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范文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3: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缓解老龄化的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缓解老龄化的方法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聚类分析;主元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054-03

引言

老龄化现象的日益严重,不仅使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改变,同时也使各地区经济、医疗、社会保障等多方面面临巨大压力。鉴于此,本文拟对老龄化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关系进行研究。许多学者已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但对地区差异方面,多侧重分东部、中部、西部进行研究;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仅侧重于经济因素或人口因素等单方面,综合社会多方面因素的研究较少,还不够完善。故本文以我国60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人口和医疗三个方面刻画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将所有城市划分为高等、中等和低等三类发展水平,并构建老龄人口比重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主元回归模型,从而进一步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探讨可行的解决措施。

一、指标选取

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人口自然增长率X1(‰)、人均GDP X2(元)、城镇化率X3(%)、人均可支配收入X4(元)、医疗水平X5(每千人所拥有医疗技术人员数)、人口密度X6(人/平方公里)这6个指标衡量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以老龄人口比重刻画老龄化的程度。

二、研究方法

(一)系统聚类法

采用系统聚类中的Q型聚类分析,其原理是在样本距离的基础上定义类与类之间距离,将性质最接近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本文根据上述6个指标将60个城市划分为高等、中等、低等三类综合发展水平城市。

(二)主元回归模型

主元回归分析是主元分析方法和多元自回归相结合的建模方法,基本思想是将多个相关变量转化为较少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该综合指标承载了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1.确定主元

主元分析法选取累计贡献率达到80%的特征值作为第一个至第m个主元,记为F1,F2,……,Fm。本文将综合因子X分解成若干个主元:

2.引入虚拟变量构建主元回归方程

虚拟变量的使用可达到简化模型、提高模型精度的目的。本文引入虚拟变量D1,D2,D3以区别三类城市,D1表示高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D2表示中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D3表示低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由于不同的主元对模型的斜率和截距项的影响存在差异,为得到最优回归拟合模型,本文设定如下四种回归方程(见下页表1)。

其中,Z1= D1X,Z2= D2X,Z3=D3X,e1、e2、e3、e4均表示模型残差。

3.模型的选择

通过比较4个模型的优劣选取最佳模型,常用方法有F检验法。模型假设为:

H0,选择模型二(模型三或模型四);H1,选择模型一;检验统计量见公式(2):

服从自由度为(dfl-df1,df1)的F分布,拒绝域为{Fl|Fl F1-a(dfl-

df1,df1)}。

三、实证分析

(一)城市划分

通过聚类分析,将所有城市划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城市各因素均处于最高状态,该类城市经济发达、城市规模较大、城市规划科学合理,为“高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第二类城市各因素均处于中等状态,该类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为“中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第三类城市各因素均处于最低状态,该类城市经济发展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处于相对年轻状态,为“低等城市综合发展水平”。

(二)确定最优模型

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前3个主元的累计贡献率已超过80%。其中,F1主要由变量X'2、X'4、X'5、X'6决定,故将F1命名为“城市规模与经济因子”;F2主要由X'1决定,故命名F2为“城市人口变化因子”;F3主要由X'3决定,命名F3为“城市医疗水平因子”。由这3个主元得到的综合因子X即为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因子,再利用综合因子X建立主元回归模型,各模型参数(见表2)。

为了得到最优模型,分别对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进行F检验得到F2=4.4922,F3=6.8541,F4=5.5263,通过比较各模型的结果,均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一最优,即确定老龄人口比重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关系模型为:

结论与建议

本文建立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主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故提高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老龄化有缓解作用,但对处于不同水平的地区,缓解速率有差异,对中等地区,提高城市综合发展水平所带来的老龄化缓解程度要低于高等和低等地区,这说明老龄化的缓解在中等地区存在较大阻力,一旦突破这一阻力,解决老龄化问题就会容易得多;此外,各因素对老龄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城市规模、经济发展对老龄化影响最显著。针对以上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发展新兴城市。城市发展应着重向城郊地区布局,扩大城市规模,提高城镇化率和减小人口密度;建立老龄人活动中心、文化公园等一系列老龄人活动场所,大力推进老龄产业的发展,也是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积极发展经济。经济因素对三类城市的老龄化影响都很显著,人口政策只有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才能发挥最大催化效应。故经济较发达、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可抓住机遇,通过经济因素这一强有力的杠杆找到诸多调节政策的平衡点,有效调控老龄化发展速率。

第三,改善人口政策。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制定人口政策方案,对现有生育政策优化调配,倡导和鼓励符合再生育政策的育龄人群生育;另一方面,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变老龄化的压力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四,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医疗因素对城市综合发展水平中等和低等的地区影响较为突出,而对高的地区影响相对较缓,原因是城市综合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医疗方面的投入较大,且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故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养老压力,必须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 姚静,李爽.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数量分析[J].西北人口,2001,(1):45-48.

篇2

人类步入21世纪以来,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60、70年代人口之和占据我国总人口的42.6%,而50年代人口占据18.7%。现如今,50年代人群已经完全成为老年人群,60、70年代人群正在步入老龄化,这也是现如今我国需着重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以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作为出发点,进而提出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希望对我国社会发展有所帮助。

人口老龄化过度老龄化问题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现如今耳熟能详的词汇,但是在人们认识上却存在很大差异。部分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中年人转向老年人的过程;也有人认为,人口老龄化就是老年人的比重上升。现如今比较主流的观念是指,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比例偏移,即老年人口上升、中年人口下降。但如果辩证分析,这些观念都是成立的,但也都是不澜鞯摹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了“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指出,老年人的年龄标准在60周岁,现如今,国家、地区评判人口老龄化是:国家、地区中60周岁人口达到该地区总人口的10%或65周岁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即被称之为老龄化地区。老龄化会给社会生产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带来很多风险,因此,我们必须要找出相应的措施,出台一系列的有效政策,进而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简述及所带来的问题

(一)适度老龄化与过度老龄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平均寿命大幅提升,现如今80周岁人口到处可见,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从客观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是自然现象,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以当今人口老龄化定义分析,可以划分为适度老龄化和过度老龄化。以稳定人口理论可以推导出生育率更替水平,即如果人类平均寿命在60岁左右,那么发展下去人口老龄化将在21%左右,理论上可以称之为60岁条件下适度老龄化水平。同理,可以推导出70岁在22%左右、80岁在26%左右。根据此类方法推导,如果生育率小于1.5,那么发展下去的老龄化水平就已经达到过度老龄化。

(二)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

我国老龄化问题正处于初期阶段,老龄化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彰显,但从发达国家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无论是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会产生非常深刻的问题。总体来说,人口老龄化并不是全是消极影响,但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是不争的事实,随着老龄化分口不断增多,其影响程度也会不断增加。具体来讲,人口老龄化会造成人口规模缩减,致使劳动力缺乏、有效劳动力下降、储蓄率下降,引起养老、医疗保障支付困难,加重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压力,削弱经济增长步伐,进而演变出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以我国人口年龄布局来分析,我国正在酝酿过度老龄化风险。以理论推导分析,计划生育是导致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的主要因素,两个完整的计划生育家庭结构中,中老年人占据半数以上,即双方父母4人、夫妻2人、孩子1人或2人,一旦生育率降低到1.5,那么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将极难逆转,计划生育期间我国一直处于低生育水平,假设我国生育率在1.5,那么未来我国稳定人口会每54年折一半,到21世纪中叶老龄化将高达38%;21世纪末达到40%以上。过度老龄化会造成我国人口极速缩减、公共财政危机、经济下滑、老年保障降低等问题。因此,现如今虽然我国开放二胎政策,但以当今人们生活情况分析,二胎家庭少之又少(城市)。

二、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

(一)原因复杂性

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非常多,例如经济宏观因素,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微观因素等。其中,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例如产业结构不适应、公共服务体系落后等。这一系列原因,有的属于内生性的,反之,也有一些是外部因素引起的。总之,人口老龄化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不可避免的。

(二)传导机制模糊性

随着人类社会愈加复杂,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变得更加系统、更加复杂,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虽然其实质关系非常复杂,但却非常模糊,即不相关现象。特别是一些内生联系,其产生环节极其难以察觉,看似不相关的两种现象,却有可能是一种共生关系,并非是因果关系。笔者以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为例,看似老龄化与经济并无直接关系,但中间传导环节依然与国家人口、劳动力人口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国家传统、国家制度、国家发展阶段、国家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强调一点,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下滑的途径不是单一的(直接影响),而是诸多影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间接影响)。

