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民俗体育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1农耕活动形成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浙江畲族长期居住于高山丘陵之中,所以畲族居住的地方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畲民用于耕作的农田很少,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的力量,为了获得好收成,人们会用一些祈雨活动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国南方地区的人们常用舞龙来祭天求雨,畲族也不例外。舞龙是畲族最喜爱的民俗活动之一,畲族的舞龙以板凳龙最为出名,每逢春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三月三的时候,每家每户都把自家的一节板凳龙拿出来,连接起来组成一条一百多节的长龙,进行舞龙活动。通过板凳龙活动,畲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且形成了与农耕活动有关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
1.2宗教祭祀活动形成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在畲族中最有影响力的宗教祭祀活动当属“传师学师”和“问凳卜卦”,“传师学师”活动是畲族民众对畲族图腾“龙麒”的祭祀,是教育后人的活动,活动内容反映了畲族民众为了求得生存,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历程。在“传师学师”活动中有一个“老虎抢猪头”的重要环节,法师演扮成猛虎,叼着猪头时以四肢着地奔跑,鱼跃前滚,动作十分精彩,具有民族特色。“老虎抢猪头”活动深得畲民喜欢,每逢农历三月三,畲族男丁都会聚集在一起进行老虎抢猪头的竞技比赛,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了一项畲民喜爱的民俗体育活动。“老虎抢猪头”项目曾参加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表演,并获得铜奖。每年在畲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中表演的“稳凳”活动源于畲族旧时的“问凳”活动。旧时的畲民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生活艰苦,缺医少药,每到生病或者受灾的时候,畲民就会以“问凳”的形式去问神求医,以求得消灾保平安。畲族认为花柳树有灵性,将中间凿孔的花柳树木板架在带三叉的茶树支架上,两位占卜问卦之人坐于木板两端翘转木板,等到木板停下来的时候,占卜问卦之人便脚点地三下,然后进行问神占卜,甚为灵验。这种问凳活动形似旋转的跷跷板,经过改进便形成了现在的“稳凳”。改进后的稳凳活动,其表演形式为在翘转稳凳的时候采用稳凳套圈或插旗比赛,每年的畲族三月三民俗活动中都会有稳凳表演。稳凳表演项目作为畲族特色民俗体育项目,连续参加了4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了3个金奖、1个银奖。
1.3传统节庆日民俗活动形成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畲族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内涵的畲族节日文化,每当丰收或闲暇时候,畲民都会在特定的节日时聚集在一起,开展有益于愉悦身心的活动。在庄家丰收之际,畲民就会成群结队来到打谷场,一人脚踩在碾谷的石磉上,后面由两人架住往前推行进行蹴石磉竞赛活动,以示对丰收的庆祝。每逢畲族三月三节日和庄家丰收时,畲民都会开展“蹴石磉”竞赛活动庆祝丰收。经改进和创编,“蹴石磉”和“石磉竞技”分别获得第8届和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金奖,精彩的蹴石磉表演给与会的裁判员、运动员和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向他们展示了独具魅力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畲族依山而居,与山结缘,畲民的许多活动都与山有关系,狩猎和刀耕火种都离不开山,畲民每日都会上山下山,所以他们喜欢爬山,特别是在畲族特定的节庆日农历二月二、三月三、九月九等节日中,畲民便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出门爬山登高,形成节日登高的畲族节日民俗体育活动,体现了畲族人民克服种种困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功能
2.1文化传承的功能民俗体育活动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具生命力和能动性的手段和方式。畲族在几千年的辗转迁徙过程中,一直保留自身独特的文化,畲族民间民俗活动对畲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开展畲族民俗体育活动对传承畲族图腾文化、宗教文化、农耕狩猎文化和节庆日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不管畲民迁徙到何处,都会保留和传承独有的畲族文化遗产。如板凳龙的活动,对板凳龙的制作技艺、绘画、舞龙的阵势、祭祀祈雨仪式能起到很好的传承作用。通过“传师学师”活动,畲族的祭祀祖先、崇拜“龙麒”图腾等祭祖祭神文化被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因此畲族民俗体育活动对传承畲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2凝聚民族情感的功能浙江畲族人口共计18万余人,分布于温州、丽水、金华和衢州等地的18个畲族乡镇,畲族的分布较为分散,是一个典型的散居民族。但每逢节庆日,畲族民众都会在相同的节日里自发组织各种民俗活动,正月十五的板凳龙闹元宵活动、农历三月三的稳凳表演、石磉竞技、射弩、打铳、赶野猪、竹林竞技等活动,农历九月九的节日登高活动将居住较为分散的畲民聚集在一起,为畲民的交流和交往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交流凝聚了民族情感。特别是畲族板凳龙活动,每家每户畲民拿出自己家的一节板凳龙连接起来,形成一条巨龙,表达了畲族民众万众一心、团结与和谐的精神。一系列的民俗体育活动使得畲族民众形成共享性的文化认同,保留相同的信仰、语言、服饰等文化特征,形成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从而凝聚民族情感。
2.3娱人的功能在众多娱乐活动中,具有竞技性和娱乐性的畲族民俗体育项目深受畲民喜爱。正月十五的板凳龙闹元宵活动、农历三月三畲族民俗文化节表演农闲时的文化娱乐活动能吸引众多的畲族民众前来观看。通过表演活动,表演者在现场观众热烈掌声的鼓励下,获得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而观众在观看到精彩纷呈的表演时能感受愉悦的气氛,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
