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2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篇1

一、构建合理教学目标为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现阶段,要想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基础,它能够指导教师设计各种教学活动。新时期,在积极加强中小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学生未来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深入掌握新课程改革相关要求,并对义务教育的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将其作为最终目标来设计并开展日常教学活动,才能够真正做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阶段,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规定,将审美作为音乐教学开展的核心,并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中小学学生的全面培养做努力是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和关键指导思想。在以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将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引入课堂,促使学生对我国音乐历史和文化进行充分的掌握,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从而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因此为我国综合型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制定教学策略

(一)应用创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创编活动的有效实施,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抓住课堂活动中的细节,鼓励学生应用发散性思维展开思考,从而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中小学学生的日常生活通常相对丰富,课余活动较多,而生活中存在大量的节奏,这些节奏对音乐艺术作品的内涵、情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学习中切实存在的“铃铃铃,铃铃铃,下课了”等节奏,自主的展开音乐设计,并逐渐增加难度。这种创编活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过思考和大胆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得到了培养,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充满特色的音乐课结尾

在设计音乐课程结尾的过程中,应努力做到首尾呼应。例如,在进行《光辉的历程》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之初,应以《当兵的人》一首歌作为开头,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当兵”这一主题展开教学。而在课程的尾声部分,应将《中国军歌》作为结束曲。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充满了特色,学生在对类似歌曲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此类型音乐中雄壮有力的特点,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样一首曲调、节奏的背景下走出课堂。生动、个性的音乐课程结尾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对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根据学生特点科学应用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根据学生喜好选择并应用教学模式,更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新时期,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而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仅仅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展开,才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对知识进行思考和掌握。

例如,在进行“节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节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各自进行思考,并通过合作提升任务完成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促使学生对大量的音乐信息进行搜集,并对节奏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对多媒体等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新鲜的事物能够有效吸引中小学学生注意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为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人文素养,能够极大的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而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能够从小培养其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对于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现阶段,为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增加音乐教学比例,并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人才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静玉,丛林.多声声乐表演课中获得的启迪——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的拓展[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2]袁国贤.回归本位教学关注内涵发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思想的核心及策略[J].音乐天地,2014,(07).

[3]周顺平.论高师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两份调查结果的评价与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15,(03).

[4]袁国贤.回归本位教学关注内涵发展——论中小学音乐教学思想的核心及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5).

[5]刘畅.生态系统理论:一个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新思路[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2).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土里学区)

篇2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0.121

音乐教学在我们的小学教学阶段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而决定自己是否喜欢某一门学科,进而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这对我们的教学来说也是一次考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到学生的这一特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而全面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明白,在进行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让我们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激情和动力。现阶段,音乐已经无处不在,我们走在大街小巷都可以听到各种各种的音乐。而且,我们这个时代听音乐的形式也比较便捷和多样。所以,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前可能就对音乐这门学科感兴趣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好好地加以引导。这样,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针对那些有音乐爱好的学生我们可以着重进行培养。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大部分的同学,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认真地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和课后的反应,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取得更好地发展和进步,这对我们的教师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小学音乐教学实际来谈一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我们在具体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这也是我们新课标中提倡的做法,我想对于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我们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因此。利用好课堂这个场所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们的教师在明确了课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之后,还要抓住新课标中的相关理念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告诉我们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角色的转变。教师只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而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进而有效地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这对我们的整体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二,鉴于音乐课程的特殊性,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进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在我们传统的音乐课堂上,往往是一片沉寂。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的音乐理论知识,而对于具体的音乐实用技术的教学并不多,所以这对于我们很多学生来说在学习方面是很有困难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切实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细胞和学习音乐课程的整体意识和能力。这对于我们所有的小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可以将小学生们比较喜爱的音乐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互动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善于甄别学生喜爱的音乐,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针对小学生的具体特点,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我们教师的一个要求和提醒,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将整个音乐教学切实地落到实处,给我们的学生带来真正的收获和提高。

现阶段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是有很大关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选择各种合适的音乐作品,这对于更好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整体教学效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我们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也是需要不断的进行经验的积累的。所以,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反思,进而有效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整体的课堂教学效率。

第四,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已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普及了,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紧紧抓住时代的步伐,将多媒体网络技术与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实现我们的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3

【关键词】乐教育 音乐 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28

我校提出的“乐教育”文化主张,体现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追求,而“乐活课堂”的价值取向是“让每个孩子因学习而快乐”,着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着眼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习快乐全面发展”双向突破,促进课堂教学的规范、有效、卓越。而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师生的精神、思维真正乐起来,“乐思”“乐想”,真正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一、转变学习方式,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

音乐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形式为客体,通过施教者编制指导的内容安排和实践活动,使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渗透和作用,让学生从中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教育活动。新课改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音乐教学,一直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教师以“讲”好为课堂准则。我在学校听课时经常发现这样的状况:老师教一句唱一句,孩子听一句唱一句,处于被动状态。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让教师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以学习歌曲《踏雪寻梅》一课为例,“XX.X”这个节奏中前八分休止符相对比较难懂,如果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味地根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灌输,那么,只会让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此的记忆也不长久。为此,我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解决本课“前八分休止符”这一教学难点。有学生说:“我唱到这里会在心里默默嗯一下。”有的说:“我用脚打节奏强调。”还有的说:“我唱到这里会点一下头。”……同学们开始交流起自己的解决办法,使音乐课堂不仅显得生气勃勃,也让本课难点不攻而破。在本课的教学中,以自主讨论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以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帮助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把课堂主体的权利还给学生。

二、改变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

(一)利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教师要根据音乐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一是用故事导入。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可以给孩子讲的故事,让孩子了解歌曲背景、人物及事件,让孩子对歌曲产生兴趣,更容易让孩子对歌曲进行学习和掌握。二是用谜语导入。如歌曲《柳树姑娘》,歌词是“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M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洗洗干净多么漂亮,多么漂亮,阿里咯!”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柳树比做了姑娘,把柳枝比作了人的头发,还比喻人在洗头发,让孩子从谜语中,猜出了歌曲的名字,以及内容。三是用录像导入。在欣赏《万里长城永不倒》这首歌时,利用媒体播放电视剧《霍元甲》的片段,然后听主题曲,从视觉的角度去感受歌曲讲述的内容,体会歌曲的感情。四是用歌曲导入。比如我们在学习《哦,十分钟》时,可在上课时播放歌曲,让孩子们讨论课间十分钟所做的那些事,让孩子们形成一种积极性。

