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速冻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速冻食品市场前景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速冻食品市场前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速冻食品市场前景

篇1

在四川,提到月饼第一品牌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四川天伦集团。可元旦刚过,这家曾经辉煌一时的食品集团却传出旗下美食馆全部关门、拖欠上百名员工三个月工资的新闻。

1月11日,《华西都市报》独家报道了四川天伦集团董事长失联、旗下美食馆全部关门、上百名员工已经三个月未领工资的消息,引起市场极大关注。作为四川月饼市场的第一品牌,天伦食品究竟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当前困境的呢?

响亮招牌已支撑百年

“天伦”品牌起源于1903年,已逾百年历史,主要生产月饼、糕点和粽子等。多年来,天伦食品以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环保、健康”的放心食品为己任,凭借出众的品质、独特的文化赢得了中外无数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四川名牌、国饼十佳企业之一、中国最佳特色月饼企业之一。“天伦”食品深受四川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已成为消费者心中“和谐美满”的代名词。

2002年,天伦看准成都庞大的速食市场,迅速改变企业传统的销售模式,率先在成都市内主要街道开设天伦名爵西点连锁饼屋,这一系列运作让天伦品牌家喻户晓。

2009年,为了实现跨越式可持续稳健发展,公司投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天伦檀香楼食品有限公司,定位为做老百姓的“中央厨房”,打造老百姓的“营养早餐工程”。公司生产基地位于成都邛崃市临邛工业园区,总投资4.2亿元,占地220余亩,2010年初开工建设,已于2014年3月13日正式投入生产。

2010年,公司在成都邛崃市成立成都天檀置业有限公司。2011年,天檀置业兴建的五星级“天伦檀香楼大酒店”正式开工,该项目总投资达4.5亿元。

2012年,四川天伦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集团主要下辖四川天伦檀香楼食品有限公司、成都天檀置业有限公司、四川天伦檀香楼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四川天伦檀香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四川金德利商贸有限公司、邛崃市檀香楼商业管理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扩张,天伦集团已成为雄踞天府、俯瞰中原的集团化企业,然而这只是它表面的光环,实际上集团内部早已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等严重问题。

跨界连投两大板块耗费巨资

2010年前后,天伦先后投资9亿元进入速冻食品和商业地产行业,而这也被业内指出是其开始“体力不支”的主要原因。

2009年,天伦檀香楼食品有限公司成立。吴家第四代传人、公司掌门人吴衍庆当时提出,深耕公司在川渝地区的优势,抓住三全、思念等全国速冻食品巨头市场之外的区域市场商机,创新品牌和营销盈利模式,区域速冻食品市场前景乐观。在这样的战略规划之下,天伦投资5亿元在临邛工业园建设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生产基地,并于2014年3月13日正式投入生产。在建设后端、铺设渠道的同时,终端消费市场方面也积极配合开设檀香楼美食馆及鲜面店。

进军商业地产和酒店,是天伦布局速冻食品后的又一大动作。2010年,天檀置业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总面积8.6万平米的“天伦檀香楼大酒店商业综合体”正式开工,该项目计划总投资达4.5亿元,预计201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在天伦集团的“天檀超五星酒店规划及商业运营思路”中提到:该项目酒店及配套3.8万平米,商业及配套4.8万平米,服装卖场、美食休闲和酒店服务是主要形态。

快速扩张之下,天伦的传统优势主业——月饼市场却无法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

据透露,近年来天伦月饼在四川市场规模领先,年均销售总额约1亿多元。加上粽子和烘焙类产品,公司年总收入不到2亿元。而自2009年公司多元化发展规划起航,速冻食品与酒店两大板块总投资超9亿元。

快速扩张之下,天伦的资金链于去年已经捉襟见肘。“听说天伦已经资不抵债,很多资产已经抵押出去,这都是老板狂妄自大,疯狂进入冷链食品所致。”

据本地食品业内人士透露,公司旗下高新区大鼎世纪自有物业、邛崃五星级酒店等已经被抵押。“据说现在天伦欠银行9个亿,此外还欠经销商6000多万。”

市场传出“天伦月饼疑似资金链断裂”的消息后,除了引发食品行业人士在朋友圈的议论,也令许多消费者忍不住惋惜。“往年公司年年都发月饼的,难道去年一年没发他们就倒闭了?”网友“盒子猫”说。而成都市民王家庆也说,“不敢相信,天伦也是老牌子了,吃了十多年怎么说没就没了啊?”