3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3.1教育传承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古代,畲族众多的文化主要靠言传身教、口头传承。除了板凳龙外,其他畲族民俗体育大都没有文献记载。所以在古代,畲族民俗体育流传于民间,靠口传身教传承。上世纪80年代开始,畲族体育研究者开始挖掘整理部分畲族民俗体育项目,将稳凳、蹴石磉、赶野猪等项目引进到学校体育课堂。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通过在体育课堂中开展畲族民俗体育项目,能使更多的人掌握畲族民俗体育运动技能,了解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内涵,从而使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和传承。
3.2旅游开发随着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重视,畲族民俗体育在畲族传统节庆日的民俗文化活动中蓬勃开展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每逢畲族传统节日、庄家丰收之时,许多畲族乡镇都会开展形式多样的畲族民俗体育活动。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畲族民俗体育作为特色民族民俗文化被开发和利用,每逢畲族三月三节日,在畲乡都会举办畲族民俗体育表演,向游客展示精彩纷呈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这使畲族民俗体育得到了有效的推广。
3.3竞赛表演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浙江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定期举办,为畲族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从1991年开始,畲族民俗体育稳凳、蹴石磉、赶野猪、老虎抢猪头等项目前后多次在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进行表演项目的比赛,精彩的表演向世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畲族民俗体育文化,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稳凳”项目是2011年第8届全国残运会开幕式以及2009年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开幕式的表演项目,在2007年全国亿万妇女迎奥运健身活动展示大赛中,稳凳表演获得最佳魅力奖,精彩的稳凳表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赞扬,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畲族民俗体育文化。
3.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体育文化,其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畲族民俗体育文化近年来经过妥善挖掘整理,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2010年,浙江省政府将畲族民俗体育“蹴石磉”和“稳凳”列入浙江省第2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挖掘和改进的畲族民俗体育器材已经获得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使畲族民俗体育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4结束语
摘要
本研究为个案研究,个案所指一个运动团队,旨在探讨济南某社区,以招收跳绳、扯铃、踢毽子、杂技项目为主的民俗体育运动
团队其组织歷程。个案是全民健身体系之下的运动团队,其招收项目有跳绳、扯铃、踢毽子、杂技。研究参与与者包含该个案社区办事处、教练与曾担任管理职务的队员共六名。研究资料的搜集,通过为期三个月面对面深度访谈为主,辅以参与观察、研究者日志、相关文件资料搜集作为资料检核,建立这份研究的信实度。资料搜集后,进行分析、诠释现象学分析与主题分析探讨个案组织历程。研究发现,在当代社会环境的脉络下,该个案组织历程演变核心与团队目标、团队认同感息息相关。
民俗体育为赋有身心教育的一种运动文化,它包含了群聚一起的一群人,经由长时间的相处,慢慢共同形成的运动文化,此种运动文化会随着人群与社会之间的接触,呈现连续性的变动过程。提及民俗体育的社会变迁特性,蕴含外來体育文化或该民族故有民俗体育项目
再创新及再解释后,所形成的项目,通常此类项目较不具备基础性及根基性,而大多数仅在该民族部分区域的流行,此种变迁指的是一社会内个人或少数人发明的新观念与新事物,透过社会的接受,而将新的事物与观念和旧有的相整合或是取代,属于演化的变迁。
1概念式情境
概念性情境,学术研究一般称为文献探讨。所谓的概念式情境,是支持和贯穿研究概念、期望,信念,和理论的系统,为研究设计非常关键的部份,它是建构你所认为研究现象发生的事物,以另一个方式来说,概念性情境是建构而非发现,它纳入你借自他处的片段,架构、整体的连贯性,是你所立的而不是已经存在现成的,也就是对于发生什么?以及为何发生?的一项暂时性理论。如同进行这份民俗体育运动团队个案研究之前,建立关于研究主题相关议题知识的暂时性理论,在研究历程时时与个案研究文本进行理性对话,阐释出更多组织历程本质与其意义,以下分成三点,第一点为民俗体育意涵,以了解民俗体育在我国的演变发展与其演变的特性;第二点为运动团队组织结构,以建立对运动团队结构的知识;第三点为组织变革,以探索组织历程中其变革内涵。
2民俗体育之意涵
民俗是一团体共同及典型的行为模式,也是各种文化中,能提供人们以满足美感及发挥创造力的表现形式和风俗,或以推行的类型区分,就有不同的名称出现。民俗体育因属于传统技艺部份,难以有效的区分类别。如舞蹈学者称之为民间舞蹈;戏剧学者称之为杂技小戏;体育学者称之为民俗体育;民间社团则冠以民间游艺之称谓。社会学辞典指出,自復兴中华文化到传统文化受到政府及民间的重视以來,教育部、体委会、文建会等政府机关及学术研究单位,对传统体育性活动之称谓及分类不一,有表演艺术、民间技艺、杂耍特技、传统杂技、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族技艺等众多称谓。在相关民俗论着中对民俗体育,也都没有贴切公允的称谓,通常均是根据作者的意味加以冠名,例如:游艺、杂耍、特技、游戏、搏击、杂技。
民俗体育为一种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运动习惯,即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展现的特性。政府自1991年起,实施初中小学传统艺术教育的推展,带起了乡土文化的热潮,民俗体育如虎添翼,蓬勃兴盛。然民俗体育亦会随着地方风情民俗不同,而有不同的重点发展项目,因此,本研究中所指的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包含跳绳、扯铃、踢毽子、杂耍、特技等项目的开心团队。
3运动团队组织结构
