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司经营哲学范文

公司经营哲学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公司经营哲学,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公司经营哲学

篇1

【关键词】

脑梗死;血糖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不少患者合并有糖尿病,也有部分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在住院后才发现血糖高。我们回顾性观察了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初期进行血糖监控对早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以2006年3月到2011年1月住院的新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年龄40~70岁,发病后12 h内入院,经头颅CT检查未见脑出血且在48 h内再次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梗死灶在大脑半球,均未进行溶栓治疗。排出标准:既往有过明确的脑卒中史者,房颤脑栓塞者,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者,合并有严重内科疾病者,住院时间少于3 d者。

共有460例资料完整的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末梢血快速血糖检测,按照入院时血糖情况分为3组:A组为血糖正常组,入院时血糖在4.0~10.0 mmol/L;B组为高血糖观察组,入院时血糖在10.0 mmol/L以上但不进行干预;C组为高血糖治疗组,入院时血糖在10.0 mmol/L以上但用胰岛素静脉泵入,在12 h内将血糖控制在10.0 mmol/L以下。

A组患者260例,男140例,女120例,年龄42~70岁,平均(58.73±20.04)岁,高血压202例,糖尿病(包括入院后确诊糖尿病)6例;B组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40~68岁,平均(61.22±19.60)岁,高血压78例,糖尿病(包括入院后确诊糖尿病)70例; C组患者110例,男60例,女50例,年龄44~70岁,平均(57.24±16.94)岁,高血压90例,糖尿病(包括入院后确诊糖尿病)80例。

1.2 临床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生命体征、每2小时进行血糖监测、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胃黏膜防止上消化道出血,必要时脱水降颅压,大面积脑梗死形成脑疝时进行开颅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神经功能 观察入院后3 d内意识水平和肢体肌力是否下降,有下降视为神经功能恶化。

1.3.2 血糖水平 观察入院后3 d内平均血糖水平和低血糖(随机血糖≤3.9 mmol/L)发生率。

2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例、高血压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糖尿病发病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

3.2 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比较

入院后3 d内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恶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三组患者血糖情况比较

三组患者平均血糖比较,A组

4 讨论

不少脑梗死患者是因为糖尿病造成动脉硬化所致,也有部分患者在发病后高血糖是因为应激所致。我们的研究发现,不论是有无糖尿病,发病后血糖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正常血糖患者中糖尿病所占的百分率明显低于高血糖者,早期预后相对好;血糖升高者发病后72 h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恶化,而控制血糖者的神经功能则恶化程度低于未控制血糖者。这一结论与文献报道一致[1,2]。

脑梗死急性期出现高血糖可造成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3]:①脑梗死后梗死区葡萄糖无氧酵解增强,乳酸产生增多,局部酸中毒,血脑屏障破坏,脑水肿加重;②高血糖和高血粘度影响梗死区侧枝循环建立,不利于梗死区血液供应;③部分患者平时有糖尿病,常常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不同程度微血管病变,影响梗死区脑功能;④部分患者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有高胰岛素血症和不同程度胰岛素抵抗,影响梗死区细胞能量和离子通道功能。而控制血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神经功能[4],考虑控制血糖后改善了高血糖造成的病理生理,保护了脑细胞。

我们同时也发现,用胰岛素强化血糖控制,部分患者发生低血糖,这同样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提示更应密切监控血糖。

参 考 文 献

[1] 孙成铭,韩文玲,李国建. 急性脑梗死血糖升高及预后的临床分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7):67-68.

