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第一,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不动摇,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家庭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经营的最基本形式。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赋予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奠定了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同时,我国农民家庭经营的承包地,是农民重要的基本生活保障来源,因此土地承包经营制也是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制度基础。这一基本制度已经在《宪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上得到严格规范,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今后,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已经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切实保护已经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特别是,对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要从合同管理向登记管理转变,逐步建立包括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专业化属地化规范化的城乡土地统一登记管理体系,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续期制度或者实行无限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按照物权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更为彻底的保护。
第二,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规范农地流转,保障农民在农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结合农村劳动力流转和农村人口转移进程,在农民自愿选择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农地的市场流转和适度集中,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按照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农户和龙头企业自愿签订产品合约和要素合约,发展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等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在必要的情形下,可以发展龙头企业受让农户承包地、雇佣农民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在完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培育、发展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市场的基础上,开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市场,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强农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第三,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多地少,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大,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人口数量还会继续缓慢增长,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土地政策极其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目标。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继续完善和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和完善世界上最严格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耕地保护制度。对于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通过缴纳相关税费,专项用于耕地整理开发以补充耕地。对于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和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蔬菜基地等在内的耕地,在农地转用审批和土地征收等方面要继续实行严格管理。
第四,改革征地制度,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地转用制度和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公正补偿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延续下的农村集体土地国家统一征收制度存在的缺陷日益显现。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改革这种不合理的征地制度。当然,由于征地制度改革涉及耕地保护、城镇建设、工业发展、公益事业、农民权益、政府利益等诸多方面,因此只能渐进推进。近期,应重点修改完善征地补偿的有关法律法规条款和征地补偿费的确定办法,切实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从中长期看,理顺农地转用中的经济关系,实现土地征收中的公正补偿,需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缩小征地范围,将土地征收严格限定在公共目的,并在发展农用地内部流转市场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同时,适度开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经营性农地转用市场,形成的土地市场价格体系为公共目的的土地征收补偿提供客观的市场参照,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区分公共目的和私人目的、公益性用地和私人性用地的新型农地转用制度和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公正补偿机制。
第五,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建立以城带乡的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我国以国家和集体二元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与城乡企业、居民的身份相挂钩,依赖城乡分割管理的路径形成了城乡建设用地使用制度上的双轨制和城乡分割的建设用地市场,包括乡镇企业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等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化流转长期受到限制,直接阻滞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和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加快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开通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才能吸引城镇企业和居民投资农村、实现以城带乡式发展。今后,从统筹城乡土地政策、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的要求出发,在制定和颁布《物权法》,明确界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用益物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细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对于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在法律上可比照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创设集体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允许其与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具有同等效力地进行转让、出租和抵押;对于农村公益性用地和农民无偿取得的宅基地,可比照国有划拨土地设立集体划拨土地使用权,在交易许可管制下对其进行市场准入管理。
第六,调整土地收益的取得、分配和使用格局,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在我国现行土地价、税、费体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农地转用和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环节取得的少,以土地出让价款和费的形式取得的多、以税收形式取得的少;在分配上,绝大部分土地收益集中在市、县级财政,中央、省和乡村两头得到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区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少,投向经济建设的多、投向社会事业的少。这种格局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冲突,同时也驱使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要对这种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加大力度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制定和完善全国性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以及使用、转移和监督管理办法,保障对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偿;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完善有关15%的土地出让金专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规定,支持农业土地整理开发;逐步正税减费,全面完善不动产税制,支持乡村基层公共财政;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土地收购储备和风险备用金等的具体标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七,开展农用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用地整理是精细化、集约化、节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国土整治、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农用地整理通过对沟、渠、坎、田块等进行工程治理,对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各类废弃地、闲散地进行复垦,一般能够增加15%左右的有效土地利用面积;通过规整农田灌溉渠系,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改良土壤,能够提高土、水、肥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平田整地、归并零散地块、修筑梯田,能够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集约化程度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条件;通过合理安排田、水、路、林、村,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农用地整理,无疑将是未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区指导、依法规范、公众参与的原则,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农用地整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八,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治理。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总体上保持在180平方米左右,东、中部地区一般在120-250平方米,西部地区在150-400平方米,山区和牧区更高。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和迁移,一些农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随之废弃或闲置,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而与此同时,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总之,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用地整理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尊重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结合撤乡并镇、迁村并点、撤村建居、旧村整治、“空心村”改造、民居翻建改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公益事业建设等的实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置换、土地权属重划、土地规整以及废弃闲置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为纽带,优化建设布局,促进人口适度集中,提高基础设施完备度,发展公共公益事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建设;思考
新农村建设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的重大策略,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我国应深入研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1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新农村建设规划作为我国进行农村建设的新型策略,对于我国农村的整体发展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土地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土地资源匮乏仍是我国急需面对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我国整体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新农村建设土地方面的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2 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农村相比与城市发展速度慢,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人居环境比较差。人居环境差将会对农民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产生消极影响,继而影响农民对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农村建设着重于解决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加大对水、电、路、市场、医疗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3 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农村历来受到国家城乡二分体制的影响,农村始终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农村才会出现小、乱、散的问题。新农村政策的实施,能够加强乡村资源空间整合、促进农村人口聚集,有利于优化乡村空间结构,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4 有利于集中建设配套基础设施,节约农村建设资金
配套基础设施的缺乏现象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 配套基础设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农村人口聚集,可以使政府集中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节约农村建设资金,为农村村民生活上提供方便,降低农村人居环境成本,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1.5 有利于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新农村规划中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内容主要有:大力发展农业,保证我国农村粮食产量;大力发展农村工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大力促进农村小商业发展,满足农村生活需求;发展林业、牧业、渔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于水平。
2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在一定的标准和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总体来说,新农村建设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原则,他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加强对基础设施及住房改造的规划,还要注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着力注重协调农村经济、环境、生态、社会之间的关系,注重农村农、工、商业的综合发展,切实保护农村可贵资源,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2 整体性原则
