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金融投资专业范文

金融投资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15:27: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金融投资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金融投资专业

篇1

金融业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将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需求,特别是当经济总量达到比较高的程度更是如此。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重大成绩。2007年东莞GDP预计达315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东莞市2007年工业总产值6650亿元,增长18.4%,列广东省第四位,成为全国13个GDP超3000亿元的城市之一[1]。随着“十一五”的落实,东莞市的经济将更上一层楼。东莞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对金融服务业产生巨大需求。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2007年度暑假,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管理系部分教师组织学生对东莞市金融投资相关需求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本文对有关东莞市金融投资相关需求的资料进行分析,对东莞市高校金融投资相关专业的建设总结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2.东莞市金融投资相关需求情况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组织学生向东莞市的金融机构、工业企业的金融投资部门、学生家长、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共计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3份,回收率87%。有效问卷的各种回答情况由人工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进行分项统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代表性。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2.1东莞企业和家庭对金融服务业的需求

需求是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前提,而金融服务业的需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经济社会中,金融服务需求主体主要是企业和居民。根据调查情况分析有关的金融服务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业需求的情况如下:

2.1.1东莞市企业对金融服务业的需求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东莞的企业快速发展,对金融业产生巨大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金融服务业排名前三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存、贷款业务(占37%)、保险业务(占24%)和股权投资业务(占16%),总计占77%。从企业对金融服务业的需求情况看,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正常经营中流动资金需求、风险规避需求和企业扩张需求。随着东莞经济的继续快速发展,企业对金融服务业的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同时在业务类型上也会继续丰富。在融资渠道选择方面,企业大都选择是金融机构贷款,其次是外商投资和股票市场融资。

2.1.2东莞市居民对金融服务业的需求

本次调查还专门对东莞市居民财产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目前居民财产主要形式是存款(38%)、房地产(27%)、现金(26%),此三项合计91%,其它形式,如:股权、证券资产等比较有限。由此发现,东莞居民财产结构不太合理,现金和存款比例太大,其它金融资产太少,如:证券、股权投资等。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伴随着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导致居民家庭货币类资产贬值,因此保持科学的资产结构是抵御通货膨胀风险的有效手段。我们预计,东莞市居民将来证券投资、股权投资的空间非常巨大,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将来居民理财市场前景广阔。

2.2东莞市金融服务业对人才的需求

金融服务业的巨大需求必然会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的发展又必须以人才为支撑。为此,本次调查我们还对金融服务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如下:(1)在公司的发展中人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问题中,被调查单位中86%的单位选者“否”。求贤若渴之情由此可见。(2)在所缺乏的人才中,最缺乏的是专业人才,占被调查企业的44%,其次分别是营销和管理人才,各占被调查企业的28%。(3)在需求的人才层次中,本科占76%、专科(高职)占16%、研究生占8%。(4)金融机构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方面:排名第一的是信托和投资人才(占35%)、排名第二的是证券投资人才(占23%)、排名第二的是银行专业人才(占19%)。

2.3东莞市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对金融服务业求职意向

2.3.1东莞市学生家长对子女从事金融服务业的意向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家长希望毕业后子女能够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占52%),金融投资行业则是家长们的第二选择(占21%)。

2.3.2东莞市大学生对金融服务业求职意向

从大学生对金融服务业从业意向情况看,政府以及事业单位是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首选(占36%),金融投资行业也颇受学生的青睐(占23%)。在金融服务业具体单位的选择方面,30%的学生愿意在银行工作,这些同学除了认为银行的员工福利等方面的制度比较完善和成熟,最吸引他们选择银行的原因是工资较高而且稳定;另外,接近20%的学生愿意在投资公司工作,表明投资公司的发展前景好以及对个人的发展也较好。

3.调查结论

3.1东莞金融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

东莞市的中小型企业众多,在这次的调查当中的50多间企业的注册资金都是在15万~.1000万范围之内。面临企业的规模的扩大,他们对筹资、融资的需求巨大。居民家庭财产存在形式以银行储蓄为主导,房地产为辅。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对金融投资了解的加深,这会为东莞居民理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

3.2东莞市金融机构金融专业人才缺乏

在金融业发展的过程中对金融投资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然而,东莞本土的人才市场却不能够满足需求,尤其是缺乏信托或投资管理、证券投资等专业人才。在学历层次上对本科生的需求最多,其次分别是专科、研究生。

3.3东莞市居民和大学生都将金融业作为择业的重要选项在就业方面,无论学生和家长都将金融服务业作为仅次于政府机构的第二选择。由此可见金融服务业是非常受欢迎的。

篇2

1、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金融学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二、投资学专业研究如何把个人、机构的有限资源分配到诸如股票、国债、不动产等资产上,以获得合理的现金流量、风险和收益率。其核心就是以效用最大化准则为指导,获得个人财富配置的最优均衡解。

1、投资学就是对投资进行系统研究,从而更科学地进行投资活动。投资学主要包括 证券投资、 国际投资、 企业投资等几个研究领域。投资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当代世界政治、 经济视野,了解中国 投资政策,能够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 投资咨询公司、 资产管理公司、 基金管理公司及 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投资管理、投资咨询工作的高素质的投资专门人才,以及到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投资管理及相关业务的应用性人才。

篇3

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在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中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应从向学生传递证券投资学知识转变到让学生体验和发现证券投资学知识的过程,从让学生记忆证券投资学知识向鼓励学生运用证券投资学知识来发展创新思维与创新品质的过程转变。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言: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3]在“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突出证券投资学的知识、证券投资学的应用能力、对证券投资学核心理念领悟的素质三维度有机结合的证券投资学教学理念,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在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证券投资学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证券投资学的应用能力与核心理念领悟的素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力是知识外化的表现,素质是知识内化的结果。从教育角度看,能力和素质是知识追求的目标。学习证券投资学知识的根本目的不是占有知识,而是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知识是死的,能力和素质是活的。一个有能力的人可以在一定证券投资学知识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其证券投资学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因此,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证券投资学”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科学精神、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品德的培养,强调证券投资学知识、应用能力、核心理念的领悟等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2.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前瞻性

“证券投资学”课程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其创新性强,证券市场上新品种、新规则、新现象层出不穷;二是其动态性强,证券市场的行情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决定了“证券投资学”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呈现开放式的姿态,不断融合新的知识和理念,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到物理空间和授课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难以直观地感受到证券市场的动态特征的情况。因此,证券投资学的课堂教学应在内容、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教师在证券投资学的教学中首先要知道何可言,何不可言;何可为,何不可为;何可取,何不可取。[3]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培养学生高效的沟通技巧,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让他人迅速了解自己想法,从而对他人施加影响,充分展现自己和自己所从事项目的思想和价值。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现在在任何领域的创新都要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它已经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够实现的。因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在“证券投资学”教学过程中应予以特别关注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面对经济的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的证券投资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要熟悉国际文化环境,拥有国际态度和国际知识,拥有国际意识、国际活动能力和竞争能力。因此,“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前瞻性是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教学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3.深化实践教学

篇4

证券资讯公司竞争图存的方式正向着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种是以低成本支撑其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以维持其生存,这类公司或非正式组织为数众多。二是以高投入、高品位树立市场形象,着眼未来,争抢核心市场,这类公司虽为数不多,但无疑将是未来证券资讯业的脊梁。  

1、坚定的走证券资讯咨询化的发展道路。单纯的简单的f10资料为主的低端的资讯信息内容的竞争只会陷入资讯产业低水平价格战的泥潭中,要从产品的技术构成、新产品的开发、推广机制、产品的信息质量、营销策略及手段从根本上与竞争对手拉开档次,才能从低端市场的价格战的竞争中走出来,作到控制市场走向和价格的目的。在公司内部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新产品设计、开发和推广的运行机制,保证高质量的新一代产品、延续产品、后续产品和可替代产品源源不断地、有序地投放市场,形成多套产品立体交叉竞争。唯有如此,才能从市场混战中走出来按自己的步伐发展自己。资讯咨询化的发展方向既提高了信息的含金量,也是向高端市场发起进攻的最重要的筹码。  

    2、加强和国内做证券行情交易系统的厂商比如说乾隆高科,通达信等的技术上的合作,以行情交易系统和资讯平台和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资讯行业未来的资讯平台的搭建方向。建立全新的基于证券行业电子资讯架构(e-infostructure)和现代的资讯有效集成(information integration)创新技术构建起来的的统一证券资讯平台的运作模式。要是自己的资讯信息内容提供的方式和模型能够紧跟住资讯行业的潮流,只有领潮流之先才可以完整的拥有对市场的话语权。资讯信息模块与证券交易模式的合理有机嫁接以及技术上驻留程序的改进更新是保持这种领潮流之先的技术上的关键。  