[2] 刘志娟,王捷.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脑梗死伴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影响.中国综合临床,2009,25(1):54-56.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013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脑细胞保护、降颅压、改善微循环的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等各方面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尿激酶溶栓 脑梗死 神经功能 血液流变学 影响

The influence of urokinase thrombolytic therapy on nerve function and hemor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Sun Jing

Health Center of Diao Town,Zhangqiu City,Shandong 250204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urokinase thrombolytic therapy on nerve function and hemorrheolog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90 case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slected from February 2013 to October 2013.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 of protecting brain cells,decreasing intracranial pressure and improving microcircul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rombolytic therapy.We observed and contrasted the degree of neural function defect score and hemorrheology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neural function defect and blood rheology index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Urokinase thrombolytic;Cerebral infarction;Neural function;Blood rheology;Influence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1]。供应脑组织的动脉出现血栓和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是脑梗死形成的主要原因,致使局灶性的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可因异常物体如固体、气体等沿着血液循环流入供应脑组织血液循环的颈部血管或脑血管,导致血流量骤减或血流突然阻断而产生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的软化坏死[2]。目前临床上脑梗死的治愈率较低,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围绕脑保护以及改善脑循环进行,达到保护脑细胞和脑部血再通的目的[3],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对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脑梗死患者90例。将以上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42~79岁,平均(52.4±7.6)岁;对照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44~78岁,平均(53.1±7.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并经头颅MRI或CT检查证实。并排除脑出血、脑疝形成、昏迷及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肾衰竭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患者发病后给予降颅压药物甘露醇,尽早服用拜阿司匹林,并给予改善微循环及脑细胞保护的常规治疗,并且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给予控制血糖、血压、脱水、水-电解质平衡药物,同时给予神经功能恢复训练等治疗。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将100万~200万U的尿激酶溶解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内,30分钟静滴于患者体内,溶栓后给予抗血小板聚聚的药物。

观察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并对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描述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 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降低(P

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液黏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

讨 论

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循环的动脉出现血栓或粥样硬化形成,致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局灶性的脑供血不足而发病[5]。脑梗死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与脑缺血性血管大小、脑损害的部位、缺血的严重程度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也可以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重者不仅可以肢体瘫痪甚至会发生急性昏迷死亡[6,7]。尿激酶能够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催化纤溶酶原裂解成纤溶酶,从而降解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凝血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等,发挥溶栓作用,对新形成的血栓见效快、效果好,能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提高血管ADP酶的活性、预防血栓形成[8]。

本研究对9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军.溶栓后应用降纤抗凝药物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作用的安全性评价[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9):1911-1913.

2 潘晓蓉,刘宇强,黎敏燕.补肾活血汤对脑梗塞急性期PT、APTT、Fib、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4):910-911.

3 吕小亮,王旭辉,舒晓春,等.小剂量尿激酶联合舒血宁对治疗时间窗外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15):1185-1186.

4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 周德生,肖志杰,吴艳玲,等.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脑梗死偏瘫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12,20(5):691-693.

6 苏支政,伍锦旋,王映伙.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和疗效判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6):37-38.

篇3

【关键词】 丁苯酞; 脑血管储备能力; 急性脑梗死; 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0-0117-03