新农村建设不是局部、单一的建设,它强调的是农村建设的整体性,这里的整体性不仅指农村农、工、商业整体发展,还包括对经济、环境、社会的整体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应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将新村建设放在整体环境中加以考虑。
2.3 因地制宜原则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区别于城市建设,不应将城市建设模式生搬硬套的应用到农村建设中。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尊重农村文化传统、农民生活方式,还要充分体现农村整体风貌及地方特色。对不同的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避免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模式。
2.4 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与重点,新农村的规划与改造,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及住房改造都应以满足人的需求为重点。只有满足农村人的需要,才能调动农民建设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没有农民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只会走上形式化,也不会达到理想的目标。
3 当前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规划标准落实不到位
当前我国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问题就是规划标准落实不到位,很多农村规划实际上只是为了“应景”,这种“应景”的结果则是农村规划的批量生产。这种批量生产由于不科学、不合理给我国农村改造带了严重影响,阻碍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3.2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
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是农村中的常见现象。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基础设施由于布局不合理很难做到合理利用,设施利用率较低。同时,由于新农村房屋住宅改造不合理,很多农民无法适应,影响农民对农业的顺利开展。
3.3 乡村空间布局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新农村改造将农民聚集起来,减少自然村数量,但由于无规化、无科学管理,使得行政区划化一定程度上出现混乱。村庄布局不合理还造成对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给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3.4 过于注重物化建设,使文化、环境建设受到损毁
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大搞形象工程,注重物化建设,忽略了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同时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有些地方甚至破坏农村固有的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这些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逆转的。
3.5 忽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作用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指的是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能将城市建设生搬硬套到农村,而应灵活对待,因地制宜,针对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实事求是。而在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中经常出现忽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现象,这种现象也是农村建设中的大问题。
4 新农村建设规划思路
针对在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新农村科学合理发展:
4.1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建设规划理念
新农村建设应以人为本,促进人、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
4.2 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系统编制农村建设规划
新农村建设应注重对农民意见的听取,尊重民意,走群众路线,让农民的实惠,同时合理科学的对农村建设进行规划设计,避免因规划不合理造成重复建设或资源浪费。
4.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给农民生活带来便利,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4.4 制定严格的土地政策
制定严格的土地政策的目的在于避免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破坏土地的现象,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矛盾。土地政策的制定,对于制止土地违法现象有重要作用。
4.5 规划应该注重保护地方特色
新农村建设,应发扬当地的传统文化,凸显地方特色与个性。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老建筑物应保留,提升农村的文化影响力,或者合理利用发展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4.6 产业引进注重环境保护
农村发展带来产业的引进,产业引进一方方面为农村的发展带来积极作用,但一方面也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5 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近几年党和国家提出发展农村的重大策略,新农村既是农民群众生活的居住地,也是发展生产的集散地。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对我国农村整体发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洪源.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济, 2009,(06)
关键词:新民居建设;土地整理;利用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也大刀阔斧地开展起了农村新民居建设。所谓新民居建设,就是以改善农民现有居住条件为目标,以优化农村环境面貌为重点,以新建和改造为主要方式,通过强化政府引导,科学规划,改变农村传统住房观念和建设模式,改善房屋结构功能,提高建筑质量,传承地方特色,促进农民居所的升级换代,同时,同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带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形成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居住舒适、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民居建设以对居民点进行改造、归并和利用为主,是对农村居住环境的整体改造,也是对农村土地的整理和重新规划利用,因此土地整理利用是新民居建设中的重要工作点,对新民居建设、乃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河北省廊坊市新民居建设中的土地整理利用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如何有效保证实现新民居建设的目标、切实保护农村新发展的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新民居建设及土地整理利用现状
1.新民居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家十二五规划又把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有力带动下,近几年河北省农村建设和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很多市、县、区都在不同程度地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
新民居建设不是简单的修房建屋,也不是形象工程,它和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农村新民居建设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现实需要,是一项实实在在民心工程,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现状
2008年河北省委七届四次全会上做出了实施农村新民居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把其定为河北省农村改革发展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同时开展了“千村示范”工程,2009年确定了1000个省级示范村,2010年确定了2000个省级示范村。此外,各地还分别确定了一批县示范村。总体而言,当前河北省新民居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调查显示,河北省廊坊市通过“农民自建、集体主导、村企联建、开发改造”四种建设模式,目前已启动11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已经建成和正在施工的别墅式新民居达500多栋,多层公寓式新民居180余座,整合节约土地达万余亩。
二、土地整理利用中的成效与问题
1.取得的成效
(1)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传统农村民居自建自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短缺,环境“脏、乱、差”,而新民居通过统一规划、科学设计、专业施工,在布局、结构、功能、质量、外观等各方面都得到升级和提高。新民居结构新颖、外观漂亮,既拥有城市住房的功能,又针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在户型、院落等方面做了适宜的改变,符合农村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提高了农民居住的幸福指数。此外,新民居建设在村庄道路、绿化、给排水、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方面,做到了统筹规划,保障各项设施方便、实用,改变农村多年来的污水乱流、垃圾乱倒等脏乱差现象,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居住环境。“燕赵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第一村”董家务村里漂亮的别墅、整洁的街道、吐翠的绿柳向人们展示了新农村的新面貌。
(2)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民居建设依据人均建设用地规定,通过拆旧建新、平改楼等方式对村庄土地进行整理,集中修建公共设施,改变了农村住房占地面积大、用地类型混杂交错的现象,促进了田、水、路、林、村的科学合理布局,也盘活了农村的各种土地资源。一方面,新民居建设整理出大量空置、闲置土地和超标村庄宅基地,有效增加了农村耕地面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依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新民居用地政策,对于通过新民居建设整理出来的节余土地,在归还复垦土地后,还可以作为土地置换指标,置换城镇建设用地,获取更大的土地收益。新民居建设通过土地整理,实现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了土地收益率。
(3)促进农村经济新发展。当前新民居建设不但让农民住进了新房子,同时也把现代城镇和现代产业的理念带进了农村,通过村企合作、政府主导等方式,农村整洁优美的居住环境得以建成,新型农业产业和非农经济产业也得到发展。通过土地整理和规划利用,农村的有效耕地面积增加,有利于发展现代化养殖产业或种植产业,促进了农村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加快了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此外,有的村镇利用本地的交通、地理优势引进了现代生产、制造等企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问题,通过工业反哺农业,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有的地区利用自身的地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或开发农家特色、地方风貌和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带动农村经济新发展。
2.存在的问题
(1)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够,执行效果受限。农村人多面广,村民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宣传形式和渠道的限制、以及部分乡村干部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很多新民居建设的政策规定和《关于省级新民居示范工程建设用地的意见》、《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规,难以做到人尽皆知,甚至在村民中产生误解,引发部分人的过激行为。而且,由于新民居建设主导者和农民之间缺乏有效、快捷的沟通途径,许多村民的切实要求也不能及时得到表达。各种信息不能及时上传和下达,这给新民居建设中相应工作的落实带来了一定限制。
(2)新民居“建新拆旧”衔接不足,土地浪费明显。由于部分地区新民居建设总体规划滞后,或规划措施本身不完善,或是资金短缺,造成农宅只顾建新、拆旧缓慢,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复耕难度较大,同时也侵占了农村可耕地。此外,由于管理措施不完善,执法不严,对建新宅还旧宅等政策把关不严,从而导致“空心村”开发缓慢和和大量原有宅基地的闲置浪费。
(3)土地非农化速度过快,变相占地问题突出。河北省新民居建设用地工作会议上提出,新民居建设按照“先占后补、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城乡置换”的原则落实新民居建设用地。但是有的地区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增减挂钩、城乡置换”上,过于追求置换土地的用地指标,新民居建设引发了某种程度上的变相圈地。追求建设用地指标的农村拆迁整治是非理性的和不可持续的,这些置换土地的效益也不能保证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此外,各类园区兴起、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也人为加快了农用地的高速非农化。
三、以“土地”为楔入点推进新民居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1.注重宣传,提高认识
新民居建设要做好宣传,首先要做好面向农民的政策和法规文件宣传,加强农民对政策等的了解和理解,使农民真正成为新民居建设的主体,让其真正关注新民居建设、参与新民居建设。同时要做好面向领导干部尤其是一线领导干部的宣传和培训,让他们体会到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他们开拓思路,树立工作信心,让他们能够在基层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从农民利益出发,顺利开展工作。
2.科学规划,依法落实
各地的新民居建设从建设模式、新村址选择、到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土地利用结构化、土地整理运行模式等都需要科学规划,从农村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出发考量,制定合理方案。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处处体现中央惠农文件精神,遵守国家和省、市关于新民居建设的相关规定,规范新民居周转用地和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杜绝土地违法和违规案件发生,对于未批先占、批少占多、闲置撂荒、随意修改规划和改变土地用途、侵害农民权益等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
3.尊重群众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土地整理工作,既不能踌躇不前、一蹴而就,又不能搞一刀切、强迫命令,要防止违背民意、强拆大建现象的出现。首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收益权与处置权,要防止权力、资本等侵害农民权益,做到整理前农民乐意,整理后农民满意,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尤其保证置换土地的收益能真正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需要。其次,以土地整理为契机,切实抓紧抓好农村集体土地特别是集中流转出的耕地、新增耕地、新宅基地、农民住房等确权发证工作,确保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
4.强化产业带动
土地整理和规划利用是新民居建设中的重点工作,不仅要着眼现在,也要着眼未来,谋划产业前景。要注重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甚至龙头企业,强化产业带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农村经济新发展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保证农民能住上城里人的房子,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更好更快地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闫士忠,等.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政策分析
[J].价值工程,2010,(28).
[2] 王国友,王福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要点解读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8).
[3] 冯双丽.浅析我国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文化,2008,(11).
[4] 赵华甫,等.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整理[J].
土壤,2008,(2).
[5] 徐永学.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不容忽视[J].人大建设,2010,(1).