    3、加强全国统一规划的的市场营销策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营销略。营销策略的正确性和促销手段的完善是产品成功的保证。产品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营销战略、营销手段,没有精良的营销队伍去组织实施,就根本无从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更无从实现第一民族品牌和获取最大创业利润的目标。产品品牌的树立,在质地优良的情况下,除借助宣传工具外,最终还将依靠我们营销人员的自身高素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新颖的营销手段和技巧、良好的口才及应变能力,让消费者去感受我们的员工、感觉我们的产品、感觉我们的服务,确实让他们从中受益

篇5

关键词:校外实践教育 金融投资 基地建设

大学生实践教育,是大学生培养的重要部分。然而,当前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实践教育存在不足,进一步地由于市场化改革和公司保密制度,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实践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是太好。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我校与中国民生银行合作,全方位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建立稳定的可持续的金融投资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

一、金融投资类专业实践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校内理论为主,缺乏实践经验

长期以来,学生的培养主要采取理论授课,卷面考试的模式,对实践教育主要通过开设上机课进行,但是上机课时有限,主要是简单的理论模拟和演示,老师一般都是以理论为重心进行教学,缺乏金融投资实践经验。

(二)学生缺乏专门的实践指导,盲目做与专业无关的兼职实习

因为目前一般都是“大班”教学,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学生上完课之后,不清楚能干什么,所以学生盲目做与专业无关的兼职实习,在金融投资方面的分析和实践能力一般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市场化改革和公司保密制度,实践教育流于形式

由于市场化改革和公司保密制度,员工都有自己的任务和保密义务,一般不会将自己的工作或业务交给学生去实践,而公司认为学生实践的时间短,不能为公司带来利润。学生在公司的实践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是太好。

二、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

(一)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本着互惠互利、互相支持的原则,我校与中国民生银行就双方各项责任和义务签订协议书,然后成立领导小组和管理小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监督整个实习的运作;管理小组负责从实习动员、报名、组织、实习实施、学生管理和实践考核等实践阶段全方位的管理与指导工作。

(二)建设校企联合指导教师队伍

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由高校教师和企业职员共同组成。民生银行根据学生实践要求,从各个职能部门选派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并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讲解能力职员担任学生实践的专业导师。建立“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用理论知识为公司解决问题。

(三)开发并实施企业课程

企业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的企业课程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类是理论课程中的实践课程,安排在第二至第六学期完成。实施方式是“请进来走出去”,即邀请民生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来学校开设讲座,同时组织学生前往实习基地见习。第二类是专门开设的实践课程,分别是行业观摩/见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这类课程的实施与培养方案的3+1的教学模式整合进行,即第四年全部安排学生前往民生银行实习和实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了强化与巩固实习基地实习实践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横纵向科研项目的研究,组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申报活动;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的各种学术竞赛活动。

(四)订单式柔性实习

由于基地要从公司规模和效益考虑,提供的实习岗位是有限的,但是参加实践的学生人数多,且学生有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往往提出订单式的多技能的实习需求。在这种状况下,专门开发软件,协调实习岗位和学生实践需求,实现订单式柔性实习,满足学生在时间和技能训练方面的需求,实现教育基地的高效运行,通过柔性安排,将学生个体短期的业务实习变为学生群体长期连续的真实工作,给公司带来利润。

(五)实践教育基地网站的建设和运营

建设基地网站,准时更新基地的最新动态,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效地在互联网上了解民生银行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的相关信息与成果,不断地积累金融投资类的真实案例及解决方案。实践教育过程中开发的金融投资产品可以上线运营,由“消耗型”实践教育变为“经营型”实践教育,为校企带来良好收益。

三、实践教育基地的保障

(一)经费投入保障

经费建设由学院、广东省教育厅、基地依托单位共同投入,以确保实践基地的正常运行,并逐步加大基地建设经费投入。需要用到经费的方面包括学生在基地的吃住行条件、学生培训场地改善、实习设备、仪器、材料购置费;学生安全与劳动保障条件与设施建设费;指导教师调研、差旅费等;师资建设中师资引进、交流、培训、优秀指导教师奖励等;课程建设中课程改革调研、课程开发、实践指导教材及辅导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资源的整合、网络课程、优质课件的开发费用等;以及成果申报、鉴定、评审费用;网站建设费用;通讯、办公用品费用;学生实践经验交流会议及表彰等。

(二)制度保障

完善管理体制,将管理落实到实处,设置专门领导小组和专业管理人员;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使其更加贴近实践教学实际,如学生在实习期间,均与实践依托单位签订实践合同,未签合同绝不录用;并在实习期间,提供一定交通以及误餐补贴;建立学生实践期间的考勤制度;建立专门的实习生奖励项目,对表现优异的实习生进行一定的奖励等。同时进一步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明确学校和依托单位的责权义务。

(三)教学质量保障

在授课过程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将会交叉进行,完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动脑再动手的实训理念。每个实践小组应安排班主任与工程师对他们的实训进度的质量进行监督和辅导,尽力让每位学员都能达到实训计划中的效果。基地进行教学质量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改进课程设置。

篇6

中国股票市场论文范文一:

今天大盘小幅低开后震荡下行,随后快速下跌,分时成交量逐步放大。主动进盘力量和主动出盘力量基本持平。上证指数每分钟成交15亿(上一个交易日15亿),同比总成交量基本持平。今天大盘收平概率60%,压力位在3079点附近,支撑位在3051点附近。创业板每分钟成交5亿(上一个交易日7亿),成交量小幅萎缩。今天创业板收阴率65%,压力位在1794点附近,支撑位在1770点附近。

昨天大盘重新失守5日和10日,尾盘收阴,没有我们预期的收阳。但是成交量昨天靠近5日和10日均量线,虽然是阴量,但是有量总归是好事。目前来看大盘下蹲后重新往上突破的概率还是很大,具体怎么走还得看后市,我们站在岸上尽情观看即可。积累看盘经验,可以对比自己预想的大概率走势,总结得失,这样会让你以后观看盘面的感觉越来越好。

中国股票市场论文范文二:

篇7

1 《证券投资基金》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方法、方式不够丰富

教学的形式上,依然局限于传统的板书,即使有多媒体教学,形式也相对单一,照本宣科的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居多,在理论层面讲解得较为详细和全面,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技能方面有严重欠缺,使得学生成为“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没有把理论变成实际的技能。

1.2 教材陈旧,未与时俱进

脱胎于大学专科教育的高职高专教材,没有从中提炼出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特点的实际应用性,仅是换汤不换药地延续着大学专科教育的理论性的东西,金融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但一些教材还停留在相当落后的时期,一些新的金融事物没有出现在教材中,与社会的实际发展严重脱节,这导致了学生在踏入社会进行实际操作时,会感到现实与理论的巨大差距。不利于学生快速融入就业环境。

1.3 学校内外实际操作的空间仍需扩展

作为应用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证券投资》的教学一直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资金、软硬件等问题,导致学校内部的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进展迟缓或者干脆中止,学生的实践机会减少,学校外部的实践基地,大多不成规模,零零散散,仅靠一些老师业余时间的开拓或洽谈,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容乐观,学生的锻炼机会减少,无形中受到了限制。

2 《证券投资基金》教学改革初探

2.1 因材施教,分类施教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将理论型知识和实际应用型知识分门别类,两者并重,根据理论和实践的不同特点,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此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2.1.1 基础理论教学概述

目前,此学科的理论知识方面主要囊括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特点、种类、投资操作、绩效评价等,作为此课程的基础性理论,老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至关重要,占总课时的六成左右,在课堂上,授课者应让学生透彻了解、理解此课程的基础性知识,讲解相关理论的运作原理,锻炼思维方式,从课程的学习中,增强对基础性理论知识的掌握,升华到理念和思维方法上来,加强职业道德观念,为以后在此行业安身立命打下良好基础。

2.1.2 实践内容教学概述

通过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协商,让学生有机会与金融机构零距离接触,切身感受实际的业务的操作流程,通过社会实践,切实感受到本课程的魅力,通过岗位职责的学习加强责任心,从过实际操作加强课程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而更积极地学习。基金的交易方式(发行、申购、赎回)基金上市交易、基金的监管、营销和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规定等都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极大的“直观性教育”。