(二)教学形式多样,培养学生音乐素养

1.生活中的节奏训练。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节奏:XXXX,XXXX(快点快点,大家快来);XXXX,XXXX(跑过来呀,跑快点呀)等,再借助朗诵、视谱、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中训练节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避免了节奏练习的平淡无味。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和节奏有关的事物,学会举一反三。

2.结合游戏进行听音训练。在听音训练中,我以“打电话”的游戏方式,在琴上弹一二度或者三度的音程,然后问“喂,你是谁?”学生回答:“我是domi。”就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愉快的完成了抽象、枯燥的听音训练。类似游戏、儿歌的形式妙趣横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利用儿歌进行识谱训练。如学习五线谱时,编儿歌“张开左手掌,手心向外翻;五个小手指,就是五条线;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从下往上数,一二三四五;好像上楼梯,越爬楼越高。”生动又形象地描绘出了五线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音符的时候,把音符比喻成一个黑色的小豆芽,不同长短的“豆芽”后面长了不同数量的小尾巴,它在五线谱上,可以“脑袋”朝上,也可以“脑袋”朝下,让孩子们在五线谱上绘出他们想绘的小“豆芽”,练习他们对音符的书写能力,也增强音符在他们心中的印象。

4.利用表演激发歌唱热情。如四年级欣赏课《乒乓变奏曲》,书上有一幅音乐高低变化的走势图,是一些乒乓球连起来的,形象的让孩子们感受歌曲进行音乐高低的变化,像一个一个乒乓球跳动一样,让他们自己想象玩乒乓球时,球在桌上快慢跳动的情景,使孩子们更加形象的感知了音乐,让孩子们把音乐中的景象绘画出来。当孩子们把自己心中对歌曲的感受,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图案画表现出来的时候,发挥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引进激励机制,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单一、机械的评价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重新认识评价的功能与效用。在课堂评价中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评改的活动中来,在自评与互评中,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1.分组比赛。孩子们的好胜心都比较强,让他们与自己的同学比赛,让他们对歌曲的记忆有一定的作用。在学习完一整首歌曲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演唱比赛,让孩子们在竞争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比如一首歌曲有两段的,可以让学生一组唱一段,师点评、生互评。

2.表演歌曲。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都想来表现一下,老师要启发他们,根据歌曲的情绪,用不同的动作来表演,在创作中培养了表现力和想象力。

3.问题质疑。如在欣赏《梁祝》“化蝶”部分时,大部分教师都是以虔诚的态度和服从的品质对名家的经典之作顶礼膜拜,一成不变地灌输给学生,反而导致学生不敢、也没有机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质疑。为此,笔者在课上就《梁祝》中“化蝶”部分的创意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果不其然,有的学生认可殉情的做法,认为在世俗的威胁下,殉情可以让爱情永恒。但也有学生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在‘化蝶’的大团圆中结束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这是否暗示着作者对封建婚姻制度的默认和赞同?”“《梁祝》的最后是祝英台撞死在碑前,而尾声‘化碟’部分的音乐却只是对爱情主题的简单再现,缺乏应有的荡气回肠的千古遗憾之感,这样的尾声会不会大大削减了其艺术的感染力?”……瞧,民主的课堂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在一片质疑声中,笔者惊讶地发现,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创意比《梁祝》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在上述过程中,正是教师的一次转变,不以“讲”好为课堂准则,才让学生有了突破名人和权威思想的机会,让学生在创新、求异中实现心灵与音乐的相融。

4.多样表达。以学习《茉莉花》一课为例,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江苏民歌,学生小时候就已经会唱,因此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显得无精打采。考虑到这首民歌有多个版本,很多不同风格的演唱家都曾演绎过,笔者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自己来评一评自己最喜欢哪个版本?喜欢在哪里?你能为大家表演一下吗?这样一来,原本死气沉沉的音乐课,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唱的F场版,很经典”;也有的学生说:“喜欢霍尊改编的《茉莉花》,很现代、很独特”;还有的学生表示:“我喜欢梁静茹版本的《茉莉花》,小清新风格很好听”“我喜欢周彦宏版本的,很甜美”。学生以自己喜欢的风格演唱这首苏北民歌,感觉着音乐中的美。在教学中,因为教师机智的处理,重新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心理,让学生充分领略民歌的独特魅力,在评价中实现个体价值,通过欣赏、演唱,体验乐曲的风格、情绪,真正让学生了解音乐、爱上音乐、喜欢歌唱。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否则,再完美的教案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教师应秉持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音乐课堂变为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音乐殿堂,才能真正以“音乐和旋律把灵魂引向奥妙”。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2003.7

[2]韩兴发.快乐教学法:幸福在其中[M].2012.9

[3]薛成秀.小学音乐教学中快乐教学法的运用[M].2012.19期

[4]邹倩.快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M].2012.24期

[5]张颖.运用愉快教学法,让小学音乐课变得更加生动[M].201223期

[6]章连启.音乐教育教学经验[G].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9

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策略

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因此要高度重视小学音乐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合唱教学,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在教学方法以及理念方面都需要提升,以消除学生的顾虑,使其投入到合唱学习当中来,因此实施正确的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对具体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一、兴趣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潜在动力。在开展合唱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样才能提高积极性。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对于自身感兴趣的事物投入的注意力会多一些,因此要进行正确的兴趣引导,让小学生对合唱产生兴趣。具体的方法还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规划,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引导方法。首先从自身方面进行引导,教师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启蒙意义,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在合唱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可以先加强综合素质,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展现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到合唱学习的魅力。小学生的兴趣点和成人不太一样,可能对于某一学科的喜欢只是出于对这一学科教师的喜爱,因此,教师应该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小学生喜欢自己,然后在自己的带领下逐渐喜欢上合唱。另外就是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合唱歌曲,作为兴趣的切入点,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合唱练习中来,比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比较轻快的歌曲,可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一般来说是受学生喜爱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这样的歌曲作为合唱曲目来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和鉴赏能力,逐渐对合唱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技巧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合唱并不是简单的唱歌,需要多个声部的配合才能演绎出完美的歌曲,各个声部之间要互相协调,达到平衡统一才能完美演绎歌曲。合唱也是讲究方法技巧的,不论是气息的控制还是各声部之间的配合、音准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唱技巧,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合唱技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先要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呼吸,调整气息,掌握好呼吸的节奏才能使演唱更加平稳,通过一些吸气呼气的训练加强学生的气息控制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让学生不断训练这一技巧,通过有效的示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让学生保持身体直立,面部放松,自然呼吸,反复练习,最终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呼吸。另外在换气的时候,也要采取平和的方式,尽量均匀平和,避免出现大幅度的换气影响合唱的效果。还有就是节奏的把握,对于学生音准以及节奏把握还需要加强练习,如果音准达不到理想的要求,就会严重影响整体的和谐,即使是一个学生的音准没有把控好,也会严重影响这个合唱团队的水平,因此一定要加强音阶以及音准的练习,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渐掌握演唱的技巧,把握好音准和节奏。比如,在学习《爱我中华》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分声部合唱练习一下,互相找一下存在的音准问题,并且指出,改正明显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寻找问题,将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一一进行指导,按照教师的指挥演唱正确的音阶。一般来说,通过交流讨论,存在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解决合唱中出现的音准问题,掌握合唱技巧,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调整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度

