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云计算的技术培训范文

云计算的技术培训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云计算的技术培训,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云计算的技术培训

篇1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中小学教师 培训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新课标的出台,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有别于传统培训模式,互联网络的交互性、多样性、便捷性的特征优势,使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这些都是本文关注并期望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内容与教师教学的具体应用相脱节,缺乏实效性。

一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的培训讲师只注重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操作、应用和一些简单的课本理论的讲解,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与实际教学相融合,这就导致中小学教师在培训期间仅仅学到了一些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操作,但是不能把所学东西与实际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信息技术难以发挥其优势,最终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

这种培训忽视对受训教师信息技术创造性的培养,与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相差甚远,更不符合我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要求。在新世纪,中小学教师既要具备系统完善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又要具有信息技术创造性发挥的素质,这样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教学中,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育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培训方式比较单一,阻碍了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主动运用。

很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式采用的都是所有中小学教师集中在一起的统一集中式培训,这些中小学教师不论学校、年级、学科全都集中在一起受训。培训方式是统一采用“授课―演示―练习”的形式,这种简单、枯燥的培训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集中统一授课的培训班里,存在各学科的差异性,中小学教师只能学到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关于信息技术如何与各学科有效整合的培训难以施展,教师学不到自己所需的知识,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又很少,这种“填鸭式”的硬性教学,使受训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差。

(三)学校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培训不重视,培训缺乏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很多中小学校都只是简单地开设计算机类课程,完善计算机硬件设施,而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培训不够重视,这样就出现了学校大量计算机闲置、计算机类课程无人授课的现象。实际上,很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都没有一套严谨、规范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教师只要完成培训课程就算结业,不会有什么考核,或者合格证书。学校方面,也只是要求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培训,而对后期教学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没有一个系统考核。在不明确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的状态下,受训教师采取的是一种敷衍应付的态度,这直接影响培训的效果。

二、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的策略思考

(一)注重培训内容与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实现学以致用。

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在内容设计上要紧密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切实解决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因此,建立成立“网络教研平台”,即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给教师提供更加充足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具体要求是:1.能为受训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讲解。注重对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信息技术与课件有机融合的基本理论,互联网课件的制作的基本操作等信息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2.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学习管理、知识应用、心得分享的平台,并为他们提供教研、学习、交流、答疑等功能的交流。3.将多媒体视频、图像、声音、动画等技术应用到课件设计中。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内容设计要尽量避免对受训老师进行重复、简单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要迎合老师的心理需求,引导老师如何将网络信息技术延伸到教学设计中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将信息技术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就是将多媒体视频、图像、声音、动画等技术应用于课件设计中,受训教师既能轻松接受和理解,又能够直接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所用。

(二)以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方式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

我国目前有很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心,但有些规模较小,这些培训中心都是闭塞性地培训、教学,彼此之间缺乏一定的交流和沟通,因此,信息量少,模式单一,这些都是制约培训结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大型或者是小型的信息技术培训中心,都应该组建一个Moodle平台。一方面,加强各培训中心之间的学习、培训、教学设计的交流和分享。各培训中心可以实地互访、学习,最直接的就是搭建一个教师网络交流共享平台,每位受训老师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进行学习、探讨、分享。培训讲师可以将自己的培训课程、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和讲课视频放在平台空间里以供受训老师查阅;专家和学员能够在平台上进行双向的交流和沟通,专家在线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员在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学员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课件和培训期间的心得体会,等等。另一方面,该平台通过添加网页、文件或书签等方式设计培训模块。受训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调整学习顺序,也可以通过一些相应内容的站点链接不断拓展学习资源,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学习视角。

(三)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量化评价,保障培训的有效性。

为了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结果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保证,就需要有一套科学、严谨的评价考核制度和标准,其目的就是将培训纳入一个规范化的制度保障,同时是对教师努力学习的一个认可。1.培训机构成立培训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管理、监督、考核等相关事宜。强化管理是保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效性的重要基础,也是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因此,各培训机构要成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管理和后期考核。2.丰富培训评价方式,保证培训的实际成效。比如对于教师的参与性评价方面,可以借助Moodle平台的功能,根据教师访问该平台的次数、停留时间的长短、发帖和跟帖数量等情况,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甚至可以对一些“灌水”和“潜水”的教师及时发出警告提醒。3.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量化评价体系。目前国内很多信息技术培训中心都没有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量化评价体系,往往都是只追求过程,而不注重实效,受训教师也普遍存在一种敷衍应付的态度,这就使得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只有建立和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量化评价体,才能保证培训效果的有效性,避免培训工作的表面化和程序化,使信息技术培训真正服务于教学。

三、结语

在今天,教育只有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符合时展的要求,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正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进而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2

一、培训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教育技术培训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全面展开,各高校的培训都在自行探索,培训质量与效果参差不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目标是培训工作的指南针,它调节控制着整个培训过程。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有的学校不从教师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没有针对教师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训,培训的实效眭不高;有的学校甚至连培训的目标都没有,人云亦云,看到别的学校搞教育技术培训,便一拥而上,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从表面上看,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其实是无的放矢,效果很难理想。还有的仅仅是应付上级部门的要求或者干脆把其他高校的模式拿来即用,在这种基础上去盲目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势必会影响教育效果。

2.培训模式单一,效率不高

高校目前采用的基本上还是面授培训模式,这种集体授课、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操作,但这与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相违背,既不能满足受训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又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最终影响了培训效果,难以提高高校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有些学校受客观条件限制,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了大量的内容,受训者根本无法消化所学知识,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了。因此探索适合我国的有效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3.教育技术人员(即施训者)自身具备的能力欠缺

教育技术人员与受训教师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在培训中,教育技术人员是其他教师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不仅要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能,最重要的是让教师能够熟练的将信息技术与自身的学科整合,这就对教育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高校教育技术人员大多是计算机系的教师,教育技术系的老师学校领导反而不放心,怕技术不过硬。不可否认,计算机系的老师在技术方面确实很强,但他们大多对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缺乏系统地认识。教育技术培训不仅仅是技术培训。

二、提高培训效果的对策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以促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更好展开。

1.明确培训目标

在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时,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目标。在实践中,经过对信息化需求、人才培养需求、教师实际水平等的分析,培训目标主要围绕以下方面:

一是围绕课程整合与现代教育观念的提高进行培训。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强加在课程内容上,而是要考虑课程的具体内容,考虑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以实现课程的最优化。因此必须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来指导课程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信息化环境中,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教育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转变了传统的学校概念。现代教育技术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围墙内,而必须按照个人的需要和可能,贯穿于人的一生,现代教育是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全面教育,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也包含其中。通过培训,要让教师真正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具备现代教育观念。

二是围绕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能力的提高进行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规划,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以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其主要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学习资源、强调任务驱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和协作学习,重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和实践的出现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质,就是将教学设计的理论用于教育信息化中,从而把教学设计的思想带入到教学领域的第一线,实现信息化环境下对教学模式的更新。教师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作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开发工具,并引导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资源型学习和协作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是他们的必备技能。

2.培训模式多元化

而授是我们开展培训的传统模式,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有效的培训方式――远程培训方式。远程培训方式在企业中已有成功的例子,特别是许多国际大型企业成功的采用了远程培训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远程培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时间、精力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师们实现很好的合作和交流,可以扩大培训的范围,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培训的绩效。众所周知,任何一种事物都不是万能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训模式也如此。单纯的运用任何一种模式都不符合客观规律,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它的更好作用。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应采用混合培训模式(Blend-Training)――既要发挥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又结合远程培训的方式。B-Training模式吸取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和E-Training二者的优势和特点,整合为一种更有效的模式和运作机制,可以满足大多数学习者的需求。除此之外,它还是多种模式的blending(案例教学模式、行动研究式模式、校本位培训模式等)。B-Training模式吸取了E-training培训方法灵活性、开放性、高效性的特点,为教师提供信息,同时结合传统培训模式的优势,部分课程采取远程培训的方式,鼓励学员们自主探索,逐步提高。

3.提高教育技术人员(即施训者)的业务素质

教育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训的质量和水平。何克抗教授指出,教师培训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二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三是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和方法。教育技术人员作为施训者也必须掌握这三个层面。除了技术外,教育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如建构主义、协作学习等思想和理论,而且必须能把这些理论灵活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突破口,但如何将教学设计应用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是教育技术人员普遍欠缺的。教育技术人员必须深入到基层去,才能了解教师具体需要什么,才能将教学设计融入具体的学科,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教育技术人员是培训的组织者,培训项目的设计者,以及培训的实施者,培训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教育技术人员在培训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培训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学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条件,教育技术培训人员在培训中的控制支配地位明显降低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施训者的要求降低了,施训者必须在不同的情况下作出不同的反馈和引导,这对教育技术人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

篇3

【关键词】服务期;制度;问题;完善

我国《劳动合同法》并没有从法律概念层面对服务期作出完整的定义。学术界对于服务期的概念则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是“用人单位与获得出资培训的劳动者以合同形式约定劳动者应当履行为用人单位工作义务的期限,即劳动者必须服务用人单位的最低年限。”有的学者认为是“指用人单位在为劳动者先履行或承诺先履行相应义务或为劳动者提供某种特殊待遇的情况下,要求劳动者对其承诺为本单位工作满一定年限作为补偿并在该期限内不另谋职业的特定契约。”还有的学者认为,“服务期是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时或者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用人单位出资招用、培训或者提供特殊待遇后,经双方协商一致确定的一个服务期限。”从上述的各位学者的理解可以看出,不论服务期的取何种定义,服务期的内容都体现了这样一种特征:用人单位必须先履行提供某种或某类特殊待遇义务,继而才享有要求劳动者承诺为本单位服务满一定期限的权利。