组织就是有计划地协调兩个人或者是兩个人以上的团体活动,经由分工以及权威阶层的划分,以便完成组织一致认可的明确目标。运动团队犹如一般正式组织,组成一运动团队,其主要的组成分子为教练与队员,如果对外参加比赛,就必须组成代表队。团队的目标明确,各成员职责有所划分级分工,将运动团队视为一个组织应可成立。运动团队基于成员长期对内、对外部的互动,形成其特有的团队组织结构,此运动组织结构展现正式的运作关系,包含体制中的层级数目及管理者或上级的控制幅度,明确的将每个人划分其所属部门,再将团队各部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其组织体包含系统设计,以确保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整合组织部门之间的力量,显示组织中存在的职位,及如何被聚集。
进一步指出欲建构一个成功的团队,团队组织运作必须和组织的目标与变革的策略相契合。而组织目标的完成是经由组织成员经历适应与再造后的成果,从组织转型与组织领导方面讨论组织目标的完成,组织领导者具有镶嵌与塑造组织历程的影响力,因此,转型领导被视为组织在面对挑战与竞争时的重要特性。在运动团队组织结构中,组织目标明确化,于复杂性中求整体发展、资源的寻求及多方行政的支持与配合。
从组织结构的角度來看,组织是组织为适应环境变迁所引发之知识探究、获取、修正、更新或增长之与时俱进的演化过程,并将之融入和应用在组织的日常生活中,其精随在于学习就会转变,以持续地适应、创新与再生。组织结构展现具体的正式关系,包含体制中的层级数目及管理者或上级的控制幅度,可以明确的将每个人划分其所属部门,再将各部门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组织体,包含系统设计,以确保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整合各部门的力量,显示组织中存在的职位,及如何被聚集。透过学习,创造组织所需的技术与能力,以争取更多资源的阶段。一个吸纳资源的组织,会拥有剩余的资源以供其未來发展。从运动组织历程中,组织成员透过各种与他人、与组织、与社会的互为主体,使组织内部结构与开创经验的学习,建立在组织目的与组织手段的架构上,使其能持续地扩展,寻求多方面的支援与配合。
4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可视为组织内采用同一想法或新行为的过程。组织变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计划性变革,为一种想要改变组织的审慎决定以增进组织对环境变动的适应力变革,另一种是非计划性变革,乃是组织中常見的变革形式,且通常是没有办法预見的导致组织变革的力量有许多来源,有些來自外在,有些则来自组织内部,其变革虽然是无法避免,但变革的过程是可以管理的,依照变革规模大小以区分渐进式变革,此种改变在本质上,是对组织的微调。
在转型变革中,组织的使命、文化、目标、结构与领导风格等,全部都可能出现重大改变,Lewin提出组织变革应遵循三步骤,即 是 组 织 朝 向 极 为 不 同 或 不 可 知 的 未 來 状 态 前 进 : 首 先 , 解 冻 (unfreezing)现有平衡的状况,鼓励组织成员放弃旧有模式;变革的第二个过程为行动(moving),组织在此阶段引入新的态度、价值与行为,取代旧有模式,让组织成员明白变革的缘由,并提供协助组织成员发展所需的新技能;最后进行再解冻(refreezing),管理者须在此阶段鼓励新行为,建立新状态中希望的新态度、价值与行为。Richard 进一步提及成功的组织变革的五个要素:(1)想法,指的是做事的新方法;(2)需求,当组织察觉实际与期望绩效之间有差距时,组织管理者会试图建立一种急迫感,使组织成员了解变革的需要,例如危机的发生即提供迫切感;(3)采用,当新方法诞生,采用的过程就发生了,包含组织领导者与成员的支持;(4)执行,将新想法转换成新行为的过程,强调组成员的训练;(5)资源,组织成员需要检视需求与想法配合的权力,以及拥有时间已努力执行。组织变革系经由一系列内、外部变革,由上而下的变革,包含组织结构、策略管理、体制、合作机制;新技术的变革则是由下而上,包含个人绩效、表现能力、改变的欲望,系经由一系列内、外部变革,为求改变组织内原有的情况,组织成员将知觉到的共同意识付诸行动,打破以往遵循的旧模式,为适应组织发展,是由上而下的变革,包含组织结构、策略管理、体制、合作机制;新技术的变革则是由下而上,包含个人绩效、表现能力、改变的欲望。
参考文献:
[1]钟文典. 论客家民系及其源流[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
( 6) :22~25.
[2]谭东辉. 金慧惠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
值的研究[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 2) :90~92.
[3]蔡群.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资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4) :43~46.
[4]傅丽. 赣南客家原生态文化保护初探 从中村傩舞看客家
原生态文化[J]. 江西社会科学,2005( 12) :134~138.
[5]周立元. 利用VR技术开发三维虚拟实训项目的研究[J]. 职教
研究,2009( 1) :36~39.
[6]杨彬. 北京2008残奥会信息系统关键技术[J]. 体育科技文献
通报,2010( 11) :127~129.
关键词:海岛; 民俗体育;海洋文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G812.47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7-3612(2010)07-0039-04
A Research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sland Folk Sport
HUANG Yongliang, FU Jiliang
(P.E. and Art Department,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316004, Zhejiang China)
Abstract: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field work and surveys, the origin an d background, types, ways and content of folk sport in Zhoushan Islands areyzed. It indicates that island folk sport has similar natures with land, such a sentertainment and body building, competitiveorientation, productiveorientat ion, dependency and culture, but also is oceanoriented, regional, heritageor iented and diversified, interactive and belief restraining. It originates fromthe special produc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islands.
