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科研创新案例范文

科研创新案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科研创新案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科研创新案例

篇1

关键词:科研课题;案例法;创新思维;中医科研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2)07-1620-02

收稿日期:2012-02-0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JXJG-08-9-23)

作者简介:王萍(1981-),男,江西萍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对复杂性疾病防治的基础与临床。

通讯作者:杨海燕(1979-),女,江西抚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与科研。 培养创新型人才日益成为各医学院校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强调对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其知识、能力与素质的集中体现。然而,医学生在其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所学习到的有关科研方法和技术的内容,大多分散在不同的学科课程中,且既零散又不全面,难以满足需要。从对一些医学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缺乏医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是其所共有的主要缺陷,以致于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时(如研究生教育)才发现不知如何选择研究方向,以致于毕业后从事临床等工作时竟不知如何从事科研甚或完全没有科研意识。如此现状,无不是医学教育的遗憾。目前,针对本科阶段的实验教学大多还停留在复制一个实验过程,尽管也进行了一些科研实践教学的创新尝试,又大多陷入纯粹的掌握技术操作的层面。

笔者研究团队认为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相比较于掌握某一具体技术而言更为关键,因为这对于学生今后从事科研活动有着终身受益的影响。尤其是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可以说就是由无数个科学命题构成的。如何让本科生在学习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认识到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这些科学命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持续保持一种发掘这些科学内涵的念头,无疑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有积极意义。笔者研究团队主要通过典型科研案例的剖析,让学生于实际科研案例中融汇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并激发其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实施两年以来,通过以选修课的形式组织实施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以科研课题案例分析形式的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弥补现有教学构架的不足。现在就有关实施过程和结果报道如下。

1 课程教学实施前针对学生有关中医科研素质的现状调查

首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当前的基本科研素质进行了一次调查,基本科研素质是创新素质的前提,若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质,就不用谈及科研创新了。

1.1 对中医科研所包含文献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领域的理解 本次调查收回的有效问卷中130人次认为实验研究属于中医科研范畴,112人次认为临床研究也属于中医科研范畴,但只有39人次认为文献研究也属于中医科研的内容。

1.2 对临床医师是否进行科研的认同度调查 93%的调查对象同意临床医师也从事科研的观点,只有7%的人认为临床医师只是诊治疾病。进一步的调查显示,有效问卷中143人次认为科研意识能有助于医师的水平提升,71人次认为医师要成为医家就必需具备科研意识与能力,只有少数人认为临床医师可以不用考虑科研的事情。

1.3 对教学实验课中的一般实验是否属于科研的认识情况调查 此调查中,表示不认同的仅仅只有25%的人,大部分75%的人认为教学实验课的一般实验应该属于科研。

1.4 对有关“五行汤”材料的认识调查 本调查项目的目的在于分析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思维方式。3次调查的总体结果与单次调查的结果趋势相同,即认同“五行汤”材料叙述的占大部分(91人),另外的42人对材料的叙述表示了质疑。

在表示认同的学生当中,小部分仅表明态度,大部分认同的学生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感叹简单中竟能孕育神奇,并运用中医五行理论解释了五行汤的合理性;还有一部分认同者,根据五行汤的这一现象进一步思考,提出了一些延伸的想法,比如可以推广到其他的食品药品方面。

在表示质疑的学生当中,大部分对五行汤的疗效以及背后中医五行理论提出了质疑,其他的质疑观点表示五行汤不符合中医的配伍规律和因人制宜的思想、可能夸大效果、组成不够完善需优化组成或有不良作用等。

2 课程后调查与论文情况

2.1 课程教学实践后有关中医科研素质的调查 本调查项主要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前后中医科研(实验)基本素质有无改变。从收回的有效调查问卷可知,几乎所有学生均表示对中医科研的理解与学习前比较有改变。

“有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了一些具体的科研知识;对中医科研所包含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如:中医科研并不是虚无缥缈的,可以有具体的东西;中医科研并不是高深莫测,也可以离生活很近;理清了中医科研的范畴,即中医科研并不是单纯的验证,不仅仅是临床疗效研究,不仅仅是实验研究,不仅仅是药物研究,也不仅仅是文献研究、钻故纸堆。

2.2 课程教学实践对以后的学习或工作中树立科研意识有无影响的调查 收回的114份有效问卷调查中106人认为与开课前比较其科研意识有很大的改变,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肯定有积极影响。

篇2

关键词:科研档案;管理;科研工作;创新

科研档案的定义是从事科研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利用各种方法和全部设备记录下来的原始记录资料。在国家颁布并实行相关的档案法律法规后,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科研档案的信息重要性日益提升,也利于科研档案中各种重要信息和数据的传播和共享。与此同时,科研档案的管理体制也需要随这时代的发展而进行改革和创新,科研档案的体制要进一步得以健全和改进,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收藏也应该进一步加以完善,提高新式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主动性。但是,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科研工作的发展来说,我国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科研资料不够完整、详细、系统。因此,从事档案管理的科研人员要抓住科研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从课题设定、人员器械、数据统计、科研成果等多个方面都加强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为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作出贡献。

一、科研档案的特点

1.系统成套性

科研活动是一项非常规律的工作,科研活动是需要一环紧扣一环的有序开展的。所以说,科研档案是由一些相互关联比较紧密的文件和资料组成的,而不是一些毫无管理的数据和材料组成的。科研档案主要的组成部分有科研项目的计划、工作的有关资料和数据以及实验成果的检验材料。

2.专业性

科研项目一般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既包括自然人文科学,也包括理论实验科学。科研档案的专业性非常高,因为其包括多种方面的科学性知识,比如各种自然现象的规律和原因。科研档案要具有非常权威的作用,所以要准确无误的描述出各种科学知识和规律。3.阶段性科研档案还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虽然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大不相同,但是在不同的阶段都有大同小异的特点,都包括了科研工作的设计、实验、检验和总结等各个阶段。

二、科学技术的创新

现如今,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领域都在飞速进步,国家加大了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科研档案的数量也不断提高。然而依然利用传统的科研档案的管理方式和体制已经行不通了,所以迫切需要对改革和创新现有的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在科学技术的创新方面,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方法主要有:首先要为制定出不同阶段的计划,补足现存于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薄弱部分;其次,可以运用先进的方法和科技理论来应对科研档案管理中的问题,比如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能提升工作效率,还能保证科研信息的安全,借此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最后,建立起科研档案的专用局域网络,保证科研信息的绝对安全,促进科研信息的共享,实现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和科学化。

三、思维意识的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的进步,已经大大促进了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的创新。总之,只有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促进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达到工作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和规模化。在思维意识方面,具体来说:首先,要树立起创新性的意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为基础,树立起新型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培养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思想,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总结出现的纰漏,实施科学的创新方法,进一步来推动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在理论和实际双重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其次,要树立起服务性的意识。科研档案是给科研工作人员提供便利的,是为人服务的。如果能提高科研档案工作的服务能力,就能有效推动科研工作的进步。最后,要树立起价值性的意识。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要时刻认识到档案自身隐藏的巨大价值,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将档案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信息共享。

四、管理机制的创新

在现如今的数字信息时代,科研档案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要实现科研档案的科学化、数字化、信息化和规模化。要想走在档案管理的正确发展方向上,就要针对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档案管理机制。只有树立其标准化的管理制度,以此为目标推动科研档案管理机制的规范化发展,才能有利于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为科研工作作出贡献。在事先对档案的实际管理工作进行调研后,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其阶段性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制度,以此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参考标准和衡量手段,这是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方法,是推动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

五、人才培养的创新

对于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来说,人为因素依然是管理工作最关键的部分。因此,加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也迎来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科研工作人员的能力也应随之提高。如今的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基础,要有与时俱进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要对自身工作重视并热爱等种种优良素质。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对时代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出综合能力出众的人才,还要对新生技术和理论有出色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比如可以灵活掌握计算机技术,方便档案的管理,建立局域网络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培训体系,保证为科研方面的各项工作源源不断的提供高素质、高能力的科研人才。

六、结语

科研档案工作是需要广大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管理人员要从内心重视工作,积极有效开展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也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创新和发展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

作者:白媛媛 陶娟 单位: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 宁夏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燕.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管理观察,2014,(29):43-44.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创新

引言

科技档案不仅汇聚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还可以促成新的科研项目,对于技术创新具有启发作用。如今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时代必然会要求各单位、各机构做出相应的变革。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顺应时代潮流,创新研究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模式刻不容缓。

1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

目前来说,人们对于科技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也不够高,工作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层面上,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具体工作中,还有很多机构的档案管理内容比较单一,比如类似于音频、视频或者是草图等资料没有被归档,导致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受到影响。同时,归档流程不够完善,容易使机密文件外泄,科技档案的安全性无法得到保障。另外,科技档案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完善。科技档案是科技成果结晶的集大成,往往涉及到一些机密文件,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就无法保障日常工作的保密性,这样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些都是导致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客观原因。

2信息时代科技档案面对的挑战

2.1科技档案的应用方式

通常来说,科技档案的应用方式包括下面几种方法:其一,科技档案可以让科学活动更富有计划性,通过对原有档案资料的研究,能够及时找到之前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加以弥补,提高活动的争取率。其二,科技方案可以有效提高项目的盈利水平,利用对项目各环节科技档案的分析研究,增强科技档案的应用效率。其三,可以应用到法律方面,具有良好的培训作用,由于资料具有真实性,可以直观的将研究情况进行展示,增强培训的感染力。

2.2硬件设施不足

基层各个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档案管理的硬件上大力投入,受到管理思维的约束,加上领导不够重视,只是配置了比如电脑传真机等较为基础的硬件设施,无法构成系统性。科技档案信息系统较为复杂,发展的级别与层次完全不同,总体规范性不足,无法真正的开放,在服务与共享方面存在一定的距离。缺乏完善的系统实现机读档案,为建立完善的信息检索体系,造成档案管理不规范,限制了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科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的创新研究,对于科技档案的实用性与时代性转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普及,各个单位以及机构都因此受惠,信息技术同样给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便捷,不仅节省了人员成本,还节省了时间成本。工作人员利用智能化办公还可以避免一些人工无法控制的错误。