一、《劳动合同法》关于服务期制度的具体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22条对服务期制度进行了规定,总共三款,分别规定了约定服务期的前提条件、服务期违约金的支付标准和服务期内劳动者相应的权利。简而述之,《劳动合同法》服务期制度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约定服务期的前提条件。依《劳动合同法》第22条第一款之规定,约定服务期的前提条件应当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6条对何为“专项培训”进行了解释,即就培训内容而言,应为专业技术培训,不包括面向普通劳动者入职前的培训及通用性知识和技能培训,如上岗和转岗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劳动安全卫生培训等;就训费用来源而言,应为用人单位全部或者部分提供的,且为专项培训费用,该费用包括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的专业培训而支付的有凭证的培训费用、培训期间差旅费用以及因培训产生其他费用。

第二,劳动合同服务期同劳动合同期限冲突时解决办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对服务期与劳动合同期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因为我国实践中多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而服务期的约定不可避免的与劳动合同期有冲突。依《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17条规定,服务期长于劳动合同期时,劳动合同期满,服务期尚未到期的,劳动合同应当延长至服务期满。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可以继续提供工作岗位,要求劳动者按照约定的服务期继续履行协议,也可以放弃对剩余期限的要求,免除劳动者服务期的培训责任,终止劳动合同。

第三,违约金问题。《劳动合同法》第25条对违约金的适用范围作了明确规定,违约金仅适用于竞业限制和服务期两种情形。因出资培训而约定的服务期协议中,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违约金,劳动者如果违反服务期协议,应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劳动者违反服务期协议是指服务期未满前,劳动合同因劳动者的过错而被解除的情形,这样的规定排除了双方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和因用人单位的过错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即这两种情形下解除劳动关系是不需要支付违约金的。对于违约金的数额,《劳动合同法》第22条第二款进行了规定,即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不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二、《劳动合同法》服务期制度规定存在的问题

1、服务期的约定条件过于单一

《劳动合同法》第22条规定只有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进行专项技术培训的情况下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然而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特殊待遇的形式有很多,并不限于提供专业技术培训,有时常常需要用人单位提供其它资源吸引劳动者进入本单位工作。如用人单位以为劳动者的配偶提供工作岗位作为前提条件设定服务期,或者在房价较高的城市为劳动者提供高档租房,提供福利汽车等能够极大地改善其生活和工作的质量的待遇。《劳动合同法》对于服务期约定条件过于单一的规定,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不仅限制了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更高待遇的积极性,也从另一方面对于人才的引进产生了不利影响。

2、服务期的约定期限没有法律限定

虽然服务期合同表面上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的结果,但在实际操作中,服务期期限的约定往往表现为一种格式条款。在服务期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劳动者没有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机会和能力,对于服务期的长短通常也是用人单位单方制定,劳动者没有与其商量的余地。劳动合同法对服务期的期限长短没有做出明确限制,立法空白容易成为一些用人单位滥用服务期、约定超长服务期的借口。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以期限很短的专业技术培训或根本达不到专业技术培训水平的基本培训、一般培训为前提,与劳动者约定期限很长的服务期,以达到长期控制劳动者的目的。

3、服务期条款中的“专业技术培训”缺乏明确界定

我国《劳动合同法》并没有明确“专业技术培训”的概念,没有规定用人单位对员工进行的哪些类型的培训属于“专业技术培训”,哪些不属于“专业技术培训”,专业技术培训与一般培训、基本培训之间的界定,立法也没有给予明确的标准,因此,实践中就容易出现用人单位滥用服务期的现象。

三、《劳动合同法》服务期制度的立法完善

(一)立法扩大劳动合同服务期的适用范围

服务期立法的初衷是对劳动者辞职权的限制,又基于“倾斜”保护劳动者的立法理念,将服务期的适用范围加以了严格的限制。但服务期立法中对于其适用范围的规定过于单一既不能适应劳资关系现实状况的需要,也不利于实现服务期条款的立法初衷。笔者认为,可以将服务期的适用条件明确规定为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特殊给付”情形,来取代目前的“专业技术培训”这种单一的情形,将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住房、解决大城市的户口、为家属解决就业等福利待遇列入特殊给付的范畴。关于“特殊给付”的范围,对于实践中常见的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的福利形式,如解决大城市的户口、提供住房、为家属或子女解决就业或就学等,立法可以采用列举的方式予以明确;而对于其他非常见的福利形式,立法可以确立一定的量化标准来判断某项福利待遇是否可以作为“特殊给付”。如可以计算出某项具体福利待遇的货币价值,将该货币价值与劳动者一定期限的工资相比,如果超过一定的比值,则可以认定该项福利待遇为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的“特殊给付”。

(二)立法限定劳动合同服务期的期限

服务期的约定是以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培训费用,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为前提的,因此服务期的约定是具有其必要性的。但是,服务期的约定还应具有正当性,而这种正当性的重要体现就是服务期的期限长短应当合理,如果服务期的期限没有任何限制,随意约定畸高的服务期就会丧失服务期约定的正当性。现实中,由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之间进行不同类型培训的投资各有不同,由立法做出一个精确的期限规定是不现实的,相对来说,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立法规定一个弹性的范围或一个法定最高标准。许多学者认为,这个最高标准以五年为宜。在实际运用中,可以将培训费用或其他特殊给付折算成货币价值后,将该货币价值与劳动者一定期限内的工资数额相比,以两者的比值来确定服务期的年限,用公式表示就是:培训费用或其他特殊给付的货币价值/劳动者的年薪=服务期的期限,比如说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付出的培训费用为其一年的工资,那么劳动者就应该以一年的劳动来回报用人单位,如果培训费用与劳动者年薪的比值小于1,那么就应该约定不超过一年的服务期。同理,如果比值大于l小于2,就可以约定一年以上两年以下的服务期,以此类推,但最高不得约定超过五年的服务期。

(三)立法明确“专业技术培训”的具体内涵

首先,服务期立法中所指的“专业技术培训”应是区别于用人单位应承担的法定义务培训,如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68条应承担的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法》第四十六条应承担的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以及《就业促进法》第四十七条应承担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这些培训类型都是用人单位依法应承担的法定义务,不应包含在服务期“专业技术培训”的范围以内。

其次,服务期立法中的“专业技术培训”应是区别于基本培训,专业技术培训,本质上应是对个别劳动者的继续培训或高级培训,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基本培训。判断“专业技术培训”时还可以采用具体的量化标准,可以采用2008年5月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第十九条对专项培训费用的规定来判断“专业技术培训”,该草案第十九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一次性或12个月内累计为1名劳动者支出超过本单位上年度平均工资30%的费用进行培训的,视为提供了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专项培训费用。”规定从培训费用的角度界定了“专业技术培训”的含义。

同时,还可以从培训形式和培训期限的角度来判断“专业技术培训”。例如,可以从培训是否是脱产培训、是否是出国培训等培训形式上来界定“专业技术培训”,也可以从培训期间的长短来判断“专业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董保华.十大热点事件透视劳动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7.

[2]秦国荣.服务期协议:概念、本质及其法律效力分析[J].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01:115.

篇4

关键词:云计算 网络课堂 交互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正强有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网络课堂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所采用,其增长速度超过面授课堂。网络教育异军突起,呈爆炸式增长。我国网络教育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中国海外上市的几大教育机构无一不设有网络课堂。

一、 现代化网络课堂建设要求

网络课堂是一种基于互联网,采用图像、声音、图形、文字等形式的信息资源来展现传统课堂教学环境,采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网络课堂相比传统课堂而言,对于学生,网络课堂具有平等性,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教师,网络课堂具有开放性特征,更利于激发教师授课的积极性;对于教育机构,网络课堂具有共享性,更利于教学资源的整理。因此,网络课堂已是远程课程培训机构较多采用的一种授课形式,但网络课堂还不能真正取代传统课堂。目前,网络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授课模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环境单调,只见授课教师和黑板,偶尔出现几个学生的背影;课堂互动环节缺乏。

我们国家对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对于精品课程建议采用网络课堂的形式展现。网络课堂要建设成网络精品课程,不仅需要课堂资源表现形式多样化,还应该为学生还原一个仿真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并具备学习过程管理的功能。

二、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堂

(一) 云计算的概念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且通常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计算方式,用户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的细节,也不必具有云内部的专业知识或直接控制基础设施。简单的说,云计算就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任何设备,只要向“云”提出需求,就可以得到所需的资源。

(二) 云计算应用于网络课堂

云计算具有对用户的设备要求低,使用方便;高稳定性和可靠性;资源共享,按需服务;高可扩展性的特点。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教育利用云平台,实现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等功能,云计算辅助教学模式正悄然兴起。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网络课堂用户带来不同一般的体验。

1.个性化教学环境

作为网络课堂建设者的机构和教师,可以利用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构建个性化教学的信息化环境,支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学生在“云计算”带来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向“云”订制学习计划,索取所需的教学资源,从而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2.协作交互式平台

基于“云”的实时协作,网络课堂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这时的网络课堂好比一个协作交互式平台,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画面进行直接交流,营造出一种虚拟课堂环境。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主体参与深度有所提升。

3.可控制教学进程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堂依托云学习服务功能,不仅能够按计划开展教学,还能够为学习者记录其学习过程及成果,课程进程可以个性化选择,变得灵活可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接受能力来调整课程学时,即可做到因材施教。

(三) 云计算应用于网络课堂的意义

在网络课堂中引入云计算技术的价值,远不止上述新奇的用户体验。云资源共享,有利于优化教学要素,可以解决教育机构优秀教师匮乏及师资配置良莠不齐的问题。基于云计算的网络课堂,降低了教师对教学设备的要求,也降低了学校信息化管理和维护的成本,可以解决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其所提供的教学交互协作平台,具有开发性,可以解决教学资源短缺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三、结论

在国家政策扶植和高速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网络教育板块是目前教育行业各细分领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云计算的应用能够为网络课堂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学便利,提升教学效果,将进一步推动网络教育的发展。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将成为网络课堂蓬勃发展的助推剂。

参考文献:

[1]赵兰香, 孙贵珍. “网络课堂”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魅力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3(4).

[2]李雯雯,徐柏军. 云计算辅助教学研究初探. 文艺生活,2012,1.