Key words: island; folk sport; ocea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民俗是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风俗习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现象作为文化的一 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活跃在民间的文化生活包括体育活动领域中。[1]
地处我国唯一的地市级海岛城市――浙江舟山市,位于长江、钱塘江、甬江之口,境内 1 390座大小岛屿宛如撒在万顷东海洋面上的璀璨明珠,面积1440平方公里,区域内夏无酷 暑 ,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广阔的水域、细软平坦的沙滩,不但自然景观美,且海上风速 适度,水流平缓,其特有的蓝天、碧海、绿岛、金沙、白浪为体育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海岛群众体育源源流长,并且已经形成了具有海洋特点、海岛特色、时代特征、渔村风 情的海岛海洋民俗体育文化[2]。本课题对舟山海岛的民俗体育的产生与来历、类 型、方式、内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海岛与内陆的民间民俗体育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为促 进海岛民俗体育在现代社会体育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舟山市“创建海洋体育文化名城” 具有重要的功能和意义。
1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的产生
《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界定这“在民间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 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一种运动风俗包含一个民 俗体育模式,当行为变成风俗的时候,也就是行业形式稳定的模式的时候”[3~4]。民俗体育的根本在于它扎根于特定的民俗土壤当中,总是和特定的民俗精神相连。[ 5]因此,海洋 的自然条件、海岛的生活内容与方式、民俗习惯和心理信仰等都构成了海岛特色的民间民俗 体育。早在夏商周时期舟山先民使用的早期石器中,石刀、石锛、石斧等既是生产工具和武器 ,也是后来武术器械的雏形。舟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弹和石镞,与现代球类运动和弓 箭射击一脉相承。猎杀大鱼的索标,也是今天标枪的最早表现形式。舟山博物馆《古代史迹 陈列》厅内展示的一些刀、镞、剑等青铜兵器,形象地说明,舟山先民崇尚尚武精神。
古代舟山体育,它除了华夏民族的传统特点外,还表现出浓郁的海岛特色。水上活动是 古代舟山先民最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之一。据《吴越春秋》载:越人习水,以舟为车,以楫为 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这种用舟楫搏击长风巨浪的方法,反映出古人已娴熟于航海、浮 水技能。《晋书•周处传》中说“(周)处投水搏蛟”,“投水”就是跳水。弄潮中的泅水技 术,“泅水”就是潜泳[2]。至今在盛产贻贝的嵊泗列岛,还广为袭传着被称为“ 攻淡菜” 的这种泅水技术。东海岛民广泛使用的弹涂船是渔民在涂面采集贝类、藻类、鱼虾的工具, 而相传在明嘉靖年间,弹涂船是戚继光用来训练士兵追杀倭寇的装备。如今,伴随海岛旅游的不断兴起,“沙滩拔河”、“港湾垂钓”、“浅海网捕”、“弹 涂船速滑”、“挖沙蛤”、“打紫菜”、“海钓”、“潜水”、“堆沙”、“水上射击”、 “摇橹接力”、“沙
投稿日期:2009-01-10
基金项目:舟山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重点课题基金项目(2006021)。
作者简介:黄永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训练与管理。 滩自行车”、“海上下棋”、“船头拔河”、“舟山船拳”、“海上跳伞“等体 育健身项目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海上运动。它们既保持着古朴的民俗节令的神韵,又闪耀着新 时代的海洋光彩,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形式。
2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竞技的类型、方式与内涵特征
2.1 船上竞技特征船上竞技是指这些民间民俗体育竞技是在船上发生的,也可说只能在船上才能发生,如 爬桅的主桅,抛缆的缆绳,摇船的橹,驶船的船,帆、舵等。
2.1.1 爬桅又称爬桅杆。《越绝书》中云:“以船不车,以楫为马,往者飘风,去则难 从 。”明代,帆船主桅上装有“兜椅”,渔民或水手常攀桅上“椅”而望风。这说明,爬桅的 行为在古代早已产生[6]。爬桅一靠体力,二靠手劲和脚劲,还要靠技巧。爬桅比 赛采用在 同一船桅上或同样规格的两个船桅上进行,以最早到达桅顶者为胜。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 代,木帆船大多改装成机帆船,船桅的作用可有可无,这种爬桅竞技也日趋消亡了。
2.1.2 摇橹摇橹其实是摇船比赛,一般在舢板或小对船上进行。《释名》中曰“橹,膂也 。用膂力然后舟行也。[6]”可见摇橹竞技主要是臂力和技能的比赛。摇橹比赛时 ,摇橹者 身穿背心、短裤,赤脚,一人、一橹,挥臂伎橹,划起陈陈浪花,再加上海螺号、摇橹号子 ,锣鼓声和呐喊声,顿使海湾沸腾一般。近年,沈家门渔港还举办过全国舢板摇橹比赛。
2.1.3 龙舟竞渡竞渡即划船比赛,主要器具是桨。不过,船为龙形或龙饰船身,不是一般 渔船。竞赛日子是特定的,即为端午。据传,温州渔村的竞渡习俗,源于古越族祭龙图腾的 一种仪式,直至明清时期才为纪念屈原的节庆活动。竞渡的实质,是划桨团队的体力和技能 比赛。
2.1.4 抛缆抛缆俗称抛缆绳,这是渔船靠岸带缆或渔船起网带煨固有的海上劳作行为。 当 渔船近岸而未靠岸之际,船上必须有人先从船头把缆抛上岸来,或直接抛进岸上的缆桩里, 或抛向岸上接缆人,由岸上接缆人把缆绳再套入缆桩[6]。比赛这种竞技,充满刺 激和挑战性。
2.1.5 拳术(船拳) 海岛人的拳术,在船上主要是船拳。据考 证,船拳起源于吴越春秋, 流 行于明清时期,是帮会中一种特殊拳种。它根据渔船舱面和船只行驶的特征而形成了似南拳 ,又非南拳的独特风格。特别是效法水战,步法极重马步,以求操拳时稳健,经得起风浪颠 簸。传说明、清时舟山渔民在抗倭、抗盗斗争中大出风头,一些吃过苦头的倭寇、海盗还战 战兢兢地称之为“神拳”[2]。舟山在1993年举办的“中国国际武术节”和大型活 动中,船拳列为比赛和表演的项目之一。船上竞技还有升帆、车锚、撤网、拔网、叉鱼,过船、海上骑马战等,均是十分惊险而 刺激的。
2.2 海上竞技特征
2.2.1 船上跳水以船甲板为跳台,有高台和低台之分,所谓低台,则是从船甲板跳下,高 台则是从船后梢角或船前角顶,甚至从高于甲板的船鳖壳上跳下。跳水比赛,往往在同一条 船上进行,以跳得高,姿势美,入海腹不击水,水花不高为胜。
