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税收科研工作的思考,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广泛发动助推科研。万州区税务学会把税收科研工作列为年初工作安排的重点,将税收科研任务下达到各会员小组,在全年学会工作中狠抓落实。他们坚持学会与行政配合抓,将税收科研工作纳入年度学会和行政工作考核,并加强平时的检查、督导和抓落实。为切实搞好学术科研,该学会采取了公开课题立项及审定要求等学术“透明”作法。学会秘书处收到课题立项审批表后,在10日内进行汇总,与区局主管科室及学会片区大组负责人一起审定,然后通知各会员小组,凡经审定立项的课题,并如期保质完成的,学会发给课题费。各会员小组按片区大组提出的时间交稿,然后由片区大组确定交流时间、地点,组织本片区各会员小组交流,并将本片区的优秀论文(不超过论文总数40%)推荐到区学会,参加区国税局与税务学会组织的优秀税收科研论文交流。
通过税务学会在全区税务系统的广泛发动,仅仅在2012年度税收科研论文研讨会上,就收到论文49篇,评出特等奖6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
开展优秀课题申报。为打牢税收科研基础,区税务学会大力开展优秀课题申报。各会员小组按照学会下达的参考课题,结合本单位实际及科研力量选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定时报学会立项。根据区税务学会秘书处统一安排,各会员小组可申报立项课题1-2篇。课题论文要求观点、方法新颖,立论清晰,论据充分,逻辑性强,结论准确,具有较强的税收科研转化价值,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同时,学会公开奖励标准,对税收科研论文的立项课题费、用稿稿费、获奖奖励标准等进行公开,增大吸引力,调动写作积极性,使重点税收科研项目出彩。
通过扎实努力,学会2012年主打的6个课题大多已有明显收获:撰写的“对税务机关引导纳税遵从的调查与思考”、“关于推进国税系统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在研讨会上受到好评;撰写的“税务海量数据处理的难点及对策”被国家税务总局电子税务管理中心举办的税务系统数据分析应用论文征集评选中获优秀论文奖;撰写的“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助推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已被万州区科协评为科普成果,并奖励3000元;撰写的“ 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选择”已获重庆市国际税收研究会论文评选三等奖;撰写的“关于促进收入合理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税制改革思考”被中国税务学会“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课题研讨会推荐参加中国税务学会年会。
最近我们对全区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全区***、***、***共计**所***,问卷调查了***所***。同时在城区、城乡接合部、乡镇挑选了有代表性的***所***,进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深入调查。广泛调查面**%,深入调查面**%。调查结果令人深思。
1.“推广”和“应用”概念模糊。将“推广”和“应用”混为一谈,认为召开了成果交流会就叫开展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其实“推广”只是前提,“应用”才是归属。“推广”是应用的条件,“应用”是“推广”的落实,是“推广”的结果,是“推广”的深化。召开了成果交流会仅仅是开展了成果推广工作,至于推广的效果如何,还得看应用的情况,所以一定程度上,开展成果应用工作难度大多了。任何成果都可以推广,但不一定所有的成果都可以应用。
2.推广和应用情况形成强烈反差。开展了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税务机关占**%,而多数税务机关在成果的涉及领域应用面仅占**-**%,应用效果好的全区仅有*%。这说明多数税务机关仅仅是组织了交流学习就算了事,而不追究学习的效果。
教育科研成果推而不广,应用效果差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成果应用的反思分析
综合问卷反馈的信息,有以下六条:
1.政策上对税收学术研究成果鼓励不够,导致税务机关的积极性不高。
因为没有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政策,推不推广一个样,推广效果好不好一个样,税务机关自然缺少积极性。政策和制度既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导向,它引领着我们的工作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税务机关积极性不高,从另一种角度看,正是对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政策的召唤。税收科研成果推而不广,应用效果不好,这一条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2.缺少指导、监督、检查、考核机制。
我区税收科研名列全市前茅,但成果推广应用却是薄弱环节,这跟缺少指导、监督、检查、考核机制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课题研究,却忽略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遭到闲置,得不到继承,后来的研究者又重复前者的老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这样不断地重复研究,前进的步伐自然不会加快。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既需要政策制度的规范和导向,更需要过程性的指导和督评,这是工作落实的保障。
3.税收机关观念转变不到位,自发参与度不高。
认为课题研究已经是额外的负担了,还加上成果推广应用,税收机关就更没有多少时间开展本职工作了。
这种观点把税收科研与科研成果应用对立起来,把税收科研成果推广视为占用时间,干扰工作的因素。其实,从新的科研观来看,推广税收科研,在这样的过程中税务工作质量得以提高。因此,可以说推广税收科研成果是对自身工作的一次提升。
4.成果在推广运用中效果不明显,税务机关体会不到推广应用带来的好处。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觉得最不可忽视的一条便是———所谓的“科研成果”不具备推广的价值
①科研成果的价值追问
我们就来反弹琵琶,从科研成果的应用难去反观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去追问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有一个案例:某税务机关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先进单位,可科研室主任调离以后,该税务机关科研工作急剧滑坡,滑到了零,一个课题也没有。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A该税务机关以前的税收科研不是群体科研,而是个体科研;B该税务机关的课题研究不是根植于实践,而是脱离实践,不是“做课题”,而是“写课题”。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必然会造就一批研究型税务人员,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断层现象。
有的课题研究是脱离税收实践需求和税务人员能力实际的“找课题”,在课题的“标新立异”、“人无我有”上大做文章。“做课题”成为“写课题”,总结经验“笔下生花”,有的干脆请高手包装研究成果。这种不是在实践中生成的课题断然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生态化”,实践改进的有效性,这种课题所谓的成果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凭空写出来的,必然是推而不广,无法应用,要么操作性不强,要么效果不佳。不是从实践中来,必然无法到实践中去。这样带来的结果是税务机关敬畏、疏远甚至厌恶税收科研。
这样我们必然要追问税收科研的价值取向,是解决税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是追求什么功利目的?过强的功利目的,造成税收科研价值取向的迷失,只追求结果,不考虑过程,至于后续的推广应用,更不在关注之列。而税收科研价值取向的迷失,又导致科研成果缺少应用的价值。
②成果形态的误区分析
多年以来,税收科研的成果形态以研究报告、论文论著居多。这是因为在研究过程中重实证、重思辨而轻人文、轻多元造成的。从研究报告的结构、阐述的内容看,多半是工整的结构性的“理论阐述”,或者是抽象、晦涩,或者是没有个性特色的一般化道理的演绎,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摘抄或转摘,如果挤去这些严肃、严谨、刻板的理论“水分”,余下的属于个人参与研究的描述实践的鲜活的话语就少得可怜。这样的成果让税务机关怎样去应用?税务人员还要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去寻找这个抽象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自然导致成果应用的效果甚微,税务机关的积极性不高。
5.部分税务人员已经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在进行成果推广运用时效果不理想。
这部分税务人员一般是年龄比较大、工龄比较长的人员。这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新经验、新成果,认为自己工龄长,经验丰富。闭关自守,乐于重复自己的过去。殊不知工龄长不等于经验丰富,不是在研究和反思过程中形成的所谓“经验”不叫经验,不过是经历而已,是低层次的循环往复,原地踏步。当然,不可否认,这当中也有堪称为“经验”的东西,但这也不能成为拒绝接受新经验、新成果的理由。
二是主观上愿意接受新东西,但碍于年龄偏大、能力有限,接受起来很困难,甚至效果适得其反。
6.没有结合自身情况推广应用。
不切实际地机械模仿,自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实践提示我们,任何经验不可复制,不同地区,不同校园文化背景,不同研究主体,不同研究水平,不同研究课题,其研究策略决不会相同。因此,对于别人的研究成果,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性策略构建,应基于两个基本原则,即“适应性”和“生成性”。“适应”自身的实践改进与发展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也是创造性劳动,也是研究活动,研究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必然面临诸多可变因素,需要研究者不断分析,不断思考,不断调整操作策略,切忌照抄照搬。研究策略既要科学预设,又要随机生存,才能达到真正的应用效果。
三、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
1.立足实际,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在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我区已经出台《**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奖励办法》,区税务工作评估已经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列入评估内容,并且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有专门的过程督评指标。对该项工作,区****还将给予税务部门以技术支持和各方面的服务。
2.转变观念,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科研理念。
让税务科研根植于实践的土壤,让科研成果具有鲜活的生命,让税务人员们便于应用,乐于借鉴,使税务人员们工作着,也学习着,思索着,研究着,收获着,快乐着,共享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能有全新的意义。
基于问题解决的税务科研不追求寻找规律,用以推而广之,而主张研究过程中的自我批判、学习、修正、补充、换位、分享、提升。而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科研成果,是税务人员乐于学习,便于学习,并且学有成效的最好成果。
3.找准位置,反对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闭关自守,不学习继承别人的研究成果,重复别人的老路。这种倾向只注意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注意借鉴别人的成果,视野太窄,其结果是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成果浪费,自己的问题反而得不到有效解决。从事税收研究首先是找准自己的问题,再了解别人有无相同问题的研究成果。如有,研究就着重在学习借鉴别人的成果上,将别人的成果进行“本土化”改造,即开展应用型研究;如没有,再开展创新型研究。二是不切实际地为推广而推广。特别是《**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奖励办法》出台以后,相关的监督、检查、考核机制建立以后,更应该防止这种倾向的产生,否则会推而不广,徒劳无功,还会滋生新的虚荣、浮华的不良之风。
[关键词] 高校;横向科研;经费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15-2
横向科研经费是主要通过承接企业、社会科技项目、开展科研协作、转让科技成果、进行科技咨询所取得的收入和其他科研收入,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承担的横向科研项目呈现大幅增长趋势,承接横向课题、从企业获得研究经费的数量与层次,反映了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整体的研究能力,是高校水平的标志和综合实力的体现。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能够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横向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也有少数高校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针对当前高校在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明确经济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横向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一、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一)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支出比重大。横向科研经费中列支的费用主要包括出租车费、车辆通行费、餐费、通讯费、燃油费、商场购物等业务费。这些费用既有在完成科研项目中实际发生的费用,但也有列支了诸如日用品、文化用品、礼品等大量与科研和教研无关的费用,且支出比例偏高。
(二)科研立项不真实,虚增科研经费收入。一些项目在与委托方串通造假。利用签订虚假合同,先立项打入资金尔后又以购置设备、材料费、赶工费等名义返还,虚立项目。个别高校立项不真实,根本没有实施过科研项目,而是通过资金“账面旅行”的做法虚增科研经费,具体手法是要求下属单位以横向科研项目名义上缴科研基金,作为学校科研事业收入,随后,学校再以“下拨科研项目经费”名义返还。
(三)利用虚列票据套取资金。相对于纵向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在一些高校比较松散,一些项目组负责人没有横向科研经费也是国家经费的公共属性概念,甚至认为横向科研经费都是项目组或个人的资金,于是在报销横向科研经费所中,不能据实列支,出现了大量的虚假票据报销现象,这里的虚假票据,既有票据本身即是假发票票据,通过非法渠道购买的假发票,也有发票为真、但具体业务事项为假的情况。如利用火车票、飞机票、住宿发票、餐费发票、商品销售发票等报销套取现金,直接形成账外账。
(四)虚假编制劳务费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由于一些高校对横向科研经费的劳务费提取比例规定不一,有的学校甚至严格禁止在职教师领取劳务费,一些项目组为将劳务费的比例范围内的科研经费全部领取出来,以学生勤工助学费或外聘人员劳务费名义提取劳务费,通过虚增人员人数,降低每人领取劳务费的标准,同时为了避免个人所得税,有的甚至每人每次控制在税收起征点800元。但实际上这些劳务费并未付给这些学生,而是套取出来后由项目组统一支配使用,其中部分归项目负责人个人所有,部分分配给科研团队其他人员,未再按照个人实际所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横向经费转入关联公司。一些项目组负责人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结题不结账,结余资金用于非科研项目开支科研经费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直接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或通过签订“合同”或以购买材料为名变相将科研经费转入自己公司实际上横向项目并无真实科研内容,
(六)用横向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控制不严,存在流失隐患。按照有关规定,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均属于学校的固定资产,必须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但有些学校部分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却未计入学校资产账。些费用并未计入学校资产账,未办理资产登记和领用手续,因此被个人长期占有。
(七)结题不结账,结余资金用于非科研项目开支。科研经费资金长期沉淀。有些科研项目因实际发生的设备购置费、材料费、制作费、差旅费等科研费用要远低于所取得的科研经费,支付给科研人员的人工费又有一定比例限制,因此,一些项目实际已完成,但账上仍有不少经费结余,无法结题。这种情况在一些建筑设计、软件设计、人文研究等以人工成本为主的项目上表现更突出。
二、原因剖析
(一)高校过度行政化。高校行政化的结果是直接影响了“教授治校”“专家治校”目标的实现,最求高校科研经费的“GDP”指标的横向比较、追求大学综合水平的排名,直接导致了一些高校为科研而科研、同行相互攀比,多度指标化。对教师的晋升考评除了教学外,主要是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由于教学是软指标,衡量起来不如科研这个硬指标来的快和显现。因此拿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成为衡量一些学校和老师追求的目标。用脱离实际的指标来引导学校科研工作,本身违背科研工作的规律,是造成横向科研经费混乱的主要原因。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校横向科研经费使用混乱,是国家经济计划经济条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产物。对比较,纵向的科研经费仍然是执行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支出也较为单一,相关配套管理法规比较严格,都是在国家财政严格控制下进行的,较为规范。但横向科研经费是高校收入的来源结构与支出结构由“单一性”趋向“多元性”的结果,横向科研经费的收支多元化、名目繁多、评估考量较难,国家相关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出台滞后,一些高校为了给予科研项目组“宽松”环境,防止横向科研经费旁落,至今没有出台本校的横向可样经费管理办法,导致一些横向科研经费套取手段“法无明文不为罪”,一下违规套取方式司空见惯。在制度层面缺乏针对性法规规章约束,产生的“横向科研经费乱象丛生。
(三)管理不够精细化。“重收轻支”是一些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粗放的普遍现象。为了追求科研经费到账额度,有的学校横除了通过采取奖励措施,还采取层层下达学校横向课题任务指标。出现一些“为到账经费而到账经费”的“各显神通”的现象,但是学校作科研收入入账后,一些高校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在提取管理费和代扣税金后,就不再过问和干涉,科研成果放任自流,造成学校知识产权丧失或流失而无人问津。一些学校的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对横向科研合同实质性审查不严、对虚假票据报销、填报劳务费名单真实性缺乏监管,对科研教师加强横向科研经费合同签订、报销培训不足,项目组负责人财务知识掌握不足,主观认为横向科研经费属于自己项目组的理应所得,当项目预算与实际支出发生较大差异时,不惜明知故犯或寻找临界点,不据实列支,最终导致项目成本失实、项目经费滥用,影响项目绩效评价,甚至违反财经制度,套取横向科研经费占为己有。
(四)监管缺失乏力。当前的横向科研项目大多实行项目组负责制,项目组负责人拥有相当经费支配权。有些课题负责人独断专行,科研经费支出往往由课题负责人自己说了算,适成经费开支混乱。为防止挪用经费现象发生,一些科研院所在财务报销时进行了严格审核。财务部门要求一些科研项目支出要具体细化到项上,发票要求明细,财务报销实行逐级签字制度。高校横向科研经费依托与企业、公司签订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合同获得。合同一般对经费支付方式、支付时间进行约定,而少见对经费的预算、开支内容、使用进度作出约定。科研人员只要按合同条款提供服务,企业按合同规定及时拨付经费,双方便相安无事。企业无需知晓经费使用情况,高校无需提供经费使用情况报告。即使税务部门来访也只是走过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缺乏有效的综合监督机制。
三、对策建议
高校横向课题经费管理所存在的系统性问题,大学的政策导向、项目负责人的认识水平以及大学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等因素均造成了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监管的漏洞,需要通过系统的办法来加以解决,这既涉及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整,涉及学校的管理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的确立,也涉及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加强制度执行力等各个方面。例如一是要从国家管理层面去行政化,真正实行教授治校、专家治校,在体制和机制上给高校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二是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要建立由大学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分级管理的模式,进一步明确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系室都是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三是进一步完善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措施,明确管理费提取比率、劳务费据实列支、资产设备监管、外协合同实质性审查等条款。四是严格落实科研项目责任制。进一步明确科研、财务、采购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严格落实责任制;五是加强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加强预算和支出管理,严格审批权限,确保支出真实,加强过程控制;加强资产管理,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六是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审计、严肃查处各类科研项目造假、转移挪用科研经费以及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七是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如建立以成本为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确保横向项目经费的支出更加合理、透明,为项目的财务决算和绩效考核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创新横向科研项目期末管理机制,建立科研成果技术价值的审定机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转化转让的管理机制,建立基础保障机制,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完善绩效评估制度,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考核和评价,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辉.加强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建议[J].会计之友,2011,(6):125-126.