在合唱教学中,声部的划分要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音质音色分成不同的声部,但是在演唱过程中各个声部之间的配合存在一定的难度,不同声部的学生要唱好不同音高的声音,否则很容易出现相似声部之间弄混或是串音的现象。如果歌曲演唱的难度确实比较大,小学生对于各个声部的把握比较困难,就可以适当调整教学难度,选择降低声部或者是改变声部的方式让学生适应,调整到符合学生认知的难度。不能用难度太大的歌曲要求学生,以免小学生产生畏惧和消极的心理,对合唱学习失去信心,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难度,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学习,从而感受到合唱带来的乐趣。比如,《我相信》中,可能副歌部分的音比较高,教师可以适当降一两个音阶,降低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把握。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合唱感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另外,合唱技巧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包括气息控制以及节奏把握,让学生能够有技巧地演唱歌曲,做到各声部之间互相配合,协调演唱,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一些难度,以达到轻松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乔苏吉.小学合唱教学初探——合唱和畅和谐[J].才智,2011,(7).

篇5

[关键词]音乐 有效策略 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8-068

音乐属于艺术,具有震撼心灵的独特魅力。然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音乐科目在小学的地位相对低下。虽然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对唱唱跳跳感兴趣,而对音乐本身却缺乏兴致。所以教师要正本溯源,让音乐课不仅仅是唱唱跳跳,更重要的是洗涤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精心设置课堂导入

相对而言,学生对音乐课程也感兴趣,然而,很多学生不是对音乐本身感兴趣,而是喜欢音乐课中宽松的氛围。所以教师需要精心设置课堂导入,尽可能地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顺利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

例如,在教学《小小牵牛花》一课时,笔者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曾根据歌词内容,用彩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牵牛花的简笔画。笔者问:“同学们,你们认真瞧瞧,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呀?”学生一致回答:“牵牛花。”“你们答对了!”笔者接着引导学生,“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牵牛花的歌,好吗?”这样既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导入新课,一举两得。当然,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文本内容出发,采取最合适的导入方法。

二、充分把握音乐律动

音乐是有节奏、有律动的,教师在音乐课中应多运用拍手、点头和跺脚等肢体语言,强化课堂节奏,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音乐。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学生搭建平台,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音乐律感。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教学管弦乐曲《瑶族舞曲》一课时,在学生试唱过程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跟着唱,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积极运用跺脚、捻指、击掌等肢体语言,让学生一边跟着唱,一边做动作,培养其节奏感。学生兴致高昂,对节奏、音调把握得非常准确。音乐律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三、积极引入流行音乐

对于流行音乐,十个学生八个爱。教师需要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不要视流行音乐为洪水猛兽。教师应尽可能地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在课堂上积极引入流行音乐。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流行音乐出发,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识简谱,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他们学好音乐奠定基础。

例如,对于《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一首歌,曲调简单,旋律相对优美,教师可让学生跟唱,使学生在熟悉歌词和旋律的基础上,再去接触曲谱。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习难度,而且能保持学生的兴趣。当然,流行音乐并不是全都适合学生,教师要给学生把好关,选择与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流行音乐。这样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毋庸置疑,很多学生对音乐课感兴趣,但不是对内容感兴趣,而是对课堂上的唱唱跳跳感兴趣,一旦教学涉及乐理或者音乐知识,必然会“冷场”,而及时引入流行歌曲,可以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

四、不断丰富教学形式

小学生容易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音乐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活动或者采用其他教学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只有把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营造一种节奏感和形象感都很强的课堂氛围,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知音乐就在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教学音乐游戏《森林音乐会》时,笔者就曾积极创设情境,并准备了小羊、小猫、小鸭以及大公鸡的头饰。笔者让学生先听各种动物的叫声,接着让学生识别动物,引导他们进行模仿。在这里,笔者用钢琴进行伴奏,然后让学生听音乐、做游戏,引导学生识别哪段音乐属于哪种动物的叫声,接着,戴相应动物头饰的学生就跟着哼唱。这种游戏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识别能力,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和体验。方法虽然简单,但是效果却很好。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效率提升 策略

音乐的世界是浩瀚无边的,但是目前小学音乐的课时又非常有限,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教给学生丰富的音乐知识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大途径。教师可以从细节入手,多方面改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活泼的节奏、优美的旋律里去学习,通过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塑造新一代健康而又高尚的灵魂。

一、巧妙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爱玩,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时间短暂,但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对症下药”,巧妙设计课堂导入。在课堂开始,教师就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进入教学状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课堂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故事导入法。在教学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刘三姐的故事来设计课堂导入。刘三姐是壮族民间传说人物,传说中的壮族姑娘刘三姐被壮族人民尊称为歌仙、歌神,是壮族人民心目中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的化身,所以壮族同胞们也自发地在每年三月三日聚集到一起,以歌墟的方式来寄托对这位“歌仙”的思念。通过这样的传说人物或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可以把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导入到课堂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游戏导入法。对于爱玩的孩子来说,通过游戏来导入课堂,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三个和尚》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三个和尚的故事,然后再请学生现场表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再教学这首歌曲,之后再边唱着歌曲边做着游戏。这样不仅能使整个课堂都处于非常活跃的氛围,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再如,在教学《金孔雀轻轻跳》时,教师可以一段美丽的孔雀舞导入课堂,吸引学生的眼球。

二、优化教学语言,达到准确简练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优美准确的语言能够传达有效的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时空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的阶段。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重视自身修养,规范语法,理清逻辑关系,用词准确,精确掌握知识,准确表达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及时准确的接收到信息。例如,在音乐教学中,有很多字义相似的术语,但是他们表达的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如“节拍”与“节奏”,这两个词语在音乐教学中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这种时候,就要靠着教师准确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使学生明确的分清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异同点。另外,教师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进行教学,讲在点子上,紧扣教学目的,抓点带面,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输送最有用的知识,增强知识传授的透明度,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接收到全面的知识。