doi:10.14033/ki.cfmr.2015.10.059

脑梗死是因脑组织局部缺氧、缺血而引发的病症,会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脑血管储备为患者病理、生理情况下,脑血管经Bayliss效应,致使脑血管的侧支循环开放,从而导致脑部血流重新调节,出现一系列改变后,对脑血流能力稳定性进行维持[1]。临床上主要采取颅内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测定脑血管的储备能力[2]。急性脑梗死为临床高发性疾病,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若未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则可能会导致患者留下后遗症,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一定程度影响。可见,在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中,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避免脑组织损伤,减少脑血管储备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是判断其预后的关键[3]。丁苯酞为新型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能快速改善脑部缺血区的血流供应,建立侧支循环。在本组研究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治疗,检测其对脑血管储备能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死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颅脑CT及MRI检查后,符合《神经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制定急性脑梗死判断标准后确诊[4]。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4例与观察组24例。观察组:男16例,女8例,年龄49~75岁,平均(58.9±5.3)岁;对照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47~73岁,平均(56.8±5.6)岁。纳入标准:家属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肾、肝、肺功能不全者;脑出血史者;严重脑血管畸形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采取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血脂药,以及酌情使用脱水剂、调控血压、降血糖、护脑等基础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2周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判断[5]。一共10个刻度,0分表示无神经功能损伤,10分表示损伤严重;对脑血管储备功能进行检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脑血管储备功能进行检测。患者取仰卧位,对大脑中动脉(MCA)双侧段血流速度测量,反复对血流信号进行探查。保持呼吸平静,对静息MCA进行记录,则为MFV1;将面罩开关打开,平静呼吸1 min,进行MFV2记录;对MCA收缩期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进行检测,作脉动指数(PI)检测。CVR=[(MFV2-MFV1)/MFV1]×100%。根据《神经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制定的急性脑梗死疗效判断标准进行分析,显效:脑组织血流灌注恢复,神经功能恢复;有效:脑组织血流灌注逐渐改善,神经功能明显好转;无效:脑组织血流灌注及神经均未改善[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0.83%,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1、2个月评分显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脑血管储备功能分析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脑血管储备功能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具有突发性、病情重、变化快等特点,及时采取溶栓治疗,是及时缓解急性脑梗死症状的关键。但是溶栓治疗有极为严格的时间限制,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错过溶栓治疗时间。在脑梗死发病后短时间内,患者就会有神经元坏死症状出现,因此,必须快速建立侧支循环,保持脑组织中供血、供氧充足,从而起到快速恢复神经功能作用[7]。

丁苯酞为新型急性脑梗死治疗药物,用药后可对血管完整性进行保护,从而增加血管血流速度,加强缺血区的微血管数量,恢复缺血区血流灌注,快速缓解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通过将机体中线粒体ATP酶活性提高,维持线粒体膜稳定性,增强线粒体复合酶IV活性,起到对线粒体结构保护作用,从而起到减少细胞死亡,增强机体组织能量代谢作用[8]。通过对炎症反应进行有效抑制,从而促使细胞中花生四烯酸、钙库释放量得以抑制,从而起到增强抗氧酶活性,抑制谷氨酸释放、减少细胞凋亡作用。同时,丁苯酞可以起到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作用,对梗死面积有明显减少作用。经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脑血管储备功能为脑梗死病理刺激下,导致脑部血流为正常状态,脑部毛细血管及脑小动脉的收缩及扩张,起到对血量调节作用,从而保障脑部正常需求。脑血管储备功能是对患者预后进行判断的主要标准,也是脑卒中独立危险因素。有学者研究中对8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显示神经功能缺损与24 h中脑血管储备功能呈密切相关性,脑血管储备功能下降者的预后明显较差[10]。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脑血管储备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中使用丁苯酞,其具有显著疗效,能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恢复神经功能及脑血管储备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昌云,陈技挺,黄华品,等.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和NOS表达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48-3449.

[2]尹春丽,王耀伍,王丽英,等.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3,42(26):3091-3093.

[3]吴娟,陈永.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33):3488-3489.

[4]张培蕾,鲁海涛,朱悦奇,等.丁苯酞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3):239-242.

[5]戚纪胜,符玲萍.rt-PA动脉溶栓结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3):3642-3644.

[6]刘永刚,许云鹤,赵静,等.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4,22(5):340-343.

[7]尹春丽,李永秋,王耀伍,等.丁苯酞软胶囊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影响[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3):219-221.

[8]闫海燕,郗红艳,王红梅,等.丁苯酞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25(3):127-129.

[9]王国军,马涛.氟伐他汀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的动态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24(7):150-152.