据悉,就在公司处于如此危难之际,其董事长吴衍庆也不知所踪。作为曾经的四川第一月饼品牌,天伦集团如今落入此般境地,让人在可惜的同时也给其他人敲醒了投资需谨慎的警钟。

天伦食品四川发展史

1998年:成立天伦食品(成都)有限公司,扎根西部市场,主营月饼、礼粽。

2009年:注册成立天伦檀香楼食品有限公司,在成都邛崃临邛工业园区兴建生产基地,进军速食市场。

2010年:在成都邛崃市成立成都天檀置业有限公司。

篇2

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人们开始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越来越不愿在厨房里多花时间,速冻食品则以其“营养、健康、方便”的特质,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食品消费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巨大的商机使商家纷至沓来,速冻食品也将占据中国食品市场大半江山。

但刚刚过去的2008年对速冻食品企业来说,可谓名副其实的多事之秋。首先,一场因美国的次贷危机而触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危机、消费萎缩、现金流趋紧、成本上升,食品企业面临更加险恶的外部环境。其次,影响深远的三聚氰胺事件对整个食品行业造成严重冲击,食品安全受到空前关注,消费者对行业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速冻食品企业因其特殊的流通领域,面临更多的利空因素。

作为速冻食品龙头企业的三全,如何在当下把握行业本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产品创新,营销回归原点

市场的开放,全球化的加速,带来了国外资本,也带来了名目繁多的营销理论。“入学”较晚的中国企业在向西方企业学习的过程中,面对众多的营销理论无所适从,甚至陷入一种对西方制度的盲目崇拜,而忽视了营销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产品。正如陈春花教授所说:“当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回归基本面。”三全――这个中国速冻行业的领军企业的创业之旅正是从产品创新开始的。

速冻食品于1928年起源于美国,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二战后,美国科学家系统地发展了速冻食品的储藏理论,大大加速了速冻食品行业的发展。我国速冻食品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冰箱与微波炉等家电产品的迅速普及,速冻食品的行业规模迅速膨胀。

1992年,怀揣创业梦想的陈泽民意识到速冻食品存在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创立三全食品,开创了中国速冻食品规模生产的新纪元。

陈泽民认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速冻食品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但也存在品种少、产量低、质量不高、包装差等诸多问题,要想在速冻市场有所作为,需解决以下两个方面问题。首先,速冻食品应该彰显中国传统特色,以区分大量涌进的国外速冻食品。饺子、汤圆、粽子为中国消费者所喜爱,且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成为开拓市场的最佳选择。其次,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往只有单身贵族和上班族才光顾的速冻食品的现状已有较大改变,更广泛的消费者加入进来,速冻食品应进一步深加工,以更好地满足日益扩大的消费群体的多种需求。

事实印证了陈泽民的判断。20世纪90年代,整个速冻食品的年均增长率超过了20%,该行业已经成长为品种多样、规模较大的食品制造业之一。速冻食品占领中国老百姓的厨房,甚至像发达国家一样,成为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为时不远。三全正是从营销的原点――产品出发,加大产品品类与品种的拓展力度,在市场上率先取得制高点。

竞争升级,从产品到品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速冻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整个行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为主,价格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一种新兴的零售业态――KA卖场迅速崛起。随着KA的崛起,中国快速消费品的通路结构和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中国速冻业的成长提供了硬性条件,三全、思念、龙凤3家速冻食品企业乘势崛起占据了行业前列。

