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高校社团管理范文

高校社团管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高校社团管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高校社团管理

篇1

关键词:高校社团;社团管理;反思

在现代高校中,社团已然是学生热议的话题之一,社团活动、社团生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各高校动辄上百,少亦十数的社团数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它独立于课堂之外,又存在于校园之中,既是课外缤纷生活的发源地,又能弥补课堂知识的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博专并重,广精兼修,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了当务之急。高校社团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而且随着时展,社会对高校学生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校社团在工作管理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高校社团管理的主体

要想把握高校社团管理问题的实质,首先必须认清管理主体是谁。因为成员构成的特殊性,高校社团不同于社会社团,既有学生自发因某一兴趣爱好而结成社团,同时又有学校作为校园管理者的介入和支持。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而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跳板,在社团中学生能粗略感受到社会的氛围。大学生社团不仅是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更是学生之间交流成长的窗口。社团学生和学校双方都成为高校社团的管理主体,二者缺一不可。学生自身作为社团自律的主体,对社团内部的制度建设、人员分工等有当然管理义务及权利,而学校作为社团他律的主体,对社团的身份认定、活动行为等亦有天赋之权能及责任。高校社团管理,既需摆正学生自治管理的位置,同时亦需学校统筹管理。

二、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加大了对社团的支持和投入,物质条件的限制并非社团发展桎梏之主因。社团建设与管理的软件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以笔者的经验体悟,现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做简单分析。

1.社团内部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一般而言,现在大部分高校社团都挂靠在团委之下,由团委统筹管理,并有相应的社团管理规范、活动准则作为制度支撑。实践证明,这种社团管理模式可以让学校全面了解和管理社团,发挥共青团阵地的前沿优势,发挥社团作为学生课外思想工作载体的价值。但同时应注意到,在社团的内部管理上,社团体制单一随意,各种社团趋于娱乐性,违背了社团建立之初衷。有不少社团都缺少或惰于执行完善的内部团体管理结构,达不到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目标。

健全的制度是保证社团合理发展的前提,是提高社团管理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大学生社团管理必须建立起一种机制,主动督促和帮助社团成员。但现在大部分学生社团在此方面存在缺陷,会员流动性也特别大,社团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由于大部分社团缺少正确的规范指导,也没有完善的奖惩制度,导致社团人员涣散,很难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2.缺少专业指导

大部分社团指导来自于团委教师,但由于团委的职能和具体负责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的限制,除了原则性的方向与活动指导外,很难有更具体的指导。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社团,也很少有学校或者社团能够请校内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或顾问。即使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也难以对社团的具体事宜一一躬亲。如此便导致了一些社团在组织上的低效化和活动上的散漫化。学生难以从社团活动中汲取充分的知识,无法估算参与社团的预期收益,从而降低对社团活动的期待。

3.社团创新能力欠缺

高校社团通常举行讲座、座谈、辩论、比赛、聚餐等种类繁多的活动,不一而足。不少社团除了常规的讲座、座谈模式之外,就很少有所突破,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联系实际、关注焦点、引领潮流方面作为甚微,无法走出一条创新发展、提炼精品、打造品牌的道路。

社团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无法引入专业导师的指导,从而社团本身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团管理上,无论是学生自律还是学校他律,都当从以上症结入手。

三、改进高校社团管理工作的建议

高校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发展。一个好的社团可以成为影响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而好的社团管理工作能够创造和改造出一批好的社团。针对此前分析的几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1.完善社团管理结构与制度,自主管理与学校管理协调发展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管理结构与制度建立的目标是减少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收入。同样的,高校社团也需要完善的管理结构与制度去减少社团不必要的付出、增加团员的收获、增加整个团体的荣誉。同时,自我管理是所有团体与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对于高校学生社团也不例外。

由于大学生社团管理的特殊性以及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应该协调好大学生自主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在遵循学校管理规定的同时侧重突出自我管理,正视高校社团管理中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身在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校、院团委在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一体两翼”格局的同时,应当深入考察各社团内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特别是奖惩机制、选举机制、档案制度等,落实社团内部制度。

2.加强社团专业指导,引入常态化的导师体制

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社会经验来看,高校学生虽不乏天资卓绝者,但知识结构以及经验视野毕竟有限。大学生社团要想有长远发展以及层次提升,就一定要有专业性的指导。从目前的高校实践情况看,有两条道路可以借鉴。一是将部分高校推行的“烛光导航”和“班级导师制”引入到社团层面,通过学校学院相关制度的确立,尝试将社团的专业指导制度化,固态化;二是社团可以自主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将指导教师作为社团设立的必须要素。

虽然说聘请专业教师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都会增加社团的成本,但获得的收益却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才能显现。可以预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社团更容易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社团的管理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团的文化内涵与传统宗旨也会得到加强与传承,从而更能增强社团的创新能力,扩大社团品牌的影响力。

3.致力于提高社团成员素质,加强社团成员培训

无论何种社团组织,人员稳定都是其强有力的支撑。相对而言,学生社团更具自主性和开放性,不同年龄、地域、学科、性格背景的社团成员,差异性较大,因为某项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人员之间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给社团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当前高校社团中,不少对社团活动十分热心的新生,刚刚进入校园就不甘人后,跟风而进,而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时间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进入社团的理由也蒙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

因此,为加强高校社团的管理,在强调制度建设和导师引入之外,还需严格贯彻纳新和换届制度,有针对性地对社团成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教育。这种培训和教育并不只限于社团内部的人员培训,更需贯彻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既有思想教育,又有专业培训,一体两面,共同作用于社团成员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推进社团良性发展的合力。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是时代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学生社团是校园进行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唯有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社团管理的方式方法,寻求切合时代需要的社团管理路径,方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余喜文.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2]张留山.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04).

[3]吕文慧.关于高校社团管理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篇2

但由于高校管理者对学生社团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学生社团还存在一系列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如:

内在空间不足,活动资源有限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开展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突出表现在社团经费的来源与支持上。随着社团数量和活动规模的精品化要求,社团经费越来越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社团的正常运转,这一方面基于高校对学生社团的经费分配和管理,另一方面更与社团自身的经费筹备以及使用情况密切相关。而学生社团在资源稀缺方面引发的“冰山效应”也不可小视:部分社团不仅难以维持社团自身的正常运转,更有甚者在未取得校方允许的情况下自行外出筹资,由于缺乏必要的防范和法律意识,严重者与非法组织结上关系,令社团、会员及自身发展毁于一旦。

内容缺乏创新,质量水平不一 虽然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种类繁多,活动内容丰富,但是被真正大范围认可的高水平社团数量并不多。不少学生社团活动层次较低,缺乏创新,发展方向不明确,活动缺乏科学策划与有效组织。久而久之,部分学生社团薄弱的组织文化使其难以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社团的吸引力、影响力以及生命力都在逐渐下降,直接限制了学生社团的长久发展和良性循环,更直接影响到每位学生社团成员综合素质的锻炼与提高。

内部管理松散,成员稳定性差 社团的真正意义之一就在于将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聚集到一起,通过协作以达到共同学习和提高的目的。然而由于学生社团天然具备的自发性、结构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部分社团负责人疏于管理、社团管理规范不健全等影响因素,社团内部建设薄弱、管理松散、成员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有些社团即使建立了自己的社团章程和管理制度,但由于流于形式,制度无法有效执行,内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大量存在。

【专家观点:】

合理布局 优化管理

西北民族学院副教授 朱杰

每个学生社团的工作由于受性质及活动宗旨的限制,大都表现出相对单一性和较强的针对性。如果学生社团的布局合理,由多个单一方向的社团组成的社团群落便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而如果学生社团设置重复,便从根本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影响了高校社团群落的发展。换句话说,学生社团的布局是否合理从很大程度上推进或阻碍着高校的素质教育。比如兰州大学,其很多理科应用性社团设置很合理,而参加者也不局限于理科学生,文科学生也为数不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从学生社团的种类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术性社团、文化娱乐性社团、综合服务性社团。目前从各大高校的学生社团来看,文化娱乐性社团居多,而那些科技知识含量高的社团较少。这里面当然与一个学校的学术氛围有关,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另外,也与学校管理层领导能否大力支持有很大的关联。一个学术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学生社团从它的成立之初,亦即成立意向形成之时,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悉心指导、大力扶持。

由于学生社团本身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因此在活动当中易于迷失方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负责人常常是从个人及小集体的利益出发制订活动计划,往往与学校大的决策、利益发生分歧甚至冲突,这就需要加以引导,从宏观上有效调控。但是,如果学校管理层仅靠高压性的强制命令,管得太死,学生社团就没有自主性,从而也就丧失了活力,就容易使社团产生抵触情绪;反之,如果放任自由,不加约束和适当的引导,学生社团又难以把握方向,有时还会走向歧途,甚至破坏影响校方的全面计划及整体利益,所以管理单位要注意自己的管理方式。实践证明,扶持与指导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是最具操作性的有效的一种管理模式。管理者着重把握的不是社团活动的细枝末节,而是着重把握社团领导层的思路、方向,审定社团活动的年度总体计划,划定其工作区间,监督社团的工作进程。

社团管理需注重制度建设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李安英

由于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因而学校对社团从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到活动方式,都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其行为,保证社团在健康的轨道上成长。首先,要逐步完善社团管理规章。社团的设立、活动要在法律法规、校纪校规的约束下进行。学校可根据现在社团活动的特点,制定《学生社团管理办法》,对社团的成立审批、年度注册审核、重大活动申报的审批程序以及社团的活动经费等管理制度作出明确的规定。在社团内,也要建立规章制度,主动接受学校有关部门的管理。其次,要理顺和完善学生社团的管理体制,把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学生工作的正式管理轨道,由校团委履行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职责,把学生社团直接纳入校团委的活动单位,列入团委的活动方案。最后,要建立和完善社团的考核评比和激励机制。“激励”有利于奖优罚劣,树立典型。很多高校如北大、北师大、复旦、交大等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十佳社团”“特色社团”“精品社团”的评选,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学生社团评优制度一方面是对社团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激励和鞭策大学生的社团工作热情。