[6] 河北省《新民居建设用地政策30问》..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惠农政策
[DOI]10.13939/ki.zgsc.2016.42.058
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深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农业模式的攻坚时期正在不断地加快,基于农村建设新环境,各地政府应该构建更多的政策来协助农业的发展,在“三农”事业方面应该加大投入的力度,使农业的经营管理与现代化的农业进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基层政府对于惠农政策以及强农制度方面的执行力较差,没有将可靠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建立起来,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发展被制约,使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了较大的障碍。再者,由于我国的农业作业模式都以小规模为主,缺乏作业模式的创新,农业生产力就会得不到进步。影响了基层农村完善农村基础经营制度的动力,使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能力被制约,也制约了当前政府提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效能。
1 制s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阻碍
1.1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比较落后
第一个方面,农村土地的经营模式是小规模的,针对现代农业大规模的作业要求是达不到相关要求的。当下我国的劳动力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没有太多的富余劳动力。农业作业的从业人员一般为农村的老人和妇女,缺乏掌握了现代化农业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旧体制和旧机制无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通过进一步分析,在传统的作业模式中,一般的规模都不大,随着我国农村正在一步步走向城镇化,以前的农民都转行从事了其他的产业,从而导致很多农田无人耕种,农田资源出现了极度浪费的现象,而受限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约束,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很难聚集到专业化农民的手中。
第二个方面,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我国农业方面,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较低,一些龙头企业的规模太小,企业的效益较低,农业生产作业命运共同体很难实现,很难形成具有风险共享的农业作业新机制,在利益上面也很难做到有效分担。由于龙头企业没有向当地的农户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利益,这就导致了当地的农户对于龙头企业常常抱有怀疑的态度。所以它们之间实现合作共赢的可能性就较低。影响了以龙头企业为带头作用的产业集约化的发展进程。
1.2 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与产销联结机制建设效能较低
农业方面的管理者没有对农业金融产业进行系统的制度安排。农业产业的优化受到阻碍。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趋势为从传统的以人力为主转化为以技术和资本为主的发展模式。要想提升农业的生产水平,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仍然是非常落后的,以至于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够很好地发挥其惠农政策,反而变成了从农村地区吸储后转移投资经济发达地区的工具,这就导致农村的金融资源的大量流失。
农业经营管理者没有建立适合本地的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就目前而言,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的根本阻碍是农业经营管理者自身并没有制定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远期科学规划,农业产业进步较难通过有效的农产品产销联结机制来转化为农民受益以及生产力方面的增加。细致来讲,条块分割的现象以及组织化水平低下的情况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效率,农产品下游销售环节的消费者需求信息也无法准确地向农业生产者传达。这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够根据产品终端市场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来对农产品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
1.3 农业设施的基础建设与科技的创新都比较滞后
第一个方面,农业经营管理者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方面不够。制约我国农产品生产力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建立先进的农业设施基础。各个地方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没有拿出应有的魄力和强大的力度,在资金方面,规模非常小,不能够为众多的农田基础设施提供资助。若将少量的资金投入到较多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中,只会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眼前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在农业方面,创新能力低下,农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受到制约。虽然在农业产业方面,我国的教育团队和科技团队规模都是较大的,但是政府却没有给予农业和科技研究队伍足够的资金支持,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这是由于农业科技不仅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在公益性与社会效益方面也会有明显的效果。在各个领域受到市场化的影响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方面同样受到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由于资金方面的缺乏,这导致农业科技人员不能够将精力全部放在农业科技研究方面,人才的流失也因资金不足而损失惨重,这大大地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2.1 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机制进行完善
第一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方面进行创新。针对目前很多的农村劳动力一步步向城市流动的问题,各地政府应当主动积极地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当地民情相符的农村土地流转新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应当完善该体系,将征地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加强,规范部分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项目管理。当前,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因此,各级政府也应当进行农村的承包管理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利用网络化的技术,使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能力更加高效。使农民群众的合法土地权益得到保障。
第二方面,各地政府应当努力地发展农村生产资源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各地政府应当在自愿与合法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将土地承包权向市场化流转。然后通过该方式来扶持农业的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的模式下,汇聚农村闲散资金资源。引导高层农业技术人员向基层转换,基层政府还应该将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进行发展壮大,进而提高单个农户的生产与销售能力,并在每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中配备至少一个名额的辅导员,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形成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2.2 将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第一方面,农业生产者应该将产I结构进行优化。注重对于农村的粮食作物生产水平的管理是传统农业经济管理者的本能,但是该模式的产业结构非常得单一,不能够为农民的收入水平提供上升的空间。为了促进农村生产者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者应当将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将产业结构发展为多元化的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当地的有限资源进行生产和销售,借助绿色农产品以及无公害产品的出台,形成地方特色的产业模式,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第二方面,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应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方式使农产品价值链被拉长。针对农民在出售初级农产品时收入较低的问题,农产品经营管理者应当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地的深加工产业,推广农产品的仓储以及保鲜与运输等产业,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企业的技术和产业的升级,并以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区域汇集度为手段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团。
2.3 提升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应当进一步强化。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率之所以较为低下,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落后,要想有效解决该问题,农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对农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加强农机道路网以及农业电网等方面的建设,奠定农业机械化的基础。同时,应当加强培养农业机械化的作业能力,这样可以减少人力资源方面的耗费,提高当地的农业生产力。
3 结 论
要想优化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就应该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机制进行完善,将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并提升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参考文献:
[1]易健华.新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2011(8):23-24.
[2]徐素芬.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16):210.
[3]张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22):199.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土地管理法》颁布二十周年,今天召开这个会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土地问题我们要很好的研究,土地问题对于开发区来说比一般县、市更为重要,土地利用的合理,开发区才能发展的好。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纲要推进的第一年,今年土地日宣传声势非常大,全国各地利用这个机会贯彻十一五规划纲要,宣传土地政策。今年土地日主题非常突出“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是形势的要求和现实需要。一个是形势的要求,国家正在加快和谐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大的气候,土地是新农村建设所依赖的资源基础。一个是现实的需要,存在乱批乱建,围而不建,批此建彼,未批先占,私挖乱采,用而不补等违法行为,需要高度重视,农村、企业都有,土地部门更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在全国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个背景下,引起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通过土地日突出“依法合理用地,促进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就是要强化我们的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协调型社会,把握好国家宏观政策,研究开发区用地特点,更好的为开发区经济发展服务。
近日,国土资源十一五纲要确定了七项任务,这就须要企业、土地部门很好的学习和消化。最近,各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开发区来说,用地量比一般县、市要高,如何保护土地,依法合理用地,达到科学发展,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第二点是依法合理用地,解决好用地之间的供求矛盾,解决好出让土地农民与征用土地的企业之间的矛盾。企业要求发展,而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处理这个问题,动了很多脑筋,怎么处理好矛盾,处理好农民、企业、开发区之间的关系,既要考虑到开发区上项目,而且要快上项目,同时又要考虑到农民失去土地的困难,我们应该让农民生活的更好,得到更多实惠。对于企业来说征地后,为其营造更好的环境,很快抓紧建设,创造效益,企业发展的好,尽快壮大、发展,才能带动开发区快的发展。我们要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和措施取之所长。目的是通过依法合理才能科学发展,发展是目的,依法合理是手段。
第三点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的合理的管理机制,科学的加快开发区发展,如土地部门的审批问题,要用创新的思路把这件事情办好,做到科学合理用地,必须列入统一规划、审批、管理,各行其是是没办法管理好的。当前来说,以村定价不合理,下一步要解决这个事情,应该以地块定价,让农民能接受了;二是以项目和效益为共同体;三是以效益促项目,以发展定政策。
总之土地日的宣传事关重大,事关全国宏观调控政策,事关新农村建设若干规定,事关开发区发展,所以必须全方位提高认识,尤其是农村,如宅基地问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和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决不能乱批,加快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朝这个目标努力。这些问题农村干部一定要解放思想,现在市里确定高村、韩村、杨盘、秋村、侯坊为新农村建设试点,但是不要局限于这几个村,我们既要把土地利用好,又要切实办几件大事,让农民生活好,生活质量提高,让农村变成城市,农民变成市民,最后希望大家把政策消化好,严格执行上面的政策,把事情办好。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大主题,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梯次推进,通过典型引路,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我县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 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