(三)发展长期性

解决一个阶段的人口问题往往需要一个世纪,甚至是更多的时间。由此可见,在宏观人口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也是不可逆转的问题。以我国当今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例,当今40~60的人口比例最大,受计划生育影响,80后、90后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并且如今的80、90后大多数都是“一家三口”。由此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贯穿于21世纪之中,各个阶段老龄化问题不断积累、展现,甚至是爆发。以老龄化问题分析,老龄化是不可逆转的问题,这个问题将终身积累。

(四)风险累积性

如果老年人疾病增多、安全事故增多等问题突然爆发,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由于老龄化问题具备模糊性、隐蔽性、累积性等特点,一旦爆发老龄化危机,那么就意味着要投入大量的生产力,并且也无法保障取得预期效果。同时,风险累积性也体现在不同年代,60、70后受计划生育影响,那么80、90后也会形成这种意识,也被称之为风险沉淀。以我国为例,如今我国是由适度老龄化向过度老龄化过渡阶段,虽然我国想要弥补计划生育带来的弊端,提出二胎政策,但其效果甚微,很多家庭为了减轻家庭压力而放弃二胎,或者人们没有二胎意识,我国生育水平仍然低迷,人口老龄化问题依旧没有缓解。总之,老龄化问题必须要做到一定的前提性,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社会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人口老龄化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影响。相关部门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支持,调整人口结构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养老保险属于一种公益性的保险项目,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直接的影响。现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越来越严重,我国在上世纪后期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老龄化的影响下,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就是以人口老龄化为前提,对我国现如今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老年抚养

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引起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大多数发达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面临着来自人口老龄化的挑战,21世纪在人口问题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这一问题对于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产生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的具体措施进行探索。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均预期的寿命不断得到延长,使老年人在总人口的比重方面不断上升,这个发展过程就是人口老龄化。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超过10%;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超过7%。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10.3%,而65岁以上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数的7%。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属于“老年型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对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不同的学者都进行了预测,其具体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要分为具体的四个阶段,第一个是在1999-2010年,属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器,人口老龄化平均每年要增长0.1%;第二个阶段是在2010-2040年,属于高速期,人口老龄化每年增长0.4%,第三个阶段是在2040-2060年,属于减速期,这时候的人口老龄化则每年下降0.1%;第四个阶段是在2060年以后,属于稳定期,老龄化人口将停止增长,基本稳定下来。基本总结出来,有以下两个结论:1.在未来的50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总体来说属于发展阶段,而到2060年以后,则逐渐开始稳定下来。2.我国老年人的具体人口巨大,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分析

(一)统筹全民,对标准进行平均

首先在农村要建立完善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因为我国农村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落后,对于养老保险不够重视,单纯通过宣传的方式是不够的,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是因为农民还是不够馥郁,所以有关于养老保险中的财政补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将将具体的政策和相关的法律进行结合,形成健全的养老保险政策。在我国全国地区建立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是全国的居民都可以参与到养老保险制度当中,使缴费比例和缴费方式以及结算方法进行统一,对于各种养老保险的难题进行解决,将各种人群的承受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政策。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养老保险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是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不断进行统一,对于保险的政策和保险的账户进行统一,使各个层次的人群都可以不受到身份的限制。

(二)加强资金管理

在立法的角度上,对于养老保险的资金的管理要明确,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法律的保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要建立具体的管理部门,对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严格规定不能随意占用,对于养老保险的基金的收入以及支出过程要不断进行透明化,使其得到充分的监督,实现资金的健康运作。要将多元化的资金投资策略尽快的实施,将投资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对于养老基金的投资的具体途径要不断得到创新,结合我国目前的实际国情,对于银行利息和国债等方面的低收入投资要尽量减少,可以更多的尝试股票投资,将国家的政策扶持项目作为重点的投资项目,还可以对于以政府角度发行的保险基金二购买的利率较高的债券多尝试一些,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益率。

(三)将退休年龄进行调整

将退休年龄进行提高,那么我国从业人员的比例就会有效的得到提高,这样就会使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负担进行缓解,将我国的年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可以采用鼓励性或者阶段性的方法,使我国退休年龄得到提高,对于那些有技术或者能力较强的人眼,要鼓励他们申请延迟退休,与此同时将养老政策适当的进行调整,规定退休越晚的人员就会得到更多的养老金,这样人们就会主动自愿的去延迟退休。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将退休年龄进行提高,可以采取每三年提高一岁的方式,这样,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养老保险的冲击就会逐渐得到缓解。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主要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其具体的完善提出相应的措施,使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产生的冲击不断进行缓解。

作者:杨波 单位: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房屋征收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汪伟.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变革与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J].金融研究,2012,10:29-45.

篇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 影响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定义

所谓的人口老龄化指的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日益升高的现象。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点总人口的7%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意味着开始跨入老龄化社会,成为一个“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如果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5%以上,则称为“超老年型国家”。

由于有人对以上确定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有争议,进而又出现了一种用综合指标确定人口类型的方法,根据少年儿童系数、老年人口系数、老化指数以及年龄中位数等指标,将人口划分为三种基本的人口构成类型:年轻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和老年型人口。具体划分标准见表1。

以上划分方法。若0-14岁这一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老化指数(65岁及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之比)达到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这样的人口类型便属于老年型人口,表明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自从19世纪70年代,法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当时,法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以来,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根据联合国统计,1950年世界老年型国家只有15个,预计2025年,整个世界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13%以上,届时整个世界也将步入老年型社会。

人口老龄化会给养老保险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抚养系数越来越高。老年抚养系数所表明的是,从整个社会来看,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老年人,其计算公式为

老年抚养系数=60岁及以上人口数/16至56岁人口数*100%

很明显,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老年人数增加,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上升,社会用于老年人的费用将增加。

(二)人口平均寿命越来越高。一方面,退休人员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其结果必然是养老保险费用支出越来越庞大。

为了减轻在业劳动者的经济负担,人们都在积极探讨解决办法,比较可靠的途径是延长法定退休年龄,这既可减少养老金支出,又可增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业人数,还可发挥老年人继续从业的积极性,可谓一举数得。

三、退休年龄的变动趋势

从一个长时期考察,退休年龄有一个往后推移的趋向,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退休年龄往后推移的原因:

首先,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劳动条件发生相当大变化,人的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原所规定的退休年龄相比之下显得过时。

其次,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各国的重视,义务教育获得了普及和提高,高等教育广阔发展,越来越多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年轻人卷入教育网络,致使开始劳动的平均年龄实际是高于法定劳动年龄的下限。资源的需要量,一些劳动力缺乏的发达国家,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延长劳动年龄上限,即推延退休年龄。

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类所享用的生活资料越来越丰富,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普及和提高,带来了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退休年龄的后移具有了现实可能性。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计量经济学;检验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述

(一)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而年长人口数量增加,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过程。

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老年人口数量绝对或相对增长迅速,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的过程;二是在社会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一定指标。

(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

1.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是从经济方面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影响的指标之一,表明社会每一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老年人口。老年人和少年儿童都属于非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整个社会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对减少,这就使得老年人口负担系数的分子增加而同时分母减少,从而社会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大增加。

2.社会保障体系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需要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在社会资源紧缺的情况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生活需求与仍旧不够发达的社会经济生活现状相互矛盾。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使供养父母生活的子女数量减少,独生子女供养双方老人的压力成倍增加。父母年龄增加的同时,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这就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越来越广泛。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老年人群体需要有人照顾也需要足够的医疗资源,这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极大的负担。呼吁社会养老系统给予更大的支持和帮助,弥补家庭养老的功能性缺失。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和特点

随着计划生育导致的生育率持续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预测值的增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持续加剧并且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200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77%,2006-2011年每年都上升02个百分点,到了2011年底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91%,也就是说100个人中就有9个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与此同时15-64岁的人口比重2006年为720%,2011年底持平为744%。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两个五年期间的对比,老年人口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都明显加快,同时老年人口增量占总人口增量的比重变化明显,2010-2011年总人口增长644万人,其中老年人口增加394万人,占总人口增量的65%,相比2006-2010年的平均数,增长率又增加了十个百分点,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

2.人口老龄化程度城乡差距明显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78亿,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占60%以上达到11亿,随着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我国的农村未来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老龄趋势。