在管理中突出培训和服务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工部副书记 陈爱民

高校学生社团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社团的运作情况通常与社团负责人和主要成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和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社团负责人及主要骨干成员素质高、能力强,社团发展状况就好,社团负责人及主要骨干成员素质低、能力差,社团就可能一团糟。因此,负责对学生社团指导和管理的部门必须把对社团负责人及骨干的培训放在首要的位置。制订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行动。通过培训,使社团负责人和主要骨干能正确认识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规律,在社团建设和发展的具体工作中,学会用人,学会管理人,学会培养人,社团才能上水平、上档次。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和指导部门负责社团干部的培训,培训后的社团干部负责社团的管理。在这里,既体现了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也体现了学生社团自主发展的原则。

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部门,其职能之一,就是要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不是社团自身所能解决的,特别涉及社团发展理念、社团环境等。因此,管理和指导部门既要积极探索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模式,为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南,又要积极热情、认真努力地为社团发展提供各种帮助,解决社团存在和发展中遭遇的各种具体问题,包括力所能及地帮助提供社团活动的场地、设备、资料;协调各社团之间的关系,组织社团之间的沟通和经验交流等。

实现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有效管理和指导,才能使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从自在状态转为自由状态,保证社团的发展方向,促使社团在育人成才方面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体现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合理分配活动经费

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王学军

社团经费紧张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通病。学生社团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费收入、学校拨付和社会赞助。会费收入是学生社团的基本经费,但学生社团会费一般较低,大多数学生社团收费在10~20元,而且一般是一次性收取会费。以一个400人的学生社团为例,大学四个学年平均一年只发展了100个会员,会费大多在1000~2000元之间,要用这些会费维持400人的社团开支是严重不足的。公益性、理论性、学术性社团收取会费更加困难,学校拨付经费也很少。大多数高校学生活动经费本身比较紧张,而且这些少量的经费习惯于向团组织和学生会等组织倾斜,有的高校由团委代管学校拨付给学生社团的经费,团委再分配给学生社团的经费就更少。经费紧张的学生社团只有把眼光投向社会,寻求社会赞助。寻求社会赞助本身就不易,加之社团与社团之间的竞争,有的社团组织之间甚至出现相互恶意攻击、只注重眼前利益无限承诺或不履行赞助承诺等不当行为,造成赞助市场的混乱,制约着社会经费的再投入。我国高校社团的经费管理也比较混乱,一般都是学生社团自收自支,缺少监督。学生社团经费的短缺与管理的不当必然会影响社团活动的开展,成为社团发展的最大障碍。

因此,社团管理和指导部门必须通过对经费的有效调配,来引导社团的运作。如对于公益性社团(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学生科研性协会(创造社、大学生科技协会等),以及一些宣传性社团,应用行政拨付的方式给予重点扶持和保障。另外,按照“谁得益,谁付酬”的原则,对于社团提升内部成员自身素质、技能的培训,如摄影摄像技巧的培训、英语口语提高训练等,经费的主要部分可以由参加培训的社团成员自筹自支。但对于社团组织的、面向高校广大学生的、影响力大、反应效果好的活动,可以将其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和活动的整体范畴,其经费可以采取行政支付的方式。

发挥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李卓慧

学校党委要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和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领导小组要把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的核心工作来抓,促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提升道德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多种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与促进身心健康的新天地,整体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发展动力。

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组织领导。共青团在团结和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提高思想认识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关联的组织,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社团工作的具体任务,把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到整体工作的统一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育人环节中的阵地作用,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所谓方向引导,即共青团对学生社团的指导要具备一定的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思想方面,也体现在对学生社团的实践工作指导当中。加强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方向引导,具体指积极引导学生社团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在具体管理学生社团涉外活动方面,要体现出兴趣爱好发展与思想认识的统一、个性发展与思想建设的统一、提高综合素质与思想正确的统一,为学生社团的发展壮大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

链接

哈佛大学学生社团管理经验

哈佛大学十分重视学生社团的管理。目前,有一名副院长、一名院长助理和一名学生活动主管负责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学生社团接受哈佛学院院长办公室和生活委员会的双重领导。

哈佛大学在学生社团管理中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其中主要有年度审核制度、活动申报制度和活动管理制度。

每年秋季时,学生社团必须到院长办公室重新注册登记,以获得延续认可资格。学生入学时学校发放的入学手册上注明了学生社团年度注册的时间与地点。哈佛大学《大学生社团管理规则》要求社团负责学生干部每年秋季入学时尽早进行年度登记,以便于尽早讨论社团学年活动方案。如果连续两个学年没有登记,社团就会被学校除名。

哈佛大学建立了一整套系统的学生社团活动申报制度,学生社团举办的活动必须在哈佛大学活动注册体系(Event Registration System-use to register your events)注册,每个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注册系统中都分配了专用的户名与密码,以便学生社团即时申请。社团只有通过活动注册体系的申请,才能得到学校的经费与其他支持。社团活动要使用室内外空间也要通过不同的申请系统予以申请。学生社团要提前数周使用户外空间申请系统(Applica tion to use Outdoor Spaces)和校内建筑申请系统(Application for Use of University Buildings)。

哈佛大学《大学生社团管理规则》除了规定社团成立条件、财务管理、活动场地申请,还特别规定了哈佛校名、校徽的使用、办公室的申请、知名人士的邀请、宣传管理与对外合作交流等细则。规则规定只有正式批准成立的学生社团才能在社团名称中使用“哈佛”和“哈佛大学”等字样和哈佛校徽;社团负责人有任何改变都要立刻告知院长办公室;社团章程有任何改变也要即时向院长办公室汇报;社团负责人在筹备会议之前必须得到院长办公室的许可;任何学生社团不能出现在商业性的电视广告与广播中;任何学生社团在媒体、出版物、广播电视、公众活动中的观点不代表哈佛大学或学生所在院系的立场与观点。

篇3

关键词:社团管理;SQL Sever 2008;Java;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7)02-0-02

0 引 言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各高校的生源不断增多,加入大学联合社团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攀升。社团在校园生活里起着关键作用,它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展现才华的舞台,还有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因此各高校都很重视社团开展的每一项活动,但由于社团活动的信息量较大,导致学校管理不能及时到位、社团内部管理混乱及信息资源无法及时共享等问题出现。若想充分利用巨大的信息资源,我们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创建一种高校社团管理模式,有效提高社团管理质量,使得大学社团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创造更多价值。

面临堆积成山的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强大的互联网资源平台实现高校社团管理系统模式,有效提高社团管理工作服务一体化,使社团管理具有价值性、高效性及信息资源共享的及时性。

1 系统功能设计

综合各高校对社团管理的不同需求,设计出符合各高校社团管理系统需求的子功能模块。将该系统划分为九个子功能板块,依次为系统登录、社团管理、成员管理、物资管理、活动管理、新闻和通知管理、个人信息修改及查询、社团活动查询、论坛模块。高校社团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如图1所示。

管理员及社团工作者能够管理图1所示的所有功能模块,而普通会员只能查询及登录论坛。需要注意的是个人信息的修改及查询无法修改登录系统的用户名,此举的目的在于避免造成主键重复,为管理带来不便,甚至会为后期带来编码困难等问题出现。论坛模块构建了一个交流的虚拟社区,里面有不同的主题,而不同的主题也有多种主贴,主贴的回复多种多样,且主贴用户有权删除回复自己的跟帖。物资管理及活动管理都实现了申请及审核功能。物资管理主要负责活动物资的归还与外借的及时申请,审核新添物资及删除已损坏或弄丢的物资。活动管理主要是审核活动的申请等。这些功能模块都根据社团的实际管理需求来设计,真正解决了一些社团管理问题。

2 系统数据库设计

高校社团管理系统的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SQL Server 2008系统功能强大,因此成为高校社团管理系统的最佳选择。数据库表主要包括用户表、社团表、成员表、社团活动表、学生参加活动记录表、新闻表等。社团表见表1所列,社团成员表见表2所列,社团活动表见表3所列。

3 系统实现

由于社团活动信息量大,所以在社团活动管理功能模块上添加了一个活动的模糊查询功能。老师、社团人员及非社团人员可以通过输入一些关键字快速查询自己想了解的社团活动信息。此举大大提高了查询社团活动信息的效率,使社团有纸化的查询转变为网络快速查询,减少了社团人员的工作量。

本系统涉及的填表信息很多,如物资及社团活动的申请,新闻及一些社团信息的通知等,都需要填写表格,但为了减少因填错而重新填写的工作量,本系统采用一些完整的插件,使用JavaScript函数来控制。在提交信息时,若信息不完整就会有相应提示,由此杜绝了因日期格式不对等小问题的存在而导致申请者重新填写信息的现象。当申请者输入日期的样式不符合规范性时,就会有相应的提示,因此在提交信息时不会成功,必须重新填写日期样式,而其他信息就不需改动,大大减少了重新填写的工作量。类似的还有个人信息管理功能模块,个人的邮箱格式不对也会有相应提示。

4 结 语

本系统已初步达到了预期想要实现的功能效果,实现了社团管理、物资管理、活动管理、个人信息查询与修改、社团成员管理、论坛社区等功能效果。关于论坛社区,主要是为社团成员与非社团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具有操作方便、交互友好、响应快捷等的优点。真正为社团管理解决了与非社团成员交流困难的难题。

高校社团管理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和Java来实现,为高校社团统一管理提供了平台。该系统使社团管理工作服务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及时性、规范化的管理及工作效率等都不断得到提高,加强了社团内部的管理及老师及时、全方面的管理。解决了高校社团管理的实际问题,使高校社团管理的有纸化向无纸化转变,提高了高校社团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雪梅.大学生社团建设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2]沈世根,汪承焱,许小东.Web程序设计: 实用网站开发[M].北京:清A大学出版社,2014.