三、多媒体与乐器想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经济与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已经能够普及到教学应用中,全国大部分的学校也能够用得起一些简单的乐器。教师要合理应用这样的教学资源,使用多媒体与乐器相配合,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的声音、影像、图片和文字等,通过听觉与视觉等感官的全方面刺激,都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教师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不能够喧宾夺主,教师应该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能够使学生过度依赖多媒体,受制于多媒体,这样反而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教师适当使用乐器配合教学,比如说钢琴、手风琴、笛子、口琴、吉他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学生实时的了解一些乐器的特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比如对于《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教师可以引入傣族文化的相关知识,并采用葫芦丝演奏,同时,向学生普及关于葫芦丝该种乐器的起源、声色特点以及演奏方法等等。

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性格和特点,给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每一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这都是学生很宝贵的财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特质和优缺点,能够自主的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学习。教师要避免传统式的“生产线”培养,以培养出各种类型的新型人才。

比如,在教授一首歌曲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喜欢哼唱,有的学生可能只喜欢唱谱,有的学生只喜欢唱歌词,这都只是学生对自己喜好的一种表现方式。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的这种表现,对于喜欢谱学生,引导他去学习更多关于谱曲的知识,而对于喜欢歌词的学生,可以引导他去感受歌词中的美,并鼓励他能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去尝试填词。更有一些学生喜欢用舞蹈去诠释自己喜欢的歌曲,教师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跟着节拍跳舞。至于怎么跳,那是学生自主的想象空间,教师要以欣赏鼓励为主,只要在主要的关键点给予指导就行了。

总而言之,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要敢于创新,敢于将新的教学方法实践到教学活动中,并善于自我总结,让学生从小就培养对艺术的喜爱,培养他们能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宗芳.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6).

[2]孟文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4).

篇7

关键词:学情;以学定教;高效课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课前学案学习为抓手,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形式。要做到“以学定教”,它的起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学情――立足“学情”,把握“学情”,活用“学情”。

一、以学情为“基”,准确预设教学目标

“学情”主要指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个性差异、学习的情况,学习的需要等。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教师的教不过是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辅助资源。所以,“教”“学”必须统一,不仅仅是时代的潮流,更是教学内在生命的逻辑起点。

(一)立足学生认知起点,目标定位合理化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预设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正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现有的音乐理论素养和音乐技能水平进行一定的了解和分析。

(二)找准学生“最近发展区”,目标预设分层化

【案例片段】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外婆的澎湖湾》

所执教的班级是自己从一年级带上来的“嫡系”班级,对每个班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都比较清楚,同年级的各个班由于本身生源不同,家庭所接受的音乐素养不一;以及各班上课纪律好差不一,导致听课效果也不同,导致各个班级在音乐表现、创造、演唱等音乐素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A班:由于整个班级纪律教差学生从农村转入的较多,课外学习器乐的孩子不多,“跑音”的孩子较其他班级多一些,因此,在合唱能力、音乐表现等方面音乐素养较其他班级都差一些。

B班:虽然这个班学生的音乐想象、创作稍差一些,但班级纪律很好,特别是音色纯净、统一,因此,在演唱方面较其他班级好许多。

C班:这是全年级相对的“尖子”班,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比较全面,有一半的孩子有舞蹈、器乐、歌唱等特长。在音乐表现、创作上更胜其他班级一筹,特别是对歌曲演唱的二度处理、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较其他班级好许多。

根据每班孩子不同的“最近发展区”,我设置了三层递进式学习目标:

A班:能用准确、和谐的歌声演唱二部合唱歌曲,体验、感受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B班: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歌进行简单地力度、音色、情感处理,能用和谐、美妙、深情的歌声表达对教师的感激与爱戴之情。

C班:在准确歌唱二声部歌曲的基础上,能自主对歌曲用同音之声、轮唱等简单地合唱手法进行歌曲再创作,用歌声表现对教师的爱戴、感激。

在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与引导,使每位孩子都迈向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一次对外开课活动中,我将C班作为展示班级,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这一环节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创作热忱,也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在次年的市艺术节上,C班还作为班级合唱团进行交流演出,受到了高度的赞誉。

上述案例中,针对学生能力发展差异,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目标,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选择,既尊重了学生,又能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了教学目标设置的合适度,增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性,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成为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让每位孩子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二、以学情为“架”,合理设计教学过程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正是从这样的学习观出发,教师应将设计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身上来,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设计“学案”,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中,教师应多让学生去参与、去操作、去表现、去创造,把“教”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呈现为“学”的过程。

立足文本,找准教与学的起点。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和谐双边活动,我们教学时总是力求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如何谱好这首和谐之音,前提有两个:教和学。教即教师要深钻教材,研读文本,努力使自己与文本、与编者、作者产生共鸣,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正确地制定教学的重难点。学就是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

【案例片段】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一册《大家来劳动》

歌曲《大家来劳动》一首描绘劳动生活的创作歌曲,歌曲生动地描绘了大家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努力劳动的情景。而本课施教的对象是进入小学才两个月的一年级孩子,我从低段学生的好动、善于模仿的特点,容易被具体的场景所感染。于是,我改变以往的聆听、范唱等常规教法的角度设计,通过创设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简单有效的擦桌子、扫地、定钉子等学习情境,通过多种形式游戏,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聆听模仿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加深对音乐知识的感知,技能的掌握和巩固,同时,让多层次的节奏练习、多声部的合唱教学有效渗透于音乐课堂,预设的教学目标在循序渐进的无痕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于漪,《课堂教学艺术》[C],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小学音乐 有效性 课堂教学

音乐课堂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相信音乐教学的新理念也会逐步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得到体现。笔者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视角,对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作一初步探讨,希望能对增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和提高。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打造激情课堂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对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使教师感受到学生对自己尊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起来。那种对学生活动过于生硬的控制,会使学生丧失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要改教师的“独唱”为教师与学生的“二重唱”,做到既协和、均衡、又层次分明。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就会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主体意识

音乐教师不仅是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也是音乐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那么音乐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校内外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创设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环节中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是探究的合作者,是学生成长的关注者,师生互学俱进,学生能有效地参与体验课堂的实践活动,一改教师的自问自答自演的教学方法。

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作为一个好老师他能够用自己特有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上课时,除了要有洪亮的声音以外,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采取较通俗的、充满关爱的语言,让学生更多的感到老师的和蔼可亲,从而愿意与老师相处,形成对老师的信任,这样他们也就会在上课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中。其次,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学生所接触的事物也越来越多,只靠书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每当在课堂中涉及到一些课外的小知识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会加倍地集中。

三、优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的作用在于:中断学生的日常经验,唤起其对音乐课的审美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情感的交流,燃起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渴望。音乐课堂的教学导入就像歌剧作品的序曲一样,结构虽短小,但正是由它引导人们进入音乐的特定情景。一段充满新意而又匠心独具的音乐课堂教学导入,对成功上好一堂课关系极为重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久往,学生对所学习的音乐兴趣浓厚,课堂上学生兴致盎然,教者得心应手,学者轻松愉快。