1997年,竞争格局风云突变。湾仔码头与美国通用磨坊公司合作,在广州、上海建立生产基地,推出定位中高端的“湾仔码头”品牌,一举打破既有的市场格局。一时间,三全不仅面临着“湾仔码头”的品牌“空中优势”,还要与同城对手――思念在终端短兵相接。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他们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是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最大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再次,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在食品行业,产品的区别度本就不大,而对于以汤圆、水饺、粽子等作为主要产品的速冻企业来说,产品的区别更是小之又小。因此,三全意识到,在产品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速冻食品行业,品牌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决胜市场的关键因素。

在三全看来,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具备比较高的知名度,消费者对品牌的内涵、个性等有较充分的了解,并且这种了解带来的情感共鸣是积极的、正面的,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认可产品价值后,还会重复购买,成为忠实消费者。其中,品牌认知度是品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消费者对品牌内涵及价值的认知度和理解度的标准。品牌认知是企业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大众消费品市场,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差别不大,这时消费者会倾向于根据对品牌的熟悉程度来决定购买行为。

在这一认知下,“三全状元”品牌应运而生,其向上可与“湾仔码头”等高端品牌争夺“制空权”,抢占高端市场;向下则与“地面进攻”相互配合,在“空地一体”的系统优势下,取得全面优势。此后,三全又推出“三全凌龙舟粽”、“三全丸家”、“三全面点坊”等不同品类子品牌,特别是“三全凌龙舟粽”的推出和运做,更是对三全品牌的又~次升级。

速冻食品行业产品宽度很广,但在短期内可从几个品类八手,形成拳头产品,创造品牌知名度。三全正是以“三全状元水饺”、“三全凌汤圆”成就了其知名品牌地位,以“三全凌龙舟棕”进一步巩固领军地位。三全食品是速冻食品行业首家同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企业,更被中国品牌研究院认定为速冻食品行业的唯一标志性品牌。

品牌升值,“龙舟”一马当先

品牌价值的上升,给三全带来了巨大收益。据中华商业联合会全国连锁超市信息网统计,2007年度三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23%,领先第二名5个百分点,其速冻水饺、汤圆、粽子、馄饨、馒头等均为行业内品类市场占有率第一。在面点市场大获成功的同时,三全在粽子市场的全面升级,进一步奠定了三全行业第一的品牌地位。

根源传统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

传统食品。

南朝时期,梁国的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间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粽子也就源远流长。

在两千年的粽子渊源史上,继承和创新不断交替轮回,但以往在粽子史上的革新都不足以带来标志性的转变,直至三全创造性地将粽子与速冻技术进行结合,诞生了第一颗代表革命性升级的速冻粽子――三全凌粽子,揭开了粽子发展的新篇章。

三全时刻关注消费者的利益,致力于做最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粽子。由此,消费者对三全的满意度连年保持第一,消费者再次选择意向达到99%。全国连锁超市信息网的数据显示,三全凌粽子的市场占有率近年一直保持第一,仅2007年就达到24%,领先对手近10%。

“龙舟”现身

2007年,鉴于三全状元水饺市场表现优异,以及粽子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三全决定在粽子行业也打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子品牌,以便在竞争中形成更强的优势。

三全经过对粽子市场缜密的调研发现,有两个关键利益点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是粽子口感的糯性,这主要取决于糯米的品质;二是粽子的香味,香味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粽叶。实验发现,增大粽叶和糯米的接触面积,可以有效提升粽子的口感以及香味。

通过研究,三全提出了新产品的核心诉求点――粽子加长30%,更香更糯,并启用一个新的子品牌――三全凌龙舟粽。三全凌龙舟粽品牌运作同时具备了一个优秀品牌的核心价值的三大主题:理性价值、感性价值、象征性价值。理性价值与品牌利益对象相对应,感性价值与品牌关系相对应,象征性价值与品牌个性相对应。三者犹如美妙的交响乐,即使在纷杂的环境中也能赢得顾客的倾心。