我县的新农村建设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来衡量,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资金投入不足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主要体现在:(1)我县多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有的甚至无集体收入,只有较少部分村的经济情况较好些,而现有的支农项目实行“先建后补”,这对于大部分集体经济为零的村来说,启动资金难以筹措。有的地方虽采取贷款的办法勉强启动,但这势必给集体经济带来新的债务,也增加了财政风险。虽实行了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但对于人口少的村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且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许多困难。(2)许多支农项目,除中央和省市补助资金外,县级因财力紧张配套资金很少,自筹资金的比例偏高,国家又三令五申严禁农民摊派,村集体没有收入,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实施,挫伤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3)支农资金到位周期长,群众参与不力,村干部压力大,责任重,影响其带头搞建设的积极性。(4)以工补农、金融投资、社会力量参与等长效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或运行起来,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
1.2 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目前,农村基层干部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性较高,工作力度也较大,但在如何搞好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如何寻找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项目,以项目拉动经济、促进发展方面,研究的还很不够,投入的精力也不多,有的心中没底,摸不着头脑,找不到关键所在。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有所提高,也上马了不少精、深加工企业,但总体上农业发展还处于弱势,农村种养业仍以传统技术和零散种养为主,专业化程度低,受市场导向大,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产品缺乏品牌效应,严重影响了优质产品的市场开拓。
1.3 部分政策落实有一定困难,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突出反映在:一是农村“一事一议”落实难。税费改革后,农村兴办公益事业只能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解决,但在基层实际操作时,只要有少数几个人反对,工程就得搁浅;二是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用地矛盾。发展畜牧养殖园区、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移民搬迁、新建农民住宅小区、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都需要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这与严格的土地政策产生了冲突,致使许多工程难以上马。用“占一补一”的办法置换土地,虽然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与现实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不小距离。
1.4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未充分激活。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够,认为要给新的政策、大的项目、多的资金才能开展新农村建设,对上级投入期望值较大。同时由于我县多数农村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对一些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从而出现“上面热、中间等、下面靠”的现象,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的主人翁意识,导致新农村建设的部分工作推行难。
1.5 农民增收还存在着较多困难。高效生态农业仍未成为主流态势,规模农业、现代农业项目仍然缺乏,农业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少。农产品价格受市场波幅影响较大,农业风险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遇到自然灾害很容易返贫,农业效益存在不稳定因素。农业投资收益周期长,金融业对农业贷款利率相对较高,甚至不愿贷款,融资难成为农业发展的又一大瓶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任务相当艰巨,相当一部分农民仍然存在小农经济意识,缺乏创新意识,致富的路子不宽、点子不多,增收缓慢。而农村劳动力培训针对性不强,见效不快,农民兴趣不高。
2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2.1 搞好宣传,加强认识。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好的经验做法,使之深入民心,充分启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建设新农村成为其自觉行动。二是要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足够认识。建设新农村不是朝夕之功,是贯穿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三是要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有全面理解。中央提出的二十字要求,涵盖了农村发展过程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和谐统一,应该统筹考虑,全面把握。
2.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规划编制的村镇建设部分,要注意根据村庄整体布局和特点进行,因村而宜,多注重旧村改造,空心村改造利用,节约土地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尽量花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实际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力戒中看不中用的工程出现。
2.3 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建设新农村是当前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各个职能部门要发挥部门上下联络的优势,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为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争取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并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和上下联动、城乡共建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如此\"三化一新\"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一、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侧重于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原则,是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但是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二、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必须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不单是村庄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不讲条件、搞不切实际地大拆大建,更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搞形象工程。二是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第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壳村\"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在前、规划滞后,模式在前、政策滞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旧村改造不力,\"空壳村\"现象突出,有的地方不注意旧村改造,农民富裕后旧房不拆盖新房。导致村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未能及时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外围扩展,形成了\"外光内糠\"的空壳村。现代农村社区和新型农民公寓建设日益兴盛,农村居民地点突击似的大拆大建,一户多宅等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第二,村办企业分散,造成重复建设调查发现,由于土地使用制度的限制,\"乡办企业在乡,村办企业在村\"粗放生产,重复建设,基础设施一厂一套,不能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占用土地较多。例如,村里的印刷厂和镇上的包装厂各自上马自己的项目,不能共用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第三,村庄布局零乱,规模偏小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农村居住分散化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民长期习惯以\"居民点+责任田\"的自然院落的形式分散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对策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此方针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农村各项建设中集约利用各种资源。
1、坚持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表现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模式,宏观层次配置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用地分配,中观层次配置是各产业部门根据自身用地指标进行部门内用地组合,微观层次配置是指地块内部不同品种或类别的配置。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的持续集约利用的必然要求。调整即墨市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用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合理的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对每一类土地实行分类指导,合理确定,不能\"一刀切\",以发挥每类土地的最高利用价值。
2、坚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1)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工作农民的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外围,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要挖掘村庄内部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村庄内的闲散地,废弃地及其旧宅基地,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向外延扩大,旧村址及时复耕还田。旧城改造中要杜绝建平房,控制建而二层别墅楼,提倡建多层公寓楼和住宅小区,有条件的村庄要逐步向楼房发展。
(2)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目前,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于通过提高土地占用成本,促进土地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土地资源的滥占滥用的现象。因此,须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人市制度,可以实行直接入市、公用事业用地市场价征地人市和按谈判价格将农村集体土地征购入市的制度。这样可以大幅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减少建设部门对农地资源的不必要的占用。
(3)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节约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中,要走集中统一建设的路子,小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要实行综合开发,集中配套建设,建一片成一片,防止遍地开花,分散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三个集中,即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宅向住宅小区集中,商贸经营向市场和商贸区集中,同时要统一安排道路、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土地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58-2
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中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深得人心,顺乎民意的一项德政工程。这次会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很多工作与之紧密相连,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从搞好农村用地规划管理,保护耕地,积极推进土地管理、征地足额补偿等方面,切实将工作做到实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1 新农村建设的用地指标问题
根据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农民建房涉及占用农用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而农用地转用的年度计划实行的是指令性管理,层层切块下达,中央切块到省、省切块到县、县切块到镇。虽然在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一再申明要合理安排、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但事实上用地指标大多用到了其他项目上,最后落实到新农村建设上的指标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实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巩固城市发展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
1.2 土地调整和流转问题
土地调整和流转困难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问题,新农村建设规划先行已取得共识。但规划就得调整土地,而目前国家的土地政策是30年不变,自从国家免收农业税之后,竞相要地已成为农民纠纷的热点之一。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建房除部分项目带征的拆迁安置用地外,绝大多数的用地均为集体使用土地,如果不解决好土地流转和承包地调整的问题,建设工作很难开展,往往由于一户农民的承包地无法调整可能导致整个新农村点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1.3 用地报批的严要求一时难以适应
全国开展治理整顿土地市场到《决定》的出台,国家对土地管理越来越严,确属急需的建设项目用地,可报国务院审批。这一政策对急需建设项目的范围、条件和报批程序都作了详尽的规定,用地报批的程序和要求十分严格,加上当今社会体制人治重于法治的症结未能彻底纠正,还有历史上遗留问题等,造成用地仍较混乱无序。如因用地指标对必要的用地无保障,因此需要征用土地时往往顾不了用地指标。
2 建设新农村的思路
建设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开展先进生产进农家,幸福生活进农家,文明新风进农家,美化整洁进农家,和谐民主进农家的“五进农家”实践活动,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上求突破,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土地管理就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既定的发展目标,着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问题,切实保障国家和粮食安全,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提供用地,把好土地审批关,指导土地整理工作,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管理措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项战略安排,是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要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在用地保障、土地规划、资金配套等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依法管理、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严格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落实严格的管理制度,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 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用地