[2]荣晓峰,刘琳.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J].山西财税,2012,(11):42-43.
[3]陈启蕴,王萍.高校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科技资讯,2012,(36):230.
论文关键词: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科研项目成本管理
近些年来,国家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大幅增加,2009年预计投入的科研经费高达1761亿元,同比增长了25.6%。同时在税收、金融等方面也给予了配套的激励和支持政策。这使得科研单位获取科研经费的来源和经费的数量有了质的飞跃。相应的如何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也成为了科研单位财务管理和成本管理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在我国科技改革的大潮中,一些以推进科技进步为宗旨、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质的学科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的科研单位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广泛存在于农业、卫生、科研教育、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社会效益显著而经济效益不很明确,属于事业单位范畴。这些非营利性科研单位是我国科研事业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具有很好的前景。目前,这些科研单位仍处于持续的改革之中,其财务管理、特别是课题经费管理较之于企业型科研单位和专业性很强的基础科学研究单位,更为复杂和困难。
这些单位课题成本管理的困难之一是课题经费的来源比较复杂,性质也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其课题来源有三种情况:一是列入各级政府部门科技计划的指令性课题,即纵向课题,经费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财政科技三项经费等渠道划拨;二是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专业能力承接的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需要做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委托项目、竞标项目,即横向课题,经费由委托单位支付;三是以现成技术进行有偿服务的项目,如资源调查、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等。这三类课题的经费来源性质、课题实施方法等都有很大差异,因此这些科研单位课题的财务管理首要原则是分类管理。如纵向课题的经费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管理办法》、《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等法规进行。横向课题则需要在借鉴上述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等等。本文是在这一前提下,就这三种情况的一些共性问题,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作一些初步探讨。
1加强科研项目经费成本预算,正确归集和分配项目经费
科研单位在申请项目经费时,都需要报送拟立项课题项目申请书或投标文件。其中项目的成本预算是文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来经费的预算应由课题项目负责人和单位财务人员共同编制的,但是在实际操作时财务人员往往缺位,项目负责人则多采用增量预算方法,过多考虑以往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情况,盲目夸大项目预算。其结果或是导致项目申报失败,或是导致实拨经费的数额与预算相差甚大,从而无法与科研管理部门经费上报数据相核对,后续管理困难。另外,科研项目在制定经费预算过程中本身也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例如它不可能象产品生产过程和工程项目那样有明确的预算步骤,不能确切归集每一步骤成本费用,在科研工作中经费支出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所以在申请科研项目经费时只能大致按用途归类,致使项目经费申请到后,后续支出也不能按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进行正确分配核算。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中的问题,首先要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在各项课题申报立项期间,财务部门应主动介入、协助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编制出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预算。另外,如果从制定预算开始就控制好项目的经费申请、中途使用和最后项目结题决算,能使申报的预算经费开支范围和实际执行中的财务支出相互衔接,对于在项目考核时财务部门分析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填制中期、年度报表提供了连贯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报表填制的效率。具体在制定预算的时候,如果申请的是省一级的三项经费项目,因为是科研单位的常规项目,因此原有数据可以参照。在预算方法上可主要选择滚动预算,参照以前年度预算情况,剔除一些变动因素即可。如果是首次立项或申请其他领域的科研项目则需要重新设计预算指标进行测算。
非营利性科研单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课题的成本费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指的是为保证课题顺利实施而必须的、且符合相应法规和管理办法的、应列入项目或提供的劳务中去的各项费用。这些成本费用在实际发生时,财务部门应采取一定的会计核算方法,归集到不同的项目费用中去,在归集的过程中,应符合课题成本核算的基本要求,主要做好下面几方面的工作:①遵循科研课题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对于事业单位来说,会计核算方法既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也可用权责发生制,但对于项目经费的核算来说,为了正确核算收入和费用,还是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宜,每个会计期间计入项目中去的费用必须与当期的科研活动有关;在项目费用的使用过程中,应贯彻合法性原则,计入到项目成本费用中去的各项费用以及费用开支标准不但要符合科研项目立项时预算的用途,还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有关规定,例如业务招待费、福利费的支出等,不得随意增加或扩大科研项目的开支范围。②要能对项目经费完成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各种费用的支出界限进行明确划分,其中能分清是由项目使用的直接成本费用,如专用耗材、聘用人员工资(劳务费)和其他一些直接费用,如制图费、设计费等,直接按相应用途计入项目的费用中去;对于不能直接计入的例如由非营利性科研单位集中核算的课题参与人员工资、还有一些共同管理费用、经营支出等应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到项目经费中去。
虽然现在地方税务部门都对公益型单位从事科研活动取得的收入有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是相对于科研单位事业收入来说性质有很大差别的经营收入还是要按月缴纳相关税费,如营业税、城建税及所得税等,这些税费与利息费用、销售费用等作为科研项目的期间费用,在发生时直接减少课题结余额。
2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核算,强化成本费用控制
在课题获得立项后,单位财务部门要根据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对项目进行财务核算。由于非营利科研单位实行的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对于项目成本管理经验比较少,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按照会计核算的规定,对于来源于不同拨款渠道的项目必须分开进行核算,但在实际工作中,如果申请到的国家项目但是省里又配套了相应资金的话,就形成一个科研项目课题内容相同,但是资金来源不同的情况,给核算造成困难。另外就是核算对象问题,由于现在科研单位资金来源渠道众多,科研人员同时申请的课题项目较多,如果按课题名称作为核算对象的话,将给财务核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和工作量。因此除纵向课题独立核算外,有的单位对横向课题会按科研项目主持人作为核算对象,将获得立项的课题统一放在主持人名下进行汇总核算。由此带来的弊端是课题费用有时候会混用,而且有的时候科研人员为了完成单位规定的年度任务,相互之间还有经常调账的情况发生。导致课题建账时管理不规范,有的甚至难免造成混乱。
其次,科研人员的财务常识不够、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严格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科研单位对项目经费的管理多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经费的使用基本上由项目负责人说了算。超计划拨出“合作研究”经费、不按预算指定用途使用、使用过程中不按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进行归集、随意突破项目经费的列支范围或挤占事业经费、不及时进行项目结题和课题决算、长期挂账报销与项目无关费用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都会影响项目经费成本核算的正确性。长此以往,将使科研单位经费的成本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另外一个项目核算中的问题是由于科研单位会计制度引起的,是存在于科研单位财务核算中的普遍情况,这就是对于科研项目购置的设备的相关财务处理。课题组为完成任务购置的固定资产,除了一些专用的设备外,据统计一般多为公共性耗用资产。同一单位内各课题组之间重复购置固定资产的情况大量存在,而且还普遍存在课题项目无偿使用单位固定资产的情况(如一些通过政府采购的专用设备)。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大量闲置和贬值流失。另外项目预算中明确允许列支设备费,但由于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一些使用周期长、价值高的设备使用成本如何分摊,是一直使用、直到报废毁损时直接冲减固定基金还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折减项目结余资金,都是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具体采用的核算方法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和数量规模来确定,如果是生产或研发高端产品的科研项目,项目投入的规模大,可以采用品种法或订单法来进行成本核算;如果是普通的公益性质的科研单位,每年的横向课题数量比较多,并且单项经费不多时,也不排除现在好多科研单位普遍采用的按项目负责人作为成本核算对象进行项目核算的方法。只是在采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财务部门要按项目负责人建立备查账,按项目来源渠道明细登记每年立项课题名称、经费使用情况等,报账时按每个项目的经费预算范围进行严格审核,项目之间不得相互使用经费;二是给每个项目负责人一个活页格式的明细账本,经费到账或报账时财务人员在上面登记收支情况,这样在该项目结题决算时,双方可以相互核对。
财务部门应定期宣传或请税务部门人员讲解财税法规知识,提高科研人员的财会基础水平。适时制定适合本单位情况的科研成本管理办法,提高成本核算意识。在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审核和监管力度,严格区分应计入成本项目中和期间费用中的开支范围,强化成本费用控制。具体来说,要重视两方面工作:①对于合作研究项目,应了解合作项目资金来源渠道、经费分摊情况,如果需要向外单位拨出协作经费,应由项目来源单位下达文件,财务部门见到转拨通知书后再行办理,防止变相转移项目经费情况的发生。②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过程中的直接人工费用的开支范围都比较大,制度虽然没有具体规定占项目总经费的比例,但是根据调查,这部分人工费用(包括聘请人员的工资、专家的劳务费等)差不多要占到三分之一强。由于对于科研单位没有统一的成本核算制度规范,财务人员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票据审核过程中加强经费的控制范围。人员经费方面,为完成项目临时聘请的非本单位技术人员应与之签订合同,按期发放劳务费用并代扣个人所得税,不得白条发放劳务费。不是课题组成员的费用开支坚决不予受理(例如与项目无关人员的差旅费等);各课题组使用单位的资产应按照受益原则,分摊相应费用。③公益型科研单位的课题项目的起止时间都不长,一般在两三年之内就需要结题。
课题组应按照项目书上规定时间及时完成科研任务,及时进行结题决算,结转或报销结余经费,与财务部门核对账目。
固定资产是项目组材料费用中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对专门购置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虽然是用课题经费购买的,但也要纳入到科研单位总资产的管理体系中去,做好各项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手续,不得出现在课题结题后资产下落不明的情况。大型专用设备可以参照企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办法,在购入时列作资本性支出,每月可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形成固定资产的更新基金,在课题结题后作为本课题组的长期资产,从而保证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还要尽量避免重复购置资产,提高办公资产的相互使用效率。
3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的考核,努力降低科研成本,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科研课题是一种长远性、连续性的创造性劳动,目前对科研项目的考核多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科研成果相对具有独立性、目的性,衡量标准具有高度的模糊性,现行评价主要是从能否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及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方面,是处于同行业先进或国内领先,而再难加以具体细化和量化。项目经费及其使用情况是一个具体而微的量化资料,分析这一资料,对评价科研项目的成果功与否会有重要价值。
对于科研经费的考核,首先还是从源头预算抓起,科研单位要根据自身科研力量,本着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在不影响课题任务的完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下科学核定科研项目的预算成本,从源头上减少浪费。
非营利性科研单位还应建立项目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对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成员科研考评的重要依据,从而促使课题组降低科研成本,努力提高成本效益。如果是产业化项目,能量化投入成本与产出社会经济效益;如果是软科学项目、科技攻关、自然基金等政策性较强的科研项目,暂时只能从长期、可持续发展方面看社会、经济效益,或转化为相应分值进行考核。
获得科研经费的投入程度,是衡量一个科研单位研究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之一。非营利性科研单位要想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除了利用自身优势获得足够多的科研经费外,加强对项目经费的成本管理也成为单位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管好、用好科研收入,降低每一项科研课题的成本费用,才能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科研事业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 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 [2000]78号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1998年1月1日
3 罗飞. 成本会计[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关键词:高等院校 科研管理 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001-02
1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现状
高校科研水平之优劣,不仅决定着一个高等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及素质的优劣,而且还影响着高校自身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行业竞争力。国内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发展到今天,遇到很多的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励不足。主要表现在对科研管理迈向产业化方面的引导以及激励、缺乏针对科研人员创新的奖励规则。国内的高等院校,在科研方面的很多分配政策、奖励制度都存在导向性的偏差。使得一系列本该面向市场、注重市场需求的研发工作滋生了“重学术研究、轻市场效益”的情绪,最终导致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被隔离在市场之外,无法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科研技术成果“转化难、推广更难”的局面,白白浪费了科技资源。
第二,缺乏独立性。我的高等院校中的科研机构多数是内部机构。几乎都独立于企业之外,独立性不够使得科研创新缺乏活力。现代社会各项高科技成果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跨学科、跨门类的各种知识以及技术的综合性运用。整体来看,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单纯靠某一学科或者科研机构根本无法高质量完成[1]。需要一个大的、相互衔接的系统来整体协调、优化配置一系列的科技创新资源,只有达到了人力(科研人员)、物力(知识和技术)的科学配置,才可以产生具备高科技含量的创新成果。
第三,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优秀的科研人才的流失,是当今高等院校管理模式创新中的关键一环。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情况下仍然是传统、陈旧的管理思维和模式,很多好的管理方法只是流于表面。形式上有创新,实质上仍旧以“教条”为主旨。直接导致大量优秀科学研究人才的士气低落、人心不稳、不断流失。
第四,创新的理念比较陈腐。内部科研人员以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亟需更新。传统管理模式下的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实际工作中侧重于“推项目、列计划、要经费”。使得科技工作转变成“为了研究而研究”,严重忽略市场的真实诉求,无法真切体现科研的核心价值和本质功能,往往使历尽艰辛出炉的科研成果根本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东西。
2 新经济形势对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的要求
2.1 对科研管理组织体制的新要求
高等院校的科研组织通常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集合体。它以多样化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由各领域的专家以及专项人才组成。它的核心主线是“知识流”,它是广大智慧的聚合体。虽然,跨学科、跨领域优秀人才的持续引入往往会让科研管理组织在形式上显得愈加“杂乱无章”,但其实质上反而是对组织体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以来,要求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组织体制要进行变革,建成和演奏团类似的,具有超强团队合作精神的一体化组织,提升整体的科研效率。
2.2 对科研管理人才和分配体制的新要求
新经济形势下,对社会个体价值的衡量主要是看其对知识的积累以及运用到实践中的那种创造力。高等院校科研管理过程中,有关人才的分配体制方面要与之相适应,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为准则,细致考察其多角度的特点,之后分配到能凸显其特长的岗位和工作上去[2]。同时,若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带来的社会效益比较大,就应予以奖励来鼓励他保持进步。