另一方面,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汇聚了宝贵的科研资料。传统的存儲方式会产生磨损,使资料的使用寿命大打折扣,另外人们对于资料的搜素、借鉴也极为不方便,这样就使科技档案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利用智能化办公,不仅可以延长资料的使用寿命,还可以给需要借鉴资料的人们提供便利。

4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的策略研究

4.1提高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科技档案能否被有效的利用,关系着能否为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提供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所以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升科技档案管理质量的基础,只有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团队,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员工对科技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为信息化时代科技档案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4.2提升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科技档案发挥的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所以若不能及时掌握并利用科技档案,就难以发挥它的价值。在具体工作中应将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有机结合起来,并能运用网络信息以及智能化办公,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的属性,让科技档案更加便捷、快速到达利用者,以便于人们及时获取信息。现代化管理是提升科技档案管理的价值与质量的必要手段,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智能化档案管理流程,提供现代化管理设备设施,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软件环境,为实现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创造有利的平台。

4.3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应该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这样才能对科研成果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知识做出完整、详细的记录,以便于人们查阅、借鉴。所以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及科技档案归档流程是提高其价值与质量的必要手段。基于此,要对科技档案进行有计划的管理与分类,并且把科研成果、理论依据、实践过程、实验报告等有效统一起来,以达到建档工作的目的。同时,制定完善的归档流程,避免档案外泄、破坏,保证科技档案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

4.4拓展科技档案的宣传途径

截至2018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55.8%,2016年下半年,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为5.9亿人,增长率为4.4%。可见,网络已成为最大的宣传渠道。在信息化时代,传播速度与传播范围决定了信息的利用价值以及利用率。科技档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传播渠道与途径,增加科技档案的覆盖率与传播率,为需求者了解科技档案提供全新的平台,使需求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科技档案的信息,这样一来,不仅保证了科技档案的时效性,也让需求者可以获取更丰富多样的资料,从而实现科技档案的价值最大化。

篇4

关键词:信息安全竞赛;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经验教训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和工信部信息安全协调司指导,由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其目的在于宣传信息安全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扩大大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设计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促进高等学校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吸引广大大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培养、选拔、推荐优秀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创造条件[1]。

该竞赛侧重考查参赛学生的创新能力,内容应既有理论性,又有工程实用性,从而可以全面检验和促进学生的信息安全理论素养和实际动手能力。目前,该竞赛已经举办了3届,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决赛于2008年10月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功举行,第二届决赛于2009年8月在北京邮电大学举行,第三届决赛于2010年8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举行。从目前3届的参赛情况来看,3所部队院校的表现格外突出[2]。

武汉大学从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开始组队参加比赛。为有效提升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和参赛成绩,武汉大学自2008年底成立了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本文第一作者作为武汉大学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总教练,全程参与了2009、2010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各项组织管理和参赛工作。在2010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我校获得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位指导教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以总成绩第一获得优秀组织奖。在2009、2010年竞赛中,由本文第一作者作为指导教师指导的队伍获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

1参赛环节剖析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每年举行一次,该比赛分初赛阶段和决赛阶段。通常每年 4 月份由各高校组织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比赛,6月底提交作品的初赛文档,每个作品由组委会组织多位网评专家评审,最终择优挑选高质量的参赛作品进入决赛,8月初公布决赛队伍名单,8月中旬进行决赛和颁奖。

根据该竞赛的参赛特点,我们将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分为如下7个环节:

1) 选题征集与修订。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偏重于考察作品的创新性与实用性,因此参赛选题是参赛队伍能否获得好成绩的最关键因素。如何策划最好的选题是每一个参赛学校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2) 组队。每个参赛队由1名指导教师及最多4名参赛学生组成,每组设置一名学生为组长。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拔参赛学生和队伍。

3) 学生选拔及参赛前期工作。人员的选拔过程可能是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在选拔队伍成员时,必须以确保选题能够被最终成功完成为依据。组长的选择至关重要,其应当具备较强的管理与协调组织能力,每个参赛队应当至少有1名编程能力较强的同学,同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总结归纳及文档能力,作品表现能力及演讲水平等。根据最近几届的获奖情况来看,建议以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为主来组建队伍。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且急需专业引导,有效的指导和完整的参赛经历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

在报名之前,各个竞赛小组还可以不断地调整竞赛选题以使其更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

4) 报名。竞赛报名工作通常开始于每年4月初,截止于4月20日左右。各小组必须填写报名表提交到组委会,并需填写500字左右的参赛作品介绍,内容包括作品的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创新点等。

在报名表提交之前,各参赛小组必须对参赛选题有足够深入的认识,否则最终实现的作品与最初的选题计划不符,影响参赛成绩。

5) 初赛。组委会公布参赛队伍名单的时间通常是5月初。初赛竞赛作品报告文档的提交截止时间为每年6月30日。在初赛阶段,各参赛队积极设计参赛作品,在初赛文档提交之前,应当基本完成作品的设计和测试工作。

初赛文档是衡量一个参赛队伍前期作品完善程度和质量的核心依据。其竞赛作品报告模板包括了摘要、作品介绍、实现方案、性能测试、创新性和总结等几个部分。组委会并没有对竞赛作品报告的篇幅进行限制。从近几年的竞赛作品报告情况来看,篇幅最少的作品竞赛报告不到10页,篇幅最多的作品竞赛报告多达180页。通过参赛实践,我们认为30~40页的篇幅是比较合适的。

近几年,各大高校也普遍出现过一些作品实现进度较好的队伍最终无法进入决赛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选题本身不被专家充分认可之外,学生文档撰写能力较差、没能有效展现出自身作品优势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6) 决赛准备。在最近两届比赛中,初赛竞赛作品报告文档的提交截止时间是当年6月30日,决赛名单公布时间是当年8月初,决赛时间为当年8月中旬。决赛准备时间有一个半月左右。

在决赛准备阶段,各参赛队应不断完善参赛作品,并针对决赛答辩要求做好各项参赛准备。充足的准备时间是任何一支队伍获得最好成绩必不可少的保障。一支队伍的最终决赛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初赛文档提交之后、决赛正式开始之前的近一个半月的黄金时间。

7) 决赛。每届竞赛的决赛地点和环境都不一样,组委会将安排时间供各竞赛小组提前观看竞赛场地。各小组提前观看竞赛场地时需要确定如下几个问题:

(1) 播放PPT,确保实际投影效果符合预期要求。如果需要用到自带的额外投影设备,需要寻找合适的投影地点。

(2) 确定演示地点的相关设施齐全,确保演示效果。

(3) 检查演示过程可能受到的干扰因素,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另外,在决赛期间,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

在信息安全竞赛的决赛中,每支队伍抽签进行现场答辩,答辩时间为30分钟,其中包括3个环节:8分钟内容陈述、15分钟作品演示以及7分钟专家提问。

(1) 内容陈述。

“8分钟的内容陈述”(PPT讲解)对学生的总结归纳及作品展现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在PPT讲解中,学生应就作品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实现、实际测试效果、创新性与实用性等方面进行介绍。

在内容陈述上,本竞赛要求参赛者语言表达简洁、流利、准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概念清楚,表述论点正确,论据详实,分析归纳合理,结论严谨。

用8分钟时间展现半年多的工作,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此环节最关键的因素有3个:最佳的演讲者、美观实用的PPT以及完善的内容陈述方案。三者缺一不可。

(2) 作品演示。

“15分钟的作品演示”应重点突出。对于作品演示环节来说,演示方案是至关重要的。前8分钟内容陈述的主要作用是告诉专家“我们做的工作及其特色、意义”,这15分钟的作品演示则是向专家证实“我们确实做了我们所说的那些工作,且其确实具备很好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在作品演示环节,本竞赛要求参赛者准备充分,实验方法科学,测试结果完成预定的功能指标,作品难易适度,在演示过程中,要求参赛者能简练清楚地阐述作品的核心内容、水平和特色。

此环节最关键的因素有:流畅默契的演示配合、完善的作品演示方案及充足的演示环境准备。

(3) 专家提问。

在“7分钟专家提问”阶段,专家将针对作品的相关问题进行提问,以了解参赛者对该作品的具体实现细节或思路,最重要的是要确认参赛者确实是独立完成了相关工作,对相关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和掌握。

在该环节,要求参赛者回答问题准确、有深度、有理论根据、基本概念清晰,表现出对作品报告内容掌握透彻,同时要求参赛者技术用语准确。

此环节最关键的因素有:自信谦虚的态度及积极冷静的思考。

2经验教训

武汉大学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成立于2008年底,教练组设置总教练1名,各个参赛队的指导教师为教练组成员。教练组全权负责信息安全竞赛的所有竞赛准备及参赛工作。

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准备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如下一些问题:

问题1:部分参赛学生积极性不高,参赛小组的团队协作能力亟待加强。特别是部分同学在报名之后,不再积极参加竞赛小组活动。

问题2:学生的文档写作能力普遍较差。初赛文档提交时间(6月30日)和学生期末考试时间冲突,以至于很多小组最后的初赛文档写得非常仓促,甚至有小组未能提交初赛文档。

问题3:初赛文档提交之后、决赛名单公布之前的近一个月时间里,大部分竞赛小组没有继续完善竞赛作品,而是在等待竞赛结果,从而浪费了最宝贵的一个月竞赛准备时间。另外,学生的参赛作品展现能力普遍不强。

问题4:部分参赛老师的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的引导和实际指导有待加强。

在2010年进行竞赛准备时,针对各个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措施。

针对问题1,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

1) 建立学生个人奖惩评定机制。教练组制定了“信息安全竞赛学生参赛奖惩办法”,竞赛结束后,教练组及指导教师根据竞赛小组各个成员在竞赛期间的表现对每个成员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级别包括A、B、C 3个等级。获得A等的同学在进行保研或评优时,可以按照相关政策根据所获竞赛成绩全额享受奖励。B等的同学降级享受奖励。被评为C等的同学不予奖励,同时今后不得参加信息安全竞赛。