篇5

关键词:食用豆;生产情况;经济分析

中图分类号:S-3;S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779-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0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242 fixed edible beans farmers in Dali of Yunnan province,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situation of the edible bean in 2014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Accordingly the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vided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edible bean.

Key words: edible bean; production; economic analysis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蚕豆、豌豆和豇豆等食用豆在内的小杂粮需求不断增加,发展食用豆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大理是蚕豆、豌豆等食用豆主产区,本研究基于2014年云南省大理州242户固定观察点的食用豆调研数据,对大理州食用豆农户的生产及经济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促进食用豆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实证分析所使用的农户数据都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的。为使调查问卷更加准确科学地反映大理州的实际情况,以更深入挖掘食用豆农户选择行为的实际影响因素,在对20个农户进行预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云南省大理州的祥云县、弥渡县、大理县、洱源县4个县的村子开展调研,本研究所进行的实地调研依托“国家食用豆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专项”项目开展。研究中所有表格数据均是由调研数据整理计算所得。

2 大理州食用豆生产情况

由于云南省大理州主要以一年两季的方式进行生产(少部分地区有一年三季的情况),数据搜集包括了2012年的小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和2013年的大春季节(5~9月)。为了简便起见,本研究中生产年度均指大春季节所在的年度。值得注意的是,主要的食用豆品种都在当地小春季节生产。

2.1 各食用豆品种的产量和产值比较

调研显示,蚕豆是大理州各县最广泛种植的食用豆品种。但是在祥云县和弥渡县,农户除了种植蚕豆外同时还种植豌豆、豇豆和芸豆,种植的农户比例分别为40%、10%和5%。大理州蚕豆种植平均每公顷产量[1]为3 724.58 kg,价格为每千克4.46元,豌豆每公顷产量和价格相对较高,分别为4 472.25 kg、每千克4.84元,使得豌豆的每公顷产值达到了2.16万元。统计数据显示,豇豆的每公顷产量达到了12 986.78 kg,远远超过了蚕豆和豌豆的每公顷产量。

表1比较了三种作物的年产值,其中豇豆每公顷产值达到了1.66万元,与蚕豆、豌豆的产值相差悬殊。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由于样本中豇豆的总种植面积只有0.63 hm2,样本量在三种作物中最小,而样本规模小必然会增加统计误差,导致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降低;其次,蚕豆和另两种食用豆不同,在大理地区农户出售蚕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鲜食蔬菜出售,另一种是等豆子除去水分后晒干,按干豆出售。由于农户一般只将部分收获的蚕豆按鲜豆出售,而且出售鲜豆时往往数量小、批次多,统计难度大,所以本研究将蚕豆的收获数量统一按干豆折算,进而以干豆价格估计每公顷产值。这种方法必然导致蚕豆的每公顷产量比按鲜豆计算的每公顷产量偏低,而且考虑到干豆价格比鲜豆价格要低一半,本研究计算的蚕豆产值也会比农户的实际收入偏低。

2.2 食用豆的竞争作物在各县的分布

表2显示,在小春播种季节蚕豆是大理州4个样本县最主要的农业作物,2013年蚕豆播种面积达到了大田主要作物的70.00%。小春播种的蚕豆主要竞争作物为大蒜和油菜,二者种植面积较为相近。除了祥云县,竞争作物中大理州各县种植面积最多的是大蒜,总种植面积为3.27 hm2,达到了小春播种面积的9.20%;油菜次之,总种植面积为2.19 hm2,达到了小春播种面积的6.16%。

分县来看,除了弥渡县以外,3个县的蚕豆播种面积都远远领先于其他作物。祥云县其他竞争作物的播种面积差距不大,分别是大蒜0.70 hm2、油菜0.77 hm2,其中油菜种植面积最大,也是惟一一个油菜种植面积大于大蒜种植面积的县。弥渡县的的大蒜和油菜的种植面积基本持平,分别为1.26和1.21 hm2,大蒜略多。大理县和洱源县的播种结构类似,都是蚕豆播种面积占绝大部分,大蒜面积其次,但远远落后于蚕豆,而油菜的面积很小(表2)。

2.3 主要竞争作物的产值比较

表3显示,大理州蚕豆的每公顷产值低于其他3个竞争作物,仅为16 611.60元。从数量上来看,大蒜的每公顷产值为49 045.72元,远远高于蚕豆的每公顷产值。竞争作物中,只有油菜与蚕豆的每公顷产值接近,为22 966.20元。在调查的3个县中蚕豆的播种面积都占绝对优势,这个结果与蚕豆的产值低于竞争作物并不相符。为了深入解释农户的播种行为,需要进一步比较各种作物的生产成本和净收益[2]。

2.4 主要竞争作物的生产成本及其构成

表4显示,蚕豆和大蒜两种作物的总成本差距较大,蚕豆的总成本较低,为7 411.05元/hm2,大蒜总成本较高,为21 795.00元/hm2,蚕豆总成本远远低于大蒜的成本。从成本构成来看,蚕豆和大蒜表现出相似的特征,成本中种子和化肥费用比重最大[3],分别达到了43.78%、35.17%、51.50%和29.90%。此外,蚕豆和大蒜的化肥和农药投入比例比较稳定,分别为35.17%、9.78%、29.90%和10.00%。

化肥费用在两种作物成本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达到30.00%或更高,说明农户种植过程中化肥投入的程度普遍较高。而农药投入的比例也都达到10.00%左右,说明当地农户已经广泛使用农药,这应该与当地虫害严重有关。

2.5 主要竞争作物净收益比较

通过比较蚕豆和大蒜的产值、成本和净收益3个指标可以看出,蚕豆的每公顷净收益[4]相对较低,只有9 200.70元,大蒜每公顷净收益约是蚕豆的3倍,达到了27 250.80元。

2.6 蚕豆主要生产技术普及程度和效益分析

在大理地区,正在蚕豆农户之间推广的农业种植技术主要有3种,分别为稻茬免耕、垄作和先玉米后豆技术。

2.6.1 主要农业技术的普及程度 研究首先对蚕豆农户参加技术培训的比例以及缺勤原因进行了调查。调研样本中有237个农户回答了“过去一年是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或得到农业技术服务?”,其中198个农户选择“是”,占84%,说明样本农户中获得技术服务的比例很高。进一步对没有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进行调查,总结出5个不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按照占比高低的顺序依次为“不需要”、“地点远”、“家里忙”、“听不懂”和“没通知到”,比例分别为29%、25%、19%、14%和13%[5]。可以得知,排名前两位的原因为“不需要”和“地点远”,占比分别为29%和25%。这说明合理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地点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参与。

其次对蚕豆农户了解技术的主要渠道进行调查。调研结果发现农户学习各项技术的渠道基本一致。亲朋是最主要的学习渠道,占比达一半以上;农技人员和专家则是第二大渠道,占40%左右。稻茬免耕技术的学习渠道最广泛,涉及了干部渠道(7%)、邻居(1%)和示范园区(2%),调研结果见表5。

最后,对3种主要蚕豆的种植技术普及程度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稻茬免耕、垄作和先玉米后豆技术3种技术中只有稻茬免耕应用较广泛,面积普及率达到了80%,相应的农户普及率达到了74%,而垄作和先玉米后豆技术普及率较低,其中垄作的面积普及率和农户普及率分别为25%、21%,先玉米后豆技术的面积普及率和农户普及率都为5%。

2.6.2 主要蚕豆种植技术的贡献程度 在对各项技术的贡献程度进行调研时,以不同技术情况下蚕豆每公顷产量的增加值作为衡量指标。经调研发现,使用稻茬免耕技术对蚕豆每公顷产量的提高有较大贡献。稻茬免耕技术的使用可使蚕豆的每公顷产量达到1 090.95 kg,而相比之下,垄作和先玉米后豆技术对每公顷产量的贡献都低于稻茬免耕技术,分别为161.10 kg和530.40 kg。

3 政策建议

3.1 提高科技宣传力度,增强科技培训效果

通过调研分析云南大理州食用豆种植户对三种种植技术的了解程度,发现除了稻茬免耕技术普及度较高,对于垄作和先玉米后豆技术而言,都各有40%和57%的农户属于不知道或不了解该技术的类型,这说明今后的科技工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从而促成农户选择最优的种植方法。而且调研发现,虽然当地推广站举办了食用豆种植培训讲座,但收效不甚明显,有相当一部分豆农很少甚至没有参加培训讲座。对没有参加技术培训的农户进行调查,总结出5个不参加培训的主要原因中“不需要”和“地点远”占据前两位,这说明了当地存在豆农对科技重视度不够和培训安排不合理的现象,应该加强食用豆生产技术的宣传力度,使民众真正地重视起来;在对食用豆豆农培训时,应注意根据情况合理安排,如合理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地点等,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参与。

3.2 加快转变经营模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食用豆的生产成本是影响食用豆经济效应的重要因素,应该严格控制其生产成本。中国食用豆生产目前还是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缺乏规模化经营。应适度引导、鼓励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大户、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多种新型食用豆生产经营主体,支持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服务,进行适度的规模化经营、集约生产[6],降低食用豆的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让食用豆农真正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3.3 推进营养加工研究,提升食用豆消费价值

食用豆作为小杂粮的重要品种之一,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以蚕豆为例,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胆石碱和有调节大脑和神经组织作用的重要成分钙、锌、锰、磷脂等。应该倡导并积极研发一些独特的食用豆食品加工制作方法,提升其口味和口感,并满足消费者对食用豆的营养需求,充分发挥食用豆的价值,弥补国内食用豆市场的不足,进而鼓励食用豆的经济生产。

参考文献:

[1] 陈永福,刘春成.中国杂粮供求:基于局部均衡模型的结构与模拟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53-62.

[2] 柴斌锋,陈玉萍,郑少锋.玉米生产者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来自三省的农户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07(6):34-39.