2.3 对科研管理成果转化体制的新要求
新经济形势的基本特征是“知识经济”,其核心要求是“知识的经济化”,即把社会全体所创造出来的知识快速转化成能实践的先进科技工具和生产力,使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坚实力量。目前,国内高校的管理工作,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科研结果的经济化以及实践化。
2.4 对科研管理人员能力的新要求
作为科研管理体系创新模式的核心主体,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意和能力、综合素质水平之优劣直接决定其科研工作创新水平的高低。鉴于此,如果要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高效行进,就需要对组织内的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具备创新管理的素质、前瞻性以及创新性,更重要的是在思维、行为等方面尽快实践并适应新的市场要求。
3 三位一体的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3.1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的理念创新
3.1.1 建立起“知识管理”的崭新理念
知识管理的概念,着重关注的是“在关注知识产权的同时,在技术层面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需要以及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核心是增加智力要素、技术要素以及管理要素等等参与收入分配的全过程中来,充分体现科研人员智力劳动的价值,推动科研人员着手转化科技成果和高科技产业化的积极性,实现知识产权社会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1.2 创新高等院校科研科学管理理念
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是管理理念的同步创新。高校科研管理的参与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尽量打破惯性思维体系和模式,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的创新离不开管理工作的综合创新这一客观事实。大胆尝试管理理念的革新,打造新的管理以及经营模式。正如美国《走向全球:美国创新的新发展报告》所述:“创新事业不仅需要科学家和工程师来推动,更需要有先进文化和敏锐思想的人来深入经营”[3]。
3.1.3 树立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人本管理理念
当下的科研管理应时刻体现高校的人文主义情怀。以人为本既是当下时代背景中,科技创新的铁律,又是滋润创新型人才的一方沃土。人本主义手段,是一种着眼于为“人”服务,尊重人并且依靠人的新型管理模式。高等院校的科研职能部门藉由具体科研项目的运作和教职工以及科研人员互通有无。彼此间既是项目管理上亦师亦友,同时也是心灵上的知音。管理者能设身处地的为科研人员解决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尽最大努力为其争取发展晋升的机会。在守法守规则的前提下,适当的展现柔性管理方式来强化和科研工作者沟通非常重要。
3.2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的机制创新
3.2.1 科学地评价、考核科研工作质量
加大对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成果的推进和激励力度,进行“定量管理和定性管理”相结合,不仅强调科研成果的数量、还要关注其质量;推动科研队伍在质与量上实现完美契合。科学评价一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状况的指标很多,但是最核心的硬性指标是“项目总数和经费总额”。日常工作中,不论是组织申报、评估、验收、还是项目的鉴定以及项目申报等等,都要以“项目”为单位拓展开来。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科研成果的评价不仅仅去关注论文总数量,还要更加关注论文的转载率和阅读率、引用率和成果转化和利用率、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效益以及覆盖面广度和深度等等方面。此外,要科学并且合理的去利用“SCI”这个评价工具在科研评价方面的广泛应用和起到的主要功用,侧重于向论文和专利并举的良好趋势转化,积极推动对“政府导向”和“SCI”排名这种传统思维的取消。科学、合理的界定政府评价和学术界自我评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尽快转变实际科研工作中存在的急功近利、盲目上马的错误倾向,多层次、宽领域、分布式的运用信誉良好、公信力强的第三方中介组织大力开展各种行之有效、规范的评价活动。
3.2.2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设新的项目申报资助方案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始终是最深层次的推动力和剂。国外高等院校参与产业化发展的表现有:单独接受委托或者与大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以合同的名义开展各种科研项目;向企业有偿转让高新技术成果并提供专利技术咨询和专业的售后服务;为企业提供培训或者直接“校企联合”为企业输送专业化、对口的人才。如:美国的企业在很多大学都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并引入私人企业与州政府共同建设这些中心。我国政府也正大力行动,以基金会、优惠税收政策等方式主动扶植本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建设,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便是一例[4]。
项目申报方面,为确保中标率,高校科研管理可采取如下措施进行有效的辅助和推动:创设“目标性招标项目”:该项目资助的范围是“有重大的科研价值以及广阔应用前景、并且能实际转化为市场价值的高新产业技术课题。并以此为研究基础的出发点,即将申报国家级或者省级纵向科研课题计划的一系列优秀科研项目。校内每年都可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单独评审出若干课题予以物质资助,界定期限为2~3年。该项目设置的主旨是以定期的课题研究为前期准备工作,不断的提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申请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上的中标率,进而推动高等院校多样化的学科建设和整体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创设“资助培养学科领军人物方案”:主旨是大力建成高层次人才队伍,积极培养各学科领域中的拔尖人才,对优秀中青年教师的重点培养和资助,使其有机会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推动他们充分实践自己的能力,进而推动自身学科建设和科研整体水平的提升。
3.2.3 分配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科研奖励机制
高校科研机构的管理者应把科研工作者的先进成果以及技术投入纳入收益分配体系中,让劳动者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树立他们的典型模范形象,使工作者获得收入上的提升和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取得“名利双收”的收获措施如下:(1)鼓励申报。即对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的个人,无论成功与否,都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尤其是成功的,颁发奖状鼓励;(2)评选并设置优秀科研成果奖。此项工作可与省、市的评奖活动相结合,每3年评一次“优秀科研成果”并颁发奖励;(3)校内推行科研成果奖励。每年都设置相应的资金对教师专著、专利和论文等等给予物质奖励;(4)设置基金,鼓励参加学术活动:鼓励和资助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多参加学术型交流活动;重点资助那些科研专著项目。
3.2.4 紧抓出版难的症结,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的与应用
很多项目无法按时结题,广大教师的出书积极性受到打击,究其根源,在于出版难。国内的出版社都是自负盈亏的机构,他们让作者“自产自销”。这动辄数万元的出版费,给广大教师造成了阻碍。鉴于此,校方要拿出资金鼓励著书者:可以由作者本人提出申请,有关部门核定价值给予资助。也可以由高校自身的科研处成立专门机构,如“成果推广科”协助教师包销作品。主要渠道包含:大型的出版社、各大书店等等。
3.3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创新
一个优秀的高等元宵科研机构管理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特质:首先,善于管理。科研机构的管理者需要针对科研工作人员的项目全过程做跟踪和管理。科研管理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遵循科研规律,对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综合协调、规范整合与改进,尽全力创设适宜科研活动高效展开的舞台。高效的科研管理工作主要是依赖于管理者对所负责工作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5]其次,主动学习。先进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取得,需要科研管理者时刻将自己融入到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过程中去。实践证明,保持不断的学习状态是新时期科研创新工作的必经过程。管理者只有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学习、提升对自身工作意义的体验、掌握渊博的知识、培养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工作方法,才能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创新实践的能力。最后,深入研究。科研管理是一门科学,必须用审慎的态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严谨对待。很多优秀的大学都通过各种方式支持、鼓励科研管理者亲身实践科研项目,科研管理者要在组织中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主动在组织内部营造一种“提倡科研精神”的工作氛围,使管理与科研完美融合。
4 结语
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上三个维度。层层递进又相互关联。三个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为了真正实现科学管理,服务于社会。任何科研组织都不能只侧重某一维度,忽视其他层面。本质上讲,这三个维度就是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三位一体”。三个维度的紧密契合,为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一个既全面,又综合的制度和模式上的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谭蕾.新经济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性探讨[J].科技信息,2009(5):20-21.
[2] 邓雪鹏.关于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8(6):19.
[3] 刘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20):12.
关键词:票据;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12.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12-65-02
我国高校自从20世纪90年代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各高校纷纷扩招,高校财务收入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办学,发展到现在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收取学费住宿费为辅、多渠道筹集资金办学的模式。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费来源的多渠道,收费范围不断增多,学校的收费票据也呈现多样化。在票据申购、领用、使用、清理、缴销和存底等一系列财务管理环节需要不断地进行规范,但在一些环节上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一些管理不科学、不规范和不到位的问题。因此,探索如何加强票据管理以促进高校票据管理规范化良性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校票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对票据管理不够重视
上至学校领导、下至财务处负责人对票据管理工作从思想上未引起足够重视,未给票据管理和使用人员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目前,高校票据管理普遍采用二级制,即:学校财务部门主管核算工作,各学院、行政处室、非独立核算单位等从财务部门领用并使用票据的模式。各单位使用票据的人员基本上都是兼职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对票据管理办法和相关的使用规定不熟悉,从而出现票据使用超范围、大小写不一致、随意涂改等填写不规范现象,甚至出现票据整本丢失的严重现象。
(二)票据管理随意性较大
由于高校财务处未设置票据专管员,只把票据工作作为财务工作的一项附带内容;管理票据的财务人员未参加专门培训,导致对票据管理不规范和领用的随意性,对票据的使用情况未进行实时抽查,对于违规使用的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导致一些单位出现票据使用“头小尾大”、票据管理人员擅自挪用公款的严重后果。票据专管员对于票据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未严格规定票据交回时间,对于发出去的票据未及时跟踪使用情况和上交情况。
(三)票据使用不够规范
高校在2011年9月之前用的《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结算统一票据》,作为单位日常经济活动的法定记账凭证,该票据对于规范各单位财务收支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使用单位最多、用量较大的财政票据。但由于该票据概念界定模糊,适用范围不明确,导致各领用单位所有的业务都在使用该票据。在票据管理的“验旧供新”环节中存在这种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常常用《非经营结算统一票据》收取赞助费、会务费、资料费、国有资产出租收入、培训费等,把一些本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非税收入、应税项目和乱收费项目变相纳入非经营结算统一票据核算,使得各类用票单位不仅避开了非税收入监管,也避开了税收收入的监管。个别企业巧立名目,实行“两边靠”,超范围使用该票据,如收取预收款、管理费、承包费、标书费等,有的企业还把《非经营结算统一票据》用于本该使用税务发票的经营服务性收入或搭车使用《非经营结算统一票据》,如收取水电费的同时收取物管费、房租等,偷逃国家税款,损害了国家利益。
而从2011年9月之后,原来的《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结算统一票据》不再使用,改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使用范围大大缩小,只能开具保证金、押金等代收暂收款项。
二、加强票据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一)领导必须重视财务票据的管理,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票据管理量多面广、政策性强。因此,要多宣传国家有关收费和票据管理的有关法规、票据管理的重要性、票据管理的具体规定,让单位领导知晓票据管理的重要性,这是搞好票据管理的关键。单位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票据管理,各二级部门设置票据专管人员(可兼职),财务处必须加大票据使用和管理的宣传工作,让全校教职员工都知晓票据使用的严肃性和管理的重要性。学校应提供资金让专管人员有机会去参加票据管理的培训学习,重点从票据管理的法律法规、票据管理的意义、票据的种类和使用范围、票据内容的填写方法和要求等方面加以培训,从而使专管人员熟悉票据管理的相关办法和单位的要求,增强法制观念,杜绝违章违规使用、丢失、票据转让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专管人员必须强化管理意识,严格票据的管理程序
票据专管人员必须认真参加票据管理的相关培训学习,做到学以致用,按照票据类别分别建立健全票据管理的相关台账,做到领用、使用、交回、核销的规范,以确保票据的安全。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设计以下台账目录。
以上两个台账最好一一对应,以便核对时更加方便和一目了然。
二级单位的票据管理员,在交票据时,应附票据使用明细表,以便会计根据明细表对票据进行一一审核,从而有效地杜绝乱收费现象。样表如下:
票据专管员对于收回的票据存根应根据以上两个台账逐一核对,防止票据在发放收回过程中出现差错,从而更好地规范票据的管理。票据封面上应注明使用的票据号码、作废的票据号码,收取的费用总计,以便会计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对收据是否连号使用、收取的费用是否全额上交等信息进行复核,从而提高资金的回笼使用率,杜绝资金“体外循环”的不良现象。
(三)加强票据使用管理的监督检查
票据管理部门在抓好票据日常领发审核、结报、核销的同时,要对用票单位使用管理票据的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使用票据的,一经查出,要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期间暂停核发该单位的票据;问题性质严重的,同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
(四)严格按照各种票据的使用范围规范使用
《资金往来结算票据》和《收款收据》的购领使用单位限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机构、受政府及其部门委托承担公共事务和公益性活动的社会团体。
《资金往来结算票据》的使用范围限定在行政事业单位暂收款项,代收款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发生的其他资金往来且不构成本单位收入的款项,以及财政部门认定的不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收入的其他资金往来行为。
《收款收据》的使用范围限定在:(一)拨补经费,即上级主管部门根据预算安排的对下级单位的各类补助经费,包括业务经费、专项经费、项目配套经费等。(二)科研经费,即列入各级政府科研计划的项目经费,以及列入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课题经费等。(三)赔(退)款项,即收取违约金、赔偿款、保险退费等。(四)其他非经营服务性收入,即其他一些零星非经营服务性收入,包括党团工会等组织的有关经费,单位内部食堂伙食费和搭伙费等。各单位应根据财政票据管理部门核准的项目和范围,完整填写票据,不得编造、虚列资金项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使用范围。
涉及纳税收入的还应开具从税务部门领用的《通用发票》。
学校内部各二级部门之间、非独立法人后勤实体之间的经济业务往来,可以由财务处统一自制《内部结算单》,样式如下:
以上几种票据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使用范围使用,决不能超范围和交叉使用。规范填写各种票据,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字迹清楚、要素齐全”。开出的票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应同时在票据存根上注明“入账日期、金额、凭证号”。
在票据的领用、使用和收回过程中,学校财务处应派专人辅导领用人做好票据的规范使用,或建立健全票据的再次发放登记簿;在票据的使用过程中注意不定期的抽查使用情况,并针对不规范现象及时纠错和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这样才能保证票据的安全、规范使用。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措施,来达到加强高校票据管理、规范各项收费行为、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从而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校各项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志俊.加强高校收费票据管理,规范单位票据管理行为[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2,(12).