2) 建立淘汰机制。每个选题在组建竞赛小组时,进行差额选拔。今年绝大部分竞赛小组在最初组队时,报名人数都多于组委会规定的每小组人数上限4人,甚至部分小组报名人数接近20人。这样,每个参赛的学生都存在竞争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小组活动之后,表现良好且能够继续坚持的学生可以保留下来。我校今年竞赛队伍的组队时间是2009年11月,而组委会的报名时间是2010年4月,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愿意参加竞赛的同学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竞赛小组的各项工作。甚至部分小组在这段时间内就可以基本完成竞赛作品的主要工作,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继续完善作品。在报名开始之前,教练组在3月份进行了一次阶段检查,用以检查各小组进度,及时发现各小组存在的问题,以便于调整小组成员及选题方向。对于进度较差的竞赛小组,直接予以淘汰,取消报名参赛资格。

3) 加强日常考核机制。教练组为竞赛申请安排了日常集训场所,并加强日常训练管理。另外,进行了2次中期考核,1次文档预审,3次决赛预答辩,每次中期考核和预答辩均邀请教练组老师和相关专家参加。竞赛小组每月提交进度报告。

针对问题2,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在“信息安全竞赛学生参赛奖惩办法”中规定,不经教练组许可不提交初赛文档的队伍,所有成员最终评定等级为C。

2) 增加初赛文档预审环节。教练组要求所有小组必须在组委会初赛文档提交截止日之前10天左右提交初赛文档给教练组,教练组则请有网评经验的相关老师对各组初赛文档进行预审,针对性地提出相关修改意见。这样,各小组在获得教练组返回的初赛文档修改意见后,有充足的时间进一步地完善初赛文档。经历了教练组预审的文档在修改后内容组织更合理,测试方案更有效,创新性和实用性更强,同时大量消除了各类格式错误。

针对问题3,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教练组要求所有竞赛小组暑期必须在校参加竞赛集训,每组每周应提交周报。

2) 加强集训期间的考核,在7月底进行一次阶段检查,在该次阶段检查中,要求每组按照最终决赛答辩要求的流程进行决赛预答辩。

3) 决赛名单公布之后,进入决赛的队伍继续参加集训,做最后的决赛准备。在这期间,继续按照正式决赛答辩要求进行了两次决赛预答辩,同时我们邀请相关专家作为答辩评委,进一步为各组提出宝贵建议。

针对问题4,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制定“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职责及奖励办法(暂行)”,明确了教练组指导教师职责,提高了教师的参赛积极性。

2) 教练组内部加强沟通与交流,在学生阶段考核表中设置“与指导老师交互度”项,给予指导老师适度的压力,促进其参赛积极性。

3) 提高参赛选题与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的关联度,学生竞赛活动的有效展开也能够对指导教师的科研提供基础,甚至直接带来促进。

目前,我们起草并完善了相关管理办法,并形成了竞赛规范表格:

1) 制定了“信息安全竞赛教练组职责及奖励办法(暂行)”。

2) 制定了“信息安全竞赛学生参赛奖惩办法(暂行)”。

3) 形成了一系列竞赛文件表格,规范了选题策划、学生选拔、阶段检查、暑期集训、决赛预答辩及学生综合评定等环节。

经过2010年的参赛实践,总体上来看,我们建立的这套管理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当然,教练组经过两年的参赛实践,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目前依然需要继续改善的问题(如选题策划、参赛队伍质量管理等),这将是教练组后续应当不断努力完善的。

3信息安全竞赛对我校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促进及启示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对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参赛范围较大,对学生影响广。在组队之初,全院共有15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经过选拔淘汰,最终有69名同学获得了参赛资格。参赛学生主要来自大二、大三,同时也包括少量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另外,从全国各高校参赛情况来看,参赛队伍的学生通常分布于多个学院和专业,比较集中的有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等。

2) 信息安全竞赛明显提高了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和科研创新能力。目前,很多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都处于比较迷茫的状态,而该竞赛能够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很大的专业引导作用,促使他们深入理解专业方向的背景、意义和实用价值,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

3) 信息安全竞赛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信息安全竞赛对学生编程水平、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文档写作能力、作品展现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因此竞赛的有效组织和实施,能大大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4) 该竞赛为学院的本科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经验。通过参赛实践,我们发现,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优秀参赛作品的质量要高于学校和学院的各类本科生科研立项项目,即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这种竞赛激励机制和流程对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能带来较大的目标压力,有利于作品质量的保障和提升。目前,我们已经将信安竞赛机制融入到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安全综合实验”课程的改革之中。

在今后,我们将以信息安全竞赛为契机,加强学院和学校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和考核质量,进一步合理规划和利用学院教学资源,有效提升全院各类本科生科研项目及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章程[EB/OL]. [2010-03-01]. /file/2.doc.

[2] 蔡志平,姚丹霖,徐明,等. 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的参赛经验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22):27-28.

[3] 2009年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作品集[EB/OL]. [2009-03-01]. /file/2009.pdf.

Information Security Competi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Undergraduate

PENG Guo-jun, ZHANG Huan-guo, DU Rui-ying, WANG Li-na, HE Yan-xiang

(Computer School,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篇5

杨柳树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绿化树种。北京市园林绿化普查相关资料表明,北京市现有杨树200余万株、柳树120余万株。杨柳树属雌雄异株,造成飞絮的为雌株。八十年代以前,北京地区种植大量杨柳树,由于未进行筛选,其中混有大量雌株。每年春天,持续一个多月的杨柳飞絮严重污染了城市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对城市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市民要求尽快治理杨柳飞絮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针对上述问题,科研所承担了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杨柳飞絮控制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研制出了可有效控制杨柳飞絮的药剂“抑花1号”,它是一种生物干扰制剂,通过对杨柳树的激素调节来抑制飞絮的产生,对杨柳树飞絮的控制效果可达90%以上。该制剂从源头治理,成本低,基本不产生对树体和环境的危害。当年3-5月底使用,可控制次年杨柳飞絮。通过3年的示范推广和跟踪研究,该制剂已基本成熟,现已进入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在公园管理中心,园林绿化局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市属11家公园、重要街道、社区等开展科技示范工作,2007-2010年,在北京累计推广应用规模已达10万余株,在全国推广应用已超过40万株。先后全国多家新闻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包括cctv1“新闻30分”,cctv2“第一时间第一关注”,cctv7“科技苑”;中国环境报、中国花卉报、中国绿色时报、北京日报、科技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生态北京栏目”等。杨柳飞絮污染治理示范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通过市属公园的科技示范辐射和带动了北京及全国各地区的杨柳飞絮治理工作,同时引起日本、香港、台湾媒体及外国驻华使馆(朝鲜、蒙古)的关注。目前,科研所在杨柳飞絮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方面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研制的杨柳飞絮抑制剂科研中试产品有效推动了全国的杨柳飞絮污染治理工作,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华中等地影响力日渐增大,引起全国绿化行业的高度关注。该项技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可以较好地解决困扰我国城市绿化多年的杨柳飞絮问题,科学地保护好杨柳树乡土植物资源,避免因飞絮问题砍伐杨柳树现象发生。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们生活水平、促进市民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树康”营养液

大规格苗木带冠移植和反季节施工已是目前城市绿化普遍采用的方式。由此带来了树势恢复缓慢、移植成活率偏低等问题,为此,科研所研发了“树康”营养液。该产品含有树木生长所需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生长调节剂,对新移植树使用,可在根系恢复生理功能前补充树体营养,具有缩短缓苗期,提高成活率的作用。对衰弱树使用,可促进树势恢复。特别是在2008年1月,又开发出了树木营养液输液专用针头,具有对树体创伤小(φ3mm),使用方便的特点,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 200820109064.5)。并改进了‘树康’营养液的成分,该技术和产品在奥运中心区的树阵建植及北京其他重点绿化工程和沈阳的奥运场馆绿化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科技支撑作用,特别是2008年春天,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新移栽的银杏不能正常发芽,紧急关头,科研所为其注射了“树康”树木营养液,很快银杏正常发芽,树势得到恢复,没有影响景观效果,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

土肥和耐根穿刺检测

园林绿化检测中心是我市园林行业中唯一具有检测资质的机构,对未来我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重点工程建设中,该检测中心可以发挥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园林绿化检测中心下设土壤和防水卷材耐根穿刺2个检测室。土肥检测室主要开展土壤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等16项指标的检测。自成立以来,承担了大批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种植土质量检测任务,根据检测结果提出了土质改良方案,有力地推动了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的量化管理工作,保证了绿化工程质量;同时积极为行业服务,先后完成了市公园管理中心的公园景观水体水质和市园林绿化局的道路绿地土壤融雪剂分析等多项检测任务。科研所根据北京园林绿化的实际需求,针对生长期较长的木本植物,利用常规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对绿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园林植物营养生长不良的限制因素,在营养诊断的基础上,采取技术措施进行矫正改良,建立一套针对北京地区典型植物的植物营养诊断技术体系,为首都绿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为实现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园林绿化检测中心下属的防水卷材耐根穿刺检测室,是依照欧洲标准筹建的我国第一个防水卷材耐根穿刺性能实验室,也是世界上除了德国和日本之外,第三个能对防水卷材的耐根穿刺性能进行检测的试验室。作为全国唯一一家的专业检测机构,不断提高检测技术,拓展业务范围,通过科学合理的检测技术,开展检验防水卷材的耐根穿刺性能的相关研究,为全国防水厂家出具高质量的检测报告,从而规范防水材料市场、促进种植屋面技术进步和我国种植屋面工程产业的发展。