篇4

【关键词】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宫血宁胶囊;米非司酮;性激素

Influence of Gongxuening combined with mifepristone intervention on serum sex hormone levels of patients with perimenopausal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HE Hua1, YU Xiaorong2, ZHANG Zhengqiong1, ZHU Xiaolan1. 1.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Guangyuan Municipal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Guangyuan 628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Guangyuan Municipal Center Hospital, Guangyuan 628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Gongxuening capsule combined with mifepristone intervention on the serum sex hormone levels of patients with perimenopausal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Methods: 92 patients with perimenopausal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46 cases in each.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norethisterone treatment whil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Gongxuening capsule combined with mifepristone.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65%,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f 76.09%,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Perimenopausal period;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 Gongxuening capsule; Mifepristone; Sex hormone

【中图分类号】R 711.74【文献标志码】A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功血)是临床妇产科常见疾病之一[1]。主要是由于卵巢衰竭、无排卵、性激素分泌失调造成[2]。本研究中,笔者采用宫血宁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结果取得较佳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92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45~57岁,病程3个月~4年,研究经我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同意。病例纳入标准:参照《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患者查内分泌激素检查提示处于围绝经期[3]。病例排除标准:排除近3个月服用激素、生殖器官肿瘤、感染、内科疾病、肝肾功能疾病、药使用禁忌证患者。9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46例,年龄 (49.9±3.2)岁,病程(13.5±5.3)个月。观察组患者46例,年龄(50.2±2.6)岁,病程(13.7±5.2)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孕次及产次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于诊断性刮宫术后3d后开始接受治疗,两组同时予以抗感染、抗贫血及其他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炔诺酮(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1396) 口服,4片/次,3次/d,连服21d为1个周期,于下次月经来潮后的第5d开始下1个周期,共3个周期。观察组患者则给予宫血宁胶囊(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0087)口服,2粒/次,3次/d,共应用7d;另联合米非司酮(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48)口服,1次/d,连服3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再应用其它止血或激素类药物,治疗结束后,给予为期6个月的随访。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两组患者的3项血清性激素水平,包括卵泡生成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并观察血红蛋白(Hb)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情况,以及控制出血时间(指首次用药至出血减少2/3的时间)、完全止血时间(指首次用药至出血完全停止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复查中再次行诊断性刮宫术取子宫内膜做病理检查[4]。

1.4疗效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拟定疗效标准[5]:(1)治愈:治疗后,患者所有症状及体征均消失,无不规则阴道出血,停药6个月后未复发。(2)好转: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得到明显改善,经期缩短,不规则阴道出血明显减少,停药后维持3个月以上。(3)无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未见改善,甚至加重。(4)复发:停药后3个月内,再次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经期紊乱。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46例患者治愈20例,好转24例,无效2例,复发1例;对照组治愈9例,好转26例,无效11例,复发8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65%(44/46)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6.09%(35/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34,P

2.2性激素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FSH、LH、E2水平都较对照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对比 时间组别FSH(U/L)LH(U/L)E2(pmol/L)治疗前对照组(n=46)55.12±7.8638.81±6.77335.27±73.41观察组(n=46)55.20±7.9238.76±6.74334.54±73.36t0.0490.0360.048P>0.05>0.05>0.05治疗后对照组(n=46)54.84±7.8938.53±6.68332.48±72.94观察组(n=46)22.05±5.3121.46±3.35118.27±30.42t23.38415.49318.384P

2.3两组HGB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GB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HGB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对比 时间组别HGB (g/L)子宫内膜厚度(mm)治疗前对照组(n=46)81.13±5.8912.13±2.24观察组(n=46)80.86±5.9712.17±2.30t0.2180.085P>0.05>0.05治疗后对照组(n=46)96.42±10.465.52±1.13观察组(n=46)107.54±10.214.26±0.84t5.1606.069P

2.4出血控制情况

观察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控制出血时间、完全止血时间都较对照组患者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患者出血控制情况的对比 组别控制出血时间(h)完全止血时间(h)对照组(n=46)32.18±7.7267.48±23.67观察组(n=46)21.63±6.8956.92±14.17t6.9152.596P