[3]李超燕.数据库设计及应用项目教程SQL Sever 2008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余俊杰,林启灼.高校社团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广场,2011(11):104-106.

[5]徐兰芳,彭冰,吴永英.数据库设计与实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黄炳强.数据库原理与SQL Sever[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学生社团;管理;高校

0 引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大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性组织,是学校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政建设、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1 高校学生社团的定义

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也可以理解为:学生社团是经学校批准注册的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在校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程序自发组织起来,通过开展各项有益的社团活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学生团体。

2 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

2.1 高校学生社团已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随着学分制的实行和社团对大学生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大,班级概念逐渐淡化,而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和认可的学生社团,以其活动灵活、寓教于乐的特点,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际性。

2.2 高校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

学生社团的种类多样,涉及文学艺术、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体育健身、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且活动形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它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形成高校民主的思想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健康的文化信息、蓬勃的创造精神。

2.3 高校学生社团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主要途径。

学生社团打破了专业、班级、年级的界限,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感情、合作分工,并且在发展社团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知己好友,丰富了感情生活、扩大了社交范围;同时在处理社团事务的过程中,还可以锻炼自身的管理、领导、社交等方面的能力。可见,高校学生社团为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提供了有效平台,是构建大学生人格体系的重要途径。

3 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

3.1 发挥社联作用,整合社团优势。

社团联合会是校级学生社团在平等的基础上组成的联合体,由校团委领导,作为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社团联合会通过为学生社团筑建各种平台,加强交流互动,增进社团间的友谊,指导开展大型的社团活动,做到社团工作整体规划、各级联动、分步推进。广泛吸纳学校与社会资源,科学地统筹资源,有效地利用资源,大力促进学生社团的发展,使高校学生社团更具生命力。

3.2 健全社团制度,规范社团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社团组织健康、持续有力地发展,在健全和完善组织机构设置的基础上,应制定相应的神团管理办法及各种规章制度,形成一套较完善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管理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整合多方面资源,明确日常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社团成立的条件、登记注册程序、开展工作和活动的要求、考核评定的办法等,使社团管理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3 引入品牌意识,打造特色社团。

社团的特色是其生命力和品质的集中表现。社团品牌化建设即利用社团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地举办适合大学生发展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将这些活动持续下来,树立活动的品牌效应,并通过这些活动扩大社团的影响力。品牌活动要找准定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为重点,针对现代科技文化发展前沿的热点来开展品牌活动,真正做到继承和发扬社团精神,构建真正体现当代教育特色的社团。

3.4 依靠社会力量,促进社团社会化。

高校校内资源在一定的时期是有限的,而社会资源是无穷的,社团应立足校园,面向社会,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自身发展寻求外部动力。学生社团社会化是学生通过实践,逐步认识社会的一个过程,也是社会对其施加影响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客观要求。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社团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校正自己的行为,同时,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从而满足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需要。

学生社团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它不仅是大学生课外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大熔炉。在这里,从政治到文化,从社会到人生,从理论到实践,其内容无所不包,社团会员学习知识、培养兴趣、展示特长,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我们应立足于社团自身优势,及时、动态、科学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社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社团;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17-0097-02收稿日期:2016-04-07

作者简介:宋坚(1988―),男,浙江绍兴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汽车技术系辅导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社团是兴趣、爱好、特长相近的学生群体形成的一种群众性活动组织。高校社团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高校社团的合理化构建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一、高校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1)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方面使得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也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广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社团活动能够帮助广大学生更快地融入校园文化的大环境之中,更好地去体会校园文化的滋味,而随着学生的新老交替,社团活动自然而然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承者”,这也是众多高校校园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心理学认为当人处在一个相对安逸、宽松的环境当中,而且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以后,人的个性就能得到十足的发展,创造力也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社团活动具有群众基础广泛、灵活自主等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高校社团永远在学生心目当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学生们的欢迎。通过参与社团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校园文化,而且在感受文化的同时也能不断促进学生发挥创造力,改进社团活动的形式及内容,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3)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者”。“以人为本”一直是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提倡人的个性能够得到张扬,人的发展空间广阔而又自由,提倡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合作。高校社团是青年大学生中一批具有相似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群体所形成的一种群众性活动组织。社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学生们之间提供了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改进的机会。因此,社团活动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实践。

二、社团活动在提升校园文化中的制约因素

(1)品牌化社团数目稀少。在学校“双百双进”的政策引导下,我校各系都于近段时间成立了大量的社团,据数据统计,我校目前社团数已达68家,其中院级社团18家,再过不久便能达成“”的宏伟目标。但是,一味追求社团数量,虽然在量上有了保证,但是在质上能不能同样得到保证,这是需要打问号的。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我校的品牌化社团数量远远不够,这也是学校社团力量薄弱其中一个重要表现。

(2)社团活动缺乏自主性。社团要有活力和凝聚力,必须靠开展活动,这是社团发展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发挥社团自主性的重要前提。但是,以我校社团的活动数量而言,着实有些偏少,多数活动也是学校老师安排的,这大大制约了社团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社团的长远发展。

(3)资金不足,活动空间有限。社团活动要有无限的动力,一方面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便是要有一个相对宽广的活动空间。但是,从目前多数高校的社团发展情况来看,多数社团无论是从资金支持上也好,还是从活动空间来说,都出现了物质资源条件不足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社团的长远发展。就我校来说,在经费方面,虽然社团的成员人人都会上缴会费,但是这些小额的会费想要支撑起一个社团一个学期乃至于一个学年的正常运行,实在是颇有难度,加上各系的学生活动经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团活动的开展。活动场地方面,除小部分社团拥有相对稳定的场地之外,绝大部分社团都需要靠“打游击”才能开展活动。物质资源的匮乏,极大制约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4)缺乏专业指导,社团之间联系不够紧密。要使一个学生社团得到良性的发展,专业老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学校每个社团在成立时都配备了一名专门的指导教师,但是由于大部分指导教师都不够专业,因此,在指导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再加上学校缺乏对社团指导教师的奖励机制,导致某些指导教师仅仅是挂名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去履行自身的职责。另外,系社团之间、院社团与系社团之间、校内社团与校外社团之间的联系甚少,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经验没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使得社团在发展过程中远远缺乏专业性和创新性。

三、健全高校社团管理模式的路径

(1)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社团的“良性化”发展。

科学、合理、有效的社团管理制度对实现社团的良性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学校已制订出了《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社团管理方法》,其中包含了社团申请、成立、资金管理、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各系缺乏配套的社团管理措施,导致学院社团管理办法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学院团委应加强与各系之间的联系,督促各系制订出符合本系社团特点的社团章程和工作制度,对社团成员的日常行为加以规范化管理。

(2)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提高社团自主性。社团能否正常有序地发展,社团骨干是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工作,通过各种专业社团指导培训以及经验交流学习等活动,有效提高各社团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联合会这个自治组织的作用,以此为抓手,充分调动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加强教师指导,实现社团的“专业化”发展。

在保证社团活动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之下,应加强指导教师对社团的指导力度,以实现社团的专业化发展。学校应出台相关的社团指导教师奖励措施,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组建出一支专业的社团指导教师团队,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在社团建设中的作用,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社团活动形成一种合力,促使社团的运行及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确保社团活动在每个运行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样不仅能切实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而且还能以此形成一种核心,增强社团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4)培育精品社团,实现社团的“品牌化”发展。要实行品牌战略,大力培育精品社团,对那些活动主题鲜明、效果好、成绩突出、管理规范合理的社团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扶持这些精品社团来达到引领校园文化的目的。实践证明,一批专业化的精品社团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主流文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管理体系不完善、社团结构不合理、资源整合不到位、社团监管力度不够、物质支持能力有限、活动指导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体系,实现高校学生社团日常活动运行的制度化,管理的科学化。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由志同道合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参与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际能力、丰富内心世界的主要方式。因此,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科学化成为了一项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中的问题

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比较零散、随意化,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系统与方法。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社团管理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学生工作部门对学生社团管理缺乏重视,导致学生社团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方法不科学、管理效果不理想。以三峡大学为例,其现行的管理形式为:由校团委下设社团活动指导中心对社团统一指导,各学院团委具体管理。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学院团委设立专门的社团管理部门,大部分学院团委和社团严重脱节,造成社团组织性不强,管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2.学生社团结构不够合理。很多学校忽视对学生社团类型和性质的审核和监控,造成学生社团结构不合理、缺乏规划性。如三峡大学现有84个注册学生社团,其中同类、同名的英语类社团就有4个,有3个学院下设演讲与辩论协会。这样就导致同类型人才分散,难以集中力量打造出品牌学生社团。

3.学生社团资源整合不够到位。高校相关机构在对学生社团进行管理的时候,缺乏对社团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各社团独立性过强,开展活动内容单调、类型单一,缺乏主动传播社团文化的意识。社团之间很少交流,社团活动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影响力有限,很难真正达到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4.学校对学生社团工作的监管力度不够。学校对于学生社团负责人的工作缺少明确的量化考核标准,难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对于学生社团内部财务,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监管和指导,导致学生社团费用管理混乱。

5.学校对学生社团的资源支持不足。高校对学生社团的资助经费非常有限,提供的活动场所、办公室条件也严重不足,很难从根本上满足许多社团各种活动的需求。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强度和质量。

6.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水平不高。很多高校对学生社团作用认识不到位,对指导老师的考评奖励机制不健全,影响了高水平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工作的积极性。以致很多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都是义务兼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和指导十分欠缺,使得很多学生社团活动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加强科学化管理,促进学生社团新发展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认识,要促进学生社团进一步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

1.在管理体系上做到“三个一结合”。“三个一”,即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一套良好的管理模式。具体的实现方式为:第一,成立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由学校团委分管社团工作的老师、校级社团管理部门主席、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分管社团工作的负责人、各社团主要负责人组成权责分明的管理团队。第二,建立“金字塔”型管理模式,实行“社团管理委员会——院级社团管理部门——社团”纵向一体化管理。