[3] 李 雪,穆月英,付.近十年我国小麦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侧重于20个小麦生产省[J].农业经济,2009(10):32-34.

[4] 李玉勤.杂粮种植农户生产行为分析―以山西省谷子种植农户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12):44-53.

篇6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安全教育室的特点,剖析了安全教育室存在的四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矿发挥安全教育室作用的对策。 

 

安全教育室是基层煤矿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培训的重要阵地,是对煤矿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室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职工队伍的安全意识、安全技术素质和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能有效的减少伤亡事故、促进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煤矿安全教育室担负着开展日常性的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和承担着让在职职工和新职工学习安全技术适知识、掌握安全技能的任务。发挥安全教育室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职工观看安全教育室的电视、录相、幻灯、投影、图片等生动形象的教育资料,特别是通过安全教育室展出的典型事故案例图片及实物能使职工受到深刻的教育,在视觉上产生冲击,震撼其内在的心灵,向每一位参观安全教育室的职工敲响了警钟,从而使每一位职工产生我要安全的自觉性,形成我会安全的积极性,增加了我能安全的主动性。可见,发挥安全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安全教育室的作用,提升安全技术水平,也将是安全技术培训工作者思考的课题。 

 

一、安全教育室的特点: 

 

要充分发挥安全教育室的作用,必须把握安全教育室的特点。 

1.作用发挥的长期性。安全教育室是一次投入,长期受益,虽然开始的投入较大,但后期的投入低的很,且使用的效率和频率很高,可见安全教育室的长期作用十分明显。 

2.作用发挥的综合性。安全教育室虽然突出安全技术培训,但职工收获的不仅仅是安全技术素质的提高,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水平、业务技能、主人翁意识等方面的变化都会有所表现。 

3.教学手段的整体性。发挥安全教育室作用的过程中,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使学员的视觉和听觉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容量、高效率、好效果的信息输入。使其安全思想、理念和意识都得到升华。 

4.培训对象的广泛性。安全教育室作为安全技术培训的阵地,不仅能对在职职工和新工人进行安全技术教育,而且对于管理人员也能实施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对象的广泛性为安全教育室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5.培训时间的日常性。安全教育室可以随时随地地对各级各类职工进行安全技术教育。 

6.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发挥安全教育室的作用,可以充分兼顾工学矛盾,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培训、方式灵活是其显著的特点。 

7.培训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安全教育室作为一个实施安全技术培训的场所,在师资、场地、教材、教师等方面实现的有机的整合,从而使各种培训资源的得到合理的配置,实现培训资源配置效益的最大化。 

8.教育内容的普及性。安全教育室的内容都及涉及到煤矿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虽然内容多,但都是有关煤矿安全的的基本知识。 

 

二.安全教育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安全教育室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安全技术培训的重要阵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来形容安全教育室也不为过,但随着煤矿安全生产的不断发展,煤矿安全生产对安全技术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教育室也要按照“装备、培训、管理”并重的原则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更新,以适应煤矿安全生产对安全技术培训的新要求。当前煤矿安全教育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内容更新的速度与煤矿安全技术培训的要求不相适应。 

2.安全教育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还不是十分到位。 

4.管理体制使安全教育室 的作用发挥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发挥一矿安全教育室作用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发挥一矿的安全教育室的作用,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 

1.突出一矿特色。安全教育室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在内容的安排等方面能否在反映一般安全技术知识的同时突出一矿安全生产的特点。如果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更好地教育学员。 

2.与其它安全技术培训机构密切配合。虽然安全教育室在推动安全技术培训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但做为一矿安全技术培训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其它安全技术培训机构密切协作,才能使一矿的安全技术培训资源在较大的范围内得到优化。 

3.增加安全技能的比重。安全教育室在适应当前安全技术培训的要求方面,必须加大实际操作的比重,如自救器的使用技能等项目列入安全教育室的教育内容会增强安全技术培训的效果。 

4.增加安全技术培训的针对性。虽然安全教育室具有培训对象的广泛性,但安全教育室在对职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时也可以有选择地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如对新职工重在强化安全的意识、安全法规的学习,对在职职工重在安全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对于调岗职工重在对新岗位的安全知识的强化,对管理人员重在对事故案例及相关岗位安全知识的学习掌握。 

5.强化计算机网络在安全教育室中的应用比重。把安全教育室的多媒体系统与一矿的的局域网进行联结,从而增加安全教育室的技术含量,提高安全技术培训的效果。 

6.组织各种安全宣传团,组织一些重大事故的幸存者及其子女利用安全教育室这块阵地,用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职工进行安全宣传教育,用心声唤起职工对安全生产的自觉性 

7.利用这块阵地发挥六条线的作用,组织职工家属进行安全帮教,由于宣传教育的氛围不同,安全教育的效果也就迵然不同。 

8.开展安全寄语活动,由各参观单位的组织者将参观者的名单交由安全教育室的管理者,由安全教育室的管理者打印好,留好位置,当参观者参观完好都要在指定的位置上填写好安全寄语,作为资料保存,也将是以后安全帮教的重要依据。 

9.开展安全正反典型的对话交流活动。组织安全生产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及有三违现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对话交流,这样会增加安全教育的效果。 

10.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根据新时期安全生产的新要求,安全教育也要在内容的更新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将新的安全理念、安全法规、安全技术标准等资料通过多种载体进行反映,使安全教育室在发挥安全技术培训的作用方面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 

11.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改变过去的由职教部门或安检部门代管的状况,改为管理上相对独立,业务上接受安检部门和职教部门指导的矩阵制或项目管理小组,以便使安全教育室在管理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12.要突出安全技术的特点。利用安全教育室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安全宣传时,一定要紧紧抶抓住安全这个主线不放松。安全教育室陈列的地质、通风系统图及避灾路线图都是与煤矿生产和安全息息相关的,事故案例都是发生在周围和身边或具有重大影响的事故,触目惊心、发人深省,通过组织职工观看电视、图片、幻灯、多媒体安全教育资料,使参观的职工在短时间内形成视觉听觉冲击,产生震憾力。所有教学手段的运用都要围绕着安全这个主线,面向学员形成综合作用。 

以上只是笔者对如何发挥安全教育室的作用的一些粗浅认识,发挥安全教育室的作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紧密协作,才能使安全教育室在提升安全技术培训水平、服务一矿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原一矿生活小康”的愿景特别是创建和谐一矿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篇7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区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重要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意识,发掘已有知识和建构新知识并不断增长专业能力和提高专业水平的过程。众所周知,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我有幸参加这次的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让我更加体会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村教师当前存在的问题

这次参加的中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其中要完成的作业,如,主题单元规划、设计研究性学习方案等,很多教师都是云里雾里的,让我看到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上的薄弱。

农村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肩上和心上都压着沉重的负担。一般一个星期都至少有12节课,由于缺编经常要跨学科、跨年段。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多,经常还得去家访。工作量大,地位低,工资低。我们还发现农村教师的收入还不如农民。由于地处农村,各种信息闭塞,农村教师学习机会较少,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就是尽到了教师的责任了。许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欠缺、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

二、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几点看法

我结合自己这几年在农村的亲身经历,谈谈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看法。

1.适当地提高教师的待遇。现在物价的上涨趋势可谓是如“雨后的春笋”,而工资就如“正常人的体温”一样,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继续实行财政的力度。虽然教师法颁布已有17年,教师的地位可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教师的职业期待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教师的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社会地位远远低于其他职业,因此,应该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提高教师的职业地位。

2.教师自身要树立专业意识。这次的教育技术培训很多教师都在抱怨,他们觉得农村教师没有必要学习这些。这正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跟不上的一种表现,以前总是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在现在教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要变成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必然要求教师改变自身的专业成长方式。现在的教学已经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就可以上讲台的。

篇8

本着“真诚服务、共享成功”的经营原则、“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经营理念,伟思国瑞与广大用户和合作伙伴建立了广泛、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在行业领域,伟思国瑞紧跟电子化建设的步伐,注重把信息技术和行业信息化紧密结合,提供符合政府、军队等行业发展所需的新型多网隔离虚拟化云平台产品和解决方案。

当前,实现绿色、智慧的新型网络模式越来越引起组织机构的关注,伟思国瑞多网隔离虚拟化云平台、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Web应用防火墙系统、网页防篡改系统、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综合网络运维管理平台、桌面管理系统、文件加密系统、网络流量控制系统、安全隔离与信息交换系统平台等产品应运而生,帮助客户降低成本、强化安全、优化业务,帮助用户实现业务高效成长。

伟思国瑞“绿智”虚拟化数据中心系统,由物理层、虚拟层、管理层以及业务层组成的Virtualized data center system四层拓扑结构,注入了绿色智慧的环保节能新概念,开拓了网络信息安全及管理的新模式,引领行业未来。

篇9

【关键词】云计算 信息化 课堂教学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支主要力量,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跟上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浪潮,培养符合市场发展潮流的新型技术人才?许多高职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市场定位,就业方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大幅调整,但现实情况却是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力距离企业用人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是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目标都很切合时展需要,另一方面,教师综合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内容、课堂评价考核目标、实习实训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强烈地不适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于新专业、新知识的兴趣和激情,也在这种“僵尸”课堂上被慢慢消耗殆尽。如何激活课堂学生的思维和动力,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最新的信息化手段引入新技术、新资讯、新理念、新市场、新变化打开封闭的课堂,很多实践的案例证明,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激活课堂是一条值得每一个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研究与实践的有效途径。

1 “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搭建

初级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过去的10年中,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充分运用了视觉、听觉、感觉三位方式进行知识再包装。将枯燥的黑板、单调的教师灌输、笔上实验等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丰富为视频、音频、实践操作指导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这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信息化改造,投影仪、电子教室、电脑、网络、实践教学软件等一些必备软件和硬件设备。

新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正悄然产生出全新的教育方式。当前,以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也对当代教育进行着冲击。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收到冲击。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新手段,为我们的时展开拓除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如阿里云、百度云、Google云、无线应用等一系列贴近生活和生产的应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也逐步浸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也直接感知到新技术、新信息的重要性,更加迫切的希望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能够为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效教学改革提高提供更强大的保障和动力。