新农村建设要以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现代乡村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县可持续发展,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进一步扩大建设用地比例,扩大中心镇建设用地规模,实事求是地确定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等,使规划适应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处理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用地需要,认真做好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留足用地空间,从而使新农村居住和产业发展用地得到保障,并引导农村和农民节约集约用地,达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居住条件的目的。
3.2 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复垦,推动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战场在农村,要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宅基地复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契机,一是宅基地复垦新增的耕地指标首先用于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得到有效保证;二是拆迁户的集中搬迁有利于新农村的集聚;三是“政府补一点、集体贴一点”的模式减轻了广大农民向新农村点集聚的经济压力,也更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3.3 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
在我国现行土地税、费体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环节取得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区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少,投向经济建设的多、投向社会事业的少。这种格局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冲突,同时也使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要对这种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综合开发;制定和完善全国性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以及使用、转移和监督管理办法,保障对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偿;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具体标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4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目前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140m2左右。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和迁移,一些农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随之废弃或闲置,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而与此同时,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尊重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因地制宜的开展土地规整以及废弃闲置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减少农村居民用地的无序发展,确保农村居民点用地,不侵占城镇用地规划指标,使农村用地向中心镇集中,用地指标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日益的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大力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1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土地集约利用侧重于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原则,是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高。但是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
2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农村建设与村庄建设的关系。必须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不单是村庄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不讲条件、搞不切实际地大拆大建,更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搞形象工程。二是新农村建设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特别是要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第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壳村"现象严重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建设在前、规划滞后,模式在前、政策滞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旧村改造不力,"空壳村"现象突出,有的地方不注意旧村改造,农民富裕后旧房不拆盖新房。导致村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未能及时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扩展,形成了"外光内糠"的空壳村。现代农村社区和新型农民公寓建设日益兴盛,农村居民地点突击似的大拆大建,一户多宅等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第二,村办企业分散,造成重复建设调查发现,由于土地使用制度的限制,"乡办企业在乡,村办企业在村"粗放生产,重复建设,基础设施一厂一套,不能科学合理的利用资源,占用土地较多。例如,村里的印刷厂和镇上的包装厂各自上马自己的项目,不能共用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第三,村庄布局零乱,规模偏小,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农村居住分散化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民长期习惯以"居民点+责任田"的自然院落的形式分散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满天星"式的分布格局。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
3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此方针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农村各项建设中集约利用各种资源。
3.1坚持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表现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模式,宏观层次配置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在各产业部门的用地分配,中观层次配置是各产业部门根据自身用地指标进行部门内用地组合,微观层次配置是指地块内部不同品种或类别的配置。
3.2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土地集约利用涵括土地优化配置,土地的优化配置可以实现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实质上可以理解为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造成,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3.3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的持续集约利用的必然要求。调整市场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用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合理的农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产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对每一类土地实行分类指导,合理确定,不能"一刀切",以发挥每类土地的最高利用价值。
4坚持土地资源节约利用
4.1因地制宜地开展以"空心村"整治为重点的旧村改造工作农民的新建住宅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庄,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的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形成了内空外延的用地状况,即所谓的"空心村"。要挖掘村庄内部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村庄内的闲散地,废弃地及其旧宅基地,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向外延扩大,旧村址及时复耕还田。旧城改造中要杜绝建平房,控制建而二层别墅楼,提倡建多层公寓楼和住宅小区,有条件的村庄要逐步向楼房发展。
4.2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目前,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于通过提高土地占用成本,促进土地持续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土地资源的滥占滥用的现象。因此,须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尤其是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人市制度,可以实行直接入市、公用事业用地市场价征地人市和按谈判价格将农村集体土地征购入市的制度。这样可以大幅提高农地非农化成本,减少建设部门对农地资源的不必要的占用。
4.3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节约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中,要走集中统一建设的路子,小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要实行综合开发,集中配套建设,建一片成一片,防止遍地开花,分散建设,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三个集中,即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宅向住宅小区集中,商贸经营向市场和商贸区集中,同时要统一安排道路、供水、供电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4.4大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一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认真贯彻国家关于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政策,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部门、行业规划相协调。 二要加大违法占地监管力度,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要进一步组织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为农村经济建设和新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项目用地以及一户多宅、超标准用地、占优补劣,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不落实及严重的土地违法违纪案件,一经发现严查到底。对通过整理新增加的耕地,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加以保护,严肃查处违法占地、侵害农民利益、破坏基本农田等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管理。 三要加强土地整理,增加农地储备。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地占用逐年增加,农地面积在大幅度减少,加之农业技术进步较为缓慢,一定技术条件下农业生产力提高幅度有限,则会造成农地短缺,对粮食安全造成直接威胁。目前,当地政府及国土资源部门应注重加强土地整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增加土地的有效供给;对土地资源进行复垦、改造及调整,促进农业土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通过农业补贴政策,适度实行一定规模农地的休耕制度,并采取企业改制迁并、村落归并、农田整理、废弃地复垦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土地整理方法,提高农地质量,增加农地储备,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4.5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的实现目标是追求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节约建设用地资源,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必然选择。
5结束语
因此要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必须坚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这样才能增强土地资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根据镇党委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镇今年农村工作实际,现对XX年度的农作工作和09年度打算三年规划作简要汇报。
一、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
2、村级经济情况
3、新农村示范村争创情况
XX年成功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东升村,XX年成功创建二家,黄土塘村和勤新村,XX年年争取完成华东村、湖塘桥村、张缪舍村三家新农村示范村。
4、股份合作社改革情况
XX年-XX年年,成功组建了华东村、黄土塘村、勤新村、港下社区、陈市村、张缪舍村、湖塘桥村、东升村、东湖村、里西村、港东村11家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同时组建了港南村、山联村、黄土塘村、朝阳村1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
5、失地农民保障情况
二、XX年度主要重点工作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XX年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年,去年成功创建了黄土塘和勤新二家新农村示范村。为做好今年华东村、张缪舍村、湖塘桥村的争创工作,年初明确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总结经验,塑造亮点。不断总结示范村争创的先进做法和先进经验,认真总结提炼,充分发挥示范村的引领作用。引导各村结合自身特点和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合理配置,理清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为各村在打造亮点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