2.形成日常活动运行的制度化。学校要加强并完善学生社团相关管理规章、条例的制度建设,通过对学生新社团成立审批的把关,实现学校对学生社团规模和类型的有机规划,调控学生社团结构,杜绝违规招新、私自超额收取会费等问题;通过对学生社团负责人工作的考核制订量化标准,调动学生社团开展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成效;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实现学生社团活动从策划、申请、审批、开展、监督、总结到评比皆有章可循,保证社团活动质量;防止操作失范衍生的吃喝风、借社团盈利等不良现象。总之,要通过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社团各项工作的监管力度,规范学生社团的各项行为。

3.实施三种机制,提升社团品味。在学生社团以及学生社团负责人中引进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淘汰机制,实行综合测评法。由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对社团以及负责人的各项工作制订详尽的积分细则,每个月对社团以及负责人进行一次综合测评。首先,根据测评成绩,分别进行各类别社团的内部排名及校内总的排名,激发同类别社团及跨类别社团间的竞争,用良性竞争促发展。为了使竞争的效果达到最优,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将对测评优秀的社团以及个人进行政策、荣誉、物质上的奖励,同时激励其他的社团和个人不断向优秀的目标奋进。除了奖励之外,对于每年年终综合测评总成绩末五位的社团,限期进行整改,对再次评估中被评议为确实没有活动开展能力或者不具备运行条件的社团予以淘汰。通过以上三种机制的综合实施,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团纵向发展,增强学生社团存在的意义,提升社团品味。

4.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团结协作。针对于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之间联系较少、缺乏经验交流、社团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等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第一,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应组织召开社团述职大会。通过正式严肃的形式,让各社团端正态度,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到改正方向,为后期的发展寻找目标,促进社团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二,学生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交流节”。参与对象不应局限为本校社团,还可以联系其他高校社团,要让社团负责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讨论困难,既可以解决社团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也可以增进各社团之间的友谊,为后期联合开展活动打下基础。

第三,组织开展以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月”。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全校社团共同参与,不限形式、不限风格,鼓励社团联手,凸显自身特点,表现自身优势,使各项活动的开展系统化、优质化、规模化,扩大活动的影响力。 转贴于

第四,每学年举办“社团干部训练营”。通过理论知识讲座、专业训练、野外拓展、企业参观、活动实践、论文分析等形式增强学生社团干部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社团活动精英。

5.改革会费管理模式,打造品牌社团。学校相关部门要意识到学生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社团要从组织上给予重视,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给予关心,活动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倾斜,努力为学生社团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首先,学校应该根据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学生社团的办公条件和活动条件,添置必要设备和物资,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助学生社团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学生社团工作的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对待指导教师的政策上面,学校一方面要鼓励热心学生社团工作的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保障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性力量;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落实教师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的认定与考核。比如学校可以把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的业绩列为评选教师教书育人先进的重要依据,或者把这项工作直接计入教师工作量,以调动教师参与学生社团工作的热情。

再次,学生社团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发放经费、会员费、社会企业赞助。会员费的数量十分有限,社会企业赞助存在不确定性或者大部分为礼品赞助,学校投入的社团活动经费又很少。针对此种情况,可以引入会费宏观调控机制。即学生社团管理委员对部分会费进行统一收取和管理,并加大经费的投放力度,这样有利于经费的合理利用,帮助学生社团开展大型活动,打造品牌社团。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的科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学生社团才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才能蓬勃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庆.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苏州工职院,2006,(7).

[2]牛俊红.浅谈高校社团建设[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4).

[3]刘岗.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3).

[4]周郭军.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7,(3).

篇7

一、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及问题

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一般为设立由大学生组成的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内设主席和副主席,并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根据社团发展需求设置相应部,由主席、副主席对下设部门、社团进行分管指导,部门对下属社团进行管理与服务。一般高校都会建立相关章程或制度来对社团管理模式来协助管理,如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规范等。通常,民办高校会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从事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工作。目前,民办高校有理论学习类、公益服务类、自然科学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体育健身类等类型的学生社团,其“社团组建的自发性、社团运转的自主性、社团会员的群众性、社团参与的目的性、社团活动的多样性”等特点吸引着众多学子的积极参与,民办高校也借助学生社团这个平台积极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滞后,管理水平低下。多数民办高校对学生社团缺乏引导和有效监管,社团组织松散,成立与解散的随意性大,大部分社团没有章程学生社团的类型多而杂,文化艺术和体育休闲类的社团较多,而理论教育型、学术研究型的社团太少。

对于学生社团管理的不规范,无论从社团分类,制度建设,人员选拔,都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原本学生社团,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但由于社团数量多,缺乏明确分工,造成规范性不够,活动组织混乱,档案不系统,社团自管会内部管理体制激励与奖惩机制不够健全,致使民办高校学生社团水平低下。

2.指导老师缺失,管理不到位。指导教师在社团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协调,但目前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哪一类的社团,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各高校都要求社团必须有指导教师,但这种要求大多只停留在书面上,事实上许多社团没有固定的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缺少专业知识,对社团活动缺少实际的指导与帮助。另外,高校对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的管理中,普遍缺乏选聘制度、权利义务明细,导致社团管理水平较低。

3.活动经费、时间和空间受限,社团活动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社团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没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民办高校尤甚,目前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三方面:学校拨发的学生活动经费,合法渠道获得的社会赞助,社团内部收缴的会费。

许多高校实行自由选课制度,高职院校还有实训项目的安排,社团成员的上课时间不一致,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空闲时间,集中开展活动的难度增大。另外,高校扩招也使得教育教学资源日益紧张,许多学校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严重不足,社团活动缺乏足够合适的场地,而且活动时间与场地的矛盾必将随着社团组织的进一步成熟而更加突出。

4.社团活动质量不高,层次和品位有待提升。当前,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但质量不高;同性质活动频繁,但吸引力不够;社团数量多,但专业特色社团少;娱乐性活动多,但主题活动缺失,科学性较弱;校内活动多,校外活动少另外,社团活动开展创新性缺乏重形式轻内容,需要建立健全社团干部培养机制,增强活动的创新性,引导和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

在社团活动中,许多社团热衷于开展各种时尚娱乐性的活动,而对学术性、政治性、思想性的项目较为淡漠,较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研究和探讨活动,这点在民办高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社团活动形式单调,千团一面,层次和品位都有待提高。

三、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提升对策

1.注重对大学生社团的管理、引导、支持。现今,大学生社团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的蓬勃发展对学校育人工作有着促进作用。学生社团的管理是一个教育、服务、规范和引导的过程。因此,要及时关注学生社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对社团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做到能积极引导和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促进社团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建设适合大学生社团发展需求的管理体系。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还是由共青团领导下的大学生社团联合会来具体负责。统一管理、协调和统筹全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社长定期例会制度,及时了解社团发展动态,对社团成立审核、审批经费及场地使用等做出严格规定,还应定期对全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进行调研和分析。此外,加大社团指导老师对社团的协调、管理和引导。及时关注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保证社团的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不偏离,同时解决社团遇到的棘手问题。

3.增强社团组织建设能力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团活动要从培养社员能力为出发点,从实际出发,从社员兴趣出发,增强社团活动的知识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创新,提升质量,增强吸引力。要让社员有“社团人”这样的使命感,培养社团成员的集体荣誉和使命感。

第二,明确社团活动理念,提升社团活动质量。明确社团服务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活动需求层次。设置科学合理的社团活动目标,严格规范社员的组织行为等方面入手。既要明白社团互动宗旨,又要符合社团发展规划。提升活动质量,使学生社团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篇8

关键词 社团 班级管理 自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09

在当今高校,班级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在学生工作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班级管理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时,高校蓬勃发展的学生社团组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学生社团活动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自主性以及活动广泛性吸引了当今大学生的积极参与。笔者认为,如果能够将“社团化”的理念引入高校班级管理中,将二者通过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势必会为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并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1 当今高校社团的基本特征

所谓大学生社团,是指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为了锻炼、培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基于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共同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自发结合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形成的具有特定目标、组织章程和活动方式的学生群体组织。大学生社团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团体环境,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基地。大学生社团有如下几点基本特征:

(1)大学生是社团文化的主体。主体性,是指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而言,它包括人对文化需要的创造性、选择的能动性和价值体验的主动性,表现为人对文化的支配原则和享用原则。大学生是社团的主要成员,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社团文化,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社团文化的教化作用。

(2)社团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工具。大学生创建社团,其目的就在于将志同道合的同学聚在一起,实现共同的目的。在日常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中,学生没有一个能够将专业知识进行积累升华的平台。有时又受限于班级制度,没有机会施展自身的才华与特长,社团能够将其兴趣爱好得以最大程度发挥,并将课堂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3)社团是高校文化最具时代特征的表现。高校是社会思想文化的发生源,也是思想政治的传播地。大学生社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社会各类组织交流,这就使得高校社团文化成为了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社团不仅有着高校的基本特征,更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

(4)社团是大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集群性是人的本性之一,人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于合群。在高校传统的班级中,一部分学生可能无法找到和他人的共同点。但在社团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征,能够在相互交流、相互感染中形成心理上的认同。

(5)社团是大学教育的新媒介。高校社团在活动中不仅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同时也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社团是通过大学生自愿加入而形成的团体,相比于传统的班级,社团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通过社团活动潜移默化形成的。

2 班级管理中加入“社团化”的可行性分析

2.1 目前高校班级管理的现状

在当今高校,按照专业划分班级,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以及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由于班级同学来自不同的背景与环境,再加上拥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取向。如今的高校班级概念在学生中逐渐被淡化,很多学生更愿意把精力都投入到团学组织中,这样班集体中组织成员的沟通就减少了。在很多学生看来,班级仅仅是其在大学学习生活的一个载体,并没有别的特殊的意义,这就造成了现如今通过传统手段管理班级的难度越来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