2.2 创新教学模式、改革陈旧教学方法

如果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足以支撑学科的良性发展,必须探索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课堂不只局限于教室内,“三个课堂”的教学手段值得积极尝试和探索。

2.2.1 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培养是理论根基

课堂教学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在课堂学习中,也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除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理论教学以鲜活的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校内的模拟主要以学校内的实验室为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一些证券投资理论知识的模拟操作,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学校外的实践基地以证券公司、银行等机构为主,通过参观和参与实际操作,加深对基金认购 、申购和赎回的办理过程的理解,增强实务能力,第一课堂实行开放式办学,不仅能整合资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化理论为技能的能力。

2.2.2 重视新媒体作用,开辟第二课堂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作为一种重要工具,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的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给金融教学带来了良好机遇,通过互联网、公共微信帐号、QQ群、微博、博客等一系列的新媒体工具,师生之间可以方便地进行交流探讨,不断吸取最新的课程资讯和前沿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和先进性。

2.2.3 通过模拟实践,以“第三课堂”提高技能

模拟交易大赛,以接近实际操作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一些学校举办的模拟金融操作大赛、校内外联合举办的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和金融有关的模拟大赛等,都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良好的促进和锻炼作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知识只有转化为能力,才是知识的最终目的,在各种形式的实践中,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3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自古以来,各位教育家都提倡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合培养,只有掌握了不同学生的情况和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与最优。

有的人适合做实践,有的人适合进行理论的研究与突破,对金融学科而言,可以从这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教学实践。

对于第一种学生而言,要给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对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操作和各种模拟实践大赛的锤炼,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培育营销的观念,促使他们成为实际操作的高手。

篇8

【关键词】证券投资;实践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满足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基于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职业院校在学校和专业、在课程设置的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都应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在职业教育中将满足社会性需求和职业性需求的功能融为一体,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职业技能,力争将职业教育的效用最大化。具体到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细分方向证券投资,根据目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将重点放在培养金融理财职业人才和证券经纪上。我们将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职业资格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积极探索证券投资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力求培养适合当前资本市场需要的有用人才。

一 高职教育金融管理与实务(证券投资)专业的定位及学生定位

要适应高职高专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首先要从专业定位和学生的定位来探讨。

1.专业定位

一是培养一线生产者还是管理人才;二是策略层面的工作还是简单经验层面的工作;三是专业技能人才还是“通才”。

根据高职高专金融专业的特色,不应该比照本科院校的金融定位,把学生培养成通才,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来决定高职学生未来应该是个“理论够用,技术应用能力强、善于交际”的一线人才,而不是通才。并且刚入职应该是简单的经验层面的工作,慢慢地有条件发展成能够处理策略层面的工作,最终成为基层网点的管理人才。

2.学生定位

对未来的一种职业选择,如金融三大行业:银行、保险、证券。具体到证券投资专业,如经纪人、操盘手、分析师。因此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的一个职业定位,也是高职高专教学模式的一大研究方向。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根据证券业人才的几个层次需求将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岗位划分为以下三个:证券经纪人;操盘手;证券投资分析师。

1.证券经纪人

证券经纪人是在证券交易所中接受客户指令买卖证券,充当交易双方中介并收取佣金的证券商。

作为证券行业的入门职位,证券经济人在行业中有很基础的作用,是从事金融市场其他岗位工作的起点,目前市场需求也非常大。因此,针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就业的高门槛而言,职业院校学生选择证券投资业及获得证券经纪人从业资格不能不说是一个从优的选择。学校除了讲授证券投资的理论知识外,有充分的实训教学设备条件开展仿真实训教学,并辅以适当的证券从业资格教育,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从业资格能力。

2.操盘手

操盘手泛指金融市场中,在证券、期货交易中专门为投资机构从事金融工具买卖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具有熟悉各种金融工具,市场趋势分析充分,盘面把握较好,操作技术娴熟,心理稳定等特质,能够根据客户的要求捕捉金融交易的时机,熟练运用买入和抛出筹码的技巧,为证券商或委托人获取利益。

3.证券投资分析师

证券投资分析师是依法取得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在证券经营机构从事与证券市场及证券投资相关的各种因素研究和分析工作,并向投资者提供分析、预测或建议的专业人员。其工作内容包括证券市场、各证券品种的价值及变动趋势的研究和预测,以书面或者口头的方式向投资者上述证券研究报告、投资价值报告等。

证券投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课堂实验、仿真实训逐步培养学生掌握证券市场、各证券品种的价值及变动趋势的研究、分析方法,为其日后的证券投资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三 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区分普通高等教育的第二标志即是课程内涵,因此,课程设置、开发及其内容选择就成为高职教育能否持续发展的依据。

就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与实务的证券投资课程而言,简单照搬普通高校金融本科的课程设置模式是不可行的。无法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高专证券投资必须是依托证券市场,选择能够使学生掌握证券市场分析和证券投资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模式,自主开发适合该专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课程。

具体而言,最理想的方式就是高职院校与券商合作,通过互相渗透,教育专家与专业实践人才相互融合开发课程,使证券投资课程既具有教学的特性,同时也强调了市场特性,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满足证券投资的职业需要。

因此,在课程设置与开发上还应强调可操作性、应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可行性。课堂实验、仿真实训、社会实训“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开发和建设在这里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此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金融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与普通本科基本相似,甚至一致,只是通过在理论教学内容上从简,实践、实训环节上增加课时量来与普通本科相区别而已。而笔者认为不光是在实践实训环节,还要从基本理论课程这一块努力,开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要求的职业金融理论课程,如适当开发或增加具有职业特性的(如从业资格、专业道德)金融实验学、金融心理学、金融行为学、经纪人必备特性、以及维护经纪客户关系,遵守证券法律等教学内容或课程。

四 “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建设

根据以上分析的三个角度,并从这三个角度出发,我们选择并初步建成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金融专业证券投资课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即课堂实验、仿真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1.课堂实验

课堂实践的目标是为之后的仿真实训和社会实训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它在“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中处于最基础的环节,课堂实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虽然,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没有本科生那么重要,但是,扎实的理论知识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职高专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在阐述证券投资理论是要尽量避免数学推导,代之以比较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切入点的元素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和观察理解生活现象的实际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理论知识和现实案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在讲解央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时,把最近央行多次加息的动机以及它会如何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等现实题材结合起来。通过案例讲解这种形式的切入能激起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学习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使学生较快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在案例教学中。讲故事是为了让故事本身来解析和印证理论知识。

(2)课堂的互动。互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提问的方式,也可是小组讨论或者辩论。教师应该先让讨论得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问,然后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在主题范围之类,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2.仿真实训

仿真实训是模拟真实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简称,是指在以学校为主的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目标,对学生进行模拟真实环境的技能训练的教学过程。仿真实训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很快适应真实环境的工作状态和技能要求。达到企业用人的需要。

仿真实训作为整个实践教学模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的成败决定着后续的社会实践的开展。因此,应高度重视这一环节。特别是在实训内容选择和实训模式的选择上进行特定的研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我们摒弃课本上陈旧的已经跟不上目前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些内容,重新设置了适应市场的一些内容,以填补在当前金融市场中的理论和实践空白。例如在学习CCI这个技术指标应用时,我们选择市场上流行的分析工具CCI(84)来捕捉市场最强热点,弥补以往在对待强势股无法正确迅速入市的一个空白。在分析市盈率的时候,采用动态市盈率与资本回收时间和银行利率的对比来分析市盈率的真实含义。

在仿真实训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尝试,将某个班级定位为教改实验班,把全班分为十个投资小组,每个小组4~5人,分别仿照现实社会设立一个分析师和一个操盘手,模拟外界公募基金或私募基金的投资模式,以业绩作为评价标准,每周对10个小组进行投资排名,分别设立投资奖和研究报告奖,激发学生的仿真实训热情。

3.社会实践

基于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的,力求学生在系统的完成在校的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走入社会,熟练且有效地完成角色的转变,成为金融领域适用之才,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就应运而生了。

首先,在校期间,通过与当地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联系,协助其组织相关模拟炒股大赛,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技能;同时,邀请组织单位专业人士,在模拟炒股活动中开办讲座和给予指导,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操作技巧与分析能力。

其次,建立与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友好互助关系,组织学生到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实习,通过顶岗实习,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提高其思考能力。

最后,学校应主动地融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建设的主战场,把行业、企业融入学校人才培养链的全过程,并根据学校的专业特点与相关的行业及企业进行广泛地接触和洽谈,从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三年级下学期,鼓励学生走入社会,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和职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 结语

“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有两种实现方式,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交叉采用。