[2] 王严严.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票据管理的思考[J].经营管理,2011,(03).
一、科技投入
(一)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使科技投入水平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要求相适应。
(二)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各级政府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在此基础上,“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三)切实保障重大专项的顺利实施。《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专项的实施,要遵循“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组织专家进一步进行全面深入的技术、经济等可行性论证,并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实施条件的成熟度,报经国务院批准后,统筹落实专项经费,以专项计划的形式逐项启动实施。
(四)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合理安排科研机构正常运转、政府科技计划(基金)和科研条件建设等资金。重视公益性行业科研能力建设,建立对公益性行业科研的稳定支持机制。优化政府科技计划体系,明确支持方向,重点解决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五)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创新投入机制,整合政府资金,加大支持力度,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要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竞争前的战略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创新平台;加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的投入力度,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六)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在科研基地布局、人才队伍建设、政府科技计划设立、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建立协调高效的管理平台,优化资源配置,使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改革和强化科研经费管理,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的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的全过程,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管制度。建立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设立政府科技计划和应用型科技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二、税收激励
(七)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研究制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税收政策。
(八)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九)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推进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所得税,两年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继续完善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税收政策。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计税工资所得税前扣除政策。
(十)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进口规定范围内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究开发项目和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的企业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十一)完善促进转制科研机构发展的税收政策。对整体或部分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科研开发自用土地、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的政策到期后,根据实际需要加以完善,以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
(十二)支持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实行投资收益税收减免或投资额按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等税收优惠政策。
(十三)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其他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研究制定必要的税收扶持政策。
(十四)鼓励社会资金捐赠创新活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通过公益性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和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其他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基金的捐赠,属于公益性捐赠,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三、金融支持
(十五)加强政策性金融对自主创新的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的规模化融资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提供贷款,给予重点支持。
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务院批准的软贷款规模内,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用于项目的参股投资。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特别融资账户,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倾斜支持政策。
(十六)引导商业金融支持自主创新。政府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商业银行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应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信贷政策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商业银行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出口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在授信额度内,根据信贷、结算管理要求,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
(十七)改善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创新活力强的予以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促进各类征信机构发展,为商业银行改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
政府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
(十八)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制定《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配套规章,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法律保障体系。依法对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进行备案管理,促进创业风险投资企业规范健康发展。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引导创业风险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创业企业。在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支持保险公司投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允许证券公司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开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务。允许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债权融资方式增强投资能力。
完善创业风险投资外汇管理制度,规范法人制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外汇管理,明确对非法人制外资创业风险投资企业的有关外汇管理问题。
(十九)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板制度创新,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进程。适时推出创业板。
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启动中关村科技园区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允许具备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在有条件的地区,地方政府应通过财政支持等方式,扶持发展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拓宽创业风险投资退出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二十)支持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保险服务。支持保险公司发展企业财产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断保险等险种,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保险服务。
(二十一)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外汇管理政策。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际需要,充分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用汇需求。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支持国内企业设立海外研究开发设计机构、收并购国外研究开发机构或高新技术企业。
四、政府采购
(二十二)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由科技部门会同综合经济部门按照公开、公正的程序对自主创新产品进行认定,并向全社会公告。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在获得认定的自主创新产品范围内,确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加强预算控制,优先安排自主创新项目。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以下统称采购人)用财政性资金进行采购的,必须优先购买列入目录的产品。采购人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应当标明自主创新产品。财政部门在预算审批过程中,在采购支出项目已确定的情况下,优先安排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预算。发挥财政、审计与监察部门的监督作用,督促采购人自觉采购自主创新产品。
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其他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重大装备和产品的项目,有关部门应将承诺采购自主创新产品作为申报立项的条件,并明确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要求。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中,国产设备采购比例一般不得低于总价值的60%。不按要求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财政部门不予支付资金。
(二十三)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自主创新产品优先待遇。在政府采购评
审方法中,须考虑自主创新因素。以价格为主的招标项目评标,在满足采购需求的条件下,优先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其中,自主创新产品价格高于一般产品的,要根据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对自主创新产品给予一定幅度的价格扣除。自主创新产品企业报价不高于排序第一的一般产品企业报价一定比例的,将优先获得采购合同。以综合评标为主的招标项目,要增加自主创新评分因素并合理设置分值比重。
经认定的自主创新技术含量高、技术规格和价格难以确定的服务项目采购,可以在报经财政部门同意后,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将合同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拒绝接受或提供合同约定自主创新产品的,财政部门应责令其纠正,否则不予支付采购资金。
(二十四)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进行首购,由采购人直接购买或政府出资购买。
政府对于需要研究开发的重大创新产品或技术,应当通过政府采购招标方式,面向全社会确定研究开发机构,签订政府订购合同,并建立相应的考核验收和研究开发成果推广机制。
(二十五)建立本国货物认定制度和购买外国产品审核制度。采购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规定,优先购买本国产品。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国货物认定标准。采购人需要的产品在中国境内无法获取或者无法以合理的商业条件获取的(在中国境外使用除外),在采购活动开始前,需由国家权威认证机构予以确认并出具证明。采购外国产品时,坚持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或消化吸收核心技术的原则,优先购买向我转让技术的产品。
(二十六)发挥国防采购扶持自主创新的作用。国防采购应立足于国内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满足国防或国家安全需求的,应优先采购。政府部门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采购项目,应首先采购国内自主创新产品,采购合同应优先授予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或科研机构。
五、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十七)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凡由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核准或使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确需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由项目业主联合制造企业制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案,作为工程项目审批和核准的重要内容,报请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审批(核准)后实施。
加强对引进技术工作的咨询和评估。重大技术和重大装备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方案须经有关部门联合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咨询论证,明确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计划、目标和进度。将通过消化吸收是否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对引进项目验收和评估的重要内容。
(二十八)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定期调整鼓励引进技术目录。
对国内尚不能提供、且多家企业需要引进的重大装备,国家鼓励统一招标,引导外商联合国内企业投标;在进口装备的同时,应当引进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并支持国内企业尽可能多地参与分包和实现本地制造。
(二十九)限制盲目、重复引进。定期调整禁止进口限制进口技术目录。限制进口国内已具备研究开发能力的关键技术;禁止或限制进口高消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落后装备和技术。
(三十)对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给予政策支持。对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的先进装备和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的范围。对订购和使用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的国家重点工程,国家优先予以安排。建立由项目业主、装备制造企业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重大装备保险机制,引导项目业主和装备制造企业对国产首台(套)重大装备投保。
(三十一)支持产学研联合开展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重大装备的引进,用户单位应吸收制造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共同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共同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在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优先支持在重点产业中由产学研合作组建的技术平台,承担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任务。
(三十二)实施促进自主制造的装备技术政策。针对国民经济、社会重点发展领域和重点工程,由综合经济部门牵头,并由使用部门和制造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国家装备技术政策,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自主制造。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采用重大装备和技术,应符合装备技术政策。
六、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
(三十三)掌握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国家科技部门、综合经济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行业和领域特点共同编制并定期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国家科技计划和建设投资应当对列入目录的技术和产品的研制予以重点支持。对开发目录中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在专利申请、标准制定、国际贸易和合作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
国家科技部门会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建立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加工和战略分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市场开拓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三十四)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国家科技计划支持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技术标准,促使标准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协会等制定重要技术标准的指导协调,支持企业、社团自主制定和参与制定国际技术标准,鼓励和推动我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国家建立标准服务平台,支持加快国外先进标准向国内标准的转化,重点支持企业通过再创新推动以我为主形成技术标准。
(三十五)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力量。国家科技计划和各类创新基金对所支持项目在国外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费用,按规定经批准后给予适当补助。切实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职务技术成果完成单位应对职务技术成果完成人和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人员依法给予报酬。依法保护非职务发明成果完成人的合法权益。
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有关部门组织建立专门委员会,对涉及国家利益并具有重要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并购、技术出口等活动进行监督或调查,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和危害国家安全。同时,也要注意防止滥用知识产权制约创新。
(三十六)缩短发明专利审查周期。改革发明专利审查方式,提高专利实质审查工作效率,缩短审查周期。对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成果,发挥专利制度的积极作用,依法维护国家利益。
(三十七)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我国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通报协调机制、快速反应机制和研究评议体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包括技术预警在内的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机制,密切跟踪我国产品目标出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及合格评定程序和检验检疫要求的变化,对出口可能遭遇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七、人才队伍
(三十八)加快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若干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安全的战略科技领域,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打破论资排辈的现象,改进和完善学术交流制度,健全同行认可机制,使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三十九)结合重大项目的实施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实施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要重视和做好相关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验收、国家重点实验室评审、科研基地建设综合绩效评估中,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
(四十)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改革和完善企业分配和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吸引科技人才,允许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实施期权等激励政策。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中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选聘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教授或研究员。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支持企业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吸引优秀博士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企业招聘高等学校毕业生和吸引优秀人才不受户籍限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军工等特殊岗位的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
明确国有企业负责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领导职责。将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十一)支持培养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对科技人员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创新服务予以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广大农民采用实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水平和职业技能。
(四十二)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制定和实施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和海外科技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和为国服务计划,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不受用人单位编制、增人指标、工资总额和出国前户籍所在地限制。外籍杰出科技人才申请来华工作许可、在华永久居留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在其居留证件有效期内可办理多次入境有效签证。制定保障具有永久居留资格的在华外籍高层次人才合法权益的办法。妥善解决好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华)工作的医疗保险、配偶就业、子女上学等问题。