2.2 班级与社团的关系

作为群体的班级和大学生社团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从成员间亲密程度上区分,社团成员相互之间地位平等、关系密切,能够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到一起,成员之间关系简单。而班级成员则是根据其功利性结合在一起,并非情感的维系,而是被学校的规章制度所支配。(2)从正式程度上区分,班级属于学校的正规组织,有明确的校纪校规,并配有辅导员和班主任。社团属于非正式的组织,组织结构比较松散,活动方式比较灵活。(3)从群体成员的归属区分,班级是一种所属群体,而学生社团则是一种参照群体。

与此同时,社团和班级又有着很多的共同点:(1)二者都是有一群人组成的,并相互发生作用的群体。(2)二者都有着一定的目标,班级的目标是完成学校要求的教育教学任务。社团的目的则是产生共同的兴趣和愿望,从而实现他们的愿景。(3)二者都有着共同的规章和制度,班级以校纪校规规范准则,社团则是以成员的群体利益为准则,形成更加灵活多变的规范制度。

2.3 社团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从上文可以得出,社团与班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在一定的时候能够相辅相成。那么,如果将社团的理念引入班级管理,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社团能够增强班级成员的归属感,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利用社团的参照群体作用,成员能够在群体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同时,他们又身处班级之中,能够遵守班级的基本规范,充分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2)社团能够提升班级成员的道德素质,培养团队意识。由于社团内聚力较强,开展活动时能集思广益、通力合作,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平与效率、竞争与合作等现代人才品质。并能够通过正确引导,为这种性格品质寻找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与平台。

(3)社团能够提升班级成员的专业素质。在普通班级中,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社团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延伸,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同时,能够加以总结和升华,从而既能够开展社团互动,又能够巩固教学成果。

(4)社团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从一个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逐渐形成独立的人格,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在当今的高校班级中,大学生对辅导员的依赖性很强,在很多情况下无法独立的解决问题。但是在班级管理下的社团,成员要通过专业知识发展社团,同时也要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这种驱动力是自主的,是通过自身的诉求从而达到自身的目的,更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3 班级管理“社团化”模式实例分析

如上文所示,将“社团化”模式引入班级管理,能够为传统的班级管理注入新鲜血液,并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本文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本科2014级为试点,成立班级层面的社团组织,在此过程中提取经验方法,现就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1)成立兴趣小组,找寻学生的兴趣爱好。该年级共有行政班2个,共96人。前期通过辅导员和班委积极动员,各班级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成立了形式各样的兴趣小组。各兴趣小组的诞生,构建了社团发展的雏形。

(2)提供导师指导,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在班级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各小组成员提供社团的建设方案,并交由辅导员老师审核。辅导员根据各小组的特点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整合后的兴趣小组成立为班级社团。最终共成立了11个社团,基本实现了“人人有社团、人人有参与”的“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

(3)开展特色活动,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社团成立之后,通过定期开展特色活动,有效调动了班级成员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普通学生在不同的团日活动中有时是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有时是参与者,大家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活动发挥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展现自我、发挥特长。

(4)建立评价机制,鼓励成员的创新意识。在社团发展过程中,辅导员充分尊重和鼓励每个社团组织团日活动,并辅以评价机制。辅导员会通过社团活动展示等形式进行评价分析,并将该评价纳入学年总评体系,进一步激励各班级社团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辅导员还会根据社团性质,将其纳入竞赛体系,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小结

引入“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不仅是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总结与归纳,更是对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尝试与探索。通过将学生社团带入班级,能够有效地调动班级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也能够充分发挥成员之间的主观能动性。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希望通过该模式,在当代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自觉的长效机制,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自律地完成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通过试点,引入“社团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有了一定的成效,能够在实现班级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代卉霞.班级和大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及对策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3.7(1):99-102.

[2]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138-138.

[3] 王天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7-47.

[4] 张蓓.引入社团化班级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J].青年与社会,2013(10):18-19.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科学管理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完成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平台。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学生社团在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和重要。因此,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深入研究,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对学生的发展、对高校文化建设、对国家素质教育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作用

社团活动作为继党团活动和政治学习活动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思想政治工作新载体,具有一定的实效性,透过它可以真实正确的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利于高校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社团活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大学生在社团里会担当某个角色,负责某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要组织协调各部门,各人员相互配合,最终使活动顺利圆满进行,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大大提升。

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缓解压力,疏导心理,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因为多数同学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社团的,因此在社团活动中,他们能够体验乐趣,缓解压力,身心得到调整和休息,从而消除疲劳,减轻心理压力,疏导心理障碍。除此之外,参加社团活动还可以认识新同学,扩大视野,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帮助。

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完成社会化,为就业打基础。高校社团活动满足了学生实践的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都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这为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对学生社团的管理以及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一直有参与,因此就平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阐述几点高校社团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普遍对社团有浓厚兴趣,但参加社团的盲目性大,很多学生不能清楚地把握自己的发展

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加入社团有浓厚的兴趣,据调查,有83.24%的学生参加了学生社团,其中58.41%的学生参加了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社团,大学生参加社团已经相当普遍,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参加社团的经历[1]。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参加的社团缺乏了解。有些学生并不知道参加的社团要做些什么,看自己的同学参加了就跟随着加入;有些学生是被动员参加的,显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社团;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参加的学生社团越多越好,今年参加这个,明年参加那个。这种现象体现出大学生参加社团的盲目性非常大,他们不能够清楚地把握自己的发展。

(二)社团活动质量良莠不齐,社团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也参差不齐

目前,高校社团的组织与管理水平有高有低。[2]发展好的社团其组织结构合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积极性较高,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活动质量高,并能突出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氛围,能给同学们的全面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活动环境。而发展较差的社团情况各不相同,但其主要表现是社团发展不规范,发展不平衡、活动影响力有限、质量差。

(三)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新颖,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

有些社团组织的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创意、没有吸引力,加上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丰富,他们自然不愿参与其中。有些社团开展活动缺乏持续性,不能常年坚持,甚至有部分社团有名无实,社团活动处于停滞状态,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虽然加入了社团,但对社团活动参与程度不高,甚至不参与的现象。此外,随着年级的升高,就业、考研的压力越来越逼近,也导致学生投入到社团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三、社团的科学管理

(一)健全和完善社团管理制度

任何团体都应有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健康的发展和壮大。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创新的实践阵地,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除了一些常规制度外,在这里本文着重针对社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科学管理制度。

针对大学生盲目加入社团,不能把握自己的发展,并严重影响了社团的正常运行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必须制定严格的“入团机制”,具体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做好宣传社团的工作,吸纳社团成员前必须召开宣讲会。对于那些对该社团有兴趣参加的学生通过宣讲会的形式进行介绍,把该社团过去主要搞了哪些活动,社团成员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一一介绍给同学们,使他们心中有数,了解加入该社团后会参与什么工作,是否对自己有益,或者是否对此有兴趣。学生在对所要加入的社团有了充分的认识后再决定是否加入,这样一方面尽可能的避免了学生盲目加入社团,另一方面也大大减少了盲目入团后不参与社团活动那些学生给社团带来的不便。第二,对于想加入社团的学生,社团也要有规范的入团标准来筛选新成员。每个社团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殊性,这也要求社团成员具备相应的能力,在入团前,社团按照标准来筛选成员,使适合自己社团发展的学生能够加入社团,这对社团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这也是秉承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进行的筛选,这样做既有利于社团发展,又不会因为不适合而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对于一些娱乐性社团或公益性社团,比如体育社团、志愿者社团等等,就不需要入团标准来进行筛选了。

实行“入团机制”能够较有效的避免学生盲目入团,也能使学生更清楚的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还能使社团获得精英。

(二)加强社团干部组织管理能力的提高

针对目前社团发展水平高低不一这一现象,本文提出要大力提升社团干部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同时重视后备干部的培养。社团发展的好坏,无非是看社团活动的质量高低,这就需要社团成员从活动策划、组织到实施都有能力过硬的干部来领导,使这一系列工作能够高效进行。那么如何提升社团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呢?本文认为干部交流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一个学校有许多社团,各社团之间可以经常交换一两名社团干部来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如何更好的管理各自的社团,相互取长补短,在实践中逐步提升各社团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对于一些有能力的社团成员,社团应该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重点培养,这样既提升了社团的组织管理能力,使社团能够长期持久的发展下去,也避免了社团创立者在毕业后,该社团就随之销声匿迹。

(三)创新社团活动形式,丰富社团活动内容

社团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如果得不到创新和丰富,每次活动都重复从前的老路子,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大大降低学生的参与程度。有些学生认为不去参加活动都知道活动内容是什么,这样的社团怎么可能长期发展下去。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要求社团成员要与时俱进,不断增长见识,充实新思想,新思路,这样才有可能策划出吸引学生们的社团活动。除此之外,社团还应利用社团以外的一切有利资源。比如向全校有奖征集最有创意活动策划,这样不仅能够获得好点子,还能够从众多的策划中受到启发,产生创意灵感,策划出更好的社团活动;或随机对学校学生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偏好,进而开发出学生喜爱的社团活动。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已成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展示自我的平台。社团发展的好坏与社团管理水平的高低密不可分,因此,有关高校社团管理的研究还需要深入细致的进行,进而为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校园文化的繁荣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曦.大学生社团活动管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10

【关键词】社团管理;弹性控制;对立统一;持续发展

一、民办高校社团现状

伴随着民办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的剧增,学生社团一直保持着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无论从社团数量,还是从参加社团的人数来看,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指在校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等因素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团体,是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展现个人才华的重要园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及学校自身原因,民办高校的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多种问题和矛盾,灵活运用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理论,处理问题,可以使学生社团更好的为高校的学生工作服务。

二、对立统一原理

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着的事物之间及矛盾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也会发生变化。学生社团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不同的时期会存在不同的矛盾,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问题。

三、社团管理的“松”产生的原因

大部分民办高校实施严格的封闭式管理,这主要是从生源市场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成才及维护学校及学生的安全的角度考虑,学生家长在选择学校时首先选择管理”严”或直接要求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