古树复壮

市属公园现有古树13804株,为解决古树复壮、衰弱树诊断等重大问题,维护公园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公园古树诊断、复壮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科研所开展了《北京古树(大树)衰亡原因诊断与保健技术研究》,该项目是200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也是由市公园管理中心直接主持的项目,由科研所承担全部两个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先后开展了古树土壤微生物种群、古树衰弱检测、古树树洞检测、古树病虫防治以及古树树体修复等研究工作。协助中心所属各公园制定了衰弱古树和大树的复壮方案,并参与了部分公园的古树修复施工,在施工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补树皮做法,大胆采用了“补干不补皮”的做法,提出了“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以保存古树的沧桑感和文化内涵。对根际微生物种类、数量,及其对土壤氮、磷养分转化潜力的作用与树体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古树的保健和复壮提供依据。应用树干心材检测仪对市属公园的部分古树的树干中空情况进行检测,其检测古树430株,其中市属公园200株,俄联邦大使馆213株。为多家公园的古树复壮工作提供了技术服务。开展了古树复壮费用标准制定、公园古树数据库更新完善及古树信息网的管理工作,收集、编纂古树信息36期。2011年7月,由市公园管理中心主持的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古树(大树)衰亡原因诊断与保健技术研究”通过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该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对银杏、侧柏、桧柏、白皮松、油松、国槐等6种古树(大树)的衰弱原因进行了研究分析,制定了这6种古树(大树)的健康水平诊断程序与养护管理技术规程规范。对示范区内1200株古树和2000株大树进行了健康状况评价和复壮。研制出了3种古树(大树)复壮设备,获得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同时培训了来自全国园林系统的技术人员200余人次,培养了熟练掌握大树保健技术的技工65名,科研业务骨干15名。发表相关论文4篇。

篇6

一、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特点和优势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提高金融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已成为长青学院金融学教学、教研改革的方向。因此,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将会成为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势。

1.创造教学空间,激发教师的创造力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是“讲教材”。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教师结合教学经验,设计灵活多样的多种课堂活动,创造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与此同时,也加大了教学难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以教材为基础,积极思考、多方探索,将课堂教学技巧融入教学实践中,把枯燥的书面知识转化成生动、真实的事例,增加教学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体现“学用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金融学课程教学“重教轻学、重灌轻趣”,使教学停留在“教概念”的表层。在案例教学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边讲边练,把知识的传输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习概念,在真实具体的事例中掌握金融知识的用法,即时训练,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刚刚学到的新知识,逐步培养学生使用金融知识的能力,从而贯彻“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家曾做过关于知识保持和记忆持久的实验,结果发现: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如果在金融学教学中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远优于传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为课堂教学创造了较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主体作用。

二、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重理论轻实务,重传授轻参与

由于对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案例教学存在的一些认识偏差,严重制约创新型和实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

2.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

与其他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很少,有的甚至为零,不能满足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哈佛商学院为例,除一两门课以外,其他课程都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所占比例90%,30个学时的课程,一般只有2学时的理论讲授,28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

3.案例库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

许多独立学院尽管重视金融学案例教学,但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滞后,案例编写经费不足、案例来源匮乏,大多数案例编写采用“拿来主义”;缺乏对企业运行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缺少适合我国国情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案例编写侧重企业描写,案例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全面性,缺乏企业调查、数字分析和方法应用,偏离了企业融资理财的视觉,难以进行深入的专业化分析;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有些案例仅涉及传统产业,缺乏对网络经济时代的新型产业的研究,多数案例研究落后于国际经济管理的潮流,不能适应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三、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创新途径

1.理论联系实际,精选案例

选编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包括事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数据,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选择和编排案例的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1)坚持案例的准确性。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中心,对所掌握案例进行反复比较,精心筛选。选用准确、典型案例,以增强讲课的说服力,达到教学目的。选取的案例要最能反映金融理论本质、最能表现教材所述观点、理论。(2)加强案例的针对性。一是要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举例使问题由繁到简,由抽象到具体;二是要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金融学知识点结构,提高专业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3)注意案例的趣味性。教师应从以下角度挖掘案例的趣味性:内容上尽量找有趣的新颖的案例,形式上,采取多种形式并用,如讲述式,讨论式,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灵活的启发性。教学案例必须设计一定的问题,即思考题。其中有的问题比较外露,有的比较含蓄,而通常是显而不露,有待学生去挖掘。案例中设计的问题并不在多,关键是能启发学生的思考。(5)搞好案例的实效性。案例的实效性,指它的实际教学效果。第一,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通过经常性的调查工作,实事求是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需求,为选择合理案例创造条件。第二,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用科学的、准确的、具有典型性的正面案例,去论证教学内容,启迪学生思维。

2.实现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

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要克服其不足,第一,教师应先对课程整体的案例教学进行合理的安排,案例选择是否与理论相匹配,课时安排是否合理等。第二,教师应该写出针对理论教学的每个案例的教案,并帮助分析其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于新开案例课程的教师,还应该提供试讲的机会,请有经验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课后评估工作是教师发现不足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问卷或座谈等方式了解教学的实际效果,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3.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的是“传”“授”“解”,单向信息传递;而学生是“接”“受”“听”,是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效果显然不能适应培养现代经济管理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讲课要深透;另一方面,走到学生中间,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

篇7

关键词:科研档案;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065-02

科研档案是指在科研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资料,是医学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一项重要的信息资源[1]。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科技性很强的管理工作。随着医学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活动也越来越频繁,随之产生大量的科研文件资料。科研文件内容广泛,且来源分散,涉及人员多,以致资料收集难、管理难、利用率不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在科研活动中科学地收集、管理和利用科研文件资料,是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医学科研档案管理重要性

医学科研档案是真实记录科研活动历史及其成果的综合载体,对医学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促进作用,对科研工作的瞻前性、科学性及实用价值的鉴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医院科研实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搞好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医院科研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医学科研档案材料收集、整理、编排、保存及利用等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医学科研档案是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

科研档案与科研工作关系密切,医学科研工作是医学科研档案的信息来源,而要搞好科研,就必须要有完整、准确的科研档案作为依据。一切科研活动都有延续性,需要吸取和借鉴已有的科研资料信息。进行科学研究必须以大量充分可靠的材料为依据,而科研档案能为科学研究提供不可缺少的原始资料和重要信息,通过对医学科研档案的系统管理,能够防止和避免科研活动的重复性。因此,医学科研档案能为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医学科研人员以及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最新的、反映医院医学科研活动的宝贵信息,是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

2.医学科研档案是制定医院发展规划的客观依据

医学科研档案能够有效记录医院的科研人才结构、科研基础设施及科研技术状况等,医院当前医疗技术水平层次,国内外学术地位,人才、设备情况,医院学科发展主攻方向,整体医疗、科研、教学发展规模、科研辐射范围等,均可通过医学科研档案真实地反映出来[2]。通过对医学科研档案的统计分析,能够对医院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从而为制定医院发展规划提供客观依据。若科研档案管理不善,将直接影响到上级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决策的制定,影响到学科管理、科研活动顺利开展。

3.医学科研档案是人才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医学科研档案不仅记录了科研活动的最终成果,同时也记载着科研活动的研究过程、科研人员承担的科研任务、科研项目完成后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获得的成果奖励等信息。医学科研档案的系统性、客观性、完整性、真实性和连续性,能够帮助医院考核部门对科研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素质深入了解。因此,在人才考核、职称晋升的过程中,除了参考医疗、教学量化考核指标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好医学科研档案,为医院科研人员全面考核衡量,人才选拔提供重要依据。

二、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存在问题

1.医学科研档案制度不健全、不落实

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与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申报工作相比,不能引起医院领导重视,导致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科研档案归档缺少制度标准,造成很多科研档案归档混乱,不能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有些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和落实力度都不足,科研档案管理监督机制亟须完善。

2.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相关人员意识不足、能力不强

医学科研档案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档案管理人员人数不足、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与管理知识,系统化、标准化程度较低,影响医学科技档案整理开发利用。档案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只负责收集整理档案,缺乏服务意识。同时,医院科技工作人员档案归档意识淡薄,只注重科学研究实践活动,重视科学研究课题申报、、成果申报、专利申请,忽视了医学科研档案归档,更有的认为档案具有保密性,抵制归档或不归档。

3.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传统的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存在档案资料易损坏、低效率、不便于统计和查询等问题,这些问题使档案的利用率显著降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医院不同程度地实行了管理的信息化,从病人的挂号到门诊、急诊、入院、出院、用药、结账都实行了网络化管理,但在医院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共识,没有建立相应的科研档案数据库,没有意识到医院科研档案信息的巨大价值,档案信息没有进入共享,大部分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只局限于简单的整理、查询和提供利用等传统模式,阻碍了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5]。

4.医学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率不高

医学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对科研档案重管轻用,科研档案资源整理收集不够丰富,服务手段不能适应医院科技人员的需求,导致科研档案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当前医院保存的科研档案多为原始资料、研究工作结束后科技档案就被束之高阁,只供医院科技人员个人晋升等需要查阅使用,缺少同行交流开发利用,无法有效服务临床、科研、教学。

三、医学科研档案管理创新对策

篇8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10

[摘要]在科研活动过程中离不开科研档案的支持,科研档案作为科研活动的重要依据,科研活动中通过吸收和借鉴科研档案中的成果,科研人员在科研计划制定及课题任务编写过程中也需要借鉴科研档案相关材料和信息,科研档案作为科研活动的必要条件,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加强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对科研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更好的推动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

关键词 ]科研档案;管理;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方式

在科研工作中离不开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支持,科研档案不仅能够起到有效的原始凭证作用,而且还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在科研过程中需要以大量的档案文献信息作为前提,档案工作人员需要提供科研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档案文献资料,确保科研课题的顺利完成。这就需要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档案分类和整理能力,能够对档案资料进行快速检索。所以需要加快科研档案管理模式的创新,使档案能够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使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服务理念

近年来,我国各基础科研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上加快了改革的力度,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服务观念和服务技能还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首先,在很多地方科研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重藏轻用的观念,档案利用率较低,导致丰富的档案资料无法有效的发挥其重要作用。其次,档案服务存在较强的被动性,缺乏主动服务意识,觉得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对档案资料进行收藏和保存,意识不到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最后,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并没有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认识来对用户的服务进行支配和限制,这使档案作用的发挥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当前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快转变档案管理理论,进一步对档案服务工作进行创新。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利用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来提升档案服务的意识,在思想上要具有主动服务的意识,提高服务的质量,从主动服务意识加快向参与式服务意识转变。通过开放式的管理观念来加快推动开发、查询、鉴定科研课题及推广科研成果中来,使科研档案资料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二、创新服务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各种新技术开始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应用,这为档案服务手段的改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科研档案部门需要充分的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来加快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努力提高科研档案服务的质量。