许多高职院校加快了与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企业的合作与共建,以租借、合建、委托、共同开发等各种方式展开合作,参与到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中,已经开始瞄准了云服务相关人才培养的。

2 加强加深校企合作,依托“云”整合教学资源

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作为目前最流行的信息技术,其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对许多高校来说都相当高昂,特别是教学信息化应用与开发和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两个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

要解决这些难题,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建设、运用、培育信息技术的必须途径。目前,国内大型从事信息技术相关企业都扎堆到了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国内提供云服务的知名企业如阿里、百度、腾讯、华为、中兴、浪潮、浙大网新、用友、数字政通等等。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如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云存储、云桌面等等。2014年,健康、教育、旅游、医疗等民生服务创新成为云服务的热点。个人领域的SaaS服务成为云计算创新的热点,大型互联网企业在健康、教育、交通等领域不断创新,推出个人服务产品。电信运营商基于数据优势,在全国各城市布局教育、健康等领域的信息服务。云计算中小创业公司则将教育作为创业首选领域,51talk、91外教、云校等一批创业公司也陆续进入教育云领域。众多企业积极建设这些重点行业的公共云平台并提供衍生服务。

无论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高职教育已经身处“云”的时代。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在生活中都悄悄成为云技术的体验者与参与者。虽然许多的教学资源如学习文档、教学视频、录音、学习软件等在各种云平台上可以实时获取,但是针对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还处于一种非常分散和凌乱的状态,并且与每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师资、学生素养存在很大差异。

如果仅仅是靠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那将是一个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低效工作,如何有效借助企业的力量,快速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生产性教学云平台?加强、加深校企合作的必然途径。一方面教育是云服务市场的一块大蛋糕,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忽视这个重要的阵地,从人才培养、市场份额、技术推广、就业与创业各个层面都存在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学校也急需借助新的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这给校企合作的强化提供了原动力和催化剂,同时,经过整合的教学资源平台的整体性与开放性,也会成为学校与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提升社会贡献力的新方向,其深远作用是不容忽视和小觑的。

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云计算专业为例。学校已与中兴通讯联合开展一期建设云平台实验室36台卡位,二期将完成90台的卡位建设。其中课程建设方面将与阿里云全面合作,引入阿里云教育的系列专业课程,并进行校企教师互换计划,企业技术专家与专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各种中长期合作,逐步提升教师对云平台及云平台应用的掌握。同时,也与深圳深信服信息技术公司开展教师培训和超融合技术的合作,暑假已经组织了4名软件专业教师远赴深圳开展了为期5天的超融合技术培训,并准备在9月份派遣2名教师到南京深入学习阿里云的系列云课程。

这些校企合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所做的努力,更是为了将来维护云平台,使用云平台,高效运营云平台所做的技术人才储备工程。只有做好人才与技术的储备,学校才能依托云平台贴近企业和市场,为服务地方经济发挥出辐射和推广作用,更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3 教师对新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新技术带来新发展和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困难。

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第一人,面对新技术的大发展态势,如何掌握新信息化技术并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思考怎么高效地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直接生产力与推动力,这将是高职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技术培训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项目优势和设备优势,采取短中长期方式相结合,循环、梯次对专业教师从概念阐述、应用手段、市场分析、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培训,并将培训过程逐步转化为校企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其实,一般在学校资金充足情况下,云平台设备的引进、云技术平台的搭建等投入是可以快速完成的,企业在这方面也是能够积极满足要求的,但关键问题还是教师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这也侧面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许多高职教师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定式上,简单认为运用投影幻灯片、播放一些短片、演示下工具操作就是信息化教学。错误理解信息化就是将教学内容用设备方便地展示出来,教育教学仍然以教师、教室、教材、考试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巨大优势和真正效率。

4 思维转变,激活课堂

任何技术都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使用技能和运用思维,教学信息化更是如此。

教学云平台的建设覆盖了云资源库、云教学环境、云实训环境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课堂教学通过云平台进行了拓展到了校园各个角落、拓展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延伸到企业生产领域、延伸到社会活动。教师更多将扮演一个导师角色,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课程、了解专业、了解市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行业职业定位和市场发展方向。

依托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支撑,高职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巨大、深刻的变化,这是新信息技术带给高职教育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教师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亲身去学习“云”,了解“云”,使用“云”,并将所学所见所解结合自身专业理论实践才能更好激活课堂。

参考文献

[1]兰先芳.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转向:信息化的视角[J].职业与成人教育,2014(12).

[2]阮亮.高职课堂教学策略创新问题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1).

[3]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03).

作者简介

李文杰(1978-),男,湖北省云梦县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

篇10

1“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搭建

初级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在过去的10年中,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充分运用了视觉、听觉、感觉三位方式进行知识再包装。将枯燥的黑板、单调的教师灌输、笔上实验等传统的单向知识传递,丰富为视频、音频、实践操作指导等多样化教学方式。这需要对教学环境进行信息化改造,投影仪、电子教室、电脑、网络、实践教学软件等一些必备软件和硬件设备。新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和冲击,正悄然产生出全新的教育方式。当前,以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也对当代教育进行着冲击。计算机多媒体融图、文、声于一体的认知环境以及先进的网络技术,使得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收到冲击。特别是进入21世纪,全球信息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新手段,为我们的时展开拓除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如阿里云、百度云、Google云、无线应用等一系列贴近生活和生产的应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也逐步浸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也直接感知到新技术、新信息的重要性,更加迫切的希望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能够为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效教学改革提高提供更强大的保障和动力。许多高职院校加快了与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企业的合作与共建,以租借、合建、委托、共同开发等各种方式展开合作,参与到云计算与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中,已经开始瞄准了云服务相关人才培养的。

2加强加深校企合作,依托“云”整合教学资源

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平台作为目前最流行的信息技术,其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对许多高校来说都相当高昂,特别是教学信息化应用与开发和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两个方面都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要解决这些难题,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建设、运用、培育信息技术的必须途径。目前,国内大型从事信息技术相关企业都扎堆到了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国内提供云服务的知名企业如阿里、百度、腾讯、华为、中兴、浪潮、浙大网新、用友、数字政通等等。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如服务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云存储、云桌面等等。2014年,健康、教育、旅游、医疗等民生服务创新成为云服务的热点。个人领域的SaaS服务成为云计算创新的热点,大型互联网企业在健康、教育、交通等领域不断创新,推出个人服务产品。电信运营商基于数据优势,在全国各城市布局教育、健康等领域的信息服务。云计算中小创业公司则将教育作为创业首选领域,51talk、91外教、云校等一批创业公司也陆续进入教育云领域。众多企业积极建设这些重点行业的公共云平台并提供衍生服务。无论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接受,高职教育已经身处“云”的时代。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在生活中都悄悄成为云技术的体验者与参与者。虽然许多的教学资源如学习文档、教学视频、录音、学习软件等在各种云平台上可以实时获取,但是针对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还处于一种非常分散和凌乱的状态,并且与每个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师资、学生素养存在很大差异。如果仅仅是靠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那将是一个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的低效工作,如何有效借助企业的力量,快速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打造生产性教学云平台?加强、加深校企合作的必然途径。一方面教育是云服务市场的一块大蛋糕,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忽视这个重要的阵地,从人才培养、市场份额、技术推广、就业与创业各个层面都存在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学校也急需借助新的信息化技术提升教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这给校企合作的强化提供了原动力和催化剂,同时,经过整合的教学资源平台的整体性与开放性,也会成为学校与企业扩大社会影响力和提升社会贡献力的新方向,其深远作用是不容忽视和小觑的。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云计算专业为例。学校已与中兴通讯联合开展一期建设云平台实验室36台卡位,二期将完成90台的卡位建设。其中课程建设方面将与阿里云全面合作,引入阿里云教育的系列专业课程,并进行校企教师互换计划,企业技术专家与专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各种中长期合作,逐步提升教师对云平台及云平台应用的掌握。同时,也与深圳深信服信息技术公司开展教师培训和超融合技术的合作,暑假已经组织了4名软件专业教师远赴深圳开展了为期5天的超融合技术培训,并准备在9月份派遣2名教师到南京深入学习阿里云的系列云课程。这些校企合作的开展,不仅仅是为了云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所做的努力,更是为了将来维护云平台,使用云平台,高效运营云平台所做的技术人才储备工程。只有做好人才与技术的储备,学校才能依托云平台贴近企业和市场,为服务地方经济发挥出辐射和推广作用,更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

3教师对新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与应用

新技术带来新发展和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和新困难。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第一人,面对新技术的大发展态势,如何掌握新信息化技术并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思考怎么高效地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教学直接生产力与推动力,这将是高职教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技术培训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项目优势和设备优势,采取短中长期方式相结合,循环、梯次对专业教师从概念阐述、应用手段、市场分析、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培训,并将培训过程逐步转化为校企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其实,一般在学校资金充足情况下,云平台设备的引进、云技术平台的搭建等投入是可以快速完成的,企业在这方面也是能够积极满足要求的,但关键问题还是教师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运用跟不上发展的步伐。这也侧面反映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许多高职教师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定式上,简单认为运用投影幻灯片、播放一些短片、演示下工具操作就是信息化教学。错误理解信息化就是将教学内容用设备方便地展示出来,教育教学仍然以教师、教室、教材、考试为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出信息化教学的巨大优势和真正效率。

4思维转变,激活课堂

任何技术都需要使用者具备一定使用技能和运用思维,教学信息化更是如此。教学云平台的建设覆盖了云资源库、云教学环境、云实训环境等各个教学环节,充分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将课堂教学通过云平台进行了拓展到了校园各个角落、拓展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将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延伸到企业生产领域、延伸到社会活动。教师更多将扮演一个导师角色,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课程、了解专业、了解市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热情,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明确行业职业定位和市场发展方向。依托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支撑,高职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巨大、深刻的变化,这是新信息技术带给高职教育的机遇和挑战。高职教师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亲身去学习“云”,了解“云”,使用“云”,并将所学所见所解结合自身专业理论实践才能更好激活课堂。

作者:李文杰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兰先芳.高职课堂教学改革的转向:信息化的视角[J].职业与成人教育,2014(12).