第一,程序式实现形式。先课堂实验,完成后再进行仿真实训,完成后再进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

第二,交叉混合实现形式。先进行课堂实验,在有了一定课堂实验经验的基础上马上开展仿真实训;在仿真实训中,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根据社会实践结果、市场对人才的真实需求以及个人认为在所从事的岗位上尚有哪些欠缺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回校后加强相应的课堂实验和仿真实训的学习,将实践检验于理论,最后提高理论水平,从而达到再次指导实践的目的。

如此,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互相提高,在实训过程中发现课堂实验的不足,在社会实训中检验课堂实验和仿真实训,在仿真实训中利用社会实践所学的市场理论及实践提高仿真实训能力,将仿真实训更能接近现实职业活动,最终能够胜任职业需要,从而达到高职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8(9)

[2]孙云志、何玉宏.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9)

篇9

(一)投资学专业的学科门类划分宏观意义上所说的投资,多指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投资规划等投资经济学问题,从学科属性而言当归属经济学学科门类。相近专业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微观意义上所说的投资,应指以政府、企业、个人、非营利组织等主体对某一经济活动的投资行为,具体包括投资项目分析、评价、规划、决策、资金筹措、资金投入、项目监控与项目绩效评估等投资管理行为,从学科属性而言,当属管理学学科门类。相近的学科是财务管理、国际商务、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显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创办的投资学专业,应以微观意义的投资经济活动管理为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将投资学归属在经济学一级学科、金融学二级学科门类之下,笔者认为是有欠科学的。

(二)投资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与联系微观意义上的投资理财活动主要站在政府、企业、个人、非营利组织的角度研究问题,投资学专业教学活动,也是为这些投资主体培养应用人才的。金融即资金的融通,是研究货币资金流通的学科,金融学专业主要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研究问题,主要为金融中介机构培养应用型人才。前者站在金融机构柜台外,后者站在金融机构柜台内,二者是投资与被投资、服务与被服务、营销与被营销的关系,微观管理与宏观调控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从笔者搜集分析近30所本科院校投资学专业教学方案来看,课程设置基本上以金融投资方向课程为主,与金融学专业课程交集太大,界限也不是十分明显,没有形成显著的投资学专业独立化、个性化学科特色。从投资学专业与金融学专业就业方向来看,投资学专业主要为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投融资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特别是为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输送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投融资管理与投融资咨询专业人才。而金融学专业则主要为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与咨询专业技术人才。但大多数院校投资学专业也把为各种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专业人才作为其培养对象,可谓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例如,武汉科技大学2014提交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投资学)设置申请表》(以下简称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全面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投资专门人才,拟为证券、期货、基金、信托、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及相关管理部门,以及企业的投融资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输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投资专门人才。当然,投资与金融的联系在于,从微观来说金融投资是经济主体投资活动与金融机构资金融通活动的交集;金融的本质其实是经营活动资本化的过程,与投资的本质并无区别。

(三)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的特点1.复合性与交叉性。投资学专业是一门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保险学与风险管理等多门学科于一身的复合性与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学科。复合型金融投资人才,既要有经济学基础知识,更要有扎实的专业项目投资知识,既要熟悉宏观的投融资政策背景,又要精通各种投融资的微观技巧。例如,广东商学院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数理分析型、市场营销型、实践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2.应用性与实践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强调培养目标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训练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教育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点。3.国际化与地方性。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全球性、全国性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开放,对于金融投资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金融投资意识与操控运营能力十分重要。例如,东北财经大学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投融资管理专业人才。但对于实业性投资专业人才,适应地方经济的要求则明显重要于国际化的需要。4.创新性与发展性。创新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投资学专业具有注重实用与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性特征,同时还具有针对实际问题、面临具体情境、解决具体问题的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发展性特征。5.微观性与营利性。应用型本科投资学专业专门是为企业培养投资管理专业人才,而非培养宏观层面的产业投资规划与管理人才,同时也就具备了显著的追求投资效益的营利性特点。

二、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

现资广义地说既包括传统的以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实体性产业为投资对象的实业投资,也包括以证券、期货、外汇、黄金、期权、基金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融投资;既包括以金融机构、投资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性投资,也包括以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为主体的营利性直接投资,还包括以政府为主体的非营利性公共(财政)投资,也包括国际投资、房地产投资等特殊领域的投资活动;既包括宏观层面的产业布局、产业投资,也包括微观层面的创业投资、项目投资、金融产品投资。近年来,这些领域的投资活动及投资规模持续高速增长,这必然需要大量的投资专业人才。狭义的投资则专指金融性间接投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前提也要以投资活动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为前提,并由此规划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方案。投资人才专业能力体现为管理投资活动的应用能力,如图2所示,具体体现为对某一投资项目的分析、评价、规划、决策与效益评估等方面能力。按照具体职业规划,可以是直接投资运营也可是受聘充当投资顾问,发挥投资咨询与策划作用。

笔者分析了已经开设投资学专业和2014年新申报投资学专业的近30所本科院校专业教学方案,如图3所示,约60%院校的投资学专业基本定位于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投资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具备……的高级投资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学习经济学科和金融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金融学科学研究的方法。[3]结合所列核心课程分析,可以看出,教育部对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侧重于金融投资人才培养。例如,沈阳化工大学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胜任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咨询、资产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投资咨询及管理工作。再如,河南牧业经济学院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毕业后能在各类金融单位、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投资业务操作和管理。山西财经大学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投资实务专业技能与注册金融分析师(CFA)业务技能。如图3所示,30%院校的投资学专业定位于金融投资人才培养,同时兼顾实业投资领域房地产投资专业人才培养。

例如,广州商学院2014提交的《申请表》为:本专业融实物投资、金融投资和其他各类投资于一体……[4];例如,长春光华学院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本专业培养……具备处理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国际投资等方面的……面向大中型投资公司、金融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管理及相关业务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结合注册投资咨询师(RCE)的考试知识要求,按照应用型培养目标在各个模块进行课程修订,已经形成实物投资课程与金融投资课程并重、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协调搭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推进的投资学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另有不足10%院校的投资学专业定位于金融投资方向投资人才培养,同时兼顾公共投资专业人才培养。例如,湖南工业大学2014提交的《申请表》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具备处理公共投资、项目投资、投资理财等投资实务及资本运作基本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从事公共投资管理、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在专门投资机构从事投资理财咨询服务和投资理财规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湖南农业大学投资学专业建设特色是从经济体生命周期的角度去把握投(融)资理论及实务,并以公共投资(尤其是农村公共投资)的方式与效率作为研究特色。

三、新设投资学专业特色的形成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以下简称目录),这一举措,在规范专业名称、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但由于专业种数大大缩减,一些学科门类会出现扎堆、雷同、恶性竞争等问题。《目录》将原有的635种专业缩减为506种,其中基本专业352种,特设专业154种,在基本专业中有3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特设专业中有32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基本专业中外国语语言文学就包含了62个小语种专业。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一般只能在352个基本专业减去3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再减去62个小语种专业、剩余的260个专业中选择,而全国截至2014年6月有本科院校共875所,每所院校专业数大多在40~50个,平均办有每个专业的学校数应该在875×45÷260=151所。如果这些学校专业名称一样、课程设置雷同,势必造成恶性的无差异竞争局面。为此,教育部门可尝试允许各本科院校申办同一专业名称下的适应地方经济需要、形成本校特色的专业化方向。如图4所示,投资学专业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设公共投资、实业投资或项目投资、金融投资等专业化方向或投资管理、投资规划或投资咨询等专业化方向。鉴于所述我国经教育部审批备案的投资学专业基本上侧重为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培养金融投资人才的现状,新设投资学本科专业若要形成本校专业特色、适应地方经济需要、形成明显的与金融专业的区隔,最好选择公共投资、实业投资或项目投资专业化培养方向。鉴于公共投资就业面较窄,可避开金融投资的无差异竞争,开设实业投资或项目投资管理专业化方向。

篇10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弱势地位;专业投资者

“金融消费者”是购买金融商品和接受金融服务的统称或泛称。在我国,长期以来因为金融立法的分业规定使人们习惯性的依金融业不同的领域来对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体冠之以不同的称谓,如“客户”、“存款人”、“贷款人”、“投资人”等,而不是统称为“金融消费者”。但是随着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的发展,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越来越多的类型多样的综合类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使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人可以跨越各金融领域的划分来进行金融消费,其存款人、保险相对人或投资者的身份也因此不再泾渭分明,其身份也由投资者、客户、投保人等而变成为统一的金融消费者。