1.学生素质方面

具体来讲,民办高校的学生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

2.高校位置方面

民办高校校址往往建在市郊,周边环境差,治安状况不好,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民办高校普遍实限制学生的出入校门时间,禁止学生在校外居住。

3.高校重视学习学生课外活动少

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生源情况,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往往要求学生上晚自习,不允许学生随意外出。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安全,但因为学校的校园范围有限,学生活动的空间较小,课余活动少,有些学生就开始无所事事,在校园里闲逛,破坏公物,打架,谈恋爱等现象也不断出现。

4.矛盾问题的解决办法

对于出现的这些情况,学校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当前的矛盾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之外能进行的课余活动少,学校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课余活动,要求大学生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没有课外活动也是不现实和不合理的。分析出问题的所在,学校要放松对学生社团创建和活动的限制,让学生创建对他们自身发展有利的社团,学习之外可以参加自己喜爱的社团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自由的施展才能,充分利用他们自己的课余时间。

学校放宽对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限制后,在学校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学生自发建立了很多有意义的社团,比如文学社,舞蹈社,动漫社,科学发明社等一系列社团。在课外时间,学生定时参加社团活动,不耽误学习,又很好的利用了学生课余时间,而且发挥了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才能,一举两得,在这个时期,学生社团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以前存在的学生在校园里闲逛,破坏公物,打架,谈恋爱等现象也大有好转,方便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

四、社团管理的“紧”产生的原因

随着学生社团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热情的不断高涨,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有些学生为了准备和参加社团的活动,影响了上课,甚至于旷课去准备社团活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参与了多个社团,整天光忙于社团的活动,根本没有心思和精力上课,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不在是学生课余活动少与学生旺盛的精力和求知欲之间的矛盾,而变成过多的社团活动与正常的课堂学习之间的矛盾。此时学校对于社团的控制力度要加强,限制学生参与社团的数量与活动时间,禁止学生占用上课时间进行社团的准备工作,严格区分社团的种类是学习类还是非学习类。对于学习类的社团可以适当发挥其对于课堂学习的辅助作用,对于其它非学习类社团要明确规定其社团人数,活动时间和场所,不允许学生过多的将精力和时间用在课余活动上。

在对学生社团加强控制一段时间后,学生因为社团活动旷课的情况明显好转。经过学校的正确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处理好课堂学习与社团活动间的关系,学生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松”与“紧”之间,实现学生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展。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正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在处理社团工作的问题上运用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可持续地展等先进理论。学校要多为学生考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论“松”与“紧”都是根据学生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都是希望学生能提高各项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玉祥 曹友谊:《大学生社团建设的问题及对策》,《思想?教育?理论》2000年专辑二

[2] 骆 磊 李建竹:《大学生杜团干部队伍建设自议》,《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第22卷第2期

[3] 高杭娟 《加强学生社团建设 促进电大思想政治教育》 张家港学院 2006年

篇11

一般认为,效率是指社会活动中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可见,成本与利益的关系是效率的实质。用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效益,可理解为高效率,反之则为效率低下。在公共管理中,所有公共事务都存在着成本与收益的衡量。效率低下应该是每个组织在管理中最突出的负面问题。笔者在调研S高校J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下属的11个学生社团时发现,只有个别社团能做到财务状况良好、社团成员的凝聚力高、计划从制定到落实能快速而准确,情况最糟糕的社团一年都组织不了一次社团活动或服务,社团管理形同虚设。情况如下表1所示:详细分析一个高效的政府,笔者发现:其决策制定是快速、准确而能实施的,且能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有一个专门的决策分析、制定和评估部门;任务布置下去各部门的职责是明确的——部门职责甚至有明确的章程说明;权力下放,不做不擅长的事情——政府外包服务项目,培育社会组织机构;规范化的考核和激励机制——360°绩效考核及明确的个人晋升途径;责任落实到人——一直到底的个人问责制。②③④规范化的制度约束以及恰当的人在恰当的岗位做恰当的事,保证了政府在一个政策周期内的高效运转。笔者将上述的一些理念运用在J学院的11个学生社团中。社团指导老师、会长和副会长形成决策机构,由于是专业社团,要求会长与副会长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为决策提供部分专业意见;决策形成的内容将细化为指标评分,作为360°绩效考核的依据,而评分包括社团联合会上级评分、其他社团同级评分和学生代表下级评分,分数高低将作为社团评优和个人荣誉的重要标准;社团专业性强的活动可借助校外力量,如金融协会模拟炒股比赛的软件则由企业提供,无需学生自行开发。上述举措,辅之以已有的日常管理制度,社团内部松散的风气有所改善,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社团间的良性竞争也促使更多学生干部积极性的提高,由于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认可以及工作的完成与自身发展紧密挂钩,学生干部更注重工作质量和服务意识,间接也提高了社团的公众影响力。

2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公平问题

广义下的“公平”的概念被赋予了政治公平、经济公平、伦理公平等多样的形式,而在公共管理的实践视角下,规则公平、程序公平、环境公平和结果公平是被讨论得最多的公平问题。规则问题时指管理主体制定的规则应具有普遍约束力,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程序公平是指公共管理活动的开展应遵循正当程序。环境公平是指管理主体应为管理对象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条件。结果公平是指管理主体应保证按贡献原则进行分配。一个注重公平的管理主体,应当在上述四方面的管理中有所体现。考察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其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必然注重其政务的公开程度,这好比古时明君开言纳谏。只有保证了信息掌握的对称性,社会大众才有机会获悉公共政策的信息,才有利于下一步的民意表达。第三方监督以及社会公民有表达意愿的渠道,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即保证强弱两方信息把握的公平性。⑤而让更多人有机会投身到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则是毋庸置疑且老生常谈的,缺乏竞争对每一个组织的发展而言都是有害的。学生进入学生社团一般不存在门槛高低之分,因此学生社团应当注重的公平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何保证信息在强弱双方间的一致性。缺少长远发展眼光的学生社团往往就在活动开展前几天通过发传单、摆摊的方式让学生群体了解其社团动态,而当活动结束,学生群体就再也无法掌握该社团的任何信息。同样的情况发现在社团内部,干事往往只能接受任务,但对社团的未来发展或与自身相关的信息则了解甚少。合理的做法就是类似于政府的“政务公开”,利用互联网、电子期刊、微信、微博等先进工具,更新社团的动态。笔者曾让J学院社团联合会把换届名单在微信上,发现转发和评论信息人次共达几百次,很好地让更多的学生获取社团的日常信息。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社团的评优问题。习惯性的做法是根据社团上交活动材料的准时程度以及活动规模的大小来进行评分,这样的评判标准往往缺乏公平性和客观性。笔者长期调研J学院的社会调查与研究协会,发现其活动大多为社会调研和数据研究分析,活动性质并非如辩论赛或知识竞赛的外扬,也并不能吸引很多社会研究专业以外的学生参与进来,但调研参与活动的学生对该协会的评价,持正面评价态度的占90%以上。这表明,活动的规模或性质,并不能作为社团开展活动优劣的唯一评判标准。笔者认为,更加公平的做法是考察参与其中的学生是否受惠,并且是否能让更多的学生受惠。精明的政府部门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会不厌其烦地咨询其服务对象的意见,这一点应当值得学生社团效法。因此,在考核社团绩效时,会员(即学生)的态度应当占有相当大的部分比重。由此看来,应用360°绩效考核来考评社团一年的工作表现,既是效率问题上的考量,也是公平问题的解决之道。

3结论

篇12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社团 情感管理 实践探索

高校社团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下自发建立了具有一定目标和活动规范的非正式团体。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校大力加强德育工作,积极培养“四有”人才的新形势下,如何认真分析社团现状、特点,积极探索社团发展规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促进社团工作健康发展,还需要高校广大学生工作者探索和研究。在此前提下,笔者紧密结合自身参与学生工作的切身体会,积极调查访谈在学生工作方面经验丰富的老师和学生,广泛参考各大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管理学观点与著作,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出学生社团科学管理的根源在于情感管理方法的实践应用。

一、高校社团管理中运用无形的情感管理方法

1.他山之石――以情感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石为高校社团科学化管理奠基

情感管理模式的整个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基于“情感人假设”的基础上的,“情感人”假设的基本观点是:(1)人是有“七情六欲”的,而情绪又是一种能量,如果利用得好,则可以激发人的潜能的发挥;(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智慧,只是有大小的差异,且情绪智慧与工作效率成正比;(3)只要予以建设性的引导,情绪就可以有效地提高智商;(4)智商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唯一要素,情绪智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智商的发挥水平,尤其在一个群体中,关键不在智商的总水平而在情绪智慧的总水平。此外,其理论基础还包括以“激活心”为核心的“金苹果”激励理论。不难发现,在社团管理当中也正是将社团干部当成“情感人”来对待,才得以实现动员与管理的,再通过荣誉奖励等“心灵激励”来提高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和执行度。

2.心理契约――情感管理学的核心,社团管理的动力源

完整的“心理契约”包括两个方面:个体层面与组织层面。个体的心理契约――个体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和信念系统;组织的心理契约――个体对于相互责任的认知和信念系统。尽管心理契约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他发挥着比有形契约更强的影响力。大多数学生在参与社团时,所抱的初衷无外乎多结识一些朋友,多获得一些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他们希望这个团队是最好,同时也期望这个团队能给他提供最好的,而社团组织也希望自己招到的人是最好的且能为社团发展进步提供最大的帮助,同时也默许将会为他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无形当中他们在各自心里签下了一份“心理契约”,而且各自将这份契约作为鞭策自己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的动力。

3.情绪识别――情感管理的重点,社团管理的关键点

情绪是一种智慧,情绪是一种能量,他直接、间接地影响着今天、明天的工作。因此,如何将之有效地进行利用则成为情感管理的一大重点。对于社团管理而言,情绪的识别比利用显得更加重要,甚至更多时候成为成败的关键。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团队刚完成了一个极不成功的任务,又接到了另一份任务,底下的人心里既有上次任务的失败的挫折感,又有任务一个接着一个的抵触情绪。如果团队的领导不善加开导与利用他们的情绪,接下来必定还是失败。相反,如果能鼓起他们一雪前耻的勇气和重头来过的信念,那么超额完成任务都不是难事。妥善地处理好团队成员的负面情绪,能够有效地维持、修正双方的“心理契约”。由于心理契约是以承诺为基础的责任观,心理契约的构建与修正都会影响到个人和组织。