篇11

关键词:教育技术 能力培训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下,广泛开展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经过因特未来教育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的开展,广大教师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已不在陌生。然而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们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急需提高,必须从理念、技能水平等方面不断开展长期的学习和培训。[1]

一、什么是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不仅仅是投影、电视、计算机等硬件设备,而是指教育过程中所有可操作的要素,包括教学过程中的硬件、软件和运用现代的教育理论、教育过程的系统设计等。教育技术的核心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教学设计。系统设计是根据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分析,合理利用教学媒体,优化教学结构,并对教学结果进行反馈、调整,以期实现最优的教学方案。教育技术的结果是追求教育的最优化。教育技术可以理解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二、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意义

随着中小学教育均衡进程的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得到飞速发展,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随之建设逐渐形成当今教育信息化的趋势。过往硬件和软件的缺乏,而制约教育技术应用的两大因素基本被克服。相反,目前主要影响教育技术应用的因素是教师自身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运用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是发展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如何促进广大教师在信息化的环境下不断提高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首要问题。[2]

三、开展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方法

1.宏观入手、项目培训

杜绝以往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培训骨干的老路,有意识地挑选各类学科中热衷于教育技术,并在这方面有一定能力的教师先行一步,积极推荐其参加全国、市区组织的各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抓住“因特未来教育”培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国家级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国培计划置换脱产”培训等契机。开展广泛宣传、全面动员,组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等项目的校本培训,并邀请市区多学科教育技术应用专家到校开设讲座,做到以点带面、分层推进,以教育技术的宏观意义为主带动绝大部分教师形成意识。

2.应用为主、技术培训

对中小学阶段教育技术应用的实际进行分析,并根据学校情况和教师水平拟定阶段性的技术培训内容,如第一阶段:计算机、投影机、实物展台、照相机、DV机、手机、平板等设备的操作技术;第二阶段:掌握Windows、Android、Mac等系统操作;第三阶段: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等基本技能;第四阶段: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基础Photoshop图片处理、Cool Edit音频处理、会声会影视频处理、Flas制作等基本技能。同时,各阶段渗透网络应用培训(如:搜索引擎、Ftp文件服务、电子邮件、上传下载、微博、微信、云技术等)。在集中、分组、个别指导等形式的培训过程中逐渐带领绝大部分教师掌握基本的技术。

3.学科区分、分组培训

随着前期培训的开展,教师们已经对教育技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掌握电视、展台等硬件操作,Word、百度等软件操作。这个阶段,教师们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整合的能力还处于较低级的层面,此时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及时对教师进行学科划分,对技术与理论方面的人才进行搭配是促进教育技术深入运用的关键。在学科区分、分组培训中教师们能逐渐提高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理论水平和技术提高均能得到他人的帮助。[3]

3.动态管理、长期培训

在一定时间后,项目培训、技术培训和分组培训等对教师们的个人行为已经有了较深入的影响,教师们也愿意偿试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个体将会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多的,比如:可以想到的媒体手段越来越多,然而技术上却处理不了。面对种种难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向,教师们运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并最终失去信心,避而不用。作为教育技术的校本培训至此进入拐点,坚持长期开展培训,必将能培训出真正善于应用教育技术的一群教师。这个阶段是决定教育技术推进的重要时期,学校必须建立一支能更好地驾驭教育技术的教师团队,如:在决策规划上,必须提出了思想与技术先行的思路,广泛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和技术能力;在具体操作策略上,以个案为示范,充分发挥互帮互学的力量帮助教师克服困难;在制度上,必须定期开展项目、技术或分组的跟进培训;在激励措施上,必须尊重教师成果,从精神和物质方面扩大奖励。

小结,教师的教育技术校本培训不能流于形式,不能重理论轻技术,也不能重技术轻理论,更不能将教育技术培训与教学实践脱节,必须正确理解教育技术的意义,树立教育技术运用的意识。如何开展好教师教育技术校本培训是教育改革进程中重要的一环,它将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只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法,才能不偏不移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能驾驭教育技术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参考资料

[1]彭绍东 .《教育技术的含义》[M] 湖南师范大学

篇12

一、实验室简介

展室主要布置一套现代化矿井仿真模型,模型以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有限公司为蓝本缩小制作的,利用仿真模型的直观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多媒体演示的形象性。立体、完整、逼真的展现了整个矿井的全貌和井上、下各生产系统、矿井安全系统等相关内容。同时四周墙上张贴有安全教育宣传展板,主要有前言、公司简介、领导关怀、五大灾害、灾害防治知识、事故案例、新技术新装备、安全标识、法律法规、结束语等内容。

二、设备构成

现代化矿井模型由六部分组成:地面工业广场布置系统、井下巷道布置系统、生产系统、安全系统、矿井灾害防治模拟演示系统、矿井环境安全监测系统。

宣传展板共计29块:光电展板24块,标语板5块。还配备了音箱系统、投影播放系统,可以实现电脑播放及语音演讲。

三、主要功能

该展室可以为初次下矿的学员建立起一个立体、完整的矿井空间概念。通过形象直观的灯光演示和语音讲解,能够使学员对矿井法律法规、案例事故、巷道布置、通风系统、地质、提升、运输等有个全面了解,进而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煤矿井下电气作业实训考核室

一、实验室简介

煤矿井下电气作业实训考核实训室,由本质安全型真空电磁可逆启动器、电气防隔爆示教板、井下供电及电气安全保护实验装置、心肺复苏模拟人、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及周期来压演示装置、灾变风流逆转演示装置、煤尘爆炸实验装置、瓦斯爆炸实验装置等组成。

二、设备构成

灾变风流逆转演示装置:本模型有底箱、巷道、正常通风风流灯光、灾变风流灯光、喷雾系统、风机等构成。

煤尘爆炸实验装置:模型采用柜式结构,配计算机监控系统,操作简单,美观大方。煤尘爆炸系统主要由燃烧部分、造尘云部分及通风排尘部分等组成。燃烧部分由石英燃烧玻璃管和加热棒构成;造尘云部分由料管、电磁阀、汽包等部分组成;通风排尘部分是由吸尘器、管路组成。

智能型瓦斯爆炸综合实验装置:该装置由煤尘爆炸腔、瓦斯爆炸腔、瓦斯、氧气浓度显示仪、控制箱、计算机控制系统、气泵、操作台。

井下供电及电气安全保护实验装置:具有完整的矿井巷道布置系统和地面工业广场布置系统,在整个系统中布置矿井供电系统和地面、井下供电设备,并演示井下接地保护、漏电保护和过流保护系统的工作原理。

此外还有本质安全型真空电磁可逆启动器、电气防隔爆示教板、心肺复苏模拟人、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及周期来压演示装置。

三、主要功能

1、灾变风流逆转演示装置:通过简单的巷道通风系统内的灯光演示出正常通风与灾变时风流的变化,说明矿井巷道内火灾对井巷正常通风的影响,也就是由于火灾引起的正常通风系统中火风压的作用使风流发生逆转现象。目的就是通过正常的风流(绿色灯光),灾变时红色移动灯光及烟雾等形象地显示火风压所造成通风系统中局部的变化的现象,能清楚地了解矿井灾变风流对矿井通风系统中局部风流的影响。

2、煤尘爆炸实验装置:使学员对煤尘爆炸有一定的认识,并掌握影响煤尘爆炸的基本条件:粒度,浓度,温度及自身可爆性对煤尘爆炸的影响程度。

3、智能型瓦斯爆炸综合实验装置:该装置采用了瓦斯浓度、点火温度、氧气含量自动检测装置、大屏幕显示、倒计时起爆、计算机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了瓦斯浓度自动调节、自动喷煤、计算机控制起爆。

4、井下供电及电气安全保护实验装置:该模型设计了一个采煤工作面完整的巷道布置系统,布置了井下中央变电所、采用光电模拟方法,形象地演示井下双回路供电系统和电器安全保护工作的基本原理。

5、本质安全型真空电磁可逆启动器:对本质安全型真空电磁可逆启动器装置的基本原理常识要了解外,还可以动手实操操作。

6、心肺复苏模拟人:心肺复苏,就是针对骤停的心跳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学员学习心肺复苏,是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急救基础知识。

7、回采工作面初次放顶及周期来压演示装置:向学员展示周期来压的主要表现形式: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下沉量变大,支柱所受的负荷增加,顶板发生台阶式下沉等现象。

煤矿安全检查作业(连采掘进工作面)实训考核室

一、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布置有一套煤矿安全监测作业(连采掘进工作面)模型,该装置按实际掘进巷道缩小制作,采用锚网支护。巷道内主要模拟制作布置了机械化连采掘进的基本设备。

二、设备构成

通风设备配备了仿真风筒、双局扇。

供电设备配备了仿真多种馈电开关、供电电缆、电缆勾。

掘进设备配备了仿真连采掘进机、锚杆机。

运输设备配备了仿真履带式转载破碎机、梭车、胶带运输机。

照明设备配备了实际矿用防爆照明灯。

防尘隔爆设施配备了光电模拟水幕、仿真隔爆水槽、沙箱和实用灭火器。

安全设施配备了仿真瓦斯监测系统(监测分站和实际矿用瓦斯传感器)等。全部机电设备仿真制作,可模拟各设备的基本动作。

三、主要功能

1、了解和熟悉连采掘进工作面的基本机电设备布置;

2、模拟掘进工作面双风机相互切换的供风系统;

3、模拟供电设备相互闭锁的供电系统;

4、了解和熟悉瓦斯监测系统;

5、了解和熟悉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的安全防护系统;

6、模拟各种机电设备的操作演练;