理性价值通常着眼于功能性利益或相关的产品属性。三全凌龙舟粽以口感为核心,在理性价值上进行了全面提升。

工艺升级:将原来的粽子粽身加长30%,粽子直径缩短,增加粽叶与糯米的接触面积(15%),将粽叶的清香更多地渗透到糯米之中,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香糯感受,同时食用时的加热时间也得以缩短,节省了消费者宝贵的时间。

口味升级:保持原有的优势口味的稳定性,将品质进一步提升,表现在糯米品质的提升,馅含量的提高。引入当前消费市场流行的原料,如玉米、香肠、泡椒、雪菜、蛋黄、板栗、金丝蜜枣等,同时开发多种复合型产品口味,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原料升级:打造环太湖糯米圈,精选最优质的太湖糯米,更香更糯:使用双汇冷鲜肉,最大程度地确保肉的新鲜度和营养成分;蜜枣、花生、豆沙、香肠等均采用原产地级的原料,保证原料的品质。

安全升级:粽叶采用海拔2500米深山天然粽叶,粽线使用无任何工业染料的原色白线,安全性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感性价值

感性价值是指消费者和品牌之间的情感关系。三全龙舟粽的品质升级,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对粽子的功能性需求,并且将端午节的两大元素――龙舟和粽子融合为一体,让消费者更具亲切感,从而与消费者建立起良好的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忠诚度。

象征性价值

在体现了品牌的理性价值和感性价值之后,三全突出了新产品的象征性价值。三全萃取了端午节的传统元素――龙舟。龙舟形的粽子,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融合一体,在步调急促的时代,龙舟粽的创新,带给消费者更大的情感归属,而且也是速冻食品演绎传统文化的新的标志。

现在,三全凌龙舟粽成为中国龙舟协会指定粽子食品,因贴合消费者核心需求的品牌主张,独特而鲜明的品牌形象,并不断融入文化内涵,“龙舟粽”的品牌形象更具价值,成为粽子消费者的首选品牌。

渠道创新,以节日出喜庆

作为典型的节日消费产品,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与其对节日的关注及重视程度有直接的关系。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逐步增强,民族意识迅速觉醒,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受国人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端午节上升为国家法定节日正是公众的对该节日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的表现。作为端午文化的最重要载体,粽子也日益成为颇具市场前景的端午礼品。

从速冻到真空

据统计,2007年以五芳斋领军的真空粽子市场实现了超过3亿只的销量,市场总体规模在5亿元以上,而且随着粽子市场的整体增长,真空粽子以其便利性等优势,市场呈稳定增长态势,发展为与速冻粽子并驾齐驱的重要市场。当前真空粽子的销售主要局限于华东、华南等一线城市,而大部分北方及二线城市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真空粽子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

经过多年探索,三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引进国内领先的全自动真空机,全力打造优质真空粽子。在研发方面,三全历时3年,完美贴合消费者的需求,倾情推出极具形象力的粽子礼盒――国粹礼盒,以“粽之尊、国之粹”为核心理念,融合中国最经典的粽子美味,打造出礼品粽的至尊产品,引领端午高端礼品的市场潮流。在推广方面,三全锁定国内主流礼品消费市场,整合报纸、广播、终端等一系列推广资源,引导消费观念和潮流,使得国粹礼盒成为端午礼品粽的最佳选择,更让国粹礼盒成为端午高端礼品粽的标志性产品。

2007年,三全开始进入真空粽子领域,并启动端午礼品市场后,三全真空粽每年以100%的速度递增。期间,三全完成了产品由散装到精装、礼品装的升级,品牌内涵逐步丰富到龙舟粽品牌的建立,销售额也由在初500万的基础上增长了几十倍。

两个五月五,快乐“1+1”