(2)认真指导,细致服务。示范村5大项目28项指标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要求各部门明确工作重点,制订计划,分类指导。做到上下衔接,横向协调,主动参与,通力协作。经常密切联系村委干群,听取基层百姓的心声,多提建议,多出点子,多提方案。在相关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在业务指导上给予全力帮助,做到“多支持,少指责”,“多帮助,少干预”。
(3)科学安排,加快推进。根据示范村争创要求,对示范村争创村进行调查摸底,分类汇总。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通报示范村争创现状和争创难题,排查差距和不足。要确定专门工作实施方案,科学制订中长期工作规划,确定各阶段工作重点,研究出台相关工作意见和工作方案。
(4)建立档案,规范操作。按照新农村争创考核指标内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争创软件档案。督促示范争创村做好基础资料汇集,以备存查,确保基础档案真实、完整,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自查、上级领导及相关部门二次现场踏看,找出不足和差距。各村针对不足加快落实措施,把各项创建任务落实到班子成员。
湖塘桥村今年引进三家企业入驻,全年销售预计可突破1亿元;但与人均8万元的考核指标还是有一定差距。目前,已投入100多万元重点发展生态特色农业,与上海葡萄研究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设80亩生态提子园。
张缪舍利用传统服装业优势,吸引大量外来务工者。村内年销售超500万元企业有7家,全年销售可达2亿元,人均应税销售达8.56万元。
二是狠抓村容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村容整治没有统一的标准,各村的做法大同小异,真正体现了因村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主要分为七大项目,分别是铺(铺设水泥路、柏油路)、拆(违章乱搭、鸡鸭棚)、清(河道、垃圾)、添(绿化、健身场)、穿(粉刷墙面)、填(自然村内小河塘,小坑)、建(绿化保洁队伍、管理制度)。
华东村对巷内河道投入150万元修筑石驳岸3500多米,河岸护栏洁白,道路整洁。
湖塘桥村对花园村庄顾巷头的道口进行摊铺黑色柏油路,粉刷墙面面积4万平方米,准备通过二年的努力将全村墙面全部粉刷。张缪舍村在村庄中心填埋小河塘,种植了香樟、茶花、桂花等花卉苗木,沿主干道两旁铺设了彩砖,种植香樟等绿化。投资40多万元筑建1000立方驳岸,并加装水泥护栏。
三是加强服务与指导,增强农民参保意识。华东村加强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组织人员上门免费提供参保服务。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覆盖,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组织党员联系户、村干部联系户和企业老板联系户,保证结对帮困实施到位。年内准备完善体育场所、图书室,增加藏书量。湖塘桥和张缪舍村鼓励全体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村大病医疗覆盖率、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率、最低生活保障率、结对帮扶率都达100%。湖塘桥村成立了湖塘桥村慈善帮困站。
四是打造亮点,拉动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华东村打造北庄自然村为人文居住亮点。北庄巷内河道清淤,绿化工程已完成。湖塘桥村村庄绿化基础比较扎实。今年,继续加大绿化力度,全力打造顾巷头花园村,投资70-80万元进行绿化改造,年内实现绿化率41%的工作目标。张缪舍村结合本村实际,紧紧抓住物业经济,投资外来民工宿舍、商住楼。新社区服务中心大楼工程已启动,建成后将形成580米长的中心小城镇。
目前三个村的争创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对照上级的达标要求,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塑造的亮点不够明显,湖塘桥顾巷头村基础扎实,整治效果较好,其他二个村的村庄整治效果不够明显,一些基础设施和村庄绿化不够到位。二是市级以上品牌和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缺泛,三个村都只有一个市级以上品牌。三是企业职工社保率未全到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扩面力度。
2、被征地农民保障安置
对照区被征地政策意见,积极研究被征地各项政策条例,妥然处理被征地生活保障与农民切身利益两者的关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历次被征地各项工作。今年,东升村的高三、高四,东湖村的前埝头五队,朝阳田东,由于历史原因,未得到及时失地保障安置。经过与村委、村民协商,以及对上争取,目前已得到解决,享受失地农民政策。
二是新征地政策加快落实。工业园区新行政中心土地保障安置得到落实,朝阳村徐家庄、庄上、七房巷村民组进入新征地保障。庄上、七房巷2009年1月起发放保障资金。锡张高速工程推进过程中,做好相关村组土地压废面积统计和汇集,确定土地补偿办法和人地分离补贴方案。新锡沙线黄土塘王家小桥新征地方案已初步确定,拟60%的村民进入新征地保障,目前由于村民组尚未推荐产生安置人员,暂时搁着,待村民组60%人员确定后继续推进。
3、股份合作社改革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按照改革的总体要求,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对符合组建条件的村继续实施这项改革。
一是明确目标,制订工作方案。通过对各村资产、负债的清理,以及对土地流转经营的调查,今年年初,确定东升村、里西村、港东村、东湖村为今年实施改革的四个村,明确在黄土塘村、山联村、朝阳村组建1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随后,各村成立村股份合作社筹备委员会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筹备委员会。
二是抓好落实,稳步推进。今年下半年,对实施的四个村分成三个小组,展开人口调查、清产核资以及各类文件起草工作。至11月份,完成了东升、里西、港东、东湖4家股份合作社的组建工作,累计11家;完成了黄土塘、山联和朝阳8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组建工作,累计13家。
三是归档立卷,完善机制。按照合作社组建要求,指导各村对组建的档案进行整理和归档,并建立和完善合作社档案管理制度、财务和收益分配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等各项内部运行机制。
4、市区二级薄弱村扶持
5、镇村二级分配考核
为充分调动镇村镇管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干部为民多办实事,为发展经济多作贡献,圆满完成年初各项目标任务。
一是做好村级镇管干部的分配考核工作。村级分配是以村级经济发展程度为前提,报酬与工作成效挂钩为基础,坚持以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实事求是区别对待、全年报酬二段分配、财务收支预决算目标考核、管理费用限额包干、共性个性分类考核为原则,年初制订了XX年年度村级镇管干部分配考核意见。年前实行一段基本报酬考核,年后实行二段报酬考核和重点个性工作考核奖励。一段报酬以人口、土地、经济规模和日常政务党务工作为考核内容,采用考核得分分级定档的办法确定村干部的基本报酬。二段报酬以村集体收益、固定资产投入、社会经济发展、全镇重点社会事业项目为考核内容,采用考核得分以分计报酬硬结算的办法确定村干部二段报酬。
二是做好机关干部分配考核工作。机关干部分配考核是以区目标管理考核得分为前提,按照XX年年度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目标管理考核意见的要求,结合组织部门确定的干部分级定档,确定干部全年报酬。干部报酬的增幅原则上上有封顶,下无下限。新录用的公务员奖金三年到位,新录用的国家事业干部奖金六年到位,新提拔的一般镇管干部报酬三年到位。
三、09年目标打算及三年规划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镇100%的村新农村建设综合评分达到90分以上。
2009年新农村示范村争创规划:港下社区、山联村、陈市村、东青河村。港下社区要以港下公园为主题,利用市镇区域优势,打造花园型社区;山联村要以顾山的山容山貌为依托,利用自然风景优势,展现沿山村庄的风土人情;陈市村要以历史古街为源头,向西北延伸至孙家廊下,向西南延伸至黄泥坝,达到古街与现代农村风貌一体化的效果;东青河村要以重点企业及化工园区为总体规划,结合沿线村庄拆迁规划,实现现代工业与农村风貌的完美融合。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五大项目二十八项指标明确目标,港下社区、山联村和陈市村争取得分94分以上,东青河村争取得满分。
2009年新农村示范村争创规划:港东村、朝阳村、东南村、新巷村4个村。
2010年新农村示范村争创规划:里西村、港南村、东湖村、亚光村4个村。
(二)百村富强工程
2009年规划目标:
1、村均集体经营性净资产580万元,总额达到1.04亿元。其中,华东村、湖塘桥村、里西村达千万以上,华东村达到1500万元,500-1000万元的有东升、黄土塘、新巷、港下、山联、陈市、港南七个村。
2、村年集体可支配收入总额达到6000万元,村均330万元,其中,勤新超800万元,东升、黄土塘、华东超500万元。
2009年规划目标:
1、村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达到1.13亿元,村均630万元。
2、村年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7600万元,村均420万元。
2010年规划目标:
2、村年可支配收入总额达到9000万元,村均500万元。
(三)股份合作社改革
2009年规划目标:
1、组建村集体股份合作社3家,山联村、东青河村、新巷村,计划明年6月份开始组建,到10月份全部完成。
2、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计划在东升村组建3家,项目为无公害蔬菜、水果种植,在港南村组建3家,项目为红豆杉、香樟树种植,在黄土塘村组建4家,组建项目主要是黄土塘西瓜种植。计划在明年7月份开始组建,到11月份全部完成。
2009年规划目标:
1、组建村集体股份合作社4家,朝阳村、东南村、港南村、亚光村。
2、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5家。
2010年规划目标:
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5家。
四、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加快推进社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坚持科学规划,勇于探索,创新工作机制。
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创新思想,努力探索一些突破制度性障碍的思路方案。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民参与”的多元化合作机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整体规划,拓展村级发展空间,利用高速道口、区级道路等地理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鼓励投资兴建一些档次高、规模大、影响力高的物流、商贸市场等服务产业。注重营造社会资源向新农村聚集的政策环境,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
新农村建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要合理定位,准确定位,长远定位。处在市镇区域附近的村要依托集镇优势大力发展三产行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和品味,提高地区性影响力。处在工业区附近的村要借助工业规模的影响力,加快培育一些配套性小型企业,提升行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奠定工业强村基础。总之,新农村建设既要讲究资源共享,又要注重特色兴村,既要讲究量力而行,又要注重抢抓机遇,引导各村闯出一要适合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完善的现代化新农村发展之路。
3、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进一步加强宣传导向,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队作用。引导村民发展经济,摆脱落后,美化家园,摆脱脏乱差,让村民得到实惠,让村民看得见,摸的着。积极引导村民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群众勤劳苦干的优良传统和聪明才智,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坚决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彻底扭转“政府热、群众冷”的不利局面。
(二)加强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区委、区政府推行的百村富强工程是一项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制度上为村级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把村级经济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为此,必须加快村级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探索和研究村级经济发展新思路,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总量。
一是要从探索研究村级发展政策上着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探索集体留用地之路。在工业集中区或其他功能规划区规划确定一定比例的土地面积或空间,优先让村级发展各类配套物业或增收项目。
2、要落实好非税收入的增量返还政策。以村级企业上缴的XX年度非税收入为基数,对当年增量部分由镇财政返还到所在村。
3、在服从政府发展建设规划和拆迁补偿原则的前提下,要鼓励村级企业利用现有存量建设用地进行技术改造、规模扩能。
4、要落实好物业税收优惠政策。对村级因出租物业缴纳的房产租赁税和土地租金营业税的区级地方留成部分,由财政部门在次年一季度奖励返还到村。
5、要对村级集体土地、房屋年租金明确保底价。规定集体资产租赁合同期一般不应超过2年,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年租金一般不低于每平方米20元,集体房屋、电力设施等资产租金视情作适当上浮。
二是要从村级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上着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严防贪污、挪用集体资金。推行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完善村干部限额包干费用、民主理财等制度。
3、进一步抓好对集体资产的产权管理和审计监督。对村固定资产的转让、拍卖等一次性盘活资产上,制定相关政策,严格控制。对拍卖资金不投入发展或暂时不能确定好的投资发展项目的不予以审批,先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待条件成熟后再盘活资产,投入发展,防止宝贵的集体资产继续流失或变相流失。对村级集体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理,清收债权,落实债务,努力控降村级负债。
4、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资产营运、监督和考核体系,加大对集体资产流失事件的查处力度。在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行政手段,夯实发展基础,促进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制度改革,挖掘村级发展潜力。
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中强村富民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前提。
一是加强调研,制定改革方案。
不断总结原有合作社改革经验,对村级经济展开调查摸底,坚持有条件的村先改革,无条件的村后改革的总体原则,明确明年“三大合作”改革的整体推进方案。组织村委做好清产核资,人员界定以及股份量化等基础性工作,为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打好坚实基础。
二是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以华东村作为改革典型,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村集体资产管理透明度,尊重村民的创新思路,发挥村民民主管理的作用。充分聚集村级各类资源,刺激农民积极参与民间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营造良好的农业生产投资环境。
三是思路创新,改革体制。
积极推进农村“三大合作”经济组织的深化和完善,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新思路,大胆实践村企合作、农企合作、村村合作的新型模式,充分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引导农户向农业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利用江苏红豆杉、东升金菇源、太湖优质水稻示范园区等优势产业,实现农民与企业的良好合作,达到双赢的共同目的。