二、责任感是情感管理得以实现的前提

1.启发责任意识,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积极参与学生工作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责任都是生存的基础,是永恒的生存法则。在大学的校园里,有许许多多的学生干部,他们将“真诚服务同学,构建和谐校园”作为自己的责任,可是更多的同学却是对此漠不关心。本人曾经历过部门招新报名时门可罗雀的情况,最后不得不进行二次招新来实现招新目标,结果可想而知,真正能胜任的寥寥无。在第二年招新时,本部门便将宣传的重点从部门的介绍转移到加深新生责任感上,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传递给新生们,让他们感到不参加学生干部的竞选就是没责任心,对不起国家的悉心培养,对不起人民的殷切期望。最终圆满完成了招新任务,也带动了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我们应当相信,一个人能力再强,如果他不愿意付出,就不能为团队创造价值,而一个愿意为团队全身心付出的人,即使能力稍逊一筹,也能够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2.善无大小――无论所处何职,责任没有大小,一荣俱荣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优秀的团队没有落后的队员,而一个失败的团队也没有成功的个人”。只有齐心协力,建立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才能让社团走得更稳,走得更远。作为管理者,就应该让手下的每个人牢记,没有微不足道的工作,只有重若千斤的责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只有团队成功了,个人的成功才有意义,而团队成功却来源于每一个人积极进取和不断进步。同样的,社团的管理者也要勇于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关键时刻上的去,是管理者管理到位的体现。当分管的部门出现问题时,管理者不应推卸、指责和抱怨,而是要主动承担责任,从自身的管理中寻找原因。管理者只有经常反思自己的领导能力,才能改变借口泛滥的负面社团文化。

3.薪火传承――用责任感为动力,延续职责的传承

高校的学生社团作为一个学生群体组织,也必然会随着新生的入学而“迎来”,随着老生的离去而“送往”,说白了就是“换届”。古语有云,“一朝天子,一朝臣”,如何保证薪火不灭,不因一时识人不善而使一个社团败绩,做好职责的传承便成为社团管理中的重中之重。要想保证一个社团职责、宗旨的传承不灭,就必须建立起该社团的“责任价值观”,围绕“心理契约”这个核心,给予团队成员传承组织宗旨的愿望和机会。所谓社团组织“责任价值观”的培育、形成和出现,是组织和个人、部门与部门、个人和个人都以为他人承担责任为荣,同时也都在享受他认为自己承担责任所带来的责任果实,才会由此逐渐出现以承担责任为荣的群体意识,最终形成社团组织的责任价值观,为社团职责与宗旨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将成功的信念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让退下来的人安心,让走上台的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三、主人翁意识是情感管理的目标

1.“我的大学我做主”,化被动为主动的尝试

社团里的学生干部不得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把自己当成客人,只是暂时在这里面待一段时间,换届了就走人。作为大学生,应该拥有自己的主张和自己对于事物的评价标准,也强烈地渴望做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要想让部下们都能独当一面,那么就需要社团管理者们尝试让他们来分配任务指导工作。让团队的所有人都试着做一天的社长,他们就会对“我是这个社团的主人,我应该做主人应该做的事情,承担主人翁责任”这一意识有深刻的体会。领导阶层的精力和培养目标都是有限的,一个主动自觉的人,对于社团的主要干部来说,是最值得信任和培养的。所以,培养属下的主人翁意识是情感管理的目标,也是管理者应该努力尝试的工作方式。

2.以创新求发展,用实践拓思路,实现全方位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社团管理的指导思想,来开展社团活动,就要求学生干部们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社团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届又一届的人因循旧例,只会让社团越走越没落。创新必须在对自身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认真总结过往,是一切创新思路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也是避免盲目指导的重要途径。同时,要提升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就应当适当地放手让干事的去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干。因为多数情况下,社团的上层都是一些老成持重之人,难免有些守旧,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干事们总能提出一些新想法,这就要求社团的管理者们适当地放权,毕竟社团的领导大权将来是要交到他们手里的,切实可行的创新思路也是将来他们推动社团发展的筹码。

四、结束语

有人说,管理是一种温和的、蕴含着力量的、拉锯式的意志力的较量。的确不无道理,某种意义上,态度及情感起到不可言状的作用。学生干部之所以工作,多半是出于理性的目的,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他们的动力要受情绪的影响。一个主动、热情、上进的人,他总会在工作中表现好,尽善尽美,对于管理者,更是如此,因为他的影响面会更广。从情感入手进行培训和管理,是为了让团队成员更热爱自己的工作。必须搞清楚作为管理者,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情感投入自己的工作,然后如何为所管辖的人的情感找到归宿,否则就是以盲引盲。

参考文献:

[1]张静抒.情感管理学(第二版)[C].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4.112.142.

[2]周郭军.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与建设[N].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报,2007,(3):75-77.

[3]周斌.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特点分析与发展对策[N].扬州大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5):38.48.58.

[4]张晖,任朝彦.责任决定成败.2006.

[5]龙兴跃.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教育管理[C].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版社,2008.

篇13

关键词: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 现状 重要意义 加强措施 工作机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艺术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学生社团组织中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参与学校活动,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现状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是指由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体,如合唱队、舞蹈队、器乐队、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各普通高校对社团尤其是艺术社团的发展与建设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但除了一些重点高校的重点艺术团体,如浙江大学黑白剧社、北京大学青年摄影协会、南京大学交响乐团、南京大学女子合唱团等外,一般院校的艺术社团建设还带有很浓的“门面”色彩,即把经费和建设重点放在可以为学校增光添彩的大型展示类艺术社团上。所以,高校艺术类社团虽然名目繁多、数量不少,但能用先进的文化、优秀的作品引导感染大学生,真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的极少。

二、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加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体现。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这其中赋予美育以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目前正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有许多,其中艺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提高文化品位,增强审美情趣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本质上看,艺术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与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与训练,以及对学生创造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1]

从形式上看,艺术教育的范围十分广泛,它包括艺术课程的教学和艺术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课堂外审美活动等。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是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学生艺术社团活动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真正贯彻课内课外、课堂艺术教育与课外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在有效地提高高校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爱校爱国热情,艺术社团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艺术社团既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艺术指导部门重点培育和建设的项目之一。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积累,一些富有特色的艺术团体从众多的学生社团中脱颖而出,在同学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艺术社团的目标宗旨在于以精神之美打造校园文化的品牌,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影响每一个人,让高雅的艺术生活和校园生活融为一体。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从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来看,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艺术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和活动的自主性,在大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广阔舞台和自由选择的机会,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兴趣的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的参与。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课余施展才华、展示风采的舞台,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发挥个性,提高个人能力,提高审美水平、文化认识能力和艺术修养,从而增加人文内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对促进形成高尚、健康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艺术社团建设正成为拓展高校共青团工作育人空间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加强大学生艺术社团建设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当前,在全国各大院校都活跃着相当数量的学生艺术社团,主要包括歌舞团、合唱团、话剧团、礼仪团、铜管乐团、民族乐团、交响乐团、键盘乐团、辩论队等。此外,不少大学里还有学生自发组织成立的话剧社、摄影协会、美术协会、文学社、动漫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它们的存在为爱好艺术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与提升平台,开展了一系列集文化性、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作为活跃在校园的一种独特风景,正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所认可和接受,并逐渐融入大学校园文化中,成为大学生校园课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壮大,使其在丰富校园生活,参与学校管理,扩大求知领域,锻炼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的亮点。

三、加强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的主要措施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以“合理规划,积极扶持,正确引导,科学管理”为指导思想,以阵地化建设、制度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运作的“四化”为原则,以“五个一”(即一部章程、一个挂靠单位、一名指导老师、一项特色活动、一个团支部)为社团建设模式。[2]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完善管理办法。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按照合理规划、积极扶持、正确引导、科学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学生艺术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为艺术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制度基础。这些制度包括艺术社团的成立、年审注册、评估考核、奖惩机制、社团宣传、报刊管理、网页管理、活动审批、社团财务、监督及队伍建设等,制度中要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加以贯彻实施。

(二)积极支持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开展活动。

支持和引导学生艺术社团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按照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通过每年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及单项艺术展演活动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每个艺术社团一年举办一项特色活动。学生艺术团体也要走出去,与其他兄弟高校加强交流合作,既展示学校艺术社团,提高艺术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又繁荣和发展学生艺术社团,打造出学生艺术社团的品牌,更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

(三)加大对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力度。

学校团委受学校党委委托对学生社团进行指导。加强对艺术社团工作的指导是推进社团正确、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团委要指派专人负责学生艺术社团工作,加强工作指导,把握正确方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指导:①加强政治指导,在社团活动中融入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学生艺术社团的特点,每个社团聘请一名有专业特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艺术社团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社团的建设。②对活动内容的指导,给学生社团出谋划策,规划一定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加强活动审批环节,确保学生艺术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③对社团骨干的指导。社团骨干是社团的“纲”,在社团中发挥着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培养好社团骨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视学生艺术社团骨干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学生艺术社团骨干队伍建设。选择素质高、能力强、有威信的同学担任学生艺术社团负责人,建立学校艺术特长生人才库,加强对艺术社团骨干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艺术社团的水平。为了保证艺术社团的水平,首先要加强学校艺术特长生的招生工作力度,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水平的艺术特长生到高校学习。有些学校对有艺术特长的学生考取本校降低一档分数线录取,提高本校的艺术团队组织里“特长者”、“爱好者”的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次要把艺术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的培训纳入团学干部体系、参与评优表彰及学生综合测评当中去。