一、金融消费者的内涵

在我国金融消费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在立法上并未出现金融消费者这一称谓,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中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金融消费者”从逻辑上来看应该是消费者概念在金融领域的延伸和专业化,所以要解读和分析金融消费者这一概念,就需要从“消费者”的概念开始探讨,通过分析消费者这一法律概念的基本属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历史背景和制度价值来探讨金融消费者概念的相关命题。

(一)金融消费者具有“消费者”的根本属性即交易中的弱势地位

通过考察消费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消费者保护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因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地位的实质不平等以及力量对比的悬殊,各国和地区才纷纷确立了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法律上特殊的“消费者”地位,并给予其特别的法律保护。而个人在参与金融消费活动过程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也正是确立其在法律上“金融消费者”地位的根本原因。并且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消费中所体现的弱势性与传统消费相比显得更加突出和特殊,更需要国家予以特殊的保护。

首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业都具有高度的垄断性,并非是任何市场主体都能参与自由竞争的领域。并且各国的金融提供者,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现代社会对金融业的依赖度以及金融提供者和金融消费者之间力量的巨大悬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消费领域。金融机构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其极有可能利用优势地位损害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使金融消费者成为只能听凭经营者摆布和压榨的弱者。

其次,在传统消费情境下,消费者固然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处于弱势地位,但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商品与服务基本是可以直观的了解到的,其质量问题除特别专业化之外,是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的。因此,传统消费不存在消费者对自己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无法判断的问题。而金融消费者所购买的金融商品和服务则更多的体现为信息的汇集与传递,尤其在权利证券化,证券无纸化的今天,大量的不对称的信息的存在,使交易双方的优势与劣势地位分外明显。因此,金融消费和传统消费的一个非常重大差异就体现在金融消费对专业信息极高的依赖度方面。

金融消费对专业信息高度依赖及其所带来的金融消费者困境,归纳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P38)。其一,消费标的具有无形性。在传统的商品交易中,消费者对于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是可以感知的,并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予以认知,信息的传递比较直观和明确。然而金融商品具有无形性,金融消费者往往会因为自己所购买的金融商品存在金融欺诈等行为而遭受巨额的财产损失。其二,消费内容的不易识别性。各种金融商品无论是证券、理财产品还是保险产品,其共同的本质是各种信息的组合。而且,这种信息是具有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的信息,即使这些信息都对消费者予以显示,金融消费者也无力准确的理解和辨识其所购买的金融商品的内容。相较于普通的商品交易,金融活动中消费者的辨识能力更低。其三,格式合同在金融消费中的广泛应用。金融消费中大量使用格式合同,这些格式合同不仅内容庞杂深奥,而且许多条款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而金融机构也往往利用其信息和经济的优势地位任意加大金融消费者的义务而免除其责任,使得金融消费者在遭受巨大损失时,难以追究其责任。其四,销售方式的劝诱性。在金融活动中,许多金融商品都采用劝诱式的销售策略,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商业利益的考虑,往往刻意回避某款金融商品所隐含的巨大风险,而夸大其所可能带来的收益。其五,对价获取的高风险性。与一般消费不同,金融消费是一种对风险和预期收益的预测,往往具有非常大的风险性,在一些情况下不仅会血本无归,可能还需要向金融机构进行赔偿。如使一些巨富们一夜之间由富翁变为“负翁”的被戏称为“I Kill You Later”的Accumulator衍生产品,正是金融商品高风险性的最好例证。上述诸种因素使得在传统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金融消费中变得更为突出,市场交易的风险增加,处于信息弱势一方的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二)金融消费仍属于生活消费的范畴

根据消费的动机和目的,我们可以将消费区分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类。通常人们所说的消费者保护问题指的是生活消费,即为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所必需的基本消费,比如衣食住行等的消费。

其实金融需求就像衣食住行一样,是个人生活消费需求的一部分。金融消费应当是在人们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了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现代化进程的演进带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金融消费需求,广泛地接受金融服务者所提供的各式金融服务,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债券、金融保险等各种金融产品。随着金融服务介入现代生活消费的程度日益加深,金融消费已经成为消费者生活消费行为不可或缺的部分。

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升级,人们就狭义生活消费的支出越来越少,而金融、旅游等新兴领域逐步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将“生活消费”限定为狭义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将导致对生活消费范围的不当缩小,也不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坚持“生活消费”的开放性、发展性,从广义上来理解“生活消费”的内涵,方能使消费者保护的范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拓展[2](P23)。

实际上,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英国的《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美国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都提出了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问题。英国的《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更是首次采用了“金融消费者”的概念,使金融消费者作为法律概念得到确认。而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金融消费者概念的内涵是指为满足基本金融需要而购买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自然人[3](P226)。

二、金融消费者的外延

金融消费者概念的外延即金融市场上哪些主体属于金融消费者,它涉及到金融消费者制度保护的范围。根据以上的定义,金融消费者仅限于自然人,而不包括参与金融活动的机构,其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保护制度建立的理论依据在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价值目标在于实现实质正义。

首先个人所参与的中低风险投资行为应属于金融消费的范畴。因为在现代社会伴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资产证券化程度越来越高,即使是中低风险的金融产品,也是具有复杂专业知识背景的金融专家所设计的特殊商品,绝非普通百姓凭生活常识所能把握。个人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消费时,不仅天然的信息劣势使其对自己的投资安全性与收益性情况难以把握,而且贪婪、侥幸等人性弱点在金融投资领域也表现得往往更为突出[4](P56)。严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和无法克服及其弱势地位所导致的利益失衡符合消费者特殊保护的基理。所以,相比于专业、实力强大且相对垄断的金融机构来说,个人投资者的弱势地位是非常明显的,确立个人中小投资者的金融消费者地位实属必要且合理。

其次,与金融消费者的外延相关的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是如何区分金融消费者和专业投资者的界限,因为各国的理论和实践普遍认为专业投资者不属于金融消费者[5]。

在证券业,专业投资者通常指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投资经验或者拥有高额财富,具备自我保护能力而无需证券法专门保护的投资者。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并没有明确的专业投资者制度,而是正在构建类似的证券市场合格投资者制度。而在香港,2002年3月13日获得通过的《证券及期货条例》使得香港的专业投资者制度在证券基本法的层面上得以确立[6](P117)。通过对香港地区专业投资者制度的考察,将有利于进一步分析金融消费者和专业投资者的界限问题。根据香港的法律,专业投资者区分为固定的专业投资者和订明的专业投资者。前者主要是提供金融服务或者从事投资活动的市场专业机构,根据法律的列举而直接确定。后者通常是高资产净值投资者,主要以资产净值来做定性判断,同时需要经过金融中介的评估,履行一定程序后予以确定。固定专业投资者的专业投资者身份毋庸置疑,然而对于订明的专业投资者尤其是其中的个人投资者,其专业投资者身份的认定却不无疑问。雷曼迷你债券和打折股票案的爆发,则进一步对专业投资者制度中的一些规则提出了挑战[7]。

在订明的专业投资者制度中,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专业投资者)规则》第3条将下列主体订明为专业投资者:1、获受托管理不少于4000万港元或等值外币的资产的信托法团;2、拥有投资组合总值不少于800万港元或等值外币的个人;3、拥有不少于800万港元或等值外币的投资组合或拥有不少于4000万港元或等值外币的资产的法团或合伙;4、唯一业务是持有投资及由个人专业投资者全资拥有的法团。上述专业投资者通常是高资产净值投资者,立法对他们主要采用了资产总值的评判标准。此外,立法要求金融中介在判断主体是否具备自我保护能力而成为专业投资者时,除了要考虑资产总值的因素,还要考虑相关主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投资经验等因素来综合判断。但是在实践中,对于资产总值的检测规定于基本法,具有法律效力,而对于专业技能、投资经验等的考量确规定于没有法律效力的《操守准侧》,这就使得金融中介在实践中常常以资产数量来取代知识和经验,滥用评估权,祸害富有而“无知”的投资者[8](P126)。