首先,通过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科研档案管理效率科研档案在形成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内容,而且存档案后需要反复被查询,还需要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而且在档案长时间的存储及使用过程中,档案文件的重要程度及质量等者附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工作都需要在管理工作中进行重点关注。单纯的依靠手工来进行这些细致及复杂的工作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务,而且工作效率低下,也无法满足科研人员对档案的服务性需求。通过信息化建设,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效率,而且能够使档案人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这对于推动档案管理高效化及标准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次,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提升管理质量在人工模式下进行档案查阅,不仅工作效率较低,而且所查询内容并不一定能够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往往还需要重新进行查阅,这就会导致档案在频繁使用和查阅过程中出现损耗,甚至丢失、破坏的情况。另外,部分科研档案具有较高的保密性,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利用信息化来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不仅档案借阅更具有针对性,而且能够有效的减少档案的损耗及泄密情况的发生,有效的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创新服务方式

首先,提供专题资料服务,提高科研档案利用率。科研档案必须适应新形势,发挥科研档案信息的功能作用,方便科研人员查询利用。

一方面,按照科研档案工作规范,加强科研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将科研活动中成果鉴定材料、课题的原始记录、科研报告和技术文件等收集齐全,将馆藏科研档案信息,借助数字网络平台,及时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同时,积极开展跟踪服务,即长期进行跟踪参与,将有关档案信息资料,定期提供给相应专业科研人员,同时定期收集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有关档案信息资料。专题资料服务要紧跟科研工作,保证重点项目顺利进行。

其次,发挥网络平台作用,拓宽科研档案服务渠道。网络化的建设和使用,为科研档案的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科研档案能够充分发挥其提供信息资源职能的前提保证。通过利用数字网络平台,逐步完善多种检索工具,最大限度地揭示科研档案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工作,最大限度地拓宽科研档案利用服务渠道。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者要抓住契机,彻底摆脱长期沿袭的手工管理的方法,利用网络传输,将有关科研文献、数据、图纸等科研档案信息联机上网,提高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再次,加强档案编研工作,扩展档案利用服务功能。科研档案作为一种客观实体,它的作用需要通过一定的科学工作方法来管理、开发才能发挥出来。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管理部门应以开展科研档案编研为工作的落脚点,进一步拓展科研档案利用服务的功能。档案工作者可根据客观实际需要,利用科研档案实体,在不违背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就某一专题进行系统的较深层次的加工,用新的体例、新的语言汇编成相对集中、系统的信息资料,把静态的档案汇编成动态的活信息,供给全体科研工作者参考。

最后,建立档案反馈机制,完善科研档案管理利用的整合功能。科研工作者对开发利用价值的意见或建议,是对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科学性的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内容一般比较具体,且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可以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对开发利用中的具体措施或方法进行调查分析,逐步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机制,以促进档案资源管理利用整合功能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使科研档案的利用价值进一步发挥。

四、结束语

科研院所通过科研档案管理的创新,可以有效的为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使科研档案的价值更好的体现出来。通过规范化对科研档案进行管理,强化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努力提高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素质,可能为科研档案管理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对推动科研档案管理现代化和标准化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秦占霞.如何有效创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2-12-05.

篇9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创新;大数据

一、人事档案管理及“大数据”背景的有关概念

人事档案管理指的是科研事业单位中人员的基本信息记载,反映了单位工作人员的一些基本状况,还对工作岗位的设置和知识水平高低、工作业绩、奖罚情况以及人员调动等都有所记录,通过人事档案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员工的详细信息,可以说人事档案管理是对人才信息的重要记录。而所谓的“大数据”指的是在大量不同类别的样本数据中,用户快速获取其需要的信息,实现最方便且最快捷的信息服务。

二、目前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现状

1.科研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中负责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身兼数职,这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花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有所限制。有些事业科研单位中的人事档案管理的部分工作人员的学历不高,有的年龄也比较大,对于在新时代中新接触的那些东西较难理解,新知识的接受速度较慢,新业务的使用比较困难,甚至在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当中有些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对专业知识掌握不足。虽然说科研事业单位中也有一部分管理人员从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很多年从而积累了大量经验,但他们一般都是利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这导致他们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接受程度较低。这些问题都是事业科研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创新所需要注意的。

2.事业科研单位的人事档案信息利用率不高。

在事业科研单位中,一般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通过收集鉴别及保存员工个人信息而实现为干部员工服务。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事业科研单位没有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对档案材料利用不够,即使部分事业科研单位对档案材料的利用率较高,但其开发利用的深度以及广度都是有限制的,一般对档案材料的查询都只能对员工简历等情况有所了解,且对档案材料的开发利用的途径比较单一,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事业科研单位中会处于被动状态,导致科研事业单位中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人事档案管理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

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的人事管理队伍建设中,缺乏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就直接影响了大数据背景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导致接收和传递以及存储、利用一体化等新方法和新技术在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遭到阻碍。在科研事业单位的基础设备方面,有些档案室面积不大,设备较为简陋且管理人员数量不够。有些科研事业单位中使用的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及相关技术较为落后,仅在人员基本信息以及档案目录编辑和档案转递等一些日常管理中的几个环节中实现计算机管理,而信息的存储量小,且功能小、操作频繁,使得信息的统计和综合分析过于复杂,造成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难以在大数据背景下适应现代信息化发展。

4.科研人才的流失现象严重。

在目前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当中,人事管理中的科技人才的规模和素质是科研单位衡量其科技实力及潜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目前虽然人事档案管理越来越受到单位管理者的重视,但科研人才的流失现象依然很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有些科研事业单位的经济及环境存在劣势,加之科研投入不足,科研事业的工作艰苦且自身效益较低,使得科研单位的人才福利待遇相对较低,且有的科研设施相对简陋,缺乏与科研中高端研究相匹配的实验条件。另外,由于普通的科研单位独立争取国家、省级的重大科研项目比较困难,导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这一系列原因都使得科研人才流失,导致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科研人才的流失导致科研单位增加成本,降低竞争力,阻碍科研发展。

三、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创新

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拓展和创新需要配有大量的信息处理人员及信息分析人员和信息研究人员,另外,还需要配有专业的数据库更新人员及专业的计算机设施维护人员等,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对有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科研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培养和留住单位中现有的优秀人才并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有关的人事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还应对应用信息技术知识有一定掌握。

2.制定激励机制并保障职工利益。

在科研单位中,职工利益是构成该单位利益的基础,所以科研单位需要以员工的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制定激励机制,要认识到员工的利益和本单位的利益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激励机制在管理活动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能够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提高个体活动效率。所以在人事管理中,科研单位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保障科研活动的任务或目标有效实现。且在管理中还可以制定好相应的惩处制度以警告、惩罚那些违反科研管理规定、对科研工作持消极态度、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及违背学术和职业道德等个人或部门,做到人人平等,奖罚分明。

3.推行“终身教育”制度。

科研单位应该是不断出成果以及出人才的一个知识性机构,因此“终身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有力保障科研单位中的人才快速成长。而在科研事业单位中推行“终身教育”要注意将培训、考核及使用结合起来,形成育人、选人及用人一体化机制,积极开展在职继续教育,并将其纳入单位领导业绩考核指标中,要使继续教育的培训和考核以及任职和晋升相结合的制度落到实处,使继续教育工作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人事管理部门要注意根据科研单位的发展目标,对在职人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以及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在科研单位中推行“终身教育”,一方面能提高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充分挖掘科技人员的潜能,另一方面,则能在单位内部营造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良好氛围,进而留住现有的优秀的科研人才,吸引更多优秀科研人才进入本科研单位,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4.加强技术支持。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数据量增长快速,所以在设计档案管理系统时需要考虑到目前快速扩充的数据增长态势以及计算机系统的投资和后期维护成本的降低。应制定好系统安全保护的有关制度,建立好档案防病毒系统以及漏洞检测系统,采用一些专业工具对单位内的档案系统进行漏洞检测,要注意及时安装好补丁程序,另外,还可以建立防火墙技术,以阻挡外部不安全因素对内部网络的影响,减少档案管理系统中的安全隐患,确保数据安全。

5.创立档案管理的新体系。

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应该是将宏观及微观的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体系。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体系的分类及分层次管理方式都为档案管理的体系创新提供了依据,由现在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注意档案管理方式的细节和整体结合,并且要注意各单位关于档案管理的机构统一。事业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要在统一的档案管理制度指导下,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手段,全方位掌握人才信息。即利用现代网络等技术和手段,使所有人才的人事档案都能够实现社会化服务。目前,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利用好多媒体影像、声音及指纹等电子信息,以取代纸质人事档案材料的不足。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合理有效使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四、结语

科研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相对于其他档案管理工作更具有系统性,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和完善要求科研事业单位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保障职工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激励机制,注重“终身教育”在科研事业单位中的实现,建立有关数据库并创立好档案管理新体系,实现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化,加强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篇10

科研档案主要指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资料或实物,主要包括文字资料、图表(纸)、数据等,科研档案能完整地展现一个单位每一个科研项目从科研准备、科学研究实验、总结鉴定、社会评价、成果奖励及推广应用全过程的各类材料。科研档案建设是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其纳入到高校科研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并进行规划化建设越来越成为高等学校科研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

科研档案的规范化建设主要包括管理规范和内容规范。管理规范是指有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建设要有档案形成、积累和归档的规范程序,规划化建设要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科学管理业绩要与岗位职责考核相关联;内容规范是指从项目申报到研究过程中形成各种原始记录、实验数据到鉴定验收的各类总结,到成果的形成、奖励申报材料以及推广应用过程中设计文件、合同、用户反馈、市场调查等,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科研档案的完整性。