3.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

我国最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来临的更加早,我国的老龄化不同于发达国家,发达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强大的社会物质承受力,从而给这些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充足的时间。可以说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属于“先富后老”。

4.我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差异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是如此,2011年底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我国各地区明显不同:重庆和四川比重最高,重庆124%、四川12%;辽宁、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和湖北、天津、广西、贵州比重约9%-10%左右;北京、河北、吉林、浙江、河南、山西、黑龙江、上海、福建、江西、云南、陕西、甘肃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约为7%-8%;、新疆、宁夏、内蒙古、广东、海南和青海老年人口比重为4%-6%。

以北京、浙江、江苏为代表的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老年人的比重相对较高;、新疆和内蒙古等较为偏远落后经济水平发展较慢的地区老年人口的比例较低;另外上海市曾经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口老龄化程度近年来略有回落。全国各个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除了主要影响因素:经济发展状况,还包括不同地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不同的地域、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实证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各地区都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如何缓解人口老龄化紧迫趋势、如何应对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紧迫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意义。

经过之前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老龄化与诸多社会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着未来人口的平均寿命、老年人口和总人口的数量,为了弄清楚这些因素在影响人口老龄化发展过程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的数据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本文选取3个指标:老年人口抚养比、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作为解释变量来解释老年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

(一)参数估计

为分析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变动的规律性,可以初步建立如下三元对数回归模型:

lnYt= β0+β1X1t+β2lnX2t + β3lnX3t+ut

利用Eviews软件,生成对数变量的数据,即LNY、LNX2、LNX3对数数据,接着估计模型参数,做LNY对LNX2、LNX3、X1的回归,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lnYt=1101755 +0068087X1 -0338216lnX2 + 0322106lnX3

(0160623)(0011709)(0097789)(0152767)

t=(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

R2= 0995044R(-)2= 0993693F=736218111n=15

(二)模型的检验和修正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老年人口抚养比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老年人口比重将升高0068087%;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降低0338216%;当年出生率每增长1%,老年人口比重会增长0322106%,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基本一致。

接下来对模型进行检验,首先我们进行统计检验中的拟合优度检验(R2检验),可决系数R2=0975011,R(-)2=0970326,这说明所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很好,即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抚养比(X1)、人口自然增长率(X2)和出生率(X3)对被解释变量老年人口比重(Y)的绝大部分变动做出了解释。

F=7362181 >Fα(3,17)=320,结果说明回归方程显著,也就是说模型中选取的解释变量确实对Y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参数对应的t统计量分别为6859272、5815059、-3458632、2108482,其绝对值不全大于tα/2(n-k)=2110,也就是说当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各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不全都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多重共线性或自相关性的影响。

修正严重多重性影响后的回归结果为: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从表中看出n R 2 =557,由WHITE检验可知在α=005自由度为5条件下查χ2 分布表χ2 005(5)=167496

比较计算的χ2 统计量和临界值,因为R2 =557

自相关检验,得Durbin-Watson stat=154994。参考DW统计表,模型中dU

lnYt=1344114 +0087843X1 -0136654lnX2

Se=(0127286)(0007966)(0023365)

t=(1055977)(1102743)(-5848622)

R2= 0993041R(-)2= 0991882

F=8562420DW=1754994

(三)模型的分析

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老年人口抚养比(X1)每上涨一个百分点,平均说来人口老龄化比重升高0087843%;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增长1%,人口老龄化比重会降低0136654%,说明人口老龄化比重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老年人口抚养比有着显著的相关性,这为我国制定和调整人口政策、明确政府工作方向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带来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一)坚持发展经济、增强社会物质承受力

坚定不移发展经济是我国各项基本国策围绕的中心点,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如果经济水平发展迅速,老年人群体目前收入来源较少的情况就能缓解,如果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能够满足不断发展壮大的老年人群体的需要,那么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将无法保证,所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实力,是迎接未来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最根本解决方法。通过贯彻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强改革开放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增加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争取在人口老龄化全面来临之前形成强大的社会承受能力。

篇6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社区综合护理;方法;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4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20-01

国际上认为,超过60岁的老年人群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于10%、超过65岁是老年人群占国民总数的比例大于7%,国家出现两者其一都被称作老龄化社会。2009年底统计:大于65岁的老年人群占国民总数的8.5%,达1.13亿之多[1]。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不可避免,给我国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健康老龄化即在自然老化的情况下,采取一定的措施使生物性老化(身体机能受损)和社会性老化(社会参与能力退化)延迟发展。健康老龄化不仅仅指老年人身体的健康,还应该包括提高老年人在生活质量,涵盖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两个方面。健康老龄化的提出无论是对国民健康还是对社会发展都是意义重大。我中心通过对40例老年糖尿病病人加入社区护理综合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护理中心住院部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接受护理的老年糖尿病病人80例,其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年龄结构为55-85岁,平均年龄为61岁;将8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患者的年龄、病情、非药物治疗、性别和FBG、2hBG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组以此为基础,增加健康教育、药物、饮食和运动等方法进行综合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缓解情绪 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还要与患者聊聊心事,对患者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多与患者沟通,通过心理辅导的方式缓解患者的情绪。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对患者不正确的心理状态进行纠正。利用一些安静的环境和舒缓的音乐协助医务人员的护理工作,让患者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下接受治疗以及护理。

1.2.2 加强教育 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让患者了解这类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且教会患者使用一些常规的检查和治疗器械的使用方法,让患者在医务人员后再进行自检,消除患者心理的疑虑,使患者从心理上得到放松。

1.2.3 家属配合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时也要请患者的家属协助义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因为患者毕竟与其家属熟悉,在进行相关心理护理时,其从内心里容易接受。要提醒患者的家属,一定要在心理上给予患者充足的支持,另外还要与患者多谈谈心,与患者多散散步,通过交心的方式缓解患者心理上的压力,从根本上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3]。

1.2.4 自我调整 护理人员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但是,在护理时自我调整却是每一个患者都必须具备的,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医务人员要创造各种条件,让患者排解心理的压抑,例如:听音乐、看电视、主动聊天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使患者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从而达到自我调整的目的。

1.3 统计学处理 选取SPSS16.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选取资料用(χ±s)表示,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以P

2 结 果

实施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进行检测后发现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 论

社区老年人护理即社会组织的力量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服务。社区护理的重点是老年人。为老年进行周到的护理服务是一项新兴的社区服务工作,并且发展较快。社区护理工作着重根据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方面的需求,为老年人解决具体的躯体护理和心理护理方面问题,同时可以解决因为老龄化引起的医疗护理需求剧增等问题,意义重大。将治疗、教育及康复三个方面合为一体进行考虑,在健康及预防方面均发挥作用。

人口老龄化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以老年人身心健康为目标,为社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提高并保持老年人生存质量,实现我国人口的健康老龄化。在护理领域健康老龄化已经作为一项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在我国,护理人员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医疗保健事业不断进步,社区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也将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大力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社区护理工作,致力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实现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 黄艳君.社区老年护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04).

[2] 张彩花,张红秋,慕晓芳,等.社区糖尿病患者康复护理工作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1.01.12,16(21):95.

篇7

根据WHO规定,一个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数7%以上,则称为老龄化社会。截至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为0.88亿,占总人口比重的6.96%,我国已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2013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数的14.9%,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数的9.7%。此外,我国人口存在“老少倒置”的特征,并且,在总人口数老龄化同时,高龄人口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加,从而加重了国家和社会的负担。自197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以来,我国传统的“N代同堂”的格局被“4-2-1”的家庭模式逐渐普遍,子女面临极大的赡养压力。由于医疗水平和卫生水平的提升,老年人生理寿命不断延长,很可能面临“空巢”状况,而失独家庭的老年人则面临更多的精神和经济压力。由于传统的“孝”伦理,子女宁愿将老人留在家中,也不愿意让老人进入社会养老院,这加剧了年轻子女的压力,造成了老年人的晚年健康问题,延误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医疗保险的挑战

医疗保险是指签订合同的方式,以合同内的医疗行为的出现为领取保险金的前提,保障被保险人接受诊疗期间的医疗费用支出的一种保险,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包括了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营养、餐饮旅游等老龄化产业在“银潮”不断发展,但老年医疗保险仍存在一定缺欠。如何正确对待现存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医疗保险问题并将其有效解决,目前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重大民生问题之一。