(四)稳步推进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是要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好政府征地与被征地农民之间的社会矛盾。不论是历次被征地,还是目前的新征地,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要在坚持政策大原则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例如,新征地第二年龄段社保缴费年限折算,历次被征地至退休年龄无法交满15年的第三年龄段人员的安置,征地时已到退休年龄并享受社保待遇的人员不纳入政府保养,被征地农民户口迁移,被征地农民优惠政策扶持等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是要加快落实新征地政策,做到农民变为失地农民的平衡过渡。
在新征地政策推行过程中,一定要吃透政策要求,严格按照征地的相关法律法规程序操作,做到操作合法,手续齐全,防止出现违规安置等现象。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要做好土地的分类和界定、人员安置对象的界定等基础性工作,防止出现错安置或漏安置等情况。在安置实施过程中,要拟定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补偿安置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三是要做好保障安置政策的解释和宣传,消除农民不必要的误解。
被征地农民保障各项政策的正确导向是确保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基层,了解农民生活情况,及时宣传和耐心解释,做到让农民失地放心,保障安心。及时平息和缓解征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激发矛盾。
四是要做好保障资金及时发放,确保农村社会持久稳定。
当前北京市小城镇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镇域经济不发达,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不强
北京小城镇镇域经济要远远低于上海、浙江等地区,对周围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在镇区产业结构上,北京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很高,二三产业不够发达,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从北京郊区建制镇近5年来从业人员产业结构的变化来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变化,说明北京郊区建制镇的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只在二、三产业之间有些调整,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所起的作用有限。
投资不足,制约着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益高涨,有限的资金大量投向农村。2006年北京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郊区与城区的比例达到了52:48,对郊区的投资首次超过了城区。这种倾斜投资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但未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一是农村经济难以在“注血式”投资方式下形成长效增长机制,二是农民增收的途径并未随之多元化。相反,小城镇这一区域增长极却因为资金大量流向农村,得不到有效发展,对周围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被严重削弱。并且,镇政府不是一级完整预决算财政单位,所得税收须上缴县区财政。镇里所需费用一般是县财政分发的人头经费,以及超收提成,而这些费用一般只够日常运转,很少可投入城镇基础建设上。再加上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在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小城镇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将大打折扣。
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房地产开发成为小城镇的主业
小城镇建设缺乏特色,特别是中心镇,有条件和没条件的都在大搞房地产开发项目。一些区位优势明显的中心镇如小汤山、西红门、北七家房地产开发确实收到良好效果,既吸引了大量城市人口,减轻了城市压力,又发展了本镇经济,增加了就业,富裕了农民。但有一些小城镇却利用户籍政策、土地政策搞房地产投机,把房地产开发作为了投融资手段,最终资金没筹来,项目没拉来,小城镇的三大功能(即发展经济、带动辐射周边农村、增加农民就业渠道,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领农民致富增收,聚集人口和企业等经济资源的功能)没有有效地发挥,没有发挥小城镇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大小城镇投入,拓宽建设资金多种渠道
把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重点转向小城镇,避免“雨打沙滩点点坑”。由于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薄弱,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吸引足够的资金,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对集中地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投资收效不大的情况下,政府应考虑将资金转向小城镇,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注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投劳,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繁荣小城镇经济,构建新农村建设区域增长极
小城镇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环境优势、人文特色等,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最终使小城镇形成人口集聚、经济发达的区域增长极。一方面要引导乡镇企业把适合于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向小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城区要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同时,把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采取技术转移、设备转移、兼并联合、设立子公司或建立新厂等形式,向小城镇转移。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小城镇发展务必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重点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咨询、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和观光旅游业。
重视小城镇规划,引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农村建设
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即将实施,小城镇规划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被提上了日程,要加强小城镇规划、遵照规划建设小城镇的意识。根据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优化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最终在小城镇规划的引领下,使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工作中的重点,做好三农工作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农村经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就成为发展三农过程中必须要进行考虑的问题。文章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的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的建设新农村。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
随着我国建设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各区域政府部门都开始加大了对三农事业的重视程度,进而有效推动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完善。然而现阶段各地政府虽然对惠农政策以及保护制度进行了制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应的执行力还所有欠缺和不足,不能有效对农业体系、技术装备以及科研水平等进行有效的管控,使得农业综合生产、抗风险能力等都没有得到良好提升,这与新农村建设目标之间存在严重不符。因此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优化,是新农村建设所必须要进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1阻碍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
1.1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不足
首先,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土地依旧使用小规模种植的经营模式,因此这样以来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作业模式的要求。加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逐渐减少,他们开始进入到城市中务工,这样就导致从事农业生产作业的都是一些留守老人以及妇女,并且他们在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受到制约,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受到土地承包制度的实际影响以及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农村土地经营权不能流转到有意愿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种植户手中,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升[1]。其次,各地区农业生产带头企业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了严重制约。现阶段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的农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因此他们在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形成共同分享利益,分摊风险的机制,所以这些问题的实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带头企业的发展,抑制了地域农业生产集中化模式的推广和实施。
1.2产销机制与产业金融体系的建设没有较高的效能
首次,由于农村金融产业系统化水平的不足,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正从以往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过度,所以想要实现转型,就必须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水平发展还相对较为缓慢,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真正的能效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金融资源流失问题也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优化。其次,现阶段,农业经营者没有对农业产业进行良好且长远的规划,使得农业产业技术不能有效推动农产品产销联接以及增加农民实际的经济收益,进而对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制约。
2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的有效途径
2.1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制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有效创新。根据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出现转移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村流转工作的创新力度,确保在有效进行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规来构建符合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的制度体系。同时基层政府要尽最大限度的对农村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加快农村征地制度的完善,对纳入城乡建设用地的农村土地进行规范化管理,有效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各项制度的完善[2]。此外还要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提升土地信息的管理水平以及土地集约化利用成效,进而保障农民整体的合法权益。其次,各地区政府一定要在相关规定以及农民自愿的基础之上,对农户流转土地进行规划化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发展速度,推动农村闲散资金的有效集中,为农业带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进而推动社会规划化效益水平的提升。
2.2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效优化
第一,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一定要有效对农业产业机构进行合理优化,打破以往农业生产侧重粮食作物种植的管理现状,而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实际经济收益的提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实际收入,就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确保农业产业的多元化,进而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各地政府还要对相应地区的优势进行研究,引导相应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的扩大,加强绿色农产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而增加地区的综合竞争性。其次,相关人员还要尽可能的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水平,进而保证农业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众所周知,生产和销售初级农产品而获得的实际收益是有限的,因此想要提升农民收入,就需要不断扩大和增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和数量。并在相应的企业中推广先进性的农业技术,降低农产品在运输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损耗,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自身的质量。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价值水平,相关部门和人员还要为农产品企业发展进行加油助力,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进而提升区域农产品加工的水平以及综合竞争能力。此外,还要对农业产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进而保证农业生产可以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3]。
3结论
总而言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各方面完善的切实需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缺失,因此其自身重要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制约着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上升,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更好的推动三农发展。
作者:肖姗姗 单位:绥棱县克音河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秀萍.关于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分析[J].中国外资,2014(12):136-136,138.