科研档案不仅仅是高校科研活动的历史记录,还是对科技工作者科研创新活动评价的重要客观依据,是科技评价的重要指标,是对学校科研活动总结规划的重要参考,是高校服务于地方和社会经济活动重要源泉,另外,对科研档案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也是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科研管理规划化的重要体现。重视科研档案的管理和应用,加强科研档案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对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和挖掘科研项目价值、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目前高校科研档案建设存在问题

1.收集不全

据了解,对科研档案的建设最大问题就是收集不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项目不全,能收集到的就收集,收集不到的就不管了,特别是一些历史档案,残缺不全;二是科技人员对档案意识不高,不知道科研档案的价值,不知道存留一些科技资料,特别是信息类的东西;三是类别不全,成果材料有,项目材料没有;成功的经验有,失败的教训没有;纸质的有,实验数据却没有;图纸有,实物没有;缺少对科研档案建设的顶层规划,没有建立科研档案收集体系。

2.管理不善

科研档案建设的重点实际不在收集,而在管理。管理的难点不在资金,而在人员。科研档案收集上来,如何管理?没有科研档案的管理体系建设,没有科研档案人员培养计划,没有对科研档案进行分类而仅仅是档案的存放,等于前功尽弃。

3.利用率低

科研档案有价值不在于管理,而是如何利用。高校目前对科研档案建设普遍还停留在收集和整理上,而对于科研档案的后期利用还没有做更多的工作,对科研档案的利用还仅仅是资料的查询,对成果的推广和科研经验有分享方面还是零。所以,加强科研档案利用是科研档案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建设科研档案管理体系的目的所在。

三、规范化建设对管理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高校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往往不会提上学校重点建设的任务单上,管理队伍呈现“三低一高”现象。即学历低、管理能力低、工作效率低、平均年龄高。高校档案室不是年轻人愿意去的地方,档案管理人员始终处于被安排的地步。现代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求对高校的每个岗位都提出新的要求。

1.管理能力

人事档案、公文档案、建筑档案等其他档案的价值在于查询,重点中在于收集,档案材料要完整、齐全,而科研档案不同于它们,不是的收集、保管和查询,科研档案的价值体现在于使用,在收集、整理有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要从繁多的科研档案中发现有价值的成果进行重点的管理和推介,在后期的科研或成果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将科研档案收集起来,还要在档案管理过程中对科研档案进行鉴别和分类管理,甚至于对科研档案为外部所用。

2.新技术应用能力

目前,科研档案不再只有纸质材料,而是有数字的、影像的、实物的等多种形式,存放条件也不再是简单的橱柜而要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安全化管理,大批的新型的设备或安全装置投入使用,以传统的老弱病残来管理档案已远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档案管理的需要,更不用说,存在的本身就是高科技价值含量的科研档案。

3.沟通能力

科研档案在高校档案工作中应当占据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但很多高校却都存在收集不全、管理不善、利用率低等诸类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管理人员沟通能力不够造成的。一是科技人员对科研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科研档案管理支持不够;二是科研档案工作历史欠账太多,大量基础性工作需要去协调、去沟通;三是科研档案的使用需要管理人员与产学研单位进行沟通联系。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面对的不再是没有生命有一堆资料,而是有价值、有生命,可以指导科技工作者创新,可以产生经济价值和效益的宝贵财富。

4.专业能力

高校科研档案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学校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是学校各个专业、团队、研究方向的科研档案信息的总和。管理人员不仅要有档案管理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识别能力,能够对收集上来的各专业的科研档案进行初步的甄别,对其科技价值、保管需求要有识别能力。否则,会严重影响科研档案的利用价值,而这种影响却又是隐性的。

四、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新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观念也要与时俱进,科研档案要转化为科研信息,档案的查询、利用将转化为信息的交流,交流在场所也不再局限于档案室,而是网络化的、可远程的。所以信息的真实性、内容的完整性,管理方式的多样性对科研档案规范化建设至关重要,是科研档案形成、后期的利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1.加强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科研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将促进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和网络化管理用为现阶段主要管理手段,也要快速地应用到科研档案的管理中去。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信息交换的渠道,缩短了信息交换的时间,科研档案的管理要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科研档案的电子化水平,通过网络为远程查询和利用科研档案提供了有利条件。

加强现代化管理水平需要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增加硬件建设,开发或购置科研档案管理系统,将收集整理的科研档案转化为电子化资料分类存放,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网上查询服务。

2.不断拓展科研档案服务的方式和途径

首先,科研档案服务要走出档案室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走向社会。科研档案不再是一个单位的档案,要围绕社会需求展开科研服务,无论是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还是利用方式和服务手段都应社会化,也只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研档案的价值,才能走出阴暗的档案室,走到阳光下面去。如举办科研成果展、学校科研历程展,召开不定期的科研信息新闻会、信息交流会,举办科研档案建设的讨论会、座谈会、知识讲座等,使科研档案的利用工作和利用方式更贴近科技工作者,更贴近社会,更符合广大师生的要求,甚至走出校园,实现科研档案服务的社会化服务。

其次,实现科研档案服务的网络化。通过实现科研档案的数字化,开启科研档案服务的网络窗口,管理人员要尽快掌握先进的科技手段,介入网络服务领域。如实现科研档案信息的网上传送和查阅,实现科研成果的网上推介,建立与科技工作者的网上交流窗口等等,让广大科技工作者真正体会到科研档案的真实存在,改善档案管理的传统印象,用科技的手段,以科研档案服务为先导,树立档案服务的新形象。

篇11

关键词:双导制 导生制 导师制 创新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22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创新团队作为其中一种培养方式,很多高校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形成了很多模式。目前,由于很多高校都存在“师少生多”的情况,因此教师对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指导通常是不足的,因而如何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成为一个解决办法的突破口。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导制”创新团队培养模式,即将“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的模式。

从目前的文献研究来看,尚无人明确提出“双导制”创新团队模式。实行“导师制”的创新团队很多,而实行“导生制”的创新团队非常少,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只有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将“创新导生制”运用于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因此,“双导制”本科生创新团队模式很有研究价值。

1 文献回顾

目前,“双导制”主要研究领域是在学生工作管理和教育管理中。“双导制”是将“导师制”和“导生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制度。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导师制”的运用还是比较广泛的。现在,很多高校也为新生配备了班导生,用以指导学生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工作,但将“导生制”用于创新团队方面的则非常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融合“导师制”和“导生制”,本文试图填补这一提法上的空白,提出“双导制”大学生创新团队。

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导师对于创新团队的重要作用。朱昌平等[1](2010)在对国内外学生团队建设成功经验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情和校情提出了由教师认真负责地指导并严格过程管理,使得IT专业学生的创新团队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王金波等[2](2009)认为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侯映霞等(2007)[3]根据重庆大学创新实践基地构建团队的经验,提出了导师驱动、学术驱动、兴趣驱动、项目驱动等四种团队构建模式,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征及其优缺点。

但是,对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引导作用,即在创新团队中构建导生制,研究却是非常不足的。目前国内提出在创新团队中构建导生制的只有上海财经大学的王雅静等[4](2012),他们提出“创新导生制”,即选拔一定数量学习优秀、能力出众的在读高年级本科生或研究生,在指导教师的领导下,经过专门培训,协助对学生(低年级学生为主)进行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管理和教育引导工作的制度。钟国辉(2007)[5]、张建林等(2007)[6]深入分析了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全称是“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认为在指导学生创新方面,Dian团队实行了高强度的导师制和导生制。但是针对导师制和导生制二者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运行机制,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提出对于“双导制”大学生创新团队模式的定义:即将导生制和导师制相结合,对导师和导生进行合理的分工,形成合力,用以共同指导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进行科创研究的一种模式。

2 “双导制”大学生创新团队模式案例研究

2.1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全称是“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实现了1:100的师生比配置,Dian团队自从2002年建立以来,项目总数已达50余项,合同经费额度已超过230万元,其中已完成的项目经费已超过186万元,仅2006年校外企业实到科研经费就达108万元,同时,“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已经立项11项[6]。

2.1.1 组织结构

Dian团队模式的一大特点是高强度的导师制和导生制。Dian团队的组织结构由导师组领导团队的发展方向,导师以及一些具有奉献精神的资深队员组成的核心层制定团队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决策。组织结构的顶层是总负责人,由老师担任。导师以及一些具有奉献精神的资深队员组成了核心层。团队按承担的真实项目划分为若干项目组。

2.1.2 导师作用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培育学生知难而上、勤学苦练的意志和精神。

智力支持:为学生提供项目所需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论文查阅、撰写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项目指导:提供项目专业技术方面的指导,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项目的立项、设计、分析、实现等工作。

2.1.3 导生作用

Dian团队学生按照“预备队员―二线队员―一线队员―项目组长―管理者”的成长路线层层递进,Dian团队根据技术水平和成就,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级别,由高级别的学生对低级别的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

因此,Dian团队中的导生主要承担“教练”的作用。例如,对于预备队员,Dian团队会选派相应的导生对其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而对于各个不同层级的队员,都有类似的导生对其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与管理。

2.2 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导生制研究

2.2.1 组织结构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导生制主要是协助专职辅导员开展工作,他们工作的形式为担任学生创新社团或者科研团队的负责人、督导等,指导、管理、培训团队成员。

2.2.2 导师作用

导师主要负责对项目进行指导,召开讨论会研究项目进展,同时对于碰到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解决。

2.2.3 导生作用

第一,组织团队协作完成共同目标。有的导生作为团队的召集人或者负责人,他们直接负责团队目标的完成。

第二,为学生提供收集资料等方面的科研技能指导。在选拔创新导生时,选出来的都是一批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他们的科研能力高于团队学生,所以导生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科研技能的指导。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三类学生创新活动,参与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达到了500人次,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2.3 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与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导生制两种模式比较

2.3.1 侧重点有所不同

由于Dian团队所在的学院是电机学院,参与的学生也是理工科类学生,他们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很多情况下是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牵引;而上海财大金融学院的学生则主要是以参加各类创新比赛为基点。因此,Dian团队较之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学生更具备实战经验。

2.3.2 Dian团队的导师制和导生制更为成熟

Dian团队成立于2002年,较早开展了规模较大的导师制和导生制,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规章制度;而上海财大金融学院的创新导生制始于2009年,时间较短。

