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范文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6: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提升思维能力的策略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策略

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应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调查发现:由于教师不清楚现阶段应怎样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学习,教学方法的缺失使得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不够成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另外,现在的初中生并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认为每天只是听老师讲课,完成布置的作业就好了,将课堂、作业等当成任务;碰到问题不积极探索,形成惰性思维,对学习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兴趣,丧失动力。这些都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也束缚了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数学知识可以开拓思维视野、激发思维潜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和知识结构来构建数学思考情境和发散性数学思维。在数学课堂中应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思维方式,加强教学中的师生沟通,强化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如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结合教学提出几点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思维意识

1.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要主动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数学世界,从而进行有效吸收,体现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新课程主张: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通过主动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懂得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在学习中,教师要深入推进和发展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使思维意识成为主动学习的“助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拓思路,勤于思索,并创设悬念,激发思维,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注重学生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不是短期形成的,是需要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问题,更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动静结合,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立体画面,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学生初次接触几何领域,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形,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领悟,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活跃思维,又能在积极的探索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二、实施有效教学措施,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的知识点及内在性质是整个教学内容的核心,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实施的有效措施大概有:问题性教学、趣味性教学、开放性教学。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提升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数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思维在兴趣中有效发挥,使学生能愉悦地解题。例如,在讲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形式上的联系与区别时,教师可以这样启示学生:形如ax2+bx+c=0(a、b、c为常数,且a≠0)的一元二次方程,形如y=ax2+bx+c(a、b、c为常数,a≠0)的二次函数。认真观察ax2+bx+c=0(a、b、c为常数,且a≠0)和y=ax2+bx+c(a、b、c为常数,a≠0)就会发现,它们在形式上几乎相同,差别也只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表达式等于0,而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等于y。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当二次函数中的变量y取0时,二次函数就变成了一元二次方程。因此,学生看到这样的讲解会感觉很有意思,使得他们能更好地认识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促进思维活动的显著提升。

2.初中数学的开放性是数学中的重要特性,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学科的开放性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探寻解题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783,求这两个数。方法一:设较小的奇数为x,较大的奇数为x+2,则x(x+2)=783,解得:x1=27,x2=-29所以,这两个奇数分别是:27、29或-27,-29;方法二:设较大的奇数为x,另一个为,则x-=2,解得:x1=29,x2=-27。同样可以得出这两个奇数分别是27、29或-27,-29。这样一题多解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教师要善于用数学的开放性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找到不同的方法。

三、创新数学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1.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创新数学情境,优化教学思维。用简洁、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使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领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研究、分析、思考非常重要,鼓励学生对数学习题进行一题多变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数学问题。例如,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变式为: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还可变式为: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既培养了学生遇题多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2.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升数学思维的生活化。各种学科都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更是其中之一,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中引出数学,从实践中学习数学,把数学有意识地带入生活,通过生活实践应用数学来提升数学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性,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在生活中时刻联系数学,从而全面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例如,某商品进价是1000元,售价是1500元。由于销售情况不好,商店决定降价出售,但又要保证利润为5%,求商店应降价多少元出售?又如“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照相机底座的三脚架、三角梯子等生活中普遍的例子,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与生活应用息息相关的。

3.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教会学生不断思考,不断运用数学概念、定理和推论来解决数学问题,善于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例如,教师在讲例题时要把解题思路作为重要环节,既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又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促使他们在平时能认真审题,细致分析,综合运用概念、定理建立起自己的解题思路;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初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数学中的许多公式需要用一定的逻辑思维的推断,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有效实践,多向发散,培B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数学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是思维的反应速度,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也要训练学生的运算速度,让学生的反应速度更加迅速,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想象的丰富性和空间的变化性,让学生看到问题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考虑,使学生能获得多条思路,对问题有着不同的借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思路。如数学公式的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公式的变化性,做到“举一反三”,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标要求教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多思多问,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为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开辟广阔的空间。

以上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策略的运用,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现实的作用,使学生的创造力有所提升,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仅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将来的生活也大有益处,这也正是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花帮艳.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3(7).