7、模拟连采掘进机油、电路故障。

通过该装置的模拟操作实训,使学员掌握连采掘进工作面的基本知识和安全作业的规程,进而增强学员安全生产的意识,提高矿井巷道掘进作业的效率。

煤矿安全检查作业(综采工作面)实训考核室

一、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布置有一套煤矿安全检查作业(综采工作面)模型,模型按照1:4比例缩小制作,所有设备均可实现模拟操作。可进行设备整体配套、生产工艺、设备结构原理及使用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

二、设备构成

双滚筒采煤机,液压支架仿真制作(大采高掩护式液压支架模型、过渡液压支架模型 、端头液压支架模型、超前支护液压支架模型台),刮板运输机,桥式转载机,皮带运输机,乳化液泵站,控制操作台。设备列车模型(乳化液泵站、移动变电站、各种开关)。

二、主要功能

通过观摩和实际操作,可使学员们对综采工作面的主要设备、布局、设备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有个清晰了解。进而掌握综采工作面的基本知识和安全作业的规程,增强学员安全生产的意识,提高矿井巷道综采作业的效率。

煤矿瓦斯检查作业实训考核实训室

一、实验室简介

矿井通风实验装置主要依据实际矿井通风系统及其通风原理、并根据相似模拟理论而仿真模拟制作的。在该仿真模拟实验系统中,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与PLC相结合的自动控制技术,达到了系统的完整、仿真、可操作和实用性。

二、设备构成

巷道布置系统:工作面布置(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综采放顶煤工作面、连采掘进工作面和掘进机掘进工作面采煤工艺设备布置,设备模型能动作)。

通风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系统:矿井环境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即瓦斯、温度、负压、CO、风速等检测、监控,要求最新的监控软件)。工业电视监控系统。

离心式风机、操作台、配电柜、42吋液晶电视、联想系列计算机、分站等。

三、主要功能

该设备可以实现:

1、模拟矿井通风系统。

2、进行风量、风速测定。

3、点压力、管道阻力系数、局部风阻的测定。

4、进行矿井通风系统中风量分配及角联网路特性测定。

5、进行矿井通风系统中阻力测定实验。

6、进行矿井主要通风机性能模拟测定实验。

7、矿井反风演示实验。

8、进行矿井瓦斯及有害气体测定实验。

9、进行回采工作面通风方式演示实验。

10、风火压风流逆转实验。

11、进行“通风安全”、“矿井监测与监控”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功能。

通过实验装置主要依据实际矿井通风系统及其通风原理、并根据相似模拟理论而仿真模拟制作的。为利于教学实验和模拟矿井通风系统,可使学员们了解和掌握煤矿通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作业实训考核实训室

一、实验室简介

本装置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煤矿通风安全监测工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及考核要求,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的通知(煤安监行管〔2016〕19号),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AQ6201-200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等相关要求设计制作。适用对象是从事煤矿井下安全监测监控作业的人员。

二、设备构成

传感器执行机构、分站、电源箱、主站、主机、管理工作站、服务器、瓦斯气体、UPS电源、电缆和各传感器等。

三、主要功能

1、各种传感器安全检查的实操实训;

2、信号电缆敷设安全操作的实操实训;

3、各种传感器安装安全操作的实操实训;

4、矿用低浓度甲烷传感器安全调教的实操实训;

5、矿用风速传感器安全调校的实操实训;

6、井下监控分站参数设置及安全操作的实操实训。

通过该装置的模拟实验和演示,可使学员们了解和掌握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煤矿井下爆破作业实训考核室

一、实验室简介

本装置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的通知(煤安监行管〔2016〕19号),煤矿井下爆破工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及考核标准等相关要求制作。适用对象为从事煤矿井下爆破作业的人员、井下爆破工。

二、设备构成

炮眼布置的工作面模型、模拟炸药和模拟电雷管、发爆器、爆破母线、导通表、炮泥、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等。

三、主要功能

1、安全准备。

2、装药,连线安全操作。

3、起爆安全操作及拒爆,残暴安全处理。

4、发爆器安全检查的实操实训。

5、电雷管安全检查的实操实训。

6、起爆药卷安全制作的实操实训。

7、进行装药安全操作(正向装药、反向装药)的实操实训。

8、进行各种联线(串联、并联)安全的实操实训。

9、进行爆破安全作业过程的实操实训。

10、进行全网络拒爆原因查找。

11、进行拒爆残爆安全处理的实操实训。

12、爆破过程的演示。

通过该装置的模拟实验和演示,可使学员们了解和掌握煤矿爆破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煤矿提升机操作作业实训考核室

一、实验室简介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煤矿通风安全监测工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及考核要求,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的通知(煤安监行管〔2016〕19号)等相关要求设计制作。能进行斜井提升的一坡三挡演示,信号闭锁功能演示。既能满足课堂实验教学的需要又可对提升机司机进行实操培训。适用对象为从事煤矿井下主提升操作的人员。

二、设备构成

装置按斜井串车提升系统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提升机、天轮、斜井轨道、上部车场、下部车场、矿车、阻车器、挡车器、提升机操作台、保护系统、声光信号系统等。

三、主要功能

真实再现了斜井提升系统的设备布置及工作原理。能实现斜井提升全过程的仿真模拟实验,并根据各阶段(起步——加速——恒速——降速——停车)的提升时间与速度绘制提升速度图。并能进行斜井提升的一坡三挡演示,信号闭锁功能演示。通过该装置的模拟实验和演示,可使学员们了解和掌握斜井提升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煤矿采煤机(掘进机)操作作业实训考核室

一、实验室简介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煤矿通风安全监测工安全技术培训大纲及考核要求,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的通知(煤安监行管〔2016〕19号)等相关要求设计制作。本设备提供了煤矿井下采掘大型设备以及井下“采掘机运通”各生产系统的模拟,如同身临其境一样,将各个场景立体呈现在学员面前。适用对象为从事煤矿井下特种作业人员(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

二、设备构成

采煤机操作实操考核系统、掘进机操作实操考核系统。VR头显、图形工作站、液晶电视、数据手套、手套定位器、工业无线路由器等。

三、主要功能

本系统以VR为表现工具,以煤矿特种作业实操内容为研究主线,通过该装置的模拟实验和演示,打造全沉浸式考试和作业环境,可使学员们了解和掌握煤矿井下实际作业环境及采煤机(掘进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工人们能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安全地完成煤矿特种作业学习和考试。

低压电工作业安全技术考核室

一、实验室简介

低压电工作业考核系统是以国家特种作业《低压电工作业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为依据,专门提供低压电工作业考核的设备。

二、设备构成

答题触摸屏、科目二实操面板、灭火器组件。设备可实现考试标准科目一至科目四的全部考试内容。

三、主要功能

利用先进的高科技仿真技术及智能判分系统研究出《低压电工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模拟考试系统》,该系统用直流24V以下的安全电压,模拟驱动交流设备及配件,如系统上的交流灯泡,电能表等配件,考生所连接操作的配件均为交流220V环境下的真实配件。务求100%还原真实工作环境,但又100%杜绝触电隐患。将所需配件集中在系统中,合理布局,每个题目分别区分开,再配合考试软件的互动,解决配件众多不方便管理的问题。

高压电工作业安全技术考核室

一、实验室简介

高压电工作业考核系统是以国家特种作业《高压电工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为依据,专门提供高压电工作业考核的设备。

二、设备构成

高压电工作业设备主要由10KV柱上变压器、10KV高压开关柜、刷卡一体机、考核触摸屏和灭火器组件组成。可实现科目一至科目四的所有考试。

三、主要功能

利用先进的高科技仿真技术及智能判分系统研发出《高压电工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模拟考试系统》,在考试时完全达到操作真实操作步骤与方法,考试操作过程中系统或考评人员可以准确判断考生是否符合安全生产操作要求,并且系统自动判分。

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考核室

一、实验室简介

融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考核系统是以国家特种作业《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安全技术实际操作考试标准》为依据,专门提供熔化焊接与热切割作业的考核的设备。

二、设备构成

整合型考核设备主要由以下部件组成:答题触摸屏、实际操作台、灭火器组件。整合型考核设备可实现考试标准科目一至科目四的全部考试内容。

篇13

成人教育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的优势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真正的文化应是触手可及的、存于人们内心的和能引起价值及情感共鸣的,外在的制度化规约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内在的文化认同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每个民族都负有发展与传承的双重任务,只不过主流文化群体因文化的自觉传承而淡化了刻意传承,对非主流文化群体而言,除非非主流文化群体间形成自觉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意识,否则非主流文化将会在与主流文化的涵化与濡化过程中逐渐被同化。因而当非主流文化群体未形成自觉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意识时,教育更应有意识地发挥自身的文化功能,让文化传承渗透于人的内心之中。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成人教育在少小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更具有优势。(一)成人教育具备文化传承的功能自然环境及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少小民族文化的渐变,文化传承断裂成为文化渐变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此时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显得更为重要。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同样具备文化传承功能。一般而言,成人教育的功能可分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其文化功能包括文化传承与传递功能、选择与统合功能、创造与更新功能。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其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发挥与实现的基础和前提,[7]表现为成人教育对经济、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依托于成人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布朗族善制茶,茶文化是布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因而针对布朗族的技术培训应侧重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等环节;基诺族目前以种植橡胶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针对基诺族的技术培训应多关涉橡胶种植、收割的技术。(二)成人教育直接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目前我国少小民族地区仍以发展经济为主要任务,对其所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大多是技术培训,而切合少小民族地区实际需求的技术培训本身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成年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联系紧密,成人教育的教学成果需要能直接用于实际,成人教育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当下需要。因此,少小民族地区的成人教育除了上文提到的技术培训外,还有卫生医疗常识、法律常识、公民生活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推动少小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人教育通过提升人们的素质而强化了少小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如布朗族不随意砍伐树木,枯死、倾倒的枯木也要通过相关的“手续”(简单的祭祀)后才能搬回家做柴火,这种行为虽迷信,却保护了自然。如今,尽管市场经济已渗透布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个习俗并没有被湮没,而成人教育中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知识更进一步强化了布朗族爱护森林的意识。由此看来,直接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成人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三)成人教育培养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包括民族内有威望的长者、民族成员及民族文化研究者,其中众多的民族成员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载主体。学校教育尽管在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之后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但目前相对统一、系统、标准的课程设置难以在少小民族学生群体中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且少小民族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较多地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相对灵活多样、实用性更强、更注重终生受教育的成人教育成为培养民族文化承载主体主要的教育形式。一方面,民族文化既可以成为成人教育内容,也可以成为成人教育方法,如将扫盲教育融入民族歌舞中,并在歌单上用民族文字、汉语言文字标注,文盲学员既可以参加民族歌舞活动,又可以习得民族文字与汉语言文字,成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另一方面,成人教育通过提升家长的认识与素质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承载者。文化传承在代代相传中得以继续,而家长作为直接与子女生活、沟通的群体成为子女了解民族文化的主要来源,且少小民族成人教育活动中传承的民族文化也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素材之一。除此之外,成人教育工作者通过成人教育活动提升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并在不断的积累、沉淀中成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