3 建立“双导制”本科生创新团队模式的理论探讨

要构建合理的“双导制”,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3.1 明确分工,形成导师与导生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

双导制是导师和导生相互配合的制度。在双导制的实行过程中,导师负责团队的整体指导,导师由于事情多、工作忙而无法兼顾所有方面的指导,主要负责研究思路和方法上的指点,这时候需要导生配合填补导师工作中的空白,比如在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困难等方面对团队成员进行帮助和指导。

3.2 严格导师与导生的选拔、管理、激励等机制

要保证双导制的顺畅运行,必须严格规范好导师和导生的选拔,管理、激励等机制。首先要选拔出一批负责任、肯用心、专业学术能力较强的导师,这批导师愿意支持和帮助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并能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导师的管理和激励也要有明确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导师制的长期的进行。对于导生,要着重选拔一批科研能力强、有奉献精神、沟通能力好的学生。主要通过精神奖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服务意识,更好地服务学生。

3.3 实现导师、导生、被导学生三赢局面

要重视双导制的实施效果,达到导师、导生、被导学生的三者共赢。在创新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导师为学生们提供了项目思路和方法上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从与学生的交流中获得灵感,更有益于今后的研究。导生为被导学生提供贴心的服务与支持,而且导生本身就是科研方面的佼佼者,同辈之间的交流可以起到导师有时起不到的作用。被导学生受益则更大,导师和导生们的付出和奉献使得被导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成长更迅速,在做人、做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都会收获良多。

参考文献:

[1]朱昌平,刘昌伟,黄波,张秀.通过团队建设促进IT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5):122-126.

[2]王金波,李凯,黄世俊,肖建中,夏风.加强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69-170.

[3]侯映霞,李华,冯斌,郑小林.研究生创新团队的构建模式及原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11-14.

[4]王雅静,齐宁,袁海萍.“创新导生制”的探析与实践――导生制在本科生创新活动中的应用[J].高校辅导员,2012,(2):45-49.

[5]钟国辉,刘玉.创新人才培养与Dian团队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6):94-96.

篇12

Powermat技术的核心在于磁铁感应,当手机放在桌面时,电流产生的磁性区域能够产生电压,从而给手机充电。所以在星巴克里,无线充电器将被植入在餐桌下或是吧台下,用户可以将手机放在台面上,进行充电。虽然只有一部分手机能与该充电设备匹配,但是星巴克会提供充电套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该设备的适用范围。

今年6月,星巴克已经开始着手无线充电的实验,在为数不多的店面开始测试,包括三藩市、圣荷西以及波士顿。但是对于无线充电技术本身,似乎总也没有时兴起来。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无线充电的速度比较慢,要充满手机电池的时间比有线充电器要长很多;其二,很多所谓的无线充电设备其实还是要找有线插头,相当于无线充电器需要充上电,才能跟以无线的方式跟手机充电。如今大范围内开始推广,星巴克意图不仅是让用户可以简单的给手机充上电这么简单,而是在店面内制造出一个全新的无线数字化体验。喝咖啡永远不只是喝咖啡那么简单,而是包含消费者体验的全部。

“当星巴克2001年将无线网络引入其店面时,95%的设备并没有无线网络的设置,甚至当时连统一的无线网络标准。如今星巴克第一时间开始在其店面进行无线充电设备的安置,并进行全国性的推广,这个无形间就让无线充电成为某种标准化的方式了。”

篇13

【关键词】装饰图案课程 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2015年西安工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ZXSK32。

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就业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设计人才成为高校装饰图案设计专业思索的重点课题。日益成熟的创新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以创新教学理念为指导改革装饰图案课程的教学是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呼唤,是新时期大学生要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渴求。

创新教学理念下装饰图案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

1.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加强课堂讨论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依据学生情况实施个性化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善于独立思考,强化合作、探究学习意识,发展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临摹教学为例,临摹作为学习传统装饰图案基本内容,是装饰图案课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在学习临摹初期学生如果缺乏耐心,对临摹基本功的练习敷衍了事,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效果。另外有些图案由于年代久远,拓片破损,学生临摹时如果使用传统的拓印方法,透稿、画形、深入、上色、调整、完成,按部就班地完成,即使能够复原图案也无法体会到古代图案所拥有的意境和神韵。比如在临摹汉代的瓦当图案时,这些图案是古人取材于日常的生活经过大胆的想象、合理运用形式法则对其美化再创造,做到画面丰富而有主次、统一却不单调,被赋予了多种含义,蕴含着不同的意境,由于历经岁月的磨砺,这些瓦当的棱角大多已不同程度风化,图案、文字也比较模糊,传统的临摹方法无法复原整个图案,这时教师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提出几个不同的临摹方案供小组参考,各小组自由地选择临摹方案进行临摹,临摹结束后让各个小组比较成果,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原有做好底色的材料上用针尖进行刻画,巧妙地通过一些肌理手法的临摹方案临摹出的瓦当图案更能表现古代瓦当恢宏的气势,更有原作的滋味。这样整个的临摹过程就不是学生独自思考、独自创作的过程,而是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深入掌握知识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也大有裨益。

研究表明,讨论式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让学生成为了一个主动的学习者,给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启发,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贯穿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地进行概括小结、提取思维精华。

(2)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缺陷,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装饰图案课程的教学中有利于释放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兴趣,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讲解青龙瓦当图案图片设计时,通过互联网先共享有关图片的资料,让学生对作者有个大概了解,接着让学生对设计进行构思,最后在教师引导下对图片设计进行细节分析,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参与其中探讨。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实物展示等单向沟通形式,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中学生对传统的瓦当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掌握装饰艺术的视觉语言和形式美的规律,启迪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造能力。

2.巧设课题,培养创造性思维

课题设置这一教学形式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在课题设置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为了课题的参与者、探索者。学生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自由分组、搜集课题所需要的材料,之后进行创作,在课题创作的过程中,不仅课题组内的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座谈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还可以使课题组与课题组之间进行交流,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思维的碰撞,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纽带,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提高与表现方式的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3.注重实践,结合市场进行教学

装饰图案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避免闭门造车,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市场观察,研究装饰图案在实际中的运用。在实际的市场观察中学生可发现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装饰图案和装饰画,可以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应用于作品的设计中,深刻体会到课程的后期应用,实现设计与生活产品的近接触、零距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创新艺术表现形式,使艺术作品体现强烈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

4.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体系

健全考核体系的建立是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考核体系要能够考查学生对基本的装饰图案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应用,因此要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施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成绩占考核比例的30%,以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为衡量标准,期末考核成绩占考核比例的70%,且期末考核要采取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能力考核的内容为让学生根据学期内容独立创作一幅装饰图案作品,因为装饰图案的创作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学生只有仔细观察生活,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为素材再遵循图案创作规律的基础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才能赋予作品以生机与活力,表达自身的个性,这就需要学生将教师讲授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才可能实现,有利于创新能力考核体系的建立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富有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实证分析

为了验证创新教学理念应用于装饰图案课程有着巨大的优势,笔者从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中随机抽取40名学生,分成两个班,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实验。实验班采取创新教学方法,对照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并不告诉实验对象属于哪个班。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教学效果的提升、实施评价等方面调查,对数据进行整理并采用Excel和SPSS进行实验效果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通过表1,实验班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学习效率、自主学习情况及创新意识等方面都要显著地高于对照班的学生,可见应用创新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装饰图案课程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

装饰图案设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新教学理念下,高校要将工作重点放在研究教学和管理教学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构建信息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增值,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革新教学观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和了解设计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装饰图案设计课程获得生机与活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装饰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阳林杰:《环境艺术专业的色彩构成教学改革研究》,《现代装饰》(理论) 2011年第3期。

篇14

一、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学习的发生都不是在白纸上进行的,而是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建立起联系,从内部通过创造、协调,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对新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它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和评价观。建构主义知识观主张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性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方式,以帮助学生克服知识的惰性,增强知识的弹性,促进知识的迁移。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和意义,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积累性、目标指导性、诊断与反思性、探究性、情境性、社会性及基于问题或案例的学习,基于内在驱动的学习。建构主义课程观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氛围,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由此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性的学习与基于项目的学习,并以此方式参与课程的设计和编制。建构主义教学观则强调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诱发并驱动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与调控。建构主义评价观包括:目标自由的评价;以真实任务为标准的评价;以知识建构为标准的评价;以经验建构为标准、情境驱动的评价;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以社会建构与协商主义为标准的评价,等等。

二、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存在问题――理解误区

1.在使用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教师案例选择太过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并且用得多了学生就会觉得没有新鲜感;有的教师对运用案例互动体验法的时机掌握不好,不能使其作用发挥到极致,甚至出现学生对一些案例的理解过于偏激而使课堂教学的局面难以控制的情况;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协调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使案例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促进作用得不到很好展示,使正常的理论讲解陷入表面化。

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障碍。目前高校扩招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变得相对紧张;有的高校领导误认为思政课是公共必修课,内容都一样,大班授课节约资源。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要开展案例互动体验式教学存在很大限制;学生众多,教师很难顾及每一个参与讨论互动的学生,学生也不可能每次都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有时又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的现象,这使教学实施效果受到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应用该方式的积极性。

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缺失或学生主体地位弱化。现在高校思政课的案例互动体验法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模糊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师主导作用缺失。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往往找不到案情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上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问题,往往会出现离题、无谓争论、一边倒、随大流、众口一词、简单重复等状况,对此有些教师不能给予及时的调整及必要的理论引领和提升。还有一些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和把握案例互动体验教学进程,往往是前松后紧,重要的案例体验点评阶段常常是草草了事,不能对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述,根本达不到案例互动体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深化理论学习的目的。(2)学生主体地位弱化。在案例互动体验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往往缺乏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不愿意或懒得独立思考,总是将希望寄托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如同初生的雏鸟等待母亲喂食一样,完全缺乏主体性的表现。还有一些学生搭便车,利用小组学习形式,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努力,自己坐享其成,这同样是缺乏主体性的表现,而且带有剽窃他人成果的不良倾向。

