大部分房间管线外露,整齐排布,既方便检修又节约资金;马大校园中建筑物周边及绿化景观周边的座椅样式一样,都是采用金属材料喷黑漆,简洁、耐用、美观,又不失整体性……

如何适应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是大学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大学校园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依托就显得尤为重要,借鉴美国式的“实用主义”规划思想,尺度宜人的校园空间、适于研究型大学“小班式”教学的教室、相对私密的可停留场所……也许该是我们找回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张蕾.研究型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10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1.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源泉。多媒体技术可以综合文本、图像、声音和动画,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丰富的形态在课堂上展现出来,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钠的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仪,以通过照片、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常见的钠的化合物,如苏打、小苏打、食盐等,教师配合照片或者视频向学生讲解每一种化合物的性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钠的化合物这一内容。

2.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展直观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可将相关的化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变虚为实、变繁为简,使学生对原本抽象的理论知识建立清晰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

例如,在讲“走进化学世界”时,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外化学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化学学科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如“材料化学、纳米科技”等以图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与好奇心,从而激起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

3.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初中化学实验课程无法完成的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规律都是通过化学实验得出的。由于化学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很多实验难以进入初中化学课堂。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音频、动画或视频等结合的方式来模拟某个实验的过程,可弥补实验条件的不足,增强学生对初中化学实验的兴趣,进而帮其更好地掌握初中化学知识。

4.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利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初中化学教学革新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学习资料进行自主性学习,也可以利用计算机与同学进行讨论,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初中化学向更好的方向革新。

二、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正确地运用多媒体,发挥其优势来帮助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策略。

1.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多媒体课件质量

当前,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很多化学教师没有时间制作多媒体课件,更没有大量的时间去钻研课件制作方面的技术问题。现有的网络资源中有很多化学多媒体课件是一些课件制作高手制作的,虽然包含很多技术含量,有着美观的界面,但由于制作者不是从事化学教育工作,缺乏对化学课程的了解,做出的课件往往内容不能突出重点,使得课件华而不实,不能起到促进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2.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整合

初中化学的教与学的过程在形式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因此,多媒体技术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是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为教学起到催化剂作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化学多媒体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仅是一台计算机的操作者,而是需要将多媒体与传统课堂进行有机整合,可以在课件中穿插设计一些与学生沟通互动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的丰富素材让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保持高度集中,增强教学效果。

3.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必须有助于突破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难以直接用语言表达的概念和理论以直观的、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或把课堂演示实验中有毒的、有危险性的实验通过播放录像的形式演示出来,或把物质的微观结构或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些都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研究的方向,多媒体课堂教学绝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用电脑屏幕代替板书、用录像代替所有课堂演示实验等这些形式都是不可取的。

4.多媒体积件的制作必须具有科学性

篇11

1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数学课要引起聋生的思维联想意识、积极思考能力就必须最大限度的消除认知障碍。聋生虽然失去了听力,却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有些聋生还有一定的残余听力,配带助听器有部分地感知声音。因此,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而多媒体课堂在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特别对于聋生来说,还可以弥补其接受事物过程的先天不足与缺陷。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一个FLAH动画,先展示两个图形,一个是美丽的蝴蝶,另一个是飞机,并先后分别在两图中间显示一条竖线,然后动画演示沿中线对折,使聋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轴对称图形是什么样子。使聋生认识轴对称图形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左右形成的轴对称图形。进一步动画继续演示,这是四个相等的花瓣组成的图形,动画闪动左右对称,上下对称对角也对称,到此,学生思维联想意识强烈,我说:“同学们我们做一个实验,请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靠近折痕的一侧画出图形,用剪刀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有的同学迫不及待随意画了一条曲线,打开一看象一棵树,有的同学画两个半圆,打开一看象葫芦,不一会儿同学们剪出了树叶、心形、苹果、梯形等对称图形。这时我找同学问什么是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从而引导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通过这样的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调动聋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聋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激发聋生学习数学那种枯燥无味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2 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空间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有助于搞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发展聋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并提高他们发散思维空间。

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有这样一题:许多正方体都有序地叠在一起,要求学生数出共有多少个,这时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演示每一层正方体重叠的情况,让学生通过演示一层层的数出总个数,很顺利的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向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空间

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数字、动画等信息功能于一体,生动形象,在吸引聋生的注意力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对于聋生来说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

3.1 创设问题情境,让聋生能够从多方面去进行思考,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例如:教学“停车场有23辆公交车,开走9辆,还有几辆?”时就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公交车开走9辆的情境。借助图像演示,这样把教学过程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很快进行列式。

3.2 创设故事情境,激发聋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寓学于乐。

例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富有乐趣的“故事情境”来帮助聋生检测周长知识学习的情况:屏幕上先展示一个太极八卦图,接着用动画的形式移动太极八卦图的一半,在闪烁红边线,最后剩下线形图。动画运动过程如下:

老师接着说:甲车在AB为直径的大半圆周上行驶了一趟,接着甲行驶的路线闪烁;乙车在两个小半圆周长上行驶(两个小半圆直径的和等于大圆的直径,且在同一直线上),行驶的路线接着闪烁。

篇12

关键词:多媒体运用 教师角色转变 课堂教学优化

信息技术时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的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转化成日常的课堂教学手段,然而,如果过多过滥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违背了其辅助教学的宗旨,使学生在课堂上走马观花,使得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课件本身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英语学习当中。多媒体课件不但没有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走到了它的反面。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避免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其次,注重课件风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一致性,解决教学重难点;第三,注重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结合,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第四,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师的重视,多媒体由于传统教学媒体是显而易见的。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能弥补目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没有英语学习环境的缺点,有效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外语学习环境和学习情景,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相反,不恰当的课件却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