而对于资产总值的判断准则,本文认为其简明易见,容易操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在经常的情况下是高额财富并不能代表其对证券市场及其高风险投资具有良好的认知和判断或者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资足以分析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并做出有根据的决策。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往往比不上未必拥有财富,却富有知识和经验的老练的投资者。在判断专业投资者方面,资产净值与专业知识、技能和投资经验相比,后者往往比前者更具有影响力和决定性。法律立足于专业投资者的自我保护能力,而酌减保护水平,我们在强调投资者资产能力之必要性时,其实更应该强调的是他们进行投资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雷曼迷你债券和打折股票案等案件表明,在投资领域尤其是金融衍生品的投资领域,复杂的衍生产品就算是一般实体企业或机构投资者也根本不知道这类产品应如何估值,不知道如何计算与控制风险,更何况是绝大多数作为普通投资者的个人。而作为交易对手的投资银行或商业银行,则拥有大量专业人才,对于衍生品的数学模型有着多年的研究,充分掌握估值与风险对冲技术。有学者比较精辟地将其概括为,从定价的角度考虑,与国际银行做复杂衍生品交易,就好像普通人与乔丹一对一进行篮球比赛[9](P127)。同时,金融衍生品创新快,结构复杂,且多在场外进行,非标准化且极不透明,远超现有监管体制可容纳的框架,对金融商品销售者的规范性操作的要求没有场内交易那么严格,这就更增加了投资陷阱存在的可能性。

我国内地的证券市场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市场的监管和自律环境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为了更好的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的良好发展,本文认为在认定个人为专业投资者时,不应只是考虑其资产总值、投资组合等因素,还应综合其他因素予以判定。

三、金融消费者特殊保护的合理性、必要性以及制度意义

在金融消费中,金融相对人面对复杂的金融产品时的理解力以及风险判断能力普遍非常低,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选择呈现出一种盲目的趋势,导致了金融相对人权益保护问题的突出。因此将金融领域内的消费者予以特殊保护是有着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篇11

[关键词] 大学生;金融投资;意识;限制性

[作者简介] 聂勇,广西财经学院金融与保险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与财政,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0-0104-0004

一、引 言

广西财经学院是广西唯一一所经管类本科院校,作为传播金融投资知识的前沿阵地,它对普及大学生金融知识和促进地方金融投资建设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未来金融投资的主力军,应学习丰富的投资知识并进行一定的投资实践。在学校开设课程中,如金融学、投资学等,大学生普遍学习到了一定的投资知识。实践能检验学习的效果,因此,研究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对金融投资的认识,思考制约他们参与金融投资的因素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基本信息的调查

依据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特点,本次调查采用非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调研小组选择了学校7个二级学院、11个专业,涵盖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在本次调查的对象中,以不同专业划分,会计学占20.78%,金融学占18.18%,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占22.08%,其他专业(包括法学、公关、劳动保障、国际会计、物流等8个专业)占37.66%;以不同年级划分,大一占比14.28%,大二占19.48%,大三占55.84%,大四占10.39%;以不同性别划分,男生占36.36%,女生占63.63%。

(一)大学生每月闲置资金的范围

学生闲置资金的多少是其进行金融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数据显示,大学生的每月闲置资金范围呈金字塔状,近五成的学生的闲置资金在100元以下。每月拥有闲置资金在100~300元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32%。少数学生的闲置资金在300~500元。仅有7%学生的闲置资金在500元以上。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开支依靠家庭,这就决定了学生的资金来源有限,用途单一,学生将资金用于金融投资的可能性甚小。

(二)大学生认识投资理财产品的途径

认识理财产品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金融投资的信心和决策的正确性。在对广西财经学院学生“以何种方式了解理财产品”的调查中,44%的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和书刊报纸了解投资理财产品;分别有27%和16%的学生是通过专业课和亲朋好友来了解投资理财产品;少数学生是从推销人员处或其他途径了解投资理财产品。调查显示,对金融投资工具的认识不专业、不系统,仍然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大学生对金融产品的投资意向

在大学生有足够资金进行投资的假设条件下,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大学生将储蓄作为投资;32%的同学选择认知度较高的股票;21%的学生则选择基金、债券等投资工具;而其他创新投资工具和理财产品,仅有4%的学生选择。这也体现大学生对金融产品的了解不足,投资意向不强。

(四)大学生金融投资的经历

调查发现,高达64%的学生没有金融投资经历,已有投资经验的大学生中,仅有3%的学生有“大于三年”的投资经历,十分有限的金融投资经历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

(五)分类比较不同学生群体对金融投资认识的现状

在被调查者中,男生占36%,女生占比64%,其中男女生有金融投资经历相当,男生为35.71%,女生为32.65%。显而易见,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中无论男女学生参与金融投资的程度仍较低。调查发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金融投资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金融投资的了解情况

依据学校对专业设置的特点,调查小组抽取11个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包括会计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以及其他专业等。

(1)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财经信息的关注程度差异

调查问卷中“您对财经新闻的关注频率是?”这一问题的四个选项:“从不关注”、“偶尔关注”、“经常关注”、“随时关注”,调查发现无论来自哪个专业,一半以上的学生对财经信息关注仅为“偶尔关注”。表示“随时关注”的,会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学生有10%左右,反映了专业学习对大学生关注财经新闻的影响不大。

(2)不同专业学生对股票基金等证券产品的接触状况

对证券产品的接触此项调查显示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及其他专业的学生 “没有接触过”金融投资的比例依次增高,分别为:21%、59%、69%、87%。对于较多接触证券产品的金融专业的学生,有57%的学生表示是通过模拟炒股比赛接触证券产品,说明专业学习对学生接触金融投资的影响较大。

(3)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金融投资中的操作方式差异

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习的内容有所差异,所以他们在金融投资中的操作方式也各有差异。金融专业的学生较能运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其中36%的学生能进行技术分析,43%的学生能进行基本面分析,21%的学生选择听从别人建议进行投资。

2.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金融投资的认识状况

(1)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投资风险的损失接受程度

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投资风险表现不同,随着年级的递增对于接受风险程度也逐渐降低。大一学生能接受较高的风险损失,能接受损失程度在10%以上的学生高达81.9%,大一大二的学生接受损失程度在30%以上有相当的比例。相比之下,大三大四的学生风险偏好较低,接受损失程度小于10%的学生分别有53.5%、50%。

(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金融投资中的获利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大学一年级的被调查者中,赢利0~10%的人数占比55%,无赢利人数有45%。而在其他各年级的被调查者中,没有赢利经历的人数均远远超过实现赢利的人数,其中大二年级无赢利情况最为明显,高达85%,大三和大四年级分别为67%和63%,几乎没有同学赢利超过20%。

三、大学生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从上述调查结果发现,广西财经学院大学生金融投资表现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投资观念不强,投资意识比较薄弱;二是投资兴趣不大,对经济信息不够敏感;三是投资信心不足,风险承受能力低;四是投资方法认识有限,对金融产品了解较少;五是投资活动较少,参与度不高。其主要原因是:

(一)主观方面

1.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少

一方面,在校大学生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用于日常消费。调查显示,每月闲置资金在100元以下占被调查者45.45%,在100~300元比例为32.47%,在500元以上的比例仅有6.49%。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无规划的支出问题,无计划地消费导致资金节余少,从而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少。

2.缺乏相关知识

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涉及不广,多是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调查结果显示,表示“随时关注财经信息”的学生仅有5.19%,除了金融专业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证券产品的学生高达70%,单一的课堂学习和仅有的专业知识不足以激发金融投资兴趣。

3.投资兴趣较低

金融投资活动、比赛等举办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学生接触金融投资的机会,降低了学生对投资的热情。在缺乏兴趣下,很难让学生主动了解投资,比如主动借阅相关书籍或上网查看财经信息等。长此下去,学生便失去投资兴趣,自然很少进行投资理财。

4.投资观念保守

一方面学生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另一方面学生投资理念不强。调查得出,选择“稳健型”的学生有72.73%。众所周知,金融投资有一定的风险,在保守的观念下,无风险的储蓄方式成了学生们的首选,如问卷中 “当您有足够的闲置资金时如何处理?”,有37.66%的学生选择储蓄。

(二)客观方面

1. 经济环境令学生投资有所顾虑

大学生风险损失承受能力较低,目前的经济形势令大学生普遍不敢轻易进行投资。在调查的对象中,仅有18.18%的学生认为目前投资市场活跃,可获得较大收益,没有购买过任何理财产品的学生却占到58.44%。没有足够的投入产出信心,许多大学生对投资市场望而却步。

2. 投资知识系统性普及和宣传较少

掌握财经信息的收集、做出投资决策是一个系统性学习过程。在调查大学生了解投资理财产品的途径中,34.44%的学生表示是从网络和书刊杂志上获取,27.27%的学生则是从专业课上获取,其余则是从亲朋好友、推销人员获取。多数学生在网络上或者口耳相传中获得金融投资信息,无法系统性地分析理财产品。