(一)政府支持力度欠缺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保险发展迅猛,但居民所享受的医保服务却越来越难以满足就医需求,经济发展对增进国民医疗保健水平促进作用是有限的。这主要由于政府卫生支出较少,而个人在就医时承担了过于沉重的负担。医疗保障属于公共产品,我国政府应履行社会保障职责,改变政府在医疗保险等问题上的缺位状态。目前卫生总费用支出水平和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短期内还不可能达到全民医保水平,我国还不具备条件实现西方国家那种全民医疗保险或者全民免费医疗,但仍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制度安排在全民医疗保障层次上实现全民医保。

(二)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

由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老年人的大量医疗需求尚无法有效转为实际有效需求。城镇职工医保主要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员,将大量失业未缴费的人员以及老年居民群体排除在外。农民自主参加,并按要求缴纳相关的费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相似之处。但最贫困的农村居民却会因为没有缴费的能力而失去参保资格,而社会保障所要求的是突出对经济弱势群体保护,这两者是不相符合的。若如此,农村合作医疗或许仅成为了变形的“富裕群体互助制”,而失去了社会保障的真正内涵。

(三)城乡医疗二元体制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需要

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对应的就是医疗制度的二元化格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高,医疗服务等相对完善,而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较低,这也使得当地的医疗制度发展受到制约。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二元化”医疗制度的不均衡性越发明显,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能及时建立社会统筹、科学合理、统一协调的现代医疗制度,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矛盾。因此,我国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改变传统的医疗理念。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城乡医疗制度二元体制需要全方位改革,从而迎接不断出现的新挑战。

(四)医保筹资缴费面临挑战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采用现收现付的筹资方式,主要依靠收入转移来维持制度运行,医保基金重在“收支平衡”。现行的医保制度的制度基础是原有的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因此现行的医保模式缺乏基金的长时间积累和沉淀。现在在职职工缴纳的实际缴费部分也承担了退休人员的医疗费支出,这不符合保险运行原理。综上,现存的医疗筹资方法及保障方式已落后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情势。老龄化带来的医保缴费问题或导致保障基金风险加剧甚至崩盘,继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医疗保险的“系统老龄化”趋势严重影响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妨碍了医疗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当今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导致了医疗器材等的综合提价,增加了医疗费用成本,给医保基金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

(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亟待提速

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是影响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的一个突出难题,是我国社会建设方面的一个显著薄弱环节。现今的医院一味追逐经济指标增长,采取了提高药品的定价,遍行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使得在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药品制作等方面的医疗卫生体制都存在相关影响。这一系列的弊端严重冲击了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而人口老龄化促使老年疾病普遍化成为趋势,这使得原本脆弱的医疗保障体系更不堪重负。我国从2009年开始推动新一轮的医疗卫生改革,但医改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很多改革措施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调整医疗卫生政策以应对新的挑战仍然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疗保险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医疗保险基金所面临的最大压力,同时也是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解决医疗保险问题,是民生之重。现针对我国老龄化特殊情况,提出一系列解决建议。

(一)加大政府全方位支持

人口老龄化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应主动担负起肩负的责任,满足老年人群的基本医疗与护理的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发展的老年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政府应积极调整财政结构,多渠道扩充基金来源,并加大在老年人医疗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发挥财政基金对医保基金的补贴力度。各地还应开展社会捐助,将其资金充入医保基金,部分程度上减轻财政的压力。尽管医疗保险覆盖率在不断扩大,但我国的医疗资源有限。为保障医疗的公平性,政府应关注医疗领域,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增加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投入,以医疗需求者都能得到适合的医疗保障。

(二)建立健全新型医疗保障体系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制度上的全覆盖,但并未在诸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政策中体现强制性的要求。一些投机性参保的情况如“有病参保”“无病不保”等十分不利于医疗保险的稳定运行,而医保基金的共济作用也相应因此而削弱。我国应该建立健全新型医疗保障体系,其中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应涵盖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型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等。对于老年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因此,应建立起一个由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和针对特种病的补充医疗保险等所组成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广覆盖的医疗保障体制,可以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健康。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老年人的医疗护理等问题已成为民生关注的重点,城镇大部分老人已参加了医疗保险,但由于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全护理床位尚未列入医疗保险之中,这导致了老年人在治病和康复期间需要几经周折,影响了老人的康复,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将全护理床位纳入医疗保险,可以有助于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满足老年人的就医及护理需求。与此同时,调整现行医保政策,将临终关怀的某些项目纳入医保,并予以倾斜,这样限制无效治疗,提高了生命质量,也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节省大量卫生资源。

(三)建立准确的医保资金筹措机制

为了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拓宽医疗费用的筹资覆盖面,目前的重点在于民办的相关企业、社会组织。政府应把农民工和流动人员纳入覆盖范围,以此来缓解缴费和消费比例失衡的趋势,体现医疗保险互助共济的特点。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可引导低龄老人适当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和退休老人适当缴费,将退休年龄与养老金、医保等挂钩,从而引导老年健康职工延迟退休年限。这样增加了医疗保险缴费总人数,缓解了老龄化对医疗保险基金的冲击。为了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社会化管理和统筹调剂的目标,医保部门可拓建多层次投资模式发展医保基金,将其投资于低风险,高收益,时限恰当的理财产品,加速医保基金的升值,从而进一步缓解基金受到老龄化的冲击,使老年人的生活真正得到保障,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四)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保险的有效运行,在于医院、药品厂商等的多方面配合。为了在医疗保险基金有限的前提下高水平地保障医疗品质,经办机构必须严格化监管监察,从而稳定医疗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行。医保基金管理机构需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用相关结算方式,比如以总额预付为基础,实现部分病种单病种的互联网结算,通过增加医疗机构的风险成本,增强其主观控制医疗成本和费用的积极性,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端正医德医风,因人施治,促进医院、保险部门、患者三方的共赢。

(五)着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首先,建立“六位一体”的老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各项检查,实现“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而缓解医保基金压力的效果,也提高了疾病的治愈率,避免了病情贻误。社区卫生机构通过举办各种健康知识讲座等,增强退休人员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引导退休人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降低患病率,将大病开支防患于未然。举办“家庭病床”和“社区病床”老人在社区内就近接受医疗服务,节约医疗成本和消费。其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规范医务人员及参保人员的医疗活动中的违规操作,避免医保资金浪费。组织医院实行定点定人巡诊制度,使熟悉社区老人的医生可以深入了解老人致病的心理因素,真正实现“老有所医”。最后,在社区设立老人的健康档案,促进社区资源的使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篇8

当前教师队伍整体老化已成为普遍问题,尤其农村的初中小学,教师的老龄化程度已经到了岌岌可危之程度。目前,我县共有中小学教职工4440人,其中高中318人,初中1524人,小学2521人,幼儿园77人。全县由于多年少有招聘新人员,整体年龄偏大,老龄化比较严重,仅初中、小学教师年龄在40-50岁的就有1425人,50-59岁的达790人,在村级小学中,教职工平均年龄已达47岁,总体上,全县小学队伍中老年教师比例已达80%。

我县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近十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小孩不断涌向县城学校就读。农村小学生源在不断减少,所需要教师的数量也在减少,受教师编制限制,有的学校连续十几年未进一名年轻教师。而由于城区学校的生源不断增加教师资源紧缺,就只能从农村中小学校抽调年轻教师。这样一来,年轻的教师进不了,年纪大的出不去,年龄大的教师越来越集中,而且随着中小学校布局的调整,农村中小学校依然存在超编的情况,年轻的新教师很难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中,老龄化现象将不仅得不到缓解反而有继续加重的趋向。

如今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瓶颈。虽然很多老教师都很敬业,毕竟因为年龄原因,往往力不从心。 首先,由于老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教学任务重,教育思想滞后,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由于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使得开全开足课程都成为奢望。尤其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小学教师的严重缺乏,使多数农村小学的这些课程名存实亡,成为阻碍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道坎儿。另外由于学校缺乏年轻教师,学校自然就缺少活力,这对少年儿童的成长也是极为不利的。如果不尽快解决教师老龄化的问题,势必给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带来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同时更加剧城乡教育不均衡、不公平的问题,构建和谐教育的目标就不能实现,落实可持续的教育科学发展观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然而,要真正解决农村教师老龄化的问题,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涉及到编制、财政、人事等到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都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所能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所能做到的,就是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来缓解教师老龄化问题。

那么如何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呢?