2.2.2 海上潜水潜水又叫泅水,潜泳,俗称“水底攻”。此技能的形成,乃与特定的生产 方式相关联。在嵊山和东极等岛屿,有些大的贻贝生长在礁岩的底部,约在海下3至4米处, 采贝必须潜入礁底才能采集,俗称“攻淡菜”。为此,这些岛屿的渔民,自幼就培养孩子具 备这方面的本领。比赛以最迟出水者为冠军。
2.2.3 海上游泳 游泳的技能,海岛人幼小受到训练。一般三 岁下海,先在海滩上学“闷头 游”、“狗爬式”,尔后从海滩上游向深海,直至游向抛在港湾里的渔船。以先上船者为胜 。要求参赛者不仅要有矫健身手和游泳技能,还要有从水中上船,俗称“爬船”的技巧。据 传,在今东极岛还流传着一种抱着空洒坛踏海陆空游的姿式,雅称“太白醉酒游”[6 ]。 在嵊山枸杞岛,就有一种游向50 m外采得海中塑料或玻璃“浮子”后,再游回海岸的游戏, 俗称“海上采珠游”等等。
2.2.4 海上骑马 海上骑马战,则为一大人泅水在下,另一儿 童骑在泅水者背上,双方进行水战,其形式类似海上芭蕾,却比芭蕾惊险而猛烈。至于现代的水上竞技,如皮筏艇、海上摩托舰以及帆船、帆板、气垫船等等,类型就更 多更广泛了。
2.3 海滩竞技特征 海滩竞技是指在海滩上进行的民间竞技项目 ,分为沙滩和泥涂滩两种形式。
2.3.1 海滩摔跤 海岛人盛行海滩摔跤,有特殊原因:一是渔 民出海前在海滩候船,为打发 寂寞,相互摔跤取乐;二是青年渔民性格豪爽、争强好胜,相互比体力以决胜负;三是沙滩 质软,摔跤倒地,也无伤害,故盛行之。
2.3.2 海滩放鸢 海滩由于场面开阔、海风习习,非常便于放 鸢上天,同时放鸢是把悔气放 向远方海面,以保海岛的平安,因此海滩放鸢历来成为海岛人爱好和滩上竞技之一。每到清 明、立夏、中秋、重阳,形成了“滩头众人牵戏,空中满眼鸢飞”的壮丽场面。
2.3.3 海滩拔河 海滩拔河主要是场地大,倒地,也无伤害。 另外海滩拉船,船上拉网,均 要依靠手臂力量,并要众人参与,齐心合力。所以,海滩拔河实是对海上劳作行为的一种预 演和锻炼。
2.3.4 滑泥运动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参与性民俗体育运动项目,不同于滑雪和滑草。滑泥 需要具备行、滑、转向等技能,掌握平衡、速度和节奏。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在细腻的滩 涂上,在跳跳鱼蹦跳起伏的节奏中,滑泥运动的乐趣便一一展现出来了。
2.4 码头(岸上)竞技特征码头(岸上)竞技与船上和海滩竞技一样,都是一些生产性的竞技为主,与渔民的海上 劳作方式是息息相关。
2.4.1 拎石锁、举石墩在渔港码头上,可以看到做渔船大网的网坠或压舱石之用的石锁( 又称石柱)和石墩(又称石大刀)。渔民在岸上劳作之余,常常用此作臂力锻炼,或举行比 赛,获胜者称为大力士。
2.4.2 攀缘绳索当渔船靠渔港码头有一定距离,无小舢板摆渡时,渔民只得攀拉连接船上 和码头缆桩上的一条绳索下船,称之“攀缘绳索”。[6]这个竞技一要胆大,二要 灵巧,并要有较好的手力和脚力。以到达船上(或岸上)的时间最短促者为胜。
2.4.3 “抢窗角”、发生在张网作业渔区渔民在未下海挂网前,须在海滩上把四枝毛竹 扎 成一个个“方窗”,并相叠在一起,形成一个四角方阵。“抢窗角”就在这方阵中进行。一 般是五人抢四个“窗角”,未抢到窗角者出局[6]。
2.4.4 “骑马打” 所谓“骑马打”,则是把若干人分成两组 , 各自背上负着一个小孩。下者为马,上者为兵,尔后叫阵、对打,模拟海滩大战,最后以讨 饶投降者为输。
3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同大陆内地民俗体育特征的异同点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氛围中形成的,同时,它又是在海洋、海 岛这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等条件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因此海岛的民间民 俗体育不仅同内陆一样,具有娱乐健身性、竞争性、生产性、依附性和文化性特征,而且具 有涉海性、地域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交融性和信仰规约性的特征。
3.1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同大陆内地民俗体育的共同点
3.1.1 娱乐健身性民俗体育是一种娱乐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活动,它着重于人的身心和情感愿 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对应大众,而是以自娱自乐的消遣性与游戏性活动方式迎大 众,使人们在这些娱乐性的活动中,直接得到令人愉快的情感挥发。从因时因地,自由灵活 的娱乐嬉耍,到配合岁时节令的民俗体育,不仅把民俗体育融合于宗教礼仪、生产劳动,欢 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如七月半放水灯,谢洋节关帝庙会演菩萨戏以及“跳灶 ”中送灶神,虽为酬神,客观上却取得了娱人的效果。[7]而且在沿传中,经劳动 人民不断加工,提 高,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娱乐性。这种起源于先民庆祝丰收时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的舞蹈, 在海岛仍普遍流行,并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而使民俗体育活动的娱乐健身性体现得更加充 分。
3.1.2 竞争(技)性一项体育民俗,是一个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生活中集体创造而形成的,并 为他们所普遍地遵循,进而得以传播。这种民俗体育一旦形成,便具有很强的集体性、社会性 和竞争(技)性。沈家门民间民俗体育大会将渔港作赛场,码头成擂台,开展了“船头爬桅 杆”、“田间”插秧、“夫妻”海边拉网、捡“泥螺”、“船头抛蟹笼”、“海边提水”等 民俗体育项目的比赛。如捡“泥螺”,踏着经过改良好的“泥螺船”,比比谁捡得“泥螺” 多;“船头爬桅杆”,选手系好安全带,手脚并用,比比谁快速爬至桅杆顶;“船头抛蟹笼 ”,用力将手中的蟹笼抛下大海,比比谁抛得远等竞技性融于个人与集体于一 体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
3.1.3 生产性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形成,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具有实用性 的特点。海岛渔民以捕鱼为生,在特殊性海洋环境下,渔民一方面要调剂寂寞、劳作带来的 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在出海捕鱼和生产中少不了同大风大浪搏斗的技能。这种产生于劳动中 的某些技能在休渔期被渔民们运用于健身锻炼中,这就有了特有的具有“海腥味”十足的爬 桅、抛缆、摇橹等民俗体育活动。这些这些贴近渔民生产生活实际的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一 方面是海上作业固有的程序与行为,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渔业生产之需要,充分体现了渔家 人吃苦耐劳、凝聚合力、拼搏向上的精神。