对广大厂商而言,节日营销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不同厂商在节日营销中的表现却不尽相同,有的赚了个盆满钵满,有的却失望而归。究其原因,首先,许多企业简单地将节日营销与降价画等号,误认为只要降价就能打动消费者。其次,在节日营销上缺乏鲜明的主题和优秀的创意,很难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事实上,一次成功的节日营销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节日营销应当有一个独特的主题作为核心。只有拥有了鲜明的主题,才能从众多的促销活动中脱颖而出,出奇制胜。其次,企业应当进行缜密的市场调研,了解消费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动向,并基于此制订各种营销预案,还应当在方案执行过程中进行全程跟踪把控,根据方案的实际执行情况不断对方案进行调整,以便取得最大的销量。再次,企业应当坚持以不变应万变,以维护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为不变的出发点来应对市场的众多突况。正

如普拉哈拉德在《消费者王朝》一书中讲到的,营销的最高阶段是企业与顾客共创价值,使品牌、产品与消费者相濡以沫。

2009年,恰逢农历润五月,两个端午节携手而至。三全龙舟粽当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三全正在周密准备,在端午节重磅推出以“两个五月五,快乐1+1,分享龙舟粽,赢取双重快乐好礼”为主题的大型促销活动。

为了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三全加大了促销力度。公司通过各种媒体、终端向消费者宣传此次活动,从消费者基本利益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以龙舟粽充分调动端午节的节日氛围。

文化营销,传统与时尚的联姻

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商业文明的兴盛,而商业文明的繁荣,必然带来一些大牌的崛起。在这些堪称国家名片的品牌背后,潜藏着一股更为强大的力量一文化。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可口可乐风靡全球。此时的可口可乐已经超越了饮料本身,而传承了美国文化中巨大的包容性、强烈的扩张欲和旺盛的生命力,与美国文化发展成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可口可乐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影响着不同的时代,而时代也影响着可口可乐,两者互相支撑、互相促进。韩国创造“汉江奇迹”后,在国家营销的大背景下,韩国集一国之力打造了现代、LG、三星、SK、希杰、乐天等全球著名品牌,这些品牌崛起的背后是文化的强大推力。“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20世纪是经济征服世界,21世纪是文化创造世界。”韩国文化部长道出了真谛。

从近代至今,不少学者和实业家期望通过“西化”来强国富民。无论是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抑或李厚泽的“西体中用”都证明了,如果丢掉传统文化,不管是国家还是企业最终都将失去发展的动力。正如钱穆所说:“传统可以现代化,现代化则不能脱离传统。”同样,中国企业和品牌的崛起离不开传统文化。

对广大的中国企业而言,为品牌寻找文化支点,不失为一种高水平的营销策略。中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企业若能从中积极汲取,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红豆集团将中国传统的红豆文化融合到产品中,给产品笼罩上一种温馨的情感氛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勾起人们的相思之余,消费者对品牌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在各地人们还赋予龙舟另外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人民的“龙船节”是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的赛龙舟则是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龙舟的传说不同,但共同的是人们对那些爱国英雄的缅怀和对幸福生活的颂扬,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对祖国的热爱。

篇3

家住广州天河区的张小姐近日发现,在广州的许多餐饮、酒店也可以享用到她在美国留学时很喜欢吃的300G亨氏番茄酱了。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越来越多外资和合资品牌耗油、酱油、番茄酱、鸡精等调味品在悄无声息中进入了中高档餐饮、酒店的厨房。

张小姐的感觉正好暗合了这种市场趋势, 国际权威的Nelson调研机构与CICE市场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调查表明,2004年中国调味品消费总值约为590亿元,调味品餐饮业销售首次突破200亿大关,年增幅达到了20%以上,是食品行业中增幅最快的门类之一。

和市场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是,中国的调味品行业是个缺乏领导品牌集中度很低的行业。一项调查表明,消费者认为最好的调味品品牌中,只有一个品牌的提及率超过10%,以调味品中消耗量最大的酱油为例,日本最大的龟甲万公司年产量为30万吨,加上其他四个酱油品牌市场份额达到了50%,中国调味品行业显然还没有这种强势品牌。