不少基层干部在谈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不约而同想到的都是先建设“富村”。在有的乡镇,“后进村”的群众常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干部们却在讨论选择一个“先进村”开展亮化、美化工程。
西部地区一位基层干部介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三个选择标准:一是有特色产业支撑,二是村集体有较强实力,三是大多数村民有较多的经济收入;在河南省,一位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他们正准备选择一个群众生活比较富裕、建设规划较好的村庄,集中全乡之力搞好试点,做到“以点带面”。然而具体到如何利用“点”来带动“面”,这位乡党委书记却茫然不知所言。
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但是,如果只抓“试点”,不做好“面”上的基础工作,急于树“形象”出“政绩”,缺乏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垒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从而造就一批“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这就背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问题二:部分地区举债搞建设,农民负担反弹
中央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不能举债搞建设。但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一些乡村干部和农民正负新债搞建设,部分地区的乡镇政府和干部随意向农民集资摊派,农民负担出现反弹。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农民税负减免、收入提高,加上今年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引导,各地农民建房数量大增,由此拉动砖、水泥、工价大幅上涨,许多建房农户不堪重负。
问题三:基层政府缺少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实办法
谈到新农村建设,县乡干部往往热衷于村庄整治、改厨改厕,或是忙于招商引资,而对于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则有畏难情绪。发展农村经济,面临行政推动不灵、工作没抓手等难题。
这些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度不可谓不大,为何效果不好,关键是如何用市场的办法引导群众发展经济这道难题没解开。由于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一些县乡干部对乡镇发展农村经济的职能产生怀疑。
河南省商丘市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乡镇政府作用不大,反作用倒不小。从我们乡的实际看,无论结构调整也好,农民致富也好,有多少是乡里扶持的?这些年,乡里搞了好多示范区,成功率连10%都不到。”
与发展农村经济“冷”形成反差的是,一些乡镇对招商引资越来越热。“一切围绕项目转”、“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乡镇干部为了引资,长年在外奔波。
据分析,当前乡镇兴起的招商引资热驱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县下达硬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乡镇,最终形成了干部“全体招商”的局面;其次是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政府陷入财政困局,为了维持自身运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税源。
问题四:基层干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班子。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布局、调整、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这都需要基层干部来组织和协调解决。目前基层干部在诸多方面处于窘迫的地位,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很现实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相当部分乡村干部感到苦恼。一是为经费短缺苦恼。他们认为,搞建设需要钱,可目前不少乡镇政府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没有实力进行投资建设,上面下达任务,执行起来却苦于没有资金,对上对下都难以交待。
二是为管理力不从心苦恼。一些乡镇干部反映,“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乡镇这一级政府不出台政策,只负责贯彻和落实,对上级来说,省、市、县都可以指挥乡镇,可乡镇能指挥村吗?”村委会主任是民选出来的,如果不听乡镇的,乡镇也拿他没办法。同样,乡镇政府对“七站八所”能指挥得动的也没有几个,因为以前的“块块管理”已改为“条条管理”,都让县里的职能部门把管理权限收上去了。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对农民缺乏约束能力,一部分农民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不尽义务,而乡村干部拿这部分农民没有办法。
问题五: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五种不良倾向
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规划者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问题六:“项目式”建设受惠村很少
目前各级政府支农建设以项目为主,争取不到的地方公共设施长期落后。
一些乡村干部认为,以往有的支农项目是上级对下级的“钓鱼项目”,谁有关系、谁跑得勤,项目就给谁,这样很不公平。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还要通过“跑项目”来进行,基层干部压力很大。希望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公开、公平的政策环境,免除村干部“跑项目”之苦。
问题七:“撤乡并村”中不要忽视自然村
近年来,为了方便管理,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许多地方进行了撤乡并村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撤乡并村的遗留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例如,进村的路修到哪里?新农村建设的村确定在哪里?
调查发现,撤乡并村只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并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并,也不是农户住宅的迁移。所谓撤并,只是镇政府、村委会管辖区域的变化,并不代表农户与以原生产队为基础的承包关系的变化。在大多数地方,还是原生产队的农户承包原生产队的地。这就是说,并村以后,政府法定名单上原有的村名没有了,但是原有的农户居住群落并没有变,原有集体经济组织与原有成员之间的承包关系没有变。
新农村建设本来是基层的社会经济建设,如果仅仅是按照撤来并去的行政区划,把工作做到“行政村”村委会,新农村的许多事可能架空。
问题八: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由于很多村年轻农民多数外出打工,在家留守者以妇女和老年人居多,导致农村人才“断层”现象突出。
许多基层干部担忧由于年轻人大量离乡,后备干部选拔、党员发展都面临年龄段、知识结构“断层”问题。目前农村党员干部老龄化、整体素质偏低。现在要在农村选一个年轻干部、有文化的干部太难,不少地方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问题九: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随着村办企业的大量倒闭,村组“机动地”基本取消,农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原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名存实亡”,在基础上的经营体系如何构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又一道难题。
许多乡镇干部把双层经营体制的重建理解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或占地办工业,实现“园区加农户”或“工厂加农户”。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不少地方提出重新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结论: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
农民负担反弹的重要原因来自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冲动”。不论是修公路,还是让农民建新房,贪新求洋不可取,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尽量多办事。要通过广泛宣传,并在政策制定中考虑农民的“配套资金”的承受能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一)政府关注不够
当前,我国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不到位,亟需相关政策的出台来解决土地流转方面遇到的诸多难题。即使我国出台了一些关于土地流转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使这些规章制度无法真正的贯彻落实下来。同时我国在政策上对土地流转方面的关注力度不够,没有加大扶持力度。农民在种植和生产的过程中要承担来自自然和市场的风险,这些对农民来说是非常沉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关注力度,致力于将政策推行下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只有相关的政策真正落实下来才能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诸多漏洞
就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并没有惠及所有的农村地区。而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农村在实行上保障项目也不够全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增强。就全国的农村来说绝大多数农民没有专业的技能,所以即使进城务工也无法获得更好的收入。如果这些农民离开土地又没有专业的技能,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势必使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农民在劳动报酬上获得的酬劳较少,而且在生病就医时在待遇上也不如城镇居民。这都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进一步增强。
(三)产权上模糊
产权主体的模糊使得市场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产权主体上的模糊使得农民没有获得真正的土地所有权。土地掌握在行政负责人员的手中。这样导致跟土地有关的各种纠纷不断。而且在土地承包上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来约束,使得农民土地承包上的各种权利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四)市场机制存在问题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存在诸多的问题,市场不完善使土地流转的速度缓慢。土地流转在制度和政策上不够健全也使得土地流转在具体的操作上没有基本的规范来引导土地流转的过程,使得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纠纷时有发生。这种经常性的纠纷打破了和谐的居住环境,使得土地流转的正常程序遭到破坏。
(五)公正有待商榷
农村土地的相关制度并没有完善,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正常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土地流转能否有效的实施只能依靠相关的政府部门是否具有高度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而农民自身的素质也成了土地流转能否有效进行的关键。在具体的操作上,很多政府部门没有脱离固有的思维模式,忽视了市场和农民自身这两个因素,只是按照传统的模式制定相关的计划,这些会使农民正常的权益受到损害,使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权利得不到尊重。
二、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相关建议
(一)政策上不断完善
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之所以问题频发,土地流转市场混乱,究其根本原因是土地流转在政策上并不完善。我国的土地流转政策有很多漏洞。政府应该颁布相关政策使土地流转更加有序的进行。通过对农民进行一系列的补助和提供农民更多的就业空间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在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使农民在权益获得保障的基础上获得实质的利益,使得土地上的权益真正掌握在农民的手里。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我国政府在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的时候,也应该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上下功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可以使广大的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在患病时家庭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范围和深度上的进一步强化也可以使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减轻,使农民在土地流转的时候没有更多的顾虑,从而使农村土地流转更加方便和迅捷的展开。
(三)推进产权改革,使产权清晰
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其开始的第一步。只有明确的产权才能使土地流转工作能够有效的开展下去。我国的政府要将各个群体的产权界定清晰,这样可以在保护农民产权的基础上给予农民更多的权利。明确的产权界定也可以使农民的相关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使农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更加明确,从而真正惠及到广大的农民群众。
(四)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
要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第一步就是需要有政府的指导。没有政府的指导,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只能是一句空谈。而政府要严格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流转市场变得更加公正,更加规范,使广大市场参与的主体在开放的土地流转市场上进行高效的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国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来保障土地流转的推行。政府要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参与人员进行不断的引导,让他们在有序的土地市场上公平公正的进行土地流转。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的过程中,政府要监督中介机构做出合理和公正的定价,让双方都得到公正的对待,彼此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使土地流转市场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开展起来。
(五)尊重农民的权利
在新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使农民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自觉拥护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推行的土地流转政策。同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违反法律或者违反规定的行为要给予大力的打击,杜绝腐败和贪污现象,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真正从农民利益出发,使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在制定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时候,政府要听取农民的意见,让农民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都表达出来,真正从农民的角度出发,满足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需求,真正为农民营造一个公正的环境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