篇2

1.个性因素。不同的个性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有些孩子偏于精细,考虑得面面俱到;有的则表现出粗枝大叶,顾此失彼;有些孩子神情专注,思维比较深刻;有的则表现出心不在焉,思维浮于浅层。

2.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否也直接影响解题思维的正常发挥。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具备所需的背景知识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如果学生根本不具备解决某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那么显然会导致问题解决错误。

3.解题策略。解题策略的优劣对解题思维起着决定性作用。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级的学生能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对自身行为做出合理的选择,什么问题情境下该选择什么策略,什么情况下又该改变策略。有的学生对一些方法并非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合理运用;有的学生面对问题,首先想到的是套用公式或模仿做过的题目,面对背景稍微陌生的题型便无从下手,这是解题策略缺失的表现。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解题思维能力的提升呢?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应对策略。

一、激发内驱,叩开解题思维兴奋点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解决问题的行动是由一定的兴趣所推动的,当一个人面临问题时,其兴趣状态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会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强而提高。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对他们而言,枯燥的数字与形象的文字、图片比较,后者更有吸引力。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等特点,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教学反馈的有效性,激发兴趣,强化动机,诱发思维。

1.挖掘教材的趣味点

数学问题以其独特的逻辑性、形式的多样性以及解题思路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而蕴藏着丰富的趣味因素,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数学问题编成故事或童话;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巧设悬念,引导多解、巧解,寻找解题规律,寻找最优解法等。如:教学《年、月、日》时,上课一开始,教师提出十分有趣的问题“小明今年12岁,可是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对这个悬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根据许多公历年份每月的天数变化情况,经过比较分析和探究研讨,得出“四年一闰”的规律,解决了“小明12岁却只过了3个生日”的问题。再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打破秧田式座位的格局,把教室简易布置成“银行”,每小组选一名学生为“银行工作人员”,其余学生做“顾客”,每位“顾客”拿1元人民币去“银行工作人员”处兑换,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场景中掌握用多种兑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激发学生的需要感

兴趣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感,帮助他们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数学。如:学过长方形面积计算后,组织学生测量教室墙面的面积,帮助学校总务处预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解题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需要感。

3.唤起学生的自信心

解题思维水平的高低与问题解决者的自信心也是分不开的。在甲、乙两人解题能力相同的前提下,如果甲比乙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具有更大的信心,甲将有更积极的探索行为,且持续时间也更长;更重要的是甲将有更活跃的思维,能够进行思路的不断转换,即具有较大的思维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竞赛活动,让一些学生脱颖而出,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当学生探索解题方法遇到困难时,要及时鼓励,并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获得成功。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组织一些低层次的单项竞赛,在适当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使他们获得成功、树立起学习信心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二、完善认知,弥补解题思维空白点

生成穿越问题空隙的路径离不开知识的运用,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角色是充当片断性的路径,一些或许多片断性路径被有机镶嵌在一起时,才能生成完整的解题路径。所以,欠缺其中某一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就无法满足上述生成路径的要求,就可能导致问题解决错误。

1.扫清盲点,确保思维的通畅性

班级中的一些后进生,在解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出现瞎撞乱做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遇到了很多知识的盲点,导致思维的中断。有些学生连最简单的计算公式、计算方法都不清楚,就更谈不上正确解题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人而异,及时帮助其“扫盲”。如少数学生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总是瞎做,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对十一种最基本的数量关系进行重新梳理,甚至重新讲解。当一个学生计算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总是混淆时,就要帮助其重新建立周长与面积的概念,这样才能确保思维的通畅。

2.沟通联系,提升思维的整体性

思维的整体性,简单地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能够着眼全局,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全面衡量,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的影响,在认知过程中,往往把一个个知识看作孤立的点,所学的知识零星而琐碎,不成体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既要密切注意数学的外部联系,也要充分体现数学的内在联系,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使前后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能融会贯通起来,沟通这些看似割裂、点状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稍复杂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是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的深化,两者数量关系相似,解题思路也相近,因此,可以从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引入,实行解题方法上的顺利迁移,这就有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的题目结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整体认识和结构化把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意识和结构化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的整体性。