嗅觉灵敏的跨国公司意识到了这一商机,于是达能收购“老蔡”酱油,雀巢入主豪吉鸡精,吞下太太乐。而联合利华也迅速成立了联合利华食品(中国)有限公司。

而全球著名的食品制造商美国亨氏公司于1999年涉足中国调味品市场后,近期不断推出新产品、并在上海设立进出口贸易公司、加大并购本土力度,其在中国调味品市场上成就一番霸业的意图昭然若揭。

亨氏调味品中国攻略

分析亨氏调味品的中国攻略,就会发现和很多跨国公司不同,亨氏调味品表现出“两线作战”的特点:一方面在青岛建厂,广东收购;另一方面在上海设立进出口贸易公司,进口国外调味品在中国市场销售。“两线作战”的背后,折射出亨氏对中国调味品市场的心态和运作手法的变化。

1999年,亨氏在青島合資成立了亨氏-天远食品有限公司,业务是开拓瓶裝嬰儿食品,並同時提供番茄醬給亨氏餐饮业的客戶,拉开了其涉足中国调味品市场的序幕。据调味品行业人士分析,亨氏调味品首先在华东地区建厂的原因主要是亨氏在华东及华中市场品牌形象和市场基础都比较好。亨氏在自己的众多调味品中拿出拳头产品番茄酱从餐饮渠道做起,一方面表明其对中国市场前景的看好,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亨氏对市场谨慎和试探的心态。

2002年6月1日,亨氏全资收购了广州市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广州市美味源食品厂和番禺金唛食品厂三家企业。成立了一家新的全资企业———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表明其进军中国调味品市场的提速。正如当时亨氏高层表示“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市场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全资收购的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是亨氏进军东方的桥头堡”。

亨氏收购广东美味源提速中国攻略,有着特定的行业和市场背景。

从行业发展看,1999年—2002年,中国调味品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外国资本在中国调味品市场上跑马圈地,占山为王。达能、统一、雀巢、联合利华纷纷出手,对中国调味品企业要么合资,要么并购。亨氏再不下手,并购资源将越来越少,并购成本将越来越高。

从亨氏的全球战略来看,中国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消费者对调味品的要求从“知味”到“好味”,麦当劳、肯德鸡、必胜客等西餐连锁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为主要面向中高档市场的亨氏调味品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亨氏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也获得了不错的回报。据亨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齐松透露,从1999年至2003年亨氏在中国的业绩每年都有双倍的增长。

从投资方式上看,亨氏更加倾向于独资收购,而没有延续最初与中方合资的做法。按照亨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层的说法“两种方式各有各的好处,合资股东的关系如果处理的特别好的话,中方的股东也许会帮你去解决一些地方性的困难”。而据行业人士分析,亨氏投资方式的变化,折射出亨氏要掌控话语权,按照自己的思路操作市场的决心。

尽管亨氏从1999年起就在中国市场上落子布局,但相对亨氏在调味品的行业地位和销售收入,中国市场的业绩仍然善法可陈。据曾任美国亨氏集团高级副总裁、两年前起担任亨氏亚太区总裁的Bertasso先生透露:2003年,亨氏在中国所有产品的销售额不到100万美元,而亚太地区去年则达到了13亿美元,在全世界亨氏调味品一年的销售收入是25亿美元。

一方面是市场蕴含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是销量难以短期大幅提升,亨氏在上海外高桥成立亨氏上海公司,进口调味品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也就成为必然。

亨氏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亨氏的进出口业务,销售及推广亨氏番茄酱和调味料、汤料、金枪鱼、速冻食品、有机营养食品以及餐饮业等亨氏的几大块主打业务,从而把更多亨氏在全球数一数二的品牌带到中国来。

由此可以看出,亨氏上海公司的成立,显示了亨氏中国布局的调整,随着越来越多进口亨氏调味品和本土亨氏产品的涌向市场,亨氏问鼎中国调味品行业神器的攻略将彰显于世。

但是,亨氏的中国之路也将不会平坦。

首先,进口产品的高额关税无法回避。亨氏香港公司行政总监何宝德曾表示,进口商品的关税高达30%,“进口产品没有钱赚,但是没有钱赚也要进来。”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都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前期主要是树立品牌形象和进行市场培育,但是进口调味品长期的“无利生意”,不知亨氏能容忍多久?