(五)增加对学生艺术社团建设的投入。

不仅要为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活动和发展资金,保证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还要增加对学生艺术社团活动需要的设备、器具、场地等方面的阵地建设,如建设一批具有艺术教育新理念的艺术活动场地和设施,包括音乐教室、美术室、舞蹈练功房、排练场、影视放映厅、手工作坊,等等。同时也可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的项目化推进和社会化运作方式增加对学生艺术社团的投入。

(六)不断推动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工作创新。

在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首先要观念创新,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艺术社团成员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网上艺术社团活动、跨校艺术社团活动、艺术社团与其他学生组织关系、社团负责人培养、社团整体宏观调控、吸纳社会资源、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的工作,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有新突破,为学生艺术社团的建设保驾护航,适应学生需求,增强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艺术社团发展壮大之路。

四、健全完善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学生艺术社团的领导体制。

学生艺术社团的健康发展,不单单是共青团组织可以完成的,还应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有艺术系(室)的院(系)等都要参与到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中,给予支持、提供帮助,形成党委领导、部门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并探索和建立学生艺术社团指导体系,加强对整个艺术社团组织的宏观管理、理论研究和工作保障。如充分利用高校相关艺术系(室)的专业教师资源,将部分学生艺术社团与艺术系(室)挂靠共建,建立合作培养体系。不断提高艺术社团的水平和质量,增强艺术社团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保障艺术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3]

(二)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理论研究机制。

总结和把握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的规律,为学生艺术团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学校需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学生艺术社团?学校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学生艺术社团是最优化的?学生艺术社团如何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这些都是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和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制约学生艺术社团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因素。因此,需要专家学者、干部教师和学生骨干等结合学校实际关注和研究学生艺术社团发展中的问题。如每年举办一次学生艺术社团工作理论研讨会,不断促进学生艺术社团的繁荣。

(三)完善学生艺术社团的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艺术社团评估体系。把艺术社团建设纳入学校学生工作评估体系、教学评估体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学校要统筹规划学生艺术社团建设,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组织的年度考核。充分发挥学生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四)完善学生艺术社团的激励机制。

学校可研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艺术社团稳定持续蓬勃发展。定期对表现优秀(考核优秀)的学生艺术社团、成效显著的艺术社团活动、工作出色的艺术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艺术社团活动的学生、成绩突出的艺术社团指导教师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如对参加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学生,可给予相应的大学生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同时,对参加省部级艺术竞赛活动荣获等次奖的学生可分别给予校内相应等次的奖学金,对参加全国竞赛取得名次的,可相应提高一个档次进行奖励。对指导老师而言,指导学生艺术社团活动应计算教学工作量,给予相应的课酬;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及全国竞赛获得名次的,可给予学生奖励额度的一半进行奖励等具体可行的奖励办法。

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为广大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完善能力、加强修养提供了舞台,是延伸德育工作手臂的重要载体,是繁荣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的重要形式。因此,高校团组织应紧紧围绕高校“育人”这一中心,以“让每一位同学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个艺术社团”为目标,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级各类艺术社团活动,努力成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切实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管理,促进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朝健康、文明、向上的方向发展,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强大作用。

(五)合理规划社团每年的活动项目,精心设计活动内容。

例如:每年三月份可以搞“社团巡礼”活动,其活动项目可以形式多样,不仅可以包括学雷锋树新风活动,而且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社团各自品牌项目活动的巡展和巡演。四月份可以进行“社团学术月”的活动,包括一些学术知识讲座、学术知识竞赛、学术征文比赛、环保绿色行等一些活动。五月份“社团体育管理中心”将全力辅助校运动会项目。同时,也要积极进行“社团体育节”的活动,其活动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到六月上旬。具体的活动项目包括:足协杯、棋类大赛、公寓杯乒乓球赛、羽毛球赛、跆拳道比赛、三人女子半场篮球赛、武术和散打的表演赛、男子三人篮球赛。在这些活动项目中可以穿插健身运动系列节目,以作为祝彩。六月份可以举办“电影艺术节”。可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魅力电影展播,基本上初定为八场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电影和一次“影评征文”活动,其中也要举办两到三次的电影知识的讲座(包括与当地的媒体记者、编辑的见面会,以及影评征文获奖者对电影的研讨会)。七月至八月,社团要广泛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或是社团自发组织的志愿活动。九月份可以在校园内部进行全面的社团形象宣传,为社团的招新做积极的准备工作,通过乐队演唱会、社团晚会、一些服务活动来扩大社团的校园影响力,并将海报、横幅作为一种随机的宣传方式,结合针对新生入校而专设的“社团校园服务站”这种服务团体,来进一步提升社团的整体形象。同时再结合社团宣传册和社团报纸的发行,将社团在广大师生的心目中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十月份要广泛开展九月精心筹备的“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主要是一些艺术作品的巡展。并积极进行其他的活动,包括:西域文化研究系列电影展播、创业演讲比赛、民族生演讲比赛、相声小品大赛、篮协杯、四人足球赛、爱国主义演讲比赛、英文卡拉OK大赛、征文比赛、羽毛球表演赛、棋类表演赛、科普知识竞赛、西域文化讲坛、英文成长培训教室、女性护理知识讲座、爱国主义电影展播、网页制作(包括Flash)知识讲座、街舞大赛等一些活动。[4]另外,对于一些有发展商业活动价值的社团,也可以对外进行适量的商业活动。他们在进行对外宣传的同时也为自己的协会赚到了可观的活动经费,不仅提高了协会的财力,而且提高了其经济实力、活动能力。这里的商业活动前期可能主要是一些文艺演出,后期可能会转向技术指导与辅助上,并与商家达成一些长期合作的意项。要积极为本社团寻找赞助商家,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建立默契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提高文化素质、培育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篇14

形成制度化的核心是制定《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条例中包含新社团成立审批办法、社团招新办法、社团负责人产生办法、社团负责人工作守则、社团活动开展办法、优秀社团评比办法、优秀社团负责人评比办法、社团经费管理办法等内容。通过对新社团成立审批的把关,实现学校对社团规模和类型的有机规划,调控社团结构;通过对社团招新的控制,杜绝违规招新、私自超额收取会费等行为,提高会员积极性,方便社团工作安排;通过对社团负责人的产生以及工作的考核制订量化标准,调动社团开展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成效;通过对社团活动具体要求,实现社团活动从策划、申请、审批、开展、监督、总结到评比有章可循,保证活动质量。通过对社团财务工作的详细规定,防止操作失范衍生的吃喝风、借社团盈利等不良现象。总之,借助《学生社团管理条例》,加强对社团各项工作的监管力度,规范社团的各项行为。

2.从对社团的具体管理策略的角度讲

(1)施行三种机制,提升社团品味

在社团以及社团负责人中引进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淘汰机制。实现这三种机制的载体为对社团以及负责人实行综合测评法。由社团管理委员会对社团以及负责人的各项工作制订详尽的积分细则,按照积分细则,每个月对社团以及负责人进行一次综合测评。首先,根据测评成绩,按照社团类别(公益、学术、文艺、体育四大类别)进行各类别的内部排名并予以公示,引发同类别社团之间的竞争,然后进行全校性不分类别的社团排名并予以公示,激起跨类别社团之间竞争,用良性竞争促发展。奖励是引导竞争的最佳方法。为了使竞争的效果最优,社团管理委员会将对测评优秀的社团以及个人进行政策、荣誉、物质上的奖励,鼓舞其再接再厉,同时激励其它的社团和个人不断的向优秀的目标奋进。没有惩罚就缺少压力,除了奖励之外,淘汰机制也被引入社团管理。对于每年年终综合测评总成绩为末五位的社团,限期进行整改,整改期过以后,由社团管理委员会评估验收,验收之后将评议为确实没有活动开展能力或者不具备运行条件的社团予以淘汰,终止注册。通过以上三种机制综合实施,进一步促进社团纵向发展,增强社团存在的意义,提升社团品味。

(2)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团结协作

目前高校社团存在独立性较强,社团之间联系较少,缺乏经验交流,社团联合开展活动的机会不多,社团负责人的素质不高等问题。造成许多社团盲目发展,重复建设,长久处于自己的圈子里面,很难找到发展的突破点。针对此种现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

①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社团述职大会。各社团负责人向大家陈述一年中本社团的管理模式、活动开展情况以及一些经验和教训。通过此种正式严肃的形式,让各社团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认清社团本身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到改正方向,为后期的发展寻找目标,促进社团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②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交流节”。交流节的内容以轻松、愉快的形式(例如:茶话会、趣味运动会、篮球赛等)展开,参与对象不仅为本校社团,还可以联系其它高校社团。在欢乐的气氛中,社团负责人互相交流,分享经验,讨论困难,解决社团发展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也增进各社团之间的友谊,为后期联合开展活动做下铺垫。

③由学校倡导、组织开展以丰富全校学生生活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月。在学校统一规划下,全校社团共同参与,不限形式、不限风格,鼓励社团联手,发挥自身特点,表现自身优势,使各项活动的开展系统化、优质化、规模化,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增强活动成效。

④社团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举行“社团干部训练营”。通过理论知识讲解、专业训练、野外拓展、企业参观、活动实践、论文分析等形式增强社团干部的基本素质,培养一批社团活动精英。

(3)提高意识,加大投入,改革会费管理模式,扶持精品活动

学校相关部门要意识到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社团要从组织上给予重视,政策上给予支持,工作上给予关心,活动上给予指导,资金上给予倾斜,努力为社团的发展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特别是在场地使用、活动设计、经费支持、指导老师聘请等方面要为社团工作创造条件。

①学校应该根据情况,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学生社团的办公条件和活动条件,添置必要设备和物质,通过组织的力量帮助社团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为学生社团工作有效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②在对待指导老师的政策上面,学校一方面鼓励热心学生社团工作的老师积极地介入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分类指导,使学生社团建设的指导性力量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在制度上落实教师介入学生社团活动工作的认定与考核。比如学校可以把教师在这方面的业绩列为评选教书育人先进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