3.回归生活,引发思维的变通性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有些知识并不是通过书本的学习就能获得的。如这样一道题:小明家上个月水表显示368,本月水表显示396,小明家这月用水多少吨?一道简单的题目却给很大一部分学生带来了思维障碍,主要原因是这一生活情境学生根本不理解。因此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打通数学与生活的通道,从而让学生能融会贯通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策略指导,拓展解题思维灵活度

解题策略既是制约数学解题效果的基本因素,同时也是衡量个体解题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志。有效的数学解题策略能帮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较好的解题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引导者的姿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篇3

关键词: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

1.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2.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又比如在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为什么低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先分析粮食低产的原因有哪些,属于地理地原因又有哪些,符合该地区的会有哪些原因,这些原因又是怎么形成的,如何解决等等。由此及彼,学生就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的地理原因了。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2-0103-02

一、转变教学观念,由学生主宰教学课堂

根据新课改理念,教师应在学生的原有基础上帮助他们提升数学的计算能力,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时刻保持严谨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小学数学计算课程。

1. 教育部门应当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教学课程安排和课程学习、深造的机会。实践证明,通过学习、深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师对于实际教学内容实现深入了解,从而有助于小学数学计算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2. 教师通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安排上岗。通过培训、考核,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学团队的精英性,并且有助于小学课程教学教师团队优化。

3. 教师定期进行学术研讨,通过相互交流实现行业知识的共享。在经验总结过程中,学校可通过邀请优秀的教师就教学经验做相应的教学总结,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方法的取长补短,从而使优质教师团队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

4. 教师应熟练掌握教学专业知识并进行延伸。

5. 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意见,必要时,还应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最终策划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学习具有实效性的数学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学习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巧妙的结合。新课改对教学标准的要求不应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锻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进行操作的能力。例如,在“认识分数”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然后进行问题引入,让学生思考:将物体分成一半利用数学符号应当怎样表示?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中的分数符号,然后要求学生展开小组合作,通过探究学习,找到问题的答案――1/2。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可组织他们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图画的形式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的经验。实践证明,直接操作可以实现学生的思维拓展,帮助他们举一反三,从而提升了抽象思维能力,还建立起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理念。

二、钻研、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1. 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根据教学实际,实现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比如,在数学计算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反复、单一地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应进行相应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求知,锻炼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促使其寻求简便运算方法,并牢固掌握其中的计算原理。

2. 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相关的情境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膨胀,由此,学生才能在教师所营造的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进行数学计算的学习。比如,面对一些不易理解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往往只能抽象地进行理解,而无法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寻求解决办法。这样,学习中的难题就会变得轻松易解,而且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

3. 掌握计算规律,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熟知计算的固定规律,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对课题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会促使学生主动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并在课后将数学计算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新课改的要求。例如,在“平均数”案例分析中,结合游戏“棒球队”,使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接着,教师在为学生安排棒球队的人数时,故意进行不均匀分配,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与棒球队人数应均匀分配的规律不一致,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学生真实体验数学计算的规律性,并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生活与课程理论紧密结合,使学生主动投身于数学的学习当中,才能培养他们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为高效率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利用数学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

1. 强化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题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运算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是运算技巧的提升,还强调运算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小学数学的计算要侧重引导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和学习模式,将学生对于数学计算的学习运用于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应进行详细地分析,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的解决策略,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思维的灵活度,同时,也体现了学生解决问题时逻辑思维的清晰度,使他们对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整个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2. 找准计算模式,提升计算速度

在解决一道复杂的计算题时,不能直接进行运算,否则,不仅不能将结果准确无误地算出来,还容易因为过程繁琐而导致计算出现误差。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复杂计算题的训练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套用固有公式进行计算,形成属于自己的计算模式后,再组建属于自己的计算方法,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的提升。