其次,亨氏调味品主要是以西式调味品为主,中式餐饮很难用到,亨氏要面临怎样解决“中”口难调的问题。

篇4

【关键词】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食品工业 思路 对策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和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河南省和郑州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河南省以从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以及从“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为目标,郑州市则致力于打造食品工业强市和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而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发展目标是打造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因此,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郑州市政府必须深入分析开发区食品工业的现状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加强具体保障措施的研究。

一、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1、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东南部,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原规划面积12.49平方公里,经过三次扩充,当前规划控制范围为郑州市的陇海铁路以南、机场高速以东、郑民高速以北、万三公路以西,规划控制面积达到137平方公里,区内常住人口、产业工人及从业人员10万余人。开发区以生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装备制造、食品工业、电子信息、现代物流为五大主导产业,已经成为河南省和郑州市对外开放的先导区和重点产业园区,外资企业、工业企业和出口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以及郑州东南部的绿色产业园。

2、食品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工业立区、科技兴区”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开发区食品工业坚持把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良好的区位交通、广阔的市场规模等优势条件,紧紧把握中部崛起战略、东部产业转移、区域食品产业振兴规划和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的良好机遇,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产业布局调整为主线、以项目投资为载体,形成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

2008年,区内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产值由2006年的7.17亿元提高到9.35亿元,逐渐发展成为开发区的支柱产业。目前区内已拥有郑州益辉食品、河南省天冰冷饮、河南笑脸食品、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郑州红门饲料、郑州东海九鼎饲料、郑州上好佳食品等七家规模以上食品类企业。同时,通过招大引强和内引外联的策略,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食品类重点项目相继进驻,如河南中烟工业公司郑州和新郑卷烟厂联合易地技术改造项目、中粮集团和益海嘉里粮油加工项目、百事可乐郑州灌装厂及配套吹瓶厂项目、双汇集团肉类加工及物流配送项目等。开发区在食品工业的四大行业门类(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烟草加工)都有企业涉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开发区食品工业将呈现高速增长的跨越式发展局面。

二、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开发区食品工业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长足发展,但食品工业产值规模仍然偏小,2008年产值不到10亿元,占开发区同期120亿元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8%,与郑州市内的新郑薛店中原食品工业园、二七区马寨食品工业园、以思念和三全为主体的速冻食品工业园等差距明显,甚至不如三全、思念等食品龙头企业的产值规模。同时食品机械、食品配料、食品包装、生物制药等食品工业的辅助产业发展缓慢,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比较滞后,不利于建立产品销售网络和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2、缺少行业龙头企业

开发区内的食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具备品牌规模优势、支撑辐射作用强的行业龙头企业,现有投产的规模以上企业仅七家,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只有一家(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2008年工业产值为5.71亿元),超过1亿元的也仅有四家,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对做大做强开发区食品工业十分不利。

3、研发创新能力弱

区内食品企业研发力量薄弱、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较差,仅河南牧鹤饲料添加剂有限公司设有研究中心,但也仅为市级,层次和水平不高。虽然郑州市拥有一批食品行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但开发区以及区内食品企业与这些机构并无密切的联系和合作。研发力量的薄弱和研发投入的不足导致开发区内食品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限,难以有效进行产业链的延伸。

4、空间布局和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区内食品企业的空间布局基本是自然形成,缺乏应有的前期规划,无论是现有企业还是开工建设中的新进企业,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的协作几乎不存在,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同时,现有食品企业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而且原料来源过分依赖本地,省外高附加值、低成本原料利用较少;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的产业链尚未真正的形成,产业链条短且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品种比较单一,缺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而且产品主要供应区域和国内市场,尚未有产品出口海外。