一、热身复习阶段

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在课间十分钟的活动后,情绪高涨,注意力很难一下子就集中到学习上来,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平静其情绪,使他们迅速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是每位教师都要面临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有鲜艳的情绪色彩的对象都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引人入胜,无疑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比如每堂课初始,用多媒体播放英语动画歌曲,就比单纯的清唱或跟伴奏带唱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优美的画面,有趣的情节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词,体会旋律,对学生的语感也有很大的好处。

因此,这阶段的多媒体课件应该是色彩鲜艳,旋律优美的,应该尽量避免选用节奏过快,过于激烈的乐曲,那样会使本来就很兴奋的学生产生视听觉疲劳,不利于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导入阶段

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才会去愉快的接受它,学习它,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努力克服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兴趣。“导入”往往在一堂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语会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所以在课堂的导入部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呈现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图画……展示出教学的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感官上给学生以强烈的有意识的刺激,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要学习”的冲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例如在学习动物(animals)时,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的照片做成flas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一个动物园的画面;或者是利用学生们常见的一些卡通动物形象,因为是他们所熟悉的,所以会格外感兴趣一些;如果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去动物园为动物制作一段录像,放在课讲上向学生展示,以情趣助学,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也处于极度的活跃状态,是进行新知识学习的最佳时机。

三、操练阶段

1、本阶段的课件设计必须有利于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

本阶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应该是比较高的,热别是以听说为主的小学阶段,当堂训练是学生们能否真正掌握所学新知识的主要途径。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得技能,而这四种技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所以,本阶段的课件必须有利于训练这四种技能。比如在学习“Let’s do .”和“Let’s chant .”这样的部分时,我一般会先出示这部分的图画,让学生看图听录音,然后解决其中的新单词,再呈现句子,模仿练习。学生通过训练,能够模仿地道的语音语调,基本上达到准确流利。有效的促进他们积极捕捉语言信息,从多角度(眼、耳、嘴、手、脑等)全面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技能。

2、该阶段的课件设计应当更具趣味性、生动性

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之前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也会使学生疲惫不堪。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应该充分利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两者交融在学生的认识活动中,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投入在学习活动中。那么,怎么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注意而不疲劳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学习活动安排的有张有弛,变化多样,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学生快乐的完成学习任务。而游戏无疑是最好的方式。将游戏融入操练环节中,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产生持久的注意,寓教于乐,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轻轻松松的巩固所学知识。

在定向思维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暂时的凝滞,即思维障碍。在学习中,一些新的知识点、长句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而这些又往往是教学中重、难点。现代心理学表明:克服思维障碍的主要方法是诱发和引导。在教学中多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便能及时疏通学生被堵塞的思维,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四、课堂小结表演阶段

这一阶段的多媒体课件一定要更加形象生动,富有真实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篇13

【关键词】历史教学 多媒体 教师

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它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否则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本文简要谈谈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1.内容的点拨与多媒体有机结合,避免由“人灌”到“机灌”。过去我们批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如果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点拨的作用,就不会有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清楚地展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些历史事件,如果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将会连“曹操、刘备谁是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更不说“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能打败强大的袁绍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大败于弱小的孙刘联军?”这类问题了;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教学效果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

2.正确掌握多媒体的需求时机,避免由“接受者”到“观赏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只会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久了就会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一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中国工农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观赏课,则背离了教学宗旨,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把学生看作是有目的、有能力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的人”。我们不要把“上历史课”变成了“看电影”。

“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避免“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多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对于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不会有明显增强。如果教师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甚至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老师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不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再加上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特别是从网上下载的课件,使用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的修改,否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好课件,对你及你所教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课件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存在“为了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用课件”的思想。

篇14

 1.多媒体的应用要紧密围绕教育教学目标

 在多媒体技术逐渐普及的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它的应用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特别在公开课,上级检查、视导中好象成为了一种必须的手段。很多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已经是以课件为中心,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中心。很显然这是本末倒置的思想!因此,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忘记了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忽视了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怎样教学才能达成教学目标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时候,首先应该关注其在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帮助教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作用。要注意,多媒体手段在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中的作用。如,在中学语文新授课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数学在实际社会生产、生活中实际应用的情形的展现。这为学生实现其学习目的和达成学习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2.要正确处理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 现代教育技术确实具有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但是它不能用来取代传统的教育手段,如果一堂课都设计成了计算机程序,那么将失去它原有的生动活泼的气氛,教师成了在放电影,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观众,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也使教师失去了他应有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是传统教育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结合进行,只能是中间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多媒体,使它成为画龙点睛之功。

 3.课件的运用要做到适用

 课件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感性知识,因此,课件的内容要与课程内容相一致。要做到恰到好处,而不是生硬的掺合,不是为了让课堂多些花俏,而是使学生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掌握更多的知识。

 4、教学课件的制作质量要高

 实行多媒体辅助教学,首先要求能制作出适合教学更求的课件。就目前而言,市场上基本还没有系统的具有科学性的配合教学的现成课件可以利用,尤其是石油各专业的教学课件更是少之又少,一切只能靠教师自己制作。但由于受技术水平和计算机学识水平所限,制作出来的课件有的很难达到教学要求,而往往流于形式化和粗糙化。许多教师只是把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演示,并没有达到教学课件的要求。甚至有些教师把教学内容变成电子文档搬到屏幕上了事,变成了文字搬家。试想一下这样的课件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怎样克服这一问题呢?一是教师要吃透教学计划和大纲,熟知需要制作课件的教学内容;二是对教师培训制作多媒体课件知识,请行家传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技能和技巧;三是购置设备,使得教师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手段;四是经常性的举办多媒体课件比赛,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研讨。这样可以提高教师素质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促进培训教学水平的提高。

 5.运用多媒体技术注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