(四十三)改革和完善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制,分类推进专业技术职务制度改革。深化科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科研事业单位可以自主设立各级创新岗位,自主聘用。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人员使用与项目、课题相结合的制度。除岗位外,推行关键岗位和科研项目负责人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制度。对科研机构的新进人员可实行人事制度。鼓励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科技人员向企业流动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按照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要求,改革和规范科研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制度,禁止违反规定将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用于分配。
(四十四)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建立符合科技人才规律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科研管理、技术支持、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改革和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建立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自主创新的科技奖励制度,把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国家科技奖励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科技信用制度,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从事相关管理的人员、机构进行信用监督,增强道德规范,促进学风建设。
八、教育与科普
(四十五)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抓紧培养紧缺人才。扎实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同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扩大研究生派出规模,完善选派办法,在更高层次上开展国际科技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
(四十六)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十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使青少年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大力倡导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从小养成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习惯。切实加强科技教育。广泛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展览馆、科技馆等丰富的资源,加强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场所建设,拓宽中小学生知识面和锻炼实践能力。
(四十八)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建立科普事业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科研机构、大学定期向社会公众开放制度。鼓励著名科学家和其他专家学者参与科普创作。切实加强科普场馆建设。
九、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
(四十九)加强实验基地、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在新兴交叉前沿领域的战略空白领域建设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实验室。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等为依托,组织实施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吸引和凝聚高水平人才,推动项目、基地、人才的有机结合。
重点建设一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全面加强对自主创新的支撑。
(五十)加大对公益类科研机构的稳定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公益类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对已实行分类改革的国务院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经验收合格后,按照重新核定的非营利科研编制,从2006年起大幅度提高投入力度,达到与其承担国家科研和公益服务相适应的水平。
(五十一)加强企业和企业化转制科研机构自主创新基地建设。国家支持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依托具有较强研究开发和技术辐射能力的转制科研机构或大企业,集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展面向行业的竞争前技术、前沿技术和军工配套、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完善转制科研机构业绩考核办法,建立起促进其技术创新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在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中,合理剔除非经营性资产的影响因素。
(五十二)加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推进“二次创业”,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软环境建设,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五十三)推进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的开放共享。扩大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平台向全社会的开放,建立和完善国家科研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和制度。把面向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作为考核其运行绩效的重要指标。
十、加强统筹协调
(五十四)建立和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统筹机制。完善财政部门与科技等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完善统计方法,提高研究与开发统计数据质量。强化科技预算的执行监督,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目标的实现。建立创新资源配置的信息交流制度,防止重复立项和资源分散、浪费。
(五十五)建立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协调机制。由财政部门牵头,科技、发展改革等相关部门参加组成协调机构,制定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具体办法,审查实施情况,协调和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十六)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协调机制。由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牵头,科技、教育、财政、商务、税务、海关、质检、知识产权等相关部门参加组成协调机构,制定重大产业技术和装备引进政策,组织协调并监督重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
(五十七)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建立促进军民科技资源协调配置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军民科技计划的衔接与协调。建立军用、民用自主创新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军用、民用技术研究开发需求的互通交流及创新成果的双向转移。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起草、制定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研生产和武器装备采购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制定军品承研、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办法,引入基于资格审查的军品市场准入制度,扩大军品市场的准入范围,将符合条件的民口科研机构和企业纳入装备承研承制单位名录。
在满足军用要求的前提下,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标准用于武器装备研制,建立国家标准、军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协调互补的标准体系。对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民口企事业单位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五十八)要认真做好实施《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宣传工作。
(五十九)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文件要求制定必要的实施细则。
[关键词]专利管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5-0156-02
专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进步的成果与标志,对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目前专利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管理、人才等方面存在着缺陷,我国高校专利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种种不足之处。
1 高校专利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机制不健全,管理工作不规范
目前,我国在评价科研工作水平时,主要从鉴定成果、获奖情况和论文数量上来确定,高校内部的职称评聘、工作业绩考核也常常与上述指标挂钩,客观上造成了领导和科技人员过于注重论文的发表、成果鉴定、报奖,而忽视了利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成果,管理工作不规范,没有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各种形式的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不同程度的普遍存在。在高校出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鼓励创新,对前期立项研究和鉴定、获奖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另一方面,后期的技术转让推广、产权界定、产权的价值评估等,又是管理的薄弱环节,研究成果未经审核即被发表,导致本单位的专有技术过早的成为公知、公用技术。泄密屡见不鲜,技术转让几乎成为个人之间的交易。
1.2 专利成果转化率低
专利实施情况是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拥有专利数量已不少,但专利实施率并不高,全国平均专利实施率在10%左右。专利技术的低转化率是高校专利发展缓慢的重要体现,是制约专利工作正常运转、良性循环的症结所在。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固然受到许多因素如法律、环境、资金、税收、技术市场等客观影响和制约,主观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高校人才、技术力量集中,科研实力强,但在经营管理、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资金筹措、市场开拓等方面缺少经验和实力,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的不多。另一方面,高校在选择和设计课题时不能充分考虑将来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常常注重科研成果的档次、水平和获奖情况,以致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外,高校的专利技术多处在实验室阶段或仅仅是新技术构思或方案,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或技术含量过高,产业化要求资金投入大、风险高,实施转让起来比较困难。
1.3 科研成果重复研究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少
高校的科研经费一直不足,科研人员在选择和设计科研课题时主要是以获得科研经费为目的,而对科研成果是否得到法律保护,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则考虑的比较少。据统计,世界每年有100多万项专利出现。同时,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公知公用”的公开技术。科研人员在选择和设计科研课题前,因为没有进行认真的专利文献检索,将已公开的技术、他人已经完成的项目、已经取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进行立项,重复研究。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另一方面,则严重制约、阻碍高校科研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开发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4职务发明费用支出困难,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受挫
对职务发明的报酬也是专利管理制度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根据专利法律、法规的规定,所谓职务发明即由单位组织的科研活动、主要利用单位提供的物质、科研条件和信息研究出的发明成果,属于职务发明,并规定职务发明权利属于单位。国内高校据不完全统计,只有极少部分高校职务发明相关费用由学校承担,一部分由学校和发明人共同负担,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职务发明由科研人员通过课题经费等不同途径解决。科研人员付出了大量的脑力、体力劳动为学校争得了名誉,申报费用依靠个人筹集,这严重抑制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压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1.5 专利申请质量不高,注重实用新型而轻发明专利
不少高校出台了一些激励制度,设立基金资助专利申请,将专利纳入业绩考核与待遇相挂钩,专利证书与论文、成果鉴定一样,成为升职、晋级、评聘的重要指标。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科技创新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新主动性。但这种导向也容易引导科技人员盲目追求专利数量而忽视专利的质量,产生许多没有价值的所谓“垃圾专利”,专利中实用新型占大多数,而前沿领域和关键技术中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并不大。这种靠政策导向或制度强化形成的专利意识,缺乏市场利益机制的内在驱动力,实现转化困难更大。
2 提升高校专利管理水平的几点认识与对策
2.1 充分发挥专利管理部门的作用
高校广大师生是高校专利产生的源泉,高校师生的专利意识是影响专利工作的最直接因素,是保证专利工作运行正常的关键。要想快速提高专利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专利的转化率,首先高校领导即决策层,要高度重视专利工作,他们的专利意识对高校整体专利工作起着引导作用,发挥风向标、推进器的作用。其次科研管理层全面投入工作,学校科研管理的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各院(系)主管科研的领导及工作人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将决策层的意图细化,制定规章制度,通过日常的组织协调、管理和管理制度,将专利工作深入到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对高校专利工作的正常运行起到保障作用。
2.2 重视立项环节的专利管理工作
高校的专利工作一般是在国家计划项目即将结束以后才开始办理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专利申请由课题组提出,谁愿意申请就给谁办理,学校的专利管理工作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项目的申请在知识产权方面有了新的要求,提出对形成产业化的项目需要进行专利文献检索,选准高起点,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研究。据此,学校应该在国家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配合课题组做好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采取积极有效的行政、经济措施,承担相关申请和维持费用,鼓励和支持申请专利,给知识产权以高度重视。在组织国家计划项目的申报中,一方面以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结果为技术背景,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形成新的技术方案的构思,抢先注册申请专利;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查新检索的基础上,运用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客观地分析申报项目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显著特点和意义,制定最优的技术方案,提高研究开发的起点,保证高水平的成果产出。
2.3 高校制定合理的专利激励措施
科学研究工作是一件极其枯燥和寂寞的工作,同时又具有极大的风险,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要具备科学精神,不怕艰辛、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有所建树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专利工作还不同于一般科学研究,专利申报国家不但没有经费资助,而且还需交数千元相关费用,专利评奖也有困难,虽然部分高校设立了基金资助专利申请,将专利纳入业绩考核与待遇相挂钩,专利证书与论文、成果鉴定一样,成为升职、晋级、评聘的重要指标,但还远远不够。高校应从专利管理、奖励措施、专利成果转化、专利补助等方面不断完善,引导科研人员在专利工作中投入更大精力,最终提高高校专利水平。
2.4 将专利管理延伸于项目管理全过程
将专利工作与科研管理紧密结合,立项时进行专利文献检索,保证项目的新颖性,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关注相关学科技术动态,掌握最新的专利信息,及时校正研究方向,项目完成后,将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的成果及时申请专利。同时严格审查科研项目合同中有关知识产权的条款,通过以专利保护和合同管理为重点,逐步对知识产权进行规范、全面的管理,理顺产权关系,规避技术风险。在科研管理中不仅强调科研水平逐年提高,科研经费逐年增长,科研获奖成果逐年上升,还要狠抓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及时申请发明专利,提高专利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以知识产权促进学校的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保证学校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5 开展产权运营,促进成果转化
知识产权价值内涵的核心是产权,知识作为资产只有通过合法运营才能使其价值得到体现和获取,因此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关键。在知识产权运营中坚持“以权谋利”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及其所有者和发明者的合法权益得以充分实现,以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在知识产权运营中以社会和市场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并将知识产权保护贯穿于知识产权运营全过程,以保护促进运营,以运营促进创新,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进行发明创造的热情,促进知识产权的再生产。
2.6 与企业加强联合,提高专利的实施率及转化率
深入企业及现场,使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企业需求,避免在科研开发中的盲目性。高等学校的科研队伍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既有利于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同时利用企业的技术设施、运营资本和市场渠道为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提供转化途径,有利于提高专利的实施率及转化率。
参考文献:
[1]陈治安.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J].中国高校产业月刊,2006(7):45.
[2]王苏平.关于高校专利工作的若干思考[J].苏州丝绸工业学院学报,2007(3):12.
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有三大要点:一是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二是利用审计成果;三是加强审计管理工作。通过参加审计工作实践体会到,要根据审计对象的类型、特点,运用恰当手法,体现审计报告的 真、实、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审计员转正申请工作总结,供您参考。
审计员转正申请工作总结范文一本人于今年调至分公司从事审计工作,在此工作期间,工作态度严谨认真,紧紧围绕各项工作目标,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履行好岗位职责,在领导的关心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在分公司借调一年期间的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培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审计工作的重要职能,加强学习,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实际工作中端正思想,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抑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侵袭,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做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
二、强化技能,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日常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随着经济结构及审计环境的飞速变化,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加强理论及业务学习是取得本职工作成果的重要方法,为此努力掌握审计业知识和广博的理论知识以提高业务技能,提升审计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履行职责,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此从事审计工作以来,参加了分公司系统内三个电厂的物资专项审计,还实施了对分公司所属电厂的资本性支出专项审计、井冈山电厂的内控缺陷整改情况监督、井冈山电厂热值差专项审计及井冈山、瑞金电厂的厂内费用及损耗专项审计,出具审计报告10篇,提出审计建议或意见40余条,得到分公司领导及同事的肯定。除分公司系统内的审计项目外,还圆满地完成了平凉电厂的任中审计、股份公司借调的上海电力检修公司离任审计和瑞金电厂绩效审计,每一项审计工作,特别是随股份公司去审计,不仅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审计工作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审计工作,使我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开阔了视野,拓宽了工作思路,增强了全局意识,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如还不能充分运用中普审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现代信息系统进行审计、不太了解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流程等,造成审计工作的局限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强学习,努力拓展业务范围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以便适应更高层次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更好地为审计工作发挥作用。
审计员转正申请工作总结范文二我校审计工作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开展了各项审计业务,现将一年的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更新审计观念
学校内部审计工作肩负着对学校资金运作的监督与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就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更新审计观念。今年初,省教育厅下发了积极推进全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文件,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是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我们要积极探索内部审计转型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转变。为适应这一变革,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认清形势,自觉地成为审计工作转型的实践者。二是更新审计内容,在年度工作中增加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的项目,使同志们能逐步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后的工作要求。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内审工作