三、食品工业的发展思路

基于开发区食品工业的发展实际和存在问题,为实现将开发区打造成河南省食品工业重点集聚区和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食品工业园区的发展目标,开发区必须以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食品安全、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的总体要求,秉承“科学发展、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遵循“开放带动、龙头引领、品牌竞争、创新制胜”的基本宗旨,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改善投资环境、健全食品安全质量体系等途径,形成结构优化、品牌集聚、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同时,应注重食品工业的协调发展,优先发展产业基础较好、重点项目覆盖面广以及享有资源优势的面制品、肉类加工、饲料加工、烟草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饮料制造等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以及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功能食品、绿色与有机食品、都市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高成长性行业;鼓励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包装印刷、食品物流等相关行业。

四、保障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上述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公众尤其是食品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原料采购、食品加工、流通、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企业实施良好作业规范(GMP)和建立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质量安全体系,强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预防为主,有效干预、快速反应为核心,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和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相结合的覆盖全面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四是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以加强质量诚信为核心、以守法遵章为准绳、社会道德为基础、企业自律为重点,以保障食品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目标,通过“政府指导、推动,行业协会加强自律,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参与并监督”,逐步建立诚信效果可评价、诚信奖惩制度能落实的企业诚信体系。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针对开发区食品工业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的发展现状,开发区必须加强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引进大项目——上下游配套——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值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品牌效应突出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的中小型项目,迅速壮大食品产业规模。一是明确招商引资的原则,即“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为主”。二是确定招商引资的对象,树立“区外即外”的招商引资意识,抓住境外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寻找信息,重点围绕大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链延伸配套寻找项目信息,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找项目信息。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方式,充分利用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会展招商、登门招商、驻点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飞地招商等各种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做好招商项目的包装、推介、洽谈和落实等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责任制,实行全过程“保姆式”跟踪服务,确保项目落地。五是明确目标责任,加强考核奖惩,建立“月统计、季通报、年考核”的招商引资考核机制,完善“不埋功、不藏拙、不亏待”的招商激励机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充分利用区内现有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优势(如牧鹤饲料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等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企业规模扩张和品牌扩张,在不断完善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巩固骨干企业地位,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二是选择一批机制“灵”、产品“精”、有发展前景的中等企业(如上好佳食品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的重点扶持培育对象,通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企业间合作和重组,逐步做大做强。三是依托即将入住的大企业项目,如中粮集团、双汇集团、河南中烟、百事可乐等,鼓励它们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张,壮大规模。四是直接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家队”大企业。为培育龙头企业,必须从资金投入、信贷服务、税收优惠、用地管理、电价优惠、改善农产品流通环境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4、实施名优品牌战略

引导鼓励企业树立和强化品牌竞争意识,积极进行名优品牌创建活动。一是以优势骨干企业为主体,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名牌,对获得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及河南省和郑州市名牌和著名商标的食品企业,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一定比例予以补贴,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大食品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等会展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四是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银行贷款等到方面优先安排财政贴息,在质量管理、信息市场等方面提供优先服务。五是每年选定一批基础条件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聘请境内外专家、学者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企业推动品牌建设。

5、鼓励推动技术创新

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入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为一体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水平的提升推动食品工业的升级。一是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创建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二是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并按相关政策给予一定的补贴。四是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及郑州市对食品企业新产品开发和节能环保生产的支持性政策。

6、优化投资环境

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是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和实现招商引资成功的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环境中,硬环境是基础,软环境是核心。在硬环境的优化方面,应继续推进和完善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培训、生活设施、研发平台、社会服务等相关配套设施。在软环境的优化方面,一是在用足用好国家、河南省和郑州市支持性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区食品工业发展实际,在税收、土地、贷款贴息与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支持政策。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程序、规定时限、公开透明、规范操作;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积极落实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树立“亲商、重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建立与客商定期交流信息制度、对重点客户进行定期走访沟通制度、定期召开企业联谊会制度、节日对外来企业家进行慰问走访等制度,帮助解决好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全托式服务、人性化服务、“无边界”服务。

【参考文献】

[1] 娄源功、戚建永:信阳市粮油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选择[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