3. 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改对于小学数学计算课程的要求是,将所学课程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这种方法通过挖掘生活中存在的教学素材,有效拓展了教育资源。从宏观角度来看,计算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样才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数学计算课程后大幅提升运算能力,并且更有利于运用数学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内容来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综上所述,在计算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强化训练他们的计算思维和技巧,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数学计算技能。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计算课程进行创新,通过具有新意的教学环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数学计算学习的自主性得以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炎.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创设情境;开放合作;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体验数学、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数学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分析、交流、整理、探索中去体会数学。意大利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教师的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猜想、解决问题”,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和创造,从而把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挖掘、激发出来。

一、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这种快乐不是教师示范后做出来的,而是从学生的心里流淌出来的。快乐的学习,就是让学生乐于思考,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活动本身变得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教师谈话导入,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一只小马在散步时,发现了两块长满青草的草地,出示课件(一块是长方形,一块是圆形),它们是什么图形?小马想知道这两块地的大小,你能帮小马算一算吗?这两块地的大小是求它们的什么?(面积)你会计算吗?”学生可能会说,圆的面积不会算。“想不想知道怎样计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圆的面积的计算。”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

二、留足探究的空间,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有疑问要大胆提出,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因为是新知识,在学生还较困惑、迷茫时,适时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意见,袒露自己的困惑,交流彼此的想法。这时,不能直接把圆的计算公式直接给学生,只能给学生暗示,利用数学转化的思想,把圆形通过剪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剪,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还有的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比较发现:分的越少,拼成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分的越多,拼成是一个长方形。还可以留足探究的空间,体现个体自主探索,开放思维。把课堂研究拓展延伸,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潜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的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时,让学生准备一个20厘米长的泡沫,宽度不限,大约4~5厘米,(可以利用家里没用的包装盒)准备若干绿色小棒作为学具。教学时,让学生拿出学具,把小棒当小树,在泡沫上栽树,每相邻的两棵树的间隔为4厘米,可以怎样栽?这时可以让小组讨论,再动手栽,然后请学生交流。在学生动手过程中,发现在泡沫的一边两端都插,可以插6棵;如果两端都不插,可以栽4棵;如果只插一端,可以插5棵;还有的学生在泡沫的两边都插上了小棒,还有的学生在泡沫的四周都插上了小棒组成了一个封闭的图形。让学生把自己的劳动成果贴到黑板上展示,教师赞叹:“今天可是‘群英荟萃’,你们通过智慧的小手,把植树问题的各种题型都挖掘出来了。我们将探索各种类型中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数学规律。

教师一定要考虑多留点时间,留足空间给学生。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理;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真正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开放合作、交流方式,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要留给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空间,“数学使人精密,开放使人创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练习,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在解决问题时检验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小数的性质”教学之前,教师课前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请你利用放学时间到附近超市去收集各类商品的标价中含有‘0’的数据,并进行分类,哪些标价末尾的可以去掉,哪些标价末尾的不可以去掉?”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一步分析、整理,在交流中探索体验小数的性质的知识,在应用中检验对知识的理解。我进一步设计了问题:联系生活,请你举例:1.所有“0”都能去掉的小数;2.所有“0”都不能去掉的小数;3.有的“0”能去掉,有的“0”不能去掉的小数;4.请你举出与3.07大小相等的但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经过独立思考,每个学生都举了很多符合条件的小数。通过开放性题目的练习,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第十册的“真分数和假分数”时,我设计了一道练习:“一个带分数,它的分数部分的分子是3,把它化成假分数后,分子是28,这个带分数可能是多少?”通过让学生的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发现符合条件的有“1■、5■”,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提升思维的品质。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功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

学生点滴的进步就是我们的教学收获,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倡导、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教给他们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即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只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从学生成长中我们感受到教师生命燃烧的光亮和价值。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

参考文献: