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2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技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经济学 数理统计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经济学领域的科研成果应用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数理统计方法这一研究重要工具并未引起相应的重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学科研项目成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基于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在认识数理统计方法作用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明确其基本应用概念和实际作用过程,来找出该方法作用于经济学研究最佳使用方案。这是实现经济学科学研究成果作用效果和可靠性目标的关键,相关人员应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实现数理统计方法的目标价值。
一、研究数学化经济学结合的重要性
经济学应用实现与高等数学这门学科中的知识是分不开的,如果相关建设人员没有将其重视起来,就难以将经济理论应用到模型建设中去。因此,研究人员应加大经济学与数学结合方面的研究,以实现解释模型作用的结果目标。相关研究表明,数量经济学的数学化是实现其发展应用的重要归宿之一。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增强经济学研究人员的“问题意识”,来将以往的方法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从而使经济学成为数学化的经济学。这样一来,经济学就能依据数学化实现现代化,进而建立起“新范式”的经济学研究课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学者分析了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研究的必要性。此科研内容,通过分析《投入产出经济学》中数学方法的应用过程,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理论实践的作用效果。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了要将基于“抽象力”的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工具,从而提高科学研究工作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的数学化也要有所节制,不能无限度的覆盖于全部研究历程。此过程,还要应用合理的经济假设、更新数学分析方法、进行现实性解释以及定性到定量的转换,这些均为满足经济学研究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1]。
针对数学化与经济学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关建设人员还要将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应用进行质量控制。这是解读数学在经济学中意义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人员应将坚持客观事实以及实现简单解决复杂,作为实际方法应用的原则和目标。从实践的角度讲,相关学者还应提高经济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建立要点的研究力度。例如,明确数学在经济学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价值,确立实践方法应用的原则等。在经济学数学化的研究人才方面,相关人员应以创新原则作为体系培养的目标原则,这是使科研项目成果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关键。因此,科研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实现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外,还要研究未来经济学科研项目的应用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更新经济学数学化研究的人力资源力量,从而尽早实现该类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作用发挥。此外,在研究经济学项目使用规律的过程中,还要运用数学化的抽象性特点,从而实现具体问题的解决控制。由此可见,经济学在没有数学化支撑的前提下,非常有可能成为经济哲学,即不能真正作用于实际的社会经济建设[2]。
二、经济学数理统计方法的基本应用概念
在EM算法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出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该时期计算机技术以及EM算法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学研究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以及方差分析方法虽然实现了应用普及,但其已经难以满足科研人员对经济学快速开发建设的需求。而数理统计方法通过结合概率论以及统计科学,成功的为经济学研究提供技术保证。具体来说,该方法的应用就是从研究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测,并根据获得的数据信息来推断关于研究总体的结论。因此,其应用的原理在于归纳。为提高获得信息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总体推断的误差,相关研究人员应充分应用以下数理统计方法,即:追踪数据分析方法(Longi-tudinal Data Analysis)、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元分析(Meta-Analysis)以及多层分析方法(Multilevel Data Analysis)[3]。
而从经济学应用的角度来看,经济学(Economics)是一门具有社会性作用的科学,其研究离不开定量分析以及信息数据的统计,这就意味着经济学也离不开数理统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的分析。在实现数学化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参数检验法、相关分析法、描述性统计法、频数统计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对应分析法、典型相关分析法、方差分析法、非经济参数分析法、列联表分析法以及结合分析法等。而可供选择的经济数学化计量模型则包括: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协整毓误差修正模型、离散选择模型、Tobit模型、区间估计模型、卡尔曼滤波、面板数据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ARMA过程与 ARCH 模型、状态空间模型以及数学空间计量模型。基于经济计量的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来假定数学统计分布形式和未知数学函数的。此外,还可采用非参数分析法和半参数分析法来实现经济计量的统计。值得注意的是,当计量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此研究方法被业内人士称为通径分析[4]。
三、应用数理统计法于检验经济绝对收入的过程分析
对于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问题,相关研究人员均可采用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来进行数学化分析。以居民收入每增加一元,会平均拿出多少钱进行消费问题为例。首先,经济绝对收入的计算需要将消费的实际支出与收入多少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收入的绝对水平直接决定了消费水平。其次,经济绝对收入检验人员要明确几方面内容,即实际的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的稳定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本身是否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消费的倾向是否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里指的实际收入,是现期绝对的收入水平。再次,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经济模型,此过程是一个将经济问题转化为数理化的过程。具体应根据一元回归模型:
CONSP=α0+α1GDPP+μ,来进行实际数理化问题的计算[5]。其中CONSP指的是,人均居民消费的常数项,用来表示边际消费倾向。而GDPP则指的是,人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边际消费的倾向在0到1之间。最后,研究人员就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必要的预处理。这样一来,就可以通过散点图来观察CONSP和GDPP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居民的实际收入与消费支出存在着线性关系。因此,研究人员应采用计量软件来模拟上述数据内容,并通过建立模型,来获取回归分析法的应用结果[6]。
四、数理统计方法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方法
前文内容分析了经济学问题研究采用数学计量方法,对绝对收入过程进行检验。此过程,数学化与经济学研究的结合要点,在于回归分析结果以及散点图的作用状态。这两方面内容,通过几秒的计算机统计软件即可实现,但其中却包含着助弱隐性的数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7]。例如,数学化经济学研究人员先要利用最小二乘法原理,来对研究对象的参数进行估算。具体估算的内容有常数项和边际消费倾向。此过程,研究人员要根据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极值,来实现作用原理的可靠性。对于参数估计值的计算方面,由于很多计量软件均是根据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设定的,这就意味着经济学问题研究人员要采用矩阵知识进行代码编写,即利用线性代数知识。此外,在对回归模型和经济学统计对象参数进行统计检验的过程中,研究人员要利用数理统计知识和概率论知识。对模型结果进行经济解释,需要经济学知识。而收集数据,研究人员要对数据内容进行预处理,这则需要应用到数学中的统计学知识。有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要想实现经济学问题的准确分析,相关研究人员应将统计学、理清数学以及经济学三方面知识内容结合起来[8]。
相关研究表明,数学化经济学研究的进程中,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集关系。如图1所示,为数学化经济学研究涉及学科的交集关系。
如图1所示,每个交集均有一门特定的学科。因此,研究人员在提升这三门学科的知识过程中,要按照相关的顺序。即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知识,这就避免了替代与混淆研究问题的出现[9]。具体来说,科研人员要将经济学理论作为学习与自身提升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数学方法和相关统计方法则是服务于经济学理论。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统计学方法和数学方法服务并服从经济理论。据研究人员对以往的经济问题应用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无论是经济学、数学还是统计学,均是认识和厘清现代化社会建设所带来的经济生活变化的重要因素。但只要将其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其对经济生活变化规律的准确研究目标。事实证明,只有在此情况下,人们才能更好的消化快速经济建设所带来的不适应性,从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快速稳定发展。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济学反映的是当前社会的演变问题,其目的是为人们构建出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经济生活环境[10]。就目前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较为复杂,研究人员要考虑现象产生背后的诸多因素后,才能得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和理性的答案。这一过程,是一个需要精确推理、逻辑严谨的过程,研究人员必须通过数学手段,来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作用影响。其中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数学是掌握这种科学思维方式与运算基本技巧的关键。虽然数学知识学习起来最为枯燥、抽象,但其应用所带来的系统性、精确性,又是经济学问题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因此,经济学初学者和入门研究既要学些理论知识,又要懂应用。从宏观的角度讲,数学有基础数学(在这里也称之为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用数学之分,而经济学同样也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之分。因此,研究人员必须将知识的必须和够用两大因素作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学习原则。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决定当前人民生活水平的可持续性。因此,相关人员应加快数学化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从而提高经济学科研成果的作用效果。具体要完善的内容包括:统计学、数学以及经济学。其中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效果,要通过追踪数据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项目反应理论、元分析以及多层分析方法来进行实现。事实证明,对经济学问题研究对象应采用计算机技术中的统计学知识,来提高数据信息获取的准确性。而数学知识则是用来计算统计数据信息与经济性问题的关系,从而找出经济变化问题的控制要点。
参考文献:
[1]洪永淼. 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J]. 统计研究,2016,05:3-12.
[2]王柱,李晓东. 近30年中国旅游经济学文献分析――10种旅游学和经济学主要期刊发表的旅游经济类论文研究[J]. 旅游研究,2013,02:14-22.
[3]潘永明,贾学学,魏永军. 我国团体融资研究回顾与展望――研究主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J]. 贵州社会科学,2013,06:102-108.
[4]解月.统计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 商场现代化,2014,01:206-207.
[5]韩兆洲,王科欣. 《统计研究》之统计研究――《统计研究》创刊30周年回眸和展望[J]. 统计研究,2014,09:11-19.
[6]臧雷振,黄建军. 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发展现状及趋势――新世纪初的新争论、挑战与反思[J]. 政治学研究,2014,04:73-89.
[7]王庆芳,杜德瑞. 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来自2012至2014年度1126篇论文的分析报告[J]. 南开经济研究,2015,03:140-153.
[8]李雪. 经济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与挑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王艳萍教授访谈录[J]. 经济师,2015,11:6-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研究
一、课前导学,积累实践操作经验
自己动手操作是小学生获得直观认识、发现数学规律最基本的方法。在课前的导学阶段,可依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实践任务,比如“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初步感受新知,并形成对新知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活动经验。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角》一课时,可设计如下导学案:(1)请找出生活中存在的角,各自有什么特点?(2)你知道用什么来度量角吗?这一小型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角的存在,初步理解角的度量方法。又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和相交》一课时,可设计如下导学案:(1)请列举生活中的平行和相交的案例,有什么现实意义?(2)平行和相交各自有什么特点?有何区别?这一实践课前活动意在让学生对平行和相交的性质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了解其现实意义。
预习实践活动,一般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感受和初步的感性认识,这类操作的价值不在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所了解。数学教师可在预习环节上多鼓励学生去实践,学生经验越多,新的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在课堂上将学生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点的内涵。
二、经历过程,将生活经验提升为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将感性经验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一课时,可设计如下教学方案:学校马上要开展“数学读书读报”活动,我们班订购阅读书目的情况如下:有8人要买《数学故事》,27人要买《数学神探》。已知《数学故事》每本15元,《数学神探》每本9元。根据这些信息,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在经过思考和讨论后提出下面三个问题:买这些书一共需要多少钱?买《数学故事》要多少钱?买《数学神探》要多少钱?买《数学神探》的钱比买《数学故事》的钱多多少元?然后再引导学生分列出三个问题的综合运算式,让学生逐步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和解题技巧。
将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让学生积累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也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启发数学思维,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数学教学的主要是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其内含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对数学活动的安排,不能只图活动的形式热闹,还要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例如:可做以下导学案:同学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可请学生起来说故事)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看到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是瓶口很小,瓶子很高,它喝不着……然后提问:乌鸦最后喝到了水吗?为什么?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之后可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假如旁边并没有小石子,那么乌鸦应该怎样才能喝到水呢?然后再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看如何能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又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时,学生已经学习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设计如下悬念:我们已经知道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那么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又该如何求呢?
四、启发学生反思,推广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是对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行反省,总结经验,发现不足,进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一堂数学课完成后,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过程的讨论,并对探索结果做出评价和分析,帮助学生将经验应用到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在课堂小结时,应对数学活动经验予以提炼和总结,并在学生之间进行大力推广。例如:在进行《梯形的面积推导》的课堂小结时,可引导学生反思:我们是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然后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活动过程,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已经掌握。并提出一个探究性问题:如果下节课我们学习圆形的面积,同学们准备怎么研究?这样的启示性问题的提出,将本节课学生积累的活动经验进行了提炼和反思,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广泛应用。
总之,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数学的美妙,将数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转化到数学学习中,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技能。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 几何图形方法 数学方法 几何图形谬误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目前对该门课程的一般性教学方法――例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等――已有很多讨论。但对于一些更加具体的问题却未能进一步深入探讨,例如对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几何图形与数学方法之间关系这一问题就是如此。西方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变量之间关系时,强调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即要从理论上论证清楚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逻辑机制和基本规律,又试图对影响程度大小给出一个精确的数量表示。这使得西方经济学教材和研究文献大量采用语言文字、几何图形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的表述方式,全方位阐释理论。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与语言文字相配合,大量采用几何图形与数学方法也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显著特点。正确认识几何图形与数学方法的各自利弊,从而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讲授基本理论,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以“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这一问题为例,论证几何图形与数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互补性。
1 几何图形方法的优点
对于同一个经济学理论,可以采用几何图形或数学方法加以表述。例如,在讲授运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这一问题时,可运用IS-LM曲线图来说明:向右下方倾斜的IS曲线代表产品市场均衡时产量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而向右上方倾斜的LM曲线则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时产量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两条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产出和实际利率(见图1(a));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影响曲线的位置改变了均衡产出和实际利率(见图1(b))。显然,运用几何图形描述模型和理论具有以下优点:
1.1 直观形象
图1运用几何图形将代表多个变量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复杂模型直观形象地描述为两条曲线的组合,这弥补了纯粹语言文字或数学公式的单调乏味,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1.2 便于应用
在准确把握基本经济学逻辑基础上,可以用几何图形将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简化为曲线移动对内生变量均衡值的影响。这一点在做“比较静态分析”时特别有用,例如在图1(b)中,用IS曲线自IS向右平移至IS代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对比初始均衡(E)和新的均衡(E),立即可知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影响是同时提高产出水平和实际利率。除了“定性”结论外,运用几何图形还可以得到某些“定量”结论。例如,图1(c)表明,如果LM曲线变得更加平坦(由LM变为LM),则同样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产出的影响程度就更大(产出的变动由原来的y-y增加为现在的y-y)。在理解有哪些因素决定LM曲线斜率的基础上(如“货币需求关于利率变动的系数”影响了LM曲线斜率),就可进一步分析决定财政政策效应大小的各种因素。
1.3 对学生知识储备要求较低
以上几何图形分析只要求学生具备中学水平的几何学知识,对于高等数学(如微积分、线性代数等)知识完全没有要求。只要理解了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这种关系的几何表示方法之后,就可以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这使得教师可以在学生系统学习高等数学之前,就能借助几何图形较为深入地讲授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并且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知识门槛。
2 数学方法的优点
几何图形方法的上述优点正是数学方法的不足所在,但与此同时,数学方法也具有几何图形无法企及的优势,这些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表述更为简练、精确
例如,在讲授运用IS-LM模型分析“宏观经济效应”这一问题时,只需使用①式和②式组成的方程组就可简洁地表述模型(假设线性函数和“封闭经济”)。①式代表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由此可以解出IS曲线方程;②式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由此可以解出LM曲线方程。运用方程和函数可以更加精确地表述变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做“比较静态”分析时,运用数学方法可以精确地给出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均衡值影响程度的大小。
y=α+β(y-t)+e-dr+g①
=ky-hr②
2.2 有大量数学定理可以使用
例如,可以直接引用“隐函数定理”证明方程组定义了内生变量(y和r)均衡值与外生变量或参数(包括t、e、d、g、k、h、M、P)之间的函数关系,基于这些函数关系可以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2.3 数学方法要求明确陈述所有假设,从而避免由于假设不明确造成的结论的模糊性。
2.4 数学方法可以不限于二维情况,能够处理n个变量的一般情况
例如,我们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两个及其以上外生变量同时变化对内生变量均衡值产生的总影响,而这是几何图形无法做到的。
3 几何图形谬误
几何图形方法以其直观和便于应用等优点在西方经济学研究和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其不精确性也造成如果使用该种方法不当,会得到错误结论。本文将这种由于使用几何图形不当得到错误结论的情况称作“几何图形谬误”。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没有能够准确把握基本理论和正确使用分析方法,上述谬误并非少见,甚至一些国内权威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也难以幸免。就以“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这一问题为例,某本权威教材运用几何图形将决定财政货币政策效应大小的因素及其影响性质概括为以下4个“几何”结论:
结论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则反是。
结论2: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反是。
结论3:在IS曲线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反之则反是。
结论4: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反是。
下面我们运用严格的数学方法证明,上述结论2和结论4是正确的,但结论1和结论3却不一定正确。由①式和②式可解得IS曲线方程和LM曲线方程分别为③式和④式:
r=-y③
r=+y ④
由此可知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绝对值)分别为〔(1-β)/d〕和(k/h)。假设政府购买g增加Δg,其他外生变量值保持固定不变,那么上述方程组以变量的改变量表示就成为:
Δr=-Δy ⑤
Δr=Δy⑥
将Δr消去,整理后可得:
= ⑦
运用相同的方法可以证明,若名义货币供给量M增加ΔM,其他外生变量值保持固定不变,则可得:
=⑧
由⑦式可知,给定参数d和其他条件不变,LM曲线越陡峭(即(k/h)越大),则政府购买增加对均衡产出的影响程度越小(即Δy/Δg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这与结论②相符。同理,由⑧式可知,给定参数h和其他条件不变,IS曲线越陡峭(即〔(1-β)/d〕越大),则货币供给量增加对均衡产出的影响程度越小(即(Δy/ΔM)越小),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这与结论④相符。但是,⑦式表明,给定参数d和其他条件不变,IS曲线越陡峭(即〔(1-β)/d〕越大),则政府购买增加对均衡产出的影响程度越小(即Δy/Δg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这与结论①正好相反。同理,⑧式表明,给定参数h和其他条件不变,LM曲线越陡峭(即(k/h)越大),则货币供给量增加对均衡产出的影响程度越小(即(Δy/ΔM)越小),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这与结论③正好相反。这表明,结论①和结论③正是本文所说的“几何图形谬误”。
为什么会产生上述谬误呢?如图2中(a)图和(b)图所示,保持LM曲线不变,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相同的距离”,那么IS曲线越陡峭就意味着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b)图中y-y的大于(a)图中的y-y),此时谬误并未发生。但“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相同的距离”这一前提条件并不成立,而且IS曲线向右平移的距离与IS曲线的斜率(绝对值)有关。因为IS曲线向右平移的距离等于〔Δg/(1-β)〕,给定d,IS曲线越陡峭(即〔(1-β)/d〕越大),IS曲线向右平移的距离越小。这意味着IS曲线并不会如图2(b)中所示向右平移至IS,而只会如图2(c)中所示向右平移较小的距离,最终导致均衡产出较小幅度的增加。这也与基本的经济学逻辑相符,给定参数d,IS曲线越陡峭意味着乘数效应越小(因为β越小),所以财政政策的效果应当越小。相同方法可用于说明在分析货币政策效应时,如果未能正确运用几何图形,同样可能导致谬误产生(正如结论③那样)。
产生上述谬误的原因并不在于运用几何图形无法得出正确结论,而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运用几何图形。在运用几何图形分析财政政策效应问题时,IS曲线斜率(绝对值)对政策效果大小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直接”影响,即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相同的距离”,那么IS曲线越陡峭就意味着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大;第二是“间接影响”,即(给定参数d)IS曲线越陡峭,则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向右平移相同的距离就越小,从而财政政策的效果越小。几何图形方法容易捕捉到“直接”影响,但却往往容易忽视“间接”影响。在此例中,正是“间接”影响居于主导地位,所以一旦将其忽略,就会得到错误结论,从而产生“几何图形谬误”。
4 结论和建议
前文运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几何图形谬误”产生的可能性,实际上也启示我们运用严格的数理推导可以有效地避免谬误产生。运用数学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凭借其严格性和精确性,我们可以较为完整地捕捉到前文所述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从而规避了“几何图形谬误”。但必须注意到,数学方法结论正确性的取得是以“非直观”、“应用不够方便”和“对知识储备要求较高”等为代价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灵活选择是侧重于几何图形还是侧重于数学方法,或二者的某种组合。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4.1 根据大学数学课和西方经济学课程开课的时间顺序,以及“先微观经济学后宏观经济学”的通常授课顺序,建议教师在讲授微观经济学时主要侧重于几何图形方法,在讲授宏观经济学时适当增加数学方法的运用。
4.2 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每一门课程讲授过程中,前半程侧重于几何图形方法,后半程适当增加数学方法的运用。
4.3 针对财经类专业和非财经类专业的不同学生,侧重点要有所不同。财经类专业学生要求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故对这类学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多运用数学方法。而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了拓宽知识面,所以在对他们的教学中要尽量避免枯燥的数理推导。
4.4 由于“文科类”学生和“理工科类”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上有所不同,所以在对“文科类”学生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先从直观的几何图形入手,再逐步培养其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而对于“理工科类”学生,则可以尽早培养其分析经济学问题时的数学方法应用能力。
4.5 对于某些包含着经济变量间复杂影响和关系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运用几何图形做出“启发式”分析的基础上,再运用严密的数理逻辑推导向学生阐明正确结论,这既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增强了教学的严密性。
总之,“几何图形谬误”产生的可能性并非要让我们完全抛弃几何图形方法,而是要求我们更加合理地运用几何图形方法与数学方法,实现两种方法各自优势的有机互补。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还是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经济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全面理解和深刻领会描述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
参考文献:
[1]岳爱娴.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的采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9,04:42~44.
[2]许晓红,李定庆.《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初探[J].经济师,2008,08:133~134.
[3]赵成美.实验法和短剧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07,03:240~242.
[4]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7.
[5]蒋中一,凯尔文•温莱特.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第4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13.
关键词: 学术交流能力 国际化 研究生
一、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与本科生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对现有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承,更强调对新知识领域的开拓、对研究空间的拓展。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关注国际最新学术动态、学术研究成果与学术理论前沿,因此研究生教育需要更深刻的国际化教育需求。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培养与提高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中的核心问题,笔者通过文献调研、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刻理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和需求,为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提供一些途径和方法的建议。
笔者采用自编“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对部分在读和已毕业的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国内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现状及期望的提高途径和方法。据调查:不到三成研究生在读期间有出国经历,超过七成研究生对所在学校国际化培养感到一般或者不满意,并认为学校缺乏国际化教育意识,缺乏经费支持是目前发展的主要瓶颈。针对以上现象,本文力求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高校国际化教育经验,对国内高校提高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在读研究生和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在本次调查中,共收回问卷129份,其中有效问卷120份。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涉及人文、理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专业,涉及硕士、博士各个年级及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其中,在读研究生63人占52.5%,已毕业研究生57人占47.5%,男生占57.5%,女生占42.5%。
(二)研究工具
笔者采用自编“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段、所在省份、毕业高校、所在年级、国际交流情况、期望加强的途径与方法等共计20个题目。其中6道题目是关于学生个人的基础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所在身份、毕业高校、所在专业、在读年级;其中11道题目是关于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现状的调查,包括研究生阶段出国经历类型、出国次数、出国时间、出国费用、出国费用来源、与国外学生上课经历、参加全英文课程、参加英文学术活动、做英文报告、参加国际科研项目、发表英文撰写论文;1道题目调查研究生对所在学校的国际化教育是否满意;其中3道题目调查研究生对所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主观感受和期望,包括对所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满意程度、最大瓶颈、期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
(三)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的方式进行,调查时间集中在2015年5月,问卷无需填写姓名,保密性和真实性强。调查问卷详细说明了测试目的、填写注意事项及保密原则。
(四)数据处理
所有调查问卷相关数据由笔者进行整理,根据需要探索的具体问题,进行分类统计和交叉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结果总体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占比28.33%,没有任何出国经历的学生有86人,占比71.67%。
2.就总体情况而言,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有30人,占样本总数的25%;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有90人,占样本总数的75%,占大多数(详见上表)。
3.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最大瓶颈问题调查中,学校缺少国际化教育意识占27.5%,学校缺乏经费占26.67%,导师不支持、学科实力差分别占13.33%,专业冷门占5.83%,其他方面占13.33%。学校层面原因占据54.17%,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经费管理严格、出国审批程序复杂、学生多机会少、时间不足等方面的原因。
4.在最希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问题调查中,选择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占比45%,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占比19.17%,邀请国外专家开设短期课程占10.83%,聘请外籍教师和开设全英文课程分别占9.17%,招收外国留学生占5.83%,出国参加比赛占0.83%。
调查发现,无论研究生对所在学校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程度如何,均最希望学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其次是希望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详见下图)。
(二)有出国经历学生数据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1―2次的有32人,占比94.12%,有1个学生出国3次,有1个学生出国5次,出国3次以上的学生占比5.88%,占比非常低。
2.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参加学术会议13人,占比38.23%,参加文化交流9人,占比26.47%,短期访问16人,占比47.05%,联合培养14人,占比41.18%。
3.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时间1个月以内的14人,占比41.18%,一个月到6个月的有5人,占比14.70%,6个月到2年的有15人,占比44.12%,2年以上的没有。
4.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费用自费的有5人,占比14.71%,非自费的有29人,占比85.29%。非自费学生经费来源包括导师资助、学校资助、CSC资助、国外对方单位资助。
5.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有出国经历的有34人,出国累计费用5万元以下21人,占比61.76%,5万元到10万元有2人,占比5.88%,10万元以上有11人(其中10万元至20万元之间有9人),占比32.35%。
(三)无出国经历学生数据分析
1.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无出国经历的研究生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16.28%;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占83.72%,与总体情况相比满意程度更低。
2.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与国外学生有一起上课经历的学生40人,占比46.51%;参加过全英文课程的学生有48人,占比55.81%;参加过英文学术活动的学生有53人,占比61.63%;做过英文报告的学生有25人,占比29.07%;参加过国际科研项目的有4人,占比4.7%;发表过英文论文的有29人,占比33.72%。
四、结论与建议
(一)高校应加强重视研究生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培养
调查发现,在研究生阶段没有任何出国经历的学生有86人,占比71.67%。研究生对自己所在学校的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感觉一般和不满意的有90人,占比75%。由此可见,国内普遍存在研究生对国际化培养需求很大和学校支持较少的矛盾。
从古至今,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到鲁国接受孔子教育,受到儒家文化熏陶;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创办了第一所现代大学――柏林大学,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科学家前去学习交流与深造[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之一[2]。
在学校国际化教育的最大瓶颈问题调查中,研究生认为学校缺少国际化教育意识占27.5%,认为学校缺乏经费占26.67%。从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提高对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俨然已经成为国内高校进行发展和改革要做的重点工作。
(二)高校应鼓励学生“走出去”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国际化学术交流能力主要包括学术论文交流能力、学术会议交流能力、学术探讨能力、学术报告能力以其他与学术相关的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有利于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推动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竞争,尤其是通过学术访问、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走出去”的方式参与国际学术竞争,从而占领学术高地。
在调查研究生最希望学校加强的国际化教育途径与手段问题中发现,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的和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是研究生最希望学校加强的方面,分别占比45%和19.17%,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出国时间较长,有机会开展深入的学术交流,出国参加学术会议时间较短,所需经费支持较少,比较容易实现。通过对有出国经历的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参加短期访问、联合培养、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占比最大。
(三)国内高校应创造“走进来”的机会实现本土国际化培养
随着我国科研实力水平及影响力不断提升,国外学者及学生到我国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越来越多。参加调查的学生中无出国经历的有86人,46.51%的学生与国外学生有一起上课经历,55.81%的学生参加过全英文课程,61.63%的学生参加过英文学术活动。
从全球来看,实现“本土国际化”非常重要,是高等学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注。德国的高水平高校招收博士生实行“三三制”,即来自本校、德国其他大学及国外大学毕业生各站1/3[3],促进学术交流。英国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中比较重视课程教学[3],大量招收课程学习研究生。美国通过设置灵活多样的奖助学金政策,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非常成功[4]。哈佛大学以世界一流的学术研究活动带动教学和人才培养是其办学的一大特点,它以大量的开放式研讨会、讨论会、学术报告会、讲座等为基础,重视学术氛围的营造[5]。国内不少高校举办了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如清华大学从2002年3月开始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北京航空航大学已经举办12届研究生国际学术论坛,参与人数和学术报告数量均十分可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重视构建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平台[6]。
国际化教育中“引进来”和“走出去”同等重要,高校搭建校内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创造本土国际化教育环境,将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更多研究生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别敦荣,李连梅.柏林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2]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in Europe,Asia and the America.2014.
[4]檀慧玲.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4,5.
[5]阳婷婷.研究生学术沙龙的模式研究[J].湖南大学,2013.
关键词:皮艇;运动学;动力学;竞技能力
中图分类号:G86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22-04
1实船测试系统
实船测试系统的核心是多功能中央处理器,完成船体三轴加速度测量、多维桨力信号采集、多种信号的测量时序同步、信号本地存储、USB数据通信等功能,采用密封防水处理,便于船载安装。测试系统总重量小于0.6 kg,结构紧凑,对运动员的训练感觉影响很小。其硬件结构如图1所示。
1.1桨力传感器常见的工业传感器,要求应变计紧密粘贴在弹性材料表面。专业的皮艇桨杆采用高强度碳纤维制成,在桨力作用下会产生应变,因此桨杆可以看作工业传感器中的弹性材料。遗憾的是,不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从实际操作可行性角度,都不可能在每个桨杆表面贴上应变计。因此我们采用传动机构,将桨杆的应变传递至另外一个弹性材料(应变梁)。在应变梁上贴电阻应变计检测梁的应变,从而获得对桨力的间接测量。桨力传感器实物照片如图2所示。
这种偏置型桨力传感器不需要破坏桨体结构,可快速安装到桨杆上,实现了在多个桨杆之间的轮换使用。整个传感器重量低于80 g,结构紧凑,对运动员正常训练的感觉影响很小。目前,国家皮艇队的实船测试系统均装备了偏置型传感器,经过长期实船测试,其测力原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得到了验证。
1.2艇速测量在测试系统中,加速度传感器除了反映船体加速度信息外,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利用加速度的时域积分,获得船体速度。
目前皮艇速度的测量主要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其中接触式测速装置检测船体相对于水流的速度,由于传感器只能置于船体的某一个部位,因此实际上测定的是流速场某点的流速,所以传感器在水中的深度、离艇的距离和安装在艇上的位置都影响速度的测量精度。非接触式测速装置多采用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或者高速摄影方法。高精度差分GPS定位误差可控制在10 cm以内,但是其数据刷新频率较低,只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宏观速度,无法测量每一时刻的实时速度。高速摄影方法受摄像机视野的限制,只能测量出很短距离艇的运动速度,而且需要大量的事后处理工作[8]。
利用加速度信号的时域积分计算速度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思路,可避免上述接触式、非接触式速度测量存在的问题。但传统的加速度测量中,动态加速度信号和重力加速度信号交叉干扰,容易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利用磁倾角输出作为补偿数据源,取得了理想的测量精度,并在实际测量应用中得到成功验证。
1.3测试指标测试系统可以提供任何时刻的船体加速度、桨力信息、船体姿态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导出的参数主要包括:1) 动力学信息:每桨最大力量,每桨平均力量,每桨冲量,每桨做功,每桨功率,以及上述参数在任意时间或距离内的统计信息。2) 运动学信息:船速,船体加速度,位移,桨频,拉桨时间,有效拉桨时间,回桨时间,单桨位移,单桨最大最小和平均船速,以及上述参数在任意时间或距离内的统计信息。3) 船体姿态信息:船体上下颠簸、左右摇摆的速度和幅度,以及上述参数在任意时间或距离内的统计信息。
有了这些基础数据,可以从运动学和动力学角度出发,对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
1.4分析方法反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最直接指标是测试成绩,因此我们以船速为因变量,以测试所得的30余项动力学、运动学指标为自变量,采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法,初步筛选出能够有效反映运动员专项技能的主要因素。需要说明的是,限于篇幅本文没有涉及船体姿态信息。
2专项竞技能力评估方法
下面以我国某优秀女子运动员在GAⅢ强度下,单人皮艇500 m的测试数据为例,从运动学和动力学角度出发,进行竞技能力评估和分析。我们将该运动员关键的动力学、运动学信息每50 m做一次平均,显示在表1中,表2简单介绍了各参数的基本含义。
图3显示的是在GAⅢ训练强度下,500 m测试过程中随机抽取三次划桨的桨力信号对比,结合表1和图3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高水平运动员技术动作定性,桨力信号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2) 左侧拉桨时间占左侧动作周期的比例约为65%,右侧拉桨时间占右侧动作周期的比例约为68%,上述比例不随桨频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差异,说明高桨频并未牺牲拉桨时间。
3) 右侧桨叶入水产生的瞬时力量峰值较左手小,说明右侧入水更加柔和,桨叶包水效果更好。
4) 左右侧桨力曲线前坡均很陡峭,说明桨叶推进力作用迅速;左右侧桨力曲线后坡均很陡峭,说明桨叶出水快速,无带水现象[9]。
5) 左侧桨力曲线达到顶峰后,衰减很快;相比较而言,右侧桨力曲线则平坦、饱满。
6) 总的来说,该运动员右手技术动作好于左手,这一点与教练员的判断是一致的。
2.2专项身体素质分析
图4显示的是500 m全程中,船速、桨频和左右侧平均桨力的变化趋势。结合表1和图4,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1) 左侧最大桨力平均为220 N,右侧最大桨力平均为212 N,说明与左侧拉桨动作有关的肌群最大力量、最大速度力量优于右侧。
2) 训练过程中,左侧最大力量衰减32.5%,右侧最大力量衰减19.6%;左侧平均力量衰减37.4%,右侧平均力量衰减19.1%。说明与右侧拉桨动作有关的肌群速度耐力优于左侧。
3) 在国家女子皮艇队中,该运动员左侧拉桨最大力量居第3位,右侧拉桨最大力量居第4位,左侧拉桨平均力量居第2位,右侧拉桨平均力量居第6位。
4) 该运动员左侧拉桨动作相关肌群的速度耐力是相对薄弱环节,在日常训练中应加以重视。
2.3竞速结构分析
图5显示的是500 m全程速度图,其中蓝色线条反映了船速的动态变化过程,结合图4、图5和表1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 起航后,经过5.9 s时间、17.3 m距离,一个动作周期的平均船速即达到全程平均船速;起航阶段共计9桨,起航平均桨频为99.3。说明该运动员的起航是成功的。
2) 21 m处,桨频达到最高峰120;此后桨频呈马鞍型分布,21~150 m区间内桨频逐步下降,150~380 m区间内桨频保持在112左右,380~500 m区间内桨频上升至114左右。根据张沪等人的研究,国际大赛中优秀运动员绝大多数采用这种桨频结构[10]。
3) 起航后,经过10.5 s时间、38 m的距离,船速达到高峰;船速高峰稳定维持至35.6 s、160 m;自此以后,船速稳步下降。
4) 该运动员在后120 m提高了桨频进行冲刺,但是由于桨力的稳步衰减,尤其是左侧桨力衰减严重,导致冲刺阶段速度无法得到提升,反而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
2.4动力保护问题流畅一直是水上运动所追求的目标,所谓不流畅,指运动员完成划船动作时,表现为划得紧、动作僵、不连贯,给人感觉好像总是断断续续,流畅性不够,实效性差[2]。这是基于多年现场工作经验的一种很通俗的描述形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不流畅也就是每一个划桨周期中,船速的波动大,给人的视觉造成了一种断断续续的感觉。
单桨周期内船速差(最高船速-最低船速)是衡量一个运动员动力保护能力的重要指标,用VDF表示。可以想象,船体的平均船速也会影响该指标,平均船速越高,则VDF相应越大。因此更为合理的指标应该是VDF/V_B,其中V_B表示平均船速。
在研究VDF和VDF/V_B的时候,需要排除起航阶段,因为这时候船体自静止开始加速,每一桨速度差不能反映真实的动力保护水平。
通过比较,该运动员的VDF数值在国家女子皮艇队中处于倒数第三位,VDF/V_B数值处于倒数第一位,这说明该运动员动力保护做得好。
2.5桨力效率评估水流对桨叶的作用力(桨力)大部分成为推进船体的动力,少部分则用于维持船体的平衡。因此,我们定义桨力效率为:运动员桨力有多大程度转化为对船体的有效推力。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提出一种基于能量守恒定律的桨力效率评估方法,考察自至时间段内,人船桨系统在阻力和桨力共同作用下的能量转换情况:
划船效果将动力学信息(桨力)和运动学信息(船速)直接联系起来,不仅表达了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完善程度,也表征了某个运动员是否适合皮艇项目。换句话说,体重大、力量大的运动员成绩往往并不优于体重轻、力量弱的运动员。
3结论
皮艇项目对于力量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结合实船运动学动力学信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可发现运动员的薄弱环节,对于教练员制定科学训练计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桨力信号特征分析、专项身体素质分析、竞速结构分析、动力保护问题、桨力效率评估、划船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介绍了皮艇竞技能力评估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所论述的技术指标和评估方法,对于划艇项目和赛艇项目也具有参考价值。
在将来的工作中,拟综合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对动力学、运动学和船体姿态等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各代表性指标及其权重,试图建立皮艇专项竞技能力的评价标准体系,为日常训练和运动员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卫星.2004年中国皮划艇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特点与实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5-8.
[2] 崔大林.皮划艇项目科学化训练的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585-1591.
[3] 刘爱杰.雅典奥运会我国皮划艇实现历史性突破的核心启迪[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1-4.
[4] 曹景伟,刘爱杰,袁守龙,等.皮划艇项目短期内实现奥运金牌零突破的系统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1-10.
[5] 曹景伟.面向2008年奥运会我国优秀皮划艇(静水)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6] 周学军,薛冰.我国皮划艇专项力量训练存在的误区和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2):104-106.
[7] 葛新发.赛艇水动力性能和运动员机能的评定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8] 艾康伟,何申杰.赛艇、皮划艇GPS测速仪的研制[J].体育科学,1999,2(2):12-15.
[9] 叶国雄,等.划船运动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9-183.
[10] 张沪,王亚华,曹晓霞.优秀皮划艇运动员的比赛策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7):74-79.
[11] A. Dudhia. Basic Physics of Rowing..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有效教学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给学生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提供借b。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观的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数学专业素养。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人教版)“平移和旋转”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知识,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类比、分类、观察,掌握物体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点,不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贴出一张大的图画,上面显示着各种各样的娱乐运动,即摩天轮图、火箭升空图、火车沿轨道行驶图等,让学生对这些具体的娱乐活动按照空间运动模式进行归类,引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之后教师指导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工具在课桌上进行平移、旋转和拼凑练习,并且总结它们的规律。遇到问题及时寻求老师的帮助,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使用艺术性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注意
在小学低年级教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好动性比较强,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迎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采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去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不断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高效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中开小差,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去听讲,教师要极早注意到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情绪和感情变化,在课堂准备期间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采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例如,首先在给小学低年级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多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点,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其次,教学语言要风趣幽默,采用的比喻形式要恰到好处,调节学生厌倦的学习情绪,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并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吸收能力和理解能力;另外,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过程中,要掌握语言的形式,使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感到心悦诚服,有时候无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表达会有更好的教育效果。总之,对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语言特色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所以教师要不断改善教学语言表达模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引进“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自主意识
“翻转课堂”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人教版)“平面图形的拼组”时,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拼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边的特点,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理解一些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进行本课教学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即“同学们,做风车的纸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呢?我们可以用几个正方形来拼出一个长方形吗?”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上的知识,并与同伴之间进行讨论,尝试着寻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拼接和想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即“老师,用一些三角形的卡片也可以拼成正方形和长方形,这是为什么呢?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点,指导他们与同伴之间进行具体的观察,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在小学数学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舞蹈;教学改革;方法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直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舞蹈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舞蹈教育相融合,是现代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相融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便利性、快捷性、多元性来实现舞蹈教学的现代化。为此,本文在现阶段的舞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以舞蹈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舞蹈教学可以提供哪些帮助,以期对舞蹈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有所启示。
一、信息技术将对舞蹈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一)信息技术的介入对舞蹈理论教学方法创新意义重大
信息技术的介入给舞蹈教育带来了新鲜的理念和技术上的支持。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可以促进舞蹈教育的信息化发展,进而对舞蹈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使舞蹈教师的教学手段有了本质上的改变。教师的教案,不仅仅能够用计算机来准备,还能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课件,提高舞蹈教学水平。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将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起来,这个崭新的舞蹈知识的传输方式所产生的效果是传统舞蹈教学模式所不可相提并论的。
此外,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舞蹈教学演示和个别辅导的工具,极大的丰富舞蹈教学的形式和学生的感官刺激;比如,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或进行多媒体教学示范,不仅能提高舞蹈动作、舞蹈技术技巧的完成质量,同时也能将舞蹈动作的难点进行分解慢镜头回放,从而突破舞蹈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当然,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的收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探索,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了学生认知和探索的工具。
(二)信息技术使舞蹈课堂教学方式有了多途径的发展
传统的舞蹈知识传授方式,其重点是注重学生舞蹈表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介入舞蹈教学之后,使舞蹈教学方式有了多途径的发展和选择。比如,舞蹈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除了注重课堂上理论知识的讲授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在业余时间利用书本、非书本的电子教材及网络上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扩大所学知识的空间。笔者在多年的舞蹈专业学习中认识到,近几年高校舞蹈学专业的学生虽有着较好的实践能力和舞蹈功底,但文化基础却相对较差,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繁忙的台上演出和台下训练,学生和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在心理上不太重视理论课程。但是从舞蹈艺术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实践毕竟需要理论来指导,学生通过以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理论学习,也可以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目的。
此外,传统的舞蹈理论教学往往在授课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过于简单化和敷衍化的问题。并且,理论教学本身就具有单调、枯燥、缺乏形象感、取得效果慢的特点,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对舞蹈理论的学习缺乏兴趣。因此,将信息技术介入舞蹈理论教学中,给舞蹈理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优美的舞蹈动作画面,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就可以提高舞蹈课堂教学效率。可见,信息技术在舞蹈教学上显现出来的优势是很明显的,可以使得舞蹈课堂教学方式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和提高。
二、信息技术在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一)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技术的认知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加强了人们对科技的了解和重视。在舞蹈教育领域,科技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来结合舞蹈教学,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并将国际中优秀的舞蹈作品作为教学的参考;通过慢镜头的回放,可以认真细致地对舞蹈高难度动作进行分析学习,提高了学生对舞蹈的认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舞蹈素质和技能。
笔者认为,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解,可以揭开舞蹈高难动作的神秘面纱,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技术的认知。比如,对舞蹈作品《荷塘莲语》进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处理,在 LED屏幕上进行显示,可以使整个舞台呈现出梦幻的3D显示效果。对舞蹈作品进行慢放处理,仔细观看舞者在舞蹈动作中运用的古典舞的腰功,可以看出舞者在舞蹈动作中运用的腰功动作和技巧,是那样的柔和,通过舞者的腰功和技巧,非常完美的诠释了“莲”的娇柔;通过LED屏上的慢动作显示,可以细致的看到含苞待放的嫩荷的生长和变化的细节;此外,在舞蹈的部分,演员们在舞台中央组成一个硕大的莲花,它与LED屏里正在绽放的立体花朵融为一体,给观众一种奇妙的视觉感受。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舞蹈技术的认知,也可以让舞蹈表演更加具有表现力,感染力;在慢镜头的回放中,既拓展了舞台表演的空间,充分展现舞蹈中出现的高难舞蹈动作,又增强了舞蹈表演中的气氛,提升了舞蹈的表现力与震撼力,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舞蹈表演独特的意境,给观众带来美感。
(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舞蹈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准
教师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向学生传递舞蹈知识的重要任务和职责。因此,舞蹈教师本身具有的舞蹈专业知识和技术素养对舞蹈的教学有很深的影响,关系到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时期的舞蹈教学中,随着舞蹈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新的舞蹈教学方式和教学改革,这就对舞蹈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事实上,高校的舞蹈教学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更多的实际舞蹈动作的教学。随着信息化技术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收集舞蹈的相关教学内容和最新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舞蹈修养。同时,时代的发展也要求舞蹈教师必须与时俱进。舞蹈教师必须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及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改进自己的舞蹈教学能力。要学会使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数字化等手段的教学,进而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由于目前教师的整体计算机操作能力和水平较低,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高校要加强对舞蹈教师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训,使教师不断更新计算机的专业知识,提高对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和操作水平。这对舞蹈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全面提高舞蹈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率。
(三)应用信息技术,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内容的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让我们的舞蹈教学内容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在教学中使用电脑、LED屏幕和投影仪等各种各样的影像设备,这些设备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能够让舞蹈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活泼生动。这些影像设备能够模拟演出场景、再现表演中的动作细节,还能够展示特殊的舞蹈动作效果。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灵活性与生动性,可以使我们的教室变成一个表演舞台。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知识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自己表演的优雅身姿和检验自己的舞蹈技术和技巧,使舞蹈教学变得更加具体化;学生们在多媒体、数字化等手段的教学下,提升了舞蹈教学质量,也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舞蹈表演,可以激发他们的舞蹈学习热情,也培养了他们对舞蹈的热爱之情。
应用信息技术到舞蹈教学中,必须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内容的整合。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傣族的民族舞蹈时,可以首先请学生欣赏与傣族的民间歌曲,如《月光下的凤尾竹》曲目,通过听歌曲,目的是让学生们对傣族音乐及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声像同步的特点,设计舞蹈教学课件。如将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与傣族风景图片融合在一起做成MTV视频。学生们在看MTV视频时,边听边看,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舞蹈,感受音乐。事实证明,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后,这样的教学产生的效果是不错的。通过观看MTV视频,看屏幕模仿傣族少女舞蹈动作,参与意识大增,学生们在多媒体、数字化等手段的教学下,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舞蹈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应用信息技术,要注重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方式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方式的整合,可以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比如,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进行不断的示范,学生不断的进行模仿动作练习的这种单调教学模式。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到舞蹈教学中,因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采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整合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及三维软件等形式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编制,这对于舞蹈教学资料的保存与信息的交流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整合了信息技术的舞蹈教学课件,能轻松创造出生动逼真的舞蹈教学环境。比如,在传统舞蹈教学中,对比较难理解的、复杂的舞蹈动作技术,教师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去讲解舞蹈动作的重点和难点。而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后,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利用多媒体或者视频来展现分解动作,将每个舞蹈动作步骤进行细化,就不再需要教师亲自进行反复的讲解,既大大节省了授课的时间,也提高了授课的效率。
比如,在学习“探戈两点转连接击剑步”的舞蹈动作时,由于在这个舞蹈动作,人体的转动比较快,同时舞伴之间在高速旋转中必须做到配合默契,这样才能表现出这个舞蹈动作的魅力。为了学好这个舞蹈动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影像动作进行慢放,对每个动作要点进行解析,为学生建立清晰、精确的动作概念。通过慢动作,确定身体各个部分的动作、速度、力量等动作特点,将每个舞蹈动作步骤进行细化,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信息技术在舞蹈教学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介入舞蹈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的状态,利用信息技术的介入,在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教师利用整合的资源,优化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舞蹈能力水平的提高,这是舞蹈教学的最终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在信息技术介入舞蹈教学的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在舞蹈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在于启发学生的思路,调动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的积极性;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介入舞蹈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意不能过多的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在课堂上除了要让学生学到舞蹈知识还应该教授学生如何来进行学习。必须把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二)信息技术应用到舞蹈教学中,要注意效果的反馈
信息技术与舞蹈教学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舞蹈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舞蹈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舞蹈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效果的反馈。
教学反馈是为了更好地让老师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学习的情况,按照新大纲新教材的要求,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从而有利于调整教学进度、教学策略等。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得师生之间的频繁互动成为一种可能,教学反馈是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现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从而调节教学进程,减少学生后继学习的障碍。故教学反馈的设计就要注意实效性和高效性。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才能避免教学主体和主导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异化。教师要根据学生信息输出情况,灵活地、及时地调整讲课进度、深度及教学方法,自觉地顺应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
信息技术的介入对舞蹈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明显有效的。在舞蹈教学过程中, 经过信息技术处理的效果,是先前想到却做不到的。目前,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和帮助,完全可以达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地步。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进行舞蹈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的研究是现阶段舞蹈教学中需要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因此,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舞蹈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要积极的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到舞蹈教学中去,将舞蹈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依据学生的舞蹈水平和舞蹈素养,制定科学有效的舞蹈教学方案。使舞蹈教学内容与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搭配,增强舞蹈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夏莉娜.高职院校舞蹈教学策略探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03).
[2]朱琴.多媒体技术在舞蹈教学当中的运用[J].大陆桥视野,2O13(14).
[3]蒋浩.多媒体技术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及作用[J].大舞台,2010(11).
关键词:情境;教学方法;汽车检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60-02
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是交通运输、汽车检测与维修等汽车类主打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综合运用性很强的课程。从内容上看,该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原理、结构,还要求学生掌握检测的操作流程以及进行检测结果的分析诊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用一本教材、一份教案给学生讲授检测基础理论、检测方法以及故障诊断的基本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只是对教材内容的复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尤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目前,也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关于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境化教学方法。但这些研究均针对职业教育,均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汽车检测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以综合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本科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需建立起该课程多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体系。针对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将情境教学法引入汽车检测技术课程多方法教学体系的思路。
一、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选择分析
大学的教学方法分类繁多,工科课程常见的有讲授教学法(讲课法)、演示法教学法、实验实习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课题研究教学法等。鉴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教师有必要了解它们的作用、运用范围、运用条件、优点和缺点。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师生特点、教学环境与设备以及教学时间等,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理论知识包括检测诊断的基础知识、检测原理以及各种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等内容。鉴于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在于理解记忆,通常讲授教学法更为合适;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工作原理,如车轮定位的检测原理、汽车侧滑的检测原理等则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辅助讲授教学法;针对要求学生掌握检测仪器的基本构造的教学,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检测仪器构造很难掌握。采用演示教学法则能将学生感官上认识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一些简单的检测设备,如气缸压力表、闪光正时检测仪等,则可采用实物演示;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检测设备,如底盘测功机、前照灯检测仪等,除了实物外观演示以外,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其复杂的内部结构以生动的多媒体三维实物图展示出来;检测步骤及方法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些简单的检测步骤及方法,如发动机的检测、电控系统的检测以及底盘部件的检测等,可以采用实验法,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然后再换学生进行操作。而整车检测方面,则可以通过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综合检测站实习参观,教师在现场对每一步骤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性作业,也是汽车本科专业接受科研训练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运用研究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应的与汽车检测课程相关的论文题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强。
二、情境教学法融入汽车检测技术多方法课程教学
情境教学最初由Brown在1989年提出,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融入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本科教学,最主要的是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创设该课程知识的情境,将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是有价值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情境让学生不断地去感受、体验和思考,使教学从教师强迫灌输式转换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汽车检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搭建情境教学平台需要考虑到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及现有教学条件。
1.构建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检测原理和方法,可以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求。例如针对发动机功率的检测原理教学,可创建现实生活中针对两台不同发动机进行空载加速的场景,并提出为什么两台发动机进行相同的操作,其加速过程不一致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入情境中,结合前期所学知识分析讨论,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获得无负荷测功的原理。
2.构建实物情境。大学本科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检测仪器的基本构造。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实物演示和教授法是主导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技术以及动画等实物演示,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但这还是以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这些实物放入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实物演示法的一个提升。如在讲解底盘测功机这一复杂检测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实物图、运用多媒体动画详细讲解其各组成部分的功用和结构特点,再设计一个虚拟装配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研究这些部分如何装配才能实现总体功能,使学生学习如临其境。
3.构建应用情境。构建应用情境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在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是指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老师和学生假扮检测人员、车主、故障分析人员等角色,运用前期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掌握知识。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中有关检测步骤和诊断分析的教学内容,则可以首先对检测车辆设置一个不良技术状况,如将一辆动力性不良的车辆进行车辆动力性能检测,发现车辆动力性能不足,由教师扮演车主,学生扮演故障诊断人员。学生在询问教师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汽车构造、汽车原理、发动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诊断,分析产生汽车动力性能不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并依次逐级分析,形成产生动力性能不足的故障树。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汽车检测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课程内容有效融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自我探究分析,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符合本科教学的思想与要求。
参考文献:
[1]丁继斌.《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3):41-43.
[2]郑尧军,冯勇,周胜利,等.《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课程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1,(19):196-203.
(1.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2.徐州市工业信息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摘 要】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为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徐州大学科技园应从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创造能力、人才培养四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科技园对徐州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地方经济;贡献度;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徐州市科技发展基金计划(XF13C035);2014年徐州市科技情报研究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张雪松,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研究。
王鸿磊,硕士,副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园概况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徐工院科技园)拥有阿里巴巴、百度推广、百度糯米、腾讯等电子商务类企业10家、科技类企业41家、文化创意等企业31家,研发机构与其它服务平台类企业32家,总计110家。入园企业实现产值约1.5亿元,带动就业960人,税利1750万元,2015年经江苏省商务厅获批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15年经江苏省经信委获批为省级三网融合创新基地,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地方经济发展。
2 徐工院科技园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2.1 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技术创新是徐工院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的灵魂。高新技术的开发到成果的转化这一系列过程,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完整过程。大学科技园与高校结合,使得高新技术顺利开发,再通过园区对技术的孵化,最终转化为成果。通过这些成熟技术的广泛辐射,有利于带动地方技术的进步及结构的调整。
2.2 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与地方经济发展
企业孵化是徐工院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的精髓。园区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并在前期的场地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进行重点支持,使毕业企业孵化成为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成熟企业并走出园区,这必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3 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才培养是徐工院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的体现。大学生通过进入园区参加实践,对于就业问题的解决能够提供一定帮助,同时大批企业家的培养,使得大学科技园智能资源高度密集,形成了一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这批由园区培育出来的高素质人才步入社会后,将会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活力和动力。
2.4 高新技术产业辐射与区域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是徐工院科技园服务地方经济的源泉。大学科技园促进科研与生产、科研与市场相结合,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创造能力作出一定贡献。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下,当地经济势必迅猛发展,从而导致就业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
3 提高徐工院科技园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建议
3.1 提高对地方经济技术创新贡献度建议
1)鼓励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投入大学科技园创新活动。通常,大学的基本职能主要是教学,附带科研,与外界接触较少,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功能并没显示出来。因此,首先从源头抓起,提高科研人员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以及重要性,认识到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合作,推动大学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对高校教师绩效评估的评定方法进行适当修正,把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列入评价标准,鼓励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
2)完善创新机制,加大保护知识产权力度。首先,科技园区应不断健全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体制。其次,科技园区应大力宣传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引导在孵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申报知识产权,维护企业自身利益。最后,对创新创业工作中有较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的专项奖励。培育创新文化,促进高校成果产业化、提升企业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将高校科技成果最大化的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
3.2 提高对地方经济企业孵化贡献度建议
1)提升科技园区内孵化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园区内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科技园区内孵化服务的水平。首先,应加强孵化服务团队的培训和管理,形成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提高园区管理人员对工作和服务的积极性。其次,在科技园区内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会计、律师服务所等,为建立全方位的孵化服务体系提供资源实施平台,整体提升大学科技园区内孵化服务的水平。
2)建立在孵企业信息数据库。根据在孵企业的不同,建立并实时更新企业的信息数据库,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将在孵企业的发展方向与社会需求相对应,顺应市场的需求,缩短了科技成果投放市场的时间与路径,提高了大学科技园的孵化服务效率与质量。在孵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即可帮助社会对科技园区企业的了解,又可帮助科技园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针对企业遇到的瓶颈,提供个性化支持与帮助。
3.3 提高对地方经济创造贡献度建议
1)借助政府资源,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大学科技园应充分借助各级政府资源,以引入为主,建立包含种子基金、创业基金、风险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各级政府担保基金等投资服务。增强大学科技园的孵化能力,帮助企业又快又好地成长。大学科技园可定期举办政府、高校和企业交流大会,针对拥有较好科技创新能力和条件的企业,争取政府资金,帮助企业发展具备足够的科研经费。
2)引入银行等第三方融资的服务机构。金融机构是大学科技园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大学科技园可专门成立一个金融投资部门,主要负责大学科技园区的融资工作,可与金融机构沟通合作,获得相应的信贷支持,为园区内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研发新技术产品提供资金,争取加大金融机构对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信贷额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资金后盾。
3)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开拓市场的融资渠道,建立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集聚社会上的分散资金,实行社会资金直接参股、控股孵化企业的形式。加大人们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认识,逐步实现投资的多元化。
3.4 提高对地方经济人才培养贡献度建议
1)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是调动科技园区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调动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于科技园区管理人员可采取与企业效益挂钩的形式,可将园区内的企业划分多个领域,管理人员根据服务不同的领域,领取不同的工资福利待遇。对于具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可给予相应的奖励。定期进行绩效评定,对于表现较差的予以解聘或辞退。对于企业科技人员,可采取企业成员的收入与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经营风险挂钩等多种激励方式。
2)重视人才的培养。一是应充分利用徐工院科技园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良好的创业环境,建设高校大学生创新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鼓励高校大学生到大学科技园进行实践学习;二是设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鼓励园区企业接纳大学生实习和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园区进行创业和创新实践活动,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重要的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开辟新的渠道;三是设立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对园区内的企业成员、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到科技园区开展讲座。
4 总结
以徐工院科技园为例,完成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为推动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徐工院科技园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提出了一系列提高大学科技园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建议供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刚.高等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4):45-46.
[2]田丽.高职院校以科技创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2013(3):19-21,33.
[3]袁新敏.大学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科技与经济,2011(4):39-44.
[4]张明,李娟.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1):18-19.
[5]吴承春,唐仁华,胡紫玲.大学科技园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源动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62-64.
关键词:技术经济;基本方法;基本概念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pdating fast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hanges. Although the economy is diversified, b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echnical economy is to focus on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deeply analysis an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to guide our research direction. 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basic method and theory.
Keywords: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basic method; basic concept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我们都知道技术经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我国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广泛吸收国外相近学科的有益成分,由中国人自己建立起来的新兴综合叉学科。技术经济学科建立之初的宗旨是扭转经济建设只追求速度,忽视经济效果的错误倾向,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在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2、技术经济定义、内容、特点及关系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寻找技术经济的客观规律,寻找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合理关系,包括最佳关系和协调关系。
定义:(1)技术——利用科学原理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调节、控制、改造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规则、方法的集合;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手段和组织手段;技术扩大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掌握科学知识是进行技术活动的先导。
(2)经济——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指经帮济国、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拯救庶民;指国民经济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和;指广义的节约,即社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技术经济——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最佳结合,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研究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技术装备的经济效果,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寻求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研究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各种技术实践(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的经济效果,寻求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的方法的科学——技术的经济效果学。主要内容: 以费用效益分析为基础的项目评价理论(技术上先进性、经济上合理性、后果上无害性);以功能成本分析为基础的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化理论;经济效果预算,方案比较与决策。
(2)研究技术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探讨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途径的科学(中观、宏观)。主要内容:以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技术选择理论“中间技术”、“累进技术”、“适用技术”。
(3)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内容: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新资源的开发、新市场的应用。
关系:(1)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2)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定义了技术进步的概念,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增长、劳动投入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确定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最优经济状态。
特点: (1)综合性:属边缘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决定了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在综合了多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学科的构成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2)比较性:对能满足同一目的或社会需要的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因此比较性是其基本特征。
(3)系统性:一项技术或工程项目,不仅其本身是一个系统,而且它又是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任何一个技术经济问题都必须置于一个系统中,运用系统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去研究、考察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4)预测性:技术经济的论证分析在先,很多数据都要依靠预测才能得到。
(5)定量性:该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进行定量计算,要引进量的概念,要有量的规定。
(6)实用性:分析、论证、评价的技术方案均来源于实践,都是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实际工作技术问题。
3、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及理论
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基本方法:技术经济学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系统综合:即采用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制、应用与发展进行估计;
方案论证:即技术经济普遍采用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一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对完成同一目标的不同技术方案的计算、分析、比较;
效果分析:是通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分析,效益与费用的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效果最大原则。技术经济学在研究中采用两种以上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选择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案。
基本理论:(1)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原理: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的,技术和经济相互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必须在显示出经济上的优势后,才能得到推广。
(2)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各种具体对象,如技术政策、技术规划、工程项目和技术措施等,可统称为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是技术和经济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按照一定方式结合为一个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
(3)技术创新理论:关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动力机制研究,一般认为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二是技术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4)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中的技术进步概念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是指技术变革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中取得的进步。技术进步概念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含义:①技术本身的创新、变革、发展;②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5)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理论:
技术选择的原则 :技术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原则; 技术的经济性原则; 技术关联作用原则; 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承受能力原则;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原则。
技术评价分为宏观技术评价和微观技术评价:技术方案的宏观技术评价,是根据国家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对方案的宏观技术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它对宏观技术体系、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影响;技术方案的微观技术评价是以方案的技术系统为对象,对方案技术系统的可行性、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及其综合技术效果进行权衡的研究活动。
(6)经济效益理论:经济效益是指技术经济活动中的有效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或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简称为“成果与消耗之比”“产出与投入之比”。
4、结论
总之,根据对技术经济相关问题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技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提高国内技术经济的研究水平。研究技术经济,促进技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迫切的任务。当代科技、经济、社会三者已密不可分,寻找它们的协调发展的规律,是技术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罗刚等.技术经济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技术经济2002(2),第55-57页。
一、技术经济学的性质和主要内容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技术学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是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技术是它的基础,经济是其起因和归宿,所以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技术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技术领域内资源的最佳配置、寻找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经济学导论、经济性评价要素、经济性评价方法、可行性研究、可持续发展、价值工程、设备更新与租赁决策、项目评价、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等问题。
技术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技术和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使工作更加规范、有序和节约。现在技术经济学的社会作用日益明显价值越来越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对企业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企业的产品技术要先进、价格要合理、服务要周到。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企业产品开发的技术经济性,开始研究技术经济学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工程技术教育和经济管理教育是相互分离的,学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不学经济,这样就造成了大量毕业生只懂技术不懂经济。许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技术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经济头脑,在生产流程和工艺制作过程中不考虑成本,或者不会进行必要的经济分析,在技术投资和技术转化方面更是缺乏必备的技术经济知识,因而不能适应当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经济环境。所以,应将技术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渗透于高职教育之中。
二、高职生应具备的技术经济能力和素质
1.学习使用价值工程管理技术
价值工程是既能保障产品功能,又能降低产品费用的一种管理技术。运用价值工程在保证必要功能的基础上,排除产品的不必要功能,事先确定必要功能的最低费用和设计的目标成本,然后再进行策划。可以在生产制造、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在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基础上,不断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由于价值工程运用了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把提高产品必要功能和降低成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可以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竞争力。
2.学会企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是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的前提条件,是现代化大生产中分工合作的技术依据,是保证国家各部门、各企业在技术上互相联系和衔接的基础。标准化的结果可以简化企业生产程序,优化生产环节,从而为组织专业化生产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达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所以,高职生应懂得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并能够在生产中实行和加强标准化管理。
【关键词】审计;经济学;理论
1制度经济学前提
1.1制度经济学简介
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以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制度经济学在一定基础上为审计理论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为其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将从契约经济学作为入口,用于探讨契约经济学在审计理论中的具体体现。
1.2契约经济学是建立审计原则的重要基础
契约经济学的快速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它已成为当今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契约经济学通过契约理论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剖析,为我们充分认识审计理论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也为推进审计制度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契约理论在审计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从委托理论来看委托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的审计视角,它将委托的关系视作一个全新的整体。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中,我们将每个主体作为一种“理性人”,即利用有限的资源为自己谋得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基于审计理论的委托中,审计的需求者———企业作为委托人,与受托人———会计师事务所拥有不一样的利益目标,审计的需求者追求审计质量的可靠性,而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则追求其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两者在行为上有巨大的偏差。因为人有自己的利益追求,这就使得委托人必须要对人进行一定的激励以及承担用以约束人越轨活动的监督费用来使人朝着有利于委托人的方向发展。外部监督作为一种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委托人所承担的成本。②从审计制度建设来看审计制度的设立需要经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审计的本质作为出发点,审计制度用于约束委托方和受托方两者行为的同时,也是一种特定的契约关系,是对双方责任、权利、义务、行为和规范等的一种协议。从审计的独立性来看,审计只有保持其本身的客观性和独立性才能被委托方所接受,才能够有效的控制和保障契约的执行,并且不断的进行完善;其次,从契约费用以及成本方面来分析契约制度的合理性,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设计合理的激励制度以及增加适当的激励成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双方的利益,减少彼此的利益冲突。应当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进行审计收费、审计规范、审计质量检查结果的公示,都能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性。综上而言,现代的契约理论促进了审计理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审计理论的内容,使我们能够更加科学认识审计工作的客观规律,更全面的考虑我国当前审计所存在的问题。
2产权经济学前提
2.1产权经济学简介
产权经济学(EconomicsofPropertyRights)是流行于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学派,它起源于60年代以后。它是从产权结构或产权制度的角度研究资源配置率的,研究如何通过界定、变更产权安排,创造或维持一个交易费用较低而效率高的产权制度。产权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追溯至上个世纪30年代。
2.2审计理论中产权经济学的体现
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审计就是产权结构变化的产物,它是为了监督企业契约的制定而出现的。现代产权经济学在审计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审计的发展。具体体现如下:①从审计的基础上看,审计是随着经济责任各方存在产权利益纠纷而发展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体现经济责任各方的产权所有关系,所以,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基于深厚的产权关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断定审计就是产权关系的延伸与拓展。②从审计的本质上来看,审计就是为了协调经济责任体制各方的产权所有关系,它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外在的契约保障机制。审计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经济体制各方的权益,产权经济学要求产权的平等分配关系,而基于利益主体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审计理论的发展。③从审计的发展过程来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不同的产权制度,而产权制度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的利益分配关系,经济运行体制与产权结构关系拥有严格的逻辑对应关系。审计在对经济进行评价的同时,它所反映的就是该时期的产权制度。经济体制的变动影响审计的发展,进而决定审计工作的复杂化和多样化。伴随着产权经济结构的发展,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多样化、层次化等,促使审计朝着更深层次的地方发展。因此,产权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审计理论的发展,丰富了审计理论研究的内容,从而开阔了我们的审计视野。
3技术经济学前提
3.1技术经济学简介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相互交叉的科学,是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而成,是一门经济应用科学。技术经济学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技术经济学开阔了审计理论的视野,为审计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3.2技术经济学的方法论在审计领域的体现
审计方法中的技术分析方法充分体现了应用经济学内容中的技术经济学原理。一个方案的实施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但不管如何我们要确保决策的实现能够保证最适宜的消耗。因此,在经济效益审计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来对其进行评价,从而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这种方法原理体现了技术经济学的原理,为审计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审计的基础。在方法论方面,技术经济学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当今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面对大量的审计资料,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构建经济模型,利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来预测审计的风险和被审计单位的信誉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计的风险,并且提高了审计的效率,保证审计的工作质量。
4信息经济学前提
4.1信息经济学简介
信息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发展成熟。信息经济学是信息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研究信息的经济现象及其运动变化特征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信息的经济作用、信息的价值、信息的产业结果等多个领域的内容。信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不对称信息反映了审计关系双方所掌握信息量的不同,而基于这一前提,对审计工作质量的衡量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4.2不对称信息在审计工作中的影响
在审计工作流程中,涉及经济体制双方的各自利益。一方面,委托方作为审计成本的承担者,希望以最小的成本代价获得更高质量以及渴望经济主体获得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审计判断;另一方面,受托方作为审计工作的执行者,基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职业道德,要坚持合理并且严格的行为规范。委托方希望更多的表露经济体制的优势所在,受托方则需全面考虑经济体制的各项经济因素进而作出合理的符合其职业道德的审计判断。因为,基于这一前提,委、受托各方对经济体制的信息掌握量则会存在很大不同。在受托方处于信息劣势的情况下,要充分掌握经济体制的经济信息,这就要求受托方要进行全面的信息猎取以做出合理的审计判断。审计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由经济体制各方履行其职责而共同促进其产生的。委托方需全面披露企业各项真实的经济因素,受托方要利用其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合理的判断,两者相互协作,共同促进,审计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之中不断前进的。
5结论及后续研究进程
经济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理论更加趋于完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审计的发展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从本文的内容可以看得出来,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审计的理论,并为审计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把经济学的思路运用在审计之中,为审计工作者提高其工作质量,完善审计信息,改善其工作效率指明新的方向。对于本文只是自身归纳,在具体理论方面还有些许不足,还需进一步的加深研究。如计量经济学在审计之中的体现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审计工作质量以及技术经济学在审计中的应用都会推动其发展。因此,审计理论与经济学原理的结合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罗斌元.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学的形成机理[C].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2008.
[2]罗斌元.经济学视角下的审计质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9(3):82-83.
[3]朱文明.审计人员行为的经济学假设分析[J].财会通讯,2004(4):58-59.
[4]王小红.审计理论的经济学基础分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2(2):46-48.
[5]朱亚兵,陈力生.审计风险成因———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2005,19(6):57-62.
[6]姚艳.审计独立性的内涵及其经济学解读[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2):66-67.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系统思维;课程设计;工程管理
作者简介:江新(1966-),男,安徽寿县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工程管理系,教授;朱沛文(1989-),男,湖南郴州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140-02
一、常规课程设计的不足
技术经济学是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1]工程管理专业将技术经济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其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经济分析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工程项目和企业管理中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评价,因此,它又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环节中,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显得相当重要,但是目前对该课程设置的课程设计只是一种常规模式,学生理论基础掌握相对较好,但是将知识系统化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相对较弱,[2]从而达不到该课程教学的目的。这种常规课程设计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所学的技术经济学知识是割裂分散的
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大学生因初次接触有关经济、技术、管理等概念,不免对一些纯理论知识难以真正理解和消化,有些基础知识根本上尚未掌握,学到的也是一些零散割裂的知识要点,因此在做课程设计时会无从下手,不能灵活运用。同时他们因经验不足也难以将各种知识、方法和工具综合起来运用到课程设计当中。
2.学生被动参与使课程设计的效果不佳
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但是在课程设计实践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都是被动参与,认为这只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并未将该过程设计作为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目标,从而使课程设计的效果不佳。
3.常规的课程设计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与用
技术经济学课程内容包括资金的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素、经济评价方法、投资方案的选择、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财务评价、项目国民经济评价、价值工程等。常规的课程设计具有时间短、涉及知识面广、教学资源缺乏等特点,因此学生难以在短期内将如此多的知识融会贯通,特别是对于工科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对财会知识掌握甚少,在学习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时感到很吃力,[3]这也就更加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课程设计中系统思维的引入
1.系统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系统思维(System Thinking)最早由切克兰德在著名的《Systems Thinking,Systems Practice》中明确提出,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系统思维也是一套概念框架或话语体系,可以运用它来整理思想,这是各种思维方式的共性;而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的个性是借助“系统”这个词所把握的整体性概念来整理思想,强调把握对象的整体性,强调把思维成果系统化。[4]因此,系统思维就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考察认识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能极大地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带来整体观。
系统思维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在运作过程中形式多、创造性强。将系统思维引入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目的是改善其常规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它是让学生站在整体的视角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学习研究,从概念、判断、推理阶段到进一步用模型来模拟、检验推理阶段,[5]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构成一个知识系统。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只要和他的知识系统融合,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拓宽知识体系的节点,从而形成扩大的知识网络系统。这种思维习惯从课程开始就应该养成,因为该课程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安排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有的甚至在学期末,所以学生对知识的学与用的衔接也考验了其思维系统的持续性。
2.系统思维促进理论知识与课程设计相结合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比如“现金流量”、“内部收益率”、“技术经济分析”等重难点,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就引入适当的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把各知识点串联起来。一方面把课程设计的要求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带着课程设计的问题进行学习,比如说课程设计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Excel软件,因此目的性强、兴趣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从系统思维的角度,让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把握知识存在与变化的根据和规律,让学生能够整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直接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实践运用能力。
3.系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
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是对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验等环节进行系统整合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在决策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它的内容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解决社会实际生活问题而设。设计内容可以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让有能力的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将设计向更深层次进行;客观题不设标准答案,让学生思维发散,争取创新。当然有一些数据可让他们自己设定,模拟市场情景,把自己当作一个可行性研究人员,就某个具体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一步的决策。最后,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把决策行为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就会给出每次决策的结果。
4.系统思维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可行性研究阶段是项目建设程序中的一个重要阶段,[6]而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过程就是可行性研究和项目经济评价中最重要的工作,它是项目建设程序的一个子系统。从项目这个大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系统思维让学生对技术经济学的学习上升到更高层的项目管理领域。因此,设置技术经济学的课程设计就是让学生按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程序和方法,深入研究一个案例,包括原始数据收集、计算方法的选择、财务报表的编制、评价指标的计算和分析,最终写出项目评价报告以判断项目财务和经济上的可行性。[7]同时,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以项目建设程序为目标,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三、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课程设计中系统思维的引入是一个需要长期锻炼和培养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且能动态地整合自己的知识系统,不断地进行思维训练,不断地弥补实践中的不足。因此,基于系统思维的课程设计的实施,不仅能使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时事半功倍,而且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理解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应该如何在各类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中体现,即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1.在纵向上,培养了学生思维技能,让学生重视知识的过程设计
学生从开始接触该课程,然后经过课堂教学与教师的互动,直观理解技术经济理论中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再通过案例具体生动地进行分析,最后通过课程设计来实现学习该课程的目标这一系列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部分与部分的相互作用,每一个阶段都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最后的课程设计升华了学生的知识系统,使它更加丰富和充实。因此学生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只有知识积累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
2.在横向上,有助于使学生有效获得不同领域的信息,积累学习经验
系统思维在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中更是体现出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事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它不是单靠在该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就能够真正掌握的。如果学生在课程设计前就掌握了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的相关知识和工具,比如经济学的一些知识、网络技术知识和Excel操作能力,那么在这些经验基础上,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就能够更好地体现。通过纵向和横向的相互结合,更加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系统思维不仅适合于人们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运动规律,而且也适应人们改造世界、变革现实的需要。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生只有在系统思维的角度,辨证地对待课程设计,不再停留在单个知识点上,而是把认识提高到系统水平,把技术经济学包含的各种知识看作各要素,按不同的联系方式组成不同结构。每种结构都具有不同功能,是系统内部联系的描述,而功能是系统与外部联系的表征。学习的过程就是实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真正让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家骥.工业技术经济学[M].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2]赵超,姜长茂.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
2013,(17):14.
[3]王晓玲,马立强.“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0):107-108.
[4]魏宏森.复杂性研究与系统思维方式[J].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3,(1):7-12.
[5]苗东升.系统思维与复杂性研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1):1-5,29.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已经从单纯的规模扩张阶段转向内涵建设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改革,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实践教学。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实践教学的内涵理解偏重于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实验、实训,而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工程经济学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养成一定的职业态度并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工程经济学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工程与经济的交叉学科,是以工程项目为主体,以技术经济系统为核心,研究如何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工程经济学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工程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程专业比较热门的今天,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各类工程专业,而工程经济学作为各类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重要性日渐显现。该课程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各类工程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价论证和择优1,是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房地产估价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一)常用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而高职院校工程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手段大多数还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结合板书等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传授。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授完大量的课程内容后,只能选取提问或作业等方式来与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互动。部分教师在讲课实践中采取了一些变革手段。比如,有些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将知识点更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工程经济学的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工程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加深学生对现场实际工作的印象,学会理论知识的应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程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进步。但目前推广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如,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匮乏,案例教学的资料匮乏,教师缺乏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导致部分案例与实际联系不紧密,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材的选用及工程经济学课程在学院的定位
教材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有不少有关工程技术经济学的教材,但是要么是本科使用的,偏重于理论研究部分;要么就是临时拼凑的,仅仅照搬了工程经济学的几章内容,没有完整的体现工程经济学的系统价值。因此,编写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工程技术经济学系列教材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借鉴国内外有关工程技术经济评价方法与经验,充分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在刘晓君主编《工程经济学》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工程造价、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老师的意见,结合学科的发展和各专业的需要,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按照学院目前的教学计划,工程技术经济的讲授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针对工程施工技术专业的,主要讲授工程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定为考查课;另一个层次是针对造价,房地产估价等专业的,主要偏重于工程经济在实际中的应用,定为考试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使用上述教材的同时,还指定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等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
(三)师资队伍条件及实践教学模式
工程经济学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定量性、应用性的特点,因此对教授这门课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具备一定工程技术的知识,其次还要有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最后还要具备一定的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都不能兼而有之。这就需要学院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让老师们走出去,或是到其他院校进修,或是到生产一线参加生产实践。目前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
三、工程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工程经济学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虽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高职教育逐渐转向内涵建设的今天,特别是在实践教学这一块,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超越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层面,从实践教学的内涵上来理解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既不是单纯教学形式,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即实践教学既不是通过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也不是简单的课程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从单一的技能培养向学习者自身创造性的应用能力的转变,是学习者自我调整的过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基于这个观点,工程经济学的实践教学应贯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目的上,发展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上,选择与职业情境相关的综合性问题,甚至需要相关专业配合来解决,并且问题要体现一定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典型性;教学组织多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形式,培养专业能力以外的素质,如沟通、协作能力;教学方式多种教学方式交替使用。
(二)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工程经济学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历史使命,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性必然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这种特性要求实践教学要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也意味着高职课程建设不能脱离行业企业3。因此,在工程经济学的实践教学课改革中,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全面、全程地参与,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作用[4]。把企业中的实际工作项目,在教授的过程中以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并且定期或是不定期的聘请企业专家来学院指导,同时,也分批派学生到企业中实际参与项目的建设。
(三)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重新编写工程经济学教材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因此,工程经济学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既可以用企业已有的项目,也可以重新开放项目,甚至是模拟项目。在编写教材中,按照项目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流程,或是按照一个完整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顺序来组织教材的内容章节,并按照针对性,先进性,实用性,浅显性的原则来编写教材5。比如可以把工程经济学的原理和应用部分编为两个连续的章节,这样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同时,选择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教研室主任担任主编,并邀请行业专家、教学专家对校本教材进行审稿。
(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应以学生主动参与,主体探索和主动思考为原则,在实践教学时,教师主要起引导和组织作用。学生通过校内的课程设计,模拟项目竞赛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专家一起做项目,发掘学生的潜力。在工程经济学的各种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实现学生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