一是要转换教师培训的理念。在以往的培训中,大家都认为年青教师由于经验不足需要加强培训,而完全忽略了老教师的知识理念需要更新的问题。于是很多学习培训都将参训者年龄定在45岁以下,使老教师倍受冷落,从而发出:"老了,没用了"的感叹。其实,人的衰老首先是从心理的衰老开始的。老教师中也不乏一些"老有所为"的典型,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将他们的事迹进行推介,或者请他们现身说法,一方面是对他们的充分肯定,同时激励一部分老教师树立"老有所为"的信念,让老教师心理年轻起来。

二是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网络。积极整合和充分利用市县教师培训、教研、电教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培训模式,发挥教育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站和教学点的作用,发挥互联网教育网站的作用。老教师由于年龄的因素往往不太乐意外出学习,让他们通过培训网站足不出户就可以不断补充"能量"。

三是变通教师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教师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不应该一刀切,年轻教师与老年教师由于年龄的差异,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教育理念也自然不同,他们所需补充的"能量"也不一样,因此培训的内容应该因年龄而异。如加强对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中老年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加强老教师教育教学理念转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教学方式,以顺应时代的潮流。另外,利用中老年教师经验丰富的特点,开展老年教师优质课展示活动,让他们在年轻人中展示他们的闪光点,从而提高他们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傅建明教授在《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中说:"教师发展,内因是主要的,但如果没有外在环境提供的刺激,大多数教师不会主动发生改变。"在各级教师培训中我们如果重视老教师的存在,能为老教师营造合适的发展环境,他们往往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总之,在当前教师老龄化严重的情况下,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和知识结构,充分发挥他们工作经验丰富的长处,激发他们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热情,让他们保持"宝刀未老"的年轻心态,让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充满活力,应该是缓解教师老龄化的一个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聚类分析;分层抽样

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在19世纪中期最先出现在发达地区,这是该地区生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出生率下降,实现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我国在2000年的时候,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达到了7%,自此之后,该比值一直高于7%,截止2014年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达到1.13亿,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10.06%。预计到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25%(CaiandWang,2005),而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14%,未来20-40年将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张文范,2002)。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变化过程,是伴随着人口转变而发生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人口现象。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死亡率与出生率的下降,但是人口老龄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聚类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是对集中的记录进行分类,由聚类分析工具根据一定的规则,合理地进行分组或聚类,并用显式或隐式的方法描述不同的类别。聚类的目标是将数据聚集成类,使得类间的相似性最小,而类内的相似性尽可能大。这与抽样技术中以使得组内差异小、组间差异大进行分层的原则是一致的。

本文首先利用1995-201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数据做趋势图

图1

图22014年各省份老年人口比重

由图1可以看出,1995年-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1995年到2010年从17.12%下降到11.9%,就2010年之后稍微上涨一点点,这于国家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系,但是总体来讲,出生率较之前还是很低;而同时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比较平缓,但是还是在上升,这于中国这些年的经济的崛起有关,国家发展迅速,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从而使得人均寿命延长;而且也看到老年抚养比也是一直上升的,幅度也比较大,从1995年的9.2%上涨到13.7%,这也表示中国老年化程度的加深。

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的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是31个省份中老年人口比重最低的省份,为5.49%,重庆位居31个省份的第一位,老年人口比高达14.12%,从数据来看,2014年未进入老龄化,而重庆已经远远超出了7%的标准,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分析这种差异程度及趋势,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中国31个省份由于区位、资源条件及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的发展有快有慢,同样,老龄化程度也是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尝试采用聚类方法中的系统聚类法,选取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及各省份GDP占全国的比重,运用SPSS软件,对各省份进行聚类分析。

因为数据量纲不同将影响聚类分析的结果,所以在分析之前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进行无量纲处理之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因为指标类型中有“极大型”、“极小型”、“居中型”和“区间型”指标。通过聚类图可将全国31个省份分成5类,具体如表1

由于本文采用的抽样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即每层中的抽样都独立地按照简单随机抽样进行,设总体均值的简单估计为^st,对于分层随机抽样

^st=∑Lh=1Whh=1N∑Lh=1Nhh

V(^st)=∑Lh=1W2h1-fhnhs2h

通过上述公式,得出下列结果:

^st=9.50%

V(^st)=0.00000176

该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与利用国家公布的数据:2014年年末总人口136782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36782万人,得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0.06%,两者相差0.56%。

如果直接将31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比重数据直接地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即

^==1n∑ni=1yi

V()=1n-1∑ni=1(yi-)2

则结果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比重为9.56%,这样计算的方差为0.00039。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得出的均值比较接近,但是分层抽样的方差明显小很多。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将聚类分析与分层抽样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高抽样的估计效率,这对于一些大型调查,例如全国型调查,可以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估计的精度。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除了最后一类老年人口比重为6.78%之外,其余四类都高于7%,最高一类竟达到14.6%;另外,受各地区经济差异影响,我国31个省市间的老龄化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就要求国家的政策制定者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从而更公平地分配公共资源,促使国家更和谐地发展。总体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问题越严重;沿海地区,老龄化问题比非沿海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低。

篇10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基金 差异化退休年龄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问题

2008年末,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598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2%,人口老龄化态势明显。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后果是老年人口总量的增加,需要支付养老金的老年人口基数增加。根据专家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预测,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会在2037年左右达到峰值,以现有的现收现付制度必然很难维系。为此,我国探索建立了混账制度,但由此产生了巨大的转制成本。近年来,我国城镇企业养老金平均缴费率一直在20%左右,有的地方已经超过了30%,而发达国家这一比率为美国6.2%,日本8.65%,韩国11%。①

人口老龄化在增加老年人口数量的同时,也相应减少了劳动人口在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负担系数②的角度来看,在筹资水平一定的情况下,负担系数提高,能够分摊到每个老年人身上的养老金相对减少。面对我国高达132802万的人口总量,通过提高出生率,扩大劳动人口所占比例的方法显然是错误的。因此,应对不断增长的负担系数的方法的关键就是提高筹资能力,主要包括扩大覆盖面和提高筹资水平。然而,我国养老金平均缴费率已经偏高,通过提高费率来提高筹资水平的办法不可取,在筹资水平方面应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予以考虑。另一方面,应该从扩大参保人群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入手,从而降低负担系数。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我国养老金给付压力的同时,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沉重。前文论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型产生了巨大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有名无实,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际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而非部分积累制。在个人账户基金挪用,个人账户空账的情况下,本来应该长期储存作为投资基金的个人账户基金,几乎不能参与投资,更谈不上增值。第二,基金筹资渠道单一,缴费基数不实。我国社保基金采取三方筹资模式,主要依靠单位和职工按照职工工资水平缴费。由于我国本来就执行了较高的费率,导致部分企业为减轻经营成本负担故意隐瞒和低报工资水平,个人缴费也因认识不足和缺乏激励机制而瞒报少缴。另外,随着经济发展,企业福利和补助等收入使得工资总额(目前沿用1990年规定)概念的边界化模糊,工资收入远远低于实际总收入,使得缴费基数明显偏低,费款大量流失。第三,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由于政策的严格限制,一些地方的社会保险基金虽有一定结余,但按照国家现有规定,为了保障基金安全,基金投资只能局限于收益率极低的极少领域。于此之外,社保基金还要应对日益增高的CPI指数和相对稳定的银行利率,而近两年银行利率均低于CPI指数,③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已成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差异化退休年龄政策的作用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式,基于老龄化提出的延迟退休这一办法目的是为了缓解我国在养老保险转制过程中所产生历史债务和由此产生的巨大养老金缺口来应对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巨大的养老金给付压力。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延迟退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失业和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退休时间的选择问题,实际上就是养老金给付压力和就业压力之间的平衡问题。

延迟退休这一办法的提出就是从改变现有参保人群缴费时间和享受时间这一方面入手,以缓解我们日益增加的养老金负担的一个办法。国内外对于退休时间选择的主流观点是:抑制提前退休和适当的分阶段延长法定退休年龄。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也正在或即将进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的政策的实施。(见下表)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发展经济,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劳务输出等,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搞好“再就业工程”等措施是解决失业问题,⑤缓解就业压力的最好办法,其中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考虑延迟退休年龄问题的可行性方面应当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尤其是延迟退休部分年龄段人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常来说,体力劳动的最佳年龄段是25~40 岁,而智力劳动的最佳年龄段是50~65 岁。21世纪是科技、知识、信息的时代,智力劳动的作用与创造价值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虽然一大批拥有知识和专门技能的知识青年将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成为中国新兴的知识产业和白领职业的主力军。但我们都知道,一些知识型、技能型人员,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也都具有很大的无可代替性。如果推迟这部分人群退休,让老年人发挥余热还可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但是结合我国实际社会情况,1966~1976年“”期间,使得我国的社会环境和全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虽然动乱结束过后,我国普及了义务教育,开展消灭文盲的活动,但对于处于1950~1960年间出生的人来说,其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而这部分人正是现今受到是否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影响最大的群体。