3.1.4 依附性民俗体育具有强烈的节日依附性,这是所有民俗体育文化的共性。其目的 为 了节庆仪式中酬神与娱人的需要,如春节赛龙灯,清明踏清,立夏斗蛋,端午闹龙舟。[6]在传统的祭祀庆典活动中,体育游戏比赛和文艺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比较典型的有 浙江岱山中国海洋文化节祭海、休渔谢洋大典,舟山渔民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大海的热爱和 感恩之情。 护坛的渔网缓缓拉下,神圣的海坛向世人庄严地呈现;渔火天灯飘然升腾,镇 坛之宝――“定海神针”金光显现。鼓点激越,上百艘渔船浩浩荡荡地拢洋归港,数百位渔 民集聚一起,近千人踩街巡游,色彩缤纷的各种表演方队,洋溢着神圣海洋文化气息的傩舞 、礼祭乐舞表演。
3.1.5 文化性中国民间体育活动像一个文化意识团块,远古的竞技、娱乐、戏曲融为一体 ,从活动中还可以抽取出许多现代文艺的因子。有许多游戏是和传说一起传承下来的。民俗 活动裹夹在民间体育当中。将民俗心理、民俗精神、民族特色代代相传。通过参加集体性民 俗体育活动,它以极大的吸引力、聚合力,使成员的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前提下,集 聚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道,整合为一个普通文化现象的运动势态。[7]海岛的民俗 体育也是 如此。如舟山海滩摔跤、海滩拔河、海滩放鸢,温州沿海的龙舟竞渡、以及舞龙等均与吴越 地区一脉相承,都反映了内陆吴越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海岛人的竞技游戏中,还表现出 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舟山的“赛泥马”、玉环的“戈石“游戏,相传都是明代抗倭名将 戚继光抗倭时所创,在战斗中都取得奇效;此外,温州沿海的龙舟竞渡很明显受”屈原投江 “的传说影响。海滩放茑则可推至春秋时期,韩信放纸茑,一曲楚歌散尽项羽子弟兵,更在 海岛家喻户晓。[6]
3.2 海岛民间民俗体育同大陆内地民俗体育的主要差异点
3.2.1 涉海性差异海岛作为被海水包围着的特殊陆地具有与大陆沿岸不同的海洋文化 形态 ,是随着海岛的经济发展而不断运动、变化的。它既表现了海洋文化的自身扬弃过程,也表 现了海洋文化的自身发展过程。[8]象渔俗文化、旅游文化、沙雕文化、海鲜美食 文化、古 建筑文化、海岛历史文化、佛教观音文化等等,这些都是舟山群岛所特有的海洋文化。涉海 性是它的首要的、也是本质的特征。涉海性,既包括海洋的自然属性,又包括海洋的民俗体 育文化属性;海洋的自然属性是其民俗体育文化属性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这一基础和前提 ,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也就无从产生。所谓“南人善舟, 北人善马”,海岛人开展的民间民俗 体育竞技活动充分体现了以涉海类项目为主,并与渔业劳作、生产相结合,如爬桅、升帆、 摇橹、抛缆、车锚、海上潜水、龙舟竞渡、海滩放鸢、拎石锁、举石墩等。同时特殊的海洋 环境使渔民喜欢在船上敲锣打鼓、打牌麻将以及吆酒令等游戏来调剂情绪之需要。这种涉海 性及其生产性的民俗体育特征是内陆所不具有的。
3.2.2 地域性差异我国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 的。我国各民族居住分布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体育民俗鲜明的地域性、气候性特征,“南人 善舟, 北人善马”,就是对民俗体育地域性的生动概括;而且同一个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 ,使相同的体育民俗事象也表现出各自地域的特色。[9]如:船拳在舟山称为舟山 船拳,而在湖州则称为湖州船拳,在江南则统称为江南船拳。海岛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的地点主要在船上、海上、滩涂、码头(岸上)上进行,特别 是在休渔期或渔船拢洋时开展类似船拳、船上跳水、海泳、潜水,滑泥运动等项目;而内陆 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则都在高山、平原广场、街道进行。如:放风筝、跳秧歌、射箭、赛马 等。
3.2.3 传承性和变异性差异民俗体育的传承,既是指时间上的纵向延伸,也指空间上的横 向分布。一项民俗体育一经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虽经流传演绎而难免变 异,但其核心和主旨总有因袭的内涵和固定的仪式,代代相习,绵延传承。它对维系一个民 族的群体凝聚力和趋同意识具有很大的效应。[10]海岛民俗体育作为被广大海岛民 众所传承 的一种特殊的海洋文化形态,它在时间上是可以世代延续的一种海岛社会文化,在空间上也 是可以传播和扩布的。如舟山船拳经受了一种可称为“烙印”的传承洗礼,现列为浙江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体育民俗一旦形成并得以传播,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还成为一种 程序化的固定格式,并以这一格式传承。而民俗体育的变异性,与传承性密切相关的一个特 征。由于民俗体育为民间集体藉口头或行为创造和传播的。因此,在流传中必然受到历史、 时代、社会、民族、地域及语言等种种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异。如海岛民俗体育中的一些神话 传说,其变异性因口头语言的易变和没有物质载体而最为明显。早期的一些原始娱乐活动的 场地、器材随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被现代的一些体育活动、器材所替代。[11]如:抛缆 、摇舢板接力、船拳结合了在水道表演的特点,兼收各派之长自成一脉。从积极的角度来看 ,这种变异无疑是民俗体育发展与再创造的原动力,促使体育民俗在不断变革中适应新的环 境,继续发挥其作用。
3.2.4 交融性和信仰规约性差异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民俗心理等造成各区域民间民俗 体 育的差异。北方人崇尚勇武、豪爽奔放,因此,力量型的项目较为突出,如摔跤、奔跑、搏 斗、举重等;南方人的性格趋于平和而细腻,富有思考,擅长心智活动类和技巧型项目,如 游泳、海滩放鸢、海滩拔河、弈棋等。[12]而海岛的民间民俗体育在很大程度上结 合了海 岛与内陆的特点,具有交融性和信仰规规约性。尤其是江南内地习俗对海岛人生活的渗透和 辐射,和海岛环境造成海岛人对海的崇拜、包括鱼的崇拜、潮汐崇拜、龙的崇拜。浙江岱山 中国海洋文化节祭海、休渔谢洋大典、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体育大会。这种民间规约性既约 定了民间体育的游戏规则,也有着严格的人格品行的要求。所以这些规约也是中国民间体育 文化特性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波.舟山群岛渔民词汇及其海岛民俗特征[J].民俗研究,2002,(2):109 .
[2]zs.省略/舟山信息港.
[3]钟敬文.民俗学概念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20-25.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42-29.
[5]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6-38.