3. 投资氛围较差

从学生群体环境来看,缺乏“羊群效应”。周围的同学没有相关的投资活动,无法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金融投资。从校园环境来看,缺少金融投资实践平台。除了举办炒股模拟大赛,学校没有相关的活动来宣传推广投资知识。

四、提高大学生金融投资认识的对策建议

如今,财商已成为继智商、情商之后影响大学生成才的另一重要因素。智商是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情商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而财商是活动的结果和制约因素。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金融投资方面仍然欠缺一些热情和相关的知识素养,这也是财商匮乏的体现。为提高大学生的财商水平,培养正确的理财行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巧妙积累资金,养成良好理财习惯

1.开源节流

节流是理财的第一步,大学生理应做到有计划地消费,累积财富。有规划的支出预期效益:在既定预算下消费,进行实际与预算间的差异性分析,逐步改善以达到目标。开源重于节流,大学生利用空闲时间兼职,不但得到锻炼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参与科研课题,从中学习更多理论知识,甚至得到科研经费支持或奖励;自主创业等,都可以为自己累积财富,实现投资。

2.适当投资,正确理财

大学生面临着升学或就业,适合的投资方式为活存定存、基金定投。由于大学生的资金均是家里定时定量提供,每月消费量比较固定,可以选择合适的基金定投。此外,一些大学生的银行卡都是有一定透支额度的信用卡,虽然透支额度不大,但也能暂时缓解额外的开销压力。这对大学生所投资的钱还未收回而又急用钱时有很大作用。

(二)关注社会财经信息,增强金融投资敏感度

1.关注社会财经信息,增强金融投资敏感度

大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来接收实时的经济信息,或借鉴吸收经济专业人士的观点,能正确认识整体经济形势,增强投资理念,并正确把握投资方向,如此日积月累,有助于大学生培养敏感的财经嗅觉,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观念。

2.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投资理财的技术

大学生主动借阅投资理财的相关书籍,阅读并掌握教学上的专业知识,具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自然形成敏感的财经嗅觉,实践中亦能运用自如,并激发潜在的投资理财兴趣,提高财商水平。

(三)营造良好的金融投资氛围

1.进一步宣传投资知识,营造有效理财氛围

一是通过父母的教育,父母的理财观念和行为深深影响着孩子,如父母的财商影响、经济支撑、沟通交流等;二是通过老师的传授和同学的交流,一般来说,老师投资知识技能的传播是学生接触较为专业的技术指导,老师的教学、投资经验会潜移默化学生的理财观念和行为。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将极大地促进知识传播,形成浓厚的理财氛围;三是通过社会上的宣传,学校请社会上理财专家为学生做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投资理财公司等,让学生体验投资工作环境。

2.搭建投资平台,增强投资兴趣

一方面学校举办投资理财比赛、活动月等,如定期举办模拟炒股比赛,并设置奖项,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参加比赛,学生不仅收获软件应用方法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心理素质,甚至还能获得奖金、奖品,增强其投资兴趣。

3.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有效控制风险

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有效控制上接第107页)投资风险,为学生投资“保驾护航”,如创办投资理财咨询协会,由专业任课老师担任投资咨询委员会会长,具有投资经历和较好的投资技术水平的同学担任委员会成员,专门处理投资者的咨询问题。学生不仅获得免费的投资服务,增强学生对投资风险的认识和控制、降低投资风险,而且能提高服务者投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俊棋.大学生理财观念调查与培养探讨[J].中国证劵期货,2010,(6).

[2]高凤娟.大学生理财观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12).

[3]王在全.一生的理财计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12

[关键词]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212-02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民众希望自己财产保值增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同时,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愿意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居民与日俱增。这种趋势越发增加了社会对金融投资专业人才的需求。投资理财规划人员主要是根据客户的资产状况与风险偏好,关注客户的需求和目标,以“帮助客户”为核心理念,采取一整套规范的模式提供包括客户生活方方面面的全面财务建议,为其寻找一个最适合的理财方式,包括保险、储蓄、股票、债券、基金等,以确保其资产的保值与增值。由于我国高收入阶层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财富在不断增长。他们都是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金融行业的高端客户,为了有效支配个人财富并获得最佳收益,他们迫切需要全面了解金融服务手段及投资理财方式的专业人才提供服务。

为更好地突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办学特色,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依照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调整的要求,金融投资类专业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态势及变化,认真做了专业需求调研和分析,对专业的就业范围和岗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完善。

2金融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培养目标缺乏市场导向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类学科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于为政府、国有企业培养经济管理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确立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当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我国的金融一直是在相对封闭的计划经济环境中发展的,没有真正完全与国际接轨。其次,高等教育尚属精英教育阶段,高等院校经济类学生一般都按计划统一招收、录取,毕业后由政府按计划分配到与专业对口的经济管理部门工作。最后,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都按部门、行业划分得很细,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本专业政策、制度、规定、计划编制的执行、管理方法与措施等密切相关。因此,那时高等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政府主导性、专门性与计划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与教育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已确立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目标,并且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一体化世界,经济发展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越来越表现在宏观调控方面,许多国企退出市场,经济成分多样化,特别是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正以历史上空前的规模与年俱增,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这与从前坐享“天之骄子”的情形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方式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22培养方案与实践联系欠缺

我国现行的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以学科为本位,强调对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金融投资本科教育应以素质教育为培养目标。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近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便是抛开专才教育的培养思路,转而实行通才教育。过早进入专业化阶段并不适宜,精细的专业教学应当放到研究生阶段进行。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现象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占绝大多数,导致现有的金融教学中专业设置存在过窄、过细、过专的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所需投入的相对不足。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打破大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的格局,学校为了吸收生源,哪个专业“火”,哪个专业好分配,学校就办相应的专业教育,且招生人数大大超过师资力量,这在金融领域尤为明显。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急需的专业人才,但给金融学专业教育带来了更大压力,因为如果毕业生日后工作适应能力差,不能随时吸收新的知识,跟不上时代步伐,无后劲,那么该专业的吸引力也就不会长久。

23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金融投资类专业课程设置一般以学科为中心,采用“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过多强化理论教学,缺少实用金融技能的培养,学校不了解金融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忽视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出来的理论型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脱节,学生受过了高等教育却无法适应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性岗位,供需之间结构性矛盾突出。

总之,金融投资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领域,要求的知识宽泛,竞争激烈,变化更新令人目眩。金融类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在本科学习期间全部解决,其中大部分只能在实践中去学习。因此,本科生的学习应是培养学习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适应能力。本科教育应是宽口径,厚基础,以素质教育为主,是宽厚基础上的专业教育。我们的金融类本科课程,应该强调宽广的人文素质,为将来可能接受的职业训练或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3金融投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然而很多高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变革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人才培养采用传统的模式,过多强调理论教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必须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需要,使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31满足金融人才总量需求

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加快金融投资专业的发展速度,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需求更大数量的现代金融投资人才,尤其是对掌握金融产品分析与风险管理技术与技能的专业人才,将成为市场的急需。随着我国政府、企业、机构、团体等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投融资活动日益扩大和复杂化,客观上不仅需要有专门的金融人才来进行日常的投资管理,还需要通过金融投资人才来有效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进行各种投资决策、资本运营或资本重组,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在理财和资本运营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而且,非金融部门对金融投资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

32适应金融人才的需求结构变化

随着我国金融业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使得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结构性变革对我国冲击的时滞逐步缩短,因此,目前国际上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很快影响到国内,我国的金融业已由过去的手工操作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化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对一般性金融人才的需求比重将减少,对精通某一业务领域(如公司理财、金融工程、资产组合投资等)的专业型金融人才、能够熟练掌握并自如运用各种技术(如风险管理技术、资产定价技术等)的技术性金融人才、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明显增加。

金融业的金融产品定价能力是金融市场业务竞争的核心。由于国外金融市场和外资金融业发展起步较早,外资金融业在产品设计、风险控制、管理架构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然而,我国金融业则并不十分了解复杂的金融产品内部定价和背后平盘的方式,在产品设计和交易时极为被动,很容易受制于人。所以,我国金融业产品定价的压力越来越大,风险管理要求却越来越高。国际国内金融形势要求我们亟须加大对产品定价模型的研究,拓宽风险管理能力的深度,加强动态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将金融工程思维观念与工程管理方法运用于金融业业务发展和管理之中,如:公司财务、现金管理、投资及衍生品交易,以此提升金融业经营管理能力。

33拓展金融行业就业空间

金融行业吸收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强。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在我国,作为三产支柱之一的金融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为行业扩张留下巨大空间,将成为吸收毕业生的重要领域。从目前看,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两极化明显,对人才的需求分为高端和低端两块,两类人才都较缺乏。金融投资人才培养必须着眼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为金融行业提供基础人力资源,拓展就业空间。

34提高教育资源效率

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大的外部性,这种特性决定了政府教育资源的分配应优先配置初等教育。目前,我国政府财力有限,高等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现象比较普遍,而市场规则决定了普通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就业为本”,为此许多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投入,比如进行实训中心与实践基地建设,但苦于经费不足,一方面形成大量“高校债务”;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社会需求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金融行业与高等院校各自在人才、实践等方面的资源现状,通过双方之间的优势资源整合,提高教育效率,减轻高校对财政投入的依赖。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考虑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6).