2.5不良反应

观察组中出现潮热、多汗1例,关节轻微疼痛1例;对照组中出现恶心、呕吐2例。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紊乱造成[6]。围绝经期间患者的卵巢功能显著减退,对于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反应明显降低,雌激素分泌减少,因而卵泡难以发育成熟,亦无法正常排卵,雌激素长时间处于低下水平,使得子宫内膜增生[7]。而随着雌激素的不断降低,当雌激素水平难以维持子宫内膜增厚时,内膜会出现脱落,导致子宫异常出血[8]。临床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及子宫内膜增生等症状,长时间持续的不规则出血会引起贫血,甚至休克 [9]。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主要以止血、减少出血或诱导闭经为主,治疗药物中以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应用最为广泛 [10]。炔诺酮为人工合成孕激素,可使子宫内膜变薄,一定程度减少子宫出血、缩短出血时间[11]。本研究中,笔者给予对照组患者应用炔诺酮治疗,发现其疗效不佳,控制出血的效果不理想,且复发率较高。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宫血宁能直接作用于子宫平滑肌,收缩血管,刺激血小板数量增加,促进血小板聚集,达到减少出血量的目的[12]。同时,宫血宁胶囊还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减少炎性物质渗出,起到消炎作用[13]。而米非司酮是一种新型的抗孕激素,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系统[14]。通过抑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使得FSH和LH的分泌减少,并能直接作用于卵巢,抑制排卵,结合其诱导黄体溶解的作用,使得E2水平降低,进而促使子宫螺旋动脉发生萎缩,诱导子宫内膜细胞坏死及凋亡,起到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作用[15]。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炔诺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而观察组患者应用宫血宁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发现观察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65%高于对照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总有效率76.09%,且观察组的复发率为2.17%少于对照组的复发率17.39%,差异显著。提示宫血宁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FSH、LH及E2水平低于对照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FSH、LH及E2水平,且治疗后的观察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HGB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提示宫血宁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具有协同作用,可有效调控性激素水平,控制出血,改善贫血及子宫内膜厚度。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宫血宁胶囊是由滇重楼的根茎制成,具有凉血止血、清热除湿、化瘀止痛的功效。且观察组患者控制出血时间和完全止血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控制出血时间和完全止血时间。

综上所述,宫血宁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显著,能改善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及时有效控制出血,改善子宫内膜厚度。

参考文献

[1]倪息兰.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34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91-92.

[2]Kayastha S. Study of endometrial tissue in 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Nepal Medical College Journal:NMCJ,2013,15(1):27-30.

[3]张娟,赵雪卉,李晓文,等.米非司酮与妈富隆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2,33(3):201-203.

[4]张欣.去氧孕烯炔雌醇片与米非司酮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比较.中国药业,2013,22(15):75-77.

[5]孙敏玲.妈富隆和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性激素浓度的影响.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3):417-420.

[6]Subhasish Ghosh,Subhankar Chatterjee. Molecular blockade of angiogenic factors: A new therapeutic tool for the treatment of 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 Journal of Mid-life Health,2013,4(1):66-67.

[7]高艳.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0例临床分析.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12(2):38-39.

[8]周芳芳.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387-389.

[9]王伟明,刘辉,张瑞珍,等.两种方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比较.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2):5183-5185.

[10]高凤莲.米非司酮与复方炔诺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比较.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21-3123.

[11]黄玉梅.复方炔诺酮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062-3064.

[12]黄瑰.宫血宁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0):1658-1659.

[13]谢文平,吴丽英,周彦芳,等.宫血宁治疗宫内节育器后异常出血的疗效观察.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2):2314-2316.

[14]顾静,杨克虎,张莉,等.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4):451-459.