事实上,对于部分知识型、技能型的现有退休者来说,由于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及其从事行业的轻体力特点,往往在其退休后仍有较强能力从事原有工作。对于一些非正规部门来说,因为这部分退休人员身份,在其再就业时,往往能逃避这类人群的社会保险缴费。因此,对于这部分劳动者来说,其退休并未缓解就业压力,反而造成一定的社会保险费流失。

鉴于上述情况,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对于退休给付压力和就业压力的作用就应当体现在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后,在原制度下该退未退人员是否处于其劳动的最佳时期,以及能否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对于某部分人来说,延迟其退休时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保费积累,我们应予鼓励其延迟退休。只有当社会大部分人员在其职业生涯后期还能通过经验等智力因素创造较大社会价值的时候,全社会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才能较好地解决养老金给付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平衡问题。

因此,就现阶段来说,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在保持原有法定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逐步实施针对不同行业间的差异化退休年龄制度。对于从事多以体力劳动为主,劳动密集型工种的大多劳动者,按照现有法定退休年龄政策实施。对于从事知识型、技能型的轻体力行业的劳动者,可以适当延迟其退休时间,使其发挥其余热创造价值。在2020年左右再开始通过5~7年的时间逐步延迟全社会的法定退休年龄,以缓解2037年左右出现的我国人口老龄化顶峰时期的养老金给付压力。

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使得养老金给付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历史债务沉重、缴费基数不实、支付环节缺乏统一管理以及基金的保值增值无法得到保障,这些问题都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巨大的压力。本文通过一定的分析与思考,从优先立法规范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办法及不同行业间退休年龄差异化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危机的平稳过渡及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第286页。

②负担系数是指社会保险享受人数与缴费人数之比。

③2007年,CPI上涨率为4.80%,同期银行利率为3.20%,同期5年期国债最高利率为6.34%;2008年,CPI上涨率为5.90%,同期银行利率为3.92%,同期5年期国债最高利率为5.89%。数据来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所载数据整理。

篇1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老龄人力资源 开发途径

1.前言

当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7亿,预计在未来40年后,即2050年后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3亿,约占我国总人口1/3,届时我国全面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大力发展的阶段,社会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不足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矛盾日益严重,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是缓解社会经济发展中劳动力供应紧张的局面的必要手段。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环境下,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具有成本低、资源丰富、人力经验丰富、社会阅历深等特点,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有效能量,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2.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2.1提升老龄人身心健康。

老龄人到达退休年龄,从工作岗位走下来后,以往的工作和生活模式被改变,“空虚”、“无聊”、“孤独”等负面情绪油然而生,不利于老龄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则导致老龄人生理和心理疾病的产生。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使老龄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身余力,不但可以补充社会劳动力,同时还可以丰富老龄人晚年生活,有效促进老龄人身心健康发展。工作是人们在社会上获得生存的必要手段,也是人们发挥自身才能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老龄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身余力,实现“老有所为”,改变“终日无所事事”的尴尬局面,提高老龄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使老人以自信、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同时老龄人再就业,可以促进心脑活动,加强体力,预防老年疾病的发生,促进老龄人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

2.2增强社会经济建设劳动力。

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劳动力,是解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劳力不足的有效途径。据联合国预测,在201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随后以年均约400万人的速率下降,预示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社会“民工荒”的现象不断严重化,深刻揭示社会劳动力紧缺的内在本质。通过深化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对老龄人群中存在的有效资源进行挖掘再利用,弥补社会劳动了供应不足的缺陷,增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劳动力,保证社会经济和谐快速发展。

2.3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获得长远和谐发展的必要战略,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中心,一旦人力资源出现缺乏,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老年人力资源是社会闲置的资源,也是一支具有强大能量的资源,通过开发使之作用于社会建设,对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老龄人群中,不乏有资深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等成功人士,其社会阅历丰富,科学技术能力强,知识渊博,是社会宝贵的资源,应当建立有效的制度重视和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积极调动老龄人发挥自身价值,使得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源的应用中得到具体的体现。此外,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可以有效减低社会养老的经济负担,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政府、企业、社会支付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险、退休金、医疗保险等经费逐年上升,巨大的养老经济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通过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使老龄人在身体健康允许的条件下,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活动,丰富个人养老储备,可以有效减轻社会养老负担,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方法分析

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是社会老龄化环境下解决社会劳动力紧缺的必要途径,结合老龄人力资源的特色,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深度开发。

3.1完善激励机制

老龄人力资源是社会一笔宝贵的资源,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老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激励制度,鼓励老龄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经济建设活动。政府应当从老龄人力资源的特色出发,建立老龄人力资源统一信息体系,包括对老龄人力资源的挖掘、管理、培养、应用等体系,实现老龄人力资源的规范管理。可以积极联合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进行深度开发,对各个单位管控范围实施撒网式的搜索资源,深度开发老龄人有效能量,使其为社会贡献自身余力。同时政府应当建立老龄人力资源平台,或举办老龄人才交流会,实现老龄人力资源供求互动,满足企事业单位对老龄人力资源的需求,促进老龄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政府应当建立有效激励制度,出台老龄人再就业特殊政策,对于表现优秀的老龄人实施具体的奖励措施,比如设立“老龄人突出贡献奖”、“老龄人优秀表现奖”、“老龄人终身学习奖”等,对老龄人再就业的有效表现进行量化的嘉奖,同时应当完善各种老龄人再就业福利的措施,吸引广大老龄人自觉投身社会建设中,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3.2加强老龄人开发教育

老龄人力资源具有社会实践丰富、心理素质过硬、开发成本低等优势,但是老龄人中大多数思想观念陈旧、接收新事物能力低,不利于老龄人上岗再就业。因此,政府应当建立老龄人教育体系,全面提高老龄人的综合素质,增强老龄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努力使老龄人综合素质向现代老龄人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首先,提供有效学习环境,促进老龄人终身学习。社会各教育机构或政府机关应当充分创造老龄人学习环境,比如各类学校的图书资源应当向老龄人开发,为老龄人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县市区图书馆应当设立老龄人专用图书室,为老龄人提供优雅的学习环境,促进老龄人自主学习。其实,完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训体系,提高老龄人综合素质。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应当建立老龄人再就业培训体系,促使老龄人充分认识当前社会形势,更新现有的知识,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次,丰富老龄人教育内容,打造新型现代老龄人。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与时俱进,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丰富老龄人教育教学内容,拓宽老龄人的视野,以对话式、演讲式、讨论式、活动式等教育方式进行老龄人教育,促进老龄人教育有效性。最后,老龄人教育应当规范化,提高教育有效性。政府应当将老龄人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进行规划,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保障老龄人教育健康、持续、有效进行,促进老龄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

3.3建立坚实的保障机构

老龄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体系工程,必须建立在完善而坚实的保障制度上才能有效发展。首先,在社会主义体系下,政策是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的根本前提。国家政府应当充分结合当下我国人口结构的特征,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比如可以根据相关岗位工作的需要,老龄人身体健康情况以及老龄人自身意愿情况,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充分利用老龄人力资源的能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应当建立和完善老龄人再就业的各种扶持制度,比如提高老龄人工资津贴、减免相关税收、完善社保等,为老龄提供各项优惠政策,鼓励老龄人离退休再就业。其次,建立老龄人再就业管理组织,优化老龄人服务质量。比如各个组织或单位,应当专门成立老龄人管理部门或机构,解决老龄人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困难,做好老龄人后勤工作,优化老龄人服务措施,解决老龄人再就业后顾之忧。最后,建立健全老龄人劳动保护法律体系,保障老龄人再就业的各项权利。比如制定老龄人劳动保护法,明确规定老龄人再就业履行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禁止社会各组织歧视老龄人再就业,保障老龄人合法就业并取得的合法收入,惩处一切扣发、减发老龄人退休金的不良行为,依法保护老龄人的各项权利,为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保驾护航。

4.总结

总之,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深度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是缓解社会劳动力供应不足的主要措施,也是保障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老龄人力资源具有社会阅历丰富、心理素质良好、开发成本低等独特的优势,是社会一笔宝贵资源,对其深度开发并有效利用,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如前文所述,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加强老龄化教育,以及建立坚实的保障机制等有效途径,鼓励老龄人积极再就业,自觉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身剩余价值,不但有助于老龄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可以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王彦力.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探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0,10(6):456-467.