另外,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设备,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基础音乐的兴趣;学生几乎都喜欢音乐,这是青少年的天性所决定的,也是进行音乐基础教育的最好阶段,应用电脑音乐教学系统进行教学,可以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音乐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和优化,操作日益简便和人性化,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条件,电脑音乐系统具有可扩展的丰富的音色资源,为学生听辨音色、了解不同音色和奏法在作品中的表现意义提供了条件。活动的变化的刺激物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声有色的多媒体画面是他们最喜闻乐见的。优美的音乐,生动的故事,脑筋急转弯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很快地平复下课时的兴奋状态,迅速进入课堂气氛。

四、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的评价,能“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1)教师充分发挥肢体语言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中,我们音乐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会给学生传递一定的信息:或是表扬,或是批评,或是认可,或是否定。纯粹凭借语言作为评价的一种方式已不符合现在的音乐课堂,音乐老师要有艺术性的评价、有热情的支持,有充分的肯定,有温馨的提示,也有委婉的批评;让学生学得活泼、自信、愉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做到让学生想唱、敢唱、爱唱。如用一个节奏型或一个舞蹈动作来夸学生,或者与学生手拉手一起表演等帮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

(2)艺术教学更要关注过程。我们的艺术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是一个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我们音乐老师应多考察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程度如何,在课堂音乐实践活动中他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在小组中的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对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如何等。

篇9

关键词:体验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3.061

音乐的艺术之美存在于优美的旋律中,而旋律之美必须通过个体的体验得以感悟,通过感悟才能起到陶冶情操、积聚灵感、催感、激活想象作用。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长期以来的音乐教学,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就是教师“教一首”,学生“学一首”,学生对音乐缺少体验、感悟,音乐的美育教育也失去了作用。《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音乐教学要突出以美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特点。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有所体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而且能使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全面发展。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所体验呢?

一、在形象的情境中体验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由形象到抽象,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形象的情境,使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让音乐课“活”起来,让所有的学生都有着美的感受和体验,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充满快乐,把有关的乐理知识用他们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而动作表现的前提是他们对音乐的体验。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通过形象的情境,把识唱曲谱时出现的“冷场”打破,但能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兴高采烈的往往是唱、玩、跳。在教学《小动物回家》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卡通动画的情境。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池塘边,柳树下,有只迷路的小花鸭。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哭着叫妈妈。”歌词中鸭妈妈、迷路的小花鸭、小朋友的样子很形象。有一天,一只小花鸭在池塘边玩,玩着玩着不记得回家的路了,于是就在柳树下哭呢,一个小朋友看到了,就抱起小花鸭把它送回了家。这么生动的场面,孩子怎能不被吸引呢!伴着音乐画面,孩子们也跟着边唱边做动作,他们动作不是那么到位,可是他们一样感受到了游戏的快乐,自然而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这都来源于形象画面的体验。再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一边读歌词,一边做动作。由于孩子们对歌曲的体验深刻,动作很快就合上了节奏,最后让孩子们分组听琴声进行角色表演。第一组:一只活泼可爱的小花鸭以鸭步出场;第二组:“嘎嘎嘎嘎”各自作动作向四面散开寻找家;第三组:鸭妈妈四处张望,呼唤小花鸭快回家;第四组:小朋友抱起小花鸭,把它送回了家,小花鸭与鸭妈妈快乐的呆在一起。个个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造型。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认真,动作是那么的优美,节奏是那么的整齐。

二、在学生参与活动中体验

《新课程标准》体现以音乐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以后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表明,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劣取决于全体学生的自主、有效参与度。教师要善于创设主动体验空间,让学生们多听、多唱、多感受,使抽象的音乐节奏、藏在歌词中的情感等通过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唱歌之余能够更深层次地体验音乐的美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们对音乐的感知力在体验中也不断地得到增强。

每一首歌可配以律动;教给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用正确的发音唱歌;跟着音乐跳舞,如节奏明快的歌曲《粉刷匠》,我编了简单的舞蹈动作,学生们都很喜欢;还有就是编演小音乐剧,如《办家家》,让学生模仿爸爸、妈妈、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同时,在表演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表演进行互相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老师再不断地提出新的努力目标,这样的参与增强学生对音乐表现的吸引力。

又如,三年级的《小步舞曲》是集体舞,1.听赏《小步舞曲》。初听:简单介绍音乐家巴赫。第一步:安静地听(课件出示欧洲风景画面)。边听边介绍巴赫;再听:体会小步舞曲风格。第二步:随乐模仿,老师带着学生模仿小步舞的舞步。先看舞步模仿(课件出示舞步模拟动画)。再随乐模仿(播放〈小步舞曲〉)第三步:体会三拍子“强弱弱,强弱弱”的特点。2.用打击乐体会并掌握三拍子乐曲的强弱规律:首先随音乐学生自由地敲一敲,让学生自主地体会三拍子乐曲的强弱规律。其次个别学生示范。这样用不同的乐器敲出强弱规律,学生在活动中有了深刻的体验,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在师生互动中体验

《音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作为音乐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极为重要。因为小学生理解某些歌曲和乐理时,受生活环境,自身素养以及不同音乐风格和式样的影响,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会有所不同。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师生互动,使美妙的旋律、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景、绚丽的画面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我在教学湘教版三年级上册《库尔班叔叔喜洋洋》一课中,先进行节奏训练:出示这一课的节奏,我用铃鼓拍出节奏,让学生跟着用双手拍出节奏;等学生比较熟练后,接着让学生分角色用沙球、碰铃、三角铁、双响筒等常用乐器敲出节奏,让学生在听辩上无结束感;最后,我用钢琴弹乐谱,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展示,跟唱歌词。这样的教学安排给学生较强、较有吸引力的刺激,扣住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体验乐曲中所包含的情感情趣,这本身就是一种感受音乐的乐趣。

篇10

教育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活动,而教学活动又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的。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关键词]

课堂教学 组织形式

随着高等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受到教师、学生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学论体系中的结构,它贯穿于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其选择、应用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着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课堂教学的实际状态仍有许多值得研究与改进之处,其有效性的提升仍有很大空间。

一、艺术类高校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班级授课

在高等音乐院校中,班级授课的形式应用于很多理论类课堂教学中,并起到很好的效果。但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就有不足之处。如作曲课,往往设定统一的标准、作业量及完成时间等,这种集体性和统一进度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素质、能力、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差异,极大地妨碍了学生的自由主动学习精神。