篇13

金融投资是商品经济的概念,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投资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投资行为。如今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目前的金融投资管理也需要作出适当的调整和优化。金融投资是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新时期的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21世纪的金融投资管理成为目前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

二、金融投资概述

金融投资是商品经济的概念之一,是对具有潜在价值和购买力资产的投资。一般来说,金融投资可以分为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两种方式。

(一)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指的是资金提供者和资金需求直接沟通,根据具体需要签订的相关协议作为完成直接投资的依据。其特点是能够直接从社会上吸收资金,并且主要以股票、债券等作为载体在市场上实现融资运转。

(二)间接投资

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不同,其不需要资金和提供者直接沟通,而是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渠道参与融资,实现间接投资。在现在的信贷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间接投资方式是银行存款,该过程中银行是资金供需的载体,通过银行实现资金的收集然后借给资金的需求方。

三、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分析

(一)资本市场发展分析

金融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薄弱,市场上比较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总体来说,这些钱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而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从而采用增加贷款的方式,这就使得目前银行贷款环境并不健康。另外,我国金融市场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金融体系管理过程主要包括管理和监督两部分。具体来说,证券业、银行体系以及保险业等业务虽然各自的范围十分明确,这种有利于减少金融风险的方式同?r也阻碍了金融部门的有效资金流动,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比如国内贷款和存款增加,银行加大投资力度,而随着投资收益的减少,央行发行票据和债券只占投资费用的1%左右,与同期存款利率有很大差距,导致银行预期收益较低,增加了投资风险。

(二)融资工具等方面的分析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金融投资在分配、交易等方面的问题也相继出现,表面上经营机制安全健康,但实质上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造成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迟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笔者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是受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等经济因素制约;二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投资环境和投资基础相对落后,在发展过程中,金融制度的有关要素尚不完善。所以,我国要想建立健全金融环境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困难,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金融投资市场,把发展金融投资作为一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今国际金融投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再加上全球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国内目前的金融投资环境也是两难。所以,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国家金融环境的投资建设,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体系,加强金融投资建设。

四、关于优化改善我国金融投资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金融管理制度

金融投资管理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管理制度尤其复杂,但其是确定投资策略的第一步,然后展开投资分析和整合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确定投资策略是金融投资管理的首要任务,金融投资策略必须在准确认识市场形势的基础之上,确定策略的可行性。另外,还要有良好的风险投资规避意识,通过建立健全金融投资管理机制,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金融投资管理风险防范能力。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投资计划

科学的金融投资管理首先要建立在投资计划有效的基础上,这是投资管理的重要前提与保障。假如金融投资计划选择不当,势必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制定金融投资计划时,需要对发展需求市场变化趋势和现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如今证券、基金和衍生金融资产投资等投资手段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通过保留、转移以及消除和损失控制等手段实现对风险的规避。也就是说,制定金融投资计划前要有良好的风险意识,要准备好有效降低金融投资风险的措施,充分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投资计划,防止盲目投资。

(三)加强金融预算管理工作

金融预算管理涉及内部管理的各个阶段,首先要做好明确责任与权益之间的关系的工作。各部门、员工合理分工,遵循金融管理原则。在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同时,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因为金融预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投资项目的有效性,所以必须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编制等工作人员自身的预算管理意识,通过建立健全金融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金融管理的工作效率。做好预算管理的内部控制的同时,保障预算管理的可靠性,还要做好金融预算监督工作。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金融投资经验以提高我国金融管理预算水平,合理实现金融预算。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知识培训改善员工的金融投资和预算等方面的能力,不断完善预算责任管理制度,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将金融预算管理责任通过与预算编制、实施、监督各方面的结合,并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从而共同促进责任制的改善,进一步加强金融预算管理工作。

(四)加强对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的培养

21世纪的金融投资行业中,人才是管理的关键影响因素,人才更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投资管理的质量与所获得的利益离不开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专业的金融投资工作人员在投资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为了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加强金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良好的金融投资管理,通过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支持,达到确保财务投入的正确。通过加强培训机制建设,实现对金融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这样能够不断加强金融投资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金融投资分析的准确性。通过培训、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除了培养专业化的金融管理人才之外,还需要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优秀的金融管理人员,不断完善管理手段以及人才待遇与发展制度。通过提高优秀人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实现优秀人才的价值,充分发挥金融投资管理人才的才能,提高金融投资管理的效率。

五、结语

篇14

关键词: 湖南省高职院校 证券投资专业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日益壮大,成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资本市场,它在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改革中国金融体系、完善市场经济结构、企业融资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证券行业是一个政策性强、变化很快的行业,它与国家的宏观经济、行业发展及经济政策息息相关,这种多变性使证券投资专业教学开展存在一些困难。

目前,湖南省开设证券与管理专业的高校有20多所,其中,本科院校有8所,其开设的与证券投资相关的专业或方向一般都含在金融学或者金融管理实务等专业中,所开的课程重理论、厚基础,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而且,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预期相对较高,而证券经纪的工作压力大,部分毕业生不愿意从事证券经纪与金融销售等证券市场一线工作岗位。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的有7所,开设与之相关的专业(比如金融管理实务、金融与保险、投资与理财等)的有8所。以上高职高专院校的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及金融管理实务等专业的招收的学生人数一般为每年80―100人,以此测算,湖南省金融证券行业的人才供给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与行业需要。由此看来,大批经过专业训练的高素质应用型证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服务湖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对湖南证券公司及其他金融投资咨询公司进行了一次系统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对市场前景的预测、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调研结果显示。

1.大多数证券等金融机构对中国的资本市场是看好的,有75%左右的金融机构对资本市场前景持乐观态度,只有10%左右的机构表示悲观。由此可以看出,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前景是看好的。

2.这些金融机构最缺乏的是经纪性人才,占到所缺人才的75%以上,同时,在这些人当中,非证券投资专业的人士占大多数,符合专业岗位要求的证券经纪人很少。因此,可以通过对在校学生的经纪业务能力的培训,搭建证券投资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平台,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比较优势,达到双赢效果。

3.大部分实习单位认为,如果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秀,就会考虑直接聘用。我们可以利用实习机会为学生创造就业的机会。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湖南省高职院校应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的安排、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尽量融入行业企业因素,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特点。具体建议如下。

1.设置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

随着证券市场发展的日益规范化,证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证券从业资格,这是一个就业门槛问题。根据证券行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高职证券投资专业应以行业企业的要求为基础,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把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试等资格认证考试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建立“课证结合”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在课程考核上,可尝试引入一些新的考核方式,比如“以证代考”,进而实现证书考试与专业学习良性互动,即以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促进专业学习,通过专业学习促进证券从业资格通过率的提高。

2.构建适合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湖南的证券企业人士认为目前大部分金融证券专业的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差,对金融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不清楚金融业务开展的流程,特别是缺乏金融业务的市场经验。究其原因,是因为金融行业具有“虚拟性”的特点,其金融产品、业务过程、业务结果是无形的,只体现为数字。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真实地感受到金融证券行业的业务过程与职业情境,就成为解决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非截然分开的,高职证券投资专业可从总体上建立课程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毕业顶岗实习几个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以课堂实训为基础,以专项和综合实训为延伸,以毕业顶岗实习为最终检验”的实践教学体系。从微观上关注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效果,通过“课堂与课后的交叉,把专业竞赛融入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了解证券市场的兴趣,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性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抓好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完善证券投资专业的实习实训的教学体系,可建立适合高职证券投资专业实践教学要求的相对独立的模拟实训基地证券实训机房,配备较好的计算机,安装钱龙金融教学软件、证券交易软件等软件,实现证券行情实时对接和实时传输,同时能够进行实际下单买卖,使教学过程现场化,就像在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现场进行证券交易与工作,在机房边教学边实践,边学习边操作。通过模拟教学和实践,以及对各种案例分析,学生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更完善地结合。

4.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