在新的形势面前,审计工作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必须要转型和创新。本年度中对我校的基建工程项目:综合教学楼,实验楼进行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用招投标的方式确定了中介机构;与中介机构签订了委托合同;对内审人员进行了项目分工。在施工阶段的跟踪审计中,我们加大了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力度,参与了合同的咨询;主要材料的比价采购审计;工程进度款的审核;隐蔽工程的验收;已完工程量的签证验收;工程变更的确认等重要环节。通过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将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由事后向事中,事前延伸,做到了关口前移,同时为工程决算积累了原始资料,以便取得更佳的经济效益。
三,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参与招投标项目,物资采购验收项目,维修工程验收签证项目160余项;监督签订经济合同60余份;涉及资金近5000万元。通过以上工作,充分发挥了内审工作服务与监督的职能,使我校的内审工作在维护财经纪律,完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建维修工程项目审计,全年共开展基建维修项目76项,其中:委托审计14项,自审项目62项。全年审计资金总额1939。83万元,定案资金总额1832。16万元,审减额107。67万元。一年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用用我们的辛勤工作为学校节约了大量资金。科研工作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集中力量加强了对科研专项资金的审查和监督,开展科研经费审鉴7项,使这些资金充分发挥了应有的效益。根据领导的安排,对我校50年校庆捐赠资金和学生突发事件的费用列支进行了专项审计,依照财务管理办法和内部审计准则,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论证,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写出了全面详细的设计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配合完成了年终班子及中层个人考核工作;干部竞聘的监督工作;人员招聘录用工作;职称评审监督工作;学校新生的录取工作;各种考试的监督工作;各项评先树优的考评活动。通过以上工作的参与,规范了办事程序,避免了不正之风。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注重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廉政意识,坚持审计业务公开透明,发扬和保持了审计人员的良好形象。强化审计业务,提高综合审计工作能力。年中所有人员参加了会计和审计继续教育培训和考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实现审计工作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四,工作体会和努力方向
经过实践体会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关键。在认真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对内审工作的重要事项,都及时给领导汇报,以取得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另外,内审工作要树立服务意识,要在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反馈监督。总结一年的工作,成绩是主要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审计业务开展的不够全面,审计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理清思路,求真务实,使内部审计工作再创新业绩。
审计员转正申请工作总结范文三016年是集团公司推进行业改革、拓展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年,也是财务审计部创新思路,规范管理的一年。财务审计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行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集团公司整体工作部署和财务审计工作重点,团结奋进,真抓实干,完成了部门职责和公司领导交办的任务,取得一定的成绩。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更好的完成__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我部就财务、审计方面的工作作出总结如下:
一、20__年财务审计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财务方面的工作
1、增强财务服务意识
20__年,我们一如既往地按“科学、严格、规范、透明、效益”的原则,加强财务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把为集团公司的各项工作服好务作为我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财务审计部建立健全和完善落实了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由于公司的性质发生改变,要求公司的财务规章制度要进行重新修订和完善。根据市局(公司)的财务制度,结合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组织汇编了集团的财务制度。
为了更好的发挥财务职能,我们加强了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力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强化财务的预测、分析及筹资功能,加强对重大投资资金的管理,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及时的数据与技术支持。
2、预算管理得到稳步推进
一是细化预算内容。根据各分、子公司20__年及20__年明细账详细分析了收入、成本与期间费用的执行情况,按科目进行了分类统计,为各分、子公司的20__年全面预算奠定基础;二是提高预算透明度。预算方案根据各分、子公司反馈回来的意见适当调整后,经总经理审议通过后形成正式文件下发至各分、子公司,使各单位对本公司的预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增强了预算的透明度;三是增加预算的刚性。我们注重了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关情况,不定期的向预算委员会反馈情况,对于超预算等问题严格审批程序,对申请调整的事项,需经过专门的论证分析后,按规定的程序批准后执行。一年以来,预算的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各分、子公司的预算观念也较以前有大大的提高和增强,为做好20__年全面预算工作积累了经验。
3、充分利用税收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对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我部积极办理了__物流公司、__运输公司的税收减、免、缓工作,并由此取得了市国家税务局准予__物流公司、__运输公司减免20__年度企业所得税合计177.29万元、营业税29.48万元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批复以及20__年度__物流公司、__运输公司所得税减免的批复,为集团公司取得了实质性经济收益。
4、切实加强财务管理
根据集团公司规范财务管理、优化财务审核程序、提升财务服务质量和发挥职能部门更好地参与企业管理的要求,财务审计部将财务集权管理调整为财务人员试行委派制,并采用按“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财务审计部主要具体负责集团公司各类资产的财务监督、财务分析及财务报告和各分、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内部会计凭证的稽核等业务,充分发挥财务审计部的职能作用。
5、强力整顿财经秩序
根据市局(公司)财经秩序专项整顿工作的安排和财务收支自查工作方案,集团公司围绕市局“规范行业经营行为,促进烟草行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创造和积累更多的财富”的工作思路,以“摸清家底、揭示隐患、促进规范、推动发展”为指导思想,严格按照市局(公司)的自查要求,认真开展财务自查工作。财务审计部从严从细,自上而下对“帐外帐”、“小金库”和虚列(乱列)成本费用、收入分配失真和会计核算失真等问题进行了自查,并实施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与加强财经秩序整顿相结合,按照“边整边改”的原则,将查出来的问题根据时间、性质等分门别类,从中查找经营和管理上的漏洞,并有针对性地指定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通过此次的自查,切实加强了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
6、加强资金管理的作用
为了规范集团经济运行秩序,加强各分、子公司的资金管理,降低和杜绝资金的使用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集团健康发展。集团公司从__年8月份起将集团公司资金管理中心纳入市局(公司)结算中心统一管理。我们为了保证集团资金管理中心能顺利、及时进入市局(公司)结算中心,按照市局(公司)结算中心要求,对各分、子公司的年度和月度资金收支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经营费用及财务费用进行了认真严格的审核和汇编。与此同时,为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强调各分、子公司要加大催收货款力度,保证集团公司正常的经济运行。
(二)审计方面的工作
1、根据市局财务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对财务审计部工作的提出要求
(1)继续巩固推行财务管理模块,加强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和责任心,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在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要求我们财务人员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每周必须下各核算的公司了解业务运行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多为经营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和建议,这一要求作为20__年目标考核的主要指标来考核。
(2)全员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思想,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下财务工作的要求。
(3)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力度,发挥专项审计工作的作用,从而降低经营风险。随着集团公司快速发展,企业的资产越来越大,效益和权益的积累也越来越多,内控也越来越重要。作为会计不能只抓核算,更重要在管理,内部管理失控,就会造成企业资产浪费,严格遵守国家和集团的规章制度,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不流失;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产运行质量,从资产监管中要效益,实现集团内涵式、集约化发展。
2、全面迎接国家审计
为了迎接国家审计署的全面检查,根据市局(公司)审计重点,我部门20__年12月31日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复查,并结合内审工作实际,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及时为集团公司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并对审计将涉及财务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和布置。
3、财务的审计、监督岗位
我们为加强集团公司财务工作的审计和监督职能,今年面向社会招聘了四位从事财务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充实加强财务的审计、审核及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明确了四位同志的工作职责和范畴,要求尽快修订完善本部门各个财务岗位责任制及考核办法,为提高财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4、制定并学习了《财务审计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
为了更好地履行总经理赋予的职责,加强(集团)公司财务管理和稽核检查力度,规范集团财经秩序和调动广大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财务审计部特制定了《财务审计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办法》,通过大家认真地学习和讨论,积极思考,并赞同严格按照目标考核办法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二、存在的问题
20__年,我部财会审计工作在许多方面均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是需要加大制度建设的力度;
2、是加强对分、子公司的财务管理;
3、是财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仍有待提高;
4、是财会人员政治素质和工作作风尚需改进。
在这即将过去的一年中,经过全部门同志的共同努力,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财务审计部的工作也是受到领导的认可和支持,取得了单位同事的信任。但是随着改革的纵深推进,我们将面临许多问题:财务审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财务审计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财务审计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对这些挑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市局(公司)的指导下,按照公司领导的总体部署,结合公司实际,开创性工作,努力使财务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 艺术设计
本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学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出版和文博等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学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就业方向:广告策划与设计企业、印刷包装企业设计部门、室内外装修装饰效果设计、出版社与媒体设计部门从事艺术设计或策划工作。
三、 广告学
广告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研究广告活动的历史、理论、策略、制作与经营管理的科学。有关广告的知识,起初只零星地见于新闻学科和经济学科的部分章节内,且很不成系统。到现在为止,广告知识仍是这些学科的组成内容之一,如新闻学、市场学、企业管理学、商业心理学等都论述到广告的内容。
四、 木材料学与工程
专业培养具备木材物理化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基础及木材科学与加工技术、造型艺术和设计艺术、材料科学基础、国际木业贸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从事木材加工、家具设计制造和室内装饰工程、工程设计、工艺流程和设备管理、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木业贸易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五、 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不是象牙塔,大学教育要强调素质教育,但也不应忽视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极强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其成立之始,便由于市场的需求,而在教学过程中渗入了实践的内容。因此,作为高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我们应该提倡培养学生具有引导设计市场方向的理想与信念,同时也应具备适应设计实践需求的扎实的基本技能。
六、 动画
本专业培养具备动画、电影、电视、创作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能在动画、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编导及三维电脑动画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影、电视、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受到动画设计、动画技法、动画制作的基本训练,掌握动画设计、动画编导、动画创作及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七、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属于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有庞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随着国际经济的全球化,旅游业更加繁荣,因此对旅游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现在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校也很多,对专业能力和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八、 绘画专业
绘画专业设有油画、中国书画、插图三个专业方向,培养有志于振兴中华艺术、有良好职业素质和独立创作能力的绘画专业人才。该专业以“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理念组织教学。低年级主
(下转第47页)2013高考志愿填报:解析报考财经类院校
财经院校分布全国,地理位置对其有什么影响?会计、金融学、经济学……财经专业名目繁多,哪所学校是强势所在?特色在哪里?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没有一所财经院校进入“985工程”,只有多所进入“211工程”,这反映出财经院校的影响力仍然在于其经济方面,和以人文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有差距。财经院校以其专业上的优势,不能算报考热度中的第一梯队,但绝对是第二梯队的领跑者,追逐程度高于同档次的师范类、理工类和综合类。
财经院校可分为四类
首先是地方财经院校,这类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培养适合当地发展的财经人才,在地区或者某一省份有很强的影响力;其次是专业财经院校,比如外贸类、审计类、税务类等,这类院校虽然在地区中的声望可能小于财经院校,但在行业中的知名度丝毫不逊色;第三是商学院或者工商大学,这类院校和传统的财经院校有所差别,其专业设置主要是面向“商业”,也就是包含制造业、物流运输等更广泛的行业,财经的味道或多或少被“稀释”了,更多人是向“企业”而非银行、证券、会计师事务所等传统财经行业靠拢;第四是各地的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往往建立的时间不长,前身是商贸学校、银行学校,或是在几所院校合并后升格而成的,培养的人才主要是财经行业的基础操作人才。
财经院校的口碑在业内是颇高的,尤其是重点财经院校,校友遍及审计、统计、会计、银行、证券等行业,因此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这些院校有优势。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全国巡回招聘时,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绝对是当地主要的校园宣讲会场所,其他学校的求职者都要沾其“地利”之光;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除了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做宣传以外,全国几所主要的财经院校都有专场招聘。
不过财经院校也有很多弱点,专业过于集中而缺少人文氛围,很多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太少,学生学到的东西太过单调;比较实际,学术气氛不如综合院校,讲座、学术活动不够活跃;社团少……财经院校的实力与困惑,还得靠考生综合权衡。
财经院校的命运永远和财经环境息息相关,中国的经济走势总体看好,因此在未来,财经类毕业生的总体优势还将继续存在。但选择财经行业和选择财经院校又是不同的概念: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驰名全球,被称为“经济师摇篮”;美国偏偏又把商学院归在综合性大学的名下,尽管许多著名的商学院名压其所在的大学。财经类大学以其特有的专业魅力,吸引着考生,在金融危机的时代,考生也将做更深刻的思考来选择彼此之间的关系。
财经类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
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类学科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经济类学科在各类学科中脱颖而出。每年报考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成千上万,前仆后继,犹如万马之奔腾,场面蔚为壮观。在真刀真枪的较量中,在轰轰烈烈的厮杀下,佼佼者脱颖而出,后来者破门而入,失败者挥泪退场,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千种滋味,一言难尽。财经领域六大重镇,即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财政学六大专业招兵买马,求贤纳士。
经济学专业
经济学专业可以细分出很多研究方向,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等。由于在本科阶段侧重基础学习,大多数高等院校仅设有经济学专业,只有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重点院校才设有各个分支方向的专业,比如说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经济学专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贸易经济专业。经济学专业作为我国最早开设的经济类专业,虽不像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这样的后起之秀红得发紫,但近几年升温的迹象也非常明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提高了人们对经济学的认同度;另一方面是经济学专业自身知识涉及范围广、注重基础研究的特点使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深造都有充足的选择余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技能的专业,想搞外贸,你必须要有个会办事的脑袋,里面装满点子。至于其他条件和能力,都好说,可以慢慢历练积累。不过毕业后求职跨门槛的时候最好有英语六级证(口语好的话另说),否则容易被绊倒。在大学时,同学们还可以参加外销员、报关员考试,增加就业筹码。地理位置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也非常重要,东部沿海地区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对外贸易最为发达的地方,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多于其他地区。每年在宁波、东莞举办的贸易高级人才洽谈会吸引了大量贸易精英前往求职。另外发展潜力巨大的京津塘、环渤海地区以及成、渝地区也是贸易人才需求较多的地区。
金融学专业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成熟,银行、证券、信托等行业快速发展,金融学专业成为了近几年来热得烫手的经济学科专业。金融学同沃尔沃S系轿车一样,“产品”主要面向高端市场并且安全系数高,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金融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学习该专业,你会发现金融学就是讲钱、钱、钱,货币是钱,股票、债券都是钱。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及中央银行业务都是金融学的主要课程。除了课堂上学习理论之外,很多学校都会组织股票和外汇的模拟投资交易活动,来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毕业前2-3个月在银行或证券公司的实习,更能加深学生对投资的理解。
财政学专业
说到印花税率上调,许多股民是一把鼻涕一把泪;提起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大型项目,许多人可以洋洋洒洒地说出其中的许多故事;提起农业税取消,10亿农民翘起大拇指……财政学专业涵盖的内容要小得多。财政学专业的学生通过深入地学习财政学、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核心课程,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处理财政税收业务的基本能力。财政学专业的特点是强调“核算”能力。在学习工作中需要运用数学工具,特别是统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数学、逻辑学学得较好或感兴趣的同学会占有优势。比较谨慎、细心的同学,出现错误的概率小一些,适合学好本专业并从事相关工作。财政学专业毕业的同学可以在政府财政部门,如财政部、税务局等单位从事税收规划、资产管理、审计等工作,或在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做报税工作和审计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者从事税务咨询服务工作,也可以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做税务规划的工作。
保险学专业
同学们千万不要误认为保险学专业就是培养一线保险推销员。保险是一个产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险种的设计、保费的定制到保险的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保险人才参与其中。风险管理、再保险方向的知识体系都非常复杂而有用,绝非保险营销这么简单。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不仅人才需求大,而且工作体面、待遇优厚。保险业不光需要吃苦耐劳的营销人员,更需要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素养的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保险学专业人才具体就业去向除了专门的保险企业外,还有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可谓条条大路通罗马。
投资学专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论是英特尔斥资25亿美元在大连建厂,还是“股神”巴菲特买卖股票,他们都是在从事一项活动――投资。“投资”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都离不开投资。肯德基、麦当劳风靡全球,丰田汽车遍布世界都是成功投资的典型。最早将投资学设为本科专业的院校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实力也属翘楚之列。目前,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都开设投资学本科专业。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新增投资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同学们在选择报考本专业时,应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来选择。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会到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地方工作,从业者必须性格开朗,善于与人沟通。学习本专业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敏锐的市场“嗅觉”,还要对数字敏感。