[6]姜彬.东海岛屿文化与民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6:541-554.
[7]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13-19.
[8]吕利平,郭成杰.从体育考古看我国古代民俗体育文化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 报,2000,26(4):12-15.
[9]虞重千,张基振.休闲语境中的中国民间体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1 -5.
[10]姚重军.体育民俗之探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9(3).
关键词:民俗体育;功能;分类;特点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5-0037-06
研究民俗体育的功能对于我们保护和传承民俗体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从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看,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较为笼统,特别是对于民俗体育功能分类及特点开展的相关研究还并不多见,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于民俗体育的理解和把握。本研究运用归纳演绎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就民俗体育功能的分类及特点开展研究,在明晰民俗体育功能的分类基础上,总结归纳民俗体育功能特点,从而为围绕民俗体育所开展的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可借鉴的
1 民俗体育功能分类研究
一般而言,我们对于民俗体育功能的理解是从两部分进行阐述的,一部分注重阐述的是“位置”和“关系”,这主要是从民俗的本源层面去分析,即民俗本来应当能够发挥的功能(位置、关系),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以人或其他事物的不同理解、不同需求而进行转移的,因此这部分内容体现了民俗体育的应然,而应然更多的是以可以直接被人感知到的,以显的形式存在。
另一部分则强调了民俗体育的客观效用,突出了功能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这类功能往往是民俗体育的实然所在,因为这部分内容有很多是被人所“赋予”的,并不是民俗体育自然产生的,需要人去理解和领悟,更多的体现出隐性特征,成为民俗体育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就民俗体育功能分类而言,从人的立场看,其功能无非是两个领域,一种是民俗体育所自然具备的功能,即应然功能;另一种是“人”要民俗体育具备的功能,即实然功能。而就其功能的表现具体表现形式看,则具体划分为显和隐两大类。这两种分类方式尽管在表述上不尽相同,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相互对应的关系。因此,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将会按照功能的同类性进行后续研究。
1.1 民俗体育应然与显研究
1.1.1 民俗体育的应然
民俗体育应然主要包括民俗体育的4个功能:促进身心健康、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和维系功能。这4个功能可以看作是民俗体育最基本、最原始的应然。这是民俗体育所能够从民俗和体育两个母系统中继承下来的显著基因。也就是说,只要有民俗和体育的存在,民俗体育的应然就会得以彰显。当然,这些功能也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地呈现给我们的人类社会,这其中也会出现一些细节上的变化。例如,民俗体育促进身心健康功能,在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中,身心健康功能具体分化为“延年益寿、舒缓心理压力等功能”,更加注重民俗体育对于健康的“终结”(延年益寿和调节心理);而在西方民俗体育文化中,身心健康更多的是指“身体各个器官功能的强大(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以及在运动参与过程中所获得的”,更加注重的是民俗体育对于健康的“过程”(强调的是通过民俗体育对于形体的塑造,以及在运动参与过程中的心理反应)。当然,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是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重“神”、西方体育文化重“形”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侧重点不同,但是民俗体育功能所最终表现的结果却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民俗体育的应然显然是客观存在的。
1.1.2 民俗体育的显
民俗体育的显也是相对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掌握的。人们通过民俗体育这种文化形式,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它带给我们的促进身心健康、教育、娱乐等功能。这些功能的表现有可能存在差异,但是毫无例外地它们带给民俗体育参与者的是最直接的感受。因此,这些功能都是参与者可以主观感受的,具有一定的主动性,我们也可以说民俗体育的显是一种主动生成的功能。
1.2 民俗体育实然功能与隐研究
1.2.1 民俗体育的实然功能
民俗体育的实然功能,是指民俗体育功能在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要民俗体育发挥的功能”。民俗体育的实然功能自然包括民俗体育的应然功能,理论上说,民俗体育的应然功能与实然功能应该完全相等,但是事实上这两个功能系统并不是完全相等的。现实中民俗体育的实然功能显然比应然功能内容要丰富得多,形式也复杂得多,这也恰恰体现了民俗体育功能的复合性特点。民俗体育的实然功能主要体现在规范功能上。民俗体育的规范功能更多地以民俗规范功能为基础,辅之以体育运动的形式。例如中国传统民俗对于婚嫁以及男女之间的恋爱是有着明确的规范的,并且是非常严格甚至于苛刻的,但是民俗文化却成功借助于体育形式(也就是民俗体育)为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提供了为数不多的平台。像壮族在农历三月三进行的“抛绣球”、苗族在农历四月初八进行的“打秋千”以及布依族在农历六月初六进行的“丢花包”等,这些民俗体育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所采取的具有特定目的的一种民俗体育,因此也体现了较强的规范功能,这是以往体育所不完全具备的功能。
1.2.2 民俗体育的隐