[2]金易.论老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J].学术交流,2012,12(1):56-57.

篇12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延迟退休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0-02

劳动力是经济生产活动的重要投入要素,改革开发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劳动力规模的持续扩大。但随着人口增长率的逐渐放缓,人口老龄化也将对未来劳动力供给量产生影响。而对于城镇化背景下,受教育年限延长、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退休年龄延迟等新的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口老龄化这一人口新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学者研究尚未达成共识。阎坤[1]认为,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下降,进而导致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高龄化。赵喜顺[2]认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本文首先通过设计不同的劳动参与率变动假设,一方面保持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维持2010年水平不变;另一方面基于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方法构建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与率模型,对未来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力参与率进行预测,并结合2010-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预测数据,对未来劳动力供给进行预测。其次,通过设计不同的政策方案(维持现行退休政策方案;根据人社部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方案)将延迟退休政策纳入预测过程,探讨了不同政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一、模型与数据

1.劳动参与率模型

本文根据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模型,在王金营建立的劳动参与率模型基础上加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模型分析。模型逻辑结构如下:首先对年龄别劳动参与率进行logit转换:

其中ls(x) 表示以基期劳动参与率的基准,本文以1990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作为基准; Ys(x)为基准的logit转换值;lt(x)(本文考察时期t=1990、1995、2000、2005、2010),分别为t年份的年龄别劳动参与率,YtYxY为t年份的劳动参与率的logit转换值。

YtYxY与YSYxY之间呈线性关系:

其中μ为随机误差项;α(t)、β(t) 是与时间有关的待估参数,会随年份t的变化而变化。通过预测α(t)Iβ(t)的变动趋势,继而可以按照公式3预测得到未来分性别的 ls(x) 。

2.劳动力供给预测方法

人口老龄化对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参与率产生影响,进而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本文参考彭秀健[3]的年龄结构分解方法,将总的劳动参与率分解为年龄结构因素、分年龄劳动参与率两个因素。有效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取决于分年龄的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以及分年龄、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

其中,PRt为t _()_D_DPRi,t用来表示t年年龄组i的劳动参与率,通常把15~64岁之间人口视为劳动年龄人口;Si,t为t年年龄组i的人口占总劳动年龄人口的份额,Lt为t年劳动力数量,WPt是t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3.数据来源

(1)未来劳动人口预测数据:结合目前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现行政策中放宽独生子女生育二孩的政策变动现实,采用香港科技大学马忠东[4]等人研究中关于未来人口预测与劳动年龄人口预测方案中方案II的预测结果。(2)劳动参与率数据:数据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1995年、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分性别、分年龄人口数和从业人员、失业人员数据①。

二、多方案下劳动力供给的预测

方案一:单纯考察“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因素

为明显突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未来劳动参与变动趋势的影响,本文将对单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效应”对中国劳动参与率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作为预测模式下劳动参与率变动趋势的对比。具体处理方式如下,本文中以5岁为单位将劳动年龄(l5-64岁)人口划分成10个年龄组(i=1,2,…,10)。式(3)表示总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是分年龄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或者分年龄人口占总劳动年龄人口份额的变化,即劳动力人口构成变化的结果。我们将后者的影响称为“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许多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会影响分年龄、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在此暂时不考虑分年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只分析人口构成影响。

假定2010-2050年间分年龄、分性别的劳动参与率维持在2010年水平保持不变,均为 RPt,2010,只考察人口年龄构成变化对总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指的是在分年龄、分性别劳动参与率保持在2010年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t年可观察到的总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构成变化(人口老龄化)对总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预测结果:根据方案一,有效劳动力数量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由于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中25-44岁占的比重逐渐降低,而45-64岁的相对高龄劳动年龄人口占的比重又逐渐升高,即使未来各年龄组劳动参与率保持2010年的水平不变,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也会引起总和劳动参与率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20年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换言之,如果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即使保持不变,而年龄结构趋向老化,则未来的劳动力人口也会减少。

方案二:基于劳动参与率模型预测的劳动参与率数据,考虑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考虑健康水平的提高,假设男女退休年龄按照2014年国家关于渐进式退休政策的信息,自2016年起,男、女退休年龄每2年延迟1岁,直至退休年龄达到65岁为止;同时参考2000年日本该年龄组劳动参与率水平,对未来40年内中国该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做出预测:当当年退休年龄未达到65岁时,每间隔10年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将延续上一年龄组劳动参与率水平,每间隔5年的劳动参与率水平根据间隔10年的劳动参与率采用插值法求出;当当年退休年龄达到65岁时,各年龄段劳动参与率直接延续上一年龄组劳动参与率水平但略有下降,下降幅度约为10%。

方案三:基于劳动参与率模型预测数据,保持现行退休年龄政策;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2010-2050年中国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趋势如图2所示。方案二、三中显示的中国总劳动力供给在2010年之后都出现下降的趋势,但方案二、方案三对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其一在于尽管方案二、三劳动供给总量变动呈现相同的变动趋势,但方案二劳动供给量在每一时点都高于方案三条件下,说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下行的效果;其二在于方案二中起始于2016年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效果于2030年后才逐步显现出来,但效果比较有限,并且2040年之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效果逐渐减小。但同时也必须注意到,不管是方案二或者方案三,在2030年后劳动供给量的变动趋势相似且总量差别不大,可见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减缓劳动力总供给逐渐减少的趋势。

三、结束语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是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重要方面。本文基于布拉斯相关生命表方法构建分年龄、性别的劳动参与率模型对未来劳动力劳动参与率进行预测,通过设计多种方案,将不同政策变量纳入预测过程,并结合劳动年龄人口预测数据,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倾向于减少未来中国劳动力供给;渐进式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供给减少的趋势。

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红利进一步缩小,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都预示着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制度安排面临新的课题。从文中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可以延缓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速度,从数据发现,目前我国劳动参与率较低的是50-64 岁年龄组的劳动年龄人口,本文也通过多方案对比,发现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对男性55-59岁、60-64岁劳动人口,女性50-54岁、55-59岁、60-64岁劳动人口的参与率产生明显冲击,并且随着延迟退休政策执行时间愈久,政策效应越明显。因此,延迟退休年龄对于挖掘劳动供给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除着力于延缓劳动力数量减少趋势的政策举措,应重视对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同时通过清除劳动力流动藩篱、完善劳动保障制度,进一步激发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灵活性。

注释:

①数据来源:《全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1995年、2005年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参考文献:

[1]阎坤.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及其对策[Z].中国人口年鉴, 1997.

[2]赵喜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发展老年产业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01).

[3]彭秀建.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给[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

篇13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以上,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底,我国65岁上人口达8872万人,占总人口126734万的7.0%,标志着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国际上衡量老龄化的指标通常有: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少儿人口系数(少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老龄化指数(又称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

统计表明,在1982年至2003年期间,我国老年人口系数明显提高;老龄化指数迅速上升,由1982年的100:14.58提高到2003年的100:33.94;年龄中位数变化明显,年均增加0.52岁。人均寿命达到70岁,与发达国家持平。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征

1.老龄人口绝对数(基数)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国家。2002年世界人口为62.2亿人,我国人口为12.8亿人,我国老龄人口已接近0.94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1/5。

2.老龄化速度快

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老龄人口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1982年至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人年均递增3.25%;而全国人口年均递增1.23%。老龄人口递增速度快于全国人口递增的2.02个百分点。2000年人口进入老龄化以后,每年递增2.90%,是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二是老龄化速度快于世界老龄化速度。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速度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85年,美国60年,最短的日本也25年。

3.社会经济压力大

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给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正在增加。具体表现是老年人口密度指标的减小和老年扶养比的增加。反映压力大小的老年人口密度指数由1982年的20.41下降到2003年的13.33,这意味着老年人口密集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负担的老年人口比重越来越重。1982年我国老年人口扶养比指数为7.97,2000年上升为9.99,增加了2.08个百分点。