(二)、个别化教学

个别化教学作为教学形式之一,在“因材施教”方面发挥了极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体现为:(1)基于教学成本、效率等因素的考虑,个别化教学的实施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2)就钢琴这门课程而言,许多钢琴老师长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授课中通常以曲目完成情况推动教学进度。(3)单纯注重技能、技巧训练,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少,易造成学科知识分离等问题。

(三)、分组式教学

在高等音乐教学中,班内分组制是其常见的形式。其优点在于: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美中不足的是,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此外,在分组式教学中,“非正式群体”,即在学习和生活中,以个人爱好、感情、习惯等为纽带自由结合的人群组织现象也应运而生。当非正式群体的目标与正式群体达成一致且相融时,积极作用则充分体现;反之,则会干扰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提升艺术类高校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课程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开放的、多样化的课程类型决定了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比如说,在高等音乐教学中,针对有效的分组式教学,应考虑到如下因素:(1)如何把程度相同的学生放在一起,势必决定了分组前对学生进行小测验的必要性,这就消减了分组式教学中“非正式群体”自发结合的程度;(2)应加强教师的指导性并尊重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有效搭配。(3)此外,有效的分组式教学应贯穿于个别式教学之中,比如:钢琴课穿插小组课,这就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观摩,相互学习。

(二)、“复式教学班”的探索

所谓“复式教学班”,就是指在每个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若干个不同风格的班级;每个方向配备3名知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教师,分别带每个年级5至6名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团结创新的教学小团队;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根据所修方向并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复式教学班;这样,就形成了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共同参与、相互影响的教学状态。

(三)、改革教学方式,改进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常采用单向灌输授课方式,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脱离了培养目标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应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具体体现为:(1)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科研意识,支持和指导学生成立学术研究小组,针对某一专题,每两周进行一次探讨,并提交心得。(2)每个月举办一次公开课,增加学生之间观摩实践的机会。

(四)、完善评价与考核环节

考查标准是教学活动的无形指挥棒。只有真正从考察的环节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帮助师生逐步跳出只重视演奏技能的框架。基于此,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从单纯考察对指定曲目的演奏或演唱水平,扩展到对学生即兴伴奏、演奏和创造能力的全面考查。2、由于学生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专业发展目标,考核时就应该将学生的进步幅度考虑在内才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3、编排一些学习小组,程度不同的学生混合在一个小组内,以小组的总成绩作为每人成绩的一个部分,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学习。 责任编辑:翁婷皓

参考文献:

[1]唐德海.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11

【关键词】有效性 音乐课堂教学 构建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渐成为了教育教学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音乐课堂教学,下面就我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解以及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探讨。

一、对有效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1.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发展就其时间而言,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考量标准

学习时间(投入):学习特定内容所需要的时间,它意味着学习效率,即学习速度的快慢。

学习效果(产出):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即学习收获,通过学习获得什么。

学习体验:指学生的学习感受,即学习活动所伴随或产生的心理体验。

二、构建有效音乐课堂教学的策略

1.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我们教学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即将达到或可能达到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提出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我们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最近发展区”和“层次需要”也是不同的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具体化、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标要“跳一跳,够的到”,我国传统教学中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优秀经验,学生也只有明确了适合自己的具体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才能认定目标,集中注意力,进行有的放矢的、切实有效的学习,才能避免学习陷入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教学内容的精选化、整合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孔子也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能否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是决定着“有效教学”的理想能否实现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

《课程标准》也指出: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因此我们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切实的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3.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最优化

(1)灵活处理音乐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即精心进行“预设”,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而动态生成具有复杂多变性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以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来指导我们理智的处理预设,教学不应该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完全执行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基于预设,又要突破预设的樊笼,不拘于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教师精心的“预设”,又有智慧的“生成”。

(2)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最优化。课改专家特别强调和呼吁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以学法的改革带动教法的改革,保证课堂教学的科学性、灵活性、创造性,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对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的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实现各种方式的优化组合。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选择的最优化实质也包含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的含义。就一堂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表现为课堂教学纵向上是多样化的,即在一堂课上,教学可能会使用几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讲授、探究、讨论、操作等。就不同的课而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表现为不同课堂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机会。

(3)系统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实践之后的反思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我们要经常静心反思: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问题的提出是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否有价值?有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如果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如果我们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灵感,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就能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才能真正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谐化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对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会使教师感受到学生对自己的尊重。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须要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也势必会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它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评定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它提倡注重质性取向、有利于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注意结果而且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重视相对性评价。

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从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和评价目的的激励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情况,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切实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2

音乐课堂教学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感悟、表现和创造。针对不同类型的课,谈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合唱教学应注意学生的常规训练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歌曲,认真研究合唱作品,让学生懂得合唱训练所具备的、要掌握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有趣的合唱基本训练中完成教学。合唱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熏陶。师生不断地接受学习和训练,一直在学习,一直在创新。合唱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解决难点,笔者认为,可以是由浅入深,分别采用轮唱的方法、乐器辅助方式、表情和动作的声势律动法、歌曲二度创作简化法、歌曲创作法、从难到易等等各种有利于合唱教学的妙法。只要教师用心做功课,相信在合唱教学上会取得良好的成效。合唱在许多场合是群体性的活动,它有助于养成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锻炼和发展。

二、唱歌教学应注意学生的表现力训练

歌唱表演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十分灵活。可以是通过想象激发学生创编表演动作的兴趣,还可以是通过鼓励增强学生创编表演动作的信心,也可以是在教学中引导教会学生创编表演动作的方法等等。通过歌唱表演的教学,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境入情、以境动情”。歌唱的状态决定声音的好与坏,因此,必须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表情和肢体动作语汇,形象生动地表现歌曲的情感与意境,使其更好地表情达意。

三、音乐欣赏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积极创设音乐学习环境,营造浓郁的欣赏氛围,如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声势律动、音乐知识抢答、听辨音乐等技能训练,课堂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多种音乐教学形式加强与学生互动、沟通,激发学生的听赏好奇心和积极性。教师针对教材注意拉近学生间的时代距离和音乐形式上的距离及民族地域的距离。引导学生兴趣音乐,激发学生的聆听欲望。听歌声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听乐器的奇妙模仿力及它们的创造魔力。渲染音乐作品所要呈现的、超出语言所要表达的情境性、意境性。结合音乐基本表现要素:节奏、旋律、力度、速度、调性、和声、调式、织体等,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分类,关注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抒情性、叙事性、场景性、通俗性、诙谐性、狂想性及戏剧冲突性等特性,从中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合作学习是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学习方式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因为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是对现代人品质的要求之一,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但要巧妙地、合理地设计安排,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如进行合理的分组,优化组合,分步教授,反复练习,相互评价等等方面,做到教给学生实实在在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喜欢参与、喜欢交流、喜欢体验、喜欢表演展示或表示他们独特的见解。并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综合评价等,为学生的有效发展提供可能和空间。