摘 要 当前,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存在苏南、苏北民俗体育发展不均衡、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差异性显著、过分依赖政府的主导、发展途径过于单一化等问题,表现在地区民俗体育开发不平衡,过分的追求经济利益,忽略了地区自然发展的规律和特征以及民俗体育的人文价值。针对这些问题,应从民俗学的视角探讨造成当前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Y合民俗体育发展的特征和本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出路。
关键词 民俗体育文化 传承困境 对策
民俗体育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定的民众所造,为民众的日常娱乐和身体运动的手段,并和当地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的一种特定的身体运动形式。具有集体性,传承性,竞技性和表演性等特点[1]。
一、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
江苏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俗体育活动,丰富了江苏民俗体育文化,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整体来看,江苏省民俗体育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舞龙舞狮、高翘、拔河、跳绳、踢毽子、弄船等等。
以江苏省民俗体育的重大代表赛事姜堰溱潼会船的发展历程为例,制约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江苏省民俗体育地区发展的地域性和差异性
江苏平原辽阔,历史悠久。从地理的角度,人们习惯上把江苏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3个区域。地域的特点造就了当地民俗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民俗体育的走向。拿江苏北方城市徐州来说:现在流传在民间的民俗体育大致有四类。一是竞技类民俗体育:举石锁、喊山大赛、挑重物等;二是休闲娱乐类民俗体育:放风筝、重阳登山、拾仔子等;三是游艺类民俗体育:赶老球、打梭、镅蛭选⒖炒蟮丁⑻甙朔健⑻皮筋、打扭耳碑等;四是庆典类民俗体育:舞龙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炮竹马、落子舞等,这些活动都具有浓郁的汉文化特色。苏南民俗体育文化方面,南京民俗体育作为金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秦淮享乐”的娱乐性、“多方元素”的健身性、“武舞相融”的竞技性和“节令岁时”的原生态性等文化特征。苏北地区总体特点粗犷、浑朴;苏中地区则是兼顾南北,柔中带刚,其民俗体育淳朴、闲适,溱潼地处苏中地区泰州市的姜堰西北部,溱潼会船是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特大型水上民俗节日。溱潼会船历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这一鲜明的主题,使溱潼会船成为对辉煌历史的追忆,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使溱潼会船在水乡沿袭至今,从未中断。
(二)民俗体育赛事辐射范围狭窄
以溱潼会船为例,溱潼会船宣传时效短、宣传辐射狭窄,没有形成与“非遗”资源文化内涵相匹配的产品推广,在全国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除了在该节庆开展的前一周到半个月的时间内,组织方会在主流的媒体如电视,报纸上做宣传之外,其他的时间对于溱潼会船节和溱湖风景区的宣传很少,无论是时间覆盖还是空间覆盖的范围上都不够。民俗体育在全社会宣传的相对缺失是导致当前民俗体育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
二、制约当前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困境的主要因素
(一)商品化开发程度低
现代商业环境中,产品已不再是特定物品本身,而是“种类、质量、设计、性能、品牌、包装、服务”的组合。目前,“溱潼会船”整体的旅游商品化开发进度缓慢,溱潼地区的旅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其整体的旅游商品化开发程度不高.
1.相关人才的缺乏
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离不开人才,专项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溱瞳会船发展的问题。
2.太过于依赖政府的主导
政府制定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政策扶优为宗旨,构筑溱潼会船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建立溱潼会船开发专项资金,并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应当在竞技民俗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在学校民俗体育以及大众民俗体育上也应当获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江苏省民俗体育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内涵丰富的特点,民俗体育项目分布广泛,民众对江苏民俗体育的态度比较好,对民俗体育活动有一定的认知,但经常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人比较少。政府部门组织活动力度不足、缺乏对继承人的培养等是制约江苏民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提供政策保障和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是江苏民俗体育发展遇到的机遇,而奥林匹克发展的冲击和民俗体育需要变异是江苏民俗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通过对江苏民俗体育适度产业化途径发展,将民俗体育的竞技性和娱乐性相结合,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在各地区、领域的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民俗体育文化走进校园的发展,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手段等措施,准确把握江苏民俗体育发展的趋势。
建议江苏省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分析为入手点,从促进对应保护向制度化发展、纳入社会与学校体育中等对其传承及保护进行了积极探讨,唤醒民众对中华体育文化的文化自觉,达到对其保护和发展的目的。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TYD008)
参考文献:
[1] 徐琳.论我国民俗体育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