篇5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神经节苷脂;依达拉奉;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b)-0103-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及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生活节奏及膳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快速进展,急性脑梗死(ACI)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群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ACI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致死率高,早期有效规范的治疗是ACI患者具有良好预后的关键,但最优治疗方案尚缺乏共识[1]。本组研究对40例ACI患者给予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获取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乌鲁木齐总医院2008年3月~2011年9月收治的80例首发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确诊,并除外颅内肿瘤、颅内感染及血液系统疾病,其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63~76岁,平均(69.9±6.1)岁;主要病变部位:基底节区45例,小脑12例,颞叶5例,枕叶5例,额叶3例,多部位10例;主要症状包括单侧肢体感觉及活动障碍、语言功能障碍、视觉障碍及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不适。入院时根据欧洲脑卒中量表(E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所有入组患者均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取患者知情同意书。

将上述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神经功能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降压、脱水、抗血小板凝集及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同时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吉林省博大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文号:国药准字H20051992)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14 d为1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加用神经节苷脂(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文号:国药准字H20046213)4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1次/d,14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不使用其他扩血管及影响脑功能的药物。

1.3 评价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根据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2]进行评定,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由指定医师进行评分;抽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注入不含有抗凝剂的试管后,送我院检验科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第7天,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1/S全血黏度切变率、200/S全血黏度切变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血细胞比容组内及组间比较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2例患者出现轻度皮疹,停药后好转,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对照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复查颅脑CT及MRI均未见明显出血病灶。

3 讨论

ACI是一类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大部分患者在不同程度上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及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脑梗死急性期的保护治疗及其神经修复是成功治疗及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ACI患者绝大部分存在着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表现在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增高,即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小板功能异常是导致ACI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往往导致脑血管闭塞致使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出现局限性脑组织缺血坏死[3]。ACI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支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阻流迅速恢复使脑代谢改善,损伤仍为可逆性,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4]。此外,ACI后损伤区周围出现炎症反应,浸润于病灶部位的白细胞的激活所产生的吞噬作用和呼吸暴发产生大量的超氧阴离子等氧自由基,自由基连锁反应被认为是造成脑组织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5]。

依达拉奉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有研究研究提示N-乙酰门冬氨酸(NAA)是特异性的存活神经细胞的标志,在ACI患者发病初期含量急剧减少,ACI患者在急性期给予依达拉奉,增加脑梗死区域局部脑血流量,发病后第28天脑中NAA含量较使用甘油的对照组患者有明显升高。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鼠在缺血/缺血再灌注后静脉给予依达拉奉,可阻止脑水肿和脑梗死的进展,并缓解所伴随的神经症状,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主要机制包括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6]。神经节苷脂是一类复合糖脂,存在于哺乳动物神经元细胞的胞膜中,是神经细胞膜的天然组成部分。神经节苷脂参与神经元的生长、分化和表型的表达以及细胞迁移和神经生长锥的定向延伸,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双重作用,能从多个病理生理环节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对多种临床上的神经损伤有很好的修复作用[7]。本组研究,对40例ACI患者给予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以单纯使用依达拉奉的患者为对照,观察并比较了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情况以及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经积极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但是以两药联合的患者恢复更快;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的水平均较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以两药联合的患者更为彻底有效。进一步说明上述两药联合治疗ACI具有协同作用,考虑为抑制血栓扩大,改善侧支循环而起到挽救损伤的脑组织的作用,从而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

综上所述,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ACI,具有更好地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促进其缺损神经功能康复的作用,但两药联合的治疗方案对ACI患者的远期疗效及神经恢复状况尚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保成,姜晓东,胡开敏,等.脑微出血与脑出血[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0,18(6):423-426.

[2] 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 Borseng SE,Kita WS,Figueiredo EG,et al. Cerebral hemodynamics:concepts of clinical importance [J]. Arq Neuropsiquiatr,2012,70(5):352-356.

[4] 张文波,石佳泉.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血液流变学变化及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8,7(7):734-736.

[5] 屈继波,刘岭.依达拉奉联用尼莫同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33):3404-3405.

[6] Morimoto K,Hasegawa T,Tanaka A,et al. Free-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 inhibits both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in rats [J]. J Vasc Surg,2012,55(6):1749-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