五、加强校本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研组是提高学科质量的重要保证,规范的教研组活动,应建立可行的、易操作的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制定详细的分工合作方案,定期的反馈交流研讨,并及时对现阶段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求一条可操作性有效教学的途径。取得学校领导的重视,组员团结协作,打造优秀精良的教师队伍,扎实进取,开拓创新,勇于创造。相信教研组努力探索将会取得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成果。

六、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精选辅助教学素材视频,做个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及收集素材的有心人,让音乐教学变得简单有趣,直观有趣。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听得更仔细、更认真。真正提高音乐欣赏的实效性与高效性。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得到美的感受与体验。

篇13

【摘 要】山雨欲来风满楼,教学改革顺潮流,音乐课堂讲效率,因材施教心中有。高中音乐改革随着时代的音符在健康发展,本文作者从巧设课前教学氛围、适度调整教学内容和驾驭好现代多媒体三方面论述了高中音乐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 氛围;内容;多媒体;效率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站在最前沿的园丁们群策群力,大力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新模式。作为高中音乐课程,虽然不是高考的必选科目,但是优美的歌声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氛围,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迎考中增强必胜信心,为此,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意义深远。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审美为核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和“提倡学科综合和学生主动体验”等新的教学理念为广大音乐教师的实践指明了航向,笔者作为其中的一员,也积极探寻适合自身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现借此平台供同仁分享与斧正。

一、巧设课前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是否进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关键是看学生参与度的高低,而学生的参与度与其兴趣有着内在联系。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悦耳的音乐最能打动学生的心,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音乐中的美来唤醒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当学生听到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无论是悲还是喜,都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就是音乐的直觉反应。作为高中音乐老师,必须在课前巧妙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音乐来营造愉悦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自然进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去。当然,音乐之美包括优壮美、凄美、崇高美、欢乐美、喜剧美、悲剧美等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美的不同方面,在课前选择诸如《茉莉花》、《枉凝眉》、《精忠报国》、《步步高》、《真是乐死人》和《铁蹄下的歌女》等做为课前的悲剧音乐,以烘托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前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初步获得情感体验,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二、适度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堂师生互动过程

音乐不同于其它学生,虽然教材是固定的,但是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利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当然,不同的教学内容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律动教学、创作教学、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努力探索,争取找到该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方法,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般而言,学生掌握不同的节奏型知识时,往往会出现模棱两可的境地,如果靠死记硬背,那也许给学生带来诸多学习上的困境,为此,我巧妙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不同音响特点自编一套“节奏歌谣”,让学生在反复练唱中进行分析对比。诸如钟摆摇(的嗒的嗒)、打机枪(哒哒哒哒)等,这些不仅对视唱有所帮助,而且对以后的听音记谱也有一定积极作用,能有效激励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深刻领悟。新课堂的师生互动性比较强,因此,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质疑提问等方式来参与视唱练习;同时,教师针对性的进行设问,也能把学生带入思考、追求、探索的意境之中,尤其在对节奏特点鲜明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应该把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休止符让学生自主辨认,当发现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等休止符弄错时,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来纠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鉴别。

三、驾驭好现代多媒体,在视听同步中提高效率

从某种角度而言,音乐作品就是一门听觉艺术。不管教唱什么歌曲,只有学生在先聆听的基础上才能有所感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有审美情趣。因此,学生在音乐欣赏时必须仔细听好,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为理性认识。可见,我们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听”的环节,让他们能主动的被“听”吸引住,这是实施美育欣赏的第一步。因此,我们可以驾驭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集视、听、唱、赏于一体,从而让学生全方位地满足感官刺激,达成高标准的视听同步。诸如在学生鉴赏草原民歌时,由于歌曲意境较成人化,学生很难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假如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媒体,便会展现出栩栩如生的草原画面: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白云般的羊群欢快的戏谑,强悍骏马穿梭奔驰,绿毯上帐篷星罗棋布,如诗如画,在雄浑、嘹亮的歌声衬托下,学生会被优美的旋律所陶醉,为美丽的草原而随声附和着,并在潜移默化中明白音乐作品所显示的主旨。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可以广泛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扩展了音乐课教学容量,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当然,多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适度把握好,如果滥用多媒体,有时候会出如下现负效应:其一,假如用音响播放替代教师教唱,则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多媒体辅助的高中音乐教学中,范唱和伴奏一般由音响播放替代,但是,不少音乐教学有时候不需要乐器伴奏就可以直接到多媒体教室上,音乐教师成了音响师,使师生互动变成人机互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能实现“以情感受人,以情动人”的教学目的。其二,采用视频音乐替代音频音乐,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假如在音乐欣赏中过度使用带视频的音乐,使“听觉艺术”的音乐变成了“视觉的艺术”,如此“放电影”式的音乐欣赏削弱了学生对音响本身的感知与体验,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联想与想象,不利于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总之,我们在使用现代教学媒体时,务必遵循媒体传播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优化组合原则,尽量保留师生情感交流的空间,在视听同步中提高效率。

篇14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66-02

奥尔夫音乐教学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风靡世界诸多国家和地区,他倡导“原本性”的教育原理,诠释了诉诸感性,对我国当代音乐教育(乃至音乐课堂改革)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居于这样一个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进行深入探究和反复验证,提出奥尔夫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构想”、“情境”、“实操”、“反思”等四个策略,旨在提高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构想策略

课堂教学前教师的备课重在构想。即首次接到课题时,先不接触教材,从课题出发,苦思冥想教材内容和活动方案,构想策略对奥尔夫课堂教学的意义体现在:构想的原生态符合奥尔夫“原本性”原理;构想的自组织契合奥尔夫“即兴性”特征;构想的穿越性迎合奥尔夫“综合性”特点。

1.原生态。备课前的构想往往能产生清新的、鲜活的、美妙的想法,这种想法是最符合奥尔夫“原本性”原理的本质特征。许多有经验的奥尔夫教师在正式备课前都有“裸备”的偏好,例如教师刚看到“律动――小跳蚤”,立马对教材内容与活动方案进行构想:在一阵清脆悦耳的童声合唱声中,有只顽皮的小跳蚤伴随着强弱分明、上下有序的旋律音阶跳动着……。这样做比直面教材、教参还要真切、新奇、富有创意。可见,构想的原生态是对奥尔夫“原本性”的最佳诠释。