三、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应坚持的原则――前提基础

1.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精心选择并以适当形式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组织和指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体验、讨论和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案例涉及的原理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一个出色的教师在案例教学中不是经常亲自讲解、分析和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和讨论,给学生发表意见、表现自我的机会。在案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体验和思考,积极发言,引导他们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推理。教师既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进行讨论,把讨论引导到正确认识的轨道上,更要适时地把学生从对案例本身的讨论引导到对一般性问题的讨论,进而把讨论引向深入。同时要做好组织协调。案例教学是教师“导”与学生“演”的互动过程,作为“导演”教师担负着组织协调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做自己学习和行动的主人,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2.坚持平等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平等性原则是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地位的平等,即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表达权利,是一种师生在人格和个性等方面彼此尊重的状态。开放性原则是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针对每位学生的,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用不同方式围绕案例展开讨论和交流,案例探讨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和标准的,学生可以从各自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解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和质疑,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双向和多向思维的能力和习惯。

3.坚持创造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创造的平台和空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对案例的体验、分析和讨论,为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分析和解决问题、发散思考和创新创造等能力提供了条件。这就要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精心选择和制作典型案例时要展现出创意,学生在围绕案例展开体验、分析和讨论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深刻地对案例进行探讨,深入挖掘案例中所包含的深层意蕴,从而得出富有新意的结论。

四、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关键环节

1.案例的精选集编阶段。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首要条件和前提基础。好案例的精选标准应该既能融合教学理论知识,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是教学的主线,要贯穿于一堂课的始终,能起到组织各环节的作用,比如导入、讲解、讨论、对话、总结等具体教学过程都要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它是学生获得认知的载体。笔者认为好案例的精选应遵循以下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典型性、针对性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教师要选择最适合的案例,首先要根据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要与教学目标相吻合,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要能把握案例的难易程度,易于学生接受和认同。案例数量要精而少,质量较高而实用性强,既有代表性又有针对性。选择案例时教师应该具有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所选案例要既能够驱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对探求未知的结果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为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究提供展示的空间和平台,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深化发现、加深理解、深入剖析和体验启示。

2.案例的情境呈现体验阶段。一个好案例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陈述,它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充满目的性的、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环境,使学生在一定的探究框架内就现实问题做出判断和选择。教学中所选择的案例都是在一定背景环境中和不同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和现实现象,具有特定的时代气息和各不相同的案例背景信息。只有让学生先了解相关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案例中的背景、环境、情节和任务。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呈现案例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对案例材料进行重新组织编排。围绕教学主题对案例进行剪裁加工,引发学生思考,使案例发挥更大价值。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包括相关的时人论述、历史照片、现实视频甚至影视作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视、听结合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从而保证案例信息传输的有效性。

3.案例的讨论分析体验阶段。教师最好让学生组成案例分析小组。教师可以在对每个学生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指定组合方式,学生也可以自由结组。分析案例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这样做主要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在不同情境下开展各自的探究并卓有成效地展现各自才能,这对他们今后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独立见解与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很必要。在分析案例阶段,最忌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忽视学生的思维分析过程,但教师可以做一定指导,使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更有效率。案例讨论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思想认知的碰撞,因此,案例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就自己和他人的体验认知发表见解。通过这种多向交互式的传播学习交流,能使参与的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既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又可起到一种激励效果,最终带动学生积极思考、进取学习,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发地将老师所讲的理论与自己原有的思想碰撞后又相融合,从而真正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化”的目的。

4.案例的探究解读体验阶段。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讨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代表作主体发言,又可以由学生进行自由发言,更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由一部分学生做主题发言,其他学生对其进行提问,提出质疑,形成讨论的氛围。在这种互动的场景下,课堂讨论会逐渐呈现出热烈氛围。讨论案例时,要注意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寓原理于讨论过程之中,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教师通过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课堂讨论始终处于热烈、有序、高效的状态的同时要避免出现几个学生包场发言的情况;教师应该当好导演者的角色,通过组织、引导、补充、启发、点拨和评论等手段,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陈述自己的见解观点,什么时候评论其他学生的观点,哪些人发言,哪些人不发言,哪些人多说,哪些人少说,从而使参与讨论的全班学生产生巨大的牵引力,确保课堂讨论沿着健康、正确、有序的方向发展;教师还应该扮演思想碰撞的催化剂角色,既要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教师要精心准备问题推动学生由感知问题的表面现象向深入的理性探究发展,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要在师生相互交流过程中起到媒介作用,抛砖引玉,鼓励创新,使学生的各种思想观点相互撞击和融合,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案例的总结评价体验阶段。对教学案例的总结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每一节课堂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或学生自己要进行案例点评。这是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往往是一堂课的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不同策略进行点评。学生自由发言时,教师必须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讨论效果,并对学生讨论出的各种结论逐一进行必要点评。总结评价的主要目的为:一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辩证、历史的科学思维能力;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取向。

通过创设情境,激活案例体验;利用生活资源,丰富案例体验;开展互动对话,提升案例体验;总结评价反思,深化案例体验;尝试实践活动,回归案例体验。这样持续打造真诚的思政课堂,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踊跃表达,才能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想象力得以丰富、潜能得以发掘、案例体验得以深化,在学生的自我体验、发现与表达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与提升,实现个体心灵的真正转向和发展。

五、高效实施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追求实效

1.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一个简单的案例都会涉及大量史料,教师必须熟悉案例阐述的事实和各种细节,对于重要信息必须做到信手拈来,因为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很多是由案例事实引发的。教师如果对案例的熟悉程度不够,就会使自己陷于被动境地。在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因为一时疏忽,将一些信息如案例中人物的姓名、职务及案例中涉及年份说错,则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这要求教师在课前阅读与案例有关的大量材料,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在讨论案例中,学生常会问一些案例细节方面的问题。尽管这样的问题明确与否可能对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没有多大影响,但仍需教师予以解答。在课前,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疑问,全面掌握案例背景资料。不仅需要在特定案例的课前准备时查找相关资料,而且需要平日持续的知识积累。由于案例教学的背景资料十分丰富,因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极其有限的。进行案例教学时同样要求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如果仅限于课堂呈现案例,有可能会因为学生理论准备不足而不能更好地消化、理解案例,或者无法深入地进行分析、讨论、体验案例。因此,教师最好在课前将案例布置下去,或者事先收集一部分案例资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一定准备,最好能在网上建立一个案例教学资源库,能让学生自由地查找信息,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这样能更有效率地开展课堂教学。

2.摆正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位置。案例互动体验式实践教学是一种通过自身体验、思想碰撞、民主讨论达成共识的过程,能够锻炼学生从他人那里汲取知识和认知的能力。案例体验过程中需要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案例教学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快乐的民主化教学氛围。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学生采用自己认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也欢迎发表与案例不同的见解,允许讲错答错,允许改变和保留观点,这样就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供了条件。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位置――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学生思想的倾听者和引导者,是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教育者。教师应彻底转变自己案例讲述者的角色,把自己视为教学的组织者而非操作者,视为学生知识的探索者、问题的发现者、矛盾的解决者与教学的合作者。教师不能将自己的观点见解当成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体验、沟通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觉认识、接受和内化。教师要积极发现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和合理之处,避免打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情绪。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对存在较大争议的观点、见解可以先放在一边,在课后找合适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该是案例讨论的主持者、归纳总结的发言人、群体互动的导演者、思想碰撞的催化剂及背景资料的提供者,但不要做演讲者,也不要做评论家,更不要做仲裁者。可见,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能够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有利于“思政课”价值属性的彰显,从而极大地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3.不断提高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水平和能力。实施案例教学更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在讨论现实生活两难道德问题和陷入僵局时,及时地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对有价值两难纠结问题的探讨更加深入,并要在讨论结束后对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发言,并对学生讨论过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讨论课有始有终,对学生有启发。教师起到引导作用要防止两点,一是抢占学生的主角地位,学生无法大胆发言;二是教师只是附和、肯定学生发言,而没有给出有价值的意见和指导。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讨论手段,使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更好更深入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从而起到让思政教育深达学生内心世界的作用。参加讨论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发言内容给予简短点评,以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启迪启示作用,切忌点评缺乏针对性和深刻性。要调动学生参与案例体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做学生思想的倾听者和平等对话的引导者。学生偏颇甚至极端的思想不会因为老师的不了解而自动消失,相反,只有老师耐心、仔细聆听,引导学生换角度、换角色、换位体验思考案例,才会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想法。在学生发言时,多给予其肯定的眼神和鼓励的评价,并通过提问等方式,使学生思考更加深入,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本质,提高思维能力和水平。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地“挑拨是非”,引起不同观点学生的争论,在争论中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也可以在讨论中激发学生思想灵感的火花。讨论话题若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课前让学生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做些思考、拿出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等,让学生在讨论课上更加胸有成竹,有话可讲。要克服影响提高思政课案例互动体验式讨论质量的四种心理障碍,即从众性、随意性、逆反性和回避性四种心理。还可以在案例讨论教学中根据讨论课的主题和内容邀请嘉宾。由于嘉宾特有的人生体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真实生活作为案例或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更有深度的讲解,对学生换角度、换角色、换位体验理解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难点起到很好的效果,起到老师和主持人等不可替代的作用。案例讨论既可以集中进行,又可以在平时的课堂上分散讨论,让学生逐步养成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习惯。要减少小组成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再次发言的机会,对别人的观点予以回应,产生清晰明确的思维碰撞交锋,否则只是一种观点陈述。在每次案例讨论结束后,师生要及时进行总结,阐释讨论结果,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等。可以让学生谈感想,谈谈别人的观点对自己的启发等,以督促学生认真思考他人的发言,对讨论课上的感想体会进行升华。很多学生在自己发言完毕后就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没有认真听他人的陈述,削弱了讨论的效果。如果老师写一份简短且击中要害的总结讲话,同学们就会用端正的态度听取别人的发言,并且对他人的发言有一种思考和判断,起到案例互动体验讨论课交流思想、相互启迪、取长补短、共同成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