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毕业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关键词:绿色化工化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TQ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0-0026-0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化工化学是科学研究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可持续发展为主旨,加快发展绿色化工化学,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和科学技术,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1 绿色化工化学的含义
绿色化学化工是具有重大社会需求和明确科学内涵的新兴交叉学科,是人类及全球环境安全的保证,是当今国际化学与化工的前沿[1]。绿色化工化学属于跨学科交叉性的研究领域,是随着经济和科技发展而产生的新概念。在我国,绿色化工化学研究工作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同行业研究领域中的部分专家学者也习惯将绿色化工化学称为环境友好化学[2]。与中国传统的化学生产工业相比,现代化的绿色化工化学有着较为显著的区别。
2 绿色化工化学的发展优势
2.1 有利于节约生态资源
将社会经济收益水平的提升放在化学化工研发工作开展的首要地位,是传统化学化工工程研究工作的核心管理理念,而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则处于次要地位。与传统化学生产工业相比,现代绿色化工化学工业的研究和生产秉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采用更加科学的生产技术、应用污染力度较低的化学原材料,来有效降低生产给环境带来的伤害。同时,由于企业根本上还是受制于成本效益的约束,因此相关技术作业生产人员在生产和研究绿色化工化学时,要努力实现相关化学原材料自身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发展[3]。因此,绿色化学化工无论是在生产理念的革新还是生产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和提升,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2 有利于实现化学工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从生产研发的原料、化学溶剂一直到化学化工研发生产所必需的化学催化剂,均采用无添加无污染的绿色环保原料,使相应化学工业资源能够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实现自身原料应用价值的最大化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不会对客观生态环境发生污染的损害,一些绿色化工化学原材料的科学循环利用还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绿色化工化学工业对化学工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降低了化学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从化工研发生产的源头降低了其对客观发展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有助于科学可持续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实现。
2.3 有利于减少化学工业废物的排放量
工业废物特别是有毒的工业废物排放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如何减少排放或降低排放的不利影响是工业生产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我国传统的化学工业在研发以及生产过程中,由于绿色环保研发的技术水平较低,经常出现大量化学污染物排泄在外的消极生产现象。这些被化工业大量排放的化学反应废物,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现代绿色化工化学则针对这一现象,对相应化学反应合理利用的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管理,使其能够在化学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的开始,就对相应化学物质的组成Y构进行分解以及重新组建。在不改变化学原料基本属性的前提条件下,全面修缮其中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有害组成部分,经历过化学重组的绿色化工化学生产原料相比传统带有污染成分的化学原料,往往具有更高效的利用率。这样,经过一系列绿色研发与生产的工作流程以后,被排泄在外的化学原料数量就会大量减少。
3 进一步发展绿色化工化学的建议
3.1 完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把绿色化工化学纳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面营造有利于绿色化工化学发展壮大的生态环境。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完善审批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相关企业的事前准入限制。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绿色化工化学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改革措施,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权,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保护绿色化工化学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创新热情。
3.2 保障投资供给,建设研发基地
稳定的投资是产业发展的源头和保障。特别是对于还在初创期的绿色化工化学产业来说,由于技术还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因此面临着许多不可预知、难以确定的风险。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技术创新是全社会的公共产品,所以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化工化学的经济政策扶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创新方式吸引社会投资,加大对绿色化工化学产业的财税支持。应加大金融和税收支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化工化学企业通过多种方式融资,完善鼓励初创期绿色化工化学科技型企业的税收支持政策。应加大科技支持,积极构建企业主导、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绿色化工化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建设关键技术研发平台,采取新机制建立一批产业创新中心。
3.3 加快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在科技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已成为一个行业、产业及至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国家应鼓励高校加大绿色化工化学方面的学科和专业建设,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合理扩大相关专业招生比例,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相关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为绿色化工化学发展储备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培养一大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引导和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创新工作或创办企业,鼓励绿色化工化学人才向企业流动。在绿色化工化学企业设立一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加大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在充分发挥国内人才作用的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全球人才,完善相关政策,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端人才、领军人才。
3.4 加强宣传引导,形成思想共识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绿色化工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因此必须推动全社会广泛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要看到,绿色化工化学虽然在我国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但社会对于绿色化工化学的相关理念还知之甚少,很多人从未听说过这一名词,不知道绿色化工化学为何物,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观念的就更少。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应该认真担负起宣传教育的责任。专家学者和化工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编印材料、出版专著、专题讲解等多种方式,通俗易懂地向社区、学校以及大中小型企业等广泛宣传绿色化工化学的核心生产研发理念,让现代化的资源利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深入人心,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4 结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发展备受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今天,绿色化工化学凭借其高度节约的生产理念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绿色化工化学是转变发展方式、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方向已经明确,探索已经展开,但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着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系统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静康.绿色化学化工发展前景与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3(1):9-13.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师发展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44-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江西省民办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很多民办高校只追求数量,而忽视教学的质量,忽视教师的发展,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 江西省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的背景
江西省民办高校总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恢复发展期(1983~1997年),数量繁荣期(1997~2006年),规范提高期(2006年至今)。不同时期的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办学规模等都不同。到目前为止江西省民办高等学校大约有45所,其中4所具有颁发国家学历证书资格的院校,21所为高等学历文凭考试试点院校;在校生约9万人。民办高校数量和民办高校在校生数分别是全省普通高校的112.5%和31.58%,师生之比为1∶5。
二 江西省民办高校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1.资金瓶颈
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三方面:创始人的投资、学生的学费、银行的贷款。虽然国家政策允许民办高校在学费收取上高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通常选择上限标准),然而,较高的收费标准带来了招生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生源,这样也会造成资金的短缺。同时,民办教育所需的土地、教学仪器设备、校舍、教职工的工资福利与培训费用、教学和科研经费和学校日常运行费用等单纯依靠学费,很难维持民办高校的发展;另外,银行业对民办高校贷款审查严格,且无法享受无息、低息、贴息的优惠政策。
2.师资薄弱
第一,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完善。学科带头人数量少,中青年学术骨干不多,加上资金匮乏和制度不完善,民办高校对每个老师很少有完善的培训计划。
第二,师资总量仍不能满足办学规模的需要。学院专任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达大约为5∶1,自有专任教师数量占总体教师数量的比例偏低。
第三,师资队伍结构有待改善。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自有专任教师比例还需进一步提高;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教师占自有专任教师人数的比例偏低;35岁以下的自有专任教师比例过高。
3.管理制度不完善
第一,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不久,在教师管理方面的经验不足,目前江西省民办高校大部分采用“行政管理”的管理模式,崇尚“硬性管理”,以行政人员为核心进行硬性化管理,缺乏服务意识,存在严重的角色失调,教师缺乏人文关怀,这种缺乏人本关系的模式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
第二,管理制度不健全。首先,民办高校教师上班采取坐班制度和指纹考勤制度,缺乏弹性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其次,民办高校缺乏对教师的长效培养制度,没有对每个教师做好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对教师的职业成长没有长效培养制度;再次,教师在重大问题方面没有参与决策权,教师评价制度等都很少把教师的建议纳入其中。
三 江西省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的对策
1.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加大人才引育机制。民办学校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面向全国的优秀教育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在住房安置及补助子女就学经费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等政策,继续引进一批具有较高学历,同时具有一定实践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以满足教学及科研工作需要。同时实施“青年教师的国内访问学者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中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办法”,支持和资助教师提高学历,特别要重视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第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民办高校要加大力度优化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学科结构,提高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自有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讲师职称教师的比例、高级职称的教师占自有专任教师的比例。加强对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实基础学科,适应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
2.科学管理制度
第一,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教师是学校建设的重要一环。学校应实施民主,实施重大决策时,应参考全校教师的意见,应该多站在教师的角度去管理教学、教务、后勤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1)取消学校坐班制度,让教师有更多的支配时间的自由;(2)量身对不同专业的老师指定不同的培养计划,让更多的老师有机会进行校外学习考察、研修、进修交流,特别对骨干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机会和经费去长期培养;(3)对一些学科领头人或一些有潜能的教师给予主导学校管理工作的职权。
3.资金来源渠道
第一,民办高校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组成部分,理应享有与公办高校同样的优惠政策,如财政补助、贴息贷款、贫困生助学贷款等保障。国家应扩大民办高校的可抵押资产范围,为民办高校融资创造条件。同时要降低贷款利率或发放贴息贷款,延长贷款期限,特别对一些优秀的民办高校,要采取政策上的支持,扶持其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减免或免征民办高校相关的税收来解决民办高校资金不足的困境,还可以通过捐赠或优惠使用土地,在师资、招生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第二,我国民办高校资金来源主要靠学生学杂费、创始人投资,民办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专门成立筹资机构或基金会等社会捐资组织。
参考文献
“不走创新的路就是白打工”
方向是发展的首要问题,关系着整个发展的道路和模式选择,决定着整个过程的成效。柳州市委市政府确立了通过创新发展柳州的思路,从统一领导班子的认识入手,更新工作内涵,形成了贯彻创新战略的领导体系。
在世界的范围内,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靠“创造”致胜。国外的管理学家提出了从“红海”走向“蓝海”的战略。他们认为,传统的竞争模式是靠在“红海”中拼抢现有市场,往往导致两败俱伤,它不能使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现代的企业家必须树立新的思维,即开创“蓝海”。蓝海战略不是只盯着现有的且常常是萎缩的市场,也不是把竞争对手立为标杆赶超并战而胜之,而是去扩大需求,创造新的市场。企业应该去“开创无人争抢的市场空间,把竞争甩在脑后。”这样的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发展如此,一个城市同样需要“蓝海”战略。柳州市委市政府就是出于这样的思考而提出走“柳州创造”之路的。作为广西乃至中国西部的传统工业基地,柳州在过去曾有不凡的表现,今天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沿着传统的发展模式走下去,柳州已难有发展空间。柳州市委一主要领导说,“不走创新的路就是白打工,没有意义,是简单生产的再重复”,“这样下去等于是蛮干”。
为了使创新变为全市人民的行动,柳州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创新文化体制的建设。他们强调,创新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它应该是全柳州的事情。柳州举办了柳州创造成果展览会,开展“柳州市最具影响力的品牌”、“柳州市最具市场潜力的创新产品”和“柳州市最具创意的理念”三项评选活动。这是一个激发全市人民创新精神,提升全市人民创意、创牌、创业意识的举措。“活动把全市人民都调动起来了!”负责选票统计工作的人员深有感触地说。在“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初选阶段,经市民推荐的品牌有1000多个。据统计,来自全市六县四城区各个行业的50多万人参与了评选活动。柳州宣传文化部门大力宣传创新、激发创新潜力,使柳州人都来关心创新、重视创新、争相创新。在柳州的媒体上,创新成了主题,人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创新话语的氛围中。
企业围着市场转 政府围着企业转
柳州市委市政府有一个主导思想――企业围着市场转,政府围着企业转。他们认识到,创造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一方面,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既顺应市场需求又引领市场需求,把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要用技术来拓展市场,又用市场效益来回馈创新。另一方面,政府也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政府做什么的前提是企业需要什么。如果是企业不需要的事情,做得再好也没有用。基于此,柳州市政府各部门围绕企业需求,为企业做他们需要而没能力做好的事情。市科技局每年都向企业发放调查表,了解企业在创新上有什么难题、需要政府作哪些工作、那些是最紧要的。然后,根据企业的需求信息,派出人员到各科研单位或大学求助,或为企业提供其它服务。比如组织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研究小组、建立“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拨出专款资助专利技术研发、协调与各方面的关系等。
加强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建设。柳州在1997年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试点城市,也是广西第一个对县区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实行科技指标与经济指标同时考核的城市。多年来,柳州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一直高居广西各个地市之首。柳州市企业技术创新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增强。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4个,自治区技术中心13个,行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22家技术中心共有开发人员175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61人,中级职称的713人。47户重点企业共建立技术研发机构53个,这些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除了为本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外,还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推动自主品牌的塑造和推广。自主品牌是一个城市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创牌”是“柳州创造”的载体。自主品牌的存在及多少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持久表现。而品牌的背后是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警示着柳州: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市场,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谁就是市场的胜出者。应该说,企业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柳州市政府每年都拨出一定的资金,鼓励、支持和资助企业专利的申请。无论能否得到授权,政府都会鼓励、表彰,并帮助得到授权的专利进入市场转化为经济效益。这对柳州创造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加强传统大企业的技术改造,挖掘其创新能力。柳州是我国传统工业基地。近年来,他们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在技改中强化了环保与节能,减少能源消耗,涌现出一批节约环保型企业;促进新技术的使用,增加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些,都离不开政府财政、税收和国家金融政策的支持。柳州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都向创新倾斜。在各项政策支持下,柳州通过创新与技改的有效结合,一大批新产品实现产业化,骨干企业都走上了自主品牌之路。
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也是创新中的活跃力量。2004年,柳州成立了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这在广西是第一家。其职能是,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中小企业情况;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为中小企业的创立、生存和发展提供全面的社会服务。他们还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柳州市共有中小企业5300多户,注册资金55亿元,但大多数面临资金的困难。政府实行了一定的资金扶持政策,尤其是在技术创新上。现在,政府的科技发展基金、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逐年增多。2005年市政府又在以下几个方面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优的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一批厂房;成立设备租赁公司;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这样就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和创新中的许多问题。再加上科技“三项经费”、技术改造资金等,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平台,同时也激发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动力。
政府创新为区域创新体系奠定基石
柳州的创新之路呼唤政府的创新。市委市政府形成了这样一个思路:“创造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而且是全方位的”,不单单生产领域要“柳州创造”,各行各业都要创造,而政府的“创造”首当其冲,这就是进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在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了改革政府体制的重要性,自觉地进行政府体制的创新。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建立创新型的政府。这就要塑造政府的创新精神,使之成为整个社会创新的龙头。