2.自组织。构想是教师自主性、创造性的充分展现,是授课教师“自组织”的,而非教材或教参编写者“他组织”的。就拿填补目前国内同类教材空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用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来说,书中设计的绝大部分课例不都是参与研发的教师通过预先的构想得来的吗?如当教师对“小组曲”教学目标进行构想时,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一个相互链接的、层层递进的目标体系,然后再打开《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精选》,选择适宜的《小组曲一》、《小组曲二》等教学内容,对这些内容作有益的修剪和补充,使之与构想的目标相吻合。这与奥尔夫倡导的“即兴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穿越性。构想的原生态、自组织使构想充满穿越性。奥尔夫课堂教学的特征,就是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自由施展的空间。例如在“固定音型训练――宝宝”这一具体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的不同,灵活地调整教学目标,并对教学进程(跟诵歌谣―学唱歌曲―即兴创编伴奏音型和形式―学习、赏析大师的单、双声部声势伴奏及多声部音条乐器伴奏)进行填充或删减。故此,教师唯有在备课时,做到穿透教材、游刃有余,完全融入自己个性化理解中,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心怀大目标、大内容,灵活地调整小目标、小进程,自如地应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各种质疑。

二、情境策略

奥尔夫的课堂教学终究是一种交往行为,这种行为是多维互动的。其中,师生活动中的认知、交往、审美等各个侧面是相互依存并共同统摄于教学情境中。不同的教学情境有着不同的教学价值。那么,奥尔夫课堂教学的情境又有哪些变化呢?不同的情境又蕴含着哪些不同的价值呢?

1.激趣情境、亮化开端。新颖独特、引人入胜的教学开端,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能让学生迅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在奥尔夫课堂教学的每一个导入环节,都凝聚着教师精心设计的热身游戏,如稚趣十足的力度游戏《小小老鼠》;活泼可爱的韵律游戏《两只小鸟》;情趣盎然的手指游戏《王婆婆的茶馆》等。为了体现课改精神,一要富有情趣,易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二能引领学生感悟音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以引起关注;其三,明确情境不仅是导入,更是本次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2.置疑情境、突破重点。为使教材内容能成为师生互动的载体,使教与学不偏离教材轨迹,引发学生把握教材内核、体验教学内容意蕴。诸如为本《教程》开设的第一堂课,在热身活动结束之后,教师立马抛出三个精心设置的、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聚拢学生关注的焦点:我们在进行一系列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活动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奥尔夫是何许人士?他的生平与音乐活动有何关系?他的音乐教育发展与国际化情况如何?”以此引导学生关注教材重点,把握教材的内在结构,进而主动学习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留白情境、化解难点。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在奥尔夫创立的音乐教学课堂里,教师仅仅向学生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调、最基础的节奏、最原始的动作),然后把空白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即兴来完成学习任务。如即兴吟诵韵文、编创动作或创造音响,并即兴设计图形来记录音乐、创造“舞谱”或“乐谱”,通过各种标记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记忆,使音乐学习能力逐渐得到培养和锻炼。足见,留白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三、实操策略

奥尔夫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重在实操。学生的实操绝非置身于活动之外,或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发号施令,机械地进行模仿和无味地训练,作为课堂的亲历者,全身心地投入课中的活动,并在集体行动中体验和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合作与交流探索的经验和成果。因此,实操策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具体实施:

1.体验与表达。如果说体验是一个人所能感觉到的信息的总和,那么表达就是通向成功殿堂的天桥。当你的思想像泉涌一样,从内心通过四肢流畅地表现在体态动作上,或从舌头通过麦克风或日常谈话流露出来,你的生动体验才对别人赋予意义。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上,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亲历者,教师试图在每一个知识点学习的前后,寻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体验的路径,这条路径的开拓就是:“说――以声音表达”,如达到艺术境界的歌唱、朗诵、嗓音游戏等;“做――以行动表达”,如选择富有具象性的凭借物:《长长的手臂、长长的腿》、《老巫婆和小巫婆》等;选择与生活事例连接较紧密的内容:《家乡美食》、《挠痒痒》等。这些素材更容易撞击学生主体,激发其强烈的表达欲望。

2.合作与交流。我们在《教程》里设计的每个实操环节,都会为学生设置一个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环节。如在嗓音即兴《声音的故事》里,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和集体创作,让学生个体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锻造能力。记得小组交流时,表演《生孩子》的一组最受推崇。他们分工合作,有人动作表演有人嗓音伴奏,把一个产妇怎样从“在家待产―突发阵痛―120急救―产房产子―婴儿出世―鞭炮声中顺利出院”的过程,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最后教师再从不同层面分析,促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对知识有新的领悟,并能将已有的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变更,进而创造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四、反思策略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师和学生通过进行教学反思,不仅能促进自身专业的成长,还能通过追求教学整体的善,来提高应对情境的能力,构建自己个人的知识。奥尔夫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反思策略,既可以贯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时进行。具体阐述如下:

1.过程性反思。过程性反思主要用于系列活动过程中。如针对练习的细节(视谱进行协调的拍手、跺脚)、新尝试的方法(探索不同打击方法产生不同音效)、即兴创作的作品(俩人即兴演奏的“情景对话”游戏)等进行,一般时间较短,以不影响下一环节的活动为准,目的是不断修正补充,完善创作和表演。例如在“情景对话”伊始,学生俩人或仨人一组,各自选取1~2件乐器,共同商量一个对话小情景,并尝试运用乐器进行即兴对话。教师全面巡视,观察学生表现,给与适时的鼓励和肯定,必要时以伙伴身份参与其中,给予隐性的建议和引导。

2.总结性反思。总结性反思主要用于课堂活动行将结束时进行。教师可以围绕整个活动或整个项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反思并总结,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为下一次更好地开展活动埋下伏笔。我们仍然以本《教程》第一堂课为例,当学生学习完第一章第一节后,教师先让学生轻闭双眼,静默三分钟,思考置疑情境中提到的三个问题,然后协助学生梳理巩固:卡尔・奥尔夫,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一生走两条路,一是音乐创作,二是音乐教育。他的一生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幼时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为日后形成的“原本性”原理和“整体的艺术”观念奠定基础。总之,引导反思的问题或总结的言语宜概括、精当、重点突出,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进一步探索做准备。

综上,要在本国本地的音乐课堂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奥尔夫的教学原理及借鉴其方法,而不至于陷入“被全然误解的使用”等僵局,音乐教师们不妨尝试“构想”、“情境”、“实操”、“反思”这四大课堂教学策略,同时必须进一步探索更多适宜的、丰富的教学策略去引导学生,努力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于世华.课堂的苇草[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