4.呈现“未富先老”特点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呈渐进的步伐,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且差距极大。是典型地“未富先老”。即使在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也仅为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在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1990年左右)人均GDP均已超过了2500美元(1990年的美元)。目前,在全球71个人口老龄化国家中,人均GNP达1万美元的占36%,1万至3000美元的占28%。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聚类分析

虽然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老龄化时代,但是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我国各地区的老龄化又表现各不相同。我们选用了衡量人口老龄化的五项项指标:老年人口系数、老龄化指数、老年人口密度指数、少儿人口系数,人口老龄化速度指数。使用SPSS软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全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情况进行分类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可以分成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高老龄化水平,高老龄化速度(6个省):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浙江、辽宁。老年人口系数居第一位,少年人口系数居第四,人口老龄化指数第一,老年人口密度指数居第四位。衡量老龄化水平的四个指标数值都表明了这一类地区的老龄化程度最高,但人口老龄化速度排在第二位,这主要是因为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对其它较落后地区的年轻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年轻人迁入数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老龄化趋势。

第二类:中老龄化水平,低老龄化速度(10个省):河北、江西、山西、广东、广西、贵州、河南、湖北、陕西、云南。老年系数居第三位、少儿人口系数居第二位、人口老龄化指数居第三位,老龄人口密度指数居第二位。这类地区总体上经济发展水平在第一类地区之下,人口发展相对稳定,因此其老龄化水平也就没有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第一类地区高,同时其人口老龄化速度最慢,在数据上表现为人口老龄化速度指数最低。

第三类:中老龄化水平,高老龄化速度(8个省):内蒙、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湖南、山东、四川。老年系数居第二位、少儿人口数居第三位、人口老龄化指数居第二位,老龄人口密度指数居第二位。从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指标看,人口老龄化程度不如第一类地区,但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却是最快的。这是因这类地区在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和人口寿命延长的同时,有大量的年轻人向外迁出,这就使老年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而且这一类地区少儿人口系数明显低于30%,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地区将以更惊人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

第四类:低老龄化水平,中老龄化速度(5个省):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老年人口系数居第四位,少儿人口系数居第一位,人口老龄化指数居第四位,人口密度指数居第一位,人口老龄化速度居第三位。从各项指标看,这类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处于成年型。目前,这类地区人口出生率还很高。虽然可以延迟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三、老龄化对中国社会及经济的影响

(一)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的影响

我们知道,老龄人口平均抚养费用大大高于青少年人口的抚养费用,并且,由于青少年抚养费用是人力资本投资,而老龄人口抚养费用则是资源的重新配置,是纯粹消费性的,因此老年人抚养费用的增加可能降低未来的经济增长率。

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储蓄率的影响。在过去2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中,我国居民的高储蓄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投入的重要来源。老龄人口是纯粹性的消费群体,他们将使用储蓄而降低我国居民的储蓄率。这将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大量资本投入。对经济和经济增长方式都会产生影响。

(二)人口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用当代的劳动者缴纳的养老费支付退休劳动者的养老待遇,当年提取,当年支付完毕,不作任何积累,这事实上就是劳动者代际间收入转移和实现收入再分配。当老龄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寿老人越来越多时,这种养老保险制度显然会带来更大的困难。

(三)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资源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由于我国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不至于发生劳动力短缺,从短期来看似乎还是过剩的局面,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即由劳动年龄人口相对高龄化引起的劳动力活力的减退就会发生,而且在东部率先老龄化地区已经发生。

(四)养老方式和老年服务面临挑战和机遇

我国现行的养老方式,是传统的养老方式,包括国家和社会养老、家庭子女养老和老年个人养老三部分,是结构性养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改变,家庭子女养老功能呈弱化趋势;依靠老年人劳动自养,又受到年龄和健康状况的限制。所以,传统的养老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要。

四、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

老龄化带来了一些社会和经济问题,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既是挑战。如何应对呢?

(一)积极开发老龄消费产业和市场

有人把老龄产业称为银发市场。其大致可分为以下领域:老年卫生保健服务业;老龄家政服务业;老年日常用品制造业;老龄人寿保险业;老年特点的旅游娱乐业;适合老龄化特点的房地产业;老年教育产业。

老龄消费具有明显特征,其商品和服务带有一定的稳固性和不可替代性;消费方式大多为温饱型和舒适型,商品价格为节俭型和中低档型,购买商品为理智型和实惠型。随着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老年消费市场将成为潜力极大的市场。这既可以扩大消费与市场,又可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二)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需要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在“未富先老”和家庭保障功能持续弱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正在由家庭保障转变成为社会保障。能否化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压力,直接取决于相关的老年保障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我们建立适应老龄化社会需要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混合型老年保障体系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必须选择。

多元化,就是充分发挥家庭或个人、政府、社会、单位、市场乃至社区邻里互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相应的责任分工来分担老年保障责任,实现养老资金筹集与老年服务提供的多元化。多层次化,是将老年保障分为若干层次,确保每一个老年人至少可以享受到两个以上层次的保障。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混合型保障机制,能够适应不平衡发展的具体国情并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

(三)建立老年福利、服务体系

根据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以及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积极推进社区福利建设,建立a和健全完善地老年福利、服务体系是当务之急。

建设一批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健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社区医疗保健站、托老所、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要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社区建设中,并列为重点,以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逐步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不仅可以解决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可以提供上千万人的就业岗位。

在农村,应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化为辅的原则。逐步加强社会养老功能,应把有条件的敬老院建成综合性、多功能、面向农村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并完善社会救济和五保户的供养制度,倡导村民互助。

(四)注重劳动力资源再开发

篇14

人口老龄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面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颇为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社会的生产发展、社会分配以及社会消费水平等都具有产生了影响。另外,如今的人口老龄化现象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一,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企业生产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方面成为薄弱性环节,不能够进行更新换代,在工作方法上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会对现代化的企业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其二,在城市中,到了退休年纪的人部分可以享受退休待遇,生活能够得到保障[2]。但是在农村等偏远地区,村子里的老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市里发展,使得农村人口急剧流失,留下来的都是老人或者儿童。村里的老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没有所依靠的对象,对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三,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的财政造成了严重的负担[3]。人口老龄化,随之带来的医学设施、生活必须品、社会公共设施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支出,我国的经济迎来了挑战,对于财政的分配和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二、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生产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的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在社会生产的技能方面,工作时间久的员工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通过自身的经验和阅历,掌握了娴熟的工作技能,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提高生产质量,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积极性的影响。其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人才在面临着更新换代,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专业技巧不熟悉,很难独自开展工作,这时企业可以通过老员工带领新员工的方法,让新人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学习老员工的经验和技巧,为培养新型的工作人才提供重要条件。其三,人口老龄化严重会使得员工为企业的工作时间延长,退休时间延后。在企业工作的时间长,能够保持高效的工作效率,熟练工作技巧,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13年有关部门对于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进行了评估,发现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人们的平均工作时间也在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产生,能够让老员工的资历不断加深,工作技巧不断积累,有利于企业的运营。

2.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消费水平的影响

在积极方面,人口老龄化刺激了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间接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经济循环发展的作用。如今,我们在市场上经常会看见很多老年人的保健品,而且价格都很高,子女为了体现自己的孝顺,对于保健品的采购量逐年上升,刺激了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像我们经常从广告上看到的脑白金、黄金搭档、善存等都是知名的营养品,近几年,像这样的营养品消费市场越发的火爆。市面上凡是与老年人有关的商品价格不菲,宣传重在展现儿女的孝心,刺激了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由于老年人的年龄不断增长,在医学领域的支出会越来越大,刺激了医学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尤为重要,要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由于身体不适就医等方面都会花费不小的生活支出,促进了医学经济的发展。在消极方面,如今,我国的老年人的收入都不算很高,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是成正比的,除了儿女为老年人买的老年用品外,老年人自身可能会因收入水平而影响消费水平,遏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分配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的分配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现代我国的人均GDP是根据我国国家总人口数进行平均分配的,这样会导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人口增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对象对增多,结果可能会有所降低。苏子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年轻人纷纷迁移到城市发展,老人和儿童被留在农村,对于老人而言,缺乏一定的劳动能力,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但是进行社会分配时,要用国民生产总量去除以国民的总人数得出的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至2050年,老年人口增长的比例要高于少儿人口下降的比例,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以此来减小儿童的增长比例,严格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缓解人口基数过大的现象,有效的平衡社会分配现象。虽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但是可以相对的降低儿童数量的增长率,使得我国的人口数量维持一定的平衡,提高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