在建立创新型政府的过程中,首先是建立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社会治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柳州创造”离不开各项政策的支撑。必须同时实行扶持自主创新的科技、财政、金融等各项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切实的帮助。各职能部门都制定了一整套扶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措施。各部门间又有相互的协调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其中知识产权局大力实施专利战略,指导企业完善专利研发、专利申请、专利保护的各项措施;科技局强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技术交易中心,推动产学研工作,使企业项目研发与生产实现有效对接;人事局为企业引才引智,通过双百人才工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人才小高地建设、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等工程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发改委、经委等部门则在项目申报上提供便利化服务,统筹制定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措施等等。他们以服务为宗旨,着力创造着良好的创新、创牌和创业环境,推动着全市创新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 医药科研院所;创新;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 F20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a)-0133-04
Discuss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institution for medicinal research
QI Ying CEN Shan YU Bin
Institute of Medicinal Biotech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As the reform of institutions goes further,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ions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ca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such as lack of the market stud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great difficulties in attracting funds, the shortage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which have hamp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mbining foreign practice and giving analysis to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is accelerat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occupying markets by innovative drug,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professionals through many channels, developing the accurate juncture between research and market demand, attracting investment with the help of management consulting. Th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of both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are created by the mutual promotion of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ion; Innovation; Produc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医药科研院所正处于转型过渡的关键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总体目标将突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自主创新的特点,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为重心。我国医药科研院所在新形势下,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各个机构从领导班子到课题负责人以及具体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何转型,如何顺利过渡,如何从国家全额拨款支撑机构运行,到加大自身发展力度,与市场接轨。加强产学研一体化,成为医药科研院所深入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医药科研院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医药科研院所在国家多年支持下,积累了大量资源,目前仍是我国新药研发的主力军,也是产学研模式中的主导。通过政府加强政策导向与支撑作用,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合作激励机制等,从而引导、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1]。通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盟,搭建稳定、高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将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药科研院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就制约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借鉴国外产学研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新形势下医药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一体化进行思考。
1 医药科研院所技成果产业化的主要模式
目前医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1.1 建立高科技产业企业
科研院所依靠自身的科研优势,创办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实现了资本多元化。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国有性质资产,明确产权,由企业自主经营,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国有性质资产实现了增值。通过科研院所建立高科技产业企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体制改革,还可以弥补医药科研院所经费不足的问题。
1.2 参股高科技企业
在与非自营企业合作中,转换思路,以技术入股,不是过分追求盈利,而是发挥优势,规避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待技术转化为有形资产并实现增值后,可经董事会同意后进行转让,用于支持其他科研成果的转化。以这种灵活而稳健的资本运营方式实现与企业的双赢,促进了科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技术开发和转让
技术服务是指科研院所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改进生产工艺等为企业提供的服务性合作以及对项目进行技术分析的咨询。作为产学研模式的一种方式,技术服务可以充分调动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服务于企业,促进经济增长。技术服务为科研院所增加了用于自我发展的横向资金,是产学研一体化中最基本和普遍的一种合作模式。成果转让指的是科研机构将已开发出的科研成果转让给另外一方,由另一方进行成果转化。尽管这一模式可以借力于企业的转化能力,快速实现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解决科研机构资金不足等问题,但由于技术成果转化(特别是医药行业)具有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使得成功率不高。有研究表明,科研成果转化所需资金通常为前期研发费用的十倍以上,转化的难度很大。
2 制约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的因素
2.1 科研选题多以论文、专利等为指标,缺乏市场调研
目前,医药科研院所在科研中出现了重学术不重技术、重研究成果不重成果应用、重纵向课题(国家来源)不重横向课题(企业来源)等倾向,导致科研活动与社会应用相脱节。产学研各方在结合中追求的共同目标和价值不尽一致,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科技评价机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2]。由于目前科研院所人才评价侧重于承担国家课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专利申请,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科研项目在选题立项之初,大多更为注重前沿性,而对于实用性的项目纳入较少,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主动性。长久以来缺乏成果产业化的经验积累和开发团队,使产学研合作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2.2 科技转化吸引资金难度较大
由于科技成果在进行实验室研究后走向产业化这一过程,需要大量资金,但是产业化的前景在这时又不是非常明朗,所以吸引资金的难度非常大。我国医药行业用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拨款和自筹经费。显然,科研院所多年以学术为要务,引入风险投资的意识不强。我国现有风险投资资金的运作主要还集中在成熟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末端,而从源头开始扶持创新的创业投资设立较少,风险投资市场的流动性还有待加强,进入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3]。项目要具备足够的发展潜力,明显的竞争优势,能够为企业带来盈利,并有可能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够吸引资本投资的眼球。
2.3 创新型复合人才缺乏
创新型复合人才是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由于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特有的性质,很难引进懂得市场运行机制的既有专业背景,又善于管理的复合人才。目前在医药科研院所中,开发项目的具体管理人往往由专家担任,专家要承担培养研究生、把握课题进度、管理实验室等研究工作,难以同时兼顾科技成果转化的繁重工作。另外,投资项目创业的主体大多是科技专家,对于专业管理知识和产业化经验存在不足。这也是造成投资项目绩效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4]。科研院所学术资源丰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齐备,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以免造成研发资源重复性浪费。创新型复合人才已成为医药科研院所发展的迫切需求。
3 国外产学研发展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各发达国家政府普遍重视制度建设,并通过实施综合科技计划、专项科技计划等方式形成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5-6],值得转型中的医药科研院所构借鉴。
3.1 科研机构为创新主体,建立联合研究中心
美国科研工作直接面向产业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在适合的科技政策引导下,中、低层次的技术合作由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自愿发起,主动联合创办研究中心。这种合作模式既弥补了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的不足,又能够使科研机构深入生产领域,了解实际问题,使科研工作有的放矢。
3.2 政府在国外产学研一体化中发挥支撑作用
美国政府从资金上对于基础研究、成果推广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通过税收和信贷政策间接地增加政府或其他资金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的同时鼓励以风险投资在高校创办高新技术公司[7]。英国产学研的实施规划性很强,在信息、生物等领域加大力度,并且由政府规定在这些领域开发项目必须借助产学研的联合。比如“联系计划”,由政府部门及各个研究项目管理委员会管理和支持,由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申请,合作承担项目,开展重大战略影响领域的成果转化[8-9]。
3.3 创建助推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
日本政府注重发挥引导作用。由政府支持,建立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的中介机构。这些科技中介机构主要将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信息集成、分析,从中选择出适合技术转化、进行产业化的项目,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有效资源配置、项目信息交流、专利、协助开发等服务,搭建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的平台,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加快产学研技术贸易的流通。
4 新形势下加快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一体化思考
4.1 新形势下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
4.1.1 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优势我国的医药科研院所作为知识密集型部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应依托本单位重点学科的优势,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高科技产业又促进科研机构得以获得更多科研项目,为学生与教师提供锻炼与科研的机会,促进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10]。产学研相辅相承,逐步实现共同高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如: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研究所在一类新药的创制中先后将去甲万古霉素、平阳霉素、博安霉素、可利霉素等推向临床,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尤其是传染病控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1]。
4.1.2 医药科研院所产学研面临的挑战目前在医药产业化格局中,发达国家占领了大部分高端市场。跨国制药企业以其强大的人力、财力优势,成为我国医药市场发展最强有力的竞争者。天然药物、中药以其独有的优势,成为各研发机构竞相追逐的新目标,把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医药,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成为热点。据统计,发达国家的项目成果转化率高达60%~80%,而我国的仅为30%,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率则更低,只有10%~15%[12]。
4.2 由创新药物占领市场先机
建立产学研技术平台,拓展高端创新源头,既要有市场需要,还要抢占研发制高点,是保证可持续发展,提高竞争力的关键。
4.2.1 通过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坚持高标准、深层次科研,把核心技术和关键理论作为创新的根本,重视团队合作创新。高科技研究需要高深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长期、稳定、牢固的科研投入,这样避免了产业化发展后劲不足。现代专利机制承认技术创新的险胜优势[13]。近年来,医药产业需求的推动下,医药科研机构加大创新药物研究,逐步具备了自主研发新药的基本条件,一批具有重要市场前景的创新药物正处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各个阶段。加快医药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占领医药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应遵循市场的规律,选择有学科优势,附加值高、短期不易被仿制和转化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作为拳头产品投入市场,实现产业化。
4.2.2 加强与国外高科技企业和基金会的实质性研究合作申请国际专利,将具重大市场前景的创新药推进国外市场,进入临床,与国际主流医药市场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自主研发,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以国际交流带动产业发展,吸引国外资金,促进人才培养。通过与国外制药企业合作,实时了解国际行业发展最新动态,扩大对外影响和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有实力的跨国制药企业以及西方重要相关机构的投资与支持,进而全面提高自身水平。
4.3 多渠道加强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建设
医药科研成果产业化,其各个环节都需要综合素质极高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产业化需要创新人才的团队来实现。要求项目管理人员既有医药相关专业背景,又懂得开发、生产、营销,熟悉知识产权、药品审批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知识。这样的高级人才,在目前的医药科研院所乃至整个医药行业都是稀缺的。
加强人才建设,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方面与企业的联系作用[14]。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在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就关注对其实践能力的引导,鼓励研究生选择产学研方面富有挑战的课题,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生培养,己经由单一的学术性逐步加大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力度。同时,与企业建立联盟,以项目为依托,科研院所发掘本单位有开发潜力的科技人才深入到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科研和技术难题的同时,学习管理知识,将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企业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到科研院所,注入新鲜血液,帮助其解决产业方面的难题。通过人才的流动,搞活人才的培养模式。另外,还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重视尊重人才,关心爱护人才,以人为本,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更好的发挥其聪明才智,为科研院所创造更多的价值。
为了避免人才的流失,确保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科研院所还要从政策上给予创新型复合人才以支持。纵观产学研合作走在前列的发达国家,在推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都把利益激励作为驱动的主要杠杆[15]。由于科研院所长期以科研为标尺,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优惠政策比较少,因此开发人才对于成果转化这项工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需要科研院所从考评机制、职称聘任、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提高科技人才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4.4 看准市场,准确对接,把握产业化的制高点
科研机构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专家资源。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医药领域实现生物、化学、临床、信息技术等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建立合作联盟。提高产学研战略联盟的资源整合效率不仅可以提高产学研创新联盟的净收益,还可以增加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稳定性[16]。通过深入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与市场无缝对接,尽量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准确定位的研究项目一旦成熟,必将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要素,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与社会价值,成果的技术转移也将成为产学研合作中顺理成章的环节。因此,医药科研院所要制定长期、中期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自身优势。
4.5 转化思想,借力“外脑”,开发引资
4.5.1 转变思想既有原创药的开发,又有技术服务,还可开拓外包市场。“外包”就是企业把新药研究与开发工作拆分或全部委托给专业研发机构承包。通过参与国外医药大型企业的外包,可以让我国的科研机构熟悉规范的国际化运作模式,学习知名医药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如何提高成果转化率。
4.5.2 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一体化,需要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达到合理配置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医药科研的投入大大增加,由于科研院所积累了巨大的科研财富,其产出的前期成果为后期投入产业化避免了一定的风险。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能够通过法律、制度等方面的整合,使得各方利益能够较为公平的分配。适当借助“外脑”,比如专业咨询机构或中介机构,购买“管理服务”、“中介服务”,从整体规划和战略,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为科研院所开出“处方”,那么就可以降低合作风险,争取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加速产业化进程。同时,中介机构和专业的咨询机构在引进创业风险投资等融资方式的应用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可以为转型中的医药科研院所吸引更多资金出谋划策。
5 小结
医药科研院所在新时期需要搞活经济,但不能完全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还要以人为本,合理配置资源,担负起国家赋予医药科研院所特有的使命,坚持关注产出较少的公益性健康问题,以此形成产业与科研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更好地造福国计民生。产业化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对科研有更好的支撑,力争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吴淑娟,薛振伟.高校产学研合作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石油教育,2010,(2):80-82.
[2]李志强.科技成果为何转化难[J].求是,2004,(23):56-58.
[3]王晓锋,王连军.创新产学研合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8-10.
[4]李春兰,李宝山.我国科技风险投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92-93.
[5]孙福全.主要发达国家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及其启示[EB/OL].http://,2009.
[6]Carayannis EG,Alexander J,Ioannidis A. Leveraging knowledge,learning,and innovation in forming strategic government-university- industry (GUI)R&D partnerships in the US,Germany, and France [J]. Technovation,2000,(20):477-488.
[7]张玲,贾淑英.国外产学研结合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8,(3):60-64.
[8]程桂枝,程轶平,唐五湘.英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5,(12):46-48.
[9]Bill. More Stick Than Carrot on Offer [J]. Nature,1986,324(12):606.
[10]万健,赵烨烨.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50-51.
[11]李梅芳,刘国新,刘璐.企业与高校对产学研合作模式选择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12,(9):154-160.
[12]马德秀.产学研结合障碍须立法突破[N].科学时报,2010-3-10(4).
[13]杨广青.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迎接“大科学”时代的挑战[J].科技管理研究,2001,(4):60-62.
[14]Hilary Sunman. Science parks and the growth of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s[C]. The proceedings of the UK Science Park Association's Annual Conference held on 6th December 1986 in association with Peat Marwick Mclintock,Cardiff, CSP Economic Publication Ltd.,1987,5.
[15]王燕,黄韬,林华庆.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2,(12):22-23.
[16]刘俊.论非零和合作下“产学研”创新联盟研究[J].中国市场,2007,(12):115.
(收稿日期:2014-02-01本文编辑:卫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