成人教育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树立强烈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感长期以来,成人教育被视为扫盲教育或技术培训,扫盲教育关注的是人们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提升,技术培训关注的是人们某项技能的提升,而很少将成人教育与文化传承联系起来,文化传承被认为是某一部分人通过刻意的、专门的学习才能达到的结果。其实不然,成人教育直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无论是对文化的传承与传递,还是对文化的更新与创造,成人教育总是介入其中。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化传承还未引起成人教育的高度重视,单纯的技术培训仍是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因而提升成人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感是成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首要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人教育应正确认识自身的使命,正视自身的文化功能;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其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相辅相成,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两者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是民族地区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基础。(二)确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传承观社会是发展的,文化也是发展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没有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渐渐失去色彩。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主流文化占优势、非主流文化占优势、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驾齐驱。目前,在我国少小民族地区,主流文化占据优势,但文化的单一化并不利于少小民族文化的发展,如何改变文化一元化发展的趋势,让民族文化与社会相互促进成为少小民族地区成人教育的又一使命。总的来说,在推动少小民族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人教育要确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传承观,即:有意识地端正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对其价值及意义的认识;民族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表象,而是寄托着民族信仰的内在化的精神动力;民族文化是凝聚民族的核心,它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发展;文化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民族正视自身的发展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少小民族经济及社会要发展,必然要积极学习主流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因此,强调民族文化传承并不等于将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对立起来,也不等于排斥主流文化,而是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融合,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同中求异。(三)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氛围多元文化有利于社会多元发展,为保护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关各方采取了多种措施。如2002年,云南省景洪市基诺乡连降暴雨,巴飘村发生特大山洪滑坡,为躲避自然灾害带来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威胁,香港红十字会捐资帮助巴飘村从交通不便的“山上”迁到现在毗邻公路的位置(其实仍属于‘山上’,只不过交通便利了许多)。为保留民族文化特色,政府严禁巴飘村修建砖瓦结构的汉式民居,而统一出资修建木制吊脚楼。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云南普洱市芒景村,这是一个布朗族聚居的地方,2007年,政府明确规定不准修建砖瓦结构的汉式民居,只能修建木制吊脚楼。此类措施虽只是文化传承的表面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营造了氛围,有利于年轻一代从感官上认识吊脚楼。除了物理环境的营造,成人教育也应通过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氛围,如布朗族不仅在茶叶制造的过程中传授现代制茶技术,还有意识地宣扬手工茶叶的价值,加之市场对手工茶叶的青睐,更多的布朗族人愿意学习手工制茶技术。(四)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提升成人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的认识,还有利于将民族文化融入成人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它总是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及期望,因此教育目的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在注重扫盲教育的时期,成人教育目的更多地在于提升成人的识字量与阅读、书写、计算能力,在注重技能培训时期,成人教育目的更多地体现为提升人们从事经济生产的能力。由此看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相对于该时期来说是合理的,但这种合理是具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在主流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传承民族文化应成为成人教育目的之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成人教育活动开展的航标之一,它应当具有统领性质;好的教育目的既要体现未来,面向现实,满足受教育者等相关利益团体的需要,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发展,还要承接历史,面向过去,将人类历史上积累、沉淀的优秀文化传递给年轻一代,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包括通过成人教育提升人们对少小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少小民族地区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五)在成人教育内容中渗透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渗透在成人教育内容中能直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此环节也正是成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国少小民族地区的成人教育多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因而可将民族文化渗透在职业技术培训或扫盲教育、公民生活常识教育中。如布朗族的茶文化不仅是布朗族文化的精髓,也有助于他们打开茶叶市场,因而在种茶、制茶的技术培训过程中,茶文化的传承始终是其内容之一。另外,有的少小民族地区开展的扫盲教育中包括民族语言文字扫盲,这也是成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直接体现。由此看来,成人教育内容应展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宣传民族优秀成果,注重民族约定俗成的优秀风俗习惯,让少小民族重视本民族文化,端正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保护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将民族文化孤立起来加以保护,而是要用动态的、开放的观点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与策略,将其与主流文化的扩散结合起来,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中寻求有效的、合理的文化传承方式。成人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除了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中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己任,还可视民族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在教育方法中渗透民族文化,换言之,应结合民族文化的特点适时在成人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

作者:张春梅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篇14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培训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8-6353-03

我院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是江苏省2008年批准的首批省级软件人才培训基地,与知名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创思维力软件集团合作多年,自2008年起先后培训软件人才10多批次,合计500余人次应届毕业生,为软件企业输送了大量合格的新员工,输送到的软件企业有大展软件等知名企业。基地在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过程中通过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等举措,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1 依据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校企合作,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1.1 寻求政府企业多方合作,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分别与政府、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合作,不断创新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2008-2010年,与企业共建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推行“学校+公司”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府搭台,基地通过提供场地和硬件设备等举措,引入创思维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该公司进行了三年合作。2009-2011年,学院与北大青鸟、江苏微软中心合作,推行“学校+培训机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以上“筑巢引凤”方式,基地得到了发展壮大,学习企业化的项目管理流程规范,不断完善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机制。2010-2013年至今,探索“教学产业园”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教学理念,推行“教学产业园”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正在探索实践之中。

1.2 根据软件企业的发展战略,校企联合开发培训课程资源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软件企业的专业职位细分为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员、项目管理经理。经过调研,明确基地培养目标,确定培养软件企业需要的程序员和BPO 专员。程序员是能够熟练编程的技能型人才, BPO 专员是既懂计算机又懂外语,还懂一门业务(包括金融、财务或人力资源等) 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刚参加的培训学员,帮助他们寻找自我认知,为职业生涯定位,确定发展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培训教材,将具有工程背景的企业真实项目经过改造后形成培训课程包。课程包能针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员工,划分了2个部分:“基础篇”针对初学者,开发了《IT职业导向训练》和《软件项目开发方法》等课程,能够使初学者快速掌握软件开发的内容;“进阶篇”中开发了《数据库设计规范》和《软件项目开发模式》等课程,课程按照软件项目开发流程进行讲解,并且配套大量应用实训案例,帮助学员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例如,通过与北大青鸟等公司合作,成功开发了JAVA软件工程师课程包、.NET软件工程师课程包,具体的系列课程如表1所示。

教材的内容编排方式为“实训任务、相关知识点、任务要点分析、参考源代码、扩展练习”,内容紧凑详尽、结构清晰、易学易懂,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1.3做好培训过程需求分析,抓好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建设

基地选送优秀教师赴国外进修,目前已有2名教师赴印度、澳大利亚进修。通过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联盟、软件行业协会等平台,教师参加行业的考评员培训和教育部的骨干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双师型素质,目前12名考评员全部上岗。采用优惠政策从软件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目前有来自微软、中科国际、太仓智博软件公司,上海博为峰软件公司等软件企业的10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培训教师。学院教师与企业培训师实现双向兼职,最终成功造就一批既懂了理论知识又具备实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 使用云计算培训平台,构建全真公司管理运营管理模式

2.1 全真公司制的教学管理方式

为适应现代教育和企业实际人才的培养需求,基地创新管理模式,采取了全真公司化管理运营,部署应用了日立JP1企业级综合系统运行管理软件,严格按照软件公司的规章制度考核学员。学生在模拟公司环境的教室环境中上课,以企业岗位职位来设置培训班的班级干部职位。培训过程中,给每位学员进行多次职业测评,根据学员智商、情商、素质等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教学过程中,采用基于榜样的MCLA教学方法,采取PD(项目驱动)教学,以实际项目引出技术知识点,严格保证学员实训期间代码量达到10000行以上,提高学生的项目动手实践编码能力,确保学员培训结束后直接胜任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工作。

2.2 数字化云计算培训平台的使用

目前,基地依托太仓大学科技园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平台,已经建设了云技术培训教室,通过虚拟云桌面来访问云计算平台资源,减少了基地的设备投入费用。充分利用云资源的整合共享功能,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成熟的应用软件部署在云端,以服务方式将“应用服务”提供给培训基地,虚拟跨平台环境极大地方便了学员的培训学习,降低了基地的运行维护成本。充分利用云中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大大降低了存储和访问压力。学员通过太仓大学云计算公共服务中心平台的培训资源,在云服务提供的网络进阶培训学习过程中,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在网上听课过程中提出问题和网上研习测试,自我测评学习效果。

软件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公共云平台,如图1所示。

3 结束语

我院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经过近六年运作,立足服务外包(BPO、ITO、KPO)以及嵌入式系统应用维护等IT行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编制培训教材,造就双师型培训教师,保证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培养适应长三角地区发展需求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涛.高职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0).

[2] 马艳红.高职为企业提供在线培训学习平台服务的研究[J].软件,2013,34(1).

[3] 顾海燕.校企合作共建高校软件服务外包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网络信息,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